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与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3 08:35:0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

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师郭丽娟

今年7月14日到16日,有幸在运城中学参加了地理新课程的培训,聆听了北京市大兴区刘彦君老师,宋晶晶老师和王小冬老师分别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与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背景下谈地理教学的实效性的精彩报告,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王小冬老师的《地理课堂设计》这份报告以及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是与我们每位年轻教师密切相关,对提升我们的自身业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和内涵,教学设计的功能,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以及编写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谈一谈。

综述:教学设计 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 。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本质

是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应用和转化,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科学,就是把教育、教学、学习理论、教育技术论、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科学。地理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地理教学设计要应用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

1、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 (1) 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系等) (2) 教师的‘教’(质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 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

2、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

(1) 有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 有利于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 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4) 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提高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效率

三、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首先,地理教学设计是以包括地理教学论在内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而不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

其次,传统的备课主要强调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教学目标具有单维度,平面型的特点。地理教学设计是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能全面落实新课程的培养标准

第三, 地理教学设计要求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合理,符合“学情”。传统备课时提出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忽视

第四,地理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体现教与学的双主体。传统的备课往往注重“教法”设计,对“学法”关注不够

第五,地理教学设计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信息和地理教学媒体,重视反馈功能,体现教学信息的双向性,因材施教。传统的备课在地理教学信息的传播设计上,往往是单向性的,封闭性的。

总之,地理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地理备课相比, 更新了教学观念,能体现大教育观、学生观、教与学的辨证观、知识与能力统一观、评价观。

四、编写地理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重视研究地图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地图,如教学挂图、中学生地图册、插在课本中的地图和填充地图等。地理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研究学生认识地图的思维特点

(二)要注意小结、承转与总结。在设计新教材部分时,要注意对各部分进行小结,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意承转,新课内容结束后要注意归纳总结 。 此次运城之行,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好地理课堂教学以及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王小冬老师尤其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步教学反思,她认为教学反思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给我们例举了很多她自己在作为教师时写过的教学反思,让我感触很深,应该说很多时候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在最后,王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年轻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丑小鸭》教案与教学设计

《丑小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并学会用它们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带着对丑小鸭不同的感情阅读课文。

3、让学生了解丑小鸭从自卑到自信的内心转化过程,以及丑小鸭的勇敢,同时理解丑小鸭的形象意义。

4、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注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教学难点

1、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2、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中的朋友(出示丑小鸭的投影),大家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今天丑小鸭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下边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听ppt中的童话朗读)。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 丑小鸭(齐读)。

二、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并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让学生多读几遍。

2、借助插图,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范读课文,并让学生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抽学生进行回答

4、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你能读懂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先小组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再说给大家听,一起解决问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大家所读的,所说的,看样子你们都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大致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大家没读懂,提出来了,说明大家都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细致的学习这篇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组词语。第二课时

一、讲读

一、二段:

1.指名读

一、二段:

1、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段读懂的?

2、出示第一幅图,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它鸭子的不同之处。

3、结合图片,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

一、二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暖烘烘”“特别”“出世”。

5、大家想想“特别”这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用“特别”造句。

过渡语:那么接下来,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同学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丑小鸭的故事里面。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2、结合插图,读读课文,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它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它出走的原因。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5、老师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三段。

过渡语:丑小鸭真的很可怜,那么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遇到了哪些事情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一读第四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体会“讥笑”:讥讽和嘲笑。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环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学会用“洁白”造句。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过渡语:丑小鸭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外面,接下来它又会遇见什么和学会什么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四、学习

五、六段:

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它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读

五、六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七段:(熟读)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通过多读来理解内容,理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它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扩展: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推荐第3篇:凤阳花鼓教学设计与教案

凤阳花鼓

教学设计: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多彩乡音中的歌曲《凤阳花鼓》。《凤阳花鼓》一曲选自安徽流传已久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易上口。表达了当地老百姓以歌抒情,即兴演唱讨生活的一种心情。歌曲演唱形式是通过边歌边舞进行的,充满安徽凤阳地方民歌的风味特色,节奏平稳,略带有跳跃性,衬词非常有韵味特色。

这首民歌,曲调简单很容易通过模唱或是多遍学唱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的体会歌曲蕴涵的情感,通过演绎唱出来呢?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听赏新旧时期的凤阳花鼓并让学生用颜色区分歌曲的情绪。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段,在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有鲜明的了解,演唱也随之生动起来。其次,《凤阳花鼓》是一种只用锣鼓不用丝弦伴奏的表演方式,我就用常见的碗、盘、筷子加入学生的演唱,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后期创作歌曲时学生的热情更高了。

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凤阳花鼓》

2、用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3、欣赏《花鼓新声》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安徽民歌的风格,并能根据歌曲选择适当的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和节奏。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欣赏《花鼓新声》,感受不同形式的凤阳花鼓,拓展学生的视野。

4、能完整演绎《凤阳花鼓》并为其创编。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音乐的情绪及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衬词部分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谁?出示图片海宝 嗨!大家好! 生回答 (海宝,是世博会的吉祥物) 师:海宝最近为了世博会忙坏了,他领着世界各国的人参观世博园给他们介绍园里的各种文化。今天他在百忙之中来给我们班的同学当导游,你们想不想知道他要给我们讲解什么文化呢?

生:想。

师:那我们就跟着海宝走一走吧(出示安徽代表性图片)海宝把我们带到哪里了?

生(安徽)

师:安徽有个凤阳县那里有一样东西很出名,而且几乎人人都会用它来表演,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师:播放旧安徽凤阳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从刚才的视频中听到、看到感受到了什么? 生:拿鼓唱,有点儿民歌风格 歌曲里唱的很可怜。。。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是一首安徽特有的音乐文化凤阳花鼓,看,这就是刚才大家看到的凤阳花鼓(出示图片)

海宝介绍凤阳花鼓出示教学建议

二、新课教学

师:就像同学说的一样刚才的凤阳花鼓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讨生活唱出来的,感觉非常的凄凉,老师这里有个调色盘你觉得用什么颜色能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呢?

生回答出示幻灯

师:如今的凤阳花鼓有了新的改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师:范唱《凤阳花鼓》

师:这首凤阳花鼓有了什么变化? 生:回答(感觉很开心)节奏快了 师:那我们用什么颜色呢? 生答出示幻灯新凤阳

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跟着这个愉快的旋律用啦轻声的哼唱一下吧, 生跟着旋律哼唱。

师:刚才我们观察凤阳花鼓边唱便怎么样呀(生敲花鼓),现在把你已经准备好的小碟子,小碗拿出来吧,让我们边哼唱边敲一敲。注意看旋律

生边唱边敲

师:出示曲谱,现在跟着我的琴声一起来慢慢的唱曲谱。 生唱曲谱

师:你们真棒!谁能说说这首歌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呢? 生:得儿铃铛飘一飘 一生说纵

师:恩,这也是安徽地区特有的民族方言风格。你们看(示范)我这样像是在表演句话?

生:得儿铃铛飘一飘

师:那这锣声是 。。 生“得儿”, 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注意看老师的手 生单独模仿,评价 师:那这个舞步就是。。。

生:飘一飘就是人们模仿打击乐器的发音,就像这个小锣(师示范敲,让学生听觉感受音响)我们来试着模仿一下 通过老师的手势及示范,指导学生用打颤舌的方法,灵敏而迅速的收回,且发音要短而轻。

边敲手里的乐器边练习

师: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部分,边唱边敲手里的乐器。

师:接下来我们玩接唱的游戏,好不好?老规矩 衬词的地方我们合唱师:准备好了,一句生一句。

师:真不简单,都唱对了!刚才我们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生:热烈,欢快 师:啊,这么多,还是用你的歌声来告诉大家吧! 师:你们觉得自己唱的怎么样? 生自评

师:又到各小组展示才艺的时间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出的题目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演歌曲,想一想谁想做你们小组的小导演?

第一组?生:男女生对唱 评:男生比女生声音大,女生声音好听 第二组? 生:用乐器伴奏和独唱 有点乱。。。。

第三组?生:我想排个表演唱 我喜欢他们的表演形式,谁演得最好。。。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鼓的打法、舞步、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花鼓新声》的片断。

师:新一代的凤阳人欢天喜地的唱着凤阳花鼓,我们能唱一唱我们自己的家乡吗?好!那我们盘锦都有什么特色呢?鱼米之乡,有大米,石油,丹顶鹤 螃蟹 红海滩。。。。

创编例:说盘锦,道盘锦 盘锦真是个好地方, 稻田螃蟹鱼满仓,石油城丹顶鹤的故乡 美丽的红海滩美名扬。

师: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

生:这节课我听的很认真,我学会了唱《凤阳花鼓》。。。。。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小,海宝这个小讲解员一定很高兴,让我们谢谢海宝跟他说再见吧!

生:海宝再见!

推荐第4篇:米与厘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会以米或厘米为单位表示身高。

2. 教学重点/难点

会以米为单位表示身高,能说出具体含义。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 生①:“我身高1米33” 生②:“我身高1米28” 生③:“我身高1米30” „„„„ 导入二

师:“大家来猜猜看,小胖有多高?”

小丁丁问大家:“1米30是多高?”,你知道吗? 生:“1米30就是1米多了30厘米。”

小巧:“1米30就是1米30厘米,或者读作130厘米。”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小巧身高多少cm,多少m?你是怎么想的?” 生①:“1m=100cm,100cm+28cm=128cm”

师:“用刚才的方法将小亚和小丁丁的身高也用cm作为单位表示出来。” 探究

二、独立完成

师:“独立完成下列各题,说一说,用m和厘米同时作单位时,要怎么换算成厘米呢?”

三、及时练习练习

一、

师:“找一找下面那些长度是相同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①:“1m=100cm,半米=50cm”等 练习二

师:“做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好方法告诉大家?” 生①:“5m-4m=1m,1m=100cm”

生②:“先把它们都化成多少cm,再用500cm去减它们。” „„„„ 练习三

师:“哪些身高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生①:“1cm是不合理的,太矮了。” 生②:“3m是不合理的,太高了。” „„„„

课堂小结

身高可以用cm和m作为单位记录。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44页。

推荐第5篇:鲁迅与时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繁忙、勤勉、懒散”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2、读清文中的数据,体会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写出了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理解描写时间的两句句句子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取材特点,感受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树立对大师的崇敬和学习的愿望。

4、积累文中的两句名言,并能够收集几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和诗句。

2.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这两句句子的含义。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取材特点,感受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树立对大师的崇敬和学习的愿望。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1、板书:鲁迅

2、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或者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学过的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分不开的。

4、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鲁迅与时间》

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1.注意读音 2.注意字形 3.理解说明:

①教师说明《华盖集》、《南腔北调》、《且介亭杂文二集》以及《少年别》都是鲁迅的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品)。 ②教师简要解释: ③填空答案

作者 “开门见山”,先通过具体的数据介绍鲁迅短暂的一生,却给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接着分别从平时和除夕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最后又用鲁迅的话说明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④边听边思边划,划出鲁迅先生说的话。 读后交流,鲁迅对待时间的两句话:

5.学生质疑。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一般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重要的问题,可暂时“存疑”,留待讲解课文时讨论解决。)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1.出示句子:

①自由轻声读。②指名读。③集体读。

2.学习句子:

①找出一对反义词。

勤勉——懒散。在这些词语下圈上小圆圈。 ②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散读第三声。

③再轻声读课文第一节内容。思考: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 出示填空练习:

(数字由学生填写。) ④讨论:

Ⅰ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 (生命比较短暂。) 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了什么?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Ⅱ 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先生带来智慧与力量。) ⑤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齐读句子

2、小结: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他有哪些巨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节。 (1)齐读

(2)短短十八年写了640万字,每年35万,多么不容易啊!难怪作者要说这是——巨大的贡献。你能够看着板书来说说鲁迅的巨大贡献吗? 板书:(1881---1936)55岁 作品:640万字

3、总结:课文的第一小节通过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先生还有哪些巨大的贡献?他又是如何与“时间老人”争时间?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习题

五、适时拓展,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遗产

繁忙

凌晨

除夕

勤勉

懒散

虚度年华

2、抄写句子并理解

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含义:

3、拓展练习

找找有关时间的名言(3句)

推荐第6篇:正数与负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用正、负数表示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会熟练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知道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相反意义的量

⑴ 出示:第8页的第①题的图

师:这里的两个温度计分别显示了海口与哈尔滨冬季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是几摄氏度吗?

(这一天海口的最低气温是零上12℃,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5℃。)(师指导:℃读作摄氏度) 师:那么它们分别和0℃比有什么特点呢?

(零上12℃比0℃高12℃,零下25℃比0℃低25℃。) 小结: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⑵ 出示:第8页的第②题的图 师: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你知道地表的最地点在哪里吗?那是在北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

你能根据图中显示的说出他们的高度或深度吗?

生:峰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4.43米,马里亚纳海沟低于海平面11034米。 小结:海平面以上高度和海平面以下深度也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举出现实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问: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收入与支出、盈与亏等)

小结:而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该如何表示呢?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正数和负数(出示课题)

三、新课探索

1.探究一--认识正负数 ⑴ 播放《天气预报》片段

问:上海今天的气温是8℃,表示什么意思? 北京今天最低气温是-3℃,最高气温是6℃,

沈阳今天的最高气温是-6℃,吉林今天最低气温是-12℃,还有哪些城市今天最低气温在0℃以下?记录下这个温度。⑵ 认识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板书:-3℃

-6℃

问:这些表示温度的数,与我们原来的数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表示温度时,为了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人们规定在零上温度前面添上符号“+”, 而在零下温度前面添上符号“-”。 海口的最低气温是零上12℃,

℃)

-12就记做“+12℃”,读作:正12摄氏度。 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5℃,

就记做“-25℃”,读作:负25摄氏度。

2.探究二――认识正负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师:+

8、+

21、+32

3、-

16、-30 这样表示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吗?(书写方便)

像+

8、+

21、+32„„前面有“+”号的数都是正数;像-

3、-

16、-30„„前面有“-”号的数都是负数。小结:有时候前面的符号“+”还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12=12

+25=25 这样书写的时候就怎样?(更方便) 那么为了书写方便是否可以将“-”也省略不写呢?为什么? 3.探究三――借助温度计,认识正负数,认识负数与零的关系。 师:请大家在温度计上找出0℃。再找出-8℃、-6℃、-12℃。 问:在温度计上,-8℃、-6℃、-12℃在0℃的什么方向, 说明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问:在温度计上找出+8℃、+6℃、+12℃它们在0℃的什么方向,说明什么? 小结:从温度计上观察,0°C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 0°C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说明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0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 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探究四――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⑴ 师:在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我们常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海口的最低气温是零上12℃,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5℃ 这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就可以表示为+12℃,-25℃。 ⑵ 师:用海拔0米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如果规定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表示, 那么海平面以下的深度则用负数表示。

那刚才的峰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应该怎样用正负数表示。 生:峰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4.43米,记作海拔+8844.43米, 马里亚纳海沟低于海平面11034米,记作海拔-11034米

四、课内练习1.练习一

读出下列各数,说出下面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7,-7.5,0,+1,0.05,6.7,-13 学生汇报

2.练习二

小明家上月的收支情况如下:

5月 4日

爸爸工资收入1500元。 5月 6日

水、电、煤气支出200元。 5月12日

电话费支出120元。 5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1400元。 „„

„„ 师:如果收入记作“+”,支出记作“-”, 用正负数表示以上收入和支出金额。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师:下面是小明家后几天的收支情况,你你说出表示的意义吗? 日期

收支情况(元)

5月18日

+300

5月22日

-450

5月29日

-600 3.练习三:判断

⑴ 0是自然数,0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 ⑵ 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 ⑶ 如果向东运动4米,记作+4米,那么向南运动5米,记做-5米。(

) 小结:对于0的认识,在小学阶段我们知道0表示没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质:0不能作除数、0乘以任何数都得0等。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C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

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当然,0的内涵还很丰富

课堂小结

五、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正数和负数,谁来说说看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想一想,引入负数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

课后习题

六、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6页

推荐第7篇: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有具体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及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包括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混合运算)是本章的重点。

知识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及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难点。 考点:

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混合运算是考试的重点对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

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3、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在数轴上的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的两上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则,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5、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a表示如下: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 :a+b=b+a;加法的结合律:( a+b ) +c = a + (b +c) 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把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先相加。

2、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减法常见的错误:顾此失彼,没有顾到结果的符号;仍用小学计算的习惯,不把减法变加法;只改变运算符号,不改变减数的符号,没有把减数变成相反数。 (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c)=ab+ac。

(3)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即ab=1,那么a和b互为倒数;倒数也可以看成是把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

4、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做除数。这个法则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除法法则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5、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a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是几个相同的因数的特殊乘法运算,记做“

--”其中a叫做底数,表示相同的因数,n叫做指数,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它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不是n乘以a,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2)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数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关建是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及运算顺序。比较复杂的混合运算,一般可先根据题中的加减运算,把算式分成几段,计算时,先从每段的乘方开始,按顺序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二是要注意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以提高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负有理数即是正有理数

B、0表示不存在,无实际意义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B、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C、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D、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A、1

B、0

C、– 1

D、不存在

4、有理数中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一定是(

) A、1

B、0

C、-1

D、±1

5、(– 3)–(– 4)+7的计算结果是(

) A、0

B、8

C、– 14

D、– 8

二、填空题

6、(– 5)+(– 6)=________;(– 5)–(– 6)=_________。

7、(– 5)×(– 6)=_______;(– 5)÷6=___________。

8、-(-6)=_________;

9、平方等于64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立方等于– 64

10、-4与它的倒数的积为__________。

11、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则a+b=_______;cd=______;m=__________。

12、如果a的相反数是– 5,则a=_____,|a|=______,|– a– 3|=________。

13、若|a|=4,|b|=6,且ab

课堂小结

同学们总结知识点,考点,交流

课后习题 复习题A组

板书 知识点结构图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1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2 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方能实施教学;教案则可以直接用于本班的教学,单用于其他班,则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力度有可能相当大,甚至面目全非。

2、它们的相同点有:

⑴目的相同,他们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希望实现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⑵考虑的因素相同,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编写教案,都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处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教学整合等。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吗?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

3 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整体构思,包括具体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整个教学内容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

教案是具体的上课体现,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整体(宏观)设计和局部(微观)设计。整体设计如课程设计(以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局部设计(以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以下所讲以局部教学设计为主。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4 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设计教学策略 有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

4、设计评价策略

什么是评价策略?教学有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需要验收。评价策略就是如何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评价策略,一单元有一个单元的评价策略,一学期有一学期的评价策略。

推荐第9篇:《蛇与庄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蛇与庄稼、猫和苜蓿之间联系。2、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这一部分,并思考写了什么内容。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表现出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田鼠与庄稼是直接关系,蛇是通过田鼠与庄稼产生关系的,因而是一种复杂关系。

4、请出几名学生用合适的关联词把蛇与庄稼的关系概括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段,用简单的方法清晰地表现出猫和苜蓿的关系。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成果。适时的引导学生明确在这个故事中的直接关系和复杂关系。 3、谈感受

四、学习第四段

1、请同学谈谈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大家谈本节课收获。

六、课堂练习

想一想,议一议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没有存在复杂联系的,可用简单的文字将其写出来,也可以用图示法表现出来。

推荐第10篇:积累与运用·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语序对语义的影响。

2.积累词语,感受祖同语言文字的优美。

3.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及描写春天的短文,进一步积累语言。

4.参加以春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运用书面、口头等方式表达自自的观察所得。

5.通过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春游活动,准备有关范文。

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和有关春天的资料,筹备多彩的春天展示。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复习旧知识还会有新的收获,今天,我们首先到积累与运用(一)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两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3.抽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句序不同,第1句比第2句在意思表达上更形象,节奏感更强烈,更强调了三月桃花水的贵重。)

4.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每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读,互相指读。

3.教师抽读。理解词语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察觉。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穷无尽: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如烟如雾:好像烟又好像雾。比喻朦朦胧胧的境地。

如诗如画:好像诗又好像画一样美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轻声细语:形容说话的声音细小柔和。

轻悠敏捷:指动作轻快灵活。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清亮圆润:形容声音清脆响亮,饱满而圆润。

清脆悦耳:形容声音响亮好听。

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形容环境恬淡而美好。

4.想想:你在读词时有什么发现?

5.选你喜欢的词语口头造句。

6.熟读词语,积累。

三、点击成语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我们就一起点击成语。

2.自由练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阅读体会。

5.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6.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

四、综合性学习多彩的春天

(一)信息交流

l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在同学们的发现中,春天还在同学们灵巧的小手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展一个多彩的春天展示会。

2.自由和伙伴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春天的资料,互相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二)合作设汁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设想成果展示的形式。

2.根据设想的展示形式,整理、筛选搜集到的资料。

3.寻找和自己相同展示形式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思,做好展示会的准备。

(三)成果展示

1.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

2.互相交流在准备展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

3.全班共同评选出获胜小组。

五、习作百花园

(一)读懂要求,明确目标

1.美丽的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美丽的春天在我们的展示会上,多彩的春天展示会一定给你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想把这美好的记忆永远地留下来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一起来试试吧。

2.自读习作要求。

3.教师引导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出示书上的要求)

(二)扩展视野,读写结合

1.引导学生回顾春游的情景,试着从春游或综合性学习搜集的资料中选材。

2.回忆本单元学习时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

3.说一说: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鼓励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三)自主表达,学习修改

1.学生自己练习写作。

2.小组交流习作,互相评议修改。

3.全班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评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准备范读的文章。

4.学生再作修改,誊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其实,除了春天以外,一年四季都有它独特的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四季的美》。

2.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小伙伴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帮助。

3.勾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背一背、抄一抄都可以。

课后小结:

第11篇: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_教学设计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能概要说出空气污染的原因。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通过了解当地空气质量和对“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亲自收集资料和课堂分析讨论,体验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关注自身健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其二是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我们周围的空气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气、燃烧的垃圾、汽车尾气等都是污染大气的祸源。他们时刻袭击着我们的呼吸道和肺,使呼吸系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所以,本节教材以学生分析有关的“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为主,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特别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应当怎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2.教学重点: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3.教学难点:学会正确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几种大气污染的图片;网上关于空气质量数据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收集、调查与课本有关的材料。3.实验用具: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事先做个调查,如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图片;亲属中吸烟的人数,亲属中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可以通过调查当地一周来空气质量报告,也可以组织学生访问气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来获取一些资料。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资料,从而证明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本节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图片资料,几种大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做憋气(30 s)小游戏,引出空气对人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复习上堂课学过的有关气体交换的内容,引出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从而导入新课。

对于“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的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地域不同,当地的空气质量也不同,因此,可引导学生观看央视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来了解判断空气质量的标准。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查询)、调查访问等形式,来确定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及主要污染物。

关于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量,可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过程来了解,并了解采取何种措施来改善大气污染情况。对于探究实验,一方面要严格根据教材要求进行探究,以确保实验数据偏差较小;另一方面,了解五点取样法即重复组的意义,通过全班同学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等条件,分别测出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总结出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推出改善空气污染的方法,并提交全体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本节课可运用CAI课件和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分析,引导讨论交流等。要重视“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实验中方法的指导。

2.案例的设计思路

以做“憋气”(30 s)小游戏开始,用CAI课件展示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图片(图片+音乐)和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导入。

指导学生发布资料,利用CAI课件展示课本“资料分析”内容、出示吸烟危害和世界无烟日宣传画、有关煤气中毒的图片、资料和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引导分析资料,交流讨论,从而明确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CAI课件展示常见大气污染源图片,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

第12篇:乘法与除法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2-4)×12

1224-4×12

102×12-4×12 =98×12

=1224-48

=1224-48 =1176(元)

=1176(元)

=1176(元) 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

)=13 (

)÷109=109

128+(

)=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习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2-4)×12

1224-4×12

102×12-4×12 =98×12

=1224-48

=1224-48 =1176(元)

=1176(元)

=1176(元)

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第13篇:教案 《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教案

《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高密市开发区小学

仪静波 教材分析:

《平移与旋转》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和图形。从数学意义上讲,它还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看到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2、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了解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会直观的区别这两种现象。

2、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导入

1、老师做动作(推拉窗、扫地、关门,玩风车),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

运动方式一样吗?(学生看后回答)

2、你能把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几类)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回答)

3、小结:像推拉窗、电梯,防盗门这些物体是直着运动的,这种运动方式叫做平移。像风车、钟表指针这些物体是转动的,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旋转。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发现,初步感知

(1) 观看课本41页主题图:这里面物体的运动那些事平移的,那些事旋转的?

(2) 学生观后回答。

(3) 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指名回答)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方向是怎样的,在运动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1)平移和旋转的方向

a、小游戏:老师说口令,大家做动作。(利用学具做平移动作。如:向上平移)

b、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想一想,平移物体可以向那些方向运动?平移时物体沿什么方向运动?(指名回答)

c、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d、让一名学生做旋转的动作。(指名回答旋转的方向,特点和变化情况)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做平移运动的物体可以向上下、左右、前后作直线运动,做旋转运动的物体可以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动,旋转时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变的是物体的位置,不变的是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同学们,我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方向、特点以及变化情况。那么,平移的位置动了多少?怎样来确定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三哥问题。 (2)平移的距离

刚才我学学习了物体的平移现象,那么图形的平移又是怎么会是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a、评评理(小黑板出示图)

师讲:辣椒宝宝和茄子宝宝同坐一辆滑板车,茄子宝宝坐在车头,辣椒宝宝坐在车尾。滑了一段距离,他们吵了起来。辣椒宝宝和茄子宝宝都说自己滑的远。同学们给他们评评理,到底谁滑的远? b、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刚才的故事让我们发现:查找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要观察该图形上的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就行了,在这个图形上的任意一点移动的距离同样远。

3、刚才我们学会了怎样看一个物体平移的距离,我们来做几道题,看谁学得好。

(1)(小黑板出示)把三角形向左平移3格。

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具体位置怎样确定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同位可以相互交流。

(2)(出示课件)数一数,填一填。三角形分别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

(指名回答并到小黑板上指着数一数,其他看)

三、拓展联系,巩固提高

1、(小黑板出示)谁说的对?为什么?

2、课本43页自主练习

1、

2、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不变

方向

平移: 推拉窗

拖地

直线运动

位置

大小

形状

旋转: 风车

钟表针

曲线运动

第14篇:垂直与平行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2.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关系的界定前提是“同一平面内”.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口答。 直线有什么特点? 2.谈话。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学生相互交流启发,画出两条直线构成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习习近平行线。

(1)展示学生的不同摆法。

(2)展开讨论,认真观察,不同的图形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这样分?

生1:①、②属于两根小棒相交。 生2:③、④属于两根小棒不相交。

老师延长两根小棒,然后提问:延长后相交了吗?(仍然不相交) 生3:⑤属于延长后可相交。 (3)提示平行意义。

请同学们给不相交的这种直线之间的关系起个名字。 板书:平行 (4)举例。

学生列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如:黑板的上、下边线、课桌桌面上相对的两条边线…… (5)提问。

平行线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不相交。 具有这样的特点就一定是平行线吗? 投影出示:

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折一下纸。

这两条直线还是平行线吗?为什么? (6)引导学生对比、讨论。 (7)汇报结果。

图一的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是平行线;图二的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这两条直线不是平行线。 提问:平行线还应具备什么特点呢? 板书:在同一个平面内 (8)完整概括平行线的概念。

板书: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提问:怎样理解互相平行? (9)质疑。

三条或更多条直线不相交,是否也叫做平行线? 2.学习垂直。 (1)老师演示操作。 老师拿一段毛线,把它拉直,表示一条直线,贴在黑板上。 老师再拿一段毛线,把它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与第一条相交。

(2)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 (3)观察一下各是什么角。

师:两条直线的交点不动,转动其中的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 提问:这时∠

2、∠

3、∠4变成什么角?为什么?

讲述: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练习。

观察下面几个图形,哪个图形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指名回答。 (5)小结。

师:由此可见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要具备两个条件:①两条直线要相交。②相交所形成的角一定是直角。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不能独立地说哪条直线是垂线。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6)举例。 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互相垂直的?

3.发现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1)在平行线间画出几条垂直线段。

(2)观察、度量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3)汇报,通过度量,我们发现这些垂线段长度都相等,也可以说,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结果,直观反映出“平行线”“垂线”的定义,通过让学生对“平行线”“垂线”定义的理解,结合主题图进行理解“同一平面内”,从而得出判断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两个必要条件,使主题图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我们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者说是垂线,平行与垂直是直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画一幅漂亮的图吧!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15篇:数与运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会将认识的数进行合理的分类。

2.能根据十进制位值制写数和读数,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数的位置并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互相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知识。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分类

⑴ 想一想,你学过哪些数?

1、师: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写在黑板上)

2、尝试让学生进行分类,小组讨论,提出分类标准

3、数学家按数的种类,将我们所认识的数分为三大类

分数、

小数、

整数

4、再对分数、

小数、

整数分类

整数、小数、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 ⑵ 你能将我们学过的数分分类吗?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数的分类 ⑴ 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数分类

二、整数、分数的意义

2、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⑵ 练习

填写教材第65页最下面的一段填空,思考并回答:

0和正整数1,2,3,„以及负整数-1,-2,-3,„统称为(整数)。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于零的数是(负数),大于零的数是(正数)。

2.6666„是(循环小数),用简便写法可以表示为()。

三、十进制位值制

⑴ 自然数的计数单位、„„„„

(2)小数的计数单位„„„„„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个-是十„„ (4)十进制位值制的含义

每相邻两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记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记数法,用十进制记数法表示的数叫做十进制数。 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都是十进制数。

⑵ 练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出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把表填完整。

⑶ 认识表中省略号的含义

⑷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数的位置与大小 ⑴ 位置

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⑵ 思考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哪些数?(我们学过的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⑶ 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⑷ 运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⑸ 小结: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点,在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总比在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

三、课内练习1.练习一:填空 ⑴ 十亿九千零八万零二百写作(

),把它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万位得到的近似值是(

)。

⑵ 在数轴上表示离开原点的距离小于9.5的整数点共有(

)个,所有这些数的总和是(

)。

⑶ 小于1大于0.01的两位小数共有(

)个。

⑷ 一个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得的近似值是2.00,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⑸ 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为60,这三个自然数中,最小的是(

)。 2.练习二:判断

⑴ 比3小的整数只有1和2。

(

) ⑵ 小数都比1小。

(

) ⑶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中,一定有一个双数。

(

) ⑷ 整数包括自然数,因此最小的整数也是0。

(

) ⑸ 一个小数中小数部分的零都可省略。

(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将学过的数可以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这些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我们还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来写数和读数。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第16篇:轻与重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难点: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1、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第17篇:周长与面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与周长公式。

2、已知长方形周长(或面积)与长(或宽),会求面积(或周长)。

3、已知正方形周长,会求其面积。

2. 教学重点/难点

会通过已知条件求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回答,汇报交流,教师出示如下: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面积=长×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面积=边长×边长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揭示课题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绳长是指长方形的什么呢?

生: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这根绳子的长度。

师:知道面积和长方形的长,怎样求周长呢? 生①:先求出宽,然后再求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出示:先算长方形的宽:512÷32=16(米) 再算长方形的周长:(16+32)×2

=48 × 2

=96(米)

答:这根绳子有96米。 探究二

学生读题分析,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出示:

先算长方形的长:2350÷25=94(分米) 再算长方形的周长:(25+94)×2

=119 × 2

=238(分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38分米。 师:怎样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呢? 生回答师小结如下:

在求图形的周长时,我们只要找到相对应的条件。

三、及时练习练习一

生读题,独立完成题目。 36÷4=9(米) 9×9=81(平方米)

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81平方米。 (2)5×3=15(厘米) (15+5)×2=40(厘米) 15×5=75(平方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面积是75平方厘米。 练习二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汇报交流。 周长:(5+8)×2=26(厘米) 面积: 方法一: 8×5- (8-5)×2 =40-6 =32(平方厘米) 方法二:

5×5+ (8-5)× (5 -2) =25+9 =34(平方厘米) 方法三:

8× (5 -2) + 5×2 =25+9 =34(平方厘米) (2)周长: (6+4)×2+ 2+ 2 =20 + 4 =24(厘米) 面积: 6× 4 -2×2 =24+4 =20(平方厘米)

课堂小结

在计算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要找到相关的条件再计算。

课后习题 课本72页,练习册56页

1、一个长方形大餐厅如果用边长3分米的地砖铺地需要2400块,这个餐厅有多大?

2、用3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第18篇: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异同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异同

罗云生 陆河县水唇中学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教案则是指导教学的一个更具体的事实。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教案和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

(一)定义上的不同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思想的不同

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快乐,教师只是教学组织者、促进者,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完成课程的教学。这种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而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投入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四)元素的含义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课堂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下面对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对应元素进行分析。

(1 )目的与目标。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不便于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并要求用可操作的行为词进行描述。

(2 )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所针对的对象。 (3 )教具的使用与媒体设计。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的不明显;课堂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第19篇:马蜂与熊瞎子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劫夺嗥叫急不可耐故技重演心满意足群起而攻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马蜂和棕熊的特点。

3、自主勾画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词

1.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抽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再读课文,把握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每段的意思。2.交流、点拨。

3.试着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学习第

1、2段,初步感知马蜂和棕熊各自的特点。(1)自读、勾画能表现马蜂、棕熊特点的句子。

(2)交流、引导:重点抓劫夺体会熊的贪,抓三针刺体会马蜂的毒性大,攻击性强。 2.学习第3段,着重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1)默读思考:在马蜂与工蜂的战斗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马蜂的攻击性强? (2)交流。

3.学习第

4、

5、6段,勾画描写生动的词句,着重体会马蜂群起而攻之的强劲和棕熊劫夺过程中的聪明、贪婪、可爱。

(1)勾出描写生动的词句,自读体会。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重点围绕劫夺,从上山崖时的聪明、吃蜂蜜时的贪婪、下山崖时的可爱三个方面了解熊的特点;围绕群起而攻之,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3)师引读

5、6段。

四、总结全文,悟得方法

1.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马蜂与熊的特点写得生动、传神? 2.交流、总结:抓住极具特点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五、课外作业,加强练习1.布置小练笔。 2.反馈修改。

参考资料

☆作者杨保中,原名杨葆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人 ,白族,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儿童小说与散文颇得少年朋友们的喜爱,其中《借你一个微笑》入选《200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及多种少年读物。而动物小说与散文更让许多孩子开心,其中《徒手搏熊》、《熊杜鹃食物链》入选《2002中国年度最佳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年度精选2003《文溪流萤》。《熊杜鹃食物链》入选浅浅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佳作丛书典藏本《风中蝴蝶》与儿童文学年度精选2004《春香秋韵》。

☆马蜂:就是黄蜂,中至大型,体表多数光滑,具各色花斑。上颚很发达。翅子狭长,静止时纵褶在一起。腹部一般不收缩呈腹柄状。胡蜂有简单的社会组织,有蜂后、雄蜂和工蜂,常常营造一个纸质的吊钟形的或者层状的蜂巢,在上面集体生活。胡蜂的成虫主要捕食鳞翅目的小虫,因此,也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棕熊:食肉目,熊科,棕熊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庞大笨重,成体体长在1米以上,所见最大个体体长约在2.5米左右。头宽而吻尖长,耳壳圆形,肩高超过臀高,站立时肩部隆起,尾特短,四肢特粗壮,前足腕垫不与掌垫相连,毛被丰厚,背部毛长130-150毫米,体侧毛长200毫米左右,毛色变异较大,有棕褐色、褐黑色、污白色,褐黄色等,但不管何种色型,其表现的色调总是模糊不清。棕熊性凶猛而力大,食性杂。以植物为主,喜欢各种浆果、植物嫩叶、竹笋和苔藓等等。喜食蜂蜜,还有各种昆虫、蛙、鱼以及腐肉。它们偶尔也会闯入农庄捕食家畜。熊是非常聪明而富有感性的动物。它的视力很差,被称作熊瞎子,但却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

第20篇:加倍与一半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个数的加倍与一个数的一半。

2、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加倍与一半的数学模型。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会求一个数的加倍与一个数的一半。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今天早上来校之前,早饭吃的是什么呀? 师:看看小胖早饭吃的是什么。 问:小胖怎么了?

师:小胖胃口好,对他来说4只小笼包似乎少了一点,他有什么要求? 生:要求加倍。

师:加倍的话,要增加多少呢?和同桌商量一下。 生:再增加4只

师:对!每一份都是4只,所以4再添加一份4就是8。8就是4的加倍。我们就一起学习新知识——加倍。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师:现在小胖为什么笑了? 汇报:现在有8只了,小胖满意了。 师:怎样列式呢? 汇报:4+4=8 师:加倍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多了一倍。4的一倍就是4,加倍就是4+4=8。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笼? 师:8与4比,你想说什么?

师小结:一倍的数量表示和原来的数量一样多。 师:老师有4粒糖,你能拿出这些的糖加倍吗?是几粒? 跟进练习一 请学生上台拿糖。 师:对了,是8颗糖。

想一想:4颗糖与8颗糖有什么关系吗?

师:可以说8是4的加倍。 跟进练习二

问:8颗糖的加倍是几颗糖?你能解决吗? 跟进练习三

师:与你的同桌一起来做一个加倍的游戏。 师:下面每种图形的加倍各是几个? 问:你做对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对了,求一个数的加倍,只要把这个数加本身就可以了。 探究二

师:现在你们每人有六粒糖,请你拿一半在手上。 师:现在桌上有几粒,手上又有几粒呢? 师:可以怎么说?

(把6分成3和3,3就是6的一半)

师:不管怎样分,只要公平的分成2份,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分法叫做对半平分。其中的一份就叫一半。 跟进练习

师:你们现在知道一半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糖,请你把这些糖拿走一半。边拿边说你是怎么想的,拿走的结果各是多少? 问: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把这些糖拿走一半的。 师:这些糖能拿走一半吗?为什么? 师:怎样知道一个数有没有一半?

师:把一个数分成两个相同的数,其中的一份就是原来的一半。

师:一个双数能顺利的拿出一半,如果是一个单数目前还不能顺利的拿出一半。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

师:把一个数对半平分后,知道了一半的个数,也就知道了另一半的个数。 问:你做对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在有相同的两个加数的加法中,其中一个加数是和的一半,和是一个加数的加倍。 练习二

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加倍,把这个数本身加本身即可。求一个数的一半,把这个数分成相同的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原来的一半。 练习三

书本第57页完成。 练习四:

师:从40粒糖开始减半最后会剩下几粒呢? 问:剩5粒糖时,为什么不继续下去,你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求一个数的一半时,现在只能是双数,否则剩下一个不能再平均分成2分,以后你们学的更多后就会有办法了。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加倍,把这个数加本身即可。求一个数的一半,把这个数分成相同的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原来的一半。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练习册P40

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学设计与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