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案万能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01 08:34:5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语文说明文

教学目标:1、掌握说明文有关知识。 2、准确判断说明方法、顺序。 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4、灵活运用复习到的知识阅读说明文。教学过程:

    叫学生抢答一组表达方式的试题(哪一类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引入说明文的复习出示复习目标 复习内容讲授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

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特点: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 2.说明文的分类:

(1).按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 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提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课文举例:事物:《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事理:《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物入侵者》) (2)按说明方式分(语言方面):平实性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 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常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地介绍事物和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为知识小品文或科学小品文。(说明性小品文)课文举例:《桥之美》

3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故宫博物院》4-8段)。 总分总式《苏州园林》(运用在事物说明文)。递进式(各层意思是逐步深入的,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运用在事理说明文中)如:《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按逻辑顺序说明,7——10段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说明。

4理清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按说明对象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说明。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逻辑顺序:按照说明对象的内部联系来说明。从特点到用途、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因到结果,也可反过来用)。课文举例:时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 空间顺序:《故宫博物院》。 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 (让学生做题) 5说明的方法

(1):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说明

(2)辨识说明方法,并说出作用: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 打比方 )。作用:更生动形象地说明石拱桥桥洞的形状和形式优美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

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作用:更具体真切地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的特点。 ③、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列数字)。作用:更具体准确地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更有说服力) ④、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说明)。作用:更生动具体地说明赵州桥的设计施工巧妙绝伦的特点。(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

⑤、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作用:更加突出强调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⑥、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下定义)。作用:更加科学准确概括地说明物候学。

⑦说明方法: 画图表 作用:更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⑧、风沙的进攻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分类别) 作用:更条理清楚地说明风沙的进攻方式。

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摹状貌)。 作用: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形象生动,寄托感情。

⑩.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作诠释)。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6.品味说明 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是:准确、周密。 如何品味呢?

(1)、品味修饰、限制性语言。(如表示时间、程度的词语)

用删除法,能否去掉?为什么?例如: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各字能否删去? 品味:不能去掉,“各”字准确地说明大拱两肩上小拱的数目,如果去掉,小拱的数量就变

成两个,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修饰、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常见词有: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品味近义词、同义词

用替换法,换了好不好?为什么?例如: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的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把“优良”换成“优越”好不好?为什么?

品味:不好,因为从适用对象来看,“优良”常用于指品质、品种、成绩、作风等十分的好。“优越”则多用以形容制度、条件、环境等胜过一般。 显然,“传统”不能用“优越”。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替换;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说明文常见题型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

5、说明文的结构

6、综合素质考察

7、开放性试题

五.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六.课后练习(专题训练1)

《中考说明文阅读》教案 一知识梳理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 A、事物说明文 B、事理说明文

3、阅读说明文要抓住几个方面?

A、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顺序。 C、掌握主要说明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是指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 常见考点:

1、说明对象及特征理解。

2、说明方法辨识与作用

3、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5、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7、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8、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

一、说明对象及特点的判断及辨析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 对象加内容 ) 。

二、例文引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我国的建筑 B、苏州园林

C、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 D、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

2、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 )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C、苏州园林要求自然之趣。

D、苏州园林是美术画,不是图案画。

解析本题是从两个方面考查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引文很短,只有四句话,先逐句阅读弄清每句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就能选出准确答案。第1题要求准确判断说明的对象。四句话都是介绍有关建筑的对称,第二句就清楚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所以应选C。第2题是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求准确、全面。引文第一句话概括说明我国的建筑布局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大部分是讲究对称的。而苏州园林不同于我国其他园林的地方在于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这是第二句话的内容。第

三、第四句则说明了这样布局的原因是为了讲究自然之趣。分析完全文,可见其特征是绝不讲究对称。因此应选B

二、技法点津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 策: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三演练提升 中考指南

74面《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题; 75面《夏至》第1 题。

78面《鸟儿为什么歌唱》第1 题。

二、说明顺序的知识梳理及例文

1、我们学习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国石拱桥》:古——今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在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五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 B、先主要后次要:《中国石拱桥》第5段先主要介绍赵州桥结构上的特点,最后介绍形式上的特点,采用了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 C、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到9段; D、由现象到本质:八下《旅鼠之迷》, E、由一般到特殊:《中国石拱桥》文章开头先总述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然后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最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特殊的拱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 F、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技法点津

对 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⑪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时使用,常用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词。

⑫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⑬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演练提升

1、分别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子木版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帛书„„

(3)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

34、5亿吨氯化钠;有6

3、7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三、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梳理及例文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配图表 例文引领

浏览《中国石拱桥》第五段指出着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技法点津

1、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2、这些说明方法是有何标记的

(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5)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6)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7)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配图表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

A、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B、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C、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D、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 E、打比方:能够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F、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G、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H、配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地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演练提升

分别指出下列各文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⑪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着名的是当推河北省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⑫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长23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⑬松鼠是一种片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智。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⑮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⑯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⑰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庞大惊人的根系,大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在阳光下,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⑱这个泡泡所用的材料ETF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 ⑲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长,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体内,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⑳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⑴堰塞湖的溃坝氛围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

四、说明语言的知识梳理及例文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1、准确(最主要的特点):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之意。若去掉会使句意肯定化,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题型:能否去掉?为什么?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例文引领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技法点津 品味说明文语言主要有三种题型:

(1)理解重要词句,词语主要是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句子主要指结构比较复杂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和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句子的理解答题角度:

①表达的内容、②说明方法、③文采(修辞)、④语言风格(朴实准确、生动活泼――文学性与趣味性)。

(2)“××”词好在哪里?(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3)“××”词能不能删掉?(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答题模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使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学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不能,“××”词表示„„意思,如果删掉(替换)“××”词,意思就变成了„„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语言表达不准确,所以不能删掉(替换)。 演练提升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一句中”、“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莺》中说:“莺生性胆小,在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一句中“常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句中”至少”一词好在哪里?

4、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句中“很可能“一词好在哪里

[本文来自雪飞资源网www.daodoc.com]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主讲人:杨霞(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一、说明文教学概说

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老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习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一)什么是说明文?

目前,一些论者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存在,产生了质疑。

董水龙等人认为,“说明文”的文体概念,混淆了实用类文体(说明书等)和科学作品的界限,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文体辨认,从而对实用类文体和科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把科学作品限定在“说明文”即主要是科普作品的范畴内,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言语,造就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 2006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在阅读板块独列说明文,而是谓为“科技作品”。阅读板块第 9 条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是在写作板块的第 5 条,又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这里,我们不去思辨“说明文”是否存在,单就文章内容来看,我们暂且把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视为“说明文”。

广义地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请大家参考阅读北大学者孔庆东的文章《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大都有主观成分,所以社科题材的文章多视为议论文;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有相对的客观性,所以说明文多为科技类文章。鉴于“说明文”的内涵模糊,也有人用“科学文本”的概念取代之。

那么,“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又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指出:说明就是介绍。说明文的作者是一位“二传手”,他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旧体系写作原理对“说明”的解释,没有抓住“介绍”知识这一本质,所以关于说明的说明,总是说不明白。 人们很少以“说明”来发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对事物的思索,而是以“论”来阐明自己的“科学见解”。复杂的社会问题且不论,即便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反映,人们撰写实验报告,这本来看似具有强烈的“说明性”,因为它像是“介绍”实验的基本情况,不是靠逻辑推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证明”,是对相关科学研究结果的特殊形式的阐述证明。它的宗旨是让人们相信这有关科学研究的结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科学实验报告,视之为科学研究论文,而不视之为说明文。比如,《关于 xx 地区地方病成因调查报告》,这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属于科学论文范畴的。撰写这种报告的写作行为就属于“论说”,因为这种报告是在论证那种地方病的成果的确凿性,让人们相信,认识。凡是作者的某种“发见”,都面临着“证明” , “说明”所传授的知识虽然也是“科学”的,但不是首次发表的,不是作者直接研究所得的。它不需要证实,而是已被证实的。这是“说明”在内容上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介绍性”、“讲解性”、“解释性”的根本。

这样我们可以给“说明”下定义了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 徐江:《说明“说明”》,《学术争鸣》, 1999年第 1期)

说明文的分类: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 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这种分类只是着眼于文本的语言特点,并未揭示说明文类的内在差异。 余彤辉建议,把科学文本分为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和泛科学文本(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 2005 年第 5 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文本大都是后两类。比如,《说“屏”》应该归入社会科学类的泛科学文本,因为它不是在说明“屏”这种事物,而是在谈“屏”如何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作者要向我们读者讲述的是他发现的一个关于屏风的美学观点。再如《桥之美》,我们也可以作为美学随笔(偏重议论的散文)来阅读。

董水龙提出, 科技作品的文体大致有科学观察记录、科学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科普作品和科技产品说明书(包括操作手册之类)( 董水龙:《语文科技作品教学的层级目标构成》, 2007)。 所谓的事物性说明文就是科学记录或科学报告,所谓的事理性说明文就是论说文中一个种类或者说是广义上的科学论文。(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 2006 )

参考以上意见,并考虑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识基础和操作习惯,我们把“说明文”视同“科学文本”,它包括 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科普作品、说明书三类。中学教材中的科学文本主要是科普作品,即:不需要科学论证的、只是介绍事物特点和科学知识的文章。

(二)教材中说明文的整体把握

“ 课标版 ”初中语文课本中“与说明文相关”的单元:(注意:这些单元中的选文并不都是说明文)

单元

单元主题

求知欲望, 科学精神。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七上 第四单元

快速默读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写名胜古迹的文章(事物 说明文)

八上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科技 说明文(事理)

八上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

山市(蒲松龄)

课文篇目

八上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显然,这个单元提示,阐述的是传统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八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道:“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 , 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这个单元提示,则聚焦于内容主题。

北京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单元(共 4 个单元, 15 篇课文 ):

册 15 册(八上)

单元主题

第 4 单元:说明事物 [ 建筑 ]

——对象和顺序 第 3 单元:说明事理

(一)

16 册(八下)

——说明方法 第 4 单元:说明事理

(二) ——说明文的文学特点

18 册(九下)

第 3 单元:说明对象的特征

课文篇目

中国石拱桥、北京城的中轴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 统筹方法、奇妙的克隆、向沙漠进军、看看我们的地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坐看牵牛织女星、

雨林的毁灭、一生莫断奶 大自然的语言、天鹅、美丽的“神州” 可以看出,北京版教材中的说明文单元编辑思路,还是依据传统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

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 1 .抓特征 2、讲方法 3、理顺序 4、语言准

最新的意见指出:在这些关于阅读说明文的陈述性知识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说法,只是对“记叙文”知识的借用,而逻辑顺序则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什么是逻辑呢?《现代汉语词典》说:“逻辑:思维的规律。”可见,逻辑顺序是按照思维规律来安排文章的一种写作顺序。逻辑顺序包括“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征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等等,这些所谓的说明顺序,只是对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的借鉴。而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如打比方就是比喻修辞,引言论就是引用修辞;举例子则是举例论证的翻版,列图表无非就是论证过程中的分析演绎或归纳,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至于“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其实就是由科学报告的思维缜密性和科学论文的思维逻辑性决定的。而科普类科学作品由于是对原创性科学作品的嫁接和移植,是为了向大众传达科学知识和科学资讯,所以在表述时也必须遵循科学思维的用语规范。(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 2006 ) 我们认为,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例如:读药品说明书中的“一日三次,一次三片”,不在于知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是弄清楚“一日”是 12 小时还是 24 小时,“三次”是饭前还是饭后。教《统筹方法》,让学生明确了“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但“统筹方法”究竟是什么东西,多少人都理解错了啊! 请老师们研读一下 08 年北京市中考题(《小品建筑》 , 10 分钟),目的是:研究中考题所要考察的技能要点;辨析该题在命题上的得失。

从以上中考题的研究可发现,近年来,中考命题已经不再考察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信息的理解和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

说明文的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

1、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 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

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我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位初中生默读《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问她“什么是克隆”,结果是她回答不出要点,看着书也答不出。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

因此, 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要读懂花儿有各种颜色的成因。有些教师教读这些课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但对于说明文来说,这是第二位的事情。

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主要给学生讲清楚说明文的种类、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就可以了,至于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理解的。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其实,对许多说明文而言,弄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并不困难,比如《大自然的语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作者已经非常清楚地用“首先”、“其次”等提示语、用段首设问句的方式,点明了写作思路;“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学生也很容易辨认。真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文章介绍的那些科学事理,学生真的能读明白吗?乃至所举的例子,究竟在说明什么,学生理解了吗? 2、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

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有相关的知识短文可供参考。 3、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苏州园林》等),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

介绍科学知识或自然现象的事理说明文,同样存在人文内涵。例如《向沙漠进军》与《旅鼠之谜》,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 4、怎样处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

5、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如《看云识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三段对四季景象的描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引用、修辞等。我们要提醒的是:这些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看云识天气》,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是要把它们所征兆的天气特点弄清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再如教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具体到每一处文学语言,都可以联系科学知识的说明效果来分析。如设问、间隔反复、排比段,单单辨认出修辞方法是不够的;倘若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不就可以反过来体会“设问”、“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为科学性”服务的含义了吗?在一位老师的课上,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讲明了“设问”,接着让学生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利用设问句快速跳读课文、寻找和勾画关键信息,而是仍然从课文第一句慢慢找起,这当然读不完也找不全,等到其他同学已经说到第三条原因时,他才恍悟要利用设问、跳读课文。当时,教师为什么不加以方法指点呢?她开头讲的“设问”与解读文章、提取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说明文教学设计例说

为了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的有: 1 .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

2 .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如,看图说明某座石拱桥的结构特点;《看云识天气》,对照各种云的图片说明其形态、色彩、位置和预兆的天气。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 “ 拱 ” 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 “ 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 ” 。待学生说出 “ 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 ”、“ 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 ”、“ 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 ” 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 “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 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 “ 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 ” 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 “ 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 ” 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 “ 几乎 ” 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3 .角色模拟,如阅读《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口述“我是一朵__________的云”,说明自己的特点。 4 .比较阅读,如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感知科普文章与艺术随笔的文体差异。

推荐第3篇: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摘 要: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几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一、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写作文时,笔者让学生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上述三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几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几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推荐第4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说明文3848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

说明文部分 38-48

38.有惊无险的陆潮

[-]受月球、太阳及地球间的引力影响,海水会发生规律性的涨落潮,这就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天文潮汐。阴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更是天下壮观,驰名中外。既然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能使海洋兴风作浪,那么,同样可让貌似钢体的地球陆面发生起伏现象,人们称之为陆潮。

[二]地球和月球好似母女俩,月球吸引着地球,地球紧紧地拉着月球,互绕旋转永不分离。结果,地球和月球各部分的物质除受引力作用外,同时产生与之反向的离心力。因此,地球系统的实际受力,是月球引力与互绕旋转离心力的合力,称作月球引力潮。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研究发现,月球引潮力引起的地表起伏竟大得惊人,陆潮最大\"浪高\"可达30-50厘米;而地球引潮力在月球表面制造的所谓固体潮,最大\"浪高\"可达3000米左右!

[三]事实上,月球引潮力极其(甲),只有地表重力的1/1000万。对于10吨重物来说,它只有1克的力,等于从大胖子身上掉下一颗汗珠,地球上的人们丝毫感觉不到这种力的存在。但是,偌大的地球却反响(乙)。因为,引潮力除使海面潮起潮落外,还因海洋状况、地球自转等因素,诱发周期性的潮汐波,从而使海潮变得排山倒海,咆哮如雷。海洋如此,地壳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尽管地表每天以半米的振幅升起降落,人们也难察觉。因为人们始终与地面同步,就像在平稳升降的电梯里一样。

[四]天体力学和观测实践还表明,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不仅能激发海潮和陆潮,还可产生气(候)潮。由月球弓;发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太阳引发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但是,这些潮汐现象往往被剧烈变化的气象要素所掩盖,很难加以识别。比如,太阳潮表现在气压计上,最大幅度只有水银柱的 1/27毫米。当月球在天顶或无底时(太阳时 0时或 12时),空气密度最大,大气发生\"高潮\";而太阳时6时和18时,空气密度最小,大气发生\"低潮\"。

[五](科学家还发现,即使离地百余千米以上的大气电离层,也会发生甚至比低层大气强得多的潮汐现象,使地球磁场遭到强烈干扰,人们又称为地磁潮.)盛期的未来几年内,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将大大增强,地磁潮汐会有显著变化,从而影响地球及其气候。因此,科学家已将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视作气候变化的第四类自然因子,格外重视。

【阅读提示】

从鲁彦的《听潮》中,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我们欣赏了海潮的静美和壮美。可你听过陆潮么?请看看这篇科普小品,了解一下在我们脚下不断发生的变化吧。阅读后,你对太阳、月球、地球一定又多了些新的认识,对科学规律性一定又增添新的理解。

【思考练习】

1 .给\"陆潮\"下定义__________

2.第一段中\"貌似\"和第二段中的\"长期\"两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貌似\"\"__________

(2)\"长期\"____________

3.把\"微弱\"、\"强烈\"两个词分别填入第三段的甲、乙处。

甲( )乙( )

4.根据文意,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用结构图的形式标示下列概念之间的关系。

引力潮 海潮 陆潮 气(候)潮 太阴潮 太阳潮 地磁潮

5.分析第五段第一句。这个句子有无毛病,如有,请进行修改;如无,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

39.生物和环境

[一]①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②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③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二]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③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③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_⑤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⑥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⑦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三]①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②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③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④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四]①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②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 ____、废____、废____(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③水俣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④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阅读提示]

天然自净循环在遭破坏,环境污染正危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本文从环境科学的角度,通过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天然自净循环被破坏的原因,指出其造咸的危害,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人们要增强自我约束机制,保护环境。

【思考练习】

1.什么叫\"生物圈\" ?(用自己的话概括,不得超出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这样的循环\"指代的是_____(请填写句子序号)

3.\"如地震会使局部地区增加氢气,会使地壳被破坏,有害人体的元素进入水的循环系统。\"\"这个例子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应放回到第___段的第___句与第___句之间。

4.请根据文意解释\"原生环境问题\"中的\"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中的\"次生\"的语意。

原生:_______________次生:_________

5.给第四段的空格处依次填上一个合适的字:废______、废______、废______

6.本文分析了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两大类原因,请你用简明的文字说说怎样才能保持天然自净循环。

答:________

40.概说圆明园

①圆明园是清代的御苑,其基址为明代皇帝亲戚的故园遗址。 1709年,即康熙四十八年开始修整旧园,后又赐与皇四子允祯(即雍正),并题名为\"圆明园\"。1725年,雍正即位第三年,扩建圆明园,增建殿堂和楼阁,作为听政之所。乾隆即位后,六次巡游江南,喜江南湖山之美,将所见的名园胜景,绘制成图,仿置园中。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朝代,益发辉煌。(整个园区占地52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前后经历 150多年,先后建成\"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个主要部分。因\"圆明园\"建置最早,规模最大,又是外朝内寝区,所以习惯上将三园统称为\"圆明园\"。

②圆明园造景的意境,多取自神话中的仙宫幻境,或仿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深山幽谷,或采取江南绮丽多姿的名园胜景,还兼取了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成为当世罕见的园林建筑集大成者。

③这座大型行宫御苑,是封建帝王的宫苑,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在园中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园外兵营林立,没有皇帝的特别赏赐,就是那些封疆大束,也不得擅自入户游逛。1897年,李鸿章自西欧回国,前往颐和园朝见慈禧,受到慈禧的赏赐。他在宴饮、听戏之后私带幕僚数人游览圆明园废址。虽然当时的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焚毁成为废墟,但仍然还是皇家禁苑,像李鸿章这样的宠臣,也因私闯禁苑的罪名,受到罚俸处分。

④今天驰誉世界的颐和园,不过是圆明园的一个外围园林,由此可以想像昔日的圆明园该是何等的宏伟和壮观,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片废墟。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根据当时的一位英国军官回忆,\"9月4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抢夺,每个人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当英军吹集会号时,一个师的军队,每个团能准时报到者不到10人,余下的仍在抢掠之中。1861年1月14日,英国《泰晤土报》刊载了以《北京和平》为题的通讯,其中谈到当时圆明园被掠夺的情况时说:\"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了。\"掠夺后,指挥官就下令焚烧圆明园。英国人温华尔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两天两夜的大火熊熊地烧着,仿佛一张幔子罩着行幸处所,并且随着大风,烟雾吹过联军驻扎的营盘,蜿蜿蜒蜒到了北京,黑云压城,日光掩没,看起来仿佛像一长期的日蚀。\"这一页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

【阅读提示】

能把握文章或文段的说明中心及说明方法是初中会考考查说明文阅读能力的目标之一。阅读这篇文章,着重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并且体会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思考练习】

1.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所要说明的是()。

A.英法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B.圆明园今昔。

C.圆明园被掠夺与焚烧的经过。 D.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①段中加线的部分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

3.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④段)大量引用英方的材料目的是什么?

答:_____

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段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圆明园的始建、修建、扩建、面积、得名等情况。

B.②段介绍圆明园的建筑特点。 C.本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

D.文章没有具体介绍圆明园内部结构轮廓,是因为扣住题目\"概说\"二字,从本文的写作意图出发,这样介绍已经足够了。

5.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圆明园是皇家禁苑,不得擅人的例子并用一句话概括回答。(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

6.下面是本文段落的划分,哪一种较合理?

A.分四段①~②~③一④ B.分三段①~②~③④

C.分两段①②~③④ D.分三段①~②③一④

7.归纳本文的中心:______

41.龙卷风

①盛夏季节,当你收听台风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台风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这样的话,似乎\"12级\"就是风力之\"最\"了。自然界中有比这更大的风吗?有,那就是龙卷风。

②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云柱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中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③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可达300米。12级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 30多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如此罕见的巨大的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地面时,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高楼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 9月 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 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00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台风中心和它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压强单位),而龙卷风中心与外围空气只要相差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了。

④龙卷风涉及的范围很__。 192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 15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连根拔起,__靠近这股龙卷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⑤龙卷风可以事先预测出来,气象雷达就是监视龙卷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阅读提示】

用这一文段,考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包括把握说明对象、说明的特征,认识说明的结构顺序,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等。

【思考练习】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它\"、\"它\"所指代的内容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龙卷风 龙卷风 龙卷风 B.龙卷风 龙吸水 龙卷风

C.龙卷风俗称\"龙吸水\"龙卷风龙卷风

D.龙吸水 龙卷风 龙卷风俗称\"龙吸水\"

2.第③段的说明结构是()。

A.因果B.因果 C.总分D.分总

3.指出第③段的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句说明。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

4.龙卷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选择一组合适的词语填入第④段的空缺处。

A……小……而……B……·大……而且…··

C……小…因此…D……大…但是…

42.色彩与生产

①不同的颜色,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现代化生产中,应用颜色的心理效应的规律来设计工作环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生产事故。

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色彩可分\"暖色\"与\"冷色\"。一般来说,红、黄、橙等颜色能使人产生暖的感觉,故称之为暖色;青、蓝、绿等颜色,能产生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色。

③有一间办公室的墙壁原来是黄褐色的,后来改刷成蓝色,到冬天时,女职员们总抱怨今年冬天比去年冬天冷。其实,室内是正常温度21℃。经理发现问题的症结后,又把墙壁刷成黄色,于是女职员们又说天气不冷了。

④根据这个效应,工作场所如果气温较高,宜多布置冷色;但若偏冷,则应换上暖色,在心理上调节人的温觉。

⑤颜色也有\"轻色\"与\"重色\"之分。白色、浅灰色、浅黄色等使人产生轻的感觉,称为\"轻色\"。黑色、深灰色等使人产生重的感觉,称为\"重色\"。国外一家公司的经理发现,工人们在搬运黑色的箱子时,经常抱怨这些箱子太重,于是他让人把箱子改剧成浅灰色,工人就觉得轻了很多。根据这个效应,工厂把需要搬运的货物剧成\"轻色\",而一些不能搬动的机床。机座等则剧成\"重色\",以给工人坚实牢靠之感。

⑥专家们还发现,一些色彩如黄、橙、红等色有使人振奋的提神作用,能提高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进入兴奋状态;而蓝色、紫色、绿色等则有使人平心静气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兴奋色)能使工作环境产生活跃的气氛,刺激和增进生产活力;而后者(镇静色)则能使工人镇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工作。

⑦不同的色彩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淡蓝色、浅黄色、乳白色能使人感到房间宽大,棕褐色能给人空间缩小的感觉,在一间较宽大空荡的厂房里漆上棕色,会使人产生收缩之感,厂房看起来舒服些。

⑧巧妙地发挥色彩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西方有一位艺术家在参观一间工厂后,自告奋勇为该厂设计了一整套色彩布置蓝图。从设备、工作台、厂房到休息室,他都在色彩的布置及协调上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设计,结果艺术家的杰出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提高了工人劳动的积极性,工厂产品的成本下降了14%,劳动生产率提高10.5%。而有一家企业因将全部的设备漆成低沉的暗绿色,还加上了一圈黑色的边框,结果使工人经常感到头痛,生产率很低。这些都表明,在工业生产中,对色彩的作用应给予重视。

⑨我们应重视色彩在企业中的应用的研究,使色彩更好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服务。

【阅读提示】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分析说明文内容上的科学性和形式上的条理性,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很有条理地说明色彩对生产的作用。另外,本文的思考练习题中,还对你能否适用阅读所获得的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检测。

【思考练习】

1.本文要说明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共说明了颜色多少方面的心理效应?

A.三个方面B.四个方面 C.五个方面D.六个方面

3.文章第⑥自然段说明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一家无线电厂厂长,你认为在工作场所的墙壁上最好漆上什么颜色?为什么?

(请用文中的两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哪种颜色的旗帜比较适用于运动会,以促进运动员情绪高昂地投入竞赛?

A.红色B.蓝色C.五彩D.浅蓝

6.第⑧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

7.某画家构思一幅\"楚霸王举鼎\"的水彩画,为了突出楚霸王的威猛,你认为下列哪种构思用到本文所谈及的原理?

A.楚霸王的衣服用黑色。 B.周围的背景用浅黄色。

C.周围的背景用黄色。 D.巨鼎用深灰色。

43.湖群,在消失

长江中下游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

①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千米。②1949年,面积缩减为4350平方千米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③40年来,每年淤积在湖内的泥沙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l-3米,最高达7-9.2米,加上大肆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和湖容都减缩了一半以上, 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平方千米。④八百里洞庭徒有虚名,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⑤可惜,荣居全国第一的鄱阳湖也同样是厄运难逃,只不过相对洞庭湖,它的萎缩速度稍慢那么一点而已。⑥40年中,鄱阳湖由于造田和淤积,湖面缩小了1/5以上。⑦湖北素称\"千湖之省\"。⑧ 1949年时,面积超过0.5平方千米的湖泊确实多达1066个。⑨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0平方千米。田还有江苏,几十年来因围垦损失湖面已达1600平方千米。

这样,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22000多平方千米,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千米,减少了45.5%。曾经星罗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纷纷失去了它们那迷人的光泽。据调查统计,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围垦和淤塞而丧失的淡水储量就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还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已不再和长江相通连。

湖泊大量消失,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40年来,为3600千米长江干堤和30000千米支堤,投下了不知多少劳力和资金,完成土石方40多亿立方米。长江的堤防工程远远超过了黄河堤防,而长江的洪水比黄河的洪水更为可怕,长江沿岸直接受洪水威胁的人口也比黄河沿岸多得多。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险越加,越加越险。人把生态义务扔进长江,长江把人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

【阅读提示】

1998年夏天的长江大洪水,至今让人谈洪色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洪灾?这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恢群,在消失》一文,从一个侧面介绍了长江洪水形成的深层原因。

【思考练习】

1.第2段的10句话可分为几个层次?用\"||\"在下面序号中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第3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读第4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湖泊大量消失有哪些危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大自然敲响了警钟

秦牧

广东湛江市附近,有一个小岛,名字叫做硇洲。它盛产龙虾、鲍鱼、海参、青蟹之类的海鲜,地方虽小,倒也颇有声名。

这个小岛,外省人不一定知道。但是,知道不知道,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这里报上登载了一则关于这个岛的小小新闻,我觉得倒是值得告诉各地的人们,并且议论一番的。因为它在中国,具有普遍的意义。

那是一则什么新闻呢?

原来,这个岛出产的鲍鱼,越来越小了。大鲍鱼固然已经不可复睹,中鲍鱼也异常稀少,海产收购站买进的鲍鱼干,竟有一斤达到五六百粒的。

一克重一个的鲍鱼,有多大呢?那不过像是一粒晒干的螺蛳肉那么大小罢了,那不过等于三四十粒米的重量罢了。像这样小的鲍鱼,应该算是超微型的小鲍鱼了。

鲍鱼(它还有一个土名叫做\"九孔螺\"),这种味道非常鲜美的海产,如果让它充分发育成长的话,一个可以重达两三斤。我们在中药店里看到的石决明就是它的壳。有的鲍鱼壳比成人的巴拿还要大,就是很好的说明。行销世界市场的墨西哥和日本的罐头鲍鱼,每罐净重一磅,有的就只装一只鲍鱼,甚至一只鲍鱼可以分装两个罐头。试想,如果那些一克重的鲍鱼能够克享天年,不至过早夭折的话,它们长大后一只就可以超过小时候500只的重量了。

事情不仅如此。鲍鱼越重,每斤或每磅的售价就越高,这些年的世界市场,由于鲍鱼产量不是很大,价钱越炒越高。晒干的鲍鱼,一斤3个的,在香港可以卖到 1600元港币;如果是一斤两个的,每斤就要卖到2000多元。这也就是说,一个大鲍鱼可以价值200美元以上。但如果是几十个一斤的小鲍鱼的话,每斤的价格就要下降六七倍了。

从商品出口价格的角度来看,捕捞小鲍鱼是多么的不上算。捕捞毫无限制,\"竭泽而渔\"的结果,鲍鱼必定越来越少和越来越小。我国的海味市场上,人们多年来已经看不到大鲍鱼的踪迹。广东这个出产海味的著名小岛,收购的鲍鱼一斤竟达500多只,这可以说是大自然向人们敲响了的警钟!

【阅读提示】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中,我们学习了秦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知道了作家对生态的关注。此文是秦牧关于环境问题的另一篇佳作。选文有删节。

【思考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竭泽而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它在中国,具有普遍的意义\"中的\"它\"指代的是什么?\"普遍的意义\"具体指的又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岛出产的鲍鱼越来越小\",下文中哪个事例最能说明鲍鱼\"越来越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

6、7自然段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月亮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要俘获一颗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地球形成的时候,一开始便以大团的铁作为核心,并在其外围吸积了许多密度较小的石物质。月球的形成稍晚于地球,它由地球周围残余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因而密度较小。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阅读提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了多少人的通想啊!\"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则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天文学家的探索。本文是用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介绍\"月球的起源\"的研究成果。

【思考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邂逅:_____

(2)讳莫如深:____

2.文中关于\"月球的起源\"的三种学说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月球是地球的姐妹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中的\"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三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句及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美丽的\"地狱\"

金星,在西方语言中叫做\"维纳斯\",那是爱与美的女神的芳名。宁静的夜晚,金星晶莹柔和的光辉,挥若维纳斯温柔多情的目光。然而,一艘艘金星探测器却传来了骇人的消息:那里的情况十分可怕,简直就像地狱一般。火热的大地上笼罩着饱含硫酸的大气。稠密的云层几

乎挡掉了 99%的阳光,只剩大约 1%能抵达金星的表面。然而,这厚厚的大气又像一床硕大无朋的棉被,阻止着金星本体的热量散人太空。金星大气防止散热的效率胜过它妨碍阳光之进入,这就使金星表面的温度达450℃以上。

空间探测业已查明,金星大气的 97%都是二氧化碳,它们对红外线是不透明的。金星表面和大气层吸收的太阳光,很大一部分转变成为含热丰富的红外线,它们不能穿透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这就是造成金星酷热的根本原因。这种状况和培育瓜果蔬莱的\"温室\"非常相似,所以此类现象就称为\"温室效应\"。

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甚微,这才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却不在少数,煤、石油和石灰岩中也包含着大量二氧化碳。倘若地球变得更热,这些潜伏的二氧化碳就会有一小部分散人大气。于是,\"温室效应\"将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热,这又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海洋和岩石中逸入大气,其后果则是使地球变得愈来愈热…如果我们无法控制这种情况,那么也许有朝一日地球也会变成像金星那样的\"地狱\"。

\"温室效室\"的恶性发展将会如何威胁人类的生存?研究这样的问题,不能拿真正的地球来做大规模的实验。但是,金星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模特儿\"。研究金星大气,对于预防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提示】

金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是各大行星中高地球最近的一个。你想知道金星的奥秘吗?本文从一个侧面揭开了金星上的神秘面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称金星是美丽的\"地激\'?

【思考练习】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l)骇人:_______

(2)硕大无朋:_。

2.\"美丽的\'地狱\"\'中的\"美丽\",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全文,说说造成金星酷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金星大气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喜鹊告状

这几年,喜鹊明显减少了,有人担忧再过些年孩子们可能连喜鹊也不认得了。

1993年春,笔者采用路线调查法,从宁夏的彭阳到银川400千米,在大约4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只发现 50个喜鹊巢,至于喜鹊则更少见了,与 20世纪 70年代相比大约减少了 95%。

原来群体数量很大的喜鹊为何急剧减少了呢?其一,因为喜鹊的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可供营巢的大树太少了,致使 90%的鹊巢只得筑在七八年生的小树上;有的鹊巢距地面仅三四米高,极易遭受人为的毁坏及自然灾害;其二,近几年灭鼠给鸟类带来严重的灾难,许多农村用玉米、小麦拌制的毒饵撒于田间,虽然毒死了大批老鼠但也杀死了大量的鸟类。笔者还曾在一片杨树林里亲眼目睹到一只中毒的老鼠被一只猫头鹰捕食后,同归于尽的惨景。

喜鹊又叫花喜鹊,喜栖息于高大的树上,经常在田野和村庄附近觅食,多成群或成对活动,5-10月间,主要取食蝗虫、象甲、蝼蛄、天社蛾幼虫、蝇蛆、蝉等多种害虫。喜鹊的减少,必将导致虫害及鼠害的大量发生与蔓延。所以,它应该受到保护。

某地方志曾记载了\"喜鹊告状\"的故事:康熙五十八年春,郡人偶感疫症,忽传说吃喜鹊可治,群众争捕喜鹊,城里城外把喜鹊网罗殆尽。一日,群鹊到公堂鸣叫不已,并引官至集市,见市买鹊者甚多,才知道是有些人为捕鹊得利,妄说喜鹊能治病。而后,官府对捕鹊者严惩,捕鹊之风才刹住。

为了不使喜鹊再告状,今天我们应该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爱鸟护鸟活动,特别是注意向青少年进行爱鸟护鸟的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形成一个人人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要加强自然景观的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护培植大树及茂密的高杆树,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之所,让千姿百态的鸟类得以繁衍下去,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阅读提示]

喜鹊告状,闻所未闻。那么,喜鹊为什么要告状?它告谁的状?告状的结果怎样?我们认真阅读全文,答案尽在其中。从喜鹊告状中,我们应该悟出些什么呢?

【思考练习】

1.文中引用\"喜鹊告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鹊急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阅读第4段,说说喜鹊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谈谈应该从哪些方面爱护鸟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48.大自然的警告

林晓春

(l)公元 2037年,巴黎和费城到处张贴着预报洪水即将到来的告示。纽约市的街道水深四尺。皮肤癌的发病人数达5亿。各大洋看不到虾和蟹了……

(2)这不是危言耸听,人类确实由于自己的狂妄无知和贪得无厌而已经及正在濒临巨大灾难的边缘。人类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改造自然,毫无顾忌地开发。为扩大耕地而大量砍伐森林,为发展工业而大量开采石油,为获取劳力而大量繁衍后代,生态系统遭到恣意的破坏,环境危机日趋严重,人类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就以中国为例,沙漠扩大为109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被称为第二次国土沦丧。\"温室效应\"又将导致两极冰帽融化,海面上升,土地淹没。其根源难道不是人类的无知、短见和专横吗?

(3)著名画家莫奈将其成名作《日出印象)中的伦敦大雾画成紫红色而使观众愕然,但是当人们走出展览厅时不免膛目结舌,因为他们发现司空见惯的伦敦大雾果然是此种颜色。在众多的大城市里,每天早晨随着成千上万汽车涌上街道,无数家工厂锅炉的运转,蓝黑色的烟雾四起,经久不散,鸟瞰全城则如一片烟雾浩渺的沼泽。

(4)无怪乎有人这样叹息:\"人类在自己杀戮自己。\"诚然,作为有智慧的人,他具有无穷的创造力,然而他对于构成物质世界的微观世界,对于浩瀚的苍茫宇宙,所得到的认识仍只是沧海一粟。一味地征服自然,不仅自然要报复,人类自己也是\"玩火自焚\"。

(5)人类,也许应当从中悟出点什么。

(6)人,确实是自然的主人。

(7)人,必然首先尊重自然。

[阅读提示]

大自然以丰饶的资源养育了人类,可现代人类却将面临大自然的报复。这篇科普小品,以科幻的笔调,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恐怖的人类灾难留。是谁制造了这些灾难?读罢全文,在\"人,确实是自然的主人。人,必然首先尊重自然\"的警语中,你又悟出了什么?

【思考练习】

1.找出文中六个成语,并为下列带点词注音:

成语:(l)____(2)___(3)___

(4)____(5)___(6)___

注音:膛( )目结舌 沧( )海一粟( ) 玩火自焚( )

2.理清全文结构并给各段拟小标题(不超过5个字)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2)自然段中加点词的意义:

(l)\"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危言耸听\"的根据是:_________。

(3)\"已经\"\"正在\"都是。词,这两个词的前后位置(可以 不可以)互调,是因为__________ (4)该文段中,与\"随意\"\"毫无顾忌\"同义的词语是:-;与它们相呼应,

并揭示其根源的词语是: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用___修辞手法,从①____、②____、③____

三方面,以_________的语势,写出恣意开发破坏生态系统的严酷情况。

5.第(3)自然段中,把_____比作\"烟雾浩渺的沼泽\",这是____修辞手法,

_____表现了_____的情况。

6.结合文意,说说\"尊重自然\"的隐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第5篇:说明文教案

【备考指导】 1.分值与题型

从题型上看,多为简答题,次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从考点上看,考查的重点放在以上“能力要求”中的七点上

从分值分配上看,一般为6—14分,占试卷的5%—12% 2.热点与预测

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是中考阅读的必考文体

从选材上看,选用的说明文或介绍前沿科技,或介绍新的发明创造,或介绍自然灾害、医学健康、气候物种等科学知识,或关乎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全面理解、掌握说明文知识,将这些知识细化到每一个最小的考点;熟悉说明文的行文规律,如“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规律;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规律等;深入分析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归纳考查点,熟悉题型,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结合具体的说明文训练题,多加训练,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探讨答题规律,以求答准、答全要点 【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

一、弄清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根据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二、把握说明对象

1.分两类:实体事物、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找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4.考查说明对象:

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

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四、说明顺序

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程序顺序(也属于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表现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六、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10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 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说明 2.说明方法作用:

注意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下定义与作诠释、打比方与比喻、作比较与对比的区别 答题格式: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了然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七、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涉及词语类型:

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其它一些短语如:“据说”、“相传”、“据介绍”等,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模式: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模式: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 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

八、其它题型

1.标题作用:①点出说明对象;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作用;③(新颖、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指代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 3.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4.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推荐第6篇:说明文教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教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功能等或阐明事理的文章。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 a、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点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

3、阅读说明文要抓住几个方面? a、指说明文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的顺序。 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本质属性。

5、指出《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a、《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b、《核舟记》:核舟:体积小、雕刻内容多、技艺巧。

6、我们学习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说明一件物品的 制作过程。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在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具体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注意:(1)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2)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

(3)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7、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 人分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10)配图表:使说明更简明直观。

注意:

1.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2.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前后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

8、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 a、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b、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c、配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地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d、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e、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 f、打比方:能够想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g、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h、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二、复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1、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选择上。

2、方法:(1)、修饰、限制性的语言:用删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选择:用置换法,换了有什么不好?

典型试题: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方法:1表态:不能删。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不符合实际。

4、ⅹ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事例解析:

例①:“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大约”一词有何作用?

【“大约”表示估计,更切合实际的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大约”一词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②:分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几乎”表示程度,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例③: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句中的“极少”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极少”一词表范围,说明使用彩绘很少。如果删去,就表示全部,

不符合实际。“极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试试你的身手

1、分别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 )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子木版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帛书??( )

(3)、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4.5(4)亿吨氯化钠;有63.7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 )

2、分别指出下列各文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当推河北省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长23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

(3)、松鼠是一种片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智。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

(4)、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

(5)、烧开水

洗茶壶

洗水壶 洗茶叶 泡茶 ( ) 洗茶杯

拿茶叶

(6)、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 (7)、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 ) (8)、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庞大惊人的根系,大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在阳光下,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篇二:说明文教案

说明文写作

4月23日 星期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写作技巧

2、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运用写作技巧,写出一篇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探究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写出一篇说明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写作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探究出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说明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教学准备

作文范文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有家庭情况?生介绍,可能包括家庭人口,人员的工作情况,教师评价后过渡:家是咱们避风的港湾,家也是咱们容纳咱们喜怒哀乐的地方,也是承载咱们亲情的地方。我们怎样把家成员介绍得准确、生动、形象并赋予自己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就是本节课咱们要写作的文体——说明文。一般说来,介绍性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新课

一、师生共同回顾说明文写作的有关知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以知益人。

2、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

4、说明层次要清晰。

二、佳作赏读,发现亮点

教师:向学生发说明文范文,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范文,发现文章的亮点,并用笔勾画出来,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些说明文精彩的奥秘是什么? 组内讨论,探讨技巧 教师:赏读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别重点探讨文章精彩之处。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时,老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讨论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分别在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

论成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归纳佳作精彩的奥秘

对说明文归纳总结

1、标题新颖

2、生动风趣

3、紧扣中心,妙引资料。巧妙地引述与说明《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显著特征。

4、描写精当,叙述简洁。寓说明于精当的描写或简洁叙述之中

5、讲究修辞,生动说明

6、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

7、恰当地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丰富内容,增添文采

三、让学生口头介绍校园。

春天的校园是很美丽的,有杏花,桃花,迎春花,还有已经欲破眼的柳,还有草

坪„„ 老师归纳点拨。

四、布置本次作文的题目及要求

1、作文题目:吸烟的害处

我的校园

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

2、作文要求:主题突出,材料科学准确。

语句通顺,感情饱满。

字数在500以上。

板书设计

说明文写作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描写和抒情。

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 说明层次要清晰。

小结:本节课咱们回顾了一下说明文的常识,并赏析了一篇精典的说明文,希望大家

的作文写的精彩!篇三: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

向。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教学方法

以例点拨、自主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会占据半壁江

山。说明文是最好拿分的,考来考去无外乎几个考点。请同学说

说,说明文一般考哪些内容?

一、掌握考点

一、)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说明文的语言

四、)说明的顺序

五、)说明的结构

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那么先要弄清说明对象及特征。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由题目确定

2、事物性说明文,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说明了什么事理。

3、由文章的中心句确定

三、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

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其特点是说明详细,可以突出其各

自的特点。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的几种情况,便于读者理解。 2.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

事物的特征。

通过xx与xx的比较突出xx事物的xx特征 3.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

种说明方法,会给人以通俗易懂之感。

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了xx 4.打比方: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它具有形象、生动

的特点,有时候还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 5.列数字:运用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数量、规模等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xx的xx特征(事理)。

四、结合句子,试分析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 小结:

一般方法是运用了 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

象、突出)地说明了 的 特征

五、说明语言的特点:

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其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

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

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为

什么?)

六、说明文的语言常见考题样式:

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

是否能够删去 ,为什么?

答题要点:

1、先做出否定的回答

2、能释词的释词

3、找出矛盾点,即删掉后与以前有何不同

4、结论

七、练一练:

(1)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

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 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 不能删去, “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重症监护病房”,

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

还有其他的应用。如果删去,就表明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只有 这一项应用,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方法运用(品析加线词语作用) 1200亿元。 2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

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 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

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

八、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粗读文章

1.审题 2.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3.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三步:回答文后的问题,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 精 题 训 练

超级网银

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

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6期)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分) 2.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2分)

① ② 3.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

13.逻辑顺序(1分) 14.①“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1分)。 ②“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1分)。 15.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了“超级网银”的优点。(1分) 16.不能去掉(1分), “暂时”限定时间 ,表示部分银行短时间内不会收取“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手续费,以后就不一定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十九、(2012年四川凉山州)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

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请你指出第②语段的说明中心?(2分) 2.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2分) 3.综合选文信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4分)

十九、1.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 2.1986年到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 3.(1)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2分)

(2)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2分)。

推荐第7篇:说明文教案

说明文写作

4月23日 星期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写作技巧

2、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运用写作技巧,写出一篇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探究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写出一篇说明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写作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探究出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说明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教学准备

作文范文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有家庭情况?生介绍,可能包括家庭人口,人员的工作情况,教师评价后过渡:家是咱们避风的港湾,家也是咱们容纳咱们喜怒哀乐的地方,也是承载咱们亲情的地方。我们怎样把家成员介绍得准确、生动、形象并赋予自己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就是本节课咱们要写作的文体——说明文。一般说来,介绍性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新课

一、师生共同回顾说明文写作的有关知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以知益人。

2、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

4、说明层次要清晰。

二、佳作赏读,发现亮点

教师:向学生发说明文范文,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范文,发现文章的亮点,并用笔勾画出来,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些说明文精彩的奥秘是什么? 组内讨论,探讨技巧

教师:赏读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别重点探讨文章精彩之处。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时,老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讨论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分别在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归纳佳作精彩的奥秘

对说明文归纳总结

1、标题新颖

2、生动风趣

3、紧扣中心,妙引资料。巧妙地引述与说明《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显著特征。

4、描写精当,叙述简洁。寓说明于精当的描写或简洁叙述之中

5、讲究修辞,生动说明

6、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

7、恰当地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丰富内容,增添文采

三、让学生口头介绍校园。

春天的校园是很美丽的,有杏花,桃花,迎春花,还有已经欲破眼的柳,还有草坪……

老师归纳点拨。

四、布置本次作文的题目及要求

1、作文题目:吸烟的害处

我的校园

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

2、作文要求:主题突出,材料科学准确。

语句通顺,感情饱满。

字数在500以上。 板书设计 说明文写作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描写和抒情。 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 说明层次要清晰。

小结:本节课咱们回顾了一下说明文的常识,并赏析了一篇精典的说明文,希望大家的作文写的精彩!

推荐第8篇: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指导浅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指导浅谈

陈集一中 任元平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具体阐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在初中语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由于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不像其他文体那么生动活泼,富有情感,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讲课时,再对文章动动手术,做一些开膛剥肚的肢解,抽血去肉,剩下的就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这样一来,难免学生感到像吃鸡肋一样难受,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说明文教学也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说明文的重要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苏州园林》《蝈蝈》《故宫博物院》《看云识天气》《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说明文的用途越来越为重要。买来了空调,你就就得回阅读空调的使用说明书;生产了一种新的产品,就得把新产品的使用方法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文学作品,你可写可不写,而说明文,如作会议记录、定条约,你就非写不可。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二、提升素养,理解说明文的作用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发展素质之一。如今的初中学生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因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产生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进入嵌入式教学,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待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

三、激发兴趣,教学说明文的基本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在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积极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去。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石拱桥的视频录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呈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事物的特征,然后更加具体的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老师可以事先把八种云的彩图投影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中对云彩的描述,来对这八种云彩图对号入座。这样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通过学习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的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而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说明文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懂了。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按多样性、广泛性原则选择各类说明文让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学习《马》一课时,课堂上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知识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总之,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反思说明文教学,要真正教好说明文,就要把它放在和其他文体同样的位置,同时不单纯地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对待;就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是应该从多个方面认真整合说明文,挖掘说明文文本内涵,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回归到语文整体教学的轨道上。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文体教学的方式,在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语文特色。

推荐第9篇: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说明文教学策略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经过反思和几天的实践,觉得效果不错,现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和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深入地理解了如下观点

一、“说明”定义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分类

把“说明文”视同“科学文本”,它包括 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科普作品、说明书三类。中学教材中的科学文本主要是科普作品,即:不需要科学论证的、只是介绍事物特点和科学知识的文章。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

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1 .抓特征 2 .讲方法 3 .理顺序 4 .语言准,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

四、说明文的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

1 .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 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

2 .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 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

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3 .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4 .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

5 .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学到了一些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

1 .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

2 .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

3 .角色模拟。

4 .比较阅读。

对自己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训练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重点。前面,我们已经明确:说明文不管是哪种风格的,生动的,平实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传达知识为目的, 提取有效信息,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而感悟文本之美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抓重点词。对说明文的重点和关键句子进行提取整合。

2.抓重点句。说明文中往往有许多显眼的中心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是在过渡段。抓住这些标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写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重视对学生“授之以渔”。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四个问题: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卢沟桥有什么特点?这四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生提出有效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扎实高效。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主要“自来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孟昭兰),一节课要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

学形式进行教学。据此,我认为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可采用以下激趣法:(1)角色模拟:如当导游,解说员等;(2)比较阅读(3)写广告词、解说词、导游词;(4)看图说话 如: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

(三)留足四个空间

1.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缩短师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氛围。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互动空间。要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4.生成空间。即必须明白,学生通过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准确性,还是引导学生概括要说明的物质的特点,亦或是对物质人文内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合在其中:一方面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同时也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其中。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2、理解并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课前预习:

一、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题型:指出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3、题型: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7、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8、.引资料: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4、题型: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题型: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6、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7、题型:文章从那几方面进行说明? 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8、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9、说明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10、题型:说明文语言风格 a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11、题型:加点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12、题型: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13、题型: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这类词语主要是修饰限制性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答题要点:

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说明原句意思是……

d.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4、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15、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16、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7、题型: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8、题型:“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19、开头的作用 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 20、结尾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21、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第11篇: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复习内容】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

(一)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说明文阅读要求及命题方向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初步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自主学习】

1、指导丛书第22-23页 “说明文知识纲要”

2、中考先锋第84-85页 “考纲在线” ☆知识小抢答☆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文可分为哪几类?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常见说明方法有哪些?

5、常见说明文的结构有哪些?

6、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 【合作讨论、探讨解题技巧】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来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界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为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值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硷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墒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

1、第①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 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常用说明方法的标记:

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再如、又如

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而

下定义: „„是„„、„„叫„„

分类别:有×种(类)、一种是„„ 另一种是„„

列数字:数词(确数、概数) 作引用:引号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通俗 打比方----形象、生动

列数字----准确、具体

作比较----具体、鲜明

分类别----条理清楚

2、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绿色塑料是在一定期限内与普通塑料制品有同样的功效,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

和再利用,不污染环境的塑料。 如何下定义:①、明确定义的模式:肯定判断句,即:“……是……”

②、界定被定义对象的类属。

③、找到被下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3、第⑧段中画线句中的“大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大多”一词说明“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的可降解塑料只是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符合实际,表达准确。如果去掉,就不准确。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 说明了研制绿色塑料的原因、绿色塑料的特点及种类。 第一步:提取主要信息。

①、抓住具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如:“为此”、“所以”、“总之”等。 ②、抓中心句、总领段。

③、并列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个意思(合并同类项)。

④、注意文段中结构类似的句子。

第二步:整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概括。

5、仔细阅读第⑤、⑥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塑料”与“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什么异同? 不 同: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相 同:最终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6、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绿色塑料

二、探讨解题技巧,形成答题格式,规范答题。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2、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常见题型:“××”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3、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4、怎么给说明文拟标题?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看云识天气)

【当堂训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妙趣横生话钥匙

①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②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③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了一把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里同等数量的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④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⑤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⑥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⑦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⑧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⑨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而死。富兰克林通过这个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⑩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⑾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

钥匙的发展历史,创下的“世界之最”,重要地位及用途。(“钥匙的发展历史”答成“钥匙的类型”也可以)

2.选文第②-⑤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

示例:列数字,如:第⑦段“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举例子,如:第⑨段讲述富兰克林利用钥匙发明避雷针的故事。

4.第⑦段划线词语中“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到如今或到现在;不可以;这个词语从时间上加以限定,说明约瑟夫·布拉默发明的锁和钥匙的组合到现在是最多的,以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使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透视:选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物贴近生活,内容条理,富有情趣,所设计的四道考题也体现了对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1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考生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所考查内容进行归纳和整合。2题考查说明顺序,命题人把考查点设在局部,只要考生对说明顺序有准确的理解,解答的难度并不大。3题考查说明方法,让考生列出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举出例子,具体的要求就是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要准确,例子要与所举方法相吻合。4题第一问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后一问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要结合语句内容,运用一定的答题技巧,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总体上看,四道小题各有侧重,同学们需要认真阅读文段,掌握解题方法,用准确、条理的语言表述方可。

五里堆中学 : 吴泽强

2011年4月5日

第12篇:说明文阅读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文考查的主要内容。

2、总结中考说明文考查题型,找出应对策略。教学重点:明确题型,总结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国石拱桥》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文阅读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读了《中国石拱桥》一文,文中的介绍的哪些桥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赵州桥、芦沟桥。

列数字:说明其结构坚固和历史悠久的特点。

3、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先总后分。

4、理解说明语言准确、形象的特点。

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两肩上。

二、怎样做说明文阅读理解题

(一)、说明文阅读理解题考什么?

说明文阅读理解题考查的目的是要弄清学生是否读懂文章,所以阅读理解题考查的内容就是说明文阅读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4)、理解说明语言准确、形象的特点。

(二)、解题方法指导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哪些题目是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水葫芦之灾》第一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第一题;《沙丁鱼》第一题。 具体答案:

1.外表美、繁殖快、养分低。

1.(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2)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1、(1)营养价值高(含油量高);(2)繁殖能力极强;(3)存活时间长;(4)资源丰富 (2)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有两种情况:①在文章中有概括特征的句子,可以直接找到原句。②在文章里没有概括性的句子,或者虽然有,但不够集中明确,需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整合概括出来。

2、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哪些题目是考查对说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第二题;2. 通过举例子,说明“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 (2)解题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 答题格式:判断方法﹢说明其作用。

注意:采用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了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3、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1 (1)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哪些题目是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第4题 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时间顺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事情发展演变的过程。 空间顺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结构。 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4、理解说明语言准确、形象的特点。

(1)哪些题目是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 《水葫芦之灾》第3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第3题;《沙丁鱼》第2题。

2、“据专家估计”说明了此数据有可靠的来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解题方法指导: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

5、拓展创新题。

《水葫芦之灾》第4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第5题;《沙丁鱼》第5题。

4、外来植物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外来”“植物”“影响”为三个得分点,意思同即可) 5.(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

5、例1:为了给地球多留鲜活的生命,保持生态平衡,请不要只追求短期利益,请手下留情。

例2:为了多留新鲜空气,防止水土流失,请提倡“无纸问候”。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总结性的表述。方法:概括原文和链接材料的共同特征,依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水葫芦之灾》第4题。

2、同类材料的拓展阅读理解。如《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第5题。

3、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常常是环境保护等问题。如《沙丁鱼》第5题。

解题原则:紧扣原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表达的主题。

1.外表美、繁殖快、养分低(每点1分,顺序不限,意思对即可)。

2.水葫芦影晌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销毁难,难以根冶。(共两个得分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 3.D

4、外来植物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外来”“植物”“影响”为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意思同即可)

1.(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2)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2. 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 3. D 2 4.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5.(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1、(1)营养价值高(含油量高);(2)繁殖能力极强;(3)存活时间长;(4)资源丰富

2、“据专家估计”说明了此数据有可靠的来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沙丁鱼营养价值丰富,商业前景非常看好。

4、越来越多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加剧温室效应。

5、例1:为了给地球多留鲜活的生命,保持生态平衡,请不要只追求短期利益,请手下留情。

例2:为了多留新鲜空气,防止水土流失,请提倡“无纸问候”。

第13篇:说明文阅读教案

阅读以下文章,完成文后问题.①我接触了许多“沙尘暴”的作品,有书,有报告文学,有新闻报道等。总的感觉是,传媒对沙尘暴有一种“妖魔化”的倾向。概括起来,媒体对“沙尘暴”的描述是这样的:一是“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处罚;二是“沙尘暴”近些年来越演越烈;三“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正在一步步地通过制造荒漠来吞噬人类的家园。

②其实对于沙尘暴的描述,至少应该建立在这样几个知识背景上,一个是关于自然区划,一个是沙尘暴的历史。

③首先是区划的概念,地球表面是由不同尺度的自然带控制的,大尺度的是全球气候带,气候带决定一个地区最基本的状态:如热带、温带、寒带等。小尺度的是按地貌、植被、气温、降水等划分的自然区划,比如按不同的降水量我国可以分成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等。

④一个地区是否成为干旱区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决定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大的气候条件不变,沙尘暴或者沙漠,是不具有侵略性的,因为自然已经为其划定了界限,用不着担心沙漠会逼近北京城。 我们从许多研究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沙尘暴是古已有之,是有周期性的。而且今天的沙尘暴并不比过去更猛烈。

⑤沙尘暴之所以古已有之,是因为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就已隆起,它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要素,而这些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⑥人类的活动如果正逢气候变干的周期确定可以加剧沙尘暴的强度,因为人类的活动将覆盖植被的地方变成了裸露的土地,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北移西进,从黑龙江大兴安岭南端到青海湟水谷地,长逾2000公里、宽200—300公里、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下的一条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带是有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过渡带,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使这一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北移了大约400—500公里,西进了大约1000公里。这使农牧过渡带完全进入了只适合进行牧业生产的草原带,当农业的铁犁犁开草根盘结的土地,就为沙尘暴提供武器,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在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上发生的沙漠化和沙尘暴埋城毁地的情况,只能怪人类自己。

⑦________________?许多媒体都鼓吹“造林万能论”,在媒体的片面宣传下,社会中仿佛患上了一种“树林崇拜”症,过分夸大了树木的功能和作用,北京来了沙尘暴,人们想到的是种树,于是有了“三北防护林”等宠大的造

林工程。

⑧按照地理学的自然带和地域分异规律,处在什么自然带上,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⑨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就正明了这一点,如,科学家发现沙尘暴能为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来自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碳循环的过程,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⑩当然,我们不是要美化沙尘暴,我们只是希望客观地看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现象。

1、通读全文,请你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写出本文的写作顺序。(3+2分)

2、第六段的“这一点”具体指代什么内容。并在第七段划线处,写出概括语段内容的语句(2+2分)

3、请分析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这一地带是有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过渡带,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使这一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北移了大约400—500公里,西进了大约1000公里。

4、请找出第六段、第九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至少两种

6分)

5、阅读原文,结合你对沙尘暴的了解,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写一段“沙尘暴的自述”。(6分)

说明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文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学会给文章拟题。

2、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捕捉、筛选、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4、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作用进行评析。教学重点、难点

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重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 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说明文复习

二、发放试卷,提问并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学生答题

第一遍,速读感知课文的整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获得对文章的总印象。 第二遍,结合文章所提问题。明确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

第三遍,带着问题在原文中找答案,答题。

三、结合文章,讲解说明文的阅读及答题方法。

(一)粗读文章,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内容。

(二)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结合第一题复习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学生回答自己给文章所拟题目 出示拟题方法:(1)以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为题

(2)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或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作为文章的

标题

简要复习说明顺序

2、结合第二题复习说明内容的有关题型和答题方法。完成练习。

3、结合第三题复习说明文语言的有关题型和答题方法。完成练习。 代词指代内容;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4、结合第四题复习说明方法的有关答题方法。辨识说明方法,举例并分析作用。完成练习四 (1)学生试找文中说明方法,并回顾常用说明方法 第六段: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九段: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 (2)将剩余说明方法给学生补充。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

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强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5、结合第五题复习说明文的运用。

四、学生完成自己手中资料的说明文阅读。

第14篇:说明文公开课教案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

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第15篇:《苏州园林》教案说明文

《苏州园林》教案

“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3、板书课题:二十一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轩榭xuān xiâ对称chân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 zhuò

池沼 zhǎo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óu

阑干 lán

五、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六、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从细部来说明的。

七、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八、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九、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亭台轩榭——布局美每个角落——图画美

假山池沼——配合美图画美门窗设计——图案美 花草树木——映衬美建筑颜色——色彩美 花墙廊子——层次美 (局部)(主)(细部)(次) 教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二: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

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

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

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②作比较语言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④举例子特点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第16篇: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复习内容】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

(一)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说明文阅读要求及命题方向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初步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自主学习】

1、指导丛书第22-23页 “说明文知识纲要”

2、中考先锋第84-85页 “考纲在线”

☆知识小抢答☆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文可分为哪几类?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常见说明方法有哪些?

5、常见说明文的结构有哪些?

6、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合作讨论、探讨解题技巧】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来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界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为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值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硷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墒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

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

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

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

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

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

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

1、第①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常用说明方法的标记:

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再如、又如

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而

下定义: „„是„„、„„叫„„

分类别:有×种(类)、一种是„„ 另一种是„„

列数字:数词(确数、概数)

作引用:引号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通俗

打比方----形象、生动

列数字----准确、具体

作比较----具体、鲜明

分类别----条理清楚

2、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绿色塑料是在一定期限内与普通塑料制品有同样的功效,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

和再利用,不污染环境的塑料。

如何下定义:①、明确定义的模式:肯定判断句,即:“……是……”

②、界定被定义对象的类属。

③、找到被下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3、第⑧段中画线句中的“大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大多”一词说明“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的可降解塑料

只是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符合实际,表达准确。如果去掉,就不准确。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

说明了研制绿色塑料的原因、绿色塑料的特点及种类。

第一步:提取主要信息。

①、抓住具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如:“为此”、“所以”、“总之”等。

②、抓中心句、总领段。

③、并列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个意思(合并同类项)。

④、注意文段中结构类似的句子。

第二步:整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概括。

5、仔细阅读第⑤、⑥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塑料”与“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什

么异同?

不 同: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微

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

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相 同:最终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6、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绿色塑料

二、探讨解题技巧,形成答题格式,规范答题。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

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2、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常见题型:“××”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3、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4、怎么给说明文拟标题?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说明对

象或说明内容。(看云识天气)

【当堂训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妙趣横生话钥匙

①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

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

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②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

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

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③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

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了一把

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

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

里同等数量的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④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

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

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

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⑤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

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

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⑥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⑦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

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

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⑧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⑨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

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

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

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而死。富兰克林通

过这个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⑩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⑾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

钥匙的发展历史,创下的“世界之最”,重要地位及用途。(“钥匙的发展历史”答成“钥匙的类型”也可以)

2.选文第②-⑤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

示例:列数字,如:第⑦段“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举例子,如:第⑨段讲述富兰克林利用钥匙发明避雷针的故事。

4.第⑦段划线词语中“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到如今或到现在;不可以;这个词语从时间上加以限定,说明约瑟夫·布拉默发明的锁和钥匙的组合到现在是最多的,以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使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透视:选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物贴近生活,内容条理,富有情趣,所设计的四道考题也体现了对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1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考生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所考查内容进行归纳和整合。2题考查说明顺序,命题人把考查点设在局部,只要考生对说明顺序有准确的理解,解答的难度并不大。3题考查说明方法,让考生列出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举出例子,具体的要求就是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要准确,例子要与所举方法相吻合。4题第一问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后一问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要结合语句内容,运用一定的答题技巧,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总体上看,四道小题各有侧重,同学们需要认真阅读文段,掌握解题方法,用准确、条理的语言表述方可。

五里堆中学 :吴泽强

2011年4月5日

第17篇:说明文复习教案

说明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2011-1-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说明文。好,先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常用方法

三、回顾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一种客观说明事物的文体,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说明事物的文体,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可以分成哪两种呢?用学过的课文举个例子)

2、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第二单元都是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说明的都是一个具体的事物;第三单元都是事理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生物入侵者》等 说明的是一个事理)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举个例子

3、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先介绍最早出现的旅人桥再介绍赵州桥,再介绍卢沟桥,最后介绍桥的当代发展;什么样的说明文要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的时候 《故宫博物院》;一般来说,事理说明文要用逻辑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引资料等。

5、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周密

6、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题型及对策

过渡语: 说了这么多问题知识, 大家在做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还是感到茫然,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些说明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和对策,咱们今天先来看其中的三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一般它会问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这样的题答案在哪儿呢?谁知道?)

答题技法:首先,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题目不是说明对象的,看首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

加特征)。例:《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这是一种题型,还有一种题型就是考察说明方法的作用,这种题一般会怎么问?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或者是,这段文字除了运用什么什么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盖怎么回答呢?大家心里一定要有数,二次月考之前咱们也复习过,今天咱们再来熟悉一下。)

①、举例子:通过举„„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

2、语言准确性:

第三类题型就是考察语言的准确性。这类题一般会这么问: 类型

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加点字词能否删去,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类型2: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五、巩固练习

(好了这节课就先复习三种题型及解答的方法下面我们来作两篇阅读理解,看看谁掌握的好。) 《饺子》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2.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2分)

3.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的 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3分)

4.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分)

5.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2分)

(二)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6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7.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3分) 8.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9.选文第⑥一⑧段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3分) 10选文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至少”为什么不能去掉?(3分) 讲题

(一)答案: 1.饺子 时间顺序

2.混沌、粉角、扁食、煮饽饽(饼饵、角子)

3列数字 饺子流传时间长,地域广,且在唐代就有饺子和混沌两个品种。 4.不可以。“至少”一词说明饺子最晚在唐代就有了,去掉显得太绝对,表达不准确(不严密)。

5.意寓团圆个;意寓新旧交替(辞旧迎新)。 (二) 6.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如何用手机来定位) 7.逻辑顺序

8.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举例子1分,结合句子内容2分) 9.计算时间差定位、根据信号场强定位、测量入射角度定位。(各1分,不答“计算”“根据”“测量”等类似词语扣1分)

第18篇: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对全文有个整体上的感知;

2.划分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

3.分析文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计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说明文概述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说明文一般有三个特点: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从而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明事理。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是事理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

A、事物(形状、构造,发展变化)

B、事理

3、阅读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几个方面?

A、指明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的顺序, 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点一:理清结构 弄清说明的顺序。

阅读一篇说明文,要注意理清文章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而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联,都是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因此,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还须分析说明顺序。《大纲》规定,初中生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上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有时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

1 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除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外,还有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等。理解并掌握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就迎刃而解7(具体情况,结合语段再作分析)。

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l )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 2 )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 3 )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阅读说明文,应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把握它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说明,从中学习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要点二:理解说明的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 l )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

( 2 )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下定义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提问结合起来,先提出主要说明的问题,再用下定义的方式回答。有的先下定义,再作具体说明,如“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有的先具体说明,然后概括成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碳酸气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氧,这叫做光合作用。”

( 3 )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去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苏州园林》一文在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就举出了“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著我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尺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三个例子,使说明真切、具体。

( 4 )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 5 )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 6 )打比喻。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形象地说明桥洞的特征,也能吸引住读者。

要点四: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讲到说明文语言,还有一点要把握的是:说明文如果从写作上的特点分,可有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等之分。平实说明文指的是一些非文艺性的科普说明文,它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只对事物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时语言简明平实。这类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

第三,分析说明方法。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第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当然,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以此为据,可概括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式。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

2 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

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有:

1.能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2.能分析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词句。

二、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必须有合理的顺序。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春蚕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即从破卵而,四次蜕皮,成熟到老熟,吐丝、结茧这一生长发育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特征的过程。例如《死海不死》:第一部分交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说明死海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第二部分说明死海的成因——自然界长期变化的结果。两部分之间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因此,认清说明对象,可帮助我们摸准说明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例如《人类的语言》第二段中:“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三句话运用了归纳推理。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体现三句话之间逻辑联系的语言标志:“之所以”、“在于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之所以”表明下文阐明了人类语言能够“随机应变”的原因,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表明第

一、二句先分说,第三句再总说,三句之间又有一个由分到总的逻辑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如《松鼠》一文,主要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而第五段介绍松鼠搭窝时,则是按时间顺序。又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介绍纪念碑大碑座上十幅浮雕时,则综合运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口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对选文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由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C.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D.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

2.“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一句引出赵州桥和卢沟桥,联系课文,分析用举例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先举赵州桥,后举卢沟桥,这样安排的两点理由是:

3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读文答题。

“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为君除蠹虫,莫嫌无事不频飞。”(陈标《啄木儿》)这首诗已写尽了啄木鸟的功绩,虽然这只是一千余年前的一位诗人一时感兴之作。树木的害虫中,有吉丁虫和天牛等,潜伏在树皮下或木质中,破坏组织,吸食树叶,不仅妨碍树木的发育,而且影响木材的价值。这些害虫生育既繁,隐藏又秘,绝不是人的能力和时间所能除灭的,惟有啄木鸟终日不辞劳苦往来树林间,能为人类尽除灭的责任。啄木鸟的形态,有好几点特异的地方。第一,脚趾两个向前,两个向后,趾端生有长而钩曲的爪,便于攀住树皮,所以在分类上属于攀禽类。第二,尾羽有坚硬的羽轴,当它的身体直立在树干上时可用尾羽抵住树干,使两脚和尾羽合成一个三脚架,支撑身体。第三,嘴刚直坚硬,好像锥子,适于啄洞。第四,舌柔软细长,尖端生有刺,适于钩取食物。它的捕食方法,先止于树干上,用嘴敲击树木,析析有声,侦察树干内有没有害虫潜优着,犹如内科医生诊察病人的时候用手敲击患部,听取声音辨认病状。这时候,它假如听到某部分有低浊的声音,知道内部潜伏着害虫,就用嘴在树干上啄一个洞,通到害虫蛰居的隧道内,然后把舌头伸进去,钩取害虫做它的食物,有时钩不到虫子,随即到树干的背面去敲击几下,大概它以为虫子已逃到背面,这样可以使虫子跑到前面被它捕住。

3.对本文的说明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啄木乌的功绩和形态特点。

B.啄木鸟的形态特点和捕食方法。

C.啄木鸟的功绩和捕食方法。

D.啄木鸟的功绩、形态特点和捕食方法。

4.对《啄木儿》一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以诗开头,起笔点题。 ②以诗开头,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③以诗开头,富有文学色彩,增强艺术效果。 ④以诗开头,自然地引出下文。

⑤以诗开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以诗开头,引起读者的遐想和回味。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5.本文可分为四层。下列分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频飞。//…。的责任。//…。钩取食物。…。被它捕住。

B。……感兴之作。//…。的责任。//…。钩取食物。//…”被它捕住。

C.……感兴之作。//…特异的地方。//…钩取食物。//……被它捕住。

D.……的责任。//……钩取食物。//……做它的食物。//……被它捕住。

三 分析说明方法的类型及作用

口知识概说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特征。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必须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大纲》规定:初中生能“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能“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点为:

1.能把握说明方法,分清类型并区分主次;

2.能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口复习指路

一、如何辨识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很多。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因而,分析时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例如:“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七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这两句话综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再如”,列数字也有具体的数目“七八个”、“上千种”,这两种方法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还须注意两句话的内容前后对比,突出了人工选择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影喃作用,这就表示这里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l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000公斤,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这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那又以哪一种为主呢?粗看数字较多就断言以列数字为主,那就错了。因为,以哪一种为主是根据说明的需要来决定的。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本题中列数字只是手段,作比较才是目的。通过列数字来作比较,从而突出“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这一优点。因此,这里的说明方法以作比较为主。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还须澄清两个模糊认识。有些同学常常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其实两者服务的对象和表达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例如:记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而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还有些同

4 学看到叙述性文字,就一概认定是“举例子”,其实有时是引用传说、故事来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想像和兴趣,有时只是一般性的叙述,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技巧。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第二段开头记叙小学读书时大师兄的“能文”和我对两句引言的认识过程,这并非举例子,而是为了引出鹦鹉和猩猩的所谓“语言”,从而通过它与人类语言作比较,突出人类语言的特点。

二、如何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方法,第一步是辨识说明方法的类型,而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于说清的事物特征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还须从具体的语句和语言环境来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地分析。

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大方向”——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合理“填空”——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口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免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1.从下列各项中选出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 )

A.一切生物 B.食物 C.碳水化合物. D·生物与食物的关系

2.选出对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A.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B.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

C.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

D.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

3.根据这一小节说明的内容,选出对人类来说都是食物的一项 ( ) A.牛奶、开水、猪肉、西瓜

B.粉丝、糖水、食盐、黄瓜

C.菠菜、土豆、葡萄、蜂蜜

D.猪肉、鱼汤、西瓜、糖精

四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口 知识概说

阅读一篇说明文,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准确概括段意和中心,都离不开语言分析。《大纲》规定,初中生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合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合义和作用”,能“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合意”。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点是:

1.能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能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 作用。

口复习指路

一、如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遣词造句怎样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如《天气陛下》一文中“在陆地上是压迫,在海洋上是簸弄,在天空中简直是乱搅一句,“压迫”是写天气强制人服从他,“簸弄”是写天气对人的玩弄,“乱搅”即乱搅拌,写天气的威势更厉害了。这三个经过锤炼的词语,分别说明了天气陛下“在陆上”、“在海上”、“在天空”所发的程度不同的威风,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在语境中区分近义词表义的差异,也是中考中常见的形式,如《向沙漠进军》中:“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以前,

5 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其中“侵”、“侵入”、“侵袭”用得十分精当,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三个词都是动词,意义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侵入”指敌人进入境内,侵占”是说明用侵略手段占用别国领土,“侵袭”是侵入而袭击的意思。再从语义连贯上考虑,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去掉修饰、限制的定语或状语与原文比较,用另外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分来比较。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二如何准确把握说明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能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理清指代成分。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第二段:“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两句是关键句,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去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情况,就能得到具体而清晰的印象。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如《统筹方法》一文中的第二段:“怎样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用设问句式,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第一句承上文,强调7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二句既回答了第一句的设问,又同统筹方法的特点“安排工作进程”相吻合,还在第二部分中起统领作用。另外中考试题中,经常考查对指代成分的分析,如《人类的语言》一文第二段中:“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加点字“这”指代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指代上句“人类语言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是第二句的主语,放在句首起突出作用,再次强调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可见,分析复杂的指代,必须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而抓住其关键词句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中心内容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阅读说明文,特别是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必须高度重视关键词句的分析。

典型题析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把煤和空气隔绝,加热使之分解,便可以得到一种黏糊糊的污臭而黑的煤焦油。这些外貌不扬气味不佳的东西,里面却蕴藏着好几百种化工原料,这些原料的名字为苯、甲苯、萘、酚、蒽、菲等。普通人听来有些千奇百怪的感觉,但这些东西经过化学家们的手,可( )出千千万万常用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把人们带到更美好的生活境界。

语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指出“语段一”中加点的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指出“语段一”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A.变化 B.变幻 C.改变 D.演变

3.联系“语段二”的内容,说说加点词“大约”、“可能”、“几

乎”不能删去的理由。

4.联系“语段二”的内容,加点词语“有许多”能否换成

“都”,为什么?

把握说明的主要内容。

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

6 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 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于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阅读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段落层次说明的对象及其相互的关系,同时联系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质)进行说明的,这样就能把握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事物的特征,是指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无论说明哪方面,都必须抓住它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不仅指表面可以看得见的一些特殊标志,还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必须从几个方面说明,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阅读说明文,必须仔细分析,认真领会,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19篇: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

一.知能目标导引 1.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8)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 常识。

2.考点提示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文体,是中考语文试题重要考试内容,常见的考试内容如下: (1)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说明的事理及原因。 (2)说明的顺序的考查。

(3)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4)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语言特点;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各种表达方式的辨识及在文中的作用。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意, (7)说明文写法的分析。 (8)说明文语段的作用。 (9)说明文结构分析。 (10>联系实践谈感受。

无论是上述哪方面内容的考查,无一例外地要结合说明文文体特征回答.紧扣说明的对象特征和说明的事理及原因回答。

二.知能要点解析 中考语文试题,如果涉及到说明文考查,题目往往既有对说明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也有对说明语言的理解分析,也包括说明的顺序等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考查。当然,仅有的二篇文章的阅读,不可能涵盖全部的说明文考查点。下面,列举出说明文考查内容的答题技巧: (一) 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顾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结合顺序还有可能考到文章结构,主要有三种:1①总分式:开篇是总领,中间是分说,最后义是总结。这种结构主要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读者易于理解。②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式;或者是对照式;文中两个部分形成对比,或是用这-部分烘托另一部分。这种结构通常出现在总分式的主体部分,很少单独出现,好处是从多个角度具体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递进式: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形成一层更进一层的形式。这种结构好处是说明逻辑严密,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_______的特征或_______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比作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评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①准确;②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篇、句、词的评析

对于说明文,分析划线句子作用和其他文体一样,也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句子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具体说明什么;二是句子的语言,准确或者生动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三是结构作用。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査形式:

①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②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③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原则提醒我们,品析说明文语言要注意把准确性放在首位。说明文语言中限制性、修饰性词语是中考命题者十分重视的。有时也会考到生动形象性的词语。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可填入事物特征或事理等方面的内容),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目答题的角度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 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七)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从内容或表达上进行分析。内容上经常是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事理);表达上经常从修辞、引用或化用成语、古诗词名句等,作用往往从生动、新颖、别致的角度作答。此外,说明文的标题有时候用疑问或设问句,可以激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第20篇:说明文公开课教案

胶州市语文公开课

课题:中考阅读题专项训练 课型:复习课 学段:九年级 学科:语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批 阅 试 卷

2、找 准 错 因 能力目标:

1、探 究 题 型

2、积 累 技 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中考阅读题的信心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找 准 错 因

2、探 究 题 型

2、难点:积 累 技 巧 [教学内容分析]

中考总复习需要经历3轮:第一轮复习跑课本,抓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进行专项训练:语言的实际运用、名著阅读、古文的课内外阅读、现代文课外阅读和作文阅读,其中现代文课外阅读和作文阅读既是复习重点又是复习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第二轮专项训练,特别是现代文课外阅读在中考中的失分率很高,因此加强考生的阅读语感的培养和答题技能的训练,以及增强考生答阅读题的信心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

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考阅读题分两道大题,共计35分,根据青岛市2005年、2006年两套中考试题的出题规律,结合青岛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信息,中考第一道阅读题是说明文阅读,第二道阅读题是散文阅读。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青岛市2005年、2006年两套中考试题的说明文阅读,共同探讨中考说明文阅读的技巧。

二、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1、批 阅 试 卷

2、找 准 错 因

3、探 究 题 型

4、积 累 技 巧

三、学生讨论回答说明文考查的要点,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1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说明文阅读能力考查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5、理清说明文的结构:

6、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7、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四、分析2006年青岛市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绿色塑料》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3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说明了研制绿色塑料的原因、绿色塑料的特点及种类。(共3分,每个要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说明文内容的概括一般包括(说明对象)和(它的特征)。

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2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

⑴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和《北京立交桥》等;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是说明事理的,如《统筹方法》。

⑵标题是动词性的,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向沙漠进军》等。

⑶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后果十分严重)(共2分,“用具体事实”1分,说明“白色污染问题严重”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说明方法的作用包括(该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和(在文中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即包括(共性作用)和(个性作用)。

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3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常用说明方法各自的共性作用:

作比较:更加突出强调说明了……

举例子:用具体事实说明了……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

列数字:用科学数据具体准确的说明了…… 分类别:条理清晰,突出强调地说明了……

3、阅读第(2)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2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下定义比较常见的格式是(什么是什么)或(什么叫做什么),而且需要用最简明扼要、科学准确的语言提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4、仔细阅读第(5)、(6)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和“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什么异同。(4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相同点:最终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不同点:

(1)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

(2)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

(3)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共4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说明对象之间的异同点(宜全忌少)

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4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空间顺序:多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或参观的过程。

二、时间顺序:一般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

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有如下几种情况:

1、从现象到本质

2、从原因到结果

3、从概括到具体

4、从特点到用途

5、从主要到次要

6、从整体到部分

7、从特殊到一般

5、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向一位正在使用普通塑料袋的人宣传“绿色”塑料袋的特点及使用意义,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4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答题要点:使用普通塑料袋的危害:“绿色”塑料袋的特点;使用“绿色”塑料袋的意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共4分,每个要点1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开放性题目一方面(从题干挖掘答案的要点),一方面(须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组织成一篇小文章。 )

五、分析2005年青岛市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6、通读全文,请分别说说日本、澳洲、德国这三个国家“绿色住宅”的特点。(3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日本:节能(或节电)

澳洲:广种植物

德国: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节能

(大意正确即可)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说明事物的特征根扎于文本,或(原文词句)或(提炼概括)

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5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抓准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1、有的标题就是对象或特征。

2、注意抓中心句。

3、看字面意思,找标志语言。

4、概括归纳法。

5、比较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

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

7、“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句中“小气鬼”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的作用又是什么?(3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精打细算的人(或节俭的人),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大意正确即可)(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理解词语、短语、句子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其在文本中的意义)。

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6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说明文语言风格有两种:简明平实和生动活泼,但都必须准确。

二、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通常考查词语的限制作用。

答题时要考虑如下步骤:

1、明确某词的含义,如“估计”表推测;“最主要”表重要的,首要的。

2、答出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

3、答出若删去该词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改变句意”,“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表达……”等。

4、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准确这个要点上即可。

8、从本文的第⑵段文字来看,在建设“太阳能住宅”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有力措施?(2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与电力部门达成买卖电力的协议;

建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段落内容的概括一(数清句子数目),二(看准每句要点),三(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四(扣问题组织答案)

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7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逐层深入的。

4、总分式: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并列式结构多见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见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

9、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4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举例子、列数字。

说明建筑物之高大,居住人口之多(或如何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考查(一种)还是(多种)说明方法,区分的关键是(看题干中的关键词)

10、本文是写绿色住宅的,而第(4)段文字中却提到了“摩天大楼”。你认为“摩天大楼”是否属于“绿色住宅”?请谈谈自己的见解。(3分)(多媒体课件展示题干)

是 。

解决了人口居住拥挤问题(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节约了土地资源(或占地面积小)(大意正确即可)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

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批阅自己的答案,并寻找错因、探究题型、总结技巧,同位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讨论所思所获,然后全班共同交流,资源共享。

教师引导点拨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道题的答题小窍门:考查文章内容是否正确题,属于连问题,应先(回答“是”),后(谈见解)。

六、学生思考回忆,讨论总结说明文阅读能力考查题型。教师引导点拨后,教师顺势送给学生第8张知识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小结:

说明文阅读能力考查题型:

1、概括文章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句子)。

3、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4、说明对象之间的异同点(段落)。

5、开放性题目(写作目的与意义)

6、说明事物的特征(段或篇)。

7、句子的含义(说明语言)。

8、分析概括段落内容。

9、考查文章语言与内容正确性的连问题。

七、拓展课外作业: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做《中考语文复习指导》说明文专项阅读第6篇。

八、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束语:

共同的事业

共同的努力

共同的进步

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感谢老师们的指导

九、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的容量过大,覆盖面过宽,小窍门过土,需要在日后的说明文阅读指导中弥补缺憾。

本节公开课在准备和出示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抱着“上一堂毫无保留的、实实在在的、对学生对听课的老师有帮助的中考复习课”的想法,想法是好的,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未必尽如人意,甚望得到领导老师的批评指导。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案万能模板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案万能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