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儿科液体疗法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1 08:33:0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NICU危重新生儿液体疗法

危重新生儿液体疗法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 邵肖梅

体液和电解质紊乱是新生儿的常见问题,许多病理情况都可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障碍,因此液体疗法不仅是补充营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患病新生儿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刚出生的新生儿从母体宫内的水生环境转变为宫外的干冷环境,需要一个过渡和适应的过程,因此新生儿早期液体疗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其能够成功地过渡。

一、新生儿期影响水及电解质平衡的因素 1.胎儿和新生儿体液总量和分布特点

胚胎发育初期,体内95%由水组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随着胎儿生长、细胞增殖和脂肪沉积,细胞内液逐渐增多,而体液总量和细胞外液逐渐减少。因此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处于体液总量过多和细胞外液扩张的状态,胎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的比例越高,增多的部分主要是细胞外液(表-1)。

表-1 胎儿和新生儿期体液和电解质组成的变化 胎 龄

组 成 足月生后1~4周

24 28 32 36 40

液体总量 (%) 86 84 82 80 78 74 细胞外液 (%) 59 56 52 48 44 41 细胞内液 (%) 27 28 30 32 34 33 钠(mmol/kg) 99 91 85 80 77 73 钾(mmol/kg) 40 41 40 41 41 42 氯(mmol/kg) 70 67 62 56 51 48

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体液和电解质超负荷状态,生后需要经历体液收缩(主要是细胞外液) 和排出过多的电解质 (主要是Na+) 的过程,因此在生后头几天新生儿

可出现利尿、利钠和体重下降,但无任何脱水和低钠血症的临床证据,称之为生理性体重下降。胎龄越小,细胞外液越多,生理性体重下降也就越明显,持续时间也越长(表-2) 。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新生儿对宫外生活过渡和适应的反映,若此期间补液过多,PDA、IVH、BPD发病率增高。 2. 不显性失水

不显性失水(IWL)是影响体液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经皮肤(70%) 和呼吸道(30%)的蒸发失水,但不包括出汗。IWL量主要取决于新生儿的胎龄、日龄、所处的环境和代谢率:① 新生儿成熟度:越早产的婴儿IWL量越大。出生后随着日龄的增长,皮肤角化层迅速成熟,至第一周末IWL可明显减少。 ② 呼吸率:任何可引起每分钟通气量增加的因素都可增加经呼吸道的IWL。 ③ 体温每升高1oC,代谢率增加10%,IWL增加10%~30%。 ④ 提高大气或吸入气的湿度,可减少IWL30%。 ⑤ 啼哭和活动时IWL可增加30~70%。 ⑥ 光疗或远红外辐射热下,由于环境温度升高,IWL可增加50~150%,这对VLBW儿的影响尤为重要。但若在辐射热下用一透明塑料薄膜罩在婴儿身上,则可使IWL减少30~50%。

表-2 摄入 适当液体时的生理性体重丢失 丢失体重

2500 3~ 5 2~ 3

3.肾脏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

胎儿的肾脏发育在胎龄34周完成。在宫内由于肾血管阻力高和体循环压力低,肾血流量和GFR很低。出生后随着肾血管阻力下降和体循环压力增高,GFR也迅速增高。然而这种变化在胎龄 每天170ml/kg)、过急(>每小时10ml/kg) 时,就不能更好地使尿液稀释,而使发生PDA的危险性增加。

足月儿肾脏能够有效地重吸收钠以供生长所需,而早产儿钠为负平衡,胎龄越小,负平衡越大,持续时间也越长。早产儿肾脏保留钠的能力要到34周孕龄时才达正常,因此对胎龄很小的早产儿每天钠的需要量应当增加。但是,当给予超负荷的钠盐时,早产儿特别是有肾脏灌流受损时由于GFR低,不能迅速增加尿钠的排泄,故临床上早产儿既易低钠,又易引起高钠,应该严密监测。由于VLBW儿GFR低和远曲小管对醛固酮不敏感,以及VLBW儿常有酸中毒和负氮平衡,因此在生后头2天内易发生高钾血症。随着日龄的增长,肾脏的排钾功能逐渐改善。 4. 内分泌对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新生儿在不同溶质负荷下排尿量不同,当体内缺水时尿溶质可浓缩到700mOsm/L,说明抗利尿激素(ADH) 在新生儿期能起作用。足月儿和早产儿在不同量的钠盐摄入下可维持血钠正常,说明醛固酮在新生儿期也有功能,但早产儿对其不敏感。当新生儿窒息缺氧和颅脑损伤时常可引起ADH分泌增多而产生抗利尿激素分泌失宜综合征(SIADH),可有尿少、水潴留和严重的低钠血症,血渗透压降低和尿渗透压升高是其特征。此时必须严格限制入液量(每天30~50ml/kg),钠盐只需维持生理需要量(每天2~3mmol/kg)。增加钠盐摄入反可导致细胞外液进一步增多而使病情加重。 在胎儿早期,心脏就可产生心钠素(ANF),并在妊娠后期超过母亲水平。出生后新生儿ANF继续升高,于48~72小时达到高峰,而此时正值新生儿出生后的利尿和利钠高峰,因此可能ANF在新生儿细胞外液的容量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二.液体疗法

1. 正常新生儿维持液需要量

维持液是指补充正常情况下体液的丢失量和生长所需量。体液通过三个途径从体内丢失:经皮肤和肺的IWL;经肾脏的丢失;和经胃肠道的丢失。对于一个基础情况下的足月新生儿,IWL大约为每天20ml/kg;尿量取决于水的摄入量、肾脏的浓缩功能和需经肾脏排泄的溶质负荷,生后第一周的肾脏溶质负荷为每天10~15mOsm/kg,若要维持尿渗透压在300mOsm/L,则需尿量每天25~50ml/kg;大便中水的丢失约为每天5~10ml/kg;若体重增长按每天10~20g/kg计算, 总体重丢失(%) 持续时间(天) 生长所需的水大约为每天10ml/kg。

在生后第一周,粪便中丢失的水很少,生长也还未开始,甚至在生理性体重减轻时,允许负水平衡每天10ml/kg。因此对足月新生儿生后头几天所需的维持量约为每天60ml/kg (IWL 20ml/kg + 尿量50ml/kg-负水平衡10ml/kg)。随着日龄增长和开始肠道喂养,肾溶质负荷和粪便中丢失增加,以及生长发育所需水,至生后第2周,足月儿维持液需要量应增加至每天120~150ml/kg。 早产儿维持液需要量较大,因为早产儿的IWL较高,且随出生体重或胎龄的减少而增高,因此生后第1天小早产儿大约需要维持液为每天80ml/kg (IWL 60ml/kg + 尿40ml/kg-负水平衡20ml/kg),生后第2~3周应增加至每天150ml/kg。对

新生儿第1天尿少,电解质丢失不多,补液中可不加电解质,以后钠和钾的需要量各为每天2~3mmol/kg,氯为每天2~4mmol/kg。体重

上述的维持液需要量仅仅是理论上的估计,适用于适中温度和相对湿度30~50%环境下的正常新生儿。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维持液的估计,如远红外下需水量应增加每天45~60ml/kg,光疗下需水量应增加每天20ml/kg (未覆盖塑料薄膜时);而在机械通气时吸入充分湿化的气体应减少需水量每天10ml/kg等。当存在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PDA时也必须限制入液量。 2.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新生儿的液体疗法

(1)超低体重儿:出生体重150mmol/L)、高血糖、高血钾(>6mmol/L) 和失水为特征的高渗综合征。高钠、高糖和高渗透压均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应尽量减少IWL丢失。第1天补液量从每天100~105ml/kg开始,不需补充电解质;出生后2~4天补液量逐渐增加,最高可达每天180ml/kg,钠的需要量为每天2-3mmol/kg,偶而可高达每天4~6mmol/kg,钾的需要量为每天1-3mmol/kg;出生后4~7天,随着皮肤角质层成熟,IWL下降,液体量可减少10~20%,以不超过每天150ml/kg为宜,允许生理性体重下降多达出生体重的20%。对此体重组的新生儿葡萄糖输注速率应

(2)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HMD早期少尿是常见的特征,但当临床情况稳定后,肾功能与正常新生儿相似。近年来观察到在RDS患儿肺部情况改善前先出现自发性利尿,若在利尿发生之前供给过多液体可导致PDA、BPD的发病率增高。而且当HMD患儿正压通气时也可引起肾脏灌流减少和ADH分泌增加。因此HMD的液体疗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 开始复苏阶段:液体疗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建立抢救给药途径和预防低血糖,不必给以维持液。 ② 维持液限制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供给尽可能少的液体量和必须的钠盐,以避免水和电解质紊乱。允许在3~5天之内体重下降15%或更多。 ③ 维持液放宽阶段:在利尿和肺功能改善之后,营养供给成为液体疗法的主要目的,此时液体量可适当增加。所以HMD患儿的补液方案一般是:第1天50~60ml/kg,第2~4天每天60~80ml/kg,第4~7天,每天80~100ml/kg,>1周每天100~120ml/kg。利尿开始之前不需补充电解质,利尿开始之后应补充钠盐每天2~3mmol/kg,钾盐每天1~2mmol/kg。

(3)围产期窒息:围产期缺氧的新生儿常有脑和肾脏的损害,常伴SIADH和/ 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二种情况都可引起尿少而临床上难以区分,因此对有围产期窒息的新生儿在生后头2天应限制液体摄入量(IWL量+尿量-20ml/kg 负水平衡),至生后第3天,若尿量正常,液体量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急性肾衰的少尿期,除非血K+

(4)胃肠道疾病:由胃肠道疾病如坏死性肠炎(NEC)、肠道感染和解剖畸形所致的体液失衡是新生儿常见的情况。新生儿腹泻多为等张失水,静脉补液量根据累积损失量、维持量和继续损失量的估计而定,由于新生儿细胞外液多和体表面积大,累积损失量和维持量均相对较多,但补液速度应均匀,以防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致肺水肿和心力衰竭。NEC或肠梗阻常需胃肠减压,可丢失大量的胃肠道液体,酸性胃液的丢失可引起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而下消化道梗阻性疾病常有碱性或中性肠液的丢失,应从静脉补以等量的与引流液相仿的含Na+和K+的溶液。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可用盐酸精氨酸2~4mmol/kg,在6~12小时内静脉滴注。

(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氧中毒、气压伤、炎症反应和PDA等都是已知的造成BPD发生的原因,生后早期液体和钠盐的摄入过多可增加BPD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在BPD的发生过程中,肺水肿可损伤肺功能和气体交换,从而增加了对机械通气的依赖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BPD的防治措施应针对减轻肺间质和支气管周围的液体潴留,包括液体限制(每天120~140ml/kg)和利尿治疗。但是,利尿剂的长期应用也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衡,如低氯、低钠、低钾、低镁、低钙和碱中毒等,因此在开始长期速尿治疗时就应开始供给氯化钾(每天3~7mmol/kg) 以维持血Cl- >95mmol/L 和血K+正常。钠的补充应调节在维持血Na+130~135mmol/L的范围。对长期利尿 治疗所引起的钙和磷的丢失也必需被补充。

(6)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钠平衡障碍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无论是低钠血症(血Na+ 150mmol /L),处理不当可引起CNS的永久性损害。 出生时的低钠血症往往是母亲血钠水平的反映,系分娩时母亲用过大量的低盐溶液或长期滥用利尿剂所致。早产儿由于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功能不成熟,也易引起低钠血症。突然起病的低钠血症常常是稀释性的,病史中应注意有无补液过多或引起SIADH的诱因。钠的额外丢失也可通过胃肠道而发生。新生儿期高钠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水摄入不足所致,特别是胎龄

钠平衡障碍最严重的后果是累及CNS,取决于血Na+变化的速度、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急性低钠血症(血Na+ 160mmol/L) 可致颅内出血。但是慢性钠平衡障碍可由于CNS的渗透调节机制而维持细胞内水含量不变,因此在慢性钠平衡障碍时纠正速度不宜过快(不得少于48~72h),若慢性低钠血症纠正过快( 每天上升速度>每天12mmol/L ) 可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慢性高钠血症纠正过快(每天下降速度>每天10~15mmol/L,或每小时下降速度>0.6mmol/L) 可引起脑水肿。

综上所述,新生儿液体疗法在不同胎龄、不同体重、不同日龄、不同疾病、及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都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补液方案。补液的目的在于:① 维持血Na+ 135~145mmol/L; ② 维持尿量≥ 每小时1ml/kg,尿比重≤ 1.012; ③ 维持体重在生理性下降的范围之内(5~15%),然后在营养摄入足够的情况下每天体重增加25~35g。液体疗法期间,要定期记录出入量,监测内容包括体重、尿量、尿比重、血糖、尿糖、血pH和电解质等。若尿量>每小时4ml/kg,应限制液体摄入量,以免补液过多,若血Na+ >150mmol/L,则提示入液量不足或补钠量过多,均应重新设计补液方案。

推荐第2篇: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案 教者:王士杰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了解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使用压强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索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侧壁开口的玻璃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a) 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b) 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2.新课引入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新课教学

1.研究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演示:实验装置如右图,指导观察,得出实验结论。 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2.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实验步骤:

将水倒入水槽,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将金属盒放入水中,再观察液面的变化情况; 逐渐将金属盒放入水中的不同深度,观察在此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保持金属盒在液体中的同一深度,调节金属盒朝着各个方向,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

比较金属盒在水和盐水中同一深度时,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课堂讨论

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小结:

通过讨论、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的压强增大。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强大小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板书设计: 液体压强的特点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特点 1.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一、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1.对容器底部有压强(重力)

2.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流动性)

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随着深度增 加而增大。

作业设计: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册 教后反思:

推荐第3篇:液体教案正常

高二物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课 题:§9.2液 体 设计者:孙洋洋 设计时间:2012.5.2 教材分析与整合:

教科书从分子动理论出发,分析构成气体、固体、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引出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随后围绕液体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这三个问题时教科书从生活现象,实验演示切入,再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研究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到浸润与不浸润以及毛细现象,这都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本节课教科书中也涉及到了液晶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2课时中讲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掌握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会分析表面层分子的微观结构,理解液体表面张力,会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3)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会从分子微观结构对浸润与不浸润想象进行解释。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会进行原因分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对液体的相关特殊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潜入深用分子的微观结构来分析物质的宏观特性和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猛然发觉看似简单的液体竟会蕴含如此多的相关想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动理论不但能在微观意义上研究气体、固体,而且能研究液体。

教学重点:

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

对浸润与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表面张力演示器、肥皂水、儿童吹泡泡液

一分钱硬币、培养皿 毛细现象演示 脱脂棉与普通棉花 新课引入:

复习分子动理论:【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画出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图)

3、固体的微观结构:分子间距较小ro,分子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振动。

4、固体的宏观性质:具有固定的外形,不易被压缩,扩散速度慢。

5、液体的宏观性质:没有固定的外形,不易被压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扩散速度快。

6、气体的宏观性质:没有固定形状,能充满整个容器,易被压缩,扩散速度快。

问题一:从固、液、气三态的宏观性质来看,液体的微观结构与那态更接近一些呢? 问题二:液体微观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

液体与固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但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平衡位置,它们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一小段时间后,又转到另一个平衡位置去振动,所以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这个特点与非晶体非常相似,所以严格来说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

新课讲授:

一、液体的表面张力 回忆童年:学生吹泡泡

展示图片:自然界的水、流动的水银 问 题:为什么这些液体成球状? 【学生回答到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即可】

探究实验:将一个拴有松弛棉线的铁丝环浸入肥皂水中再拿出来,使环上布满肥皂液膜,用针刺破棉线一侧的肥皂液膜。观察另一侧肥皂液膜的变化情况和棉线的形状。

【学生的实验结果与之前的猜测一样】

教师总结: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液体表面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分界线

,将液体表面分割成A、B两部分,由于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A部分对B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

向A部分收缩,同样,B部分对A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 向B部分收缩,我们将液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的力称作为表面张力,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形成一个“弹性薄膜”。

问 题: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各部分间的相互吸引力,在什么情况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我们来看看液体分子的实际情况:

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形成一薄层,叫表面层。由于表面层上方是气体,所以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周围分子作用力小于液体内部分子,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一些,这样表面层分子间引力比液体内部更大一些。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处于平衡状态,而表面层内由于分子引力较大,因此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

【学生活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你能列举几个吗? 请学生们分析下面这些现象,并解释产生的原因?

(1)刷牙:挤少许牙膏在牙刷上,蘸些水,刷出一些牙膏白沫,让白沫落入水中,白沫便会立即向四周散开。(使用投影仪)

(2)将分币轻轻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为什么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这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形成一个张紧的薄膜,当分币放置上后,使得液体表面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这样受力平衡,所以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二、浸润与不浸润

出示图片:水银在玻璃皿中不浸润;水在玻璃皿中浸润 总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扩大而相互附着的现象叫做浸润。如果接触面趋于缩小而不附着,则叫做不浸润。由于液体对固体有浸润或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或下降,液面弯曲,形成凹形或凸形的弯月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浸润和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固体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附着层里的分子既受固体分子的吸引,又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如果受到固体分子的吸引力较弱,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稀疏,在附着层里分子间吸引力较大,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缩小的趋势,形成不浸润。反之,如果附着层分子受固体分子吸引力相当强,附着层分子比液体内部更密集,附着层就出现液体相互推斥的力,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扩展的趋势,形成浸润。

总结:浸润与不浸润是与固体和液体都有关系的,所以不是绝对的。 【学生活动】列举生活中浸润与不浸润的应用 【教师提示】:

1、脱脂棉与普通棉花的区别?

2、酱油瓶是玻璃的还是塑料的?

三、毛细现象:

实验一: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几根内径粗细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一浅水(红色)槽中,管内水面高出水槽里水面,而且越细的管,水面上升得越高。

实验二:用水银重复上面内容,细管内水银面低于粗管水银面。 毛细现象的定义: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的解释:

解释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上升的现象。浸润液体与毛细管内壁接触的附着层有扩展的趋势,造成液体与空气接触面弯曲,呈凹形弯曲,液面与管壁接触的附近的表面张力是沿液面切线方向向上的。表面张力有使液面收缩趋势,造成管内液柱上升。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与管内升高的液柱重力平衡,管内液体停止上升,液柱稳定在一定的高度,如图所示。细管越细,即管截面积小,那么液柱上升高度就越大。

可用相似的分析方法,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下降的现象。 举例说明毛细现象的应用: 

1、纸张、棉花脱脂后能够吸水的原因在于其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到毛细管作用。

2、田间农作物的重要管理措施是锄地松土,防止土地板结,其目的是破坏土壤里的毛细管,使地下水分不会快速引上而蒸发掉。

板书设计:

§9.2液 体

一、液体的微观结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力较大,分子没有固定的平衡位置,

宏观性质:没有固定性状、有流动性、不易压缩、扩散速度快

二、液体表面张力:液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宏观表现: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形成一个“弹性薄膜”。

三、浸润与不浸润:

四、毛细现象:

业:教材P41

3;P42

6

结:

液体的表面张力

液体各部分间的相互吸引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微观解释:液体表层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在宏观上体现在表面有收缩的趋势

浸润与不浸润 毛细现象

推荐第4篇:小儿烧伤儿科常用的液体是

小孩烧伤补液相关问题

小孩补液,应该绷紧“低渗性脑水肿“ 这神经,很容易发生,治疗措施必须果断,稍有迟误肺水肿就来了。

纠正休克很重要,按照治疗学内的公式,晶胶量相等。

晶体和糖水混合输入(1:1或1:2),这样就不会短期糖或盐浓度加大。

小儿烧伤补液还应注意预防电介质紊乱,尤其是低钠低氯,我们的经验是在根据公式计算出小儿所需液体量后,其中的水分不能单纯给予葡萄糖,而应给予1:4的生理维持液,即水分如果应给100ml,则将20ml盐水加入80ml葡萄糖中混合静点。5%GS80ml+0.9%NaCl20ml,ivgtt。

4:1液为什么是五分之一张液,怎么算出来的?

如:4:1液就是五分之一张,500毫升糖水+10毫升10%氯化钠+33毫升5%碳酸氢钠。

4:1液作用 是1:4,用于补充生理需要量或是高渗性脱水.

液体张力的计算所谓张力是指电解质溶液占总溶液的比值。只有糖是非电解质溶液,也就是说把糖除去,其他液体的份数除以总溶液的份数就是该液体的张力。

例:4:3:2液 4份0.9%NaCl 3份5%GS 2份1.4%NaHCO3

电解质溶液是4+2=6份,总溶液是4+3+2=9份,张力=6/9=2/3张

3:2:1液 3份5%GS 2份0.9%NaCl 1份1.4%NaHCO3

电解质溶液是2+1=3份,总溶液是3+2+1=6份,张力=3/6=1/2张

1:1液 1份5%GS 1份0.9%NaCl

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1+1=2份,张力=1/2张

2:1液 2份5%GS 1份0.9%NaCl

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2+1=3份,张力=1/3张

4:1液 4份5%GS 1份0.9%NaCl

电解质溶液是1份,总溶液是4+1=5份,张力=1/5张

另外有一种特殊的液体2:1等张含钠液 2份0.9%NaCl 1份1.4%NaHCO3

不含糖,所以总溶液就是电解质溶液=1张,所以是等张

张力越高,液体含的电解质就越多,如果你要补充更多的电解质就选张力高的!

注意!!!只有混合液体才有张力。

一、建静脉通路3通道同时输入液体。

1路输胶体:一般选白蛋白、血浆;2路输晶体:钠钾镁钙电解质溶液或平衡液; 3路输水分(生理量):选用5%GS。其中不加0.9% NaCl。

二、建静脉通路2通道。

1路输胶体,另1路输晶体及水分。

其中水分不输纯糖水。晶体和糖水混合输入(1:1或1:2),这样就不会短期糖或盐浓度加大。

5% 葡萄糖250 ml+5% NaHCO3 15ml;5% 葡萄糖80 ml+0.9% NaCl 20ml 输液过程中观察心率、尿量、精神状态等。

张力:等渗的电解质溶液占总液量的百分比

1:1液就是1/2张 3:2:1液就是3/〈3+2+1〉还是1/2张 粗略算法:10%氯化钠3.3ML加入100ML10%GS就是1/3张 10%氯化钠5ML加入100ML10%GS就是1/2张 10%氯化钠6.6ML加入100ML10%GS就是2/3张

5%的葡萄糖溶液是等渗溶液,所以

5%的葡萄糖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还是等渗溶液。 当葡萄糖进入人体内经过氧化成水,水是没有渗透压的,故0.9%的氯化钠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进入人体后实际上变成了0.9%的氯化钠+等体积的水了,即氯化钠被稀释了一倍,变成1/2张了。 而平时你们说的5%葡萄糖溶液+0.9的氯化钠混合液还是等渗(即平时用容器剩量时候),因为葡萄糖没有氧化,葡萄糖还是葡萄糖,会产生张力。

GS进入人体后不算张力的.与NS配制后,NS就是1/2张了.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 1/2张

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 1/3张

0.9%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 1/5张

0.9%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 1/2张

0.9%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17ml

4:3:2液 2/3张

0.9%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22ml

2:1液 1张

0.9%氯化钠65ml;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35ml

2∶1等张液是抢救休克时扩容的首选溶液,其有固定组份,由2份等渗盐溶液+1份等渗碱溶液配制而成。学生对配制2∶1液感到十分困难,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快速计算、配制,便给出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较为复杂,不必阐述)

配制2∶1液Mml,则需

10%NaCl=M/15ml——a

5%NaHCO3=M/12ml——b

10%GS=M-a-bml

5、配制2∶1液300ml,需10%NaCl、5%NaHCO

3、10%GS各多少毫升。 10%NaCl=300/15=20ml 5%NaHCO3=300/12=25ml 10%GS=300-20-25=255ml 这样,似乎很玄的2∶1液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便可快速配制出来。

保定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汪洋博士:

小儿补液关键:不能单位时间进单一液体太多,输入混合液是好办法。另外小儿心肺功能不完善,输液速度一定要控制好,休克补液最忌讳忽快忽慢。

一般是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根据输液计划及每小时尿量等情况调整输液速度。

儿科常用的液体是2:1液(1:2液)、

3、

2、1液和4:1液,估计吾夜清心战友说的“混合液”是这个意思,这几种液体考虑了“张力”问题,有人做过试验,盐糖碱混合输液效果强于同等液量的依次补给。但是具体到烧伤患者,由于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液量和该各种混合液对于烧伤小儿的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个人的做法是液41液代替水,12或321液代替晶,胶体用血浆不用蛋白,开始用的时候宁少勿多,然后就是严防死守。观察指标是尿量、心率肺部听诊、精神状态、创面渗液量(浅二度面积)等。

补液种类

第一个24小时总量

2岁以下

2岁以上

晶体胶体

比例1:1 面积(TBSA)×体重(Kg)×2 面积(TBSA)×体重(Kg)×1.75

水分 100——150ml/(Kg.d)

50——100ml/(Kg.d)

简表如上,不管用那种公式算出的液体量都是估算,补液过程中还要根据尿量,心率等指标随时调整补液量及速度.

小儿烧伤发热原因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 1 感染发热

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表现为创面局部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引起发热。 2 吸收热

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表现为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发生吸收热。 3 换药热

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6]。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h。 4 肺部感染

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发生高热。 5 水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6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患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中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高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烧伤补液Fluid resuscitation in Burns罗奇志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

• 成人烧伤休克期补液

补液总量

Ⅱ、Ⅲ TBSA × BW× 1.5ml +水(2000ml)

补液内容

电解质 1ml/kg/BSA 胶体 0.5ml /kg/BSA 水 2000ml 电解质

平衡液(乳酸Ringer’s液/碳酸氢钠 Ringer’s液)

配方

2/3 等渗盐水(生理盐水/5%GNS) 1/3 等渗碳酸氢钠

(1/4×5%碳酸氢钠 + 3/4×水) 胶体

血浆

20% 白蛋白+150ml NS 血浆代用品(Plasma substitute) 血定安、贺斯(羟乙基淀粉)(

补液计划

姓名 年龄 TBSA 总量 院前 计划 胶体 电解质 水

电解质 补液速度

水+5%碳酸氢钠 8:00~15:00 d/min

胶 15:00~次日7:00 d/min

电解质 尿量维持 60~80/ml

水+5%碳酸氢钠 根据尿量调节补液速度

例80%烧伤病人

姓名 年龄 40 TBSA 80 总量80*50*1.5+2000 院前 1000 计划 7000 胶体2000 电解质4000 水1000 电解质 GNS 2600+5%碳酸氢钠 350+水1000 5%GNS 500ml+泰能 100ml 补液速度

5%GS 500ml+5%碳酸氢钠 90ml 8:00~15:00 d/min

血浆 400ml 15:00~次日7:00 d/min 5%GNS 500ml 尿量维持 60~80/ml 5%GS 500ml+5%碳酸氢钠 90ml 根据尿量调节补液速度

血浆 400ml „„ 量的调节

公式所提供的补液量只是应用统计学计算的平均量,每个个体存在个体的差异,应作相应的调节满足个体的需要,常用的量的调节根据尿量、血压、心率,Hb;条件好的可根据CVP,PAWP 如图所示这些指标都不够精确 公式量不足时补什么

根据补液的速度追加电解质和胶体,比例为1:1~2 水分可不加,如至伤后24小时的时间较长,可按以下公式加水,平均补入 2000ml×(1-伤后时间/24) 质的调节

根据肾功K、Na、Cl调节电解质

根据肝功能中蛋白或胶体渗透压调节胶体比例

根据血气调节酸碱(宁酸勿碱) 其它治疗的补液辅助

减轻缺血缺氧性损伤

尽快纠正休克、应用含氧液体

减轻氧自由基损伤 Vit C(20~30g、66mg/kg/hr),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E 11.2IU/d。亦可同时补充其他抗氧化剂如辅酶Q、半肮氨酸(古拉定)

器官的保护

能量补充(极化治疗、ATP),心(果糖二磷酸钠),肾(补液试验),肝(肝得健)

激素的应用 3~5mg/kg/d 利尿剂的应用

无肾功能不全时不用利尿剂,尿量是休克评估的良好指标,剂尿会产生对补液治疗的不正确判断

正确应用利尿剂应在休克纠正各循环指标正常,但无尿时使用

如把握不准,可行补液试验或甘露醇利尿试验 • 延迟补液

补液同前

补液速度

所欠补液量可在1~2小时补入,休克纠正前不补水,可使尿量达100ml/小时后,调慢补液速度,可适当加大碱量 • 休克期后的补液

生理量+蒸发量-口服量

蒸发量

2ml/BSA/h或50ml/BSA/day可根据创面的结痂情况递减(500ml/周),根据肾功调整,悬浮床加1000~2000ml。 • 婴幼儿烧伤 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量2岁以下者为90~l10ml/(kg• d),2~5岁组70~90ml/(kg• d),5~8岁组为50~70ml/(kg• d),8~12岁组为50ml/(kg• d); 生理需要量的补充还可以按体重(Kg)计算,即第一个10Kg,每天每Kg 100ml;第二个10Kg,每天每Kg 50ml;第三个10Kg,每天每Kg 25ml。如22Kg 体重小儿的每天补充生理需要量:10×100+10×50+2×25=1550ml。 休克期应补需钠量

生理需钠量2~3 mmol/(kg• d),

一方面由于儿童的体液绝对量很低,因此生理需钠量,可以明显影响体液钠浓度。如体重15kg 的小孩,生理需钠量为30~45 mmol/天,而体液量按65%计约10L,每天钠浓度可以下降3~4.5 mmol/L,连续禁食条件下如此补液2~3天就可能出现低钠血症;

另一方面儿童的细胞外液量低,烧伤后主要丢失的是细胞外液,如果忽略与1/2烧伤电解质补液所需量几乎相当的生理需钠量,易发生伤后抗休克治疗中低钠血症,甚至低渗性脑水肿,如体重15kg的2岁小孩,40%Ⅱ度以上烧伤,按三军医大的补液公式,第一个24小时电解质补入量为600ml,而生理需钠量为30~45 mmol/天,约合200~300ml生理盐水,约占电解质补入液的1/3~1/2,因此生理补钠量是不可不计的。 补液方案的实施

以15 kg 2岁小孩,Ⅱ度以上烧伤面积10%为例,说明补液方案的实施方法。根据其伤情计算出的补液方案:胶体和电解质各300 ml,生理需要量按10 kg×100 ml/kg、余5 kg×50 ml/kg计为1250 ml,生理需钠量3 mmol/(kg• d)为45 mmol,需NaCl 约2.5 g;补液总量:1850 ml。 交替补液方案 0.9% NaCl 150ml 5% 葡萄糖 250 ml+5% NaCO3 10ml 0.9% NaCl 100ml 血浆 100ml 5% 葡萄糖250 ml+5% NaCO3 15ml 0.9% NaCl 100ml 血浆 100ml 5% 葡萄糖250 ml+5% NaCO3 15ml 0.9% NaCl100ml 血浆100ml 5% 葡萄糖 250 ml+5% NaCO3 15ml 三升袋补液方案 休克期后的补液

生理需要量+不显性失水量-口服量 烧伤不显性失水

不显性失水量

• =(25+烧伤面积)×体表面积[1] • 或每小时每m2创面蒸发水150ml[2] 体表面积=(年龄+5)×0.07[3] 或体重×0.035十0.1 低渗性脑水肿

病因

⒈补液不当

⒉血-脑屏障通透性高:

⒊缺氧

⒋头面部烧伤:头面部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

早期:多表现为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烦燥不安,惊厥、抽搐,恶心呕吐而少有喷射状呕吐,当休克已有好转时出现上述症状要特别注意;

晚期:生命体征的变化,体温升高,血压升高,脉博缓慢脉压增宽,潮式呼吸,皮肤急剧苍白、发凉及指趾发绀,脑疝表现,瞳孔忽小忽大或双侧大小不等,颈强直,呼吸节律不齐,单或双侧锥体束征及/或肢体瘫痪;化验检查:血钠

治疗

降颅压治疗

⑴高渗性脱水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输入1~2g•Kg-1•次。

⑵利尿剂:利尿酸钠及速尿为高效利尿药,静脉滴注0.5~1mg•Kg-1•次-1。

⑶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用量,0.1~0.5mg•Kg-1•次-1,每日3~4次。

保持呼吸通畅和纠正缺氧 。

镇静止惊

推荐第5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酱油、食用油、橙汁饮料等、小瓶带橡皮塞的两个、透明塑料吸管两根。

老师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一个,学生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喜欢)

2、老师也喜欢喝牛奶,但是老师有点粗心,今天早上老师把吸管插进盒子里了才发现牛奶还没有加热呢!怎么办?只好马上把这已开封的牛奶拿去加热,结果发生了奇怪的事情。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牛奶加热的视频)

3、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奇怪的现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牛奶 受热后 体积变大)

4、既然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我们该用什么来验证?(实验)

5、做实验必须要先确定研究对象,也用牛奶吗?太浪费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液体来代替呢?(水)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

1、老师这里的材料有烧杯、带塞得瓶子、吸管、滴管、红墨水、水等。请同学们选出有用的材料,设计出既简便又效果明显的实验装置。(示课件)

2、小组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3、学生汇报方案,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补充改进方案: 改进 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

改进方案二:开口太大了,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上就会上升一大截。(师边引导边出示细口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改进方案三:用什么方法能看出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呢?(用记号笔标出加热前后水在吸管中的位置。)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

师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示课件)

(1)小组内要分工合作,注意交流一定要轻声。

(2)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慢慢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前后要用记号笔标出水在吸管中的高度,仔细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3)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3、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4、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5、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纪律好、合作好的小组)

6、小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示课件)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吗?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酱油、食用油、橙汁。(示课件)追问:它们会热胀冷缩吗?怎么研究?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强调用刚才验证水的方法来进行实验。

3、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师小结板书。(示课件)

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师板书课题中的液体及各液体名称)

五、拓展应用:出示课件,老师去超市买饮料,想拿一瓶满的,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容器装液体,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后体积胀大)

液体的热胀冷缩

牛奶 加热 溢出来

水 受热 上升 体积膨胀 热胀

受冷 下降 体积缩小 冷缩

酱油 橙汁 食用油

推荐第6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

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并能正确的表述。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红墨水、烧杯,带有橡胶塞的细玻璃管、实验记录单、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酱油、醋、果汁、牛奶、绿茶等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都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买过饮料、水„„这些吗? 生:买过。

师:那在买这些的时候你会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畅谈) 师:有没有特别关注饮料是否满这一问题呢? 生:思考片刻„„

生:我有过,总是想选择其中较满的一瓶。 师:那你选到这样的一瓶了吗? 生:没有。

师:是不是这些饮料被打开过呢? 生:没有,我反复检查过。

师:哦,那是生产者们想投机取巧,用不足量的物品来赚取更多的钱吗?其实不是,那是因为我们这里存在一个科学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谜底吧!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老师期盼着你们的结果。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给冷水加热,为了验证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做了“试管气球皮实验”,把它放在热水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气球皮会有什么现象?(老师出示装置。)

生:气球皮有点凸起。

师:这种装置能明显的看到水的变化情况吗?那我们将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装置,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变化情况呢?

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出示器材引导: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冷水、平底烧瓶、橡胶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烧杯、热水)

生:代表回报交流结果„„

2、老师具体指导改装:

师:参考上节课的试管气球皮装置,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可替换或添加器材进行改装呢?试管可用平底烧瓶代替;气球皮可用橡胶塞代替;这里的细玻璃管有什么作用?红墨水有什么用?

生:独自思考后在组里交流,然后找代表回报交流结果„„

得出结果: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看的更清楚,待会可以先用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再加冷水。(老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说法归纳)

师:水是否需要装满?为什么?

生:独自思考后在组里交流,然后找代表回报交流结果„„

得出结果:研究的是水受热或受冷的体积变化,不装满会混进太多空气干扰实验。(老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说法归纳)

师:这样我们的实验装置不就改装好了嘛,能把自己的组装顺序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吗? 生:在组内自由交流后,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组装步骤吧!

全体学生:①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②烧瓶内装满冷水③将橡胶塞和玻璃管套上④将烧瓶放入烧杯中,最后倒热水。

3、学生动手改装

现在就用刚才的方法动手改装实验装置吧。(学生开始以小组的形式组装,完成后向别的组展示实验装置。)老师巡视,若有不对及时指出并改正。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师:好了,既然同学们都组装好了实验装置,那就用这装置来验证一下水的变化情况吧。 师:先猜测一下水受热时体积如何变化?受冷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现象呢? 先把你的猜测填在记录单上,再做实验。

生:学生开始实验。(老师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

2、仔细观察细管中水位的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3、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记录单上;

4、注意安全,小心热水汤伤)

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引导学生总结。(水受热时体积变大,也叫体积膨胀,我们把这种现象做热胀)随即板书:水----受热-----体积增大(膨胀) 水受冷后体积变小,也叫体积缩小。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冷缩。随即板书:水----受冷-----体积变小(冷缩)。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并板书:热胀冷缩

四、其它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学生实验)

1、水热胀冷缩的实验有趣吗?水是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的液体是否有这样的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其他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吧。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醋、酱油、牛奶,果汁等,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验证这些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学生分组选择液体来实验,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大多数液体受热(或受冷)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像水、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老师板书不同液体名称,并总结: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液体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同时补充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五、应用创新、拓展延伸

1、老师这里还有两盆冷热不同的水,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看来我们今天改装的实验装置功劳可不小了,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个小装置,如果我们能给细吸管标上刻度,这就像我们实验室的哪一种器材?

2、那温度计是运用什么原理制作的呢?你能不能做一个简易的温度计呢?请同学们课后试一试。在生活中,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还有那些应用呢?

3、(实物出示)一瓶水和饮料。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瓶装的液体,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为什么?

水、饮料瓶里的水、饮料受热会膨胀,太满了,会导致瓶子爆炸,这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可见生活当中离不开科学,所以,我们要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远大理想。

4、现在同学们想一想,冬天在火炉上烧开水时要注意什么吗? 由此看来,我们在家里煮稀饭、炖汤、熬中药时都不要把水倒满了。

其实,在生活中,有关“热胀冷缩”的现象还有很多,课后只要同学们能够认真观察,大胆实验,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瘪了气的乒乓球)与正常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有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下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

六、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受热 体积膨胀 受冷 体积缩小 牛奶 受热 体积膨胀 受冷 体积缩小 „„ „„ „„ „„ „„ (大多数)液体 热胀冷缩

推荐第7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案

执 教:

02号选手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热胀冷缩性质;

2.能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3.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带气球皮和橡皮塞的试管各1个、带橡皮塞的烧瓶1个、透明塑料吸管1根、记号笔一支、胶头滴管1个、有颜色的水、其他液体、抹布、记录表。 老师材料:水槽一个,热水杯一个,带气球皮和橡皮塞的试管各1个、带橡皮塞的烧瓶1个、透明塑料吸管1根、橡皮筋2个、胶头滴管1个、有颜色的水抹布、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出示两支装满水的试管,提问:“同学们,我们给这样两只都装满了水的试管加热,会有什么不同?” 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学生分组实验,初探热胀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1)质疑(两只试管哪一只现象更加明显?); (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生:我发现了„„)。

2.演示实验,得出热胀 (1)展示烧瓶实验装置;

(2)师生配合,演示实验,请一名学生上讲台配合教师做演示实验; (3)总结实验,提出“热胀”。 3.制定方案,探究“冷缩” (1)猜想放入冷水中的现象; (2)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实验探究,解决“冷缩”。 4.总结热胀冷缩性质,并板书 三.继续探究,拓展延伸 1.分组实验,探究其他液体

(1)置疑(其他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小组制定实验步骤;

(3)分组实验;

(4)实验小结,得出结论。 四.学以致用,走进生活

1.利用生活中的物件,自制实验器材

2.根据今天所学内容,解释生活现象;

3.根据热胀冷缩性质认识温度计。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潼南区2018年科学优质课大赛

四.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五.走在当下,思考明天

喷泉实验演示,为下一节气体压强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水液体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变大

受冷 体积缩小

六年阳光教育

开启多彩人生

推荐第8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2.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装有其他液体的杯子一个,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牛奶一盒、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2.小组里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情况)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

改进方案二: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改进方案三:水温差明显一点。

……

3.当提到改进方案二时,出示锥形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

① 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② 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③ 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3.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4.小结:师: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5.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分别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老酒、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述: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但在装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灌满、密封、小心倒出…)请材料员用红水的装置来交换材料。生在装的时候,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 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延伸探究

1.师演示喷泉实验。刚才大家做过这个红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老师也来做一次。 (老师的装置,装半瓶红水,这样会因为空气的作用干扰实验)

问:你有疑问吗?

2.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师的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我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胀冷缩,而且更加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 【板书设计】

2.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受热 上升 体积膨胀

水------- 受冷 下降 体积缩小

推荐第9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3、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教学重点:

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

演示器材:150毫升的平底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热水、冷水、50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可乐、雪碧、醋、酱油。

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装置、喷泉装置 学生器材: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分组摆好桌椅,分发实验记录表,各组一杯冷水(出示上节课的试管气球装置在讲台桌上)

1.活动:老师加热卖奶,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复习:上节课我们给冷水加热,发生了什么显现象

3、这种现象是水受热以后什么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大还是变小?

4、但是这种装置能使我们清楚地观察到水的体积变化吗?

二、学生组装实验装置、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水受热或者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1、组装具体指导如下:(按实验桌放置器材指导) 1)试管可用平地烧瓶代替;气球皮可用橡胶塞代替; 2)细玻璃管有什么作用?

(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3)红墨水有什么用?

(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看的更清楚,待会可以先用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再加冷水) 4)水是否需要装满?为什么?

(研究的是水受热或受冷的体积变化,不装满会混进太多空气干扰实验) 5)最后盛放热水的烧杯不变

4、师总结组装步骤:①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②烧瓶内装满冷水③将橡胶塞和玻璃管套上④将烧瓶放入烧杯中,最后由教师来倒热水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一:水的热胀实验

1、观察现象并记录

2、学生回答:水收热后体积增大

3、教师板书::水----受热-----体积增大(膨胀) 板书课题:热胀)

4、提问水受冷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二:水的冷缩实验

1、观察现象并记录

2、学生回答:水收冷后体积减小

3、教师板书::水----受冷-----体积减小(缩小) 板书课题:冷缩)

4、小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用其他液体实验

2、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五、延伸探究

1、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瓶装的液体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这些液体都不装满?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是应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

冷热情况 猜测 实验现象 水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体积增大 体积增大

水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体积减小 体积减小 水的体积变化记录表

推荐第10篇:物理:9.2《液体》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知道液体的各向同性和流动性可用液体的微观结构来说明。 2.知道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

3.知道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毛细现象。 4.了解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2.通过实验,观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探究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生活中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认识到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培养热爱物理,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1.液体的三种特殊物理现象。

2.液晶的特性及其在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液体产生三种特殊物理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和讲解法 ★教学用具:

如课本图45页9.2-3系有棉线的金属丝环,课本图9.2-4的系有棉线的金属丝环,肥皂水一杯,清水一杯,酒精灯、缝衣针、棉纸;洁净的玻璃板、石蜡板、水银、水,内径较细的量筒两只、水槽、水银槽、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几支。投影仪、投影片、CAI 课件、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都是由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师介绍:液体分子也像固体一样是聚集在一起的,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中的微粒那样强。

[多媒体模拟液体的微观结构情况]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投影)阅读思考题

(1)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 (2)为什么液体具有流动性? (3)为什么液体的扩散比固体快?

(4)为什么说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学生解答思考题:

(1)因为液体中的分子也像固体分子一样聚集在一起,且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所以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

(2)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小,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这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由于分子在液体里的移动比在固体中容易得多,所以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 (4)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2.液体的表面张力 [学生每两人一组实验] 实验一:

把一根棉线的两端系在铁丝环上(棉线不要张紧),然后把环浸入肥皂水里,再拿出来环上就布满了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薄膜上的棉线是松弛的。

用针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的变化。

重做这个实验,再用热针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观察棉线和薄膜发生的变化。 实验二:

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膜上的棉线圈是松弛的。 用热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有什么变化。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右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右弯成弧形;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左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左弯成弧形。

在实验二中,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 教师:从上述二个实验中,我们看到了肥皂膜有一种收缩趋势,这里必然存在着力的作用,那么上述情况中棉线受到怎样的力呢?

学生:在实验一中,棉线受到肥皂膜的拉力,实验二中,棉线圈受到肥皂膜的沿圆环半径方向的向外拉力。

教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力,而导致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呢,这是因为表面层的位置而决定的。

[介绍表面层]

教师: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投影]液体表面附近分子分布的示意图,[用课本图9.2-5在实物投影仪上投影即可]

教师:从分子分布密度来看,在液体的表面层与液体的内部有什么区别?

学生: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内部疏些。 教师:表面层的分子分布之所以比内部疏些,是因为处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只显著受到液体内侧分子的作用,其外侧气体分子的作用与之相比可忽略不计,故受力不均,这样使速度较大的分子很容易冲出液面,成为蒸汽,就造成表面层分子较稀疏。

教师:液体表面层与内部的分子分布疏密不同,又造成了它们分子相互作用的怎样的不同特点呢?

液体内部分子较密,分子和分子间几乎是紧挨着的,稍远一些就相吸,稍近一些就相斥,分子间经常保持平衡距离,决定了液体分子不像气体分子那样可以无限扩散,而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和旋转。

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较稀,分子之间距离就较大些,彼此之间的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这个特殊层中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占优势,所以液体表面层中,任何两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力,这就造成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

[投影] [师据图说明]

上图所示是在液面上画一条分界线MN,把液面分为①和②两部分,由于液体表面层中的引力作用,液面①对液面②有引力F1的作用,液面②对液面①有引力F2的作用,F1和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结]像F

1、F2这种液面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 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有收缩的趋势. 3.浸润和不浸润

[演示]取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分别插入水银和水中,然后再取出来,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板从水银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没有附着水银;玻璃板从水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会沾上一层水.

[总结]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浸润现象.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不浸润现象.

[演示]把玻璃板、蜡板分别插入水中取出,观察现象. [现象]水能浸润玻璃板;水不能浸润石蜡板. [结论]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对另一些固体可能是不浸润的.例如: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同种液体相对于不同固体可能浸润也可能不浸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浸润,又是什么原因使其不浸润呢?

[学生阅读课文46页第四段]

教师:液体跟气体接触有表面层,液体跟固体接触有附着层,什么叫附着层? 学生: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教师:与表面层相比,附着层的分子分布情况,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总结]

表面层中分子分布较稀,距离较远,分子间表现为相互吸引作用.

附着层里的分子,一方面受液体内部的分子作用,另一方面受固体的分子作用,由于受到固体分子作用,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起表面层来,总是较密些,分子间距离较远些,分子间作用力可能显示出斥力,也可能显示出引力.

[教师]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附着层分子分布比表面层密,但是比液体内部是稀还是密,分子间作用显示引力还是斥力, 要根据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作用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弱还是来强来决定.

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弱,那么附着层内分子的分布虽然比表面层密,但仍比液体内部稀,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引力,跟表面张力相似,附着层就有收缩趋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

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强,那么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就会比液体内部更密,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斥力,跟表面层情形相反,附着层就有扩大趋势,形成了浸润现象.

[演示](1)将水装入小内径量筒里;(2)将水银装入小内径量筒里。 观察液面有什么不同。

[现象]水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面成凹形.水银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银面成凸形. [教师解释现象]因为水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斥力使接触面扩大,从而水面向下弯曲,相反,因为水银不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收缩力使接触面缩小,从而水银面向下弯曲.

[学生阅读课文46页“说一说”,了解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并举例。] 4.毛细现象

[演示实验,并进行实物投影]

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红色的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把这些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把几根细管插入水中时,看到管中的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面越高;

如果插入水银中,管中的水银面比容器中的水银面低,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银面越低.

[总结]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毛细现象.

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管叫毛细管.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7页第二段] [投影]

(1)当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时,浸润液体跟毛细管内壁接触时,引起液面的弯曲,使液面变大,而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要使液面变小,于是管内液体随着上升,以减小液面,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跟管内升高的液柱的重力达到平衡时,管内液体停止上升,稳定在一定的高度.

(2)当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时,由于附着力小于内聚力,液体沿管壁下降,形成凸形弯月面,其表面张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管内液体下降,直到下降液柱的重力等于表面张力的合力为止.

[学生阅读课文47页“说一说”了解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并举例。] 5.液晶 [放录像]介绍并比较固态、液晶态和液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 [教师介绍]

从分子排列可以看出,液晶态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中间态.

在这种状态下的物质,一方面像液体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又像晶体,分子在特定方向排列比较整齐,具有各向异性.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并解答思考题。

思考题:(1)所有物质都存在液晶态吗?(2)什么样的分子的物质容易具有液晶态? 学生: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液晶态,且大多数的液晶是人工合成的。通常棒状分子、碟状分子和平板状分子的物质容易具有液晶态。

教师:液晶分子的排列是不稳定的,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分子排列的变化,因而改变液晶的某些性质.

[放录像]

(1)有一种液晶,加上电压时,液晶变为混浊状态,去掉电压时,液晶变为透明状态. (2)有一种液晶,温度升高时,液晶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来改变颜色,温度降低时,又按相反方向改变颜色.

教师总结:液晶的温度、压力、摩擦、电磁作用等的改变,都可以改变液晶的光学性质,这种性质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并叙述液晶的用途.

总结:利用电压对液晶的影响,可以制作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微电脑及其他仪器的显示元件.

利用液晶随温度变化改变颜色的性质可以用来探测温度、检查肿瘤和检查电路中的短路点.

[放录像]具体展示液晶的应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这是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结果。

2.表面张力的本质是分子引力,这是因为表面层的分子较稀,距离较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作用的效果。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液体表面积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3.知道了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了毛细现象。 4.了解了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课余作业

完成P4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附:补充练习

1.关于液体和固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 B.液体分子同固体分子一样,也是密集在一起的 C.液体分子的热运动没有长期固体的平衡位置 D.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原因是______ A.液体可以流动

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C.与液体接触的容器壁的分子,对液体表面分子有吸引力 D.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3.关于下列现象中,哪些主要是表面张力起了作用 A.小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 B.小木船漂浮在水面上 C.荷叶上的小水珠呈球形

D.慢慢向小酒杯中注水,即使水面稍高出杯口,水仍不会流出来 4.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哪些是浸润现象______

5.用内径很小的玻璃管做成的水银气压计,其读数比实际气压______ A.偏大

B.偏小

C.相同

D.无法判断 参考解答: 1.B、C、D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是液体分子密集在一起的缘故,但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微粒那样强,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选项A是错误的。

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液体分子热运动的平衡位置不固定,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也正是因为液体分子在液体里移动比固体容易,所以其扩散也比固体的扩散快,所以选项C、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C、D 2.D

3.ACD

4.BC

5.B

第11篇:《各种各样的液体》教案

各种各样的液体

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对沙与水进行观察,以及对油与水进行比较,以及对日常生活液体的了解,来提高对液体的认识; 2.通过动手,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来培养认识液体的能力.教育过程: 一.导入: 谁能说说液体是怎样的?能举例说明哪些是液体? 二.比较沙与水

1.请各小组认真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沙和一杯水,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2.汇报各组观察到的内容,并讨论沙与水有什么不同? 3.请同学们倾斜一下杯子,看看沙与水又有什么不同? 4.请同学们倒入盘中,又有什么不同? 5.请同学们堆堆看,沙和水各有什么不同? 6.两滴水合起来与两粒沙合起来又有什么发现?

三、比较油和水

1、出示油,问:它是液体吗?

2、请各组同学观察油和水,同时倒倒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把发现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汇报油与水的异同。

四、了解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体

1、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2、讨论这些液体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3、出示不标明的酒精、白醋以及标明的碘酒、饮料。小组讨论:面对不知明的液体,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标明的液体我们又怎样去了解它?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

五、了解一些危险液体的注意事项

1、出示农药水、盐酸,问:你们将怎样了解这些有毒液体呢?

2、我们应如何注意安全?

第12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2、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科学概念:知道水、醋、牛奶、橙汁、酱油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

科学情感:从水到其他的液体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其它饮料等,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一个,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牛奶

1、天气冷的时候喝牛奶,我们会把牛奶连盒子一块在热水里热一热,你有没有试过?有没有什么的发现?

2、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先把管子插好了,一喝是冷的再去热。在热的过程中,牛奶会怎样?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问: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师: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出示平底烧瓶,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爱护公物财产,一定要正解使用实验仪器。(并向学生说明怎么使用,)往烧瓶里加水时,烧瓶一定要倾斜而且瓶口不能对着人,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水。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水温差明显一点。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过渡: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来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

1、先在玻璃管的水位处做上标记。

2、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3、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吗

1、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茶、橙汁、牛奶。逐一追问:它会热胀冷缩吗?

3、让学对自己本组所带具有的(如:醋、酱油、油、茶、橙汁、牛奶)不同液体进行实验。之后由小组长汇报结果,其他学生也可补充,师单独拿出一种如:醋。问:要知道醋到底会不会热胀冷缩,怎么研究?

4、实验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

5、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6、交流反馈实验结果,师小结板书。

7、小结:师: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液体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9、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案

乌什县第二小学

杨风云

第13篇:神经阻滞疗法 教案

《疼痛治疗学》讲稿

授课对象:2004级麻醉系本科 授课老师:陈金生

授课内容: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授课教材:《疼痛诊疗学》谭冠先,主编,疼痛诊疗学(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授课时间:2007年3月30 日1~3节

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概念

神经阻滞疗法(nerve block therapy)---利用麻醉学中神经阻滞方法达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疾病。其包括:脑神经及其分支阻滞,神经节阻滞,神经丛、神经干及其分支阻滞、硬膜外腔阻滞、骶管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末梢神经阻滞等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疗法与施外科手术时神经阻滞麻醉的区别:

目的方法不同:神经阻滞麻醉 主要是在一定浓度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内消除病人疼痛,以实施外科手术;神经阻滞疗法

通常是采用较低浓度、较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必要时还加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药物,经多次阻滞使镇痛作用超过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并获得镇痛以外的其他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效果确切、见效快、相对安全、无胃肠道副作用。疼痛治疗主要方法。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作用机制

1、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

阻滞感觉、交感神经,直接阻断躯体疼痛和内脏血管性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神经阻滞不仅在作用时间内阻断了疼痛刺激,解除障碍部位的肌肉痉挛和血管收缩,取得及时止痛的效果,而且通过改善机体内稳态,因而能有效地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而得到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

3、改善血液循环

通过阻滞交感神经,使其支配区的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水肿减轻,缓解内脏和血管性疼痛,缓解交感神经紧张状态。

4、抗炎作用

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区域血流量增加---内因性抗生素增加---发挥抗炎作用。(内因性抗生素由白细胞内的微小蛋白,它在循环不好时不能发挥作用)。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范围广泛, 包括急性痛、慢性非癌性痛、癌痛、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痉挛、眩晕等),镇痛效果迅速、确切,若与药物和其他方法综合治疗效果更好。具体适应证见p45 表。

(二)禁忌证

1、阻滞部位有感染、炎症、全身重症感染患者。

2、有出血倾向患者。

3、有药物过敏史者。必要时作皮内或点眼过敏试验。

第二节

脑神经阻滞疗法

一、三叉神经分支阻滞(trigeminal nerve block)

1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广泛分布于头面部.。混合神经,主要由感觉纤维构成,一小部分为三叉神经的运动纤维。

三叉神经阻滞分为:末梢支阻滞和半月节神经节阻滞。

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分为第1支阻滞,包括眶上神经阻滞(supraorbital nerve block)和滑车上神经阻滞(supratrochlear nerve block);第2支阻滞包括眶下神经阻滞(infraorbital nerve block)和上颌神经阻滞(maxillary nerve block);第3支阻滞包括颏神经阻滞(mental nerve block)和下颌神经阻滞(mandibular nerve block)

(一) 眶上神经阻滞

1、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于患者头侧,穿刺点在患者框上缘内1/3处或在眉中间触及眶上孔切迹,距正中线耳侧约2.5 cm , 此处多有压痛。用2.5cm长6号针头,与皮肤垂直刺入,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注药后按摩局部皮肤,使药液扩散,利于使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同时阻滞。必要时出现阻滞效果后15~20分钟,注入无水酒精或7%~10%酚甘油0.5ml。拔针后为防止出血,用纱布压迫刺入点5分钟。

2、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眼部痛;眼部、额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继发性神经痛;

3、并发症

(1)眼睑水肿、血肿

乙醇扩散至眼睑软组织时水肿严重,需4~5恢复;刺伤眶上动脉出现血肿。预防方法压迫刺人点皮肤。

(2)眼睑下垂

药液阻滞动眼神经上支所至,需要数日至数周方可恢复。

(二)眶下神经阻滞

1、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在眶下缘正下方1cm,鼻正中线外侧3cm处触及到眶下孔,此即为穿刺点。用长3cm,22G带芯神经阻滞针穿刺。穿刺时用左手食指轻压在眶下孔以指引针尖方向,穿刺在眶下孔下缘进针,穿刺针指向外、上后方,约刺进1~1.5cm,即可达眶下孔,刺及眶下神经时,可产生由鼻翼向上唇的放射痛。抽吸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如需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待眶下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后15~20分钟,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2、适应证

适用于三叉神经第2支痛,该部位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下眼睑、鼻旁、上唇或上颌中切牙、尖牙等部位疼痛者。

3、并发症

(1)面部水肿

以穿刺部位为中心出现水肿,尤其无水乙醇注入皮下组织时水肿严重,应早期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2)皮下出血、血肿

动脉性出血时可波及眼睑,不能睁眼,不需特殊处理,2~3日可恢复。

(3)乙醇性神经炎

早期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4)视力障碍

针尖刺入眶下管过深使药液渗入眶内,或在眶下管内刺破血管后出血,使眶内压升高,出现复视、眼球突出、视力障碍及眼球疼痛等。

(三)上颌神经阻滞

1、操作方法:侧入路穿刺法。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下方凹陷处,用7~8cm长,22G带芯穿刺针,并带可移动标志。穿刺针垂直刺入约4~4.5cm,达蝶骨翼突外板,此时将标志放置距皮肤1cm处。将针退至皮下,改变穿刺针方向指向同侧瞳孔方向进针,针尖达翼腭窝,即可得到向上牙龈部、上唇、颊部的异感或放散痛,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经

2 15~20分钟证实有效后,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2、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2支痛,疼痛范围广以及经眶下神经阻滞无效者;蝶腭神经痛;继发性神经痛及上颌、齿部术后痛。

3、并发症

(1)出血、血肿

上颌神经阻滞较容易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和血肿。一般一周可吸收。血肿可以给予冰敷。 (2)视力障碍 。

(3)复视

阻滞了动眼神经或展神经。

(4)面神经麻痹

局麻药阻滞面神经颞支可引起闭眼障碍。

(5)乙醇三叉神经炎

临床表现为阻滞后出现前所未有的持续性灼热痛。可以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6)三叉神经全支阻滞

药液经卵圆孔进入半月节,可发生三支都被阻滞。

(四)颏神经阻滞

1、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位于颏孔外侧0.5cm、头侧0.5cm处。用左手食指找到第2双尖牙,向下滑动即可触到颏孔。用4cm长22G 穿刺针,向下方刺进,刺及颏神经时出现下唇部异感,再向孔内进针0.5cm,充分抽吸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3~0.5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阻滞效果出现15~20分钟后注射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3~0.5ml。

2、适应证

适用于三叉神经第3支痛且局限于颏部、下唇及其附近粘膜者;其他继发性神经痛。

3、并发症

并发症少见,可有穿刺局部出血,拔针后压迫数分钟可防止出血及肿胀。

(五)下颌神经阻滞

1、下颌神经阻滞(mandibular nerve block)操作方法

常用口外穿刺法。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下方凹陷处,用7~8cm长,22G带芯穿刺针,并带可移动标志。穿刺针垂直刺入约4~4.5cm,达蝶骨翼突外板,此时将标志放置距皮肤1cm处。将针退至皮下,改变穿刺针方向指向原接触点0.5cm后方及稍向上方刺入5cm左右深度,即可得到向下颌、牙龈部的异感,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经15~20分钟证实有效后,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2、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3支痛,或经颏神经及下牙槽神经阻滞无效者。继发性神经痛及下颌、齿术后痛。

3、并发症

(1)出血

刺破脑膜中动脉或颌动脉可引起出血和颧弓至颞下颌关节部分肿胀。

(2)咽损伤 局麻药注入咽部可感口内苦味,波及中耳可有眩晕,静息数小时后可缓解。 (3)面神经麻痹

局麻药阻滞面神经颞支可引起闭眼障碍。

(4)咬肌麻痹

针尖刺至卵圆孔稍下方侵及运动支时可引起咬肌麻痹 (5)味觉障碍

针尖偏向下或阻滞鼓索神经时引起味觉障碍。

(6)乙醇三叉神经炎

临床表现为阻滞后出现前所未有的持续性灼热痛。

3 (7)三叉神经全支阻滞

药液经卵圆孔进入半月节,可发生三支都被阻滞。

二、面神经阻滞(facial nerve block)

面神经阻滞分为神经干阻滞和末梢支阻滞。我们仅介绍面神经干阻滞。

1、应用解剖

面神经由一个运动根和一个感觉根(中间神经)组成。面神经自脑桥下部外侧出脑,经内耳门进入内耳道,穿过内耳道底部进入面神经管,后经茎孔出颅,面神经穿过腮腺从茎突外侧到达下颌浅面,并分为五个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分别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镫骨肌、二腹肌后腹和茎舌骨肌。感觉根由两部分组成,内脏传入神经(味觉神经)支配舌前2/3及腭部的味蕾,内脏传出神经属副交感神经,其前后纤维支配泪腺、颌下腺、舌下腺分泌。

2、操作方法

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穿刺点在乳突前方0.5cm处,或下颌角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用22G,5cm长穿刺针,进针方向对向内上方,与正中线成30角,从侧面观,与面部冠状面,沿乳突前壁缓慢进针,刺人深度2.5~4cm,病人可感觉下脸部麻痹,固定穿刺针,注入1~2%利多卡因0.5~1cm。面神经行化学毁损应十分慎重。

3、适应证

面肌痉挛治疗

4、并发症

听力障碍、耳道出血、眼球振颤,眩晕,恶心呕吐等。

三、舌咽神经阻滞(gloopharyngeal nerve block)

舌咽神经阻滞分为口内法和侧颈部法。

1、应用解剖

舌咽神经起自延髓,与迷走神经、副神经一起经颈静脉孔穿出颅腔,及其附着的肌肉向下行走经过颈内动脉和静脉之间,绕过茎突向前下达舌咽部。舌咽神经为混合神经,包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舌咽神经支配舌咽部、鼓室、腮腺。

2、阻滞方法

(1) 口内阻滞法

病人取坐位,穿刺点在前腭弓下方,其边缘外侧0.5cm处。穿刺针刺向扁桃体下极后外侧壁,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cm。如需行神经毁损者,待判断阻滞效果确切后注入无水酒精或酚甘油。

(2) 侧颈部阻滞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在乳突和下颌角连线的中点,用22G、5cm长的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进行穿刺。垂直进针,针尖指向茎突,碰到骨质后稍向茎突前上方刺进约0.5cm。

3、适应证

用于原发或继发性舌咽神经痛。

4、并发症

口内阻滞法的并发症少,侧颈法阻滞的进路与颈动、静脉和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面神经等邻近,因此可发生出血和邻近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故侧颈阻滞法不宜行神经毁损。

第三节 神经节阻滞疗法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

1、应用解剖

由第

6、7颈神经节构成的颈部神经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时也包括有第2胸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大小(1.2~2.5)cm X (0.3~1.0)cm X 0.5cm。星状神经节节前纤维始自T1~10节段,其节后纤维的皮肤分布区域是C3~12节段,而以C6~T5分部最多。

星状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横突前面至第1肋骨颈前面,颈长肌之上,其周围有肺尖、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是向星状神经节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而阻滞支配头、面部、颈部、上肢及胸部的交感神经的方法,利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stellate ganglion block therapy)。注意操作前应检查阻滞部位有无甲状腺肿大,颈部肿瘤,气管切开伤口,放射线照射史,眼睑有无下垂,结膜充血,缩瞳,义眼、视力异常,手部冷热 4 及有无出汗

2、操作方法

病人仰卧位,颈后垫薄枕或不垫枕。头稍后仰,面部向前正方,令病人微张口使紧张的颈部肌肉松弛,术者左手食指或食指、中指尖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并用中指尖下压触及第6颈椎横突或第7颈椎基底部。穿刺点在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或第7颈椎基底部。用3~3.5cm长,7号细针垂直或向尾偏45穿刺,碰骨质为第6或第7颈横突。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8~10ml。如阻滞成功常出现Horner综合征,面、颈及手掌皮肤温度升高,出汗终止等体征。星状神经节不宜用神经破坏药。

3、适应征

(1)支配区域疾病

1)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痛,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幻肢痛。 2)头痛、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脑梗塞、脱发。 3)面部疾病,末梢性面神经麻痹,面部痛。 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

5)上肢疾病

雷诺病、颈肩臂综合征、外伤性颈部综合征、肩周炎、颈椎病、乳房切除后水肿、臂神经痛、多汗症、冻伤。

6) 心肺疾病

心肌梗死、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支气管哮喘等。

7) 其他

不定陈述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

痛经等。

4、并发症

喉返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中毒,出血,蛛网膜下腔阻滞、高位硬膜外腔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感染,疼痛,硬结等。

二、半月神经节阻滞(gaerian ganglion block)

半月神经节阻滞是将穿刺针穿进卵圆孔,向颅内三叉神经节注入局部麻醉药或神经破坏药。为准确、安全起见,最好在X光引导下进行。

1、操作方法

(1)侧入法

阻滞同下颌神经阻滞 (2)前入法

(略)

2、适应症

(1)三叉神经痛全支,经分支阻滞后未能取得满意疗效者。

(2) 上颌部恶性肿瘤引起大范围的疼痛

3、并发症

(1)脑神经炎

主要有乙醇扩散引起的。预防:乙醇量限于0.3ml,注射速度约1min。 (2)血压升高

针刺卵圆孔引起剧痛,使血压病人血压更高,导致意外。 预防:适当深度麻醉、术中唤醒。

(3)脑膜炎:感染引起,注意无菌操作。

(4)角膜炎及角膜溃疡:第1支被阻滞,角膜失去感觉,易损伤导致角膜溃疡。

三、腰交感神经节阻滞(Lumbar sympathetic ganglion block)

利用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疼痛或疾病称为腰交感神经阻滞疗法(Lumbar sympathetic ganglion block)。

1、应用解剖

腹腔神经丛位于第12胸椎及第1腰椎上部,上与胸主动脉神经丛连续,下与肠系膜上及腹主动脉丛相连。腹腔丛位于小网膜及胰的后侧,膈内侧脚及主动脉的前侧左右肾上腺之间,保绕于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周围。此丛有两侧的内脏大、小神经腰上部交感节的分支及右迷走神经腹腔支所组成。从内有左右两个腹腔神经节,自腹腔丛(节)发出分支,随腹主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各内脏器。

2、操作方法

腰交感神经阻滞应在影像显示下进行。病人取穿刺侧向上的侧卧位或俯卧位。穿刺点在L2或拟阻滞的腰神经相对应的腰椎棘突上缘,正中旁开6~8cm。采用 5 10~12cm长、21G穿刺针头、针尖斜向上进针,当针尖触及横突后将标板后移2.5~3cm ,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方向,使穿刺针经过横突外侧刺向椎体后面,当针尖触及椎体后,再退针少许,然后稍向外侧方向刺进约1cm,至针尖距椎体前缘0.5~1.0cm处停针。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在皮肤温度升高20分钟后注入神经破坏药3ml。第3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再向第2腰交感神经节行等量阻滞。

3、适应征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幻肢痛,外伤性水肿,急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糖尿病性坏死,雷诺病,静脉血栓,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4、并发症 乙醇性神经炎,射精障碍,输尿管损伤,血管损伤。

第四节

神经丛、神经干阻滞疗法

一、枕大、小神经阻滞

枕部神经阻滞包括枕大神经阻滞(larger occipital nerve block)和枕小神经阻滞(leer occipital nerve block) (一)应用解剖

枕大神经

由第2颈神经后支构成的混合神经,主要为感觉性,小部分为运动性,支配枕部至颅顶部皮肤的知觉。

枕小神经

由第

2、3颈神经前支构成的感觉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至皮下,继而上行分布于枕外侧、乳突和耳壳后侧的上部分皮肤。

(二)操作方法

1、枕大神经阻滞

病人取坐位,头轻度前屈。对体弱病人,为预防脑缺血可采取俯卧位。

刺入点是枕外隆突中点外侧2.05cm的上项线上,如能触及枕动脉搏动侧由其内侧刺入。垂直进针至触及颅骨后,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2~3ml。

2、枕小神经阻滞

进针点位于枕大神经点外侧2.5cm处的上项线上,此处常有压痛点,垂直刺至骨膜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2~3ml

(三)适应征

枕后区各种疼痛,紧张性头痛,外伤性颈部综合征,颈椎病性枕部痛。

(四)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因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阻滞后压迫数分钟。

二、颈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cervical somatic nerve block ) 利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消除疼痛或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颈椎旁阻滞疗法( )。颈椎旁阻滞有侧入路法和后入路法两种。

1、应用解剖

颈神经共有8对,颈椎旁神经阻滞主要阻滞C2~6脊神经。颈椎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椎旁神经阻滞时药液较容易扩散入椎间孔;横突较宽,脊神经根经过横突结节间沟。横突后结节较粗大、表浅,侧入路穿刺容易触及。

2、操作方法

(1) 颈侧入路法

病人取健侧卧或仰卧,头转向健侧,颈后垫薄枕。确定C3~7横突后结节。在拟阻滞的颈脊神经相应的颈椎横突处为穿刺点。用3cm长,22G阻滞针穿刺。针尖向内、向尾端进针,一般刺入1.5~2.5cm,可触及横突或出现异感时停针,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

6 (2) 颈后入路法

病人健侧卧位或俯卧位,确定拟阻滞的颈脊神经的颈椎棘突,用22G、

6cm长阻滞针,距棘突3cm外侧为进针点,稍向内侧进针达关节突,后拔针至皮下,再将针稍移向外侧入1.5cm处, 当病人出现异感时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镇痛液,每点3~5ml。

3、适应征 主要用于颈椎病、落枕疼痛的治疗。

4、并发症

主要为误人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喉返神经、膈神经或星状神经节,出现相应的症状;误入血管可以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

三、肩胛上神经阻滞(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肩胛上神经来源于颈

4、

5、6脊神经,是臂丛神经的分支,通过肩胛切迹至冈上窝,支配冈上肌、冈下肌、肩关节及其周围的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活动。

2、操作方法: 病人坐位,双臂自然下垂,双手置于膝上,头略屈。在肩胛冈上由肩峰至肩胛骨内缘,画一连线,在此连线中点再画一条与脊柱纵线的平行线,在其外上角等分线上2.5厘米处为进针点。用6cm长、22G的阻滞针与皮肤垂直方向刺入4~5cm,达肩胛上切迹,有异感更好。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5~8ml。

3、适应证

肩周炎、外伤后肩关节痛、颈5为中心的带状疱疹痛及癌性肱骨头转移痛的治疗。

4、并发症

气胸、出血、肩胛上神经损伤等。

四、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T1~12脊神经的前支为肋间神经。与同名动静脉按肋间静脉—动脉---神经的排列一起行走于相应肋骨下缘,到胸前和腹部。肋间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交感神经纤维。

2、操作方法

(1) 在肋骨角线以后的肋间神经阻滞采取俯卧位。 肋骨角连线在背部为斜线,第2肋的肋角距棘突6厘米,第10肋则为10厘米,第

11、12肋无肋角,1~4肋因肩胛骨覆盖了肋骨角只能胸椎旁阻滞。

(2) 在肋骨角线及腋后线处阻滞者取侧卧位,阻滞侧臂举向上方,使肩胛移向外上方;

(3) 施行腋前线及锁骨中线处阻滞时病人取仰卧位。

采用5cm长、22G针头,在肋骨下缘稍上方垂直进针,直达肋骨外侧面,后将针尖轻轻移至肋骨下缘,再进针约0.3cm,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

3、适应征

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肋骨骨折疼痛及胸部或腹部手术后疼痛治疗、鉴别腹部疼痛是否来自内脏或腹壁等。

4、并发症

气胸、血气胸、乙醇性神经炎。

五、胸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thoracic somatic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胸神经共有12对,即T1-12。第1胸神经从第

1、第2胸椎椎间孔发出,经过横突之间分为前、后支,后支支配背上部皮肤,前支分出一个交通支,后向侧方行走,成为肋间神经。胸椎棘突向下倾斜角度大,第6胸椎棘突尖相当于第7胸椎横突水平,其余类推。

2、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位,胸前垫枕。找到所需阻滞位置的上一位胸椎棘突,在其向患侧旁开约3CM,作标记点。 2)、常规消毒、铺巾。 3)、标记点局麻后,用9号腰穿针,在标记点进针,开始进针方向稍偏向内侧(中线),

7 触及椎板或横突根部后,退针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较开始进针方向稍向外、向下,缓慢进针,滑过后椎旁或横突根部时,接一留少许空气的空注射器,再次缓慢进针,穿过横突间韧带至阻力消失即可(此时,患者可有放散痛或异感)。 4)、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注入所需的局麻药(一般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5~8ml)。

3、适应征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胸腹部手术后疼痛治疗,鉴别胸腹部疼痛是内脏痛还是胸壁病变痛。

4、并发症

气胸、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中毒。

六、腰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lumbar somatic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腰神经包括L1~5共5对脊神经组成。腰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支,后支支配下腰部肌肉和皮肤。L1~4前支与T12一起组成腰丛。

2、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找到所需阻滞位置的腰椎椎棘突,在其向患侧旁开约3~4CM,作标记点。 2)、常规消毒、铺巾。

3)、标记点局麻后,用9号腰穿针,在标记点进针,开始进针方向稍偏向内侧(中线),触及椎板或横突根部后,退针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较开始进针方向稍向外、向下,缓慢进针,滑过后椎旁或横突根部时,接一留少许空气的空注射器,再次缓慢进针,穿过横突间韧带至阻力消失即可(此时,患者可有放散痛或异感)。

4)、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注入所需的局麻药(一般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5~8ml)。

3、适应征

腰部局限性疼痛、腰间盘突出症疼痛、判断腰痛的神经被侵犯的部位。

4、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蛛网膜下腔阻滞。

七、坐骨神经阻滞(sciatic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坐骨神经由L

4、5及S1~3脊神经前支构成,在梨状肌之下穿出坐骨大孔,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行走,分布于大腿后面,并分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2、操作方法

坐骨神经阻滞一般取后方入路法。病人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患侧髋、膝关节略屈曲,进针点位于髂后上棘与股骨粗隆连线中点的垂直下方3cm,用8~10cm长、22G阻滞针,垂直刺人5~8cm一边进针一边寻找异感,当出现向小腿放散痛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10~20ml。

3、适应征

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下肢末梢血运障碍引起的疼痛。

4、并发症

神经损伤,出血,局部麻醉药中毒。

第五节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一、神经刺激器定位的原理

神经刺激器发生电流脉冲通过穿刺针刺激针尖附近神经干时,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将产生有节律的收缩运动。根据产生肌群收缩的幅度和脉冲电流的大小判断针尖距神经干的距离远近。一般认为0.3mA左右能产生最大幅度的颤搐时,针尖已经接近神经。

二、神经刺激定位技术的优点

1、与盲探神经阻滞比较,定位更准确,提高神经阻滞效果。

2、减少神经的损伤。

3、能适当镇静下操作,减少不适。适宜小儿、昏迷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

4、可在表述不清的患者应用。

三、神经刺激器定位的临床应用

1、临床麻醉

腰丛、臂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2、神经阻滞疼痛治疗

准确定位神经,提高治疗效果。

四、神经刺激器定位仍存在的问题

1、无法完全避免神经损伤

2、有报道电流刺激无法引出神经-肌肉反应

3、神经-肌肉运动反应可能导致病人不适,尤其是某些骨折病人

4、解剖变异病人定位较为困难

5、安装心脏起搏器病人相对禁忌

第六节 硬膜外腔阻滞疗法(epidural block) Epidural block 指将局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通过暂时阻滞脊神经根的传导。包括颈、胸、腰段硬膜外阻滞、骶管阻滞(caudal block)。将硬膜外阻滞用于疼痛治疗为目的,称之为硬膜外阻滞疗法。

一、硬膜外腔解剖简述

硬膜外腔分为前间隙、后间隙及侧间隙,前间隙较窄,后间隙较宽。颈段硬膜外间隙狭窄,穿刺时要小心慎重。

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分为前根和后根,经硬膜外腔出椎间孔,合成脊神经。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又分出前支、后支和脊膜支。

在应用硬膜外阻滞疗法时应 准确判断支配疼痛部位或病灶部位的体神经和交感神经阶段。

二、硬膜外腔阻滞

(一)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分为单次阻滞,连续阻滞。 体位--- 俯卧位或侧卧位, 体表标志—棘突。操作时刺过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时有阻力消失感,负压现象。试验:注入2%利多卡因2~3ml,观察5—10min,无蛛网膜下腔麻醉和注入血管征象后,可注入低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穿刺定位:根据病变区域的神经支配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穿刺,但对于晚期癌痛行硬膜外吗啡镇痛时,可不受疼痛部位的限制,一般可行腰段间隙穿刺。 特别注意:操作前要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

(二)常用药物

1、局部麻醉药

在疼痛治疗时局麻药的浓度和用量要适当减小。

2、糖皮质激素类药

可单独应用或和与局麻药混合注入。 产生消炎作用。

3、B族维生素

加入局麻药注射,如;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作用。

4、神经破坏药

行选择性神经破坏时用。50%酒精或3~5%酚甘油。可控性差,一般不用。

(三)适应症

1、手术后镇痛

2、晚期癌痛

3、部位性疼痛

(四) 并发症

主要有 硬膜、蛛网膜穿破、全脊髓麻醉、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硬外血肿、感染等。

第七节 骶管阻滞疗法(caudal nerve block theraphy)

(一)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单次阻滞,连续骶管阻滞。 体位--- 俯卧位或侧卧位, 体表标志-- 骶角、骶裂孔。操作时刺过骶尾韧带时有阻力消失感,注入少量气体或生理盐水无阻力、无皮下气肿、水肿, 9 表明针到达骶管。试验:注入2%利多卡因2~3ml,观察5—10min,无蛛网膜下腔麻醉和注入血管征象后,可注入低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

(二) 适应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会阴痛,肛门疼痛及肛门、会阴部手术后镇痛。

(三) 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反应。

第八节 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subarachnoidal block theraphy) 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神经根传导,达到止痛和治疗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是神经破坏药,如7~10%酚甘油0.5ml,缓慢推注(30秒~1分钟注入0.1ml)。注药后保持体位30分钟。

1、操作时穿刺部位和体位

穿刺间隙一般选择腰

2、3或腰

3、4间隙。根据需要调节阻滞平面。用重比重药液时采取患侧在下的45度半仰卧位。

特别注意:操作前要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

2、适应征

胸、上腹部癌性疼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并发症

血压下降,神经根、脊髓损伤、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上、下肢运动障碍,脊髓动脉损伤。

第九节 痛点注射

一、肩背部痛点注射

痛点又称板机点(trigger points),触发点,是病人体表疼痛最敏感,最激烈的部位,有明显压痛。常常是引发疼痛根源所在或引起疼痛的重要环节。

1、常见痛点

肩部喙突、肱骨大、小结节、结节间沟、冈上、下窝、斜方肌顶点、肩胛提肌止点、三角肌、大、小菱形肌、肩峰上、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

2、操作方法 痛点作标记,病人骑跨坐位,双臂置于椅靠背,头前屈,额部靠在双臂上。常规皮肤消毒,取5cm5号长头针,垂直皮肤进入,达病变处,回抽无血、气,然后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cm。

3、适应证

肩背部肌筋膜综合症、颈肩综合症、肩周炎。

4、注意事项

位于肩背部的痛点阻滞时进针深度不宜过深,以避免气胸。

二、肘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肱骨内、外上髁,肱桡滑囊,尺骨鹰嘴。

2、操作方法

病人坐位,上臂置于治疗床上。屈肘90,使桡侧腕伸肌前移,前臂置于中立位,肱骨外上髁显露清楚;屈肘外展90做旋后动作使能明显触摸到肱骨内上髁。在痛点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取3cm长5号针头,进针达内上课处,抵及骨质,然后退针2~3mm,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其他痛点阻滞同内上髁注射方法。

3、适应症

肱骨内上髁损伤或炎症,肱骨外上髁损伤或炎症。

4、注意事项

定点应准确无误,避免损伤神经和误入血管。

三、腕及手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尺骨茎突,各指伸、屈肌腱鞘。

2、操作方法

根据痛点,手中间位或掌面向上、下置于治疗台或床旁(卧位时)。寻找病变处痛点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7号3cm针穿刺。根据不同部位,进针0.5~1cm,每点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2~5ml。

3、适应证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肿、腕周围韧带损伤,腕、手部扭伤。

4、注意事项 避免损伤神经、腱鞘和误入血管。

四、腰骶臀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双脊肋角,双L3横突,腰骶棘突、棘间,椎旁小关节,髂腰角,髂后上棘,臀上肌、臀中肌,坐骨结节下滑囊,尾骨等。

2、操作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腹下垫薄枕。将腰、骶、臀部痛点找出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取5号或7号8cm长注射针,垂直皮肤进针,针达病变部位时,病人出现酸、胀、重的感觉,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每点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

3、适应症 腰、骶、臀部肌筋膜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神经后支卡压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棘突过敏,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等。

4、注意事项

L3横突痛点阻滞时避免进针过深;作棘间、黄韧带和椎旁小关节阻滞时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

五、膝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胫骨内、外上髁及前缘、双膝眼,内、外侧韧带及关节缝,膑下滑囊,膝后侧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止点,腘窝滑囊等。

2、操作坊法

病人仰卧(膝前)或俯卧位(膝后)。膝前痛点阻滞:腘窝处垫薄枕,膝关节屈曲15~30,定点作标记;膝后痛点阻滞将下肢伸直,确定痛点并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5号5cm长穿刺针,垂直皮肤进针,到位后回抽无血,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

注意事项

定位准确,避免损伤血管、神经,避免药物误入血管。

六、踝足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距下关节、跟腱、跟骨滑囊、跟骨前沿等。

2、操作方法

根据痛点部位,病人仰卧或俯卧,确定痛点并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3cm长6号注射针,与皮肤垂直进针,到达病变部位后,回抽无血,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然后轻轻按摩,使药液扩散。

3、适应证 踝足部痛点阻滞适用于跟痛症、跟骨骨刺。

4、注意事项

避免损伤肌腱和药物误入血管。

第14篇:拔罐疗法教案

《拔罐疗法》

陆昊 2012-8-3

(一)定义

拔罐疗法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为什么说咱们祖国医学在几千年后逐渐被老百姓忽略,而拔罐一直在民间流传,就说明它不光方便,快捷,而且确实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说我们作为医者就更要掌握好,应用好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中国远古时代医家,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那么现在呢,临床上常用的罐有 竹筒的 陶瓷的 还有抽气的 玻璃的

(二)操作方法

我主要说下玻璃罐的使用方法 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扰1~3圈,迅速的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

(1)涂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温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温,保护皮肤,不致烫伤

(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万不可烧着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用右手持罐,左手持镊子,右手动,左手不动。 (中医院 教材)

(三)基本手法

咱们这教材上一共就是4点 即 闪 留 走 刺络 闪罐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 留罐

这就好理解了,就是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 (这里注意一点)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走罐

咱们书上说的走罐,其实应该叫推罐,顾名思义就是推着罐子走,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凡士林),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刺血(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粗毫针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刺血治疗的方法。

(四)常见疾病

感冒

腰痛病

带状疱疹

感冒 腰痛病 一起讲

都是是取背部的 督脉和膀胱经 穴为主, 走罐和留罐法。

这里提到经络了 我就简单的说一下 人体经络有十二正经 和 奇经八脉

足太阳膀胱经 是十二正经 里的一条经脉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起于(睛明穴),上达额部,络脑,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督脉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大家不搞针灸,简单记就行,督脉就是大梁骨自上到下。膀胱经就是脊柱双侧旁开1.5寸这两溜。

感冒:1将罐扣在督脉上,走罐3~5次。

2再移至膀胱经,走罐3~5次。 3将罐留与 大椎

风门

肺腧 等穴 腰痛:1将罐扣在督脉上,走罐10-15次。

2再移至膀胱经,走罐10-15次。

带状疱疹(重点)

这块也毫不保留的分享给大家伙,应用好了,钱是大大的。 局部取穴

刺络放血 拔罐 1用75%酒精 局部消毒 (干后操作,避免燃烧到皮肤)

2用三棱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因为蛇盘疮的疱疹都是延神经生长 3留罐5-10分钟,出血5-10ML 隔日一次

一般2-4次

大黄30克,黄柏30克,飞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后混匀,加凡士林调膏备用,外敷患处。

特别提示:操作完毕后,穿宽松的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严重者用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第15篇:初三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设计理念]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

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

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提问: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习体会。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第16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 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课题 3′ 5′

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 (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 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 =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 =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 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 液体压强 15′ 2′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 (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 (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 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 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 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

第17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1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可乐、牛奶、食用油、酒、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第18篇:把液体倒进水里教案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2).知道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3).知道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科学。

3).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交流。

2).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槽、带盖的小瓶、试管、烧杯、食用油、蜂蜜、冷水、红色的热水、洗涤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实验把热水放进冷杯水中,出现的现象着手,启发学生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和不常见的液体放入水里,又有什么现象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探究本节课的内容。

2、同学们,老师今天选了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液体,(水、蜂蜜、食用油)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请一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辨别一下。请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生:(颜色、气味、粘稠度等) 如果将这两种液体分别倒进 1 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起来探究液体更多的性质与特点。(板书课题)

二、民主导学

(一)认识不同的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猜想

如果将食用油倒进水里,猜测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呢? 师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预测情况。

2、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我们在把液体倒进水里的时候要注意,动作要轻,要慢慢地让液体沿试管壁流进去,烧杯要略倾斜。(师边讲边演示)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生 : 油浮在水上面)

板书 :浮 如果将蜂蜜倒进水里呢?生预测,汇报。 师:讲实验要求,生演示,下面同学观察。 3.交流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生 :蜂蜜沉在水下面)

板书 :沉

4、小结

师:实验说明液体与固体一样,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沉在水底。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器皿里的三种液体,它们的顺序是? 生:(蜜——水——油)

师:奇怪吗?刚刚老师是先放——水,再倒——油,最后倒——蜜。对啊,是这样的顺序,但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呢(指量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油比水轻

师:如果我们把液体倒入的顺序调整一下,先倒蜜,再倒油,最后倒水,结果会有变化吗? 生:猜

你们想怎么安排倒的顺序,小组讨论,汇报。学生说一种,师在ppt上记录一种。 2 边操作边说明,一共有6种液体倒入的顺序。

师:请把你们组的倒法和预测的结果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表格中。 师:用不同的液体倒入顺序,分别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想不想自己试一试? 师:讲要求:你们倒的时候要小心,因为器皿是玻璃的,要特别注意安全,要慢慢地让液体沿杯壁流进去,最重要的是要仔细观察,不要忘记填写观察记录表格。在填写观察记录表的时候,要把每一项的内容都填写清楚。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5、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并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6、小结: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由于比重的不同,不管怎样倒,油都会浮在水面,蜂蜜都会沉在水底。

师:看到这么多颜色的液体倒在一起,分成漂亮的层次,你想没想到鸡尾洒呢?酒吧里的鸡尾洒就是利用酒的轻重不同调出来的。(鸡尾酒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人鲜果汁或果子露以及香料、苦味剂而配制成的酒。酒味甚佳,非同寻常。各种颜色的酒混合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烁烁,五彩夺目,像雄鸡尾那样美丽,于是人们为它取名鸡尾酒。)

师:(举起倒有多种液体的烧杯现在油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底,变个魔术才猜猜看),现在液体有三层,如何使它变成两层呢?生猜测 师:搅拌能使蜂蜜溶解在水里了,板书:溶解。 油还浮在水面上,师板书:不溶解。

第19篇:液体的热胀冷缩 公开课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酱油、醋、油、可乐、橙汁饮料等,100毫升带橡皮塞的盐水瓶三个、透明塑料吸管三根、抹布、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一个,学生材料一套、喷泉装置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喜欢)

2、老师也喜欢喝牛奶,但是老师有点粗心,今天早上老师把吸管插进盒子里了才发现牛奶还没有加热呢!怎么办?只好马上把这已开封的牛奶拿去加热,结果发生了奇怪的事情。请看大屏幕!(示课件一牛奶加热的视频)

3、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奇怪的现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牛奶 受热后 体积变大)

4、既然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我们该用什么来验证?(实验)

5、做实验必须要先确定研究对象,也用牛奶吗?你舍得吗?(引出用水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实验的公平性,我们的研究条件也要受热)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

1、老师这里的材料有烧杯、带塞得瓶子、吸管、滴管、红墨水、水等。请同学们选出有用的材料,设计出既简便又效果明显的实验装置。(示课件二)

2、小组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3、学生汇报方案,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补充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 改进方案二:开口太大了,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上就会上升一大截。(师边引导边出示细口瓶,套上塞子和管子。灌满水,滴上红墨水。)

2 改进方案三:用什么方法能看出水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呢?(用记号笔标出加热前后水在吸管中的位置。)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这个实验装置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还缺少什么?(热水)热水老师给大家倒。

2、师述实验步骤(示课件三)

(1)小组内要分工合作,注意交流一定要轻声。

(2)拿到热水后,先把装置慢慢放在热水中加热,观察前后要用记号笔标出水在吸管中的高度,仔细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

(3)然后再把它放回冷水中冷却,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4)注意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纸在抽屉里)

3、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这个实验装置。(师同时开始倒热水)

4、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5、交流: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师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纪律好、合作好的小组)

6、小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板书课题。(示课件四)

7、师出示两杯冷、热水,把两个装置放入,问:你能从这个装置上判断出哪杯水更热吗?为什么?

四、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吗?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逐一出示:醋、酱油、油、酒、橙汁、牛奶。(示课件五)追问:它们会热胀冷缩吗?怎么研究?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师强调用刚才验证水的方法来。

3、下面请材料员用红墨水装置来交换另一种液体装置。生在换装置时,师添加热水。

4、小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5、交流反馈,师小结板书。(示课件六,完整表格)

6、小结:这些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师板书课题中的液体及各液体名称,注意判断:所有的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句话是错的)

五、拓展应用:

1、出示课件七——温度计,这是什么?点击Flash,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热胀冷缩性质)

2、出示课件八,老师去超市买饮料,想拿一瓶满的,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容器装液体,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后体积胀大)

六、延伸探究

1、出示课件九喷泉实验视频

2、留下疑问:为什么这个装置热胀的现象会这么明显呢?它的红水怎么会喷的这么高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空气,空气也会热

4 胀冷缩,而且更厉害,就把红水挤出来了!验证方法就留待下一节课来研究。)

液体的热胀冷缩

牛奶

水 受热 体积膨胀醋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酒 橙汁 油 „„

液体 热胀冷缩

热胀 冷缩

第20篇:研究液体的压强的教案

研究液体的压强的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 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⑵. 认识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

⑶. 经历模仿帕斯卡裂桶实验的过程,体会帕斯卡裂桶实验的意义。

⑷. 经历用U形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过程,发展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物理规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⑸. 经历用选取“液柱”方法来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领会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 通过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感受物理学逻辑推理的严密。 2.教材说明

本节内容主要是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学习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及液体压强应用的一个重要实例——连通器。虽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具体的要求,但由于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并且液体的压强特点是学习大气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后续学习必备的知识,因此本节内容仍是初中学生必学的知识。 本节是按照“体验→探究→应用”的顺序编写的。首先通过 “活动1:模仿帕斯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体会液体压强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实验说明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介绍U形压强计,安排“活动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在定性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利用选取液柱这种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根据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加深对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理解,并通过例题加深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连通器是液体压强的典型应用,通过对茶壶、过路涵洞、锅炉水位器、船闸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通过“STS”栏目介绍三峡船闸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动机。

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和液体压强公式。由于学生总认为液体的压强是由于液体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往往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液体的重力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对“帕斯卡裂桶实验”等一类现象感到费解,对认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形成干扰。另外,用选取液柱这种“理想模型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水平还比较低,也会形成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课应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提高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然后逐步深入,从理论上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运用该公式分析实际问题。

教科书通过图10-12帕斯卡裂桶实验及其故事引入新课。除此之外,这里再提供几种引入方法以供参考:

(1)讲故事:①“聪明舰长巧补洞”:在一次海战中,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到军舰上。军舰的底部、侧壁被炸开了两个大小相同的洞,海水汹涌而入。舰长果断命令三人去堵舰底,一人去堵侧壁的洞。侧壁的洞很快被一个人堵住了,而舰底的洞三个人却费了很大的劲才被堵住。同学们想一想为何舰底的洞那么难堵呢?②“潜水艇爆炸”:1963年,一艘最大潜水深度500米的美国潜艇——长尾鲨号,由于发动机发生故障,潜水艇不断下沉,最后发生爆炸,造成了骇人听闻的重大伤亡事故。潜水艇下沉后为什么会爆炸呢?③“玻璃变‘雪花’”:有位海洋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玻璃管的两端都密封好,再放入布包内,然后把玻璃管装入一端开口的铜管中,水可以从铜管口进去,接着他把铜管沉到5km的深海里。当他把铜管吊上来时,倒出布包一看,不禁惊呆了:布包里玻璃不见了,只剩下一堆象雪花似的粉状物,这是什么原因呢?

(2)观察思考:①演示如图1实验,并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向塑料管内喷?为什么塑料管进入水中的深度越大,喷出的水花越高?”②演示如图2实验,并提问:“小孔的大小相同,水的多少相同,为什么水流出需要的时间不同?”(乙需要的时间较少) (3)想象体验:提出一些能建立物理情景的问题,让学生回忆或想象自己的体验。如提问:我们在游泳时常常会潜入水中或在水池中行走,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回答水浸没到胸部以上时感到呼吸困难,或潜水时感到的压抑等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分析,引出液体的压强问题。 令人惊奇的实验

“活动1:模仿帕斯卡的实验”目的是在于用学生感到惊奇的效果,意识到液体会产生压强。本实验活动会对学生认识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做好这个实验,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惊奇感和兴奋感,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好这个实验。

如果条件允许(器材较多,教室内场地空间较宽敞),这个活动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这样学生活动更充分,体验更深刻。如果条件不足,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选择可见度较大的器材在教室内由教师或学生演示;二是作为课外活动,由学生分组实验。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准备部分器材:饮料瓶、杯子、水桶和水,其他器材可由教师准备:每组一个漏斗,一个带有玻璃管的塞子,一根长大约5m的塑料管,塑料管的直径1.5cm左右为宜。如果直径太细,向管内注水时不利于排出管子中的空气。在饮料瓶上刻上浅槽不容易把握,可由教师代替完成。

对于课本上提到的几个问题,不必急于在活动前讨论回答,可在活动过程中或活动后组织讨论。例如:

①塑料瓶壁上为什么要刻些浅槽?是为了在教室的高度范围内显示出“裂桶”的效果。槽刻得太深,容易漏水;刻得太浅,要使水从槽中喷出,需要使水管中的水面达到很高的高度,往往要超出教室的高度,而且对密封的要求也提高了,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②管子应该长些还是短些?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一般要比在教室高度略小一些,以2—3m为宜。

③怎样保证瓶塞与瓶口之间的密封?可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瓶塞与瓶口等处密封不严时会漏水,很自然地想到密封问题。

在活动之前,各小组人员要有明确分工,相互合作,要注意安全。如果采用课外活动方式,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到课内讨论交流。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通过上面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学生能够意识到液体也可以产生压强,教师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压强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液体产生压强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其他实验来验证液体压强的存在。教师要明确设计的要素:怎样显示压强的存在?如何比较压强的大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讨论一般可以设计出如下方案:方案一:取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或硬塑料管,在一端覆盖橡皮薄膜(可用气球薄膜代替)。当向管中倒入水后,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来,说明液体能够产生压强,橡皮薄膜形变的程度可反映压强的大小。方案二:在瓶子上打孔,然后往里面装水,水喷射出来则说明液体能够产生压强,水流射出的急缓反映压强的大小(此处要注意:学生可能会说水流射出的远近反映压强的大小,教师应予以纠正,但不宜深究。如果学生没有设计这种方案,教师不要再引出,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然后教师或学生演示设计的实验,证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液体内部压强及其特点,引入一个探测器——U形压强计。一侧开口并在开口侧面覆盖橡皮膜的金属盒(或塑料盒)就是探测压强的探头,U型管两边中的水柱就是用来显示压强的。教师应通过演示介绍U型压强计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U型压强计的使用方法:用力按压压强计金属盒上橡皮膜,观察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可以看出橡皮膜上受到的压强就越大,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因此,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的大小可反映出橡皮膜受到的压强的大小。

活动2:“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总结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想:你认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有什么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你作出这一猜想的依据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是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②研究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是否相等,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③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又是什么? 实验结论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增加,压强增大;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 怎样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

与其他许多版本的教材不同,本教材安排了运用已有物理知识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而且其中许多内容留有空白让学生填写,这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推导公式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定性”上升为“定量”。其中的推导过程和“液柱模型”,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继续学习高中物理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关于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可以采用类比推导,即先计算圆柱形固体对底部产生的压强,再建立“液柱模型”,推导液体产生的压强。 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从液体中想像出“液柱模型”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难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采用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方法,即用玻璃管内的水柱来代替一个抽象的液柱(如教材图10-17所示),将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大容器中,当管内外的水面相平时,通过求管内水对管底的压强来得出同深度处容器内水的压强的大小,进而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

下面再介绍几种“液柱模型”具体化的教具:①用较薄的有机玻璃做成截面积约为10~16cm2的立方体管(大小以学生能看清楚为准),里面灌满有色水,把管子浸入水中,使其上表面与水面平齐来分析它的底面上受到的压强。②用金属丝制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在框架底面贴上带色的薄塑料片,使框架上底与水面相平,借助长方体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理想液柱的物理模型。

然后可以按照教材,引导学生一步步讨论如何计算出液柱的体积、质量、液柱重、对底面的压力、底面受到的压强,每步的计算结果同时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得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关于例题的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应注意的问题,如:公式中h的物理意义,单位的统一等,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达到对知识应用的巩固和升华。 连通器

连通器属于液体压强的应用。课本图10-19是连通器的示意图,教材直接给出了“若连通器内装入同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结论。教学时,可用图3所示的较简单的连通器演示,尽管连通器外形粗细不同,但盛入水静止后,各个容器的水面总是相平,这会使学生确信上述结论。

对于连通器中液面相平的原因,教材中没有分析。如果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高,教师可以补充。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以及建立液片模型法(如图4所示)来解释。分析时可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思路进行:液体不流动→液片处于平衡状态→液片两侧受到的压力相等(F左=F右)→液片两侧受到的压强相等(P左=P右)→两管液面高度相等(h左=h右)→两管液面相平。

教材通过“STS”栏目,介绍三峡船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体验物理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结合利用课本图10-22或船闸模型、活动挂图、多媒体动画、录像资料等就行教学,重点分析船闸工作的过程,理解其中的原理。同时还要注意利用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如图5所示,A、B两个内径相同的玻璃管内盛有同种液体,当A管竖直,B管倾斜放置时,两管液面等高,则(

A.A、B两管中液体的质量相等

B.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中大

C.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中小

D.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与B中相等

2.如图6中甲图所示,圆台形密闭容器中装满水,静置在水平桌面上,此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P1,水对容器的压强为P2。然后将容器倒置,如图乙,则此时P1、P2的变化情况是(

) A.P1变大,P2不变 B.P1变大,P2变小

C.P1不变,P2不变

D.P1变小,P2变大

3、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7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有(

) A.只有甲、乙 B.只有丙、丁 C.只有甲、丙、丁 D.甲、乙、丙、丁

4、关于图8中a、b、c三点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点向下压强比向上压强大 B.a、b两点的压强相等 C.b点压强比c点压强小 D.b、c两点的压强相等

5.如图9所示,一开口的杯子,装上8 cm深的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杯子底面积为60 cm2;杯子装上水后的总质量为0.6 kg。则水对杯底的压强为___Pa。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_ Pa。(g取10N/kg)

6.图10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的六种情况,除②图杯中装的是浓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水。请你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后回答: (1)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___

____有关;

(2)比较⑤⑥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还跟液体的_____

__有关;

(3)比较③④⑤三幅图,还可以得出结论_

__

____。

7.如图11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空玻璃杯,它的底面积为0.01m2,它对桌面的压强为200Pa。 ⑴ 求玻璃杯的质量。

⑵ 在玻璃杯中装入1kg水后,水对杯底的压强为900Pa,求水的深度。

⑶ 通过计算推测出玻璃杯的大致形状是图中a、b、c的哪一种?(g=10N/kg,杯壁的厚度可忽略)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800 1000 6.(1)密度

(2)深度

(3)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7.⑴由 得:玻璃杯的重力:G = 200Pa×0.01m2=2N 由G =mg得:玻璃杯的质量: = =0.2kg

⑵由 得:水的深度 = =0.09m

⑶假设杯壁是竖直的,装入1kg水后杯中水的深度应为:

=0.1m

因为 >h,所以水杯是底小、口大,大致形状是图a 。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帕斯卡将几杯水倒入插入桶内的细长管子中后,水的深度增大了,水对水桶的压强增大了,所以水桶会被撑破。

2.潜水员所能承受的压强有一定的限度,由于水的压强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潜水员要穿上能耐压的特制潜水服,才能潜入深水进行作业。而潜水服能够承受的水的压强也是有限度的,因此潜水员穿上潜水服也要限制潜水的深度。

3.(1)(a)、(b) (2)对于同一种液体

(3)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就越大(或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同一水平面上

连通器原理(或连通器内装入同一种液体,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5. P=ρgh=1.05×103kg/m3×10N/kg×3.4m=3.57×104Pa

儿科液体疗法教案模板
《儿科液体疗法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