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惊愕交响曲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7 07:59:5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惊愕交响曲》教案

《惊愕交响曲》教案

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本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1.介绍“海顿”

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

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

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板书:

主题:幽默、滑稽、

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大调转为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推荐第2篇: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教案

通化市外国语学校:李岩

【作品概述】 《惊愕交响曲》是人民音乐出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首欣赏曲目,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作者在力度上的变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到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品中,整节课的听赏程序是:整体聆听——主题赏析——整体复听。从开始导入中去调动学生的主题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作品和海顿的兴趣,并主动去了解和探索。在初步整体聆听时,感知音乐的主题思想。主题赏析过程中,利用聆听,分析音乐要素,演唱音乐主题,分辨乐句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思维,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整体聆听,师生共同表现融入到作品中,最终让学生在发展音乐听觉思维方面和感受理解音乐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聆听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聆听分析作品,完成教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惊愕交响曲》旋律的主题。

2、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其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故事导入:

导入音乐史上的《惊愕交响曲》作品背景:据说18世纪的伦敦的观众为表现自己的高雅与高贵,经常特意到剧院观看与聆听此类音乐,但在听的时候经常打瞌睡,当年海顿很讨厌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盹的观众们,于是就用此办法来使她们惊醒。

二、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

1、带情景 聆听作品

想象同学们自己就是18世纪的伦敦的观众,到剧院观看与聆听音乐会

2、带问题 聆听作品

要求: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惊愕?

哪个乐句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给你印象最深的乐句是怎样的旋律(音乐主题)?

教师总结:三次 并哼唱主题

三、再次聆听学习乐曲主题。

1、小组讨论:作曲家海顿设计的这首音乐作品的特点是哪些地方

2、模唱主题

3、师生合作分析作品

顿音记号▼、力度记号PP、P、ff, 在主题旋律中启到的作用

4、体验主题

律动教学 真正的体验音乐

总结:旋律简单 顿音的加入 力度的变化

四、音乐实践

通过拍手和拍桌子,加上模唱旋律,感受音乐的内在和外在变化

五、结束语

大家和我都融入到美妙的古典交响音乐中,希望同学们能从海顿及其作品的身上得到感悟,更好地面对我们未来的人生。虽然我们不懂音乐,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尊重音乐!尊重艺术!

六、播放视频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些热爱音乐的人是如何演奏《惊愕交响曲》的,让我们在他们精彩的音乐会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教学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在听赏中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逐步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并能简单评析。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强调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让学生听、唱、创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海顿古典主义音乐作品《惊愕交响曲》的音乐风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做到教学相长,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推荐第3篇: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器乐器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竖笛和其他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 1 页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意图】

复习上节课内容,并通过复习的内容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作品,提高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实践演奏,可以进一步理解作品并对变奏曲式这一创作形式有更深刻的体会。

【教学分析】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充

第 2 页

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背景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著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作品的主题并不难, 在备课时,因为教材没有提供谱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演奏作品,笔者通过多次聆听作品,记录了作品的完整曲谱,并以简谱和五线谱两种版本对照发给学生。不同的班级,演奏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第 3 页

课下的练习,是完成本节课的基础。课上,每一位同学都是演奏者,演奏是最好的实践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长号、长笛。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最强音。)

第 4 页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第 5 页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第 6 页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l.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b部分略)

第 7 页

4.变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第 8 页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第 9 页

推荐第4篇:惊愕交响曲反思

《惊愕交响曲》课后反思

墙头学校 薛霁

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通过聆听、欣赏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也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到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品中,整节课的听赏程序是: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兴趣是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所以在开始导入的设计中运用了互动游戏导入,一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二是为了能激起和调动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三是在游戏中学到有关音乐的知识。

初听三个音乐片段,(其实是《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主题、变奏一和变奏二的旋律)并让学生用音乐要素等语言来谈谈片段

二、片段三音乐与主题音乐的异同点。这个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能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找出旋律变化、调式变化、力度变化等方面,让她们理解同一条旋律通过不通的变化,这样的创作手法叫做变奏手法。学生的素质比较的好,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能说出异同点。但是在完整聆听之时,让学生用音乐要素的语言来填写音乐表格,可学生边听边犯糊涂了,因为他们不知道音乐在哪里开始时变奏一,哪里是变奏二的旋律。原本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给他们提示,但是,这样感觉又缺少了欣赏音乐的完整性。所以学生只能在一片茫然中在填写音乐表格。之后,老师在分析音乐表格时,重复了上一环节,分段聆听分段分析。我想如果在分段和完整欣赏这两个环节在巧妙一点的设计,就不会出现重复的感觉,说不定也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什么是变奏曲等音乐知识。

一堂课除了精美的设计之外,还有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所以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养。

推荐第5篇:《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作品概述】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初听):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 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但是在音乐会开始之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来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幽默的音乐家到底是谁呢?那就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

3、走近海顿。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他的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一所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善良、质朴、诚恳,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a、生平: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他从小便受到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的熏陶,并显示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曾长期在宫廷中任职。

b、地位:海顿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先辈的成就,进行摸索、试验、成熟、定型,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

c、贡献:海顿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54首钢琴奏鸣曲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他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规范,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海顿的创作手法,更是使后人受益非浅,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还被莫扎特、贝多芬称为“海顿老爹”。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d、音乐风格:具有热烈洒脱的主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并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是德国国歌的曲作者,海顿更是“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海顿的这首闻名世界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三、学习新课(分段欣赏、分析):

1、主题:首先,我们来聆听主题,并思考:“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产生了什么效果?” 1)分析主题

第一段,平静、天真、单纯、典雅的主题,由第

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

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 变奏一: (1)这段小提琴的演奏,你感受到什么变化?

(2)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好像在翩翩起舞。 变奏二:

(1)这段变奏改变了什么?音乐的力度如何?(变调性ff)

(2)转到C小调,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变奏三:

(1)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改变了什么?(幽美、舒展变节奏p)

(2)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形成了天使般的二重奏。 变奏四:

(1)这段的音乐气氛怎么样?(热烈)

(2)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乐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如歌似的柔弱;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的热烈,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尾声:

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一个温柔而略显歉意的尾奏降下了这一乐章的帷幕,显现了海顿的风度和幽默。

推荐第6篇: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和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奠基者。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典型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创作对古典乐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临近的车匠家庭。他8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获得早期的音乐教育。变声离开唱诗班后生活艰难,靠私人教课和弹伴奏为生。他曾当过那不列斯歌剧作曲家波尔波拉的钢琴伴奏和侍仆,因而随其上过几次作曲课。1761年,他加入埃斯特哈齐家族宫廷的乐队,后成为乐长。在宫廷的近30年里,他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1790年尼古拉斯公爵趋势,宫中音乐组织解体,他迁居维也纳。1791年和1794年两度访问英国,他创作演出了12首《伦敦交响曲》大获成功。晚年创作出了两部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海顿共创作了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和协奏曲、嬉游曲等其他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有26部歌剧和4部清唱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它们确立起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体裁风格。交响曲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在接触和聆听了海顿的作品之后,我对那部《惊愕交响曲》印象最为深刻。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与他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关于《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海顿知道后,写出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据说海顿本人曾说这样的话:“那会叫女士们受惊地跳起来。”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乐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顿和观众们都开始哈哈大笑。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而其中第二乐章是整个交响曲四个乐章中最受欢迎、最为流传的乐章,也是海顿交响曲中最为熟知的一首。其主题因为充满了一种内在美和魅力,也被用入到作者的著名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中。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简单而朴实,为后来的变化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初次出现由小提琴轻柔地演奏,第一变奏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第二变奏,在原有的基础上,

木管在句尾的空拍出奏出短小旋律,与主题相呼应;第三变奏一开始,调性从大调转至小调,音色上,明显分出厚重与清淡来,形成对比;进入到第四变奏后,主要乐器移到木管声部,采用了加花变奏手法;第五变奏也是最后一个变奏,弦乐、管乐及鼓合奏,情绪已与第一次出现时差距较远,在同一个短小的同样是以主题动机作为发展素材的尾声中,轻盈地结束了这个乐章。

对于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一开始我只觉得很好听,就是一部很平常的优美的曲子,结果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吓得我一跳,心里难受了一下之后觉得很有趣,第一次这么直接的感受到音乐的主题,平时听音乐无论是交响曲还是奏鸣曲,强强弱弱的旋律已经见怪不怪了。一连串的弱音之后肯定会有强音,同样强音之后也必定会转弱。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乐曲的主题思想,也是其富有丰富的情感。但是这首交响曲的突然的属七和弦让我始料未及的。第一遍听时觉得很突兀,但第二遍时给我的感觉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的突强突弱贯穿了整个乐章,使我感觉到了很强大的惊奇感,仿佛把城市的人置于乡村中,好奇,惊讶之后反而乐在其中,或许这就是“惊愕”的旋律带来的情感吧。

从《惊愕交响曲》不难看出海顿是一个开朗、智慧、机智、幽默且富有创造性的音乐家。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年)在评论海顿时曾这样讲道: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成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海顿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现实发动猛攻!海顿就是海顿,他虽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一样,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就像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海顿的幽默不同于莫扎特,是真正的幽默。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

交响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号召力。《惊愕交响曲》在众多交响乐中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音乐爱好者。这学期通过这门《欧洲经典音乐欣赏》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音乐修养,以后我会继续关注经典音乐,多了解一些音乐常识。

参考文献:

1. 史小曼.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奏鸣曲简评.万方数据库 2.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百度文库

3. 林玉峰.欣赏交响乐之父——海顿《惊愕交响曲》.万方数据库

4. 从《告别交响曲》和《惊愕交响曲》看古典音乐家海顿.百度文库

推荐第7篇:告别 与惊愕 交响曲 教案(材料)

“告别”与“惊愕”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海顿的故事”和“音乐家小档案”入手,能简要地说出奥地利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在听赏其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和《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的片段时,能初步感受到交响乐的表现力。

2、在听故事的活动中了解音乐家海顿;3.培养学生对古典交响乐的兴趣及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关于音乐家的故事,你们都认识哪些音乐家呢?说说这几位音乐家是谁?(教师展示幻灯片) 生:学生讨论说出。

二、新课教学:

(一)听赏《告别》交响曲

1、师:今天老师还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就是海顿。关于海顿,你们了解多少呢?(播放幻灯片,看海顿简介)那么海顿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慈祥的音乐家”。(看幻灯片)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在几百年前的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海顿,他长期担任了一个埃斯台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行。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亲朋在大厅听赏他们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留下了包括海顿在内的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为《告别交响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有趣的乐曲?

2、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

师:你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啊?为什么?

3、请同学们交流(乐曲重复的声音越来越小)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乐曲的主题。

4、哼唱主题。

5、演唱表现(学生反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每遍逐渐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

(二)听赏《惊愕》交响曲

师:后来这位音乐家还创作了《惊愕》交响曲,你们猜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你听了就知道了。 欣赏《惊愕》交响曲(片段)

师:他为什么要创作惊愕交响曲呢? 原来这位作家跨海到了英国,伦敦的绅士、淑女名流慕名而至,将音乐会当成了社交场所,热闹非凡。而且还有很多的外表高贵的贵妇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却常常打起了瞌睡来。这让乐队的乐师们都很不高兴。于是他又谱出了一首很有趣的乐曲。当轻快的第一乐章奏完时,又有贵妇人睡着了,这时,柔美的第二乐章开始了,音乐格外安详、平和,贵妇人们都昏昏欲睡了,突然,整个乐队都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起,那些入睡的贵妇人被这一击都惊愕地跳了起来,于是这首乐曲就取名为《惊愕交响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吧!

1、聆听全曲,请仔细聆听,听听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惊愕?哪个乐句在乐曲中反复出现?(三次)主题曲反复出现

为什么会有惊愕,惊愕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因为音乐由弱突然变强,惊愕在这里是为了故意惊醒那些贵妇人们。)

2、那么你们能听到主题曲在什么时候变化的吗?再次聆听主题曲。当听到乐曲主题变化时举手示意,(第一次惊愕出现时应有同学举手)出示主题乐谱。

3、聆听主题,跟着钢琴哼唱主题曲,

4、教师弹奏钢琴,请同学随着钢琴唱《惊愕交响曲》主题,并随着力度的变而变化,唱出惊愕的效果。

5、参与表现:用人声、打击乐、身体动作等表现音乐强弱。

(请同学们唱主题曲时用声音的强弱表现出惊愕,用乐器表现出惊愕,用你的字体语言表现出惊愕)

6、了解力度术语(出示幻灯片)

7、再次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四、总结:教师小结:我们这节课欣赏的告别与惊愕两首交响曲,是谁写的呢?(海顿)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下去了解关于海顿的其他故事及作品来和其他同学分享。下课!

推荐第8篇:《惊愕交响曲》说课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五常市幼儿园的郭沙娜,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幼儿园中班艺术领域的音乐欣赏课《惊愕交响曲》。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欣赏是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音乐,扩大幼儿音乐视野,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自从动画片《猫和老鼠》在中央台热播后,幼儿们对动画片里的两位主角——猫和老鼠,不但特别熟悉而且非常喜欢,在自由活动是,我常常能看到他们学着动画片力的情节在自编自演,猫和老鼠的游戏,于是我就先到了利用现有的片源,把幼儿最熟悉的形象结合到音乐中去,这样就是原本很普通的乐曲活了起来,有了生命,于是就产生了这个音乐活动。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目标。

1.知道乐曲名称,理解乐曲内容,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

2.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喜欢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3.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重点:

知道乐曲名称,理解乐曲内容,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幼儿的表演能力。

活动准备:

猫和老鼠的头饰Flish动画音乐磁带门锤子(充气)

三.说教法

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幼儿,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运用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通过欣赏,发现,创新,从而获得快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节奏感,乐感,表现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艺术学科不等同于其他学科,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下幼儿对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提问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活动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幼儿体验到音乐的意境,感受音乐的主要内容。

四.说学法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运用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主要通过“听”乐曲的旋律等要素,让幼儿体验音乐情绪,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另外还采用了师幼合作法、多方位的参与法和音乐游戏法。

五.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以猫叫吸引幼儿注意,通过讲猫和老鼠的故事,引起幼儿

的兴趣。

2.然后,我将运用Flish动画将幼儿带进故事中,更强烈地一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给幼儿一种身临其竟的感觉,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化。

3.接着,通过3个问题,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加深印象,为后面的游戏做铺垫。

(二) 再次欣赏Flish动画

(三) 分段欣赏乐曲

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像后,为了让幼儿能放松一下,我请幼儿来分段欣赏乐曲,该环节我运用的边欣赏边提问的方法,来加深幼儿对乐曲的理解能力。

(四) 完整欣赏一遍乐曲

在完整欣赏乐曲前,我引导幼儿去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培养幼儿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并借助手势,告诉幼儿乐曲的名称。

(五) 猫和老鼠的游戏

为了让幼儿对音乐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最后我与幼儿一起玩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使幼儿即能欣赏乐曲,又能放松心情投入到乐曲情境中,同时又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

推荐第9篇: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惊愕交响曲》课后反思

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通过聆听、欣赏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也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到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品中,整节课的听赏程序是: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兴趣是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所以在开始导入的设计中运用了互动游戏导入,一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二是为了能激起和调动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三是在游戏中学到有关音乐的知识。 初听三个音乐片段,(其实是《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主题、变奏一和变奏二的旋律)并让学生用音乐要素等语言来谈谈片段

二、片段三音乐与主题音乐的异同点。这个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能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找出旋律变化、调式变化、力度变化等方面,让她们理解同一条旋律通过不通的变化,这样的创作手法叫做变奏手法。学生的素质比较的好,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能说出异同点。但是在完整聆听之时,让学生用音乐要素的语言来填写音乐表格,可学生边听边犯糊涂了,因为他们不知道音乐在哪里开始时变奏一,哪里是变奏二的旋律。原本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给他们提示,但是,这样感觉又缺少了欣赏音乐的完整性。所以学生只能在一片茫然中在填写音乐表格。之后,老师在分析音乐表格时,重复了上一环节,分段聆听分段分析。我想如果在分段和完整欣赏这两个环节在巧妙一点的设计,就不会出现重复的感觉,说不定也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什么是变奏曲等音乐知识。

一堂课除了精美的设计之外,还有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所以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养。

推荐第10篇:四季交响曲教案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四季交响曲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四季交响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习将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赏析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社会陋习的批判,对公平、公正、无私、善良、坦诚、拼搏等美德的热烈追求。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2、将自然景观人格化、形象化的诗一般的语言。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2、四季顺序安排的意图。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一、情境引趣,揭示课题。猜谜语: (打一自然现象)姐妹四个是主角,自然舞台少不了。大姐二姐穿花衣,三妹四妹金银袍。一年轮番出次场,顺序从来不颠倒。(谜底:四季)

1、四个季节中你可能对其中的某一个情有独钟,谁能以自己的方式赞美你喜爱的季节。(唱歌、吟诗等)师:春、夏、秋、冬这四姐妹就像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可爱之处,但她们又被大自然这位化妆师赋予了不同的魅力。有人说她们像诗,有的深邃,有的清新;还有人说她们如歌,有的高昂,有的缠绵今天,我们就共同融入女诗人杨林勃创作的《四季交响曲》,来结识她们。

2、解题:谁能说说什么是交响曲?(音乐中大型管弦乐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齐读题目,谁能谈谈看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后你有什么感想?师:这样一个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文题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序曲,吸引着我们快快融入它的绝美意境。那么,对于这样一位有创意的作家,你想不想了解一下?

二、探究交流

1、好,现在我们就共同去走访作者杨林勃。出示课件,指读。

2、为了更好的学习文章,我们通过比赛读词语的形式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代表抢读屏幕上显示的每组词语,看哪一组的代表反应迅速,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准备好了吗?

3、迅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课件出示)①这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色?②作者在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时抓住了每个季节的什么特点来写?请用文中的一两个词语进行概括。生简答: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写四个季节。(板书:春 夏 秋 冬)(采用并列式的小标题结构,不仅使文章层次分明,而且各段在小标题统领下单独成文,醒目鲜明,四段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式灵活。)自由答四个季节的特点。(师板书)春:无私 善良 夏:热烈 坦诚秋:壮美 乐观(充实)冬:公正 公平

4、分组学习交流。那么,就让我们借着作者的妙笔走近四季,随着作者的慧眼观察春、夏、秋、冬,和着作者的心弦感悟这部交响曲中的四个乐章。下面,大家分组学习,欣赏这篇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从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朗读品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小组内部评议一下,看谁赏析得最好,请他作为小组的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课件出示)赏析提示: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或语段写得好?好在哪里?

2、你能从文章哪些句子中体会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生各抒己见,自由交流。师指导学生阅读,以读代导。( 冬的选择:师点拨,解决四个乐章顺序安排的问题;春天诗韵:体会与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有何不同之处;夏天来了:完成小练习我为夏姑娘画张像秋天的思索:体会壮美的景物描写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让学生选择音乐,配乐朗读,感受整部交响曲在高昂的节拍中结束。)

三、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探究交流到此告一段落,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不过没关系,下面一个环节你还有机会交流展示:课堂小练笔:课件出示仿写练习,品读,分析语言的特点,进行仿写比赛。组内评议出最好的作品班内交流。(选派代表交流)

四、拓展创新:你们在景物描写中的出色表现太让老师感到欣慰了,真是芳林新叶催陈叶,大海前波让后波呀!著名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我们刚才在赏析这部《四季交响曲》时已经从作者优美流畅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条贯穿始终的情感主旋律歌颂美德、抨击陋习。正因为作者在描绘四季容颜变化的同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对生活的思索,才成就了这篇文质兼美、堪称精品的散文佳作。(明确: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你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吗?我们就把这个任务作为一项课下作业,(发卷子)(出示课件):欣赏下面与季节或景物有关的名言或谚语,你还能搜集一些吗?请把你搜集到的积累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并把自己对某个季节或某种景物的独特感受,试着用一句富有诗意的或蕴涵哲理的话表达出来。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炼就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慧眼,培植一个善于思考和感悟的心灵,他日,让我们在生活与艺术的交接处,收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学之花!*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能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牡丹虽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多。*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水深所载者重,土厚所植者藩。*百川到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根深方叶茂,本固乃枝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成熟的果子最先落地。(英)莎士比亚板书设计:春:善良 夏:坦诚冬:公正 秋:充实托物 言志 歌颂美德 抨 击 陋习

第11篇:田园交响曲 教案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教学对象:初一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通过欣赏作品,体会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欣赏作品,使学生领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音乐家?好,同学们都回答的很棒,那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音乐家是贝多芬及赏析他的作品《田园交响曲》

(2)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3)作品创作背景

作于1807-1808年,这首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贝多芬从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4)乐曲特点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乐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临摹自然。

(5)乐曲赏析

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音乐富有诗意。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F大调,3/4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f小调,4/4拍子。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6)欣赏视频,并学会哼唱主题旋律。 (7) 同学们谈学习后的感受

(8)教师寄语

第12篇:命运交响曲教案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重点:

欣赏贝多芬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两个同学表演“见面握手” (1) 互相看的见

(2) 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

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味出点什么来?

我们请这两位同学说说他们的感受。

是呀,身体的残缺给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心理障碍,就和我们今天要见到的这位音乐家一样,他的双耳失聪,但是却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贝多芬。

(二)贝多芬简介

1、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贝多芬”

2、观看录象片段,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象来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

我想,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课题“命运交响曲”

三、《命运》欣赏

1、欣赏呈示部,

师: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现了哪些画面?

请学生谈感受

2、感受两个主题音乐并会哼唱主题旋律。 a第一主题:命运主题 0 3 3 3 1 师:你从哪句旋律感觉到贝多芬在和命运作斗争?

这个命运是好运还是厄运?

对于这个主题动机,贝多芬是这样说的:“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

我们一起把这个命运主题来哼唱一下。

学生模唱,要求力度强,并能伴以敲门的动作。

b 第二主题:英雄主题 5 1 7 1 2 6 6 5 师: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个乐章的第二主题,(听音乐)

谈谈与第一主题有什么不同? (力度变得柔和,速度缓慢,旋律更优美)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抒情旋律,抒发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追求。我们把这个主题命名为“英雄”。

学生一起模唱。 用“啦”来表现。边唱边引导学生画波浪线来表现旋律。 C、两个主题音乐的对比

请男同学唱命运主题,女同学唱英雄主题。用歌声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师小结:同学们表现的不错,其实我们刚才的手势就是简单的指挥动作,说不定将来我们班还会出一个指挥家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世界上最出色的指挥家“奥地利指挥家—卡拉亚”,请大家看看他是如何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命运的理解。 D、欣赏视频《命运交响曲》

四、交响曲、奏鸣曲

1、奏鸣曲

师:其实我们刚才欣赏的只是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它还包括展开部、再现部。这种曲式结构叫奏鸣曲式。(课件展示)

2、聆听展开部

3、聆听再现部

4、交响曲

出示交响乐团的画面,了解交响乐团的乐器位置

五、谈谈你的感受

六、拓展 维也纳“三杰”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医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犹如巨轮正要拔锚起航,前途或遇险滩暗礁,或遇波涛汹涌,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搏击风浪,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第13篇:奥尔夫音乐教案:小班音乐欣赏《惊愕》

1、播放乐曲,并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曲子。 2.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欣赏音乐。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神秘感,突出表现的强力度带给人的惊愕、震撼的感觉。

2、学习一下一下地跟音乐做简单的身体动作,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3、学习用轻松、愉快的即兴舞蹈来表现享受音乐。

二.活动准备:磁带、录音机、图谱、小猫的头饰

三.活动过程:

1、播放乐曲,并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曲子。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玩的曲子,咱们一块来听听吧”放完后问幼儿:“你们听出来里面有什么声音?还听出了什么?„„好我们再来听一遍,听完后继续问幼儿,然后引导幼儿说出吓一跳的感觉。教师:“这首曲子还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这是一个关于猫和老鼠的故事。

2.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老师还把这个故事画了下来,你们看这是什么?„„”小朋友发现没有它们的提问:小老鼠的脚印颜色一样吗?为什么?教师小结:离大懒猫远时,走路重一点,脚印颜色深;当走到大懒猫身边的时候,小老鼠走路特别轻,脚印颜色浅。 3.幼儿听音乐,指图谱。

引导语:咱们也顺着小老鼠的脚印去找东西吃吧?4.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小朋友,咱们也学着小老鼠的样子找东西吃吧?小老鼠怎样走路?吃东西?跳舞?” 5.听音乐做游戏。

四.活动延伸:可将此游戏发展为戏剧表演,咱家园联欢中演出。

附:故事《小老鼠和大懒猫》

一只小老鼠肚子饿得咕咕叫,他想到厨房里偷吃东西,可去厨房的路上有一只大懒猫正在睡觉,这可怎么办呢?小老鼠想了想,于是就轻轻的轻轻的往厨房走去,当走到大懒猫身边的时候,它走得更轻了,这时大懒猫突然伸了个懒腰,可把小老鼠吓了一大跳,大懒猫醒了没有?没有,它接着又睡着了,小老鼠这才轻轻的走到了厨房,来到厨房后她又吃又喝,吃饱喝足后还跳起了舞呢。

第14篇:人音版五年级海顿与他的《惊愕交响曲》教学设计

海顿与他的《惊愕交响曲》教学设计

课 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海顿与他的《惊愕交响曲》

一、教学理念

(一)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通过听、唱、挥、奏、视等手段,帮助小学生建立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聆听兴趣。

如何让小学生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产生兴趣?面对现代音乐的飞速发展,音乐的类型百花齐放,音乐的表达形式也是空前的丰富。面对难度较深、声部较为复杂的交响乐曲,小学生很难走进音乐作品当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参与,激发学生逐步接受和喜欢上古典音乐,是我们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困惑及挑战。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听、唱、视、奏、挥、析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欣赏音乐,建立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聆听兴趣。

(二)在反复吟唱、重复与对比中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运用“重复与对比”“反复聆听”“反复哼唱”等手段是实施欣赏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在本节课中,四个“变奏”的主题学习是重点,我不仅通过本人现场小提琴的演奏,从导入环节开始就熟悉主题——吟唱主题——在反复吟唱中感受主题的变化——在重复与对比中分辨乐曲四个变奏的异同,来让学生基本掌握乐曲的风格特点。

(三)让学生在“挥拍”的审美体验中来感受和表现乐曲 “挥拍”是学生走进古典主义交响乐音乐比较奏效的一种方式。本节课,我试图借助交响乐团中的灵魂人物“指挥”这一重要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挥拍”,在“挥拍”中感受、表现乐曲来建立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指挥家”的情境当中,利用“挥拍”的方式让学生更自由地寻找音乐中的拍点及旋律感。学生在“挥拍”中欣赏古典音乐,不再是呆板地听、抗拒地听,而是对古典音乐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们身临其境般地聆听,并能根据古典音乐这一时期的感觉去感受每段旋律的意境及音乐中的变化,借助“挥拍”尝试寻找古典主义的美感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教学尝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兴趣,乐意用 一种愉悦方式来体验古典音乐。

(二)知识目标:欣赏《惊愕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能够哼唱主题旋律;初步了解海顿的生平及此曲的创作背景;能够基本掌握二拍子的挥拍特点。

(三)能力目标:能比较自如地用挥拍来表现《惊愕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能基本分辨乐曲四个变奏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

能够熟唱《惊愕交响曲》中的主题旋律。

四、教学难点

结合挥拍,能基本分辨乐曲四个变奏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现场小提琴演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主题旋律

1、谈谈这段旋律带给自己的感受。

2、抓住学生对于最后一个重音所“被吓到”的印象,点出课题。【设计意图】借助教师小提琴现场直观的演奏形式,快速地吸引学生, 使学生对这段旋律最具特点的 “力度变化”“重音”形成初步的印 象。

(二)初次聆听,感受音乐

1、简单介绍《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2、初次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谈谈脑海中的音乐 画面。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感受乐曲的主题旋律,让学生潜 移默化中不断巩固刚学习的主题旋律,为后面的变奏学习做好铺 垫。

(三)学习“主题旋律”及“四个变奏”

1、学习主题旋律

(1)再次完整聆听主题旋律。

(2)出示谱例,用小提琴带唱主题旋律,关注学生对旋律中的 #4音准的把握。

(3)学习二拍子基本图示,用挥拍感受2/4的强弱律动。 (4)学生边挥拍边哼唱主题旋律,教师用小提琴演奏,形成师生合作。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地加强对主题旋律的巩固。加入挥拍的环节, 则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指挥家”的角色并感受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保持一种愉悦放松的状态。

2、学习四个变奏 (1)学习“变奏一”。

①在挥拍中演唱主题旋律,同时教师用小提琴加入“变奏一”的旋律,提问: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出示谱例,用小提琴演奏“变奏一”中的新旋律。 ③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逐渐用双手挥拍来表现乐曲。 【设计意图】在潜移默化的师生合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变奏一” 中音乐发生的变化,深刻感受“变奏一”与主题的关系,并且对学生的挥拍提出了更高要求。 (2)学习“变奏二”

①初听“变奏二”,引导学生谈谈感受。

②对比主题旋律及“变奏二”不同的音乐色彩或形象。

③尝试让学生随着教师演奏的旋律,用不同情绪的“挥拍”来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聆听,发现旋律中因为出现了“b3”这一关 键音符,而产生与原主题旋律音乐形象的不同。同时对学生的挥拍提 出新的要求。 (3)学习“变奏三”

①在挥拍中演唱主题旋律,教师用小提琴加入变奏三的旋律。 提问:音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学生在挥拍中用“la”演唱“变奏三“的旋律。

【设计意图】在乐曲的对比聆听中,发现音乐节奏型即:密集音符与 疏松音符的不同特点所带来音乐风格的变化,再一次巩固对主题旋律 的印象。使学生的“挥拍”能力进一步提升。 (4)学习“变奏四”

①让学生用挥拍,自信大方地表现音乐。

②分享挥拍的体会和感受。

③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挥拍、哼唱主题结合来表现“变奏四”。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的简单“挥拍”技能,自信快乐地 指挥,大胆地表现“变奏四”的音乐形象。同时利用个体分享来引导 学生在“变奏四”的音乐中找出主题旋律,潜移默化中再次巩固主题 旋律。

(四)完整聆听

再次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邀请学生利用刚刚所学的挥拍方式,大胆地表现每个变奏的情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再次完整聆听作品,利用所学的基本“挥拍” 技能,在快乐、愉悦的心情中体验并整理刚所学《惊愕交响曲》第二 乐章的课堂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延伸与拓展

1、现场模拟“小海顿”来介绍海顿的生平。

2、教师用小提琴演奏海顿的另外一首作品《小夜曲》。【设计意图】用“人物情景”再现来介绍海顿的生平,既能拉近和音 乐家的距离,重温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形象。同时之所以挑选海顿 另外一首作品《小夜曲》片段来现场演奏 ,是因为此曲的旋律风格 较为安静、优美,与《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 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的尾声中继续保持放松的状态聆听音乐,再次记 住海顿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六)教学总结

1、师生共同梳理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2、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

第15篇: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

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片段。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长江之歌》 作者:胡宏伟 作曲 :王世光

题材:长江(我不确定...)

创作背景 : 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将一张明信片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的字迹清秀,总共不足200字,像是一首诗,更像是一段歌词。这年的3月中旬,年轻人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原来,他那张明信片上的作品参加《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从458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了,但那时他本人对这一切还一无所知。2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内,《话说长江》专题音乐会的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现在主题歌的词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不过,到此时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陈铎和虹云在众人急切的目光里,不紧不慢地向观众席走去。他们在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面前停了下来,说:“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刹那间,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胡宏伟显然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脸涨得通红。就在刚才,他还以为,这次电视台邀请他来是让他来捧场的。他甚至猜测,获奖的应该是某某名家,或者是某某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人。他腼腆地说了一句:“我是沈阳军区歌舞团的创作员。”虹云笑了,把话筒递到他的嘴边:“胡宏伟同志,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您此时此刻有些什么感想?”“我没什么准备,突如其来呵。我现在的心情,打个比方吧,就像一条刚刚走出山谷的小溪,来到大江边。这里的大江不是指别的什么,就是在座的老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以及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我们一同观看晚会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就在这一天后,随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歌声,胡宏伟的名字也为亿万国人所熟知。胡宏伟的作品在这次征集活动中荣获了最佳创作奖。一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按照通常歌曲的创作顺序,都是先写词再作曲,而这次则正好相反,创作难度颇大。而胡宏伟的这件作品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与《话说长江》主题歌优美的旋律完全吻合,令人赞叹。评委称赞,歌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许多人甚至都想了解一下,胡宏伟是何许人,跟长江到底有什么渊源?对此,胡宏伟说一切都缘于他和长江有一个“约会”。那是1981年秋,胡宏伟去江南采风。坐着火车,行进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看到长江的宽广,看到翻滚的浪花,创作的激情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当时,我想到了长江遥远的源头,想到了长江已奔流了千万年,心头涌上来两句词:„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幸运的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话说长江》,胡宏伟成了节目的“铁杆”观众。通过这部电视片,胡宏伟对长江的了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刻,创作灵感也就如水流泉涌:“我记起片头的第一个画面是冰川滴下的水珠,之后是奔涌的江水,于是有了第一句„你从雪山走来‟;片尾中浩瀚的长江口,又让我想起了„你向东海奔去‟;还有长江三峡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正是„惊涛是你的气概‟。”酝酿了两天后,胡宏伟一口气写下了两段共18句歌词。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长江之歌》不但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更在海外华人间传唱不衰。而获奖后的胡宏伟更加痴情于创作,多年来,他的作品荣获全国、全军各种创作奖共200余次。前不久,他创作的《和谐花园》被定为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歌,《你我他,快参加》成为惟一一首2008年奥运志愿者题材的获奖歌曲。他说,追赶时代的脚步,人就不会老,火热的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动力和源泉。 《草原放牧》(是不是这首?你写的“草原牧放”我找不到,你写反了吧?) 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 作曲 :(...查不到) 题材:蒙族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创作背景:草原小姐妹》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 《草原小姐妹》是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先生在五十年代与王燕樵、刘德海(著名琵琶演奏家)三位共同创作的琵琵协奏曲,这是我国民族器乐与西洋交响乐结合,中华民族器乐交响化成功实践的典范,自诞生以来,以鲜明的民族器乐特色、质朴的音乐语言、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东西音乐文化融合的特色,深受国内外各阶层听众的喜爱,也继承了中国当代音乐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引领时代的创作传统。这是一部单乐章曲式结构的器乐交响曲,揉合了很多琵琶滑指、轮指、揉、扫等技法,全曲五个乐章以不遏止的方式演奏,包括草原放牧、与暴风雨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关怀记心间和千万朵红花遍地开。青年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的演奏,音色清雅、透彻、洒脱而奔放,开篇立章即以饱满的激情引出了 "草原小姐妹"的音乐形象,技法在主题中 "拟声化"、"拟人化",呈现出高超的演奏艺术。 三部在中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协奏曲同收录入一张专辑里录音,在选题立意上是很大的创新。专辑集合三位中国著名中、青年演奏家分别演绎,由国际乐坛新生代的劲旅澳门乐团协奏、杰出华人指挥大师邵恩先生执棒指挥。 杰出华人指挥邵恩先生领衔的澳门乐团,是中国一支相当年轻的新生代交响乐团,成立建制25年以来,广泛延聘国内外专业演奏家充实队伍,专业水准不断提高,成为在亚洲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交响乐团。邵恩先生有很丰富的乐队训练、排练经验。这次澳门乐团首张专辑录音,从交响协奏作品开始,最能展示乐团配合、默契、音色、音响的塑造能力了。在指挥和乐团演奏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非常出色的达到了这一点。邵恩先生对乐团音响色彩的塑造严谨、细致,乐队音色扎实、雄厚,音响动力强劲有力,音质饱满。录音现场原声实录,音场宽阔、音域宽广、器乐音质特性突出,交响声部整齐,音响效果辉煌灿烂! >作者:柴可夫斯基 作曲:...(查不到)

题材: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

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 #8226;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

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是一种相对于纯音乐(即非标题音乐)而言的器乐音乐,它的特征是有一个概括性的题目,这个题目或源自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或是个人的亲身经历等,作曲家在统一的构思下,用音乐手段将题目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标题音乐的音乐内容具有叙述性或描绘性等特征。相形之下,《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也非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那般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基透露的,这个“悲怆”的别名是作品完成之后在偶然的灵思驱动下附加的,因此并不具备标题音乐的特征。 至于它们的感情为什么不同嘛,好难答哟,简单的说是因为它们所创作的背景不同,作者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有的表露的是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的表露出自己种族的独特风格;有的表露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以及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

《“悲怆”(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绝笔,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样,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柴科夫斯基的一生更加坎坷,心灵的维度更为深厚。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⑷

第一乐章大体保持了奏鸣曲式,先是一阵疑惑不安,之后是很长一段甜蜜温馨的喘息,作者深情地欣赏着哺育他的俄罗斯大地,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味道。但最终受到当头一棒,从梦中惊醒,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不得不卷入人生的旋涡,现实是不容逃避的,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末尾安详的副部主题重现,暂时摆脱冲突后,倍加珍视宁谧和谐的生活,自然地进入下一乐章。

“别致的五拍子圆舞曲”⑸,如歌的旋律,民族的诗情画意……重新体味着生活,虽然心灵受过折磨,渗透着淡淡的悲伤,但依旧倾诉着内心对美好生活不渝的理想,陶冶着一颗纯净的心灵。这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和进行曲的奇异的结合”,但“既不是悲壮的也不是英雄的”⑹,而是抗争的——命运中不可避免的、没有胜负的抗争。主部小调主题短促有力,显示出奋力一搏的坚定决心。反复出现,力度一次次渐强,预示着将与命运相碰撞,同时显出内心虽有恐惧且携带着悲凉的创伤,但并不退缩、并不逃避,由一种内在的不熄的力量支撑着竭尽全力地前行,气壮山河。在无比雄壮的节奏背后是一种绝望的抗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现实的忧伤、迷茫贯穿整部乐曲始终,但第四乐章中人生大风浪均已过去,精疲力竭,而命运仍旧无情和不可抗拒,愈加惆怅,悲痛欲绝。在发自肺腑的苦闷、奋起调动的激情之后,这里再一次的茫然无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突出体现了朗所指出的柴科夫斯基的性格: “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即使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⑺

然而对俄国人来说,性格的犹豫不决并不等于丧失信念甚至死亡。命运的无情、内心的痛苦可以使他一时忧郁绝望,但并不会摧毁他。第一乐章的抗争是主动的、有力量的,决不是只有招架之功;第三乐章更是用尽气力拼命一搏,虽然愈发力不从心,但直到第四乐章绝望而预感到死亡的心灵仍在顽强地跳动。这颗饱受创伤的心灵也许在失去梅克夫人的时候就可以停息了,但它一直延续到《第六交响曲》作了最后一搏。就算他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但也决未料到这将是“最后一搏”。“我生平没有像现在这么满足过、骄傲过和愉快过,因为我确实完成了一件佳作。”⑻“我知道这部作品是顶忠实的,我爱它;我过去的作品,我是绝对不爱的。”⑼类似的情感经历在他的同胞穆索尔斯基、拉赫马尼诺夫身上均有体验,而并未催垮他们。因此柴科夫斯基很可能借此回首数十年的艰辛奋斗,“歌以咏志”。

但毫无疑问的是,“悲怆”是“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社会生活的写照”,“它引起人们对那个黑暗的、惨无人道的制度的永久的怀疑,从而激发人们为自由、光明、美好的生活而奋斗”⑽。

《第六悲怆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 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

这部作品在写作上遵循了交响套曲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该章弦乐的旋律强烈,使人心灵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通常末乐章通常都是辉煌的,而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乐章作为悲怆的慢板乐章,这是一种很有独创性的做法。

音乐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正是可以作用于你的感情。

交响乐并不神秘,因为它会引起你的联想,会引起你感情上的共鸣,而想象力和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比如,法国作曲家比才(GeorgesBizet,1835-1875)的歌剧《卡门》的序曲,那热闹欢腾的旋律,一下子就会使你兴奋起来,让你的心与西班牙斗牛场上的观众们一起跳动。

(音乐)

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表现英雄葬礼的乐章快结束时,那断断续续、好像泣不成声的乐句,也会使你随着一起为英雄之死深深叹息。

(音乐)

当你听到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末乐章里那弦乐奏出强烈的旋律时,你的心灵也会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

(音乐)

而当你在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的序曲中,听到那战斗的号角和那由远而近的像万马奔腾的狂涛扑面而来时,你又会情不自禁地被瑞士人民反抗暴政的战斗激情所鼓舞和振奋。

(音乐)

请看,交响音乐就是这样表现思想感情的,就是这样来展开你想象力的翅膀、唤起你情感上的共鸣的。欣赏交响乐难道不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吗?而对美的渴望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许多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的毕生追求,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就是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后期的俄国。他生于1840年,卒于1893年。他生活的年代和贝多芬(1770-1827)相比,要晚半个多世纪。

到十九世纪的下半叶,柴可夫斯基和同时期的“强力集团”五位成员一起,继承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者格林卡开创的事业,成为俄罗斯新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虽然在西方引起不同的评价,认为他追随德、法风格,缺少民族性,但俄罗斯人民热爱他、尊崇他,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他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俄罗斯人”。他和“强力集团”的艺术趣味与追求是有不同,但他们以各自所擅长的方式,共同为俄罗斯音乐做出了贡献。柴可夫斯基作为俄罗斯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十分注意广泛地吸收西欧音乐的创作技巧,他所关注的题材不是英雄性的史诗、俄罗斯帝王的功过,而是现实中普通人的情感体验;不是群众性宏伟气魄的大场面,或奇妙、富于幻想的神话故事,而是作曲家本人“经历过或看到过的”,能使柴可夫斯基自己“感动的情节和冲突”。这种突出强调个人主观意识的创作思想,体现在他的大量作品里,使他的音乐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以其感情的强烈起伏和诚挚动人为最突出的特征。

在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中,最著名的可以说是《悲怆(第六)交响曲》。这是他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被人称做“天鹅之歌”,意味那天鹅临死前最美的歌。而 “悲怆”这个标题,是柴可夫斯基在作品完成后,再考虑加上去的。他在与友人的通信、谈话中,屡次涉及到音乐作品的标题性问题,对那些“不表现任何内容,只无谓地玩弄和弦、节奏和转调的交响曲作品”很反感,从这个意义上,他不反对把自己的作品视为“有标题性的”。但柴可夫斯基强调:“这个标题却绝不可能形诸于文字……交响乐不是应该表现难以言传的、出于内心要求而一吐为快的那一切吗?”因此“悲怆”这个词汇,仅仅是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总体概括,并不能以此标题来简单图解整部交响曲。在动手写第六交响曲的前一年——一八九二年,柴可夫斯基已构思了另一部标题交响曲,题名为《生活》,还为它拟了提纲:“第一乐章全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应该写得简短。(末乐章死亡是破坏的后果),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则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同样,也是简短的。”就是说,柴可夫斯基曾想写一部有关人生——青春、爱情、老年、死亡的哲理性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没有写下去。但用音乐来表现作曲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思索的意图,并没因此放弃,而是渗透在一八九三年第六交响曲的创作构思中。柴可夫斯基自认为《悲怆》“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最真诚的一部”, “毫不夸大地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

作曲家想要用音乐来概括“生与死”这个深刻宽泛的内容,交响曲这种善于表达矛盾冲突、变化统一的大型结构是最为合适的,《第六交响曲》就是采用了传统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结构,但根据柴可夫斯基所要表现的内容需要,这部交响曲在许多方面突破了规范模式。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在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中,尤其是最集中地体现他成熟期创作风格的第

四、第

五、第六交响曲中,第一乐章是重要的核心乐章。它篇幅长大,音乐中体现出的心理冲突、激烈演变极其强烈,所展示的人生戏剧在十分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奏鸣曲式的各个部分都增加了内容和形式的分量。如果我们将《悲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和海顿的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古典和浪漫,德奥和俄罗斯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意识到,时代的变迁给音乐的传统形式带来多大的变化。 第一乐章有引子,这是一支低沉、缓慢而阴郁的旋律,它由大管在低音区奏出,象是沉重的叹息:

它不象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引子在乐章中,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但它同样是主部主题及整个乐章音调的核心“种子”,它从乐章的主调——b小调的下属调(e小调)开始,这样一来,引子不仅在情绪上、音调上为主题做好准备,而且增加了导向主部的调性运动的力量。引子的作用被大大地扩充了。

呈示部已显示出奏鸣曲式的展开性质,不仅主部与副部主题对比十分鲜明,而且主部主题包含了非单一的多种因素,自身已构成了戏剧性的强烈发展,主部总的音乐性质焦虑不安,激情的动机在急促地模进,将音乐推向高潮

副部的行板(Andante)与主部的不过快的快板(Allegronon troppo)对比,调性在D大调上。副部的旋律具有柴可夫斯基式的温暖、舒展和富于诗意,音乐气息悠长而宽广,主题用装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音色,在木管、圆号的轻柔和弦的背景下,季婉而略带忧愁地抒发出来:

在柴可夫斯基这里,副部和主部的结构都扩展了,主、副部都是相对独立的三部结构,各自的中间部分虽在材料上前后有对比,但音乐性质是接近的,我们看看副部的部分,随着扬起又落下的起伏旋律,渴望与憧憬的情感充溢其中,它和副部的第一部分及其再现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仅仅是更加冲动一些

结束部的音乐材料和情绪都是副部的继续,似乎主人公已沉醉于梦境之中,是对过去的温存回忆,还是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无论是什么,展开部音乐的进入,狂暴地冲散了一切。

展开部是第一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段落。它主要发展的是主部的材料,主部的几个因素都分别地得到充分的展开,副部的抒情材料基本没有出现。因此展开部的材料十分集中,它包括了几次强力度的冲击,将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奔腾倾泻的情感波涛推向最高点。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思维是极富个性的,旋律线条大起大落,乐队织体交错穿插,《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集中地体现了作曲家的这个创作特征。展开部惊心动魄的悲剧中还出现过一个新的音乐材料,它庄严、肃穆,采用的是教堂音乐“与圣者共安息”的歌调,它的加入与对比,更增加了“悲怆”的气氛。

柴可夫斯基还创新地处理了再现部,因为主部主题在展开部中的不断展开,使再现部主部的进入并不明显,好象是展开部在继续,因为它诉说的激情丝毫未减。但在调性上音乐回到了主调,这意味着确实是“再现部”。因此,副部的再现显得尤为突出,它在主调的同名大调(B大调)上再现,使之更加深情美好。音乐从此再没有形成高潮,短短的尾声将激情逐渐平息下去,结束了戏剧性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是“优美的快板”,它与第一乐章相比,显得单纯而轻松。节拍是不对称的五拍子,但乐句还是规整的八小节结构。这种舞会的情景和音乐形象,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艺术歌曲、交响曲等)中是常见的。舞蹈性的主题用大提琴的柔美音色奏出,和复三部曲式的中间部分的主题比起来,它优雅,但较客观、冷漠

在这支舞曲之后,弦乐声部奏出同样性质的五拍子的舞曲。

和舞会、舞曲形成鲜明对比的中间的第二大部分,和第一乐章的音乐紧密相连的,是那下行的、二度的哭泣呻吟的音调

第一大部分的舞会音乐全部再现以后,乐章有个小尾声,总结性地出现了哀怨的动机和舞会的音型,使乐章完满结束。

第三乐章相当于贝多芬式交响曲的谐谑曲乐章。是“极急的快板”,采用12/8的节拍,具有进行曲的性质。对于这个乐章,音乐学家们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一是它充满了“古怪的生灵”、“恶魔”般的“恶毒的突击”、“时而带着狡狯的戏弄色彩,时而骄傲地自我表现”,总之是“邪恶势力的飞翔……对于一个有意无意陷入魔阵的人来说,一切出路都断绝了”。另有分析说这个乐章是“英雄主义的进行曲”,它象神话故事中,那个大胆地飞向太阳的幻想家依卡尔的形象。也有的人,出于对柴可夫斯基政治态度的看法,认为第三乐章的混乱、嘈杂、怪诞的音响,是对那个时代革命群众运动的歪曲和丑化。总之,音乐的力量如此之大,能使人们忘情地投入,并且加进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而这种理解,由于每个欣赏者自己的修养、角度不同,会得出绝然不同的结论。我们在这里用不着判断孰是孰非,还是努力把握住音乐的特征和具体手段,然后随着自己各方面(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及宗教等)修养的提高,再去形成自己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理解的个性。当然,只要观念和方法对路,对音乐本身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就会接近“真理”,而不会太“离谱”地遐想。

第三乐章的音乐确实不同凡响,它和古典的小步舞不是一回事,也没有贝多芬谐谑曲的豪迈与泼辣。这个乐章采用的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一股三连音音型象旋风一样飞旋而去,它一直持续到副题的进入,使主部主题显得急促、喧闹、怪诞而变幻莫测

第三乐章虽然没有展开部,但主部和副部主题在音乐的呈述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冲突又彼此补充,使整个乐章杂乱、粗暴的性质更加突出。

《悲怆交响曲》最具独创性的地方,就是以“最沉缓的柔板”来作为交响套曲的结束乐章。柴可夫斯基前几部交响曲的末乐章,都是积极、明朗而壮丽的快板乐章;第六交响曲却打破常规用了慢板,这完全是由于整体构思的需要而做的形式变革,从乐思的内在逻辑上是自然合理的结果。

第四乐章是三部曲式,比第一乐章要单纯些,总的情绪是异乎寻常的悲愤,可以说是声泪俱下,第一主题一进入,就显示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小提琴声部交错进行 在这之后,音调的力度不断增长;到中间部分速度稍稍紧凑,各个声部采用柴可夫斯基典型的音乐语言,不断下行的旋律线条和上行的模进音型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浓重的音流。这种紧张的趋势带来了极富表现力的效果

第一主题再现之前,音乐突然中断(利用休止符),使感情达到戏剧性的高潮。主题再现的时候有所扩充。乐章的结尾用中间部分的主题材料,它们在交响曲的主调性(b小调)上呈述,逐渐低沉下来,直到全部音乐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低音区里完全消失。

《悲怆交响曲》表达出了人生深刻的悲剧性,仿佛作曲家由于悲戚、痛苦和疲倦而万念俱灰,再也鼓不起生活的勇气了。但如果柴可夫斯基没有突然逝去(《悲怆交响曲》首演的九天后),他也许会重新奋起,继续进行音乐的创作和他那“惋惜过去,希望将来,永不满足现在”的生活。

000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才的抒情大师,在他的六部交响曲中,他能将气息宽广、抒情流畅的旋律同高度的戏剧性非常 自然地统一在刻画复杂情感的交响乐语言之中。在他的音乐中,表现手法更加旋律化,经常运用一些长的如歌的旋律。

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 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

这部作品在写作上遵循了交响套曲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 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 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该 章弦乐的旋律强烈,使人心灵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通常末乐章通常都是辉煌的,而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乐章作 为悲怆的慢板乐章,这是一种很有独创性的做法。

《悲怆交响曲》

《第六悲怆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 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

这部作品在写作上遵循了交响套曲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该章弦乐的旋律强烈,使人心灵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通常末乐章通常都是辉煌的,而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乐章作为悲怆的慢板乐章,这是一种很有独创性的做法。

“第一乐章全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应该写得简短。(末乐章死亡是破坏的后果),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则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同样,也是简短的。”就是说,柴可夫斯基曾想写一部有关人生——青春、爱情、老年、死亡的哲理性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最具独创性的地方,就是以“最沉缓的柔板”来作为交响套曲的结束乐章。柴可夫斯基前几部交响曲的末乐章,都是积极、明朗而壮丽的快板乐章;第六交响曲却打破常规用了慢板,这完全是由于整体构思的需要而做的形式变革,从乐思的内在逻辑上是自然合理的结果。

第四乐章是三部曲式,比第一乐章要单纯些,总的情绪是异乎寻常的悲愤,可以说是声泪俱下,第一主题一进入,就显示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小提琴声部交错进行

在这之后,音调的力度不断增长;到中间部分速度稍稍紧凑,各个声部采用柴可夫斯基典型的音乐语言,不断下行的旋律线条和上行的模进音型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浓重的音流。这种紧张的趋势带来了极富表现力的效果

第一主题再现之前,音乐突然中断(利用休止符),使感情达到戏剧性的高潮。主题再现的时候有所扩充。乐章的结尾用中间部分的主题材料,它们在交响曲的主调性(b小调)上呈述,逐渐低沉下来,直到全部音乐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低音区里完全消失。

《悲怆交响曲》表达出了人生深刻的悲剧性,仿佛作曲家由于悲戚、痛苦和疲倦而万念俱灰,再也鼓不起生活的勇气了。但如果柴可夫斯基没有突然逝去(《悲怆交响曲》首演的九天后),他也许会重新奋起,继续进行音乐的创作和他那“惋惜过去,希望将来,永不满足现在”的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是他在逝世那年,也就是1893年,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最初于1892年开始构思,按计划,他原打算把《悲怆交响曲》写成一部取名为“人生”的交响曲,从留存的草稿可以看出,初稿四个乐章的内容包括充满激情和信心的第一乐章、描写爱情主题的第二乐章,失望沮丧的第三乐章和象征着生命结束的第四乐章,初稿粗略写出以后,柴可夫斯基自认为“其中并没有什么有趣和令人喜爱的东西,”遂于1893年2月重新谱写,并于同年9月完成。这部最后完成的作品,极其深刻有力地体现出人们的苦难和愤怒抗争,体现出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其中关于灰心、痛楚、绝望、愁肠百转的描绘,可谓淋漓尽致。于是有人将它看成是柴科夫斯基本人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一个人真不知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写出这样深刻的作品来。这也可以从柴可夫斯基自己所说的话中得到印证:“当悲怆交响曲的意象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当我想到创作它的时候,往往大哭起来。”“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

这部作品在首演时并没有得到强烈的反响,但一周后,他去世了,所以人们才说柴科夫斯基是为自己写了一个安魂曲。在他身后的各类音乐会上,凡演奏柴的《第六交响曲》之后,一般是不会再加演别的作品,因为没有比这部交响乐作品更能表现其苦难,表现震撼。

第16篇:《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

《第五(命运)交响曲》教案

教学内容:

1、感受与鉴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2、拓展与延伸:贝多芬生平及其相关作品。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体会伟人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我的意志品质,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欣赏、讨论、分析、归纳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交响音乐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贝多芬生平。

(2)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理解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3)能够唱、奏出两个主题部分旋律,并且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简单的区别主题之间的不同。

2、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音乐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敲门游戏)请个别学生依次敲门后进入教室。

师:刚才进教室的时候你是怎么敲门的,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生:(略)

师:请大家听听,这是一个怎样的敲门声。 师:这个“敲门声”同学们熟悉吗?(播放音乐) 生:贝多芬《命运》中的主题。

师:这个主题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略) 师:这个动机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最简短、最有力的一个主题。贝多芬曾经指着乐谱上的这个主题对他的朋友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也就是《第五交响曲》被称为《命运交响曲》的由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音乐巨人”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

二、走进近贝多芬(背景音乐《命运》)

1、师:同学们对贝多芬有所了解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

2、生(略)

3、播放视频《贝多芬》,介绍贝多芬生平以及他的代表作《命运》。

4、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贝多芬大事件年表”,用笔圈画出重要的年代、事件,看看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

5、生:(略)

6、师:(总结)不幸的命运使贝多芬的热情和冲动达到顶峰,从而迸发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创作乐思。

三、聆听贝多芬

教师复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1、引子:命运的主题动机。

音乐活动:请你来当指挥家,用各种不同的力度来表感受这个主题。

学生一:赋予最后一个音符特别的强度“弱弱弱│强 ─‖”,同学们一起敲击桌面。 学生二:对第一个音特别强调,先声夺人“强弱弱│弱 ─‖”,同学们一起敲击桌面。 学生三:四个音符同样给予最强音,如心脏有力的搏击声“强强强 │强 —‖”

2、呈示部:

(1)教师先让学生欣赏、模唱两个主题片断,让学生对两个主题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2)音乐活动一:你听到了什么,请你用笔画下来。

A、用色块来表现命运的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坚强、有力,充满斗争性;第二主题是宁静柔和而富有幻想,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B、用线条来表现旋律进行中强弱的变化,表现音乐的发展。 (3)音乐活动二:请大家用口风琴来吹奏两个主题。

3、展开部:

以学生聆听、感受为主,教师适时讲解。

4、再现部: 师:最后的尾声是整个乐章发展的顶点,音乐的气势走向如何?象征着什么? 生:(略)

师:(总结)再现部基本上与呈式部相同,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中,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宏大,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四、感悟贝多芬

师:谈谈欣赏完《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深刻感受是什么?(从乐曲的主题中:获得了一个怎样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用这种思想怎样激励自己战胜困难?) 生:(略)

五、教师总结

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灵的时候,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他遭遇到命运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沉沦,而是抬起他那刚毅而又高贵的头,与命运抗争,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献给了世界,那么无论是《田园交响曲》还是《欢乐颂》,我们似乎看到了贝多芬那可贵的人格魅力。我们是四肢健全的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克服,贝多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永不言败成为我们的格言,有勇气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

第17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教案

篇1:贝多芬教案

科 目: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 题: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学 校: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

课 型:音乐鉴赏课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片段、《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并喜爱贝多芬的音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介绍以及引导学生聆听及浅析,以《第九交响曲》片段、《悲怆》奏鸣曲片段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2.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及创作背景人物生平等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于贝多芬的喜爱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有初步的体验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

3.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及贝多芬对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及贝

多芬对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

四、教法

启发开放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目标:让学生产生对于贝多芬作品的学习兴趣。

导入方式:音乐导入

导入内容:范唱《欢乐颂》合唱主题。引出贝多芬及其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

导入策略:通过范唱,以及对《欢乐颂》词曲作者的介绍,引出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并简要介绍该曲的曲作者贝多芬。

(2)精讲:

精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的相关知识内容,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有初步的体验,

精讲内容:

1、介绍交响乐的相关知识及交响乐团的队形和编制

2、第九交响乐的基本曲式结构。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

交响乐公演片段,重点让学生赏析:①前两个乐章的

感情基调,②主题的出现意义及发展,③第三乐章的

柔版男女声部旋律的交替运动,④第四乐章最后的高 潮,⑤光明动机和黑暗动机的数次交织和碰撞。

3、从第九交响曲中探究贝多芬音乐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4、结合视频最终的观众特写镜头及相关历史时期的介

绍,提炼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

精讲方式:体验法、提问法与讲解法相结合

精讲策略:

1、先介绍交响乐和《第九交响曲》的大致结构特征(几个乐章组成,交响乐团的演出形式和编制示意图)。

2、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片段,教师在几处关键点进行讲解,带领学生浅析各乐章的主要动机,调性色彩和主题的出现、柔版旋律男女声部的旋律交替运动的意义以及最后全曲的高潮。

3、从第三乐章之后强调光明和黑暗两动机的碰撞。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作者在每一个乐章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斗争性和革命性。

3、探究这部交响乐的时代意义。对于贝多芬这个作曲家有一个新的更加具体的认识。

(3)略讲:奏鸣曲

讲解目标:让学生们感受奏鸣曲,进一步体会贝多芬奏鸣曲的结构并且能够哼唱《悲怆》奏鸣曲的主题。

讲解方式:体验式教学法 启发开放式教学法

讲解内容:首先介绍《悲怆》奏鸣曲的大致结构形式和各乐章调性,通过播放软件分解过的音块图像。讲解贝多芬《悲怆》

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让学生体验奏鸣曲风格,主题的两次出现有何区别。并找同学尝试哼唱第三乐章的主题部分。

六、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有关内容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以及这部作品和贝多芬这个音乐巨匠做出的划时代的贡献,毫无疑问,他的作品都是伟大的,经典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经典的音乐作品呢?给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定义并做一定程度的引申和升华。布置作业:

作业1:欣赏《热情》奏鸣曲,背唱《热情》奏鸣曲的主题。 作业2:搜集贝多芬的名人轶事一两件,充分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特点。

篇2:《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机电普10-3 2010441194 张敏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整的旋律在4个乐章中间不断上升,终于在最后的《欢乐颂》中爆发出来,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和典范先例,当然也算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此乐曲的韵律走向呈不断高扬的旋律。节拍也不断变化。 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已,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 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听贝多芬的作品,探寻他的心灵历程一直是喜欢贝多芬音乐的朋友非常愿意 去做的一件事。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音乐巨人更是一位人中之杰,他的人格是多样化的。贝多 芬既有英雄豪情的一面,也有深沉、忧伤的一面,还有天真的、温柔的、童性 的??,他的音乐风格非常的多样化。

很多人认为是耳聋、贫穷、孤独和不公平的世界造就了贝多芬。可是不幸的 命运,可以使人产生挣脱、抗争、向上的力量,也可以使人彻底沉沦,变成一个 终生抱怨的悲观者和失败者。是理想和自尊造就了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最匮乏的就是爱。他父亲暴戾,总是阴错阳差的无法结婚,他很 早就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必须辅以「脑海中的乐符」来创作、晚年又被他想认养 晚年作伴的侄子背叛....他这一生一直没有爱。因此他的音乐严肃深沉、甚至是 严厉的,但是到了晚年的大和解、大博爱,这又是一个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心灵 历程啊。这是一种神秘的体验,是贝多芬只能透过音乐来言说的神秘。而我们, 也只能透过对他的作品的聆听,进入那不可言语的、两个主体间的从对抗、呐 喊,到哀告直至生命的陪伴者的神秘历程。 总结,在速度和力度上,都让人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欢乐——比心中的忧伤更为深沉。”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的乐队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笑出声来,连听众都一个个神情严肃,沉浸在一种精神享受之中,其情绪与在听悲歌时是一样的。这时听众和演者都陶醉于一种美感之中。体裁:交响曲。形式: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风格: 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篇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赏析: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整的旋律在4个乐章中间不断上升,终于在最后的《欢乐颂》中爆发出来,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和典范先例,当然也算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此乐曲的韵律走向呈不断高扬的旋律。节拍也不断变化。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评价:在速度和力度上,都让人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欢乐——比心中的忧伤更为深沉。”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欢乐颂》的乐队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笑出声来,连听众都一个个神情严肃,沉浸在一种精神享受之中,其情绪与在听悲歌时是一样的。这时听众和演者都陶醉于一种美感之中。体裁:交响曲。形式: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风格: 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流派: 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篇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 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 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 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把席勒的诗《欢乐颂》用人声写进交响曲,以表达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贝多芬生平的一大夙愿。为 实现这一宏伟的构思,他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创造性地将《欢乐颂》用合唱的形式写进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贝多芬交响曲发展的顶峰。经前三个乐章的铺垫后,进入了急板的第四乐章----人们经历了 艰苦的斗争和深沉的思考,所期待的欢乐就要到来。

这一乐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器乐部分,包括序奏、宣叙调、前面三个乐章的回忆和欢乐主题的出现;第二是声乐部 分,是一部用庞大的人声合唱写成的回旋变奏曲。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总结,即前三个乐章是“通过斗争和思索,寻求自由和欢乐”,而这个乐章是作出“斗争取得了胜利,欢乐战胜了苦难”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是乐章的中心思想。

乐章开始是一段狂风暴雨般猛烈的号角声,这是引子,它嘹亮雄伟,像怒潮般的冲击,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声”.但它立即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所否定:“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原来,贝多芬的构思是在这段宣叙调的地方加入人声,但后来又觉得还不是时候,因此,他把唱词乐段向后推移。不过这些原稿中留下来的唱词,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多芬的构思。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这是《欢乐颂》主题的全貌展现,第一次展示无任何伴奏,随后逐渐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这个欢乐主题一次次重复着,音响逐渐增强,声势越来越大,直到发展成为乐队全奏的高潮。突然,“恐怖的号角声”又闯了进来,这时回答它的是人声了。首先独唱男中音揭开声乐的序幕,唱出了贝多芬亲自写的宣叙调的歌词:“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还是让我们来唱一些更动听的、更欢乐的吧!”紧接着,男中音独唱《欢乐颂》。 在后面的发展中,以独唱、重唱、合唱的形式唱出了席勒《欢乐颂》的诗句,音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变化,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有豪迈战歌般的男高音独唱,有庄严、肃穆的圣咏旋律„„然后,转入快速的进行曲,这是由欢乐的主题演变成的一支活泼而热烈的进行曲。越来越热烈的进行曲,将乐曲推向又一高潮。之后,一个庞大的二重合唱赋格,以插部形式出现了“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主题。这个主题先由长号奏出,继而合唱,之后又与欢乐主题构成二重赋格。最后以强烈、欢腾的尾声,把乐章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篇5:浅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最初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九交响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乐章开始只用a和e两个音组成的几小节引子,它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失败封建王朝复辟给人的阴森迷茫情绪。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断续的音调像是在回忆什么,突然引子的音调飞聚在一起组成了乐章的第一主

题,它好象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的缩影。随后的连接段主题时,它好象是久遭压迫的人们在胜利时对幸福的憧憬。然而降b大调的第二主题立即出现,这哀怨的音调正是共和人对一波三折的大革命发出的一声叹息,并且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悲剧。在后面骚动的发展部和咆哮的再现部中高潮迭起,恰似法国人民三次将革命从危急中挽救出来,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

第三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第一主题在乐章中不断地变奏,但始终始终改变不了它沉思的面貌。第二主题不时在第一主题的变奏间插入,极其温婉动人,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一丝抚慰。如果你能沉下心来感受,你就不会感觉冗长,乐章临近结束时两声明亮的号角响起,你会触到英雄的思想,它暗示着已经思索出最后光明的出路。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 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 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现了他的理想。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这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

参考文献:

[1] 唯民.贝多芬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 [4] 胡企平.交响音乐名作鉴赏[m].上海音乐出版,2000.45. [5] 冯伯阳.音乐作品欣赏导析[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6] 费魏因迦特纳.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7] 《谈谈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背后英雄风格构思》 吴永瑜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年 10期 [8] 《浅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乐内容和思想倾向》廖乃雄 人民音乐, people s music, 编辑部邮箱 1979年 z1期

[9] 格奥尔格·克内普勒:《19 世纪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4 月第1版。

第18篇:大班主题教案《瓶瓶罐罐交响曲》

大班主题教案《瓶瓶罐罐交响曲》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幼儿探索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不同材质的瓶(罐)子发出不同的声响,并找出最好的方法使它发出最好听的声音,训练幼儿的听觉感受力和节奏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主题《瓶瓶罐罐交响曲》教案吧。

活动总目标:

情感态度:引导幼儿发现和体验生活中蕴含的韵律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能力培养: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各种综合能力。(如: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合作力……)

音乐素质:训练幼儿的听觉感受力和节奏感。

教学创新:尝试在艺术与科学中寻找恰当的结合点。

第一乐章:会唱歌的瓶子

具体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不同材质的瓶(罐)子发出不同的声响,并找出最好的方法使它发出最好听的声音。

2、在有趣的游戏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3、训练幼儿的听觉感受力和节奏感。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5、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准备:

活动材料准备:

1、教师提供各种常见材质(如:铁制、塑料、玻璃、纸制……)的瓶子或罐子若干。

2、幼儿常用打击乐器人手一件。如:(铃鼓、响板、三角铁……)

幼儿能力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具有辨别常见打击乐音色、音高的能力。

2、幼儿具有初步的节奏感,熟悉各种常见节奏型,并能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的即兴演奏。

3、具有较好的音乐活动常规。

活动过程:

1、听觉、节奏训练

(1)教师分别演奏三种不同音色、音高的打击乐器:大鼓(低音)、碰铃(高音)、响板(中音),请幼儿闭上眼睛,听音色说出乐器名称。

教师边演奏边有节奏地问:

“小朋友/告诉我,什么乐器/在歌唱?”

幼儿有节奏地回答:

“石老师/告诉你,大鼓大鼓(碰铃、响板)/在歌唱。”

(建议:教师与幼儿进行节奏对答游戏时,可即兴变化幼儿熟悉的各种节奏型,并可不断改变演奏音量的大小,幼儿的回答需与教师的节奏型、大小相一致。)

(2)用同样的方法请几名幼儿轮流演奏自己手中的打击乐器,请其它幼儿猜。

(3)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演奏节奏乐《小星星》。

2、熟悉瓶(罐)子经过敲击后的不同音色、音高。

(1)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质地不同的瓶(罐)子(如: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薯片桶(纸制)),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演奏的真好听,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薯片桶说他们也想来唱歌,小朋友想听吗?”

(2)教师用手分别敲击四种瓶(罐)子,请幼儿仔细听辨它们发出的声音,感受并熟悉不同的音色、音高。

本文扩展阅读: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第19篇: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

一、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1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重点:

欣赏贝多芬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两个同学表演“见面握手” (1)

互相看的见 (2)

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

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味出点什么来? 我们请这两位同学说说他们的感受。

是呀,身体的残缺给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心理障碍,就和我们今天要见到的这位音乐家一样,他的双耳失聪,但是却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贝多芬。

(二)贝多芬简介

1、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贝多芬”

2、观看录象片段,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象来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 我想,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课题“命运交响曲”

三、《命运》欣赏

1、欣赏呈示部,

师: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现了哪些画面? 请学生谈感受

2、感受两个主题音乐并会哼唱主题旋律。

a第一主题:命运主题 0 3 3 3 1

师:你从哪句旋律感觉到贝多芬在和命运作斗争?

这个命运是好运还是厄运?

对于这个主题动机,贝多芬是这样说的:“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

我们一起把这个命运主题来哼唱一下,教案《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

学生模唱,要求力度强,并能伴以敲门的动作。

b 第二主题:英雄主题 5 1 7 1 2 6 6 5

师: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个乐章的第二主题,(听音乐)

谈谈与第一主题有什么不同? (力度变得柔和,速度缓慢,旋律更优美)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抒情旋律,抒发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追求。我们把这个主题命名为“英雄”。 学生一起模唱。 用“啦”来表现。边唱边引导学生画波浪线来表现旋律。 c、两个主题音乐的对比

请男同学唱命运主题,女同学唱英雄主题。用歌声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师小结:同学们表现的不错,其实我们刚才的手势就是简单的指挥动作,说不定将来我们班还会出一个指挥家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世界上最出色的指挥家“奥地利指挥家—卡拉亚”,请大家看看他是如何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命运的理解。 d、欣赏视频《命运交响曲》

四、交响曲、奏鸣曲

1、奏鸣曲

师:其实我们刚才欣赏的只是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它还包括展开部、再现部。这种曲式结构叫奏鸣曲式。(课件展示)

2、聆听展开部

3、聆听再现部

4、交响曲

出示交响乐团的画面,了解交响乐团的乐器位置

五、谈谈你的感受

六、拓展 维也纳“三杰”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医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犹如巨轮正要拔锚起航,前途或遇险滩暗礁,或遇波涛汹涌,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搏击风浪,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教案

第20篇:《第四十五(“告别”)交响曲》教案

《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交响曲》

教学目标:

1、从“海顿的故事”和“音乐家小档案”入手,能简要地说出奥地利音乐家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在听赏其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和《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的片段时,能初步感受到交响乐的表现力。

2、结合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听赏,能初步了解弦乐四重奏这一重要的室内乐体裁,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并能在听赏时参与到活动中,记住其美妙的主题旋律。

3、在听赏海顿的两首著名交响乐片段时,能了解力度这一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能记住常用的力度术语和记号,并在表现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音乐家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通过聆听作品选段,能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

教学难点:

能认真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强弱的特色。

教学用具:

钢琴、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故事导入 听赏《告别》交响曲。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在几百年前的奥地利,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长期担任了一个埃斯台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进。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的亲朋在大厅听赏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留下了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为《告别交响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有趣的乐曲?

1、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

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为什么?

2、请同学们交流。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乐曲的主题。

3、哼唱主题。

4、画旋律线: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

5、演唱表现(学生反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演唱时逐渐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

惊愕交响曲教案模板
《惊愕交响曲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