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傣族舞蹈教案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9 21:09:2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傣族组合舞蹈教案

教学内容:傣族小组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2、

3、了解傣族舞的动作特点,基本掌握平步的动作要领。学习傣族舞小组合的基本动作,能连贯、平稳的表现舞蹈。 通过表演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傣族舞蹈的魅力。

教学重点:能连贯、平稳的表现舞蹈。 教学难点:平步和双抱翅的动作学习。 教具准备:PPT幻灯片、大鼓。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对 56个民族。

2、出示ppt课件四幅图画。

*你能说出这些民族的名称吗?刚才大家从服饰、形体特点知道了这是蒙古族、新疆、藏族和傣族。

前三个民族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学习过这些民族舞蹈小组合。你们还记得蒙古、新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吗?

(蒙族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最有特点的动作是抖肩、提压手腕)(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最有特点的动作是翻手绕腕、晃头移颈)(藏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劳作方式和宗教信仰形成了藏族舞蹈特有的风格,膝关节连绵不断的颤动和屈伸,还有松弛的上肢运动是藏舞律动的主要特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傣族舞蹈小组合,傣族人民生活在西双版纳亚热带地区,她们身穿紧身上衣,长筒裙,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舞蹈视频,看看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3、播放ppt傣族舞蹈视频 谁能说说傣族舞蹈都有哪些特点?

4、出示PPT课件黎族舞蹈风格特征、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傣族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是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

*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最典型的特征。  第一道弯 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 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 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5、教师分解讲解组合动作

我们学习的这个小组合共有6个主要动作,音乐节奏欢快,四拍一个动作。

准备动作:面向7点,左手暗掌,右手上举冠型手,右腿后点地。

第一个动作:1*8拍平步,先向7点方位走右脚,然后转向1点并脚,共做四次。然后定型,转向5点方位,右手上托,左手侧平伸立掌。

第二个动作:2*8拍 反方向平步 先走左脚面向3点方位,然后再转向1点,定型转向5点方位,左手上托,右手臂侧平伸。 第三个动作:双抱翅,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踏点步。做四次然后定型(左手上托,右手侧平伸立掌,右腿抬起勾脚) 第四个动作:1234拍右手在额头,左手背后,踏点步自转到5点方位。5678拍左手贴额头,右手背后,踏点步自转到1点方位。

第五个动作:双抱翅左脚开始向3点方位做平步横移动作。共四个。然后定型(右手上托,左手侧平伸立掌,左腿抬起勾脚) 第六个动作:

1、2拍左手立肘,右手屈肘与左手肘处,先向转到5点方位,

3、4拍右手立肘,左手屈肘与右手肘处,转向1点方位。

5、6拍同

1、2拍动作,

7、8拍面向3点方向定型。(右手上举冠型手,左手胯旁按掌)

6、学生看教师指挥整体练习一遍所学动作。(老师指导学生练习不到位的动作。)

7、随音乐表演一遍动作。(做之前教师提要求,如:动作要平稳、体现三道弯的特点)

8、播放PPT视频,欣赏优秀傣族舞蹈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新疆舞所蕴含的舞蹈感情及独有的特点。

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的吉祥鸟,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以杨丽萍为代表的孔雀舞最具特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舞蹈大师杨丽萍的代表作《雀之灵》

欣赏后小结:杨丽萍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傣族孔雀舞独特的艺术魅力。

9、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傣族小组合,请同学们课下多加练习把傣族舞优美、轻盈的特点融入动作中,更好的跳出傣族舞蹈的韵味。

推荐第2篇:傣族舞蹈鉴赏

傣族舞蹈鉴赏

XXXX-XXXXXXXXX-XXX 傣族,一个被大多数人了解而又很神秘的民族。大家了解的是他们的泼水节,神秘的却是和着轻柔细腻的葫芦丝的傣族的舞蹈。从小就因为一个“泼水节”而初识傣族,后来慢慢的接触到杨丽萍,她跳的傣族舞蹈对自己感触很大。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在缅甸、老挝、泰国也有分布。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一、自娱性舞蹈

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二、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杨丽萍的《雀之灵》。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渐渐出现。一袭洁白胜雪的饰以孔雀翎羽的裙子,服顺地贴着。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高贵优雅的孔雀!

杨丽萍以轻柔、细腻、的手指,膀臂等动作,和肩、胸、腰各关节伸展舞姿,从贴着地面逐渐升起,这应该是表现的生命的舒醒。而后左手表演孔雀头部,右手则捻着裙尾,左手部分像是一只美丽的孔雀对着太阳展示自己的美丽。然后孔雀又再一次伏地,伴随着美妙的葫芦丝,孔雀又飘飘而立,旋转,婆娑起舞,表现出很欢乐和喜悦之情,我想应该是孔雀发现了什么很值的令人高兴的事情。

翩翩起舞过后,孔雀又一次伏地而卧,这次像是在整理自己的羽毛,整个过程都看见杨丽萍在展现自己的美手的灵动性,手指曲曲折折,像孔雀展翅,又像是在抚摸自己美丽的翎羽,而手臂像波浪一样的铺展开来,一波一波,像绫罗绸缎一样在风中起起伏伏。

葫芦丝轻柔细腻,圆润质朴和着孔雀的舞蹈,感觉自己像是被风吹过一样。从这里开始音乐逐渐激昂,舞蹈进入高潮部分,从这里开始,我们就看到了杨丽萍的整个才华显现出来。这里并只是傣族“三道弯”表演了,而是更多的杨丽萍模仿孔雀的姿态。孔雀欢悦着展翅飞翔,其手臂每一次挥动都被放慢,拉伸,或起或卧,旋转的幅度也大了起来,不断地加快,整个裙子都飞舞起来了。而后音乐也缓慢变的轻柔起来。孔雀收起自己的翎羽,不断整理自己的羽毛,葫芦丝又慢慢的响起。真是不得不佩服杨丽萍的舞蹈表现力,一个孔雀活灵活现的就这样诞生了。她的手臂不断的颤动,像是风儿吹过孔雀羽毛一般。在这之后,孔雀静静的待了一会,突然转身,旋转,像是天女散花一样,不停的旋转,舞台的灯光也不断配合着,出现了一种梦幻版的场景。一直孔雀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向所有的人展示自己的美丽。舞蹈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只有持续不断的掌声,而孔雀精灵杨丽萍还在上面飞舞着。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三、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特别是和着葫芦丝的孔雀舞,美不可言。作为一个观赏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陶醉其中,然后报以最隆重的掌声。

推荐第3篇:《傣族舞蹈》说课稿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傣族舞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来自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10级舞蹈学专业学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傣族舞蹈》,这是一堂舞蹈教学课。这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是实现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2、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 (2)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体态风格,灵活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难点: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来进行创编。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去理解去表现,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模拟导课,亲近艺术。

课伊始,教师身着傣族服饰,伴随音乐跳一小段傣族舞蹈,接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来到云南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舞蹈采风活动”,采用“傣族文化”知多少的提问方式,揭示课题《傣族舞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视频鉴赏,领悟风格。

通过多媒体,请学生欣赏相关的视频与图片,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

3、自主探索,领悟动作。

借用多媒体,播放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手型、手位及脚位,让影片所表现出优雅、柔美的静态舞姿,深深吸引着同学。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来模仿手型、手位及脚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动作的要领,然后教师亲自示范给同学看,启发学生发表评议,加强手型、手位及脚位动作要领的领悟。

4、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介绍云南特有的民族吹管乐器葫芦丝,然后播放一小段葫芦丝音乐片断,让同学们了解此乐器的音色特点,然后完整的来欣赏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主要采用聆听——讨论交流——感受情绪等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夜幕下的傣族村庄、凤尾竹下的青年男女、村庄恢复宁静进入梦想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揭示音乐的主题和结构特点。

5、想像创编,体验成功。根据刚才欣赏过的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开展创编活动。首先由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初步感知,再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创编音乐中的一段,注意学生强弱搭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表演创编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在欢乐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跟随教师尽情的舞动起来并表演自己的编创,把这堂课推向轻松、愉悦的高潮。

6、课堂小结,艺术升华。

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傣族舞蹈便是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发扬光大,使这朵奇葩光辉灿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

推荐第4篇:傣族舞蹈串词

傣族舞蹈串词 甲: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甲:绚丽的8月,姹紫嫣红 乙:火红的8月,盛满渴望 甲:徜徉在8月的阳光里,我们欢聚一堂 乙:漫步在8月的校园广场,我们举杯同贺 甲:今天的杨婷舞蹈培训中心笑语欢歌, 乙:今天的杨婷舞蹈培训中心高朋满座, 甲: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乙:熟悉的旋律,演绎不改的情怀 乙: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杨婷舞蹈培训中心一周岁的生日庆典 甲:请允许我代表全班一百多名学员向参加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典的各位老师、家长、来宾、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乙:有一个人,在她那精心呵护之下,我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甲:她是大树,是海洋,给别人的甚多,留给自己的甚少,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的奉献。 合:她就是我们的杨婷老师,杨老师——您永远是我们最尊敬、最爱戴的人! 甲:今天,我们把无尽的憧憬和希望铺满大地! 乙:今天,我们把所有的辉煌和灿烂涂遍天空; 合: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一周年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一、《动感早晨》 甲:当鲜红的太阳跃出地平线,我们又迎来了全新的一天 乙:俗话说得好“一日之际在于晨”。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舞蹈------《动感早晨》

二、《姥姥门前看大戏》

甲:是那明媚的蓝天, 乙:是那潺潺的山泉, 甲:是那优美的音乐,为我们带来了这一群可爱的娃娃, 乙:请欣赏由少儿6级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

三、《金孔雀》 甲:曾经有一段舞蹈让世界认识了杨丽萍 乙:今天我们自编的《金孔雀》也再一次亮相舞台 甲: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傣族舞蹈----《金孔雀》

四、《傣族舞》 甲:接下来少儿6级班就将带给我们一段异域风情的舞蹈 乙:让我们在她们优美的舞姿中,去感受来自印度的别样风情----《傣族舞》

五、《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三级小组合》 甲:《中国舞考级教材》具有专业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与民族性 乙: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课程,它为幼儿、儿童、青少年迈步走向舞蹈爱好者和舞蹈专业人才的佐证。 甲: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三级小组合》

六、《小小茉莉花》 甲:等太阳的光芒带来希望, 乙:看阳光的方向就有希望 甲:爱能给我力量 乙:爱能让我们长大 甲:我们一起来欣赏少儿4级班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小小茉莉花》

七、《健美操》 甲:我们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平时还特别注重身体锻炼。 乙:瞧,那边还有一群同学正在跳健美操呢! 甲:请欣赏少儿5级班为我们带来的少儿三级《健美操》

八、《课堂再现》 甲:今天,我们有良好的舞蹈表演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是跟谆谆教导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分不开的。 乙:我们在这最美好的时光里要深深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培育了我们。 甲:下面有请杨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展示平时的课堂训练。

九、《剪纸姑娘》 甲:一双双灵巧的纤手在空中飘然翻覆、挥动, 乙:身着朴素花衣的姑娘们挥动着小剪刀,演示着精湛的技艺,裁剪出了她们美好明天 甲:请大家欣赏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好成绩的现代舞《剪纸姑娘》 结束 甲: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凝聚心头不变的情节, 乙: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越,回荡情怀不改的真切。 甲:告别今天,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 乙:展望明天,我们将用奋斗塑造更加壮美的风景线。我宣布--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周年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甲:祝大家 乙:天天快乐, 甲:身体健康, 乙:工作顺利, 合:万事如意!

推荐第5篇:傣族舞蹈说课

傣族舞说课稿

程维佳

一、说指导思惟

跟着素质教育的不竭深切,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黉舍、家庭的正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首要内容――舞蹈教育,也在这样的一个情形布景下与其它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对于基本教育而言,最首要的使命,就是改变教育不美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本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斥地一片新的六合!

二、说教材

1、教材剖析:本课的内容来自《幼师教科书―舞蹈》全一册傍边的中国平易近间舞部门,这一部门的内容有汉族的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蒙古族舞蹈、傣族舞蹈等,前面的内容我均在上几个学期上过,那么此次我放置的是傣族。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平易近族,是五十六个平易近族傍边的一员,傣族人平易近首要栖身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域,傣族的平易近族特色光鲜凸起,人平易近普遍快乐喜爱歌舞,舞蹈形象活跃,激情细腻,良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膀、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它那美妙的舞姿,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

2、

3、教学方针:

⑴经由过程傣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味傣族舞蹈的根基气概,根基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

⑵扩年夜丰硕学生的眼界及常识,普遍堆集舞蹈素材,以便不竭提高自身鉴赏,舞蹈表演的能力。

⑷培育、增进学生热爱少数平易近族文化的激情。

4、教学重点: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只是做做动作而已,更主要的是浮现一种平易近族的气概特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傣族舞根基动作的教授上,因为学生做动作往往是纯挚的模拟,有时辰还模拟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要力争使他们把动作把握好,是这节课的重点。

5、教学可贵:这节课的可贵就是要肄业生们创编。这些学生年夜多都是来自农村,可以说几乎没有侍趵龛蹈基本,创编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必然难度的。再加上她们都是幼师生,未来很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学会根基的舞蹈的创编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根基手艺。

三、说教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切确的抓住傣族舞的气概特点,并吞舞蹈的重点和可贵,我首要操用了以下的体例:

1、视觉图像法:首先傣族的风土着土偶情、文化内在等对于我们这些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体味,为了学生能更深刻的体味到这一点,我先拿出了一幅具有傣族特色的印染布,膳缦沔是一个婀娜的挑担的傣族姑娘,经由过程视觉的刺激和教师对这位傣族姑娘服饰的讲解,逐渐的引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点,使同窗们在赏识中接管常识,在介绍述形、手位时,我打破了以前那种教员做,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找了良多手形象化,也起到了必然的强化浸染。

2、情景模拟法:和一般的课分歧的是,这节课我把它设计成为一节“舞蹈采风步履”,教员为导游,学生则为欢愉的旅行者,年夜熟悉傣族到走进傣族,最后还拿出衣服让她们穿上,始终让她们感受到自己仿佛真的身临其境一般,不会感受上课会有什么压力,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

3、说话启发法:教师的说话是最直接对学出发生影响的,教师的说话活跃,学生就会很轻易接管。在这节课中,我不竭的用说话来启发学生,让她们转化脚色,把自己转换成一位斑斓的傣族少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金色的孔雀,这样她们做动作会显得斗劲自傲,对于我们很好的完成教学方针是很有辅佐的。

四、说学法

我感受,年夜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法和学法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惟抉择了教学模式,教学模柿胰振了教法与学法。但无论是教法仍是学法,都必需正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进修为中心,充实调动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按照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乐趣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环绕着教学方针,用视觉的不雅察看来模拟教员的动作和图片的动作,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气概以及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不竭的鼓舞激励、启发她们自动性的进修。注重学生缔造性的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育,不竭渗入素质教育。

五、说教学挨次

1、

让把自己最斑斓的一面揭示出来。

2、导入:教师在美妙的傣族音乐声中,介绍傣族及傣族舞蹈,完了后,让她们谈谈听完之后的感应感染,年夜而引出傣族姑娘的服饰,经由过程服饰再引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点。

3、达标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年夜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体例:

⑴在做傣族舞体态动作的时辰,是经由过程赏识一幅印染后再去做的,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对这一块内容马上就把握了。

⑵手形手位的教授。操作一些手形手位的图片,再加上对于孔雀这种动物的描述,使学生们强化记忆。

首先年夜白创编是怎么回事儿。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鼓舞激励她们斗胆的创编,活学活用,这样,编一组4个8拍的动作应该是可以完成的。编完之后,还让她们特出来,而且巨匠一可人来学。

⑷课堂小结

六、感悟与反思:列位率领、列位同业,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跟着教育更始的不竭深切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备人本思惟的教育理念,自由活跃的教育体例,为我们的教育斥地了一片新六合,一节好的舞蹈课应该浮现“课堂教学糊口化”,让课堂教学布满生命与活力,经由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布满激情的情景中轻松兴奋的接管美的陶冶。作为一名专职的舞蹈教师,我将继续朝着这标的目的全力,此次开课即是一种考试考试,不妥之处,但愿获得列位率领、列位同业的辅佐、指导!感谢!

推荐第6篇:傣族舞教案

《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

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师准备】 DVD机,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傣民族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

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教师整队上课,师生互相问好,清点班级人数,整理服装。

二、活动身体(身韵组合)

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三、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

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

一位: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 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

二位: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胃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 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气息下放。

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

四位: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

五位: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六位: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

七位: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注意:在做动作时气息保持下沉,肩膀放松,脖子拉长,所有的动作出手时走最大路线,收手时走最近路线!

集体练习一遍,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膝盖的屈伸。

四、学习傣族舞蹈的掏手和柔手

1、掏手:由里向外双手掏出,掏出后四指并拢,大拇指向旁翘起, 收回时向下按压手指,此动作用于连接每个手位,是过程动作。

2、柔手:双手自腕关节有韧性地提起,并逐关节呈波浪形向指推进。

五、学生自组动作

1、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化身为四只小孔雀,利用我们所学的7个手位,自由组合动作顺序。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好,但是大家的面部表情都有所欠缺,没有表现出傣族姑娘的含蓄,恬静。

2、播放视频

现在老师有段视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一看,看完之后,我们再试试。 教师播放一组傣族原生态的风景视频,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不同地域民族的风土人情,体会傣族姑娘的优美和安静。

教师提示:气息平稳,面部放松微笑。

六、成果展示

教师在最后领舞一段。。。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刚的表现非常的好,既抓住了动作的要领,也能让老师感受到你们在表情和情感上的投入,希望以后你们不管跳任何舞蹈,都要全心的投入,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更应该要学习如何把“自己的心”变成“孩子的心”,能感受他们所感受的,才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小朋友。

推荐第7篇:傣族舞教案

《傣族之旅》教案

教学内容:傣族舞的各类手形、手位,根基动作等。

教学目的:经由过程傣族舞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味和把握傣族舞蹈的根基气概、动作特点等,扩年夜学生舞蹈的眼界,提高学生舞蹈的默示力。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筹备:VCD机 电视机 卡座录音机 磁带 动作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完毕后,学生盘坐在地上。

二、导入(5分钟)

师:同窗们,我们的糊口是何等的缤纷多彩,我们的世界是欢喜的舞蹈世界,接待你们再次来到舞蹈课堂,我们的口号是― 生:秀出自己!

师:是的,舞蹈不仅能陶冶人的身心,舞蹈更能扩年夜人的眼界与见识,我们每一次平易近族舞的进修,就仿佛履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因为我们都知道,进修一个舞蹈,光光模拟它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体味这个平易近族的风土着土偶情,文化内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个舞蹈的理解才会深刻,动作才会丰满有灵性,你们感受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那么,今天教员又要带你们去阿谁平易近族旅行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影音文件1,侍旧粟制在一分半钟) 完毕

师:对,是傣族,那么,年夜此刻起头,我的身份不单是一名教员,更是一名导游,也请你们且则的抛失踪进修的压力,把自己 算作是一名欢愉的旅行者,行吗?好!请巨默坐稳了,我们马上出发,飞机即将起飞!

三、新授(25分钟)

(播放影音文件2:傣族人平易近糊口的的画面和一些傣族舞蹈片段) 在播放的同时,师:接待巨匠乘坐本次航班,我是本次旅行的导游,本次航班的起飞地是在××黉舍,下降点是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园,请巨匠系好平安带(模拟系平安带的动作),我将带巨匠体验一次兴奋的旅行。此刻,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傣族。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平易近族,傣族人平易近首要栖身在瑞丽、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域,他们持久糊口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区,人们在炎热的亚热带天色中劳动糊口,所以他们更喜欢一种平稳、袄鲜的节奏,无论是挑担、走路,都想在轻盈起舞,悠悠自得。傣族的“傣”字意为酷好和平与自由的人,傣族的平易近族特色光鲜凸起,人平易近普遍快乐喜爱歌舞,舞蹈形象活跃,激情细腻,良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它那美妙的舞姿,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登上年夜雅之堂,是年夜都邑的人们为之而倾倒! (音乐毕)

师:同窗们,适才听了本导游的一番介绍之后,有什么感应感染? 生:太美了„„

师:是的,我们常说,越是平易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一个好的舞蹈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共识。此刻,飞机已经安然下降在傣族园里,巨匠想不想和我学跳傣族舞? 生:想。

师:好!让我们来揭开平安带(模拟解开平安带的动作),一同走进我们的傣族园。

(让同窗们站起来,而且插空站好)

师:我们进修一个舞蹈首先要年夜它的根基动作入手,因为本导游经常来云南,所以我对傣族舞很是熟悉,傣族舞共有7种根基手形,8种根基手位,下面让我们一块来熟悉一下吧!

揭开黑板(黑板起先都被蒙着,揭开后,膳缦沔写着几种手形手位的名称):掌形 冠形 爪形 嘴形 叶形 曲掌 鱼手

低展翅平展翅 高展翅 顺展翅 侧展翅 双合翅 反抱翅 抱翅

每介绍一个根基动作,就把响应的动作图片贴到黑板上,便于学生形象把握,教师在旁讲解指导。 教师讲解的时辰注重:尽可能绕揭捉生矫捷把握,每一个根基动作尽可能把它得出处、动作搭配等方面的内容讲解并跟学。为下面的编创打下基本。

四、游戏(5分钟)(用于巩固前面的内容)

师:适才熟悉了那么多的手形手位,我相信巨匠都有很是深的印象,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简单的游戏来考考巨匠,这个游戏叫做“心有灵犀”。 游戏轨则:教员选三名同窗甲、乙、丙上来,甲同窗手拿事先教员筹备好的卡片,每张卡片分袂写着分歧的动作名称,乙背对着甲,与丙面临面,丙看到甲出示的卡片,做出响应的动作或用说话加以提醒,由乙来猜,在一分钟之内猜得越多越好。

这个游戏可以选两组同窗进行角逐。 游戏完毕

五:实践 (10分钟) 师:巨匠玩得欢快不欢快? 生:欢快!

师:经由过程了一番游戏,相信巨匠对傣族舞的根基动作必然深刻了不少,这些手形手位只是傣族舞蹈的基本部门,它的良多动作是在这些根基动作的基本上丰硕起来的。此刻呢,再交给巨匠一项使命:四小我一组,在不改变傣族舞蹈气概的前提下,以傣族舞的根基动作为基本,每一组编一段4个8拍的舞蹈动作,但愿巨匠多多动动脑子,不要纯挚局限于教员适才教的这些,你们可以斗胆的创编,可以回忆一下以前电视里、或者是碟片里看过的一些傣族舞,领受一些美妙的动作为自己所用。此刻师你们才艺默示的最好机缘,看看哪几组默示的最好!好!概缦悝步履!

(学生们起头创编,播放傣族音乐陪衬空气。4分钟) 创编完毕

成就组同窗上来表演,首先予以必定,再指出不足的处所,教师辅佐其稍加改削,然后全体同窗一块来跟学。

六、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玩得欢快吗? 生:欢快!

师:是呀!我也很欢快,可惜天色已晚,我们不得不且则的辞别一下。今天的傣族之旅我们学到了良多工具,让我们不虚此行,巨匠必定是感受不尽兴,不妨,既然我们来到了傣族园我们就多玩几天,下节课继续我们的傣族之旅!

推荐第8篇:傣族舞教案

了解傣族舞的说课表

说课教材:小学舞蹈欣赏

说课目标: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傣族人民的舞蹈简单的了解,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对傣族舞蹈有所了解,培养兴趣

说课的重点:了解傣族舞的特点。

难点:以文字的方式使其对傣族舞有所领会。

关键: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对傣族舞蹈有大概的了解

教学方法:通过声音视频课件更好更形象的展现本课内容,加强印象。通过举手发言和现场的动作参与,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不枯燥,生动有趣味性。

教具准备:放映仪器

说教过程:

一、利用PPT放映图片、音乐,问同学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给学生介绍少数民族之一傣族

2通过图片来讲授傣族人民音乐方面的特色

3 大概了解具有民族风情的葫芦丝乐器,并欣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乐器演奏、

4通过图片从视觉方面看傣舞的感觉

5介绍傣族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的体态手型 ,可以课堂做一下体态,也可以利用阳光来做手型。

6举例小美女,杨丽萍的接班人,充分发挥偶像作用,让孩子们有信心学习傣族舞,有信心站在舞台上,喜欢表演。 7欣赏杨丽萍经典之作------雀之灵,是学生在视觉听觉和内心对傣族舞蹈产生兴趣

8.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爱美的民族,记住那美丽的舞蹈,也希望下一个巨星是你奥,本节课结束。

推荐第9篇:高中舞蹈《傣族舞》说课

新课标高中舞蹈《傣族舞》说课教学设计

一、说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舞蹈教育,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与其它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每个人都具有舞蹈的能力,因为舞蹈源于人体的动作,而每个人无时无刻也离不开动作,用动作的语言共同来表情达意,来创造和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中参加舞蹈活动所具备的舞蹈能力,当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后天学习。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来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二、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内容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当中的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部分,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当中的一员,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膀、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它那优美的舞姿,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

三、教学目标:

⑴通过傣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等。⑵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舞蹈表演的能力。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动作融会贯通,学会简单的创编。⑷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只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的风格特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傣族舞基本动作的教授上,因为学生做动作往往是单纯的模仿,有时候还模仿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要力求使他们把动作掌握好,是这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就是要求学生们创编。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舞蹈基础,创编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选择舞蹈课的都是女同学,将来很有可能走上工作岗位会用上,所以学会基本的舞蹈的创编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创编可能要学习两至三节课后,把基本的舞蹈动作都熟悉了然后再展开创编活动。

六、说教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抓住傣族舞的风格特点,攻克舞蹈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操用了以下的方法:

(1)视觉图像法:首先傣族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等对于我们这些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先拿出了学校演出时的傣族特色的服装,通过视觉的刺激和教师对这位傣族姑娘服饰的讲解,逐渐的引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点,使同学们在欣赏中接受知识,在介绍手形、手位时,我打破了以前那种老师做,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找了许多手形手位的示范图,让学生们自己去找动作,去配动作,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2)语言启发法:教师的语言是最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在这节课中,我不断的用语言来启发学生,让她们转化角色,把自己转换 成一位美丽的傣族少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金色的孔雀,这样她们做动作会显得比较自信,对于我们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是很有帮助的。

(3)实践法:在学生舞蹈学习练习实践中,突出音乐与舞蹈的情感表现。

七、说学法: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法和学法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与学法。但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用视觉的观察来模仿老师的动作,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风格以及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不断的鼓励、启发她们主动性的学习。注重学生创造性的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渗入素质教育

八、教材的加工重组:在教学大纲中,本单元应最先介绍的少数民族舞蹈是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和新疆舞蹈。但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很难,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而傣族舞蹈在技巧方面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所以先选择了学习傣族舞蹈。

九、教材的拓展: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我们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所形成的舞蹈风格多样,补充进了傣族舞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艺术

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十、学情分析:舞蹈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学生舞蹈功底很差。,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十一、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之后,我都会让学生喊出舞蹈课的口号:秀出自己!让她们时刻提醒自己:让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2、导入教学内容: 内容一:基本技能的学习。

准备活动:播放音乐,跟随音乐做热身运动。以各关节为主,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关节损伤,增强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

的生理惰性,振奋精神。

扶把练习:通过扶把练习掌握身体各部位规范的单一动作,克服站立时的腰部无力向下的毛病,增强躯干的力量,增加腿部肌肉的力度、开度及灵活性。 组合练习:通过学习舞蹈身韵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作的协调性,是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注重基本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和提升技能技巧难度,并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对舞蹈的艺术表现上和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方面。

内容二:相关文化的渗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和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的首位。舞蹈课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舞蹈技能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而在学习中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在堂课中,紧紧围绕该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渗透,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如在课题的导入中,首先就是对傣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成因的探究,如,傣族舞为什么手部动作是这样为什么常用一些送跨的动作等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该舞蹈的本质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傣族舞蹈的欣赏经验,提高其舞蹈审美水平。本文内容三:傣族舞蹈动作的学习、动作组合的创编。侧重点在这一个环节《音乐与舞蹈》模块中的舞蹈创编,主要是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合适的音乐或根据音乐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教学中舞蹈创编的体现主要在利用已学习的傣族舞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创编出相适应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创编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高中学生舞蹈学习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1)手形手位的教授。再加上对于孔雀这种动物的描述,使学生们强化记忆。

(2)再接下去就是创编实践。这一块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创编之前教师带头编了一个舞蹈,让学生一边看,以便带着问题:老师在这个舞蹈当中用了那些手形手位,老

师是怎样进行编排的?让学生首先明白创编是怎么回事儿。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她们大胆的创编,活学活用,这样,编一组4个8拍的动作应该是可以完成的。编完之后,还

让她们跳出来,并且大家一块儿来学。 (3)课堂小结

十二、感悟与反思:各位领导、各位同行,《音乐与舞蹈》模块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又由于其课程目标定位和学习人群的特殊性,此门课程的教学更需要老师们在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会课标要义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中如何体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何将舞蹈鉴赏、表演、编创有机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都还有待于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育方式,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一节好的舞蹈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与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景中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熏陶。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朝着这方向努力,这次开课便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各位同行的帮助、指导!谢谢! 本文地

推荐第10篇:傣族舞蹈组合创编 教学设计

东北秧歌舞蹈组合 教学设计

: 舞 蹈

任课教师: 韩 云

任课班级: 07幼师2班

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2008年10月

一 专业分析

舞蹈是幼师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实现培养目标----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应根据培养目标,精选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对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及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预期目标。现需要抓住专业优势,以音乐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音乐所展示的特定内容进行编舞.二 教材地位及作用

通过舞蹈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运用。使学生初步掌握舞蹈创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使学生逐步具有舞蹈的教学与创编舞蹈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使学生在舞蹈学习实践中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初步掌握舞蹈动律及风格特征。 2.能力目标 : 本次课通过拓宽学生的舞蹈文化思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德育目标 : ①通过学习幼儿舞蹈组合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学工作的喜爱。②通过创编东北秧歌舞蹈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热爱灿烂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四 教学重点 难点

拓展学生的舞蹈文化思路,组织引导学生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五 学生情况分析

1.共性分析 :07年级的学生舞蹈训练时间较短,在舞蹈基本风格和艺术表现力上仍需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提高,适当加入对舞蹈作品情感展示方面的教学渗透。

2.个性分析 :学生的舞蹈基础及舞蹈素质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在教学中以强带弱,以优带差。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使每位学生都融入整体的舞蹈教学之中。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基本功 幼儿舞蹈组合

讲解示范提问 学生练习

东北秧歌舞蹈组合 基本动律动作

讲解提问 启发学生

展示舞蹈作品

小结 结束

第11篇:浅析傣族打击乐器与舞蹈活动

浅析傣族打击乐器与舞蹈活动

摘要:瑰丽的彩云之南,是一块神奇的沃土,美丽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自远古许多西南少数民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在这草树荣茂、鲜花盛开的广阔天地中,各种艺术活动,离不开音乐。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乐器,他们都在以自己最独特的表达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追求。傣族是云南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傣族的乐器种类繁多,较为普遍的有吹奏乐器“毕”、弹拨乐器“玎”以及打击乐器鼓、钹、?锣等。傣族的乐器虽简单,但确别具韵味。

关键词:傣族 打击乐 舞蹈

一、傣族民间打击乐器的代表

(一)象脚鼓

象脚鼓―膜鸣类乐器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象脚鼓分长鼓\中鼓\短鼓\小短鼓和双面横鼓五种。象脚鼓造型颇似象足,呈敦圆筒状,上是鼓首,形如菠萝;中为鼓腰,圆筒,较细;下是鼓尾,似喇叭喷口,外径与鼓面相当或稍小一些。鼓面蒙鹿皮或黄牛皮\羊皮\虎皮,用鹿皮条或牛筋条绷拉,可随时根据气候干湿度调整面皮,可松可紧,使音响适中。象脚鼓的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正击、侧击、闷击、指击、腕击、拳击、肘击、脚击等,十分灵活多变。

(二)?锣

?锣―体鸣类乐器,分单?(单只用)\编?(或叫排?\架?是\,几只?列挂在一个固定的架上,音高不同,一击全响)\配?(音高不同的?配着,但不挂于连击的架上)\组?(不同音高的?挂在架上,像云锣一样分别击打,以及两位舞者抬一条木棍,上面固定两面?锣边舞边击等多种类型。主要流行于傣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常由四面或五面编为一组,大小不一,挂在架上敲击演奏。常见的?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节日庆祝、傣戏和各族民间歌舞伴奏及体育表演活动中。常常和象脚鼓(或其它鼓)、钹组合在一起使用。

(三)钹(镲)

钹―体鸣类钹由响铜制成,构造简单,无固定音高。 分大、中、小型三种,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作“镲”,是常见的打击乐器。 钹管弦乐队及地方音乐中应用广泛,在少数民族中也相当流行,它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傣族中的钹与汉族用镲形制基本相同,但镲中心凸起处较小镲面较薄音响较为清脆。钹的奏法多样,有轻、重、磨、扑、颤、闷、亮、切(碰)等。

打击乐器是傣族的音乐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中都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二、打击乐器与傣族舞蹈

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重起、轻落,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傣族舞蹈以其自己独有的民族特点而享誉中外。孔雀舞、象脚鼓舞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其中打击乐器具有即舞又乐的特性,人们身带乐器边舞边乐,将乐器表演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在孔雀舞中它们作为伴奏乐器,而在傣族跳鼓(象脚鼓舞)舞者又是鼓手,他们挎鼓而舞十分潇洒。在傣族的?舞、锣舞中也体现了既舞又乐的特点。

(一)击鼓而舞

舞者是在有象脚鼓、?、钹的情况下进行跳鼓活动(象脚鼓舞),他们既是鼓手又是舞者。鼓手在?与钹合奏下,双手敲出急促的起点后,敲出表意的“鼓语”。边舞边奏,尽情抒发内心情感。听者闻声会意,发出阵阵喝彩。

(二)以象脚鼓为领头舞具

在庆典节日、众舞狂欢之时,大家用几只及至几十只鼓引舞,由鼓手领头,配合其它打击乐器一起,宏大的节日场面,人山人海的群众踩着鼓点欢跳,盛况空前。

(三)伴奏乐器

舞者表演孔雀舞时,象脚鼓、?、钹又成了伴奏乐器。孔雀舞没有音乐旋律的伴奏。伴奏乐器虽然仅有象脚鼓、锣、钹等打击乐,但并不显得单调。象脚鼓的鼓点异常丰富,音响变化万千,表演者通常都要选一位很好的鼓手伴奏。这样才能打出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鼓点。

无论是做跳鼓表演还是做舞蹈的伴奏乐器都不会削弱乐与舞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却相反更为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敲打出各种花式鼓点,衬托舞者。象脚鼓、锣、钹三种乐器很协调的齐奏时,节奏点激发起舞者的激情,同时,舞者精湛的表演艺术又感染了乐手。二者默契的配合、精湛的演绎才奉献给观众如此生机勃勃的艺术。

傣族的打击乐器用它的超强的震撼力、表现力,担当起传承民族音乐的使命。我们璀璨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任何其它国家、民族音乐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年青人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发展。作为年青人,我们要学会鉴别好的音乐、好的文化,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是有益的,年青人都可以学习借鉴。但是青年人的文化思想阵地若全部被外来文化占领,而把本民族的精粹文化当作糟粕则十分可悲。如今对我们年青人来说,掌握、传承、发展本国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是当务之急。

傣族人民热爱音乐,我们也热爱傣族音乐。傣族音乐有它独特的韵味,让我们感受到傣族人民浓郁的民族情感。傣族音乐的传承、发展离不开这些本民族的主体乐器及各种民间音乐活动。正是在这些音乐活动中,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交接民族传统文化,把民族音乐注入每个人的血液里,提升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已传承。我们要享受、发扬这样富有民族精神的音乐,因为这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美!

第12篇:学前教育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

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师准备】DVD机,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傣民族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

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班级人数,整理服装。

二、活动身体(身韵组合)

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三、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 一位: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

二位: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胃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气息下放。 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

四位: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

五位: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六位: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

七位: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注意:在做动作时气息保持下沉,肩膀放松,脖子拉长,所有的动作出手时走最大路线,收手时走最近路线!

集体练习一遍,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膝盖的屈伸。

四、新课—学习傣族舞蹈的掏手和柔手

1、掏手:由里向外双手掏出,掏出后四指并拢,大拇指向旁翘起,收回时向下按压手指,此动作用于连接每个手位,是过程动作。

2、柔手:双手自腕关节有韧性地提起,并逐关节呈波浪形向指推进。

五、学生自组动作

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化身为四只小孔雀,利用我们所学的7个手位,自由组合动作顺序。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好,但是大家的面部表情都有所欠缺,没有表现出傣族姑娘的含蓄,恬静。现在老师有段视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一看,看完之后,我们再试试。 播放视频

教师播放一组傣族原生态的风景视频,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不同地域民族的风土人情,体会傣族姑娘的优美和安静。

教师提示:气息平稳,面部放松微笑。

六、成果展示

教师在最后领舞一段。。。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刚的表现非常的好,既抓住了动作的要领,也能让老师感受到你们在表情和情感上的投入,希望以后你们不管跳任何舞蹈,都要全心的投入,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更应该要学习如何把“自己的心”变成“孩子的心”,能感受他们所感受的,才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小朋友。

刚刚同学觉得老师的表演怎么样?

但是老师的表演和你们有什么不同呢?

同学们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站立着的表演

第13篇: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研修教案

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研修教案

郇新红

【研修目标】

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

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老师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

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活动身体(身韵组合)

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老师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二、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

三、练习傣族舞蹈组合

第14篇:《傣族舞蹈》教学设计(周辉鑫)

《傣族舞蹈》教学设计

汉江科技学校 周辉鑫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

傣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以舞蹈的特殊语言直率、真挚反映他们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实现他们审美要求和表现形式,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艺术形式。傣族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风格,独特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因此,傣族舞成为各类各级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孔雀舞更是倍受女生喜爱。根据我校幼师学生水平特点、专业特点及学生培养方向确定。

(一)教学思路:

(1)教学中学习傣族舞蹈,注意了解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艺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地了解热爱和珍惜保留,还要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展。 (2)通过学习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编排舞蹈作品方法,培养学生编排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逐步引导学生创新作品的能力,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教学傣族舞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人民生活、环境、习惯、服饰、音乐等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民族情感和尊重各民族文化。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审美、表现能力。

(二)教学设计:根据幼师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安排及学生实际水平各类民族舞安排在二年级下。本学期将学习藏、新疆舞,傣族舞。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藏、蒙、新疆舞各种能力都有较大的进步。因此,本节内容设计为两节连堂课。

1、第一节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习惯、服饰、音乐等相关知识,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傣族舞(孔雀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解决各动作的难点,领会知识技能要领。

2、第二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解决各动作的难点,在领会知识技能要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再根据音乐特点,选择主题进行编排简单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舞蹈创作、创新能力和表现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

15级幼师(2)全班26人,原来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状况(兴趣、无所谓、不兴趣各占1/3),通过近二年的教学工作学习,学生部分对学习舞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近2年的教学,校艺术节、校艺术团的演出,市中小学生舞蹈比赛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上课积极性大大加强,学习基本上都能积极主动参加舞蹈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藏、新疆、傣族等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和风格,欣赏优秀的各民族作品,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作用:

1、中华民族民间舞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系统学习舞蹈的知识技能,增强表演能力,扩大创作范围,培养热爱各民族情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傣族舞鲜明的特点、独特的视觉美、韵味美,增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美的欲望。通过学习促进学生鉴赏、审美和表现美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辩析几个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的异同,了解与其它相关的知识。通过学习傣族舞的基本手型、手位和脚位,以及手、头、肩的基本动作和基本舞步的学习及将它们进行结合,克服机械地、单纯的训练动作的教法,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简单的舞蹈编排创编,培养创新意识,发展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傣族舞的特点、风格、表现手法,了解傣族人民生活、劳动、音乐等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2、技能目标:学习孔雀舞的基本手型、手位和脚位,以及手、头、肩的基本动作和基本舞步,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和动律特点。培养学生编排、创编创新能力,为今后能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3、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注意渗透情感的表达,创造“情、韵、美”境界,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通过民族舞的学习培养民族的自豪感。

(三)教材的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

①掌握傣舞的基本动作、动律特点、风格。 ②学会简单的舞蹈编排创编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2、难点:

①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臂部、腰部讲求曲线美),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与韵律美。

②学会简单的舞蹈编排创编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3、解决重难点办法

①采用以“看、练”的训练方法通过老师具体的示范、比喻、讲解、对比、模仿练习来体会三道弯等动作的形成特点并逐个纠正动作准确位置。 ②采用集体、分组、个人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感知到傣族舞的风格及动律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感知动作形成要点,学会学生之间相互纠正动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审美的能力。

③学生编排、创编的作品展示,师生的点评,提高了创作的信心,学会合作。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纠正——练习——观赏”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较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由内而外的感知),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感悟新的知识,如蒙古舞与傣族有什么不同?(同样都有掌形),不同何处?特别是难点,教师要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及时纠正表扬,共同进步。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分层提高。创编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及时肯定学生的能力。

3、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及班级学生特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风光和风土人情,了解地域特点,倾听傣族各种乐器演奏的作品,培养美好情感。欣赏《孔雀舞》作品,由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演,让学生观察傣族舞的风格特点扩展知识面和思路。为学习傣族舞蹈打下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2分钟)播放“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回忆课前学习过的知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兴趣,采用提问方式巩固知识,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由上引出课题——学习中华民族舞——傣舞。

2、明确不同的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的不同,傣舞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3、详细介绍傣族的基础知识

(1)简介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2)几种傣族民间舞蹈形式和特点。如:象脚舞(男性舞)、蜡条舞是由女子表演的仪式舞等等、孔雀舞(女性舞)。

(3)重点学习傣舞。(重点介绍《孔雀舞》 l 基本手形、手位和脚位。 l 手、头、肩的基本动作。 l 基本的舞步。

l 将手、肢体、舞步组合成协调的动作并进行练习l 各动作与音乐节拍的关系(拍点) l 全体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现场指导

l 对掌握不同程度的学生具体动作展示,教师学生进行中肯的评议

(三)小结:(5分钟)对第一节课学习的情况进行简单总结,提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熟悉音乐:(3分钟)倾听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讨论、分析音乐的主题、结构特点。作品由三段组成:A—B—A。

A:描绘傣族村寨夜幕下,人们忙完一天劳做后,宁静的村庄凤尾竹轻轻摇摆,月光朦胧的情景。音乐缓慢、优美、抒情。

B:描绘一群青年男女来到凤尾竹下,歌唱、嬉戏、娱乐的画面。音乐起伏,情绪较激昂,进入高潮。

A:村庄回复宁静,人们进入梦乡,一片吉祥,月光下的凤尾竹诉说情长。音乐平稳、宁远的感觉。

第一节课下课休息。教室继续播放音乐。

(四)编排与创编组合:(25分钟)

1、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编排与创编的情况,提出要求 (1)动作运用衔接自然、流畅。 (2)作品能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 (3主题与音乐吻合。

2、编排与创编:把已掌握的傣族舞的基本知识、手形、脚位等等技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进行组合编排与创编

3、三组学生分别编排音乐中的一段,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强、弱搭配,共同进步。

(五)分组展示编排的作品:(8分钟)由学生说明编排理由,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各组编排的优、缺点,提出修改的意见,渗透专业编排创编的方法,达成共识,形成一个较好的作品

(六)全体学生练习完整作品:(15分钟)

(七)总结:(2分钟)今天我们学习了傣族舞的基本内容,它只是傣族舞蹈中的一小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人民生活的变化,大众鉴赏水平的提高,傣族舞将会有更大的创新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更是我们教学、表演、创造的源泉。 布置作业:复习本课传授的内容。

第15篇:文化教案少数民族傣族

文化课 美丽的少数民族—傣族

一、课程名称:

文化课 美丽的少数民族—傣族

二、教学对象:

初级水平的泰国中小学生

三、教学内容:

傣族概况、特色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和民族节日。

四、教学重点:

傣族的民族特性和泰族的异同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初步了解已傣族为例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2.交际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傣族的认知从而学会介绍自己的民族特色。

3.情感目标:通过傣族泰族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兴 趣。

七、教学方法:

1.图片展示法 2.讲问结合法 3.任务型作业法

八、课时分配:15分钟。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ppt首页中英拉总理与李克强总理和放孔明灯的照片,提问学生图片人 物以及他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少数民族(节日)主题。(1分) 2.提问学生中国有多少民族?多少少数民族?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引入傣族,播放介

绍视频(3分)

3.提问“傣”字特点(由亻和泰组成),进而介绍傣族概况。别称、人口、分布、语言。 (1分)

4.民族服装:把傣族和泰族民族服装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分类讲解三种傣族女性和

男性的民族服饰。(2分)

5.民族建筑:展示图片,让学生区别民用建筑和佛寺建筑。分别介绍傣族竹楼、佛塔

佛寺和古井。(2分)

6.民族节日:提问学生泰国有什么传统节日,进而引出傣族传统和节日有哪些。(泼水

节、入夏节、出夏节)在讲解泼水节的时候提问学生宋干节都做什么,将宋干节和泼水节进行对比。播放泼水节视频。(4分)

7.课堂回顾:提问学生,通过学习,对傣族有什么了解?(1分)

8.作业布置:4个人一个小组做一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告,并设计一件这个民族的

服装。(1分)

十、执教记录

1.通过对傣族的介绍首先让泰国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再对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

解。

2.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纠正口语的用词和发音。3.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加强合作性,做到讲练结合。

第16篇:浅谈傣族舞蹈手形的微观语言表达

浅谈傣族舞蹈手形的微观语言表达

【摘要】 手形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的特点,赋予了傣族舞蹈独特的魅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并具有区分于其他舞种的个性特征。本文以舞蹈身体语言的“语形”为切入点,从微观语言的角度出发,对傣族舞蹈中出现的手部肢体语言进行分析,并从手形的模拟性、象征性以及在不同语境下不同语义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手形“语义”的多样性,从而使人们从细微方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傣族舞蹈的本质。

【关键词】 傣族舞蹈;多样化手形;微观语言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傣族舞蹈种类多样,不同类型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内涵。在傣族民间舞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手形,手形作为身体语言的一种微观语言表现形式,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手形都有着它不同的象征,而同一手形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如流传较为广泛的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长甲舞、大鹏舞等,所用的手形也有所不同,多样的傣族舞蹈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还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审美文化内涵。通过对手形这一微观语言的表达,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出此舞蹈是属于哪个种类的傣族舞蹈;也能以小见大,通过对此微观语言表达,从而对傣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形”的表现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文本,它的全部微妙都在人的肢体上,它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利用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来表情达意的。[1]90舞蹈如同人类所有的交流工具一样,也具有自己的微观基础和推进逻辑。无论是原生态的传统舞蹈,还是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其结构方式都有自己的逻辑,都有自己逻辑的起点,而它的起点是基于微观的语义和语形。通常来说,舞蹈最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定是其“动作形态”,在动作形态的基础上加入表演者的情感与服装等的装饰来展现舞蹈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见,“动作形态”在舞蹈这门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这所说的“形”则是指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出来的人的造型,是具体的傣族舞蹈手形所呈现的外观形状。笔者试图通过对微观语言傣族舞蹈手形的分析来更深地认识傣族舞蹈。

(一)傣族舞蹈的常用手形

包括掌形(立掌、托掌、摊掌、提腕掌、自然掌形等)、冠形、爪形、嘴形、叶形、屈掌、拳形等七种;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常见手形以外,在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傣族舞蹈中还有在特定的舞种中运用的手形,比如鱼舞中的专用手形:叉掌、鱼尾形、鱼头形等;在长甲舞中还有独特的开指、合指、开合指、合掌等形态。

(二)常用手形的表现形态

二、“意”的表达

“意”是指人的精神层面,是在“能指”基础上,可以推知和理解的“所指”的表达,是一种内在的意象表达。庄子所谓:“?Z之贵者,意也。”舞蹈这门肢体艺术,要借助外在“形”的动态,来营造“意”的表达环境。[2]可以说,“形”是“意”的物质载体,通过它可以将民间原有的“意”以及经过编导加工的“意”传递给观众,其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引起观众对“意”的深思。在傣族舞蹈中,手形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是傣族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审美原则烙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印迹。弗洛伊德曾说过:“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如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福金也曾说过:“舞蹈是手势的发展,是它的理想化。”此类观点表明,舞蹈肢体动作的表现蕴含着某种意象的表达。同样,不同的手形运用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固有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动作形态,而且还蕴含着所要表达的舞蹈内涵与意象。傣族舞蹈中的手形运用都有其特定的逻辑与规则,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所用的手形有所不同,而不同手形出现在不同的傣族舞蹈中时,我们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因此我们在熟知傣族舞蹈各种手形的形态以外更有必要知道: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它还具备有某种特定的寓意。

(一)模拟性与象征性

在前文中一共提到傣族舞蹈的18种手形,其中有五种掌形,它们的整体形状都相似,不同之处就是在其最后的发力点与最后的形成方向。掌形的外观像一片芭蕉叶,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茂盛,掌形就是对此意象的一种身体表达,这是傣族舞蹈一种象征性的手形,不管是在训练组合还是在各类傣族成品舞蹈中此手形都必不可缺。“冠形”“嘴型”“爪形”三种均表达出孔雀的意象,是对孔雀的一种生动模仿。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繁殖着众多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这些动物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加细致认真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了解,这些原生态的形象一直是傣族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和表现内容,并且在舞蹈中对其进行艺术升华,形成了许多“形美也神聚”的手形。另外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被称作“圣鸟”,他们把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吉祥,他们利用身体的每个部位来完成对孔雀神圣形象的塑造,因此这些手形也是傣族人民对孔雀崇拜的一种意象传达;“叉掌”“鱼尾形”“鱼头形”则是从鱼的形象中衍生而来的,通过肢体语言手形的模仿与变换,形成对鱼的一种意象表达,同时也是傣族水文化的一种体现;“叶形”“开指”“合指”“开掌”等这几种手形的特点都是手指分别错开,既有利于体现出舞者手指的修长灵活,也是傣族小乘佛教的宗教文化的一种表达。这些手形一般在长甲舞中运用较多,由于舞者十指带上长长的指甲,会对手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展现手指间的灵活与美感,所以五指之间一般分别错开,形成“开指”“合指”“合掌”等五指分别错开的形态。同时这些手形所表达的主要是佛的形象,小乘佛教是傣族的一种全民信仰,[3]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利用舞蹈的形式,通过身体动作,展现佛的形象、佛教的仪式,从而传达出佛的精神和文化。

(二)在不同语境下不同语义的表达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其中自娱类的有:“?Q光”(集体舞)、依拉贺、象脚鼓舞、“耶拉晖”、“喊半光”等;表演类的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大鹏舞;祭祀类的有:贝马舞、祭祀鼓舞等;还有鹭鸶舞、蜡条舞、斗笠舞、十二马舞、狮子舞、刀舞等。[4]不同的舞种均有它常用的手形,而同一个舞姿步伐配上不同的手形或者手的动作,表达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下文将对孔雀舞、大鹏舞、鱼舞三种类型的傣族舞蹈手形的运用分别进行论述。

1.手形在孔雀舞中的表达

孔雀舞,傣语叫“嘎洛涌”,传统的孔雀舞是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服装,在象脚鼓等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丰富多样、带有不同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舞姿,主要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等神态和自然情景。[5]解放后,以毛相老师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开始对孔雀舞蹈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创新,使得孔雀舞逐步从原始民间形态过渡到舞台表演形态。通过纵向梳理,可以看出孔雀舞从单纯模仿孔雀形态,到赋予孔雀灵性并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再到舞台孔雀舞蹈的编排。经过继承与发展,使得孔雀舞的肢体语汇越来越丰富。现在舞台上呈现的孔雀舞,从手上的动作来说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摊掌立掌手、一位七位按掌手等。手形主要运用掌形、冠形、嘴形、爪形等,具体运用按照舞蹈中所要表现的意境来转变。比如当要表现孔雀小巧灵活的头的时候我们用“冠形”加上提压腕的手形;当表现孔雀“饮泉戏水”的时候则多运用“嘴形”;当表现孔雀活动自如状态的时候我们用自然的“掌形”加上配合脚下灵活的踢步来完成等。“掌形”“头形”“嘴形”等手形是在细腻之处体现孔雀形态,让本身优美的孔雀更加淋漓尽致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可以说是孔雀舞的另一种升华,它同人们以往所看到的孔雀舞有着明显的不同。舞者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孔雀形态的模拟,更是舞者与孔雀灵魂的一种交融与呈现。在舞蹈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体会到手形以及手臂运动在孔雀舞中所起到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舞者从一手捏裙一手“提腕掌”仰头旋转开始,全身伏地之后慢慢起身,此番表现仿如一只美丽的孔雀在晨曦中醒来,孔雀仿佛听到了晨光的呼唤,从双翅环抱的长羽中伸出修长的脖颈,开始了一日的晨妆。接着舞者通过一手捏裙一手“嘴形”同时昂首挺胸定住造型,在造型的基础上,其他部位不动,完全通过手形的快速转换:时而嘴形,时而头形,时而直立,时而弯曲,以此表现出孔雀时而轻啄羽片,时而顾影自怜,时而啜饮清凉溪水的灵动画面。另外,舞者向前四位摊掌、立掌手以及向下七位按掌手等手势均表现着孔雀的不同的生活形态与意境。可以说这个舞蹈的灵魂都在手关节处,整个舞蹈并没有大幅度的跳跃与技术动作,舞者通过大量的手部肢体语汇,利用手的各种造型以及运动,描绘出一只活泼、伶俐、美丽且具有灵性的孔雀,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热爱与崇拜。

2.手形在大鹏舞中的表达

大鹏鸟舞傣语称“戛伦”,是由傣族古代先民的祈雨巫术发展而来,舞蹈主要是重现传说中大鹏鸟与雨神英勇斗争的情景,讴歌了大鹏鸟为了众生奋不顾身、勇于拼搏的崇高精神。[6]此类舞蹈动作矫健、粗犷,大而有力,主要由男性表演,动作变换快速有力,舞姿棱角突出。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过去的大鹏鸟演员会身带大鹏鸟型的道具与面具,现在基本不用,而更多是舞者通过舞蹈肢体动作,来使大鹏鸟威武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该舞蹈中的手形多为“爪形”和“掌形”?芍郑?舞蹈时基本保持这两种手形。“爪形”和“掌形”不仅能帮助舞者更好地塑造大鹏鸟的外观形象,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加强了动作的质感与力度,有利于突出了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

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0级教育男班所表演的《傣族大鹏组合》,是典型的现代“大鹏舞”的展示。其音乐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加上男舞者手臂刚劲有力、步伐稳健。通过身体的腾挪闪跃、刚柔并济和始终保持的强劲的爪式手形将大鹏鸟的伟岸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现在课堂上所学习表演的大鹏舞已经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塑造大鹏这个形象上,所呈现出来的动作都已经过很多的加工和改编并且融入了舞者自身的情感与感受。此处“爪形”的手形不仅是大鹏鸟爪形的形态展现,也强化了男舞者矫健、粗犷、帅气的姿态形象。

3.手形在鱼舞中的表达

鱼舞,傣语叫“戛巴”。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过去是由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间系扎一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鱼在水中的动态,现在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鱼舞大都由女子表演且身着鱼尾形的裙子,舞者通常做两手叠在一起的“鱼头形”,或者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身后,两手置于腰侧、或一前一后的“鱼尾形”等姿态,模拟鱼之摆动胸鳍、尾鳍、鱼身,表现鱼的顺水前游、逆游转弯、激流穿越等情节。

第八届桃李杯的《鱼儿》这个剧目就是典型的经过艺术加工化的鱼舞。此舞蹈舞姿柔美,动态轻盈、活泼。当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双手通过“叉掌”或者“鱼尾形”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激流搏斗时,采用小跳、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加上手上的“鱼头形”穿梭动作,使鱼儿的形象生动逼真。舞蹈中存在大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的“鱼头形”手形,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的“叉掌”和“鱼尾形”动作元素。这些手形是典型的模仿动物的体态与特性的动作形态,也是与人的形体运动相结合,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结语

傣族舞蹈动作优美、轻盈、朴实、矫健,具有典型的“三道弯”和“一边顺”等特征,脚上有丰富的步法。另外,上身舞姿和手上动作极其丰富。众多的手形与手臂动作相结合使傣族舞蹈更加别具一格。手形,是肢体动作的细微之处,手的形状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舞蹈所模仿的某种形态的塑造,同时通过不同的手形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相结合也能表现不同的舞蹈情节与意象,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的形状不同,就有不同的形象和含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能指与所指。当然,并不是每个傣族舞蹈中都会用到上文提到的所有手形,一般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的特性会运用其主要的一些手形,在大体了解傣族舞蹈的手形种类及形态还有其各自的象征寓意及来源后,我们便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也能让我们在观看或者学习傣族舞蹈时更好地把握它的内在韵味与动作细节。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1.

[2](德)卜松山.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从传统到现代[M].向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晔.“佛舞一体”――谈小乘佛教在傣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2005(10).

[4]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5]《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第17篇: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1]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1、泼水节\"祝福\":浴佛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2、泼水节\"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泼水节\"力量\":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 1 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5、泼水节\"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现有人口74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享誉盛名。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祖先。

布依族的风俗

布依族系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来。据贵州《黔西州志》和《独山县志》的记载和现今

七、八十岁的老人吟唱的古歌,都说布依族是贵州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土著之民”。布依旧称“仲家”或“仲苗”.红河州河口县桥头地区则自称“东苗”或“都匀人”。民国《马关县志》说:“其种来自黔省都匀,故又称‘都匀人’

布依族除以汉族过相同的节日外,还有一些特殊节日: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寨已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加。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2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故又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布依人认为,其子新模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盘古死后,其继妻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另一说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的日子。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有一首《哭夫调》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河口地区因六月六正值栽插大忙时节,改在七月初一。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 3 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第18篇:傣族生活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是中国 56 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 人口为 102.5 万。 傣族, 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 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 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 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 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 文和金平傣文 (又称傣端文) 这 4 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 (婆罗米字母) , 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 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 青年男女 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 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 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 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 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 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 娶妻, 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 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 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 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 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 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 少见了, 价格也比较贵! 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 手工制出来的, 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 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 上着窄袖短衫, 筒裙长到脚面, 衣衫紧而短, 下摆仅及腰际, 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 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 在腰间, 大概有一圈半! 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 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 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 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 1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 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 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 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 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 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 有不同。 根据仲富兰在 《傣族风俗介绍》 一文中所记载, 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 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 鸭,很少是羊肉。 (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 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 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 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 110 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 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 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 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 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他们的菜很奇怪, 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特别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有 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特别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 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特别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 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 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与其他小乘 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 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 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 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 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 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 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 不野蛮。 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 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

七、八岁入佛寺,

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 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 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 披上袈裟, 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 学习文化, 2 自食其力。 而在现在,因为 9 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 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7.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为佛教节日,其中最著名者为泼水节。在《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和来 历传说》 一文当中, 作者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 后被佛教吸收, 成为浴佛节。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1)泼水节一般是在公历的 四月中旬。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 相当于公历 4 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 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 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 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8.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 族) ,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现在比较为众所周知的是云南白药

9.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 公历纪元相差 638 年,即公历的 639 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 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 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10.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 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 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11.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 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 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 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 发展。1960 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 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 年, 《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 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 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 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傣剧在传承方面的 困难日益凸现。 。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19篇:傣族文化

一、傣族概述

傣族人口102.5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等30余县市。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东汉时期,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艺人到东汉王朝的的首都洛阳献乐表演,赢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被封为“ 汉大都尉”,与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8—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公元12世纪,西双版纳首领叭真憨势力逐渐强大,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权,称为“景金殿国”。据史料记载,有上百万人口,曾受过元朝封号,授“虎头金印”,此后一直同中央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设置金齿宣抚司、彻里军民总管府,负责管辖傣族地区。明代,在这里设置较小土司区,全面加强土司制度。清代,虽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更为发展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尽管历代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压迫和盘剥,但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仍进行着友好的交流和往来。傣族在当地较其他少数民族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此,在坝区逐渐形成各民族交换产品的集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对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瑶、基诺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傣族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更是历史悠久,关系更为密切。早在秦汉以前,中、缅、印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傣族德宏地区是当时中外联系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后,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区垦荒戍边,和那里的傣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处。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

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

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八、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傣族民间歌曲有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

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 两种。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事歌)、“喊暖轰”(流水歌 )、“桑烘”(凤凰情诗调)、“拽”、“索”、“森”等。喊秀为绿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桑烘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 。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海赛篾”、“喊玎”、” 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旋律似宫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 的下滑音。喊玎,意为玎琴歌;喊蹩,意为口弦歌。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

歌舞音乐:歌舞音乐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音乐轻快活跃,多为徵调式。

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 跟鼓说唱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歌唱与舞 蹈穿插进行。

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

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这种半职业性艺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在孟连称”窝甘“。各地流传的曲调有” 赞哈调“、”窝甘调“、”孟连调“等。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

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常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

戏曲音乐: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傣剧包括多种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 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民族乐器: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竖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镲等。

芒锣:傣、佤、壮、景颇、德昂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芒锣形体圆厚,用响铜铸成。锣面低,中心有乳头凸起。锣边有穿皮条的孔两个。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槌击奏。也有将大小不同的录组成编芒,挂在木架上击奏的。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脚鼓舞:流传于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有斗鼓、赛鼓等竞技内容。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

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术

傣锦: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织品。傣锦是以苎麻为原料的色织物,纹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傣锦利用腰机织成。织幅不宽,长度也有限,以较细的苎麻线织成平纹作地组织,以较粗的苎麻纱经染色作彩纬织入。在平纹部分不起花纹,而在使用色纬时纬浮显色于织物表面。傣锦常使用小方块组成的菱形回纹。在大菱花纹转向时则往往又换用另一色的彩纬,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常随菱形花纹的斜向转换而调换色调。色调要求和谐,以棕色和黑傣锦纹样色调配。傣锦用挑花方法起纹,织物表面出现大量的浮纹起花。整经后的经纱均绕于木辊上,然后穿入分经辊、线综,而纬纱卷于小纡管上。织布时可以将卷有经纱的木辊挂在架上,展开经纱,在经纱上已绘有花型,织锦时只需在提综时一梭按平纹织入,另一梭则在织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经纱,而后用双纬色纱一次织入双根有色纬纱。打纬则用打纬刀压紧纬纱。用这种方法不适于生产过宽过细密的织物,花型也不能过于复杂。傣锦质地坚牢硬挺,花型美观,多作被面或装饰用。由于傣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娱乐

丢包:丢包不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也是它们选择对象、寻觅情侣的一种方式。每当傣历新年来临之际,姑娘们就精心地用花布条拼制成一种多菱形的布包,包内装满绵籽,四角缀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绳,包上还绣有各色花纹。这就是姑娘们的爱情信物——花包。丢包时,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广场的两边,用包互相扔掷。

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罚,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钱输给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饰物输给男方,男的取到了胜利品,排到家里陈列着,但并不就据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还给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请宾客丢包盛会。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极尽妍丽的装饰了来到广场上,总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着一个棉籽包,由一个年长的做领队,提了一蓝鲜花,外客带着许多铜币到广场上应战,两阵对立,中间间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们不等你阵脚扎稳,五六十个棉籽包便纷纷地投过来,当然大半数是落在地上,于是输了,一群女将争上来领赏,每人发给铜元三枚。再对阵,客方照样把棉包丢过去,她们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鲜花。这样,待铜元都输光了,鲜花也散完了,方始满足地放你会赴席。

泼水: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浴毕,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赛龙舟:每年端阳这一天,傣族都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时,用平时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驾驶,在江而上作速度竞赛,数百里内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两岸围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优胜者会得到奖品。

火灯:火灯傣语叫“贡菲”。泼水节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灯放入天空。放火灯是泼水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传说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时,与原始宗教争夺传教权,佛教用火灯与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赛谁升得更高。比赛结果,火灯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胜利,火灯便流传开来。后来,放火灯却变成傣家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把钱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灯底部,让火灯把这些东西带到天上,同时把人们死后的灵魂也带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赋予放火灯新的内容,它是带着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飞向天空。

火灯是用棉纸糊成的,一盏火灯要几百张棉纸才能做成。火灯的底部不糊,用几十斤重的棉线绕起来做灯芯,灯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灯时,先用竹竿把未充气的火灯撑开,然后点燃灯芯。灯芯点燃后,热的气流就把干瘪的纸袋式的火灯涨得鼓鼓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气球,这时,只要抓住火灯底部的手一放开,它就像氢气球那样徐徐上升上。质量好的火灯,可以连续在空中运行几天几夜,从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女装用色彩鲜

第20篇:傣族民间舞

《中华民族民间舞》

《傣族民间舞》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傣族民间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及动作特点,掌握其基本体态

2.熟练掌握傣族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及动律 三.【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四.【教材】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实用型创新规划教材《舞蹈》

五.【教学课时】4课时 六.【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第四单元任务三“傣族民间舞”内容。本教材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立足职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对人才的需要。本章节通过对民间舞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至三个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学生的舞蹈眼界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表演舞蹈的能力。 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动律特点、风格。

2.难点: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于韵律美。 八.【教学方法】

示范法、动态纠正法、静态纠正法 九.【教学设备】

音响一套、VCD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台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傣族民间舞风格及动作特点

(1)通过播放傣族人民生活的图片,介绍傣族风土人情

傣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他们滨水而居,“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描述。

傣族人民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部分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 (2)通过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介绍蒙古族民间舞的特点

傣族舞丰富多彩、特点突出、风格浓郁,除有多种步伐外,上身的舞姿、手臂动作、手的位置、手势也都多种多样,使其舞姿富于雕塑性。傣族舞蹈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舞姿造型“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

2、基本体态

傣族的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既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为“三道弯”的后轮翻腕、内屈或由后向前掏转,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动作的“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舞蹈时已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体态。

(二)

基本部分

1、基本动作训练 (1)基本手形  掌形

托式掌:掌心向上,手指向外

提腕掌:掌心向下,手指向外,手背向上 立式掌:要求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拇指稍向你内45度,手指与手掌用力伸直,使手指向上翘  冠形

食指与拇指相对,指尖想靠,形成一个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手形好似孔雀  爪形

食指第二关节屈,拇指第一关节屈,两指相对形成一个爪字形,其余三指伸直成扇形,手形像孔雀爪一样  屈掌

四指并拢稍屈,拇指伸直,虎口打开  嘴形

嘴形与冠形相似,食指和大拇指并拢,其余三指张开、伸直,像孔雀的尖嘴  叶形

像椰子树的树叶的形状,大拇指和食指靠拢,其余三指张开,整个手指的外沿向上翘 (2)基本脚位  基本脚位

双脚自然并拢,脚尖冲前  丁字步位 点丁字步 跟丁字步  之字步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脚全脚落地或脚掌点地  小八字位

正步基础上,双脚尖自然外开  大八字位

在小八字步基础上,一脚向旁迈出约一脚距离 (3)基本手位  低展翅

双手掌形,顺向胯旁展翅 平展翅

双搜掌形,一手胯旁,一手肩旁,顺向展翅为单平展翅;双手展翅,两手肩旁,两边展翅为双平展翅  高展翅

双手掌形,一手胯旁,一手斜上托掌  侧展翅 提腕掌形,右手在低展翅的位置上,左手在胸前,手腕相对,形成一条斜线  双合翅

前双合翅在身前领腕相对;上双合翅为立式掌形,双手弯臂在头顶上方,手背相对,手心向外  双抱翅

前双抱翅在身前交叉抱翅  顺展翅

立式掌形,右手弯臂在头顶上方,左手弯臂在平展翅位置上,两个指尖相对  合抱翅

双手掌形,右臂弯曲在头顶上方,做合翅,左臂弯曲在胸前,做单抱翅

(4) 基本舞步  起伏步

准备姿态:正步位,双手扶胯

预备拍:后半拍双膝微屈,重心下沉,右脚快速向后臂部踢起,同时胯部向左侧崴动。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全脚掌落地,胯部还原,膝部向下微屈。后半拍换脚做准备拍后半拍的动作,胯部方向相反  踮步

准备姿态:左小踏步准备

预备拍:前半拍左脚立半脚尖,右脚原地抬起,后全脚落地随即屈膝,同时左脚离地。后半拍,左脚立半脚尖,右脚离地。如此反复,动作时注意主力腿膝部屈伸要柔和,身体重心随之起伏。十一.【思考于练习】

1.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2.再次复习所教组合的内容,强调基本体态舞姿 3.布置课后作业:

(1)练习傣族民间舞的基本舞步

(2)熟练掌握傣族民间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

(3)搜集资料及观看视频等方法,了解民族舞蹈的相关知识,赏析经典剧目。

傣族舞蹈教案范文
《傣族舞蹈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