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计划(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2 08:38:02 来源: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

生物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朱良初中

2014.

2七年级

生物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组员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推荐第2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为了提高现在学生的学科素质,做一定的实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们为您介绍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组员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进度

周次试 验 名 称

1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2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2胆汁对脂肪的消化

2小肠结构

3模拟呼吸运动

3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

5血液的分层现象

5观察血液的永久涂片

6观察血液流动

9观察肾的结构

12膝跳反射

13模拟眼球成像原理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动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来完成这项计划。

推荐第3篇: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蔡国国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课标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工作计划《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3.在开放实验室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提前列出实验配档共学生们参考和选择。每次开放实验室之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且对实验进行预做,使教学能够得心应手。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五、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六、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表

周次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第三周练习使用显微镜 第四周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第七周观察水绵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第八周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观察叶片的结构 第九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第十周 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第十二周观察蝗虫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观察家鸽 第十三周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观察关节的结构第十七周观察细菌的形态 第十八周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推荐第4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有学习情况(基础技能、能力发展等)分析:

通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到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

四、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通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标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每月一次月考(单元测试),每周一套练习并及时抽查登记反馈调整。

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追求和谐,注重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通过抓好教学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归纳小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

推荐第5篇: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级部共2个班,学生正处于对人体生理和性问题产生好奇的青春期阶段,对于本学期生物学学习内容兴趣比较浓厚,但农村学生生性较害羞,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青春期的性知识。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五、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总之,在新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七年级生物任课教师:何永胜

2010.03.08

推荐第6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有学习情况(基础技能、能力发展等)分析:

通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到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

四、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通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标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每月一次月考(单元测试),每周一套练习并及时抽查登记反馈调整。

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追求和谐,注重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通过抓好教学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归纳小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人的生殖

第三节青春期

第四节计划生育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复习期中考试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激素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复习4课时

共36课时

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018.2.27

推荐第7篇: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为将来创造美好是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 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 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加深 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 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

3、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4、充分利用“班班通”和电教馆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激活课堂 正能量,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 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 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供相关的图文 信息资料、数据和视频;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 等等。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 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8、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 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 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 生进行个别指导。 附: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36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5课时)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2课时 第二节

人的生殖 2课时 第三节

青春期 1课时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6课时)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2课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2课时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3课时)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课时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课时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7课时)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2课时 第二节 流动的管道-血管 2课时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2课时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课时 第五章

人体内的废物的排除(2课时)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8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3课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课时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课时 第四节 激素调节 2课时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5课时)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影响 1课时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课时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2课时 总之,

在新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推荐第8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有学习情况(基础技能、能力发展等)分析:

通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到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

四、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通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标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每月一次月考(单元测试),每周一套练习并及时抽查登记反馈调整。

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追求和谐,注重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通过抓好教学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归纳小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第三节 青春期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复习期中考试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激素调节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复习4课时

共30课时

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推荐第9篇: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新的学年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了我校七年级1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搞好生物教学工作,特制定以下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42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7课时)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2课时

第二节 人的生殖 2课时 第三节 青春期 2课时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课时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6课时)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2课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2课时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4课时)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课时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课时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1课时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6课时)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 2课时 第二节 流动的管道 1课时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 2课时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课时 第五章 人体内的废物的排除(2课时)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除 1课时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1课时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8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3课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课时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课时 第四节 激素调节 2课时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4课时)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课时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课时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课时

总之,在新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2010年3月1日

推荐第10篇: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过程和方法:

1、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乐于探究生物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的社会意识。

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5-8)班的生物课教学,四个班共有学生220人左右,男女各占50%左右。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来看,各班相差不大。但总的看来,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可将其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程生、学困生。现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优等生:

各班优等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0%左右,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比较平衡。(1)、知识基础: 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基本概念、原理、结构理解的透彻扎实,当堂讲授的知识能够当堂记住并能牢固掌握。 (2)能发展水平:

这部分学生的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勇敢解决疑难问题。并且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遇到疑难问题能大胆探究,找出答案,并且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问题的正确性。他们具有很强得实验操作能力。

(3)学习态度: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思维敏捷,上进心强,善于动脑、钻研,有独到的思想见解,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复习,及时完成作业。 (4)学习方法及习惯: 这部分学生都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程生分析:

各班的中程生人数占各班人数的50%左右,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知识基础:

这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但缺乏苦干精神,不善于动脑、动手,所以,对所学知识遗忘的较快。

能力发展水平:这部分学生的头脑还算比较灵活,思维也比较敏捷,但是,有时候自制力较差,懒于动手、动脑,所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问题的能力较差。 学习态度

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就是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遇到问题不主动解决,不求甚解,上进心不强,对学习马马虎虎。 学习方法及习惯: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都是被动学习,不注重学法总结。解决问题不去找捷径而是走很多弯路,所以往往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困生分析:

学困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智力较差,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差。但是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感兴趣,自卑心理较重,对未来失去信心。现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知识基础:

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有的连基本的概念、原理都不清楚,更谈不上能力水平了。 能力发展水平:

这部分学生并非智力太差,关键的问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失去自信心。所以他们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更谈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态度:

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都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所以,他们总是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和老师学的,总是马马虎虎的。 学习方法和习惯:

这部分学生差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总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课堂上,只要老师一不注意就交头接耳,作小动作,课下从不完成作业,又时完成也是抄写别人的,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什麽好的学习方法。

总之,这三类学生各有其特点,应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措施,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使优生更优,中程生向优生靠拢,学困生减少的效果。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纪下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而编写的。本书主要讲述生物圈中的人,是在学了七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而编写的。供七年级学生下学期使用。共七章本学期每周安排三课时,共三十六课时。现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圈中的人是《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主线中两个最大的主题之一,设计和重视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体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输送到身体的各处组织,人体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排出体外;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受神经和你分泌系统的调节,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对本主题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该主题的学习内容包括: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和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等五个二级专题。“人的生活需要营养”是其中的第一个,对于这个主题《标准》明确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说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名称、作用及食物来源;举例输出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食物来源和缺乏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说出小肠结构和其消化和吸收相适应的特点;举例说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在能力目标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如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通过对学生搜集有关营养成分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意识到人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关注食品安全,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本单元重点: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4、物质运输的器官。

5、物质运输的途径。6.尿的形成过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7、激素调节。

8、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及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9、反射及反射弧。

10、条件反射的建立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联系。11.眼球和耳的结构和功能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1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特点。13.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我们的家园。

难点: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3.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

4、尿的形成过程。脑和脊髓的结构及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5、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联系。

6、眼球和耳的结构和功能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7.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特点。8.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保护我们的家园。

四、教学研究的内容 1.教学研究的重点 (1)、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应以少讲精练为主,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 (2)、在教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345”和“53”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进行课堂教学。

(3)搞好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创新教学上多下功夫,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教研专题

(1)新课标准下,怎样改革课堂教学。 (2)“345”和“53”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本专题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旋律,以扩大知识面为指导思想,通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达到强化基础,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该课题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是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1)先周备课,达到课程标准、学生、教材三落实,注重集体备课和跨学科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改革课堂结构,注重养成教育,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搞好课堂达标测试,向课堂要效益。

(2)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的能力,积极上好实验、探究课,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搞好优生优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3.集体备课

本学期继续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要做到先周备课,并加强集体备课,进行备课的形式、备课内容格式的改革。

4.研究课、公开课的内容与时间安排间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活动内容

备注

1

2.21——2.25

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教研组

2

2.28——3.4

研究新教材,学习新教法

个人

3

3、7——

3、1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三步、五环节教学法

教研组

4

3、21——3.25

集体备课,

备课组

5

3.28——

4、1

鞠文臻讲课,如何贯彻快乐高校课堂教学法。

教研组

6

4、4——

4、8

召开课代表会议,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备课组

7

4、11——

4、15

如何进行跨学科备课,开阔学生视野

8

4、18-

4、22

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新教法

个人

9

4、25-4.29

如何贯彻落实“三步、五环节“新思想

教研组

10

5、2-

5、6

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个人

11

5、9-

5、13

如何落实高效、民主、快乐课堂的教学

教研组

12

5、16-

5、20

集体备课

备课组

13

5、23-5.27

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思想

教研组

14 5.30-

6、3

钻研新教材,学习新教法

个人

15

6、6-

6、10

如何真正的将课堂开放开来

教研组

16

6、13-

6、17

制定复习计划,搞好期末复习

备课组

17

6、20-6.24

写总结、论文

教研组

18

6.27-

7、1

期末复习

19 7.4-7.8

期末考试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自身建设方面:

(1)苦练教学基本功能,大量读书,拓展视野,丰富自身文化素养。

(2)认真学习业务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中吸取营养。

(3)改进课堂教学,把创新落实到实处,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明确课堂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使课本知识与“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要求“化整为零”的分解和在组合教材,教法上采用“放风筝”模式,每天注意开拓学生视野,做到有放有收。 3.落实教学常规,完善教学计划及时进行各种考核,在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做到“增强兴趣,提高能力”。

4.作业与课外辅导,认真钻研教材,设置合理的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外作业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以能力提高为训练目的,课外辅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划分类别,做到分类指导,是学生成绩在自身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避免一刀裁。

5.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并借助于自治与教学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六: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周次

时间

课题

教学内容

新授

练习

复习

测试

矫正

合计

1

2.21——2.25

第一章

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2

2.28——3.4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届、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3

3、7——

3、11

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第三节、空气量与健康

4

3、21——3.25

第三章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5

3.28——

4、1

第三章

第三节.物体运输的途径 第四节、关注心血管健康

2 1

6

4、4——

4、8 第四章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2 1

7

4、11——

4、15

期中复习

3 8

4、18-

4、22

期中考试

9

4、25-4.29 第五章

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0

5、2-

5、6

第五章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1

11

5、9-

5、13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12

5、16-

5、20

第五章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 1 1

3 13

5、23-5.27

第六章

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二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2 1

14

5.30-

6、3

第三节,安全用药。

1 1 1

15

6、6-

6、10

第七章

第一节、人类对生物圈的依赖 第二节、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三节、保护我们的家园

16

6、13-

6、17

期末复习

17

6、20-6.24

期末复习

18

6.27-

7、1

撰写总结和论文

2 1

19

7.4-7.8

期末考试

2 1

3

七.教学辅导计划

1、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困难学生身上,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将课堂变为学堂,凡学生已掌握的或能自主学会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多于浅显的知识点,教师只需点拨即可,让学生自主理解。

3.对于优生,教师要引导他们自学质疑,探究学习,将知识、能力和方法付之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4.对于中程生,要特别对待,这部分学生站的比例比较大,对于指出知识掌握较好,但不牢固,内容深奥的知识点,还很难突破,因此,教师应在他们启而不发的情况下给于点拨,引导他们全面把握知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完善学习方法。5.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外,还可以采用兵教兵的对策,是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愉快的学习。

第11篇: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通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到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通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标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每月一次月考(单元测试),每周一套练习并及时抽查登记反馈调整。

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追求和谐,注重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通过抓好教学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归纳小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内容 课时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第三节 青春期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复习期中考试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激素调节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复习4课时

共30课时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第12篇: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下册)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下册)

刘荭

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教学内容介绍人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都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人类的活动更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这个单元的学习,既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生理,还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4课时)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1课时) 第二节 人的生殖(1课时)

第三节 青春期(2课时) 第四节 计划生育(1课时 )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6课时)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2课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2课时)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4课时)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课时)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课时)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1课时)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6课时)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2课时) 第二节 流动的管道(1课时)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2课时)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课时)

第五章 人体内的废物的排除(2课时)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除(1课时)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1课时)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8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3课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2课时)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课时) 第四节 激素调节(2课时)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4课时)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课时)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2课时)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1课时)

总之,在新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9年2月14日

第13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李君娴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入学半年,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习习惯也已初步养成.学生记忆快,但是记忆时间短暂。一部分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明确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力切入,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生物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规范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的堂清工作。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七年级《生物学》下册。下面对教材内容作基本分析:《生物学》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的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来。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认同优生和优育。第二部分包括第

二、

三、

四、

五、六章,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章重点是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并不是单纯地讲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的由来、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科学的综合。

第一章 人的由来从人类的起源讲到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人口的调控,全部内容一线贯穿,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知识完整。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活动、STS教育及科学家的故事等活动,加上大量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提高,过程和方法的获取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细胞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本章结合环境、社会去探讨有关营养的话题,而不是仅仅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章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明白查阅资料、进一步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本章结合环境、社会去探讨有关营养的话题,而不是仅仅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章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明白查阅资料、进一步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本章加大了探究的力度,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技能。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活动中,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鼓励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后,如果发现结论与其他人不一样,一定要分析原因。本章还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讨论、科学探究、观察、演示、评价等。

本章的资料分析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从教材里“部分食物一般营养成分表”中获得或者从教材的插图中获得。这就说明了获取资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告诉学生图表、插图、数据等都可以作为资料运用在分析活动中。

本章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读图表和数据的能力,使解读图表及数据的能力的训练贯穿在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食物取自自然环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食物、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章内容包括《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和《空气质量与健康》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各器官主要功能。第二节主要了解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第三节则是主要明确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本章的2个资料分析,提供的资料都比较多,对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前面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从生物圈中获取了食物和氧气。但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并被细胞利用呢?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是怎样运离细胞的呢?这就需要运输这些物质的结构基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材顺理成章地安排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同时,也为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

出》作好了教学铺垫。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血液、血管、心脏和输血与血型4节,每节知识相对独立。血液有独特的组成成分和相适应的生理功能。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这三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第四节还特意地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和血型作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并通过介绍无偿献血,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章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分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第二个实验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尤其是第二个实验,在实验和观察技能上要求较高。此外,读懂血常规化验单,记录不同状态下的心率,为你的家人量血压以及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都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血循环发现史,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虽不在教材正文之中,但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些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观念的良好素材,教学中要高度重视。

本章通过课外阅读资料,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道与血液及血液循环有关的生命科学技术新进展,以及有关科技知识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章的探究活动和练习题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章还通过问答题、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心家人身体健康,乐于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还通过发现史、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有关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侧重于从尿液形成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方面安排教学内容。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是从生物圈角度引导认识人体产生的粪尿排入到周围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本章通过资料分析、数据处理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解释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还通过课外阅读资料,给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献器官的情感教育。还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当地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建议,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的教学内容首先从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然后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最后介绍激素调节。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神经调节;第二部分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激素调节。本章还通过课外阅读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道与眼和视觉以及神经

系统等有密切关系的医疗技术的新进展。本章还通过“探究活动”、“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资料分析”、“实验”等,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推理、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本章还通过练习题、课外阅读资料,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通过简介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牛胰岛素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资源紧紧相依。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且后两者的影响更大。本章并不是向学生介绍多少环保知识,而是特别注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能方面的目标。 全章以三个明确的、系统的学生活动为主线贯穿。

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相关的事例,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通过阅读“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材料,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请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并确认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对生物真的有影响。这既培养了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安排学生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使学生在认识得到提高的基础上,积极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亲自参加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去。 本章在探究活动的要求上较前六章有了提高:一方面因为有酸雨、废电池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实验本身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并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适时地对学生作出科学的、恰当的评价,鼓励其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师应结合教材给出的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引导并培养学生此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册最后编排了第四单元的“单元小结”,目的是协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清理本单元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整体要求,引导学生加深对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知道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科学发现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具体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出假设、设置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数学推算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实验的重大意义;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观点出现;认同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使学生进一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14篇: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课标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开放实验室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提前列出实验配档共学生们参考和选择。每次开放实验室之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且对实验进行预做,使教学能够得心应手。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五、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第15篇:上期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2010年上期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骆祖银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教学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学科的现实条件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本学期的生物实验如下计划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组员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情况:

1、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十分有兴趣但又陌生。

2、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

3、有的学生认为升学只是考查,学习目的不明确。

4、学校条件有限,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三,教学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方法和措施

1、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激发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生物的自然变化规律。

2、严格规范。指导学生观察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个细节以至全过程,并恰当地解释实验现象。

3、明确目标。在生物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防止主次不分、顾此失彼。

4、设计好每一实验课,认真钻研新课改新教材.,分析学情,创设条件,准备实验仪器。

5、在教学中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课堂信息的反馈,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6、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型的作业.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知识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物就有的..通过结合实际的学习,学生会明白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及其成因.学生会从中获得很多知识,对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帮助,从而可以激励学生学好生物。

7、备课时要不断的进行设疑,接着给与合理的解答,从学生考虑会有什么样的疑问.为应对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8、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合作能力。.

9、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联系社会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3月

第16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计划

一、分组实验与探究:4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5周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7 周测量胸围差

8周测量血压

10周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1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5、膝跳反射

16、测定反应速度

二、演示实验:

1周 测量食物中的能量

2周 人体解剖模型(示内脏) 5周 模拟膈肌运动

4周 人体的呼吸运动

6周 呼吸前后气体的变化

7周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10周 眼解剖模型

11周 耳解剖模型

12周 条件反射的形成 13周 脊髓模型

第17篇: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九

实验十

实验十一

侯美娟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观察心脏的结构

实验四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药品)

馒头、清水、棉絮、碘液、与体温相近的温水

三、方法步骤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

1、

2、

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五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九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目的要求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材料用具

显微镜

人血的永久涂片

三、方法步骤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四、巩固练习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2.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3.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分几层?有什么成分?其功能如何?

实验十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目的要求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材料用具

显微镜

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载玻片,清水,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

三、方法步骤

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实验十一

观察心脏的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

二、材料用具

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解剖刀、镊子、水、多媒体课件

三、方法步骤

1.学生观察哺乳动物羊或猪的心脏,结合书本上的图辨别心脏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向不同的血管内灌水,发现有的水能够灌入心脏,有的水不能灌入,推测能灌入水的可能是静脉,因为静脉血管的血是流向心脏的,不能灌入水的可能是动脉,因为动脉血管的血是从心脏向全身流的。

2.学生观察、解剖

学生边解剖边观察,结合心脏解剖示意图总结结合心脏解剖示意图总结

四、实验小节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心脏的位置、结构和作用。由于心脏的壁主要是由心肌构成,使其具有自动节律性,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的两组瓣膜的活动,控制血液 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第18篇:生物七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

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

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

1、

2、

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

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

消化和吸收 ——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

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

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

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实验

血液 ——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目标: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blood plasma)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功能: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实验

血管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学生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小结: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

实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

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1、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概念 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②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指导、帮助

举例:

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

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指导、帮助

第19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总结

2011-2012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本学年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生物,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确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思想,理清实验内容仪器配备标准,做好实验准备和课后总结记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重视实验教学,认识提高,措施得力,实验效果好。学校有一名教导副主任靠上抓。平时经常督促检查;实验员和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变被动为主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重,实验教学课得到改善。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投资改建标准实验室,购全仪器、仪器橱,使实验室和仪器室整洁明亮。为增强实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1、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 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3、实验教师做好示范工作。

4、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大家大胆子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

五、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生物实验,还要搞好教学仪器整理、建档、修理、并做好记录,服务于整个生物教学。

六、顺利完成本学期实验教学任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20篇:初一下册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初一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开放实验室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提前列出实验配档共学生们参考和选择。每次开放实验室之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且对实验进行预做,使教学能够得心应手。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讲多练。

2、抓紧抓好课堂时间,完成完好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任务。

3、能做的实验一定做,不能做的也要认真讲解尽量达到实验效果。

4、指导学生认真做实验,认真填写报告册,并给予批改和指正。

六、实验教学进度安排

实验时间实验名称课题实验性质材料、用具

1观察衣藻和水绵第一节 藻类植物分组衣藻、水绵、显微镜、探针

2观察海带第一节 藻类植物分组海带、烧杯、酒精灯、温度计

3观察葫芦藓和地钱第二节 苔藓和蕨类植物分组葫芦藓、地钱、放大镜、显微镜

4观察蕨类植物第二节 苔藓和蕨类植物分组成熟的真蕨叶片

探针、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蜡盘

5观察种子的结构第三节 种子植物分组浸软的菜豆(如大豆、蚕豆、花生等)种子,浸软的玉米(或小麦等)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

6测定种子的成分第三节

种子植物分组晒干的小麦种子,小麦面团,滴管,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纱布,浸软的玉米(或小麦)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小药匙,烧杯.

7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分组玉米种子(或小麦种子、绿豆种子)、清水、带盖的培养皿或罐头瓶、餐巾纸

8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分组培养皿、纱布、小麦种子

9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分组幼根、坐标纸、标记笔 10观察桃花的结构第三节 开花与结果分组桃花、镊子、放大镜、刀片 11观察茎部的结构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分组解剖针、枝条

12观察根的结构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分组放大镜、生有根毛的幼根

13水分在茎内的运输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演示带叶的茎、红墨水

14观察叶片的结构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分组新鲜叶片,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毛笔、小木板。

15空气的流动对蒸腾作用的影响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演示新鲜的芹菜叶、玻璃瓶、电风扇

16叶片的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演示烧杯、镊子、刚摘下的叶片、热水

17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演示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大烧杯、小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曲别针、酒精、碘液、湿抹布。

18呼吸作用释放热量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演示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暖水瓶、温度计

19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演示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试管、漏斗、玻璃弯管、澄清的石灰水

20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演示萌发的种子、煮熟的种子、燃烧匙、蜡烛

2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演示金鱼藻、试管、漏斗、卫生香、燃烧匙

22探究CO2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分组天竺葵数量若干、玻璃板数量若干、玻璃钟罩、烧杯若干、浓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