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09:3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0、3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的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口算。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五、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3×2= 8×2= 6×4= 1×5= 4×5= 3×7= 5×8= 4×3= 5×6= 9×4= 6×7= 8×3= 7×2= 5×2= 3×3= 4×4= 4×8= 7×4= 9×2= 3×5=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 (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三)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四)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60×7 800×4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五)布置作业

1.基础题。数学课本P31第2题。

2.提高题 。解决问题:数学课本P31第1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整

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张晓春

2017.8.5

3

推荐第2篇: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1、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课后反思:

需要多少钱(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 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 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推荐第3篇: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习。课前伊始,我就先复习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习,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习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推荐第4篇: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教案示例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千克和 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 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千克和 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 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 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 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 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 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算一算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 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教案示例 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吗?你知道“吨”这个单位吗?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引入“吨”的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吨 = 1000千克”。

2.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3.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t = 2000 kg

18 t =(

)kg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3.在○里填上“>”“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教案示例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出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引导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购物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

8×6+3

5+2×8

2×6+5

4×9+6

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去游乐场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看看这是哪里?教师出示挂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2.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_________(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 5 = 10, 350 + 10 = 360。

(2)

答:

三、拓展应用

1. 4 × 6 + 3

7 × 5 + 4

8 × 6 + 3

9 × 7 + 5

3 × 6 + 6

9 × 2 + 7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3.小明放寒假时去姥姥家。先乘5时的火车,又乘2时的汽车。

(1)在图中标出,出发后3时火车的大概位置。

(2)从小明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四、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推荐第5篇:《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及反思(刘玉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0、3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的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五、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3×2= 8×2= 6×4= 1×5=

1 4×5= 3×7= 5×8= 4×3= 5×6= 9×4= 6×7= 8×3= 7×2= 5×2= 3×3= 4×4= 4×8= 7×4= 9×2= 3×5=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三)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1.出示练习: 3×2 5×4 6×7 2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四)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60×7 800×4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五)布置作业

1.基础题。数学课本P31第2题。

2.提高题 。解决问题:数学课本P31第1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整

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4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 5 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1.口算。

2.数学游戏。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小树有多少棵

1、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植树节的时候你们有什么计划呢?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想什么吧?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出示主题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2、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1 -

推荐第7篇:三年级数学上册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能力 。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掌握合理口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听算

6×4 8×5 9×3 4×3 7×8 6×9 7×5 9×9

2、口答

40、60、80、120里面分别有几个十? 600、800、3000里面分别有几个百? 5000、7000、9000里面分别有几个千? 3个

十、6个

十、12个十分别是多少? 4个百、12个百、30个百各是多少? 2个千、5个千、9个千分别是多少? 二, 探究新知

1、导入

2、准备题:开学啦,我们班准备美化教室,陈老师买来几盆竹子,你们看: | | | | | | 根据上面的图例列一道乘法算式并口算(你是用哪句口诀?) 生独立完成,汇报

3、教学例题

我们学校也买回一些树苗来美化校园(出示课本图),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树一共有几棵?)

让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列式并解答

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几棵”这个情境,说说自己列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20+20+20=60(棵)

20×3=60(棵) (式中的20表示什么?3呢?60呢?)

你是怎样算出20×3=60的?(2个十×3=6个十=60) 指导学生把课本例题填写完整。 三,反馈练习:

1 ①完成P2试一试第1题并讲评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完成试一试第2题,(选两题结合题目说说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看谁最细心:观察这几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最方便? 四,巩固提高

1, 模拟练习:P3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列式的含义,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完成第2题,然后选几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3, 完成第3题

①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每堆香蕉有几根,有几堆香蕉,大、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再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隐含的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4, 数学游戏

①同桌互相抽取卡片口算 ②小组对抗赛

五,总结提高: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推荐第8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推荐)

小树有多少棵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图片)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㈡、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 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㈢、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㈣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3题,作业本

推荐第9篇:《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

一:定向·诱导

1.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么? (1)这一罐大约有多少颗糖果? (2)电影院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3)这一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怎么快速的解决这些问题呢?估一估。看来,估计是很重要的数学方法。

2.本学期你在哪一课学过估计呢?翻开书,找一找。我们估计了黄豆和小方块,具体是怎么估计的?先找到一定的标准。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估计,《有多少个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探究

1.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大家听说过么?快速默看祖冲之的故事,你能估计出有多少个字么?(板书)

2.同一篇文章,结果可大不一样。到底哪个结果更准确些呢?请把你估计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3.你们估计的多少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我说,我们听。

4.还有别的方法么?有没有不用计算的估计方法?(有些详细数,估。有些直说思路就行了)

5.比较前后两次的估计结果,你有什么想法?所以,不管是估计黄豆,还是小方块,还是字,都是先找到一定的标准,根据标准估计,才能更准确。

7.先进的电脑代替了人们这种简单的劳动,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三:讨论·解疑

7.妈妈想给淘气炒黄豆吃,用杯子乘了大约100粒的黄豆,觉得有点少,又多盛了点,你估计下这杯有多少黄豆呢?那这杯呢?这3杯黄豆有什么关系呢?

师:先确定若干份中的一份是多少,再估计整体有多少份。) 8.31页3题。 四:反馈·总结

31页2题

推荐第10篇: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

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龙凤区第五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

XX年月日

星期

北师大版

数学

第四册

七单元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标

.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

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数学是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一、向学生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内容。

三、小组汇报,学生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多少个字

由“部分”估“整体”

教后随记

第11篇:《小树》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认识树的结构特点,了解树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树、热爱家园的美好情感。

活动重、难点:

怎样制作一棵漂亮的小树。

活动准备:

彩纸、剪刀、卡纸、胶水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小树林去玩,想去吗?

2、欣赏课件:美丽的小树林 (小朋友在树林做游戏,看到有各种漂亮的树,还有小动物及鸟叫声。)

3、你们喜欢刚才的小树林吗?你觉得这个小树林漂亮吗?引导渗透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情感。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各种形状颜色的树。

2、你认为那棵树最漂亮并说出你的理由。

3、小结:

每棵树都有它不同于别的树的美丽的地方,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可爱的地方 。

三、动手做做看,教师巡回指导

1、可以用什么材料做?

2、我们怎样让小树站起来?

树干做成圆柱、圆锥等立体形状,或者在底下折出一块站立。

3、我们应该怎样让小树变得漂亮?

各种形状的树冠、树叶,可以用折、剪、撕、粘等方法制作。

四、交流评价

1、学生互评哪棵小树是最漂亮的,或者最特别。

2、奖励想象丰富特别的学生。

五、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做的小树都非常漂亮,相信以后大家还能做出更漂亮的作品来。

第12篇:种棵小树迎世博

种棵小树迎世博

世博会的脚步正悄悄地迈向我们,上海又将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作为临近上海的慈溪,为了迎接世博会,正在积极争创省示范文明城市,全慈溪人都在为此而努力。你瞧!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宽阔笔直的马路上再也见不到那五花八门的垃圾了,是那么的整洁、漂亮;路旁的一棵棵大树挺直了腰杆,好象是保护马路的将士;公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是人们晨练的好地方;清澈的小河里游动着欢快的小鱼儿。我作为慈溪人,也应该为家乡、为世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我能做些什么呢?有了,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院子里的花坛里长满了野草,如果把野草除掉,种上几棵小树苗,就能为美化我们的生活添上一笔绿,为世博画上一幅美丽的画!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非常支持我。说干就干,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和爸爸一大早就在花坛里除草。爸爸用铁锹铲草,我用双手拔草。草可真难除啊!有好几空草我费了九牛二虎至力也拔不掉,还弄得自己摔了一 跤,最后还是靠爸爸铲掉的。除完草后,爸爸又把土翻了一翻,松了一松。妈妈从花木市场买来了3棵樱桃树。我和爸爸先用铁锹在花坛里挖了一个土坑,妈妈小心翼翼地把树苗放进坑里,摆正,然后再用铁锹把坑旁的土慢慢地填进坑里,坑填满后,用脚踩实。最后我又给小树苗浇了一些水。就这样,我们接连种了三棵樱桃树苗。当我满头大汗地站直身子,望着昂首挺胸的小树苗,心里可真高兴呀!一阵微风吹过,小树苗轻轻摇晃,仿佛在表扬我:“你把院子装扮得可真漂亮啊!”是呀,瞧瞧我们的院子,美了不少啊!看着轻轻摇晃的小树苗,我仿佛见到家乡人民的每家小院里,都有小树苗在摇晃,渐渐地汇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世博会上。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即将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家乡装扮得更加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13篇: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78~79页“有多少张贴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6的乘法口诀在前面已经有学过一部分了,新的口诀剩下不多,而且,课本的编写结构与前面乘法口诀的编排也相同,所以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索的空间,让学生运用迁移的原理,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6独立探究、编制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计算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口算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3x5 4x6 4x5 5x5 4x8 4x7 3x5 4x5 5x5 4x6 4x7 4x8 这两组算式是几的口诀,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如果老师只记得“四五二十”,忘记了五五是多少怎么办?老师只记得“四七二十八”,忘记四六是多少怎么办?

2、对口令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五七( ) 三三( ) ( )十八 ( )二十八

3、3x2的意义?3x3呢? 3x2+3x3=( )x( ) 6x2的意义?5x6呢? 5x6-6x2=( )x( )

4、看算式直接说口诀 1x6 2x6 3x6 4x6 5x6 这几个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6,这是几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揭题

有一只小动物带着它的伙伴们也和我们一起学习“有多少张贴画”,这只小动物是谁你?你们来猜一猜:碧绿的衣裳披身上,大大的眼睛头顶长,宽宽的嘴巴大又大,捉虫的本领真高强。青蛙把它的小伙伴也叫来了,到底有多少只小青蛙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编口诀 出示一行青蛙:有几只?这是几个6?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1x6=6 出示两行青蛙:有几只?几个6?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2x6=12 ······ ······

出示五行青蛙:有几只?几个6?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5x6=30 提问:看一看,后一个算式的积总比前一个多几?

出示六行青蛙:是几个6?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怎么知道6x6=? 6x6=36 出示七行青蛙:是几个6?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怎么知道6x7=? 6x7=42 ······ ······

看算式,自己独立编写口诀。

3、记口诀。齐读、对读、女生读算式男生读口诀、分组一句一句搭读······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填一填

出示:教材第78页图一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看图完成这张表格吗?边填边读出相应的口诀

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结果。

2、出示教材第78页图三

提问:这两幅图,表示了推算6x7的过程,你看懂了什么?你们可以这样在点子图上用不同的方法推算6x7的计算结果吗?试一试。(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对口诀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三六( ) 六六( ) ( )三十 ( )五十四

4、判断

4个8连加可以写成4x8 ( ) 6个2相加的和是8 ( ) 3x7和7x3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 ( ) 2x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2+4 ( ) 4个9相加与9个4相加的结果相同 ( )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背出6的乘法口诀吗?有了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它们。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有多少粘贴画》时,我为求做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数学的思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的突破:

1、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6的乘法口诀”是建立在“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能力,甚至小部分同学还能完整的背出口诀。基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对于学生的信任,以及对创建高效课堂理念的体会,我在前面的看图、填表以及由几个几相加类推编写口诀这一部分尽量少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2、抓住教学本质,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也是本堂课教师要“教什么”的关键之处。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口诀中的规律。我们看到学生也能说出口诀中的规律,比如学生会说到“每句口诀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6”,“得数依次多了6”等等。针对学生这些局部的已有认识,我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法指导,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六七四十二,如果忘记了六八多少时怎么办?引导学生从为什么多6的角度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指导学生深度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解口诀为依据,学生再背口诀就显得更有意义。然后我趁热打铁,请学生根据六八四十八,写出另外的乘法算式。

3、体现数学价值,喷射数学中的生活色彩。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因此,我设计本课时,选材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素材,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和游戏展开教学。例如:复习中的“猜贴画”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第二个活动是“找找口诀的秘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找出6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小秘密”,为学生熟练掌握口诀打下结实的基础。也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的意识,真正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后,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细节地方还应该处理得更好。比如,本课中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应加强学生间的互动,让教室里的掌声、笑声更多一些;又如,在指导学生观察口诀之间的联系时,我们甚至可以跳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关系的框框,从任意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这些口诀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全面,就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第14篇: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有多少张贴画》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这课通过创设“有多少张贴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迁移,主动编6的乘法口诀,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

二、学情分析

1、9句口诀中已学过了前5句口诀,在学习2到5的口诀时他们都提前背了所有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对编口诀有一定的经验。

2、学生不会用已学过的口诀来记忆新知。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学会用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编制、记忆6的乘法口诀,并能结合口诀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

口诀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会在已知的信息中寻求方法。

五、课前准备

课件,乘法算式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图片)学生齐声说:“青蛙”。很好我们让小青蛙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好吗?

同学们,你们能估计这有多少张青蛙图片呢?

生:54张。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呢?

生:一排一排的数,一共有9个6,用乘法口诀算的。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是不是有54张贴画吧!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继续学下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说一说,试一试

师:要很快数出有多少张贴画,你有什么方法吗?

生:一横排一横排的数。

师:好,我们一排一排地数一数,好吗?(课件出示一排粘贴画)一排有几个?

生:一排6个

师:1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板书)

1×6=6 一六得六

2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板书)

2×6=12 二六十二

3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板书)

3×6=18 三六十二八

4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板书) 4×6=24 四六二十四

5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板书)

5×6=30 五六三十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几句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五句口诀在学2-5的口诀时学过了。

设计意图:让他们很快的联想之前学习的口诀并应用到今天所学的内容中。

师:真棒!那你们知道下一句口诀怎么写吗?

生:知道,一共有六排,每排有六张贴画,一共有36张贴画。

师:很好!你们能说出相应的算式和口诀吗?

生:能,6×6=36 六六三十六。(板书)

师:假如老师忘了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怎么办呢?你有什么方法帮老师记住这句口诀呢?

生:只要记住五六三十,在它的上面多加一个六就是六六三十六了。

设计意图:前面几句口诀都学过,让他们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加一个六就可以,对后面找规律做铺垫。

师:恩,同学们真不错。那你们能编出后面的口诀吗?(依次偏出后几句口诀并板书)。

同学们很棒,通过我们大家的合作把口诀编完了,那你们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呢?

生:6的乘法口诀(板书)

师:真棒!请大家齐读口诀。

2、找规律

师:我们刚编制了6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表现真好,聪明的小朋友观察这些算式,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每道算式都有6。

生2:一个乘数依次增加1,积依次增加6。 生3:都是六个六个的相加。

生4:积小于10口诀中都有“得”。

师:真棒!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几个同学说的规律,就是一个乘数是6不变,另一个乘数依次增加1,积依次增加6,积小于10都加得。

设计意图: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是能更好的让他们牢记口诀。假如忘记了其中以句口诀 诀,记得规律就能偏出后面的口诀。

3、记忆口诀

小组之间记忆口诀五分钟

师:时间到,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提问,一个说口诀的上半句一个说口诀的下半句。(对口令)

全班一起背诵6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对口令加深口诀在他们心中的映象。

三、巩固应用小游戏

1、师:大家记住6的乘法口诀了吗?

生:记住了。

师:真的吗,你们能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生:能!

游戏1:把乘法算式补充完整。(拿出做好的乘法算式卡片)

游戏2:“找朋友”。几位同学拿乘积,另一些同学拿着算式卡片去找他们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游戏让学生更牢固的记住6的乘法口诀,把课堂气氛退到最高点。

2、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

设计意图:记住6的乘法口诀后,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生1:6的乘法口诀。

生2:怎样记住六六三十六,只要在五六的基础上多加一个6就可以了。

生3:6的乘法算式每道算式都有6。

生4:一个乘数依次增加1,积依次增加6。都是六个六个的相加。

生5:积小于10口诀中都有“得”。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学习6的乘法中,发现了口诀的许多特点,还找到了乘数和积变化的规律。还学会用口诀解决问题。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了,同学们下课后把口诀熟记哦!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他们对口诀进一步的记忆加深并对以后学习7-9的口诀做铺垫。

第15篇:教学设计:有多少张贴画

《有多少张贴画》教案

学习目标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整理和应用6的乘法口诀。2.难点是找规律并记忆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可以复习与六相关的乘法口诀来导入,比如,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让学生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正向迁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6的乘法口诀。(展示教材上的张贴画)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张贴画,你们能看一眼,估一估大概有多少张贴画吗?

二、自主探究,编写口诀 1.数一数,填一填。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数。

(2)在数一数看看真实的数量是多少,组织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 (3)在填写表格的同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数的,在2~5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的基础之上会有人能表达出“1行有多少,几行有多少”。如果没有人能明确表达,要耐心引导学生说一说“1行有 张,2行有 张,„„”

(4)抛出问题:有什么规律帮助你记得更快吗?通常学生会说“编制6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编制。

2.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1)预留足够时间让学生编制,在前面复习了与“六”相关的已经学习过的乘法口诀,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其中这些已经学习过的;把重点放在“六六

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几句上。

(2)部分学生可能要通过引导从不同角度观察来编制,例如,“如果忘记了某句乘法口诀怎么办?”、“二六十二,再加一个六就是„„”,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去完成记忆旧知,去完成编制新的。

(3)借助点子图、数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口诀意义。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已学口诀之间的关系,新旧口诀之间建立联系。

(4)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评价。

(5)呈现教材中点子图,强化与验证学生独立编写情况。分两步完成: ①只呈现结构,让学生集体(前几句)与个体(后四句)结合共同完成。问:“此句乘法口诀能否用上面的某两句乘法口诀的和来表示?请说出这两句乘法口诀并在点子图上画出来”,比如,6×6这句可以用“1×6+5×6”、“2×6+4×6”、“3×6+3×6”;后四句每一句都可以如此提问,只要合理都是对的。后续还有强化训练。

②呈现答案核对。

注意:在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中,结构编排基本相同,要相信学生的独立与合作完成的能力。

3.用下面两种方法推算6×7的结果,你看懂了吗?说一说,填一填。) (1)借助点子图计算,加法分段也就是乘法口诀(结合乘法意义)要分段相加,看懂图意后应该能独立完成。

(2)加法分成几段,就会出现几句乘法口诀分段相加,如果接受较好,也可以尝试延伸到3段,在说一说环节中一定要结合乘法意义。

三、丰富练习,应用口诀 1.练一练P79页第1题。

(1)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培养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可以横着数,也可以竖着数,也可以平均分成几段来数一数。

(2)展示部分作品,交流计算方法,强调结合乘法意义说一说。 2.练一练P79页第2题。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6的乘法口诀。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从数线图中读出的哪些数学信息,利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练一练P79页第3题。引导学生先看清题目要求,再说一说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出结果,最后连线。

4.练一练P79页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第一个图(最左面的)。

(2)后两个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共有多少个。引导学生要有转化的思想:通过移动方格转化成整行或整列的矩形再计算。

注意:方法有多种只要合理就是对的。 5.练一练P79页第5题。

(1)引导学生想一想6×9表示什么意思,再把9个6拆成两部分相加的形式。

(2)先在点子图中画一画,再填写算式。此题有多种思路,答案只要合理就是对的。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给予评价。

6.补充练习第1题。在独立完成之前,引导学生说出“共有几棵树”、“标出第1棵树与第2棵树的位置”、“标出第2棵树与第3棵树”„直到“标出第5棵树与第6棵树”

(1)引导学生看懂图,理解每两棵树之间相隔6米的具体意义,并能转化成示意图;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2)让学生结合数线图或其它示意图画一画。 (3)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给予评价。

四、本课小结与评价

第16篇: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

1.能结合数数的具体情景,会用不同的数法来数物体的个数,并能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

2.会用两种不同方法(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数一数”,体会数数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抽象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的含义。

2.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数物体个数时,所表示的“几个几”的含义不同。

教具: 课件

学具: 每人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呀老师带来一个谜语,看谁猜的对: 有位姑娘真漂亮, 头扎两个小辫子。 解开辫子光溜溜, 放进嘴里甜滋滋。

(2)这里一共有多少块糖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板书)

二、新授

1、摆一摆,数一数

(1)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学具,它们的数量和这里的糖果数量是一样多的。下面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摆一摆一共有多少块糖果?

(2)汇报不同的数法。(你是怎么数的呀? 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同时要表扬、奖励)

(3)师:同学们真棒,都有各自不同的数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法是怎么数的。

a.课件展示每种数法。

b.指着课件图片问:这是几个几个地数?(1个1个地数) 这一种数法又是几个几个地数呀?(2个2个地数)学生跟着课件一起数。

这个呢?(5个5个地数)

(4)问: 那这些不同的数法,如果要我们想用算式表示,那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同桌可先说一说。

根据回答板书: 1+1„„..+1=20(块)

2+2+2+2+2+2+2+2+2+2=20(块)5+5+5+5=20(块)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加法算式,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来说说你的发现。从这些数法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每次数的个数不同,但最后数出来的数量是„..?(一样的)(每个加法的数字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它们的加数是一样的对吗?

问:这个加法的加数都是几?(答:1)有几个1相加呢?

(5)同学们真棒,刚才我们不但会用不同的数法数出糖果的数量,还会用加法式子计算出来。现在打开课本17页第一题,用你喜欢的数法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2、数一数,填一填

(1)师:这些糖果真漂亮,像这样摆放整齐的糖果,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一下,看谁的方法好。

(2)师:像这样数是横着数,在数学中叫做按行数。

由于这一行有7块,这一行也有7块,它们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我们就说:每行有7块,有几行呢?一共是多少块?

出示:按行数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还可以怎么数? 像这样数是竖着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做按列数。

出示第二幅图:我们来数一下这些糖果,每一列的个数都是几个呀,所以我们就说:每列有4块,有几列呀?一共是多少块?

出示: 按列数

每列有(4)块,有(3 )列,一共有( 12 )块。

3.写2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1)出示图片。你能用刚才按行数和按列数的方法,说一说这些糖果的摆放又是怎么样数的呢?按行数每行有(5)块,有(3)行。按列数每列有(3)块,有(5)列。

(2)要求一共有多少块糖果,可以怎么写加法算式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16页,把最下面的加法式子填写完整,开始吧。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再通过演示,贴图片,并板书是几个几相加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原来呀,像这样排列整齐的物品,可以通过按行数和按列数,写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算出它们一共是多少?它们算式不同,但得到结果是一样的。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完成几道练习好吗?

三.练习设计

1.17页第二题, 师:谁做好了,请举手,好,你来说一说,

师:那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加数都是几?有几个4相加。看他说的多完整啊!

2.我们再来数一数格子,我们先横着看。谁来,(每行有10个格子,有3行)你看他说话是不是特别清楚,那么这一道题应该怎样列式呢?有几个10相加啊?

师:那谁说说竖着看是怎样填的,谁跟他填的是一样的?它们的加数都是几?有几个3相加?

3.师:同学们做的那么好,小青蛙也来凑热闹,和我们一起玩跳格子游戏,你们看明白小青蛙是怎么跳的了吗?小青蛙每次跳5格,我们看看小青蛙跳了多少次(3次)一一共跳了多少个格子?现在请你想想怎么列算式?那么谁知道它们的加数都是几?有几个5相加(3个5)

4.师:好,小青蛙又跳了,你看这回小青蛙每次跳几格,跳3格,请你写 在书上,跳了几次,(4次)一共跳了多少格?(12格)请你想想怎么列式? 谁来说说,好你来说。3+3+3+3=12,它们的加数都是几?有几个3相加。

5.刚才大家都非常棒,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课本的几道题。那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看到类似这样排列整齐的物品或情景吗?谁来说说看?

四.课堂总结(边说边用手指着板书)。

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对放在一堆的糖果可以用什么方法数出来?(学生回答后老师在明确:数量少就2个2个的数,数量多就5个5个地数比较快)

对排列整齐的又有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可以用按行数和按列数两种方法,再根据每行有多少块,有几行或每列有多少块,有几列写出加法式子计算出来。 五.布置作业。

第17篇:《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

执教者:肇源县薄荷台乡中心校 王艳丽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白板、汇报单、实物投影、口诀卡片、算式卡片、磁扣、IQ互动教学平台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复习,你准备好了吗? 1.填一填.二( )一十 四( )二十八 ( )七二十一 ( )六十二

师1:你很勇敢,也很自信,你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加油! 2.算一算.3×4= 8×2= ( )×5=15 ( )×6=30 师2:第二组不错!第三组加油啊! 3.看图写算式.(1) △△△ △△△ (2)△△△ △△△ △△ ( )×( )=( )(个) ( )×( )+( )=( )(个) 师3:第三组的同学棒棒哒!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漂亮的贴画,喜欢吗?老师想把这些贴画送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坐姿端正的同学,老师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师: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课《有多少张贴画》,请同学们准备好,和老师一起板书。(板书课题:有多少张贴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能估一估这大概有多少张贴画吗? 学生自由估计贴画的数量。

预设:先数一行有6张,再数有9行,不到10行,所以总数应该不到60张,所以我估计是( )张。 2.数一数.填一填.师:那到底有多少张贴画呢?请同学们与同桌合作数一数,数好以后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 师4: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强!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她这样说完整话。 3.想一想,编一遍。

(1).师:现在,我们共同来一行一行地数一数,好吗?(手势一行一行地数)一行有几张?(课件出示一行贴画) 生:一行有6张。

师:1行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是什么?口诀是什么?(板贴1×6=6 强调:或者是6×1=6 一六得六) (2).师:两行有几张?(课件出示两行贴画) 生:两行12张。

师:2行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是什么?口诀是什么?(板贴乘法算式和口诀) (3).师: 3行呢?

生:3行有3个6,列乘法算式是3×6=18或者是6×3=18,口诀是三六十八。

(4).师:这名同学说的真不错!下面老师把时间交给你们,请同学们小组内边圈点子图边补充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老师要看一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默契?开始!

生合作编口诀,师巡视指导。(配乐) (5).看课件,汇报。边汇报边板书。

师:4行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口诀是什么?5行呢?6行呢? (板贴)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生:我们学过五六三十这句口诀,5个6加1个6就是6个6.六六三十六。或者是6个6连续相加。 师5:你真像一个小老师,说的头头是道。

生继续汇报7行,8行,9行分别有多少张贴画,乘法算式是什么,口诀是什么?

(板贴) 6×7=42

六七四十二

6×8=48

六八四十八

6×9=54

六九五十四

师6:同学们的汇报很完整流畅,让我刮目相看,太棒了! (6).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口诀是怎样编制的。 预设:生1:根据第1个问题串中的得数编的。 生2:我是用前一句口诀加6编的。 4.读一读.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已经成功编制6的乘法口诀了.下面女同学读算式,男同学读口诀.一起合作读一遍吧.Are you ready? Yes! 女生1×6=6 起!

男生女生再开火车接读,拍手正着读。 5.找一找.

(1)认真观察6的乘法口诀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

(从上往下看,积每次都多6;从下往上看,积每次都少6;当口诀的得数不满10时加“得”字;每句口诀中都有6.板书:6的乘法口诀)

师7:说的太棒了,贴画鼓励!如果老师记住了五六三十,想不起来六六多少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帮帮我吗? 生汇报。

师8:××同学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我禁不住为你喝彩,加油! 6.记一记.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由轻声读一读、背一背口诀.看谁背得最快最流利.

②老师想请大家展示一下你们背诵的成果!男生齐背。 师生对口令。(师说上半句,生答下半句) 7.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点子图,这里用两种方法推算6×7 的结果,你看懂了吗? 说一说,并填一填。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表示6×7吗?

师9:听你发言真是一种享受!声音响亮,而且思路清晰,老师奖你2张贴画。 三.巩固提升

师:智慧屋里有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挑战,你有信心试一试吗? 1.算一算,墙上有多少张手抄报?(横着数、竖着数、平均分成几部分来数)

2.填一填。(独立填写--组内交流--说口诀) 3.找朋友。(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4.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方格。

师:大家看,你们能算出每个图各有多少个格子吗?

(1).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第

1、2小题,并说出乘法算式. (2).引导学生利用移动方格的形式,小组合作完成第三小题。 (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师课件演示。 5.6×9=?圈一圈,填一填。

四、总结.

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预设: 生1:我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6的乘法口诀。

生3: 我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

生4:我学会了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5:我懂得了欣赏和倾听。

……

五、作业. 师:同学们,这个正六边形每条边上有4张贴画,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张贴画吗?请同学们下课后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

老师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只要肯动脑筋,你们都会是未来的小小数学家,加油吧,宝贝!

板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

---6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6×7=42

六七四十二

6×8=48

六八四十八

6×9=54

六九五十四

第18篇:《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城关小学 张娣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他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身穿一件绿衣裳,水里田里都有它,唱起歌来呱呱呱。”你们知道它是谁吗?(青蛙)

对,青蛙带着它的自画像--贴画来到了这里,你能看一眼,不用数就知道大概有多少张贴画吗?(出示课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谁来估一估,有多少张贴画? 学生自由估计粘贴画的数量。

2、数一数,填一填:

看来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张贴画,还需要数一数。仔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去数?(引导学生说出:横着看,一行一行地数,或者竖着数,一列一列地数。) 下面我们就按行去数。(课件一行一地出现,引导学生算,并发现规律,每增加一行,就多6个。)

现在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张贴画吗?(54张)

你能根据刚才数贴画的方法来数下面的点子图吗?(课件出现点子图)一行几个点子?怎么列乘法算式?还可以怎么列式?(点学生回答。)两行几个点子? 乘法算式呢?(点学生回答。) 3行、4行……大家都会写吗?

3、独立探究:

请大家翻开书78页,独立完成点子图的计算,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开火车汇报:先把算式说完整,再说口诀

这些口诀中都有数字几?(6)你知道是几的乘法口诀吗?(6的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口诀,哪些口诀你特别熟悉?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新出现的口诀)对,只有这四句是新口诀。请大家齐读这四句新口诀。

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自由汇报所找关系。 活动记口诀:师生无顺序对口令

三、拓展探究:

1、探究:

课件出示:两种推算6X7的结果,你能看懂吗?谁来说一说?(让孩子根据乘法的意义说清楚7个6就等于2个6加个3个5) 现在让你来圈,你能有不同的推算吗?谁来试一试?说一说你的理由?

四、知识运用:

1、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吸引了一只漂亮的小虫子,同学们看一看,是什么?(课件显示:瓢虫)一只瓢虫机几只脚?三只呢?……

2、算一算,墙上有多少张手抄报?(一行一行的数)

3、想一想:大家一天要上几节课?那么一周要上几节呢?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

(6的乘法口决)

想一想:6×8=6×7+()=6×9-()

第19篇:《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秭归县实验小学 屈 红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他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身穿一件绿衣裳,水里田里都有它,唱起歌来呱呱呱。”你们知道它是谁吗?(青蛙)

对,青蛙带着它的自画像--贴画来到了这里,你能看一眼,不用数就知道大概有多少张贴画吗?(出示课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谁来估一估,有多少张贴画? 学生自由估计粘贴画的数量。

2、数一数,填一填:

看来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张贴画,还需要数一数。仔细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去数?(引导学生说出:横着看,一行一行地数,或者竖着数,一列一列地数。) 下面我们就按行去数。(课件一行一地出现,引导学生算,并发现规律,每增加一行,就多6个。)

现在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张贴画吗?(54张)

你能根据刚才数贴画的方法来数下面的点子图吗?(课件出现点子图)一行几个点子?怎么列乘法算式?还可以怎么列式?(点学生回答。)两行几个点子? 乘法算式呢?(点学生回答。) 3行、4行„„大家都会写吗?

3、独立探究:

请大家翻开书78页,独立完成点子图的计算,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开火车汇报:先把算式说完整,再说口诀

这些口诀中都有数字几?(6)你知道是几的乘法口诀吗?(6的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口诀,哪些口诀你特别熟悉?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新出现的口诀)对,只有这四句是新口诀。请大家齐读这四句新口诀。

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自由汇报所找关系。 活动记口诀:齐读口诀--男女顺序对口令--师生无顺序对口令

三、知识运用:

1、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吸引了一只漂亮的小虫子,同学们看一看,是什么?(课件显示:瓢虫)一只瓢虫机几只脚?三只呢?„„

2、同学们最喜欢拼图了,快来数数,这条小鱼是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课件显示:小鱼)2 条呢?4条呢?6条呢?

3、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底哪把钥匙开哪把锁呢?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79,独立完成第3题、第四题。

汇报:第3题开火车汇报

第四题:先说结果,再说是怎么数的?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并进行课件动画演示。

4、想一想:大家一天要上几节课?那么一周要上几节呢?

四、拓展探究:

1、探究:

课件出示:两种推算6X7的结果,你能看懂吗?谁来说一说?(让孩子根据乘法的意义说清楚7个6就等于2个6加个3个5)

现在让你来圈,你能有不同的推算吗?谁来试一试?说一说你的理由?

2、训练:

(1)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为什么?

6×8=6×7+( ) 6×8=6×9-( ) 6×5=6×7-6×( ) 6×6=6×9-6×( ) 6×7+6×2=6×( ) 6×7=6×( )+6×( ) (2)间隔问题:小狗住六楼,跑一层楼梯要6秒钟,那么我从楼下跑回家要( )秒。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20篇:村头有棵常青树

村头有棵常青树——蒋国珍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六元小学离休教师

蒋国珍同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所作所为都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引以为傲,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工作上,认真负责,起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上,永远的为人民服务。

蒋国珍出生于1930年,师范学历,参过军、打过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干县城关区政府、新干县公安局、南昌地委宣传部、铜鼓县政府等机关工作。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蒋国珍被错误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他平反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共计9600元的工资,一次性捐给希望工程。9600元,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可是这“富人”并没有过着富人的生活,但是却有着比当富人还快乐的日子,因为他的心——理所当然了、满足了、实现了。

蒋国珍的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人生信条。”,就不图回报的做起了让人感动的事迹。汶川大地震,蒋国珍为了灾区的人民,捐了2次款还缴纳3000元的特殊党费,而自己却所剩无几,并不是他大方,有钱的问题,而是他有颗心,仅仅系着一切为了中国人民的心,这就是党员的风范,也是党员的义务,但实际能完成的又有多少个派别成员呢?我们庆幸有蒋国珍同志,还有一些无私为我们奉献的人们,感谢他们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有些人说他傻,神经有毛病,可是,不正因为有是这样的“傻”,这样的“神经”人物,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国盛民安。我们应该欢呼有这样“傻”的人民为我们。 “大智慧,不在高官厚禄,不在著作等身,不在声名显赫,不在万人瞩目呼风唤雨;大智贤者常在草野,在穷乡僻壤,在密林幽壑,在逸民野老;大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彻悟,是生命的清醒与洒脱;大智慧不为功名所拘,不为利禄所累,是淡泊处世的超越;大智慧在喧嚣扰嚷中得清静,在众生碌碌中得超脱,是一份心游万物的宁静与恬淡……”这才是人活着的意义,要学蒋国珍:有了奉献,才有了价值;有了价值,才有幸福:有了幸福,才有快乐。

不管是否党员,我们都要正视我们的人生态度,找到我们的价值观,让生活不再徒劳无功,让笑声带给自己也带给周边的任何一位,幸福传递!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