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神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42:3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神经》教学设计

《神经》教学设计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

李想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人体的司令部》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大脑是通过什么接受信息和传出命令的,了解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如何工作的。课文首先用“过马路看信号灯”等例子形象地讲解了神经传导过程,从而建立反射弧的概念。接着详细介绍了神经在人体的分布。本课安排的“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测反应速度、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的反应快慢”活动,则是帮助学生领会神经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依据刚刚构建的新知识对上述活动作出解释。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少有关大脑的知识。但对本课新的知识点——神经,可能知之甚少。因而准备通过观看有关录像,导入新课。再通过两组活动的测试,巩固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为了更好地达到课标中的有关要求,本课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不断反复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即重点指导完成前两个活动,第三个活动改为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和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即不仅注重知识的体验、表达,而且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http://baike.baidu.com/】

3、讲解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出示课件3)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 ↓

眼→→→→→→→→传入神经 ↓(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 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 →→→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2篇:脑和神经教学设计

脑和神经

教学内容分析:

人类的信息传递与发达的大脑和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脑与神经之间的活动我们看不到,但是一些体验与研究可以让大家认识到脑与神经之间的联系。大脑是发出命令的“司令部”,神经是传达命令的“通讯员”,身体各器官是执行命令的“战斗员”。人体内部各种信息的双传下达,都离不开大脑与各种神经中枢的密切配合。本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感知、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整体认识神经系统,了解脑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亲历设计游戏—进行实验—记录分析—总结交流的过程,体验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及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了解脑和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3、培养学生关爱、照顾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教学重点:

1、知道人的神经系统是有哪些部分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教学难点: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脑的结构录像、神经的系统录像、左右脑观察动画、板书图片等。

学生准备:彩色小棒、大海螺壳、三杯不同口味无色透明的饮料、实验记录单、眼罩、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快速记忆的游戏(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脑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二)探究活动:研究脑与神经系统的作用。

用学生游戏贯穿整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设计游戏—进行实验—记录分析—总结交流的过程,了解脑有记忆、命令和指挥都作用;感受身体各处分布的神经:进而发现脑和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活动指导:

1、做拍手游戏。思考:脑作为人体的指挥中心,是怎样把命令下达到你的手上,让你躲避开的呢?(引导学生感受神经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2、思考:能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几个信息传递的小游戏?(教师指导学生游戏注意事项)

3、通过抓小棒、辨别无色液体、听声音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脑有什么作用?神经的分布在哪里?信息是如何在脑和神经之间传递的?(突破教学难点)

4、在游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了解神经传递速度有快慢之分,发展学生思维。

5、当我们遇到生活中脑或神经有问题的人,该怎样做呢?(渗透关爱、照顾残疾人方面的情感) 学生探究:

学生参与拍手游戏。

了解脑是通过神经把命令传到到手上,脑与神经需要共同工作来完成游戏任务。

3、小组内认识游戏材料:小棒、三杯无色液体、海螺壳。

4、设计多种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5、学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学生根据游戏活动和实验记录单交流脑的作用、神经的分布,脑和神经如何协调工作,教师结合课件进行知识梳理和提升,体现以学定教。

2、学生交流在抓小棒游戏中发现神经传递速度快慢不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刘翔的比赛画面,了解运动员经过反复、刻苦的训练提高神经传递速度。 教师小结:脑和神经协调工作,完成了我们的一切活动。它们构成了我们人体的神经系统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多实践、多发现、多思考,经历和感受信息在脑和神经之间传递的过程。)

三、拓展作业

观看旋转女孩图像,用手势表示女孩旋转的方向,思考:同一幅图为什么大家看到女孩的旋转方向却是不同的,这其中的奥秘与脑和神经有关,想揭开这个秘密吗?课下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发大脑的优势,让同学们变得更聪明! (用奇妙趣味的图像作为课堂的结尾,引导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脑和神经的奥秘。) 板书设计

9、脑与神经

神经系统的组成 比喻 作用 脑 司令部 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 神经 电话线 脊髓 联络站

推荐第3篇:脑与神经教学设计

脑与神经教学设计

唐王镇中心小学

张成梅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与《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心脏和血管》、共同组成《人体内部的秘密》这一单元。教材以“做一做”的活动为本课的组织活动,意在提示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课前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一:试一试自己的反应,一是测试自己的反应速度,二是让学生明确反应速度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活动二:认识脑与神经,一是让学生了解脑与神经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了解人的各种神经中枢的“职责”。自由活动:让学生体验某一器官失去作用时会是什么样子,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脑和神经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以及维持人及正常的生理反应及运动方面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大脑与神经虽然是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可是大脑与神经之间的活动我们平时是根本看不到的,但是通过一些现象的体验与研究,可以让大家从个体生理特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脑、脊髓、神经和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与亲身体验中体会到人体内部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都离不开大脑与神经中枢的密切配合。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2、了解人类信息发展的历史,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3、会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进行探索学习。

4、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问题,并能够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亲身体验,在实验中亲历科学。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6、能够意识到网络在信息传递中所带来的优势,也能看到它的弊端。

7、学会用辨证的方法来看待事物,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愿意交流与合作的习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科学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知道大脑是人体活动的指挥中心和四个功能区。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二)教学难点: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能用辨证的方法看待事物,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科学现象。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课件

(二)学生准备:尺子、木棍、硬币、铅笔

六、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

1. 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同桌之间先来做一个“打手”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少,轮流各做5次。 2. 教师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3. 学生互相测试。

4. 学生汇报交流,并讨论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5、通过刚才的体验,你能说一说在游戏中有哪些器官在协调工作吗?

6、小结,出示课题。

(二)试一试,自主探究

1、脑与神经是怎样协调着进行工作的,让我们先来自主探究一下。

2、出示5个游戏及规则,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进行活动。(1)锁手指游戏:同桌合作,一人手掌伸平准备锁住他人手指,另一人握拳只伸出食指垂直竖在同学手心上,准备被锁。两人一起说口令“金锁银锁,咔嚓一锁”。一个握,一个逃。然后交换,反复五次,记录下游戏结果。

(2)刺手背、脚背游戏:同桌合作,一人闭眼,另一人用三角板的角尖同时刺他的脚背和手背。记录下感受。

(3)暗箱摸物游戏:从装有多种常见物品的盒子中摸取物品,并判断出它们分别是什么。 说一说手摸物品——口说出名称这一过程中大脑与神经是如何工作的。

(4)小锤子敲腿游戏:同位合作,一人坐好,一条腿叠加在另一条腿上,另一人用小锤子敲击大腿膝关节下方,看看试验结果,记录下感受并写出结论。

(5)抓尺子游戏:手指与米尺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抓住尺子,记录尺子掉下时所捏住的刻度,反复5次,记录游戏结果及游戏感受。

3、演示游戏并且交流:脑与神经是怎样配合着工作的?

4、交流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及在游戏中得出的结论。

人的反应是有快有慢的。身体不同部位的敏感性不同。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不同。人的有些动作并不受大脑控制。

(三)看一看,形象感知

1、观看课件——神经分布图,看完后交流:神经分布在人体的哪些地方,各部分的神经有什么不同。指导认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知道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大脑内各神经中枢。(包括感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听觉中枢等。)

3、让学生试着说说看,这些神经中枢是怎样指挥我们的身体进行工作的?

4、课件出示脑与神经关系的示意图。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将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将命令传达到身体各部分。

6、猜想:盲人、聋哑人是因为什么神经受损?

7、体验:盲人、聋哑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四)拓展思考

1、我们长时间读书、写字、思考问题,常常会感到头晕、头痛、头脑不灵活。这是为什么?

2、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用脑? 22222 《脑和神经》教学设计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温慧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三部分组成,以及脑和神经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

教学理念:贯彻让学生亲历科学、了解科学的理念

教师准备:课件、尺子15把、探索反馈表每组4人一份。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请同学们看张图片,看大屏幕(播放:旋转的舞女课件)

师:你看到的女孩是不是在旋转啊,你感觉她是沿着什么方向旋转,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

(统计各方向的数量)

师:同一个图片,大家的感觉却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开探究《脑与神经》!

(板书课题:脑与神经)

(二)探究活动

1、脑的位置及作用

师:你知道脑在我们身体的哪个位置吗?

( 出示课件:脑的位置)

师:脑就位于我们身体的头部,有头盖骨保护着。

师:脑有什么作用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来做几个小活动。

(师指挥学生做动作,让学生感受脑有指挥、思考、记忆等作用)

师:听我指令,现在请把双手举起来,平放在桌面上。

(学生做)

师:你能说一下,你是怎样接收指令完成这些动作的吗? (耳朵听到声音报告给大脑,脑把指令下达给手)

(课件介绍过程)

师:我们再来做一次,听我指令,把双手举起来,平放在桌面上。

(学生做,师随机拍几个学生的手背)

师:这次的动作和上次有什么不同?

(问被打学生)

师:老师打你为什么不躲,大家帮他想一想?

(课件介绍过程:眼看到,大脑以为是老师提醒坐姿,所以没给手下达躲开的命令)

师:我们把动作再做一次,听我指令,把双手举起来,平放在桌面上。

(师随机打没打到)

师:这次老师为什么没打到啊?(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总结)

师:通过以上的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的大脑有什么作用呢?

(思考、记忆、下达命令的作用)

2、认识人体的神经系统

师:通过以上活动,我们了解了脑的作用,如果我们把脑比做人体司令部的话,那么神经就是人体的电话线,大家看,我们全身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神经,它可以随时把脑的信息传入或传出。在脑与神经之间还有一条主干线,就是脊髓,它位于我们的脊椎管内,就是脑、神经、脊髓共建起了我们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共同协调工作,才完成了我们的一切活动。

(课件介绍)

3、捏尺子测神经系统灵敏度

师:我们认识了人体的神经系统,每个人神经系统的灵敏度不同,想不想测一下自己神经系统的灵敏度。

(介绍捏尺子测试的方法:测试方法很简单,两名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同学手持尺子顶端在上(尺子的0刻度在下)负责随时丢尺子,另一名同学手在下,做好捏尺子的准备,你捏住尺子的刻度就是你的反应灵敏度。要注意:丢尺子的同学可以随时丢,越是趁其不意,越能测出被测同学的反应速度。开始!)

(学生两人合作测试)

汇报交流:每个人的数据不同,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提高我们的神经灵敏度。

4.人体的左右脑

师:还记的那个旋转的舞女吗,现在就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如果你感觉她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说明你用的是右脑,如果你看的是逆时针说明你用的是左脑。

(课件:左右脑的介绍)

师:人体的大脑主要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的功能也各不相同。

左脑与我们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主要掌管:文字、判断、逻辑分析等,比较倾向于知性的记忆。

右脑与我们左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主要掌管:音乐、美术、想象、创造力等,更倾向于形象的思维。

师:由于左右脑的功能不同,在记忆时也各有特点,为了让大家区分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我们就来做个小测试:

师:下面老师要出一组仅是文字的词语,给你8秒钟的时间把它记下来,看你能记住几个。

(苹果、飞机 。。。。。。。)

学生汇报记的数量。

师:因为这一组是纯文字的,所以记忆时我们主要用的是左脑 。

师:下面再来一组,同样是7个词语,不同的是这组既有文字又有图像,同样是 8秒钟的时间,看你又能记住几个。

(小白兔、菠萝、香蕉。。。。。。)

学生汇报两次记住的数量,师记录。

师:通过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可以看出,在记忆时,如果左右脑相结合记忆会记得更快更多。

(三)总结拓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探究,我们认识了人体的神经系统,还了解了大脑的功能,在记忆得练习中,体会到了左右脑并用的优势,关于我们脑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在以后的课中继续探究。

下课!!!

33333 《脑与神经》教学设计(2010-11-09 19:01:56)转载标签: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摘要:

对于脑与神经的抽象知识,教师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领会,是本课的一大难点。我在精心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地剖析之后,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通过一个个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对于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这一抽象的知识轻松地掌握起来,全面落实了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活动

探究

合作

自主

科学

教学分析:

《脑与神经》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人体内部的秘密》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感知、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整体认知神经系统。

人体内部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都离不开脑与神经的密切配合。脑是发出命令的“司令员”,神经是传达命令的“通讯员”,身体各器官是执行命令的“战斗员”。但是脑与神经之间的活动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就要通过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认识到脑与神经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三部分组成,以及脑和神经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向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并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

教学理念:贯彻让学生亲历科学、了解科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说谜面:天上有一只小鸟在自由自在的飞翔,猎人发现了它,举起枪瞄准,“嘭”的一声,小鸟被打中了,可好久也没掉下来。大家猜一猜:这是为什么?)

意图:猜“脑筋急转弯”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用这种方式导入,同学们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有了兴致。

2、揭示答案:小鸟反应太慢,还没来得及掉下来呢。

意图:兴趣是学生的动力源泉。当学生饶有兴致地进行了多种猜测但仍未猜中时,想知道为什么的那种强烈的欲望油然而生,当老师揭示了答案,同学们哈哈一笑,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引入探究活动:

谈话:这只小鸟反应也太慢了,你觉得自己的反应怎么样?想不想在课堂上测试一下自己的反应速度。

意图:从“脑筋急转弯”自然过度到探究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二、指导学生探究。

(一)探究活动一:起立、坐下

1、谈话: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指令做“起立、坐下”动作

意图:“起立、坐下”动作学生每节课都要做,把它放在科学课堂上来做,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学习。

2、总结回顾:要做到又对又快,应该注意什么?请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将“耳朵”或“听”板书在一号区,将“起立、坐下”板书在二号区。 )

意图:让学生体验并感知到要做到又对又快,一是注意听,二是动作快,二者要密切配合。学生有了自己的亲历体验,就为后续探究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将自己的感知和体验亲自板书在黑板上,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黑板不是教师的“自留地”,而是学生的涂鸦壁。

(二)探究活动二:抓尺子

1、谈话:有一个游戏可以测试你的反应速度到底有多快。谁愿意来试试?

(请一生上台,师生演示“抓尺子”游戏。要注意三点:一是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持平,准备捏住尺子。二是手要在原处捏尺子,不能向上去抓。三是手指要打开,确保尺子能落下。)

意图:通过演示首先让学生掌握活动的要点,以免不得要领,影响分组活动的进行,达不到活动的效果。

2、谈话:想不想亲自试试自己的反应速度?下面同桌两人做游戏,多做几次,看看多练习几次,谁能提高反应速度?

(生分组活动并汇报交流,结合学生回答适时让学生在一号区板书“眼睛”或“看”,在二号区板书“抓”。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一号区是先做的反应,二号区是后来做的动作。)

意图:学生通过练习反应速度有所提高,很乐意汇报自己的练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认识到身体各个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各种动作和活动。

3、提问:在这活动中,除了身体外部的这些感觉器官,我们的身体内部,还有谁也参与了活动?为什么这么猜,结合活动说说看。(学生很容易猜到是脑。教师结合活动进一步启发引导,要点如下:脑下达了什么命令?脑下达的命令有根据吗?耳朵听到的信息是怎样传给脑的?)

4、谈话:谁能把“抓尺子”活动是怎样完成的说一说?

意图:通过“说”学生能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说”教师也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

三、巩固应用,生活拓展。

1、谈话:下面老师请一名同学上来,和老师一起完成一个活动,谁愿意来?大家要注意看,在活动中,这个同学的脑和神经是怎样和他身体的各个器官协调配合的?

(师生表演:让生伸开胳膊,师挠其腋窝,生马上缩胳膊躲开并笑)

意图:“挠痒”这个活动真实生动极具生活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提问:谁来说说整个活动过程。你觉得应该在一号区写什么?二号区写什么?

(学生回答并板书)

3、谁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意图:学科学的关键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进一步认识脑与神经系统。

1、提问:脑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吗?请看大屏幕(出示11页中间图)你从图上获得什么信息?

2、提问:脑和神经是怎么连接的呢?继续看屏幕(出示11页上面图)你从图上获得什么信息?

意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隐藏于身体内部的神经系统展示在学生面前,清晰明了,形象直观。

3、提问:如果把人体的神经系统比作一个部队的话,你觉得脑和神经各相当于部队中的哪些人员?(脑是司令官,神经是通讯员,脊髓是联络员)

意图: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脑和神经的作用,既直观形象又准确到位。

4、讲解:脑对我们人体来讲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合理用脑呢?(先让学生回答再播放关于“合理用脑”的视频短片)

意图:学生对于怎样合理用脑认识不是很全面,教师借助视频短片,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用脑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合理用脑,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升华过程。

五、总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自己表现怎样?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

意图:帮助学生总结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完善自我,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推荐第4篇:《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2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人体的神经调节

选自: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 第二章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设计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明确的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在实施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促进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与价值是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些理念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学生。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等问题的探究,都体现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三、教材分析

《人体的神经调节》是苏教版初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一部分知识,本章总共有四节,就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此部分内容──人体的神经调节,介绍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兴奋的传导过程。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作为积极思维内容,最后讲述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及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既是教学重点又是

教学难点。神经调节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对生物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八年级的知识学生接触的少,研究生命科学的,有很大的难度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非常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也很弱,所以需要教师主导下的定向引导教学活动。

五、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以及脑、脊髓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

3、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反射弧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教学难点:神经元的结构特征以及反射弧的结构。。

六、学法指导

同学在掌握此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相关模式图和动画,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探究。

七、教学方法设计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教学

八、教学用具

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结构模式图;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枚硬币):今天上课以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用笔沿着硬币的外轮廓在纸的不同位置上画10个圆,给这些圆分别标上10个数字。随意写出这些数字,不要按照顺序。然后再拿起硬币,把它放到圆圈上,按照数字次序依次摆放。

学生:完成活动。

教师: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这项活动涉及到那些器官?

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手,眼睛、脑等。

教师: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也需要这么多的器官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好像受到统一的指挥,你知道身体内的这个指挥官是什么吗?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如肌肉细胞、血细胞等(屏幕显示不同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叫神经细胞。(展示神经细胞模式图)神经细胞和前面几种细胞有那些区别?

学生:细胞体上有许多长短不等的突起。

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自己的纸上结合神经元挂图画出神经元的结构草图,并要求注明结构名称。

教师: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一个神经元结构图并说明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 教师:简单介绍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的概念,点出神经元的突起末梢相连接,有利于传导神经冲动。

教师再提示:神经元还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问:兴奋是怎样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

1.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细胞体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的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3.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4.感觉神经末梢接受来自体内或体外刺激,产生兴奋,又称感受器。

十、课堂练习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应激性

2.下列神经活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北雁南飞 B.望梅止渴

C.老马识途 D.谈虎色变

3.下列活动不属于反射的是( )。

A.眼睛突然遇到强光会闭上 B.天热时出汗

C.婴儿一出生便会吃奶

D.受伤流血后,血液凝固

4.下列有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B.条件反射必须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才能发生

C.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而非条件反射是永久的

D.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更重要

5.下列生理活动中,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是( )。

A.排尿和排便 B.呼吸中枢

C.心血管运动 D.谈虎色变

6.下列反射活动中,哪一项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

A.聋哑学校的老师用手语给学生“讲故事”,学生感动得流泪

B.看了感人的电影,同学们都哭了

C.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士兵们立刻缓解了饥渴

D.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7.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马戏团的小狗会表演节目 B.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C.山羊会表演简单的计算 D.小儿看到护士就哭

8.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沸水烫手,立即缩回 B.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

C.预铃响,学生进教室 D.强光刺激,瞬间闭眼 9.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是( )

A.脑和脑神经

B.脑和脊髓

C.脑和脊髓灰质

D.脑、脊髓和神经

10.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神经纤维

C.反射弧

D.神经 11.以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

A.碰到针尖立刻缩手

B.吃杏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

C.婴儿吮吸奶头

D.见到青杏便分泌唾液

推荐第5篇:五年级科学脑与神经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脑与神经教学设计

《脑与神经》

教学内容分析:

人类的信息传递与发达的大脑和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脑与神经之间的活动我们看不到,但是一些体验与研究可以让大家认识到脑与神经之间的联系。大脑是发出命令的“司令部”,神经是传达命令的“通讯员”,身体各器官是执行命令的“战斗员”。人体内部各种信息的双传下达,都离不开大脑与各种神经中枢的密切配合。本主要是通过一些感知、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整体认真神经系统。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亲历设计游戏—进行实验—记录分析—总结交流的过程,体验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及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脑和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培养学生关爱、照顾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脑的结构录像、神经的系统录像、左右脑观察动画、板书图片等。

学生准备:彩色小棒、大海螺壳、三杯不同口味无色透明的饮料、实验记录单、眼罩、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快速记忆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脑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二)探究活动:研究脑与神经系统的作用。

用学生游戏贯穿整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设计游戏—进行实验—记录分析—总结交流的过程,了解脑有记忆、命令和指挥都作用;感受身体各处分布的神经:进而发现脑和神经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活动指导:

、做拍手游戏。思考:脑作为人体的指挥中心,是怎样把命令下达到你的手上,让你躲避开的呢?(引导学生感受神经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2、思考:能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几个信息传递的小游戏?(教师指导学生游戏注意事项)

3、通过抓小棒、辨别无色液体、听声音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脑有什么作用?神经的分布在哪里?信息是如何在脑和神经之间传递的?(突破教学难点)

4、在游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了解神经传递速度有快慢之分,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探究:

学生参与拍手游戏。

了解脑是通过神经把命令传到到手上,脑与神经需要共同工作来完成游戏任务。

3、小组内认识游戏材料:小棒、三杯无色液体、海螺壳。

4、设计多种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学生根据游戏活动和实验记录单交流脑的作用、神经的分布,脑和神经如何协调工作,教师结合进行知识梳理和提升,体现以学定教。

2、学生交流在抓小棒游戏中发现神经传递速度快慢不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刘翔的比赛画面,了解运动员经过反复、刻苦的训练提高神经传递速度。

教师小结:脑和神经协调工作,完成了我们的一切活动。它们构成了我们人体的神经系统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多实践、多发现、多思考,经历和感受信息在脑和神经之间传递的过程。】

三、拓展作业

观看旋转女孩图像,用手势表示女孩旋转的方向,思考:同一幅图为什么大家看到女孩的旋转方向却是不同的,这其中的奥秘与脑和神经有关,想揭开这个秘密吗?下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发大脑的优势,让同学们变得更聪明!

【用奇妙趣味的图像作为堂的结尾,引导学生下进一步探究脑和神经的奥秘。】

板书设计:

后反思:

本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重点内容了解神经的传递作用时,为学生准备颜色不同的小棒、三杯无色饮料、海螺壳等,让学生设计多个游戏,在玩中有所发现,旨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我能够利用启发性的提问,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设计游戏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参与,堂上学生设计了多种游戏的方法,不仅发现了脑和神经的作用同时有了神经反应速度因人而异的新发现。整个堂,学生活而不乱,简单的游戏材料在他们的手中成为探究知识的工具。高年级学生渴求科学知识,愿意动手实践,在堂中能够看到学生在知识的吸引下积极思维,努力合作的学习状态。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单

推荐第6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③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④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难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教 师:制作电脑课件,设计游戏。

学 生:复习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课代表准备一个做相反动作的游戏活动,并配以音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①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复习旧知:①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创设复习情境。

导言

反射 参与活动:①打手。

②抓手指。 示范活动。

讲述游戏规则。

组织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活动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①概念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①一个同学到前面,让另一同学站好,双手背后。教师在第一个同学背后用牙签扎他的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第一个同学扎第二个同学的手。

实验:膝跳反射

小组讨论:反射的概念。

进行交流。 引发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讲:基本方式是反射。强调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活动都是反射。

带领学生继续活动:

①牙签扎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学生到前面来重复上面的活动。

指导学生做膝跳反射。

引导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结反射的概念。

②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具有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活动:做相反的动作。 举生活中反射的实例并分析。

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交流。

小结。

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举例并分析。

提出问题:以上所举实例中,哪些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小结。

带领学生做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

第二课时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①各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和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将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小组内交流,同组的同学讨论并完善计划。

③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

④汇报与交流。 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复习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计划,然后通过讨论完善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结。 组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

以某一小组的方案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完善计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巡回指导、帮助各小组实施计划。

帮助各小组得出结论。

组织小结并作出评价。

反射弧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产生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手拿烫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组成。 引导学生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

推荐第7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射弧的结构。

2.举例说出反射弧的传导途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导学案。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flash导入课题

过渡:

二、反射

过渡:

三、反射弧

过渡:

四、小结

五、测试

六、作业

大家好,学习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观看一个三国时曹操的故事。(放映flash)士兵们听到曹操说前方有梅林,是依靠人体的什么系统调节功能作出这些奇妙的反应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板书课题: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大家知道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以教材的“膝跳反射”实验为例,了解反射现象。

实物投影导学案:(1)膝跳反射实验的目的要求: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了解

现象。方法步骤:两人一组,两人轮流实验,让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

的搭在另一条腿上。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

的扣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

。观察小腿的反应。

放映—膝跳反射录像,组织学生实验

放映—展示膝跳反射的成功关键;

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你能不能让小腿不突然跳起呢?

放映—实验尝试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

实物投影导学案:根据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体会,思考:这一反射活动,是人体通过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

板书:反射:动物(人)(

的反应。

实物投影导学案:(3)根据你对反射概念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五个问题的看法?

①、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产生的活动也是反射。

②、所有的动物受到刺激后,都能产生反射活动。

③、生物只要具有神经系统,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④、反射是一种有规律的反应。

⑤、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⑥、某人打了我一下,我感到了疼。

教师点拨:打(力做的刺激)觉得疼,只是感觉而不是反射。因为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才感到疼,到此为止反射的全过程并没完成。而怎样才算完成了反射的全过程呢?(马上躲开,对刺激做出了相应反应了,才是反射).

放映—学生逐个分析这五个问题。

放映—说出以下活动,哪些不属于反射?

大家能不能举出你们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的例子吗?

同学们举出了很多反射活动的例子,神经系统在完成各种反射活动的调节功能时,常常会产生疲劳而使调节功能降低,因此,同学们每天都要有充分得时间休息,以利于调节功能的恢复,使学习的效率从分提高。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那么反射活动是怎样完成的?

放映—膝跳反射

实物投影导学案:

学生完成自学时,教师板图反射弧的模式图;

(4)阅读教材86页第一自然段和观察膝

跳反射过程示意图,思考:

①、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什么?

②、它有哪些部分组成(在书上圈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各组成有什么功能(用横线划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③、膝跳反射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怎样的?

放映—反射弧的组成,回答问题。

、出缩手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2、被针刺后,先感到刺痛还是先缩手?为什么?

3、假如传出神经的X处受损,手被针刺后,会不会有缩手反射发生?还能否感到刺痛?

4、通过以上分析,人的这种反射活动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解决第四个问题后,教师随机提出: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使反使射弧不完整,反射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医生常用测试各种反射的方法来检测病人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下面让大家来当回医生。放映—我来诊断

能力的提升:若反射弧的模式图没标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你将如何识别反射弧的各结构?(友情提示:神经节或感受器、效应器和脊髓的图形及形状)

观看flash

回答:神经系统的调节

反射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回答:

反射,自然,

快速,膝盖下方的韧带

组内自行开展实验

有些组实验未成功,有些组实验成功;

找到成功一组,交流成功的关键;

然后让学生再次实验尝试,保证实验成功。

回答:小腿突然跳起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尝试

回答:因为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回答: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有规律

学生补充:刺激,神经系统,有规律。

学生根据导学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回答:不对,需要神经系统;

不对,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

不对,需要受到外界的刺激;

对;

对;

不对;原因学生可能分析不出来。

马上躲开

回答:草履虫的捕食(应激性);含羞草的叶合拢;没有神经系统。

回答: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缩手反射、

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公鸡报晓、望梅止渴、吃梅止渴、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狗学算数、鹦鹉学舌、大雁南飞、青蛙捕食、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司机见到红灯停车、听到上课铃声大家走进教室等等。

学生边观看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回答:反射弧;学生上黑板写出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并说出理由?——传导方向

分别找五个学生分别代表反射弧的五个部分,说出各自的功能;然后说出他们是怎样共同协作进行神经冲动的传导,完成反射活动的。

回答: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神经冲动发出指令;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到效应器;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发生反应。

教师放映,学生逐个完成相关问题。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先缩手,后感到刺痛;来自皮肤的神经冲动传到脊髓后,脊髓发出的神经冲动有一部分沿白质的上行神经纤维传达到大脑才会感到疼痛(有了感觉),神经冲动从脊髓传到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比完成缩手反射的时间略长瞬间。

3、缩手反射的反射狐不完整,传出神经受损,缩手反射无法进行。但仍能感到刺痛,因为神经冲动沿脊髓白质传到大脑的躯体感觉中枢。

4、避免人体受到更多的伤害,有保护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出现膝跳反射,说明反射弧是完整的,未感觉到是神经冲动没有传到躯体感觉中枢,可能是脊髓的白质或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受损,而此人脑部检查正常,所以,应诊断为脊髓的白质受损。

学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进行。

学生完成《助学》题目。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导学案

1、膝跳反射实验的目的要求: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了解

现象。

方法步骤:两人一组,两人轮流实验,让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

的搭在另一条腿上。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

的扣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

。注意观察小腿的反应。

2、根据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体会,思考:这一反射活动,是人体通过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

3、根据你对反射概念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五个问题的看法?

①、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产生的活动也是反射。

②、所有的动物受到刺激后,都能产生反射活动。

③、生物只要具有神经系统,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④、反射是一种有规律的反应。

⑤、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4、阅读教材86页第一自然段和观察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思考:

①、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什么?

②、它有哪些部分组成(在书上圈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各组成有什么功能(用横线划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③、膝跳反射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怎样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一课时

测试题

1、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迅速正确叩击受试同学的(

A、膝盖

B、膝盖下韧带c、小腿D、大腿 2.下列生理活动属于反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向日葵的花盘总朝向太阳转动

②新生的婴儿会吃奶

③斑马逃避狮的追捕

④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⑤白细胞吞噬病菌

⑥小乐躲开飞来的石块

⑦鸟听到枪声飞走

⑧草履虫从有冰一端游向无冰一端

⑨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⑩皮肤出血后血液逐渐凝固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它是指人体通过_________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_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的反应。这种方式是通过_________来完成的。

4、下图是反射弧的图,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

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5__________

(2)用箭头和图中标号表示反射弧传导神经冲动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脊蛙反射试验中,脊髓破坏后,刺激1,是否发生搔扒反射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2处受到损伤、断裂,刺激1处时,有无感觉?_________

如果4处受到损伤、断裂,刺激1处时,有_________但不能运动。

推荐第8篇: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篇1: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神经调节》一课的内容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由于本节课较为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学习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知识点。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理解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经过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再改变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位置,也就很容易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特点了。

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学案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正答率比较高。主要的出错点集中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和局部电流的方向分析上。对此,需要教会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画下来,然后再结合图示进行直观的分析,要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解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就需要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探究,更上一层楼。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2: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多媒体将 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 集于一体,如果合理使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提高课堂 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9篇:神经调节教学反思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教学反思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安排了两课时。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的接受能力,我将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3.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4.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其中,教学重点是: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教学难点是: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及成因;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教学过程为: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神经元结构,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通过展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很好地复习归纳了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然后讲授兴奋的传导过程。首先展示了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图,讲述了离子通道,离子运输有关问题,再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理解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特点和兴奋状态动作电位的特点,最后用动画展示了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兴奋的传导过程以及双向传导的特点。通过用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接受度较高。和用静态图教学相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展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讲授突触的结构组成和递质的作用,再通过动画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由学生讨论、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第二课时:首先对兴奋的传导进行了拓展。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利用电流计去测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然后我通过画图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更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我利用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对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因此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属于反射,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属于反射现象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反射”这个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反射”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的生活随处都有“反射”。这有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反射”的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我举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去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我用常见的“缩手反射”为例,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践,归纳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功能。

通过教学,我得到了以下体会:1.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准备充分。在备课时,不光要备内容,还要准备充分的教具,图片,动画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学生的基础如何,学生能接受何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等等。2.我发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必有疑,疑必有思,只有促进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上课时,提问的对象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设问时需要由浅入深,态度可亲,语带鼓励,尽量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进行启发诱导,直到答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3.知识点是“死”的,我们要努力将“死”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在课堂上要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能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得到解题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路;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开展后面的教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有效地分层引导,起到主导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思考、提问,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10篇: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③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④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难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师:制作电脑,设计游戏。

生:复习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课代表准备一个做相反动作的游戏活动,并配以音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①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复习旧知:①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创设复习情境。

导言

反射

参与活动:①打手。

②抓手指。

示范活动。

讲述游戏规则。

组织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活动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①概念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①一个同学到前面,让另一同学站好,双手背后。教师在第一个同学背后用牙签扎他的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第一个同学扎第二个同学的手。

实验:膝跳反射

小组讨论:反射的概念。

进行交流。

引发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讲:基本方式是反射。强调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活动都是反射。

带领学生继续活动:

①牙签扎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学生到前面来重复上面的活动。

指导学生做膝跳反射。

引导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结反射的概念。

②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具有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活动:做相反的动作。

举生活中反射的实例并分析。

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交流。

小结。

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举例并分析。

提出问题:以上所举实例中,哪些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小结。

带领学生做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

第二课时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①各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和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将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小组内交流,同组的同学讨论并完善计划。

③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

④汇报与交流。

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复习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计划,然后通过讨论完善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结。

组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

以某一小组的方案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完善计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巡回指导、帮助各小组实施计划。

帮助各小组得出结论。

组织小结并作出评价。

反射弧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产生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手拿烫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组成。

引导学生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

第11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非条反射和条反射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能力目标:(1)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重点:非条反射和条反射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学生前准备:前预习第8~89页

教师前准备:制作多媒体

六、板书设计: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非条刺激→非条反射:先天性、大脑皮层以下神经中枢、低级神经活动

无关刺激

永久固定的

条刺激→条反射:后天性、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可建立可消退、

建立在非条反射的基础上、用非条刺激不断的强化

七、教学过程:

(一)通过flash影片导入题: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这节新程培训研讨。学习之前,我们看一个关于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

(放映flash,结束)士兵们听到曹操说前方有梅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妙的变化?生:人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第二时(板书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生:反射。

(二)通过游戏导入新

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听口令,说倒话”。这两个游戏是不是属于反射活动?生:是。

大家能不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属于反射活动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注意引导,点击出现反射的例子。)

大家注意观察,投影上出现的反射的例子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生:初生婴儿会吃奶等反射是先天性;谈虎色变等反射是后天性等)

我们将一种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之为非条反射;将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称之为条反射。(教师板书:非条反射____先天性,条反射____后天性)非条反射和条反射

(三)非条反射和条反射

条反射是怎样建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7页内容,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阅读思考后叙述)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对狗建立条反射进行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我们看一他的实验过程。(教师放映——条反射的建立)

问题1:食物和铃声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有什么不同?生:食物引起的是非条反射;铃声引起的是条反射。观察图1,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反射,引起非条反射的刺激我们称为非条刺激,那么食物就是非条刺激;(板书:非条刺激)观察图2,狗听到铃声不分泌唾液,铃声与狗分泌唾液无关,此时的铃声我们称之为无关刺激;(板书:无关刺激)观察图4,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反射,引起条反射的刺激我们称为条刺激,那么这个铃声就是条刺激;(板书:条刺激)

问题2:观察图3,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是什么?生:食物与铃声的多次结合)食物这个非条刺激与铃声这个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就使本来与分泌唾液无关的刺激—铃声,转变为引起分泌唾液的条刺激。由此可以看出引起条反射的条刺激,都是由无关刺激与非条刺激多次结合转变而来的。(板书箭头)

井绳有没有可能成为条刺激,从而引起条反射?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么,没有被蛇咬过的人,会不会看到井绳就害怕?生:不会。

看第3个问题:条反射与非条反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参与条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和参与非条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一样吗?带着这些问题大家阅读教材87页的最后一段。

学生阅读并思考后回答;

膝跳反射属于非条反射,参与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什么?生:脊髓,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属于条反射。参与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有哪些?生:听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板书: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低级的神经活动、高级的神经活动;)

继续放映展示

4、、6题,(适时板书:永久固定的、可建立也可消失、建立在非条反射的基础上、用非条刺激不断的强化)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区别条反射和非条反射:要看参与完成这一

反射神经中枢有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下面大家来辨别一下,人在吃梅、看梅、谈梅时都分泌唾液,这些活动有什么区别?(过渡到人类特有的条反射)

(四)人类特有的条反射

(教师放映——人吃梅、看梅、谈梅的flash动画),人在吃梅、看梅、谈梅时都分泌唾液,这些活动有什么区别?生:吃梅分泌唾液属于非条反射,看梅、谈梅分泌唾液属于条刺激

(教师放映——狗吃骨头、看骨头、谈骨头的flash动画),哪一个过程是虚构的?为什么?生:狗谈骨头分泌唾液,狗的大脑皮层中没有语言中枢。

(教师展示)人建立条反射与动物建立条反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大家阅读教材88页第二段思考。

(教师此时展示人看梅时分泌唾液,狗看骨头时分泌唾液),生:相同点: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的信号的刺激,发生反应建立条反射

(教师继续展示人谈梅时分泌唾液,狗谈骨头时分泌唾液,)生:不同点:人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反射,与人特有的语言中枢有关。动物没有语言中枢,无法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反射。

大家还能不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类特有的条反射的例子?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口若悬河、下笔如有神、阅读文、朗诵诗文、画画、写字等等。

由此我们得出:区别人建立的条反射是不是人类特有的条反射,要看完成这一反射神经中枢有没有语言中枢的参与。

我们学习了条反射的建立,大家能不能把我们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渡到我有妙招)。

(五)知识拓展:

(放映—我有妙招)学生讨论交流:早晨喂鸡前吹哨,多次结合,中午一吹哨,鸡就会回来吃食

(六)堂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非条反射和条反射,下面大家来总结一下(教师放映—堂小结的连线)。下面我们来完成本节的测试题,巩固一下这节学习的知识。

(七)测试: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根据时间重点点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二时

测试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非条反射的是_________,属于条反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人类所特有的反射是________________。

①老马识途

②新生的婴儿会吃奶

③鹦鹉学舌

④聋哑人彼此用手势互相介绍劳动经验

⑤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⑥寒冷使人打哆嗦

⑦斑马逃避狮的追捕

⑧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⑨谈虎色变

⑩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2、条反射不同于非条反射的特点是(

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②后天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③可以消退

④不会消退

⑤低级的神经活动

⑥高级的神经活动

A①③⑤

B②④⑥

①④⑤

D②③⑥

3、建造迷宫训练小白鼠。第一种训练方案是在出口处放置食物,第二种训练方案是在进口处放置食物,第三种训练方案是什么也不放。哪一种训练方案使小白鼠学得最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是狗建立条反射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该条反射建立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D表示狗吃食物分泌唾液,这是_____反射,其中枢在________。

图表示狗听铃声分泌唾液,这是_____反射,其中枢在________。

建立此条反射,必须反复进行图A实验,说明条反射是在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请根据狗建立条反射的过程,提出此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关于神经调节教学案例

《神经调节》教学案例及分析

徐素梅

【背景介绍】

我们知道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书本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以一个小游戏探究活动引入,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得出反射的概念,并引出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我举了一个“望梅止渴”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人由语言刺激而产生复杂反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本节课中设计相关的练习进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人体几大系统的生理结构特征、人体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组成,并且已具有活动调节的生活现象和经验;但就我校学生情况看来,基础较差,不能有效的将实践中获得经验与知识概念识记、系统性处理后再应用,需要教师进行从旁引导。学生比较活跃,兴趣易激发但缺乏协作与耐性。

【案例描述】

一、情景导入

[引言]:玩一个游戏,用手抓著一张白纸,放下再抓住,测试你的反应速度 生:认同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如此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二、教学活动设计

[讲述]:神经系统为什么有那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

[板书总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提问]: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讲述]:小小的神经元很神奇,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人体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系统,比电脑复杂得多。

[观察与自学]: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玻片标本,并对照神经元的模式图,自学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完成《补充习题》第2题。

1 [板书总结]:

细胞体突起 树突(传入兴奋) 轴突(传出兴奋)

[出示]:神经纤维、神经图片。

[讲述]:轴突和树突称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成一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播放视频]:神经元及其功能。 [出示]:脊髓模型。

[讲述]:脊髓存在于脊柱的椎管内,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观察]:脊髓横切面玻片标本。

[讲解]:灰质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的部分,色泽灰暗;白质是神经纤维集中的部分,色泽白亮。

[讲述]:在脊髓的灰质里有活动中枢,控制着一些简单、低级的活动,如人的排便、排尿等。脊髓发出脊神经分布于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出示]:脑的模型。

[提问]:你知道脑的组成吗? [播放视频]:脑的立体结构。

[出示]:脑的横切面示意图及脑与脊髓的横切面比较。 [播放视频]:大脑皮质及大脑的主要功能区。

[讲解]: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的白质的神经纤维在大脑两个半球、小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传输信息。

[播放视频]:人体的神经调节。请同学们在观看后自己说说视频中说到了哪些问题。

[讲述]:小脑、脑干的功能。

[引言]:手碰到很烫的杯子时,会很快地缩回;在学校里听到上课铃声时会很快进入教室;面对一道数学习题时,我们会努力思考解题。实际上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主要靠神经系统来调节的。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思考]:根据刚才的例子,你能说出什么是反射吗?

2 [播放视频]:新生婴儿的本能。

[讲述]:把新生婴儿(6个月前)放入水中,婴儿就能游泳,这是人一生下来就会做的事情,我们把这样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

[实习]:膝跳反射。同座位互相进行实验。

[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你能否用大脑控制住,让自己不作出如此反应? [播放FLASH]:反射。

[讲述]: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一种先天性的反射。 [提问]:你能举出非条件反射的例子吗? [出示]:反射弧示意图,进行简单讲解。 [播放FLASH]:的精典条件反射实验。

[思考]: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形成的反射与膝跳反射有什么区别? [讲述]:条件反射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一种后天性的反射。

[提问]:此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讲述]:很好,通过对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的研究可知,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条件刺激,只有当两者多次结合才能建立条件反射。

[推测]:如对已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狗,或此后只响铃不再给食物,一段时间后会怎样?

[小结]: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反馈练习]:请分析以下现象: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跌倒后迅速伸出双手 3.画饼充饥 4.谈虎色变 5.人在悲伤时会流泪

6.人从亮处走到暗处,瞳孔会扩大 7.幼儿见到穿白色衣服的护士就紧张、哭闹 8.马戏团里经过训练的小狗会表演节目 9.手偶尔碰到火,就会立刻缩回

3 10.物体在眼球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

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出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由来的历史图片。

[讲述]:梅子是酸的,吃了以后能够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反射。凡是吃过梅子的人,再见到梅子时,就能出现这种反射——分泌唾液。但士兵们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头领谈论梅子时也分泌出唾液,这是为什么?

这与大脑皮层中特定的神经中枢——语言中枢有关,即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从而建立起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举例]:除“望梅止渴”外,你还能举出其他实例吗? [实习]:测定学习时间。

[讨论]:所用时间是不是逐渐变短?为什么?

[小结]:“一笔画”和“走迷宫”的活动是人的学习活动。人的学习活动包括分析、判断、推理和记忆等。

[讲述]:睡眠能消除身体的疲劳,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调查]:每天的睡眠时间。讨论本班学生的睡眠时间是否充足?

[小结]:青少年时期,学习任务较重,用脑较多,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

4 【案例分析】

一、确定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内容宽泛,实际是各部分的关系复杂、内涵深刻。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是首要任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新课标、课本和各种资料,确定了教学内容的三条线:一是确定以神经调节为知识线;二是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为能力线;三是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线,以及知识的创新点。

二、构建教学结构是上好课的支柱。

本节课由三大内容组成,在设计时,注意了知识上的重难点的合理安排,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合理安排,还注重了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变化和反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的根本保证。

三、细化教学内容是上好课的前提。

本节课对每一个内容都做到了精心的设计,大到问题的提出,小到每一句话,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了设计。

四、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第13篇:神经组织

第七章神经组织

[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神经组织的组成是

A.神经元及其间的少量细胞间质 B.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D.神经元及其间的少量结缔组织 E.神经元

2.对神经元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大,染色淡,核仁明显 B.胞质含嗜酸性的尼氏体

C.硝酸银染色可见胞体和突起内含神经原纤维 D.突起可分为轴突和树突

E.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冲动

3.神经元胞体是细胞蛋白质合成的中心,这主要是由于胞体内富含 A.神经丝

B.高尔基复合体 C.微管

D.微丝 E.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4.神经元尼氏体分布在 A.树突和胞体内 B.轴突和胞体内 C.胞体

D.轴突和树突内 E.整个神经元内

5.尼氏体在电镜下的组成是

A.滑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B.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 C.溶酶体和游离核糖体

D.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E.高尔基复合体和游离核糖体

6.化学性突触的突触前成分与信息传递直接相关的结构是 A.线粒体

B.微丝 C.神经丝

D.微管 E.突触小泡

7.轴突快速顺向运输主要运输

A.靶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 B.微丝和微管 C.神经丝

D.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

E.合成递质所需的酶及突触小泡

8.人的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神经元是

A.假单极神经元 B.感觉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D.高尔基I型神经元 E.运动神经元

9.具有吞噬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是 A.少突胶质细胞 B.星形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卫星细胞 E.施万细胞

10.光镜下在H-E染色的坐骨神经切片上看不到 A.施万细胞的细胞核 B.髓鞘

C.神经原纤维 D.神经膜 E.轴突

11.参与形成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胶质细胞是 A.星形胶质细胞 B.少胶质细胞 C.少突胶质细胞 D.施万细胞 E.卫星细胞

12.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内的髓鞘切迹是※ A.人为产生的

B.神经膜细胞的胞质通道 C.神经膜细胞的胞膜卷入形成 D.神经膜细胞的边界 E.神经膜细胞的微丝形成

13.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式是

A.在髓鞘内跳跃进行 B.在轴膜上连续进行

C.由一个郎飞结跳到相邻的郎飞结

D.由一个髓鞘切迹跳到相邻的髓鞘切迹 E.从一个施万细胞到另一个施万细胞 14.有关星形胶质细胞,以下哪点是错误的 A.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白质内 B.是体积最大的胶质细胞 C.胞质内有大量胶质丝 D.突起少而短

E.主要起支持和分隔神经元作用 15.神经束膜 ※

A.是包裹每条神经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 B.是包裹每条神经的致密结缔组织 C.是施万细胞的细胞膜 D.是施万细胞的基膜 E.对进出神经束的物质有屏障作用

16.关于环层小体的结构和功能以下哪点是正确的 A.分布于皮肤真皮乳头内 B.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C.圆形,与触觉小体大小相似 D.有髓神经纤维穿行于中央 E.薄层结缔组织组成被囊 17.肌梭的特点不包括

A.布于平滑肌内

B.有结缔组织被囊的梭形小体

C.所含的细小骨骼肌纤维称为梭内肌 D.运动神经末梢与梭内肌接触 E.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

18.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由于 A.神经元胞体较大 B.轴突较粗

C.有髓鞘和郎飞结

D.轴突内含突触小泡多 E.轴突内有大量神经原纤维

19.参与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细胞是 A.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B.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少突胶质细胞 E.施万细胞

20.环绕脑毛细血管形成胶质膜的细胞是 A.神经膜细胞 B.星形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少突胶质细胞 E.室管膜细胞

(二)填空题 1.神经组织主要由______和______组成,它们的形态特点是均有______,前者的功能是______,后者的功能是______。

2.神经元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是它的营养中心。

3.电镜下尼氏体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神经原纤维由______和______构成。 4.根据突起的多少,神经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根据轴突的长短,神经元可分为______和______;根据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神经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5.化学突触以______为通讯媒介,电突触以______传递信息,电突触实质是______。

6.突触的结构可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

7.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8.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______外包______所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的细胞是______,包裹周围神经纤维的细胞是______。

9.神经内膜是包裹______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神经束膜是包裹______的结缔组织,神经外膜是包裹______的致密结缔组织。

10.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______神经纤维和______神经纤维,前者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远比后者______,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由______细胞形成,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髓鞘则由______细胞形成。

11.无髓神经纤维无______,也无______,故其传导速度比有髓神经纤维慢得多。12.神经末梢按功能可分为______和______,前者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后者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三)判断题

1.神经元内的微管、微丝和神经丝分布于胞体、轴突和树突等整个细胞的胞质内。2.动物进化程度越高,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越多,它们多为多极神经元。 3.突触前成分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主要取决于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类型。 4.有髓神经纤维的结间体越短,郎飞结越多,其神经冲动的跳跃式传导速度越快。 5.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一个施万细胞可包裹许多条轴突。 6.有的神经元上有许多突触,其中有的是兴奋性的,有的是抑制性的。 7.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中间神经元,有的是兴奋性的,有的是抑制性的。 8.神经纤维是神经细胞。

9.神经原纤维能传导神经冲动。10.小胶质细胞有吞噬功能。

(四)填图题

下图所标各为何结构?

a

b

c

d

(五)名词解释 1.Nil body 2.synapse 3.神经原纤维 4.运动终板 5.神经干细胞

6.blood-brain barrie (六) 问答题

1.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功能。2.何谓轴突运输?有何意义?

3.试述有髓神经纤维的组织结构。

本章题解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A

5.D 6.E

7.E 8.C 9.C 10.C 11.D 12.B

13.C 14.D

15.E 16.B

17.A 18.C

19.D 20 .B

(二)填空题

1. 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突起,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支持营养 2. 胞体,树突,轴突,胞体

3.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神经丝,微管

4. 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GolgiⅠ型神经元,GolgiⅡ型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

5.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电流/电讯号,缝隙连接 6.突触前成份,突触后成份,突触间隙

7.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施万细胞,卫星细胞/被囊细胞

8.突起,神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施万细胞 9.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神经 10.有髓,无髓,快,少突胶质,施万 11.髓鞘,郎氏结

12.感觉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运动终板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三)判断题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越粗,其髓鞘也越厚,结间体越长,神经冲动跳跃的距离便越大,传导速度越快。 5.正确 6.正确 7.正确

8.错误。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并不完全等同于神经元的概念。

9.错误。神经原纤维是细胞内结构,传导神经冲动的是神经纤维。 10.正确

(四)填图题

a: 轴索

b: 施万细胞核

c: 郎飞结

d: 髓鞘 (五)名词解释

1.尼氏体:是光镜下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的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主要为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神经递质。

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分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二类,前者以化学物质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后者的本质是缝隙连接。

3.神经原纤维:是镀银染色切片上神经元内的棕黑色细丝,在胞体中交错成网,在树突和轴突内则平行排列。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4.运动终板:又称神经肌连接,是分布于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装置。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末端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膨大终末,与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支配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活动。此连接区域呈板状隆起,故称运动终板。 5.神经干细胞:神经组织中存在着的一些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称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脑海马和室管膜下区, 形态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 可特异性表达巢蛋白并以此作为检测标记物。神经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作为后备细胞替换正常凋亡的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神经组织损伤后的修复。

6.血-脑屏障: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六).问答题

1.①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分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二类,前者以化学物质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②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③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在镀银染色的切片呈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突触前成分(突触小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④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离子通道。⑤当神经冲动沿轴膜传至轴突终末时,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开发,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成分;在Ca2+和ATP的参与下,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小泡内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兴奋或抑制效应。

2.①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②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地向轴突终末延伸,这称为慢速轴突运输,与轴突的生长有关。③轴突更新所需要的蛋白质、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等,由胞体向轴突终末快速运输,称为快速顺向轴突运输,与轴突的功能有关。④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如神经营养因子、多泡体等,从终末向胞体快速运输,称为快速逆向轴突运输,与物质的再利用有关。⑤某些病毒或毒素(如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破伤风毒素等)也可通过逆向轴突运输迅速侵犯神经元胞体。⑥线粒体可进行双向快速运输。

3.①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及包绕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②在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为长卷筒状,其胞膜包卷一段轴突,形成同心板层状的髓鞘,起绝缘作用,其核卵圆形,位于髓鞘边缘。一个施万细胞包绕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相邻两个施万细胞交界处无髓鞘,轴膜裸露,称郎飞结。神经兴奋在郎飞结处跳跃式传递,结间体越长,髓鞘越厚,传递神经兴奋的速度越快。在横切面上,施万细胞可分为3层,中层为多层细胞膜呈同心圆卷绕轴突形成的髓鞘,以髓鞘为界胞质分为内侧胞质和外侧胞质;内侧胞质极薄,外侧胞质可略厚,其中含细胞核。内、外侧胞质之间的胞质通道形成施-兰切迹。③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相同,也有郎飞结和结间体;但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反复包卷轴突而成,髓鞘内没有施-兰切迹,神经纤维外面也没有基膜包裹。

第14篇:半夜“神经”

半夜“神经”

“神经”这个词一般来形容人脑袋出了问题,比如“神经病”“脑袋有病”之类的,可是今晚,我发的“神经”可是非比寻常,甚至让我自己经常来一次„„嗯?是什么“神经”让你难以忘怀?呵呵!我来告诉你!

那晚我迷迷糊糊睡了一小会,谁知,就是这一小会,让我后来怎么也睡不着了,而且,很发神经得想写作业?!我心想:反正也睡不着,不如写会儿?我爬起来,看看表“11点35分左右,嗯看看老妈睡没。”我蹑手蹑脚走进妈妈床边看看妈妈,她闭着双眼,嘴角的笑容若隐若现“嘻嘻,老妈现在一定在找周公玩吧!!”我回到电脑桌旁掏出作业开起灯,念起作业:“作业:日记一篇,读书笔记一篇„„”“先写读书笔记!”我小心翼翼打开电脑,搜索:《鲁滨孙漂流记》全文,几秒种后出来了,我麻利的抄着„„

半晌„„

“啊!”我伸个懒腰,终于,抄完了!嘻嘻,真高兴!!!

第二项作业„„第三项作业„„

“好累啊!”我关上电脑,合上本子,满足地笑了笑。

一看表,“啊呀!”我不禁叫了一声——这一写,竟写了1个半多小时。不知不觉,早已1点多了,呵呵!睡觉!

我躺在床上,想着:“呵呵,我觉得,这样的‘神经’多来几次也挺好,你说呢?”

河南许昌魏都区东城区实验学校六年级:王宇嫣

第15篇:神经精神病学

名词解释

1.缺血半暗带:周边区即为缺血“半暗区”中包含了大量休眠的脑细胞。位于“半暗区”内的脑组织既可发展为坏死,也可以在及时恢复血流后保持该脑组织形态学的完整性,并且有可能恢复脑的功能。

2.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3.精神卫生(Mentalhealth):研究各类精神疾病防治;同时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4.错觉(illusion):指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经验证后可纠正。

5.幻觉(hallucination):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出现的知觉体验。

6.妄想(delusion):是一种病理性的扭曲概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具有以下特点:1病态坚信2自我卷入3个人独有

7.谵妄(delirium):是一种以意识模糊为基础,伴有普遍神经活动发生障碍的状态。

8.自制力(insight):又称洞察力或内省力。指患者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是否感觉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存在异常,对异常表现能否真确分析和判断,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那些为异常。

9.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具有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特点。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临床表现:1闯入性的创伤体验反复重现、噩梦2持续警觉性增高3持续回避4对未来失去信心

10.脊髓半横贯损害表现:病变同侧平面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丧失。病变对侧平面以下:浅感觉消失

11.军事精神病学:指为了军事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精神病学,系精神病学和军事心理学组成的边缘学科,研究军队内精神障碍的特征及其保健措施。

12.帕金森病:是一种缓慢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动作减少震颤肌张力增高以及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症状,病因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失调。

13.内感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14.昏迷(coma):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刺激或自身内部需要不能感知,不能被唤醒。分深昏迷和浅昏迷

15.去大脑皮层状态(睁眼昏迷)(Decorticatesyndrome):系因大脑皮质受到广泛而严重的损伤和功能丧失,而大脑皮层下中枢及脑干功能却仍然保存或得到较好恢复的一种特殊意识障碍状态。具有觉醒睡眠周期;觉醒时无意识睁闭眼或环顾四周貌似清醒;无意识活动。

16.真性球麻痹:系指舌咽迷走神经及其核受损,所引发的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喝水呛咳、悬雍垂偏向健侧,软腭麻痹、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咽后壁感觉减退和消失等症状。

17.假性球麻痹:系指支配疑核的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咽、腭、喉诸肌的麻痹症状;但其咽壁反射亢进,有助于真性球麻痹鉴别。

18.运动性失语(Broca区):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受损,表现为听懂别人说话,书写正常,但张口表达困难,发音正常。

19.感觉性失语(Wernick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受损,表现为视听正常,但但不懂别人说话。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由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导致以反复发作的局灶性和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

大题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程:长;部位:

二、三支;疼痛时间:短;体征:无;影像检查:无;对治疗反应: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程:短/进行性加重;部位:半月神经节或神经干;疼痛时间:长;体征:有;影像检查:常可发现病灶;对治疗反应:差。

2.脑血栓形成:⑪临床表现:①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半球受累:对侧中枢性偏瘫、感觉障碍、失语(优势半球病变)②椎-基动脉系统:脑干、小脑受累: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⑫急性期治疗:①一般治疗:调整血压,控制血糖,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②溶栓治疗:3-6h内效果最好,药物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③抗凝治疗:肝素④血液稀释疗法:706代血浆⑤血管扩张剂⑥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⑦脑保护剂⑧中药治疗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回输⑩高压氧○11手术治疗和介入。

3.癫痫: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持久性趋势,并引发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后果。三个要素:只要一次癫痫发作,出现不良后果,有反复癫痫发作的易感性。癫癎持续状态:持续超过该类型大多数患者持续的时间后,发作仍然没有停止的临床征象或反复的癫癎发作在发作间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

⑪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①先兆期:特殊感觉性的幻觉、幻嗅、眩晕,一般感觉性的肢体麻木、触电感,运动如头眼一侧斜视,内脏感觉如腹内气体上升,血气上涌。②痉挛期:全身肌肉强直上肢伸直或屈曲,手握拳,下肢伸直,头后仰,眼球向上直视。呼吸肌强直致呼吸暂停③昏睡期:抽搐停止后病人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然后逐渐清醒,部分病人在清醒过程中有精神行为的异常。 ⑫癫癎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①控制发作②预防再发③维持治疗 ⑬癫痫分类:部分性发作(“部分N先受累”),全面性发作(“双侧同时受累”) ⑭癫痫药物治疗原则:①是否用药②按类型选药③长期规律服药④尽量单药治疗⑤合理联合用药⑥把握停药时机

4.面神经炎(Bell’spalsy):面神经管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急,可于数小时内全部面肌瘫痪。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5.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部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以认知功能和意识障碍为主。类似“功能性”。与原发性的区别在于可发现原发病灶。

6.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7.癔症临床表现:⑪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部分或完全不相符合。①意识障碍②情感爆发③癔症性痴呆④癔症性遗忘⑤癔症性精神病⑫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映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变的基础。①运动障碍②感觉障碍

8.癔病诊断标准:⑪症状标准:①心理社会因素为诱因,至少有下列1项综合征: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⑫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⑬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急事件有明确的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9.癔症排除标准(鉴别诊断):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诈病。

10.癔症治疗原则:①暗示治疗②心理治疗③行为治疗④物理治疗⑤健康教育。

1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原则:⑪心理治疗:解释与支持,分析与指导,行为认知疗法(主要环节在于指出患者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转变患者对于应激事件的评价和认识)⑫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不适症状,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必过长。

1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uillain-Barre综合征):⑪运动障碍:肢体肌瘫: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躯干肌瘫:呼吸肌麻痹。颅神经瘫:面、舌咽、迷走神经。⑫感觉障碍:主观感觉为主,客观感觉障碍轻---套式感觉障碍。⑬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汗腺分泌、二便障碍、心血管功能异常。⑭实验室检查①脑脊液检查: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现象②肌电图:常有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③血象及血沉:增多/增快。

13.心境障碍(mooddisorder):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有反复发作倾向,发作多可缓解,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的一组精神疾病。心境障碍分类(CCMD-3):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

其他

1.面部神经:①嗅神经:嗅觉②视神经:视力,视野,瞳孔对光反射(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眼底(视乳头,动、静脉,出血,渗出);视路损害的定位诊断:视神经损害—单眼全盲,视交叉损害—双颞侧偏盲,视束损害—双眼同向偏盲,视放射损害—象限性盲③动眼、滑车、外展神经:眼裂,眼球位置及运动,瞳孔④三叉神经:面部感觉、咀嚼运动、角膜反射,三叉神经传入,面神经传出⑤面神经:周围性面瘫累及额纹,中枢性面瘫不累及额纹⑥位听神经:听力、前庭功能⑦舌咽、迷走神经:发音,吞咽,咽反射,软腭位置及移动⑧副神经:斜方肌⑨舌下神经:周围性麻痹伸舌偏向患侧,中枢性麻痹伸舌偏向健侧。

2.常见的感觉障碍类型:末梢型;神经根型;阶段型;传导束型;交叉型;偏身型

3.腰椎穿刺:适应症: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②脊髓压迫症的诊断③治疗性穿刺。禁忌证:①怀疑高颅压②怀疑后颅凹占位③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或脊柱结核④如穿刺有脊柱压迫症有增加压迫的危险⑤血液系统疾病;应用抗凝药物。

4.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比较: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损害部位:皮质运动区或皮质脊髓束;瘫痪范围:较广泛;肌张力:增高;肌萎缩:不明显;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损害部位:脊髓前角或运动神经;瘫痪范围:较局限;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明显,早期出现;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浅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5.完全横贯的临床表现:①运动:损害平面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肢体张力高、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无肌萎缩、肌力下降②感觉:损害平面以下肢体及躯干深浅感觉均减退或丧失。③反射:浅反射减低或消失,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阳性。④植物神经障碍:尿潴留或失禁,大便秘结、多汗或无汗。睫状中枢—同侧Horner征。

6.脑干损害的主要表现:⑪交叉性麻痹:病灶同侧脑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瘫或痛觉障碍,病灶对侧的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或束性感觉障碍。①大脑脚底综合症:中脑腹侧大脑脚底。同侧眼睑下垂、眼球转向外下(动眼神经)、对侧偏瘫(锥体束)。②延髓外侧部综合症:延髓背外侧。1)眩晕、恶心、呕吐、眼震2)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3)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提升不能、声带瘫痪和咽反射消失4)同侧共济失调5)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6)同侧Horner综合征。③脑桥外侧综合症:脑桥腹外侧部。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⑫球麻痹: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言语含混。真性球麻痹:双侧9~12颅神经或其核;假性球麻痹:双侧脑桥或其以上皮质脑干束。鉴别:①咽反射②舌肌萎缩与震颤③病理脑干反射④强哭强笑。⑬闭锁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四肢及面部的瘫痪,意识清楚,但不能张口说话及吞咽,仅保存睁闭眼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能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思。(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Ⅴ以下皮质脑干束)。

7.内囊病变定位:“三偏”症状(对侧偏瘫,对侧感觉障碍、对侧视野偏盲)。

8.基底节病变定位:帕金森症状:黑质和苍白球手足徐动、扭转痉挛:尾状核舞蹈病:壳核半身跳跃:路易核。

9.偏头痛的典型临床表现:⑪临床四期:①前驱期:激惹,抑郁,厌食/饕餮,嗜睡/活跃②先兆期:视觉症状,感觉症状,言语困难③头痛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畏声④后驱期:疲劳,纳差,无力

⑫先兆性偏头痛诊断标准:至少2次发作完全可以恢复的先兆症状,随后60分钟之内出现头痛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⑬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发作5次以上发作持续4~72h(未治疗)至少具有以下2项:单侧;博动性;中至重度;活动加剧,至少伴随1项: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不能归因于其它疾患。

10.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①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②疼痛部位:三叉神经分布范围,以第二/三支最见。③疼痛性质:闪电样、刀割样剧痛、疼痛持续时间短、间歇期可完全正常。④诱发因素:说话、进食、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扳机点:鼻旁、口周、牙龈等处。⑤体征:无明确的神经系统限局性体征。

1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表现:⑪前驱症状:①病前数日或4周内常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感染史或劳累、受凉史。②双下肢麻木无力感、病变节段束带感或根痛。⑫发病情况:①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发展为完全性截瘫②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⑬运动障碍:①脊髓休克期:一般为1-2周,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大小便潴留②脊髓恢复期: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大小便失禁⑭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可伴有感觉过敏区或束带样感觉异常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尿便潴留、失禁、皮肤干燥、少(无)汗、脱屑等⑯影像学检查:MRI可显示病变部位脊髓增粗,髓内多发片状或斑点状异常信号改变。

12.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治疗原则:①减轻脊髓损伤②防止并发症③促进脊髓功能恢复④减少后遗症。

13.前脊髓动脉血栓形成:起病急骤。脊髓前2/3受累症状: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前束,前角细胞,深浅感觉分离。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又称后侧索联合变性。①临床表现:后索症状:深感觉障碍②侧索症状:皮质脊髓束损害类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丘脑束损害类型感觉障碍。③周围神经症状:末梢性感觉障碍,肢体远端肌肉无力及植物神经症状。④胃肠道疾病症状:舌炎、腹泻,粘膜苍白。VitB12缺乏⑤维生素B12缺乏的其他症状:如贫血。

15.脑出血临床表现:⑪全脑症状:①意识障碍:重者多在半小时内进入昏迷状态②头痛与呕吐:病灶侧为重;呕吐多为喷射性胃内容物③去脑强直与抽搐:出血破入脑室和影响脑干上部功能,可出现去皮质强直或去脑强直发作。少数可出现癫痫④呼吸与血压:呼吸较快,重者呼吸深而慢,恶化时转为快而不规则。出血早期血压多突然升高⑤体温:出血后即高热,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损害;桥脑出血和脑室出血均可引起高热。始终低热者为出血后的吸收热。⑥瞳孔: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或深昏迷的征象;两侧瞳孔缩小或呈针尖样,提示桥脑出血。⑦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已破入脑室或脑蛛网膜下腔。有颈项僵直或强迫头位而Kernig征不明显时,应考虑颅内高压引起枕骨大孔疝可能⑫典型的表现:病变对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同向偏盲如病变偏内侧,意识障碍和颅高压重,可引起天幕裂孔疝引起应激性溃疡⑬影像学:头颅CT:可显示出血部位、血肿大小和形状、脑室有无受压和积血,出血周围脑组织水肿等。

16.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头痛伴呕吐一过性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s征。

17.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比较:①脑血栓形成: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年龄:多高龄>60岁;起病状态:安静、休息时;进展情况:较缓(小时、日);局灶症状:明显;高颅压表现:多无或轻;TIA病史:多有;头颅CT:密度影;头颅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DSA:血管阻塞;CSF:多正常。②脑栓塞:常见病因:心脏病、瓣膜病;发病年龄:年龄偏青(青壮年);起病状态:不定;进展情况:最急、最突然;局灶症状:明显;高颅压表现:多轻或可有;TIA病史:多无;头颅CT:低密度;头颅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DSA:血管阻塞;CSF:多正常。③脑出血:常见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年龄:中老年50岁;起病状态:活动、激动时;进展情况:急(小时、分);局灶症状:明显;高颅压表现:多有,加重;TIA病史:少有;头颅CT:高密度影;

头颅MRI:T1高信号;DSA:血管破裂;CSF:多正常。

18.帕金森治疗常用药物:①抗胆碱能药:苯海索②左旋多巴制剂③多巴胺释放促进剂:美金刚④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⑤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⑥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19.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智力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①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联想障碍,即指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②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联想障碍。③思维破裂:概念之间的联系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④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

20.协调性神经运动兴奋:一类与患者思维、情感一致的全身运动普遍性增加,每个运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而且可以理解。

21.不协调性神经运动兴奋:这是一类与思维和情感不一致的全身运动和言语增加,动作单调而紊乱,缺乏目的和意义,难以理解。

22.木僵:严重的神经运动性抑制,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和减少。

23.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24.意志缺乏:指意志活动缺乏。

25.意志增强:指意志活动增多。

26.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临床表现:⑪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⑫核心症状①记忆障碍②认知障碍③失语④视空间技能障碍、失认、失用⑬伴随症状:精神症状⑭体征不明显⑮临床演变过程:高级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改变—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27.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精神病。

28.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⑪早期症状⑫核心症状:①阳性症状(正常心理功能的偏移)②阴性症状(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③认知功能障碍①急性症状:1)知觉障碍:最常见为幻觉2)思维障碍:思维结构障碍,思维自主性障碍,思维内容障碍3)情感障碍:异常心境,情感倒错,矛盾情感4)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或减弱,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②慢性症状:多表现为阴性症状—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性障碍:思维贫乏,情感平淡或淡漠,意志活动减退③注意障碍,学习记忆障碍,智力损害,运动和技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自知力损害。

29.精神分裂症临床类型:偏执型,紧张型,青春型,单纯型。

3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⑪症状标准(≥2项,单纯型另规定):①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②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③思维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④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被动躯体活动、情感、行为或意志)⑤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⑥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⑦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⑧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⑨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⑫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⑬病程标准:≥1个月;单纯型≥2年⑭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1.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①早期、足量、足疗程药物治疗②必要时电抽搐治疗③合并心理治疗、社会治疗④急性期后开始康复训练⑤以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2.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副作用:①急性肌张力障碍②震颤麻痹综合征③静坐不能④迟发性运动障碍。

33.抑郁发作临床表现:①情绪低落②思维迟缓③意志活动减退④意志行为改变⑤躯体症状。

34.抑郁发作的CCMD-3诊断标准:①症状标准: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减少、精力减退或疲乏为主,伴相应的思维和意志行为改变,其它症状②时间标准:≧2W③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损害,本人造成痛苦④排除器质性疾病:器质性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

35.抑郁发作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主(三环类,5-HT再摄取抑制剂),辅以心理辅导、电抽搐治疗等。减少生活应激的综合措施的全病程治疗。

36.躁狂发作临床表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37.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①症状标准: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表现;在情感高涨的背景上,伴有思维奔逸及意志活动的增多;多数患者的思维和行为异常与高涨的心境相协调。②病程标准:持续至少1周。③严重程度标准: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④排除标准:器质性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

38.躁狂发作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主(锂盐),辅以心理辅导、电抽搐治疗等。减少生活应激的综合措施的全病程治疗。

39.神经症(neurosis):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40.焦虑症(anxiety):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植物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

41.焦虑症临床表现:⑪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①精神焦虑:过度担心、恐慌等;②躯体焦虑:运动不安、肌肉紧张、多种躯体症状(植物神经);③觉醒度提高:失眠、敏感、注意力不易集中;④其他症状:可伴有疲劳乏力、抑郁、强迫、恐惧等⑫惊恐障碍(急性焦虑障碍):突发性,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突发的惊恐体验,伴有濒死感、失控感、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反应程度强烈,终止迅速,持续时间5-20分钟;可反复发作。意识清晰。

42.急性应激障碍(ASD):在急剧和严重的精神打击后立即(

第16篇:神经教案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第二课《 神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⑵.了解人体活动中的神经传导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对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做出简单的解释。 ⑵.能通过游戏探究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工作过程,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对探索神经传递信息的秘密充满兴趣。 ⑵.乐意探究反应速度的差异和解释其原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能对人体进行不同活动时神经的传导路线进行合理解释。 教学用具:

根据本节课教学实际需要,教学用具有: ⑴ .课件

⑵.分组活动材料:牙签2支,直尺1把,橡皮1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实验法等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说教学过程:

㈠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做一个“正反”游戏。老师做一些动作或发出一些指令,同学们作出相反的动作。 师生共同游戏。

(2)交流:游戏中,我们的哪些器官参与了活动?(耳朵、大脑、嘴巴;眼、耳朵、大脑、四肢)

这些器官传递的信息是谁完成的?(你怎么知道神经参与了?) (3)结合课前预习,关于神经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㈡探究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分布,了解神经中枢的功能 (1) 谈话:人体的神经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都由谁组成呢?

分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可能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插图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播放视频加以补充。 (3)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小结。

(4)提问:我们身体各器官的神经是如何分工的?(课件出示) (5)视频中还告诉我们神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脊髓,关于脊髓你知道什么?

(6)体验活动:膝跳反应,体验简单反射

播放视频讲解方法(强调敲的位置要正确)——同位互做。 这是这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科学家做的一个实验:观看视频。(脊蛙搔扒反射)

通过该活动,你有什么想说的?

(7)小结:大脑、脊髓都是神经系统中重要部分,所以科学家把它们称作神经中枢。当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刺激时,就会通过神经把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发出指令,通过脊髓再传给周围的神经,神经将命令传给运动器官,做出各种动作。有时,我们的感觉器官在接收到外界刺激时,会通过神经把信息直接传给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直接把命令传给运动器官,做出各种运动。 ㈢ 探究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了解神经的传导路线

1、谈话:整个神经系统是如何活动的呢?结合课文插图讨论汇报。

2、结合实例,了解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⑴ 出示图片,(看红绿灯过马路)他们是如何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

⑵ 学生讨论

⑶ 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小结。

⑷ 讨论: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是怎样的?

㈣自由探究,多方位了解神经的特性

(1)出示3个游戏及规则,小组自由选择两个进行活动。

①锁手指游戏:同桌合作,一人手掌伸平准备锁住他人手指,另一人握拳只伸出食指垂直竖在同学手心上,准备被锁。两人一起说口令“金锁银锁,咔嚓一锁”。一个握,一个逃。然后交换,反复五次,记录下游戏结果。

②皮肤敏感性测试:同桌合作,一人闭眼,另一人拿一支牙签或两支牙签分别去刺他的指尖、手背、肘部、膝盖等身体不同部位。随时记录下感受。

③手脚反应快慢游戏:同桌合作,将橡皮置于手或脚相同距离,在不

告知对方的情况下,丢橡皮,看手和脚谁的反应快,躲过橡皮的次数最多。记录下游戏结果。

(2)小组选定两个游戏,并讨论各个游戏的注意点。 (3)交流游戏中自己的感受及对这些现象作出的思考和得出的结论。 (4)小结:人体各处皮肤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身体的不同部位反应快慢不一样,不同人的反应快慢不一样。

(5)观看刘翔获得奥运冠军的照片,强调不同的人,反应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比如刘翔他听到发令枪声到起跑,最快只需0.139秒。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提倡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 ㈤总结应用,提升拓展对神经的认知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将收获写下或画下。

附:板书设计:

大脑

(眼)

(腿) 刺激

传入神经→

脊髓 →

传出神经→

反应

神经中枢

课后反思:

借助多媒体,化无形为有形,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神经存在于人体内,看不见、摸不着。小学生又不能通过人体解剖,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借助课件,突破了解剖障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形象、科学、完整、准确的认识,使学生的理解得更明确、深刻。

借助媒体动态呈现了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神经中枢的作用及其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既复杂又抽象,单纯的讲解也很枯燥,学生很难接受, “青蛙解剖”实验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在事实中了解到大脑、脊髓的作用 ,“膝跳反应”让学生先进行体验活动,再观看视频,学生亲历了,体验了,对原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打蚊子”的动画,再现了生活中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该神经传导路线,结合课件的解释,学生在实际的运用掌握了知识,化解了难点。

本课紧密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游戏互动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既有趣味性,更具实效性。

第17篇: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支配心脏各个部分,包括赛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p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机制: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后,可使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激活,Ca2+内流增加;并使细胞内肌质网释放的Ca2+增多,其最终效应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每搏作功增加(正性变力作用)。Ca2+内流增多,可使慢反应细胞0期动作电位的上升幅度增大,除极加快,房室传导时间缩短(正性变传导作用)。另外,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自律细胞4期的内向电流If加强,使自动除极速率加快,窦房结的自律性变高(正性变时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中。这些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在胸腔内,心迷走神经纤维和心交感神经一起组成心脏神经丛,并和交感纤维伴行进入心脏,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心迷走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神经元都是胆碱能神经元。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也有差别,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酣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机制:ACh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后,可使肌质网释放Ca2+减少,ACh还能抑制钙通道,使Ca2+内流减少,其最终效应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Ca2+内流减少,使房室交界处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导致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另外,ACh与M受体结合后,能激活细胞膜上的一种钾通道(IKACh通道),K+外流增加,于是膜电位变得更负;加之ACh能抑制4期的内向电流If其最终效应便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第18篇:人体的神经调节_第一课时_的教学设计解读

“人体的神经调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邵绍元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中学226500) 摘 要

以神经元和脑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模型制作、概念图制作、小组合作竞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关键词 神经系统 神经元 脑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15章“生命活动的 调节”

的第1节为“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三方面的内容。由于神经元和脑的结构与功能是第二课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下一章“运动与行为”以及高中生物学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学习基础,应作为教学重点;加之教材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对于结构比较抽象的神经元、

脑和脊髓,以及术语较多、难于记忆内容,也成为教学难点。为此,对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显微镜观察、模型制作、概念图制作和小组合作竞赛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建构神经元、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说出脑和脊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2.2 能力目标

通过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的永久装片,

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神经元的模型、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概念图的制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养成主动思考的

良好习惯和团队意识,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3教学过程设计 3.1 创设情境,激起责任心 播放校园小记者调查采

访学生、教师和校长对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偏头痛、老年痴呆症和眩晕等)知晓的视频,激起学习欲望,趁势邀请全班同学当科普小能手。设置问题:①一般说,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②引起上述疾病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③神经元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播放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调查视频,学生感知大众对神经系统疾病知晓匮乏,并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责任心、好奇心及求知欲。3.2 活动体验:观察神经元 用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

片,亲眼体验真实的神经元结构。然后将神经元装片

进行显微投影,在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后,显示“红细胞、白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元形态结构图”。提出问题:神经元与人体其他细胞在结构上有区别吗?神经元的这些特点与它的功能相关吗?

设计意图:显微观察是研究神经元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对神经元装片的观察,对神经元的形态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对神经元突起的特点留有深刻的印象。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归纳:神经元和其他细胞在结构上主要区别是具有大量突起。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同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3.3 活动体验:动手制作神经元模型 对照神经元结

构模式图,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神经元模型,交流设计方案。利用材料袋中材料,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神经元模型(1组:卡纸,海绵手工纸、胶水;2组:卡纸、橡皮泥、

橡胶管、毛线;3组:卡纸、水彩笔;4组:卡纸、乒乓球、橡胶管、毛线)。模型制作完毕后,小组代表将神经元模型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并描述神经元的结构。提出问题:神经元的树突与轴突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设计意图:在设计神经元模型过程中,因选择不同的材料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制作神经元模型时,

神经元结构形象且直观,可加深对树突和轴突特点的记忆;在模型不断改进、完善中,也使神经元的结构在不断构建。通过对问题分析得出:树突和轴突都属于突起,数条短而呈树枝状是树突,一条长而分支少是轴突。

3.4活动体验:制作神经元概念图将神经元、轴突、

突起、树突、细胞体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后,将神经元概念图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神经元的结构。设计意图:概念图的制作能有效呈现思维过程及知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神经元知识的构建,体会、

观察知识间的关系,对所学过的概念加以编织及整理,使知识结构更完整。3.5 活动体验:动画引导,概括神经元的功能 课件

演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动画,尝试概括神经元的功能。提出问题: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有什么作用?

·

23·2013年(第38卷)第5期 “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设计 王晓红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116011)

摘 要

本节教学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从课题“伴性遗传”引出三个问题式的教学目标,建立课堂框架,并以目标作为驱动,带领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新知的获取。关键词 伴性遗传 学案导学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 节“伴性遗传”论述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的相关知识和规律。本节内容承担着知识的深化转承作用:一方面,

将该内容作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说明伴性遗传在本质上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并进一步总结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性染色体作为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其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深化。同时,与后续“人类遗传病”和“基因突变”

等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本节课前学生通过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染色体组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等相关知识,

并接触到了伴性遗传的实例,对本节内容具备自学的能力和基础。据此,教师提供学案辅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再将学案与预习成果在课上进行整合运用,可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性别决定的方式;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2.2能力目标

能运用遗传方式进行判断,并进行相 关计算。

2.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遗传病患者和性别决 定有正确认识。 3教学过程 3.1 简洁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色盲检测卡,以红绿

色盲遗传病导入。学生已经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不必过多铺垫,

结合图片辅以问题:红绿色盲这种遗传病在遗传时类似我们刚刚学过的果蝇红白眼色的遗传而区别于常见的白化病,

主要特点是什么?简洁点题,直接切入。教师简介红绿色盲病,让学生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

从课题“伴性遗传”引出三个问题,即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①所研究的情境中性别是如何决定的?②为什么会伴随性别遗传?③遗传时有何规律特点,如何应用?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点明本节重点内容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

,设计意图:演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动态画面,让学生体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的过程,概括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的同时,将兴奋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从而加深神经元突起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3.6小组合作:观察神经系统组成,制作神经系统概念图

观察家兔的神经系统组成浸制标本,说出家兔

的神经系统组成。将脑、脑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脊神经、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

设计意图:观察浸制标本,直观体验家兔神经系统组成,再推导出同属于哺乳类人体的神经系统的组成;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进一步梳理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3.7 小组合作:探讨脑和脊髓的结构 提出问题:①

大脑灰质、白质分别位于大脑的什么部位?由什么构成?②大脑皮质上的沟和回有什么作用?③指出小脑

和脑干的位置,两者有什么功能?④脑和脊髓在灰质和白质分布有什么异同?让学生阅读教材,利用脑和脊髓的模型,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讨论,分工合作,互教互学。最后组织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竞赛。必答题:说出①调节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②有“生命中枢”之称的结构;③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抢答题:在一次聚会上,某位男子酒过三巡,出现了语无伦次的现象,又有几杯酒下肚后,跌跌撞撞去了厕所,半路上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检查发现,其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亲人们觉得不可思议,请来医学专家进行鉴定,鉴定后发现,该男子脑部多处受到伤害。请你试着当“小医生”找出受伤害部位,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自学、讨论、动手拆装模型,成员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较高;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必答题强调双基,抢答题与脑功能的应用有关,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竞赛中梳理脑和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3·2013年(第38卷)第5期

第19篇:通过神经《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教学设计[全文]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2)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图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现象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培养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科学发现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认同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和材料的重要作用。

(3)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 北京时间5月28日晚,2015年亚洲女排锦标赛在天津落幕。中国女排在决赛中直落三局完胜劲敌韩国,时隔4年重夺亚锦赛冠军,此次折桂也是中国队18次参加亚锦赛以来斩获的第13冠,连续复仇泰国和韩国,可喜可贺。同时提问:这样的优秀表现离不开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身体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与人体的什么系统有关?引入主题。

(二).讲授新课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带领学生复习神经系统

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的组成?

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展示神经元结构如图1,要求学生指出神经元的结构,并辨析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神经等概念。

图1 学生回答: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长的树突或轴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问题2:神经元的功能呢?

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兴奋:动物或人体内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问题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回忆反射定义及分类,并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问题4: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展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并提问: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学生观察回答: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

过渡思考: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神经兴奋的传导是以什么信号进行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医生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检测脑部疾病啊?(脑电图检测)

说明神经兴奋的传导与什么有关?

如果让你来证明兴奋的传导与电有关,该怎么做呢?现在假如给你一块新鲜的肌肉上面连接有神经,你怎么用物理的方法证明兴奋的传递与电有关?

讲授: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尔瓦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后来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过程如下。

并提问:刺激蛙的坐骨神经,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有无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肌肉收缩的同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过渡思考:兴奋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并传导的呢? 探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提示)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要求学生分析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图和膜电位变化图

追问:静止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接受刺激时会产生怎样变化?思考:膜内外电流方向?

师生共同总结:

(1)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这是因为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形成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 刺激产生兴奋时

兴奋部位:外负内正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未兴奋部位:外正内负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了动作电位,从而与相邻部位产生了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指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指向未兴奋部位(双向性)

(3) 传导与恢复

受刺激部位在兴奋后,原来兴奋的部位回到静息电位,(那么事情就结束了吗?没有!)

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而原来未兴奋部位由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从而产生兴奋。不断传递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过渡思考:那么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神经元的呢?前面提到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而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该如何传递? 步骤一: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弄清楚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分别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膜

突触后--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步骤二:问题引导:

学生观看图片“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回答突触的各组成成分来自神经元的哪部分:

1.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系的,根据突触的结构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 2.递质发生效应后,去向如何? 3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如何?

回答: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总结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课堂小结、内容升华

为了使课堂小结不流于形式,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

(三).作业设计 阅读科技短文,思考问题

多媒体展示:科技短文《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高效,广谱杀虫剂,广泛用于农林业。若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残留量过多,进入机体后,容易引起有机磷中毒。有机磷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问题:

(1) 神经系统中,有机磷农药影响的结构名称?(突触)

(2) 此结构中兴奋是以何种形式传递的?(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有机磷中毒的现象是什么?(肌肉震颤不止还是不能收缩?)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6

第20篇: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2. 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2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

引言: 同学们好! 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

问题探讨(课本P31):

课件呈现:玩过山车的图片。 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

设问:既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加速呢? 学生答:因为肾上腺素增多。

点拨: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体紧张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 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 加快,血压上升。

设问:在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哪 些与激素调节有关? 学生答: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与神经调节有关; ②心跳和呼吸加 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

过渡:按现在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对“过山车现象”其中的奥妙还很难理解得很透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完了我们再重新来审视这些问题。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设问:体液调节其实大家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了。看到体液调节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答:激素调节。

设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因为我们之前学过,激素调节的第2个特点就是:通过体液运输。 设问:所以我们可以说激素调节就属于体液调节。但是,体液调节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调节吗?

学生答:不是

课件呈现:人在赛跑的图片,CO2调节的过程

设问:人类的呼吸中枢在哪?当你在赛跑时,血液中的CO2为什么会迅速增加? 学生答:脑干,有氧呼吸旺盛。

设问:此时的呼吸加深加快对于人体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答:为了加快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获得更多的O2,排出更多的CO2 设问:这说明CO2有什么功能呢?

学生答:这说明CO2也能调节生命活动,它作用于脑干,促进呼吸运动。 设问:CO2在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运输的呢? 学生答:体液。

设问:所以,CO2的调节应该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学生答:体液调节。

设问:除了CO2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非激素类调节因子也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请同学总结什么是体液调节。

学生答: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的概念

课件呈现: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CO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过渡:要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表 课件呈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表

过渡: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

设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学生答:反射,反射弧。

设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 学生答:在神经纤维上以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

设问: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答: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设问: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

学生答: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点拨: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然它的作用途径就是反射弧了。体液调节中的激素或其他调节因子都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运输。

学生答: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点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产生原因是形成了局部电流,所以这种运输速度非常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虽然有突触延搁的现象存在,但相对来说延搁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而体液体调节需要经过物质的分泌、体液的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过程,时间经过得就长了。

学生答: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点拨:神经调节中,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射作用范围就是这条反射弧的效应器,比较准确而局限。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广泛弥散在体液中,很多调节因子(如甲状腺激素、CO2)的靶细胞是几乎包括全身所有细胞。即使它有特定的靶器官,它的功能也常常会影响到全身。如胰岛素分泌的不正常会使流遍全身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产生糖尿病。

学生答: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点拨:神经调节中因为神经冲动的产生是由于局部电流回路,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在兴奋后马上回到静息状态,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快会受突触间隙中的其他物质的影响而失去功能。所以每次反射产生的时间很快,完成后又马上回到原来状态。而体液调节中激素或是其他调节因子被分泌到体液中后,它能存在较长的时间。

过渡:我们通过分析知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结构基础都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那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人体的体温调节

设问: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学生答:有利于代谢正常进行。

点拨:体温恒定是是人和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死亡。

设问:人体体温高低取决于什么? 学生答:主要取决于产热量和散热量。 点拨: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升高;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恒定; 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时,体温降低。

设问: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

学生答: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最多);散热途径: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设问: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散热结构和产热结构各有什么变化呢?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

课件呈现:不同的温度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模式图

设问:上图是血管分别在低温、高温和正常温度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据图分析: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是如何调节人体表面温度的?

学生答:寒冷→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量减少

炎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增加 过渡: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 课件呈现:体温调节图解

设问:在寒冷环境中,当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如何使体温回升到正常体温? 课件呈现:寒冷环境体温调节图片

学生答: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产热增加:肌肉、肝脏等的产热增加.设问:在炎热环境中,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如何使体温降低至到正常体温? 课件呈现:炎热环境人体体温调节过程图

学生答: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 产热减少:肌肉、肝脏等的产热减少。

设问:上一节课我们曾经了解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

学生答:甲状腺激素

点拨: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来进行,除此之外,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也能促进细胞代谢。这两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肌肉和肝脏,促进肌肉和肝脏细胞代谢。

甲状腺激素还有促进脑的发育,幼年缺少会患呆小症;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设问:由此可见,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调节中枢在哪? 学生答:神经 ——体液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副板书:神经 ——体液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点拨: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协调作用下,人体保持体温的恒定。 设问: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答: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增减衣着,创设人工气候环境,达到祛暑或御寒的目的。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温度调节装备(如空调等)

过渡:除了体温调节,人体内还有很多需要调节的过程,例如:人体的水盐调节。 2、人体的水盐调节

设问:人体内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有哪些?其主要途径是什么? 学生答:摄入途径是饮水,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

点拨:摄入途径是饮水、食物、物质代谢,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肾脏排尿、皮肤排汗、肺呼出水汽和大肠排便。

课件呈现:

设问: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分析人体的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答: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

点拨:血液流经肾小球,从血浆中滤出一些基本不含蛋白质的滤液到肾小囊腔中,称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形成终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原尿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处。99%的水、全部葡萄糖、无机盐等大部分被重吸收,而代谢产物很少被重吸收。

课件呈现: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设问: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与哪一种激素有关? 学生答:抗利尿激素

强调: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

设问:当饮水不足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 课件呈现:人在饮水不足对水调节的图

学生答: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量增加→尿量减少,体内排出水分减少。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点拨: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

设问: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么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 课件呈现:人在饮水过多对水调节的图

学生答: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量减少→尿量增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点拨: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

设问:请对水盐平衡的调节进行小结。 课件呈现:

设问:请用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学生答: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点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1、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C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解题指导:答案C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解题指导:本题属理解水平的试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知识.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所以A项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因此B项错误.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增强了,因此C对,D错.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了解了体液调节的概念,例举了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的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课件呈现:

板书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

神经教学设计
《神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