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0:32:3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辛广军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二)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课前回顾:

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导入新课: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板书:第五章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1、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

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 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想一下

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 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 第三步:设计实验 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

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 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

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 的规律。

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 第五步:分析论证

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

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知识扩展

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 第六部:总结

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练习,继续课堂小测。

推荐第2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上传: 张梦华 更新时间:2013-3-3 21:41:06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 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 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 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 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 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 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习: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推荐第3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摘要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 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情分析

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 如:焦距、物距和像距, 实像和虚像, 放大和缩小。规律多, 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

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 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 用钉子敲个小孔, 蒙上一层塑料薄膜, 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 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 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 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 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 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 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 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 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 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

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

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

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

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 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 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 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 老师这样问学生: “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 共有四种。继续追问: “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 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 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 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 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 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 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 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 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 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推荐第4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仙中学 徐卓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 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 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 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 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6、评估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 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7、拓展

其实我们的眼睛的成像原理也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8、当堂练习: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靠近凸透镜时,像逐渐______透镜,像距逐渐______,像也逐渐______,并且像是_____立_____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变得“无限大”,因而在光屏上无法成像。当物体越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移动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_侧,变成_____、_____立、_____像。

2、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9、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其他教师评价

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态自然,语言精练。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好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3、课件制作较好,便于理论分析。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推荐第5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推荐第6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器材】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课件展示)(板书课题)

请大家拿起桌上的凸透镜近距离观看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的文字有正立的、有倒立的、有放大的、有缩小的、有实像也有虚像。(课件展示)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课件展示)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提示: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

3、设计实验(课件展示)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光屏、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我们可以把凸透镜、蜡烛、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 教师演示。

下面我们来认识两个物理名词及实验前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阅读学案内容,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展示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实验。)

4、进行实验

师:展示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课件展示)

师:我们来分工合作,南面

1、

2、3组专门找放大的像,北面

4、

5、6组专门找缩小的像,记录下相应的数据。生: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分析论证

(1)教师汇总数据,选出三组缩小的像、三组放大的像,将数据汇总在实物投影记录表上。(实物投影)

师:大家做的非常好,各小组同学间相互配合很快就读出了数据,而且通过我们的共同合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有了这么多的数据,可见同学之间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数据。能看出规律吗? (2)指导学生观察u

师:移动光屏,有没有清晰的像?请大家把光屏取下,从光屏这边看烛焰,你看到什么?

生:正立、放大的像。

师:用光屏呈接,屏上没有,光屏呈接不到的像是虚像。 (3)教师课件展示规律。(课件展示) (4)学生总结学案中的“分析论证”。

三、规律再现、总结提高

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动画展示) 生:学生观察将知识内化。

四、知识应用 导学案四道题。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课件展示) 生:学生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1、

2、4题。

2、学有余力同学完成学案“中考链接”。

七、课后反思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评价整个过程。并把这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扩展为对系统知识的“探究和掌握”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整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习惯于多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思想方法,本课以物距跟焦距的关系为主线索,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处处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仅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

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是实像,有时是虚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猜想: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

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

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5、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

6、评估

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7、应用

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三)布置作业

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探究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道理。从这节课中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无穷乐趣。

推荐第8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观看模拟实验,感受蝴蝶杯的神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点燃蜡烛,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

2.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成实像时,实像有怎样的共同特点;成虚像时,虚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3.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

2.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

【成果展示】

观看动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记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并理解其含义。

(六)评估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或影响了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对该实验你还存在哪些疑问,请组内交流并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

附件2:凸透镜成像数据记录 凸透镜焦距f= 10 c

附件4:【当堂检测】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三心同高”。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光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在

一、二倍焦距之间,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焦点时,在光屏上可观察到___________,此时凸透镜不成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在光屏上_______(“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3.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蜡烛经过_______位置以后,所成实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经过_____位置以后由实像变成虚像。

4.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lOc,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20c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 ,并将光屏向 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其中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6.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当堂检测】答案

1.烛焰 凸透镜 光屏

2.倒立 缩小 倒立 等大 倒立 放大 圆形光斑 不能 正立 放大

3.二倍焦距处 焦点

4.高度 靠近透镜

5.a c

6.D

附件5:【课后作业】

1.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A.无法成像 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3.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________ 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 c。

(2)实验前,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这样可以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当物距为15c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希望看到更小的实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为8c时,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像(选填 “虚”或“实”),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____.(4)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移动。

(5)如图乙所示,若将光源“F”放在30c处,其大小如图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4.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分别作出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2倍焦距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焦点以内位置时所成像的大体位置及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

推荐第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本9

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虚实

大小

正倒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

二、巩固训练:

.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3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序号:21

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凸透镜、光屏、蜡烛放在一条直线上,要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时,眼睛要观察________,一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_________为止,这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a、b、、d各点,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烛焰放在_______点时,光屏上的像最小,放在_______点,光屏上的像距镜最远。

三、自我小结:

本节我的收获是

根据本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

分大小;

异侧倒,虚像同侧正放大;

实像,物远像近小,虚像,物近像

我还有的疑惑是

四、当堂训练:

必做题

3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序号:21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3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序号:21

3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序号:21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则所成的像将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选做题

.如图所示,a、b、、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序号:21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6.琦琦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画像代替蜡烛,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画像,实际大小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光具座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画像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成清晰像为止。画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不可能是图(丙)中的哪一个?

3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序号:21全品中考网

3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序号:21

五、堂作业

本P1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六、我的反思

4、如图3(甲)为某同学的脸庞外形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到该同学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为图3(乙)中的

A

B

D

图3

图3

(甲)(乙)

推荐第10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一、学生分析。

1、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应用有较浓厚的兴趣。

3、学生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物理的声学、光学等知识,对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及备课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从学生兴趣出发,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中有目的地将本节设计成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以上的困难。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这样,合作与探究与教学设计中穿针引线,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兴趣高、参与程度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1、把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全部放在一个成像图中,用《凸透镜成像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出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形成“口诀”让学生记住。

2、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之间的关联。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从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三方面描述。这些性质之间有关联,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再去挖掘其他的关联性质就能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节为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堂展示课,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一下认真的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能认真落实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点拨,归纳检测,让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能展示自我,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并对小组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对于课本内容比较重要的地方,教师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原理。采用编口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3、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充分利用空间,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中有待于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有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力不够,可能是公开课学生害怕说错而不敢说,鼓励不到位。

2、学生回答问题过于拘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学生在讲述问题时,不是特别驾轻就熟,思维不够开放,可能跟知识难度较大,学生没有特别熟练有关。

第11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学课题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

(一)

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

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透镜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需戴凸透镜调节;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透镜及其应用典型例题

【例题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指光线比原来的光线要相互“靠拢”故不一定是平行光束,也不一定是会聚光束,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故C是正确的。 答案:C 【例题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在相当于? 的胶片上得到? 的、? ???的像

答案:凸透、光屏、倒立、缩小

【例题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A图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

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

答案:D 【例题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A 【例题6】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判定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 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光圈,从而得知,选项C正确。

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象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

答案:BC 【例题7】拍集体照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正确。

说明: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长,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

答案:AB 基础性练习: 选择题:

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某透镜后,光线发散了,这个透镜一定是(

) A.凸透镜

B.凸镜

C.凹透镜

D.凹镜

2.下图表示一条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实验室中需要用平行光做实验,现手头上有小灯泡、凸透镜、凹透镜等,以下获得平行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B.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来源:Z*xx*k.Com] C.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D.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5.如图所示,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的适当类型的透镜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凹透镜都不行

6.如图所示的4块光学元件,要使下面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镜是(

) A.1和3

B.2和4

C.1和2

D.3和4

7.光穿过透镜时,关于折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穿过一个透镜,光线就只经过了一次折射;

B.穿过一个透镜,光就会在透镜与空气交界面的两个面上产生两次折射; C.光在穿过透镜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折射; D.透镜越厚,折射就越厉害

8.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9.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能力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 A.

1、

2、3 B.

4、

5、6

C.

1、

3、5

D.

2、

4、6

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的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光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 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有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

,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 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 纹,其夹角是5o。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

该像应该是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 cm处向30 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 底片上成的是

像。下表是这架相机像距和物距的变化情况(f =35mm)。根据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26.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 或“发散”) 。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D D B C D A B C B D

二、填空题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 16.下;15;左,缩小,倒立。 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 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 21.略。

22.提示: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缩小,倒立,实。u>3m时,像距变化不大(很小)。 26.(1)后。(2)凹。(3)发散。(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

第12篇:《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法》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法》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在上节课学生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学生已感知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及特点,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仅是粗浅的认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只是短暂的机械记忆,若时间一长,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就遗忘了。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想使学生对此规律理解并应用,可以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第二课时,采用作图的办法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某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加深对这一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平时遇到判断成像的问题,也可以快速、准确地解答有关成像的问题。这种易于操作的方法——作图法。主要是利用三条特殊光线做出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成像光路图,通过对物像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物体的成像特点。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验证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运用作图法解决有关凸透镜成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三条特殊光线做成像光路图。

2.根据物体在不同位置时所成像的特点,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3、会用作图法解决相关凸透镜成像的问题。教学重点:通过作图法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三条特殊光线,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应用中,当已知像的情况判断物体的位置和透镜的焦距;或当像的情况变化时,判断物体相对透镜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作图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 具: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复习巩固上节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各一个

2、用平行光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 厘米

3、使烛焰从距凸透镜较远处依次逐渐靠近凸透镜,每次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要求学生分5组(每组一个问题)观察并记录各组的成像情况(1)像的倒正?像和物体是否在凸透镜的同侧?(2)像与物体(烛焰)大小比较?像的变化过程中,像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4)像移动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否相同?(5)如何做在光屏上接收到像,如何做接收不到?

4、反馈各组记录的成像情况,教师板书在每个问题旁边。

二、讲授新课: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课时)--作图法 (一)、作图法用到的三条特殊光线:(师生一起边说边画) 第一条: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第二条:平行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第三条: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光轴。(见下图)

(二)、作图法的操作(教师先示范):

在发光物体上任取一点A,则A处发出的光线一定有平行于主光轴和通过光心的,就取这两束光线作图2:(1)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如光线I。(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如光线II。(3)两光线相交于A’即为A的实像。(4)同理AB上任何一点均可成像,由A’向主轴作垂线,则A’B’即为AB的实像。作图就按上述步骤进行。

(三)、学生动手练习作图(用作图法验证透镜成像特点)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这就是照相机的原理,如图3。

2.当u2f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v2f。这是判别焦距为多少的方法之一。

3.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这就是幻灯机的原理,如图4。

4.焦点处不成像,uf,v,如图5。

5.当0uf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此时像物同侧。这就是放大镜的原理,如图6。

(四)、教师利用计算机模拟作图法.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可采用计算机模拟).

可以看到: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这能够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

(五)、练习:1 .利用特殊光线完成物体成像光路图。

(六)、作图法解题

1、典例归类.:例:物体立于一个f10cm的凸透镜前,在从距透镜40cm处逐渐移近20cm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是:(

A.逐渐变大,但始终不比物体大 B.逐渐变大,最后比物体大

C.像不论如何变化,始终比物体大 D.逐渐变小

.f,u2.5f处作图如图7,由图可判定选择A答案。

分析:在u3

52、练习:

1、如图8在A处看物体的虚像较B处看到的虚像:(

A.大且距镜远 B.大且距镜近

C.小且距镜近

D.小且距镜远 分析:在A、B处作图后成像A’B’,故选C。

2、某人用同一相机为一顾客照像,由2寸改拍5寸的,他应该怎样调节相机:( ) A.将相机距顾客近些 B.将相机距顾客远些 C.将相机距顾客远些,并减小暗箱长度 D.将相机距人近些,并拉长暗箱长度

分析:由题可知,当物体向透镜2倍焦距靠近时,成像变大,暗箱长度就是像距,由作图9知OB\'OA\',即暗箱要拉长,故选D。

3.烛焰经凸透镜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烛焰与光屏对调位置如图10,则(

A.光屏上仍呈现一个缩小的像

B.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可能不太清晰 C.光屏上不能呈现像,但通过透镜眼可以看到 D.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可呈现出来

分析:由题可知,u2f,而v在f与2f之间,可作出像位在AB线上,对调后AB线上为烛,由作图可以观察到像位大体靠近光屏所在位置,放大倒立,所以选择B。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本节课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作图法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较抽象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记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略)

第13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波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 练习光具座的使用,培养光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

1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在具体的探究情景中,锻炼自行设计方法解决克服困难的能力 3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4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 树立在纷繁复杂的情形中,抓住主要矛盾,理清思路,正确实施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的信念。

【教学总体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小结和巩固练习;第2课时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对物距像距的关系、成像规律的应用等专题进行分析研究。本课是第1课时。

本课计划通过“游戏导入”、“确定探究课题”、“实验探究”、“规律小结”、“进一步探究”和“课堂反馈练习”6个教学环节完成:

1 游戏导入:通过游戏,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

2 确定探究课题:通过对刚才游戏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

3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探究猜想,进行探究实验,验证(否定)自己的猜想,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规律小结: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小结和归纳。

5 进一步探究:进一步创设探究情景,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体会探究过程,巩固探究成果。

6 课堂反馈练习: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实施】

游戏导入: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凸透镜一侧放置一个锁的图片,并调节图片(物)倒凸透镜的距离,让学生在大小不同的钥匙中选择合适的配合锁的像,创设物距变化凸透镜成的像的性质就会变化的探究情景。从而导入课题。

确定探究课题:

通过对刚才游戏,带领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即感悟到物距的变化是像的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确定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探究不同物距下的凸透镜成像性质——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探究:

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探究猜想,并将猜想的内容预填入探究表格中,然后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完成课本要求完成的探究表格,这样就可以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猜想。猜想正确的巩固了正确的认识,猜想不正确的,在否定猜想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失误的原因,克服错误认识,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规律小结: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小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带领学生认识到像大小变化和实虚变化的分界点,产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整体的认识,克服上一节课中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分别认识凸透镜成像可能引起的片面认识。同时鼓励学生们用不同的、非表格式的方法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小结和归纳,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探究:

进一步创设探究情景,如改换焦距位置的凸透镜或使锁横放,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作用是否颠倒的问题,发动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寻找独创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体会探究过程,巩固探究成果。

课堂反馈练习:

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进行教学反馈。在这一环节可以尝试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反馈方法,寻找跳出题海同样可以巩固知识的新方法。

【教学情况预想】

1 通过具体的游戏穿插的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探究情景的创设具体为完成既定的游戏环节,并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探索、发现。可以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目标更明确,过程更有趣味,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还较弱,进行这样重要和相对复杂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很有可能有些学生不会探究,具体表现为不知如何猜想或猜想的内容与探究课题相去甚远、实验中顾此失彼操作失当、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不知道如何将实验数据分析转化为实验结论等等,这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

3 在进一步探究环节发动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寻找独创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在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分析的过程中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 在课堂练习反馈中加入多种新鲜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学物理也是初次接触凸透镜成像规律,对学生还不做过高要求的情况下,应该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

第1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优秀)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教师:彩粉笔、凸透镜、光具座、刻度尺、电源、电子蜡烛 学生:研究凸透镜实验器材、记录卡

一、教学引入:

师:问大家一个事儿,谁使用过照相机拍过照?我们也学习过了,照相机能成什么样的像? 生:缩小、倒立的实像。

师:很好,我自己造了一架非常先进的、多功能数码照相机,拍照快捷方便、立等可取,(拿出来,演示给学生看)现在我们利用它拍一张蜡烛的照片。 生:认真观察。 师:(拿出相片给学生看)怎么样?我这架相机还可以吧。想知道它是怎么拍照的吗?(打开箱子给学生看)我这架相机够先进吧。这还有一张相片呢。这张相片是假的(拿下来,看到在光屏上出现像),但这个装置却反映了照相机的拍照过程,这个像是真的吧。我这还有两张图片,现在请你认真观察,这两个图片上的像哪一个和光屏上的像一样的大小,你挑选出来。一定要认真观察。咱们看谁的眼力好,去选择图片时不能看像了。谁来试试。 生:选择图片。(师先让学生观察,然后顺势移动蜡烛改变像的大小) 师:让学生拿着选择的图片来和光屏上的像对比。

师:你看看,我说让你认真观察吧,到底还是观察不细致弄错了吧,重来试试。(师再移动蜡烛)。

师:他怎么两次都没找对。 生:是因为你动了。

师:原来错不在同学这。刚才和这位同学开了点小小的玩笑,不是有意捉弄了你。这位同学为我们继续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家用掌声表示感谢。(生鼓掌)(6分)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师:刚才其实这位同学已经找对了,只不过让我做了点手脚。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凸透镜可以成像,而且成像特点可大可小、可倒可正还可虚可实。看到过凸透镜成像的变化吗?下面给大家一次看的机会。每个小组的桌上都一个凸透镜,先在纸上副一个箭头,然后拿着凸透镜由远及近观察箭头成像的变化。 生:学生实际操作。

师:好的。我们刚才的小实验也让我们看到了凸透镜成像的变化。那么同学根据刚才的小实验考虑一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引导学生认识到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说有点麻烦,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为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那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之间(也就是物距)有什么关系呢?(板书:提出问题:像的特点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2、设计、进行实验: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明确几个问题:介绍实验器材(说明凸透镜的焦距)。

师:有了这些器材你觉得应该怎么运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首先这些器材怎么先后放置呢?使用、装置安装(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及作用)。既然是研究成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那么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如何记录物距、像距、像的特点)。

明确这些问题以后,我还要说明两点要求:1各个小组成员应该分好工,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观察并互相配合;

2、要注意安全别让蜡烛烧到或是烫到。明确了吗?好,开始实验。 生:学生实验并记录。(准备记录卡)

3、分析和论证:

师:同学都完成了实验,下面请各小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用彩粉笔标记) 生: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师:我们现在来分析成像的情况。成缩小、倒立的像的时候物距是多少?(如果我们以焦距为标准来说明,这是一倍焦距、二倍焦距) 生:二倍焦距以外。 师:像在什么位置呢?

生: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师:谁能说成放大、倒立像的时候物距是多秒?像距是多少? 生:物距是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是二倍焦距之外。 师:怎么没有在焦距之内的情况呢?哪个小组来说明? 生:物体在一倍焦距之内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4、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谁能归纳一下? 照相机是根据哪一条成像规律制成的?投影仪、放大镜呢?

5、拓展延伸:

我们刚才分析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实验数据:请大家思考:

(1) 在什么位置成实像?什么位置成虚像?实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虚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 在什么位置成放大的像?什么位置成缩小的像?

师: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归纳成像的口诀:一焦定虚实,二焦分大小。虚正实倒。

现在让我们重新做这个实验,把蜡烛先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并调节光屏的位置成像保持清晰,或者先把蜡烛离凸透镜较近的位置,逐渐远离凸透镜,并调节光屏的位置使成像保持清晰。我们再一次认真观察成像的变化。 生:学生再次实验。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你是否注意到了,当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怎么变化?

生: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而且像也变大。

师: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口诀再补充一句,物近像远,像变大。(说明“变大”和“放大”的区别)。

三、巩固练习:

第15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材料)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

创设情景,引入新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1和,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

像的性质(f=10) 像距v ()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

U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附:学案

一、引入新:你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后,有哪些疑问?请把它们写下来: 1. 2. ……

二、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三、制定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③实验具体步骤: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四、进行实验。

五、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

像的性质(f=10) 像距v ()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

U

可不填

六、结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或倒立的虚像?

思考: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呢?

第16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_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2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 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本文系原创作品,先在人教网上做内容展示,后要收录《物理教学案例与设计》,版权归人教网和作者本人所有,请勿转载!

第17篇: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凸透镜的教学内容规律较多,在中考凸透镜成像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学生掌握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针对这本章特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上,采取避轻就重的反向教学手法,让学生整理错题,通过的错题的整理,错题的学生的分析互助,取得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采用展示、实验回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

(通过物体、像的位置分析成像的特点,根据成像特点分析物体、像的位置)

2、实验操作能力(物象怎么移动、找不到像的原因是什么?) 3、凸透镜在生活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

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错题学生整理、小组合作、学生展示

四、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请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进行知识梳理,自己独立完成下列填空

1、凸透镜成像规律:(多媒体展示)

2、凸透镜成像总结规律:

(1)当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像逐渐

透镜,像距变

,像变

当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像变

。 (2)当物体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___像距

当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___像距.(填大于或小于)

3、实验前要调节

在同一高度。这是为了

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二、基础模块(一)、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复习目标:通过对透镜基础规律的灵活运用,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展示错题解决过程 交流解题过程 巩固提升: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交流讨论并总结:

判定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的方法有哪些?

三、模块二:实验规律灵活运用(复习目标:物像移动、像如何调大?如何观察实像与虚像?) 学生展示错题解决过程 交流解题过程 巩固提升

1、如果摄影师在给毕业班的学生拍摄集体照片发现相机里面的同学们人员不全(还有一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里),该摄影师应怎么办:

A、照相机远离人,镜头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镜头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镜头缩短

D、照相机靠近人,镜头拉长

2、有一物体从距离凸透镜1.5倍焦距的地方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移动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光屏上可以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B.在光屏上可以得到比物体小的实像

C.在光屏上不可能得到像

D.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物体大的虚像 交流讨论并总结:

这类动态调节问题,所用的知识点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提升

六、课堂小测

1、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 cm,实验过程中,这时在右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生活中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为了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利用此原理制成了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节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烛焰、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点燃蜡烛应在调节高度

(填“前”或“后”)。

(3)说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判断透镜是否为凸透镜的方法。

(4)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0cm处时,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5)将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6cm,则在光屏上将得到

的实象。

七、课后作业 A类作业(必做)

完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基础原理整理、做好错题整理。 B类作业(选作) 分析各项应用技巧

七、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成像规律应用

二、实验操作能力

第18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案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例

【教材依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两个重要实验之一,它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做好这个探究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其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以探究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主动获取的意识,活化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教学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物理实验教学虽然已经从以前的“嘴巴讲实验”、“粉笔画实验”走出来了,但是却又走进了“有理知识被无理验证”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做出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实验结论,一方面又要得出实验结论。为了能够两全齐美,于是乎“这是实验存在误差”便成了我们无理验证科学知识的有力证据。如何让有理的物理知识被有理的证明便成了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努力追求的有效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

【教学准备】

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光屏、电池、凸透镜、毛玻璃、印有数轴的明胶片、蜡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猜想作准备

1、在你们桌上的盒中有一个透镜,认识他吗?

2、为什么?

3、光学透镜不可以用手摸。

4、有不同的方法吗?

5、用这种方法可以辨别出是不是凸透镜以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上节课我们测出它的焦距大约是多少的(教师板书:10cm)

6、还有其他方法判断是不是凸透镜吗?

7、“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板书:正立放大的)

二、游戏中进行猜想

8、如果把刚才能够将字放大的凸透镜对准同学,并且在人眼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毛玻璃,你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什么呢?

9、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倒立缩小的像)

10、如果我把这个灯丝开口向下灯打开,对着我这个凸透镜?你们看到了什么?

(板书:倒立放大的像)

11、刚才的几个实验说明凸透镜能不能成像? 那么,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什么有关呢?

回忆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教师拿着同一个凸透镜远离靠近,和将学生的透镜和我的透镜拿在手里。

12、介绍物距像距,并板书u、v。

凸透镜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三、讨论中设计实验方案

13、猜想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那怎样才知道对与错呢?

14、要实验我们就要计划计划了,首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器材?(光源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蜡烛等)

15、用凸透镜、刻度尺,在测焦距时有什么麻烦?

16、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光具座,它可以让凸透镜固定,而且还能直接读出距离,方便我们的实验。(教师演示光具座的使用方法)

17、选好了器材,我们需要商量一个方案。课件出示:“清晰像与不清晰像”能图片

18、哪一个清晰?什么样的像才是清晰呢?

19、实验之前,老师想对大家提几点建议(课件出示:实验小贴士)

20、下面的任务就请大家在光屏上得到几个不同的像,并将你在实验中的物距和像距记到印有数轴的明胶片上。

四、利用数轴处理数据得出规律

21、将各组的胶片收上来,相互重叠,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什么规律?

22、归纳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

23、刚才实验中,有点遗憾,没能得到正立的像,那凸透镜能不能成正立的像呢?怎样才能看到呢?回忆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当时是在哪里看到的?

24、那么,凸透镜的虚像应在哪里看呢?

25、再观察,从规律中你能发现什么?

26、你们认为物体在两倍焦距上会成什么像呢?

27、一倍焦距以下呢?

28、归纳出两倍焦距上成倒立等大的像。

五、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那现在,让我们在回忆的过程中,反思一下我们的实验:

1、你们小组在实验中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用蜡烛的,实验中蜡烛变短,用二极管的亮度不够等)

2、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六、动画总结深化规律

反思得很好,课上到这个地方我们有必要来总结一下今天这堂课。

1、课题。

2、动画演示成像的规律。制作土照相机。 【教学反思】

1.拍照激趣,新意导入,有效活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精心创设情景,设疑激欲引入新课,可以活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本堂课的导入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复习旧知,理清凸透镜的特征,顺利地得出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然后通过用凸透镜毛玻璃拍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了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课题;通过利用凸透镜找像的过程,产生凸透镜既可成缩小实像,也可成放大实像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后面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了铺垫。

2.改进实验,让学生有效探究

本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

先通过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在已有的知识中引发联想,同时通过游戏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光屏上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并对学生实验进行了合理的分组,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为了解决蜡烛在实验过程中会变短的问题,我将成像实验中的发光物体做成一个由三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成的三角形,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上同样高度的格子,起到了稳定、量化、无污染的功能,有效降低了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使全体学生在科学情趣的引导下各个成为投入科学探究的主角,获得了印象鲜明的物理规律。

3、数轴处理数据,有效验证科学知识

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是这一环节的难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用印有数轴的塑料透明薄膜处理实验数据以此寻找规律的方法。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中得到的物距和像距画到数轴上,然后将不同小组透明薄膜层层叠加,既直观地处理多组实验数据,突破了“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这一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乐趣。

4、实验反思,让学生理性探究

为了探究的有序、有效,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方案后,进行组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也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探究的目的;为了探究有理,我在实验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实验评价、“实验反思”,在信息的处理中,在学生的自省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理性。反思结束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样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

5、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安全进行实验

为了让实验安全有效地进行,我设计了实验小贴士环节,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要忘了安全操作,通过课件对比清晰像与不清晰像,为学生高效地探究打下了基础。

第19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1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20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 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教学反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