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1:08:2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诗教学设计牧童

古诗教学设计《牧童》

(一)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

(1)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2)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在

(3)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1)“弄”什么意思?(逗弄) (2)“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1)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2)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3)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板书:饱卧

(4)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1)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2)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3)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四)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 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2、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板书设计:

草场

笛声(弄)

月夜

牡童(饱、卧)

安然自乐

恬淡的水墨画 学法板书:

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推荐第2篇:古诗《牧童》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预设] 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 生2: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遥指) (生背)

[教师小结] 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三读诗中意境。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 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合上书。

师:弄

[预设]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生再读) 师: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 生:笛弄晚风

生2: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是谁中有谁?) [预设] 生: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 [引导] 师: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 生:会时断时续。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 师: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 生: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一下高,一下低。

师: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

三、四声笛音吗? 生:不是,是虚指。

师: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谁吹的?(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 生:放牛回来的时候。 [预设] 生2:黄昏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归来饭饱黄昏后)哦。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 生: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 [引导] 师:你学过乐器吗?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 《村晚》)

[引导] 师: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 生: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 师: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 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 生: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 师: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铺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生再背)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铺”字。 [预设] 生:铺,给人一种一大片草原的感觉,看不到边的。

生2:连绵不绝的感觉,很辽阔,很壮观。 (那就用你的读体现出它的壮观)

师:给铺组个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那一般铺会用来搭配?(地砖,床,地毯„„)你们觉得这柔软的草像什么?

生:地毯。

[引导] 师:而且这地毯很——(大),望不到边。走在这样的原野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 生: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那你就用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预设] 生2:舒畅。

(那你就用舒畅的感觉读一读)

师: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这铺字既写出了草原的大,又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平缓,舒服。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你愿意体现它的辽阔和柔软都可以。

(生读)

师:那你还能从诗句中的哪个词知道这是个辽阔的草原呢? 生:六七里

师:这也是一个——(虚指),也突出了草原的无边无际。但这里的六七里该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老师试着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第一种快,第二种慢)那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生读)

师:你们见到过绿意葱茏、连绵不绝草原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出示课件)

[导语] 师: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这句诗,感觉肯定是不一样了。

(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原野上传来牧童的笛声,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传来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行在归途上的牧童,骑牛弄笛,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伴着悠扬飘逸的笛声,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导语]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充当点词人,看看他回点哪个词。 [预设] 生:卧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背的真熟练,再背。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生:我读出了,牧童很惬意地躺着,在赏月。 [引导] 师:他会怎么卧? [预设] 生:大字型躺着

生2:驾着二郎腿

(读一读。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牧童很舒服、很随意地躺着。(你也读一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他回来以后,吃了晚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下了。 [导语] 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躺下的? [预设] 生:归来以后。

师:牛羊入圈,空闲了。无忧无虑的时候。 生2; 吃饱饭以后

师: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的时候。 生3:月亮升起的时候,

师: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的时候。 [引导] 师:所以,诗人用了“卧”来生动形象地表现牧童的悠然自得。如果你就是牧童,你能和大家分享你那时候的感受吗?

师:所以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如果老师换个词呢?你们听听还有这种感觉吗?“不脱蓑衣躺月明”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

[导语] 师:看来熟读成诵真的难不倒你们,个个都是背诵古诗的小能手。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齐背一背这首诗,背的时候不讲快,讲求的是背诗的节奏,要背出诗的韵味来。在背的时候,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

(齐背)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并在此基础上悟诗情。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一遍遍地读,学生才能产生自身的真切体会,才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而在熟读成诵基础上的多读,无疑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其机动性也给古诗词教学添加了一丝新鲜和活力,不仅能有效地抓字眼,明诗意,还能就读诗方法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启示。

三、以一带三,悟诗情

[导语] 师:这首诗一共有两句,分别写了牧童哪些生活场景呢? [预设] 生:第一句写了牧童放牛归来。

师:在悠扬的笛声中,在清风拂面的日暮时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说)

师:日暮将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带着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笛声,那是晚归的牧童在弄笛,笛声合着晚风,随风飘扬。你眼前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预设] 生:一个十分惬意的,自由自在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弄笛。 师:牧童是在很随意的吹着笛子,怎么高兴怎么吹,怎么乐意怎么吹是。所以这是一个悠闲,自由自在的牧童。还有吗?

生2:快乐,开心的牧童。(是的,悠闲随意的,自由自在的能不快乐吗) 师:第二句写了什么场景

[预设] 生:第二句写了吃完了晚饭之后,牧童在休息。

师:你同样也来试一试。 (生说)

师:回到家的牧童,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赏月休息了。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 从课文的注释里我们知道,蓑衣是指用棕或者草编制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的。棕是指棕榈树的叶子,质地很硬。那蓑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连蓑衣不脱就直接卧月明了呢? [预设] 生:牧童辛苦了一天,累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生:他是很自在的,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师:是啊,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天为盖地为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预设] 生:自然放松的。

生:安逸的。 生:惬意的。

师: 如果可以让你和小牧童互换,去体验对方的生活,你们愿意吗?说说理由。(生发表观点) 老师知道,你们都想过牧童的生活,都心向往之。可是,诗人在诗中只描写了牧童的两个生活场景,只是一家之言,不足以信。那牧童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如诗人所言那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呢?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首诗里的牧童。

(出示课件并请一位同学朗读)

《牧童》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么入情入境,连我都觉得他就是那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小牧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里的牧童又在做些什么呢? 这首《牧童》是唐代诗人栖蟾所作,前面的三句诗,分别体现了三个牧童的生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三幅画分别对应的是哪句诗呢?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师:看着这三张图,,也可以联系所学课文,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诗人在诗中也抒发了他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谁来读一读。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吗? (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师:当牧童躺在柔柔的草地上,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诗人吕岩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时候,他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当暮色中,归来的牧童伴着清风握着短笛信口吹,诗人感叹地说——(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动情地):同学们,诗人生活的年代正值黄巢之乱,诗人为了躲避战乱携全家到终南山一带,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把这种感情带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我们再来读一读《牧童》。(生读)

(配乐)

师: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 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把这首《牧童》送给他作一首催眠曲吧!

(生读)

[设计意图]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引用了栖蟾的《牧童》和诗人吕岩的背景资料,通过两首古诗在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而适时地朗读,使学生不仅在读中悟情,更在读中抒情,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结语] 师: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是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呢?明天我们接着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舟过安仁》。

推荐第3篇:古诗诵读牧童

古诗诵读牧童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教学目标:

1、会认“笛”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这些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2、在这些诗句里写了天真可爱的孩童,他们有的调皮,有的聪明,有的悠闲自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看看他诗中的孩童是怎样的呢?

读 诗题

知道牧童是做什么的人吗?(放牛、放羊的小孩子)吕岩:也叫吕洞宾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二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及韵味。

3、分组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及韵味。

4、齐读。要读得津津有味。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请大家再读古诗,诗中有哪些景物?有什么人?有什么声音?在我们一边读诗的时候,一边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请在诗句中圈出来。

(红体字要副板书)

2、学生默读,进行圈画。

3、交流:(板书)

牧童(人) 草铺横野、卧月明(景)

笛声、风声(声音)

师:正所谓“诗中有画。”让我们一起随着诗句中的景物、声音,继续读诗,我们的脑海里能浮现怎样的画面呢?

四、品读古诗,走进意境

1、草铺横野六七里

⑴ 指导:有谁给“铺”组个词。(铺满、铺展、铺天盖地……) ⑵什么铺满了? 预设:草 说明草长的茂盛。 ⑶放眼望去,在辽阔的原野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 ⑷指导诵读:

这景色,让我们陶醉,深呼一口气,都是草的芳香啊? 谁来读一读?

有着对性的评价 如:“六七里”读得好,让我感受到了原野的辽阔。

“铺”读得好,原野上真是绿草如茵啊,茂盛极了,在早地上打个滚,躺着睡一觉,舒服极了。

齐读。

师:广阔的原野是静谧的,但不是死气沉沉的。听!从远处传来了什么?

2、笛弄晚风三四声

⑴ 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笛声。(未见牧童,先闻笛声。)

听一听笛声(播放)

⑵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笛声。(悠扬的……)

⑶ 就这样不停地吹,也不好玩啊,怎么吹,才好玩呢?牧童想到了——

提示:笛弄晚风 让笛声去和晚风逗弄、嬉戏。 ⑷师引读:

师: 我把笛声吹长一些,让晚风把笛声吹到广阔的原野上。

生读。 师:我把笛声吹短一点,晚风中的笛声也变短了。 生读:

师:我把笛声吹得欢快些,晚风中的笛声也变得欢快了。 生读

师:我把笛声吹得舒缓些,晚风中的笛声也变得舒缓了。 生读。

⑸ 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⑹师叙一二句诗意: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齐读一二句诗。

师:黄昏时分,牛羊入圈,人要归家,该空闲了,也要吃饭了。

3、归来饱饭黄昏后,

⑴、指多名生读。评价: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⑵、齐读

师:吃饱了饭,要干什么去啊?

4、不脱蓑衣卧月明

⑴指名说 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明月。

师: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诗哪一个字是说牧童躺下了。“卧”

⑵牧童“卧”下来,觉得舒服吗?为什么?

预设:生1:舒服,我能看到天空中的明月……

生2:舒服,大地是我的床,草软绵绵的,吸一口气,还能闻到草的芳香。 生3:舒服,晚风就像温柔的手抚摸着我。

生4:舒服,躺在草地上,还能听到蛐蛐在为我唱歌

师: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看来,这一“卧” 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啊!

⑶指名读这句诗。评价

⑷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怎样的牧童?

师述: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卧,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齐读

三、四行诗。

五、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1、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2、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3、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4、(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如《所见》、《小儿垂钓》

2、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首诗,你还能够感受到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

出示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⑴自由读一读 ⑵指名读一读 ⑶齐读

3、课后,请大家收集这样的诗,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古代诗人笔下孩童的生活。

推荐第4篇: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

南阳小学 田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 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 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4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推荐第5篇:改写古诗《牧童》

改写古诗《牧童》

改写古诗《牧童》

绿草如茵,铺满了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翠绿的小草迎着晚风微微地扭动着身子。此刻,耀眼的太阳,已经慢慢落下了山......

在晚风中,交杂着一声、两声的笛声,还时不时地传来黄牛的“哞哞”声。这会是谁呢?是谁打破了这夜晚的寂静?

微弱的月光下,隐隐地看见了远处有一头老黄牛,上面骑着身穿蓑衣的牧童,在逗弄着手中的木笛。哦,原来那悠扬悦耳的笛声,是从他那儿传来的。只见那牧童翻了个跟头,从那高大的黄牛上跳下来,还转了转手中的木笛,一蹦一跳地走着,看起来他的心情十分愉快。接着,他又吹起了笛子,那声音是多么动听、美妙啊!真是太享受了!就连停在树上休息的知了,都忍不住叫起来:“知了!知了!”这声音与笛声多配呀!就好像在唱“二重唱”呢!

牧童吹累了,就靠在知了停着的那棵树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数着地上那密密麻麻的小草。他也许还不知道,小草这么多,他是数不完的。但是他依然很认真地数着,好像怎么也不觉得无聊。

牧童回家吃饱了饭,太阳已经完全下山了。他又回到这里,眼神看起来有些疲倦。谁知他连蓑衣也不脱,就直接躺下来,手中还握着那只木笛。数着星星、望着月亮,他就这样,睡着了......

推荐第6篇:牧童古诗教案

《牧童》教案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

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到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一首描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

青草繁茂

绿茵遍野

绿毡铺地

绿草如毯

铺青迭翠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

绿草茸茸

绿草如毡

(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

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自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

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

一、二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 《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推荐第7篇:古诗牧童教案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 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

1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 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4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童年趣事分享导入(童年故事汇) 同学们说一些关于自己的童年故事

教师总结:童年是首动听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更是一首诗

(板书课题:牧童)

大家看一看课本,这首诗是哪位是人写的?(出示吕岩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大声的 自由朗读。请学同学朗读

2、强调读诗要注意韵律、节奏。要学生画出节奏 在黑板上展示正确的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3、教师作朗读示范。

(要求:请同学们闭上双眼,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并说说你从朗读中看了怎样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

(1)当有同学说到广阔的草原时,ppt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的诗句,题问从哪里看出草原的广阔。(找准诗眼)

(2)六七里真的只有六七里吗? (六七里是虚指,强调草原的广阔) (3)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牧童会做些什么呢?(引出下一句) 牧童的笛声课调皮了,大家把“笛弄晚风三四声”再读一读,哪个字最能体现着风的调皮。(“弄”字)

三四(虚指笛声时断时续),说到虚指,还有那一句是和这一句也是同样的 出示两句诗,体会两个虚指的词(两次互换位置)

(4)总结前两句诗的学习方法

(5)自己分析下面两句诗,说一说你的理解 (6)重点解读卧,为什么用“卧”

(7)诗人正在经历着战争、诗人笔下的牧童啊蓑衣也没有脱,就卧在广阔的草原上,这说明什么?总结本首诗的中心思想(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8)、再读一遍这首诗,要读出牧童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作业:

背诵这首,收集我们学过的有关牧童的诗

四、板书设计

推荐第9篇:牧童 古诗鉴赏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推荐第10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案 以宜完小

王稳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精讲要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互动提纲

1.自主学习:本课七个生字词。2.合作学习:整收故事的意思。 3.探究学习: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想象画面,课堂练习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11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一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 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

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结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 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

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 插图) 结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 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

感悟情感 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 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

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板书设计: 牧童

弄 安然自乐

第12篇:《牧童》 教学设计

《牧童》 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望鸣晖

因稿源问题,本稿难以编辑,左边表格缺损,请见谅--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一贯制音乐实验教材 题 《牧童》 时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牧童,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自在、欢乐情绪,并能有感情的轻松、自然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设有关情景 教具准备

钢琴、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 预测与 反思

一、

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二、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小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主旋律) ——配乐旁白

三、

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四、

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贴出牧童、出示题

五、

儿歌——(在主旋律音乐声中完成)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儿歌,你听……(配乐儿歌声起)

2、听录音范读儿歌

3、教师听录音伴奏按节奏范读

4、变换形式读儿歌

师:你们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按节奏齐读、分男女生读、

师:谁来想个办法使儿歌读得更好听呢

——学生设计伴奏型、

、师:同桌的同学做打花巴掌的游戏 按节奏读一读儿歌

六、

歌曲

1、听琴哼唱旋律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小牧童又高兴的唱起了歌儿 听音乐范唱

2、学生设计不同的单音哼唱旋律

师:小牧童说呀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先想一个单音来哼一哼这段音乐——学生设计

3、听琴学唱

师:你觉得有什么唱不好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名学生解决问题或听范唱后再解决

4、学生齐唱

师: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三段?当小羊儿吃的饱饱的回家去时,它们的声音会离我们越来越——(生:远),那我们唱的声音就要越来越——(生:弱或小) 、听教师范唱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6、接龙唱

师:你们来当小牧童吧,老师来跟你们开火车唱

7、加入衬词——咩……

师:小羊儿听见你们这么动听的歌声,它们也想加入你们的演唱呢,谁能把小羊儿的声音配进来

8、除了放牧小羊儿外,小牧童还放牧什么呢?

学生设计创作并演唱(放牧小牛儿)

七、

表演

“真够热闹呀,谁能想想主意,设计一些形式,让我们的歌声更动听”?:一组:体态律动;二组:打击乐;三组:分角色表演四组:小羊叫声

分组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八、

拓展

1、歌曲出处、简介

师:小牧童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我们今天学的《牧童》是哪里的民歌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介绍江苏:地处我国的华东地区,那里土壤肥沃,被称为鱼米之乡

3、其他民族的放牧情况

师:你还知道其他地方或民族的有关放牧等情况吗?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人主要吃奶制食品、牛肉和面食,他们热情好客,待人诚实,特别尊重长辈。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独有的乐器马头琴相当出名。

4、模仿马的动作

结束:时间不早了,让我们在《牧童》的悠扬笛声中赶着自己的小羊、小牛儿回家——出教室结束本

预计此环节会掀起堂高潮,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活而有序。

第13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带着愉悦的的心情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牧童》。2.通过乐器伴奏、演唱、舞蹈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认识三角铁,学会其敲击方法。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带着愉悦的的心情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牧童》。 教学难点:

认识三角铁,学会其敲击方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三角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琴模仿动物歌表演。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随歌曲《牧童》做自编的动作。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用自编的动作伴奏。 3.教师范读歌词。

4.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5.学生随着音乐做着动作读歌词。6.教师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牧童》。 7.学生随音乐演唱歌曲。

8.学生随琴唱歌曲,教师予以指正。9.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歌曲拓展:

1.播放课件,学生初步认识三角铁的形状、音色及敲击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演奏。

2.课件出示一条用三角铁为歌曲《牧童》伴奏的节奏型,学生尝试演奏,教师予以指导。

3.课件再次出示歌曲《牧童》旋律,根据三角铁标注的相应位置学生练习演奏。4.播放歌曲《牧童》范唱,学生采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四、即兴创编:

1.学生采用三角铁用自己设计的伴奏方法为歌曲《牧童》伴奏。2.学生进一步即兴创编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牧童》。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唱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牧童》,还认识了一种新的打击乐器----三角铁并学会了它的演奏方法及为歌曲伴奏。你们表现的非常棒!

第14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意思,体会诗句意境,学会有感情朗读的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记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古诗《所见》,那位同学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啊?

1.嗯 ,背的真好,看来这位同学是认真学习的,同学们可要向他学习啊。

2.同学们都知道《所见》所写的是一位非常可爱的牧童,那同学们还记得牧童是做什么的吗?(放牛,放羊)

3嗯,非常不错,.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老师板书牧童。

4.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二、读通诗句。

1.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同学介绍啊。(吕岩:唐朝人,中过进士当个县令。黄巢叛乱携家人如终南山隐居。后人遂不知音信,传说修道成仙,是为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三过岳阳楼,八仙过海等等)

2.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厌倦当时的混乱动荡的社会形态,故非常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3.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4.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啊。其余的同学当评委啊

5.恩,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那现在啊就请同学们把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勾画出来,我们一起的把它解决。(先让学生们互相解释然后老师指点)

.横野:广阔的原野

铺:铺展,铺开

弄:逗弄

蓑衣:用草和棕毛编织而成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卧月明:躺在草地上看升起的月亮。

三、理解诗意。

(一)理解第一句诗意。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聪敏,哪再请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想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2.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3.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啊?(不是)

4.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5.同学们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绿野如茵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好不好啊?(好)

7.哪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二)理解第二句诗。

1.同学们,我们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啊?(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恩,非常好,同学们真是聪明啊。

3.哪吹笛的人又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同学们要学会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4.你们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用来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了牧童的天真调皮可爱。)

6.同学们,笛声晚风三四声这真的是三四声吗?(不是)不错,真棒!这三四声啊,和六七里一样不是确切的数字,主要是为了表现乡村傍晚的清静。同学想一想,也只有在清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得清楚柔和的晚风中传来的三四声笛声吧。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三)理解

三、四句诗。

1.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在广阔的原野上,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

3.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周围环境的清静,明月的皎洁)

5.哪位同学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告诉老师呢?(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

6.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可是要读出感情和节奏哦。

7读的真好,.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8.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9.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哪改成“坐”或者“立”呢?说得真好!)

10.同学们,学习了这两句诗,你们说说你们心目中的牧童都是怎样的形象啊。(天真,可爱,调皮,无忧无虑)

四、强化练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或者你们根据本诗给所描绘的你的画面,自己动手用笔把它画下来。

2.学生动笔。

3让学生们相互.交流。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本首诗给我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绿野如茵的广阔原野,一位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牧童,白天有牛羊为友,晚上又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所以啊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更表达出来对这种自由自在清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3.查找有关描写牧童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品读。

板书设计:

牧童

吕岩

横野 弄晚风 卧月明

牧童:悠闲

自在

第15篇:《牧童》教学设计

27 古诗三首 《牧童》教学设计

定州市大渡河小学

鲍晓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 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弄清古今字音、词义的变化。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适当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 5.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童年》歌曲节选,学生猜测歌曲的名字---《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留恋的,童真童趣依然会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诗,回忆童真。

出示27 古诗三首,讲明学习第一首

(二)出示《所见》图片,回顾引入。

1.出示“牧童骑黄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张图片之后会想到哪句古诗。

2.课件出示《所见》古诗,大家齐读,勾画“牧童”一词,引出今天的讲课内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1.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介绍诗人吕岩。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字词解释 弄:吹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跟“蓑衣”相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卧:睡到,躺或趴

含有“卧”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分小组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2.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小声地静静地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小组交流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场景),同时结合学习。 a.“草铺横野六七里”

①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视觉: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铺: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b.“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结合注解理解“弄”。

听觉: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弄: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低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②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③结合指导朗读。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知识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旁晚的寂静。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③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④你的脑海中牧童的形象?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⑤请同学们把四句古诗连起来说一说所描绘的场景。 ⑥轻松话主题。

⑦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六、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七、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烂漫。

第16篇:牧童 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赵学珍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7课《古诗三首》之《牧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时感悟古文化的魅力,并去传承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师:古诗是一种经典,经典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背诵《村居》《小儿垂钓》)

师:这两首诗是几年级学的?这两首诗都是与什么有关? 童年纯真的岁月里,一切都那么新鲜美好。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记录了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到了六年级我们将再次学习一组这样的诗,为我们的童年画上难忘的一笔。

好,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的乐趣吧!

二、初读,想童趣

1、出示题目《牧童》,齐读。理解:牧童是什么人?

2、指名读,正音:蓑衣。再自读三遍。

3、出示诗的节奏,指名读,要求字正腔圆,有节奏,有韵味。

4、检查字词及全诗内容的理解:

师:通过预习,这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么?(出示词语) 铺:展开,铺展。

横野:广阔的原野

六七里:虚指,形容原野广阔 弄:逗弄

三四声,虚指,可不翻译,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蓑衣:用棕或草编制成的衣服,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师: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呢?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师:是啊,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让我们边读边欣赏这些画面吧!(出示:四幅画面)

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连成一段话说给大家听。

这样的景,这样的诗,你喜欢吗?为什么?把你的感觉读给大家听。

三、品读,悟童趣

师:不是不觉,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诗了。歌传情,诗言志,所以,我们不仅要用口读,还要用心读,读出作者所想,读出自己所悟。让我们品一品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从那句诗,那个字中体会到的?

预设:

1、草铺横野六七里。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绿草如茵,原野如铺开的巨大绿毯,让人想在上面打几个滚,赛几次跑,尽情嬉戏,尽享大自然静谧而和谐的美景。)

(板书:铺)

2、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与风儿嬉戏的笛声,表现出了牧童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传达出了一份野趣。)

(板书:弄)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卧”字写出了牧童的舒适与惬意,以地为床,以天为帐,与清风明月相伴,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笛声婉转,饥来则食,困来则眠,多么悠闲快乐、无牵无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板书:饱、卧) (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四、拓展,延童趣

1、简介作者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一幅宁静、悠闲地乡村生活,这样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你喜欢吗?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出示作者简介)你能不能说说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2、师:不仅生活在兵荒马乱中的吕岩渴望、向往这样的生活,老师也希望再过一次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呢!可惜韶华易逝,童年难再,大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情和这样的时间了,所以老师也是抱着羡慕的心情来读这首诗的。而你们,即将离开小学母校,童年的时光也将随着升学而逝去,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呢?

3、童年似潺潺小溪时时在心中流淌,童年像朗朗歌谣常常在耳边回绕。追寻儿时的痕迹,那遍地盛开的嫣红小花,就是心中永不改变的——童年情结。抓住童年的尾巴,留下一份温馨美好的回忆,把你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记录下来吧,你会向大家描述的是哪一个镜头呢? (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发言)

五、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童年时代的喜怒哀乐,都等着我们去回忆、去记录。让我们把这多姿多彩的童年,留在日记里,留在照片里,留在我们对诗歌的记忆里。最后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配乐朗诵)

第17篇:牧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且会写本首诗的两个生字“牧”和“蓑”。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景色之美,牧童之可爱。

3、通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体会牧童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5、背诵并能默写《牧童》,并且积累一些与古代儿童生活有关的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三)语言文字训练点: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对古诗的有感情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对儿童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猜一猜,他们分别写了什么?(课间出示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向我们展示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让我们一起穿越,去品味古代儿童童年生活的美好。(板书:牧童)

一、初读感知,读出“趣”感知趣

1、我们到哪了?草原(出示古诗第一句)要求读通诗句,注意“铺“的字音

2、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老师读得和大家有什么不同。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3、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男女生配合朗读,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二、细读赏析,品1这是怎样的一片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看到的是广阔无垠、望也望不到边的草地,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除了大,这片原野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男生读)

8、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笛声出示第二句)请大家自由读这句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男女生配合朗读,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9, 什么样的笛声(悠扬 断断续续)

体会“弄,三四声” 弄:逗弄。

9、谁在吹笛子?(牧童)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是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体会牧童的顽皮。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时而••••••时而••••••

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见到牧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们感受到了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10、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放眼望去,眼前绿草茵茵,这正是:草铺横野六七里;侧耳倾听,耳畔牧笛声声,正可谓笛弄晚风三四声;多美的景色呀!

三让我们赶紧随着笛声追赶牧童去吧,看看他接下来还有那些有趣的事?“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同学们有什么不懂得吗?(理解蓑衣 卧)预设一“蓑衣” 预设二:“卧”。

什么是“卧”,(躺,睡)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生齐读)

2、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3、牧童的生活可真是____________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4、师: 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四、背景资料,回味“趣”

过渡句:吕岩又为何要写牧童这样的生活呢?或许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找到答案。(资料补充)

在唐朝涌现的灿若星河的诗人中,吕岩虽然不是最闪亮、最出名的那颗星,但他在诗歌《牧童》中流露出的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闲适心态,却传达出了身在官场之人少有的一份自然、一份从容和一份喜悦。现在,让我们体会着作者的心境,走进山村迷人的暮色,再去感受一番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吧。(配乐齐读)课件出示诗句。(生齐背)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幕“乡村牧童图”吗?(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五、延续趣

请同学们在下课后试着将另外两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进行比较,区别两首的异同,继续我们的童年快乐之旅。

分享:

第18篇:《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丰富多彩,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同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牧童》并介绍作者:吕岩,是唐代人。相传就是八

1 / 5

仙中的“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读诗句---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多媒体出示古诗配乐朗诵,并出示古诗的节奏“223式”,要求学生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全诗节奏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带着问题读诗,多媒体出示问题: (1)这是一个( )的牧童?

(2)我们看看这个牧童在干什么?是在怎么样的情景下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老师给予不同的回答进行鼓励。)

教师适时板书

三、明诗意——交流学习

1.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

教师提示:抓住“铺、横野、六七里,卧月明”理解诗意,品味

2 / 5

“弄”,感受情趣。

2.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横野: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教师具体预设情景讲解“弄”的含义:

情景预设: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又把笛子拿在手中把玩着 。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自在的心情。)

3.讨论本首诗的诗意。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5.全班齐读此诗。

四、悟诗情--交流探究:

3 / 5

1.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师适时出示图片,感悟诗中情。

多媒体出示《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师预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下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情朗读,当堂背诵古诗。

五、延伸迁移,升华情感

1.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

2.出示杜牧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六、总结全诗

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背这

4 / 5

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板书:

5 / 5

第19篇:《牧童》教学设计

课题: 《牧童》教学设计

单位及姓名:

新会区古井镇古井小学

梁杏笑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页 【教学目标】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丰富多彩,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同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牧童》并介绍作者:吕岩,是唐代人。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读诗句---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多媒体出示古诗配乐朗诵,并出示古诗的节奏“223式”,要求学生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全诗节奏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带着问题读诗,多媒体出示问题: (1)这是一个( )的牧童?

(2)我们看看这个牧童在干什么?是在怎么样的情景下活动?

1 / 4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老师给予不同的回答进行鼓励。) 教师适时板书

三、明诗意——交流学习

1.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

教师提示:抓住“铺、横野、六七里,卧月明”理解诗意,品味“弄”,感受情趣。 2.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横野: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教师具体预设情景讲解“弄”的含义:

情景预设: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又把笛子拿在手中把玩着 。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自在的心情。) 3.讨论本首诗的诗意。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5.全班齐读此诗。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抓字眼、明诗意、有云悟。而在熟读成诵基础上的多读,无疑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运用点词成句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其机动性也给古诗词教学添加了一丝新鲜和活力,不仅能有效地抓字眼、明诗意,还能就读诗方法上给学

2 / 4

,并在此基础上悟诗情。古语

生以很好的启示。

四、悟诗情--交流探究:

1.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师适时出示图片,感悟诗中情。

多媒体出示《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师预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下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情朗读,当堂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出示《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而适时地朗读,使学生不仅在读中悟情,更在读中抒情,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五、延伸迁移,升华情感

1.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交流)

2.出示杜牧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六、总结全诗

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背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板书:

【教学反思】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

3 / 4

人物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在教学中,我主要按“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有节奏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诗中有思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从“弄”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有人物,这生我主要围绕我校明诗意——悟诗中有思,学从“铺”字体”字体会到了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4 / 4

第20篇:《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笛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声画结合,引入诗境

1、出示课件:

牧牛晚归图。背景音乐:丝竹曲。

2、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

3、唐代诗人吕岩和大家一样被牧童那自在的生活所吸引,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4、教师诵读《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及配乐。)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认一认双横线中的生字。

2、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把这首诗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读得好,大家表扬他;读得不够好的,大家帮助他。

3、反馈:

⑴ 出示生字卡笛,指名读,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请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⑶ 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再现意境

1、指导第

1、2行,进入情境:

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再次走近牧童,去看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吧!

⑴ 出示课件: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图、文。

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什么。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学生回答后,相机引导理解铺、弄的意思及六

七、三四在诗中的妙用。)

师述诗意: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⑵ 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⑶ 教师范读,请学生评议。

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指导第

3、4行,与诗情对话:

师述诗意: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课件显示图) 。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课件显示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诗,注意读读书中的注释:

⑴ 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⑵ 设题引猜:

从文中的插图和注释,我们知道蓑衣是──

(学生答:──),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可能会答: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③ 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⑶ 师述: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⑷ 指名读。

⑸ 男女生赛读。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全班齐读。

四、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1、看来,这位天真烂漫,纯朴自然的牧童已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学生试背)

2、师生合作背。

3、指名配乐背。

4、配乐齐背。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迷人的暮色,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读。

(课件出示相应的诗和情境图。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

2、同学们课后,再收集这样的诗,我们开一个诗歌展示会,读一读,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都行。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