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8 08:37:4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

1、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3、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芦花荡》是当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叙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寻找队伍的两个女孩,后来他又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故事。作者用传奇的手法刻画了老英雄自信、自尊、英勇无畏的性格,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和正义必胜的信心,反映了一个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

2.学生想知道的:学生生活在城市,大都不曾见过芦花荡这样的风景,对于环境的感知可能要差一些,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对于环境描写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特征。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第1课时: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对本文进行分析,概括故事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2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创新支点】对于作者介绍,以往直接用屏幕打出,或让学生来读自己查找的资料,但是本课的学习则是通过填空的形式体现出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利于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并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孙犁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这也是一篇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识记重点字词: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ăo) 竹篙(găo) 提防(dī)

能耐:技能;本能。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2、填空题: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三、合作探究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要素:

(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2、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现在我们就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对本文进行分析:

1、概括故事情节:

(1) 概述故事(学生思考并回答): 要求:

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 语言简洁。

③ 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2)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小结):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的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1)看白洋淀的图片后,4人为1组开展学习交流。

要求:划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可挑选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朗读,要读出感情来。

教师介绍: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2)指导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要求:2~3名学生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 ② 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 老师明确:

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学生自主寻找写景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1)“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分析: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四、总结

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板书设计】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核心)、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主要人物:老英雄

故事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事件: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白洋淀地区 【作业设计】 A摘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出喜欢的原因 B课后练习三,仿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简单提问关于小说的先关内容。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继续学习新课:分析人物形象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外貌、动作、心理)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⑴ 爱国: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⑵ 爱憎分明: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

⑶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四、品读课文,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3、富于特色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五、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1、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头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词句共勉: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愿同学们发奋努力,为祖国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而出力!

【板书设计】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人物——英雄气概 【作业设计】

A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B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推荐第2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时安排】

两时。

【教学过程】第一时

一、新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文,整体感知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推荐第3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刘菊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重点: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屏幕上显示课题:芦花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出示。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要求:

1、自读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准备复述课文。

解决字词:多媒体出示。(略) 四.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复述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简练(用尽量少的话说清楚事情的经过)、生动(绘声绘色地叙事)。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复述。

②学生在小组内复述给同学听,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确: 时间:抗日战争期的一天夜里到第二天中午

地点: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抗日战士、日本鬼子

主人公:老头子

事件:老头子划着小船穿过封锁线将大菱、二菱送到芦花荡里去。大菱受伤,老头子为她复仇。 五.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8):序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19):开端 ——护送

老头子撑船护送两姐妹到苇塘

第三部分(20—54)发展——受伤

护送过程中不慎被敌人发现导致大菱受伤

第四部分(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

老头子用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打击敌人,成功替大菱报仇

六.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要求学生就“这篇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展开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

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通过一场“英雄行为”,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另一方面,设置悬念,叙述复仇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结语: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布置作业:

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推荐第4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4.感受蕴含在叙事中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2.学习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芦花荡》中,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yōu) 疟子(yo) 寒噤(jn) 吆喝(yāo he) 蹿(cuān)仄歪(z) 飒飒(s) 泅着(qi) 转弯抹角(muō) 张皇失措(hunɡ)

2.解释词语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吆喝:大声喊叫。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请学生介绍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以及河北白洋淀的情况。

3.写作背景

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3.再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

五.精读课文,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讨论:老头子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请说明理由。

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了老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

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怀仇恨。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般恨。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划出刻画老头子性格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3.找出文章中的写景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2.归纳老头子的性格 (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自尊的特点)

3.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二.研讨课文,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 1.跳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一谈,在这基础上,说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追问:在肖像描写中,着重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3.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于自信,表现在护送女孩子时意外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之后,感到内疚、悔恨、没面子,说明他过于自尊;决定血债血还,孤身一人去报仇,可见爱憎分明的智勇双全。句子,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个 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时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这是文章的文眼,是关键,最能体现老头子的性格。

4.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这篇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样一个老英雄形象,由这个形象还引出了少年抗日英雄形象,还让我们读者联想到苇塘里的坚持抗日的革命队伍。从苇塘里的歌声可以想像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一支队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中不可战胜的这一主旨。

5.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1、结合课后习题三,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2、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目的: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环境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环境描写往往离不开景物。景物描写可以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所,又可以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注意文中的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四.拓展延伸

讨论: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明确: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人们仍是那么乐观,对胜利充满信心。可以联系其他的文艺作品中的歌声,如:《青春之歌》、《红岩》等小说,《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让学生学习革命歌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情节的构思、人物的描写充满了神奇色彩。老头子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讴歌了白洋淀地区军民的抗日斗争的激情。

六.布置作业

1.仿写一段有关于被老师误解的心理描写

2.课外阅读《荷花淀》

3.预习第三课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核心)、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主要人物:老英雄

故事情节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事件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

环境描写 夜晚: 护送

自然环境:白洋淀地区

白天: 复仇

护送(惊心动魄)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复仇(酣畅淋漓) 不带枪、孤身一人-------消灭十几个鬼子

推荐第5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一.录像导入,了解背景、白洋淀以及作者情况。(由学生进行文稿演示) 7

1.导入: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小兵张嘎》)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啊?(小兵张嘎) 这就是优秀抗战影片《小兵张嘎》。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芦苇、荷花、水淀)

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2.检查预习,介绍白洋淀,介绍作家孙犁。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向同学们提出了预习要求,要求各个学习小组,从背景环境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入手,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制作成powerpoint 演示文稿。下面我们请两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预习情况。

(一学生展示 背景环境介绍)

教师评价:他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白洋淀水上风光,并且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个方面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白洋淀的有关情况。

(一学生展示 作家作品介绍)

教师评价:他们搜集到了作家孙犁的照片,对孙犁的介绍也简明扼要。 教师补充:

在这里,我向同学们补充关于孙犁的一项资料,就是孙犁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长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我非常怀念那时踏过的路,越过的小溪,记得那些风雪、泥泞、饥寒、惊扰和胜利的欢乐,同志们兄弟一般的感情。”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噙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因为孙犁对白洋淀这片 1

土地的满腔热忱与执著热爱,才有了他《白洋淀纪事》这些充满深情的作品。

二.复述故事,整体把握5

想必大家在预习时就被《芦花荡》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个故事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下面请同学们换一种人称,以文中的二凌为第一人称来复述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你就是二凌,你来讲讲你亲身经历的这件事。

温馨提示:当叙述人称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注意视角的转换和前后的衔接。 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记忆来讲述故事。做到简明清晰,而又流畅生动。 学生复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三.分析主要人物老头子28

1.《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1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头子)

2.在读完课文之后,“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句话回答,老头子是个的人。2

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

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3.同学们都对这位老头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个主要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那文章是怎样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

我们班有四个大组,我想请大家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寻找相应的描写,并加以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15 我给每个探究小组组长一张卡片,要求你们用一个字写出对老头子这一方面的评价。

五分钟之后,四个学习小组的组长选派三名同学上台汇报,也就是由四名同学

组成汇报小组。其中,有一人进行相应句子或文段的朗读;一人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一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概括出来的一个字,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选用这个字。

还有一个要求,等会上来汇报的同学必须男女搭配,不能全是男同学,也不能全是女同学。

外貌(瘦)(奇)

朗读: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提问:文中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老头子,是什么?为什么把老头子比作鱼鹰?语言(奇)(信)

朗读:“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学,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提问:在老头子的话语中,你能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动作(力)(高)(勇)

朗读: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提问:文中有一句话“鬼子们拍着水打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 明明是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为什么还要张皇失措,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心理(悔)(奇)

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提问:为什么在老头子在听到大凌痛苦的呻吟之后,想到的不是赶快送他们去部队,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

4.每组同学归纳出来的一个字,我想用一个字来统帅,大家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字? 3

文中的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说他“奇”,“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请大家,用这个句式进行接龙,我说他“奇”在,“奇”在 。。。。。。。。。。。。。。。。。。。。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一支枪没有,却让几十个鬼子子送了命。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 却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大鬼子还要二凌跟着来看热闹。

“奇”在他那么“爱面子”,工作稍有疏忽,就觉得“没脸见人”

。。。。。

小结:老头子的奇就其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有乐观的情绪。

5.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他爱憎分明,对日寇满怀仇恨,对同胞充满深情;他智勇双全,老当益壮。他过于自信与自尊。

6.看录像,进行评价。5

在前不久举行的湘潭市中小学生课本剧比赛中,我们学校演出的节目就是根据《芦花荡》改编的话剧《深深芦苇情》,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其中的片断,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人物,谈谈你的体会。

7.刚才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深入分析了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形象,通过感受老头子

的英雄形象,对于抗战、对于英雄有了哪些认识?2

让我们感受到抗战队伍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昂扬斗志。

让我们感受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人人皆兵。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

四。拓展延伸,讲述英雄的故事5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有了像老头子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战才得以胜利。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和平的缔造者。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来讲讲“英雄的故事”,用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五。布置作业:写出心中英雄的故事,注意抓住个性特征来描写人物。

推荐第6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芦花荡》教学设计

焦作市第十八中学韩卫芬

一、教学创意

孙犁的这篇《芦花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文章有两点特别突出,即人物塑造和景物描写。第一课时,以感知人物为重点,文章篇幅较长,如何突破这一重点,让人物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我选择了“筛选提炼,朗读感知”的方法,即筛选出文章对老头子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精彩片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一步一步树立人物形象,从而感知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对“老头子”的描写,感知这一人物的英雄性格。

2、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前准备

1、读课文两到三遍,解决生字词。

2、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

同学们,在这风光旖旎的白洋淀里正义的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你们还认得他吗?

(多媒体显示:小兵张嘎的照片。)

机智勇敢的嘎子有一身水把式,他识破敌人奸计,救出老钟叔,火烧鬼子炮楼,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同样也是在这片白洋淀里,还活跃着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老英雄。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认识一下这位老英雄。

(二)复述概括,感知故事。

1、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了文中的人物和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引导学生在复述中,使用文中关键的句子和好的词语。)

2、请学生分别概括这两个故事情节。

(三)筛选朗读,感知人物。

(过渡)这个单身智斗群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身上。现在,我们就请出主人公——老头子。

(多媒体显示:文中老头子的插图。)

1、干瘦干练的老头子。

学生观察插图, 朗读文中老头子肖像描写的段落,找出印证刚才直觉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干瘦”“尖利明亮”“鱼鹰”等词,让学生在脑海

中再现老头子形象。)

齐读肖像描写的段落,注意关键词,让我们把老头子的形象印在脑海。

2、自信自尊的老头子。

找出文中概括老头子性格特点的句子。

(1)跳读全文,筛选表现老头子自信句子。

(他对负责的同志说: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把两个小姑娘接上船后,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看到小姑娘洗脸,他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俊的孩子呀。

鬼子的探照灯照来时,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到我们。

敌人的机枪扫射时,他说:不怕,它打不着我们。)

让学生表演朗读,体验老头子的信心百倍和艺高大胆。

(2)教师范读表现老头子自尊的段落,学生体会他懊丧、内疚和自责的心理,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学生接龙式朗读老头子复仇的故事情节。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老头子的智慧和谋略,让学生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齐读痛打日寇的段落,引导学生重读“狠狠”“砸”等词,体验报仇的痛快酣畅,感受老头子的智慧和勇气。

4、可敬的老头子。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躲在苇叶下的二菱,看到了老头子有勇有谋,痛快淋漓的报酬场面,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情不自禁的说些什么呢?(创设情景,换位体验,让学生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表达对老头子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四)拓展延伸,感受英雄。

(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学生选择一道做答。)

1、“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同学们看到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

2、你还能唱出其他文艺作品中战斗的歌曲么?

3、你还知道其他英雄传奇的故事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再现战斗的场面,歌唱战斗歌曲,讲述英雄的传奇故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像老头子这样的英雄在中国数不胜数。是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用他们的满腔热情和血肉之躯筑成了中华民族的长城。是他们,用自己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支支英雄的赞歌。我们为他们骄傲,为我们英雄的不可战胜的民族而自豪。

推荐第7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芦花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提高描写的能力。

2、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交流,反复诵读,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要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1、配乐欣赏芦花荡美丽景色。(师介绍白洋淀)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富著称,素有“华北明珠”、“北地西湖”之誉,它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到了8月,满白洋淀荷花盛开,红白相间,亭亭玉立,层层叠叠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如诗如画。

白洋淀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河湖港叉开展游击战争,威震敌胆。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在芦苇迷宫和荷花荡中和日本侵略军捉迷藏,经常将侵略军打得焦头烂额,由此也产生了中国文学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课件出示嘎子,在白洋淀里,出现了不少抗日英雄,今天让我们在作家孙犁的带领下去认识另外一位老英雄。(板书《芦花荡》)

3、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根据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板书:护送复仇)

二、走近老头子,感知人物形象。

1、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小说的人物已经在大家的脑海中跳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小说的主人公——老头子(板书:老头子)

(课件出示人物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点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生齐读,思考:读了这个句子,老头子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白描手法: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板书:精明强干)

2、体会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自尊。

①、师: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来?(生前后左右可商讨找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板书:自信自尊)

②、老头子的自信表现在哪儿?自尊又表现在哪儿?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师生交流。

③、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过于自信、乐观的语气。)

④、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老头过于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

⑤、教师:通过比较可得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一语言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

3、感悟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①、师:当大凌受伤之后,老头子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觉得没脸见人,发誓要为大凌报仇。请同学们找出老头痛打鬼子的有关段落,自由朗读,思考:从这些文字又可以看到老头子的什么形象?(相机板书:智勇双全)

②、师:至此,老头子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在他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胜利的喜悦,不可屈服的斗志,英雄的中国人民!

③、正如文中说: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三、走进芦花荡,感受环境描写。

1、师:作家孙梨用他优美的文笔为我们记下了这一类似的些动人的画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在文中划出来。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这段文字,传达给你什么信息?

师:理解得很到位。“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为什么说“狠狠的”?

②(2自然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 (9自然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38自然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55自然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55自然段)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乘凉去了。

⑦(59自然段)这里的水确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浮动。

⑧(63)自然段)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师:你觉得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2、师: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般境界。(师生齐读)

3、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满着人物心中的情,都是为人物服务的。文中的这些景物都是为重要的人物服务的----老头子。在这片文章里,作者孙犁将淡雅的诗情画意与朴素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自信自尊、智勇双全的英雄!(板书:英雄)

四、小结:

“英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战争年代里,老头子勇斗痛歼小鬼子是英雄,小兵张嘎智斗鬼子兵也是英雄;和平年代里,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是英雄,把爱与时间奉献给失学儿童的从飞也是英雄;英雄的壮举不一定多么伟大,刻苦求学,取得骄人成绩的同学是英雄;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也是英雄。同学们,做一个英雄吧,你的人生将因此而多彩!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2课的作业

六、板书

护送精明强干

老头子受伤自信自尊英雄复仇智勇双全

推荐第8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1:市公开课一等奖《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出示学习目标:

1.探究人物揣摩性格,注重环境品味语言。

2.感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

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

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障碍、词语理解障碍。

2、作家及作品简介:孙犁(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原名孙树勋。

孙犁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新时期以来,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3、孙犁小说风格

赏读孙犁的小说,首先可以感觉到,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是孙犁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

第二,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孙犁的小说是风格独具的美小说。第三,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4、问题探究:

⑴这是一片的芦花荡。(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⑵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口述故事情节)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⑶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⑷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⑸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三、交流展示

1、扫除字词障碍检查交流

2、小说知识积累卡片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本文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

4、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抗日时期 白洋淀

5、这是一片(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6、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口述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7、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

主要人物是——老头子“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归纳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⑴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⑵第二天中午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归纳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归纳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8、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91-92第

3、4段)

行动描写(如P.96-98第

55、

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9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9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P.96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9、想想说说写写

找出课文中几处如诗如画描写景物的语句,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并把它抄写下来逐一品味,然后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景物描写之作用:景物描写在记人记事的文章中通常起到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折

射人物心理的作用。

本文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相谐, 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诗情画意。

10、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退缩。他的向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和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也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作者常常的情怀。

11、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如P.92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93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9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9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

如P.95第

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9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9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具体性格特征: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12、环境描写的艺术探究

⑴为什么写芦苇长得高?

⑵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

景美:充满战斗的诗情画意美

人美:蕴含爱国深情

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加强抒情的韵味。

13、文章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4、文章写法

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⑵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15、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

富于抒情性。

16、我们发现小说的诗意还很多,比如语言的色彩美,叠音词的节奏美,人物的朴实美等等你一定对《芦花荡》感受很深,用这样两句话写一段话后或一首诗:

⑴假如我是一只飞鸟

⑵假如我是一棵芦苇──读《芦花荡》有感

四、总结

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灿烂的花卉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是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 篇2: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5.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复述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扉页的彩色图片——白洋淀,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同学们熟知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的抗日老英雄。(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提防( dī )疟子(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 z............

a )飒飒( sà )泅着( qiú ) 转弯抹角(mò )

张皇失措( huáng) .....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明确:小说。 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板书)

知识拓展:小说有关的知识。

①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②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 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③、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问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复述下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问题1: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环境:被敌人包围的一片芦苇塘里,主要人物:老头子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报仇

★★

4、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答:主人公:老头子。

问题2: 同学们知道的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答:肖像(外貌)、语言、动作(行动)、心理、神态等。

问题3:那么本文作者是怎样刻画主人公的?找出来分析。(组织四组同学从四个方面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分析)

答: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有衣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老当益壮等特点。)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为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对小姐妹的爱护和对敌人的痛恨,为下文向敌人复仇奠定基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爱国抗日,有勇有谋,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问题4:作者通过几大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事中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答:整体形象:性格特点的核心——过于自信、自尊的老英雄。 英雄性格的表现: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问题5:文章多处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那么“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哪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答:“过于”二字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传奇真实)

补充:对老英雄的刻画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预设)问题6:老头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那么同学们联系下《芦花荡》的背景,谈谈老头子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理清了文章思路,复述了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老英雄,(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对老英雄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这节课我们先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再归纳文章的主旨,最后感悟下文章的诗意美。

二、教学过程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揣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问题1:在《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体现在对白洋淀的景物描写上,那么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看,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问题2:《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有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让人压抑?

学生明确:没有。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问题3:请同学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妙用。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答案:

1)小说一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找学生朗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水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更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1、“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篇3:《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刘菊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重点: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屏幕上显示课题:芦花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出示。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要求:

1、自读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准备复述课文。

解决字词:多媒体出示。(略)

四.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复述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简练(用尽量少的话说清楚事情的经过)、生动(绘声绘色地叙事)。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复述。 ②学生在小组内复述给同学听,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确: 时间:抗日战争期的一天夜里到第二天中午

地点: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抗日战士、日本鬼子

主人公:老头子

事件:老头子划着小船穿过封锁线将大菱、二菱送到芦花荡里去。大菱受伤,老头子为她复仇。

五.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8):序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19):开端

——护送

老头子撑船护送两姐妹到苇塘

第三部分(20—54)发展——受伤

护送过程中不慎被敌人发现导致大菱受伤

第四部分(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

老头子用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打击敌人,成功替大菱报仇

六.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要求学生就“这篇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展开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

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通过一场“英雄行为”,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另一方面,设置悬念,叙述复仇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结语: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布置作业:

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推荐第9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课型: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

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

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

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

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

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

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

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

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

“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

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推荐第10篇:芦花荡 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作者:孙犁

教学目的:

1、认识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5、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3、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并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方法:导读 教 具:录音机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录音导入,感受美丽的白洋淀;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可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介绍作家及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派”。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 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六、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写、利用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英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本文的脉络,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文章的重点之所在。 过程:

二、复习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二、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头子)

2、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4、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四、扩展延伸: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新时期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五、小结: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出心中英雄的故事,注意抓住个性特征来描写人物。

七、板书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慨。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第11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大城四中 王晓芳

教学目标:

1、感知人物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

2、引领学生对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赏析,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是小兵张嘎的故乡,那支雁翎队里各个都是英豪。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段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的往事。题目是《芦花荡》。

二、走进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44年发表小说《芦花荡》、《荷花淀》等。其创作风格:如荷花一样植根于水乡泥土,带有自然清新淳朴的气息,充满诗情画意,被誉为“荷花淀派”。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纪》,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白洋淀纪事》这部集子里,几乎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金戈铁马的场面、烈火狂飙般的人物,他善于将细腻灵动的笔触透过时代的烟云,开掘出冀中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善于把描绘的一幅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和时代风云的变化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三、活动一:文意把握

(我相信同学们对课文讲述的故事有了一些了解,那么我们开始第一个环节) 话题:说说《芦花荡》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可以从人,从景,从事儿,从战争的年代,从哪方面概括都行。 例:这是一个写白洋淀人民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故事,(从人的角度)

是一个写老头子进出白洋淀为游击队当交通员的故事,(从人的角度) 是一个写老头子智斗鬼子为大菱报仇的故事,(从事件的角度) 是一个以芦花荡为场景的复仇故事,(从场景的角度)

是一个写以白洋淀美丽景色为背景的抗日英雄的故事。(从背景的角度)

三、活动二:片段精读

话题:赏析课文第一段的美感与作用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1、齐读(放慢速度、注意重读和语调,范读一句)

2、自读(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学生感悟自读)

3、再齐读

4、结合故事内容,品析这一段的美景。

老师教你们一个句式来分析景物描写,你可以按照老师的这个句式来赏析这段景物描写。

句式:我从 中读到了 ;我的理由是 。 示范:我从阴森黑暗这个词中读到了敌人的胆怯和无奈。

(我的理由是面对着非常美丽的芦苇荡,非常富饶的芦苇荡,鬼子们进不去只能呆望着,而且他们觉得这芦苇荡是阴森可怕,可怕的是芦苇荡中的游击队,所以说我从阴森黑暗这个词读到了敌人的胆怯,他们畏惧我们的游击队。)(表现心情) 引导学生对幻灯片中黑体或红色字体的部分赏析:

我从敌人与炮楼读到当时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读到当时环境气氛的险恶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我从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中读到了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增加美感)

我从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躲避炮火去了读到了社会环境的险恶;读到了当时的白洋淀正处于日军的严密封锁之中。

(渲染氛围)

我从敌人呆望着阴森黑暗的苇塘读到了敌人的胆怯和无奈;读到了白洋淀的军民的英勇无畏。(表现心情、反映性格)

我从狠狠的往上钻读到了白洋淀人民对日军的憎恨(苇子象征了白洋淀人民);读到了白洋淀人民的顽强。(体现象征)

5、归纳:小说中“写水写风,笔无虚设”景物描写都有一定的作用

①增加美感②交待背景③渲染气氛④表现心情⑤反映性格⑥体现象征⑦推动情节。(强调学生做笔记)

四、活动三:美句赏析

话题一:请从文中其它部分找出描写芦花荡美丽的句子,赏析这些句子的美感与作用。

1、读一读(学生找一处读一处)。

2、品一品(重点品析下面四个句子)。

①、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芦苇里撑出来,在淀里,象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我从月明风清的夜晚,有一只小船从芦苇里撑出来,奔着东南去了中读到了老头子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和自信。

我从小船象一片苇叶读到了水乡特色,读到了小船的轻快敏捷,读到了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反映人物性格

②、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我从飒飒的风响读到了大菱受伤后,老头子自尊心受辱后沮丧的心理;读到了老头子对小女孩的喜欢;读到了老头子有点过于自尊的性格。

表现沮丧的心情,反映人物过于自尊的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空,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天气闷热,鬼子才会下水,因为烟气的掩护,鬼子才会上钩,这给老头子报仇做了铺垫。可见老头子平时观察仔细,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有超人的智慧。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

④、“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鲜嫩的芦花”“紫色的丝绒”这美丽景物又象征着什么? 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

我从这一句读到了美丽的景物描写,读到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表现人物心情,体现象征意义

活动二:以 “我从文中读到_____”的句式总结人物的情感或性格

例如:我从白洋淀景色的优美里我读到了白洋淀军民的爱国热情;

学生回答:

教师小节:无景则无美,因为有了白洋淀的美景,所以我们从文中读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从《芦花荡》一文白洋淀景色的优美里我读到了白洋淀军民的英勇无畏;读到了日本人的可恨;读到了老头子是一个有点过于自信与自尊,又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抗日英雄;又是一个疼爱孩子、柔情似水的中国老人。正是美丽的白洋淀生长着美丽的人民。

五、总结课文:

作者孙犁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法为我们展示了没有血腥味的战争,让人感受到特有的温馨,这得益于他对白洋淀美丽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体现了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如一只荷花,清香四溢。

六、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结合本文的写景语句的学习,拟写一段介绍白洋淀风光景物、人文景观的导游词。 例:

1、白洋淀一个水光艳艳的世界,一丛丛芦苇,一只只渔船„„乘船进入白洋淀,看纵横交错的沟壕水道,赏密密菲菲的蒲草芦苇,观时隐时现的白洋淀鸥,听雁翎队战斗的故事。

2、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满淀荷花盛开水光天色,美不胜收。这里更是小兵张嘎的故乡,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雁翎队”,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

3、白洋淀水域辽阔,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芦苇泛金黄色;冬季泊似碧玉。

七、作业布置:哪些地方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本文景物描写方法的学习,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下吧。

第12篇:芦花荡 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 )( )(2)冀( )(3)( )子(4)寒( )( ) (5)( )( )角(6)清( )( )(7)仄( )歪(8)蹿( ) (9)莲( )( )(10)丝( )( )(11)穿(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三、请自由细读文章, 准备复述故事。

1、口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2、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板书:《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 ——19段) “护送”

1

2发展:(20——54段) “受伤”

13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14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5 第二课时

16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17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8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20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1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

第13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山东 苑举磊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大概故事情节;积累有关“自信、自尊”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导学目标:

1.把握故事内容,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 2.理解衬托、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3.感受爱国精神,领会文章歌颂的抗日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速读课文,能概括故事情节。

2.品读课文描写语句,把握“老头子”性格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景物描写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爱国情怀。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读下面图片,谈感想。 投影展示:图片(学生谈感想)

教师指导: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

抗日故事,并且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孙犁先生的小说《芦花荡》,一起去认识一位抗日老英雄。

板书课题:芦花荡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助学》“预习积累”部分,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有关“自尊、自信”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概括文本内容,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问题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问题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精彩段,感知老头子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精彩的人物、景物描写,概括总结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指导语: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本文内容,认识了“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英雄。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阅读课文55-63自然段,具体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问题1: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找到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句,并有感情的阅读相关语句。)

师生共同评价。

多媒体显示相关语句,关键词语重点指出。 提示:从两个方面展示:

一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二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具传奇色彩, (温馨提示:朗读时,这些重点词句可以通过轻重缓急来体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

教师小结:老头子的精神品质:

(过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景物描写作用要记牢。(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

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探究问题2:

体味下列句子,赏析其作用。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提示: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②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

提示: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③“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提示: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刻画出老头子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小结: 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品,而是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作者在诗情画意的水乡图画的背景上去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叙事和写景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着丰富的爱国深情。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

七、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请根据你的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也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物,要求用上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完成《学练考》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1、概述老英雄形象

情节

2、护送女孩到苇塘

(传奇色彩)

3、痛打日本兵

人物

过于自信自尊 (肖像、语言、心理、动作) (英雄气概)

环境

宁静美好的景色

( 烘托 渲染) (诗情画意)

第14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唐山市十七中的李丽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芦花荡》。

说教材: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选自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诗化的环境描写,也有人物细致深婉别样的人情美的体现。教学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有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说学情:

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更改分析能力,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社戏》、《最后一课》等小说;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英雄情结,学会感受英雄与崇尚英雄,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说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

2、感受诗意的环境,体味小说的诗性。(难点)

3、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法:

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旁白批注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里德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扎实教学内容,拟用3课时完成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关注预习:

(一)字词过关,扫清障碍 1.字音过关

提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飒飒(

) 央告(

) 泅着(

) 仄歪(

) 悠闲(

) 能耐(

) 尖利(

) 阴惨(

) 蹿(

) 月明风清(

)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舀(

)2.据义写词

小心防备。 ( ) 央求。 ( ) 尖锐;锐利。 ( ) 技能、本能。 ( ) 闲适自得。 ( ) 倾斜、歪斜。 ( )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3.解释词义 寒噤: 仄歪: 提防: 张皇失措: 打牙跌嘴: 转弯抹角:

【既是检查预习情况,也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巩固,为后续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二)分析题目,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荡”什么意思吗? 多媒体出示:荡:水草多、水体深的湖。

淀:浅的湖。

梳理关于“荡”和“淀”的知识,介绍白洋淀——《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等影视作品都是以白洋淀为故事背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芦花荡》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白洋淀里的故事。

【对故事发生背景中自然环境的必要交代,理解了“荡”的特点,才能理解英雄产生与活动的天地,这是学生阅读中必要的知识储备,恰恰又是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细节。】

2.认识作者,积累常识。(出示作者相关信息)

(三)关注文体,感知故事

1.小说就是讲故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文章较长,此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2.这个故事和你印象中的抗日战争故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突出此故事没有枪林弹雨、刀光剑影,主角特别,老人年近花甲,却非同一般。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二、再读文本,初识英雄

1.请浏览1—8段,针对老头子的特别之处,给他超个绰号。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超绰号环节,有助于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人物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2.关注诗性,体味“传奇”

整合关于老头子出场的相关信息,改写成一首诗,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老头子出场的传奇色彩及诗性表达。

一片深夜有鸟飞和歌声的大苇塘 一只尖尖的、苇叶样的小船 一个老头子

身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 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一对深陷的眼睛 尖利明亮 他 不带一支枪

下面由学生续写,教师相机点拨。

【锻炼学生获取信息与诗化语言的表达,同时突出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初识感知到:老头子就像一个传奇。】

第二课时:

三、品读人物,聚集“失败”

过渡并质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传奇老人,在执行运送两个小女孩的任务时居然让其中一个小女孩挂了花!这对于老头子来说就是失败!失败的原因何在?预设:过于自信,轻敌,引出三个“不怕”。

1.探究三个“不怕”,体察英雄柔情。

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是否过分呢?我们不妨走进文本,来品味一下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关注当时情势,多媒体出示整合的相关内容:

【作者孙犁语:在对话里,作者的功夫是选择那个人物日常生活里的习惯话,这些话,最能表现那个人的一切。在对话里,作者要注意保留那口语的面貌,才能突出人物个性,使对话灵活起来。本文成功的语言描写,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特点,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本环节,通过细读品味,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细致、深婉、别样的人情美。】

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他们的船上来。 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 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1.第一个“不怕”

在老头子说话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小女孩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一个“望”字,期间包含着对老头子多少信任啊。想象当时老头子的心理,表现了他的敢爱敢恨,蕴涵人情美的一种体现。

2.再次细读文本,探究失败原因

老头子的柔情让他放松了警惕,导致了失败,是这样的吗?再次细读文本,圈点勾画关键词语,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教师相机指导。

如有困难,教师出示相关语句进行提示。

第一个“怕”:在老头子说话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小女孩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一个“望”字,期间包含着对老头子多少信任啊。

第二个“怕”:既是内心自信的表现,也是对小女孩的安慰之语。之后,“他蹲下身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而“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子照在水面,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足以说明敌人当时并没有因小女孩洗脸而发现她们。但是,在过最危险的封锁线时,老头子却没有因自信或是对地形的熟悉而失去应有的机警,而是小声地提醒:“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想想看该有多谨慎的心态和多娴熟的技术,才能让小船“无声”同时又“飞快”地前行呢?

小船被发现的位置,是“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这是小船和小火轮距离最近的时候,也是最易被发现的时候,所以最后的被发现,只能算是一种巧合,并非老头子之过。

况且,在被发现后,老头子的反应也是相当敏捷,“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寻找,探究失败原因,总结说话前后老头子的动作、语言等反应,对其这次的任务“失败”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深刻了解到人物形象的有血有肉、真实丰满,对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一个正确的解析。】

3.细品“自责”心理,体悟“过于自信和自尊”。多媒体出示: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老脸呀!

“老脸”指的什么?老头子在那么危急的形势下只身犯险,不会有人指着他的脸这么苛责于他的。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

【抓住全文的关键句进行品读,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过于自信和自尊”其实表现了老头子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无忧无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全文看一次次的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才让他有了“过于”的“自信和自尊”;这次的逆转,也是为着“过于自信和自尊”,才有了后来的复仇传奇,这样就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而且又是情节发展的一种必然。这样梳理情节,也培养了学生欣赏故事的能力,从而使其读懂故事内部的逻辑关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传奇,获得有创意地“说故事”的能力。】

四、赏读高潮,畅观“杀敌”

1.主问题:请读第55—63段,谈谈在这场和鬼子的正面冲突中,哪些细节让你对他充满敬意?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55段、56段:新鲜的莲蓬,美丽的诱饵。 第57段: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 第58段:好一个“张皇失措”!过瘾! 第59段:神奇的小船,精彩的对决! 第60段:痛快的钩子!钩得好! 【教学落点:智勇双全。】

2.这段文字反复写到老头子的篙,从这只小小的“篙”里,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落点:简单的道具,简陋的武器,痛快淋漓的复仇,智勇双全的英雄!】 3.聚集下面的句子,体会老头子的爱恨情仇: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追问1:“他狠狠地敲打”,如果这里补充打的理由,你能为老头子补出哪些理由呢? 追问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他想望见什么呢?请你给他配画外音。 4.请你总结评价老头子的形象。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主问题”教学法,在引导与追问中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的升华自己的认识,明确他就是一个英雄传奇,同时还要在他的本质特征基础上揭示出具有的典型代表的意义,促进后面对小说主题理解。】

第三课时:

五、回望家乡,感受环境 美丽的环境涵养了美好的人生。 1.学生朗读。出示: 这里的天: 这里的水: 这里的芦花:

2.孙犁的文章,断开一句、增加一词、删除一点,便成一首诗。老师这里改写了一首(出示) 这里的水 镜一样平, 蓝天一般清, 拉升的水草, 在水的微波里 暗香浮动

请你也试着改写“荡里的芦花”

【诗歌的改写,锻炼了学生对诗歌的认知,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文章诗化的语言,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六、质疑战争,拓展美好

1.这是老头子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然而这片土地正遭受侵略者的践踏!据资料统计——多媒体出示:

抗日战争中,中国平民约有9000000死于战火,另有8000000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0000人成为难民。

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孙犁《关于的写作》

在那个时代,在这片国土上,不知涌现出多少老头子式的平民英雄,因此孙犁没有给他起名子。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最后两段,向英雄致敬。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得到深化。由老头子与荷花淀的家乡拓展到整个中国大地,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人民为伟大的抗战事业做出的牺牲与他们的伟大情怀。】

2.刚才在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诞生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呢?

孙犁曾这样写道:(出示)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可见,战争英雄是在战争环境下诞生的。下面请在文中找出最能反映战争环境的句段谈谈,这是怎样的一种战争环境?请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分析解读。

教师可出示提示。

【文中不乏战争残酷的描写,只是作者怀着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把它们写得非常隐蔽含蓄罢了。教师可出示一些资料助读,让学生能深刻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性。】

3.质疑:《芦花荡》是孙犁先生的小说,历来被评论家定义为“诗性小说”。你怎样看待文章诗意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这一矛盾呢?

可展开小组学习,讨论归结。代表发言。

【引领学生明确作者以独特的运思表达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的诗意理想生活的情感。】

七、诗意总结,收束全篇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第15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课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16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初步了解孙犁作品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用荷花淀(芦苇荡)风光图导入——

河北白洋淀,如画的风景,抗日的故事,传奇的英雄„„

二、作家简介。

孙犁,《荷花淀》——荷花淀(白洋淀)派

赵树理:“山药蛋”派

《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白洋淀纪事》

三、检查生字词。

四、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五、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

(一)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学生讨论。参考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二)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学生讨论。参考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六、品味赏析

(一)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并做笔记。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二)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同时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七、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第17篇: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页~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思路(约_______分钟)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_______分钟)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_______分钟)

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生,对“荷花淀派”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

教法探讨

1.传奇色彩是这个英雄故事的最大特色,不管是揣摩写作还是理解内容,都要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传奇”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优秀品质。

参考资料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贴,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第18篇:rj810102《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整天神出鬼没地穿越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手无寸铁的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去结识这位传奇英雄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二、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序。

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

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老头子的战斗过程时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接着就用莲蓬引诱鬼子。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同时,从人物塑造上说,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更显示他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五、板书设计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

【资料宝藏】

1.关于孙犁其人其文

7月11日晨6时,患病多年的孙犁抢救无效,驾鹤西行。其时,大雨从天而降;当亲人、医护人员和《天津日报》社的领导将他的遗体护送至太平间时,大雨戛然而止。巧合乎?好雨知情自荐哀!

孙犁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走进当代文学史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生大都读过他的代表作《荷花淀》,这篇清新、沉静、质朴而又蕴含深情的文字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孙犁1913年生于河北安平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夏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教小学。学校靠近白洋淀,这使他领略了白洋淀地区的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抗日战争改变了孙犁的人生道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投笔从戎,1939年被调到冀西新创建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从此开始了报业生涯——这也成为他的终身职业。

孙犁的文学创作始于1939年写的叙事诗《梨花湾的故事》、《白洋淀之曲》,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斗争成了他最重要的创作源泉,而成名作则是1945年创作于延安的“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孙犁对这篇小说很有感情,晚年的他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抗战胜利后,孙犁回到冀中,主编《平原》杂志,并坚持文学创作。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第二天孙犁就随军入城,参加创办《天津日报》,从此五十余年如一日,他没离开天津,没离开《天津日报》。

在办报的同时,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等,出版了评论集《文学短论》、散文集《津门小集》。1958年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获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956年初夏,孙犁尚未完成《铁木前传》的写作,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20年的时间不能正常工作,也极少写作。“*”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

进入新时期,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且体弱多病,但他思想活跃,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晚年的写作持续了20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不间断地写作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共写出一百二十多万字,相当于1966年前所写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都收入了《晚华集》、《秀露集》、《曲终集》等10个集子,又称《耕堂劫后十种》。

1982年,《孙犁文集》出版。在《自序》中,孙犁自省:“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说:“如果我们能够在70年代,把自己60年代写的东西拿出来再看,看看是否有愧于亲友乡里,能不能向山河发誓,山河能不能报以肯定赞许的回应。”无疑,孙犁的全部作品,都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

像孙犁这样严肃看待自己的作品的,在中国当代文坛并不很多。孙犁说过:“在生活中,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简而言之,他从未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更没写过违心的作品。

凡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孙犁从未在批判会上批判别人,更没有写过一篇大批判文章。有一次,组织上指派他到北京,批判他年轻时崇敬的老作家,幸得会议主持人说“他身体不好,就算了吧”,他对这事铭记在心,永远不忘。还有一次,他不顾个人利害,为当时被批判的一个诗人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幸得主持人了解他,未予深究。“*”中,有人找他调查一位老战友说了哪些反党的话,他情绪激动,慷慨激昂地说:“他没有说过反党的话,他为什么要反党呢?”

在创作上,孙犁极其认真地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他的主题、人物、情节,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绝不“虚张声势”;他的文章语言,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孙犁在晚年极其珍惜时间,他在屋里方桌上的大玻璃下压过一张小纸条,写的是“本人年老多病务请来访亲友体谅谈话时间不宜过长”。文字未加标点,写在从报纸裁下的一块边角纸上。他把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读书、写作上。

孙犁对当代文学史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但晚年的孙犁却不认为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2.《芦花荡》一文的描写艺术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本文的描写艺术一直受人称道。

(1)环境描写揭示主题。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2)心理描写刻画性格。

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

3.《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被选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芦花荡》可视为《荷花淀》的姊妹篇,将这两篇小说看作是“荷花淀派”作品的“双璧”,毫不为过。《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优美如诗,生动如画,与《荷花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集中体现了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体现了小说的情节的真实性。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情节和细节却要合乎情理,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叫好乃至拍案称奇。《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支枪”,这样的老人怎样为大菱、二菱复仇呢?不光读者会产生怀疑,就是两个女孩子也深表怀疑。可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却为老英雄的胜利复仇增加了可信性,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生是那样的合乎情理。作者在写老人实施复仇计划之前有两句十分简短的景物描写,阅读时是万万不能放过的:“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正因为红日当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下船,泡到清凉的淀水里,忘乎所以地洗澡、戏耍;也正因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对清凉幽香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争抢着去追赶老人,最终一个个成了老人钩子上的死鱼,老人也因此得以痛快淋漓地为大菱、二菱报仇雪恨。鬼子不下船,老人的复仇计划无从实施;鬼子不抢莲蓬,老人的复仇计划依然无望,而这所有环节的发生,都和复仇前看似非常平常的两句景物描写密切相关。可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却体现了情节的真实性,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

(2)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在护送这一情节中,一切都是那样静谧、安详,“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爱美的女孩儿陶醉在这宁静的月色里,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和战争的创伤,将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淀水里,又掬一把泼到脸上,洗净战火、硝烟和泥尘,露出了俊俏的富有少女青春气息的脸庞。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美好恬静与安宁的,可是“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 。这样的景物描写打破了眼前暂时的宁静,暗藏着危机和不安全因素,为下文的遇敌和受伤打下了铺垫。在复仇的情节中,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看就知道,平静中暗藏着老人复仇的怒火,拉长的水草就是日寇的葬身之地,紧接着那痛快淋漓的复仇场面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3)逼真地渲染了气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集中的景物描写,写得有声有色,意蕴丰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的阴森,敌人的凶狠、严酷,面目的可憎,而另一方面,家乡的景物又是那样的优美和

恬静:“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美好的田园却遭日寇的野蛮侵略和糟蹋,怎能不唤起我们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的决心?由此可见,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让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烘托人物方面,也是匠心独运。“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内疚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倔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正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多么富有动感,多么富有诗意,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人那摧不倒的胜利的雄姿,高高屹立在风中,老人的形象成就了一幅剪影,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在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也只有孙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正是孙犁的小说具有永恒、无穷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19篇:《芦花荡》教学设计[版]

【创意说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口述: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____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四、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20篇:2.芦花荡 教学设计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掌握词语含义。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列出文章提纲。

整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 第二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 第三部分(55-63):高潮结局,写老英雄智斗敌人。

三、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文章刻画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小说是怎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通过哪些描写方法?——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等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

过度: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刻画主人公老头子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这是一个__的老头子,从文中第__段中的__句中可以看出来,运用

描写”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 学生找出,并分析。

小结:作者运用这些描写方法使“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注音释义。

2.完成基础训练第四题: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就小说的情节、人物对课文进行了品读,今天我们继续来研读文章的环境。

二、质疑点拨: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学生品味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三、美点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请同学说说读完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3.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师: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2.完成基础训练。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