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芦花荡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3: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芦花荡》说课稿

说课人:朱卉

一、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主题。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应为: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册一二单元均为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准确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因此就知识和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要复习、掌握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进而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及特色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速度。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在初读课文时能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用心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

二、教材特点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的荷花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抗日队伍的故事。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形象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文章语言清新明丽,描绘的白洋淀风光让人向往,将我们带入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去感受这片土地上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三、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课文。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来完成。人物是本课学习的重头戏,可以通过对课文几 1

个关键情节来剖析。至于环境描写,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接受 。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借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环境有一个直观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默读相结合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语感;老师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复述情节——品读赏析——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能运用其分析本文。

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及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作用

根据学情,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多媒体展示白洋淀自然风光的图片,进而引出故事的发生地——河北白洋淀,让学生感受其风景之美。接着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60多年前,这里曾遭

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战争中,从此,美丽的白洋淀里就演绎出一幕幕抗日英雄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芦花荡》这篇课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整体感知

1、简单介绍文学常识。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3、明确文体,简介小说三要素。

4、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捕捉有效信息,整体感知课文,激发起阅读兴趣。

复述情节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

学生思考后回答:

序幕——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愧疚 复仇(高潮 结局)

2、四人一小组,按情节发展复述课文。

复述要求:

a.交待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b.语言简练、生动。

c.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

合作要求:

a.每位同学都要复述,小组选出最佳复述者代表本组发言。

b.每位代表复述后,其他同学评议。

c.最后选出最佳复述者。

此过程重在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竞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表达尽善尽美。

想象体验

假如你是二菱,亲眼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深入情节,多角度想象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

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到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芦花荡里的传奇故事,主人公虽年近六十却老当益壮,到底作者笔下这个传奇人物有着哪些特点呢?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分析大家答案就会一一揭晓。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1.抽查字词。

2.找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忆上节所学。

品味赏析

1、读课文,分析主人公性格特征。

a.明确描写人物方法。(外貌 神态 语言 动作 心理)

b.让学生用规定句式总结人物特点:

文中这句话,属于对人物的描写,体现了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教师总结:

过于自尊和自信(性格核心,老头子的功过皆由此生发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2、景物描写。

本文虽写的是残酷战争年代的人和事,却未让读者感到压抑,反而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对白洋淀优美自然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们的作用。 美句美读。

速读课文,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把它们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示例:

a.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

b.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c.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

 美句品评

组内自由发言,谈谈对所画句子的理解,然后小组选出最佳答案,在班级展示。

教师总结:

景物描写的特点:

a.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b.写出水乡的优美自然风光,流淌着作者强烈的爱憎。

c.点染气氛,烘托人物。

迁移拓展

模仿文中景物描写,再仿写几句,描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一个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抗日老英雄,他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文中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白洋淀之美,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吧!

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2、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老头子)环境(景色描写) 序幕(1-8段)过于自信和自尊(核心)运用修辞手法 开端(9-19段) 护送高涨的爱国热情借景抒情

发展(20-34段)受伤爱憎分明点染气氛,烘托人物 高潮 结局(35-63段)愧疚 复仇智勇双全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 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2.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