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酶特性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4 08:34:0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一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酶的特性探究、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媒体运用 本课使用的媒体主要为电脑投影和实验室仪器。本课的重难点都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过程。由于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所以本课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验过程的动画软件。酶的第一个特性使用动画直观的显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第二个特性则应用了模拟实验过程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第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进行实验软件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参与实验操作的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学以致用。第三个特性则让学生在第

一、第二个实验的基础上自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特性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特性探究实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知识结构。

(3)模拟实验操作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实验操作过程,把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计算机呈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1)引导探究:酶和无机的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2 min)

(2)观看实验动画,回忆实验内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2 min)

3+

(3)学生分组讨论

a.为什么实验中要选用新鲜的肝脏? b.为什么要把肝脏研磨碎?

c.实验中加入对比组会否更好?如果会,应如何设置对比组?(8 min)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想到“酶具有生物活性”这一概念,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设计对比实验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实验的方法及设计过程是多样的。

(4)提出问题:既然实验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以下的实验材料及器材验证酶的专一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 min)

(5)小组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5 min) a.研究目的 b.作出假设

c.实验过程:实验器材选取、实验步骤、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

d.表达与交流(讨论组的小组长上台发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进行实验方案的修改,选出代表进行模拟实验操作。)

教师对小组的探究讨论活动给予鼓励评价,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小组代表的操作使我们对酶的专一性有了较深的理解,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酶的一些其他的特性。

(6)在前一实验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制定检测酶的作用条件的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前各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方案的汇报。最后让学生运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探索酶的作用条件,并用图表表示相应的实验结果。(30 min) (7)多媒体展示酶需要适宜的条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教师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10 min)

七、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笔者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究实验,一个是实验录像的观察,另一个是利用课件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第三个是实际的实验探究。第

二、第三个实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实验一的方法后,在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中开展的。目的是做到既关注知识结论,更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酶的专一性和酶所需的作用条件实验的设计比较灵活,需要和物质鉴定实验相结合,难度较大,宜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另外,由于受仪器设备的限制,对于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不宜探究过深。

3.新课标的理念,在于突出发现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重现和虚拟手段模拟生命现象,是生物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通过虚拟实验操作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验证过程,把抽象复杂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肉眼可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推荐第2篇:“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酶的催化特性的特点,教材中首先安排了有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切身体会到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条件的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进行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构酶的特性知识体系,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难点: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当然具有一般无机催化剂的特点。 [学生回答]:酶和无机催化剂的相同点:

1、酶和无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化学性质和数量上的变化;

2、只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师: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

1、酶的高效性

师:提问:通过Fe3+、H2O2酶催化H2O2分解速率比较的实验探究,同学们已经建构出酶具有什么特性?

生: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探究实验:

[教师提问]:假如将H2O2酶催化H2O2分解的实验作如下更改,实验结果又将如何呢?①更换酶──将猪肝研磨液换成淀粉酶。②更换底物──将H2O2换成淀粉液。并请

1、2两大组的同学实验探究①,

3、4两大组的同学实验探究②。补充:实验中要控制变量:

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都可以称为变量。如选择催化剂的种类和加入的剂量、反应物的剂量;产生的氧气量、环境的温度、pH等

实验变量:实验中因实验目的而确定,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实验变量。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是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和Fe3+)。

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组实验中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使无关变量在操作中要保持相同? 学生分析得出:无关变量有反应环境的温度、pH;过氧化氢的剂量等、其各项应在分组实验中保持相等、稳定、不变。

反应变量:随着实验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作反应变量。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观察学生实验,若学生有关实验操作不规范,如量取液体的方法不规范等,则予以纠正。同时启发:加底物的量为多少?加淀粉酶或猪肝研磨液的量为多少?如何检测淀粉是否分解?……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提问:探究的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

1、2组“换成淀粉酶后不产生气泡”,

3、4组“换成淀粉后变蓝色”。[教师活动]提问: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不同的酶不能催化同一底物反应,同一种酶不能催化不同底物反应。 [教师活动]总结: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 [教师活动]提问:有关酶的催化作用,除刚刚探究的受底物的种类和酶的种类的影响外,同学们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呢?并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将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罗列问题,并推代表交流问题。如:“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会不会受pH的影响”?“会不会受底物浓度的影响”?“会不会受酶浓度的影响” ?…… 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酶的催化作用会不会受pH和温度的影响”两大问题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提供]: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P8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重要条件)第1到3段文字。 [教师活动]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示例:“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完成有关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1.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2.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一、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2)PH影响酶的活性

二、探究实验

六、教学感想

高中生物新课程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些理念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得以实现,因此,教师是推进新课改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在新课改理念下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协调好课改后课堂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学: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课改已经进行,但我们仍然看到一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老一套的授课方式从头讲到尾,结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感觉身心疲惫。实施新课程,更新观念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向书本学习,多读心课标、优秀教案、教师用书、探究报告等,理解新课程理念。二是要多听教改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三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四要相互学习。

二、研: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实行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中集体智慧,可以通过不断磨课的方式找出最好的教学方式等。

三、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更要适应高考要求。如何检测是否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考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因此,我们在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同时,仍然要认真学习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考察重点,对于考试说明没有而教材有的要大胆删除,通过对近几年考题的研究明确高考动向,重视书本,抓双基,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网络,构建生物模型,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酶的催化特性的特点,教材中首先安排了有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切身体会到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条件的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进行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构酶的特性知识体系,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难点: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当然具有一般无机催化剂的特点。 [学生回答]:酶和无机催化剂的相同点:

1、酶和无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化学性质和数量上的变化;

2、只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师: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

1、酶的高效性

师:提问:通过Fe3+、H2O2酶催化H2O2分解速率比较的实验探究,同学们已经建构出酶具有什么特性?

生: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探究实验:

[教师提问]:假如将H2O2酶催化H2O2分解的实验作如下更改,实验结果又将如何呢?①更换酶──将猪肝研磨液换成淀粉酶。②更换底物──将H2O2换成淀粉液。并请

1、2两大组的同学实验探究①,

3、4两大组的同学实验探究②。补充:实验中要控制变量:

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都可以称为变量。如选择催化剂的种类和加入的剂量、反应物的剂量;产生的氧气量、环境的温度、pH等

实验变量:实验中因实验目的而确定,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实验变量。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是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和Fe3+)。

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组实验中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使无关变量在操作中要保持相同? 学生分析得出:无关变量有反应环境的温度、pH;过氧化氢的剂量等、其各项应在分组实验中保持相等、稳定、不变。

反应变量:随着实验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作反应变量。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观察学生实验,若学生有关实验操作不规范,如量取液体的方法不规范等,则予以纠正。同时启发:加底物的量为多少?加淀粉酶或猪肝研磨液的量为多少?如何检测淀粉是否分解?……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提问:探究的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

1、2组“换成淀粉酶后不产生气泡”,

3、4组“换成淀粉后变蓝色”。[教师活动]提问: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不同的酶不能催化同一底物反应,同一种酶不能催化不同底物反应。

[教师活动]总结: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

[教师活动]提问:有关酶的催化作用,除刚刚探究的受底物的种类和酶的种类的影响外,同学们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呢?并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将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罗列问题,并推代表交流问题。如:“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会不会受pH的影响”?“会不会受底物浓度的影响”?“会不会受酶浓度的影响” ?…… 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酶的催化作用会不会受pH和温度的影响”两大问题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提供]: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P8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重要条件)第1到3段文字。 [教师活动]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示例:“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完成有关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1.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2.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一、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2)PH影响酶的活性

二、探究实验

六、教学感想

高中生物新课程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些理念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得以实现,因此,教师是推进新课改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在新课改理念下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协调好课改后课堂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学: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课改已经进行,但我们仍然看到一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老一套的授课方式从头讲到尾,结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感觉身心疲惫。实施新课程,更新观念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向书本学习,多读心课标、优秀教案、教师用书、探究报告等,理解新课程理念。二是要多听教改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三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四要相互学习。

二、研: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实行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中集体智慧,可以通过不断磨课的方式找出最好的教学方式等。

三、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更要适应高考要求。如何检测是否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考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因此,我们在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同时,仍然要认真学习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考察重点,对于考试说明没有而教材有的要大胆删除,通过对近几年考题的研究明确高考动向,重视书本,抓双基,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网络,构建生物模型,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酶的催化特性的特点,教材中首先安排了有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切身体会到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条件的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进行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构酶的特性知识体系,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难点: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当然具有一般无机催化剂的特点。 [学生回答]:酶和无机催化剂的相同点:

1、酶和无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化学性质和数量上的变化;

2、只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师: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

1、酶的高效性

师:提问:通过Fe3+、H2O2酶催化H2O2分解速率比较的实验探究,同学们已经建构出酶具有什么特性?

生: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探究实验:

[教师提问]:假如将H2O2酶催化H2O2分解的实验作如下更改,实验结果又将如何呢?①更换酶──将猪肝研磨液换成淀粉酶。②更换底物──将H2O2换成淀粉液。并请

1、2两大组的同学实验探究①,

3、4两大组的同学实验探究②。补充:实验中要控制变量:

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都可以称为变量。如选择催化剂的种类和加入的剂量、反应物的剂量;产生的氧气量、环境的温度、pH等

实验变量:实验中因实验目的而确定,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实验变量。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是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和Fe3+)。 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组实验中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使无关变量在操作中要保持相同? 学生分析得出:无关变量有反应环境的温度、pH;过氧化氢的剂量等、其各项应在分组实验中保持相等、稳定、不变。

反应变量:随着实验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作反应变量。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观察学生实验,若学生有关实验操作不规范,如量取液体的方法不规范等,则予以纠正。同时启发:加底物的量为多少?加淀粉酶或猪肝研磨液的量为多少?如何检测淀粉是否分解?……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提问:探究的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

1、2组“换成淀粉酶后不产生气泡”,

3、4组“换成淀粉后变蓝色”。[教师活动]提问: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不同的酶不能催化同一底物反应,同一种酶不能催化不同底物反应。

[教师活动]总结: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

[教师活动]提问:有关酶的催化作用,除刚刚探究的受底物的种类和酶的种类的影响外,同学们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呢?并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将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罗列问题,并推代表交流问题。如:“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会不会受pH的影响”?“会不会受底物浓度的影响”?“会不会受酶浓度的影响” ?…… 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酶的催化作用会不会受pH和温度的影响”两大问题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提供]: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P8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重要条件)第1到3段文字。

[教师活动]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示例:“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完成有关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

1.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2.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一、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2)PH影响酶的活性

二、探究实验

六、教学感想

高中生物新课程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些理念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得以实现,因此,教师是推进新课改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我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在新课改理念下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协调好课改后课堂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学: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课改已经进行,但我们仍然看到一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老一套的授课方式从头讲到尾,结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感觉身心疲惫。实施新课程,更新观念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向书本学习,多读心课标、优秀教案、教师用书、探究报告等,理解新课程理念。二是要多听教改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三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四要相互学习。

二、研: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实行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中集体智慧,可以通过不断磨课的方式找出最好的教学方式等。

三、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更要适应高考要求。如何检测是否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考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因此,我们在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同时,仍然要认真学习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考察重点,对于考试说明没有而教材有的要大胆删除,通过对近几年考题的研究明确高考动向,重视书本,抓双基,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网络,构建生物模型,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推荐第3篇:酶的特性教学反思

>说课反思

陈玉交

《酶的特性》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要完成该节内容需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个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极好的材料,通过实施我的教学设计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下面我分享一下该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精选精用了与酶有关的产品(如加酶洗衣粉、加酶牙膏、多酶片等)启发学生提问,并在设计联系题时选择了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过程中重视语义分析和图形分析,在分析“酶的活性随温度和PH变化曲线图”时,抓住关键字“过”、“偏”、“最”等,从而使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在教学设计中大胆谨慎,如在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更换底物和酶种类,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究未知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过度自然,使课堂结构紧凑有序。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师总结,学生记忆”的方式,而是请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通过这种方式,既使学生清楚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教师从学生得回答中也能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4、由于本节内容重在实验,而本实验又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些是我在课前没能预见到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知识深度与知识面不足,特别是生物知识与各学科间联系的知识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1

推荐第4篇:[高考理综]酶的特性的教学设计

酶的特性的教学设计

(一)导言: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还记得食物是怎么被消化的吗?什么是酶呢?酶是生物体内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现在知道有些RNA也可以是酶。还记得什么是催化剂吗?催化剂有什么特点? 酶是生物催化剂,他当然具有一般化学催化剂的特点。那么酶还有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点吗?

你们的早餐吃了些什么?这些食物里含有哪些成分呢?这些反应都需要在酶的催化下完成。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酶就把食物分解了。有些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只需要经过20多分钟就能繁殖一代,在这二十多分种的时间内要合成新细胞的全部物质。这些反应如果在试管借助一般催化剂来完成,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但在生物体内却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完成。如果这些反映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猜测,酶的催化效率一定是很高的。

生物体内的反应是很温和的,同样是氧化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直接就分解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而在体内要的十几步几十步的反应来完成。这些反应都依赖于酶的进行。这些反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可以猜测,酶的催化需要有专一性。如果没有专一性,体内的反应就会发生紊乱。

推测: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二)新课

1.酶是否具有高效性?

讨论:我们先讨论如何来设计实验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无机催化剂而言) (酶的高效是相对于化学催化剂,所以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就要想办法让酶与无机的催化剂作比较,看它们谁的催化效率更高。)

反应物怎么选择呢?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提示2.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讨论(实验的预期和结果检验):如果假设成立,结果将是如何?如何检测实验的结果呢?

讨论(实验的结果的分析):如果出现了我们预期的实验结果,那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从一个方面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2.酶是否具有专一性?

提出讨论题1:我们又如何证明酶是否具有专一性呢?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应该是怎样的呢?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

提示:专一性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考虑我们应该怎样选择酶?怎样选择反应物?

讨论题2:如果给你淀粉酶、淀粉、蔗糖以及其它必须的材料用具,你能设计出实验步骤吗?

提问:如果假设成立,结果应是怎样的?(淀粉被分解了,蔗糖不会被分解)

讨论:怎样来检验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碘液来检验吗?(不能,碘液只检验淀粉是否被分解,蔗糖是被分解则无法检验。)

提示:淀粉分解后的产生是麦芽糖和葡萄糖,都属于还原性糖;蔗糖分解后的产物也是还原性糖。

讨论:对鉴定的结果作出预期和分析。

归纳:实验设计的关键:一是材料的选择,这是实验成功的重要方面;二是设计对照,控制无关的变量。以上2例再作说明。

3.环境条件是否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反应是非常平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环境条件会不会影响酶的活性呢?比如温度是否会影响酶的活性?

讨论:现给你淀粉溶液、淀粉酶,以及其它必要的材料,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酶的催化受到温度的影响。

提示:这个实验中,研究的因子(或变量)是什么呢?(温度)

思考题:酶的催化还受到PH的影响,我们也可以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请同学们设计好实验。

讲述:酶是否确实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温度和PH怎样影响酶的活性?我们将在下节课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请大家结合今天的分析,并预习课本实验五到实验七,为实验作好准备。

案例1:酶的特性 师:(教师展示一袋加酶洗衣粉)我这儿有一袋洗衣粉,请一位同学看一下,有哪些使用的注意事项。 生:(阅读洗衣粉上的使用说明。)

师:为什么这种洗衣粉要在60度以下的温水中使用呢? 生:这是加酶洗衣粉。温度过高会破坏酶的活性。 师:为什么温度过高就会破坏酶的活性。

生:酶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 师:你多次说到酶的活性,那你如何理解酶的活性? 生:我的理解是,酶对反应的催化效率。 师:那么,你觉得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酶的活性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小组间可作简要讨论。 (学生讨论)

生1:酶的活性还受酸碱性的影响。我记得唾液、胃液等不同的消化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那么里面的酶的催化所需的PH也就是不同的,所以PH应该是会影响酶的活性的。 生2(生1小组成员补充):过强的酸或碱会使蛋白质失活,因此酸碱性也就会影响酶的活性。

生3:离子会影响酶的活性,其依据也是因为酶是蛋白质,而某些离子会使蛋白质变性。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依据也十分充分。但是有道理的是否就一定是科学的事实呢? 生:不一定。这只是一种推理和猜想。同一现象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其理论上都是成立的,但实际情况如何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PH值等是否是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由于我们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而且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条件也有限,我们不可能让大家探讨所有的问题,每个小组只能探讨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给大家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鸡肝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碘液,斐林试剂。 热水,蒸馏水,冰块。

试管,量筒,小烧杯,大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PH试纸,火柴。

在介绍过程中要求学生回顾:新鲜鸡肝有什么用途?裴林试剂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同时告诉学生,因市售的α-淀粉酶具有较广的温度活性范围,因此为节省时间,事先已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放在沸水和冰水中的α-淀粉酶,如果用得到可以直接取用。除了这些材料外,每个同学也带来了实验材料——唾液,如果用到唾液,那么我们也准备了相应的装置,在实验桌上。)

根据给定的条件小组商量一下,准备探讨什么问题?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学生回答。)

生1:我们准备讨论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因为刚才老师已说了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α-淀粉酶的活性范围比较广,所以我们觉得继续探究就没有太多的意思了。

师:想讨究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想法非常好。不过,老师说了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α-淀粉酶的活性温度范围比较广,你就一定相信,没有一点怀疑吗?(生:笑)所以如果想探究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吧?

生2:我们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我们准备用唾液来做实验,唾液的活性范围应该比较小些,我们想实验效果会明显些。

生3:我们想做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因为实验桌上有碘、氯化铁还有硫酸铜,所以我们想做一下这些离子对酶的活性有没有影响。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其他组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想法。下面请你们讨论形成你们的实验方案。等会儿我们实验的时候是两人一组,但讨论的时候你们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不过,在大家形成具体实验方案前,希望大家先回顾一下,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

[(1)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 (2)自变量的设置及可操作性; (3)因变量的预期及测量方法; (4)无关变量的控制; (5)对照实验的设置。] 师:明白了实验设计的要素后,大家可以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我都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实验报告,请大家把小组要探讨的问题,你们的假设,实验的步骤及预期的实验结果写在实验报告纸上。此外,实验现象要记录,请你们再设计一张表来记录实验的现象。 (学生讨论形成方案)

师:各组都设计好了。哪个组先发言?(学生举手)这样吧,咱们为了公平起见,我这儿有九张分别是红桃1-9的扑克牌,每个小组抽取一张,我们选择抽到红桃7、8、9的小组来介绍。 (学生抽签)

师:好,哪几个组抽到了红桃7、8、9?(学生举手,并示意)请这三个小组上讲台向其他同学介绍你们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想一想,他们的方案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有,可以提出质疑。 生(红桃7组):(学生边板画边介绍他们的方案,他们的方案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介绍条理清晰,细节考虑十分周全。) 师:大家觉得这组的实验设计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组是准备用α-淀粉酶做的,其它的设计步骤都是一样的。 师:非常好。下面请红桃8组介绍。 生(红桃8小组):(类似的边板画边介绍。他们介绍的是探究PH值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但他们觉得方案有问题,化学中学过,淀粉在盐酸的作用下是会水解的,盐酸到底是影响了酶的活性还是使淀粉分解了,就说不清了,所以他们觉得先要设计实验来说明盐酸是否会对实验中的淀粉产生影响)

生1:我觉得实验中还有问题,碘与氢氧化钠是会反应的,所以最后会碘来检验加氢氧化钠后酶是否失活,也是不妥当的。

师:大家的意见呢?如果这些分析是有道理的,那么应该对实验的方案作哪些调整呢? 生:我们考虑用过氧化氢和鸡肝研磨液作实验材料,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了。

师: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请红桃9小组的同学介绍。 生(红桃9小组):(介绍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步骤。)

师:限于时间,我们不能让所有组同学,都上来交流。根据刚才的分析,如果你觉得你的方案有修改必要的,可以继续修改,如果认为合理了,请安照设计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与学生讨论并解决实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师:下面请交流汇报各自的实验。说明你做的是哪个实验?实验出现的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与你们的预期一致吗?如果一致,说明什么问题?如何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三组同学上讲台交流,其余同学略作补充。)

师:根据这节课我们做的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以及某些离子的影响。 师:由此可以看出酶的作用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生:比较温和。 师:(板书:

二、酶的特性

1、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师:如果我们要用曲线来表示温度、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你能表示吗? 生:(上黑板画出曲线)

师:请你解释一下曲线的含义。 生:(解释说明)

师:在温度对酶影响的坐标图中,如果温度是从较低升到最适温度,酶活性如何变化?如果是从高温降到适宜的温度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从低温到最适温度,酶活性升高,因为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如果从高温降到适宜温度,酶仍然没有活性,因为高温会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师:如果是PH值呢?

生:过酸过碱都会使蛋白质结构变性,并不可恢复。所以过酸或过碱后恢复到适宜PH值,酶的活性不会恢复。 师:如果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分析,可以吗?(生:当然可以)相信大家能够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证明,今天我们就不再设计。

师:这两条曲线是定性表示的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让曲线画得更精确些,那么应该怎么做?

生:多做几组实验,然后将实验的数据画成曲线。 师:那你怎么知道哪组实验中酶的催化效率高呢? 生:测定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生物或原料的消耗。

师:你怎么测?我们强调因变量应该是可测的,如果没有必要的设备,这个因变量是很难测的吧? 生:(迷惑)

师:如果我们测定不了反应物或原料的量的变化,能否转换一下思路,通过其它方式来反映这种变化呢?

生:测达到相同实验效果时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时间是可测的,相同的实验效果是可以观察的。

师:非常好。这个实验就留给大家课后再作思考了。我们探究了酶作用的一个特性,你认为酶的作用还有什么特性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1:高效性。因为我们以前做过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实验,实验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生2: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完成着许许多多的反应,这些反应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必须要求酶具有高效性。

生3:酶作用应该具有特异性。这样才能保证不同的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3、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我们知道了酶的这些特性,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生1:酶有高效性,所以可以在一些产品,比如洗衣粉和牙膏等产品中加入酶,做成酶制品。这样可以提高酶洗衣粉和牙膏的去污效果。

生2: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因此在酶制品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要考虑适宜的温度和PH值。

生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对于酶制品来说并不理想,所以再好能够加以改良。 ……

师: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如果我有一袋加酶洗衣粉,大家能否为它设计一句广告词?这个任务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下节课我们交流。做广告要注意什么?也请你们先作思考。

调整与修改——在过程中完善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祖荣

研究的方案也就是研究过程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了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人员的分工与安排、研究的进展、成果的形式等诸方面。研究者应根据这个方案去实施研究。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来说,他们设计的第一份研究计划往往是显得比较稚嫩的,带有较多的理想化、想当然的成分,他们缺少实践,还不知道怎样的方案才是科学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他们所具有的这方面的知识仅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和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所以期望在开题时就把学生的方案完善化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利用于学生获得研究过程的体验。

所以尽管经过选题、开题的过程,已经过了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也得到了教师的具体指导,但大多数课题或多或少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师生都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有些则希望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其合理性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缺少探究的经验,但也正因此,束缚他们思路的条条框框也少,有些在教师看来是“问题”,对学生来说未必是问题,也有可能这些问题恰恰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点。因此,没有经过学生的实践尝试,简单地否定学生的方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大多数课题来说,他们都需要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改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完善方案的过程。有些课题可能最后根本就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也有些课题中途就无法进行下去,但研究性学习并不以学生获得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的要旨。

流产的方案

高一(12)班的郭岩研究的课题是《噪声对小白鼠的影响》,她坚持自己一个人研究一个课题。

我家旁边有个大型工地。我觉得施工噪声不仅影响着我的学习与休息,也影响了我的身体健康。噪声会对健康产生多大程度上的影响呢?我想通过这个实验得到答案。 我设计的实验是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每天给小白鼠一定时间的不同分贝的噪声,看噪声强度对小白鼠的影响;另一组是每天给小白鼠不同时间的高分贝噪声,看不同时间长度噪声对小白鼠的影响。

要研究这个课题,首先需要有小白鼠。指导教师刘老师已请示过学校领导,可以由学校购买。噪声可以通过收录机来制造。我找过物理老师,物理老师可以为我提供测声音强度的设备。 ——选自郭岩的开题陈述

郭岩选择了一个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而且希望通过实验的方案来证实她的猜想,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运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案,其设计思路也是合理的,既遵循了对照的原则,也对变量进行了控制。她也进行不少先期的准备,考虑到实验材料的获取等问题。当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后,她觉得实验的开展就具备了条件。然而,晚上,她与刘老师的网络交流,很快就使她陷入了困境。

郭岩:老师,我明天想去买小白鼠,哪儿有小白鼠买呢?

老师:你对你的实验方案考虑周全了吗?比如,噪声对小白鼠的影响你想通过什么来说明呢?

郭岩:我想通过观察小白鼠的睡眠及饮食来体现。你觉得可以吗? 老师:你如何观察小白鼠的睡眠?你能整天守着它吗? 郭岩:那观察小白鼠的体重变化及饮食变化应该可以吧?

老师:体重的变化和饮食的变化是否可度量?你觉得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噪声对它的影响吗?

郭岩:我觉得可以。

老师:那就行。实验你准备在家做还是在学校做? 郭岩:学校实验室可以吗? 老师:学校实验室可以为你提供方便,你想过怎么控制实验条件吗?你每天什么时候来播放噪声?如果是白天上课期间噪声会不会对上课及教师的办公造成影响? 郭岩:(迟疑)我还真没有想那么多。那家中可以做吗? 老师:你觉得呢?

郭岩:看来也不成啊。白天不成,我得上课,晚上也会影响家人和邻居的休息,再说家里也很难分隔不同的场所来进行实验条件的控制。 ——刘老师与郭岩的网络交流 这个方案刚开始就流产了,直接的原因是缺少可操作性。但如果郭岩不是一个人闷头设计,而是有一个小组进行相互间的讨论与交流,那可能在选题阶段就会作调整了。应该说,指导教师也是预见到该实验难以操作的,也曾给过郭岩一些提示,但郭岩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没有简单肯定或否定,而且希望郭岩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来回答。如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当然是可喜的事,如果做不下去,那至少获得了一种失败的体验,这份体验依然是十分宝贵的。

成功是一种体验,失败也是一种体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成功与失败。实验中学的学生是从全市选拨来的优秀学生,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更多的体验是成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定的挫折体验,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对于他们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课犯困的原因调查》到《实验中学师生睡眠状况的调查》

《上课犯困原因的调查》是由张超老师指导的一个小组,研究小组有五位成员,它们是高一(13)班的刘之岳、杨天、朱宸、王爽、刘钊。上课犯困是一个长期困绕学生与教师的一个问题,有的同学早上第一节课就犯困,下午的课犯困的同学就更是多了。 张老师觉得学生选择了一个很不错的课题,如果学生能够找到上课犯困的原因,那就为对症下药提供基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但张老师也非常清楚,这个调查能否取得成果,还要看学生选取什么样的角度,确立怎样的具体方案。

开题后,张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但这次交流并未解决问题。到底从什么角度进行调查与研究?怎样进行?张老师给学生留下了问题,也给自己留下了问题。他觉得不应该简单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简单的告诉,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原则,有违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对于学生的研究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过程中获得知识、方法以及体验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旨。学生到底该选择什么角度进行调查与研究?应该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他觉得面对这个课题,自己也有点底气不足,学生研究的问题,作为指导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于是,他从图书室借来了几本与睡眠有关的书籍,作了一番浏览;又在网上搜索了几个晚上,觉得自己对睡眠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心里略踏实了些。 一周很快去过了,又到了周五研究性学习集中活动的时间。小组成员如约来到了生物组办公室。

张老师:“上次回去之后,你们有没有新的思考?”

“老师,我们觉得上课犯困原因很多,比如有身体的原因,有老师上课的原因,有睡眠的原因等等。可我们觉得这个题目有些大,我们能不能就犯困的原因――精神状态不好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呢?”刘之岳说。

“那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不好的呢?”张老师微笑着问。

朱宸很聪明,立刻明白了,“对啊,有时我觉得自己精神不错,可刘之岳说我看上去好像在梦游。”

“如果只靠感觉,不同的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没有统一标准啊。”王爽补充道。 张老师:“还有,你们认为上课精神状态不好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我觉得我们没精神是因为对所上的课没兴趣”刘钊说。

“不一定吧,我最喜欢英语课了,可有的时候也听不进去,想睡觉”刘之岳立刻反驳。 “一想到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我就提不起精神。”杨天皱着眉头说。

“老师可不用写作业也不用考试,可也有精神不好的时候的。”不知谁插了一句。 “我晚上总是睡不好,每天早上起床都特痛苦,一上课就困” “我也总是睡不醒” “我就没在12点之前睡过”

“我觉得我们精神状态不好,主要是因为睡眠不好”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对了,咱们可否对全校同学的睡眠时间作一个调查呢?老师您觉得如何?”刘之岳突然兴奋地说。

“你们觉得呢?”张老师笑着反问。

“应该可以吧。”大家获得了一致的看法。

“那咱们的调查方案就确定为《实验中学高中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刘之岳作为组长拍板道,“大家还有没有意见?”。 “一致通过!”大家齐声道。

——摘自《实验中学高中学生与教师睡眠状况的调查》研究小组札记

调查的初步方案在讨论更清晰、更具体了。但在以后的一周中,张老师又在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上,见到了研究小组的帖子:

我看到网上的一则消息:“中华医学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于2002年9月13日公布了首次全球睡眠调查中国地区的结果,调查发现,有42 .5%的中国人存在着各种原因带来的失眠问题,其中只有近25%的中国人去看医生。调查的结果令专业人事感到震惊,大家普遍感到中国人的睡眠质量令人堪忧……”那么多的人有睡眠的问题,可是我们对睡眠知识有多少了解呢?我们能否同时调查一下老师和同学们对睡眠知识的了解呢?

睡眠除了长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睡眠的质量,我们在调查睡眠长度的同时,是否还应该调查睡眠的质量呢?不过,睡眠的质量如何度量呢?

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哪些?睡眠质量对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可以调查吗?

看到这些消息,张老师感到,学生制订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不断查阅资料,丰富着自己的知识,不断互相讨论,产生新的想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正在得到激发。学生想尽量丰富研究的内容是可取的,但要避免因研究内容过多导致问卷设计、统计困难,以及主题不突出的问题。于是,他电脑上敲下了:

友情提醒:试着把你的想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在调查的开始时,你就得想着调查的全过程,包括问卷设计、统计、数据处理以及结论。

又到了周五。经过再次的讨论与交流,调查方案敲定。次日,在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张老师看到了研究小组的修改方案,摘录片断:

课题:实验中学高中学生和教师睡眠状况的调查 研究目的:了解实验中学高中学生对睡眠的认识,了解实验中学高中学生和教师的睡眠状态以及导致现状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学会合理安排、分配睡眠时间。 课题的意义:为同学们和教师提供一分较为科学的调查报告,对自己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有较客观的认识,提出可行的建设性的意见,为学校制订作息时间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发展个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这个方案还远不会是最后的方案,学生对于课题意义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同学们肯定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困难,还将会对现有的方案作出修订,其过程必然会有成功的欣喜,也会有不足的遗憾。但经受过酸甜苦辣锻炼的学生肯定会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

案例实录: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请勿将案例用于出版物,如引用请征得同意)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命科学是一门探究性的科学。那么探究的过程一般是从什么开始的呢?

生:我认为是从观察开始的。

师:对。那今天我们也请大家先进行观察。这是一段录像。

(观察视频:示三种蛇捕食鼠的场景。教师对画面作适当的介绍。)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呢? 生1:我想问的是,蛇是靠什么来捕足老鼠的?

生2:蛇的嘴那么小,可鼠是那么大,我想知道蛇怎么把鼠吞下去的? 生3:老鼠有四条腿,蛇没有,蛇怎么会追到老鼠的?

生4:我看到,蛇是在黑暗的环境中捕捉老鼠的,蛇怎么会感到老鼠的存在的呢?

生5:我看蛇游动的时候是S形,它怎么会是这样运动的呢?这样运动时它的行程还远了,怎么还会快得起来呢?

生6:蛇怎么把老鼠消化的?

生7:不同的蛇捕捉老鼠的方法是否一样? ……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在一节课中当然不会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在看视频的时候,我观察大家的表情,大家都在为老鼠的命运担忧。蛇咬到老鼠时,已将毒液注射到体内了,你觉得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老鼠会死掉,蛇会很方便地把老鼠吞吃掉。

师:我们从画面上看到,被蛇咬过的鼠是跑了,那蛇怎么会追踪到被它咬过的老鼠的呢?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响尾蛇是怎样追踪到猎物的。) 师:谁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个猜测?

生:我看到过资料,蛇有热感受器,我认为蛇靠头部的热感受器来追踪猎物的。 师:你认为蛇感受的是热。(板书:热) 生:响尾蛇尾巴会发生声音,老鼠听到后害怕,碰到周围的物体发出了声音,被响尾蛇发现。 师:哦。你的意思就是靠听觉来追踪是吗?(板书:听)

生:我认为响尾蛇是靠气味来追踪的,蛇咬了鼠后,鼠会流下血或者蛇也会在老鼠体内留下毒液,这些物质可能有气味。 师:你的观点是气味。(板书:气味)

生:蛇会吐舌头,能轻易的出进,能感受到其他动物的热量和红外线。或者会利用超声波来追踪。

师:真不错,还知道超声波。还有吗?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的想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能确定。下面我给大家一份资料,通过阅读这份资料,你看看前面的判断哪些是比较合理的。 (学生阅读) 师:哪个合理?

生:热量合理。资料说蛇有热感受器。 生:气味的可能性比较大。可能是猎物的气味,也可能是毒液的气味。因为资料说蛇能感受到气味。

生:我觉得可以排除听觉和视觉。资料上说了,蛇的听觉不灵敏,视觉也不好。 师:大家认同吗?(生:认同)那我们可以排除这两个。

生:我觉得老鼠死了,就没有热量了。而且响尾蛇也只能感受到短距离的气味。

生:我们知道,当我们被动物咬伤后会肿,会发热。因此,我认为老鼠被蛇咬后也会发热,而且蛇死后短时间内热量不会消失。蛇追踪它咬过的老鼠也不会等很长的时间。

师:那我们有两种答案:一种认为是热量,一种认为是气味。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哪些组认同第一种观点,哪些认同第二种观点 ? 生:(举手示意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说了那么多的理由都没有把对方说服,那你有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明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呢?我们在前面做霉菌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繁殖会更快,我们怎么证明的呢? 生:实验。

师:好,那我们能不能借鉴前面所做过的两个实验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生:我们设计两组实验。取相同的两只老鼠和相同的两条蛇,把它分成两组,这两组互相隔开,一组让蛇失去某种感应器,如它的热觉感应器,或者是嗅觉感应器,另一组是没有处理过的蛇。如果是热觉感应器没有了,蛇仍能对鼠作出反应,那就排除了热的可能性。 师:想法非常好,可是你怎么把蛇的热感受器给去掉呢?操作上面是否有点困难?我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实验的可操作性。

生:我们设计的实验是证明是不是热量这一组的。 我们组也是分成二组,一组用的是活的小白鼠,另一组用的是橡皮的小白鼠,。

师:我要强调一下,我们探究的问题是响尾蛇靠什么来追踪,而不是识别它的存在。

生:我们证明嗅觉在起作用。如果说是热量,那小鼠经过的地方,如果恰好还有一只大象,那大象也有热量,而且热量比小鼠的热量要多得多,蛇就分辨不出来的。我们的实验是,用两只鼠,其中一只给鼠咬过,另一只未被给蛇咬过。看蛇先追到哪只老鼠。 师:那这两只鼠是死的还是活的? 生:活的。

生:我们觉得他们的设计有问题。两只鼠如果是活的,那都会散热,那这样既有毒液又有热量,这样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因素。所以我们认为要取两只死的老鼠,一只人工处死,一只被响尾蛇咬死。设计两个迷宫似的线路,分别把两只老鼠两个出口处,把蛇放在另一端,看蛇追踪到哪只老鼠。 师:(板图说明,并提出)有没有问题呢?

生:我认为,中毒的老鼠的路线可以复杂些。另一组简单些。 师:有问题吗?

生:这样又有两个不同的因素了。

师:非常好,实验中,变量必须是单一的。

生:我觉得实验还有缺陷。中毒的老鼠和没中毒的老鼠必须用个蝇子拉着通过迷宫,否则蛇可能不能辨别路径。

师:补充得非常好。还有意见吗? 师:科学家是怎么做的吗?(教师介绍)响尾蛇对中毒的蛇有反应,对人工处死的没有反应。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响尾蛇靠自已的毒液来追踪猎物。 生:那没有毒液响尾蛇是怎么追踪猎物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也很好。不过,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响尾蛇,其他的蛇有没有追踪行为?如果有是如何追踪猎物的?我们可以课后再作探讨。

师:还有没有什么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的地方?你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如果一只吃饱了,另一只就不想吃了。 生:年龄等应该一样。 生:第一次实验时如果蛇吃中毒的老鼠,可没准下次实验它会先吃吃没中毒的老鼠呢?所以我认为实验应该反复去做。

师:非常好。实验应该加以重复。 师:我们一直在做什么事?我们是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家做的事,这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实验法。其基本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做的过程,那位同学能说说这个过程? 生:我觉得首先要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接着要对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师:有补充的吗? 生:(无言)

师:我们刚才提供的材料是干什么的? 生:要查找资料,依据相关资料作出假设。 师:(归纳实验法的基本过程)以后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方法去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毒液中有ABC三种物质,到底是哪种物质在起作用呢?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实验。

推荐第5篇: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目标:

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在过去几年的高考中,虽然出现了实验设计,但在教材中没有关于控制变量的内容,在本节教材介绍了控制变量的系列名词,但对刚刚接触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难点。

三、设计思路

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入手,引出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再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并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对消化酶的了解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在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落实好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的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或者采取分组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此法效果很好)。

因为时间的限制,关于控制变量部分的内容准备安排在下一个课时进行。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图解和文字叙述,指出酶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利于学生理性认识。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实验材料、器材。

五、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材料用具的准备;PPT课件制作。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主动运输需要什么条件?

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细胞内有机物的合成需要能量。肌细胞的收缩需要能量„„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不断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性。

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命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源头。外界能量输入细胞,并为细胞所利用,都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

(“几乎”一词留有余地,不绝对,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酶的作用

1.细胞代谢

由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细胞内有机物的合成需要能量等引入细胞内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进而引入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在化学课上,我们知道,有些化学反应容易进行,有些化学反应不容易进行,有的需要加温加压才能进行,有的需要添加某种物质之后并且可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这种能够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物质,叫催化剂。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比起同学们在化学课上所学的反应要复杂得多,而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2.斯帕兰札尼实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PPT展示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实验。

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2: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然后学生回答,学生评价。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答对的要肯定、鼓励、赞扬;答错的也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根据初中的知识,可能会答出酶的作用,教师加以引导,提出胃蛋白酶的名称。

3.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通过上面的实验,说明胃蛋白酶能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食物的消化,那么,我们身体里细胞内是不是也有其他的酶和胃蛋白酶一样帮助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能顺利地进行呢?下面我们通过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过氧化氢是细胞代谢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只有及时将其分解,才能使细胞免受其害。在常温常压下,过氧化氢能迅速分解吗?请同学们取一支试管,注入2mL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其变化。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有什么方法能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加快呢?

方案:指导学生阅读,设计实验,观察表格,分组完成实验。

学生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设计表格;进行分组实验。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表格的设计;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问题:

问题1: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问题2:

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3:

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4:这个实验的结论?

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讨论可采取同伴互助:一学生提出问题,由其他学生解答)。

通过实验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②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

③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④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⑤实验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

4.活化能

引导:试管2产生气泡较多是因为加热所致,加热使H2O2分子得到了能量,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分解的活跃状态。我们把这种转变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思考分析:

为什么铁和过氧化氢酶并未供给过氧化氢能量,也能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的速率呢?

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解释催化剂催化反应的实质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如果把化学反应比作驾车翻越一座高山,加热加压相当于给汽车加大油门,用催化剂则相当于帮司机找到一条穿山隧道。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再利用PPT中的动画,让学生更生动更直观地理解催化剂催化反应的实质,从而更清楚地知道,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5.控制变量

通过分析前面的实验,引出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概念,进一步提出对照实验要注意的事项——如何控制变量。

6.回到斯帕兰札尼的实验,提出第3个问题:已知胃液呈酸性,胃液中除了胃蛋白酶外,还含有酸和水,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关于变量的知识,设计实验来验证。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答对的要肯定、鼓励、赞扬;答错的也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一课时 酶的作用

细胞代谢:细胞内全部的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推荐第6篇:探究酶的特性教案(定稿)

探究酶的特性教案

资中二中 罗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学习酶的概念,了解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探究各因素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发散思维。 (4)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5)掌握一些实验方法:变量,因变量的控制,对照组的设置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学会用发现的眼光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探究法 实验目的

1.进行温度对和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 2.说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实验原理

1.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但麦芽糖遇碘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本实验通过改变温度,观察实验现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55~75℃。 2.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肝脏碾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本实验通过改变溶液的PH,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7.0左右。

实验用具

1.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

用具 试管,量筒,烧杯,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试管夹,温度计,滴管。

试剂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或斐林试剂)。

1 2.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材料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

用具 试管,量筒,滴管。

试剂 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4支洁净的试管,编上1号,2号,3号和4号,并分别加入2 mL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

(2)另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1′号,2′,3′和4′号,并分别加入2 mL的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 3)将1号和1′号试管放入0℃的水浴中保温5min,将2号和2′号放在室温下保温5min,将3号和3′号试管放入60 ℃的水浴中保温5 min;4号和4′号试管放入100 ℃的水浴中保温5 min。

(4),将1′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1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1号试管继续放在0 ℃的水浴中加热10 min, 将2′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2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1号试管继续放在室温中保持10 min,将3′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3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1号试管继续放在60 ℃的水浴中加热10 min;将4′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2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4号试管继续放在100 ℃的水浴中加热10 min。

(5)待1号,2号,3号和4号试管冷却至常温后,在1号,2号,3号和4号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碘液,并轻轻振荡,观察颜色的变化。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

1、

2、3号。(2)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的过氧化氢溶液

(3)再另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清水、2 mL盐酸和2 mL NaOH溶液,并在试管上分别写上1′、2′和3′。

(4)在1′号、2′号和3′号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并轻轻振荡,静置1 min。

(5)将1′号、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1号、2号和3号试管中,并轻轻振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

(6)观察1号、2号和3号三支试管内的变化,记录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7)迅速将带火星的卫生香分别放在三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卫生香燃烧情况。

2 教学总结反思

本次实验课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 3.提供必须的材料用具。

4.设置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效果。5.知道学生实验,得出结果和结论

6.组织展示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7.撰写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探究实验。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兴趣等方面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7篇:二酶的特性 教学案

酶的特性 教案

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 裴金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理解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能力目标:

4、实验设计

(1)实验预期:根据自己作出的假设,预期会看见怎样的实验结果?并做记录。

通过实验,掌握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的影响。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感受科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

【教学用具】PPT课件、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方法】结合学案进行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指导法、分组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讲述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酶的高效性

大量实验证明,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__________倍。

二、酶的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___化学反应,如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的分解。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__________是分不开的。

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一)PH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材料用具: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变量? (3)对照组怎样设置?你将设定哪几个PH?怎样将不同溶液的PH分别调到设定

5、实验方法

6、实验结果: 结论:

(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

的数值?

4、实验设计

(1)实验预期:根据自己作出的假设,预期会看见怎样的实验结果?并做记录。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变量?

(3)对照组怎样设置?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怎样将不同溶液的温度分别调到设定的数值?

5、实验方法

6、实验结果:

结论:

第二课时

四、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____________,酶的活性都会_________。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_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有的最适温度高达________。

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_________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______,植物体内的酶最适评pH大多在____________之间。 ____________或温度_____,会使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坏,使酶________。0℃左右时,酶的_______,但酶的______________,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_______。因此酶制剂适于在________________下保存。

【课堂练习】

1、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2、用纯唾液和用稀释10倍的唾液做唾液淀粉酶的催化实验,其效果完全相同,这说明酶具有(

A、专一性 B、多样性 C、高效性 D、多变性

3、能水解脂肪酶的酶是 (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麦芽糖酶

4、人在发高烧时,常常食欲大减,最根本的原因是 ( ) A.所吃食物不能消化 B.胃没有排空

C.体温超过合适温度,消化酶的活性下降 D.吃药使人没有了胃口

5、胃蛋白酶在进入小肠后就几乎没有了催化作用, 主要原因是 ( )

A.pH不适合 B.胃中已经起了消化作用,不能再起作用了 C.被小肠中的物质包裹起来,所以起不到催化作用 D.小肠中没有蛋白质可被消化 课堂练习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组成大多数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B.少数酶是RNA

C.每种酶都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D.酶都具有消化功能

7、将唾液淀粉酶先放入沸水中2分钟,再放在37℃的恒温水浴中,酶的催化效率前后变化是 ( ) A、不断降低 B、先升后降 C、先降后升 D、没有变化

8、加酶洗衣粉中一般含有蛋白酶,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种洗衣粉为什么能够很好地除去衣物上的

奶渍和血渍?

(2)使用这种洗衣粉为什么要用温水?

(3)含有蛋白酶的洗衣粉不宜用来洗涤下列哪些衣料?( ) A.化纤 B.纯毛 C.纯棉 D.真丝

(4)为了更好地除去衣物上的油渍,在洗衣粉中还可以加入什么酶?

【作业】 1.加酶洗衣粉不能用沸水溶解,这说明了酶的作用( ) A.适用低温下催化 B.具有高效性 C.需适宜的温度 D.具有专一性

2.人的血液中碳酸酐酶的1个分子,每分钟可催化1900万个碳酸分子,这说明酶具有(

A.多样性 B.专一性 C.可控性 D.高效性 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起作用

B.酶的产生受遗传物质控制,也可从食物中获取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D.酶在催化过程中不断被消耗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酶就是蛋白质

B.由于酶比无机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速率,所以反应前后本身的数量也减少的多 C.酶的活性与PH、温度等因素有关

D.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5.能正确说明酶不同于一般催化剂的催化特性之一的是( ) A.酶都是蛋白质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C.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提高

D.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6.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就失去其催化作用,主要原因是( ) A.酸碱度不适宜 B.胃蛋白酶抑制了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C.胃中没有淀粉 D.唾液淀粉酶被分解

7.研究表明:一分子过氧化氢酶能在1分钟内是5×10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氧和水,相当于Fe3+催化速度的109倍,但是对糖的水解却不起作用,这个事实说明酶分别具有(

A.多样性,稳定性 B.高效性,多样性 C.高效性,专一性 D.高效性,稳定性

8.下图中,横轴均表示酶的反应条件,纵轴为酶促反应速度,能正确反映温度和PH值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是(

A.甲和丙 B.甲和乙 C.都是丙 D.都是丁

甲 乙

丙 丁

9.10℃(X)、40℃(Y)、80℃(Z)条件下,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是( ) A.X>Y>Z B.Z>Y>X C.X>Z>Y D.Y>X>Z 10.分别用0℃和100℃的温度处理淀粉酶后,酶都没有活性,但( ) A.经过0℃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B.经过0℃处理的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C.经过100℃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D.经过100℃处理的酶被水解成了氨基酸

5【课后反思】

酶的特性实验参考资料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PH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

材料用具: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蒸馏水 试管、量筒、滴管、pH试纸 实验方法

(1)取三支试管,编号为

1、

2、3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2)取三支试管,编号为1′、2′、3′号,分别加入2mL蒸馏水、质量分数为5%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摇匀。

(3)分别把1′号试管液体倒入1号试管、2′号试管液体倒入2号试管、3′号试管液体倒入3号试管,摇匀。

(4)观察这三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情况。

(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 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

试管、量筒、滴管、烧杯、温度计、试管夹、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火柴

实验方法

(1)取三支试管,编号为

1、

2、3号,分别加入2mL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取三支试管,编号为1′、2′、3′号,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分为三组:1和1′、2和2′、3和3′,分别放入热水(约60℃)、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温度5min。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温度5min 。

(5)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

(6)观察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作业答案 1-5CDCCD 6-10ACCDA

推荐第8篇: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 (5%)、Hcl (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

5、

6、

7、

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

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

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

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

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 (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

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1)单因子变量原则 (2)等量原则 (3)对照性原则

推荐第9篇: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使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教学难点:是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学习纸、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认识三角形了,你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画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选择学生画得不正确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则把事先准备的以下图形也贴在黑板上。)

师:(指着第

1、2个图形分别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师:(指着第3个图形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我们看一看科学家是怎样说的?(大屏幕出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觉得在定义中那些词比较重要?(围成 线段) 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 咱找三人上来演示一下。 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师:说得很好,(指着刚才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它们都不是围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

师:你们说的真好! 请同位再把三角形的定义互相说一遍好吗? 师: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共同画一个三角形。 师:修改自己画的不规范的地方。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每条线段分别叫三角形的边。 师:有几条边? 生:三条边。

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的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师:有几个顶点? 生:三个顶点。 师:形成了几个角? 生:三个角。

师:请你指着自己画的三角形上说说三角形的边、顶点、角。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大家一起叫出它的名字。 生: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FGH等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师:问的好,三角形的高在哪里?你们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答案就在你手中,打开老师发给你的资料。听清要求:①自学,标出重要的内容;②试着画出下面三角形的高;③小组交流。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A

B

C

你能试着画出下面三角形的高吗?

师:通过三角形高内容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生2:我知道了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师:你能边说边演示着画出老师上面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师:说得真好。结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将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的高不规范的地方修改一下。

师:这个同学是以三角形的边BC为底,从顶点A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可不可以以边AC为底,从顶点B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师:你的想法很正确。(课件动画演示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师:因为三角形的每条边都可以作底,也就会有相对应的三条高。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高一共有三条。

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学,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么画三角形的高,而且知道了三角形的高有三条。你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我们来休息一下,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3、三角形的稳定性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对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1.填一填

三角形有( )条边,( )个顶点,( )个角。 三角形具有( )性。 三角形有( )条高。 2.判断

①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 ②篮球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 ) 3.画出下面各三角形的高。

底 底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生1:没想到小小的三角形还有这么多奥秘。 生2:三角形的作用真不小,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它。 生3:我会画三角形的高了。

师:有关三角形的秘密还有很多,课后你们可以继续探讨它,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推荐第10篇: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第59-61页的例

1、例2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找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的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角板 三角形模型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

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的主题图,我们学过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强调:围成是指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认识三角形的高。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组织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并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垂线。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在三角形上标明高和底。

(2)强调:通常画高用虚线,还要标明垂足符号。 (3)议一议:三角形会有几条高?三角形有三条高。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表示成三角形ABC。 (5)课本第60页做一做。(分小组完成)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动手画一画,并相互交流,并记录疑问。 三角形有3条高,ppt出示三角形高的几种情况。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上的高是另一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2的情境图。观察图中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 (2)学生用筷子做的三角形模型,长方形模型,动手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

根据学生汇报,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PPT出示:巩固练习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第11篇: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出示流动红旗、建筑框架、吊车、笔筒)(学生回答指出都有三角形)

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大家看,在这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吗?(分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评价,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你能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并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利用实物投影仪交流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形成了一致的看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师:在我们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地方很多,你们看(课件出示: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你发现了什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教师拉动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三角形,我请两个同学来拉拉看,(指名)感觉怎样?(拉不动)拉不动说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稳定性并板书)

师:正是因为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所以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广泛,你能举个例子吗?(房顶做成三角形的,台历、斜拉桥、吊车)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你能想办法让这个四边形也拉不动吗?

(指名说)为什么?(教师演示)

师: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能来运用吗?

巧手实践。

(1)学校的椅子坏了,有点摇摇晃晃,谁能利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想个办法把它修好?

(2)路边的小树被风刮倒了,要把小树固定住,可是路边只有一根木棍,怎么办呢?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五、教后反思

第12篇: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过程与方法: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若干根、毛线、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各种多边形图片、袋子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师出示幻灯片)

生:三角形。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生活用品,他们中也有三角形 (师出示幻灯片)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师: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三角形的概念

1、摸一摸,初步感知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你能把它摸出来吗? 生:能。

师:不过问题可没有那么简单,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这些图形„„ (师边说边出示以下图形)

师:现在你还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摸出三角形来。 师 那么请摸三角形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能一次就摸出了来呢? 生: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其它图形都比三个角多,或者没有角。 师 那我们来再仔细观察一下, (师出示幻灯片)

顶点边角顶点边角角顶点 边师:这个三角形除了有三条直的边,还有三个顶点、三个角,大家同意吗? 生 :同意。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构建概念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

师:老师在电脑上也画了几幅图,请同学们来看一下: (师出示幻灯片)

师: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

生1:第(1)幅图中没有连接起来。 生2:第(2)幅图画的是角。

生3:第(3)幅图中出现了一条曲线。 生4:第(4)幅图中画的太长了。 生5:第(5)幅图是一个三角形。

3、摆一摆,围一围

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实物摆出一个三角形

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班中展示,并进行评价。(用毛线围的要看看是否有角)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预设: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 (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

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师出示幻灯片,板书概念,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师:在这个定义中你觉得那些词最重要? 生1:三条线段 生2:围成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三人小组拉演示一下。

生:围成的意思应该是三条线段连接起来,没有空隙。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不错!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画了那么多的三角形,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怎么区分呢? (师出示幻灯片)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三条边分别是(AB边BC边和AC边) (师出示幻灯片)

师:请大家看一看下面这个图片中包含几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三角形ABC三角形ABO三角形ACO

(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观察三角形 师:好,我们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那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到图片中找一找三角形

(师出示幻灯片)

2、动手巧实验

师:我们看到的那些图片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三角形,设计师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三角形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同学们拿出学具:四边形和三角形,动手拉一拉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1:四边形容易变形。 生2:三角形不变形。

出示四边形教具

师:我手里的四边形总是左右摇晃,你能想一个方法让这个四边形不摇晃了吗?

生1:加上一根木条就行。

生2:应该把木条的两端固定在相对的两个角上。 师:为什么这样就不摇晃了呢?

生3:因为变成了两个三角形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其实刚才大家正是利用了三角形最大的特性:稳定性 (师出示幻灯片并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现在你明白设计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三角形了吗? 生: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想一想? 师:三角形不但坚固稳定,而且具有美感。希望同学们利用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知识,帮我们班级修修破损的桌凳,看看你们会不会当这个小小的修理工,好不好? (三)、认识三角形的高

1、问题导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课件)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五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师出示幻灯片)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2、自学定义

师: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幻灯片)

(师巡视指导,出示三角形的高定义)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师:那第四和第五幅图既垂直又经过定点了呀 生:应该是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才是高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 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师出示幻灯片

三、堂堂清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相信你们已经把今天的知识都学会了,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四、课后作业

(师出示幻灯片)

五、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你们今天学得快乐吗?能说出你的收获吗?

(师出示幻灯片)

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通过画三角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意义,在教学底和高的含义及高的画法时让学生从底和高的概念入手,在对底和高的概念细致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尝试做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探索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拉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真实的感受到了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又通过固定平行四边形,再次展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然在课堂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评价语言的单调,课堂生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在有些环节还缺少适时的小结。

第13篇: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摸一摸,初步感知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你能把它摸出来吗?(能)不过问题可没有那么简单,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这些图形„„(师边说边出示以下图形)

师:现在你还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摸出三角形来。 师 那么请摸三角形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能一次就摸出了来呢? [预设:学生能够很快地摸出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其它图形都比三个角多,或者没有角。]

1、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师 那我们来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除了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你还发现什么了.(生 : 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画一画,构建概念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选择学生画得不正确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则把事先准备的以下图形也贴在黑板上。)

师:(指着第

1、2个图形分别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不是三角形,因为这三条线和线之间没有连在一起。] 师:(指着第3个图形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这也不是三角形,因为线段出一点头了,没有连在一起。]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预设: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们的话我听得不是很明白,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 (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 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四人小组拉演示一下。 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师:说得很好,(指着刚才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它们都不是围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 师:这些图形你们有办法使它变成三角形吗?

(用小棒在展台上摆出这三个图形,让学生上去移动小棒,变成三角形。)

[评析: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本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抓住学生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三、辨一辨,理解概念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出为什么。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辨别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FGH等

师: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三角形ABC。(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ABC)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评析: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

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集体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 (完成第二部分) 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 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3:让学生验证。 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评析: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老师手中三角形的长度是相同的) 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

师: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呢?正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 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ABC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评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李老师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4、整节课,数学活动丰富而有序,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第14篇: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物体,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初步认识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三角形”。]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预设: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顶点边角顶点边角角顶点 边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请生拿出三角板跟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构建概念

师: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

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三人组拉演示一下。 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师:老师用三根小棒组成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这些图形你们有办法使它变成三角形吗?

(用小棒在展台上摆出三个图形,让学生上去移动小棒,变成三角形。)

这[设计意图: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本环节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4、辨一辨,理解概念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出为什么。

123456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辨别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

5、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那么三角形的每

条边,每个角,每个顶点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了,比如线段AB.(请生说出其他部分的名称) 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等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但是他们没有标上名字,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用手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设计意图: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强调画的过程),师讲解画高的方法(用课件演示)。 请生自己在练习纸上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 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3: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师:再拉一拉三角形框架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举例)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4.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三.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顶点边角角角边边顶点

顶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ABC (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再给学生提供五边形、六边形„„的例子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整节课,数学活动丰富而有序,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第15篇:酶与酶促反应教学设计

酶与酶促反应教学设计

李培花 静待花开一生物学科工作坊

(作者简介:李培花,女,汉族,生于1986年,现任教于横山中学,二级教师。2009年7月毕业于延安大学,特岗教师,2010年开始担任高中生物教学。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积极乐观,勤勉刻苦;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

一、教材分析

“酶与酶促反应”是苏教版“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前面已学习已经认识了细胞的结构和物质基础,但没有接触细胞的代谢。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酶的定义和ATP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深入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同时穿插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判断、实验设计的原则,并能简单分析实验现象,为下节课探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做铺垫。

二、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回忆酶的定义和酶具有催化性实验,提出问题:酶具有催化性,那么它的催化机理是什么呢?它还有什么性质呢?进入本节新课的研学。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66页的“知识海洋”结合导学案的

6、7内容思考:

1、什么是活化能?

2、PPT中曲线中的CA和CB的含义是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酶具有催化的实质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时质疑:无机催化剂和酶都有催化性,那么谁得催化效率更高呢?接着让学生结合导学案8和PPT所示内容,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尝试分析导学案9的曲线,师生总结得出高效性的实质和意义。其次开始讲述酶的另一特性----专一性,结合课本的“酶具有专一性”实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讨理解专一性的含义,最后以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温度得出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这一特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根据相曲线进一步理解酶高效性的实质。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导学案相关内容,尝试分析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初步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并尝试设计实验。

3、将生物核心素养----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资料分析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的实验设计分析。

2、教学难点:酶的高效性实质的理解,专一性的实验设计分析。

五、课前准备

PPT、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旧知识导入法

利用学生已学习的酶的定义,共同回忆其来源、作用和本质以及验证催化性的实验过程,

然后质疑:酶的催化机理是什么?进入新课研学

(二)、新课

1、酶的高效性

活动安排;(1)、学生阅读66页内容的“知识海洋”,结合导学案的

6、7,明确活化能的

含义,对照曲线:尝试说出ca、cb、ba段的含义(图一)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酶催化性的机理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图二)

(3)教师PPT展示图片及相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酶的高效性

知识过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吃馒头时,越嚼越甜,那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所以馒头变甜。但是吃肉时不小心把肉丝卡在牙缝里了,结果两天后他还有被消化,为什么?导出酶的特异性(专一性)

2、酶的特异性

活动安排:(1)PPT展示酶的特异性的概念,学生阅读66页内容的理解特异性的含义。

(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验证酶的特异性实验。

设计思路:酶相同底物不同或者底物相同酶不同

(3)学生阅读课本65页实验,分析讨论PPT所示的问题: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其进行点评,补充,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对蔗糖不起作用,则酶具有特异性。

3、作用条件温和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加酶洗衣粉作为切入点,询问用怎样的水温洗的衣服更加干净?然后PPT展示酶的另一个性质,作用条件温和,以及其意义。酶需要在常温、常压和适宜的温度,正好符合生物体内的生活环境。

(三)课堂小结

师生边回忆边完成知识框架

七、板书设计

二、酶的性质

1、催化性 活化能含义

2、高效性

实质: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3、特异性(专一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底物的分解)

4、作用条件温和

第16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_二酶的特性》教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专一性

生物体内某些酶只能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而不能催化所有物质。如二肽酶能水解任意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所以,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这个实验可以叫学生通过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课后探究)

提问:酶所催化的反应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呢?

探究二:温度对酶活动的影响

探究三: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分组和实验材料的选择

将学生分组,两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另两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对酶材料进行选择。向学生展示α—淀粉酶(工业用酶,适宜温度60℃),还有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提问:肝脏研磨液里主要包含那种酶? 问:如果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的影响,合适不合适?

教师补充: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设置高温条件,温度不仅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还会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速率产生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就不够严密。建议用α—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要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

指出: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一个严谨的、可行性强的实验来说尤为重要。在大屏幕上列出思考问题:

(1)你所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

(2)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反映因变量的指标是?如何对其指标进行检测? (3)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进行控制?

应遵循的原则: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等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 2.实验方案设计和讨论

在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较合理完善的实验设计,将方案展示如下: 温度组:

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3,4,5和6。

⑵向1~3号试管中各加入1mlα—淀粉酶溶液,向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⑶将1号和4号试管放入0℃冰水浴中,2号和5号试管放入60℃水浴中,3号和6号试管放入100℃沸水浴中,均保温1分钟。

⑷分别将置于相同温度下的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均匀,仍然分别在0℃、60℃、100℃条件下保温,让混合液反应5分钟。

⑸将反应后的三支试管取出,分别加入等量碘液,震荡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是否变蓝及变蓝程度,记录下来。

pH组:

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3,4,5和6。 ⑵向1~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肝脏研磨液,向 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H2O2溶液。

⑶向1号和4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5%的NaOH溶液,向2号和5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蒸馏水,向3号和6号试管中各加入2滴5%的盐酸溶液,静置2分钟。

⑷分别将1号和4号、2号和5号、3号和6号试管中的溶液混合,震荡,观察混合后的三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和气泡生成量的多少,记录。

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原因。如:①试剂量取、混合等实验步骤操作是否规范;②在先后取不同试剂时,量筒有无清洗干净;③在酶与底物混合后,有无在与混合前相同的条件下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等等。

4.得出结论

每种酶都有发挥自己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当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酶的活性都会下降,且高温可以使酶永久失活,pH过酸或者是过碱,酶的活性也都会下降。

5.拓展延伸:如果给一个未知的酶,如何测定它发挥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布置作用

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酶的专一性

十、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笔者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究实验,一个是利用课件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第

二、第三个实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实验一的方法后,在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中开展的。目的是做到既关注知识结论,更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酶的专一性和酶所需的作用条件实验的设计比较灵活,需要和物质鉴定实验相结合,难度较大,宜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另外,由于受仪器设备的限制,对于酶的催化作用的原理不宜探究过深。

3、新课标的理念,在于突出发现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重现和虚拟手段模拟生命现象,是生物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通过虚拟实验操作模拟酶的专一性实验验证过程,把抽象复杂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肉眼可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17篇: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doc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三角形的特性》。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摸一摸,初步感知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你能把它摸出来吗?(能)不过问题可没有那么简单,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这些图形……(师边说边出示以下图形)

师:现在你还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摸出三角形来。

师 那么请摸三角形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能一次就摸出了来呢? [预设:学生能够很快地摸出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其它图形都比三个角多,或者没有角。]

1、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师 那我们来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除了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你还发现什么了.(生 : 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

顶点边角顶点边角角顶点 边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画一画,构建概念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选择学生画得不正确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则把事先准备的以下图形也贴在黑板上。)

师:(指着第

1、2个图形分别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不是三角形,因为这三条线和线之间没有连在一起。] 师:(指着第3个图形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这也不是三角形,因为线段出一点头了,没有连在一起。]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预设: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们的话我听得不是很明白,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 (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

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四人小组拉演示一下。 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师:说得很好,(指着刚才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它们都不是围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

师:这些图形你们有办法使它变成三角形吗?

(用小棒在展台上摆出这三个图形,让学生上去移动小棒,变成三角形。)

[评析: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本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抓住学生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三、辨一辨,理解概念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出为什么。

123456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辨别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FGH等

师: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三角形ABC。(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ABC)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评析: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 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集体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 (完成第二部分) 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 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3:让学生验证。

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评析: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老师手中三角形的长度是相同的) 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师: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呢?正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

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现在小明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出示图片:这是小明家、校、商店、邮局的位置图,你们能看出这张图与以上我们所学知识有什么关联吗?(各段路围成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呢?(生指)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可以到达?对上路中路围成的三角形来说,走上路就是走?走中路就是走三角形的什么?(第三条边)三角形的今天小明刚巧要做卫生,想快点到学校,他走哪条路最近?(中路)师:为什么?(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长)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师:还有别的想法吗?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那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也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可以做个实验试试看: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4张纸条,每张纸条都分成了3段,每段都量好了不同的长度,同时每段代表一条边,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纸条来看一看,师分别介绍(实物投影显示):这张纸条上的3段长度分别是

10、

6、7,

10、

6、7分别代表3条边的长度为10cm,6cm,7cm,看是不是每张纸条中都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呢?你们试着围一围,思考:(投影出示)是不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1、动手试一试,每完成一个实验就把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及结论填在实验记录单上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填在报告单上:(什么样的3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本组得不出结论的,也可以与其他小组共同商量。

2、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师启发:是什么样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师指投影下的线段提示)只要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其余任意两条边的和肯定大于第三边,肯定能围成三角形。

4、回归图形,验证巩固

A、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边的规律,你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的原因吗?

B、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判断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了,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比比谁反应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规则是:我请五位同学来演小棒,这五位同学当中的三位同学任意组合,看能不能拼成三角形认为能拼成三角形的迅速起立,看谁的反应快。(你能判断的这么快,是怎样做的?两条短边的和与第三条边比较来判断)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ABC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再给学生提供五边形、六边形……的例子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评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李老师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整节课,数学活动丰富而有序,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套、三角板、小棒若干、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流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2、认识意义和特征

三角形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带来几个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敢) 出示问题

(1)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把各部分名称标在你画的三角形上。

(2)判断:你认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请用“√ ”标记

(3)结合画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的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求: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图

1、

5、

6、8都是三角形。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刚才大家画了三角形也判断了三角形,现在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师: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说法不对,图

二、图三都有三条边,但它们都不是三角形。生2: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也不对,图3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它不是三角形。 生3:我认为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端点相连,围在一起。 师:图3算是围成吗?

生:不是,上面的两个端点也要连在一起。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大家的意思是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都要相连?(是) 课件演示:端点相连的过程。 师:现在是三角形吗?(是)

我们看: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像三条线段手拉手——(围在一起) 的确,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意义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没选的图形不是三角形。 学生用定义解释

小结: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既要看它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还要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在一起,也就是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是不是都相连。

【评析:让学生挑战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学生概括出自己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和认识,为总结抽象出三角形的意义做好铺垫。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不同的说法互相碰撞,互相纠正,教师适时用反例纠正错误的说法。在碰撞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真正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我用A、B、C表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板书三角形ABC。)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第二部分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

【评析: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评析: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 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集体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 (完成第二部分) 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 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3:让学生验证。

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评析: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老师手中三角形的长度是相同的) 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

师: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呢?正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

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ABC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再给学生提供五边形、六边形……的例子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评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李老师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整节课,数学活动丰富而有序,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第18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

一、教师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 钢锯条(25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3 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慢

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 (以上问题利用投影)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板书)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板书)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板书)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 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

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

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次声波如: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

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师演示] 以上讲完后,用示波器来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 [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 (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 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 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发声特点

轻轻拨

声音小

用力拨

声音大

我的结论 振幅大 声音大(响度大) 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板书) [师演示] 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 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

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

[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 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

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三、音色(板书)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板书) 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把三类乐器的特点归类。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一件简单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以及如何调节音调、响度。

第19篇:“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4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4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学设想: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狐狸偷东西的故事导入。

师:有一只狐狸总是喜欢不劳而获。有一天,它去一个农夫的果园里偷葡萄。葡萄园的篱笆是平行四边形的。狐狸一推就进去了,吃了农夫那么多的葡萄。农夫心疼极了。这时,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将农夫家的篱笆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天,狐狸又来了,可是这回怎么也推不开了,农夫也不明白:“为什么我围的篱笆被推两下就倒了,而小精灵围的篱笆怎么推也推不倒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创设了情境,结合故事中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做好准备。】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剪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将剪好的三角形放在一起,观察:在这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中,有什么共同点?(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三角形都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2.小结: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

3.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由3条线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4.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80页画出三角形的定义,自由读一读三角形的定义。再齐读。

5.师: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比较重要,为什么?

6.练习:(出示课件。)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w”并说出你的理由。

7.教学三角形ABC:在三角形的顶点上标3个字母ABC,它就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请学生自己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实验: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先用手握住平行四边形框架对角上的两个点,用手拉一拉,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再拿出三角形框架,用手拉一拉,它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实验做完后,请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具有什么特性?请组长将讨论结果记录在题卡上。(课件出示。)

2.学生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3.在小组内将实验后的学具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谁愿意帮助农夫解开谜团呢?

5.举例:请同学们举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6.提问:(出示课件)找出各图中哪儿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生:自行车的支架上有三角形,起到稳定的作用。

生:电线杆上有三角形,起到稳定的作用。

生:摄像机下面的三脚架上有三角形,起到稳定的作用。

7.练习:(出示课件 :巧手实践。)

(1)学校的椅子坏了,有点摇摇晃晃,谁能利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想个办法把它修好?

(2)路边的小树被风刮倒了,要把小树固定住,可是路边只有一根木棍,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亲历数学探究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会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乐趣。】

四、自主学习,尝试画高

1.教师出示课件:两个三角形,提问: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谁的个高,应该怎么办呢?

2.怎样正确地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3.提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画三角形的高?

4.师指名口答。学生在汇报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时可能介绍得不好,老师随时帮助指导。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画高的过程,教师讲解方法。

【设计意图:改变了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在网络研讨的过程中,有教师提出应该有直观演示的过程,这样学生更便于理解,所以在此教学环节中有所改动。由动画演示画高的过程,教师讲解方法。】

6.学生尝试画高:请同学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中以BC边为底画高。

全体学生动手画以BC边为底的高,师巡视。请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以BC边为底画的高。

7.提问: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三角形的高和底又是什么关系呢?

8.小结:三角形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3条高,所以以任意一条边为底都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段。

9.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第一题。(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反馈。)

画直角三角形的高时,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当作底和高,也可以以斜边为底画高。重点学习第三个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来画这条底边上的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编辑/魏继军

第20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永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音叉、乒乓球、铁架台、直尺、学生自带乐器(如吉他、竖笛等、自行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美妙的声音吧!听后告诉老师,你听到的声音是由什么发出的呢?你听的声音有哪些不同呢?听音乐,听后教学上回答问题

1 生1:是由古筝发出的 生2:高低不同 生3:大小不同

师:同样是弹奏古筝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就会决绝我们的疑问。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及影响因素

师:按不同的琴键,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生:高低不同

师:对高低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师: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音调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

【进行实验】

请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吹较细的笔帽,声音清脆,音调高;吹较细的笔帽,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2: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直尺),尺伸出桌面越短,声音清脆,音调高;尺伸出桌面越长,声音浑厚,音调低。

生3:用手指拨动吉他同一根琴弦,手指靠上时,音调低;用同样的力拨,手指靠下时,音调低。

生4: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吉他的不同琴弦,琴弦越细,音调越高;琴弦越粗,音调越低。

生5:……

学生总结出:

2 大(粗、长)的物体发声体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小(细、短)的物体发声体振动频率快,音调高。

教师演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吹笛子。让学生比较音调的高低,并分析。

吹气时,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改变了笛子中空气柱的长度,笛子内空气柱短,振动频率快,声音尖锐,音调高。管内空气柱长,振动频率慢,声音低沉,音调低。

(二)响度及影响因素 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播放大小不同的声音,听到的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生:大小(强弱)不同

师: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板书)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边展示,边总结。

生1:用力敲桌面,桌面的振幅大,响度大;轻敲,桌面的振幅小,响度小。

你是怎样比较出桌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的呢?

生1:将手指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桌面,手指振动越强烈说明桌面振幅越大,振动轻微说明振幅越小。

有其他更直观的反映方法吗?

生2:在桌面上撒上一些碎纸屑,观察纸屑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桌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还有其它的做法吗?

生3: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的高度反映了锣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用力敲音叉,音叉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音叉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将响度与振幅用箭头联系起来)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及影响因素

游戏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二胡演奏) 梁祝2(小提琴演奏)梁祝3(古筝演奏) 让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介绍: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2.耳朵“辨”人。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任意请几位学生读中考誓言,让其他同学说出宣誓人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板书: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

教师介绍: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三、课堂练习

四、课后小结: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附件1:板书设计

4 件2:课堂练习

1.小李在学了有关声音的特性以后,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的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音调 频率

响度 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声 音色 振幅

2.牛的叫声与小鸟是不同的, 的叫声音调高,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 比较高; 的叫声响度大,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 比较大。另外两者的 也不相同。

3.“震耳欲聋”指声音的 ,“悦耳动听”指声音的 ,“脆如银铃”指声音的

4.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6.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7.节日庆典上,男低音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B.“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D.“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8..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解释有误的是( )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

C.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

执教者: 王永刚 单位: 岷县城郊初级中学

酶特性教学设计
《酶特性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