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30 08:36:02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内容与学情分析】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富有奇丽色彩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歌颂了盘古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本文语言极具特色,第二段的对偶句和第四段的排比句带有鲜明的语言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孩子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典范。神话故事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说、仿写练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混沌、猛劈、缓缓、逐渐、四肢、肌肤、滋润、血液、创造、祖宗”这十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3.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模仿第四段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 难点:运用第四自然段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2.检查词语

(1)出示生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指导。 混沌

猛劈

缓缓

逐渐

四肢

肌肤

滋润

血液

创造

祖宗

(2)理解词语“混沌”是什么意思呢?“宇宙混沌一片”是什么样子?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这混沌一片的天地被盘古劈开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画出文中句子。 (1)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句子,通过读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句子中的反义词及同义词,感受对偶句的特点,体会句式的工整。) (2)出示课件:______的东西,______上升,变成了天; _______的东西,______下降,变成了地。

“这样,还会不会读?”,加上手势,想象着画面,再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体会重点句的表达特点。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或感到有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它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老师引读,随机理解以下词组“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滋润万物的雨露”,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同位互相读读。通过朗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感知排比句在表达上的特点,不讲“排比句”术语,只是体会文中连续用几个“他的什么变成了什么”,能让我们感受到盘古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3)指名读,其他学生听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文字,想画面,落实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2.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仿写

(1)盘古的身体仅仅只发生了这些变化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

(2)想象一下,盘古的身体还有哪些部分会发生变化?运用下列句式写话。

“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 (3)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3.回归整体,朗读全文,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把故事将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1、上网搜集《盘古开天地》的视频观看,进一步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推荐第2篇:人教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 zcs教学设计

zcs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其四声。

3、引导学生观察,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习惯,项固\"i\"上的标调规则。教学重点:

认识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 c s”和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已经到拼音王国认识了很多字母娃娃,它们有单韵母家族的,也有声母家族的是吧?现在,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把单韵母家族的几个兄弟请出来,谁愿意来试试?

2、谁愿意来请出声母家族的兄弟?(字母边用幻灯出示)

3、全班齐读出示的所有字母。

4、小朋友们真棒,都认识了这些字母娃娃,今天,老师又请来了三个字母娃娃,这三个字母娃娃也是声母家族的。你们想知道是哪三个么?在老师请出这三个声母娃娃前,请你们先看看老师这里的三幅画。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 c 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幻灯出示小女孩写字),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做什么?你能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说么?

2、写字的“字”把它的音读的轻一些,短一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母Z。

3、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4、分组读

5、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都能读准这个声母的音了,现在谁来说说看,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记住z? 编顺口溜(写字写字zzz , 像个2字zzz )

6、全班齐读顺口溜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刺猬图片)现在,请小朋友观察这幅图,说说看,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说的真好,刺猬的“刺”,把它的音读的轻一些,短一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个声母C

3、老师找一个今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来读一读。

4、生读,师生及时评议。

5、全班齐读C

6、谁来告诉大家,你会怎么来记声母C。

7、齐读顺口溜(半个圆圈c c c,小小鱼刺c c c)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

(出示蚕吐丝的图片)再来看看最后一幅图,图上画了什么?

2、春蚕吐丝的“丝”读的轻度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三个声母S。

3、自己试着读读看,完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4、老师来请几位小朋友读给大家听。

5、你要怎么记住这个声母娃娃?

(8字一般,SSS,春蚕吐丝SSS)

6、小朋友学的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三个声母读一读吧。

7、读的真棒,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么?老师要把这三个声母的顺序打乱,看你们还能不能像刚刚那样读的那么好?

8、请个别学生读

9、今天大家读的都很不错。读这三个声母的时候。舌头是平平的,因此他们又一个名字叫——平舌音,跟老师齐读两遍,平舌音ZCS。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1、声母zcs他们还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单韵母i,只要他们一见面,就永远不分离,不管什么时候,都是肩并肩的。想看看他们碰面后是什么样子的么?现在跟老师一起去看看。

幻灯出示zi,ci,si,接在其对应的声母后面。知道怎么读读他们么?谁来试试看?

2、听老师读一读好么?:z——zi c ---- ci

s – si

3、听出来了么?谁来说说前后两个字母读音有什么不一样?

(zi ci

si的发音跟声母ZCS的发音很像,但是它们要比声母的发音长些。)

4、真棒,你的倾听能力真强。,这三个字母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有点长,大家要听好了,它们叫——整体认读音节。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知识。跟老师说两遍,整体认读音节。注意了,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所以不用拼读出来。

5、现在请会读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小朋友起立一起读给大家听。

6、读的真不错,现在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老师知道你们最会听了,等会听老师来念,如果你听到的是又轻又短的声母就举起你的左手,听到又长又响的整体认读音节就举起你的右手,听明白了么?

7、哇,小朋友的耳朵都很灵,倾听能力都很强。

四、拼读zi ci

si的四声

1、你们知道么,整体认读音节跟韵母一样,可以带上声调来读,现在我们就给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带上四顶帽子。一起来看看。注意了要i的头上带帽子的时候要记得„.?

2、出示zi ci

si的四声,有个别学生来读。

3、现在老师把他们的四声打乱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准的读出来。

4、今天大家表现得都很棒,拼音娃娃也很满意大家的表现。现在他们玩累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吧

五、送声母回家

1、出示四线格,由学生上台在相应的四线格中贴声母,贴出一个读一个。

2、还有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他们是„?老师出示卡片,有学生来读。

六、ZCS与韵母相拼

1、哇,老师发现你们认拼音的能力都很不错,现在让老师瞧瞧你们认字方面还有没有那么强?请看生字(幻灯出示)

2、真棒,认字认得真好,那请你们加上拼音来拼读,看谁最厉害?

七、今天我们又到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声母还有整体认读音节及他们的四声,还记得么?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学习zcs三个声母与韵母相拼,敢继续挑战么?

公 开 课 教 学 设 计

执教者:郑艺芳

推荐第3篇:人教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 iuyw教学设计

2、i u v

一、教学目标:

学会iuǖ三个单韵母和y、w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掌握iu、ǖ、yi、wu、yu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利用教材的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字母的音、形和音节。

二、重点、难点:

iu、ǖ、y、w及yi、wu、yu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准iu、ǖ、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带小朋友去冬冬家,(出示情境图)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2、谈后导入,冬冬家真美。你看,冬冬住的房屋多漂亮啊!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冬冬正在河边给鱼喂食呢!院子的周围种着树,乌鸦飞来树上做窝。冬冬的妈妈多勤劳呀!她在做什么呢?

二、学习单韵母

1、衣服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

2、示范发音

(牙齿)对齐i (开口度小两唇d) 呈扁平形)

顺口溜:牙齿对齐iii

3、生模仿, 齐读, 个别读(开火车)

4、认清形, i的形状像什么?(像支蜡烛iii)

5、指导书写i范写, 生书写。

6、生描红, 仿写

7、i读四调īǐ,告诉小朋友:小i有礼貌, 标调就摘帽。 生读→打乱顺序读

齐读→个别读

8、用i的4个声调组词。

三、学习单韵母u、ǖ

1、方法同 i \"u\"音的顺口溜, 嘴巴圆圆u u u(开口度小,双唇拢圆留一

小孔,舌头向后缩。ǖ的顺口溜:翘起嘴巴ǖ ǖ ǖ

2、u、ǖ的四调组词、说句子。

认清形,怎么记住u、ǖ?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书写

四、作业

认读卡片上的单韵母,变换声调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六个单韵母,打乱顺序,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

二、学习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

1、学习声母y a、激趣导入: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声母朋友y b、读音练习:它和单韵母ii的读音是一样的,大家一起读一读。 c、辨认y和i:我们把声母y叫做大y;单韵母i叫做小i(声母y,单韵母i,大y小i都读\"衣\")。

师生合编顺口溜。

2、学习声母w a、这儿还有一个声母(w)。

b、读音练习:它和单韵母u的读音是一样的,大家一起读。 d、辨认w和u,声母w叫大w,单韵母u叫小u。

学生编顺口溜记住读音(声母w,h、单韵母u,i、大w小u都读\"乌\")

识记y、w, 指导书写。

a、看图认形,同桌讨论,怎么记住y和w?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b、观察书写格式:y、w的家在哪儿呢?(y占中下格,E、w占中格)

c、学习新笔画:右斜\"﹨\"、左斜\"∕\",G、斜下斜上学习跟老师书写。

d、板演提示,y的第二笔从第二线起笔,在第三格中间收笔;w要写满格。

e、练习书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 a、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大y带着小i也来学习了。它是整体认读音节,也读作\"衣\"。

b、认记音节yi:大y带小i,紧挨在一起,它是音节yi。看着音节,和同桌说说怎么记住整体认读音节yi。

c、练习读yi的四个声调,yi标调不写点。 d、用音节yi的四个声调分别组词。

7、学习整体认读音节wu(方法同

8、yi) 板书设计:

推荐第4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要来了解一个动人的传说,题目叫做《月光曲》。板书课题。

1、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月光曲》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

2、指名复述。

二、解读“联想”,达曲境

1、师:同学们,既然课文是讲《月光曲》谱成的经过,那么就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来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对这首《月光曲》的介绍、描写。找到以后,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欣赏欣赏这优美绝伦的乐曲。

2、指名读,出示段落: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请生一起读,初步感受这美景。

4、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形成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巨浪奔涌

此过程比较灵活预设如下:

A.生:我看到了一幅非常宁静的画面。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亮。

师:怎样的月亮?

生: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月亮。

师:是呀!海水是如此的平静,天空也是如此的平静,月亮就从那水天之间悄然升起。板书:月亮升起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微波粼粼的海面。

师:怎样的海面?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平静的海面,泛着鱼鳞般的波纹,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师:是呀!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宁静的画面。板书:微波粼粼

师:你能把这“宁静”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再指名几个同学读,齐读。

B.生:我看到了月亮升高了,在天空中的轻纱般的微云中穿行。

师板书: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师:多美的景色!你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你的欣喜,谁再来? 指名读。齐读。

C.生:我看到了巨浪在翻滚。

师:啊!巨浪翻滚!它们翻滚着,一个连一个——引读:朝着岸边涌过来„„板书:巨浪奔涌

请生读此句

师:它们就这样一个连一个,一层连一层地朝着

——引读:岸边涌过来„„有时巨浪与巨浪相遇便,激起了 ——

生:无数的浪花。有时巨浪与礁石撞击在一起,便又激起了 ——生:无数的浪花。此时在月光的照耀下,浪花显得如此 ——引说:雪亮。板书:月光照耀

请生读此句。

师: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这壮美的景象,还听到了崩雷的巨响,再读 ——齐读整个语段,读出感情来。

三、“曲调”为索,悟曲情

1、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

预设:有。在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基本达到要求即可)教师或学生按以上解说在黑板上画出曲调线:

2、师: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

3、请生回答。此过程随机性比较强,预设如下: A.是由于兄妹俩的谈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

a.“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重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读出她的渴望来。 b.“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哥哥说他们家太穷,可是他们家却有一架旧钢琴,你猜这钢琴是怎么来的? 生:可能是父母留下来的。

师:是啊!有这个可能,可是他们家穷得连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哥哥有卖掉这架妹妹心爱的旧钢琴吗?为什么?

生:因为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所以他不想让妹妹失去音乐。 生:因为哥哥爱自己的妹妹,不让自己的妹妹失去最心爱的东西。 师:还可能是怎么来的?

生:可能是哥哥花了许多心血,积累了好多年才攒了钱买来的。

师:是呀!可见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会不同意妹妹去听音乐会吗? 生:不会。

师:可是现在哥哥却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我体会到了哥哥内心的内疚、无奈、悲伤及对妹妹的怜惜。 c.“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是重点要分析的,体会妹妹的懂事、善良。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生:不是。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师: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生: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使哥哥难过的话感到不安。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 生: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 师: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指导读好对话。

B.是由于盲姑娘的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围绕“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展开讨论。

师:盲姑娘因何而激动?

生:因为他感觉到了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

师:盲姑娘看到过贝多芬吗?她听过贝多芬弹钢琴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她又怎么能认定对方就是贝多芬呢?

生:她是从贝多芬的琴声中感觉到的。

师:琴声中感觉到的,从没见过贝多芬,也从没听贝多芬弹过琴,却能从琴声中感觉到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可见盲姑娘是一个

生:非常懂音乐的人。

生: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

师:她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的 ——

生:知音。

师:贝多芬得到了这一个知音,心里能不感到高兴吗?于是灵感突发,决定再为她即兴弹奏一曲。 C.还因为周围的环境,感染了贝多芬。

主要理解:“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和“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两句话中“幽静”和“清幽”两个词。

4、请生再齐读第9自然段,读出曲中之意。

四、以“曲”为媒,识人心

师:同学们,这便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可是在这乐曲之中真是只包含着这点情感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或许读后你会有更深的理解。出示课件请生自读: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二十二岁起定居维也纳。当时正是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他有一句格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师:现在你再读这《月光曲》,回忆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吗?

生:我体会到了他内心对黑暗统治的痛恨。是这黑暗的统治让兄妹俩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让盲姑娘热爱音乐却不能拥有音乐。

生:我体会到了他对盲姑娘的关心与同情以及像盲姑娘一样的穷苦人民的关心与同情。 „„„„

师:是呀!这就是《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这段有关于《月光曲》的联想。

推荐第5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一、课型:

教读课。

二、教学目标: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1)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2)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2、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小结归纳: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4、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5、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解析: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解析: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解析: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推荐第6篇:人教语文四上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人教小语四上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推荐第7篇:人教二年级语文(上)《假如》教学设计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9个生字:良、缩、遥、寻、食、泣、健、康、操;

2、学会书写8个生字:寻、良、双、操、哭、食、体、场;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作者白冰及其有关爱心的格言。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良、食、操、场”四个字的正确规范书写;

2、用多种方法学习“缩、寻、食、哭、泣”五个生字的形、义,激发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难点:

运用字理法、做动作学习“缩”并理解其义;用读音感悟、找反义词学习“哭”字;看图比较学习“哭”“泣”二字。 教学过程:

一、看图,由马良的神笔导入

1、出示图片(3幅):神笔马良

2、说说:马良的笔“神”在哪里?

二、认识白冰

看图,了解白冰及其格言。

三、读课文,学习二类生字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圈出有疑问的读音;

2、同桌交流有疑问的字的读音;

3、词语练读;

4、学习多音字;

5、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指导朗读,注意情感变化。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情感层层递进。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四、随文学习生字

1、出示语段,学习“缩”字

师:小树缩着身子,是什么样子?你来学一学,它为什么要缩着身子?

生:做“缩”的动作,因为它嫌冷。

师:大家来看看“缩”字的结构,它由哪两个部件组成?

生:绞丝旁和“宿”字。

师:“宿”有旧的的意思,绞丝旁和布有关系,衣服旧了会怎样?

生:缩短。

2、随文学习“遥”字

3、组词法学习“寻”字,并复习部首“彐”

4、交流学习“食”字

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食”字?

5、比较学习“哭”“泣”二字

师:看图片,你发现“哭”和“泣”有什么不同? 生:“哭”是大声的哭,“泣”是不出声,默默流泪。 师:“哭”的反义词是什么?(生答“笑”)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读“哭”和“笑”两个字,其它同学观看。 生:同学上台朗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朗读“哭”的时候,她的表情像在哭,朗读“笑”的时候,她的表情在笑。 师:中国的语言文字太有趣了!正像印度国王说的那样,中国的每个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

五、学习生字书写:良、食、操、场

1、学习良、食两个生字

观察字形,比较,请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笔画;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写,展示并指导。

2、学习操、场两个生字(略)

六、课堂检测

推荐第8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2(人教语文3B)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更羸—————┐

|

| “射”

| 下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

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

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

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惊弓之鸟

不用箭

观察

分析

更羸—————┐

| “射”

| 下

|

↓┌飞得慢——受过箭伤┐ 大雁-∣

∣弦响→害怕→高飞→

└叫得惨——孤单失群┘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判断 使劲→裂开→掉下

推荐第9篇: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雨吗?我们前面学过哪些有关雨的诗句?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去欣赏山雨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朗读“导读”。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并积累。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ǔ)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2)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 A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B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C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美文欣赏,拓展延伸

1.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课件):春的片段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推荐第10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四册《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画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在《画风》这篇课文中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分别是谁呀?(板书三个孩子的名字),请你们和三个孩子打打招呼吧。(复习生字:宋涛、陈丹、赵小艺)

2、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他们画了太阳、房子和大树。(黑板上作简笔画)这时宋涛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请大家打开书66页。谁来读读宋涛的话。(指读、再指读、分男女读、师生对读。)

二、自主探究

1、风画出来了吗?请大声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相机出示句子比较,引导学生用句式说话。)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教师课件出示。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师课件出示)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句子比较: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指导方法同上,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三个孩子都画出了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再次和他们打招呼,巩固生字。

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都很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6、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填一填画下的那句小诗。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2、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

师总结,表扬:

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就由我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吧。(师朗诵)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第11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1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

------------------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肖复兴 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2、设疑:回忆了什么事情?

二、预习探究

1.学习词语:一篇 翻到 推荐、眼帘、几页 删掉、动词 燥热、握手 融洽、黄昏、客厅 模模糊糊

用生字组词练习,开火车。

读读词语:规范、莫名其妙 堪称楷模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暂时不解决,等到读课文时再理解。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3.谈谈其他收获。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部分词语。

5.练习朗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然后展示朗读。

三、品读体验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幻灯迅速而过,问,叶老修改的怎样? 2.学习第三节,肖复兴是怎样把你们讲的句子写下来的?指名读,说说,从哪个词体会到修改的认真,修改的多?

3.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愣住了?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我都获得北京市大奖了,居然还能改出这么多的毛病;一个大作家修改中学生的文章居然这么认真,真是从未见过。)

4.朗读指导:吃惊、敬佩。

学习第四节——修改方法

5.到底是怎样修改的?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有几条,请标在书上。默读第四节,批注阅读。

6.谈谈修改方法,并从课文中找到例句。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

(2) 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 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6)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7.总结: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8.当我读完叶老修改的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理解: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

第12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六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了解多元文化、热爱科学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

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第13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1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读自悟体会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

难点:初步学习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收集罗丹的雕塑作品,制作幻灯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渲染情境

1、板题:全神贯注: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指名读——齐读,你理解全神贯注吗?

2、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在艺术创造中全神贯注的人—— 出示图片(罗丹),你认识他吗?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罗丹,随机出示《沉思》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同学们,是谁能让一块普通的石头成为如此生动的艺术形象呢?他就是罗丹。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他是怎样创造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将课文读通读顺。

2、出示阅读提示,自由读读,看看给我们什么提示?

3、快速浏览课文,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全神贯注地。

三、提示导读,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划出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并好好读读画出来的句子,想一想特别是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的?

2、交流:

(1)交流中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交流,在学生交流中并指导朗读。 ①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来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

②从时间上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

③从挚友被关在工作室里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随机理解“挚友”“径自”,指导读好“斯蒂芬·茨威格”。

四、精读感悟,引导提升

1、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①自己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罗丹? ②交流:(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指导朗读。 ③填空——齐读。

④引读,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同学们,罗丹要修改这么久,说明这女像原来很是糟糕,对吗?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五、联系生活,感悟内化

1、当时在旁的茨威格也深有感触,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齐读句子,自由读读句子,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茨威格的话的?

3、背记茨威格的话,让它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以此来勉励自己。

六、营造氛围,激趣拓展

1、我们再到罗丹的工作室里看一看罗丹创作的部分作品!请同学们静静地来欣赏这杰出的作品吧!——出示罗丹的部分雕塑作品图片。

2、推荐读物:《罗丹传》《贝多芬传》

第14篇: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

1、

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

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第15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3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阅读提示的作用,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2、略中有精,粗中有细。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就像阅读教学不等于阅读一样。教学中力求做到“教”略,“学”不略。整体把握“略”处理,重点感悟“精”处理。在学生感悟交流中,寻求精读落脚点,以求精略相辅,相得益彰。

3、拓展延伸,沟通课内外。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中,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课外阅读,力求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体会生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真心专注、投入的精神。

教学难点:

这是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做客,自己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二是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名人名言你们已经见过很多,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知道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也准备了许多名言,希望大

家能够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而今天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给我们带来了另一句名言:“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这句名言就出自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熟悉生字生词。

出示词语:邀请

挚友

径自

上锁

仪态端庄

叽里咕噜

痴痴地

诞生

激烈

径自

猛然

抱歉

感触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和线索::

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到大雕塑家罗丹家去做客,而罗丹却在忘我的工作中也忘记了自己的客人,这使作者感触很深,甚至影响了茨威格的一生。

本文是按时间发展顺序展开的,先写罗丹发现雕塑有毛病,再写罗丹修改忘记挚友,最后写作者深有感触。

文章主要线索: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全神贯注”交代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展现了罗丹忘我的功作热情。

三、再读思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文中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茨威格最后说的一段话在谁身上得到启示,为什么会有这些启示? 答案:罗丹,因为罗丹忘我的工作是茨威格感触很深。

因为罗丹邀请茨威格去他家做客,却在工作室里把客人给忘记了,罗丹的热情工作让茨威格感触很深。

2、罗丹之所以成为世界雕塑家,有赖于他身上的什么品置? 答案:全神贯注的工作。

试想一下,若果我们做事三心二意的话,能把事情做好吗?三心二意就想把事情做好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做好事情就应该像罗丹那样的全神贯注。

3、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

答案:“全神贯注”的含义:贯注:集中,全神贯注也就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4、课文哪一部分具体展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

第2自然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却把罗丹全神贯注个性修改女像表现得特别具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一段共写了六句话,依次读一读,思考这六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的?

这段话作者紧紧抓住罗丹修改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特点,具体展示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的。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是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左肩偏了点儿”这个毛病该怎样修改。

(2)“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是罗丹想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又进行反复推敲时的神情。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反映出罗丹工作时的紧张,激烈。然后从时间上讲,“一刻钟”“半小时”“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偏了点儿”之类的小毛病花费这么多时间,进一步说明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4)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这时的罗丹“像喝醉了酒,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真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这就把罗丹工作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描绘得非常形象,具体。

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罗丹在忘我的工作情况,也就是本文的主题全神贯注的表现。

5、体会写法

从罗丹的情绪变化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现在让我们拿起书,再次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是通过动作、神态描写罗丹的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以后在我们写作时,可以借鉴一下。

四、师生共同总结

1、课文记述了罗丹在雕塑女像作品时发生的故事。全文四个段落,从交代事情的起因,到事情的发展、经过,直至故事的结束,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个中心展开叙述。开头交代了罗丹请茨威格来家做客,在请客人参观工作室时,主人发现新的作品女像的毛病,便动手修改起来。

2、接着,事情在发展过程中又围绕“全神贯注”展开叙述的,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特点,表现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以至于忘记了客人就在身边。

3、最后,又围绕“全神贯注”结束全文的,最后用茨威格对这件事情的深深感触——做好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课外作业

1、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要求先理解课文原句,再参考例句。

2、把课文中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认真读读。

第16篇:人教语文二年级上识字一教学设计

识字1 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1、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2、“宜、实”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3、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2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培养学生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的学会本课的生字,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炎热的夏天快要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 (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二、读词语识生字 1、我会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用笔轻轻的标出来,结合小树叶中的音节自读生字。 ⑵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读得好。 2、我来教:

出示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 3、我要读: 课件演示: 秋风吹起,一片片小树叶轻轻的飘落下来,小树叶带来了一位位生字朋友: 宜层尽染叠翠淡爽壮谷登华

⑴学生自己读读生字,看能全认识吗。

⑵谁和生字交朋友了,愿意把你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⑶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⑷全班齐抽卡片读生字。 4、我会记:

你觉得那个生字朋友的模样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和大家说一说好吗? 5、找朋友:

你能给哪个生字再找几个好朋友?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语 1、齐读词语。

2、播放上课伊始的录像,学生仔细看,想想美丽的风景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出来? 3、总结方法:

结合图片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4、课件演示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学生感知词语的意思。5、说说你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宜实色丰 学生认读。 2、给生字找朋友。 3、书写生字:

⑴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⑵学生书空练习。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2、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认读: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金色的秋天。淡淡的白云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的飘动,登高远望,田野里稻谷熟了,被风一处就像层层叠叠金色的海浪;树林中枫树染红了头发,翠竹更加挺拔,多么宜人的气候,多么壮美的景色,我更爱可爱的中华!

二、欣赏秋天

配乐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三、积累词语

课件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华 谷 金 尽 层 壮 谁能把生字读下来?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巩固生字:

同桌做“我来说你来写”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生字掌握的牢固。

五、课后练习“我会读”

1、自己试着读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秋天,可以画一幅秋天的图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第17篇:人教语文四上第15课 《猫》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四上第15课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谈话: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 2.揭题:猫(读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

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

1、

2、3节,第二段:第4节

三、落实训练目标

(一)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第一句)

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

出示比较:

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

读出句子语气。 3.第一段抓住描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猫的古怪呢?自读第一段。

完成书上题1/(2)

交流出示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1)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摘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完成填空1/3) 5.朗读第一段。

(二)强化训练目标

1.自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第二段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分总)

2.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改板书) 3.齐读第二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法”归纳段意?如何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每段的段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同时出示第一节课的板书。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品词品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第一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自学第一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朗读第一节,并用“——”划出有关语句。 2.朗读交流。

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①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闭息凝视非……不可

(用“词素合成法”理解“闭息凝视”)

②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老实在—— 它贪玩在—— 它尽职在——

4.小节:“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5.齐读第一节,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2]小组学第二节

1.过渡: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师指板书)

生齐读: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2.小组学习第二节,提要求:

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②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示出来。

3.交流朗读。

①猫的温柔可亲:

a.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 b.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c.丰富多腔地叫唤 d.给自己解闷。

②喜爱之情: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

理解“蹭”:

①“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②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中读出什么味来了。生读文。

③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生表演。

④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⑤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的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生:撒娇)

⑥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猫脏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让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的爱猫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小结这-节:

作者抓住了猫的性格中又一对矛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5.齐读第二节,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3]集体学第三节

1.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还喜爱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2.朗读第三节,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

(二)品词品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这段文章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 2.交流:

①词语:

更——特别得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读好词句)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读好词句)

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好词句)

②句子: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板书: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

院子里——花草遭殃

请你用词素合成法理解“枝折花落”。

3.根据板书,背诵第二段,深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1.老舍笔下的猫你喜爱吗?为什么? 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 3.造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寻找有关老舍的资料,如老舍原名什么?为什么取名叫“老舍”?写过哪些作品。阅读有关老舍的作品。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

院子里——花草遭殃

第18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2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自读自悟体会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议议中体会课文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读自悟体会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

难点:初步学习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课前准备

名人名言小黑板及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罗曼·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2、出示名言,请同学仔细读并提出疑问。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二、带着问题读书,并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检查识字,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记,多笔画字可辨形认读。(如,邀 挚 痴 锁)

2、以自读为重点,读出全神贯注。

3、默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做一些批注。

4、放声练习朗读,结合插图,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以诵读为重点,感受全神贯注

1、同一段落比赛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读得动情。

(如,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2、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多种方式,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教师提出要求和指导,学生练读。

3、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四、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1、再次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说说自己的发现。(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选择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第19篇: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4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材研读:

《全神贯注》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通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罗丹言行的句子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并感受通过言行描写人物的方法。本篇的略读课文教学,基于学生有略读课文的学习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阅读提示的作用,用足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自主交流。在交流感悟中,寻找精读的落脚点,努力实现“教应略,意须丰”,“略中有精,精略相辅”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资料。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

快速默读,说说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段资料中的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如果我说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人公罗丹。那么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名学生说。

为什么他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的雕塑家的?……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是啊,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的挚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1、读课题《全神贯注》。

2、同学们,什么是全神贯注呢?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一下吗?(专心致志、聚集会神……)

3、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说。

4、小结:你看,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一些内容,连成一句话,就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件事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起来,读一读。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邀请

挚友

径自

上锁

仪态端庄

叽哩咕噜

痴痴地

斯蒂芬·茨威格 指名读。

理解“挚友”。什么样的朋友叫挚友呢?(关系很好的朋友、患难与共的朋友、知己、至交…)

“径自”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径自”所在句子读一读,理解一下。指名说。(只顾自己……)

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齐读词语。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体验“全神贯注”

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最能体现罗丹工作全神贯注呢?(第二段)

2、默读第二段,感受罗丹在工作时前后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起先情绪怎么样?激动。板书:激动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哦,你是从罗丹的动作和神态中体会到他很激动,是吗?那你把他激动的情绪读出来。 罗丹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更加激动了。板书:更加激动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这句话中让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词?越干越有劲,(说明罗丹改得很满意)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时间过得很快,说明他做得很认真。)带着你的理解去读读这个句子。

罗丹的情绪还发生了什么变化?陶醉了。板书:陶醉 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提示,我觉得他改着改着,不知不觉地陶醉了,表现在文中的哪个句中呢?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工作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如痴如醉地工作着,甚至忘记了有他的挚友在)

是啊,罗丹就是这样如痴如醉地工作着,大约过了一小时,罗丹才(停了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直到这时,罗丹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板书:平静

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从罗丹的情绪变化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现在让我们拿起书,再次齐读第二段,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写具体的?

(动作、神态等)语言描写在文中哪个句子?

你看,原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是写人篇的时候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

三、拓展训练,深化主题

1、是啊,罗丹的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着被他所遗忘的挚友茨威格,怪不得给茨威格留下如此深的感受,甚至影响他的一生。顺势出示茨威格的话: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学生齐读。

3、小练笔:同学们,茨威格的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名言,使很多人受到启发。那么你能否将的感受写成名言呢?

4、指名学生交流,并命名某某同学的格言。

四、作业布置:

1、选择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将自己的名言做成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模仿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罗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茨威格在做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激动-更激动-陶醉-平静 动作、神态、语言

第20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西洋中心小学 甘岱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

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

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草原》PPT课件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

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

(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

(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

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

三、四段

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 (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

4、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b出示课件

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c出示课件

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有感情地第

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

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9、质疑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1、作业:

课后练习

1、

2、3

板书 景 美 情 深 空气清 迎 客 天空明 相 见 颜色美 款 待 线条柔 联 欢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