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3 08:36:2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理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推荐第2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

徐霞霞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

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给出鞍钢集团(材料1)和大连开发区(材料2)的相关材料。 上述两个工业区它们都是集中分布于某一个地区内,它们谁的占地面积大,谁的工业更复杂、工业规模更大,它们的成因相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上述两个工业区,无论是哪一个,能在一地区内集中这么多工厂、企业,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称为工业联系。

(提问):那么鞍钢和大连开发区是一种联系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鞍钢,他的子公司当中有很多工厂,比如:采矿场、洗矿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等等。(提示每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前一个工厂和后一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略

【课堂讨论】:存在此种联系的工厂还有那些?

【过渡】那么在大连开发区的5000多家企业也都存在这样的联系吗? 生:略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聚集在一起呢? 生:略

【教师小结】 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①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服装)②没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汽车)

2、空间上的联系(如经济开发区)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②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市开发区的资料对比,得出工业集聚的两种分类。一方面,由乡土地理素材引出工业联系,为学生提供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身边的事例归纳总结工业联系的几种情况,通俗易懂的例子辅助理解。 【过渡】从材料分析中我们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提问)工业集聚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学生阅读自学)

(归纳)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这样的工业集聚叫做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另外,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讨论】刚才我们学习过的两种工业联系分别对应哪一种工业集聚?

生:略

学生自行阅读案例2珠三角的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并分组讨论完成活动题,加深对专业化工业集聚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过渡】当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以分成:自发形成和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按照工业地域发育成的不同可以分成: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两种。

【讨论】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开发区资料的对比,分析他们按照成因分,分别属于哪一种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高低属于哪一种? 【教师小结】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 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 开发区的形成原理

(提问):通过对鞍钢与大连开发区的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企业联系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工业地域发育程度的高、低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代表工业是什么?哪一类更容易发育成工业城市?

【板书】

工业集聚 工序上的自发形成 工业城市 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 工业 联系 地域

空间利用有规划形成 上的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

轻薄短小电子元器件 【课后作业】

构思设计一处工业地域,并画出示意图。要求:①至少包括三个在生产过程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②要有若干个围绕同一基础条件(如劳动力、交通等)集聚的工厂;③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业科技含量;④布局有序、合理,并能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推荐第3篇:地理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日照师范学校 厉延桂

【教材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2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3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

4 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同向性 2.共面性 3.近圆性

三、地球的特殊性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中师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

推荐第4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做课人:马永新 单位:正定五中 时间:2013年5月 9日 教学内容:《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课中只学习“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内容分析: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但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不能灵活运用,思维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题,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命题者的命题寓意,知识不能转化成能力,答题时运用术语不够地理专业化。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最近我们做的几套题,其中区域方面的题有的只给了一部分地图和经纬线,

1 我们很多学生,一看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知道在哪,怎么能够做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遇到这样的题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这幅图,这是一幅什么地图呢,是世界简图。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三、具体过程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

2 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四、板书设计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推荐第5篇:地理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

西畴县第一中学地理组 杨凤武

一、课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河流目标要求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河流的特点。希望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气候区,形成不同的特点,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学习河流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本节课主要侧重学习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上游的利弊”、“黄河中游的利弊”、“黄河下游的利弊”和“黄河文化”。

本次课除了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山东省昌乐二中兴起的“271”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逐步正确使用有关地理教学软件的兴趣和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2.教学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3.教学方法:情感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启发式等教学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黄河的基本概况(电脑展示)(读黄河水系图):找出:

1、黄河发源地和入海口:

2、干流长度和形状:

3、干流流经省区有:

4、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5、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6、主要支流:学生上台点击鼠标,逐个演示黄河概况的源头、流经省区、注入海洋、长度、流经地形区、流向、主要支流、分界点。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其上中游分界处是河口,中下游分界处是孟津,主要支流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汾河、渭河,而下游观察以后为什么没有支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个内容,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请同学们观看黄河各段的景观图片,思考各段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电脑展示图)出示黄河的五幅景观图片[教师]这是黄河干流流经之处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地点的景观。图片背后蕴藏了丰富的信息,不仅反映了我国地势自西向东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展示了河流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不同特点。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讲解员,向“观众”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并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图A位于黄河的哪一段?这一段为什么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2.图B中的绿色农业与黄河是什么关系?3.图C的瀑布确实很壮观,但这壮观是怎样形成的呢?4.图D是黄河的哪一段?你看出这一段有什么不妥之处吗?5.图E的三角洲泥沙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得出下列结论图A是黄河上游景观,位于我国地势第

一、二级阶梯的转换处,巨大的地势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图B也是黄河上游景观,尽管黄河还位于内蒙古高原上,海拔较高,但由于高原表面地势平缓,起伏很小,黄河水流流速减缓,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了肥沃的平原,同时由于水流减缓,河网发育良好,便于发展灌溉农业。图C是中游景观,此处的黄河正好位于第二级阶梯前沿,地势骤减,水流落差很大,而形成景观壮丽的瀑布。图D是黄河下游景观,位于第三级阶梯内,流经我国的华北平原,此处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从黄土高原上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淤积,使河床不断抬升,两岸人民又不断筑堤,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地上悬河”。图E是一张卫星遥感图,表现了黄河的入海口的景观,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的三角洲。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合作,我们已经了解了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那么黄河的泥沙来自何处?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黄河的治理开发。

(播放泥沙来源的录像)出示探究活动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请你运用收集到的材料说明并思考下列问题:1.“地上河”的泥沙来自何处?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3.想出开发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了吗?[学生思考]提出下列措施

上游开发:目前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中游水土保持:据统计,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已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和其它地等基本农田520万公顷,造林790万公顷,种草230万公顷,兴修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各类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累计增产粮食538亿千克,木材蓄积量5000多万立方米,饲草250亿千克。一些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下游加固大堤:据统计,五十年来,黄河大堤共完成13.8亿立方米土石方,相当于建造起了13座万里长城,黄河下游基本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涝”的防洪工程体系,保证了5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泥沙的治理,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在于国家重视,二在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而今天,黄河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从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以来,26年来,平均4年3次断流,尤其20世纪90年代,年年春季断流。199

7、1998年黄河断流达二百多天,严重影响了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请你根据查阅的资料说明黄河“断流”的原因?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挽救我们的“母亲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和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各地区也应统一调配用水量,再通过合理地跨流域调水。[教师]学习黄河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人要尊重自然,自然才会回报人类,如果任意去破坏,自然

就会报复人类,就象黄河那样,给人类造成一系列的灾难„„[教师]:那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黄河是我们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对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竭尽所能,好好保护它。

三、课堂作业:讲解一道高考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复习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四、家庭作业:填表,完成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时,我对自己所教学生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根据他们

学习能力特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学原则。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知不觉得成了目标行为的主体,而不是主导。由于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关注不够,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因此下一步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推荐第6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石林县路美邑中学

李志仙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 1. 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 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 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三洲五海之地】

1.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 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2 3.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丰富的石油资源】

1.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3 (1)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匮乏的水资源】

1. 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文化差异】

1. 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 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 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 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 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教学反思

其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其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推荐第7篇:地理教学设计

4.1气候资源

天津市第八十中学 赵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举例说明或分析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德育目标:树立因地制宜利用气候资源的观念,以及保护气候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科学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气候是一种资源,这是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来谈的,如果从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来谈,就是气候灾害了。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人类是怎样利用气候有利的一面来进行生产、生活的。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气候资源对农业和建筑部门的影响,及这两个部门是怎样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的。至于交通和旅游部门同气候资源的关系,我们将留在课下完成。

我们这节课首先学习“农业同气候资源之间的关系”。 〔网络出示〕《中国积温与熟制图、表》

〔师问〕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珠江三角洲三地的种植制度是否相同?

〔生指图、表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因为三地的积温、降水的数量有差异,就使得三地的气候条件不同,进而影响三地的种植制度不同──—虽然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但各地气候资源的数量多少和结构有差异,说明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

〔师问〕东北平原能不能像珠江三角洲那样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为什么?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东北平原不能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因为东北平原的积温、降水的数值比较低,这样的资源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三熟的需要,所以不同的农业生产对日照、温度、降水都有一定的数值要求,实行一年三熟超出了当地气候资源的数值范围了。

〔师问〕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遵循什么原则?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1.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即:要物尽其用,充分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如果要实行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则浪费了资源。

2.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例如:东北平原就不能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那样就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了,就会像“聪明人的失误”那样受到惩罚。

〔网络出示:“聪明人的失误”农业生产实例〕

〔师问〕过去家家冬储大白菜,而今天津市区冬天储菜的人家越来越少,为什么?

〔生答〕(大意) 〔网络出示:利用温室、塑料大棚进行农业生产的原理、实例〕

蔬菜品种增加了。冬天气温低,用了大棚改善热量条件,使热量达到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温度数值,即:光、热、水等气候资源都有周期性的变化。

〔承转〕

随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广泛采用一些生产措施进行农业生产,挖掘了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减少了。你能举出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吗?

〔生答〕间作、套种、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生问〕什么叫间作、套种? 〔生画图解答,师补充〕

间作:指在同一块地里同时种两种不同的庄稼,例如:两垄小麦之间种一垄大豆。

套种:指在同一块地里不同时间种两种不同的庄稼,例如:先种小麦,当小麦快收获时,在小麦之间补种玉米。

〔师设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间作、套种的好处是什么? 〔生答〕(大意的归纳)

〔网络出示:利用间作、套种措施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中的土地尤其是光、温、水、肥等条件,变一收为两收,变两收为三收。间作、套种是我国农业上一项传统的利用气候资源的增产措施。

〔承转〕

同学们生活在城市里,对农业生产不熟悉,但对城市的建设还是有切身体会的,气候资源在城市建设中也很重要。

〔师布置学习要求〕

现在,同学们可以进行“气候资源与建筑”部分的学习。你要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参加对“八十中学校内布局”情况的讨论。10分钟后我们进行讨论。

〔学生进入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交流讨论〕

〔师问〕一般家庭购买住房时,都要注意房屋的日照情况,为什么要重视建筑物的日照情况?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房间阳光充足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人的皮肤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后,能产生维生素D,可预防小儿佝偻病的发生。阳光可杀死室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经常得到适量的日照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设问〕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一座建筑物的日照条件的好坏会影响到工作、生活在里面的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日照与建筑物朝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师利用教具演示:日照与建筑物朝向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

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走向大体成: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设问〕为什么是30°~60°夹角? 〔生答〕(大意)

我们在网站中查到:我国建筑物最低日照要求是2小时,如果建筑物与子午线交角大于60°,这座建筑物的有效日照时间只有1个半小时,就不能达到最低日照时间了;如果建筑物与子午线交角小于30°,那么总会有一个方向的房间达不到最低日照时间,光照条件差。

〔反馈〕

我们学习了日照与街道方位之间的关系,现在共同来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你们认为在我校校内布局中,哪些布局是合理的?哪些布局还需要改进?你们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网络出示“八十中学校内平面图”〕 〔生通过讨论后回答〕

“教室、办公室、机房、化学实验室”的布局合理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承转〕

风也是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利用得合理可以发挥其作用;利用得不合理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要考虑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稀释作用。

〔师问〕天津属于季风气候。在这种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生答〕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工业区应布局在最小风频上风向的郊外。 〔师问〕为什么“在郊外”? (网络演示动画“城市风”) 〔生答〕(大意)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热力环流”。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城市热力环流的影响半径,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同时,还要在城郊之间建绿化带,以达到净化城区空气的目的。

〔师问〕如果我们不考虑其它影响,仅考虑天津市四季主要风向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你认为八十中学的锅炉房布局得是否合理?为什么?

〔网络出示“八十中学校内平面图”〕 图中明确:锅炉房的位置及天津市主要风向。 〔生答〕(大意)

不合理。因为锅炉房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如果有烟尘排放会污染整个校园,所以,应布局在校园的东北角处。 〔师强调〕要不断提高废气净化技术水平,做到达标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承转〕今天这节课快结束了,结束之前,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生总结〕略。 〔师评价并强调〕

1.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不同的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会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另外,人们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时候,投入“技术和资金”,改进农业生产措施,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可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市街道宜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且,一地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光照、温度、风等)。

〔师总结并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这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目前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做得还很不够。可喜的是各行各业都已重视并积极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许多国家已把气候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规划中就充分考虑了在对气候资源的利用中做到趋利避害,我国很多省市开发旅游资源时也考虑到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这方面的实例,以小组为单位制成演示文稿或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给老师,两周后,我们要将大家的成果在网上公布。

板书

推荐第8篇:地理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处处皆“地理”,并尝试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2.通过学习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也是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学习的第一课。作为从小学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对该门课程喜欢与否本节课至关重要,所以老师从备课到上课都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生活处处皆地理。 教学难点:解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课前准备】

PPT课件、《火烧上方谷》视频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探究、讲练结合法

1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结合《引言》部分内容,讲述通过地理科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许多有趣而新鲜的事物:洞察天文地理,通晓高山大川,学习地球基本知识,掌握气象气候知识,学习有关国家知识,让我们眼界大开,遨游世界。(PPT展示各类图片)

二、新课教授

1.地理学是什么?(PPT展示“地理”的概念)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活动:阅读P2《“地理”一词的来源》,了解古今中外对于“”“地理”一词的定义。

2.学习地理的意义(PPT展示相关资料,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述) ①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活动:学生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交流发言。 ②地理与体育(PPT展示图片)

活动:结合课本P3活动(图1-

1、1-2展开) ③地理与生产建设(PPT展示图片)

活动1:阅读P4《荷兰的风车》,探究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2 活动2: P5(仿照图1-5示例。在图1-6的空白框中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关系)。

④地理与风土人情(PPT展示图片)

活动:阅读P6《阿拉伯人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⑤地理与民居的关系(PPT展示图片)

活动: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南北民居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为什么?

⑥地理与军事(播放视频《火熄上方谷》片段)

活动: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要诱司马懿至“上方谷”?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一名出色的军事家首先是一名优秀的地理学家。

三、联系日常生活,去发现与地理相关的问题(班级交流)。

四、练一练

1.“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主要反映的是(

) A.生产建设

B.日常生活

C.风土人情

D.交通旅游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主要反映的是( ) A.地形变化

B.气候变化

C.饮食文化

D.发展差异 3.下列生产活动与海洋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晒盐

B.航运

C.植树

D.捕鱼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推荐第9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三中 黄 涛

教材依据: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的内容,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原有认识的延伸。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探究学习。 指导思想:

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出发,抓住本课的重难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学方法尽量多元化,在教学中应关注情感教育。 设计理念:

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据教材内容、教师及学生互动的演示实验,探究出问题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的自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周期,方向;

3、树立一种勇于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

4、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难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演示实验。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用多媒体演示太阳东升西落的情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做准备。)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下面的课题《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的阅读材料,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激发学生讲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师: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地球究竟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东升西落为标准。用手电筒作为太阳。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天或24小时。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老师让2—3名同学上台用肢体语言形象表示地球自转的情况。(加深记忆)

三、探究(2)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

(用手电筒当做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师: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太阳的另一半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老师让2—3名同学上台用肢体语言形象表示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指导学生人正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加深记忆。)

四、探究﹙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用手电筒当做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地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同时也出现了时间差异。) 学生分组演示、讨论,师总结。

师让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课本上活动第三题。

五、巩固反馈:(利用多媒体展示习题) 选择题: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2.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3.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 ) 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 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 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④ 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谁都没有感觉到地球在转动,这是因为: ( ) A.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很大,而人很小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根本没有运动

C.一年才自转一周,运动太慢,人们无法感觉到

D.天空有云层,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不见,也就感觉不到

五、布置作业:

填练习册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有关地球自转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人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到地球自转的,而且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因此,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他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学生按照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是学生能真正动起来、火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推荐第10篇: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 七年级上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第2 课

郭宏伟 凌源市第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由中国疆域引入。(学生根据常识分析南北温度差异)

教学新课:

一、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四、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第11篇:地理教学设计

中东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为了便于学生分析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课文中介绍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密度4个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地形、水文条件,进而说明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临河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世界的人口问题”这一部分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通过分析一系列实例来说明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要作的重要性。

二、知识目标

1. 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

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三、过程和方法

1. 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 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 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各种统计图的判读

2、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人口分布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学生阅读图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2)指名回答后,教师加以明确 板书: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板书: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板书: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人口稠密区:东亚、印度、西欧、北美和南美的东部

3、人口稀少区:俄罗斯、加拿大、北非地区 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思考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的问题

教师加以明确:世界人口增长过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会引发许多问题,如下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世界人口增长过慢引发的问题 教师提供一些材料后让学生明确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并说明此问题是一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它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制.明确:(1)、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3)、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活动 (1)学生讨论对策; (2)指名回答;

(3)教师加以明确: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五、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12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师:刘峰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4.9.2 第三周

课题: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系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13篇:教学设计地理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木头凳初级中学

于龙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 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学习内容: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地图上找一找,南方地区哪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最优越?

【学习目标】

1.使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1、读图7.1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再结合7.15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性。

2、长江对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和差异。

3、读图7.19,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根据图7.21和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什么是“同城效应”?

(2)区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浏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景观。

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组内讨论】

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知识组内分析、交流,把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达成一致,最后还有不同观点的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

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各小组的发言人数可以随意支配。在某个小组展示期间,其他小组把和自己地方标注出来,等待下一环节——组间答疑。如,自主学习的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小组之间的答案肯定有出入,有的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回答,有的小组也许只答自然方面等。 【组间答疑】

通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好多小组有不一样的答案和不同的意见,此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各小组之间,各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每一道问题的答案趋于完整、全面。 【教师点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教师对小组或同学回答不全面、分析不透彻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与分析。比如自主学习的第2题,河流的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差异;教师要强调作用是有相同之处的,例如河流的灌溉作用,河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但差异是两个地区的相互优缺点。

【学生、教师评价】

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或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对自己或本组的回答做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对以上个人和小组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评价机制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化、更加公平化。 【达标检测】

1、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城市群中,城镇最密集的是(

) 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 城市群 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游 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 了区域 经济的起飞。回答6~7题。

2.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 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3、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4、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图”, 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运河,D______ (河流)。 (2)该地区的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 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铁路干线名称:EF _______线

FG _______线 (4)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为主,

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粮食作物);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知识点回顾】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达到熟记的目的,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发展、分小组黑板写出等形式。如,下列知识点: 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第14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毕彦秀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第15篇:地理参考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参考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类地图的判读,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各大渔场的分布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复习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寒、暖流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3的案例(1)。 第

一、二组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第

三、四组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注意图文结合,阅读后各学习小组围绕下列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二组讨论的问题:

(1)在书本上图3.6的相应位置,画出大西洋的西岸经过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的洋流,判断是暖流还是寒流?

(2)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3)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4)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第

三、四组:

(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小结】从案例(1)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也是普遍的,如:北非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沙漠直逼近西海岸,也都有寒流的作用。那么,哪位同学能归纳一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呢?

【转入】洋流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还会对地理环境或人类活动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2.渔场的成因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及秘鲁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什么关系? ②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③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④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究】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我们能否根据渔场的成因(或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海区),找到其它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区呢?

【知识延伸】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成因是什么? 【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学习洋流对气候和对渔场形成的影响。同学们听说过“厄尔尼诺”现象吗?“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三)探究学习

“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

(四)布置作业:自己动手画一幅世界各大渔场分布图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16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东西干湿的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和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教学重点

1、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用大屏幕投影展示不同干湿地区有代表性的景观图片,如:南方的水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驼队,森林,草原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原因:造成这些景观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的不同,最主要是降水多少的不同)。

一、展示图片:

①新疆平顶房 ②云南丽江的尖顶房

师:请大家观察图上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生:一个是平顶房——降水少的地区的民居

一个是尖顶房——降水多的地区的民居 师:屋顶坡度不同,有什么作用? 生:平顶——可以晒粮食和经济作物

尖顶——主要是便于排水

师:观察房屋的建筑材料有什么不同? 生:新疆的平顶房是土坯垒墙

云南丽江尖顶房,建筑材料多为砖、瓦、竹、木。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降水多少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影响建筑材料)。

师: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你觉得我国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大家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就知道了。

二、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师: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它经过我国哪些地形区。

引导学生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以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的分布作对比,加深印象。

请学生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三、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谈谈降水多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或者对我们衣、食、住、行有什么影响都可以)。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师:漫画展示:第一幅:包子、馒头、面条

第二幅:米饭、元宵、粽子 师:哪个是北方人爱吃的食品?

哪个是南方人爱吃的食品?

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北方人爱吃面食——北方主要种小麦——旱田(降水较少) 南方人爱吃米食——南方主要种水稻——水田(降水较多)

通过以上讨论,请学生们归纳:降水多少影响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教师再启发学生降水多少对交通工具、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影响。

四、降水不仅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对自然景观及动、植物 的影响也很大。

师:请大家读我国干湿地区图。

1、观察我国划分了哪几类干湿地区?

2、观察干湿地区划分与年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3、观察不同的干湿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展示图片:第一幅:热带雨林图片

第二幅:沙漠驼队图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上的自然景观判断是哪一个干湿地区?说出判断依据?该地区动物、植物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五、展示各种图片,如自然景观图(森林、草原、沙漠图),动、植物图(骆驼、仙人掌、河马)等,包括地理书的封面。让学生判断其干湿地区,陈述判断理由。

最后教师对全课做出小结: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等许多方面,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张维一中

张新悦

第17篇:地理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1、教学评价

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把获得的学生学习的信息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教学设计》盛群力等编著2005.12 P354)

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系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资料,并通过量化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性判断,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学的完善。(《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

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等)

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搜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李秉德,《教学论》)

2、“地理教学评价”

以地理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方法系统的收集信息,对地理教师教地理的理念、策略、方法与学生学地理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进行判断的过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夏志芳2003 P321)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地理课程目标,对地理教学的要素、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新编地理教学论》陈澄 2006 P176) 根据一定的地理教育目标,运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或手段来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对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对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地理新课程测量评价》段玉山 2003 P4)

根据一定的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教师工作职责,运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或手段来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对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要素、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和地理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服务和决策的过程。(《新理念地理教学论》李家清2009 P200)

(二) 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

1、古典教育教学评价萌芽时期

教学评价伴随教学的产生而产生,最早的教育评价形式是针对学生的学力检验。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学记》

2、科举时期

中国持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教育评价形式。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为统治阶级选拔有才。这种与评价相关的选士活动,主要依靠主观判断,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

从隋炀帝创科举制度开始至清末废科举止,科举制度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网罗人才、选拔官吏、扩大统治队伍的最主要途径。它的考试标准、内容及形式对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乃至对近代各国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3、教育测量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教育统计学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将心理测验的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实现学业成绩考核的客观化、标准化和数量化。

4、教育评价时期

随着新心理学和新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测量逐渐受到批判,教育测验逐渐向教育评价发展。最早倡导从“测验”转向“评价”的是美国教育评价与课程论专家泰勒。

桑代克 ,1905年发表《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提出“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他被喻为 “教育测量之父”,拉开了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测量运动的序幕。

美国1933年发起“八年研究”,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该委员会发表了“史密斯——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的基础。

泰勒认为,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泰勒评价原理”——“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等)

(三)教学评价的目的

1、确定以有水平(教学前评价,测定学生学习的准备状况) 教师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先决技能,对教学起点进行合理设定。(最近发展区)

2、测评教学效果 (总结性评价,测定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 教学的策略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向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汇报

3、调整教学过程 (形成性评价,测定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的进展情况)

诊断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状况,对症下药。

4、促进学生学习(诊断性评价,测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学习策略,把评价变为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盛群力等编著2005.12 P354 P358-359)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学评价渗透在教学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1、按照评价的功能不同分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2、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分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3、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分(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

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分数和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上。

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对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结果作出全面的评定,并把评定成绩告诉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学习论》施良方著1994 p333)

二、我国地理教学评价现状(《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李家清主编)

1、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

以期中、期末考试,以及中考、高考等高厉害性考试为主,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 传统地理教学评价 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功能失调

②评价重心偏离

③评价标准机械

④评价方法单一

⑤评价对象被动

(万国平,李家清,张胜前.“异质的平等”:地理教学评价新视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

2、新课程地理教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与传统相比的转变:

①评价目标发展化

②评价内容综合化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地理教学评价的内容

1、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

2、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3、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

4、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

5、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四、地理教学评价的方法

1、课堂观察与提问

2、交流式谈话

3、纸笔测验

4、问卷调查

5、成长记录袋

五、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

1、诊断作用

2、导向作用

3、调控作用

4、激励作用

六、地理教学评价功能

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引导地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2.促进地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3.促使地理教师参与地理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重要策略 1.促进学生改进学习2.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李家清2009 P200)

七、评价方法与工具

1、纸笔测验

2、表现性评价

3、评定量表与检核表

4、档案袋评价

5、口语评价与轶事记录

(《教学评估——多种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李坤崇著2011)

八、教育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主要指的是“谁来评价?”的问题。形成性评价设计应当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学生以及身居课堂之外的家长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1)学生——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进行学习,同时本身也参加评价。

(2)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改进教育实践,同时也根据学生的状况被评价。

(3)家长和当地居民——根据学校的说明获取评价相关信息,同时也基于不同立场参与评价。

(4)教育行政机构——根据学校家长提供的评价信息和行政机关实施的各种调查信息,为学校和学区提供支持。 (5)第三方机构——由学校和教育部门以外的人员构成的,进行外部评价的机构。 (资料来源:《教育评价》田中耕治 著 日本2011年1月版 P80)

第18篇: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1500字]

〃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的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

海陆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说明地球上的海陆面貌

3〃情态价值:学习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学生对它了解的并不多,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仪或看图,才能逐渐对地球

上的海陆分布有所认识。

三〃重点: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特点。 四〃媒体(教具):

地图册 课本插图

五〃方法:

读图分析 讨论探究 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

>

设4`

:

情师:你会在地图上确定方向吗?有哪几种方法? 生:思考后回答,有三种方法:指向标,经纬网,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 同学们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这非常好.不过,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看一看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

布情况,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 地20` 球

师:在地球上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它们各占多大比例?

生:结合插图2.1和2.2看书,总结说明。 1〃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占71% 陆地:占29%}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

生:结合书中插图,看课文,分析总结。

2〃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北极周围是海洋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南极周围是陆地

师: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来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

>

: 1〃生读:人类探究地球全貌的历程

2〃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你认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呢?还是应该叫水球? 生谈自己的观点,师给予鼓励。

>

: 师:学习了本节课,你认为重点应该记住什么? 生:总结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师补充

>

习8` 1地球上海洋占地球表面的______,陆地占______. 概括地说,就是______海洋,______陆地. 2看图说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若干名同学看图回答) 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 地球 水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占71% 七分海洋

陆地:占29% 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特点: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指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分布

3〃情态价值: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图上找到标有名称的七大洲、四大洋,但如果不标名称,学生就不容易确认七大洲和四

大洋,需要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逐步认识

三〃重点:

记住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四〃难点:

在图上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五〃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六〃方法:

读图指导法、阅读分析法

七〃教学流程设计

>

4` 师:你知道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大比例吗? 生:思考并回答海洋占71%,陆地占29%

>

同学们观察地图,可以看到占地球表面29%的陆地又分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它们叫什么名字?辽阔的

海洋也被分割成几部分,它们叫什么?分布在哪儿?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

讲授新课 20` 师:看28页图2.5.你能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在图上找到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然后明确大洲的含义

1.大洲:大陆与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

师:世界上有几个大洲?大洋又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是怎么分布的?

生:读图2.6,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并判断位置

2.七大洲:

东半球:亚洲(最大)、非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南极洲

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

师:学习本节课之后,你能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吗? 10` 课堂活动1.生读:大洲的命名

2.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看看它们的相对位置

3.看世界地图:哪些大洲是相连的?看看它们的分界线在那儿?还有哪些大洲之间仅以海

峡相隔?

生利用地图完成活动内容,师点拨引导

总结 由学生总结七大洲名称、位置特点、四大洋的特点 2` 反馈 1.读图说出七大洲名称和位置特点

2.读图说出四大洋的特点和相对位置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欧、非、南北美洲的轮廓,并标出名称

生读图回答,动手画图

七大洲和四大洋

板书设计 : 大) 欧洲

非洲 南极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格陵岛——最大岛屿

四大洋: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七大洲:东半球:亚洲(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能举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结合演示、读图分析了解地壳的运动及海陆变迁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地图上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轮廓,但并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海陆变迁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学生很难想象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加深理解。

三〃重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四〃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五〃媒体

地图册16页、课本插图

六〃方法

讲述、举例说明、读图分析 七〃教学流程设计

4`

创设景

情 你能看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吗?它们是一直就在这儿?就是现在的模样还是有其它情况?

生:看地图册14-15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

1` 我们今天来研究了解一下海陆的变迁

>

12` 一〃沧海桑田

师: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含义吗?能举出例子吗?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生:可以看书,结合“沧海桑田”,举例说明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迁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师:图2.10-2.12师海陆变迁的实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

生:图课文分析,通过活动说明原因 师:猜猜看: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二〃从世

15` 1.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活动论 固定论

师:德国科学家根据大西洋两岸大洲轮廓的凹凸特点,提出了海陆轮廓形成的新观点

生:阅读课文34页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大陆漂移假说:

①地球上:一块大陆 一片海洋

②分裂漂移

生: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师:你想了解德国的科学家吗?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课堂活动

1.请同学们读一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谈一谈你的感想

2.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南美洲和非洲古地层和古生物的相似性,

你知道为什么吗?

3.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生结合2.16和2.17图综合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结

师:本节课通过大量例证说明了地球是运动的,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

1.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有哪两种观点? 生完成填空题

生回答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固定论 活动论

2.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二课时 板块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运用地图说明板块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说明,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

3.情态价值

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板块运动很难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例来了解,使学生了解即可

三〃重点

六大板块、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四〃难点

理解板块运动

五〃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六〃方法

阅读、讨论分析、读图说明

七〃教学流程

>

4` 你能简单描述大陆漂移说吗?

生描述大陆漂移说

>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观点------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

>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三、板块的运动: 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你能在图上找到六大板块吗? 生:读图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你能不能总结出板块学说的观点?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2.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②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例如:2005.1印度洋海啸2008.5.12四川汶川大地震(8级)都是在板块交界的活跃地带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

生:完成活动内容

>

1.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①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结合2.20和2.21图讨论说明 生读图分析总结

>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六大板块并说出板块学说的观点

>

1.谁能看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你能说出板块学说的观点吗? 生读图回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板块运动:六大板块

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的差别,以及国家之间交往的准则,能运用课本插图比较国家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图进行分析,讨论说明

3.情态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一些国家的名称,但是,国家之间的差别学生不太清楚,需要利用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学生才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三〃重点

五项原则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阅读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

>

看地图册32-33页,分析江南水乡、蒙古包这两种不同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看图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点

>

由于人们居住的环境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你了解多少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举例

.>

20` 师: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吗?它们在面积、人口、社会制度等方面有哪些不

同?

生:阅读86页四段课文,分析总结

一 国家和地区:

1.数目: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差别很大:

①面积:最大:俄罗斯1707万km2 较小:摩纳哥不到2km2 ②人口:最多:中国13亿

较少:瑙鲁1万多

③政治制度:社会主义:中国等

资本主义:美、日等

师:虽然国家之间有大小的不同,人口多少之别,但国家间的交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

则呢?

生:阅读87页课文,总结回答 五项原则

3.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师: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能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吗?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

1.在地图上找出:地跨两洲的国家

2.看图5.3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

生:讨论完成活动问题

>

师:学习本节课,你对国家之间的差别了解了多少?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说明,并谈自己的感受

>

1.国家间的交往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人口最多的国家是______. 生背诵并回答

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数目:200多

2、差别:面 积:最大:俄罗斯

较小:摩纳哥

人 口: 最多:中国

较少:瑙鲁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3、应遵循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二课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能运用地图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读图分析,讨论说明等方法,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为振兴祖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能举出例子,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地区往往不能准确的说出来,需加强练习。

三〃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

>

5` 师:各国之间的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五项原则

>

世界上的国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不同,经济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师:你能举例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吗?对照地图看一看它是那个大洲的? 生:举例,并在图上找到所在的大洲

2.发达国家:20多个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3.发展中国家:150多个

亚、非、拉

师: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差如此悬殊呢?

生:阅读课文,分析总结原因

4.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

师: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做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呢?

生:读课文,讨论分析总结。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抓住机遇,改进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有些领域已超过发达国,如

印度的软件、中国的航天、核工业等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完成下面的活动内容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

10` 师:你能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完成填表内容

>

1` 师:本节课你重点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生:总结.结合我国的国情谈感想.

>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根据______划分的. 2.发达国家有______多个,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有______多个,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地. 生: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

2.发达国家:20多个

欧、北美、大洋洲等

3.发展中国家:150多个

亚、非、拉

4.原因: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三 国际合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能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说明等方法,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情态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也能举出例子,但对国际间的合作却不能很确切的说明,需要教师指点。

三〃重点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媒体

地图册、课本插图

五〃方法

阅读、分析、讨论说明

六〃教学流程设计

>

创4` 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吗?

生:思考后回答“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

在当今世界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都有个相互交往、互助合作的问题。这是本

节课我们要学习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要发展国际合作?它有什么重要性?

生:阅读课文,结合5.9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三 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这是非常必要的.师:你知道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吗?对它了解多少? 生:阅读课文后总结说明主要的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 ①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六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

②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师: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内容了解更多的国际组织的相关内容 生:完成课堂活动内容

>

1.完成阅读: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2.阅读书中材料,完成相关链接。

生:读材料,完成链接,说出自己的答案。

>

1` 师:学习本节课,你认为重点应该记住那些内容呢? 生:总结重点

反馈练习

1.联合国是世界______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______. 2.联合国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答题

板书设计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国际合作:重要性:

国际组织:联合国:最大的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主要机构:

安理会:

其它组织: 讷河四中 江健琨

荐荐高初一中地地理理教教案案

[1000[1000字字]

] 荐初一

案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

(精选字]

文]

)

范 [1000

第19篇: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课 题 课 时 课 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重 点 教学方式 教 具

难 点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板书 标题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

1、

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材中缺少“什么是水资源”的介绍,在本节课开始,教师通过讲授法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作为铺垫。

2、读图指导法和合作探究法:根据课表要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着重采用读图指导法和合作探究法两种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教师给出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资料,经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总结时空分布特征。

3、讨论法:在引导学生分析怎样节约用水时,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相互分享节水妙招。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第二环节:展示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认识水资源——水资源短缺原因之一。

第三环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及解决措施——水资源短缺原因之二。 第四环节: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解决措施——水资源短缺原因之三 第五环节:水的污染、浪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四 第六环节:收获知多少——课堂总结。 第七环节:男女生PK——当堂达标 第八环节:为水龙头写一条节水标语。 第九环节:下课

第20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初二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豆芽”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高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四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 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的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的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3、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 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4、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5、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6、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地理教学设计模板
《地理教学设计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