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22课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13 08:33:2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左公柳》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来抒发情感?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对这种生长在新疆大戈壁上的,由左宗棠率领的湖湘子弟兵栽的柳树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一种树。初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这课书写的是谁?是左公柳还是左宗棠?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

过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位著名的人物。阅读4——13自然段,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读书,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2.深入学文

(1)学习4——13自然段

你从哪找到答案?(你学懂了什么?)

①学习课文5——7自然段。

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这种柳树一样,左宗棠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决不低头。

A所遇困难:

a两股外敌

邻国阿古柏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这些侵略者武器精良,很难对付。

读第五自然段。

b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

结合资料:当时,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海防也出现问题。由于国力有限,大臣们认为国库空虚,根本没钱打这场仗,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他们还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

B体会左宗棠刚强、不屈不挠、坚韧(

6、7自然段)

重点学第六自然段:抓“力排众议”理解。

a“力排众议”?(一个人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

b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开辟疆土的不易。

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坚决,毫不犹豫)

读出态度坚决。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指名读(2——3)(指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

接着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指名读(2——3)(指导学生读出果断、坚决)

出示新疆地图: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左宗棠高瞻远瞩,让我们想象当时面对群臣的叫嚣,他挺身而出,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力排众议的场面.让我们通过读来展现左宗棠铁骨铮铮的风采。

导读第七自然段。

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学到这里你了解到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板书;爱国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②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出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引导学生答出:左宗棠抬棺出征。这部分内容在9——11自然段。

A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

(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B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C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评读。

b重点指导体会

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困难重重,仍信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尘滚滚的战场。

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C质疑;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学生可能提出:左宗棠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

d角色换位:是啊,我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左宗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

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是保卫自己的国土,是正义的,敌人是侵略者,正义是永远能够战胜邪恶的;我相信自己的部下是最有战斗力的,因此有胜利的把握。抬棺材上战场表明了我决不向外敌低头,不赶走侵略者决不还朝的决心。

e教师激情导读:

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

怎么样?——学生接读

f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在这口棺材面前,官兵们纷纷发誓一定为国奋勇杀敌,保卫国土,让父老亲人放心。在强敌面前,他们个个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如下山的猛虎,杀得敌人片甲不留。)

g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指名读。

③学习课文13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懂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A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

B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

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2)回读第十四自然段

①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朗读。指名读。

③解题: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3.总结谈话 布置作业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例如:

①写人的文章要选取典型事例;

②在写人的时候,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

③左宗棠的爱国精神让我特别感动,真值得我学习;

④要学习左宗棠这种勇于坚持己见,挺身而出的精神;

(2)布置作业:

①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

②今天作业的第二项请你用这种方法,通过一件比较典型的事来写写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

板书:

左宗棠

左公柳

事迹 力排众议

抬棺出征

植树造林主动请缨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典型事例 语言神态

推荐第2篇:22 左公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2 左公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左公柳》一课,大家齐读课题。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具体写了左宗棠的哪些爱国事迹?

(师相机板书 收复失地 建设新疆) 二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本课以左宗柳为线索,贯穿全文,记叙了左宗棠的爱国事迹。左宗柳是怎样的一种树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描写左宗柳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左宗柳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生自学) 2全班汇报

体会出左公柳高大 茂盛 粗 刚劲无畏

3课文把内地的杨柳同左公柳比较,内地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读文,我们经常用怎样的比喻来形容内地的柳树?图文对照体会左公柳的特点。

4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曾用“羌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描述新疆塞外的环境(课件出示),左公柳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生长,让我们感觉到左公柳怎样的品质?(坚强 无畏)

5下面让我们把对左公柳描写的句子感情的朗读一下。(齐读) 三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 左公柳在茫茫的戈壁茁壮成长,让人敬佩。左宗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大家仔细度课文的第二部分,在书上做好批注。 2 汇报

(1)爱国 有勇气 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

3同学们从描写左宗棠坚决收复新疆的句子中体会出左宗棠的爱国,有勇气,有军事才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左宗棠坚决收复新疆的句子,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左宗棠坚决收回新疆的原因有几个?(三个)课件出示,这三句话左宗棠都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师生一起找:坚决 慷慨 断然 ,你能用这样的语气读出来吗? (学生试读) 教师指名读

4 朝廷众臣对保卫新疆有怎样的认识?(有失偏颇,联系课文理解有失偏颇的意思)他们放弃新疆的原因书中写了吗?

(学生读书中的句子)

(1)课件出示当时局势地图,教师借助地图讲解 (2)课件出示李鸿章的话: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李鸿章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同意李鸿章的意见,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受到排挤 找来杀身之祸 得罪人……)

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凌然,力排众议,场面一定很壮观,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选择你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一下。 (学生小组内练习表演) 6 指名表演

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觉得左宗棠师怎样的一个人?(热爱国家 为了国家视死如归 英勇无畏 。。。。。。)

7 左宗棠在以理服众的同时还做出了怎样的壮举?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个词来回答?(主动请缨)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热爱国家)

让我们一同走进文中最感人至深的部分“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指名读,感受左宗棠是一个人怎样的人。 8 汇报: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的刚毅坚韧,顽强不屈,视死如归,强烈的爱国热忱)

9 六旬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却在漆黑的夜晚独自领兵带棺出征,爱国之情让人动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老人带棺出征这段感情朗读一下。

10跟随这样的将军一起出征,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士兵,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11 正是这样一批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将士,用了不到二年的时间

完成了收复了新疆伟业。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左宗棠,大家齐读

没有左宗棠,新疆难说。

——毛泽东

以屈膝,有一伟人生焉,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谭嗣同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

左宗棠不但收复新疆而且还要建设新疆。大家仔细读课文,左宗棠是如何为千里茫茫沙漠绿化的呢?(生回答)

教师补充资料:左宗棠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

在左宗棠的老友杨昌睿去新疆看望他的时候原以为看到的会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想到却是这样一番景象(教师课件出示)让他的老友兴奋的当场作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13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 (爱国情 赤子心)

四 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1 了解了左公柳的特点,体会到左宗棠的品质,那么眼前的左公柳还只是一棵柳树吗?(不,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2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大家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 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先写树形再写树的品质最后写人的品质

上述这几个句子,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本课以左公柳为题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喻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和像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们。既是描写物,更是歌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五 总结全文

左公虽去,柳树尚在。“左公柳”,已不单是一种自然景物,一种百年古树,它还继承和延续了左公的爱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它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成了艺术家们审美的对象,也成了改造西北自然环境的象征,成为精神的丰碑。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推荐阅读

《清代名将左宗棠》 《左宗棠巧对曾国潘》 《梅花魂》

推荐第3篇: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正稿

《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郭斯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爱国热忱,感受左宗棠的刚毅、睿智。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以柳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景。学习课文1—3自然段,感受左公柳的刚强。

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左公柳》。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轻轻读课题。

2.左公柳生长在哪里呢?(新疆戈壁滩上)

3、出示图1: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塞外戈壁滩,凭你对戈壁滩的了解,你来想象一下,这里的生长环境怎么样呢?( 土地贫瘠 气候干旱 风沙肆虐、、、、、、)

4.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呢?(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黄沙。)

5.难怪诗人王之涣会在他的《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那么生长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的左公柳是什么样子的呢?

6.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3自然段中描写柳树的段落,并用“——”线画出描写塞外柳树外形和描写塞外柳树品格的语句。生汇报梳理

7、谁来读读描写柳树的外形的语句?出示: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齐读。这句话写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这句话,把柳树高大茁壮的外形展现出来。

8、谁来读读描写柳树的品格的语句。出示: 这屹立在戈(ɡē)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抽生读相应语句。作者把屹立在戈壁滩上的柳树称为什么之树?(刚强之树 教师板书:刚强)作者为什么把它称为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它英勇无畏,不畏惧什么?(干旱 风沙)它压倒一切困苦,它要压倒哪些困苦?(干旱折磨 风沙袭击)这句话

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敬佩 赞美)一起用这样的语气读这句话。 衔接过渡

当我们还沉浸在这棵柳树挺拔刚强之中时,导游告诉我们这棵柳树叫左公柳以及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5——13自然段,回忆:这种树名背后的的故事是什么? (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率兵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爱国事迹。)

二、抓事件,解疑难。学习5——13自然段。

(一)学习5——7自然段

1、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清朝末年。(师出示中国地图)当时,我国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海防出现危机。与此同时,我国西部邻国的 一个军事首领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紧接着,俄国又趁机出兵侵占了北疆的伊犁。西北边疆危机严重,国家告急。在 这危机四伏之时,朝廷中对保卫新疆产生了分歧。

2、众大臣主张什么?(放弃新疆) 如果放弃新疆,中国的领土将会有什么变化?(新疆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6,是 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

失去新疆, 我国将失去全国1/6的领土)

3、左宗棠是怎样怎么做的?他列举了哪几方面的理由?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6然段。

汇报交流

①谁来读读左公当时做法的语句?问:“力排众议”是?(以一己之力尽力说服众多的反对意见) 左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勇气 充足的理由)

②谁来读读左公列举的三大理由? 抽生读三大理由。

③分析三大理由。左公一从国家利益出发,二从新疆的重要性出发,三从不收复的危害出发。讲清了收复新疆的重要性。三大理由有理有据,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左公当时是怎样说出这三大理由的呢?

④现在,我们就把我们的课堂当做是清朝的议政大厅,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师出示分角色朗读内容。

⑤那两个同学愿意来朗读第一次交锋?抽生朗读第一大理由。抓住“岂能”和“拱手相让”分析。A“岂能”指?(不能)那将这“岂能”换成“不能”放在句中读读。再用“岂能”读读,用“岂能”语气更强烈了。B “拱手相让”是指?(因胆怯而把东西恭敬地让给给别人。)将什么恭恭敬敬的让给谁呢?(将无数先辈历尽千辛万苦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让给侵略者。)能吗?(不能)读出来。

⑥是总结学法:一个“岂”字,一个“拱手相让”、准确地表达了左公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能更好的表达人物的情感。我们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来读下面的两次对峙。同学们先用这种方法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一练。哪三个同学愿意来试试? 抽生试读。(我已经感受到左公的慷慨激昂《形容情绪激昂,语调上扬、充满正气。》了 我听出左公的坚决了。) ⑦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分角色读读这个内容。

⑧师小结:大兵压境,众臣退缩,左公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你想用什么词形容左公?(教师板书:刚毅)三大理由,有理有据,说服众臣,你又想用一个什么词形容左公?(睿智 :见识卓越 富有远见聪慧 明智 )

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左宗棠已经有69岁高龄了,因为积劳成疾,身体非常虚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作出了主动请缨的壮举。让我们怀着对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齐读第七自然段。

(二 ) 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1、左宗棠,一个满腔爱国热忱的湖南汉子,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出发了。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出示画面+音乐)

2、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左公出征的情景。大家边听边勾画出让你再一次感受到左公坚毅、睿智的语句。

3、听完老师的朗读,文中哪些语句再一次让你感受到左公的坚毅?为什么?(生答)师:多么坚毅的老将军啊!生齐读相关句。(然而、、、、、、风烟滚滚的战场。)

5、左公抬棺出征有什么意图呢?他生怕自己死后没有棺材收敛他的尸体吗?这个举动表明了他怎样的决心?(表明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表明了他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还有什么目的呢?(鼓舞士气)

6、多么刚毅、睿智的老将军啊!生齐读相关句。(临出发时、、、、、、置之度外)

7、这哪里是一口普普通通的棺材啊?它分明就是左公舍身报国的赤胆忠心啊!他分明就是一面鼓舞士气的战鼓啊!将士们受到左公的精神鼓舞,个个信心倍增,情绪高昂,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最前线。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伟业。

(三)学习课文12——13自然段

过渡:左宗棠凭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收复了新疆,而且在征战中,还率领部队植树造林,建设新疆。

1、他取得了什么成绩?(请大家在13自然段中找找答案。生答。)

2、他的好友杨昌浚见到这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当即作诗一首, 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起朗诵。

3、好一个“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啊!它不仅仅写出来左公的功绩,还弥补了当年王之涣的遗憾。

五、升化感情,突破重难点 学习14自然段。

1、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对这株柳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情不自禁的再次凝望这株柳树,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此时的“左公柳”仅仅还是那棵柳树吗?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他的什么事?(生想象作答)

3、教师引读:

A 看到这株柳树,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左公力排众议,主动请缨的壮举,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B 看到这株柳树,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左公抬棺出征、誓死保卫新疆的义举,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C看到这株柳树,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左公和他的将士们冒严寒、顶酷暑、植树造林、建设新疆、利国利民的感人情景,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4、学到这里,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在写柳树,还是在写左宗棠?(左宗棠)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题呢?(其

一、柳为左公所栽,其

二、柳如左公刚强无畏。因此,以“左公柳”为题。)

5、教师小结:是啊,真是树如其人,人如其树,这种看是写树,实是写人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教给大家的表达方法。

六、总结谈话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同学们,看着这棵左公柳,你想怎样评价左公?

2、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伟人称赞左公的语句,请全班同学起立齐声读一读。

板书设计:

22

左公柳

左公柳

左宗棠

刚强

刚毅

借物喻人

推荐第4篇:《左公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2.《左公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了解左宗棠生平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

1、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匙子情怀?板书课题;左公柳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22课《左公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自己读、指名读。

②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

纤巧(xiān):查字典,读准字音。纤巧:细巧;小巧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屹立(左边山字旁,右边乞丐的乞)

慷慨(左边竖心旁,右边既)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你发现有特点的词语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

流淌、疲惫、谋划、携带这四个词语的特点。

a出示:流淌:流?淌?流淌?你发现什么?(两个相同意思的字组成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b在刚读过的词语中,你还能找出哪个构词方法相同?(疲惫、谋划、携带)你还能写出课文外三个这类词语吗?

拓展学习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新疆。)

“偏颇”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挺身而出、断然指出、年愈花甲、信心百倍、重重困难、泪流满面、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等。

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有特点?

a楚楚动人(aabc);你能写出三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心心相印、落落大方、夸夸其谈……)

b视死如归(骨瘦如柴、惜墨如金游人如云执法如山、爱兵如子……)

c不屈不挠(abac)(可歌可泣、载歌载舞、如诉如泣、有胆有识……)

d普普通通(aabb)(大大小小、明明白白、干干净净……)

(2)句子: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阅读4——7自然段,体会引号的用法。

B关注下列复句,试着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关联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但是……;……然而……;不仅……而且……;不但……而且……;既是……也是……;如果……就……

a()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

b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左宗棠()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d这些柳树()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e他的湖湘子弟兵()战斗之旅,()植树大军。

f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4——13)介绍左宗棠事迹。

②1——3,14各写什么?简要说一说。文章分几段?

(3)质疑: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

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强调它不是普通的柳树,它是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D朗读。

C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抒情

(三)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再次质疑

学贵在生疑,对比这几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2)弄清重点段层次、内容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收复新疆失地、建设西北边疆)一共写了他几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新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建设新疆

弄清文章大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学课文,思考,下节课解决。

作业:读课文、写生字词

推荐第5篇:左公柳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来抒发情感?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对这种生长在新疆大戈壁上的,由左宗棠率领的湖湘子弟兵栽的柳树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一种树。初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这课书写的是谁?是左公柳还是左宗棠?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

过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位著名的人物。阅读4——13自然段,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读书,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2.深入学文

(1)学习4——13自然段

你从哪找到答案?(你学懂了什么?)

①学习课文5——7自然段。

引导学生认识到:和这种柳树一样,左宗棠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决不低头。

A所遇困难:

a两股外敌

邻国阿古柏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这些侵略者武器精良,很难对付。

读第五自然段。

b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

结合资料:当时,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海防也出现问题。由于国力有限,大臣们认为国库空虚,根本没钱打这场仗,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他们还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

B体会左宗棠刚强、不屈不挠、坚韧(

6、7自然段)

重点学第六自然段:抓“力排众议”理解。

a“力排众议”?(

b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开辟疆土的不易。

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坚决,毫不犹豫)

读出态度坚决。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指名读(2——3)(指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

接着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指名读(2——3)(指导学生读出果断、坚决)

出示新疆地图: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左宗棠高瞻远瞩,让我们想象当时面对群臣的叫嚣,他挺身而出,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力排众议的场面.让我们通过读来展现左宗棠铁骨铮铮的风采。

导读第七自然段。

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学到这里你了解到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板书;爱国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②学习课文9-11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出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引导学生答出:左宗棠抬棺出征。这部分内容在9——11自然段。

A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

(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B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C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评读。

b重点指导体会

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困难重重,仍信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尘滚滚的战场。

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C质疑;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学生可能提出:左宗棠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

d角色换位:是啊,我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左宗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

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是保卫自己的国土,是正义的,敌人是侵略者,正义是永远能够战胜邪恶的;我相信自己的部下是最有战斗力的,因此有胜利的把握。抬棺材上战场表明了我决不向外敌低头,不赶走侵略者决不还朝的决心。

e教师激情导读:

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官兵

怎么样?——学生接读

f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在这口棺材面前,官兵们纷纷发誓一定为国奋勇杀敌,保卫国土,让父老亲人放心。在强敌面前,他们个个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如下山的猛虎,杀得敌人片甲不留。)

g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指名读。

③学习课文13自然段

你还从哪读懂左宗棠爱国、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A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

B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

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2)回读第十四自然段

①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朗读。指名读。

③解题: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3.总结谈(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例如:

①写人的文章要选取典型事例;

②在写人的时候,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

③左宗棠的爱国精神让我特别感动,真值得我学习;

④要学习左宗棠这种勇于坚持己见,挺身而出的精神;

(2)布置作业:

①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

②今天作业的第二项请你用这种方法,通过一件比较典型的事来写写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

板书:

左公柳

左宗棠 事迹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典型事例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语言神态

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推荐第6篇:左公柳教学设计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训练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

2.本文借物喻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文借物喻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词语

纤巧 屹立 疲惫 棺材 携带 腹地 拱手相让 慷慨激昂 师指导书写:携

(二)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吗?这是从甘肃武威到玉门关,数千里关山之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此情此景,你会吟诵那句古诗—— 生接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而就在这一片黄沙之中,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出示句子生读) 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

师: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出示句子生读) 这屹立在隔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师:来,让我们呼出它的名字——(生齐读课题)

(三)师:“左公”是谁?(生答)

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左宗棠的哪些事迹?你还记得我们概括的小标题吗?(生答师随即板书)

二、研读事迹,走近人物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走近这位晚清名臣——左宗棠,学习之后眼前的这棵柳树是不是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呢?

(一)研读事迹“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1、批注学习指导: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学会边读边想,随时做些批注,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表达等都非常有益。比如:(出示幻灯片)

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地写在文章上方的空白处,就叫 “做眉批”

把自己的思考或体会写在文章旁边的空白处,就叫 “做旁批”。别忘了,给相关的语句做上记号哦。

2、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4-7自然段,关注描写左宗棠神态、语言的词句,想想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把自己的感受,做上批注。

温馨提示:同学们不要忘记给相关的词句画上记号哦~

3、组织交流

师:哪个同学先来汇报你的学习感悟?

预设1:第六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生抓住“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等词语,体会左宗棠坚决保护领土完整的决心。 师:很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体会文章的情感非常有益!什么叫做力排众议呢?

生汇报力排众议的含义:通过自己的辩解,坚决维护自己的正确主张。 师: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更好的理解“力排众议”的含义,那么左宗棠还反驳了什么?

预设2:第六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道:‘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léi]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矿藏也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

生抓住“慷慨激昂”一词体会左宗棠的爱国情感。大屏幕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左宗棠的爱国情怀。 师:还有令你感动的句子吗?

预设3:第六自然段的第三句话:“接着,熟读兵书的左宗棠又断然指出:‘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生体会左宗棠熟读兵书,深知新疆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预设4: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

师:左宗棠满腔的爱国热忱不仅折服了满朝文武也令我们深深感动,带着这份感动, 一起读这段话。

师:在学习的时候,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小组学习另外两件事。

(二)研读事迹“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和“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1、小组学习

2、交流汇报

一、研读事迹“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预设1:第十自然段的第四句话:“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官兵个个泪流满面,无不为之动容.”(大屏幕出示句子) 师:请大家关注“无不”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双重否定句。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变一种说法而使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呢?

预设生变为肯定句和反问句。

预设2:第十自然段的第五句话:重点读“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但是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再次感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的信心和决心。

二、研读事迹“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预设1:“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生从这句话体会左宗棠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贡献之巨大。

师:是啊,所以他的朋友杨昌浚去西北筹备军务事,本以为在新疆会看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他却看到了三千里树林。(齐读课件出示) “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

师:如今的新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请看大屏幕。

展示图片:城市新面貌、风力发电、天山下的牧场、沙漠里的油田、沙漠中的左公柳林。

师:我们感谢左宗棠当年的爱国壮举,才有了新疆这西北明珠崭新的风貌。

三、总结写法:

师: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左公柳。(出示14自然段) 齐读“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师: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生接读)——“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所以,题目中的左公柳仅仅指树吗? 生:不是,他还指具有爱国之情的左宗棠。

师:是的,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主题阅读

师:不仅这坚韧刚毅的左公柳值得称赞,还有一种花它凌寒而开,香自苦寒来,也值得我们赞美,它就是梅花,请同学们打开主题阅读118页,阅读文章《梅花魂》。 大屏幕出示: 阅读提示一

自由读文《梅花魂》边读边想,这篇文章与我们所学的《左公柳》有什么相同之处?并有感情的朗读令你深受感动句子。

生汇报交流。 阅读提示二

默读文章《美国刀》,想一想“比这刀更珍贵的东西”指什么? 生汇报交流。

结束语:左公虽去,道柳尚存,这一棵棵精神之树将永远屹立不倒!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左宗棠一样,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最后老师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清末有个左宗棠》这本书详尽的介绍了左宗棠不平凡的一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22、左公柳

主动请缨

左宗棠

收复新疆

精神之树

建设新疆

爱国之情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导学生体会左公柳的形态美时,抓住了“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在体会左公柳的精神之美之时重点抓住“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读书方式,因为我深知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主要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中才能感悟,最后我提出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看见了具有浓浓爱国之情的左宗棠。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在学生读书时我的评价的语言过于单调,在学生的汇报发言时学生的汇报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不必拘泥于教师提出的有限制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争取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有改正这方面的缺陷,争取更快成长。

推荐第7篇:《左公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了解左宗棠生平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

1、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匙子情怀?板书课题;左公柳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22课《左公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自己读、指名读。

②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

纤巧(xiān):查字典,读准字音。纤巧:细巧;小巧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屹立(左边山字旁,右边乞丐的乞)

慷慨(左边竖心旁,右边既)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你发现有特点的词语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

流淌、疲惫、谋划、携带这四个词语的特点。

a出示:流淌:流?淌?流淌?你发现什么?(两个相同意思的字组成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b在刚读过的词语中,你还能找出哪个构词方法相同?(疲惫、谋划、携带)你还能写出课文外三个这类词语吗?

拓展学习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新疆。)

偏颇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挺身而出、断然指出、年愈花甲、信心百倍、重重困难、泪流满面、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等。

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有特点?

a楚楚动人(aabc);你能写出三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心心相印、落落大方、夸夸其谈)

b视死如归(骨瘦如柴、惜墨如金游人如云执法如山、爱兵如子)

c不屈不挠(abac)(可歌可泣、载歌载舞、如诉如泣、有胆有识)

d普普通通(aabb)(大大小小、明明白白、干干净净)

(2)句子: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阅读47自然段,体会引号的用法。

B关注下列复句,试着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关联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但是;然而;不仅而且;不但而且;既是也是;如果就

a()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

b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左宗棠()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d这些柳树()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e他的湖湘子弟兵()战斗之旅,()植树大军。

f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413)介绍左宗棠事迹。

②13,14各写什么?简要说一说。文章分几段?

(3)质疑: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

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

推荐第8篇:左公柳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回顾整体。 1.PPT出示图片。

引语:在茫茫大漠之中,傲然挺立着高大茁壮,身姿挺拔的柳树,人们称它为-----(一起说)它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见证,它寄托着人们对左宗棠的一片深情。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片深情,继续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过渡语: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这茫茫大漠中的左公柳,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呢?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和赞美。

PPT出示

师生配乐朗读。

3.过渡语: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黄沙。突然,有一棵这样的柳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们是多么的激动,何等的兴奋呀.导游觉察我们动了情,便平静的告诉我们这树叫------ ( 一起说)左公柳?我们感到更惊异了,导游微微一笑,向我们讲起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这种树名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这种树名背后隐藏着的故事吗?

A.谁来说一说,这树名背后隐藏着的第一个故事?第二个,你说。第三个,你说。 B.老师已经把这三个故事打在了大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概括出这种树名背后隐藏着的这三个故事的吗? D.你说。

你说。

我们大家一起说。

4.小结:是呀,我们就是用谁干什么这种方法概括出了这种树名背后的三个故事的。今后,我们在概括一件事情时,就可以用谁干什么这种方法进行概括。不过有时候还要加上结果怎样。

二.寻找感动,汇报原因。

1.过渡语:这树名背后的故事,这故事中那位铁骨铮铮,年过六旬的老人,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令我们感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树名背后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那位老人,去经历一场感动之旅吧。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用横线标出左宗棠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一写令你感动的原因。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3.生勾画批注,师巡视了解学情。4.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那树名背后的故事,故事中那位铁骨铮铮,年过六旬的老人,他的什么地方令你感动呢?谁来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

预设一(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 A.交流感动的原因。

a.好,你来说。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先告诉同学们在什么地方。你们都找一找第九自然段,认真听他读。好,读吧。)

读后评:这么长的一段话,他读得这么正确,流利,还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真好。

b.老师建议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一起读)

c.读罢了这段话,你们认为,左宗棠打动他的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就由他来做评委,你们来猜一猜。

谁来说一说令她感动的是什么?好,你说。

你同意吗?你们真是心心相通呀!你们不仅是同学,你们更是知己呀!

(信心百倍)

你从哪看出他的信心百倍?【读出来。------一起读。】

引读:

面对兵马疲惫时,他------

面对粮饷匮乏时,他还是--------

面对运输艰难,他依然-------

在这重重困难面前,他都是--------(一起说)

从这一次次困难面前的信心百倍,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文中有个词已经点出了,哪个词?)

有了这样的理解,谁来读读这句话。

1.读出了信心,但信心还不足呀。谁再来读一读。

2.信心更大了,但还不足以达到百倍呀。谁想再来读一读。

3.通过你的朗读,真的,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信心百倍左宗棠。

d.左宗棠面对重重困难时,表现出的信心百倍,刚毅坚韧,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 带上我们的感动,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e.这面对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的左宗棠不正像那茫茫大漠中的柳树吗?那柳树······(一起读)

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不正像这面对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的左宗棠吗? 这位······(一起读) 这真是‘‘人如树也,树像人也。’’ B.质疑释疑,深化感动。

a.老师读这段话时,在收获感动之余,老师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老师相信你们在收获感动之余,心中也一定会有疑问。谁能说你心中都产生了什么疑问?

你说。还有什么疑问?

b.老师试着把你们的疑问梳理了一下,你们的问题都在指向着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2.他为何要“悄然离京”?下面我们就逐一解决我们心中的这两个问题。

c.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神伤”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一说“神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那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夜晚呢?实际上作者在这句话中已经点明了原因。你能找到吗?(地上没有人送行)

我们知道,每当出兵打仗之时,满朝文武百官都会前来送行,有时连皇上也会前来送行,鼓舞士气。那么,左宗棠此次出征,那些文武百官都到哪里去了?为何不来送行?其实,作者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已经交代了原因,你们能找到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 好。一起读。

是呀。朝廷重臣中有一部分人不同意收复新疆。他们不支持左宗棠呀。此时此刻,这些不支持左宗棠的大臣们,面对左宗棠的出征,他们会在背后说些什么呢?

如此的为国为民,却得不到官员的支持,还受到这样的冷嘲热讽,怎能不令人神伤呢?左宗棠就这样神伤下去了吗?你从那看出的?

是呀。他没有神伤下去,而是把神伤化信心。 有了这样的理解,谁来读读这段话。

1.读出了他化神伤为信心,但转化的不够快,不够强烈呀。谁再来读一读。 2.是呀。面对官员不支持,他依然是信心百倍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2

d.解决了心中的第一个疑问,我们再来看看‘左宗棠为何要悄然离京’。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悄然’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悄然’的意思。

他为何要这样不声不响、不打招呼就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离京出征呢。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你说,他悄然离京是不想惊动了------,只想---------

e.是呀。这想与不想之间都在展示着一个为国为民的老人,那颗赤子之心呀。这样的为国为民,这样的爱国情怀,怎能不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动,在一起读读这段话。

心中的疑问解决了,我们心中的感动更深了。这样的信心百倍,这样的坚韧刚毅,这样的为国为民,这样的爱国情怀,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带着这样的感动,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配乐读】

预设二(带棺出征)

1.除了这处地方让我们感动之外,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们感动呢。

好,你说。读出你感动的地方。

2.在左宗棠的此次出征中,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说明这个举

动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竟】

还有哪个词。【震惊】

震惊’是什么意思。【吃惊】

那么,作者为何用震惊,而不用吃惊。

是呀。这不是一般的出人意料呀,而是是大大的出人意料呀。因此作者用了一个‘震惊’。一个‘竟’,一个‘震惊’写出了左宗棠带棺出征这一举动,大大的出乎人们的意料。 有了这样的理解,谁来读读这句话。

1.读出了出人意料,但还没有大大的出人意料呀。谁再来读读。

2.出人意料的程度更深了,可还不足以让人震惊呀。谁想再来读一读。

3.通过你的朗读。真的让老师感到了左宗棠带棺出征这一举动大大的出乎人们的意料,令人震惊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令人震惊的感觉。】

4.假如当年就有记者这一职业的话,我愿是跟随左宗棠的一名战地记者。左宗棠这一令人震惊的举动,怎能不激起我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采访欲望。下面,你们就是左宗棠们,我就是跟随你们的一名战地记者。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要想说出左老的心声,你们必须先读懂左老的心。

a.请你们借助我的采访提纲,认真默读第十自然段,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b.准备好了吗。左老们。那我们的采访就开始吧。

c.左老,你为何要带棺出征。

左老,你仅仅是为了收敛自己的尸体吗。还是想表明什么。你想向谁表明什么。

还想向谁,表明什么。

还想向谁,表明什么。

d.这带的哪是一口棺材,这带的分明是一个老人视死如归的决心,这带的分明是一个老人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气,这带的分明是一个老人为祖国疆土完整的爱国情怀。听罢左老的心声,怎能不令我这名战地记者感动,怎能不令在场官兵个个泪流满面,为之动容。

3 有了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在读读段话。

e.这为了祖国疆土完整,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老人,不正像那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顽强生命力的柳树吗。让我们一起读。

这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顽强生命力的柳树,不正像那为了祖国疆土完整,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左宗棠吗。一起读。

这真是‘人如树也,树像人也。’

5.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收复了新疆失地的伟业。左宗棠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着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他是这样建设新疆的--------我们一起读

就是因为有了左宗棠这样的付出,最终迎来了这样的奇观。一起读。

这些柳树,不但成了左宗棠收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便将这柳树称作--------。

三.书写感动,深化体验。

a.听完导游的讲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株左公柳,我们心潮澎湃。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话想说,有着无限的情想诉。【就让我们把这话,这情付诸笔端。】面对左公柳,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方的空白处。】

b.面对着左公柳你想说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c.这一句句话,都在倾诉着我们对左宗棠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呀。 四.诵读感动,升华情感。

a.作者听完导游的讲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株左公柳,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PPT配乐朗读。

b.是呀。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 这真是人如树也,树像人也。

作者哪里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这茫茫大漠中的左公柳,他分明就是在借助这茫茫大漠中的左公柳抒发自己对那些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的敬佩和赞美。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作者究竟是怎样借物,又是怎样抒情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c.下课。

推荐第9篇:左公柳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 22 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x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2、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3、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教师辅助介绍的方式将这些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x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法、批注法等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通课文,标注感受或疑问。2、搜集有关左宗棠的资料。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一) 导入:

1、课件出示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生读,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用来言志的对联吗?)

2、课件出示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师:这是王震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你们知道是用来歌赞谁的吗?)

3、他就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x疆、建设x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左宗棠。

4、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来了解他的赤子情怀。板书课题并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左公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给左公赋予厚重的文化色彩,丰富了学生的积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 自己读、指名读。

② 交流识字方法。 ③ 同学交流: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x疆。)

(2)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x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x疆失地:这x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质疑批注,写下感受。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x疆、建设x疆) (2)理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 (3)再次读文,边读边批注,质疑:

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强调它不是普通的柳树,它是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D朗读。

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抒情

(三)、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再次质疑

学贵在生疑,对比这几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2)弄清重点段层次、内容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收复x疆失地、建设西北边疆)一共写了他几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x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x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x疆建设x疆

弄清文章大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学课文,思考,下节课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学生更深层地感悟文章内涵打下基础。

一、作业:多次阅读全文,看看有什么新感受。板书设计: 左公柳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x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x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x疆建设x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者、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感的互动,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抬棺出征的影片、x疆日新月异变化的图片等) 学生:查找有关左宗棠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教师板书)

(复习导入,该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梳理学生思路。)

(二)、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1、研读“力排众议”:

(1)“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一个人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

(2)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3)创设情境,角色换位,故事再现:

师:我就是光绪,你们就是大臣,我们来演演当时的情景。 “大臣”们阐述不同意见,左宗棠据理反驳。

师:我是光绪,你们都是左宗棠,再来说说收复x疆的理由。 (4)指导朗读。

师总结:以一家之言驳倒众议,这就叫做“力排众议”。

2、过渡: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板书:抬棺出征)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激发了学生兴趣,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文章内容。)

3、研读“抬棺出征”:

(1)自读有关段落 ,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圈点评划,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2)学生汇报:

A、“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仍信心百倍。”(左宗棠面对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足见他的刚毅坚韧。)

B、“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 播放“抬棺出征”的影片。 (教师借助影片可以使课文相关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得当,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配以音乐,可以激荡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了情境,创造出氛围。) 师语言倾情:同学们,你们的脸上写着敬佩,能把这种敬佩之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a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左大人,此时,率领着抬棺队伍前行的你正想些什么呢? b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西行队伍中的一员,你正在想什么呢?

c 将士们,在西行的途中,你刚刚收到了家书,你的母亲重病在床,,可是面对凛然前行的左老将军的背影,面对这口黑漆漆的棺材,你在想些什么? d 是左老将军的精神感染了你,带着敬佩的感情读——

是左老将军的悲壮行为打动了你,带着必胜的信心读—— (3)你觉得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满腔爱国热忱)

(4)“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介绍左宗棠收复失地,再次激发学生情感。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他们与许多课文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角色换位,使学生全方位地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品读“植树造林”。(1)指名读。

(2)这段内容哪里让你感动了,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在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

(4)师总结: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除了种树,左宗棠在x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5、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x疆;植树造林,建设x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三)揭示写法,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图片“左公柳”

师:看到这钢筋般的枝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那挺拔的身躯,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2、再来看课题,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柳吗?(写人)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x疆和建设x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写法?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

(2)布置作业: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板书:

左公柳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 收复x疆 爱国热忱

植树造林 建设x疆

推荐第10篇:左公柳

《左公柳》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左公柳》是语文出版社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

国者的英雄事迹,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

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左宗棠热爱祖国,保卫

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范文,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教学本课时,要

结合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

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另外,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已有了一定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引导他们关注语

言,感知、领悟文本的内容、内涵和在语言表达上的方法及奥妙,以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理解和表现的 能力。

三、说目标

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识记生字,

学习课文1-3自然段。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使学 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根据目标定位,结合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我将“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

重点,将“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

者生命的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用心去品味,只有情感的积极投注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才能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性。”这是列宁在人们认识世界方面所做

的精辟论述,可谓一针见血。

为此,本课教学我将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自读悟情、激情美读,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使学生在

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充分感受左宗棠满腔的爱国热忱。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我利用课前播放新疆民歌,再配以独具特色的新疆风景图画,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奠定本堂课

的情感基础。接着激情导入:刚才歌中所歌唱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呢?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 方,风吹草地现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占

。那么我们是怎样收回新疆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这

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的情感迅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转入新课,

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质疑。学生也许会问“课文究竟是写柳呢还是写人?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

题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这里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学生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

时,才能更有目的地去思考。

(二)、自主阅读,触摸情感

1、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2、接着让学生说说左宗棠的什么精神最让你感动,从而让学生触摸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言

之有理,言之有悟,都给予肯定和认可。

(三)、深入研读,品悟情感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1、当时,台湾被日本人占领,海防也出现问题。由于国力有限,大臣们认为国库空虚,根本没钱打这场仗,

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他们还认为新疆是

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这段历史久远,学生了解较少,理解起来较困难,我

利用课件出示地图,为学生进行讲解,接着让学生默读第六段,结合查找的资料,采用小组交流来学习大臣们

有哪些偏颇的认识,他们为什么主动放弃新疆。

2、听到大臣们这么多偏颇的认识,主张放弃新疆,你的心情怎样。面对这么多偏颇的认识,左宗棠又是怎么

做的呢。(板书:力排众议)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力排众议”和“拱手相让”,深度追问他是怎样力排众议

,拱手相让的有什么,还有什么,激发学生充分想象:(我们拱手相让的是16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千辛万

苦建立的基业,丰富的粮产和矿藏,聚宝之盆。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

,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

以上设计我们看到了左宗棠高瞻远瞩,让我们想象当时面对群臣的叫嚣,他挺身而出,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力

排众议的场面.借此深化学生的读,通过读来展现左宗棠铁骨铮铮的风采。采用不同形式的个别读、师引读、

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左宗棠的坚决、果断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3、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

作出了怎样的壮举?(板书主动请缨)(齐读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意在让学生感悟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板书:爱国)借此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知道

作者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

至此。学生已明确了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的爱国事迹。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 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

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抬棺出征这个材料。学生的情感与语文学习相伴

相生,我利用课件出示抬棺出征画面,再配以震撼人心的音乐,引导学生伴乐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

自己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这样感性认识的丰富,带领学生进入了情境,学生的朗读也就有 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随机出示重点句子:“然而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困难重重,仍信

心百倍。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兵,悄然离京,马不停蹄地赶往千

里之外风尘滚滚的战场。 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

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接着引导学生向左宗棠提问。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

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然后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左宗棠是怎么想的。这样设计意在引

导学生在重重困难与抬棺出征的对比矛盾中,体会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不赶走侵略者决不还朝的决心 。

教师激情导读:是啊,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颗剧烈跳动的爱国心,那份

赤子情,那种为了正义、祖国领土统一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的

官兵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的说,深化学生的读。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

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宗棠凭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收复了新疆失地,而且,他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

疆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种树是左公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引读13自然段,本段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 来学习。

然后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

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

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

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

战斗中,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情、赤子心。

(四)、解题,升化情感

此时,在孩子们感受到了左宗棠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后,再来理解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

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因此对

它产生了景仰之情。让孩子知道此时的“左公柳”不仅仅是那棵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 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五)、布置作业,延续情感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

质。接着让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也可以是人物精神的学习(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阅读有关左宗棠的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清

代名将左宗棠的事迹,以此受到熏陶和教育,延续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情升华,孩子们现在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策略,新疆就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的省份,国家制定了大量政

策,措施发展新疆,建设新疆,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祝愿新疆的明天更美好!

以上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做到师生在融入文本,引发共鸣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从而生成焕发生 命活力的课堂。 板书: 左公柳 左宗棠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典型事例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语言神态 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第11篇:左公柳教学反思

《左公柳》课后反思

福和希望小学 余娟

课讲完了,曲虽终而意尤存,听着同事的评价,自己坦言,优点是有,但缺点也是明显的。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在初选这一课时就已经有了粗略的框架,就是抓住左宗棠爱国言行来体会他的爱国情感,重点是左宗棠在廷议时说的那三段话.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具体情境,仿照左宗棠说话的语气去“反驳”我想学生是能够在情境的体验中领悟到任务的强烈爱国热情。然后再进入“出征”“抬棺”,体会人物视死如归的精神。结合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到柳树不是简单的柳树,而是千百万爱国守边将士的象征。

但是在有了思路后,自己掉以轻心,迟迟没有落实具体的实施步骤,即把教案具体化。就这样沉郁着几天,相信自己会理出一个清晰的单子来。终于在上课前一的一天写出了具体的步骤和导语串词。主线是以人情感变化为经,以形式上的旁批和朗读体验为纬来架构。 课上下来,基本贯彻了思路,达到了目标,并有一些新的生成,预设的亮点基本都点亮,但我明显地感觉到不足。课中“牵”的痕迹过重,“主导”的倾向过于明显,导致课的指导过于零碎,看起来吃力。如果能够以一种开放性的观点来对待,自然会有一种更新的生成。 通过交流,我们对课进行了新的整合。首先用中国地图拉近主人公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告诉孩子们一百多年前新疆占我国版图六分之一的的面积差一点就从中国的版图上失去,多亏一位英雄使我们今天还能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看到新疆。这个人就是左宗棠。然后直奔主题,提出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用加旁批的办法,细细的读这篇课文,想想为什么人们把这棵柳树叫做左公柳?难道仅仅是为了纪念左宗棠收复新疆吗?由此引导孩子们读书,并把自己的感悟批注在书上,讨论交流。用这个“点”统驭全文。既体现了课的人文性,又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会在研读讨论中明白人们纪念左宗棠,不仅仅是因为他收复新疆这么大的功绩,还在于他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报国之志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退到一边,适时进入,相机调控,引导深化。达到某位名家所说的“看似简单,实不简单,简约而不简单”的佳境。

第12篇:左公柳教学反思

《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葫芦岛市建昌县新区小学

杨坤 《左公柳》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中的主人公左宗棠又是晚清时期的人物,学生对他的认识很陌生,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下一番功夫:

一、重点口味人物言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抓住左宗棠爱国言行来体会他的爱国情感上。在左宗棠的语言上,我主要是抓住了左宗棠在廷议时说的那三段话,通过角色扮演,我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具体情境,仿照左宗棠说话的语气去“反驳”群臣,学生兴趣盎然,现场气氛活跃。我想学生是能够在情境的体验中领悟到左宗棠强烈的爱国热情的。然后在品味左宗棠行为的环节,我主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抬棺出征”这一典型事例,这部分内容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亲历当时的情景,深刻体会人物视死如归的精神。并借此契机让学生练习想象说话。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写作学习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左宗棠高尚的爱国情操,而且还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在学习左宗棠言行的部分,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例写人的写作方法。不仅渗透了学法指导,还引导学生适当的学习运用,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所学从中选取典型材料,这为学生写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教学最后一段的时候,我又渗透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第二部分精讲,第三部分略讲。即使第二部分作为精讲的内容,三个故事我也没有齐头并重,而是精讲第

一、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一笔带过。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13篇:《左公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 22 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2、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3、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教师辅助介绍的方式将这些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法、批注法等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通课文,标注感受或疑问。2、搜集有关左宗棠的资料。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一) 导入: 1、课件出示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生读,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用来言志的对联吗?) 2、课件出示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师:这是王震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你们知道是用来歌赞谁的吗?)

3、他就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左宗棠。

4、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来了解他的赤子情怀。板书课题并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左公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给左公赋予厚重的文化色彩,丰富了学生的积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 自己读、指名读。

② 交流识字方法。 ③ 同学交流: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新疆。)

(2)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质疑批注,写下感受。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理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 (3)再次读文,边读边批注,质疑:

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强调它不是普通的柳树,它是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d朗读。

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抒情

(三)、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再次质疑

学贵在生疑,对比这几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2)弄清重点段层次、内容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收复新疆失地、建设西北边疆)一共写了他几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新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建设新疆

弄清文章大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学课文,思考,下节课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学生更深层地感悟文章内涵打下基础。

一、作业:多次阅读全文,看看有什么新感受。板书设计: 左公柳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新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建设新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者、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感的互动,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抬棺出征的影片、新疆日新月异变化的图片等) 学生:查找有关左宗棠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回忆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教师板书)

(复习导入,该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来自于学生的发言,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上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的内容梳理学生思路。)

(二)、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1、研读“力排众议”:

(1)“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一个人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坚持自己的主张)

(2)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请你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3)创设情境,角色换位,故事再现:

师:我就是光绪,你们就是大臣,我们来演演当时的情景。 “大臣”们阐述不同意见,左宗棠据理反驳。

师:我是光绪,你们都是左宗棠,再来说说收复新疆的理由。 (4)指导朗读。

师总结:以一家之言驳倒众议,这就叫做“力排众议”。

2、过渡: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齐读第七自然段。)(板书:抬棺出征)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换位,激发了学生兴趣,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文章内容。)

3、研读“抬棺出征”:

(1)自读有关段落 ,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圈点评划,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2)学生汇报:

a、“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仍信心百倍。”(左宗棠面对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足见他的刚毅坚韧。) b、“左宗棠的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 播放“抬棺出征”的影片。

(教师借助影片可以使课文相关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得当,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配以音乐,可以激荡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了情境,创造出氛围。)

师语言倾情:同学们,你们的脸上写着敬佩,能把这种敬佩之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a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左大人,此时,率领着抬棺队伍前行的你正想些什么呢?

b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西行队伍中的一员,你正在想什么呢? c 将士们,在西行的途中,你刚刚收到了家书,你的母亲重病在床,,可是面对凛然前行的左老将军的背影,面对这口黑漆漆的棺材,你在想些什么?

d 是左老将军的精神感染了你,带着敬佩的感情读—— 是左老将军的悲壮行为打动了你,带着必胜的信心读—— (3)你觉得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具有满腔爱国热忱) (4)“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介绍左宗棠收复失地,再次激发学生情感。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他们与许多课文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角色换位,使学生全方位地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品读“植树造林”。(1)指名读。

(2)这段内容哪里让你感动了,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在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

(4)师总结: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出课件,学生齐读)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5、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三)揭示写法,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图片“左公柳”

师:看到这钢筋般的枝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那挺拔的身躯,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读第十四自然段: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2、再来看课题,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柳吗?(写人)引导学生认识到: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第14篇:左公柳教案

左公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

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述——总结抒情”的思路行文,全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绘玉门关外的柳树那高大挺拔的形象。

文章先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两行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开篇,引出“我们”一行人从河西走廊来到玉门关,在这“没有春风,没有绿色”“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棵大柳树”;接着写“我们顿时兴奋起来„„”的行为表现,并讲到了“这棵塞外的柳树”“它的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这部分对柳树的描绘和赞美为后面写导游所讲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记叙导游讲述的左宗棠的故事。

这里的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从刚讲到的大柳树,到导游“告诉我们这树叫左公柳”,接着“给我们讲起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前后过渡十分自然、顺畅,而且一下子引发起阅读的兴趣。

作者对导游所讲故事,是分两层意思叙述的。

分述一(第5—11自然段)讲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失地中的表现。这方面写得较详细。

先写他在我国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一部分人主张放弃新疆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他六旬高龄主动请缨的行动折服了满朝文武。(第5—7自然段)

后写他面临重重困难,带棺踏上征途,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决心,“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完成了收复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伟业”。(第9一11自然段)

分述二(第

12、13自然段)讲左宗棠在建设西北边疆中的举措。这方面写得很简略。

文中讲他率领部队植树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战斗之旅,也是植树大军。人人随身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罢后营管,„„”“终于在千里戈壁滩种下片片树林,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第13自然段)这里的文字比较概括精炼,没有细致的描绘。

文中还讲到“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这就照应了前面第4自然段写到的:“导游觉察到我们动情了,便平静地告诉我们这树叫左公柳。左公柳?我们感到更惊异了。”文章顺势点明左公柳树名的来历,解决了先前的困惑。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抒发“我们”对左公柳的景仰、歌颂的情感。

在这里,先用一句话深情地再次写到了左公柳的形象:“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四个“那„„”组成排比句,描述之中饱含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话:“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作者用反问及设问的修辞方法,进一步提升了贯穿全文的“大柳树”的形象:它不是普通的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左宗棠那样的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忱。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题目一语双关。“左公柳”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二是线索以“柳”贯穿。整篇文章各部分记叙中都有柳树这一典型事物:第一部分描写塞外风光,引用的凉州词中有“杨柳”,使人们兴奋起来的是“柳树”;第二部分记叙导游所讲左宗棠的故事,开始写“导游见了,微微一笑,给我们讲起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第4自然段),中间写“这时,导游停顿了一下,深情地望着那株柳树,又接着讲了下去”(第8自然段),后面写导游告诉我们“„„这些柳树„„”(第

12、13自然段);第三部分表达“我们”对左公柳的赞颂也是从柳写起:“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这棵柳树„„”(第14自然段)——那充满生命力的绿柳像一条闪亮的丝带把文章各部分串了起来。

三是行文夹叙夹议。文中不仅有较多的文字对大柳树、对左宗棠的描述,而且也有一些文字对此发表议论、寄寓情感。例如:“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第3自然段)“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第7自然段)„„这些语句或放在文中,或独立成段,或置于文尾,都与叙述有机结合,对所叙内容起有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四是记叙有详有略。从全文看,第

一、

二、三部分安排由“较略——特详——很略”;从局部看,以第二部分为例,分述一详细,分述二简略。这样的处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把左宗棠这个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在人们面前。

课文编排有一幅插图,描绘了左宗棠率队抬棺出征的情景,是对课文第10自然段文字的形象表现。

课后列出了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

课后编排有四道练习题。第1题是朗读和背诵两方面要求。第2题通过默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文写了左宗棠哪些爱国事迹”,并能够简要口述出来。第3题是对文中三个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为了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第4题要求“读读写写”本文中的10个词语,属于一般的语文基本功训练项目。

练习题后的“词语采集”,列出了文中的3个成语。

第15篇:《左公柳》说课稿

《左公柳》说课材料

著名作家张炜在他的《绿色的遥思》中提出阅读的目标就在于让阅读者走进文字,了解文字所包含的内容,更要紧的是阅读者能透过文字的表象去触摸到文中人物内心的情感,进到这个层次,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如果能再触摸到作者的写作心理,就算是读通了全篇。

《左公柳》是语文出版社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如果从本文课后练习的内容看,分别是读文并选择喜欢的片段背一背;看看左宗棠做了哪些事情;读一些句子,体会句中带点的词语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词语记忆。不难看出,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语言文字的内容偏少,如果仅从情感这条线索出发,学生仅通过朗读,就可以知道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如果仅仅限于此,语文教学的味道就大大降低,学生能落下什么?,这样的话,语文的工具性如何体现,文本的解读如空中浮云,有形无物。另外,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由于历史人物的两面性可供呈现的资料相对较少。就作课者所搜材料看,是可怜的。这就为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并理解人物的言与行增加了难度。

鉴于此,作课者将目光延伸到“语文百花园”,看到了“眉批和旁批”这一训练点,如果将这一训练点结合进教学,既使教学有人文性,又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细研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的人物的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游客,导游在看到柳树,听(讲)到柳树背后的故事时,前后的情绪的变化是我们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文中主要人物——左宗棠思想行为的线索,去触摸游客、导游,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左宗棠的思想与情感。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读者,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感的互动,在“读——品——写“中理解文本理解人物,领悟情感。基本步骤如下:

1、导语,引导学生和老师一道进入触摸书中人物的心路历程,体会他们的情感波澜。

2、从柳树的描写中揣摩。

游客:兴奋----动情; 而导游:平静?

3、带着“平静”的语气模仿导游讲故事,体会语气为何会“深情”。再回头看文本中左宗棠在“新疆危机,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提出左宗棠所讲的三句话。进入情境,体会感情,仔细品读,理解左宗棠的精神话语对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冲击,左宗棠的话,他的行,使原来见惯此情此境,语气“平静”的导游动了“深情”。

然后,带着这种“深情”讲述下面的几个故事,并体会感情基调,标在书的空白处。 (1)、悄然出征 (神伤 坚定) (2)、视死如归 (悲壮 激昂) (3)、收复失地 (自豪 欣慰) (4)、建设新疆 (赞赏 敬佩)

4、听了这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怎能不会让我们心潮激荡。看看导游,及文中的“我们”,他们的心情也随着故事而激荡。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抓住“依然”来体会。

5、回归柳树。理解左公柳即是左宗棠及千百万守边将士的象征。

6、延伸到电影《金戈铁马》,体会当今报国守边将士和中国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内在情感的一致性。

7、并布置作业,搜寻《金戈铁马》。

第16篇:左公柳22

《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学习作者以柳树为线索贯穿全篇,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详略得当,一语双关等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左宗棠的爱国热忱。

2、找出描写柳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每次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快乐热身

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左公柳》。出示图1:请看大屏幕,这就是生长在塞外的柳树。看到塞外的柳树,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⒉作者是如何介绍这塞外的柳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描写柳树的段落,并画出塞外柳树的句子。。

3、生汇报梳理出示:这柳树高大茁壮„„通过读把柳柳高大茁壮的外形展现出来。

6、它能在戈壁沙漠上下生长就必须战胜„„具有„„精神。所以作者把屹立在戈壁滩上的柳树称为什么之树?(刚强之树)

二、衔接过渡

同学们,题目叫左公柳,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还写了谁?那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左宗棠有关(板书)

三、抓事件,解疑难

1.“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尽力排除各种反对意见,以便维护自己的正确主张。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左宗棠以一人之力,要反对哪些意见?

2请你们自由读5~7自然段找一找左宗棠要排除哪些不同的意见?他是怎么说的?

3、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时的朝堂上,你们就是当时的朝庭大臣,哪个大臣来说一说放弃新疆的理由?

5、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的? 宗棠先说了什么?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先读第一句,再读第二句,这个感叹号表现了左宗棠怎样的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课文用了哪个词?你能读出来吗?

A 当大臣都说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时,左宗棠却说那是——聚宝之盆。 c出示图:

新疆是我国西北门户,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还是连接欧亚的通道。左宗棠高瞻远瞩,熟读兵书的左宗棠讲到这一点时,左是———断然地指出

b说得很果断,很坚决。哪个同学想试试?(这样读能说是断然地说吗?)

⑷师生合作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师总结:以一家之言驳倒众议,这就叫做“力排众议”。 ⑸怀着对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齐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第一件爱国事迹主要是写的力排众议、还是主动请缨呢?(力排众议)写人的时候,要选取语言,神态,动作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四、抓句段,品人物

A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斗争,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B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请同学们默读9——11自然段这一部分,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出来,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C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评读。 b重点指导体会 C质疑;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学生可能提出:左宗棠为什么你面对重重困难,还这样信心百倍呢?你为什么要抬着棺材上前线?

d角色换位:是啊,我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左宗棠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出

f看图,此时此刻,看到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战士们会怎么想?面对强敌,他们又会怎么做?

g伴着战马的嘶鸣、伴着这响彻云霄的喊杀声,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西征大军的身旁,亲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指名读。

(出示:第10自然段文字„„齐读)

提示: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的时间,期间困难重重,有跟环境的抗争,有跟敌人的战斗,但作者只选取了抬棺出征的事来写,为什么? 小结:作者用了感人、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左宗棠的精神品质。

(二)品读“植树造林”。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收复新疆只是他完成伟业的第一步,这位睿智而有远见的老将军还有什么有远见的举措呢?

教师引读第13自然段:左宗棠凭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收复了新疆,而且在征战中,还领部队植树造林。于是便有了如今那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廊。 (1)指名读。

(2)这段内容哪里让你感动了,小组合作交流。

(4)师总结: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绘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课件,学生齐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除了种树,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5、小结: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

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爱国情、赤子心)

五、升化感情,突破重难点

①当作者听完柳树名字背后的故事,再一次赞叹到:这哪里„„ 此时的“左公柳”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②不仅是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还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及爱国将士们。带上你的感受自由读一读。 ③引读:让我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吧.

2、这精神之树不仅是左宗棠的象征,还是谁的化身,让我们齐声赞美这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吧!(生齐读)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④学到这,你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题了吗?

1、那些柳树是左宗棠率领将士们种下的。

2、柳树刚强的外形,压倒一切的气势,与左宗棠不怕艰险„„相通。以树的刚强来写人的刚强,目的是歌颂左宗棠和爱国将士那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作者又深情地称它是精神之树。(板书:精神之树)

六、总结谈话

1、左公虽去,道柳尚在。同学们,看着这棵左公柳,请你们用

一、两句话赞美左公柳或者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你最想对左公说的话。

2、是啊,左公及爱国将士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有许多仁人志士都留下评说。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1879-1882, 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浚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左公柳”是清朝名将左宗棠于公元1866年调任陕甘总督后,在1875年率领部下修筑陕甘大道时,为固定路基,在道路两旁栽植的护道柳树。隆德境内原有3938棵左公柳,由于数次道路拓宽和管护不善,几乎使境内的左公柳毁损贻尽。目前,仅剩的26棵左公柳树龄已过百年,跨越三个世纪,其树高在9—15米,胸径在1.2—1.6米之间……。一百多年前的古人就率先垂范,在荒原上栽植树木,且严加管护,以改善生态环境。直到今天,我们才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我对隆德县境内仅剩的26棵左公柳不仅仅是敬畏、感慨、痛惜,更多的是酸楚、忧伤和悲恸。塞外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这个词指我国长城以北国界以内的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北部。南方的暖湿季风吹不到,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首当其冲,气候都比较干燥寒冷。

有关左宗棠植柳的事,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这是公元1879-1882年爱国将领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竣,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斗争中建树的卓越功绩,一直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读过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十七世纪下半叶,当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是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亲赴一线,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同时他看到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大面积的田园被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四野满目疮痍,让人不堪忍受,便动员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造福后人,改善边疆的面貌,以表达湖湘子弟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之情。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

不几年功夫,由于措施严厉,左公柳绝大部分都长大成林,人们看到的是树成行,柳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哈密从东新庄到蔡湖庙、泉水地到回城大桥这十多公里的大道上,真是大树排行、浓荫夹道。有人走在其中有不见天日之说。然而在1931年之后,由于连年战乱,这壮丽的景观不断遭到战火的洗劫,大片的榆柳也被砍伐与毁灭。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在哈密市区东西河谷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多。据说大部分是后人栽种,但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据当地老农说“柳树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它易栽易活,只要有水,即便折断枝条插在湿地也会再生”。沙枣泉的古柳已送走了上百个春秋,这几棵古树根系发达,分出的肢体也很粗壮,树冠之大实属罕见。

哈密人所以这样爱护左公柳,因为左公柳带给各族人民的不仅仅是片片绿荫,它对防风固沙,改善西部边陲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起着重大的作用。今天生活在边城的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弘扬左公精神,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把万倾戈壁中的哈密由几十块小片绿洲建成一条东西长达150多公里长的绿洲。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密人又启动了万亩草场、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生态园林城的绿色系列工程,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定会再显人间。

第17篇:《左公柳》说课稿

《左公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左公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新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范文,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教学本课时,要结合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另外,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已有了一定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引导他们关注语言,感知、领悟文本的内容、内涵和在语言表达上的方法及奥妙,以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三、说目标

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识记生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并知道课文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能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本文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根据目标定位,结合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我将“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学习重点,将“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作为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以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指导,以生为本,根据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并确立小课题“你认为左宗棠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围绕这个小课题进行学习与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

1、在阅读中,听、说、读、想贯穿全文始终。

2、以学生自读为主,学会划出重要或喜欢的句子加以品析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3、在学文中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

4、通过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开课直接导入并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并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件事,唤起他们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奠定本堂课的情感基础,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使用ppt演示文稿出示学习任务,使学生能简单明了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其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思考。

(二)、合作学习,触摸情感

先让学生自己带着刚才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通过左宗棠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划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

接下来小组合作学习,各自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并质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研究,从中让学生触摸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馈交流,品悟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内容,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学生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即抓住左宗棠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句子加以分析交流,其他小组倾听后进行补充、评价。这样使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逐步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在小组反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会适时的进行点拨,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这就为学生了解本文,了解并理解人物的言行增加了难度,因此学生在汇报“力排众议、主动请缨”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师生配合读第六自然段,用幻灯片出示大臣说的话,学生在书中找到左宗棠所说的相对应的话,这样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当时只有一种选择,收复新疆,也更能体会左宗棠的高尚品质,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在学生汇报“抬棺出征,收复新疆”这部分内容时,适时让学生观看抬棺出征的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文字变为画面,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心灵受到再一次震撼,会感到有很多话想说,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此时此刻,你想对左宗棠说些什么?这时学生的话语一定是发自肺腑的。然后我又用幻灯片出示毛泽东、谭嗣同、曾国藩赞美左宗棠的话,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品悟到他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汇报“植树造林,建设新疆”这部分内容时,补充资料:他的朋友杨昌浚到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凉州词》中描写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写出了“新栽柳树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通过幻灯片出示图片和诗句,使学生更能体会出左宗棠的爱国情,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四、揭示写法,升华情感

教者深情过渡:同学们,听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次凝望它,会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幻灯片出示最后一段话),让学生感觉带点的词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进行句式转换,使学生知道此时的“左公柳”不仅仅是那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知道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这样更能突出学习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谈话,延续情感

左公虽去,道柳尚在。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接着让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也可以是人物精神的学习。然后让学生课下阅读有关左宗棠的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清代名将左宗棠的事迹,以此受到熏陶和教育,延续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上教学设计是遵循高效课堂中的“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见自我”,适时点拨,适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和播放视频,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当然,语文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的教学设计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请各位评委和在座的同行批评指正。

第18篇:左公柳教案

左公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置之度外”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它们的含义。

2.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预习原则:

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做的,学生相互合作能够做的,通过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能够做到的,要大胆的让他们自己来完成。提前三天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预习达到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三重目的。 预习内容及达到的要求: 生字词语的预习。

1.阅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阅读地仔细,勾画的准确、全面。

2.查字典,准确把握生字的读音,并标注在课文中,多读几遍。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含义,并试着运用词语来说一句话。 4.对文中出现的特殊格式的词语,如: abb aabb aabc abcc 等类型的词语,或者含有一对同义词或反义词的词语,提醒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及时发现,并能够举一反三,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养成乐于发现,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收集作者的资料,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要能够做到一下几点:

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事物)或事件?用自己的话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力争精炼和准确,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找出文中的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力争背诵,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能够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理解重点语句。

(二)制作演示文稿。【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柳树的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说出其名称特点。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柳树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22 左公柳

提示同学们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描摹。

二、展示交流: 同学们在课前经过了细致全面的预习,下面让大家来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同学发言,教师相机作指点,从生字、词语,到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语句等。

三、精讲点播

1.从同学们的发言过渡到对文本的学习,是以写“树”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这个人物是谁,板书:左宗棠

介绍左宗棠的小资料:“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2.学习课文的

1、

2、3自然段,了解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与塞外大漠的柳树的区别,对比阅读,发现问题。采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演一演的方法,将两种柳树的各自特征区分清楚,指导学生对左公柳的“高大、茁壮、挺拔、枝条刚劲有力”,这一显著特征,有明确认识。 3.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依次了解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失地”、“植树造林,建设边疆”三个故事。

采取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两个小组研究一个小故事,在对抗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质疑,挖掘教材,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指导。 学生依次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补充。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故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慷慨激昂”等,指导同学们据此了解左宗棠这个人,并且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找出描写左宗棠的词语,读一读,演一演,提醒学生注意感情的投入。 “抬棺出征,收复失地”这一故事的学习:

(1)要抓住“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两个关键词语,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左宗棠,你„„”的方式,引导同学积极发言。此时,学生扮演的身份为战士或普通人。

(2)指导想象“抬棺出征”的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战场上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同学们的答案会多彩多姿,教师要作恰当的评价,中肯指出他们的长处。

“植树造林,建设边疆”这一故事的学习,要抓住“左公柳”这一树名的来历,体现人们对于爱国将士们的怀念,引导学生认识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爱国、保国、建国的赤子情怀。激发同学们对民族英雄的爱戴,并产生积极向上的美好理想。 4.学习14自然段,完成从写“树”到写“人”的升华,指导学生发现本段中重点句子,排比句和反问句(设问句),并启发感受左宗棠和将士们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这正是本文感情的归宿。

四、拓展延伸:

你想对左宗棠和他率领的湖湘子弟兵说些什么,来表示你的崇敬,同学之间互相表达。

五、限时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语。

湘( ) 棺 ( ) 廊( )

箱( ) 官 ( ) 郎( ) 2.照样子,写词语。

楚楚动人 ( )( )( ) 普普通通 ( )( )( ) 铁骨铮铮 ( )( )(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情绪激动,语调高昂有充满正气。 ( )

把两手放在胸前,很主动地让出。 ( )

把死当作象回家一样,毫不畏惧。 ( )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按原文补充完整句子,在横线上完成后面的部分。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修辞方法( )

———————————————————————————————————————————————————— 上述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板书设计】 22 左公柳

柳 树 对比描写 由“树”到“人”

宗棠 事迹

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第19篇:左公柳课堂实录

《左公柳》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通过预习课文我们知道,文以左公柳命名,实际上写的是?

生:左宗棠(板书)

师:在初读课文之后,左宗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忠义爱国 刚强睿智 视死如归 铁骨铮铮 刚毅坚韧…… 师:作者写了几件事例来表现左宗棠的这些精神品质呢? 生:三件

师:(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事例,看看在这个事例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左宗棠?

二、学习第一个事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1、自读故事,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生:(自读课文后汇报)邻国阿古柏在英军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师:国难当头之时,朝廷众臣对保卫新疆有怎样的认识? 生:一部分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 师:“有失偏颇”是什么意思? 生:有不公正的认识。

师:大臣们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及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说说。

生1:他们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 生2:当时国家困难,粮饷匮乏。

生3:国家面临海防,塞防之争,想要放弃塞防保海防。

2、品析左宗棠的表现,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师:面对大臣们偏颇的认识,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 生:左宗棠

师:左宗棠将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来坚持自己收复新疆失地的主张,这种做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力排众议(板书)

师:左宗棠是如何力排众议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画出左宗棠力排众议的句子。

生:默读,动笔画句子

师:要想力排众议,必须理由充分,左宗棠摆出了哪些道理呢? (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例句)

生1: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师: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生1:坚决,义正言辞。(再读这句)

师:作为中华子孙的一份子,左宗棠对大臣们偏颇的意见还作出了怎样地反驳呢? 生: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矿藏也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

预设读得好: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气势,有感情。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他的感情就是? 生:慷慨激昂。 预设读得不好:

师:左宗棠摆出的观点对不对? 生:对。

师:要用自己正确的观点去推翻别人错误的观点,应该用怎样的语调? 生:高昂的、激动的。

师:对,就是要读得慷慨激昂,你再来为我们试试。(生再读)

师:好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对大臣们的偏颇认识作出了有力的反驳。新疆不仅是聚宝之盆,从军事角度讲,新疆还有怎样的重要性呢?

生: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师:好,坚决果断的一句话,将新疆重要的军事地位进行了强调。请看地图(课件出示新疆地图),面积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既是聚宝之盆又是军事要塞的新疆,怎能落入侵略者手中,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大义凛然的左宗棠,用这三点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力排众议,去唤醒还未觉醒的群臣吧!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来接读这段。

(师生接读第6自然段)

师:对新疆的关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让左宗棠在以理服众的同时,还做出了怎样的壮举?

生: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师板书“主动请缨”) 师:“主动请缨”什么意思? 生:主动请求杀敌的任务。 师: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左宗棠主动请求带兵收复新疆。

师:当时的左宗棠已64岁高龄,因常年的国事操劳而积劳成疾,身体非常虚弱,还经常咳血,可他还做出了主动请缨的壮举。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位已年过六旬,官居一品的朝廷重臣做出这番决策的呢?接下来再读第7自然段。

生: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 (师连线“爱国”)

三、学习第二个事例: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完成伟业)

1、自读课文,列出小标题

师:因为担忧民族危亡而力排众议,因为要保全领土完整而主动请缨,在第一个事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这两个四字词语来体现左宗棠的爱国举措。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事例中,左宗棠爱国的举措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二个事例,也试着像这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为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中左宗棠的爱国举措? 生: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完成伟业)

2、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师: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近两年的时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是这些作者都没有写,却偏偏只选取了抬棺出征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个事例太打动人了,这个事例太典型了。

师:是呀,正是这听也没听说过,见也没见过的事例才更能扣人心弦,突出人物品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在我们平时写人的作文中,也要学习像这样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

3、感受左宗棠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部分,拿上笔,把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听、画、写) 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我们分享?

生:我感动的句子是“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让我感动的原因是他能面对困难仍充满信心。

师:左宗棠面对重重困难仍能信心百倍的原因是什么呢?品读一下接下来的一句话。

生:因为他打的是一场正义之仗,是一场保家卫国之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所以他信心百倍。

师:说得好,你能为我们读出左宗棠这种在面临重重困难时表现出的决心吗?

(学生强调困难后,信心百倍地读)

师:你为我们展现出了刚毅坚韧的左宗棠满怀的信心。

生: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这口棺材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感动的原因是,左宗棠他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面对死亡却还能毫不畏惧,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这样的举措真让人震惊,为我们读出左宗棠英勇无畏的气慨来好吗?

(生再读这段话,读出震惊和决心)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出示课件图),这位白发苍苍的六旬老人,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为了激起所有将士们的斗志,毅然抬着棺材赶赴战场。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这千千万万将士中的一员,你想对这样的主帅说些什么呢?

生:老将军,您英勇无畏的信心让我感动。

生:老将军,您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决心值得我们学习。 生:将军,我们也会像您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 生:将军,我们一定会奋勇杀敌,赶走侵略者,我们一定能收复新疆。 ……

师:你们的回答让我感动,你们的回答让我热血沸腾,左宗棠正是用自己的信心和睿智让所有的将士都变成了怒吼的雄狮,征途再艰险,敌人再强悍,我们的将士们都能一往无前,奋勇冲杀,这一仗打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让我们齐读第11自然段,赞一赞左宗棠的功绩。 (生齐读第11自然段)

师:这场正义之战,让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一个爱国的左宗棠吗? 生:不是,我看到了千万个由左宗棠带领的保家卫国的爱国将士。 (再连线“爱国”)

四、学习第三个事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

1、学习第13自然段,体会植树造林的作用

师:左宗棠不仅带将士们收复了新疆,更是凭着对新疆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新疆做了许多好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3自然段,看看左宗棠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是什么?

(生速读13自然段)

师:谁能像前面那样概括出这个故事的小标题? 生: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板书)

2、出示诗句对比,感受左公的功绩。

师:唐朝诗人王之涣曾这样描写塞外边疆荒凉萧条的景象。(课件出示诗句) 生:齐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他的老友杨昌睿来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不由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生:看课件齐读“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师:左宗棠深谋远虑地建设新疆,植树造林的举措,又一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左宗棠的赤诚爱国之情。(连线“爱国”)

五、学习写柳树的句子,体会作者借柳赞人的感情

1、读中感受左公的精神品格

师:既然本文要表现的是左宗棠的爱国事例,为何又要以左公柳命名呢? 生:因为左公柳是左宗棠及爱国将士种的。

师:仅仅只是这个原因吗?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写柳树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小组同学之间讨论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

生:这些柳树身上具有左公及将士们身上那些相似的品格。

生:“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这柳树面对干旱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居然还能长得如此茁壮,真让人不可思议,它真像我们面对艰难还能取得胜利的爱国将士。

生:“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这左公柳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让我仿佛看到了拥有同样精神的爱国将士。

生:“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组排比句所描写的左公柳让我看到的就是和它一样坚毅顽强的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 生:“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这两句话运用自问自答的方法,强调了左公柳就是左宗棠及爱国将士们精神的象征。

2、解题、点明借物喻人

师:此时的“左公柳”还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生:既是指生长在千里戈壁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贡献的左宗棠。

师:是的,这是在借柳树来赞美左宗棠,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五、总结升华

1、赞柳树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吧!(出示柳树画面)它面对风沙,依旧傲然挺立;它扎根戈壁,原于英勇无畏;它抗衡沙漠,只因顽强坚韧,它还只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吗?

课件出示: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学生齐读)

2、赞左宗棠

师:是啊,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力排众议、铁骨铮铮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抬棺出征、视死如归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植树造林、睿智奉献的左宗棠。让咱们再读这句话,赞赞我们忠义爱国的左宗棠吧! 课件出示: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左宗棠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生齐读这两句话)

3、赞美所有爱国将士们

师:这精神之树不仅仅是左宗棠的象征,还是所有爱国将士们的化身。让我们齐声赞美这些英勇无畏的爱国将士们吧!

课件出示: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生齐读这两句话)

六、总结升华 22左公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学习作者以柳树为线索贯穿全篇,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详略得当,一语双关等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左宗棠的爱国热忱。

2、找出描写柳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每次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1、左公柳的图片

2、左宗棠的简介资料

3、《凉州词》的视频

4、《玉门关》的视频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昨天的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说一个礼物也不好,不如直接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静静欣赏。)(昨天上课一开始的不顺畅,皆有礼物一词惹得祸!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悔呀!)瞧!(出示古诗《凉州词》)

一、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欣赏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沉浸在古诗的意蕴中,想亲自到玉门关去游览吗?让我当导游咱们一起去吧!

(这个环节这样说不好,《凉州词》这一视频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而且也与讲课不太衔接,如果改成这样说效果会好——“同学们,现在谁能给大家背一背这首《凉州词》,学生齐背,师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家想亲自到玉门关看看吗?“)(放视频 玉门关)在玉门关这个地方真的没有杨柳吗?有!叫什么名字?(左公柳)对,看来你课前预习的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22课板书课题左公柳。这节课咱们就跟随作者一同去旅游吧!

二、学习1-3自然段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左公柳是什么样子的呢?

2、指生读课文。(出示句子1)这一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在茫茫黄沙中咱们这些游客突然间看到如此茂盛的大柳树,你会是什么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它与我们平时见到了柳树有什么不一样吗?我们再一次观察这棵树,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句子2)

读读这句话,想想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赞美赞叹)谁想来读读这句话?我听出了你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大家一起读一读吧!

三、学习5-14自然段

1、看来大家都沉浸在了对这棵柳树赞叹之中,那除了赞叹你还有疑问吗?(为什么叫左公柳?)要想知道答案,就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批注写下你的感受。再练习有感情朗读。

2、学生自学。(到了自学时,没有让学生再读读画出的句子,就直接开始交流啦!忘了,紧张啦!

3、师生交流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左宗棠)讲了他的什么事?(收复新疆 建设新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爱国情怀)

(2)你对左宗棠有什么了解?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了解吗?(师出示左宗棠资料)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的时候评出了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这其中,中国有三位:一位是毛泽东,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3)课文中左宗棠的什么精神深深感动了你?(爱国)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左宗棠爱国的呢?

4、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顺势引导重点学习“力排众议” (1)生读第六自然段。

(2) “力排众议”是什么意思?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尽力排除各种反对意见,以便维护自己的正确主张。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左宗棠以一人之力,要反对哪些意见?(学生回答)

(3)请同学们都读读这一段找一找左宗棠要排除哪些不同的意见?他是怎么说的?练习和同桌有感情读一读。

(4)谁来说一说,左宗棠要排除哪些意见?(放弃新疆、千里荒漠贫瘠之地)他是怎么说的?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左宗棠的爱国热情?就请你这样读。指生读左宗棠的话。同桌两个能不能表演读一读。一个读不同意见一个读左宗棠的话。(同桌练读)指一两组展示读。

(5)听到一句句慷慨激昂的左宗棠的话语,老师被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了。咱们再来合作读读这一段,大家都当一回爱国名将左宗棠。一日早朝,就有大臣向慈禧太后启奏说:“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生读“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师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生读“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矿藏也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师说:依臣之见,还是放弃新疆,还是保卫祖国海防重要!生读:“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不收复新疆,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5、交流“抬棺出征”

(1)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左宗棠的满腔爱国热情?

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什么是“主动请缨”?请求杀敌的意思。 当时左宗棠已有64岁高龄,而且体弱多病,但是他毅然主动请缨要去收复新疆,足见他的满腔爱国热情。齐读“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

(2) “他肩负着国人的重托,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率领六万湖湘子弟,悄然离京,马不停蹄的赶往千里之外的烽烟滚滚的战场。”带兵出征面临哪些困难?为何还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什么?(强烈的民族意识,他这是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是为正义而战。所以他信心百倍,气势不可阻挡!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3) 左宗棠说:“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你能读懂他的心吗?这是颗心里满含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在场的一个官兵,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一段。(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官兵个个泪流满面,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深知,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但是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一个人一旦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亡,名利皆亡,他的人格就伟大了,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6、交流建设新疆

(1)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左宗棠的爱国热情?学生读第13自然段。谈感受。 (2)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睿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了这样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出示图片欣赏)

四、学习第14自然段

1、听完了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的再次凝望眼前这棵柳树学生接读其余语句。出示句子3.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想感情?

3、从树到人,看似写树,实则写人,表达作者对左宗棠爱国将士们的崇敬的心情,歌颂象左宗棠这样的爱国将士身上所具有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

五、总结写作方法

1、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左公柳来做题目呢?左公柳仅仅只代表柳树?还指谁?(左宗棠)这叫一语双关的写法。

2、那课文中的线索是什么呢?(柳树一直贯穿全篇—)(这里也忘了说!

3、作者选取的这些事件详细描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有详有略)

4、作者选取了左宗棠在手赴新疆中的典型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左宗棠的满腔爱国热忱。(典型事例)大家在以后写人的文章中也可以学习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左宗棠的事迹吗?课下可以阅读这些文章。《清代名将左宗棠》《左宗棠巧对曾国藩》。

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然是万丈深渊, 也百折不回,宁愿马革裹尸。一个人一旦将自 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他就荣辱皆 亡,名利皆亡,他的人格就伟大了,撑起了中 华民族的脊梁。

第20篇:左公柳(最佳)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 22 课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题是“赤子情怀”,讲述的是一系列爱国者的英雄事迹,《左公柳》这篇课文虽为第二篇课文,由于第一篇是《古诗三首》,以文章面目出现的,这却是第一篇。这篇课文通过对沙漠中左公柳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和讲解,向我们生动介绍了一位100多年前为祖国领土完整,不顾年老体衰,毅然主动请缨,千里抬棺赴敌的英雄形象,表现出英雄爱祖国,爱x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本中阅读的基调偏于情感。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2、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3、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教师辅助介绍的方式将这些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x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法、批注法等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通课文,标注感受或疑问。2、搜集有关左宗棠的资料。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一) 导入:

1、课件出示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生读,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用来言志的对联吗?)

2、课件出示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师:这是王震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你们知道是用来歌赞谁的吗?) 3、他就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x疆、建设x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左宗棠。

4、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来了解他的赤子情怀。板书课题并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左公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给左公赋予厚重的文化色彩,丰富了学生的积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 自己读、指名读。 ② 交流识字方法。 ③ 同学交流: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x疆。)

(2)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x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x疆失地:这x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质疑批注,写下感受。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x疆、建设x疆) (2)理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 (3)再次读文,边读边批注,质疑:

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强调它不是普通的柳树,它是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D朗读。

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板书:借物抒情

(三)、再次质疑,引发思考

(1)再次质疑

学贵在生疑,对比这几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作者为什么借左公柳抒发自己的感情?左公柳与左宗棠和爱国将士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

(2)弄清重点段层次、内容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先了解课文讲述了左宗棠哪些方面的事迹?(收复x疆失地、建设西北边疆)一共写了他几件事?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动笔写一写。

第一件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 收复x疆

第二件事:抬棺出征 收复x疆

第三件事:植树造林 建设x疆建设x疆

弄清文章大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学课文,思考,下节课解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左公柳》,请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对左公柳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是生长在新疆戈壁滩上的一种柳树,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刚强之树。初读了课文以后,我们知道本文以“左公柳”命题,实际上写的是谁? 左宗棠。

师:一共写了左宗棠几件事?

生:一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出征;第二件事是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了新疆失地;第三件事是左宗棠植树造林,建设边疆。 师: 为什么课文写的是左宗棠,却以“左公柳”命名呢?

师:对呀,到底为什么呢?(师在课题旁打“?”)这节课,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左宗棠,了解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先给我们汇报一下? 生:邻国阿古柏在英军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师:这时,朝廷众臣对保卫新疆有怎样的认识? 生:有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

师:大臣们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来说说。 生:有的大臣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同时,新疆路途遥远,运输艰难,当时国家困难,粮饷匮乏。

师:面对大臣们偏颇的认识,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 左宗棠。

师:左宗棠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齐答:力排众议

师:要想依靠个人的力量取排除众人的意见,必须理由充分,左宗棠摆出了哪些道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6自然段画出句子。 (生读课文并动笔画句子)

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矿藏也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 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认为左宗棠的主张到底对不对? 是对的

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是聚宝之盆、是军事要道。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师: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大义凛然的左宗棠,用这三点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力排众议,去唤醒还未觉醒的群臣吧!齐读第6自然段。 (生齐读)

师:左宗棠在以理服众的同时,还做出了怎样的壮举?请同学们从第7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来回答。。 生齐答: 主动请缨

师:“主动请缨”什么意思?

生:主动请求杀敌的任务。就是左宗棠主动请求带兵收复新疆。

师:当时的左宗棠已64岁高龄,因常年的国事操劳而积劳成疾,身体非常虚弱,还经常咳血,可他还做出了主动请缨的壮举。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位已年过六旬,官居一品的朝廷重臣做出这番决策的呢?接下来齐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同学们请看板书,.在第一个事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这两个四字词语来体现左宗棠的爱国举措。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事例中,左宗棠爱国的举措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9-11自然段,也试着像这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为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中左宗棠的爱国举措? 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

师:老师有个疑问,左宗棠收复新疆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是这些作者都没有写,却偏偏只选取了抬棺出征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事例太打动人了,这个事例太典型了。)

师:是呀,正是这听也没听说过,见也没见过的事例才更能扣人心弦,突出人物品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在我们平时写人的作文中,也要学习像这样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侧面板书: 选取典型事例表人物物)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部分,拿上笔,把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下来,为什么感动?在旁边做出简单的批注。(学生听、画、写) 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我们分享? 生:我感动的句子是“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让我感动的原因是他能面对困难仍充满信心。

师:你能为我们读出左宗棠这种在面临重重困难时表现出的信心吗? (评:你为我们展现出了刚毅坚韧的左宗棠满怀的信心。)

生: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这口棺材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感动的原因是,左宗棠他视死如归的精神。

师:面对死亡却还能毫不畏惧,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这样的举措真让人震惊,为我们读出左宗棠英勇无畏的气慨来好吗? (生再读这段话,读出震惊和决心)

师: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左宗棠?

师:左宗棠不仅收复了新疆,还为新疆做了许多好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3自然段,看看左宗棠建设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是什么? (生速读13自然段)

师:谁能像前面那样概括出这个故事的小标题? 生: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板书)

师:唐朝诗人王之涣曾这样描写塞外边疆荒凉萧条的景象。 生:齐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他的老友杨昌睿来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不由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生:看课件齐读“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师:如今的嘉峪关、哈密等地,都留有左公亲手所植的柳树。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道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左公柳荫福后人。(课件) 师:左宗棠深谋远虑地建设新疆,又一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左宗棠对祖国的爱、对新疆的爱、对人民的爱。 师:我们随作者听导游介绍完了左宗棠的故事,如果说在听故事前,作者对左公柳的认识仅仅只是美丽、刚强,那么,在听完故事后,作者对左公柳的认识又有了哪些变化呢?请齐读最后一段。

生:作者认为这不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此时的“左公柳”还仅仅是那棵柳树吗?

生:既是指生长在千里戈壁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作出了贡献的左宗棠。

师:这个“?”可以打开了吗?(左公柳是纪念左宗棠巨大贡献的标志,是左宗棠及爱国将士们精神的象征。画去“?”)

师:是的,这是在借柳树来赞美左宗棠,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吧!(出示柳树画面)它面对风沙,依旧傲然挺立;它扎根戈壁,原于英勇无畏;它抗衡沙漠,只因顽强坚韧,你说,它还只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吗?

生齐读: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是啊,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力排众议、铁骨铮铮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抬棺出征、视死如归的左宗棠;看到这柳树我们仿佛就看到了植树造林、睿智奉献的左宗棠。你说,它还只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吗?让咱们再读这句话,赞赞我们忠义爱国的左宗棠吧!

生齐读: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左宗棠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这精神之树不仅仅是左宗棠的象征,还是所有爱国将士们的化身。你说,它还只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吗?让我们齐声赞美这些英勇无畏的爱国将士们吧!

生齐读: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师:左公虽去,道柳尚在,它们就像是为左宗棠及爱国将士们立下的一块块活的碑文,它们承载和延续的是中华民族千万子孙不朽的精神!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 生回答。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大,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做生活中的一颗左公柳吧!

22课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2课左公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