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边角边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19 08:33:4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全等三角形边角边教学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教学反思

石门县磨市镇中心学校 向琳才

本节课遵循“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已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比较成功的完成了当堂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前热身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质疑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问题一的引导“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自己动手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认真观察,并作比较交流,从而发现自己所画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是全等的,运用所掌握命题的知识将所获取的定理转化为几何语言,具体的让学生明确了本定理的实际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在合理猜测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实践去发现、验证所得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探索的快乐,通过画图证明自己所得结论,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始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本节课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对抗,发现此定理中角必为夹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展示的环节深刻理解“边角边”这一判定定理。

在学习方式上,大胆让学生去猜测、实验、进行合理推理、造就认知冲突,直至发展推理。 在运用展示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说理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由已知结论推出新结论的方法,按准备条件-指定范围-摆明条件-得出结论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从直接条件,隐含条件,间接条件,各类题目的层层深入,使学生理解,解题时要先根据图形和已知分析它们所在的三角形,然后证明其全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时,通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总之:从我个人感觉来说,我觉得我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方法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习题由浅入深,设计合理; (4)关注每一位学生,知识落实好;

(5)教师引导,学生讲解,学生间、师生间讨论质疑对抗的场景层出不穷,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从学生角度来说: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训练了思维能力;

(2)在课堂上能合作交流,不只学习了知识,情感也得到了释放和发展;

(3)运用展示,当堂检测中发现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掌握的好。

推荐第2篇:角边角教学设计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边角教学设计

雷州市客路中学 蔡焕磊

一、学情分析

,“SAS”定理,已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及性质,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判定方法“SSS”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学生学习几何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点,而且初二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二、教材分析

《角边角》定理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三课时,它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以及学习判定方法“SSS”,“SAS”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 “ASA”公理。

(2)、能运用“ASA”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渗透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演绎推理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体会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体验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机遇;

(2)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使之条理化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角边角公理”,并能利用它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ASA”和它们灵活运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采用“知识回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发现归纳例题讲解与检测反馈”来展开,并用多媒体辅助演示和训练,在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别方法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发现课本上给出的判别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从而调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且教师给于充分肯定。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出示幻灯片。

(一)、知识回顾

引语: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三角形全等的一种识别方法,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 “SAS” 判定方法是如何叙述的?

3.“SSS”,[设计意图]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除了这个判定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呢?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答案。

(出示幻灯片)

想一想:

在一次施工过程中,工人师傅不小心将一张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如图所示),请你说一说工人师傅拿哪一块去玻璃店,才能买到相同形状的玻璃?

问:究竟拿哪一块能买到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三角板? 学生猜测的结果:图(1),可能,图(2)不能,图(3)可能可以恢复

2 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帮忙解决问题。生:乐于思考。师生共同讨论猜测,学生齐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引入了本课的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体会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三)引导探索 出示幻灯片 动手画一画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

∠A/ =∠A, ∠B/ =∠B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师:首先给出条件,适时启发学生。幻灯片出示画法

师:组织学生按照要求动手实验,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是否唯一,比较是否全等的过程。

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大小比较,从而归纳出结论。(作图时,学生可以利用量角器、直尺、三角尺等一切工具)

出示幻灯片。展示课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角边角 你能模仿上一节的“边角边”公理,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规范的动手作图,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归纳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把自主探索的权力还给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在一定条件下全等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在这用多媒体展示,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使知识变得更为直观,易于学生整体感知 (四)、发现归纳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结论,三角形全等的又一个判定:“ASA”判定方法,

(出示幻灯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有两角和它们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五)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

例3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

3 AD=AE.

师:分析题意,启发学生找出满足所学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独立思考;并能说出推理过程。

[设计意图]设置例3的目的给学生应用“角边角”解决问题做出示范。

(六)、检测反馈

出示幻灯片

1.已知:在△ABC和△DEF中,AB=DE ,∠B=∠E,若要使△ABC≌ △DEF,则需补充条件(

)

A.∠A=∠D

B.AC=EF C.AB=EF

D.BC=EF 2.如图所示,已知AB∥CD,AB=CD,AE=FD,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设计意图]第

1、2题可以检查学生对全等条件是否能区别并运用。

3、(2012.广州)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 求证:BE=CD.

4 [设计意图]此题是例3 的变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发挥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七)、课堂小结

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把新旧知识的方法形成系统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由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有联系地进行归纳,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服务。

(八)、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

1.课本P43习题12.2第3,课本P44第11题.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由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有联系地进行归纳,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服务。

(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反思: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交流、互动,我们实现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的多层面了解.有一部分同学还有些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的知识是我们所没有了解,下来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希望已经掌握本节的同学们能通过课外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全等,并构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天地!

推荐第3篇:角边角教学设计

初二上册第一章第3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角边角的探究及简单应用》“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设计

(一)探索发现

生:每位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满足两个角分别为60°和80°,它们所夹的边为2cm。画完后用剪刀剪下来,和其他同学剪的三角形比较,看看是否能够重合。

师:你能将刚才的发现总结一下吗? 学生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画画,学生理解了“角边角”定理.同时,通过展示学生间的交流和老师的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处理策略】学生先动手操作,之后交流发现,归纳总结,教师视情况进行指点.

(二)范例尝试

例题 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有困难小组讨论交流,一生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例题,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强化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A

C

O

D B

三、评价设计

1.通过设疑,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来猜想图形平移的性质,让学生体会“类比”“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探索发现”中的动手画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通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推荐第4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教学反思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教学反思

宁德市实验学校初中部 贾庆庆

三角形的全等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它是两个三角形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做好了准备。

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巩固,设置问题

2、通过作图,自主探究

3、合作交流,探讨结论

4、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但在探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探究\"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学生在作三角形时出现了困难。

本节在应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时的练习有点多,可能有些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另外,在小组交流时气氛不是很活跃。

最后,我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让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小组讲解可能会更好一些。 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还算可以,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以后要吸取教训。

听课心得体会

宁德市实验学校初中部 贾庆庆

本周二我有幸在初二(4)班听课学习,观摩了黄老师的高效课堂,一节课的听课学习我收获很大,下面就这一节的听课情况谈点自己的感受。

在整堂课中,黄老师并没有挖苦心思的讲解,而是在指导学生各个环节自主学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整堂课过得轻松、和谐。

以上是我听课的心得体会,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推荐第5篇: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0-31页) [教学目标]  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 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 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教学准备]多媒体、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这里的三个图形,哪些是三角形? (投影出示图形),

教师结合图形与学生互相交流,待交流后教师指出:三角形与三条线段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进入它们的王国探究一番。

二、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1、探究“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既然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那么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吗?请大家猜猜看。 学生互相交流,有的肯定,有的不确定。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准备好的小棒开始动手实验,亲自做一做,看能否围成三角形,比一比,谁的动手能力强。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请几组同学演示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待学生演示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种情况,一边演示,一边解说。

师生共同认识: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呢?”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前面操作过程中出现两种围不成三角形呢?大家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想好以后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倾听、参与学生的讨论。) 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教师手指着图说:)

当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组不成三角形。同学们是不是这个意思!投影再次展现:两条线段的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时组不成三角形;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组不成三角形。

3、探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即:“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不仅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很爱动脑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发现了“两条线段的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时组不成三角形;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也组不成三角形”。那么,三条线段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构成三角形呢?也就是说围成后的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究竟有什么关系,结合刚才我们所围成的三角形,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有困难,再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能把你的发现用数学式子写出来吗?老师把大家的发现用关系式写出来: 3+4>5 3+5>4 5+4>3 请同学们想好之后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板书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4、验证“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存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三边之间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呢?我们这个发现还需要再次验证,请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条边的长度,并计算一下,看是否具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测量,验证,汇报。

师生交流得出,只要是三角形就一定具备“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形成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达成认识

同学们,我们梳理一下前面的研究过程: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方法验证——归纳结论,

我们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下面我们就来应用它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练习题

2、投影出示练习题

3、摆一摆,练一练(第31页第3题)师生共同完成。

四、说说收获,相互评价

这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感受!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五、[布置作业] 第31页第

2、4两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填一填:

结论:

七、[教后反思]

推荐第6篇:三角形边中的边角关系教案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Ⅰ.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2.如何表示一个角? Ⅱ.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出示投影: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 Ⅲ.讲授新课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大家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并回答以下问题: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

图5-1

1.你能从图5-1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与同伴交流各自找的三角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该图形然后来找,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指出三角形) 根据指出的三角形回答下列问题: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小学对三角形的认识回答) 3.什么叫做三角形?(通过视频了解三角形定义)

(刚才找到的三角形能说清楚吗?可能同桌的两位或前后能指着说,隔一行或隔一排就恐怕不行,你说的是这个,他说的是那个,容易混淆,那么怎样就可以表示清楚呢?) 4.如何表示三角形? 5.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

6.如果我说三角形有三要素,你能猜出是哪三要素吗?(通过视频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元素) 练一练:(三角形定义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通过视频掌握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1.三条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如图3-9。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如图3-10。3.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议一议

(1) 元宵节的晚上,房梁上亮起了彩灯,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与装有红色彩灯的电线哪根长呢?说明你的理由。(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长,我是通过测量得到的.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长.因为我们在上册书中学习过这样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所以把装有红色灯的电线两端当作两个点,这样它就最短.因此,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长。) (2)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视频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做一做:分别量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分三个小组分别量出三个三角形长度并计算)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想一想:有两条长度分别为5cm和7cm的线段,用长度为13cm的线段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如果换下长度为5cm的线段,那么换上线段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可以组成三角形呢?动手摆一摆。(通过视频应用新知)

解题技巧: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两边之差

1、2)

推荐第7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参考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二)

林东第六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提问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指出图中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变换能使它们完全重合:

图(1)中:△ABD≌△ACE,AB与AC是对应边; 图(2)中:△ABC≌△AED,AD与AC是对应边.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的内容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二)

(1)全等三角形具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那么,怎样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也就是说,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能全等?是否需要已知“三条边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现在我们用图形变换的方法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2,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

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 AO=CO,∠AOB= ∠COD,BO=DO.

如果把△OAB绕着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OA=OC,所以可以使OA与OC重合;又因为∠AOB =∠COD,

OB=OD,所以点B与点D重合.这样△ABO与△CDO就完全重合.

(此外,还可以图1(1)中的△ACE绕着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CAB的度数,也将与△ABD重合.图1( 2)中的△ABC绕着点A旋转,使AB与AE重合,再把△ADE沿着AE(AB)翻折180°.两个三角形也可重合) 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而且,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如下的实验: (1)读句画图: ①画∠DAE=45°,

②在AD、AE上分别取 B、C,使 AB=3.1cm,

AC=2.8cm. ③连结BC,得△ABC.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A'B'C'.

(2)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A'B'C'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3.边角边公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三、例题与练习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例1 已知:

AD∥BC,AD= CB(图3).

求证:△ADC≌△CBA.

问题:如果把图3中的△ADC沿着CA方向平移到△ADF的位置(如图5),那么要证明△ADF≌ △CEB,除了AD∥BC、AD=CB的条件外,还需要一个什么条件(AF= CE或AE =CF)?怎样证明呢?

2已知:AB=AC、AD=AE、∠1=∠2(图4).求证:△ABD≌△ACE.

四、小

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五、作

业:

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 2.已知: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 AF=CE,BE∥DF,BE=DF. 求证:△ABE≌△CDF.

推荐第8篇:《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能作出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

已知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求表示线段长度的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生活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图所示.

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b)中能找出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

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与同桌交流,找出图(b)中的三角形.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你能指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几个吗?分别是什么? 生: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三个,分别是A、B、C.师:这个三角形的边呢? 生:边有三条,分别是AB、BC和CA.

师:对.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AB对着∠C,记作c;边BC对着∠A,记作a;边CA对着∠B,记作b.也就是说,一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可用“∠”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师:按边分类时,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 生: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条边都相等,比如两条边相等,这类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呢? 学生思考.

师:我们把这类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

教师板书: 三角形(按边分)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区分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吗? 生: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

师:对.我们现在再来认识一下顶角和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师:请大家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并说说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操作.

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对,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呢? 生:由所有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教师板书: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我们能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如果三条线段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在实际计算中,需要验证六个不等式都成立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不等式a+b>c,你把a移到不等式的右边,这个不等式如何表示? 生:b>c-a.

师:对,也就是c-a

生甲:同样的道理,由两个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生乙:我们只要验证“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因为第二个条件由第一个得到,所以我们只要满足第一个条件即可.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例题.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 等腰三角形中,周长为18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外两边长.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生: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 x+2x+2x=18,解方程得x的值,即底边长,然后求出腰长.

师:当已知一边长为4cm,但并未指明它是腰还是底时,应该怎么求另外两边的长呢?

生:要分4cm是腰长和底边长两种情况来讨论.

师:对.还要注意对得到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讨论.教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 x+2x+2x=18.解方程,得 x=3.6.

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

2x+4=18.解方程,得 x=7.

若一条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有 2×4+x=18.解方程,得 x=10.

因为4+4

三、练习新知

师:请同学们判断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1)1cm、2cm、3cm; (2)2cm、3cm、4cm; (3)4cm、5cm、6cm; (4)5cm、6cm、10cm.

教师找四名同学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吗? 以题(2)为例,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要作几个判断? 生:三个.师:哪三个?

生:2+3>4,2+4>3,3+4>2.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判断的结果得到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生:……

师:2+4一定大于3,3+4一定大于2,因为长度为4的这一条边长已经大于3了,同样的长度为3或4的一条边长已经大于2了.生: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师:很好.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让学生知道怎样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我们不对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是否小于第三边一一验证,因为后面的式子可由前面的变形得到.事实上,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即可,因为当这个条件成立时,其他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式子也成立.通过这些方法的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简化计算的习惯.

推荐第9篇: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学习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学习难点: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学习过程:

(一)学案自学

(二)对学群学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研读

一、认真阅读课本(P63至P64“探究”前,时间:5分钟)

要求: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角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一。 检测练习

一、A

1、的图形叫三角形。

2、如图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

cbC点A,B,C是三角形的 ,∠ A、∠ B、∠ C是 ,叫做 ,简称 。 Ba

3、用符号语言表示上图的三角形。顶点是 的三角形,记作 ,读作: 。

4、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

5、三角形按边可分为

研读

二、认真阅读课本( P64“探究”,时间:3分钟)要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游戏:用棍子摆三角形。 检测练习

二、

6、在三角形ABC中,

AB+BC AC AC+BC AB AB+AC BC

7、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 路线。路线 最近,根据是: ,于是有:(得出的结论) 。

8、下列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

4、8 (2)

5、

6、11 (3)

5、

6、10

研读

三、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看课本( P64例题,时间:5分钟) 要求:(1)、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

(2)、对这例题的解法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3)、一边阅读例题一边完成检测练习三。

检测练习

三、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①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

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要有完整的过程啊!)

解:

三、成果展示 板书例题

四、回归目标

(一)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达标测评

练习册【A】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 三角形按边分类课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 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有两边分别是

3、5另一边可能是( ) A、1 B、2 C、3 D、4

3、下列长度的各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cm、12cm、8cm B、6cm、8cm、15cm 、3cm、5cm

D、6.3cm、6.3cm、12cm

【B】组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另一边长等于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5、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另一边长为3cm.则第三边的长取值范围是多少?

五、课后反思

推荐第10篇: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4、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5、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应用。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导言:同学们都知道 ,三角形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在的飞机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一下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接着回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顶点、角、边 --板书课题

11.1.1三角形的边。

二、探究新知

(一)、定义:定义中应注意: (1)不在同一直线上;(2)三条线段;(3)首尾顺次相接。 老师讲述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回忆三角形按角分类;

(二)、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老师板演)接着介绍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之后给出【动脑筋】中的第一问。(在小黑板上。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的二倍,那么各边长是多少?). (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a;a+b>c;a+c>

三、尝试练习,体验成功

出示【探究题】:任意画一个△ABC,假设一只小虫从点D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哪条线路最短? 教师小结: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不能组成,请说明理由。(1)4cm,9cm,5cm(2cm,8cm,13cm.(3)2cm,6cm,3cm (4)3cm,4cm,5cm..【动脑筋】第二问:(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小结升华:

1、三角形的表示及分类;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三角形的组成情况;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a;a+b>c;a+c>b)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4页

1、2两题

2、书面作业课本第8页

1、2两题

六、巩固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 让学生概括定义,老师补充,巩固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知识。

第11篇:边书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边 书 义

河北省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小学体育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体育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教学,面向全体,把“障碍跑”这一有难度的教材变为学生喜欢的参与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培养、得到发展、得到提高,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一项有难度、有实用价值的综合性技能运动,它是在一定距离内自然快跑,途中用跨、跳、钻、爬等方法越过障碍的项目。此项教材可借助校内外自然环境根据条件在障碍数量上有所增减、可在障碍内容上更换,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障碍物高度或宽度,甚至改变过障碍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均能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内容,从而让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三、学情分析

1、本年级学生从生理发展来看:身体形态的发育基本处于“匀速增长”的阶段。

2、从身体素质来看,在各项身体素质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下肢爆发力增长最为明显,腰腹肌力量和速度也有较大发展,但耐力发展相对较慢。

3、从心理发展来看,注意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主,对运动技术并不十分感兴趣,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明显增强。

4、参加活动的社会性动机开始萌生,尤其偏爱集体游戏。

四、教学模式

情景导入——模仿热身——演练提高——拓展延伸——恢复评价

五、教学过程说明

本课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各种动作作为课的开始部分,达到热知激趣的目的。同时利用寻找小纸条的游戏来引导“小动物”分组逐一单项进行练习,分别有跨过“小溪”、钻过“山洞”、爬过“高山”、绕过“树林”四项练习,再进行分组轮换,以提高跨、钻、爬、绕的能力,再以《动物王国运动会》来作为“动物们”表演及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以欢快的放松活动来庆祝我们都有好本领,愉快地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教学内容

1、障碍跑

2、游戏:动物王国运动会

教学重点

灵巧、协调地跨、钻、爬、绕过单个障碍物,并能掌握过障碍物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跨、钻、爬、绕的方法连续过多个障碍物,并能做到动作准、速度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理解障碍跑的锻炼价值。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0%~90%以上的学生熟练运用障碍跑中“跨”、“钻”、“爬”、“绕”等的正确动作,促进灵敏,跳跃,协调等素质的发展。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

器材

录音机1台

头饰41个

盒子4个

小黑板4块

救生圈4个

大体操垫4床

路标8个

栏架4个 过程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队形与要求 时间强度

情境导入阶段

一、常规教学

1、师生问好

2、提出本课要求

二、准备活动

1、引入故事情境

2、慢跑——动物模仿练习

3、热身操

1、学生站成四列横队

2、跟老师一起做动

物模仿活动:兔子跳、猴子爬、青蛙跳、小熊走、袋鼠跳,大灰狼爬、小松鼠跑、老鹰飞;

3、配合音乐做热身运动

1、教师用语言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1、教师情景导入,语言引导,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模仿练习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热身操学生站四列横队

要求:

1、活而不乱

2、精力集中,认真听、看;

3、教导有方、模仿形象

4、模仿时注意安全5小情境展开阶段

1、跨(小溪)

2、钻(山洞)

3、爬(高山)

4、绕(树林)

1、游戏:食物大搜索

2、小组长带领组员 到指定场地进行自由练习——单项练习

3、小组逐一请生展示——他生点评——师评

4、分组轮换练习

1、创设情景,让“小动物”循环练习本领,

2、教师巡视并引导评议

自主、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互相评价,提示改进

组织:分小组同时练习。 1跨2钻3绕4爬

要求:

1、积极练习,积极评价,注意安全

2、小组长负责本组纪律

游戏:

《动物王国运动会》

1、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

2、了解比赛的方法及规则;

3、积极参与比赛、灵活运用技术、团结合作竞争。

1、教师创设情景引出比赛;

2、强调比赛方法及规则;

3、组织比赛并为学生加油

4、延伸部分:语言引导 组织:分小组进行

规则:

1、依次过障碍,回到位置轻拍第二个同学的手;

2、每位同学都要绕过路标。情境舒缓阶段(课后延伸)

1、情景结束:吃糖果

2、归纳评价

3、宣布下课

4、收拾器材

1、学生分发糖果

2、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

1、教师创设情景引出活动内容:

2、安排学生分发糖果

3、引导学生小结评价;

4、归纳评价。

5、课堂延伸:德育教育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

1、动作柔和、舒展、大方;

2、身心放松;

3、归纳评价以发现优点为主

第12篇:《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 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三角形按边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分类讨论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5.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情境引入:如右图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到两条路线:

(1)B直接到C即BC;

(2)先由B到A再到C即BA+AC.

显然,路线(1)中的BC要短一些,即:BC

最后,师生共同得到:

BC

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公理,推理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加深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

6.应用巩固

例 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1)设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2)因为长为4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

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

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2)中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一举多得.

补充说明: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要灵活应变,最简洁的方法只需判断两小边之和大于最大边即可组成三角形.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活学活用.

7.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相关元素的概念(边、顶点、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8.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页第1,2题.

第13篇:《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作业名称:《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三角形的边 设计者:何厚伦

作者单位:兴仁县第十一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本章首先介绍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例如,在了解三角形的高的基础上,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又如,在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基础上,了解这个结论成立的道理。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内容是以后学习各种特殊三角形(如等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知识。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基础,本章接着介绍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是利用三角形进行推理而得到的。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课时安排:9课时,但本次只上传讲开始第1课时的教案。

3、编写特点:与原教材的对比,“三角形”这一章的章节结构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这与以往的内容安排有所不同。按照以往的教材,受三角形、多边形、圆顺次展开的限制,这些内容分属于不同年级,而新的结构是一种专题式设计,以内角和为主题,先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再顺势推广到多边形内角和,最后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镶嵌。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在P22例题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现实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形成表象,在图形出示以后要通过观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认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有一定的必要性,特别是这些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孩子,对于他们学习数学爱好、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更为重要,同时能很好地让他们自己了解自己学习状况,以便能在课堂的学习中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些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学习数学是非常的吃力。全班学生总体来看都比较善良、可爱,可能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对数学课都比较喜欢,学习积极性很高,绝大部分同学都善于动脑筋,动手操作,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也有十来个同学较懒,学习习惯不好,不愿意思考问题,书写不认真,做作业粗心大意。由于在这次的培训中听了培训授课老师的课后,我问卷调查得出我班(七年级(2)班学生总数43人,女生23人,男生20人,少数民族19人。)学生几个方面的信息:很喜欢数学课的人占80%,喜欢老师在课上安排讨论的占60%,老师安排讨论时,会积极地和同学一起讨论的占45%,课余时间会阅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的占28%,回家做课外辅导资料的占55%,上课时会积极发言的占55%,有45%的人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对于课堂作业,65%的人会及时独立完成。把解决数学问题当作是一种乐趣的占33%。从以上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还算高的,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要以更加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先端正学习态度,再到怎样学习数学,最后到提高数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对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还要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考高分,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4、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五、教具准备

多根不同颜色直线型小棒,三角尺,细线2米若干条,硬纸板若干个。

六、教学方法选择分析

1、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推进式的教学基础是知识建构理论。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2、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实践探究式。在教学中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兴趣、展开思维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确切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

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教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学知识,引入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教具观察,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内角。

3、三角形的边。

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名称的由来,更好地理解概念,享受成功的愉快。 然后教师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指明相关的概念,之后借助练习巩固。

(三)、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按角进行分类。

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的按边分类方法: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又分为两类: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设计意图]在三角形的分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即:统一标准,不重不漏。

(四)、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探究: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

a .从B→C b .从B→A→C (2)从B→C路线短。

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径为什么是最短的? 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设计此问题的思考:用生活中的故事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亲身体会了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AC+BC>AB AB+AC>BC AB+BC>AC 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64页例题.分析:(1)“用一条长18cm的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有一边长为4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cm?师生共同完成分析以后,教师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设计意图]借助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学生的探究入手,得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解题思路,一方面涉及方程思想的运用,另一方面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故教师的讲解与点拨是必要,也是必需的.逐步向学生渗透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的问题.过程中的反思: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如,在P23例题中,要求学生从指定长度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充分交流围成和围不成的情况,感受当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体会不能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长度关系的原因,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五)、练习巩固

练习:教材练习第1,2题.教师在布置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解决完以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cm,一边长是6cm,求其他两边长.[设计意图]补充练习的安排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例题的掌握情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应当通过练习达到掌握了目的。

(六)、回顾小结与整体感知

1、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布置作业:习题7.1第1,2,7题.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三、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四、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五、练习巩固

六、小结与作业

七、课外拓展:乡村老式住房设计观察有感,提出问题房屋设计与三角形三边关系应用。

八、教学反思录

1、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

2、引导学生分类并体验各类三角形特征,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表内三角形内角大小的情况,讨论

可以怎样分类,探索和交流分类结果,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

3、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

4、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

第14篇:窗边小豆豆教学设计

《窗边的小豆豆》的教学设计

高千茜

教学目标:

1.了解《窗边的小豆豆》的大概内容,主要人物。

2.并对作者黑柳彻子有所了解。

3.通过猜一猜、朗读、表演、画一画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感悟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关心别人、热爱生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小女孩“小豆豆”的图片)这位可爱小女孩的名字就叫“小豆豆”,她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小主人公,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创作的。想知道“小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儿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演一演

1.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试一试(可以敲桌面代替):“打开!关上!打开!关上!„„”,乒乒乓乓十余次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出示窗边的小豆豆这一段。

2..如果上课的时候,一个孩子老站在窗子旁边,和来来往往的人打招呼。你会怎么办?

你来演一演吧!

3.评一评

小豆豆的奇怪故事可不止这两个,还有很多很多。你来评一评:小豆豆是个怎样的女孩儿呢?这样的孩子会遇到什么麻烦,你能猜得到吗?

三、了解作者

1.出示黑柳彻子的照片,并出示一句话“她就是小豆豆”。让学生说

一说感受。

2.出示《窗边的小豆豆》的封面。当学生知道黑柳彻子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的作者时,会明白:噢,原来这本书就是黑柳彻子在写她自己呀!

(3.夸一夸:黑柳彻子的成绩还远不止如此呢,让我们一起来享受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出示黑柳彻子的重大事记。你来赞一赞吧!

4.问一问

1.“她就是小豆豆,她就是黑柳彻子,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此时,你的头脑有什么疑问吗?问一问小豆豆吧!

2.再次出示书的目录让学生随意的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自圆其说就行。

四、走进“小豆豆”

如果说遭遇退学的小豆豆是不幸的,那么,找到一所新学校、遇到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后的小豆豆又是无比幸福的,从此以后,小豆豆的一切都改变了!让我们一起跟着小豆豆一起去感受与众不同的巴学园吧!

1.画一画:老师朗读描写巴学园校门的片段,请孩子们动笔画一画,发现了吗,“从地上长出来的”是什么呢?“两棵活的树”竟然是巴学园的校门,多有趣、多特别的学校啊!

2.读一读:老师用出示《校长先生》朗读给孩子们听,然后阅读交流,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校长先生呢?你感受到这位校长先生的与众不同了吗?

3.问同学们想知道吗?在小林校长的巴学园里,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什么吗?小豆豆在哪里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呢?出示《窗边的小豆豆》目录:说说哪个故事题目吸引了你?

师:看目录能很快地帮你了解到很多信息噢!

4.看封面:这是书的面孔,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等,像这本书

还有译者姓名。5.看书脊:书脊也称封脊,接连书的封面和封底,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便于读者在书架上查找,到书店里买书就得用上这一招噢!

6.看封底:往往会有一些对这本书的评论等内容,在下方还会标有这本书的价格。

当然,看图书要看的还不止这些呢,在我们以后的导读课中,我们还会进一步去学习的。

五、总结:现在我们的同学已经很想去读一读黑柳彻子的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吧,老师相信,除了故事本身,你们一定还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拥有更多的感受。让我们期待下次在 “窗边的小豆豆”阅读汇报课中交流!

第15篇:角边角教案

13.2.4 角边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角边角”的基本事实并熟记。2、能熟练运用“角边角”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3、树立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学情分析:角边角是在学习了边角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类比边角边的学习,学生很容易接受,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进一步规范几何语言和推理过程的书写,逐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角边角”的基本事实,并能用它证明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角边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我的三角形教具不小心弄坏了,你们能帮老师做一个一样的教具吗?(能)怎么做?

二、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师:虽然,这个三角形被撕坏了,但是还有一些元素是完整的.(两个角,一条边)我测量出了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60°、80°,这条边的长度是18cm。我知道了这三个条件,怎样画三角形?(撕坏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 生:展开讨论(讨论时边说边画)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边画边说作法)

(1)先画一条线段等于18cm (2)分别以这两个端点为顶点,以这条边为角的一边,在这条边的同侧画60°、80°角。这两条边的交点就是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

师:大家开始制作吧,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展示给大家。(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制作好的三角形) 师:大家画的三角形一模一样吗? 生:一样。(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

师: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和我原来的教具一样吗?谁来验证一下.生:上台验证(完全重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师:通过刚才的动手制作,你发现了什么?

2、讨论总结

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强调这三个条件:两角及其夹边。

师:一起为大家伟大的发现鼓掌吧。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第二个判定方法——角边角

3、展示目标

4、几何语言表示(学生上台展示)

5、同桌两人小组检查导学案上的设疑导学部分.及时纠错.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问题

1、已知,如图,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 AB∥DC,AB=CD,

∠B=∠D.求证:△ABE≌△CDF.

问题

2、为了测量河宽AB,小军从河岸的A点沿着和AB垂直的方向走到C点,并在AC的中点E处立一根标杆,然后从C点沿着与AC垂直的方向走到D点,使D,E,B恰好在一条直线上.于是小军说:“CD的长就是河的宽.”你能说出这个道理吗?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上台讲解

4、学生演板

5、学生纠错

6、点评、总结

四、测评反馈

1、如图1,已知∠1=∠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D≌△ACD,是。

2、如图 2,AB=AC,∠B=∠C, 那么△ABE 和△ACD全等吗?为什么?

3、如图3,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BE∥DF,∠A=∠F, AB=FD.求证:AE=FC。

五、拓展延伸

课间,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突然争论起来,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长得高。这时数学老师走过来,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不要争了,其实你们一样高,瞧瞧地上,你俩影子一样长!”你知道数学老师为什么能从他们的影长相等就断定他们的身高相同吗?你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假定太阳光线是平行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体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68页第

1、2题;

2、完成练习册62页10题。

第16篇:窗边的小豆豆教学设计

《窗边的小豆豆》班级读书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书中故事,了解书中人物,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积累一定的读书方法。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巴学园

1、同学们。我们说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明媚阳光,享受空气清新。阅读是一种刺激——刺激情感沸腾,刺激生活热烈。前段日子,班主任沈老师推荐大家读了一本好书,一起说出它的名字好吗?

2、出示书题,齐读

3、在那儿有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却令全世界的孩子为之向往,它是?

4、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所学校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你觉得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校园里的哪一些给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 1) 根据学生交流课件随机出示有关内容。

与众不同的校门 与众不同的教室

与众不同的上课 与众不同的盒饭

与众不同的散步 与众不同的座位

与众不同的图书室 与众不同的校歌

与众不同的运动会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为什么这一切会如此的与众不同。

5、看来同学们对巴学园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了,的确,想读懂故事,要清楚故事发生的场所。师小结:与众不同的巴学园缘于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让我们一起响亮地称他——小林先生。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一个校长:

他的头发已经有些稀疏,前面的牙齿有的也脱落了,但脸上的气色非常好。他的个子不算高,不过肩膀和胳膊都很结实,黑色的三件套西装已经旧得有些走了形,但穿在他的身上却显得非常整齐。读了这段话,小林校长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你印象中的校长是怎样的?小林校长的与众不同表现在哪里?

6、师小结:我们读懂了小林先生,是小林先生的知音,同样的小豆豆也一生感激校长,因为是校长先生改变了她,使这个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小淘气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因此,作者在书的扉页这样写道:谨将此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1) 学生深情齐读扉页。

二、了解文本,走近书中人物

过渡:这么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我们的主人公小豆豆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呢?

1、走近小豆豆

1) 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会是个怎样的学生,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形容她? 2) 她都干了哪些事让你对她有这样的看法。 3)你赞成她的这些做法吗?为什么?

4)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小豆豆身上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地方,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2、除了小豆豆以外,书中还有许多特征鲜明的人物,你能说出几个让大家猜猜吗?

3、同学们读得真仔细。确实,想读懂故事,要品味书中人物。

三、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过渡:巴学园是快乐的,巴学园的孩子是天真活泼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书中有许多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盒饭,漂亮地让人目瞪口呆!黄色的煎鸡蛋,绿色的豌豆,茶色的鱼松,还有炒得松松的粉红色鳕鱼子,五颜六色的,看上去就像花圃育秧漂亮。 ——海的味道,山的味道 校园里的树木,又长出了柔软的绿叶,花坛里的花朵,也急急忙忙绽放。番红花、喇叭水仙、三色紫罗兰等等,接二连三地盛开了,向巴学园的小学生们说着“你们好!”郁金香舒展开长长的茎,像是要长个头儿似的,樱花的花苞在清风中摇曳,仿佛在等待着“准备——开始”的信号,好一齐开放。

——第二个春天

校长先生在树林里看到孩子们集合起来,阳光从高大的树木枝叶间流泻下来,孩子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光彩。 ——野炊 (品味这样的好词好句,我们就能读懂句子后面包含着的深刻含义,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老师要求你们摘录的句子。所以说:想读懂故事,要与文本对话。)

巴学园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但悲伤和痛苦总不忘要来插一脚,也在向巴学园和巴学园的孩子们靠近。泰明生病死了,洛基不见了,巴学园失火了,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每个故事都有题目,一个个题目就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目录,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快从目录上发现不幸的来临。因为要读懂故事,可从题目入手。

1、自读目录,交流

2、确实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泰明死了是因为生病没办法。然而后来又发生了许多让小豆豆悲伤,让巴学园悲伤,让整个国家悲伤的事。

3、这么多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有谁发现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不幸的来临。

4、战争一个多么可怕的词语,它能毁灭一切美好的事物。巴学园创立于937年,1945年即毁于战火,所以,这样一块理想的教育乐土,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当时距离遥远,同学们千万不要事事对号入座,要学会吸收书中的精华部分。

四、领悟文本,交流感受

1) 师述: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向我们描述了很多真实、有趣、难忘的生活片段,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情节真实感人,班级中很多同学都已经读了两遍,甚至三遍四遍,我们的爸爸妈妈也特别支持我们的读书活动,积极地参与了进来。亲子共读,我们对这么书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老师想把其中精彩的篇章呈现出来,与大家共享。 (配乐出示读后感)并简要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吴以伦妈妈:坐下来静静地回想,孩子的大部分的发脾气,不仅仅是因为孩子脾气不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的诉说给予专注的倾听与尊重是相当重要的。

许心悦家长:小豆豆在我们大多数家长看来是个问题孩子,但也就是从这个“问题”孩子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孩子,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已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作为个体有她的独立性,这其实把孩子自由的天性给扼杀了。

冯卉玥爸爸:真心希望新时代中国的小豆豆们,能够也遇上这开放教育的宽松环境,能遇上像小林宗作这样的校长和老师,同样还有那了不起的妈妈。 张欣雨妈妈:中国的父母们总习惯于替自己的孩子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套用到他们身上。我想看了这本书后,我和我女儿都会活得更轻松一些。 周康桥爸爸:在今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向小林校长学习,向小豆豆的母亲学习,用诚心、真心、耐心去关注孩子,去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2)在座的同学中,一个个都是小豆豆的化身,向小豆豆那样活泼、好动、聪明、可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和小豆豆的妈妈一样,善解人意,对你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或许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一样,但出发点是相同的,为了你的健康成长、学有所成。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敞开心扉的平台,在读了《床边的小豆豆》之后,和你的父母互相说说心里话。

戴之卓:我有一个爱孩子的老师,不时的能得到她的指导;我有一个善良的您,您给我吃喝穿住,不让我生一点病,更重要的是您给我的精神奖励与支持。在此,我向您表示由衷地感谢。

妈妈:从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亲言传身教,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拥有人性中一切真善美的内容,而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之人。

徐家豪:我读好这本书,心里热乎乎的,知道小豆豆既悲惨又快乐的童年,小豆豆的生活跟我们现在相比,就好比天堂与地狱,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爸爸:一样的童趣,不一样的年代。看过《窗边的小豆豆》回响起自己童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并同时讲给孩子听,让他知道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将来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家长寄语:希望你能向小豆豆一样快快乐乐地学习,从今天开始,要勤奋+努力=成功。

虽然小豆豆聪明伶俐,但有时的做法让老师们无法理解,望能从小豆豆身上学到聪明伶俐,做一名让老师喜欢的学生。

希望你能够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做一个懂事的孩子,祝你成绩更上一层楼。

(配乐出示心里话)请相关同学说说感受,其余学生也对父母说说自己的心声。

五、走向作者,推荐佳作 过渡:看来,这真是一本好书,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个好地方,结识了好多可亲可敬的朋友,还让我们体会到了欢乐与悲伤。

(1) 闪亮在《窗边的小豆豆》上的光环(课件出示)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33种文字全球发行

日本有史以来图书销量排行第一名,日本版销量938万册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数百家媒体深度报道。

已接连31个月位居中国畅销书排行榜

日、英、美等国中小学生与教师必读书

(2)我们有幸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应该感谢作者——黑柳彻子

(3)齐看封底,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4)教师推荐黑柳彻子新作《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a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窗边的小豆豆》有续集了。它就是黑柳彻子写的《小时候就在想的事》

(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目录吧! b 学生读主要内容和目录

c师推荐: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去阅读吧,愿生命中的每一本好书伴随大家走过一段难忘的童年。

同学们,读书是人生的一件大好事,我们的读书活动才是长征的第一步,今后,仍将一如既往地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相信,书籍会让我们走入一片崭新的天地,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读书真正成为习惯,让阅读芬芳你们的金色童年。孩子们,读书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齐读:

想读懂故事,可从题目入手。想读懂故事,要清楚故事发生的场所。想读懂故事,要品味书中人物。想读懂故事,要与文本对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静心!

第17篇:《边看电视边识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95 页。

课型:识字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七”“光”“米”“车”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体现课文内容的动画插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回到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2.教师小结:是呀,很多的小朋友都喜欢看电视,而且特便喜欢看少儿节目,你们熟悉的、喜欢的少儿节目有什么呀?(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边看电视一边学习汉字(教师板书课题)

二、看插图,说节目

1.教师出示体现课文内容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回忆。

2.指名看图,说一说插图上所呈现的是什么节目,把该图中的情节说一说。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所看到的动画片以及少儿节目的精彩片断。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结合看电视识汉字。

二、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找出生字。

2.反馈学生找生字的情况,教师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3.学生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其他学生评议。

5.集体认读。

6.结合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

7.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今天我们都根据那些电视节目,帮助我们认识了9汉字宝宝呢?

8.学生反馈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去观看电视时,注意留心其中的汉字,制作成生字卡片。

三、熟读课文,巩固认知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

1.以摘苹果的的方式,复习已学过的生字。

2.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大家一起读课文,加强生字的认读。

二、拓展延伸,语文实践

1.教师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看电视节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课余生活,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观看的少儿节目内容,以及从中学习的汉字。

3.指名反馈。

4.教师出示,学生制作的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5.小组内互相教读,拓宽学生的识字量。

6.教师小结:鼓励学生一边看电视一边学习汉字,同时注意合理地安排看电视的时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次写字的内容,学生看生字卡认读并组词。

2.教师重点指导写“光”“车”的书写顺序,让学生跟着写一写。

3.学生练习写“光”“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学生小组内交流其他字该如何写。

5.集体交流、反馈。

6.学生写字,教师辅导。

四、布置作业

第18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31 页。 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本节教学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下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编写意图:本节教材强调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体验、探索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特别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

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色:1.提出“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新方式:探索与发现。2.教材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创设有趣的、具有生活实践意义和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操作活动,进行探索。

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课通过摆图形,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质,使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学生分析:

在以往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对角、三角形的分类等建立了基本概念。但学生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一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学生回答:“不会吧!”动手摆弄,却无从下手。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活动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两组长度不等的小棒。

学具:直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师: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来玩一个比一比,看谁又好又快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游戏。我们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3根)哪两位同学来试一试?我们来当好公正的裁判员。

面向比赛者:相信你们会用手中的小棒在黑板上又好又快围出三角形。(提示:围三角形时注意要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

师:小裁判们,我们一齐喊:预备,开始!

(一学生用3cm、4cm、5cm的小棒很快围成,一学生用3cm、1cm、5cm的围不成)

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到底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你有信心和勇气吗?

二、自主学习

师:请拿出你准备的四组小棒摆一摆,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请看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

1、分别用你的四组小棒摆三角形。

2、小棒需首尾相连。

3、把操作的结果记录到数学书第30页下面的表格中(可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学生动手操作并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展示,探索发现

师:同学们,刚才的四组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不能)上面四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的是哪几组?

生:第1、2组。

师:仔细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

组1:我们组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

组2:3厘米+4厘米>5厘米 3厘米+5厘米>4厘米 4厘米+5厘米>3厘米 组3:围成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怎样解释“任意两边的和”的意思呢? 生:任意两边就是每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提问: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三根小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组1:我们组发现第三组小棒中较短的两根小棒加起来是5厘米,正好等于另外一根小棒,这样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组2:2厘米+3厘米=5厘米。有两条边相加等于第三条边,围不成三角形。 组3:我们组发现第四组小棒5厘米的小棒太长了,1厘米的又太短了,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组4:我们发现两根比较短的小棒加在一起,还没有第三根长。

组1:我们发现3厘米+1厘米

师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有两条边相加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都不能围成三角形,(板书)围成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四、归纳点拨,训练反馈

师:应用上面的结论,我们判断三根小棒(也就是三条线段)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

形,可以怎么办?需要验证几个式子?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谁能解答得最好。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基本练习

(1)在下面的几组小棒中,哪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师:在判断时,我们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议论。)

生:可以看2根较短的小棒相加的和是否比第3根大。因为三角形中最长的一条边本身就比另外两条边长。

师:在学习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2)从下面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摆出两种不同的三角形。

2、提高练习。

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五、全课小结,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增加了哪些认识?数学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你善于冷静的思考,善于积极的合作,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第19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金龙街道玉光小学 执 教:余庆祝

教材分析: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62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2例4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印有线段的透明胶条、课件等。 教学目标:

1、在操作实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拼一拼、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两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帮帮忙,你愿意吗?我有两组纸条,帮老师拼成三角形,谢谢!指名拼。(1分钟)

(二)、重组三角形的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一人拼得成,一人拼不成。再请两人去拼。确定不能拼成。(2分钟)

(2)、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确定不能拼成吗?

一、这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为什么不能拼成?上面两条太短了,哪儿比哪儿短了,是上面这两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了,上面这两条线段是什么意思?是两条线段的和(加起来)比第三条线段短,写下数字,加出和,拿下来比,确实。为什么三条线段拼不成三角形呢?是因为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

二、你能想办法让它拼成三角形吗?延长。延长整厘米,能拼成吗?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能拼成吗?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再延长,能拼成吗?能。怎样就能拼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

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8分钟)

2、数形结合,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 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小组内拼,验证这个发现。汇报。我们小组的不能拼成三角形,因为有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我们小组的能拼成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5分钟)

(2)、归纳、概括

三角形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不管哪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揭示课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2分钟)

3、谁来利用板演的三角形再次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2分钟)

(三)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1、66页7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勾。(1)

3、4、5(2)

3、

3、

3、(3)

2、

2、

6、(4)

3、

3、5 (3分钟)(第(3)6+2﹥2能拼成。)

2、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出现乱踩草坪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什么?(2分钟)

3、看图,例3.(主要强调: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为什么中间的路线最短?学生不会说,给予提示,今天学了什么?哪里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解释后,出示定义,哪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6分钟)

4、

7、

2、()(3分钟)

5、用下面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

2、

2、

5、

6、

6、

6、(2分钟)

6、拼三角形比赛。(3分钟)

(四)、回顾探究过程,梳理研究方法。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大家是怎样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的?

小结:大家先做了试验,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情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不能围成,最后概括出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试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对我们的帮助很大。(1分钟)

第20篇:《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诗含蓄、凝炼的语言。

2、积累词语,诵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3、学习悬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领悟直面磨难、坚强不屈、执着追求的勇士的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去看看这棵树经历了哪些磨难。

二、走近作者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他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诗人因被卷入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

三、了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极端*,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正直而又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四、分析诗歌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的∕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是什么?——大树

2、这棵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悬崖边上

3、说明生长环境怎样?——险恶 “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诗歌,进一步了解“这棵树”的形象。

【品读第1节】

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深沉而有力的语气,“孤独、寂寞、倔强”重读)。

1、“奇异的风”你认为是什么样的风?——不可预测的、突然的、肆虐的风,或是凛冽寒风。

2、这阵风把树吹向了哪儿?——那边、平原的尽头

“那边”说明树被吹得怎样?——很遥远

“平原的尽头”又说明什么?——遥远得人迹罕至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说明环境?——险恶 (板书:树的生长环境———险恶)

【品读第2节】

3、“悬崖边的树”听到了什么?——“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真的能听到吗?

不是的,这是作者的想象。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悬崖边的树”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虽生活在险恶处,却能听到喧哗和歌唱,以此来衬托和渲染树对自由、和平以及爱的渴望,它像一丝光明划破了全诗的阴霾,又像一股暖流慢慢融化了诗人心头的坚冰,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板书:树的内心———渴望自由、和平)

4、“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写出了树的什么性格?

面对磨难毫不畏惧,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 (板书:树的性格———无畏、顽强、执着、自信。)

5、把“显得寂寞而又倔强”里的“倔强”改为“坚强”好吗?

“坚强”是指人的性格、品质,“倔强”主要指人的脾气、个性。这里用“倔强”,便将“悬崖边的树”个性化、具体化了,更突出地表现出“悬崖边的树”面对“奇异的风”,偏不妥协、低头的个性。 【品读第3节】

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悬崖边的树”的执着追求的情感,语气坚定,语调高亢、昂扬)。

1、“弯曲的身体”是谁造成的?——风 (板书:树的形体———弯曲。)

2、“风的形状”该如何理解?

“风的形状”是外在的狂暴力量对“树”的压迫之后留下的痕迹:肢体变形。

3、“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两句互相矛盾吗?“似乎”和“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不矛盾。“似乎”和“像”表明这一切都是从树的外形生发出的想象,这个想象把树的精神品格升华了。

“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展翅飞翔”是树的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再现,是冷静的审视和对待逆境,重新出发。 (板书:树的追求———顽强意志、重新出发。)

4、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主题?——象征、托物言志。(板书:象征、托物言志)

5、分析完诗歌,联系创作背景,你认为诗中的“奇异的风”象征什么?“一棵树”象征哪些人?

奇异的风:*时期严酷的政治环境和*的社会现实以及命运的不幸。

一棵树:遭受冤屈的革命者。总的来说,是一个面对磨难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的受难者的形象。 (板书)

五、小结

《悬崖边的树》塑造了一个敢于和不幸的命运搏斗,始终挣扎着、奋斗着、追求着的受难者的形象。本诗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奇异的风”喻命运的不幸,以“树”来写人。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命运与人格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所有同样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七、板书设计

悬崖边的树

曾卓

象征、托物言志

树的生长环境———险恶

树的内心———渴望自由、和平

树的性格———无畏、顽强、执着、自信。 树的形体———弯曲

树的追求———顽强意志、重新出发。

边角边教学设计
《边角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