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研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3 08:37: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研究

学设计研究: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托,在认真解读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研读与课程“二次”开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教学过程学生主动、深度参与教学点的设计;教学设计文本如何体现学科性质与特点;……

(2)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把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时间、物质条件等协调组织起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活动结构。内容包括针对教学内容的策略选择与呈现的适宜性研究;教与学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引导;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与指导;如何构建与学生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固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和“生成性教学资源”。研究并重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内容包括有效开发和消费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下课程资源的传递和共享;……

(4)学科教学知能更新与提升:L∙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名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同时L∙舒尔曼认为教师专业知识框架中包含了七种知识:① 学科知识;② 一般教学知识;③ 课程知识:④ 学科教学知识:⑤ 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 教育情境知识: ⑦ 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而P.L.格罗斯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框架包含了四种知识:①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② 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

2.教学行为改进研究

以课堂问题研究为重点内容,以“改进教学行为”为核心任务。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研究,从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用研究的方式去改进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从本质上改进教学的质量。

(1)备课:备课是一项常规工作,更是一项体现教师素质与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只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才能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作业:作业的实质是学生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课程进程与学生基础进行作业的选择布置、作前指导和作后诊断。

(3)指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对学生来说,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学习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学问,调整学习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更积极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指导过程分为三步:学习的设计;学习过程的指导;学习方法与习惯养成。

(4) 评价: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科特点。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行为的变化为评价的标准。因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从“关注老师做得如何”转向“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评价的方式分为四种:课堂教学评价;学习过程性评价;体现课程性质的学业评价;评价结果运用

二、提升专业知能的校本研修方式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致力于引导老师享有成长与收获的快乐。“课例研究”是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研究教与学,以提高老师教学技能为结果的教学分析研究。校内教研组层面的观课议课,以及校际间或区域性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研讨都属于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具体形式可以分为:主题研课,以解剖为策略的课例研究关注一个主题或某一方面,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其操作方法;同课异构,以对比为手段的课例研究;一课多研,着眼于滚动改进的课例研究。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三步曲。

“写课例”使教师从自己直接面对的事件中抽身出来,建立起某种思考的认识状态。当我们审视我们所所写的东西时,又让我们再次重新认识与思考课例中的事件。这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一种充满思考的活动。

课例研究第二步——做课例:寻找适合我们的听评课范式

⑴准备

⑵观课(听课):带着明确目的,借用适当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听课最好采用半定性半定量方法,观课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提纲,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记录要重视两个方面:记流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尽量完整记录下来,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标记,教师教学的亮点、发展点;教学的不足、改进建议。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也可以是现场感受和领悟。

⑶议课:议课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反思;二是为了互助。

反思注重祟尚共享,在这一过程中要回顾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查看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完成了预期的任务等。没达到要求,需要进一步清理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偏差?应该明白反思什么?我想让学生明白(理解)什么? 我是怎样促进学生明白(理解)学习内容的? 我是如何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我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注意避免反思的缺陷:满足于已有的经验,缺乏对经验的省察;末能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缺少对学生学习习得与成长的关注;关注“反思”角度的二个转变:我是怎么教的即我是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我教的怎么样即学生学的怎么样。

互助注重祟尚理解,理解“课”与“人”的关系。课是由教师制造出来的,充分考虑“教师”的因素来分析“课”,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上什么样的课(如表情丰富的教师擅长上富有“表演力”的课,擅长发散性思维的教师无法完美体现“结构严谨”的课。)在操作策略要结合上课的“人”来展开研讨,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目的在于“构建适合执教老师”的好课。同伴互助视角是关注在“现实条件下做怎能样的改进更切合实际,更加有效”。同伴互助关键是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梳理问题、建构性连接。同伴的交流是共情层面的倾听能使老师体会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所谓共情是一种能力,可让当事人明白你正在努力理解他:能通过不断假设对方的情感体验加以论证;能进而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能从对方的反映中调整自己的判断。

议课形式多样,形式一亮点研究,案例(略) 操作过程中要关注的几个环节:①“放大亮点”即把精彩之处放大、做亮,同样有话直说,同样的研讨也跟上。“亮点研究”,这样气氛更轻松,老师的“话语权”也会发挥得更充分;②“琢磨自己”即讨论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站在他人(执教老师)的立场上,琢磨自己——怎样做会更好?

议课之二——“苏格拉底式”对话:采用苏格拉底对话式交流,让听课者把自己的理解、想法巧妙地渗透到诘问、质疑与追问中,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直接抛给执教老师;同时改变执教者在交流中的被动地位,给他(她)有一个为自己解释、辩护的平台,与观课者争执的平台,从而实现话语权的平衡。这种议课形式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搭建起来的互动的平台,听课教师是以“问题解决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交流。

课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专业发展手段;因为观察他人或被他人观察,并接受具体的观察反馈:当我们对这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反思,对我们的专业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观察者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专业成长:观看同事、准备反馈和探讨共同的经验。被观察者可以获益于另一个人的观点,获取新的见解和收到有益的反馈。最有效的观察要良好的策划、关注具体问题、提供后继活动以加以完善。

2 .小课题(主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主题研究)是区别于传统课题的一种教师研究方式,是教师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科学思考,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研究,最后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针对学校教育活动中值得研究的现象和问题,有兴趣的志愿者以“专项小组”形式,通过合作就共性主题开展行动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目的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实践反思;其特点体现在切口小、研究真、周期短、成果实;其类型可分为:成果应用型——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型——对自我或他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分析及总结;问题解决型——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探求新知型——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例如问题解决型,这类小课题研究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一般从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实中遭遇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操作相对比较简洁,因而适合于每一个教师进行研究。

主题确定原则:

⑴来自实践——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

⑵集体关注——教研组同行共同关注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问题;

⑶急待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⑷有可能解决——有可能通过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的。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课题(主题)研究能引发问题思考。专题研究中成果与问题并存,在思想碰撞中人人思考问题,把研究逐步引向深入;能促进交流互动。以研究的问题搭设平台,让参与者都能广泛交流、沟通;能分享研究成果。研究中展示的课例、经验等成果,将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一线教师;提升研究能力。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必然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自觉形成问题研究意识。

3 .教学沙龙

教学沙龙特征是宽松、自由、民主,其核心理念是兼容并蓄;形式上定期举行、人数不多、自愿参加、各抒已见;作用在于思想不断丰富,视野不断开阔;在各项的教研活动中,教学沙龙无疑是一种极富“开放姿态和友好界面”的方式。参与过沙龙活动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沙龙是学习会,是个既充电又放电的过程,让参加者在新事物、新概念的交流和碰撞中开拓视野、增加知识;沙龙是个争鸣会,沙龙定了主题,却无规矩和禁区,不设框架不下结论,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沙龙是个研讨会,沙龙中会冒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打开自己思维的困惑很有助益。教学沙龙促进了老师的教学反思、团队交流与专业成长。

4.教育叙事研究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值得研究的现象和问题非常多。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形成教育案例。它的目的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实践反思;要注意避免⑴无事可叙——总觉得自己遇到的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淡而无味,没有典型性;⑵有感无语——虽有新的感受,也让自己感动,但总是困惑于研究主题的选择,担心自己所做的叙事情节不够典型,缺少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⑵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⑶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⑷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结 束 语:

校本研修是一种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在于解决问题, 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校本研修的基本步骤有以下几步:1.梳理问题或提出研究课题;2.筛选和学习有关的理论和方法;3.制定行动计划和行动策略;4.实施行动策略,进行必要的观察和记录;5.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策略;6.达成共识,完成教研报告(或叙事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等)。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研究》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2010年11月10日 22:04:52 来源:肥东县元疃学区中心学校【字体:大 中 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学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实际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展现和发展。基于我校教师在设计方面缺少对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等多种因素的深度考虑,特别是教学效果的‚有效度‛方面明显缺乏认识高度,在设计时各种教学关系的平衡点也难以处理得当等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对各学科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教学情境、不同教学对象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寻找教学中各种关系的平衡点,把握住教学的有效环节,力求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我们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学校的实际,经校领导班子的充分研究,因此将《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确定为学校‚十一五‛ 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2、通过学习和培训,更新教师观念,形成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正确观念和认识,找出符合教师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式。

3、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作为教师学习的范例,感悟教学设计的艺术,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及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动我校的课题研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三、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清晰地设计与表述教学目标,从而引导教师掌握分析学习者和诊断学习与教学问题的方法。

2、从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以及课的不同环节入手,研究情境创设的不同方法和案例,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有效启动和支持学习活动。

3、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和学习者问题解决的需求,研究如何设计活动使学习者认识到教学的价值及其与生活的关联性,让学习者学习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

4、研究预设与生成概念与方法,寻找合理预设和科学生成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7月— 10月) ①成立课题研究组。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亲自任课题的负责人。吸纳富有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为课题组中坚力量,并要求全学区所有教师全部参加课题研究。

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③组织理论学习、文献研究。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6月)

①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②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修改有效教学设计计划。

③建立学校课题网页和全员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④撰写学科教学设计,并进行分析。

3、第三阶段:自我评价阶段(2010年7月—8月)

①案例研究,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②健全精细化课题管理机构,完善课题精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元疃学区中心学校课题实验教师考核方案》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内容,加强课题精细化管理监控。实行课题例会制度,定期进行专业引领。

③边研究边进行阶段性总结。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系统地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统计、研究分析,并在全学区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有效提炼呈现实践性研究成果,并向县教育局课题领导组申请结题,撰写《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课题研究计划、各阶段研究任务;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有效备课》理论书籍,并订阅了价值80元的各类教育期刊,还在校园网上添加了有效教学专题,提供他校相关资料供老师学习和研究。课题组每周举行一次业务学习,教师每周精读一篇文章,并做好学习摘记、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把握教育动态,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研究的具体操作流程,研究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能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培训,主要有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参加《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辅导报告,聆听专家讲座;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创新案例培训,提高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中心学校所有班主任参加肥东县首届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执教艺术;鼓励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经验,2009年安排了1名教师参加了首届合肥市小学骨干教师为期10天的异地培训学习,5名教师参加了农远技术人员培训,15名教师参加了因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2010年安排了12名非英语学科教师参加了英语培训,7名校级骨干教师参加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1名市级骨干教师马祥参加了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1名品德教师封玉萍参加了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骨干短期集中培训。同时做到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把学习活动做到经常化,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更新现代教育理念。经过培训,老师们提高了专业素养,对‚有效教学‛理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外出学习。

1、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了有效的学科研讨制度,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具体做法是:在每周四的业务学习会上,上教研课的老师先要在教研组说课,把教学设计说给其他老师听,其他老师要提出评课建议。

2、展开同伴互助式研究学习。我校年轻教师较多,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每学期的校内教学研讨课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首先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备课,共同商讨、制定出教学环节;然后由年轻教师按设计好的教法进行教学;接着再由大家评议,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该年轻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教学尝试。这种‚教了评,评了再教‛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加快教师的成长,而且也扎扎实实地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使大家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2009年10月30日,我校的许巧云老师还被推选参加了白龙地区优秀教师英语观摩示范课教学; 2010年4月28日,刘银银老师被推选参加了白龙地区优秀教师语文观摩示范课教学,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2010年11月17日,封源老师还将被推选参加白龙地区优秀教师体育观摩示范课教学。

3、‚走出去 请进来‛是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理论的‚支撑点‛。 课题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开拓眼界,丰富见识,多方学习借鉴,我校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合肥市、肥东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活动。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外出听课学习返校后,组织开展听课反思交流。使教师们看到了同样的学情下,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

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我校刘银银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马祥老师获‚‘农远’工程优秀管理员‛称号,姚艳老师获‚‘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称号。

(三)突出课研,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还得通过课堂来检验。因此,我校明确地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教师聚焦课堂。

1.抓集体备课。教材是实施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期初,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们的集体备课按照‚个人钻研教材——集体课前对话——分工拟写教案——个人修改创新‛四步流程进行,突出写好个人修改创新环节。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备课组进行指导,并定期检查。实践证明,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从而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抓课例研究。建立‚比较式‛课例研讨和‚评语式‛点评制度,将听课、评课落到实处。为了克服课例研究‚虚‛的病症,我们开展了平行班教师‚同课异构‛、‚专家引领‛、‚录相课‛课例研讨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的具体操作是:先由两位教师分别在甲、乙两班上同一内容的课,然后两人说课,集体评课,比较优劣,取长补短,形成最优教法。这也是我校结合肥东县‚教学管理年‛全员练兵的传统项目,每学期三大教研组都进行一次,并评选出校内优质课,然后在学区内进行校本教研展示。2010年5月份,我校共推选出语、数、体8节同课异构课对学区内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展示,得到了听课教师和家长的好评。在‚专家引领‛课例研讨活动中,我校优先安排优秀教师外出听课,回来后进行多次‚磨课‛,要求同学科的老师全员参与、全程听课,听后再根据‚评语式‛点评制度的要求,真诚地给每位授课教师写出评语,评语中既要热情的肯定其优点,又要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根据修改意见重上一次。2009-2010学年度我校共推出刘银银、杨勇、马祥、许忠莲、封源、崔晓燕、王鸿飞等10名骨干教师参与此项活动,不仅这10名教师受益匪浅,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各教研组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也收获颇丰。2009年的4节‚录像课‛,封源老师执教的《投掷实心球》、刘银银老师执教的《有的人》、许俊老师执教的《认识儿童诗》、崔晓燕老师执教的《拓印的奥秘》等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有机结合,灵活教研。

根据县教育局‚教学管理年‛活动的实施要求,广泛开展‚三类课‛的教学活动,灵活教研。抓好新任教师的达标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中年教师的展示课以及老教师的‚青蓝工程‛,注重过程研究。通过‚观摩与研究——交流与评价——总结与反思‛的形式,组织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老师们互相观课、议课,走进教室,亲近学生;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4.不断总结反思,提升教科研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每学期我们都在教师中开展‚随笔伴我成长‛活动。引领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引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期末学校将教师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通过这项活动,很多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迅速提高。目前,我校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已汇编成册。

5.广泛交流,促进课题研究。

学习贵在领会,贵在交流,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消化理解,为此我们设立了课题论坛。每周四的教研组活动,会议室里洋溢着浓烈的学术气氛,所有教师欢聚一堂,或围绕课题畅谈自己的思想,发表独到见解,撞击思维的火花;或交流各自撰写的教育随笔,反思各自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题论坛为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注重资料积累,充实教师业务档案。

每学期我们都要求教师撰写一份有价值的有效教学设计,分析有效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将自己的成功之处与别人进行交流。我们还要求教师参与到各类教学论文的评选中来,如电教论文评选、德育论文评选等,实现教师的有效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充实到教师业务档案中,逐步完善教师成长档案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介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记录、读书心得、课题反思、学术论文、个人获奖情况记录及教师个性成果记录等。科研档案以自评为主,目的是关注实验教师教育教学及成长状态,重视教师参与研究的情况及主动发展的过程。

(五)完善课题网页,提供交流平台。

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在学校网站中开辟了‚有效教学‛专栏,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教学资料,让全体教师都有共享学习的机会。同时将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也在栏目中呈现出来,使老师们都知道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明确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七、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动作、语言、游戏、故事、课件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素养得以提升

在课题研究的半年多时间,从校长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跳出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发展性教学手段,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很多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每位教师都写了多篇的学习心得,教师之间还相互交流、研讨。这样多层次的学习、研讨,不断提升了课题组实践老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教师在各类比赛、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以下奖励

通过专题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在专题研究期间,各子专题组成员除了广泛阅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外,还注重积累和整理研究资料,包括研究总结、论文报告、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案例和反思。两年来,共撰写了专题研究的总结或论文50多篇、教学设计100多篇、教学案例和反思180篇,还有29篇论文获奖。其中在《行知研究》上发表论文1篇,获县

一、

二、三等奖28篇,电教作品4件,手工制作、书画、演讲等5人次获奖。值得一提的是,刘银银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比赛中,1人获二等奖;还有10人参加了肥东县第二届‚教学能手‛评比。刘银银老师还被授予了肥东县‚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马祥、王鸿飞老师被评为合肥市骨干教师,杨勇老师被评为肥东县名师。2009届毕业生及五年级数学抽测成绩在白龙片均为第一名,2010届毕业生毕业成绩为白龙片第二名,各年级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已步入总结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以下奖励

通过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汪浅予、许纪龙同学获得‚全国第七届少儿美术杯年度艺术展评‛一等奖;李静同学在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安徽赛区)比赛中获小学组三等奖;周忠林同学在乔丹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取得了去广州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资格;刘伟豪在安徽省第二届读书演讲比赛合肥预选赛中获得了小学组二等奖;多名学生在肥东县征文、演讲、书画比赛中获奖。另外,王梦文、许青男同学在肥东县第七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分获800米、1500米及铅球比赛

二、

三、四名。67人次在元疃学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奖。

八、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虽然,《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在我校的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令课题组成员惊喜,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各学科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回首一年来的课题实验,我们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面前。

1、反思意识有待强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纵观课题研究以来,这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仍应使各位教师的反思做到更有效,更有实践意义与探究价值。

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待深入探究。

有效教学应抓好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应探究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鼓励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目前我校中老年教师比例较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阻止教学显得相对滞后,以后应做好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3、理论学习有待持续深入。部分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往往挤占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机会,使思想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在以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应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将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有机结合,将日程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

九、今后的设想

如何通过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研究成果的运用,进一步细化知识体系,形成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教学策略应用适当的系列教学设计,从而促进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精练,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下一步将要深入完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认真求实,勤耕不辍,定会有所收获,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元疃学区中心学校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

2010年10月

推荐第3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画风》一课教学设计

西堡学校 叶谢

一、确定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2、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七步目标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展示——交流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你们知道“风”是什么样吗?

2、幻灯出示图画观察,提问:你从这些图画中看到风了吗? 你能把它画出来吗?(板书:画风)

三、示标,导标

(一)----会认10个生字 (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交流补充。)

1、预习检测:指名认读生字、组词。

2、、学习目标: (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试着领读他们的名字。 (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目标检测: (1)、同桌互相用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四、示标,学标

(二)----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好方法。)

1、预习检测:开火车认读生字、说结构、偏旁、组词。

2、学标:(1)、老师指导个别同学认读生字

(2)、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生字的方法。

3、目标检测: (1)、我会区分:

匆----忽 冻----陈 寿----涛 传----转 舟----丹 鸟----乌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洁白——纯白 忽然——突然 景物——景色 (3)、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弯——直 动——静 洁白—乌黑

4、补充目标:练习写前六个字,重点指导: (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美观书写。 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五、示标,学标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先分段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课文内容。)

1、预习检测、学标: (1)、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纠错、超越。 (2)、边听同学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目标检测:

(1)、分段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丢字、不重复。

(2)、完成填空题:

课文主要写了(

)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如何(

)的故事。

(3)、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出示图画,让学生找出有关图画,并说说是谁画的。

六、补充目标:

1、齐读课文。

2、练习本上写生字1-1-1.

七、下节预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找出重点词语和优美词句学习。

3、默写我会认生字和新词。

推荐第4篇: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邑乡中心小学

王利华 2016年11月22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磁铁的两极及相关知识。

2、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以及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原理。

3、了解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4、了解磁铁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1、认识磁铁的两极,掌握正确判断磁铁南北两极的方法。

2、利用材料进行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实验。

3、用语言描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利用磁铁做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事。

2、养成通过实验去获取直接经验的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水的试管里放置一枚回形针,条形磁铁16个,大头针若干,装满水的烧杯(8组),泡膜片(8片),细线(8根),铁钉8个,环形磁铁16个,指南针一组,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分组记录表8张。

活动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认识磁铁

1、(出示有水的试管)你有什么办法取出试管里的回形针?

(学生尝试用各种办法)

2、对使用磁铁的学生进行追问:他用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学生回答。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磁铁。指名回答。

3、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来研究磁铁,过说边板书。

二、新课

1、(课件展示条形、环形、马蹄形磁铁),你见过这样的磁铁吗?学生回答。

这是我们实验室里有的磁铁,根据不同的形状,分别叫做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边拿边出示。

2、出示指南针,这是什么磁铁?菱形磁铁。

3、请大家观察,这些磁铁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指名回答,总结,课件演示磁铁的两极NS的字母来由。

4、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进一步研究磁铁。

一共有四个小实验,请看记录表,大家做的时候可以按照记录表的顺序,也可以自主选择顺序做,组长负责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结束后进行讨论,同时找一名同学记录,组长汇报。用课件讲解以下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实验 (2)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 (3)磁铁与方向实验 (4)磁铁两极相互靠近实验。

4、各组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请各组长汇报我们的发现。

6、这是以前做过这些实验的同学得出的书面结论,我们来参照一下。课件展示。

大家的结论相差不大,只是语言表达不够精练。

三、拓展

1、对于今天的所学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引入了解地球的磁场和四大发明司南。

3、磁铁的其它方面的知识,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板书设计

4 研究磁铁

南极

S 磁铁

同极相排斥、异极相吸引

北极

N

推荐第5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39中物理组:孙岩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督。

教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

教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

教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教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教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学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教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 教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

教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交流评估: 教师:思考你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

四、巩固与延展

问:思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

推荐第6篇:《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研究磁铁》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电和磁》单元的第四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包括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力有大有小、磁极可以指示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考虑到学生对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比较模糊(对磁铁的认识仅停留在能吸铁这一性质上),本课通过开放性的玩磁铁,以及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磁铁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课堂活动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的经验:从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到认识磁铁具有不同磁性的两极,接着探究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等。通过引领学生亲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上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形成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尽量选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较接近的物品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3、用语言描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以及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2、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认识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通过实验加以证明。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些合理的实验来研究磁铁的性质。 【活动准备】

演示材料:PPT课件、各种形状的磁铁、指南针、包起来的磁铁、非铁的金属等 分组材料: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若干)、杯子、泡沫塑料板、小磁车(两辆)、包起来的磁铁、水槽、实验记录单等。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磁铁比较感兴趣,在学生的好多玩具中也有磁铁,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比较模糊,还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上,我认为教师在这一内容上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重复探究操作,但也不能省略,可以增加其难度,而对于南北极和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学生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对于这两个性质的探究可以多花点时间。探究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 1

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活动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认识磁铁

1、出示一只可爱的蜗牛

谈话:你能不接触蜗牛,让它爬行吗?(……)

2、教师演示:蜗牛自由爬行

3、提问:为什么蜗牛自由爬行呢?(学生解释,教师揭秘)

4、揭示课题:吸铁石在科学上叫磁铁(板书:磁铁)

【本环节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引导回忆 师:大家平时玩过磁铁吗?(玩过)那一定从玩中发现了磁铁的一些小秘密了吧?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知道的磁铁的秘密,然后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预设:①磁铁有各种形状

学生说出一种,课件即展示一种,这都是一些常见的磁铁(PPT一起展示), 磁铁还有其他形状的,真是太多了!

②相吸和相斥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板书:相吸、相斥)

③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1、磁铁还有哪些小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研究研究。(PPT展示课题) 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回形针、杯子等。现在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请小组长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写,也可以画。好,实验开始!(注意:磁铁易断,请轻拿轻放) (PPT展示实验记录单)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活动、了解情况

2、组织集体交流

师:刚才大家分组实验都做得很认真,记载得也很完整,真不错。下面我们就请同学来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学生具体操作步骤、演示) (交流时请学生带记录单到台前解说、演示)

预设:

①能吸铁一类的物体

生:我发现磁铁能吸起……,不能吸……

师:你是怎么做的?给大家看看(注意纠正:能吸金属的说法)

生:……

师:嗯,确实是的,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体,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磁铁的磁性(板书:磁性)

演示:不是所有金属都能吸

②磁性能传递

生:我用磁铁吸回形针,发现……(展示自己的发现)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样做了的小组请组长举手

师:大家都做了。那么,这说明磁铁的磁性有什么特点呢? 生:磁性能够通过接触的回形针传下去

师:说得不错,确实,磁铁的磁性能够传递(板书:能传递) 生:我把磁铁拿掉,发现下面的回形针还能吸着

师: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发现,还有谁也发现了这一点?

(生……)

师: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磁化。关于磁化,下节课咱们再仔细研究 ③隔着物体也能吸

生:我把回形针(或大头针)放在杯子里,磁铁放在杯子外面,也能吸住回形针(或大头针)

生:我是隔着纸(或书)吸的(吸住了吗?)也能吸起来

师:哦,隔着物体也能吸,这说明磁铁的磁力有穿透性

④磁力有大有小

生:我用条形磁铁吸平铺在托盘里回形针,发现两端吸得多,中间没吸到

师:哦,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有和他相同发现的吗?

没做过的可以试一下。注意:回形针平铺,将磁铁平放

生操作,交流发现

师: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条形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没有磁性

师:嗯,你很会思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有一点要纠正的是:它中间不是没有磁性,而是中间的磁性弱。两端是它磁性最强的部位,我们把它叫做磁极。(板书:磁极)磁铁有几个磁极?(两个)分别用字母“S”和“N”表示。 生:我发现磁铁越大,它的磁力越大,磁铁越小,它的磁力越小

师:不错,又一个有价值的发现。你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吗?

生:演示,解说

【连续的几个探究活动,我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做法:提出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指导——发放材料——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实验发现。这些实验的探究没有固定的顺序,做周密的实验指导,反而对学生造成思维的阻碍。因此,我给足探究材料,只对实验纪律、实验安全进行提示,其他全交给学生自己去动手、发现。结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现也很多,而且叙述比较全面。把时间还给孩子是明智的选择!】

⑤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小磁车两辆)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磁铁和磁铁接触有时相吸、有时相斥,那到底哪两个磁极接触相吸,哪两个磁极接触相斥呢? 就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吧!首先,我们先弄清磁极和磁极接触有哪几种情况?(分析、交流) 生:S极和S极、N极和N极、S极和N极、N极和S极 师:你觉得谁和谁相斥?谁和谁相吸? 生:猜测、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长取出试验记录单,用我们的实验来验证吧

(PPT展示实验记录单)

指导实验:一辆车不动,用另一辆车去接触

(生分组实验,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这一组真迅速。和你们的猜测一样吗? 生(有喜有忧)

师:猜对的值的祝贺,猜错的也没关系,现在知道也不晚呀

哪位小组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们这组的成果

生:我们这组通过实验发现:S极和S极相斥、N极和N极也是相斥、S极和N极相吸、N极和S极也是相吸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仔细看看,相斥的两种情况,磁极怎样(相同)?我们把它叫做同极,同极怎样呢(相斥)?相吸的,磁极如何(不相同)?对,我们叫它异极。异极(相吸)那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呢?请继续填写(组长填写,指名上台)

(根据回答在PPT上一一点出相应内容) 师:我们看看他们组写的(展示)

(相机板书: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总结出探究后获得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安排的新知识点和进行探究的方法。】 ⑥磁极指示方向

师:人们通常还给磁铁的S极、N极分别命名为南极和北极。那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给磁铁这样命名呢? 生:因为它可以指南北

师:真的能指南北吗?现在就请大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吧!首先确定一下我们教室里的方位(确定方位)

一般用这两种方法。介绍悬挂法和水浮法(PPT出示相应文字) 悬挂法(演示):

将绳子系在磁铁的中间,让磁铁自由旋转,观察静止的时候磁铁的指示方向。 水浮法:

(1)将小磁铁放在泡沫塑料板上,轻轻放入装水的水槽中,观察静止的时候磁铁的指示方向。

(2)反复实验两三次,看结果是不是相同。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磁铁的两端总是指向南北

师:通过大家多次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磁极上标S的一端总是指南,我们把S极又叫做南极;标N的一端总是指北,那N极表示的就是北极。那你知道磁铁为什么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吗? 生:……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确实,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也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极,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极。(PPT出示地球相关图) 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了一种具有磁性的天然石头,把它叫做磁石。古人把它打造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块光滑的、有方向刻度的青铜方盘上,转动的勺子停止后,勺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大致朝南的方向。在战国时期,它被称为“司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然后,人们在司南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罗盘,古罗盘已经很像现在的指南针,有磁针,有刻度盘。把罗盘装在船上,可以给人们指引方向,到海上去航行。后来经过多方改进,就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巧灵活的指南针了。(PPT出示司南、罗盘、指南针图)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对指南针原理和发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学习开发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全课总结,扩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磁铁的哪些性质?对于磁铁还有什么问题?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

出示一根包起来的磁铁:不打开包装你有办法知道它的S、N极吗?

2、思考: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两段了,那它还有两极吗?断口处还能像原来那样连接在一起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研究研究?(PPT出示思考题)

3、其实关于磁铁还有很多秘密,科学研究就是要善于发现,寻找一些事物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研究磁铁这一部分内容渗透着一个发散性思维的思想。通过开放性的玩磁铁,从而认识到多种形状的磁铁都有磁极。进而指导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等一系列现象。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和制作活动,更好地让孩子们认识到磁铁的性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推荐第7篇:《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教学案例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王彩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研究磁铁》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电和磁》单元的第四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包括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力有大有小、磁极可以指示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考虑到学生对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比较模糊(对磁铁的认识仅停留在能吸铁这一性质上),本课通过开放性的玩磁铁,以及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磁铁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理念】

通过引领学生亲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课堂上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形成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尽量选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较接近的物品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

本节课的课堂活动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的经验:从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到认识磁铁具有不同磁性的两极,接着探究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等。通过对指南针原理和发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学习开发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总结出探究后获得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安排的新知识点和进行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3、用语言描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以及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2、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认识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通过实验加以证明。 【教学难点】:

能设计一些合理的实验来研究磁铁的性质。 【活动准备】

演示材料:

导入用磁性蜗牛、各种形状的磁铁、指南针、课件、包起来的磁铁、非铁的金属等

分组材料: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若干)、杯子、泡沫塑料板、小磁车(两辆)、包起来的磁铁、水槽、实验记录单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认识磁铁

1、出示一只可爱的蜗牛(隐藏蜗牛的磁铁),谈话:谁能不接触这只蜗牛,而使它爬行?

预设1:某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演示成功

预设2:某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演示失败,教师演示

2、根据演示情况提问:为什么蜗牛自由爬行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解释:有吸铁石)

3、教师揭示课题:吸铁石在科学上叫磁铁。磁铁有哪些特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神奇的磁铁。(板书课题:研究磁铁)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始,我以一只自制的可爱蜗牛吸引了这批五年级的学生。磁铁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但是对磁铁的了解并不多。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开场白,及“磁铁有哪些特性呢?”引起学生对磁铁的好奇以及探究的欲望,同时我也是想向学生渗透一种学科学的方法——敢于大胆猜测。】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引导回忆,初步感知

1、提问:大家平时都玩过磁铁吧!那一定从中发现了磁铁的一些小秘密了吧?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知道的磁铁的秘密,然后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学生搜索自己记忆中对磁铁的了解,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组织集体交流

预设:①磁铁有各种形状

学生说出一种,课件即展示一种,并且展示出学生未提到的其他形状的 ②相吸和相斥

提问: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相机板书:相吸、相斥) „„

【设计意图:借助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他们的前概念。交流磁铁形状时,同时展示出学生并未提到的其他形状的磁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情感:形状就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那其他一定更有意思!】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1、谈话:想不想知道磁铁究竟还有哪些小秘密?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回形针、杯子等,请小组长取出来。现在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发现的磁铁的秘密多。请小组长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写,也可以画。好,实验开始!

提示:磁铁易断,请轻拿轻放

(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巡视参与活动、了解情况)

2、(给足学生实验的时间)谈话:刚才大家分组实验都做得很认真,记载得也很完整,真不错。下面我们就请同学带着记录单来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以交流时学生回答的顺序为准,同时交流后注意其他组学生是否也做了同样的实验):

①能吸铁一类的物体

交流:磁铁能吸起回形针、大头针等金属,不能吸塑料杯、棉线(演示) (注意纠正“能吸金属的说法”,不是所有金属都能吸,告诉学生能吸“铁、钴、镍及其合金”)

小结: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体,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磁铁的磁性(板书:磁性)

②磁性能传递

交流①:用磁铁吸回形针,发现回形针还能再吸回形针、磁性能够通过接触的回形针传下去、

小结:确实,磁铁的磁性能够传递(板书:能传递) ②把磁铁拿掉,发现下面的回形针还能吸着

小结: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磁化。关于磁化,下节课咱们再仔细研究

③隔着物体也能吸

交流①:把回形针(大头针)放在杯子里,磁铁放在杯子外面,也能吸住回形针(大头针)②隔着纸(或书)吸的,也能吸起来,书不能太厚

小结:观察得很仔细。确实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这说明磁铁的磁力有(穿透性)

④磁力有大有小

交流:用条形磁铁吸平铺在托盘里回形针,发现两端吸得多,中间没吸到 谈话:哦,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没做过的一起试试。注意:回形针平铺,将磁铁平放

(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提问: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分析后交流:可能是条形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没有磁性)

小结:很会思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有一点要纠正的是:它中间不是没有磁性,而是中间的磁性弱。两端是它磁性最强的部位,我们把它叫做磁极。(板书:磁极)磁铁有几个磁极?(两个)分别用字母“S”和“N”表示。

【设计意图: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带着问题研究,或有目的的验证。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一改常法:给足 “游戏道具” 、给足时间、空间,让他们充分地“玩”。首先,我以“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发现磁铁的秘密多”,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探究时,小组内合理分配人员与材料,感受科学探究的氛围,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在细微处凸显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平时已有一些游戏经验,只是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现在,学生在玩中一起讨论、相互启迪,使学生的这些经验更具体、可现。经过充分动手,学生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惊喜发现,这些发现让他们兴奋又疑惑不解,进而激起进一步的探究活动。需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探究目的,教师巡视时徐适度点拨】

3、探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每组准备小磁车两辆)

(1)谈话:刚才,有同学发现:磁铁和磁铁接触有时相吸、有时相斥,那到底哪两个磁极接触相吸,哪两个磁极接触相斥呢? 就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吧!首先,我们先弄清磁极和磁极接触有哪几种情况?谁和谁相斥?谁和谁相吸?

(学生小组分析后提出预测并且交流)

(2)指导实验:一辆车不动,用另一辆车去接触。 (学生分组实验,之后展示汇报交流)

(3)小结:相斥的两种情况,磁极相同,我们把它叫做同极。相吸的两种情况,磁极不相同,我们叫它异极。那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设计意图: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规律学生在潜意识中有所意识,只是表述不出而已。本环节,从前一环节的概念“磁极”入手,以预测指导实验,用实验验证预测,明确预测对于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术语性较强,学生难以一次说清,因此交流实验现象后再让学生小结,降低难度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

4、探究磁极指示方向

(1)谈话:人们通常还给磁铁的S极、N极分别命名为南极和北极。人们为什么要给磁铁这样命名呢?(学生猜测后交流:能指示方向)真的能指南北吗?现在就请大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吧!首先确定一下我们教室里的方位(确定方位)

(2)人们一般用悬挂法和水浮法进行磁极指示方向的实验 悬挂法(演示):

将绳子系在磁铁的中间,让磁铁自由旋转,观察静止的时候磁铁的指示方向,做三次。

水浮法实验操作要求: ①将小磁铁放在泡沫板上,轻轻放入装水的水槽中,观察静止的时候磁铁的指示方向。

②反复实验两三次,看结果是不是相同。 (学生分组活动,实验后交流汇报)

(3)谈话:通过大家多次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磁极上标S的一端总是指南,我们把S极又叫做南极;标N的一端总是指北,那N极表示的就是北极。那你知道磁铁为什么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吗?

(学生猜测后交流)

资料:确实,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也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极,地球的南极

吸磁铁的S极。接着介绍指南针的发展史:(磁石)司南——罗盘——指南针,渗透爱国注意教育。

【设计意图:教育是多元的、是相互渗透的。“人们为什么要给磁铁的S极、N极分别命名为南极和北极呢?”、“磁铁为什么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呢?”一个个问题一次次地冲击着学生的“知识库”——大脑,语言片段在他们的脑海里翻滚却不那么肯定。实验使他们的思维慎密、语言紧凑、信心倍增,同时修正着不完善的想法。在交流中,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人的聪慧、体味着自豪,不知不觉中思想得到升华。】

三、全课总结,扩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磁铁的哪些性质?对于磁铁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互相交流收获)

出示一根包起来的磁铁:不打开包装你有办法知道它的S、N极吗? (学生思考交流、分组实验再交流)

2、其实关于磁铁还有很多秘密,科学研究就是要善于发现,寻找一些事物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思考: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两段了,那它还有两极吗?断口处还能像原来那样连接在一起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梳理和归纳认知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拓展延伸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究精神,使学生能自主思考并且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

板书设计:

研究磁铁

磁性 能传递

两端强 中间弱

磁力 有大小

磁极 可以指示方向

同极相斥 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研究磁铁”这一内容渗透着发散性思维的思想。课始,我用“蜗牛爬行”的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紧扣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融入入课堂教学。科学课堂中,材料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课前我为每个小组精心准备了实验材料,每种材料在实验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作用,而且实验前材料不显现,营造一种神秘感。

整个教学活动,我大胆地放手(给足时间、空间、材料),使学生通过开放性地玩磁铁,首先认识多种形状的磁铁都有磁极;进而指导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等一系列现象。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和制作活动,如做小指南针,更好地让孩子们认识到磁铁的性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体会自己的所学就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的喜悦,乐在游戏探究中。使每个学生有收获,有锻炼,同时也注重在细微之处和不经意之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的理念,培养科学素养。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已找出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的两个磁极,环形磁铁的两个磁极在哪里,学生的争议很大,摔成两段的磁铁到底有几个磁极,学生的

争议也很大。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课外探究,把科学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推荐第8篇:《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指南针的作用及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2)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3)感受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设计探究磁铁的性质的实验活动,知道磁铁能够指示方向。

(三)、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磁铁、回形针、铁钉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老师今天来做一个魔术,大家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教师用一个纸板,下面放上磁铁,上面放铁钉,纸板倾斜铁钉不掉下来。) 生:因为有磁铁。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研究磁铁

二、新科探究:

1、引导学生认识磁铁有各种形状

师:每组同学把你们的磁铁放在一起比一比,形状相同吗? 学生分组观察、比较,汇报磁铁形状。

小结: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柱形磁铁。

2、指导学生认识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师:在每组实验桌上有两块磁铁,把两块磁铁的任意两个极相互接近,看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生汇报:把颜色不同的磁铁的两头往一起推时,很容易就吸起来,但把颜色相同的磁铁两头往一起推时,怎么也合不到一块。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当两块磁铁的两个极相互接近时,相同的极互相推斥,不相同的极互相吸引。简单说就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实验:让学生拔动磁针使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直到静止不动为止,反复多次,观察结果。 生汇报: 磁针所指的方向是统一的,并且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讨论:这说明磁铁有什么性质?

小教师结: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4、研究磁铁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

师:你能发现磁铁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有什么区别吗? 生汇报:看哪个部位吸收的大头针的个数最多。 师:你们说得真好,动手试一试。

生汇报:实验证明,磁铁的磁极部位磁力最大。

5、了解并认识司南和指南针。(1)、多媒体投影简介司南。

(2)、指导学生认识并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发明原理。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一个大磁体。

6、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磁铁有这么多的性质,那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讨论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等。 师小结:磁铁的用处非常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磁铁的作用会更加广泛。

三、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推荐第9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孙兆辉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3、引导提问:猜猜看如果将两种不同的透镜方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推荐第10篇:《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3、知道磁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教学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各种形状的磁铁、指南针、(条形磁铁、磁针、大头针)每组一份、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谁能帮助我:老师一不小心把一枚一元硬币掉进了有水的杯子中,谁能帮助老师把它取出来?前提是杯中的水不能倒出来。

2、学生提供办法。

3、如果老师给你提供三种辅助工具筷子、镊子、磁铁再想想。

4、找一名学生亲自到前面用三种工具分别取出硬币。

5、提问: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磁铁)

6、提问:谁知道这是利用磁铁的什么性质呢?(能吸铁)

7、师: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磁铁!(课件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磁铁的形状

1.提问: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磁铁的形状,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呢? 2.学生回答

3.师:(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磁铁图片)你发现这些磁铁有什么相同之处吗?(有字母、红色、蓝色)

(二)认识磁铁的性质

1.谈话:以前我们也都玩过磁铁,但仅仅是玩,那不算厉害。谁要能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那才算是本事。今天我们就要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在玩磁铁中玩出花样、玩出水平、玩出知识。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一下为你们准备的都是什么,塑料薄盒里装的是铁屑,它是封闭的,同学们玩的时候不要打开它;一个蹄形磁铁;两个条形磁铁;指南针一个;长铁片一个;长铜片或铝片一个。请你利用这些实验器材玩一玩,看能发现关于磁铁的什么知识?并且把你们发现的现象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3.谈话:先玩到这里,看到同学们玩的很开心,一定是有不小的收获!哪个小组能派一名代表到展台上把你们发现的现象展示给大家看,并解释这个现象。(切换到展台)

4.学生展示。

5.请各组根据你们的发现总结出磁铁的性质。6.分组讨论总结。

7.汇报结果。(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

8.谈话:你用磁铁的一极在铁片上沿着同一方向摩擦,然后把铁片和曲别针放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9.学生实验,并回答现象。

10.师:这是磁铁的又一性质:磁化。

11.谈话:我们知道了磁铁的这么多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磁铁的性质呢? 12.学生回答。

13.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门吸、磁性黑板、冰箱门、磁带、磁卡、磁盘、皮具箱包、指南针等)

14.师:这里有个样子比较奇特的指南针,谁了解它? 15.学生回答。

16.课件出示司南的简介。

三、小结

同学们,刚才你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就不像平时的瞎玩了,你们已经是在有目的的玩了。在玩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知识,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在玩磁铁,也是在研究磁铁。看到同学们团结协作,主动积极地探究,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找一找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磁铁?利用的是磁铁的什么性质?

板书设计:

研究磁铁

性质:1.能吸铁

2.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能隔着东西吸铁 4.磁力可以传递(磁化) 5.能指南北 6.两端磁性强

第11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课题组教师:李国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带领学生在下雪天到野外去观察乡村山野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观察了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们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róng”,在“毛茸茸”中读“rōng”。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diàn”。在“沉甸甸”中读“diān”。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

4、5自然段)]

联想(

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我们在下雪时观察到了这些吗?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结合总结的观察所得写一篇你自己的《第一场雪》。

附: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

第12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 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 (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建议: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 (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 (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 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 (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 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 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 (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 学生解释原因。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

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 (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 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 )属于凸透镜,( )属于凹透镜。

第13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郑华清

《研究透镜》 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中的第三课。 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 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 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第四部分: 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 老花镜、近视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怎样行进的? 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呢? 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生活中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比如水,玻璃。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的物体是透明的,又会怎样呢?

2、教师演示: 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 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 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 【评析】 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 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 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 根据生活的需要, 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 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 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师板书: 凸透镜, 凹透镜) 【评析】 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 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光 成像特点 实验 1: 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 2: 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 3: 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提醒学生: 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 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6、提问: 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 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 通过以上实验, 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 戴老花镜呢? 【评析】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 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让学生意 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 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 制作望远镜

1、谈话: 大家见过望远镜吗? 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引发学生 思考) 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 对它的工作原 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 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 另外, 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 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特点 作用

凸透镜 中间厚 边缘薄 放大 聚光 成像

凹透镜 中间薄 边缘厚 缩小 散光 不成像

第14篇: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设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科学技术成果中得到启示,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技术的形式(我们可称它为过程技术),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设计

者必须对该领域的变化和发展有充分的估计。从目前发展的前景看,最能影响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几年前就有专家预测,用于军事、建筑、医疗、交通方面的一些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等,将在教育上特别是教学传递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以机器为本的、综合了各种优势的教学(智能教师),在一些研究和发展项目上已有成功的例子。如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和专家系统就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前者从人工智能的创作与知识基础交叉发展而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减少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后者是更有效地运用机器智能帮助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益。这种系统比过去围绕一系列目标只教一个学习者的状况更有广泛的适应性。

2.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是一种在师生原有关系的基础上改变其传递途径的教学,它创造了更为互动积极的高质量的教学。这种适应性教学所指的变化,包括了传递速度、所举例子、练习难度等方面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适应性教学可以向学生学习,其机器老师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与学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其他特点。发生式适应性教学集现代设计手段与电脑技术工具的优势,将远大的抱负与具体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认知学习原理,对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推测,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3.互动技术

新的互动技术(如CD互动、数字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他们正与录像、计算机、以及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姻,大大增加了对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加工能力。虽然互动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适应性教学的关系不是必然的,但教学媒体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应归因于支持它们的材料和经验的急剧增长。高度仿真技术也有赖于可供设备的支持。同样,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

4.教学设计模式

将来,我们用于指导教学设计的模式会变得越来越有力和复杂,并有较大的发展。有些专家(如W.Hannum和C.Hansen,1989)认为,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会从原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般系统论、视听理论和交流理论进一步扩大到以下几个方面:(1 )由人类学方法形成的前后分析法;(2 )感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所形成的设计和传输方法;(3)由市场研究技术形成的工具;(4)受人类学和社会学影响的评价;(5)由工作设计形成的训练课程设计,等等。此外,教学设计模式的变化也逐渐趋向越来越灵活和系统化。而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向可改变模式发展;第二,向层叠性模式而非线性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可在各阶段之间来回移动,以子目录为基础,重复那些需要的步骤;第三,向“分层堆积”模式发展,该模式中包含设计程序的具体化。

5.实施技术

这种技术借助于工商业的概念。从事这种技术的人喜欢在许多教学选择中挑选一种工具,它可以提供从工作辅助、激励因素到心理上咨询以及其他服务等帮助。该技术的着眼点在工作实施而不是学习的效果,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视其需要才强调学习。其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学设计中专家系统提出的基础和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认知科学的进展

认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原理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学设计将来从新的科学成果中借鉴什么,人们对影响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如学习、认知、人类信息加工、感知等研究的新发展依然兴趣盎然。关于学习、认知和其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的新知识之转换与应用,将大大改变我们教学的现实。按照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者借助于媒介来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并在与信息相互作用当中构建个人独特的含义和解析系统。有些人认为这种含义不是信息所固有的,而是一个分享定义的现象,即把该命题的相关性分开。因此,该领域中一些发生式教学策略就是由结构主义观点建立起来的(当知识结构形成时,学习者就是教学信息的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接收者),并且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来加强和支持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与替代性策略共用时作为监控和精选机制。

所以,认知科学将来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可能会更加强调三个方面:辅助式教学策略和发生式教学策略、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情感领域。回顾过去二十多年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将来科学对教学的贡献比以往会更有效、有趣和更富有吸引力。

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国外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相信会有助于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从概念上说,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技术”,我们通常会把技术与设备或设备的使用联系起来,如计算机技术。但当技术的应用及其方法产生时,往往也包含了过程和思想。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在一种新的或令人兴奋的装置或系统运用和发展时,其思想、概念、模式、理论等与它的形态相比要重要的多,所演化和出现的新技术,就是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的结晶。因此,新的产品形态的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环境,录像、通信和其他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确实为教学设计带来许多方便,但过程技术的成熟,对教学设计更为综合化、整体化和及时反馈与调节更有帮助。

1.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4 月版。

2.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 月版。 3.P.L.Smith & T.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Maxwell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U.S.A.

第15篇: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动幅度没有关系,与摆绳有关系,绳长越长摆摆动越慢,绳长越短摆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实验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得出结论

难点:实验方案设计及操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同一个摆具有什么特性?那么不同的摆呢?然后展示不同的摆,让它们自由摆动。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进而很自然的引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摆。

(二)小组实验,观察记录

过渡:摆摆动的快慢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提出猜想),学生提出猜想后,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如何来检验自己的猜想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的学习单上的表格完善实验方案。小组设计完以后,分享实验方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教师一起完善实验方案。

(三)演示实验,引发思考

小组完成记录后,分享记录并归纳总结结论。

然后教师展示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提问学生发现的什么,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他们有没有新的疑问和猜测。

展示滴水的单摆,让学生猜测摆动快慢的变化。

(四)课外延伸,习题巩固

1、完成导学相关习题

2、自己课后选择制作一个滴水的单摆

四、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的快慢 摆锤重(无关)

摆绳(有关)

摆动幅度(无关)

第16篇:《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河南省焦作市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 周绚丽

证书编号:076126 联系方式:15993797613 【课程分析】

《夸父逐日》是一则文言神话,教学中应在注重文言字词翻译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其感受到夸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死而不已、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理解神话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所以在字词句的理解方面学生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时时注意创设情境,使课堂设计尽可能科学、合理、生动,使教学能真正做到“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

【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与之不谋而合,尤其是张教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始终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具有导向性的引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迁移运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研究者,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据此,我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教学思路按照“三个层次要素”来安排,即通过“涵咏疏通,感知神话—→探究形象,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使学生通过多读充分感知神话,在此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夸父的形象及神话的意义,进行品德教育,进而借助神话的两面性,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培养,以期达到“知识、能力、品德”三个维度相结合的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上,我首先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导向的明确性,同时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另外,时时注意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朗读涵咏,感知神话内容。

2.理解夸父形象、夸父精神及神话的意义。3.会举出实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

一、涵咏疏通、感知神话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投影)语文天地是丰富多彩的,神话则是这块天地中灿烂夺目的文学瑰宝。同学们心中装有哪些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的诱导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简要实录: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哪吒闹海等等,并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课件投影)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

1 射日等图片组成动画组依次出现。

伴随动画,教师充满激情导入: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所有这些神话,无一不引起我们的遐想,令我们心向往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山海经》中《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魅力!

(设计意图:美丽直观的图片,充满激情的话语,创设了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简要实录: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与教师一起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师生朗读,感知神话

【课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课件投影)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个别地方可向同学求助。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扫清字音、句读等障碍,初步感知神话。)

(简要实录:学生大声朗读,个别同学交流字音、句读。) 2.(课件投影)听老师配乐范读,听清字音、停顿,初步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范读,旨在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调动学生投入感情来更好地朗读。)

(简要实录:师配上音乐,以背诵的方式范读全文,声情并茂。生或认真倾听,或小声跟读,感知语调语速适中与否,或羡慕之情溢于脸畔,感知情感把握方面与老师的差距。)

3.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指读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便于纠错。)

(简要实录:指名的学生站起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就个别字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4.配乐朗读

(课件投影)优美的音乐会让你的朗读更加生动,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如痴如醉地朗读神话,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投入朗读,再次感知内容、体会感情。) (简要实录:学生或你读我听,或二三人齐读,摇头晃脑,陶醉其中。)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课件投影)小组合作,读原文,讲译文,逐句翻译,圈出不懂的词、句。(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帮助学生,生生互助,解决问题,彻底扫清词句障碍。)

(简要实录:学生与学生间热烈交换意见、讨论字词,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诸如‚欲‛、‚至‛、‚其‛等难解之词,鼓励其他学生解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学文言文理解,掌握词义。) 2.(课件投影)试分析理解以下词句和句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 )化为邓林。 ....(设计意图:检测重要、难解之词及省略句式,及时了解学生学情。)

(简要实录:教师任指一列,生依次站起解释一词、一句或补充省略成分,个别不准确的,其他同学纠正) 3.找生译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彻底理解神话,了解神话内容,使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情,同时也

2 为后面深入品读神话打好基础。)

(简要实录:生站起直译了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于个别翻译不准的,又有同学站起进行了纠正。)

(四)读背课文,加深理解。

1.(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带着理解背诵课文,看谁背得快、背得有感情。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应该有张有弛,有放有收,背诵课文就是在‚收网‛,让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加深学生对神话的理解,使得他们对神话内容的掌握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上。

(简要实录:所有学生都投入地读背) 2.找生背 3.齐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臵能极大地刺激他们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跳‛(背)一下之后‚摘到果子‛(背出课文),获得一种成功感,提升学习效果。)

(简要实录:先后指名两位学生背诵,均做到了流畅、有感情,教师适当评价后,师生一起齐背课文,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二、品读神话、探究形象

(一)联系积累,说说神话

(课件投影)根据你们的积累,谁来说说为什么会有神话故事的产生?神话又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神话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为后面创造性复述及从正面理解夸父形象做好铺垫)

(简要实录:经过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结合一些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等,谈到了自己对神话及其特点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

(课件投影)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又想探求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借助想像创造了神话。因此,神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其显著特点就是大胆而奇特的想象。

(设计意图:呈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记忆。) (简要实录:伴随教师总结,课件投影,生认真记下笔记。)

(二)展开想象,讲述神话

1.(课件投影)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神话想象大胆奇特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结合故事,再次理解神话特点,为下一环节展开想象、复述神话、塑造学生心目中的夸父形象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一生站起,回答‚与日逐走‛、‚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化为邓林‛等情节想象最为大胆奇特。)

2.(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复述这则神话,塑造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注意要讲清夸父追赶太阳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复述神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此环节,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夸父形象,为下一环节探究形象、突破重难点做好铺垫。注意提醒同学们复述的前提是不改变课文原意,可以通过一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

(简要实录: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小组间合作交流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教师恰当点评。以下是精彩发言:

3 王精滢——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法力无边的恶魔,他无恶不作,弄得民不聊生。这天,他突然异想天开,想要太阳当他的奴隶,日夜挂在天上为自己服务。这样的话,人们就该日夜工作,没有休息的时间了。说干就干,它制造了几根坚硬无比的链子,在趁太阳不注意时,一下便将它套住,拴在了太行山和王屋山上,太阳怎么也挣脱不了,便只有日夜都挂在天上。

这样一来,人们一天到晚都不能休息,太阳晒得到处都是一片干旱。夸父是个巨人神,女娲死的时候,便创造了他,让他守卫自己孩子们的安全。现在,夸父看到这种景象,就决定去拯救太阳。他来到了太行山,见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太阳,二话不说便去扯那条链子,终于链子断了,夸父对太阳说:‚太阳啊,快回家吧,从明天开始,依旧东升西落吧! ‛太阳便从西边落了下去。

当夸父准备离开时,太阳竟又升了起来,要往北边飞去。‚天啊,太阳想要怎样?要去哪里?‛夸父想。于是,夸父准备追上去看看,他就追着太阳跑呀跑呀,他越想越不对劲:‚北边,北边那是……那是死海的方向,太阳想要离开这里,再也不升起来!‛想到这,夸父情不自禁地喊:‚太阳啊!你不能走,不能离开人类阿!‛可太阳不理会他,夸父追啊追,越来越累,越来越渴。到了黄河边,他一口气将黄河和渭河的水喝了个精光。他继续追,可太阳终究比他快一步,在追到北海边的时候,渴得不行的他并没有去喝近在咫尺的大湖的水,他怕晚一步太阳就会落下,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太阳,你不能走啊!这不是人类的错!人类需要你啊!‛他的声音越来越虚弱,就在夸父即将倒下的那一刻,太阳停止了下沉,他被夸父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又回来了,夸父露出了临死前的最后一个笑容。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高大的山峰,他的拐杖则变成了山脚下一片开的正艳的桃林。

周佳汶——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渴望光明,十二小时的白天对他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想让太阳永远挂在天上,因为这样,黑暗就永远不会来临。

于是,人们派巨人夸父去完成这一使命,他也毅然决然地答应了。在这艰苦的追索过程中,他翻越了无数的的山,跨越了无数的水,忍受月亮的讽刺,面对太阳的嘲笑,他几乎快要撑不下去了。但在他的心里,不曾想过放弃,有的只是完成人们交给使命这一信念。他要追寻到光明,渴,忍了;累,他忘了。一分一秒的时间他都不想浪费。到最后,他实在忍不下去了,到了黄河边,他竟一口喝干了黄河的水,可还是万般干渴。到了渭水,那么多的水也不够他喝,他准备向北去那里的大湖喝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更加地疲劳、口渴,最终他倒下了。

临死,他恨自己,恨自己无能为力,恨自己没有保住永远的光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抛出了手中的杖子,变成了一片桃树林,也许他是希望再来追寻太阳的人口渴时可以解渴吧!

王叶——在遥远的古代,在北方的山林深处,生活着一位力大无穷的巨人——夸父。 夸父身强力壮,高大魁梧,犹如一座山峰;而且气概非凡,勤劳勇敢。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顽皮的太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挂在天上,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着大地,烤死了庄稼,晒焦了树木……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太阳听从人们的指挥,为人们服务。人们劝他不要这样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心意已决,一定要去。

当太阳从东海升起,夸父就迈开大步,像风一样追去了,开始了他的逐日征程。 夸父拼命地追着,他的脚震得地隆隆作响,他越过一座座的山,跨过一条条的河。与太阳越来越近,他也越来越渴。他看见气势雄伟的黄河,一气喝完了黄河水。他无比欢欣,可太阳炽热异常,跑到渭河边,他把渭河的水也喝完了。他又向北跑去,那里有许多大湖,但

4 还没有到,他却已经倒下了。那时,天地静寂无声。

夸父临死时,将手中的木杖扔出去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三)探究形象,突破难点

1.(课件投影)请观看动画片《夸父逐日》,结合课文思考:夸父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在他身上都体现出了哪些精神?

(设计意图:动画片的播映,一是为了再次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使学生在音画同步的欣赏中,更直观地感受夸父形象。)

(简要实录:学生专注地、饶有兴趣地欣赏,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音乐的变化,他们的表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2.(课件投影)说说你心中的夸父形象

(设计意图:在前面充分地感知、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谈夸父形象、夸父精神,以便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

(简要实录:生略加思考,踊跃举手,有的说夸父敢与太阳赛跑,是个执著追求,勇敢无畏的人;有的说黄河渭河的水都不够夸父喝,夸父是个神力无比的巨人;有的说夸父死了还不忘将手杖化为桃林,恩泽众生,是个死而不已、造福人类的人等等。最后教师总结。)

(课件投影)夸父精神:勇于探索 执着追求 死而不已 造福人类

神话意义: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设计意图:再次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简要实录:教师随课件的展示,有感情地总结;学生认真倾听,并快速地将其记录下来。)

三、拓展神话、激活思维

(一)拓展神话

(课件投影)夸父逐日的精神令人钦佩,正如巴金在《日》这篇散文中写到的:“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但如果夸父能够转换一下思维角度的话,肯定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结局。

(课件投影)请听读余光中的诗歌《夸父》,找出“诗眼”,并且思考: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夸 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霭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设计意图:意在以此诗使学生明白夸父想遇上太阳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角度的转换,提醒学生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种方法。)

5 (简要实录:生纷纷发言。张正协:‚我认为诗眼是——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我觉得诗人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既然追不上了,不如换个方向、换种思维去解决问题。‛任怡璇:‚我也觉得后三句是诗眼。我觉得诗人是想告诉我们当人陷入某种困境或僵局时,一定不要钻‘牛角尖’,而要去冷静地思索,试着去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走出困境,一切就会‚柳暗花明‛!‛……)

(二)激活思维。

1.(课件投影)请换个思维角度来看待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或帮助愚公、精卫等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意在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简要实录:生非常踊跃,情绪高涨,纷纷发言,师适时评价、鼓励。 以下是精彩发言——

王松: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其精神可嘉。但我想移山时间过于漫长,且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如开个隧道或盘山公路更容易些。

张斌杰:我也想说愚公。我觉得山里也挺好的,他可以开荒种树、发展旅游资源,引进外资,领导子孙发家致富!……

吴峥:我想谈谈《精卫填海》。精卫鸟以自己弱小的力量坚持不懈要填平大海,其坚强的意志同样是可嘉的,但这样做同样也是徒劳。为什么不能与大海谈判,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比如可以利用大海的能源,去造福人类等等。……)

2.(课件投影)今天所谈到的这些神话人物,无论是愚公,还是精卫,其实都与夸父一样——勇于探索、执着追求,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并且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的方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愿你们永远富于创新,热爱神话!请记住“青春,因创新而美丽;生活,因神话而神奇”。 (设计意图:意在明确地教给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鼓励性的话语,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课下更好的自主学习。)

(简要实录:师伴随课件文字的出现,饱含激情地总结;生情绪饱满、认真倾听。)

(三)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课件投影)请走进“神话世界”,收集神话故事,出一期神话故事展。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古希腊神话》。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当学生学习了《夸父逐日》这个‚点‛之后,应该了解的是神话这一类体裁。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更广袤的天地,让学生走向大语文!)

(简要实录:生认真记下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实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三个学习目标贯穿整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依据和方向。通过反复诵读、涵咏疏通,实现了第一个学习目标,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神话的内容,体会到了神话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这也为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品读神话、探究形象做好了铺垫。通过学生创造性地复述,再加上极富兴趣又有意义的动画片的引入和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夸父形象、夸父精神,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获得了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实现。第三个学习目标为拓展神话、激活思维,联系课

6 文,以余光中的《夸父》为引子,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第三个学习目标。最后还以收集、阅读神话,将课堂学习拓展到课外,把学生引向更广袤的学习天地!

情境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创设情境。上课伊始,以贴近生活的诱导、美丽直观的图片、充满激情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课中,又以动情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以生动感人的动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夸父的感人形象,同时还注意问题情境、尝试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临近尾声,有注意迁移情境的创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热情。整节课学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帮助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每个环节每个问题的设置都做到目的明确、具有启发性,努力激发学生去提问去思考,使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体验、探究、创新的园地,五官并用,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教学过程。

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三个层次要素”科学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张熊飞教授反复告诫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探究讨论得到理性知识,最后迁移运用,学以致用。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涵咏疏通,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神话;后又做了深入探究,品味神话,使学生体会夸父身上展现的崇高精神,受到思想上的教育;最后又对神话进行了拓展,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一步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三个维度相结合的有效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语设置明白简洁、导向性强,很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氛围,实现了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满堂学”,从而实现了“以诱达思”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堂课,我深切感受到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了这一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巨大指导作用,明白了教师每个教学策略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它如一泓清泉,洗涤了我的思想,又如一缕春风,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也更坚定了我坚持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深化教学改革的信心。相信,有了诱思探究理论的指导,教学成功不是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不是梦!

(设计意图:课后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是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思考和总结,是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的阶梯。只有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精益求精;只有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能力才能与日提高;只有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教学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得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思想才能更加深刻和完善。)

第17篇:摆的研究 教学设计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6课《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摆,并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2.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3.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4.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3.让学生体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定方案—认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幅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实验准备:

学生:秒表、铁架台、细绳、摆锤(大小不同的钩码)

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大小不同的钩码、细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去过游乐园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视频)

今天,我把它带到教室里来了,你们相信吗?(出示简易的摆和美洋洋玩具娃娃)我们让它摆起来。(进行美洋洋摆的模拟实验)

2、美洋洋想要摇的更快一点,你能帮帮它吗?(学生各抒己见)

3、过渡:同学们想到了很多的办法,而且进一步联想到了我们上节课学到的什么知识?(摆)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摆,对摆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1)摆的构成(课件展示);(2)摆的等时性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来研究摆,看看它到底有什么能耐,好吗?(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实验一: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师:认识了摆,你们想不想亲手来操作一下?(想)好的,那我们就来测一下你们的各自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但是,别着急,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摆要摆动起来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1 (1)摆摆动起来注意事项:①线要拉直②摆锤要自然放下③数摆的次数(讲解) (2)小组动手实验: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汇报实验数据 (4)分析实验数据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同样是摆,为什么摆的快慢又不一样呢?摆的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畅所欲言,进行大胆的猜测:摆长、摆锤的重量等等,师板书)

(二)实验二: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的关系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要检验我们的猜测需要什么呢?(实验操作)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1)根据提示探讨实验方法

提示:①需要哪些材料?

②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③那些条件要保持不变?

④我们要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学生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汇报实验方案

2、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追问:我们在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1)反复做几次,减小实验误差;(2)计时要看仔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把大家所说的进行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①放开摆锤时,不要用力,自然放手 ②计时员要注意盯着钟面,不做其他事情。 ③小组内要合理分工:1人掌握摆锤,1人看时间,1人记录,其他人负责数摆的次数。

④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定为15秒,每次实验做3次,实验一次记录一次。 ⑤实验中要轻声交流,认真填写实验数据。 ⑥实验完成后认真分析整理数据,共同分析实验结论,同时整理实验仪器。 ⑦做完实验后,用你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完成实验了。

3、分小组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数据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呢?其他小组要注意倾听,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得出实验结论

师:比较观测这些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板书: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

(三)研究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研究成果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发现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个个都像小科学家。

2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像我们刚才这样再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第二个猜想: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仿照第二个实验方案)

2、实验注意事项

3、小组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数据

5、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6、总结: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

(四)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们表现的可真不错!老师已经在你们的身上看到了科学家的影子!继续努力吧!

2、不过,老师还要考考大家,我这里还有一组摆,请你们观察这组摆有什么特点?(摆绳长度一样,摆锤的长度不一样)

3、师:如果让它们一起摆动起来,你觉得谁摆动得快一些?(学生猜测)

4、教师演示实验。

5、师:通过实验,你又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6、教师适时引导:虽然这两个单摆的摆绳一样长,但是他们的摆长却是不一样的。其实,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7、总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锺的重量和摆幅大小都无关。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探究发现了摆的奥秘,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作的实验与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今天每位同学做了一回小伽利略。下面给大家补充点有关伽利略的故事。(介绍发明摆钟的过程)

2、我家有一个摆钟,可与标准时间相比,总慢几分钟,你能否帮助修理修理,使它走得准确吗?

生:把摆长调短些。

3、师:这节课大家能够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看来,不论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以伽利略的一句话来结束本课:“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说不定下一个科学家就藏在你们中间!

四、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 摆锤的轻重 ——→ 无关

摆的快慢 ↗ 越长 → 越慢

↘ 摆长的长短 ——→ 有关

↘ 越短 → 越快

五、教学反思:

第18篇:教学设计——《降落伞的研究》教学设计

《降落伞的研究》教学设计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小学 李仕艳

教材简析:

《降落伞的研究》是河北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纸飞翼》的拓展部分。目的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的一些性质后,进一步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新颁《科学课程标准》明确的要求。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作为“引领者”应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提供有结构性的材料,促使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观察、实验、交流、分享)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降落伞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降落伞、设计解决问题方案和动手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并与他人合作,分享他人的智慧,从而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

1.通过制作降落伞、设计解决问题方案和动手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并与他人合作,分享他人的智慧,从而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准备:

1.教室内悬挂有两根1.4米高的绳子,用来统一降落伞的高度。

2.四块研究材料板:①改变伞面大小的材料;②变化伞面的材料;③改变伞绳的长度 ;④改变重物的轻重。

3.各实验组各两套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初步尝试 发现问题 1.提问:

(1) 我来考考大家,用这些东西最后会做成什么? (2) 你会做吗?比比哪组合作做得最快,玩得最好! 2.学生活动——制作降落伞 3.师生竞赛

(1) 你认为谁会赢? (2) 怎么比?

二、师生交流 明确问题 1.质疑:你有什么想法?

2.讲述:(课件演示)下面我把大家所想到的归结为四个问题:(出示课件) (1)改变伞面的大小,降落伞的下落将发生什么变化? (2)改变伞面的材料,降落伞的下落将发生什么变化? (3)改变伞绳的长度,降落伞的下落将发生什么变化? (4)改变重物的轻重,降落伞的下落将发生什么变化?

三、设计实验 探究问题

1.讲述:你想研究几号问题,打算怎么研究?需要什么材料?请与你们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2.学生讨论 3.汇报

4.讲述:你想研究几号问题,就到几号研究板上去拿一份材料,内有记录单和材料,研究完后,将记录单填好挂上(教师边讲边演示),然后进入下一个研究室进行研究。

5.学生活动

6.汇报(教师点记录单上的学生名字,依次汇报1.2.3.4号研究室的研究成果)

四、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提问:你能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下落较慢的降落伞吗? 2.学生活动:制作降落伞并比赛 3.提问: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总结质疑:你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略)

- 2 -

第19篇:《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柴守玉 证书编号:080600 学 科:化 学 联系电话:13561266759【课程分析】

《乙酸》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内容,由于本节第一课时刚学过乙醇的性质: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所以本节课的引入顺理成章。其中乙酸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知识的中心枢纽。由于课本对结构理论介绍的很少,仅从理论上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极为有限,更主要的是在学习乙酸的化学性质过程中,借助它的性质反过来认识它的结构,同时,乙酸的性质又决定乙酸的用途。可见,乙酸的化学性质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对酯化反应历程的认识。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原子示踪法”的讲解和微机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乙酸。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虽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和用途,但是由于上节已经学习了乙醇,对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已经有所了解。对于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无论从导入来看,还是从乙酸有关性质的介绍来看,难度都不是太大。只是对于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最好,但由于该实验用的时间较长,可能在时间上不好把握。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理论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生活常识,激发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醋”说起,由醋的史话引入本节乙酸的教学,引起学生兴趣;结合刚刚学过的乙醇的性质: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利用球棍模型演示此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酸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

二、实验探究,把握本质。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顺利的进入乙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先抛出问题“乙酸是不是酸?如果是酸,怎么用实验证明?”,给出仪器药品让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仪器药品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证明乙酸确实是酸;对于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的实验,课本中安排的是一个演示实验,把其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

三、迁移应用,拓展提高。这一认知层次中设计了两个活动:1.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的原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乙酸来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除水垢(主要成分CaCO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乙酸具有酸性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以乙烯和水为主要原料如何制得乙酸乙酯?试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性质掌握是否熟练,也间接的考查乙醇的制法和利用乙醇制取乙酸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了解食醋的主要成分、用途以及乙酸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3.通过从结构决定性质入手来研究乙酸性质的整个过程,领悟研究有机物性质的常规方法。

4.通过设计验证乙酸酸性的实验,体验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流程】

一、生活常识,激发兴趣

(一)(课件投影)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醋吗?吃醋的感觉如何?同学们知道醋是怎么来的?

醋的典故: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他儿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从山西迁到镇江。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zāo) 扔掉可惜,把酒糟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日的酉(yǒu)时,一开缸,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黑塔忍不住尝了一口,酸酸的,味道很美。烧菜时放了一些,味道特别鲜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它在古代又叫“苦酒”。

(设计意图: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历史典故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实录:通过观看投影,学生情绪空前高涨,感到很新奇,原来醋是这样发现的。并且通过预习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很希望知道乙酸的有关知识。)

(二)(课件投影)复习旧知 推进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乙醇的有关性质:乙醇可以催化氧化,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回答其氧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催化氧化性质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乙酸是怎样得到的,更好的激发学生探求乙酸性质的兴趣。)

(简要实录:教室内马上安静下来,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不一会儿有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该问题,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由于上节课刚学过乙醇的性质,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熟练。)

2.(展示模型) 边回顾边展示球棍模型:乙醇球棍模型,脱H原子变为乙醛球棍模型,再加O原子变为乙酸球棍模型,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由乙醇到乙醛到乙酸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对乙酸的结构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简要实录:对教师展示的模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模型学生能迅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投影出正确的写法,

(课件投影) 乙酸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羧基:—COOH (特征基团) 让学生加以对照,加深对乙酸结构的认识。)

二、(课件投影)实验探究,把握本质

(一)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论,羧基的存在将决定乙酸的性质,乙酸有怎样的性质呢?迅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乙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由于这一知识点课本中有明确的阐述,老师没有必要再讲,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

(简要实录: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都能很轻松的找到乙酸的物理性质。并能积极的展示出来,课堂气氛很活跃。)

3 (课件投影)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熔点16.6℃,低于16.6℃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二)(课件投影)如何证明乙酸是否是酸?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回答之。实验内容:通过实验证明乙酸是否是酸

实验试剂:稀醋酸、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酚酞、金属镁、Na2CO3溶液、NaOH溶液、CuSO4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玻璃棒、玻璃片

实验要求:组内合作,注意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出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设计中,改变课本的实验验证为实验探究,即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酸,而是让学生根据初中已学的证明酸的通性的方法,利用教师准备的相关试剂仪器,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获得乙酸是酸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实验完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作小结性评价,让同学享受体验后得出结论获得的成功感。)

(简要实录:学生六人一组,共分成十个小组。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意图:要证明乙酸是否是酸,应从酸的通性角度来考虑。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各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至少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乙酸是酸,具有酸的通性,只是证明方法的多少不尽相同。从而得到乙酸的第一条化学性质。) (课件投影)实验结论:乙酸是酸:pH

(4)与碱(NaOH、Cu(OH)2)反应 (5)与部分盐(Na2CO3)反应

(三)1.完成以下实验,探索乙酸和乙醇的反应。

(课件投影)实验试剂:浓硫酸、乙酸溶液、乙醇、饱和碳酸钠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单孔橡皮塞及长导管

4 实验步骤:

(1)按图连接好仪器,检查装臵气密性;

(2)在一试管中加入3ml乙醇,边摇动边缓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另一试管中加入约3ml饱和碳酸钠溶液;

(3)用酒精灯小心加热,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变化。

实验要求:组内配合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小组成员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回答。

实验注意事项及有关问题: ⑴如何检验装臵气密性? ⑵药品添加顺序怎样?为什么? ⑶应该怎样给试管加热?

⑷本实验中为什么使用长直导管?对其位臵有何要求? ⑸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什么?

⑹本实验中使用了浓硫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本实验课本中安排的是一个演示实验,把其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由于本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5-7min)才可观察到乙酸乙酯的液滴,在学生实验加热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实验的若干个注意事项,并引导同学思考原因,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不浪费课堂宝贵的一分一秒。之所以设计了若干个实验注意事项及问题,主要考虑到本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典型有机实验,是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实验,而以上列举的几条,都是考试中考查本实验时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些问题,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引导下,可以把这些问题掌握的更牢固) (简要实录:各小组先看实验步骤,然后迅速开始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只是有些操作还不够规范,老师只是稍加指导,基本上都能完成实验。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能够积极思考,小组内激烈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5 组内团结协作精神,大多数问题能够解决。个别比较难的问题通过组间交流和教师讲解,最终也全部解决。)

2.(课件投影)根据上面刚做的实验及记录的实验现象,分析发生的的反应,总结酯化反应的概念。

(设计意图:以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以分析促达成,完成概念,享受成功的快感。)

(简要实录:通过实验发现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面得到有浓郁香味、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经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由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的,结合教材可知还有水生成。教师加以引导:像乙酸和乙醇这样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的反应就称为酯化反应。)

(课件投影)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3.(动画演示)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微观过程。(同位素示踪法) (设计意图:反应原理中谁脱氢原子、谁脱羟基,学生很容易弄错。利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该反应的反应原理。)

(简要实录:看到精美的动画演示,学生感到很惊奇,纷纷表示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的微观过程描述反应过程中断键情况,书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从课堂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课件投影)反应原理:

酯化反应的特点:

(1)反应的实质是乙醇的羟基脱氢,乙酸脱羟基; (2)酯化反应是取代反应,也可看成是分子间脱水反应。 4.(课件投影)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酯类物质有关用途。 (设计意图:性质决定用途,了解用途有助于加深对性质的掌握。) (简要实录: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找到。)

三、(课件投影)迁移应用,拓展提高

(一)(课件投影)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6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乙酸来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除水垢(主要成分CaCO3)。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乙酸具有酸性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要实录:由于刚总结得知乙酸具有酸性,学生马上能想到并且齐答是利用了乙酸的酸性,反应非常迅速。)

(二)(课后思考题)以乙烯和水为主要原料如何制得乙酸乙酯?试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自学,努力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应该说是比较成功地一堂课。整堂课真正实现了把教师的“满堂教”变为学生的“满堂学”,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这都是认真学习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结果,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像一缕春风,像一场及时雨,非常及时地把困惑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年的问题给解决了。以前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多少东西。期间也摸索过其他的教学方法,都没有取得很理想的效果。但现在经过两年来对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与实践,我越来越感觉到该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我们不应该对其抱有任何怀疑,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我之所以认为本堂课比较成功,是因为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满堂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到了“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具体来看,本节课有以下两个亮点:

第一:在乙酸酸性这一化学性质地学习中,改变课本的实验验证为实验探究,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酸,而是让学生根据初中已学的地证明酸的通性的方法,利用教师准备地相关试剂仪器,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获得乙酸是酸的结论。这样做就让学生从分体验了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设计实验地能力和小组合作地意识;实验完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作小结性评价,让同学享受体验后得出结论获得的成功感。

7 第二:乙酸的第二条化学性质和乙醇的酯化反应,课本中安排的是演示实验,而我把其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由于本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5-7min)才可观察到乙酸乙酯的液滴,为了从分利用课堂地有效时间,不浪费课堂宝贵的一分一秒。我设计了在学生实验加热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实验地若干个注意事项,并引导同学思考原因。这样就把学生分组实验用时长,时间不好控制地缺点给弥补了。从课堂效果来看,应该比我预想地的还要好,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从分的发挥。

虽然说本节课比较成功,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有个别知识点的导向性信息设计的不够好,影响了学生的思路。比如探索乙酸和乙醇的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上课时,让学生看完实验步骤,直接就说“请同学们完成该实验”,结果发现不少同学闲着没事干,实验效果很不理想。下课后我们同组老师讨论,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导向性信息不够明确,第二次上课时改为“组内配合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小组成员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后派代表回答”。这样一改,不仅明确了“干什么”,具要求了“怎么干”,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根据分工都能很好的完成实验。由此可见导向性信息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因此在今后设计导向性信息时一定要多下功夫。

现在我对《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要想把该理论更好的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还任重道远,我还仍需努力!

第20篇: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设计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特点: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下,开展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提高创新素质,努力形成创新人格的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本课的话题是“慈善事业”,本课内容充分体现语言的使用功能“谈论疾病和医疗”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教师应恰当地利用本课所提供的语言知识、语言结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巩固以往所学知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特丽萨嬷嬷创立仁爱传教会,参与救助穷人的工作,献身慈爱事业的事迹,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语言的交际功能又给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要求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特丽萨嬷嬷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学会关爱他人。也通过学习和讨论特丽萨嬷嬷的名言,让学生仔细体会其深刻含义,做一个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有用之材。因此,本课也是用英语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材料。

2.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目标:把若干生词和短语融于课文阅读的练习中,通过实际的阅读交流帮助学生掌握生词、短语;(2)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即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使本课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预先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查找有关仁爱传教会和慈善的常用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本课内容,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美德,在学习课文中受到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做慈善事业的常用语以及重要短语。

二、学法、教法与教学手段

1.学法:本着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针对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多渠道地收集、查找资料,互相协作讨论,增强参与意识。

2.教法:从课前布置预习课文、收集资料到课上设置情景留空白点、总结归纳,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置身于具体言环境中学习本节知识。

三、教学过程

1.预习课文,掌握生词、短语及课文基本内容。重点单词的理解:

Afterwards = some time later

Miionaries = persons who are sent to a foreign country to teach and spread theirreligion there

Nowhere = no place

humid = moist or damp

besides = in addition

climate = the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of a place or region throughout the year

dying people = people who are close to death

support = to help with money or thing

change one’s mind = to think something different after looking at the facts

wisdom = wise saying which give comfort and guidance for daily life

2.运用各种方式收集、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课堂探究阶段:

预读问题:What charities are there in China?

Why should people help each other?

Where should we help first?

3.在新课中留空白点:利用提供的内容,教师列举、归纳“慈善”、“赞助”等方面的词汇, charity, extra, willing, give out ,support 利用各种方法既能复习、总结原有的知识,又能给学生一个空间,使他们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实践中,达到“以说促思”的目的。

4.在课堂中心阶段:教师适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画面情景中。边阅读边回答下列问题:

What does Charity begins at home mean ?

When did Mother Teresa go to Calcutta, India?

What was her life like in Calcutta?

Why did she give up her comfortable life?

Why did so many poor people get sick in Calcutta?

How did she help the poor people and sick people?

What did people think of Mother Teresa’s Home for the dying?

Why does Mother Teresa still live in people’s memory throughout the world?

5.课堂小结:首先让学生陈述本节课的重点情节、重点句式并板书,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复述整个故事经过,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帮助总结课文主要短语:

Charity begins at home 慈善起自家中

an English saying英语谚语

start the Miionaries of Charity 开办仁爱传教会

be made up of 由……组成

take in 接受,接纳

ge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使(劝)某人做某事

change one’s mind改变主意

support one’s work 支持某人工作

win the Nobel Peace Prize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be remembered for…因……被怀念

四、教学反思

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考试形式上,还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英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教师由“教”变为“导”,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通过体验、实践、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课堂内容丰富,模块清晰,所设计的每项任务都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在热身复习之后,我交代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任务的明确,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五、巩固与研究性作业

内容:用英语写一篇作文(要求80字以上。)

提示:2008年1月我国南方遭受50多年来罕见的冰雪灾害,全国人民是如何帮助抗灾的,人们是如何伸出友爱之手和献出爱心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的?

特点: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又注重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独立完成作业,增强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达到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大庆市第25中学)

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