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改革(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8 08:35:2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俄国改革 教学设计(推荐)

彼得一世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

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

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 可能性:

3、1689年,

正式掌权;

4、彼得一世的

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练习巩固】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 C.对外扩张,与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 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讨论后幻灯展示: 【知识运用】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A.打击了农奴制度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

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问题探究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学生讨论回答后幻灯展示并分析: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讨论:

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

(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

(1)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 (3)以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 (4)改革加重了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 (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

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的手段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列。

三、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彼得亲政后立志变革俄国局面的信心

时间:1689年

(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在位) 措施 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 影响:

局限:手段野蛮;剥削农民;对外扩张;强化农奴制;巩固专制。 积极:增强了军事实力,跻身于强国行列,推动了社会进步。 性质:沙皇进行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

【思考题】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教学目标:

1、识记农奴制危机、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性质、影响等;

2、通过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3、认识到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的性质。

一、导入新课

复习《美国南北战争》有关内容。然后引入: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为什么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与英美等国家相比,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模式相同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改革背景:

(1)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改革前农奴的生活状况: 政治上,毫无人身自由; 经济上,没有自己的土地;

生活上,贫苦不堪,购买力及其有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农奴制已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成为俄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根源。

(2 ) 政治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 (3)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为什么爆发?战争的结果如何?战争的失败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原因何在? ○

1、以沙皇为首的俄国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2、结果:失败。

3、影响: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

4、原因:在于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2、目的:

①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时间:1861年3月3日( 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4、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受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得到一块份地或宅园地。

5、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改革的作用: 进步性:

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局限性: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三、本课小结

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于是,沙皇意识到了:不得不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落后的农奴制。

四、教学反馈

1、列宁说:“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③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条件,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是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

②改革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

③影响不同:前者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度,增强了国力,使俄国走上扩张侵略道路;后者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④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推荐第2篇: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

一、专题复习目标: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通过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回眸,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特点,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

2、知识梳理:紧扣中考考点,通过表格的形式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相关知识进行识记、理解并学会运用。

3、理性认识:对改革本质的认识;对改革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的认识;对改革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改革,从社会性质方面来看,可分为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三种主要类型。

(一)封建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1)商鞅变法

(2)孝文帝改革

3、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3)洋务运动

(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罗斯福新政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中国的改革开放

(四)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中国的改革开放

四、知识综合拓展

(一)几次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作用,成败原因

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满足争霸战争需要的典型。

商鞅变法“令民为伍”,实行连坐,加强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业生产,刺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废分封,行县制,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产生了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初期,顺应了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制度的时代潮流,改革较彻底,也成功,“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

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国贫兵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改革实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旨在增加政府收入、缓和阶级矛盾。保甲法、将兵法,有利于增加军事力量,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变法的具体内容服从于“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中期,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王安石变法不触动封建制度,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些社会问题。同时改革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3、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外有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朝统治危机四伏,为解决内忧外患,维护满清贵族的统治,清政府被迫改革。

统治者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取了开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学校派留学生出国和建立海军等措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经济、军事、教育、外交、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可以讲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洋务运动发生在近代,此时,封建制度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完全走向历史的反动,而洋务运动却采取“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一开始就注定其必然失败。

4、俄国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使社会矛盾激化,是迫使沙皇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

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改革没有触动俄国政治制度,沙皇专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5、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在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等法令,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扶植私人企业、废除国内关卡和行会制度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军事实行征兵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推行文明化政策。其核心是学习资本主义文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面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是依然存在较强的封建势力残余。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6、戊戌变法

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变法在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如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有关经济的内容均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但是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7、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一条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8、罗斯福新政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中,为了摆脱困境,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的调节职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劳资矛盾;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通过上述措施,从解决产销矛盾入手,局部地调整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新政既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抑制或扶植,又对劳动人民作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新政以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取代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这对后来的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9、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认识: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

(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误的教训:

1、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具有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2、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四)对改革本质的认识

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2、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五)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原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认识

(1)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六)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切实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建构和谐社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周边国家和本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等等。

(七)思维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历史上的改革目的在于兴利除弊,或有利于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据此回答1~5题。

1、元人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它所反映的是 A、管仲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B、初税亩的实行使井田制瓦解 C、商鞅变法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

D、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

2、洋务派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矛盾无关

A、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矛盾

B、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

3、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C、维新派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D、维新派得到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4、导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落后的农奴制致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B、落后的农奴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 D、加强军事力量进行领土扩张的需要

5、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波、匈、捷)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稳定苏联、东欧政局的需要

D、苏共“二十大”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改革与发展相伴而生,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据此回答6~10题。

6、我国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

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8、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B、清政府中央机构的变动

C、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9、日本明治维新实行的下列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

C、实行征兵制

D、发展近代教育

10、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国情和时代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改革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改革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据此回答11~15题。

11、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奖耕织,抑商末

1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在触犯官僚利益方面的主要差异,前者表现在

A、财政税收方面

B、整顿吏治方面

C、教育科考方面

D、抑制藩镇方面

13、下列所述不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似之处的是

A、改革的目的都在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都打破了旧的生产关系,但不彻底

C、改革的主持者都是最高封建统治者

D、都在民族危机或统治危机,国家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

1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5、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A、减少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B、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

C、利用政权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D、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事务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据此回答16~20题。

16、这三次改革具体指

①苏俄2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②美国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

③中国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

④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这三次改革的结果都

A、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B、没有达到既定目的

C、避免了集权专制统治

D、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18、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19、在罗斯福新政中,意在通过增加社会需要以刺激经济,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和城市改革的相同点是

A、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

B、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

C、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D、进行生产改革和民主改革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8年~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工厂数

蒸汽机数

1888年

1691家

1888家

409家

1894年 1808家

1894年

5985家

材料二

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个五十年”里,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重大“进步”。

(3)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梁启超发出“惭愧无地”的感叹,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

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

(2)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功能、所有制、经济调节机制、分配政策上有哪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3)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出现南斯拉夫、匈牙利、苏联和中国的四种模式,请简述四种模式的特点,不同后果及从中获取的启示? 参考答案:

1- 5:C、A、A、B、A

6-10:C、C、D、D、C 11-15:A、B、A、C、C

16-20:A、D、C、D、C

21、

(1)特征:经济发展迅速;原因:明治维新深入;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 (2)重大“进步”: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③思想上,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④文化教育上,废除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3)①日本在民族危机面前,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②中国在民族危机面前,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由于力量薄弱,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一再遭受外国侵略,割地赔款,实力削弱。(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计分)

22、(1)主要目标: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与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2)概括说明:①国家功能上,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所有制上。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③经济调节机制上,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重视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作用。④在分配政策上,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作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3)特点: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②匈牙利的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体制;③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①南斯拉夫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潮,民族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②匈牙利成效显著,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经济平衡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③苏联的改革成效甚微,负面影响很大。④中国人民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成绩斐然。 启示: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并完善建设道路。②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33630-1.htm

推荐第3篇:1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科导言给同学们展示了北魏武士的风姿,北魏: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鲜卑族所建立。从这幅陶俑上,我们可以想象北魏士兵在战场杀敌时的情景,正是靠这些士兵,北魏才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各种制度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这一点北魏最高统治者也深知,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合作探究】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3)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4)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5)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过渡: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同时,统一对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拓拔珪的汉化改革(奠基)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1)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3)仿汉制设官制;

(4)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5)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1)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2)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注意:此时北魏国家机构虽带有一定奴隶制的特点,但决定其社会性质的因素基本是封建制的,只不过尚未成熟。

过渡:假如没有北魏统治阶级汉之前化改革的奠基,孝文帝也许照样会改革,但改革措施、成果、影响又会如何?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假设,我们更易认识到北魏统治阶级之前改革的重大奠基作用,也更能体会到需要不断推进的真正意义!

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制度欠缺的表现:

①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世家大族将家族、部曲武装起来,修筑坞堡,缮制甲兵,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他们。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林,隐瞒人口。一家豪强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这些佃客或部曲是豪强地主的“苞荫户”,豪强地主则被称为苞荫户的宗主。北魏政权攻占中原后,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②赋税制度混乱: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役,农民负担沉重

当时北魏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实际上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财产而避税,还与地方官吏勾结,共同搜刮农民(地方官吏“纵富督贫,逼强侵弱”),农民本身贫穷则交税甚多,负担沉重。 (2)制度欠缺的影响:

①对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极为不利;(政府财政危机) ②加重广大人民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更大的危机)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合作探究】2:阅读“学思之窗”: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严重威胁了北魏统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1)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2)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

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过渡: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还是发动战争以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甚或缓和民族矛盾,不管怎样的道路,需要统治者来抉择! 统治者因素在改革道路的抉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

(权力保证)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思想动员)

(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奠基作用)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1)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阅读P35“资料回放”:了解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底蕴 (2)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3)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主观条件) 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小结: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冯太后与孝文帝,构成了改革的有效推动力!

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 (1)必然性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2)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拔珪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形势。

参考答案提示: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但是,北魏政权运作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之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提示: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改革政策。所以说,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板书 改革迫在眉睫

推荐第4篇: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管理与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只做出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给教学与评价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倡导“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所以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致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斯霞老师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为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诸多问题。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实际效果来看,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笔者认为,备课还应注重挖掘教师自身的天赋。一节好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展示教师自身教学的个性美。用这种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备课中最难的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就是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要找好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学会多维度备课。比如可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教师文件夹的内容包括:我的教育观、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全景式评价材料、课堂教学设计、练习与训练材料、个性化指导方案等内容。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既有利于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精美的导入能让有效教学设计之花吐香绽放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一座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的衔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抽象。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认真完成教学与否,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感,促成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努力创设各种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

组竞赛、角色感悟等。这些丰富多彩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都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

认真面对新课程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准确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左右自己。”这告诉我们教师要清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扮演学习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五大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更加注重自己角色的定位,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激情飞扬,打造出高效活力课堂。同时面对网络社会,浩如烟海的信息,教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自己的学习与思想,去引领学生的学习,做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同时,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还表现在教材的重新调整与修改,教材更加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材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将新教材作为我们手中的工具,并借助教材,拓展视野,挖掘内涵,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开发资源的素质,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和评价者。

其次,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注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师的观念之重要。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教师角色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只有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才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使得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正确的教师角色观,我们才能为学生发展服务,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唯有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教师才能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唯有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才能坦然面对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我们激扬生命,头脑中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实施和践行新课程改革,活力四溢,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学习”转变为“要学习”,赋予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满腔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成为有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还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唐代著名的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教师必须“术业有专攻”,即教师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那么何谓教师的专业素质呢?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要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注意知识的更新,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逐渐得到提高,尽快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所以,今天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单单是浅层次的,初级的,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以适应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以适应21世纪的教育。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师要由统一规格的“批量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必须具备更全面更新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即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还要具有一定

的学术水平,能够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并有足够的理解。当然,今天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师更需要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文理兼备,成为全能型老师,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今天教育的发展,也才能面对下一代活跃思维的学生。当然,这些更高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提高,这样才能担当教育的大任。

推荐第5篇: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的改革

新课程体育教学设计的改革

一、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中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的一 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从宏观方面来讲,是指解决各个水平阶段的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单元安排等重要问题的过程;从微观方面 来讲,是指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构思和组织的过程。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

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教 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 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 播学、体育教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应用系统方法研 究,探索体育教学中各个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 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 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

(二)教学设计划的一般步骤

1、明确主题。

2、选择学习内容

3、学习内容设计。

4、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二、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及设计思路

(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是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由学校和教师 共同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 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具体形式,并由体育教师具体实施,作 用于学生个体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课程教学法模式的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的选 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 法去达成学习目标。” [案例]耐力跑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发展耐力素质,形成相互鼓励的 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耐力跑的信心。 教学内容:途中跑 教学步骤:

自定2分钟的慢速节奏跑,要求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体会技术动作、呼吸节奏和 慢跑节奏。

2人一组自定慢速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要求学生2人一组,跑速一致,快者 应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下来后,交谈体会。

教师提问:影响坚持跑下来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速度的控制、耐 力水平、同学的鼓励、坚强的毅力和信心等)

本案例以“耐力跑”为载体,设计多目标的达成,努力使学生不但掌握耐力跑的

途中跑技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坚强的毅力、信心)和社会 适应能力(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等)

三、水平和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一)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

1、水平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要求 (1)整体性

(2)连贯性

(3)灵活性

2、如何制定水平教学计划

(1)深刻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级目标体系及内容标准 各领域水平目标之间具有4种不同的关系:

一种是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即具有递进的关系 第二种是在本领域内具有并行关系 第三种是具有阶段性

第四种是跨领域之间的水平目标具有一定相关性 (2)对水平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

(二)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水平教学计划可以是若干个教学单元的集合 教学单元已经成为水平教学计划构成的基本单位 课时教学计划的制定

课时教学计划是教学设计的终结。

1.课时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

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份好的课时教学计划并在于写了多少,而在于写了什么。 必要的构成要素,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

(一)学习目标

1.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确定学习目标

首先应根据单元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学习目标来细化课时教学汁划中的 学习目标,然后确定达成这些学习目标应该采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手段

2.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

传统的体育课时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置,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 传统体育课时教学计划所提出的目标,从文字上可以看出设计者的意图是直接 指向教师的,如“通过„„,使学生„„”或“培养学生„„”等

在新的体育课时教学计划中,教师将采用“学习目标”的概念,如“学会„„”、“懂得„„”、“提高„„”或“体验„„”等 3.学习目标的表述

在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时,不能孤立地提出将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目标作为 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5个领域的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采取组合目标的形式来加以表述。

例如,在要求学生“学会某一种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发展灵敏性 和协调能力”、“在运动中展示自我”和“体验运动中的感受”等其他可能达成

的目标,这就是学习目标表述的整体性。

其次,在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时,要考虑学习目标表述的主次性

如教师在设计一节以“发展速度”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时,采取了一种接 力跑的游戏,使学生速度提高的同时实现了“表现合作行为”等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

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不可能允许让学生选择他们所喜欢的学习内容的,因为担心 这样做会打乱课堂秩序和教学常规。

体育新课程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实现学习目标,这有 助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三)学习方式

传统的体育课采取的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 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

1.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主动学习的方式很多,有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创造学习等, 这些学习方式都是以个人为主的学习方式;还有集体或群体的主动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激发学习等。

二、课时教学计划的类型与形式

(一)课时教学计划的类型 1.主题式课时教学计划

主题式课时教学计划应主题明确,学习内容和方法围绕主题展开,连贯而完整 2.情境式课时教学计划

情境式课时教学计划对于情境要有具体的描述,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3.延续式课时教学计划

延续式课时教学计划在单元教学中使用较多,是单元教学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延续式课时教学计划而言,虽然每节课是独立的,但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则应该形成完整的学习内容 (二)课时教学计划的形式

1、表格式课时教学计划

表格式课时教学计划可反映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对一些具有层次性的学习内容,用表格式的教案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给人以准确、规范的感觉 2.描述式课时教学计划

描述式课时教学计划是用简练的文字描述一节课的上课过程,这在国外的教案中比较多见。它的特点是完整性与连贯性好,给人以整体的感觉

描述式课时教学计划是用简练的文字描述一节课的上课过程,这在国外的教案中比较多见。它的特点是完整性与连贯性好,给人以整体的感觉 画图式课时教学计划是用画图来表达自己的教学构思,其中除了有动作图之外,还有行进路线图、场地布置图等,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水平二内容为例

步骤一:学段内容标准分析

分析学段内容标准,将课程目标按目标性质分类:一类是“显性课程目标”,另一类是“隐性课程目标”。“显性课程目标”容易选择室外课的教学内容,而“隐性课程目标”不容易选择室外课的教学法内容。 运动参与领域水平二内容标准 (1)乐于学习简单的运动动作。

(2)向同伴和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2、运动技能领域水平二内容标准

(1)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 (2)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3)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4)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 (5)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

(6)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7)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8)知道不按规则运动、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9)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

(10)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的方法。 3.身体健康领域水平二内容标准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2)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3)通过多种游戏发展动作的灵敏性。

(4)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5)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6)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7)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8)比较自己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4.心理健康领域水平二内容标准

(1)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2)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3)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 (4)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5)观察并说出同伴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 (6)观察并说出同伴退步或失败时的情绪表现。

(7)参加较剧烈的游戏或运动时,在身体有轻微难受感觉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运动任务。 (8)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 5.社会适应领域水平二内容标准

(1)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 (2)知道在集体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 (3)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推荐第6篇:教与学方式转变 教学设计 转变改革

在变教为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活动设计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二是,活动设计要求过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根本解决不了,所以,开始的态度他们就采取放弃的想法,所以在进行活动中他们的状态也不积极。这样的情况造成活动效果不好。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设计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经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体验利用知识迁移到新知 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次设计

导入: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研究。 探究:

1.活动一: 利用手中的实物,探究如何解决圆柱体表面积? 2.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 (1) 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3) 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4) 上面和侧面刷上广告色,涂色部分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活动一的设计,设计者感觉是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手中学具进行探究,给了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可是,在实际过程中,测量就是问题,加上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到位,所以这样的设计,距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较远,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后来我们把设计做了修改!如下:

第二次设计: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的物体?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你们看,出示圆柱体的油桶。 探究:

1.活动一:一个油桶半径10分米,高20分米,制造这样一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接口处忽略不计)

2.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1) 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3) 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4) 上面和侧面刷上广告色,涂色部分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又如:

教学内容:折扣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折扣的实际含义。

2.引导学生主动迁移,把折扣问题与百分数问题联系起来。

3.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实际理解折扣并加强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次设计:

一、导入: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打折的问题,你们看王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

活动一:利民商店面包平时售价每个4.00元,晚上7点打九折,过了八点会打八折,你选择哪个时间段去买?为什么?

活动二:王老师在商场发现书包打七五折,王老师花了150元,买了一个书包,书包原来价钱是多少呢?

三、质疑: 你有哪些问题?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在活动一的设计中,教师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思考的角度出现偏差,他们从食品的质量,数量,保质期等方面提出想法,发生争执。商家为什么打折?折扣后,商家还有赚吗?怎样能赚到钱呢?这些可能更吸引孩子,于是,我们进行了设计的改革,如下:

一、导入: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打折的问题,你们看王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

1.活动一:利民商店面包平时售价每个4.00元,晚上7点打九折,过了八点会打八折,哪个时间段去买最便宜呢?你怎样想的? 2.活动二:王老师在商场发现书包打七五折,王老师花了150元,买了一个书包,书包原来价钱是多少呢? 3.活动三:现在你是服装店的老板,一种裤子的进价100元,你打算八折出售,还打算赚20元,应该标价多少元呢?

三、质疑: 你有哪些问题?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发现,设计活动时,斟酌每个活动的设计,预设活动的会生成的效果,活动设计要要求明确,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推荐第7篇:《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罗斯福竞选总统的史实,关注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相互交替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同时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罗斯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的改革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必须通过改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如限定工时和工资等。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与点拨、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史实描述图片:胡佛竞选、胡佛村村民;小黑板:罗斯福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意日为摆脱危机,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在危机中,美国作为发源地,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美国历史上杰出的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人民改革弊端,实行新政,从而摆脱了危机,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统治趋于稳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目“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综合探究: 1. 经济危机的影响

结合史实和书P96阅读卡及胡佛屋图片,另选“胡佛竞选总统”和“胡佛村村民”两幅形象图,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很大,也使胡佛总统失去民心。

2.罗斯福竞选美国总统 联系图7—

22、小黑板上罗斯福的生平资料及P78阅读,进行介绍:罗斯福生于1882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2年患脊髓灰白质炎,双腿残废,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为纽约州州长,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并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当时的总统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44年再次连任,1945年因脑溢血去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

他的著名的“炉边谈话”,他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的亲切,轻松的讲话开头“我的朋友们”,他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永远值得每个人尊敬和学习。

3.罗斯福新政: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读书指导与点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天地。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插图,弄清以下问题: (1) “新政”的提出和实施:

师简介:“新政”一词是1932年罗斯福在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中第一次使用的。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即开始实行“新政”──“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一直至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为止,这期间,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令,人们把这一时期也称为新政时期。

(2)新政的主要措施:

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出新政的主要措施。

A、指导学生读P97第二自然段,理解新政的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新政的实施领域: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这些方面都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B、指导学生读P97第三四自然段、P98第一自然段、图7-23,理解新政的重点:限定工时和工资,通过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解决了失业问题,改善了社会环境。

C、补充“蓝鹰运动”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罗斯福新政有什么作用?你怎样看待罗斯福新政?怎样评价罗斯福?

三、立足教材、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本课所学,进行归纳小结,并板书形成条理。(见板书设计)

四、课后延伸、知识升华:

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关于经济危机和胡佛、罗斯福的资料,进一步思考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板书:

推荐第8篇:《我》教学设计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我》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邮编100067

顾慧玲

京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用几句连贯的话,把自己的有关情况告诉别人,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使学生上台介绍时举止大方,语音适中,话要清楚完整、通顺,不重复、不结巴。

3、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进行对话交流。

4、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话题并创设具体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

5、注重口语交际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学会清楚地介绍自己。 教学难点: 用几句连贯的话,熟悉的介绍自己.教具准备: 头饰,管理员胸卡,彩笔,白色卡片,录音机,音乐, 纸盒,图标.设计理念:

1、创设交际的情景:

言语交际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境。这次口语交际运用了儿--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1 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了一个缤纷的天地。动听的故事将学习伙伴小叮当、咚咚带到学生面前,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环境,使之意识到:学校就是知识乐园,学习是快乐有趣的。

2、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进行对话交流

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学生乐说、爱说、形成表达自信心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感觉,多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交流环境氛围中各抒己见,真实的介绍自己;在师生、生生间开展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3、多种形式的交流,学生得到发展

口语交际是双向、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师介绍、问答、同桌练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听、说、评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发展。

4、面向全体学生,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实践活动并从中受益。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师亦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游戏。课堂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是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一堂课。 准备工作: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2 事先培训:小叮当,咚咚.要求:体态大方,说话口齿伶俐,发音清楚响亮..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一大早,咚咚背着崭新的书包出门啦。路上,他遇到了小叮当,小叮当笑眯眯地说:“小咚咚,你愿意和我一起去“知识乐园”吗?。那里,有亮闪闪的金钥匙,快乐的小伙伴,还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树和香甜的知识果„„” 咚咚刚想说:“快带我去吧!”可是小叮当一下子就不见了。你们猜猜这“知识乐园”到底在哪呢?”

学生:老师,“知识乐园”是不是我们的学校? 教师:(微笑着俯身)说说看,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学生:爸爸妈妈说在学校里,会有许多同学跟我做朋友,会认识很多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有用的知识„„

教师:这么说,现在我们就在这个“知识乐园”里啦!那么,小朋友们想在这里学到什么知识呢? 学生:我想认识很多很多字,

我想学画画! 我想学习制作玩具 „„

教师:孩子们,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那你们今天愿不愿意和小叮当还有咚咚一起在这“知识乐园”里学习呢?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3 我们鼓鼓掌欢迎小叮当,咚咚加入我们的队伍吧。

(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叮当,咚咚从外面进入教室。小叮当带头饰,咚咚背书包。)

二、新授课:

(一) 小叮当和咚咚分别做自我介绍:

小叮当: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与大家见面,我叫小叮当,今年六岁了,在赵登禹学校小学部上一年级。我家住在嘉园一里7号楼,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我很喜欢画画。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咚咚的自我介绍同上)

小叮当、咚咚:我们都是好朋友了,可是互相还不太熟悉,你们能照着我们刚才的样子在小组里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二) 小组互相介绍:

(小组里的同学互相介绍自己,4人为一小组,组内按着顺序交流一下,取长补短。教师巡视指导)

咚咚:你们都互相认识了,可我和小叮当还不认识你们呢,谁愿意给我们俩做一下自我介绍?让我们也认识你。

(学生争着介绍自己,不对的地方教师小声提醒一下)

(三) 指名介绍:

(四) 游戏:《交朋友》

教师:“知识乐园”正准备搞一个活动呢,你们愿意参加吗?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4 学生:愿意!

教师:你们看!这里有一个大纸盒,盒里有许多漂亮的小图标,黄香蕉、红苹果、小熊猫„„请你随便取一个,回到座位。

(师、生共同抽取图标)

(教师很快找到了和她持有相同图标的学生)

教师:(搂着学生的肩膀来到教室前,握手)你好,我是顾老师。欢迎你来到“知识乐园”!今年我24岁了,在赵登禹学校小学部教一年级。我家住在嘉园三里39号,家里有爸爸、妈妈、弟弟和我四个人,我很喜欢唱歌。更愿意和你做朋友!

学生:你好,我叫李昕,今年六岁了,在赵登禹学校小学部上一年级。我家住在马家堡。家里有妈妈、姥姥、姥爷和我四个人,我很喜欢看电视。也非常愿意和您成为朋友。

教师:很高兴认识你李昕。 学生:谢谢。

教师:真好,声音又清晰又响亮!

(向全班同学宣布游戏规则)听到音乐响了,就离开座位,找到和自己有相同图标的小伙伴,握握手,做自我介绍。当音乐停止,就结束自我介绍,把图标放回纸盒。听明白了吗?好,咱们开始游戏吧.(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自由组合,师生一道游戏。在此过程中,教 师注意鼓励胆小的孩子,提醒不够礼貌的孩子。)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五) 游戏:《招聘》

教师:现在“知识乐园”的管理员也来了,看到大家自我介绍得很起劲,于是决定要在我们班招聘一些小管理员。但首先要接受管理员的应聘面试,一点也不难,只需要你大声的回答管理员提出的问题。

(教师戴上管理员胸卡,扮演管理员):谁愿意先来应聘?

(讲台前放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子前贴着”招聘会”的横幅。师戴上管理员胸卡,示范面试) ①

教师:你好!欢迎你! 学生:管理员您好!

教师:请你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学生:我叫金宇,今年六岁了,在赵登禹学校小学部上一年级。我家住在嘉园小区。家里有妈妈、爸爸和我三个人,我非常愿意当小管理员帮助您。

教师:很高兴认识你,你有什么特长吗?

学生:我喜欢跳舞。(或者其他,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自由说) 教师:那就请你当”知识乐园”的舞蹈管理员吧。

(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进行回答) 教师:谢谢你到我这里来应聘,我回头打电话通知你上班吧,你的电话是多少?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6 学生:67533346 教师; 好,再见! 学生:再见

简短点评:刚才这位嘉宾在面试的时候,不但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说出了自己的特长,真不错!希望你们也向他这样声音洪亮的来应聘。 ②

教师:你好!欢迎你! 学生:管理员您好!

教师:请你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学生:我叫小美,今年六岁了,在赵登禹学校小学部上一年级。我家住在嘉园小区。家里有妈妈、爸爸和我三个人,我非常愿意当小管理员帮助您。

教师:很高兴认识你,你有什么特长吗? 学生:我喜欢跳舞。

教师:真对不起,我们已经有舞蹈管理员了,你还有其他特长吗? 学生:没有了。

教师:不好意思,你再到别的地方看看去吧。不过还是谢谢你到我这里来应聘。再见! 学生:再见

教师:还有谁愿意来应聘?

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呀,那我可忙不过来了。这样吧,两个同--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7 学一组自由组合,一个扮演管理员,一个扮演应聘者,先演习一遍。两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表演,表演好的同学将成为我们“知识乐园”的小管理员并且要颁发聘书表示奖励。

 学生编辑  指名表演

 评选出小管理员并对其表演作简单的点评,

颁发聘书(充当奖品)

(六) 动一动:

教师: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有自己的名片,名片上有自己的小档案,当把名片送给别人的时候,别人一看,对你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那你们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小名片呀? 学生:想。

教师:下面就请用你们的巧巧手做一张自己的名片。

注意:上面要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爱好或者更多。字迹要工整,可以做图案装饰.学生制作名片:

(七) 互赠名片:

教师:现在每一位小朋友都拥有了自己的小名片,你们想不想把这小名片送给你的好伙伴呀? 学生:想。

教师:下面就互赠名片,并且说一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今年几岁?喜欢什么?„„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8  学生自己说:  指名说:

三、结束:

教师:小叮当,咚咚眼看就要下课了,你俩不跟我们说点什么吗? 咚咚:你们这个乐园真的很有意思,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并且了解了他们的基本请况,还知道了他们的家在哪里。今后有机会我一定登门拜访。今天我非常高兴,谢谢同学们对我这么热情。下一次我还来这个“知识乐园”和你们一起学习好吗?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我》 你叫什么? 今年几岁?

在哪个学校上学?几年级? 你喜欢什么? 你家在哪里住?

家中有几个人?分别是谁?

2004年6月

--北京市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小学部--

推荐第9篇:《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这是一篇介绍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说明文。黄河流域是我们祖国生息繁衍、耕作居住的地方。黄河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文章反映出对黄河的依恋和感恩,以及对黄河生态失衡、水土流失、河水泛滥的忧虑。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学法,因此对于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与是怎样说明的并不困难。另外,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是运用了一种学生自主去合作、探究地生成知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表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2、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的作用。

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说明方法作用的体会,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比较点设计】

课文与拓展阅读课文《五岳之首——泰山》比较文章结构、多中说明方法阐述观点的写法上的相同。学生在学习《黄河之水天上来》时所学到的学习方法,直接迁移至《五岳之首——泰山》,使学生一课一得,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1 导语: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成昂首挺立的雄鸡,那么黄河就是祖国的动脉,黄河全长约5500千米,流域近75万平方千米,源源不断地为祖国输送着活力与生机。今天我们就跟随这篇课文走近黄河。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黄河对祖国的重要,为理解文章中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奠定基础。

二、汇报学习任务单,感悟文章情感

(一)将学习任务单在组内进行交流,完善 【设计意图】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注重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任务单

1、第一部分(文章脉络结构)

汇报要点:

1)说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所分段落。

2)各部分内容尽量说具体。

3)组内补充,组间疑义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汇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了解课文的内容。

2、根据内容体会作者要说明的问题是: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设计意图】

通过内容明确文章中心。

3、第二部分(如何将问题说明清楚)

汇报要点:

1)你是从哪感受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的?

2)是怎样说明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抓重点内容体会文章中心的能力。

4、说明方法作用的体会。

导学步骤:

1)将同说明方法的句子找全,组间补充

2)朗读句子

3)谈这样写的感受

4)齐读总阶段,感悟文章中心情感 【设计意图】

体会多种说明方法辅助说明中心的表达方法。

5、追问:拥有母亲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财富还是一份责任?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保护黄河和生态环境的愿望。

三、布置作业,处理课后习题

导语:通过学习我们对黄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学们也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我们可以布置一起板报,让大家共同来阅读了解。 【设计意图】

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对黄河加深了解。

四、拓展阅读,迁移学法

(一)导语:我们的教材中说明文很少,老师想让大家多读一些此类型的文章, 3 所以带来一篇《五岳之首——泰山》。

导学提示:

1、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读准字音。

2、说说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来写的?都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3、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说这样说明的好处。

(二)汇报交流

五、总结

导语:比较《黄河之水天上来》和《五岳之首——泰山》,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

用以了解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将两篇文章比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黄河

之水天上来

母亲河

发电

灌溉

推荐第10篇:《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学设计

第2课 农村与城市的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是什么会议?它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2、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的精彩导入,所以我用《凤阳花鼓》作为开场,,紧接着出示*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凤阳传唱的两段不同的花鼓词,通过学生朗读,进而思考是什么让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自主预习-交流合作

教师分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带着问题自主预习,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自主预习结束后,针对疑难问题小组交流合作,并通过一帮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4、汇报预习成果(分组展示,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随时提出问题,深化理解教材)

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问题预设:

(1)、改革先从哪里开始?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

引导学生看课本总结出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课件视频展示一段关于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教师启发学生: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互相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所说的这种变化。

教师过渡: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问题预设:

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由小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提出问题:

1、为什么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下面的小字内容,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其根本原因就是职工的劳动与报酬紧密联系起来了,他们得到了实惠。

2、党的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分别是怎样改革的?试举例说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课前了解的情况,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抓住了机遇,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歌词及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你知道那位老人是谁吗?

(2)这位老人“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3)这位老人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总结:①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吸收侨资、外资; ②为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③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4)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总结:对外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1篇:《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二、结构分析

本课时介绍了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的“新政”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造,一方面使社会生产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使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最终帮助美国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并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措施及作用;通过对罗斯福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学生客观评价新政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难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五、教学方法

对比法、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提问)1929年,美国发生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经济危机。

教师: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最先开始于美国,对美国社会的打击也最为沉重。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社会是怎样的萧条情况? 学生:„„ 教师:(归纳) (材料展示)

危机到来后,大批银行家、股票经纪人因为破产而自杀。许多人的多年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以致当时流传着一则悲凉的幽默话:“跳楼的窗口都必须排队才能挤进去。”

大批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小麦、棉花都被故意烂在地里,牛奶倒进河中,牲畜被宰杀后埋入山沟,因为无钱管理这些东西,也很少人有钱买这些东西。

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人身无分文,因为危机使工厂倒闭,夺去了他们的工作。没有了工作也就无钱购买食物而忍受饥饿,无钱付房租或保住自己的住房而被赶出家门、流离失所。

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只得在垃圾堆中寻找残余的食物充饥,在大街上铺一张旧报纸度过饥肠辘辘的漫漫长夜。

教师:以当时较为严重的失业为例,说明经济危机严重的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一

有一个人,找工作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一天他在街上转悠,忽然一个人从建筑工地的楼上掉了下来。

他急忙跑到主管那儿问:“那个刚掉下来的人的工作我可以接替吗?” 主管说:“不行,他的工作已经有人接替了。”

“谁呀?” “就是把他推下来的那个人。”

(二)导入新课

教师: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责无旁贷,应该想方设法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经历经济危机的两届美国总统胡佛和罗斯福,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是怎样的?他们的做法对应对经济危机有怎样的效果?

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教师:(讲授)经济危机时的第一任总统──胡佛,在当上总统后八个月,美国就爆发了经济危机。胡佛一开始不承认美国有经济危机。

后来,经济危机越演越烈,有一个工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这个胡佛总统了。 学生活动二

工人:尊敬的总统先生,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每天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时间长达十一二个小时,这样的劳动时间太长了。我们工作得非常辛苦,可是我的周工资才60美分。您知道的,现在市面上一头羊都卖1美元。我辛辛苦苦工作一周的工资还不够买一头羊为我的家人改善伙食,这样的工资实在太低了。可否请总统先生跟我们主管说一下,降低我们的劳动时间,提高我们的工资待遇?

胡佛:NO,NO,NO!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组织生产是企业的事,政府不应该去管。你们应该自己想办法摆脱这些困境……

教师:在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又不愿由政府出面实施救济和扭转局势的措施,而是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让人们自己想办法摆脱困境。

胡佛政府这个不干预经济的措施和不解决问题态度,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于是,人们用“胡佛”两个字来称谓一些不美好的、破破烂烂的事物。

学生:胡佛屋、胡佛毯子、胡佛猪„„

教师:就这样,时间到了1932年。1932年,美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学生:总统大选。

教师:1932年,美国总统大选。胡佛以“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组织生产是企业的事,政府不应该去管。”竞选连任。

教师:另外一个竞选总统的人是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家对罗斯福有什么了解?

学生:„„ 教师:(归纳)

(材料展示:美国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1882~1945年)

美国第32届总统,任期12年零39天(1933~1945年)。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

──“坐在轮椅上的总统”

教师:了解了罗斯福,我们再来看一下,罗斯福的竞选词是怎样的。

(幻灯片展示:罗斯福竞选词)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

教师:罗斯福以“我为你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举办新政。”作为竞选纲领,得到民众的支持,在选举中以巨大的优势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总统。

教师:罗斯福就任总统以后,颁布了这样一条命令:凡是有困难打电话向白宫求助的,一概不准挂断,政府里必须有人同他谈谈。罗斯福自己也随时愿意接电话。他还发明了“炉边谈话”的形式,在广播里像拉家常似的,向民众介绍国家的形势和大政方针,通俗易懂。每次讲话,都是以“我的朋友”开头,给人感觉非常亲切。

教师:上次那个历经千辛万苦见了胡佛一面的工人,看到罗斯福总统表示愿意接听电话,就给总统打了个电话。

学生活动三

工人:尊敬的总统先生,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每周要工作55个小时,周工资才60美分。您知道的,现在市面上一头羊都卖1美元。我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星期,工资还不够买一头羊。我的妻子前段时间也失业了,家中有老人小孩,他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希望总统先生帮我们解决这些困难。

罗斯福:我的朋友,请不用担心。你说的困难,都是我的“新政”所要解决的问题,请相信我,这些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教师:于是,罗斯福就开始了大胆的试验,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教师:我们来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学生:„„

教师:(归纳)

新政纲领(板书)

(1)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2)以工代赈实现再就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教师:

(1)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有工作的人

由原来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60美分,到现在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元。

(2)以工代赈实现再就业──没有工作的人

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

这一流域原是美国的一个贫困地区,多数居民没有电用。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资金,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罗斯福政府以工代赈的计划,不仅缓解了失业问题,而且通过这一办法所建设的公共工程,如公路、机场、电力、水库等,都带来近期和长期的效益。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工作能力的人

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教师:罗斯福新政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解决了那个工人说的一家人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但是,那个工人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工人,他看到罗斯福新政,解决的都是工人的问题,好像没有制定遏制经济危机的相关政策,就想知道,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有什么帮助?

于是,他又打了个电话给罗斯福总统。

学生活动四 工人:尊敬的总统先生,您的措施真的让我们高兴。在您的领导下,我的工时短了,工资提高了,妻子也重新获得了工作,家里的老人小孩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保障。我代表工人阶级感谢你。

但是我想知道,您这样做,对我们整个美国社会经济的恢复有什么帮助?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罗斯福新政对整个美国社会经济的恢复有什么帮助?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罗斯福总统是怎样回答这个工人的问题的。

学生活动四

罗斯福:我的朋友,在有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个人拿到更高的工资、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就会增加消费,从而扩大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增加能够带动各种生产领域的兴旺,工厂能够正常开工,资本家为增加工资而付出的资金又可以回笼,政府能够增加税收,社会经济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教师:工人明白了,罗斯福新政不仅解决了工人问题,而且也能遏制经济危机,非常高兴,于是高高兴兴地挂断了电话。罗斯福总统,因为新政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也非常高兴。

工人阶级高兴了,罗斯福总统高兴了,有一个阶级却不高兴了。

学生:资产阶级。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资产阶级赚的钱少了。

教师:因为工人工时短了,工资高了,工人生产的产品少了,但工资支出却多了。所以资产阶级赚的钱少了。

于是,资产阶级也给总统打了个电话。

学生活动五

资本家:尊敬的总统先生,您这样减少工时,增加工资的举措,让我蒙受了多少损失啊。

教师:(组织讨论)如果你们是总统,你们应该怎么样来反驳这个资产阶级?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六

罗斯福:我的朋友,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你还想通过增加工时、减少工资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吗?现在这些手段已经行不通了,你要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再采用以前的做法,只能引起工人的反抗和罢工。如果你的工厂因为没有工人开工而无法投入生产的话,你的损失将会更大……

教师:资本家听了,想想觉得也有道理。于是,有点无奈地放下了电话。

教师:所以,罗斯福新政,就是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对社会各方面进行调整、控制。

这个新政,是堆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比如:兴建田纳西工程的钱,全部都是政府出的;社会保障中的退休金、养老金、补助金,也全部是政府出钱。

据统计,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共支出300多亿美元。

教师:这么多的支出,不是普通国家能支付得起的。但是美国可以,因为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幻灯片展示: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48.5%,超过英、德、法三国的总和,国民收入达828.1亿美元,黄金储备45亿多美元,几乎占全世界的一半。

这一切使美国有实力来推行新政。 新政期间,美国共支出300多亿美元。

教师:罗斯福新政的正确领导,加上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让美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幻灯片展示:

新政成效:

实行新政后,美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

1936年,银行恢复了正常活动,农业收入增加近1倍,许多工业部门恢复到1929年水平,国民收入比1933年增加了50%。

但1938年,失业率仍高达10%。

1939年,在业人平均年工资只有1264美元,仍低于危机前一年的1405美元。 罗斯福新政用国家调节经济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缓解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让美国的经济得到回升,逐步走出了噩梦般的经济危机。

教师: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逐步走出了噩梦般的经济危机,经济也得到回升。美国人民高高兴兴地唱起了“幸福的日子又来了”的歌谣,庆祝经济危机的过去。

教师:美国人民在唱歌的同时,对罗斯福的新政也赋予了高度的评价。

(幻灯片展示:评价新政)

评价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它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国家干预”的办法,将混乱的经济纳入到一定的秩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新政的一系列做法,对未来的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成功和其中一些被实践证明确有实效和带有普遍性的经济调控方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可借鉴之处。

教师: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的办法,插手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控制,将混乱的经济纳入到一定的秩序之中,把偏离的路线拉回正常的轨道上。

教师:我们国家也经常运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来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控制。

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干预〉: (以抑制房价增长为例)

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以抑制房价的增长。从央行的调息、到“国八条”“新八条”“七部委八条”,以及后来的一些财税和金融政策、新“国六条”“国十五条”……

(四)总结新课

教师:课上到这里,罗斯福新政就告一段落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节的内容:

新政纲领

(1)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2)以工代赈实现再就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五)课后作业

以小论文的形式,对“罗斯福新政”加以评价。 角度:任选;字数:100字左右。

(六)教学反思

此课的教学,在学生角色扮演和师生互动方面较为成功,很好地完成了课标任务。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但在各个步骤的时间的安排方面,没有掌握好,造成“前松后紧”。在提问的语言、提问方法和引导的语言上,还需提高。

第12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它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课程设计要能够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例如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及信息道德。

二、课程设计、学习任务设计都要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要。所以在构建学习任务时,要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个性特征;(4)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和自我设计。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策略”这个教学案例中,我通过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通过自主讨论学习让学生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能够很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互相渗透、互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中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创设学习情景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要关注当前学习,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课程设计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教学中不但要鼓劢学生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还要创设问题有境,让学生愿意提出问题,从而教学学生提出问题。总之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

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更要让学生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第13篇:教学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教学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Curriculum

霞 四川师范学院 E-mail: zx@163.net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学生们没有一点教学经验,使其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笔者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了对课程整体的设计:实例引导、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从教学形式、方法、信息的呈现、程序上给予改革;改革后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了教学体验,对教学设计理论有较深的理解;学生在每次实践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实践作品,使学习评价更为具体,学生也因此锻炼了能力,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经验

理论

分析

实践

评价

1 引言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科学,它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领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教学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在借鉴国外教育技术专家有关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等专著。

乌美娜在《教学设计》一书中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何克抗教授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加涅在其著名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教学系统设计(即教学设计)所下的定义则是:“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笔者综合各位专家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考虑到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具有确定的可操作程序,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理论及方法,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案、试行并评价方案,对方案进行修正„„最终达到优化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未来的实践中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学习的结果;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评价。由于学生们没有一点教学经验,因此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只有对“教学设计”课程进行整体的设计,建立相关教学策略方案,才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从而真正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现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2 教学设计课程的设计

2.1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先天素质和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素质,这就造成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就是要弄清楚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先天素质、已习得哪些后天的能力及学习需要是什么,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就包括对其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对其已习得的能力的分析和学习需要进行分析四个方面。

要使分析结果客观真实,相应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关键,笔者在实践工作中设计并采用了“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学习风格分析调查问卷”、“习得的能力调查问卷”等来进行分析(篇幅限,在此暂不附出);根据设计的调查问卷首先对学生进行分析,为制定教学策略方案寻找相应的依据。

2.2 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内容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学习者本身的学习需要、大纲的要求、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三个方面。从课程自身的规律来看,其理论基础涉及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与学的理论等,笔者在考虑这方面的内容时,将这些相关理论的要点及现代教育观的主要观点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又特别将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中的学习结果分类作为重点之重点来安排;从大纲的要求来看,需要学习者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具有进行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因此对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评价等部分的内容也作为重点之一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需要,必须先用具体的教学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及原理的需要,因此教学问题的提出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另外由于学生需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以此来训练相应的技能,故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内容。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安排突出了基础理论及观点的学习、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基本原理及操作原则的学习和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三大部分。

针对这些内容,选择的教学用书是《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教学参考书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主编)和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2.3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加涅的观点,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应力求做到精确化,避免传统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笔者在进行相应目标描述时,采用了学习结果的分类方法,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的成分进行分析时,都分别从学习者可以习得的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等五个大的方面去进行分析;在具体描述时遵循ABCD模式,即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方面进行描述,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对教学目标描述的精确化,为后面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2.4 制定教学策略方案

在进行了上面一系列分析以后,就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笔者在进行这一部分工作时,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信息呈现方式和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也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些个别化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设问法等多种方法;在信息的传递方式上,采用了传统与现代媒体来呈现信息的方式;课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相关理论——实践——评价。

2.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另一方面也可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从而在下一届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是教师为使学习者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学得更好而需不断进行的工作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性评价比总结性评价更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具体针对“教学设计概述”、“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实践活动”等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形成性评价,诊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给予解决。 2 3 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3.1 集体教学的实践

每位学生都要求到中小学见习,观摩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一位中学或小学教师结对,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帮助中小学教师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发现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可能的情况下亲自试行方案,然后修改方案,最后写出实践报告对实践活动做出总结。

3.2 个别化教学的实践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学生或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接触、观察、分析其存在的学习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对其进行学习设计并督促其按计划学习,在此过程中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在学期末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实施方案的效果,写出实践报告。

4 课程的学习评价

在学完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后,及时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发现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解决。总结性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上课及平时作业的评价20%;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30%;期末考试的评价50%,三个方面成绩的总和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根据对最后的学习成绩的分析,去发现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下一届的教学中予以修正。

5 结论

总之,笔者在教学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运用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大教育观)、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形成成果;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讲授、组织小组讨论、指导见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教学方案、学习方案及课件的设计、指导研究论文的撰写和课件的制作,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和学习的成果。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到相关的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思考、分析、研究相关教学问题,学会了对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设计教学策略方案。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他们的实践作品(设计方案、制作的课件、教学实践过程的录像等)也收集在一起,刻制成了光盘,形成了成果。当然由于是集体教学,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一套方案总是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故还存在个别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情况,这将在今后的教学方案中设法解决。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加涅主编.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乌美娜著.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李克东,谢幼如著.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1994.[4]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1)、(12).[5] 罗伯特·加涅主编.学习的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5).[7] 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1).[8] 罗伯特·加涅主编.张杰夫等译.教育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9] 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应关注的几个问题.2001年教育技术论坛论文集.[10] 张文兰,李文光.对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2001年教育技术论坛论文集.

3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 very important specialism required theoretical course in the undergraduate special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is rather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instruction design, and their enthusiasm is not high enough be cause they have little teaching experience.In order to change the condition that students paively require knowledge the author pays good attention to the whole design in this curriculum: first giving examples then theory study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appraisal; the reform several aspects of teaching form ,method , the way of taking information on and program .Afte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design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 the students have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deeply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teaching design from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convert their experiment activities into production ,which makes study appraisal more concrete , students also train their ability and have fun in their study .Key words :

4 experience theory practice appraised appraisal

第14篇: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初探

电气技术学院 张红梅

2015年12月13日,我们参加了学院举办的“胡格”教学模式专题讲座,培训授课的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高吕和教授及其团队。高吕和老师及其团队以其教学法来教我们教学法和展示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从这次培训中,对我自身的课也有了一些启发,现就我所教课程《自动检测技术》按照胡格”教学模式的思路整理出来一些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就这个改革方案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但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力培养单一,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重组不彻底,现在一些课程改革还是“换汤不换药”,难以形成真正的项目课程。三是教学方法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教学转型的关键是教师队伍转型。2014年,引入德国巴符州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独创的“能力模型、课程大纲、方法大纲三位一体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彻底改变课堂形态,把能力模型、课程大纲和方法大纲进行有机融合,以成熟的教育项目为蓝本,开发既符合德国标准又体现中国国情的教育项目。我们借鉴这一模式先从教师团队建设入手,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培养教学转型带头人;同时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务安排带来的新挑战。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从初步实施效果看,教师团队的理念更新彻底,教学能力提升明显,教学设计思路开阔,教学手段多样,团队合作精神意识强烈。

一、实施目标

(一)职业技能培养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型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使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身心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以及知识、技能、经验、合作、交流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一切内容,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结合目前中国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就业现状,胡格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班将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较深的专门化职业技术能力为目的,务使学生具备快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更重要的面对未来职业发展及变迁应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学科课程体系向项目课程载体的转型

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进程来看,还没有真正摆脱学科体系,只是把某几门专业特性较强的课程改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或者项目化课程等,没有完全结合职业活动岗位或企业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内容的组合和课程模块建设。胡格模式改革试验班引进胡格成熟的“手动冲压机”教学项目作为第一年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保留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识课程(文化基础课)的门类、课程标准和课时的要求,逐步贯彻统一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学科知识型的课程也可以尝试自主学习,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教学方面,建立项目课程体系,从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完成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有独立工作能力、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现代职业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完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传统教学法向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转型

有了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还需要适合的教学方法。胡格模式教学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本教学原则,学习活动引用不同的学习法如独立工作法、扩展小组法、处理文字标记法、交头接耳法、旋转木马法、关键词标注法、搭档拼图法、可视化法、卡片复习法、魔法盒法等。教学实施方面逐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师角色转型,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实施过程

(一)教学团队培训

计划在仪表教研室挑选6名优秀教师组建成胡格教学团队。2名教师来自专业理论教师队伍,4名教师分实训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培训有三类内容,一为培养目标内容的表述,即围绕培养目标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团队培训,改革试验班的运行需要做好教学团队和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培训如何建立团队及有效开展团队活动。三是教学设计培训,以机械类专业某个项目为载体,培训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标准制定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统领。在学校安排下,教学团队成员与教学主管部门、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商讨、分析、确立本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独立、负责任(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这是课程开设、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面对面地与企业人员交流沟通,掌握一手资料,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重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优化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项目课程开发

教学团队在专家的指导培训下,对专业知识及课程内容、形式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完整的汉化版项目课程教材。同时依据要求与本校实际情况,编制学生用的学习材料。

开发编制项目课程。第二年专业课程由教学团队结合本校情况独立开发。

(四)教学组织实施

教学场景构建。调整实训基地的布局,专门设置胡格模式的教学场所,授课区和技能训练区融为一体。

教学组织实施。第一步,团队商讨、消化并吃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效果;第二步,分工实施,组织编写学习材料、编制教学流程及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准备辅材等;第三步,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培养能力;第四步,进行效果分析、总结反思。

三、保障措施

(一)师资保障。学校挑选最优秀的教师参与该合作项目,并将之纳入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千方百计自筹和争取项目经费与教学设备资金,为胡格模式改革试验班教学团队培训、课程开发、团队活动、课题研发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经济保障。

(二)场所保障。在实训基地扩建的同时调整规划了胡格模式教学场所,近400平方米的场地将授课区与专业技能训练区融为一体,为顺利实施胡格模式教学活动和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空间保障。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教”有质的改变

1.热情高涨,积极投入。通过系统培训,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教学团队逐步掌握了胡格模式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胡格模式本土化研究工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一切“教”的环节设计都以学生好“学”、易“学”、愿“学”为准则。教师以教为乐,敬业精神有了质的变化。

2.方法手段,精心设计。胡格模式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思路,如头脑风暴教学法、调查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精心优化教学环节,一切皆为“学”服务。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定位明确,教学过程紧凑高效。

(二)“学”有质的提升

胡格教授说:“足球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同理教学的主体是„学‟,而不是„教‟。”在其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构成一个学习站,学生们都有事做,或独立学习,或伙伴合作,或小组扩展,或进行卡片复习、做小制作等等。学习站教学法让学习活动变得紧张有序,学生只有在大脑积极活动的状态下,学习才有成效。作为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学习。胡格教学模式让教和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跟同年级其他班级相比,试验班较大的改观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造了班集体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二是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三是学生会学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做到会听、会看、会做、会分析;四是学生学会了协作,学会了交流与沟通,提升了协作意识与能力。在老师帮助下,团队有了竞争意识,通过协作、沟通解决问题,一起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非常感谢学院领为我们组织这次培训,感谢台前幕后为这次培训服务的所有人员。

2015年12月16日

第15篇: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优秀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承接英美近代政体的建立之后,主要介绍了近代法国和德国的政体。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标题:

第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重在阐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背景;

第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重在阐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第三,“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则主要介绍了德国的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国宪.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知道法国1875年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能够说出法、德两国政体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展示材料及表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法德政体的比较,提高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代议制民主的建立让学生体会建立过程的艰辛;通过宪.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进程的多样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代议制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培养学生对民主政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难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讲授法、情境创设法、图表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引,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模式。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展示英国、美国国旗,请学生回答英美两国政体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统而不治”,实行议会主权。美国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实行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

教师引导:这是英国和美国的政体,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法国和德国,看看他们的政体是什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0课,去体会和感悟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板书)

(二)、新课学习过程设计

1、看法德政体比较(板书)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44-45页两部宪.法的内容并完成下表。(分成两组,分别研究)通过表格内容学生思考法德两国政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回答

教师总结,相同点:国家元首都有很大的权力;都实行代议制;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从国家元首、议会权力及政府与议会的关系方面看法德两国有很大的不同。

2、探法德政体不同的原因(板书)

教师过渡:同处欧洲大陆,同在19世纪70年代,两国政体为何显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法国1789-1870政权演变的表格。

学生思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这段期间,法国的政局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法国封建专制势力的强大,使得法国的民主制度得确立充满了坎坷。同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又使得法国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一次次自下而上的革命最终摆脱了君主制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教师播放视频《大国崛起·帝国春秋》

思考:德国是在哪个邦国的领导下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统一的,这种方式会给后来的德国政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割据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自上而下的完成了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所以德国的政体中保留了普鲁士王国遗留下来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从而形成了德国这种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

3、认识(板书)

教师过渡:就这样,继英、美之后,德、法相继步入了近代西方民主的大门,面对近代西方民主的浪潮,近代的我国也同样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史料,如果你是戴鸿慈,你会如何阐述英、美、德、法四国的政治要义呢?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探讨,之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汇报。

(光绪)三十一年,命五大臣出使各国考求政治,鸿慈与焉?历十五邦,凡八阅月,归国。与载泽、端方、尚其亨、李盛铎等哀辑列国政要百三十三卷、欧美政治要义十八章,会同进呈。 ——《清史稿·戴鸿慈传 》

展示英美法德四国政体比较表格,让学生谈谈认识。

教师总结:虽然英法美德四国的政体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但本质相同,他们都反应了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完善民主、健全法治的时代大潮下,英美德法既看不到政局动荡的画面,也找不到专制主义的影子,但他们仍在为民主法制而继续努力。今天崛起中的我们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请谈谈你对中国的民主化建设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既不能盲目的模仿和复制,也不能消极的对待和抵制,而应基于本国国情,横向交流,纵向汲取,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缔造民主政治的新机制。

(三)课堂检测(视课堂时间而定)

(四)板书

第16篇:浅析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设计改革

浅析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设计改革

1.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上,内科护理原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分为九章,各章按概述、该系统临床常见疾病及常用护理技能的顺序编写[3]。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保留了原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为各章内容,但名称设计更改为相应科室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如原体系中“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创造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呼吸内科护士的角色进行学习,使其身处呼吸内科的情境中,充分认识科室常见病种、病人临床表现及所需护理技能。

教学内容上,针对每种临床常见内科疾病选择典型案例,以案例为载体,学生按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对案例中的病人进行护理。虽然不同疾病其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相关甚远,但都可以按护理程序展开护理工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将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护理思维,促使其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收集学习资料、将所学内容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2.教学实施 本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流程为:首先教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护理任务,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任务,同时给学生提供除教材之外可参考的视频学习资料及网络课程;学生通过课后自学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完成任务并填写临床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临床过程;上课时各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按临床论文发表球球2043944129护理程序模拟汇报完成任务;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教师亦要评价、演示重要护理技能操作;最后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意见对任务单进行修改、分组练习护理技能,课后亦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及重难点,选择临床典型案例进行任务的设计,使刻板的理论知识具体展现在临床案例中,如相应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课后主动学生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视频及网络资源,有目标性的拓展了学习内容,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理解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熟悉护理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同时培养了其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的临床思维及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可发现自身及同学间的不足,在培养其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亦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之后学生将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点评、示范。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总结,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护理实践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之真正做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3.教学效果 在长期接受传统被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对项目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其认识表现不同,本研究分别在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前期和中期对开展项目化教学的120名学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对比了项目化前期和中期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两种教学方式选择得出以下结果:在项目化教学的前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较项目化教学较优越的学生为99名,占82.5%,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16名,占13.3%;而在项目教学的中期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91名,占75.8%,虽仍有27名(22.5%)学生坚持选择传统教学方式,但与前期调查结果相比已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适应虽经历了一定过程[4],但通过多次训练、真正理解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后,多数学生(约75.8%)认识到该教学方式可促使其课后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课堂上在模拟临床过程中亦掌握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实践中,使繁琐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了所需之学,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当前护理学专业临床学科教学主要存在学生课前预习不足,课程内容复杂,学生主动参与度不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等问题。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将理论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合理应用,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临床应变能力[5]。我校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实践表明,项目化教学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模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其今后的临床护理实习及工作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后必需预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整理资料,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课后压力亦较大;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筛选典型案例、进行有效指导、课后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学生数量相对较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相信随着护理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项目化教学将不断完善,在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中突显其优越性。

第17篇:《自嘲》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作为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本课很有特色,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区别旧体诗和古诗,可适当再补充一些优秀的旧体诗,引导学生赏析,对兴趣浓厚的学生,教师可建议其尝试创作。 《自嘲》是鲁迅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旧体诗,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早已被公认为是鲁迅先生的座右铭,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不少词句,一直解释不一,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告诉学生,引导学生结合对鲁迅人品的认识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展开讨论,不一定得出统一结论,只要在讨论中能加深对鲁迅精神的认识,言之成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一节课完成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当堂背下此诗。

二、预习

请学生带着“鲁迅先生写此诗时交了什么华盖运?”的问题,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课上交流。此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自嘲》

2、研讨问题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研讨问题四: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3、背诵全诗 投影《“硬骨头”——鲁迅》一诗,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感想。

附“硬骨头”——鲁迅

你从封建家庭走出 本想拿起手术刀 医治沉睡的东方雄狮 可没有精神的躯壳 面对恶魔的屠刀 只能一颗颗人头落地

脍子手说 看这就是奴隶 深深刺痛了你的心 从此你拿起了 匕首一样的笔 重塑国民的精神

你在众人的彷徨脚步中 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你坐在《狂人日记》 奠定的新文学运动基石上 冷峻的目光 怒向刀丛觅小诗 而大丈夫也柔情的心 却俯首甘为孺子牛

你安坐在松柏苍翠中 仍在朝花夕拾

展现顽强的生命历程 而野草则是你 跳动的心脏 你在抒写 阿Q的续篇

第18篇:最新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教学设计

14课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这次改革名称即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及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 说出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实质以及影响。 学会分析改革的性质,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通过分析改革的性质、实质、影响提高全面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体会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册书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那么请问已经有哪些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英国、法国和美国)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革命或战争)。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呢?(有,那就是改革)今天,我们就以俄国为例,来看他们是如何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这场改革史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背景(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第72-73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17-18世纪西欧和俄国分别是什么制度?(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

2、这两种制度谁更先进?结合书上内容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围绕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来说明。)

3、战争失败后,俄国出现怎样的局面?(沙皇自杀、农民起义、社会矛盾激化)

4、如果你是沙皇的大臣,应该给出什么建议,来挽救危局?(向英法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等)

5、请同学们翻开历史地图册第14页看《欧洲大陆工业革命》,俄国有没有开展工业革命?为什么俄国的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农奴制的阻碍)

可以讨论农奴制怎么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从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资金等方面来说明) 教师总结归纳:

1.克里木战争激化了原本就尖锐的矛盾,农奴暴动更加频繁。(改革的直接原因)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的根本原因)

所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避免革命,维护沙皇专制统治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本内容找出废除农奴制的时间,改革者和法令主要内容

师问:请大家找出核心句子。 生思考:请学生说出。 生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生2: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以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 生3: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的村社进行管理。 利用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

(结合前边为什么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析)

废除农奴制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自由劳动力等,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中得出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这是继前面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利用教材材料和想一想分析改革的实质。

学生发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 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三、阅读课文后半部分内容思考,

这场改革对于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改革内容和之后历史事件的叙述,在结合书本材料,整理语句,归纳总结。

最后可以思考一下,“革命”与“改革”,你认为哪个方式更好? 【课堂小结】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影响了俄国对外扩张,使俄国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缓和国内矛盾,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它浓厚的封建残余也影响了俄国的发展速度。 【板书设计】

14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背景

1、直接原因

克里木战争激化了原本就尖锐的矛盾

2、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时间

1861

三、改革者

亚历山大二世

四、主要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农民赎买份地。

3、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五、性质

六、实质

七、影响

【作业布置】

报纸等

【教学反思】

第19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设计与反思

舟白中学 许朝俊

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为:少数民族内迁、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 掌握改革的内容。

3 理解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4 继续培养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5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播放《爱我中华》,引入新课。

2 探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培养归纳能力。

3 讨论改革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共同创造,从而产生认同感。

2 认识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3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介绍使学生感知民族美,通过对大融合的介绍,使学生感受民族和谐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改革背景和部分内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歌曲《爱我中华》的影音。有关少数民族内迁的课件。鲜卑人民在改革前后的服饰对比幻灯。

学生准备:收集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四、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以歌曲引入 欣赏进入情景

2、引导回顾 回顾历史

3、组织阅读 阅读课文,

4、了解、概括要点

5、教师讲解 具体学习改革原因和措施

6、组织阅读史料、挂图 结合挂图了解迁都

7、讲解史实、补充资料 学习、了解。

(一)、设趣质疑、导入新课(约6分钟)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引导: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放一首歌给大家听,大家放松一下,好吗?(播放)

2、设问:同学从中听出了什么呢?那时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等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3、鼓励、评价指出:在前面课文里, 我们了解到华夏的历史,而我们的民族情况是由56个少数民族的组合, 最初, 他们不是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的, 后来, 秦朝时,秦始皇统一起来, 加强了边疆的开发, 少数民族与汉族联系加强,各民族不断融合(改革促进了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大团结局面。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静心聆听 (2)、积极回答:(略)

(3)、认真听教师讲解,

4、感受团结的历史

二、内容分解、探索新知(约25分钟)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过度讲解,

2、当历史发展到东汉末年,

3、北方“五胡”内迁。

4、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改革背景和原因,

5、为学习措施作好铺垫

二、改革的措施

1、课本剧的表演

2、引导: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状况,

3、于是他从制度、文化、风俗等入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呢?

4、逐一分析改革的措施,

5、组织学生讨论各条的作用和内在联系

三 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1、谈论:孝文帝的改革是轰轰烈烈了,但是结果怎么样呢?

3、引导学生代表总结阅读收获

4、鼓励、评价、总结学生代表的发言:改革促使少数民汉化,包括姓氏、服饰、婚姻、语言、生产生活等。这些都是民族大融合的表现,而北魏政权也在不断的学习汉族经济文化是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1、阅读了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形成了汉族居住中原,少数民族居住边地的格局,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而内迁的民族中,鲜卑部于439年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北朝开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到改革背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原因是鲜卑拓拔部统治方式落后,激化了矛盾。

四、教学小结、突破重难(约2分钟)

本课主要介绍了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统一北方的孝文帝的及随之来的民族大融合。本课教学从问题入手,按照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对全文进行概括、归纳,再展示历史人物事件中评价人物 ,通过对历史进行串线的精心组织,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提高能力、受到熏陶感染。

四、角色互易、巩固练习(约7分钟)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竞赛,教师讲解竞赛规则当评委进行积分,学生互相问答,问、答的质量高的组胜。

五、问题探究、拓展活动(课外完成)

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发展概况。

六、个性设计、练习提高(约5分钟、可留待课余完成)

1、结合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对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哪些作用?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20篇: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掌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理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靠经济,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水平的提高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三、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即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可选)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云南省,新中国成立前全省人口中85%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建国50年来,云南教育发生了翻天班地的变化。云南民族种类多,现有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全省现有14个民族的21种文字进入学校进行“双语双文”教学,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专生和大学,有的民族还有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各民族文化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2001年第1期《科技与经济画报》

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请大家一起学习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楼、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餐厅、宿舍和广阔的操场等。 教师:国家投入大量教育经费进行这些硬件建设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教师: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还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如:允许社会力量通过参股、贷款、捐资、赞助、合作、独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利用贫困生补助、希望工程、共同行动等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探究一

张某经营饭店生意,由于人手不够,要求正上初二的儿子退学在饭店里帮忙,以减少雇佣他人的开支。张某儿子在学校里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老师多次做张某工作,张某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看了上述材料,请问张某的做法对吗?请问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探究二

小明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经常和同学说话玩东西,课下和同学打闹,或做些恶作剧,班主任对这个学生感到很头疼,就劝其退学,班主任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完整,由老师作补充。 探究三

各地学校仍然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教师:看课本“三个面向”是谁提出来的? 学生:邓小平。

教师:“三个面向”是1983年9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是对我们每一所学校提出的要求。

多媒体展示: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邓小平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1988年9月12日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教师:科教兴国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探究四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教师归纳: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现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

我们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此重视,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呢? 请阅读课本第99~100页内容,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学生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调查本学校或生活所在地走出了多少大学生及上了哪些高校?依据网络查询我国高等学校规模,深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老师:什么是863计划?谁还记得?

学生:邓小平对四位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是在1986年3月做出批示的,所以称这项计划为863计划。

【即时巩固】

1.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863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什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 3.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

A.1983年

B.1986年

C.1999年

D.2000年 【拓展提升】

4.下列选项,由邓小平直接提出来得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向科学进军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863计划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5.下列关于《义务教育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公民家庭确实困难可以放弃义务教育 B.义务教育就是免费教育

C.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D.公民可以放弃受教育的权利 参考答案:1—5 ABDAC

教学设计改革
《教学设计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