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2 08:36:1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青州市何官初级中学

张振辉 电话:3571040

三、《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三节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有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故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拟以自主探究气体压强的相关知识为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2)了解抽气机的工作原理。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3)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难点: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数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四、教学资源与器材准备

(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物理

(2)相关实验器材,如:水杯,硬纸片, 底部铺有沙子的瓶子,纸条,火柴,剥了皮的熟鸡蛋,塑料可乐瓶、针、开水、塑料吸盘、玻璃板。 (3)多媒体课件,如: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气的流动特点与液体对比引入课

题。

(二)、新课学习

1、演示覆杯实验,引入新课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学生活动:动脑思索,回答问题,考虑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

2、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塑料瓶变形”实验和“瓶吞熟鸡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原因。

3、历史重现,引人入境。

利用多媒体放映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回顾历史,感受著名的大气压存在实验。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1)什么是大气压强?产生原因是什么? (2)列举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注射器是怎样应用大气压强的? (3)你能将吸盘附着在墙壁上吗?试解释吸盘挂钩原理。

5、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学生活动:学生用弹簧秤去拉开在光滑桌面上的塑料挂钩的吸盘,并让他说出他的感觉,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大小,然后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 (1)、讲解“托里拆利实验”,

(2)、对比当年托里拆利实验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索,两者为什么有差异呢?由此可猜想大气压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引出:760mm汞柱就是物理学中规定的一标准大气压的值,等于1.013×105Pa。继续播放实验中的拓展部分,设疑:接下来的实验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分析原因。 (1)、玻璃管倾斜,水银柱怎样变化?你怎样理解高度? (2)、玻璃管提起些又怎样? (3)、向槽内再倒入水银结果如何?

分析:水银柱高度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外界大气压强没变,等于液柱产生的压强,而液体压强只与密度、高度有关,密度不变高度自然不变与其他因素无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液体压强公式与本节内容相联系,弄清实验过程,突破难点。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在此环节要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6、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生活中怎样测量大气压强?讨论后同学发言。 (1)、课本上用注射器粗测大气压的方法。 (2)、常用气压计有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3)、简单介绍金属盒气压计。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的能力。

7、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导言:大气压是我们的朋友,大家生活在城市里,一定没见过活塞式抽水机和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离心式水泵,想了解吗?一起来吧!

先播放视频资料,了解离心式水泵。再请同学自主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及原理,演示动画,共同探究,明确问题。

学生活动:自由浏览,利用信息资料学习。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8、反馈练习:请同学点击“想想做做”,自我检测,分组讨论,提出疑难。教师点拨补充。 (三)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内容。

(四)达标反馈(幻灯片放映)

(五)、课外作业

1、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2、结合课本P88页“想想做做”自制一个气压计,并用它测一测某一天中早晨、中午和晚上的气压,看看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效果评价

七、教学反思

在 “大气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推荐第2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叶慧

江西省九江市第十一中学 332000 )

一、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概念;

2. 通过实验分析,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概念和1标准大气压的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启发、点拨、图片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2.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选择最佳方案及探究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教学内容里充分利用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压的存在(施教策略: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介绍和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等方法来得到大气压存在的结论。)

2.运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现象(施教策略: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清楚地解释有关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应用该知识来解释现象更显得困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和学生积极参与等形式,让学生初步知道解释现象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方法,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他们的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3.1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施教策略:通过学生对各实验的分析,引导利用最佳方案来测量大气压的数值,采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大气压的值。)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个大的知识点:大气压的存在和1标准大气压的值。要求学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并会用大气压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对于这部分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好奇中动脑动手来探究其知识。1标准大气压的值这个知识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选择最佳方案来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五、教学思路: 1.教学理念: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不久,还没有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有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有对想不通事物强烈的兴趣,而这,正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因为如果简单地讲授课本上的纯理论的知识,会使十

二、三岁的孩子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出发,抓住他们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探个究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探”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让学生放开思路,再由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回到本节课内容上来,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强调互动及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克服了信息少、抽象等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再结合教师点拨及学生分组实验,多种手段并用,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教具:

易拉罐、酒精灯、玻璃杯、硬纸片、注射器、试管、水槽、皮碗、旧日光灯管、饮料瓶、废笔芯等

六、教学过程:

1 课题引入:

我这儿有一个空的易拉罐,用手捏可以把捏瘪,如果我不用手捏,不用脚踩,不直接接触它,也能让它变瘪,你们相信吗?

现在我把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把它倒扣在冷水中,易拉罐怎么啦? 是谁把易拉罐压瘪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大气有压强吗?

地球的周围有一层厚厚的空气层,我们就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前面我们学过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压强。空气呢?

学生根据液体压强得出大气有压强。老师给予肯定。非常好,空气受到重力并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1.教师解释引入实验。易拉罐就是大气压把它压瘪的。开始里面也有空气,里面的气压和外面的气压相等,加热后,空气受热膨胀,有一部分空气从罐里出来,冷却后里面的压强减小,外面大气压大于里面的压强,就从四面八方把它压瘪了。 2.学生举例并解释生活中大气压的现象。

3.请同学们动动手,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也来感受一下大气压强。【学生分组实验】 〖课件展示〗

(师)巡视、指导同学们的实验。

(师)同学们实验都已经做完了,现在请你们来汇报一下实验情况。 〖学生上来演示所做实验并讲解〗 1.覆杯实验 (师)请第1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实验。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器材,操作步骤,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用到了一杯水,一张纸片。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实验:用这个注射器的针筒来代替杯子做实验,解决纸片不是被水粘住的。

2.注射器的实验

(师)第2组的同学们,你们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用到了注射器,水,先把活塞推到底,排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小管放入水中,向上提活塞,水就上来了,大气压就把水支撑住了,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倒插试管的实验

(生)我们实验器材有:试管一只,水槽一个,水适量。先将试管中装满水,用手指堵住后,倒放在水中,看到试管中的水不下落。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大气有压强。 4.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生)这是两个吸盘,相互挤压一下,排出里面的空气,里面的压强小,外面大气压就从各个方向把它们紧紧的压在一起了

小结: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咱们同学们都很牛,都能通过实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在很早以前,有一位牛人也做了一个很牛的实验。故事发生在1654年5月8日,在马德堡市的广场上,他们的市长奥托格里克把人们召集起来,说要给大家做个实验,一大批人围在广场上,吵吵嚷嚷十分热闹.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着,市长想干什么?只见格里克把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的铜半球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空气,两边用马来拉这两个半球,直到两边各用8匹马,才把这两个半球拉开,拉开时还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人们很惊奇,为什么这两个半球会贴合地这么紧,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请学生进行分析。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里面接近真空,外面的大气压就从各个方向把两个半球

2 紧紧的压在了一起。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还能说明大气压很大。提出问题:大气压强有多大?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大气压有多大呢?我们怎么测大气压呢?可不可以利用前面的实验来测一测。

提示:这是个难题,大气压不好测,在物理学中,当我们遇到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我们会用什么方法?(转换法)我们能不能也转换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挂图进行分析〗

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说出水柱是大气压托起来的,大气压强与液体产生的压强有关,只要测出液体压强就可以得出大气压强 (师)液体压强怎么测?

(生)用p=ρgh,水的密度已知,小g是常数,用刻度尺测出h h是从哪到哪?引导学生分析判断h.我们已经把测大气压转换成了测液体的压强,并且确定了这一段水柱是大气压托起来的,现在我们就研究水柱下端的液片。

(师)此时液片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状态。

(师)静止说明了什么? (生)压强相等。

(师)此处液片受到向上的压强等于向下的压强,谁给它向上的压强? (生)大气压。

(师)向下的压强呢?

(生)上面的水产生的压强。

(师)我们确定了是h2 向上提试管现在呢?再向上提一点?h2呢?我们现在测哪个h2呢?

(生)上面的试管顶挡着水了,如果没有试管顶,水面还会上升,说明试管顶对它有向下的压强。 (师)大气压强应该等于试管顶对它的压强和水由于重力产生的压强之和。水的这个压强很好求,顶对它的压强呢? (生)不好求。 (师)怎么办?

(生)增大水的压强,减小试管顶的压强,当试管顶的压强减小到0,大气压就等于水的压强。 (师)什么时候试管顶的压强才能为0? (生)水和试管顶脱离。

(师)那我们就需要更长管子。 【教师实验】:

老师这有一根很长的塑料管,不知道行不行,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这根塑料管已经装满了红色的水,现在我把它放入水中,打开一端的夹子,另一端让它封闭,我把封闭端向上提,这么高,水还是在顶部,再高一些,还是在顶部,再高一些,还是在顶部,管子不能再伸长了,这大气压到底能撑多高的水柱呀? 〖播放视频〗

(师)大气压能支撑十米高的水柱,我们来算算大气压强有多大?

5学生计算:10pa。

(师)这10米高的水柱比三层楼还要高,这在室内肯定做不了。在大气压不变时,如果我想在室内做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办法? (生)增大液体密度。 (师)液体中谁的密度大? (生)水银。

(师)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因为水银有毒,所以不在课堂上演示了,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3 〖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显现,托里拆利实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银面 (生)水银开始在下降。 (师)为什么会下降?

(生)因为水银产生的压强大于大气压。 (师)后来呢?

(生)水银静止不再下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水银的压强与大气压强相等。

(师)也就是说大气压强与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那我们可不可以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是多少帕斯卡?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我们把它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

用公式计算: P=ρgh=13.6×103×9.8×0.76=1.013×105(Pa) 课堂反馈:

1.双试管实验,我想让这根试管大气压的作用下,能自行上升,同学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2.制作迷你小喷泉。

推荐第3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会解释生活中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3、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4、知道大气压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教学重点、难点

1、

2、

3、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会分析与大气压相关的现象 说明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乡村大世界》牛人表演视频,指出:这其中的奥妙跟大气压强有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二、新授

(一) 大气压的存在

1、学生趣味实验:观察易拉罐有什么变化

结合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

2、生活中的大气压 活动1:看谁能喝上饮料

活动2:你会用注射器和胶头滴管吸水吗

1 活动3:你能拉开压紧的皮碗吗 小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

通过活动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是存在的,且很大,问: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二) 大气压的测量

1、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思考:为什么管内水银柱下降至760mm的高度不再下落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空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 此时大气压的数值就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通常把这样大小的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用P0表示。

P0=P水银柱=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2、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三) 大气压的变化

1、学生观看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视频

2、学生得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思考:高山上为什么要使用高压锅?

三、小结

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 2.动手动脑学物理:

2、4题

2

推荐第4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三、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一)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说明: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 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5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pa,这也

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推荐第5篇: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 陈 晞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

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的研究方法,既重视知识的探究,更重视学生探究方法、探究四维、探究习惯的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②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②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③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值及单位换算。 3.教学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产生压强的大小就是大气压强的大小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和日常生活已经接触到许多大气压的现象,但学生对现象只能是表面认识,对其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知道较少,这种表面现象认识既是我们学习大气压的生活基础,同时生活现象的表面错误认识也为我们学习大气压设置思维障碍,通过学习深层次理解正确的认识,改正生活认识中错误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四、教具准备:

( 1 )教师教具:两个试管(试管内径不同)、鸭蛋、集气瓶、酒精灯、火柴、棉布。镊子、酒精、热水、塑料瓶、水槽、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水杯、塑料片 ( 2 )学生用具(按小组准备):吸盘式挂钩 2 个、水槽、小杯子、塑料片、烧杯、水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法)

今年的春晚大家有看吗?有一个人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谦。他以英俊的外表,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了许多人,当然也包括了老师。今天,老师也来牛刀小试。

演示实验 1 ——取大小不同的两个试管,将大试管套在小试管外面,提问学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试管将下落。)如果在大试管里装一半的水,然后将小试管放入其中,倒置过来,小试管将会如何运动呢? ( 设计意图:通过激趣方法,创设问题情景 )

(学生可能回答: 1.试管会下落; 2.试管不动)实际会出现的情况:里面的小试管会倒吸。

( 板书: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

(设计意图:用比较新颖的实验,学生会感到十分惊讶、好奇。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能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2:瓶吞鸭蛋

问题探究:哪位同学能将这个鸭蛋塞入瓶子,但鸭蛋不裂掉?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法: 1.鸭蛋被塞入瓶子,但鸭蛋裂掉。

2.仿照引课实验的方法,将集气瓶装满水,将鸭蛋放在瓶口,并倒置过来 3.束手无策)并由学生上台验证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 老师也来作这个实验,信不信鸭蛋不会破?

教师演示:将点燃的棉布塞入集气瓶中,后迅速把鸭蛋放在集气瓶口,鸭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吸入集气瓶中,而鸭蛋的形状没有被破坏。 演示实验3:冷水浇塑料瓶实验

在老师的手上,有个佳得乐的瓶子,佳得乐的瓶子十分坚硬,无论是用热水还是冷水都不能使瓶子发生变形,但是老师确有办法使瓶子变形,大家相信吗?

教师演示:将热水倒入塑料瓶中,振荡后倒出,迅速将瓶子盖紧,将塑料瓶放在水槽中,用冷水浇塑料瓶外部,塑料瓶变瘪。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前面发生现象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 :瓶子中的空气被排出瓶子,当盖紧瓶子并用冷水浇,瓶子内的水蒸气受冷而凝结为水,压强大为降低,瓶子在瓶外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而塌陷。而鸭蛋也是一样的道理,集气瓶内部的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鸭蛋在瓶外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挤入瓶中。这都说明了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在我们的周围围绕着空气,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成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 板书:

一、大气压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的能力。注重实验的趣味性,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体会大气压强。) 对于大气压强,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 1.大气压强有多大? 2.大气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大气压强作什么用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感受下大气压强的力量:

实验探究 1 :空气的“力量”取 2 个小吸盘,将 2 个吸盘对接,挤出其中的空气,然后拉开吸盘,感觉拉开吸盘时所用的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力量的强大,老师这里有 2 个更大的金属铜球,现在老师将 2 个铜球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其中的空气,请两位同学上台,试着拉开这两个铜球。 演示实验 4 :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 2 个学生试着来拉开半球,实验结果:无论学生用多大的力量都无法拉开) 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铜球内部的气体被抽出后,内部气压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两个铜球被紧紧的压在一起。)

可见,大气压确实很大。其实在几百年前,就有人做过了这个实验。 ( 视频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 德国马德保市市长,他将两个他将 2 个直径为 30cm 的铜制空心半球紧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空气,然后用 16 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 16 匹马费了很大的劲才拉开铜制空心半球并发出了像“放炮”一样的响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 板书:

二、马德堡半球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深学生对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理解。) (学生回答:在重力的作用下,纸片下落)

现在,我们将杯子里面装满水,还用刚才的那张纸片盖住,用手压紧,一样的倒置过来,我们将看到什么现象呢?和刚才的情况是否相同?大家动手完成这个实验,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 实验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纸片没有盖紧,实验会失败。此时可以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学生回答:由于漏气,空气进入杯子内,使得内外的大气压强相等,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告诉学生,实验要成功,要防止漏气。 )

(学生回答:可以改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来代替水完成这个实验)

托里拆利正是选用了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水银来测量大气压值的,成功的测出大气压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纸和杯子的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 板书:

三、托里拆利实验

现在,请大家带着黑板上的问题,来看段模拟的托里拆利实验。 (播放视频) 思考问题:

( 1 )为什么要灌满水银 ? ( 2 )管内水银面为什么会下降 ? ( 3 )水银下降后,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否有空气 ? ( 4 )水银面为什么下降一段后又不再下降了 ? ( 5 )怎样通过计算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设计意图:由于水银有毒,现场演示存在危险性,利用视频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水银的危险性,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物理,能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前面几个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画出截面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管内的水银高度为 760mm ,会产生很大的压强,那为什么在这么大的压强下,水银面不会下降呢?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大气压将这段水银柱支撑起来。所以我们可以知道, 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相当于外界的大气压强。 根据老师给大家的数据,我们也来动手来计算下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

p= ρ gh =13.6 × 103 kg /m3 × 10N/kg × 0.76m =1.013 × 105 Pa ( 板书:

四、大气压强: 1.01 × 105 Pa )

讲到这里,我们就基本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我们来回顾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想办法在不破坏瓶子的前提下把鸡蛋从瓶子中取出。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空气的力量第一课时,习题量较少,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布置与生活实践有关的题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利用学生的兴趣布置课后作业,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强

二、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托里拆利实验

四、大气压强: 1.013 × 10 5 Pa 附录:

空气的“力量”课堂分组记录表

推荐第6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九资河中学 高学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大气压,但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却并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教科书用图14.3-1中的甲、乙两个现象和丙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在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后课文提出: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科书通过图14.3-2的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利用录像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并解释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在这里还要让学生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学生充分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课文介绍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在介绍气压计时,教材把重点放在常用的金属盒气压计上。 最后让学生观察图14.3-6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抽水示意图,通过“想想议议”来弄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大版块: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将分别以“马德堡半球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两实验为重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其中托里拆利实验所用水银为有毒物质,故采用视频播放和动画结合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始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拓展开来,让学生从资源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资源

1、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2、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 注射器等。

3、多媒体教室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表演“小魔术”,学生揭秘。

2、考考你:有一两端开口的试管,谁能帮我用它起一些水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1、师生互动实验

2、学生实验(自选器材,分组探究)

①“钢笔吸水”实验; ②“吸管吸饮料”实验;

③“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 ④“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 ⑤“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

3、师生分析实验:

(1)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各组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资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4、学生列举其它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或事例。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提出问题:从前面的活动中你感觉大气压强很大还是很小?有没有办法能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呢?

2、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把塑料吸盘吸在桌面上,然后用力拉开。引导思考:要多大的理才能拉开呢?这个拉力与什么力有关呢?

启发学位生用测力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器材估测出大气压的值。(引导学生将吸盘倒吸在桌子下,往挂钩上的尼龙袋子里装细沙,通过测沙子的重力测压力,再计算压强;或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估测)

(2)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观察杯中水始终充满,换用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引导思考: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是什么力使水不能流下来?什么情况下谁就流下来了?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启发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3、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思考问题: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倾斜放置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玻璃管中如果有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4、计算:教室顶楼受到大气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没有把楼顶压塌?

5、了解大气压的变化、气压计及其作用。

(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三、归纳内容,小结收获

1、学生归纳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就能把知识学好学活。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略)

附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等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设计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

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推荐第7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九资河中学 高学智

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大气压,但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却并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教科书用图14.3-1中的甲、乙两个现象和丙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在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后课文提出: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科书通过图14.3-2的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利用录像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并解释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在这里还要让学生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学生充分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课文介绍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在介绍气压计时,教材把重点放在常用的金属盒气压计上。

最后让学生观察图14.3-6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抽水示意图,通过“想想议议”来弄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大版块: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将分别以“马德堡半球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两实验为重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其中托里拆利实验所用水银为有毒物质,故采用视频播放和动画结合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始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拓展开来,让学生从资源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③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资源

1、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2、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 注射器等。

3、多媒体教室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表演“小魔术”,学生揭秘。

2、考考你:有一两端开口的试管,谁能帮我用它起一些水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1、师生互动实验

2、学生实验(自选器材,分组探究)

①“钢笔吸水”实验;

②“吸管吸饮料”实验;

③“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 ④“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 ⑤“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

3、师生分析实验:

(1)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各组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资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4、学生列举其它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或事例。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提出问题:从前面的活动中你感觉大气压强很大还是很小?有没有办法能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呢?

2、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把塑料吸盘吸在桌面上,然后用力拉开。引导思考:要多大的理才能拉开呢?这个拉力与什么力有关呢?

启发学位生用测力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器材估测出大气压的值。(引导学生将吸盘倒吸在桌子下,往挂钩上的尼龙袋子里装细沙,通过测沙子的重力测压力,再计算压强;或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估测) (2)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观察杯中水始终充满,换用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引导思考: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是什么力使水不能流下来?什么情况下谁就流下来了?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启发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3、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思考问题: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倾斜放置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玻璃管中如果有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4、计算:教室顶楼受到大气的压力有多大?为什么没有把楼顶压塌?

5、了解大气压的变化、气压计及其作用。

(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三、归纳内容,小结收获

1、学生归纳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就能把知识学好学活。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略)

附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教学反思

应用:抽水机等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推荐第8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为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掌握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物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大气压强》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图片搜索图形。用百度搜索在 中小学教程网上找一些相关课件参考,做成PPT 课堂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液体有压强,同样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有重量气体也应该有压强。1) 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有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 都有压强。2) 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 并快速地拧紧瓶盖, 会不会像第一次试验那样流出。 猜想: 大气有压强, 而且像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然后列举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1) 现象矿泉水瓶中加入热水,晃动几下把水倒出,马上拧紧瓶盖,会出现瓶子变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瓶内气压变低,平外气压不变,大气压把瓶子压扁2) 在杯子内装满水,然后将硬纸盖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杯子倒过来放手,纸不会下落,而且可 以将水托住,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百度图片】大气压强实验

点评:试验时要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杯子中,使用的纸要尽量的硬一些,否则实验可能会失败。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是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3)将饮料瓶倒入热水晃动几下,将水倒出,马上将剥了皮的熟鹌蛋放在瓶口。蛋会被瓶子慢慢地吞进去,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剖析:像瓶子被压扁一样,瓶内气压低,瓶外气压高,大气压把蛋压入瓶内4)将吸管小心的插入哇哈哈瓶中,同学吸不出来饮料。然后将孔扩大,很容易地将饮料吸出。5) 马德堡半球试验

【百度图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4.接下来进行大气压强的测量,引导学生想办法测量大气压强

1)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2)托里拆利实验 ①在一根一米长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 ②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 ③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位760mm.④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⑤将管慢慢提起一点,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⑥换更粗的管做实验,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注意:液面的高度差与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无关,它体现的是当地大气压的 大小。 【百度图片】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真空 ③什么力量支撑起水银柱?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 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即可求出大气压的值为101300 帕。 接下来联系实际做些练习,体现物理联系生活

水银有毒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这个实验呢?同学们计算一下101300 帕的压强约能支持 多高的水柱呢?利用公式P=ρgh,计算出h=10.1 米 最后说明大气压强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总评: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演示各种实验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的观察到 大气压强的存在。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每个实验的内容和怎么体现的大气压强进行细致的讲解。

六、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本节课是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选择好怎么引入大气压强是关键,怎么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认识到大气中存在压强是非常关键的,要注意让学生区分那个实验是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那个实验是测量大气压值的,而且本节课以实验为主,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和体会,如果条件 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做实验,能增加学生的思考和加深认识。

推荐第9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让学生了解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大气压强》一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后面大气压知识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由于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2、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它的存在。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弄清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探究人类生活和生产如何利用大气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 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五、教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1个,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马德堡半球演示仪1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请同学们来看小魔术,吞蛋实验,观察思考原因,边演示边设疑:我将怎样做呢?鸡蛋到哪里去了?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

2、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动脑思索,回答问题,考虑这些现象与什么有关?

3、播放马德保半球动画,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二)探究新知

1、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提问:解释一下我们刚做的三个实验的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这些现象都是由大气压引起的;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口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实验过渡:现在谁愿意亲自感受一下大气压强?请两位大力士来拉开这马德堡半球,采访一下你们的感觉,大气压大不大?有多大呢?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纷纷猜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挂钩的吸盘或注射器下挂钩码来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大气的压力,估测大气压的值。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测出吸盘的面积,可以估算出大气压的值。

教师: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估算大气压的值。但是我们怎样才可以确切地测定大气压的值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并进行讲解。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小组讨论: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4)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5)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学生讨论得出:

①因为p=ρgh,液体压强与水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无关。

②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将向下落回水银槽。

拓展:究竟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学生根据大气压强等于水柱产生的压强,即p0=ρ水gh进行计算。

教师向学生讲解,大气压可以支持的水柱高达10m以上。

3、课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4、板书设计

第3节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七、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更好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大气压比较抽象,单靠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把过程展示出来,学生易于接受。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是两个重要实验,“其中托里拆利实验所用水银为有毒物质,故采用视频播放和动画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推荐第10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九年物理导学案

第十四章 压力和浮力 第三节 大气压强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

2.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2.渗透等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性思维的成就.

(二)学法点拨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86页

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塑料吸盘、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取药液等等都说明了大气压强存在

1、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例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在有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2、大气压强的大小

试管内装满水银,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书P87),水银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银为什么不流出?水银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玻璃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银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55 P0=1.013×10Pa 粗略计算时取10Pa

九年物理导学案

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1页

(三)学前自测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 )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 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起汽水瓶中的饮料 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进肌肉里

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下面哪种情况能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发生变化 ( ) A.向水银槽里加少量水银 B.将管倾斜

C.将玻璃管变粗 D.外界大气压发生变化

3.做托里拆利实验中,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个小孔,那么管内水银将 ( ) A.往上喷出 B.稍微下降 C.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D.降到与管外水平面相平4.有关大气压的说法,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大气压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大气压的值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

C.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D.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大气压的值不完全相同 5.水银气压计挂斜了,读起来就会 ( ) A.比实际气压大 B.比实际气压小 C.与实际气压一样大 D.无法判定

6.在1标准大气压下,利用足够长的细管来吸水,最高能够把水吸到_____m高.

2 7.1标准大气压约等于质量______kg的物体放在10 m面积上时产生的压强. 8.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是利用_______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9.如图,甲管上方没有空气,乙管则混入少量空气,则______ 管水银柱较小,若把甲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的长度______,高度 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两管长度约为1m) 10.某同学在当地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 读数时,玻璃管没放竖直,那么他所读的数值_____76 cmHg柱.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1.中医常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等病症.“拔火罐”是将一酒精棉球点燃放在一广口瓶中,过一会将瓶口扣在病痛的位置上,广口瓶就会牢牢吸在皮肤上,这是为什么?

12.自来水笔吸墨水时,只要把笔尖浸没在墨水中,再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橡皮管里就会吸进墨水,为什么?

13.如左下图为某同学自制的水气压计.取一个瓶子,装上适量带色的水.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它上面画上刻度.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从管子上端吹人少量气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如果将气压计从楼下拿到楼上,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九年物理导学案

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2页

14.如右上图,家用玻璃茶几的桌架是用四个塑料吸盘吸附在桌面上的.如果每个吸盘的直径是4 cm,计算桌架质量不超过多少时,抬起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实际上,所能带起的桌架质量总小于上述计算值.请分析原因.

(四)学后自测

1、大气压会随高度升高而______。青藏高原的大气压比内陆盆地的大气压_______(填“高”或“低”)。登山运动员把气压计从高山顶上拿到山脚下时,气压计的读数将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大气压p0=_________Pa,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也______,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_______。

3、如右图所示,C为扎在A管下端的小气球,则下列办法中能使气球膨胀的是(多选题)(

A、从A管向外抽气

B、从B管向外抽气 C、向A管内打气

D、向B管向内打气

4、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B、C、D、高空温度低,橡皮膜的耐压能力减弱。

高空中大气压变小,球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大得多,将气球胀破。 高空大气压较大,将气球压破。

高空温度较低,球内气压增大,将球胀破。

5、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_______,氧气瓶、煤气瓶上的计量用表,就是一种_______。

6、请你列举三个使用金属盒气压计的实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瓶内密闭着一定量的气体,瓶子及玻璃管内是水,当人用手捧着这个装置一段时间时,玻璃管内水面高度将怎样变化(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8、在冬季,剩有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觉得很紧,不易拔出来,其主要原因是(

A、软木塞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

B、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把瓶塞吸住。

九年物理导学案

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3页

C、瓶口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把软木塞卡住。

D、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塞压紧

9、请你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为我们服务的4个例子。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气对天花板的压力,最接近下列那种质量的物体产生的压力(

A、1N

B、500 N

C 10000 N

D、5×10N

11、关于大气压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空气和液体都有流动性,所以可以用公式P=ρgh计算大气压。 B.大气压的大小是1.013×105 Pa C.大气压可能是1.013×105 Pa D、大气压的大小既能通过实验测得,也能通过P=ρgh计算求得。

(五)中考链接

1、(08年哈尔滨)如图所示,下列实验装置中属于连通器的是

2、(08年柳州)下列现象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

A.用吸管吸饮料

B.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注射药液

C.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

D.墨水被吸进钢笔

3、(08年安徽)青藏铁路建成后.乘高原列车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与普通列车相比,高原列车内还配有供氧系统和医疗应急系统,这样做是因为高原上(

) A.大气压强小,空气中含氧量小

B.大气压强大,空气中含氧量大 C.大气压强小,空气中含氧量大

D.大气压强大,空气中含氧量小

4、(08年攀枝花市)下列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用高压锅煮饭 B.用吸管喝饮料

C.用针筒吸药水 D.玻璃厂用吸盘搬运大块的玻璃

5、(08年长沙市)望城县丁字湾盛产麻石,小明看到一块标明密度33为2.5×lOkg/m。的正方体样品,他用刻度尺测得其边长 (如右图所示)为 cm,则其质量为 kg。它一个表面,所受的大气压的压力 。

6、(08年怀化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见到如下现象,其中都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1削铅笔的小刀刀刃磨得很薄

○2书包的背带做的比较宽

○3往墙上钉钉子是,要用力击打

○4火车轨道安装在枕木上

61○3

B○3○4

C○1○2

D○2○4

A ○

九年物理导学案

第十四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 第4页

第11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科学内容中的举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大气压强包含于一级主题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 大气压强课程包含了感知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强的测量以及大气压强的应用,大气压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生活,极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实例,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而大气压强的应用遵循了大纲中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时代发展的联系以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能的要求,体现了“关系科技发展,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四节,本节课程包括大气压强和大气压强有多大。教材首先给出大气压强的定义,接着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的例子,如:什么力量把塑料挂钩压在墙上。引发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教材引用德国马德保市长格里克做的马德保半球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史实的了解和再一次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接着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有多大。在此处知识点教材包含了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用两个塑料挂钩的吸盘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的压力,从而测出大气压强。(此处较老的教科版直接用弹簧测立计测吸盘所受压力,实验误差更小。)接下来是视频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此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教材例举大气压强与天气的实例,把物理知识与科学和地理的联系,展示了“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

大气压强在人教版中包含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量。课标内容与教科版一样。人教版也是以例举生活中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而在大气压强的测量中,人教版直接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接着是介绍了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气压计。同时也例举了生活中气压计的应用——灭火器上的气压计。而人教版中教材设计了自制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此想想做做也很好的结合地理知识,注重新课程课程理念。总体而言,两教材都很好的结合了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理念。

3知识点介绍:

大气压强是在前面所学力和压强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是压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为后面研究流体压强奠定坚实基础,在知识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气压强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先设问创设情景,再通过实验利用学生思维惯性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利用大气压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解释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学会测量大气压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及相关机械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实践,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让学生经历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趣味小实验、经历马德保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们时刻承受着大气压强却全然不知,初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大气压强的概念很陌生,对于生活中很多大气压强的应用也比较陌生,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给学生展示一个趣味小实验——易拉罐“瘦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会类比之前所学的液体压强,分析液体与气体的相似性,合理类推,得出大气压强的确存在。并例举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应用,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大气压强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极大、不易测量,因此大气压强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用测力计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估测大气压强的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性活动,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接着我会与学生一起观看托里拆利是呀,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程包括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强,这两个内容都是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给学生演示一个趣味小实验——易拉罐“瘦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大气压强,接着我会给同学们讲马德保半球实验,并且用自制教具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且我会引导学生对半球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接着我会类比之前所学的液体压强,分析液体与气体的相似性,合理类推,得出大气压强的确存在。并例举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应用,并且例举生活中大气应用的一些相关事例,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用测力计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估测大气压强的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性活动,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接着我会与学生一起观看托里拆利实验,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用演示实验、自制教具实验、自主探究、借助多媒体、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环节

我将给大家演示一个有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调动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环节 1大气压强的存在,

我将用自制教具模拟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实验的精神。模拟实验后我会引导学生对半球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类比所学过的液体压强,合理类推,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从而从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两方面攻克本节的重点。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大气压强的测量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实验并思考: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并让学生利用我所提供的器材,结合课本上的想想做做,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强的值。并随机抽取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实验的误差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估测大气压强后,我将通过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托里拆里实验原理,我会与学生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插入水银槽后,玻璃管内水银有何变化? 2.玻璃管上方空置部分有空气吗?是什么?3.是谁支撑这段水银柱?4.如何计算大气压强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接着,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玻璃管倾斜,让学生观察液柱长度和高度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醒托里拆利实验注意事项的目的。通过上述的自主实验和观察视频,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大气压强的应用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利用我们刚才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密易拉罐“瘦身”的奥秘培养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大气压强的例子,如:抽水机、宇航服,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后我会与学生一起分析大气压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 课堂小结

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将在课堂小结部分,留下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自主地进行交流。并让同学们在课后写一篇以“假如没有了大气”为主题的文章,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板书:

§14.3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抽水机、宇宙服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估测

2.精确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一个标准大气压:p1.013105pa 实验创新:

1易拉罐“变身”实验,此实验现象明显,很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

2自制教具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该实验不仅能作为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的感受到大气压强极大。

3用两个塑料挂钩的吸盘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在测出吸盘的面积,估算大气压强的值。此实验相比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吸盘所受的压力,误差更小,学生也更能读出实验数据。

案例评析:

设计特点:

整个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大气压强的极大,接着通过视频实验和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原理,让学生理解性的掌握大气压强的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中大气压强的相关现象分析原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大气压强的作用。整堂课所营造的是一个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达到让学生从好奇到逐步掌握知识的目的。 2实施

课堂实施时,第一个引入实验如果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很有可能失败,教师可以这里录一个视频以备用。学生与教师完成粗测大气压强的值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由于没看清弹簧测力计的最大示数,引起很大误差。在这里老师可以多给几次示范。

3、创新点

1易拉罐“变身”实验,此实验现象明显,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

2自制教具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该实验不仅能作为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还能让学生初步的感受到大气压强极大。

3在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时候,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和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PPT习题:

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 。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 ,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 。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 ,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 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 。 仪器

易拉罐“瘦身”实验 实验目的:感知大气压强

实验原理:当对易拉罐加热的时候,里面的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会将空气赶出去,此时用糯米团把它堵住,罐内几乎没有空气,此时罐外的大气压力就将易拉罐压扁了,我们就看到了易拉罐变身了。

马德保半球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原理:我们把马德保半球抽成真空后,球内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力了,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此时我就很难拉开它了。

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塑料挂钩吸盘,玻璃板粗测大气压强实验目的:粗侧大气压强。 实验原理和步骤:

1将吸盘吸在玻璃板表面,认为吸盘和玻璃表面完全贴合,形成真空,吸盘只受大气压强的作用而吸在玻璃板上。

2.用弹簧测力计拉住吸盘,用力使吸盘脱离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抗拒的拉力就是大气压强产生的压力,计量最大脱离值,即为大气强的压力值。

3.利用压强公式P=F/S,用得到的压力值除以吸盘面积即大气压强。实验主要误差:

1我们得到的不可能是完全真空

2 弹簧测力计读数时不够快,很难读出其压力的大小。

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强

实验目的: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设大气压为

,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取管口的液片AB为研究对象,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液片AB受到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向下压强,

,同时液片AB受到管外水银对它产生的向上的压强,及由水银传递来的大气压强

,即

水银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的AB液片受到的向上、向下的压强相等,即:,所以

,所以

。即大气压等于管内高出管外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因此只要测出管内外水银面的

高度

,就可以得出大气压的数值。

第12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一、教材分析: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 教材内容分析:

《压强》这一章讲述了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内容。它是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大气压强》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在本章的结构中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不仅从内容上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上也与前几节内容衔接得很好,也为后面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气体浮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学生学习过液体压强,具备中立,平衡等知识

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建立主要依靠生活经验

情感:初中生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明显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3、了解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大气有关的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3、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测量原理

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

相关实验器材:玻璃杯,水槽,蓝墨水,塑料板,矿泉水瓶,针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视频:马德堡半球试验,托里拆利实验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设计实验,创设情境,问题引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表演魔术“悬浮的液体”

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为了使实验便于观察,在水中滴入蓝墨水),把塑料片盖在杯口,将杯子倒置,慢慢将塑料片撤走,液体悬浮了,再把它倒过来再转过去,水还是没有掉落下来。

提出问题: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2.验证大气压存在 (1)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了 猜想三:大气压力?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大气压强不存在粘钩会怎样,让学生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与作用。 (2)实验:

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有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并快速地拧紧瓶盖,水不会像第一次试实验那样流出。

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而且像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而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怎么和自己感觉到的不一样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引导学生想办法测量大气压强: 二力平衡法:

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

回顾魔术提出问题:大气压强是否等于水杯中液体产生的压强呢?如果水柱高一米,十米,魔术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引导学生根据P液gh,利用液体压强测出大气压强。引出托里

0拆利实验。

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边看边思考:

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真空

③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P0gh=113.6109.80.761.0110Pa

35液

八、总结与作业

(1)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1.0110Pa;

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2)作业:

学生解释“悬浮的液体”的原理。

解释:大气压强那么大,为什么人没有被压扁?那在太空中呢? 学生设计一个与大气压强有关的实验,并说明其中的原理;或列举不少于两个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利用。

5

第13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四节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课时)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大气压强指的是大气压强的验证、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大气压强其核心是大气压强的测量,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以实验为基础。

分析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压强以及液体压强,本节课的内容大气压强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压力有密切的联系以及与流体的压强有重要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承上起下的地位,并有重要的作用,是本学科压强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大气压强的测量,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和等效替代法。

四、教具:广口瓶、鸡蛋、火柴、酒精棉球、皮碗、矿泉水瓶、水杯、纸板、水、红色水、玻璃管、烧杯。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覆杯实验和饮料瓶变形实验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两个小魔术,大家一定仔细看,观察我是怎么做的,记住你看到的现象。

(演示实验)瓶吞鸡蛋和覆杯实验。鸡蛋放在瓶口,进不去,老师用手向下压,还是进不去,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进瓶中,鸡蛋置瓶口后顺利进入小口径的瓶中;将纸片盖在空瓶口,倒置,放手后纸片掉落,将纸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迅速倒置后放开手水不流出------这两个奇特的现象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同学们,你认为你看到的魔术表演能用科学道理解释吗?你能解释这两个魔术吗?鸡蛋进入瓶中,是受到了向下的力,这个力是谁提供的?又是

谁托住了瓶中的水使它不流出来?

二、问题的探究──感知存在、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甁吞鸡蛋实验和覆杯实验,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学生产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冲动。

(师):同学们,答案就在教材上,自己找一找,然后小组讨论一下,再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球的周围是厚厚的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生活在水中的鱼受到水的压强,我们是否也受到大气的压强呢?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说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一切物体都有压强作用。

介绍两个魔术其实是两个实验,介绍实验名称,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两个实验现象。

类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引出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和方向----受重力而相互挤压产生压强、有流动性故压强方向是向各个方向的。

2、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说一说还有那些实例,教师介绍几种,让学生在教室里分组完成用“吸管或玻璃管提水”实验、“瓶子变形”实验,其它的让学生回家去尝试。

3、教师介绍早在1654年马德堡市的市长就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这个实验被称作马的堡半球实验,学生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图片,教师说明:用抽气机抽出了球内的空气,球内为真空,16匹马才拉开了半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从半球实验我们也感知到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做皮碗实验,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思路拓展:皮碗很难被拉开,说明大气压很大,你知道大气压有多大吗?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通过刚才的皮碗实验,我们已经领略了大气压强之大,那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1、估测大气压强很难完成,介绍估测方法,让学生分析误差原因,难度大,教师可引导。

2、精确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用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水银有毒不便于我们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玻璃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②.为什么开始水银柱下降,后来水银柱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谁的压强?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少?你知道怎么计算吗?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分析:水银柱开始下降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降一些后静止不动了,说明它此时所受合力为零,也就是它还受到另外一个向上的力,大小与水银重力相等,彼此平衡了,这个力就是大气压力。

(学生活动):在模型上标出重力和大气压力的示意图。 对于玻璃管内与槽中液面相平的那个液片来说,它受到的向上向下的压力相等,压强也就相等,它受到的向下的压强是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受到向上的压强就是大气压,正是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我们计算出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也就计算出了大气压强。

(学生活动):在模型的液片上标出水银柱产生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示意图,标出水银柱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大小关系。展示制作出的模型。

学生通过计算760mm高水银柱的压强来计算大气压强,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课件打出运算过程及结果。

托里拆利实验拓展:只要大气压不变,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就不变,所以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与试管是否倾斜、试管的粗细以及水银槽中水银的多少等因素都无关。当大气压强不变时,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高度就不变。

通过计算知道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1.01 × 10 5 Pa,我们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强规定为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压强 说明: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还可以取作10 5帕。

六、本节小结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

存在及其原因:空气有重力,且有流动性

存在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测量

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测量工具:气压计

教师结束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物理。

七、作业

1、大气压能支撑760mm水银柱,可以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2、大气压是变化的,影响大气压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大气压强的例子?

4、自我评价:

1、

2、3

第九章第四节 大气压强

3 变化规律: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 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

贾宏伟

课前回顾: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理论 自主学习:

一、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在________不变的条件下,一定___________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_______________

二、大气压强的存在(演示或观察图9-4-2实验现象,总结归纳)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____________,叫做__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___.

2.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该实验首次有利的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气压强的测定 1. 托里拆利实验:

________国科学家__________用一根长约________米的_______________的玻璃管在海平面上进行测定__________的实验,最后水银柱下降到___________时就不再下降了。

2. 大气压强的值的计算过程:

大气压强的值等于___________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所以大气压的值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大小的大气压相当于有___N的压力作用在1cm2的面积上。

3. 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____Pa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___米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四、大气压强的变化

1.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大气压的大小还与天气和季节有关

。 2.简单介绍气压计 3。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 课堂小结 当堂反馈:

1.第一位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科学家是(

A.托里拆利 B.牛顿 C.伽利略 D.焦耳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玻璃管中留有小量残余空气,则( ) A.大气压强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同 B.大气压强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C.大气压强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不可以直接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是( )

A.带挂钩的塑料吸盘能吸附在光滑的玻璃上 B.钢笔从墨水瓶中吸取墨水 C.用塑料管吸取饮料瓶中的饮料 D.河堤的下段比上段要造得宽

4.水银气压计若挂歪了,其读数将会(

A.与实际气压一样大 B.比实际气压小 C.比实际气压大 D.无法确定

5.某容器内水面上方的气压为1.2个标准大气压,则容器内水的沸点_________10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6.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把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高度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已知实验室所在地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在如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水银上方为真空,则管内A点的压强为_______毫米汞柱,槽内B点的压强为_______毫米汞柱.8.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管内进入了一点空气,测得的结果是730毫米汞柱,而当时实际大气压的值是756毫米汞柱,那么管中水银面上方空气的压强是________毫米汞柱.

第14篇:大气压强.doc教学设计.doc

说《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包括“证明大气压存在”和“测定大气压的值”两部分。有2个较为重要的科学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二、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资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理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及产生原因,能说出马德堡半球实验及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及托里拆利实验,记住大气压的值。过程与方法:

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体会平衡(等效、转化)的科学思想和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用具:

马德堡半球,两用抽气筒,玻璃杯,硬纸板,水槽,量筒,皮碗(塑料挂衣钩),烧杯,足够的水,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大气压现象及解释;难点:托里拆利实验;

突破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件演示等方式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课件)演示覆杯、瓶盖上升、瓶吞蛋、金属盒变形等四个小实验,引起学生兴趣,组织讨论后指出与大气压有关,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证明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完成与大气压有关的小实验。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小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了解。一段时间后,师生共同分析所作实验(以学生分析为主)。

教师指导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师生借助课件共同分析,引出大气压的存在及作用;屏幕展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指出这些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马德堡半球实验还证明了大气压非常大;

(三)问题激思,设计探索:

提出:大气压到底多大?如何测量?能不能利用已有器材并结合已有知识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了解。 一段时间后,请部分学生说明展示所作实验并组织讨论可行性,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间接测量大气压,进一步认识到可以用学过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测量大气压,从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四)观察思考,分析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不能在课堂上演示,怎么办?看录像! 课件展示实验过程。(提出观看要求) 展示思考问题:

1、为什么要将玻璃管内灌满水银?

2、水银柱开始时下降说明什么?

3、后来停止又说明什么?

4、试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课件动画展示分解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上述问题并要求学生计算大气压大小:

(P=ρgh=13.6×103 Kg/m3 ×10N/Kg×0.76m=103360pa≈10 5pa)并指出大气压的值可以用mmHg来表示。

出示几个与托里拆利实验有关的问题,通过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计算大气压支持水柱的高度,了解格里克的气压计。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实验思想。(平衡、转化等)

(五)拓展应用,联系实际:

1、解释引入新课的四个小实验中的道理;

2、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 (屏幕展示并适当解释)

(六)总结评价,交流建议: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谈收获,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出示课下阅读、完成实验的资料及网址,引导学生课下继续学习了解有关知识。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略)

说《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七星一中

孙丽新

第15篇:自用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详案)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来自马家店中学的张丽丽老师,今天将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首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一、情境导入

教师表演小魔术“饥饿的瓶子”

师: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究大气压强的神秘世界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2)

1、能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重点)

2、能简单叙述托里拆利实验,记住标准大气压的数值(难点)

3、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和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能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液体压强,谁能说说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

师:所以它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生活的大气也具有流动性,它是否也有压强呢?让我们试试看 师演示:空杯装满水

师:若把水杯倒过来会有什么现象? 生:水会落下

师:如果我在杯口盖上一张纸片,再把它倒过来,大家猜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纸片会落下,水会流出

师:师演示纸片覆杯实验,并换用不同方向

师:液体对纸片产生了向下的压强,纸片没有掉下来,说明还有一个更大的力向相反方向托住了纸片,那么是谁托住了它呢? 生:空气

师:对了,是空气。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纸片的受力分析(幻灯片3) 师:从图可以看出,真的是大气压强托住了纸片,当杯子换不同的方向,纸片并没有掉下来,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同学们也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请大家完成学习任务卡的任务1,比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前准备:塑料吸盘、玻璃板、医用注射器、水槽、水、广口瓶、硬纸片)

师:学生边做边巡视,找两个同学到前面来演示,并颁发奖品——饮料 师:请两位同学喝掉你们的奖品

生:开口瓶子装的饮料容易喝进嘴里,封闭瓶子的喝不进去

师:看情况进行解释,第一口喝饮料是吸走了吸管内的空气,瓶内饮料上方因为有空气,所以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把饮料压入嘴里,并强调是“压”不是“吸”。因此,我们平时喝饮料一定得把孔开的大一点,让空气进去才行。

师:这些实验都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其实,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好多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幻灯片4)

师:早在17世纪,人们对大气压强还很陌生,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就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用两个直径约40厘米的铜半球,抽出里面的空气,然后让马夫在球的两边各拴4匹马,一起向两边拉.但是,铜球仍是原封不动.市长只好再增加4对马,再向两边拉,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被分开了,这回,大家终于相信了大气压的存在。————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下面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来模拟这个实验,游戏的名字叫“谁是大力士” 生:“大力士比赛”两个同学上前面来拉皮碗,拉不开

师:老师将皮碗分开,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边观看(幻灯片

5、6)边解释原因

皮碗受力分析:抽掉皮碗里面的空气,气体变少,气压变小,两个皮碗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到一起;当空气重新进入皮碗中,皮碗内外都有气体,里外气压平衡,所以很容易就打开了。

师:既然大气压强这么大,大家想不想知道它的具体值呢?下面就请大家完成学习卡片的任务2 师:两分钟时间到,大家有没有看懂实验啊? 师:请大家观看视频弄懂这个实验 生:观看视频(幻灯片7)

师:结合托里拆利实验图片(幻灯片8)讲解: 托里拆利实验,将管内装满水银,倒置放在水银槽中,这时管口是不可能进入空气的,解决了密封性问题,管内的水银柱受重力作用下降,管内由于没有空气进入所以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水银槽上方是有气体存在的,所以是大气压支持了76cm水银柱的高度,因此,试管粗细、倾斜,水银柱的高度都不变。我们只需要计算出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可以知道大气压强是多大了。 师:请同学自学P40最后一自然段,计算大气压强的数值 生:阅读

师:这就是标准气压(板书具体值)需要大家记住

师:老师有个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托里拆利实验可不可以用水来做呢?

先给大家半分钟思考一下,然后组内交流意见 生:讨论后汇报 师:根据情况提示

师:若我们把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标上对应的气压值,它就可以测量大气压强了,下面请大家完成学习卡片的任务3,以及学习目标4对应的任务,限时2分钟 生:汇报自学任务(幻灯片

9、

10、11)

师:大气压强刚才已经帮助我们喝饮料了,下面谁能说说它在生活中其他应用? 生:举例

师:补充生产生活的应用(幻灯片12——最后) 师:师生解释魔术“饥饿的瓶子”

四、师生小结

五、教师释疑

六、检测

1.

1标准气压=______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______Pa 2.

有一种家用塑料吸盘挂衣钩,中间是个空皮碗,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壁或玻璃上,在钩上挂上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A.墙壁对它有吸引力

B.玻璃对它有吸引力

C.衣钩对墙壁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3.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段封闭的试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入水银槽中,管中水银柱会下降,当下降到一定高度时,管内水银柱将___________(下降、不再下降、上升)。如果将试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高度将_______(变高、不变、变低),如果将试管换成更粗的,管中水银柱的高度将_______(变高、不变、变低)。 4.

多选:下列属于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夏天经常用吸管喝饮料B.中医理疗中的拔罐

C.菜刀的刀刃磨的很锋利D.给禾苗灌溉时经常会使用水泵

七、作业

1.必做:参照教材P41“想想做做”,自制一个气压计,并把它从楼下拿到楼上看看水柱有什么变化

2.选做: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大气压强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以此为题,完成一篇科幻小故事。

第16篇:《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 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 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即可求出大气压的值为 1.013×10Pa。 发现: 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对实验测量无关。

展示:生活中的气压计。用多媒体展示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器并了解其作用; 目标三:

3、通过阅读说出气压对生活的影响。活动三:通过阅读说出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 大气压强与高度、沸点的关系:

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增大。

回答:为什么高山上煮饭要用高压锅? 表现式评价(让C层学生各两名)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是按照主要是感性上认识的要求去准备的,后来分析了一下,还是可以适当做一些理论分析,来增强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这个也是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中,这些实验的共同特征是,一边有空气,一边没有空气,由此引出大气压的存在,这个应该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来。

5

第17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研究问题的精神。

2、渗透等效思想。\"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教学用具:

1、演示:课件;报纸,尺子;塑料瓶,硬纸片;拔罐玻璃瓶,蜡烛,火柴,平底盘;钢笔;注射器等

2、分组:大小试管各一个,水槽或大烧杯等。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新课

器;

教师导控: 把尺放在桌面上,由学生用力打下;把报纸盖在尺上面,

再由学生用力打尺,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 由学生演示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前后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教师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请看:我这有一个塑料瓶,把它灌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倒过来,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

生:手压着纸片

师:将托纸片的手移开,现在是谁压着纸片呢?(略有停顿)我们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只有——空气(最好等学生说出来),是大气压压住了,有没有同学认为是水把它粘住了?

生: 有

师:这个小瓶底部有一个小孔,我一直用手堵住了小孔,如果我把手移开,猜一猜会发生什么情况?(可能有各种猜想,可让学生任意说,猜想之后)事实胜于雄辩,实际做做看(学生做的过程中,强调要先把小孔堵住,纸片和杯口不能有空隙)

生:水洒了(有的学生不小心,把水洒了)

师:为什么?

(先由学生解释,最后教师补充)

师:如果是水把纸片粘住了,松开手时,纸片应该依然不掉。但它现在掉下来了,这主要是因为瓶底的小孔和大气相通,也受到了相等的大气压力的作用,水由于重力作用就将纸片压下来了。

(如果有的同学还不太明白)

师:同学们请看,把瓶灌满水,不要把小孔堵上,会看到水从小孔流下来,现在我用纸片把瓶口盖上,水为什么不流了?因为小孔处的水被大气压压住了,我把纸片拿走,上下都受到相等的大气压压力作用,水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就又流出来了。那么到底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产生原因:

1、受重力作用

2、具有流动性)

师: 原来地球周围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层就叫做大气层,由于空气受重力作用(板书:受重力作用)因此,大气有压强,而空气又象液体那样能流动,(板书:具有流动性)因此,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板书: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前面的两个实验都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 取生活中的物品反复做实验,通过小实验的层层设疑,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并由小实验的结论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通过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师:其实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已经用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同学们请看屏幕:结合课件介绍实验过程(板书: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 同学们再看下面这个有趣实验:(结合课件)把一个瓶子铺上少许沙子,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在瓶子里,然后把剥了壳的熟鸡蛋堵在瓶口,过一会,发现棉花熄灭了,鸡蛋落入杯中,谁能帮我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并最后加以补充:棉花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使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是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内)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课件,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使课堂教学更直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学生分组实验:

师: 现在我们共同来完成一个实验:把大试管装满水,将空的小试管轻轻放入大试管内三分之一长度时,两手拿住大小试管,迅速倒置后,立即放开小试管,可观察到大试管里的水慢慢地流出,同时小试管在大试管内自行上升,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手保护试管,下面同学们边实验边讨论这是为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的同学)(引导学生解释:水由于重力从两试管的夹缝中流出,使得小试管上部形成真空,大气压就将小试管压入大试管内)

师:同学们打过针吗?怕不怕?谁能描述一下注射器是怎么把药液吸上来的?

(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边演示边复述:先把活塞推到底端,然后把针头插入药液中,再向外拉活塞,大气压就把药液压入注射器内了)

师: 同理,用吸管吸饮料,用钢笔吸墨水,也都不是吸上来的,而是大气压压上来的。

师: 现在同学们做下一个实验:把试管装满水,抓住管底向上提,保持试管口不要离开水面,猜想试管中是空的,装满水还是有水但不满?实际做做看。

生:装满水。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逐步的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而后强调实

验条件,设法实验解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且自己由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印象深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还能让学生经历自己探寻规律的全过程,体会自己发现规律的那中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大气压强的值

接上面的实验

师:试管内的水产生不产生压强?

生:产生压强

师:水为什么不流出来?

生:大气压支撑着。

师: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格里克做他的著名实验之前11年,已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板书:测值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做实验时用到了水银,而水银有毒,现在已经都不在课堂演示了,所以,请同学们看屏幕:(边看屏幕边讲解,把能支撑多高的水柱也计算出来,最好是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做。最后强调他测出的这个值是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值,地方不同,大气压也不同)(板书:760mmHg=1.01325×105Pa)

设计意图: 由于本实验中的水银有毒,所以由实验演示改为课件演示,同样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推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并透过生活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可以渗透等效思想。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实验尤其是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二是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应用练习:

师:下面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点实际问题:

1、同学们见过拔罐器吗?谁用过,帮老师演示一下是怎么用的,好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演示,之后提问)你知道这里面蕴涵着什么物理知识吗?(帮助解答)拔罐器抽出了一部分空气,使得罐里面的压强小于罐外面的大气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肉就被压进罐里了。

2、下面老师要考验你们是否能灵活运用本节知识:我把一小段蜡烛固定在小盘上,在盘中加入少量红色水,将玻璃瓶倒置在水中,罩住蜡烛,同学们注意观察,并用本节知识解释你看到现象。(引导学生解释)蜡烛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瓶内的空气,使得瓶内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水压进了瓶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认真观察及研究问题的精神。

五、课后思考题: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了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在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生物实验及实例中,哪些现象将不在发生?

设计意图:加强物理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六 板书设计

大气的压强

产生原因:

1、受重力作用 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具有流动性 测值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760mmHg=1.01325×105Pa 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 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七、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主动优化、补充简单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留下深刻的印象,变“学会”为“会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真知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3、采用“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施教,是为了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亲切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第18篇:《大气压强》教学设计1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湖北省松滋市沙道观初级中学 丁云华 湖北省松滋市教科研中心 蔡传平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与液体的类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介绍生产生活中的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又通过介绍抽水机等,强化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感知,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瓶吞鸡蛋、覆杯、半球等实验探究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半球、托里拆利实验粗略和粗确测量大气压的值。

学法: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类比,学习大气压值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瓶、鸡蛋、酒精棉球、水槽、水、硬纸片、两个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试管各1支,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注射器、水、烧杯、一个吸盘挂钩、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小吸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探究实验一(瓶吞鸡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实验,让瓶子吞鸡蛋,(将鸡蛋放在瓶子上),吞不下去,怎么办呢?(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瓶子里烧,再放上鸡蛋),鸡蛋吞进去了,瓶子为什么能吞进比瓶口粗的鸡蛋呢?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存在

师:(多媒体展示瓶吞鸡蛋全过程)。鸡蛋虽受重力,但瓶口卡住了它,用酒精在瓶里烧一下,鸡蛋就吞进去了,为什么?

生:(猜想)空气压力。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空气(多媒体介绍大气层)。液体受重力,能流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会不会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呢?

生:(猜想)有。因为空气也有重力,能流动。 演示:探究实验二(覆杯实验)

师:(将杯子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为什么不掉下来? 演示:探究实验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师:(将大试管装满水,将小试管放进大试管,倒过来,水流出,小试管却上升),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生:大气压向上的力的作用。 学生:探究实验四(注射器吸水)

师:请同学们做注射器吸水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 生:大气压把水压进了注射器。 学生:探究实验五(吸盘半球实验)

师:用两个吸盘合在一起,挤出其中的空气,用力拉开,并解释现象。

生:需很大的力才能拉开,大气压把半球压住了。 多媒体再现:探究实验六(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早在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就有人做过著名的类似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全过程:将两个半径为20cm的铜制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两边用马拉,直到增加到16匹马时,伴随一声巨响,半球才被拉开。)

师:经过上述大量探究实验,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生: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压强很大。 2.大气的测量 (1)用吸盘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值。

师:(分析前面吸盘半球实验),当两边用力拉吸盘时,弹簧测力计拉力与大气压力是什么关系?(如图)

生:相等。 师生:据PFF得,P大气压拉力 SS因为吸盘中空气不易抽尽,所以P大气压为粗测值。 (2)用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量大气压值。

师:回顾覆杯实验,如图,纸片不掉下来,说明P气P水。换一个高些的杯子做实验,纸片还是不掉下来,说明仍然有P气P水,什么时候,纸片将掉下来?

生:P气P水即P气水gh时,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七(托里拆利实验)

师:为减少h,我们选用较大的水银做实验,(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当h为76cm高时,液面不下落。据P气银gh得P气1.013105帕

即一标准大气压。

师:一标准大气压可支持多高水柱? 生:据P气水gh得

h10m (3)常用气压计

师:(多媒体介绍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液化气罐上的气压计、医用氧气瓶上的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大气压的变化

师:大气压的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观察大气压与海拔高度关系图)

生:与海拔高度、季节、温度有关。 演示:探究实验八(自制气压计)

师:(在带塞玻璃瓶塞上打一小孔插入细管,由细管向瓶中吹气,)瓶中液面上气压变大,管中液面上升。

4.大气压的应用。

师: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里,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强? 师生:(多媒体展示)

真空吸盘

活塞式抽水机

吸饮料 等

(三)、课堂小结 师:学到了什么?(略) 教学反思:

一、通过大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行大气压强值的测量,观察大气压强的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大气压强。

二、利用气体与液体类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大气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

三、改变覆杯的高度做实验,直至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广泛列举生产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实例,有利于体现、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第19篇:“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

李科敏,苏卡林,李奇云,徐旭玲,张娜

(湖南理工学院 物电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摘 要:在“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到了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发展。 关键词: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实践体验;合作交流

1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构建有效的教学过程,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给学生创建“实践体验” 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发展。 2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是在学生学完“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对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大气压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对学生而言,要理解它的存在和知道它的大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下面,我们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 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 2.1 利用奇迹,引入新课内容

[师生表演]教师出示一个矿泉水瓶,瓶口套有一个气球的进气口,气球的其他部位都位于矿泉水瓶的内部,如图1(a)所示。

学生表演:教师拿住此矿泉水瓶,由班上力气较大的一名学生上台表演把此瓶中的气球吹大。表演结果:学生用尽力气,并做了长时间努力,都没办法把此瓶中的气球吹大!但此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空气中的同种气球吹大。

教师表演:教师利用同一套装置,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矿泉水瓶中的气球吹大!在停止吹气时,在没有给进气口密封的情况下,被吹大的气球也不向外放气而保持体积不变!如图1(b)所示。但在教师下令放气变小时,被吹大的气球立即向外放气、体积变小!(三大奇迹!)

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大气压强”在起作用。(由此引入新课)

1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奇迹,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唤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a) (b) (a) (b)

图1 图2 2.2 创设情境,感知大气压强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一个盖住瓶盖的空雪碧瓶,如图2(a)所示。先向全班同学提问:要使空雪碧瓶变瘪,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备选答案:用力压。)再从班上选一个力气大的学生,请该学生上台展示用双手对压的方式把空雪碧瓶压瘪的过程。(结果:该学生只能使空雪碧瓶产生较小的变形但不能把空雪碧瓶完全压瘪!可见,要想将空雪碧瓶压瘪需要很大很大的压力!

[教师演示]教师在空雪碧瓶内倒入一小杯开水(用开水加热瓶内的空气),片刻后倒掉开水,并迅速用瓶盖盖住雪碧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完好的雪碧瓶很快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所压瘪,如图2(b)所示。对比上述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空雪碧瓶的周围存在一个很大的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惊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吸引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讨论]这个巨大的压强是谁施加的呢?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进行思考:地球周围有几百千米厚的大气层,就像液体因重力作用会在其内部产生压强一样,大气层也会因重力作用在其内部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与液体压强一样,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类比液体内部压强的本质进行思考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和实践。 2.3 设计活动,体验大气压强

[体验活动1]体验拉吸盘。用两个有塑料挂钩的吸盘模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排除两个吸盘中的空气,让两个学生向两端拉开吸盘,体验大气压强的大小,如图3所示。

图3

2 (结果是:学生很难拉开两个吸盘,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拔出吸盘的艰难过程,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巨大。

[体验活动2]制作和操作“听话的矿泉水瓶”。在一矿泉水瓶的两端各开一个大小适当的小孔,如图3所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把矿泉水瓶倒过来,并用手指堵住矿泉水瓶底部的小孔。操作体验:(1)手指松开底部小孔时,瓶中的水会随之从瓶中流出;(2)手指堵住底部小孔时,瓶中的水会随之停止流出。

[学生讨论1]瓶中的水为什么会随着手指的松开、堵住小孔分别出现流出、停止流出的现象呢?(参考答案:手指松开小孔,瓶中的水受到向下和向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大气压强作用而抵消,此时,瓶中的水仅仅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而从瓶的下端流出;用手指堵住小孔,瓶中的水受到竖直向上的大气压强和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但大气压强对瓶中的水产生竖直向上的力大于水的重力,所以,此时瓶中的水不会流出来!) [学生讨论2]你还见过哪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事例?

设计意图:利用活动和讨论,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巨大,并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4指导实验,测量大气压强

[学生活动]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要求学生利用“带有塑料挂钩的吸盘”、“玻璃板”、“弹簧秤”等工具,设计一个能测出大气压强大小的实验,并利用设计的实验估测大气压强的大小。

图4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如图4所示的实验,并通过实验测量,利用公式pF/S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结果是:各组得到的结果相差较大。教师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怎样改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视频展示]精确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教师利用视频向学生介绍如图5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利用公式pF/S液gh,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和一个标准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1*105Pa),强调一个

图5

3 标准大气压强大约相当于1千克力压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观察和思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手脑并用的能力。 2.5 借助实物,介绍测量工具

[教师介绍](1)水银气压计:在托里拆利实验的玻璃管旁立上刻度尺,即成为一种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气压计;(2)无液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携带不方便,给学生介绍使用较多的无液气压计——金属盒式气压计,并介绍其结构及应用。 2.6开展讨论,探讨相关因素

[学生讨论]根据大气压强的来源,讨论影响大气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考察点的高度、温度等因素)

2.7利用实例,研讨新知应用

[学生活动1] 体验注射器吸水。让学生将注射器的针头放入水中,抽动活塞,体验注射器往针筒内吸水的过程。并讨论和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压强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2] 自制抽水机。教师出示手摇式抽水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6(a)和6(b)所示,指出图中单向阀门的作用,要求学生讨论、思考和表述这种手摇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利用手摇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指导每组学生将一个矿泉水瓶制成一个抽水机并操作抽水,即在矿泉水瓶的侧面打开一个小孔,利用薄金属片和透明胶带在小孔处设置一个单向阀门,如图6(c)所示,只要上下抖动这个改装的矿泉水瓶,就会看到杯中的水被逐步抽到瓶中并由小孔喷出。

(a) (b) (c)

图6

[学生活动3]选用一根塑料输水管,用手掌做单向阀门,并使输水管在装满水的容器中上下抖动,要求把水管下面的水抽出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手脑并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并培养学生 4 的操作兴趣、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教师介绍] 拔火罐。拔火罐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这种疗效显著的方法是由我国祖先发明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它是以杯罐作工具,借加热法排去杯罐中的部分空气,杯罐内部空气冷却后的压强小于杯罐外的大气压强,从而使杯罐可以吸附在人体皮肤上,使人体达到疏通经络、通畅气血、驱寒除湿等效果。你能否进一步改进这种拔火罐的装置?(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利用“拔火罐”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气压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讨论1]这么大的大气压强压在我们身上,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坏?

[学生讨论2]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请你结合大气压强想象一下:长期生长在沿海一带的人们,刚到西藏高原时会有什么感受?长期生长在西藏高原的人们,刚到沿海一带时又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3]如果我们直接跑到没有大气的太空去,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认为此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参考答案: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我们体内都有一个和外界大气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个向外的压强;长期生长在沿海一带的人们,刚到西藏高原时,因为外面的大气压强小于体内向外的压强,因而会有全身发胀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相反,长期生长在西藏高原的人们,刚到沿海一带时,会有全身受压的感觉;如果我们直接跑到没有大气的太空中去,由于体表没有受到指向体内的大气压强,但体内向外的压强仍然存在,并等于大气压强,这使我们的身体会受到一个由体内指向体外的巨大作用力,它会使我们的身体因此而炸裂;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必须穿上特制的航空服,使人体表面拥有一个指向体内且大小等于大气压强的压强。)

[奇迹揭秘] 开始上课时,教师表演了三大奇迹,这主要来自大气压强的作用和矿泉水瓶底部开了一个小孔,如图1(a)所示。堵住瓶底小孔,就没办法把瓶中的气球吹大;松开小孔,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瓶中的气球吹大;再堵住瓶底小孔,在停止吹气时,在没有给进气口密封的情况下,被吹大的气球也不向外放气而保持体积不变,如图1(b)所示;再次松开小孔,被吹大的气球立即向外放气、体积变小!请同学们利用大气压强等知识进一步讨论和解析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牵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2.8引导总结,把握知识要点

[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然后板书: (1)大气压强:地球周围的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具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与液体压强一样,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一个标准大气压强: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小约为1.01*105Pa,大致等于1千克力压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3)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金属盒式气压计。 (4)影响大气压强大小的因素有:考察点的高度、大气的温度等。 (5)大气压强的应用:注射器吸水、抽水机抽水、拔火罐等。 2.9 利用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课后实验] 学生选用底部开了孔的纸杯和轻质塑料片做覆杯实验。用手指堵住该孔,杯中装满水且用轻质塑料片盖住杯口,把杯子倒过来,并在前后左右轻轻倾斜晃动杯子,观察杯中的水会不会从杯中流出来?松开手指(即打开该孔),会发生设么现象?思考并表达: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参考答案:与“听话的矿泉水瓶”类似)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气压计,用它来观察楼下到楼上或者山下到山上的大气压的变化,并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和体会写成小论文贴到“学习园里”与大家交流。[图7(a)和7(b)是岳阳市十二中八年级两个学习小组的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的学生实验和小组合作,以任务为牵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a) (b)

图7

3 教学反思

在此“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了一系列“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做到了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注重 6 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发展。这个教学设计,我们已经在岳阳市第十二中学八年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建设项目: 湖南理工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2016-2018):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李科敏(1965.11—),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第20篇:《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赵继红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究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现我对 “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设置发现问题的学习环境

观察1 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1 观察3 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二.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发展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三.从现象的分析与印证,促进学生现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

2 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大量物理事实的印证和类比,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发现并理解实验的本质,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从现象的分析与数据的处理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和记录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只有对有关的现象或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找出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奥托•格里克通过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确很大,但只有测出大气压强具体数据,问题的假设与推断才真实可信。

3 正因为如此,托里拆利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4),完成这一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也很有益处。由于水银有毒,实验不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室演示给学生看。演示时要不断地倾斜玻璃管,并测量出管内水银面与水银槽中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差,让学生类比分析。教学时也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讲解这一实验,让学生真正明白大气压强就与此时的水银产生的压强相等。还可以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说明,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托里拆利实验,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强能使水银柱保持在管内不下降,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管中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师在水银槽中加水,然后把倒插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缓慢上提,当玻璃营口升到水银和水的界面以上时,管中的水银就流出来,同时水就进入玻璃管中,并充满玻璃管,从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

五.让学生亲手实验,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与乐趣,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活动

1、将两只皮碗紧贴在一起,同桌的两位同学相互对拉。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活动

2、让同学们玩一玩“粘粘球”,让其解释“粘粘球”为何不会从球拍中掉下来。

4 活动三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中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阅读材料“大气压发现的历史”,体会知识发现的不容易,领悟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应对此特别重现。

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自然现象或物理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一直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自主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学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性学习不断深入下去。 (1)为什么钢笔墨水用完后,吸墨水时总是要先将吸管压瘪才能将墨水吸起?

(2)抽水机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 (3)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社会走向物理,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策略,也是探究性教学设计的重要策略。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