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原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3 08:37:5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相关书籍: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r.m.加涅

《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观点》 p.m.德里斯科尔

《学习与教学》 r.e.梅耶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 布卢姆 《系统化教学设计》 w.迪克

《教学设计》 p.l.史密斯

一 教学系统导论 1 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如: ? 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 什么时候练习与反馈最有效 ? 技能知识学习的前置知识有哪些

掌握教学设计原理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理论,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事件和活动中去,使教学更有效。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没有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最佳的,基本假设: ? 教学设计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 ? 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毅力、时间、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原有知识、学习能力等) ? 教学设计模型可运用到多种教学场景下(学生个体、小组、大组),原理保持不变 ? 利用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反复设计与验证,使教学趋于完善 ?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包含相关子过程(原子过程是: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评价、

反馈等)

? 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 1.2 学习原理

学习情境

人在清醒的时刻,都在观察和处理信息,一些信息被记忆,一些被摒弃。

是什么让人记忆:

? 学习者内部(来源于学习者,想获知) ? 学习者外部(提供一个事件,包括学习内容、目的、方法等环境) ? 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情境、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等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原则

从学习原理中,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 ? 接近:教学环境与学习目的相接近

教学情境的设计接近学习的目的,或学习预期。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纲,而不应以方便学习或教学为目的。如,学习目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装配一支枪”,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图纸。

? 重复: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反应需要重复,以使学习得到进步

重复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反应,只是一种练习形式,而非基本条件,也不是必须的。 ? 强化:使学习变得有期望,以便学习者能“自我激励”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看到预期的结果,并相信能达到,将使学习得到强化。预期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

? 短期,如学习习得了,就有奖励等 ? 长期,如社会期望、人生追求、家庭厚望等 ? 合作协商:学生与其他学生或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学习,以确认信息的意义,即合作学习环境可以

促进学习? 广泛认知:学生广泛的获取相关惰性知识(初步接触,并不注重应用,在需要时能回忆起来,并

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的知识),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 组织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促进学习发生

要明确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和目的。 1.3 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分类: ? 内部:学习者心态、先前习得的知识及程度、个人目标等 ? 外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管理等 学习过程 篇2:《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概念,原理及名词解释

一.教学与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二.教学原理的基本假设:

1.教学设计必须已帮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的,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

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的。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目标与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导着

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2.学习是一个手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卡罗尔界定了至少五个影响学生所能达到

的学习程度的主要变量:(1)学生的毅力(2)允许学习的时间(3)教学质量(4)学生的能力倾向(5)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些变量不是无关的,因此一个有效 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能仅关注其中之一。 3.教学设计模型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应用。 4.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教学首先要包括学习者,并且利用学习者进行检验,利

用这些来自学习群体的反馈来修改教学并使其更有效。 5.教学设计本身作为一种过程,应当包括如下子过程:确定预期结果、开发活动、设

计备用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 6.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

三.若干学习原理

1.接近原理:指的是刺激情景必须与预期的反应同时呈现。 2.重复原理:指的是要是学习得到进步并靠可靠的保持,刺激和它的放映需要重复或

练习。

3.强化原理:一个新的行为,倘若在他出现时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随其后,则这一

新的需变更为的学习讲得到增强。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的基本过程(addie模型):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五.言语信息:

目的:是为了强调表现性的性能。功能:为学习者建构其他技能,提供一种结构或基础。 言语信息的学习

分类:名称的学习—-指获得以命名方式对客体或客体类别做出一致语言反应的性能。

事实的学习—-事实是表示俩个或多个有名字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六.知识:当信息被组织成有意义的,相互练习的事实和概括化的内容时,通常被称为“知识”。

七.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章节小结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加涅在本章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二章 设计教学系统 加涅首先给教学系统下了一个定义: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的安排,这与教育技术94定义中的“学习资源和过程”恐怕有密切联系。随后,加涅指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而教学开发是执行计划的过程。

第三章 教学的结果 这一章表明了定义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人们对教育有如此多的期望。另一个原因是需要把笼统的目的转化成逐渐具体的目标。本章还包括对习得的性能类型的分类:(1)智慧技能 (2)认知技能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第四章 学习的类型------智慧技能与策略 本章从教育系统预期结果目标开始,然后提出为了设计特定教程、单元和课,需要讲表现性目标分成几大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这样做有利于 :考虑目标的充分性;决定教学顺序;计划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学习条件; 第五章 学习的类型------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 本章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尽管它们有一些公共特征,但事实上它们是各不相同的。 1.言语信息:能用言语陈述的事实。概括性知识和有组织的知识。 2.态度:选择个人行为的方向。 3.动作技能:执行身体运动的行为表现。

第六章 学习者 影响新的教学材料学习的学习者特征表现为人类记忆中的集中组织。智慧技能、任职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这五种习得的性能直接影响这五种新的性能的学习。另一类记忆组织被表征为能力,可通过心理测验来测量。这些是对人类品质的测量,而人类的品质又能预测不同个体完成行为表现的某一些一般类型的情况。人类学习者的其他特征可归为特质。能力和特质以简介方式影响新的学习。

第七章 确定表现性目标 本章对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提出了一个无成分的指导。这无成分是:1.情境2.习得的性能3.对象4.行动5.工具和限制

第八章 学习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集中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程序,执行这些程序是为了产生设计和确定教学条件所需的系统信息。信息加工分析描述了学习者在执行他们的学习任务时所采取的步骤,这些步骤包括:1.输入信息 2.行动 3.决策。学习任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重点目标和使能目标的先决条件。区分了联众先决条件----必要性的和支持性的。必要性先决条件是所习得性能的组成成分,因而其学习必须事先进行。其他的先决条件是某个性能的学习更容易或更迅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支持性的。

第九章 设计教学顺序 本章开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程的组织如何安排教学顺序的问题联系起来。排序决策是在教程、客体、课和课的组成部分这四种水平上出现的。列出了在教程和课题水平决定教学顺序的方法。课题顺序的教程计划主要通过一种茶馆是性逻辑来完成。一个课题可能要先于另一个课题,或者因为它描述了较早的事件,或者因为他是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因为它给后继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背景。

第十章 教学事件 本章论述了构成针对学习结果的角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发生在一节课中。这是谢通常外在于学习者的事件,由教师、课文或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其他媒体来提供。起支持作用的外部事件的一般特征可以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推论出来的,它认为单个学习活动包含许多内容加工阶段,这些阶段包括:1.感觉时间的短暂登记, 2.刺激特征在短时记忆中的暂时储存,3.利用复述过程延长短时储存的时间,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做准备„„..从这个模型中推论出的教学事件是:1.引起注意2.告知学习者目标3.激

起对先决性的学习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引出行为表现7.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的反驳8.测量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和迁移。

第十一章 技术-----潜在用途 本章讨论了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学校、工业部门、联邦政府与军事部门中的培训过程、结果与学习结果。

第十二章 单节课的设计 本章将备课作为如下主要活动的完成来对待:1.在教程、单元或主题的范围内安排可得顺序,2.设计单节课,使学习的有效条件能被纳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事件中。讨论了备课的四个步骤:1.列出课的目标2.列出想使用的教学事件3.选择能完成事件的媒体、材料和活动4.注意教师、培训者和设计者的作用。

第十三章 测量学生的行为表现 本章的重点是采用标准参照解释的目标参照测验。这种测验有以下几个重要目的:1.它们表明每个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并可以继续学习下一个目标2.它们允许及早发现和诊断学习失败,这样有助于识别所需要的补救性学习3.他们提供了改进教学本身的信息4.它们是公平的评价,因为它们测量了目标上的行为表现,而这一行为表现是作为期望学生学习的指标而呈现给学生的。

第十四章 集体学习环境 本章讨论了三种不同的集体规模:1.俩人组2.有3~8名学生的小组3.有15名或更多学生的大组。而适用与这三种不同规模集体的教学特点取决于教师管理教学事件的准确度。

第十五章 在线学习本章讨论了最有效的在线学习计划包括如下问题:1)教员的利用2)做中学3)合作4)通达全世界。

第十六章 教学评价 本章讨论了教学材料、教程与课程的全面评价至少要包括以下五个调查和反馈领域:1.对教学材料的评价2.对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质量检查3.测量学习者对教学的反应4.测量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成绩5.估计教学效果。

读后感

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

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篇3:《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是加涅的其中一本代表作。从书名中的“教学”二字可知,这本书讲述的并不仅是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大致浏览过加涅的这本书,该书分为十六章,他在书中不仅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还提出了技术的潜在用途,学习发生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发生的影响,总结出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并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首先,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国内的实践与理论所涉及到的教育技术基本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

术相关的硬技术,而加涅的教学技术学则更多地类似于国内教学论、课程论研究的范围,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

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 ?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好好读这本书,研究学习,但是从中学习什么呢?我想从中可以学习加涅解决复杂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把心理学与教育

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学习和教育时,把认知观和行为观相结合。在认知观中,既吸取建构主义中有用的东西,也吸取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有用的东西。在研究学习时,既把学习看成是过程(事件),也把学习看成是结果。在研究学习的条件时,既指出其内部条件,也指出其外部条件。另外,怎么学也是一个问题。学习加涅的著作,首先要了解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且把这些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去。但是其中也不乏缺陷之处,他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例如,他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对发展的作用考虑很少,他强调对学习类型做分析,将复杂现象加以分解,但对于如何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研究不够。又如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记得有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他说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有说什么,就是说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也不能影响我们对加涅的理论的学习。篇4:教学设计原理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进行计划,使学生参与到促进学生的事件和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以最佳效果帮助学生学习。

二、教学设计的任务

1、如何考虑原有学习

2、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外部条件计划新学习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

2、设计必须关注到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毅力、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倾向、学生学习能力

3、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必须利用学习者对设计进行检验(课后反思)

四、教学设计的过程—addie模型

五、单节课的教学设计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定教学事件----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其中:

定教学目标及目标实现的顺序: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题。我们教学中有五类教学目标即智慧技能(利用概念、原理、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认知策略(获得信息的方式)、言语信息(能够陈述的知识)、态度、动作技能。无论何种技能,它的学习均需有先前习得的技能做基础的,这个条件制约了教学目的的顺序。

智慧技能的类型根据复杂程序进行分类: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后者均需前者己习得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学顺序的设计由易到难,注意梯度。

定教学事件:一节课的教学事件分九段即引起注意(用新异的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告知学习者目标(传

达对学习者学习的希望,有助于他们关注对技能的学习);激起对先决性的学习的回忆(通过提问等形式唤起学生的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描述任务,用例子展示和强调要学习的知识);提供学习指导(给出学习内容的详细说明以提供提取线索);引出行为表现(学生学习活动);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反馈(通过练习);测量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是否己掌握);促进保持和学习迁移(提高和变换环境的练习)。

定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活动:

定教学处方即每个教学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实现这一教学事件的教学活动

2、教学设计的组成

3、教学设计的描述

对照案例讲解幻灯片中的理论阐述篇5: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

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

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 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

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 总之,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

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

推荐第2篇:教学的设计原理

教学的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科学。教学设计的首要意图是规定最佳的教学方案,作为一种知识实体,教学设计旨在达到预期教学成果最优化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化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 教学与教学系统

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活动中的人员要素,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性要素,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的活动的主体,因此他们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性材料,是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媒介,包括 文字教材(教科书,图表,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 。

教学媒体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和条件性要素,它包括教学所需要的物质设备、技术与手段等有关的物质和条件性教学资源。 学校教学系统的主要任务:

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

为学生奠定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基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现代社会公民素质。 培养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预先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的整体把握,良好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行动纲领,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引导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 教学设计过程的共性要素 学习者及其需要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应该比较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认知与发展特征,学习者学习起点水平,学习者学习动机等 。

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内容的层次结构,教学内容的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展示的程序和方式等。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分析,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标准等要素的确定与表述。

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学北京与环境的分析,教与学双方活动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应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特征性与效果功能的分析,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与方式的确定 。 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设计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学活动信息反馈方式与渠道的分析,教学效果检测内容,检测方式的确定,制定总结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策略。 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从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将教学设计归纳为三个层次: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指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它所针对的教学设计的任务来说,可以称为长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一般需要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共同研究完成,例如学校的学科教研室。 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除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之外,还起到协调年级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作用。单元教学任务设计一般由同年级同一课程的任课老师共同参与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是针对一节课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所以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一般由任课教师来完成 。

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师备课的区别

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是以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基本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传统的备课通常情况下依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来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设计从作为教学技术的角度来说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其实践意义在于应用科学原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而传统的教师备课活动,教师凭借的是自己以往教学过程中已有的实践经验,来选择和确定具体教学过程。 作为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桥梁。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较为系统地应用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推荐第3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讲台前面有6张凳子,请7位同学来抢凳子坐。我不看同学们怎样坐,我敢肯定的说:这6张凳子中总有一张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同坐,大家相信吗?(师生演示)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这其中蕴含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主操作

探究新知 (一) 活动1 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 师:你们摆摆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们发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 说理活动

① 师: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4,0,0)(3,1,0)(2,2,0)(2,1,1) 师:你们是这样记录的吗?

师:还可以用图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还可以用表格记录。师板书在黑板上。 ② 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板书: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③ 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平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

④ 师: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枝铅笔呢?(学生交流)

⑤ 把5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板书:5÷4=1(枝)„„1(枝)

⑥ 课件出示: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 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 把10枝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板书:7÷6=1(枝)„„1(枝) 10÷9=1(枝)„„1(枝) 100÷99=1(枝)„„1(枝)

⑦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 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① 学生活动 ② 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③ 师: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④ 师: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1、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2(本)„„1(本) 9÷2=2(本)„„1(本)

2、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生:至少数=商+1

3、师: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

”,(点题)。“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灵活应用

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课件出示: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课件出示: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四、畅谈感受

教学结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抽生谈谈,师总结。) 在这堂课中,我首先设计(抢凳子游戏,讲台前面有6张凳子,请7位同学来抢凳子坐。我不看同学们怎样坐,我敢肯定的说:这6张凳子中同学们不管怎样坐,总有一张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同坐,大家相信吗?)目的一:小孩子最喜欢玩游戏,一说玩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二: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抽屉原理,对解决这类问题有什么作用?

接着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法动手操作、汇报、板书,得出结论,又提出: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法进行讲解(边操作边讲解),其实这方法是用平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得出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平均分的摆法最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铺垫。

然后,出示活动二: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先动手操作,同时用算式计算,看算式的规律是:发现是至少数=商+1 接着我反问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的锻炼。

推荐第4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标准试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广角”例

1、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编排特点

1、教材借助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在这里,“4枝铅笔”就是“4个要分放的物体”,“3个文具盒”就是“3个抽屉”,这个问题用“抽屉问题”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物体。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通过直观地摆铅笔,发现把4枝铅笔分配到3个文具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这里,只考虑存在性问题,即把4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都视为同一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通过罗列实验的所有结果,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出的疑问。为了对这类“抽屉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只是数据比例题的稍大。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

2、例2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

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实际上,如果设定=1,这类“抽屉问题”就变成了例1的形式。因此,这两类“抽屉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1只是例2的一个特例。教材提供了让学生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情境,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从而产生探究原因的愿望。学生仍然可以采用枚举的方法,把5分解成两个数,有(5,0),(4,1),(3,2)三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更具一般性的仍然是假设的方法,即先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利用有余数除法5÷2=2„„1可以发现,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还剩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研究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后,教材又进一步提出“如果一共有7本书,9本书,情况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类推,得出“7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5本书”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这几个“抽屉问题”的特点,寻找规律,使学生对这一类“抽屉原理”达到一般性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归纳出“要把(是奇数)本书放进2个抽屉,如果÷2=„„1,那么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1)本书”的一般性结论。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延续了第68页“做一做”的情境,在例2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把 “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座位”,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和“鸽子进巢”模拟想象事情情景的发生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从而牵引出“平均分”这个更具一般性的方法。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材内容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要把三本书放进两个抽屉,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两本书。这样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抽屉原理”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因此,“抽屉原理”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例1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

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里(

>,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把多于

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里(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

教学对象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个纸杯、笔、扑克牌

教学策略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我主要运用了产生式教学策略中的数感教学策略和应用意识教学策略两种方式,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抽屉原理。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情境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二、讨论交流,操作探究,寻找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我利用提出问题——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初步建模——运用假设法——发现规律——介绍课外知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1、提出问题:(1)把3本书、4支笔分别放进2个抽屉、3个文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笔筒)至少放进几本(几枝)。让学生猜测“至少会是”几支?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并板书。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铅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2)参与教学策略。由问题产生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如利用“鸽巢原理”中鸽子的聪明和机智一一占巢以及同学抢座位的做法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抽屉原理和“平均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再结合前面学生的动手操作验证平均分的的作用。

(3)合作教学策略。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请五位同学一起来玩“抢座位”的游戏。5人抢4个位置,说开始后每人必须坐在位置上。你们先想像一下他们可能的坐后的情景,看老师猜的对不对。

他们都坐下了么?老师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一把椅子上坐了两个同学,对不对?假如请这五位同学再坐,不管怎么坐,总有一张椅子至少坐两个同学,同意么?板书:总有 至少

其实这里蕴含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原理呢,它里面又有什么需要我们去探讨呢?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

(1)要把3 本书放进2个抽屉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桌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提醒学生左2右一与左1右2是同一种方法)

(2)反馈:两种放法:板书 (3,0)和(2,1)

(3)观察这两种放法,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有2本书) 让孩子们充分地说(仿照抢座位来说)。板书: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有2本书。

(4)“总有”什么意思?你能用另外一个词代替它(一定有) (5)“至少”有2本什么意思?(最少是2本,2本或者2本以上) 小结:这就是数学上著名的 “抽屉原理”。即把东西放入抽屉里,怎么放,出现什么现象。

2、研究4枝笔放进3个杯子。

(1)现要把4枝笔放进3个杯子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多媒体依照学生回答展示放的情况,并把放有2枝或2枝以上的杯子用红线圈出。

(3)从这四种放法,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有2枝笔) (4)小结:同学们在研究4枝笔放入3个杯子里是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么你能用抽屉原理告诉老师这里有几个抽屉吗?其实,数学上又把“抽屉原理”叫做“鸽巢原理”。 (5)多媒体出示4个鸽巢 5只鸽子

问:鸽子的进巢情况会怎样,还有前面的结论吗? 学生想象一下鸽子回巢的情景,小组讨论进巢的实际现象。

(6)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抢座位游戏,再结合聪明的鸽子进巢情景模拟试验,说明“抽屉原理”也就是“鸽巢原理”和“平均分”有关(突破难点)。由平均分引出除法算式。

(7)师生总结:如要能一眼看出摆放结果,利用平均分(除法算式)比列举法要简单、明了、方便的多

(8)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前面游戏和3个活动。叫生板演。

3、(1)把6枝笔放进5个杯子,是不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把7枝笔放进6个杯子,是不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把100枝笔放进99个杯子,是不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2)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汇报:只要放的笔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笔。提示学生用字母表示N+1个笔放进N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枝笔。

(3)如果笔数比杯子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枝笔。”摆一摆,说一说。

(4)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笔放进杯子的情况,只要笔数量多于杯子数量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2枝笔。

(5)如果7只鸽子飞进5个鸽巢,情况怎样呢?8只呢(多媒体出示) 同桌交流,汇报, (6)写出除法算式,总结结论。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1)多媒体出示 5本书 2个抽屉 会有几种放置情况?学生动手放并反馈 (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每一种放法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最能一眼看出结论的是哪种方法:即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书,剩下的1本书放进任何一个抽屉中,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也就是平均分,用算式表示是: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

如果把9个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3、板书算式后提问:现在你们又有什么发现,放置结果的至少数又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后互相说说并汇报结论。得出;

至少数 = 商+1 问:如果没有余数结论是什么 (至少数 =商 )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抽屉原理”的一个小奥秘。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其实“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多媒体显示抽屉原理的来历)

4、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如课前我们玩的游戏。

5、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是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1)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任意抽出来的五张至少有几张是同一种颜色的?

(2)在我们班的任意13人中,总有至少几个人的属相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3)六(1)班有学生55人,我们可以肯定,在这55人中,至少有 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想一想,为什么?

(4)多媒体出示:数学家波沙童年的故事。

匈牙利现代数学家厄尔迪斯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数学家就是将咖啡变为定理的机器。”

有一次厄尔迪斯听说本国有个9岁的神童叫波沙,他便专程到布达佩斯去看他。见面后,他问波沙:“从

1、

2、3„„100中任意取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互质,这是为什么?” 波沙正在喝咖啡,他用汤匙在杯子里搅了几下,然后就轻松地回答了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将

1、

2、3„„100分成50个组,每组两个相邻的数为1,2|3,4|„„|99,100|。如果每组中各取一个数,那么至多只能取出50个数。因此如果取出51个数,那么必有一组的两个数都被取出。而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互质,因此取出的51个数中必有两个数互质。

这里就运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抽屉原理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老师对你们利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充满了信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四、总结全课

五、布置作业。

2、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1)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这是为什么?

(2)某班有32名小朋友是在8月份出生的,能否找到两个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小朋友?为什么? (3)小明和小刚掷色子,小明说:“我掷了7次,至少有2次点数相同。”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有:商+1

3÷2=1(本)„„1(本) 2(3,0)(2,1) 4÷3=1(枝)„„1(枝) 2(4,0,0)(3,1,0)

2(2,2,0)(2,1,0)

5÷4=1(只)„„1(只) 2 7÷5=1(只)„„2(只) 2 8÷5=1(只)„„3(只) 2 5÷2=2(本)„„1(本) 3 7÷2=3(本)„„1(本) 4 9÷2=4(本)„„1(本) 5 11÷3=3(本)„„2(本) 4

至少数=商+1

推荐第5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课《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滨河路小学 刘会敏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3.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6、教具学具:课件、扑克牌、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棒、杯子。

7、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52张扑克牌,由一名学生任意抽5张,老师猜测:至少有两张同一花色。 激趣:想知道这个魔术的奥秘吗?学了今天的数学知识,相信你也会玩这个!师:那么像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大家想不想弄明白?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这个原理。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的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把这个数学奥秘弄懂!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

师:刚才我们做游戏,不管怎么抽,总有两张扑克牌是同一花色。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杯子里,有多少种放法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可不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情预设: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2枝铅笔。)

2、理解“至少”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最少2枝,也可能比2枝多)

师: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样证明这种现象呢?下面,就需要自己动手利用学具去摆一摆,动脑去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证明我们这个猜想。

3、自主探究

(1)前后位同学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1摆一摆,想一想,可以怎么样去摆放?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个记录单,你们可以把摆放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你们分析结果是不是符合我们之前的猜测。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第一种方法:

(4,0,0)(3,1,0)(2,2,0)(2,1,1)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测。(像大家刚才这样把每一种放法都列举出来,然后去一一验证,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第二种方法:

师:还有别的思考方法,来验证我们之前的猜测吗? 假设法:(学生汇报)

师课件演示,说明:先假设每个文具盒里各放入1枝铅笔,余下1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现象。

4、优化方法

那么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学生解释说明,师课件演示)

师:你们为什么都用第二种方法,而不用列举法呢?

5、发现规律

师:通过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当笔的枝数比铅笔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2枝铅笔。)

师:同学们能有这么了不起的发现,真不错!说明大家认真动脑思考了。那么老师这有一道和我们刚才这些题稍稍不同的题,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来解决一下?

6、出示做一做: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1)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2)全班汇报,解释说明。

(3)教师用课件演示(虽然鸽子的只数比鸽舍的数量多2,但是也是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师: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来证明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许多。要是铅笔的枝数比杯子多2,多3,多4„„呢?

学生依次假设法进行分析:把5枝铅笔放进3个杯子,把7枝铅笔放进4个杯子,把15枝铅笔放进4个杯子会有什么发现?

7、学生观察板书小组内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当铅笔的枝数比杯子的数量多时,至少数应该用“商加1”教师板书“商加1”

8、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 )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板书式子:8÷3=2…2 (2+1=3)

教师课件演示: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所以应该是商加1.

(三)结论

师:同学们,真的非常厉害,刚才我们一起探究的这种现象,就成为“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课件介绍“抽屉原理”的小知识。(课件出示)。

三、拓展应用

“抽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引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用你学习的原理验证老师课前玩的扑克牌游戏。

1.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扑克是同花色的。说明理由。

2.算一算。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3.说一说。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4.在我们班的任意13人中,总有至少几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5.一盒围棋棋子,黑白子混放,我们任意摸出3个棋子,至少有2个棋子是同颜色的,为什么?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铅笔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

4 ÷ 3 = 1……

1 5 ÷ 4 = 1……1

100 ÷ 99 = 1……1

5 ÷ 3 = 1……2

7 ÷

4 =

1……3

9 ÷

4 =

2……1

15 ÷

4 =

3……3

4

数学活动课《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很多老师一看这内容,觉得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无关,没有任何联系。其实,“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我在设计时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我觉得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原生态的、充满“数学味”的课;课堂中教师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这一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本内容之后,本人反思本内容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

1、情境的创设“目的化”。

创设情境,目的不是为了创设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同时也是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我以“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扑克是同花色的。”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种花色相同的现象,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2、知识的探索“自主化”。

“抽屉原理” 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对于“总有”、“至少”这两个词的理解。在探索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由“猜测——验证”的方法来构建模型,再通过“数量积累,发现方法——深入探究,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初步建模——实际应用,解决问题”。完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利用手中的铅笔和杯子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主化。

3、学生学习“互助化”。

课堂中,我以小组合作为主进行对知识探索的同时,学生对自己探究的方法在组内进行认真的交流,这样,每个学生不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也间接学到同学们很多好的方法。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容易选择一问一答的师生交流代替学生思考,这样有片面性,而小组内的交流是生生交流,能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因为学生的语言更接近学生,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更有效。

这节课下来,自己感觉不足的地反有:

在验证抽屉原理时,用铅笔数比杯子数多1这个环节,设计的题目过多,过于细,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多数学生理解了,就要换一组数据探究。而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节奏比较慢,耽误了后面练习的时间。再让学生说实践结果的时候,我怕学生不懂,叫了好几个学会来回答。这样做可能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觉得都会了没有必要听了,还有就是浪费时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自己弄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明白的老师不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011.4.

推荐第6篇:透视原理教学设计

《透视原理》教学设计

素描基础教学——透视原理

授课人:夏光挺

【教学目的】让学生能理解最基本的透视原理

【教学重点】透视原理和平行透视以及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导 入】通过生活中的透视形态导入透视的最基本规律

【讲 解】

一、透视的概念: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 。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所产生的一种视觉反映。

二、透视产生的原因:人眼看物,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远近距离不同的相同物象,距离愈近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大,反之,反之愈小。

三、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我们绘画时,要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空间和体积深度,其关键就在于准确把握体面关系和透视缩形。

四、透视的分类:

1、平行透视:当立方体的一个体面与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即为平行透视。

(注: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假设的水平线) 其规律为:

a、平行透视中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 b、与立面相垂直的平行线均向“心点”消失

2、成角透视:当立方体上下两个体面与地面平行,其它体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即成为成角透视。其规律为:

a、立方体的任何一块面都失去原有的正方形特征,产生了透视缩形的变化 b、与垂直线相垂直的平行线向两侧余点消失

c、离视平线距离越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反之,越小 d、仰视透视线为近高远低;俯视透视线为近低远高

3、倾斜透视:与画面与地平面都成倾斜的面,有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向上的倾斜线消失于天点;向下的倾斜线消失于地点。(略)

五、小结: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透视的最基本形式: a、近大远小

b、所有平行线均向后消失

c、离视平线距离越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反之,越小 d、仰视透视线为近高远低;俯视透视线为近低远高

【范例1】忽视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以及离视平线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的规律。

【范例2】其忽视了在俯视角度中的透视线为近低远高的规律,导致苹果与陶罐的前后位置关系混乱。 【范例3】五官平行线的关系显得混乱,并未能很好的表现出透视线向后消失的原理,而且也忽视了越离视平线远,其透视线斜度越大的规律。

通过上述三个范例,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透视在学习素描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临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结构素描

【要 求】根据今天所学,合理运用好透视的关系来表现画面。

推荐第7篇:两个原理教学设计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学设计

奋斗中学高三数学组 赵莉娜

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它是本教材第一章《计数原理》的第一节,这两个原理为排列组合,随机变量的概率等内容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基本思想方法在解决本章应用问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因此,它理应成为我们重点把握的内容。因为现在是高三复习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具体内容,所以只有是来通过习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更好的掌握两个原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及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现在高三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连续上课近五个月,有点处于疲劳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欠佳。该班是理科重点班,班中学习成绩有点两极分化。但是该班的学生有很强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一部分同学思维活跃,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而且能够清楚讲解,能够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计数原理有一些印象,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自觉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克服难点,深入理解重点。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我认识到数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的关键。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第一个认知层次让学生回顾旧知,为本节课做好铺垫;第二个认知层次知识回顾、双基自测,通过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掌握知识;第三个认知层次巩固提高、点击高考,通过合作完成知识的迁移,与高考接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是2个课时,教学媒体设计是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复习并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内容.(2) 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从浅入深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两个原理,并通过一题多问式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定理的理解,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体会两个定理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两个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正确的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正确地区分“分类”和“分步”.教学过程: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出现形式,让学生有复习的方向) 【考试大纲】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多为选择,填空,一般与排列组合结合.【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弄清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础.

二、复习回顾,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因为是高三复习,所以直接让学生回顾知识点)

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主要内容,所以此处设计板书,也让学生时刻以此为做题的依据.

三、知识回顾、双基自测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简单的判断题和两个填空题对两个原理有个初步的理解认识)

2 接着趁热打铁,再出两个加点难度并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来进一步让学生清楚三个问题:要完成一件什么事?完成这件事有几类方法?每类方法需要几步完成? (设计意图:提起学生的做题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变式来体会:怎样完成一件事?

(设计意图:不换背景,一题多变,出一题完成一题,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分步原理,解决常见的疑难点)

四、巩固提高、点击高考

因为数字的排列组合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所以我将几类高考题汇总到一个题目中,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个题目,并让学生展示答案.(设计意图:此题属于难题,有专家通过数据分析,各类讲解中学生给学生讲是效率最高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此题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高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计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在开始计算前要进行仔细分析——需要分类还是分步.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后再分别对每一类进行计数,最后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求和,得到总数.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完成了所有步骤,恰好完成任务,当然步与步之间要相互独立.分布后再计算每一步的方法数,最后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把完成每一步的方法数相乘,得到总数.布置作业:课本第180页 自测自评1-4,例1,巧练模拟

1、

3、4,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最后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可以提前预习。

教学反思

优点:计数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本节课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能做到由浅入深.在对两个原理的运用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深化概念,让学生进行思维深度的拓展训练.学生积极配合,并达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缺点:问题应该分散给多名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学习面扩大.板书设计欠佳,有不规范的地方.最后一个小组合作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把握好时间,难点处理上有点快.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我曾经询问过好多师姐师哥,想让他们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他们的回答都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六,按照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之后的。加涅认为为了明确终点目标并对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分类并做进一步的分析,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过程中的。因此,我们先阐述作业目标,然后讨论任务分析。

以上六点就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感想。作为对教育技术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加涅的贡献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通过阅读对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充实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理念。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

《教学设计原理》是加涅的其中一本代表作。从书名中的“教学”二字可知,这本书讲述的并不仅是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大致浏览过加涅的这本书,该书分为十六章,他在书中不仅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还提出了技术的潜在用途,学习发生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发生的影响,总结出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并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首先,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国内的实践与理论所涉及到的教育技术基本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而加涅的教学技术学则更多地类似于国内教学论、课程论研究的范围,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 „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好好读这本书,研究学习,但是从中学习什么呢?我想从中可以学习加涅解决复杂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把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学习和教育时,把认知观和行为观相结合。在认知观中,既吸取建构主义中有用的东西,也吸取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有用的东西。在研究学习时,既把学习看成是过程(事件),也把学习看成是结果。在研究学习的条件时,既指出其内部条件,也指出其外部条件。另外,怎么学也是一个问题。学习加涅的著作,首先要了解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且把这些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去。但是其中也不乏缺陷之处,他的理论体系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例如,他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对发展的作用考虑很少,他强调对学习类型做分析,将复杂现象加以分解,但对于如何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研究不够。又如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记得有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他说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有说什么,就是说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也不能影响我们对加涅的理论的学习。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

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 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

总之,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

第11篇:英语课堂设计教学原理

1.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础

教学是教师干预学生学习行为和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不同的干预行为导致的结果常常千差万别。有的教师能够对教学任务举重若轻,而有的教师却会对很简单的任务也无能为力,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教师缺乏“课堂设计”的理念,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堂教学设计指的就是教师在针对一个具体学生群体和学习任务时,如何突破环境和种种制约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的努力。所谓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指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达到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都有收获。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并不明白这层思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错误的思想。

错误之一:课堂教学等于教课本。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自己沦落为课本的奴隶,他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完成几项练习,教掉几页课文,而没有考虑教材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教材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心理需要。缺乏这些思考的后果是教学变成教课本。

错误之二: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一样的,因此每一次上课教师必须在“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方面面面俱到。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必定和一项“情感目标”相联系,因此挖空心思地给每堂课寻找一个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教师的长期目标,也是一切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教师需要把情感目标蕴含在平时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态度之中,如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很不幸,外语教学就是不停地对付错误的过程)、如何对待学生的思想、行为,包括学生的生活问题等等,总之,情感目标并不是一个显性的目标,可以随意组合在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例如我们在教授“冠词”知识时,无论如何也无法教育学生在学习“冠词”时要“热爱学习”,“热爱知识”和“热爱同学”之类大而空的目标。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情感目标作为一个长期的教学原则去遵循,而不是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中去专门教授。如果硬性地规定每堂课都要把情感目标设计进去,那所有的课程都有可能变成“宗教课”或者“道德教育课”,那样的教学效果将十分可怕,教师们不难想象结果如何。

教学是十分个性化的活动,只要教师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教师就会有很多创造的机会,一个优秀教师就是一个独特的演员,能把教学的技能转变成艺术。

1.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础(续)

错误之三:课堂设计要找到一个“灵丹妙药”,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尽管有一些共同的科学原理要遵循,但是当教师面对具体的任务时,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来独立解决困难,而不是去找灵丹妙药。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医生十分相近。优秀的医生面对病人时,总是动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参照医学院学习时所获得的原则性知识,创造性地设计治疗方案,最后检验的方法不是看用了什么先进的药物或设备,而是看病人有没有治好。外语教师同样如此,面对一个难教的班级,教师的工作和医生几乎是一样的,最好的检验方案是学生能否完成当初设计的目标任务。因此,教学没有“灵丹妙药”,每次上课都是一个挑战。这时,教师的自身资源,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识高度,教师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教师对学生特点的认识就是造就教师的“灵丹妙药”的药方。

错误之四:轻视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课堂教学设计无论怎样合理,方案无论多么巧妙,天衣无缝,教师的教学仍然十分依赖于经验的积累。但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课堂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在“学生”,“材料”,“教学目标”,“评估”,“教学活动”,“内容掌控”等若干变量之间寻找最佳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控制住变量,尤其是教材的变量保持不变。有经验的教师懂得这种手段的重要性,通常第一年使用新教材时,教学设计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对教学内容掌控不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若能在第二年重复使用该教材,将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有极大的收获。然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经验积累的价值,在换汤不换药的种种“教改”名义下,年年换新教材,这种做法使得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深受其害。教师要记住,教学不是能够在一夜间产生惊天动地的大发明,可以彻底推翻我们以往的经验,目前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教改其实都是“左右摇摆”的杨柳枝,因此,教师完成了第一轮教学以后,应该尽可能地重复使用教材,而不是急急忙忙去追逐时髦,频频更换教材。教师的经验是产生教学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能够估计出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是什么?学生虽然不能事先告诉我们该教什么,但是对于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文化氛围却有一种比较稳定的期望。这种期望反映了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这些期望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初三,高三阶段,学生可能更加关心“考试策略”和“学习策略”,而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可能更加期望教学行为能产生长远性效果。初中学生和小学生可能又不一样。初中生可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因此,初中生可能会期望老师在交际活动,或者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结束以后能帮助他们强化语言知识,而小学生由于没有能力区分意义和形式,因而十分容易产生对语言形式教学的抵触情绪。此外,农村和城市的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不同的期望,城市的学生可能见多识广,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期望要高于农村的学生,而农村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常常关系密切而在课堂上更像熟人和朋友那样。学生的这些社会文化和学习背景都应纳入课堂教学设计者思考的范围之内。

对学生了解还包括他们对待英语的态度问题。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母语学习与学习者态度无关,但是外语学习受态度的影响很大。由于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在农村地区、城市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外语在社会上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外语仅仅是一门学校的功课,学习的动力主要是为了升学和满足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学习者对待英语的态度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考虑培养学习者“国际公民”的“多元语言能力”的观念。未来的中国社会一定会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多元语言能力的人,多知道一门语言就多一分重要的生存资源。语言是每个人的重要的文化资产,所以课堂设计首先就要尊重学习者已有的语言资源,力求在教学中加以利用。

2.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框架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设计的原理是首先调查学习者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外语的需要,他们当前的语言生活中有什么样的英语语言需要,然后考虑语言学分析的结果,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学习内容,将其编写成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

这种设计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其既不切合实际,也没有针对性。在学校环境中,这种设计理念更不靠谱。中小学学生并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生活,教师也无法估计他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语言需要,所以中小学学生是典型的“没有目的的外语学习者”。正如上文所述,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

对于教师来说,希望他们从学生未来的需要出发,从语言学家的研究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也是不现实的。大部分老师所接受的教学工作不是去独立设计教材或大纲,而是在给定的材料上设计教学。他们在选择教材上基本没有发言权,即使有,他们对教材内容也是没有发言权的。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怎样利用“所指定的教学材料”,掌握科学的课堂设计原理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设计高效率的教学。

面对所给定的教学材料,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我要教什么?”这个问题继续问下去就是“这篇课文/对话/活动”里面有什么值得可教的内容?

教师在选择什么可教时,需要懂得学科内容的本质。 就英语内容来说,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1)语言到底是什么?

(2)学会一种语言意味着学会什么? (3)这些语言内容儿童是如何学会的?

(4)我们是否可以参照儿童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就教学方式而言,教师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1)我用什么方式来展现这些内容?

(2)我的学生会对我选择的内容作出什么反应?他们会感兴趣吗? (3)我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兴趣?

(4)他们能接受这些内容吗?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了吗? (5)他们有那些资源我可以利用? (6)他们对我的期望是什么?

(7)这些内容中,那些地方我的学生容易“摔跤”?我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2.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框架(续)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对教学内容的思考用下面图形表示(图一)。

一、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框架

图一表明,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问题有下列因素:

(1)语言内容和情节(体现在“话语(discourse)”、“功能(functions)”、“语体(genres)”、和“文化(culture)”四要素中)

(2)语言知识(体现在“知识”一栏内,“语音(pronunciation)”、“词汇(vocabulary)”和“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s)”三个要素)

(3)语言技能(体现在“技能”一栏内,“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

这个框架表明,任何一份语言教学材料,教师都有多种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案。从语言知识教学角度,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从语言技能的角度来看,教师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听说读写”活动;从语言内容的角度来看,教师可选择的有思想内容(discourse),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functions),语言体裁特点(genres),文化内涵(culture)等四个方面。

教学内容既可以选择语言的单项项目,也可以选择多项综合性项目,例如词汇教学就可以结合文章的上下文(discourse)学习这个词汇的用法、搭配、语境、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来练习这这个词汇。这样来看,教师对于内容选择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教师没有权利选择教材,他们仍然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决定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师本人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把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一个精通英语的人更容易选择到重要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能给学生产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机会,具有更强的语言规则的讲解能力,因而,更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知识、技能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因此,教师对内容的选择还包括“技能训练”。在选择技能训练时,教师必须懂得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是不同性质的学习行为。语言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理解,从而懂得语言的规则。但是语言规则不等于语言能力,语言规则必须能够熟练/正确地得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转换为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必须以技能来带动知识的获得、巩固和激活。所以,语言教师理所当然需要考虑技能的训练。

技能训练有别于知识学习的地方是技能的发展遵循小步走的逐步发展规律。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选择语言知识时,由于技能训练的特点,我们不能贪多,每次教学决策时,我们只要选择很少的一点知识,就能利用技能学习的规律设计出大量的语言训练活动,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语言知识的选择,我们要“精之又精”,而对于技能训练,我们要“多多益善”。最后,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训练,无论是综合性训练还是单项性训练,无论是用母语讲解还是用目的语讲课,都要尽量把“语境”,“功能”,“语体”和“文化”要素组合在教学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尽力把“结构”的“功能”与“语境”融为一体。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当教师在给定的教材中选择内容时(利用图一),教师必须考虑下列问题: (1)我选的这个内容有合适的教学手段吗? (2)我的这种教学手段应该用什么活动方式? (3)这种活动方式容易操作吗?

(4)这种活动方式能自然地展现语言知识和技能吗?

(5)这种活动需要几个阶段,如何开始,如何过渡,如何结束? (6)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有学习行为产生吗? (7)这种学习行为能产生足够的认知深度吗? (8)这样的认知深度能使学习者发展语言能力吗?

此外,教师还要考虑:“我如何知道学习者学到了我期望他们学习的内容?”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同时考虑下列评估问题: (1)我如何判断学习的结果?

(2)他们能通过我设计的学习活动学会我选择的学习内容吗?

(3)学生要完成我这个活动,学到我选择的内容和技能目标,他们要经过什么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4)学习者在这些活动中对内容有思考深度吗?

(5)学习者能接受我的这种评价吗? 他们心目中学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这种成功?

归纳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三个重要方面归纳到下列图表中(见图二)。

二、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框架

图二展示了设计教学目标的思维框架。当教师根据图一选择了内容以后,就要考虑如何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用什么手段,这个手段不仅指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包括一系列教师所要用到的材料,设备或技术等辅助工具。最后,教师必须考虑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手段教这样的内容,学生能不能学到教师希望他们能学到的内容呢?我如何知道他们是否学习成功?成功了多少?

这个设计框架给教师们设计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教师既有选择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自由,但是也有对教师的制约,教师必须保证所选择的内容,选择的活动,能让学生学到教师期望他们学到的内容。

第12篇:原电池原理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马玉梅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 新课引入手机电池创设了教学情景,通过两个演示实验作为探究教学,让学生观察到 “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 “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通过一个医学小故事,让学生帮助格林太太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

五、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杯稀硫酸溶液、一杯蔗糖溶液、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七、教学过程 【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手机,你们都喜欢用什么款式的手机,为什么?手机待机时间长短与什么有关?这些电池虽小,但是,在生活中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你们知道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原电池。 【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3.在第二个实验中连接电流表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2.铜片上有气泡 3.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问] 化学反应总伴随着光能、热能等的相互转化,在实验三中是否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呢?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过渡] 我们把这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上述装置我们称为Cu-Zn 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多媒体动画演示。

【设疑】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 [“Flash 铜锌原电池”] 配合课件演示。

演示实验分析:1.电子流向。2.电极及电极反应。3.电极的判断。

[生师讨论解释] 原来,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比铜活泼, 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

这一反应可表示如下: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 Zn - 2e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 + + 2e = H 2 ↑(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Zn + 2H + = Zn 2+ + H 2 ↑(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 [巩固提问] 1.原电池中,电子从哪极流出?通过外电路流回到哪极? 2.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哪极是较活泼金属?哪极是较不活泼材料? 3.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4.原电池组成的条件是什么?(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②电解质溶液。闭合电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 [再复习演示动画]„„

【实验指导】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Cu-Zn-H 2 SO 4 原电池,大家可以据此更换电极材料和溶液来探索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活动中介绍】 同学们可以根据给出的实验,动手操作看其能否形成原电池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板书】3.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趣味实验】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原电池呢?实验“水果电池”

【小结】 原电池是一种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解决问题】1.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她整齐洁白的牙齿里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虽然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头疼病仍无好转。这个时候,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格林太太并为她治好了头疼病,同学们想知道化学家是怎样治好格林太太的病的吗?

【课堂练习】 2.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

3.A、B、C都是金属,A与B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A与C插入稀硫酸溶液组成原电池时,C电极上有氢气产生。 A、B、C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

A.A>B>C B.A>C>B C.B>A>C D.B>C>A 4.请根据电子的流动方向,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 2+ = Cu + Fe 2+ 判断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第13篇:雀巢原理教学设计

雀巢原理”教学设计

里塘小学 陈武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雀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雀巢原理”,会用“雀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人数虽然不多,数学成绩却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还有探索和钻研的精神。个别学困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确有相当在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教学中恰当引导,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们一起成长。 教学重点

1.经历“雀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2.理解“雀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盒子、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雀巢原理。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还有不同的放法吗?你能发现什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平均分) 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同意吗?

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把20枝笔放进19个盒子里呢? 把100枝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2.把5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让学生思考:5÷3=1-------2(余下的2枝怎么放?)

1+1=2枝(余下的2枝还要平均分放。)

把8枝笔饭放进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把13枝笔饭放进9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把100枝笔饭放进9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笔数是文具盒数的1倍多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笔

3.把6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生:6÷3=2枝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二)教学例2 把7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枝铅笔?

7÷3=2-------1 2+1=3枝 如果8枝、10枝呢?

8÷3=2-------2 2+1=3枝 10÷3=3-------1 3+1=4枝 做一做

1.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2.5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至少坐2 人,为什么?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1.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19张,至少有几张是同花色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交流订正。

2.一个数学兴趣小组共70人,至少有几人是同一属相? 讨论什么是笔和盒?

数学小知识:鸽巢原理的由来

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呢?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还把它叫做 “抽屉原理”。 想一想:

1.有一袋苹果,任意放在8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这一包苹果最小有几个?最多有几个? 2.有一袋苹果21个,任意放在若干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最小有几个抽屉?最多有几个抽屉?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14篇: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通电学院 12电信职本班 刘玉婷 20122622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会为今后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容错、并行计算、分布 式系统等课程打好基础,用层次结构的观点并以信息的加工、处理为主线研究计算机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本书内容覆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对本课程所列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单元。既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又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注意反映当代的最新技术。按横向方式组织课程实例,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机型,以减少局限性。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概念讲解清楚、通俗易懂。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电子专业的大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而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更深一步的对计算机的探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互连构成整机的技术;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建立牢固的整机思想。使学生学懂简单、完整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整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部件连接关系和运行机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入门性知识,掌握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它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功能部件及其功能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的技术和性能指标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概述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应用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组成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设计

1.了解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的组成和它们的层次关系; 2.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大功能部件和各自的功能;

3.理解计算机部件的连接关系和整机运行过程的入门性知识; 4.了解3个级别的计算机语言;

5.理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性能与技术指标; 6.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各自面对的主要问题; 7.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8.了解计算机系统分类。

(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概念,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软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掌握:属于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做基本的分析、计算和处理,具有基本的应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2.理解:属于课程中较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说明,具有区别或区分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的能力,以及读懂原理框图、流程图、程序语句和简单逻辑电路图的能力。

3.了解:属于课程中与上述“掌握”和“理解”部分相关的较复杂的内容,作为提高或扩大知识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初步认识、学会、记忆或简单理解,具有简要描述、叙述、说明和举例的能力。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使得学生老师共同探究学习。 (2)情景法

用直观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讨论法

学生分成小组形式,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 (4)练习法

有小练习来对这节课程内容进行检验,以此来观察学生是否完全掌握。 (5)演示法

通过演示数字排序的一般过程,使得师生共同互动探究计算及工作原理。

六、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远程教学包括要求学生收看电视录像课、网上的流媒体(IP)课件、网上教学辅导、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等多种教学形式;面授辅导应考虑学生的在职和成人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平时作业既是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小组讨论课是在教师引领下对预先布置的主题开展讨论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同时,小组讨论课也是一种形成性考核形式,教师应注意把握“引领”、“提问”和“点评”等多个教学指导环节,并依据标准给予每个学生合理的学习评价。

七、教学反思

因为整个第一章在整本书占的比重比较重要,入门是关键,学好概念性的东西才会方便日后的更深入的学习,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关键问题。

1、用实物观察引入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用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构成:

3、和同学一起完成课后练习。

第15篇: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相关书籍: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r.m.加涅

《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观点》 p.m.德里斯科尔

《学习与教学》 r.e.梅耶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 布卢姆

《系统化教学设计》 w.迪克

《教学设计》 p.l.史密斯

一 教学系统导论 1 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如: ? 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 什么时候练习与反馈最有效

? 技能知识学习的前置知识有哪些 掌握教学设计原理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理论,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事件和活动中去,使教学更有效。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没有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最佳的,基本假设:

? 教学设计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

? 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毅力、时间、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原有知识、学习能力等) ? 教学设计模型可运用到多种教学场景下(学生个体、小组、大组),原理保持不变 ? 利用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反复设计与验证,使教学趋于完善

?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包含相关子过程(原子过程是: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评价、

反馈等)

? 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 1.2 学习原理

学习情境

人在清醒的时刻,都在观察和处理信息,一些信息被记忆,一些被摒弃。

是什么让人记忆:

? 学习者内部(来源于学习者,想获知)

? 学习者外部(提供一个事件,包括学习内容、目的、方法等环境) ? 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情境、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等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原则

从学习原理中,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 ? 接近:教学环境与学习目的相接近

教学情境的设计接近学习的目的,或学习预期。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纲,而不应以方便学习或教学为目的。如,学习目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装配一支枪”,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图纸。

? 重复: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反应需要重复,以使学习得到进步

重复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反应,只是一种练习形式,而非基本条件,也不是必须的。 ? 强化:使学习变得有期望,以便学习者能“自我激励”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看到预期的结果,并相信能达到,将使学习得到强化。预期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

? 短期,如学习习得了,就有奖励等

? 长期,如社会期望、人生追求、家庭厚望等

? 合作协商:学生与其他学生或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学习,以确认信息的意义,即合作学习环境可以

促进学习

? 广泛认知:学生广泛的获取相关惰性知识(初步接触,并不注重应用,在需要时能回忆起来,并

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的知识),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 组织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促进学习发生

要明确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和目的。 1.3 学习条件

学习条件分类:

? 内部:学习者心态、先前习得的知识及程度、个人目标等 ? 外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管理等 学习过程 篇2:读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读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很多讲师经常和我谈论,甚至很谦虚地向我“请教”:如何提高讲课技巧,诸如要安排啥游戏?怎么调动学生气氛等等。虽然培训是面对成年人,更注重体验和交流,但本质来说,一个课程就是一个教学过程,核心还是内容的设计。近日读了《教学设计原理》,让我对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加涅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

而市场许多的培训师,几乎从不考虑去设定具体的学习结果类别,唯一考量的是现场气氛,或者美其名曰的偶尔“顿悟”,也难怪有些讲师会在课后长嘘一口气:今天又混过了。

加涅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书引用john keller 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型,很值得培训师分析学员需求和设计培训内容的出发点: john keller 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动机策略: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ication)。他们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因此简称为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他认为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首先是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他们已有的经验密切相关;然后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心;最后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意感。john keller 教授对arcs动机模型的每个方面的亚分类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每个方面的亚分类主要为:

注意(attention)

a1:知觉激活-- 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a2:探究激活-- 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态度? a3:多变性---- 如何维持学生的注意? 相关(relevance)

r1:目标指向-- 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了解他们的需要?) r2:动机匹配-- 如何、何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选择、责任和影响? r3:熟悉性-- 如何将教学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

自信心(confidence)

c1:成就期望--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成功的积极期望? c2:成功的机会-- 学习怎样支持或强化学生关于自己的能力的信念,如何帮助提供成功的机会?

c3:归因模式-- 如何使学生明白他们的成功源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满意感(satisfication)

s1:自然后果-- 如何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 s2:积极后果-- 什么能为学生的成功提供强化? s3:公正--- 如何帮助学生对其成绩产生积极的体验? 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是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系统考虑到这四个要素,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并且认为在教学中每个亚类的运用都是重要的。

摘录下五类习得性能:

(一)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使个体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始于低年级的如读、写、算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都是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的。智慧技能构成了正规教育的最基本和最广泛的结构,从造句这样最基本的语言技能到科学、工程和其他学科的高级技术性能。

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一般说来,所习得的知识被称为程序性知识(anderson,1985)。这种学习与学习某物存在或是有某种特征是不同的。后者是言语信息。如果有人希望知道学生是否习得了这种智慧技能,它就必须观察一类“行为表现”,通常这可通过要求学生有一个或几个特征表明来达到。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一种特别的和非常重要的技能,他们是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性能。“认知策略”这个术语的使用通常归根于布鲁纳。罗斯科夫称它们为“萌芽行为”,斯金纳称之为“自我支配行为”。人们期待个体能经过较长时间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学习和思维来改善这类技能。

如果认知策略已经被习得,学习者可选择认知策略作为解决新异问题的“模式”。例如,首次遇到的问题通常能通过从问题解决所要达到的目的开始,一步步地逆推,来有效地解决,这种“逆推法”是认知策略的一个例子,学习者常常不得不回忆出智慧技能用它来解决问题,

但是,尽管这些技能是必要的,却是不充分的。学习者也必须使用一个寻找解决方法的模式,这是一种个体在过去练习过,或许在不同情况下练习多次的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也被称为“言语知识”,按照理论,它是以合乎语言规则的命题网络形式储存的(anderson,1985)。为了强调它蕴涵的外观能力,又称之为“陈述性知识”。

学校教学的结果之一就是习得和在记忆中存储大量信息。当然,还有大量的信息时在校园外获得的,即从阅读书籍、杂志、报纸或由广播、电视节目等渠道获得的。从这一点来看,要是大量的言语信息学习出现,似乎并不必须使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当然,如果那些听过、看过或读过媒体所提供交流的人具有理解这些交流的基本智慧技能,那么这些交流就会引起许多人的学习。

(四)动作技能

我们期望人们学习的另一类性能是动作技能(fitts & posner,1967)。尽管学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关心的是智慧技能,但我们并不期望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承认缺乏日常使用的某些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最明确的人类性能。作为能力,这种技能的功能只是使动作表现成为可能,当然这些动作本身可以合并到进一步学习中。当学生能在各种情景中使用某一动作,就有理由推断他们获得了动作技能。

(五)态度

现在转到通常被称为“情感领域”的人类性能上来(ktathword,1964),我们称这类习得的性能为“态度”。我们多有人都对各种事物、人和情境具有许多态度,态度的作用是放大个人对某些人、事物或情况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

作为一种人类性能,态度是改变个体行为为选择的一种特殊状态。态度所影响的行为表现就是“个人行动选择”。对某类事物、人、事件做出这样选择的倾向,在一个学生身上可能更强烈些,在另一些学生身上可能较弱些,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学生选择某种活动的概率变化而得以揭示。篇3:《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概念,原理及名词解释

一.教学与教授:教授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教一词指的是一个人想学习者讲授或者掩饰某些东西。但是教师或培训者的角色包括多种不同的任务,如选择材料,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监控教学活动,最终起到内容资源与学习促进的作用,于是更广泛的术语“教学”讲强调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用来使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

二.教学原理的基本假设:

1.教学设计必须已帮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的,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

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的。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目标与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导着

学习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2.学习是一个手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卡罗尔界定了至少五个影响学生所能达到

的学习程度的主要变量:(1)学生的毅力(2)允许学习的时间(3)教学质量(4)学生的能力倾向(5)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些变量不是无关的,因此一个有效

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能仅关注其中之一。 3.教学设计模型可以在多种水平上应用。

4.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设计教学首先要包括学习者,并且利用学习者进行检验,利

用这些来自学习群体的反馈来修改教学并使其更有效。

5.教学设计本身作为一种过程,应当包括如下子过程:确定预期结果、开发活动、设

计备用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

6.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

三.若干学习原理

1.接近原理:指的是刺激情景必须与预期的反应同时呈现。

2.重复原理:指的是要是学习得到进步并靠可靠的保持,刺激和它的放映需要重复或 练习。

3.强化原理:一个新的行为,倘若在他出现时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态随其后,则这一

新的需变更为的学习讲得到增强。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的基本过程(addie模型):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

五.言语信息:

目的:是为了强调表现性的性能。功能:为学习者建构其他技能,提供一种结构或基础。 言语信息的学习

分类:名称的学习—-指获得以命名方式对客体或客体类别做出一致语言反应的性能。

事实的学习—-事实是表示俩个或多个有名字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六.知识:当信息被组织成有意义的,相互练习的事实和概括化的内容时,通常被称为“知识”。

七.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章节小结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加涅在本章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二章 设计教学系统加涅首先给教学系统下了一个定义: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的安排,这与教育技术94定义中的“学习资源和过程”恐怕有密切联系。随后,加涅指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而教学开发是执行计划的过程。

第三章 教学的结果 这一章表明了定义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人们对教育有如此多的期望。另一个原因是需要把笼统的目的转化成逐渐具体的目标。本章还包括对习得的性能类型的分类:(1)智慧技能 (2)认知技能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第四章 学习的类型------智慧技能与策略 本章从教育系统预期结果目标开始,然后提出为了设计特定教程、单元和课,需要讲表现性目标分成几大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这样做有利于 :考虑目标的充分性;决定教学顺序;计划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学习条件; 第五章 学习的类型------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本章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尽管它们有一些公共特征,但事实上它们是各不相同的。 1.言语信息:能用言语陈述的事实。概括性知识和有组织的知识。 2.态度:选择个人行为的方向。

3.动作技能:执行身体运动的行为表现。

第六章 学习者 影响新的教学材料学习的学习者特征表现为人类记忆中的集中组织。智慧技能、任职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这五种习得的性能直接影响这五种新的性能的学习。另一类记忆组织被表征为能力,可通过心理测验来测量。这些是对人类品质的测量,而人类的品质又能预测不同个体完成行为表现的某一些一般类型的情况。人类学习者的其他特征可归为特质。能力和特质以简介方式影响新的学习。

第七章 确定表现性目标本章对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提出了一个无成分的指导。这无成分是:1.情境2.习得的性能3.对象4.行动5.工具和限制

第八章 学习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指集中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程序,执行这些程序是为了产生设计和确定教学条件所需的系统信息。信息加工分析描述了学习者在执行他们的学习任务时所采取的步骤,这些步骤包括:1.输入信息 2.行动 3.决策。学习任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重点目标和使能目标的先决条件。区分了联众先决条件----必要性的和支持性的。必要性先决条件是所习得性能的组成成分,因而其学习必须事先进行。其他的先决条件是某个性能的学习更容易或更迅捷,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支持性的。

第九章 设计教学顺序本章开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程的组织如何安排教学顺序的问题联系起来。排序决策是在教程、客体、课和课的组成部分这四种水平上出现的。列出了在教程和课题水平决定教学顺序的方法。课题顺序的教程计划主要通过一种茶馆是性逻辑来完成。一个课题可能要先于另一个课题,或者因为它描述了较早的事件,或者因为他是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因为它给后继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背景。

第十章 教学事件本章论述了构成针对学习结果的角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发生在一节课中。这是谢通常外在于学习者的事件,由教师、课文或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其他媒体来提供。起支持作用的外部事件的一般特征可以从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推论出来的,它认为单个学习活动包含许多内容加工阶段,这些阶段包括:1.感觉时间的短暂登记, 2.刺激特征在短时记忆中的暂时储存,3.利用复述过程延长短时储存的时间,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做准备„„..从这个模型中推论出的教学事件是:1.引起注意2.告知学习者目标3.激

起对先决性的学习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引出行为表现7.提供行为表现正确性的反驳8.测量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和迁移。

第十一章 技术-----潜在用途本章讨论了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学校、工业部门、联邦政府与军事部门中的培训过程、结果与学习结果。

第十二章 单节课的设计 本章将备课作为如下主要活动的完成来对待:1.在教程、单元或主题的范围内安排可得顺序,2.设计单节课,使学习的有效条件能被纳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事件中。讨论了备课的四个步骤:1.列出课的目标2.列出想使用的教学事件3.选择能完成事件的媒体、材料和活动4.注意教师、培训者和设计者的作用。

第十三章测量学生的行为表现本章的重点是采用标准参照解释的目标参照测验。这种测验有以下几个重要目的:1.它们表明每个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并可以继续学习下一个目标2.它们允许及早发现和诊断学习失败,这样有助于识别所需要的补救性学习3.他们提供了改进教学本身的信息4.它们是公平的评价,因为它们测量了目标上的行为表现,而这一行为表现是作为期望学生学习的指标而呈现给学生的。

第十四章 集体学习环境 本章讨论了三种不同的集体规模:1.俩人组2.有3~8名学生的小组3.有15名或更多学生的大组。而适用与这三种不同规模集体的教学特点取决于教师管理教学事件的准确度。

第十五章 在线学习本章讨论了最有效的在线学习计划包括如下问题:1)教员的利用2)做中学3)合作4)通达全世界。

第十六章 教学评价 本章讨论了教学材料、教程与课程的全面评价至少要包括以下五个调查和反馈领域:1.对教学材料的评价2.对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质量检查3.测量学习者对教学的反应4.测量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成绩5.估计教学效果。

读后感

加涅在本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

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16篇: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设计

1.关于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认识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特点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学科特点。例如:实验、科学探究、化学用语、科学方法论和STS等。

化学教学设计包括学科思考,学生思考和教学思考;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 2.初中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初中化学概念的几个体系:

物质宏观微观概念体系 元素 —— 分子 —— 原子

物质分类体系 物质 —— 纯净物、混合物 —— 单质、化合物 溶液体系 溶液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溶解度 酸碱体系 酸 —— 碱 —— 盐 —— 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体系 化合反应 —— 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 复分解反应 —— 氧化反应 —— 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特点:启蒙性,抽象性,层次性,发展性。 3.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设计

(1)、切实关注学生的认知脉络和前科学概念 化学教学设计包括学科思考,学生思考和教学思考;

现在教学更要以学生为本。如何逐渐摒弃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切实关注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知脉络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教师顺应学生的理解过程逐步推进教学进程。研究表明 ,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 , 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 , 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 ,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 , 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 (2)、充分利用实验最优化的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要作用的实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可是到底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实验的功用,安排合理的实验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服务呢?因而设计探究实验的梯度和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明确的问题,需要带给学生什么信息,提高什么能力?突破哪些认知障碍,转变哪些认识方式?

发现的思维进程:现象观察—问题质疑—假设猜想—针对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总结结论—交流认识—实践验证与提高

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 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理清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找到其与本节课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帮助学生顺利地、主动地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教学进程顺序为:情景素材--核心内容、问题—学生活动 (2)、充分利用实验最优化的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流程: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价,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评价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要作用的实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可是到底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实验的功用,安排合理的实验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服务呢?因而设计探究实验的梯度和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明确的问题,需要带给学生什么信息,提高什么能力?突破哪些认知障碍,转变哪些认识方式?

发现的思维进程:现象观察—问题质疑—假设猜想—针对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总结结论—交流认识—实践验证与提高

第17篇:《变压器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变压器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在教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能力的原则,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知道变压器的变压比并能说出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的关系;知道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阻抗变换的关系;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操作情景引出本课课题,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 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法

“互动”与“主动”的教学模式。

“互动”即师生互动,就是教师扮演引导者、学习动机激发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

(三)学法

在学法上,一是学生要多提问、多设疑,从而有了探究问题和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生要多练习,通过知识的应用,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多个角度更深入理解本节内容,成为自己的东西。

(四)教学程序

一、知识回顾

1、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变压器的结构和分类? 设置预备知识复习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二、从名词理解引入新课

变压器,顾名思义,变换电压的器件,实际上它在变压的同时还能改变电流、阻抗等。那它是怎样变换电压呢?

三、新课教学

1、呈现教学目标

2、传授新课知识

(1)展示变压器结构的投影片,引导学生推导变压器工作过程。

首先必须让学生弄懂一个名词,那就是感应电动势;其次学生还要清楚感应电动势不仅存在于闭合电路中,在开路电路中也是存在的。

教师展现例题1 → 学生练习巩固,求出变压比及次级电压 → 教师在原图中把初级交流电源改变成直流电源,让学生求刚才的问题 → 学生求解 → 教师评讲。

(2)如果将负载接入次级线圈两端,就会产生电流,而初次级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以此引入新的教学环节。

该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交代一下电压之间的关系式是建立在理想变压器的基础之上。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 根据输入、输出功率相等由同学分小组讨论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式,并请小组代表来讲解整个过程。

例题2练习→ 学生用手势表示答案 → 教师评价 → 复片:次级再加一个线圈,求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初次级两个电流,是谁引起了谁的变化呢?

教师演示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实验 →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a.原、副线圈两端电压表指针的变化(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b.原线圈中的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电流逐渐增大);c.副线圈中的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电流也逐渐增大).

学生阐述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

(3)由上面两个知识点,阻抗的推导也就迎刃而解,教师可完全放手让学生单独完成,过后作简单的评价,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投影练习3 → 学生练习→ 教师校对答案。

(4)关于高压输电的电能损失问题

教师投影例题 → 学生分析 → 教师总结

3、反馈练习

4、本课总结、布置作业 整个课程的讲授都是建立在理想变压器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公式,并明白功率的平衡说到底是能量的平衡。从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新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更好的构建了自己对知识(尤其是难点知识)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正因为是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疑难,通过实验等方式对新的物理情境的处理消除这些疑虑,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完善和优化。

第18篇: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上)

一、设计教学系统

可以把教学系统定义为对用于促进学习的资源和程序的安排,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上)。教学系统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系统的也是科学的。因为在一般应用中是可验证的、可重复的,而且能够产生可预测的结果。然而,在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方面,它仍需要创造,教学系统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几个阶段。

若干假设:

1、教学系统也可被称为学习环境,因为这两个术语都是指一套在促进、支持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因素。

2、教学系统设计并不暗含一种具体的教学法或学习论。

3、教学系统设计是另一个更大过程的特例,这一过程被称为人类工效技术。

二、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教学的结果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达成终点的一种方式。这些终点被描述为教学的目的或目标。目的是对预期结果宽泛的陈述,而目标则更为具体。

教育与培训的区别是什么?通常是预期结果的目的或具体性。教育发展的是潜在的性能与倾向,而有效的培训依赖于所教任务的可接受的表现水平。

习得的性能有不同的类型,布卢姆等人识别出三大领域(动作、认知和情感)。加涅相信,通过把学习目标归入五种类型可以简化教学计划的制定:

1、智慧技能 对智慧技能最好的描述是我们利用符号做事,例如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应用规则与原理及问题解决。这些技能使个体能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智慧技能的学习适用基本的读写算技能的学习,而进行到哪一水平是与个体的兴趣和智力相一致的,读后感《教学设计原理读后感(上)》。

2、认知技能认知策略是一种技能,是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性能。人们期待个体能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学习和思维这类技能。多数的认知策略是“专门领域”的,但有些认知是一般的,通常认知策略是从经验发展而来的。派特森把学生所使用的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策略划分为五种类别:浏览、分析性的、经验性的、已知站点与相似的性。元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策略。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或对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像反思与自我调节的策略是元认知过程。

3、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是一种我们能够陈述的知识,它是“知道什么”或“陈述性知识”。学习者通常从正规教学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许多信息也可以通过偶然的方式习得。其中惰性观念是“接受并储存在大脑中但未被利用、测验或形成新颖组合的观念。”很清楚地是:没有得到使用或练习的言语信息会很快被遗忘,因为没有与之相联系的有意义的场景。

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最明显的人类技能之一。作为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功能只是使动作表现成为可能。

5、态度态度影响着学生对他们的行动的过程的选择。作为一种人类性能,态度是预先安排个体行为选择的一种持续状态。

三、设计教学

(一)确定表现性目标

如何陈述传递期望的目标?

1、习得的结果得以表现的情境。

2、所进行的学习的类型。

3、行为表现的内容或对象。

4、可观察的行为。

5、适用于行为表现的工具、限制或特殊条件。

(二)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设计通常开始于教程目的的识别与学习目标的任务分析。教学设计者最初提出的问题并非是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学完后将指导什么或会做什么。

任务分析的类型分为:第一类是程序任务分析,有时也叫信息加工分析,第二类是学习任务分析。程序任务分析描述了完成某一任务的步骤。程序任务分析分解为学习者完成任务而必须执行的步骤。信息加工分析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提供对终点目标的清晰描述,包括程序中所涉及的步骤。第二个用途是揭示了可能并不明显的个别步骤。一旦终点目标确定,就可以用另一个分析来确定先决能力或使能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终点目标和使能目标都需要考虑。

第19篇:《鸽巢原理》教学设计

《鸽巢原理》教学设计

严 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情感与态度: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请5名同学参加这个游戏。 这是一副54张的扑克牌,我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取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信吗?让我们带着疑问见证奇迹!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鸽巢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鸽巢原理。(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你是怎么发现的?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二)活动二: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能用更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得到这个结论呢?(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5)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三、小组讨论、共同研究

1、研究铅笔比文具盒多1的情况

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2、总结规律: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3、深入研究: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问题: 把6枝铅笔放在4个文具盒里,会有什么结果呢? 下面请你猜一猜:

1)、如果把6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苹果被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2)、如果把8个苹果放入5个抽屉中,至少有几个苹果被放到同一个抽屉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介绍资料: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你有哪些收获呢?(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做一做:

1)、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3)揭穿谜底:

回答开始的问题: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第20篇:教育原理和教学设计

浙江省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05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个体质量、______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总规定。

2.课程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______、课程研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3.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通称“______”。

4.杜威指出学习是对儿童现有经验不断的改造,主张从“______”中学。5.“学而时习之”体现了______教学原则。

6.前苏联创立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并创造“平行教育”原则的教育家是______。

7.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广泛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必备的______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8.______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9.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应坚持______,反对注入式。

10.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中,______是教学工作的起点,也是上好课的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 A.大学 B.学记 C.论语 D.中庸 2.教学是一种( )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任务的活动 D.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育活动 3.主张教育目的只能取决于社会需要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杜威 D.孔德

4.巴班斯基的______最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 ) A.教学效果 B.教学过程 C.教学质量 D.教学方法

5.集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 ) A.团体动力学原理 B.情知教学论 C.控制论原理 D.社会学原理

6.应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语文、历史多采用______法。( ) A.讲授 B.练习C.观察 D.讨论 7.______观念的启蒙教育就是要教育小学生懂得在集体中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 ) A.劳动 B.文明礼貌 C.民主与法制 D.集体

8.“听其言,观其行”,符合德育的______原则。( ) A.实践性 B.疏导 C.统一协调 D.自我教育

9.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创始人是( ) A.马蕊兰 B.钱梦龙 C.李吉林 D.邱学华

10.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应变能力)体现了教师劳动的______特点。( )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个体性

11.“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之于( ) A.《新教育大纲》 B.《普通教育学》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12.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从而揭示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及其规律,这种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统计法

C.调查法 D.行为研究法 13.我国正式学校产生于( ) A.夏商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4.小学教育属于( ) A.就业定向教育 B.专业教育 C.应试教育 D.基础教育

15.主张所编制的课程以当代各门科学的知识体系来划分,认为教材则是各门科学的“缩节本”。具有这种特征的课程论是( )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儿童中心课程论 C.学科中心课程论 D.隐性课程论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传统教育”派三中心包括( )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书本中心 D.经验中心 E.课堂中心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有( ) A.个人教学模式 B.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C.集体教学模式 D.目的——导控教学模式 E.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中,语言性方法包括( ) A.讲授法 B.讲演法 C.读书指导法 D.谈话法 E.讲读法

4.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具有______特点。( ) A.实践性 B.针对性

C.社会性 D.长期性和反复性 E.可控性

5.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 A.针对性强

B.内容安排上具有广泛性 C.学生自愿自主性强 D.时效上具有长期性

E.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具有深厚的情感性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素质教育 2.遗传素质 3.“发现学习” 4.现代家庭教育

五、简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2.简述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

3.简述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4.简述教育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根据这些目的,如何克服我国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2.结合独生子女容易形成的不良心理品质及其形成的原因,论述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浙江省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05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是______的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2.______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成熟的一个表现和标志。 3.人的身心发展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4.课程论研究如下问题:______、课程编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______。5.中小学的“双基”指的是:______、______。

6.我国近年来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一种教学模式,称之为______。7.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______,反对______。 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 9.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简称______。

10.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11.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______。 12.我国实施社会教育的机构分综合性机构和______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教育指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2.终身教育的首倡者是( ) A.孔子 B.保罗·朗格郎 C.陶行知 D.杜威

3.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4.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思想 C.培养目标 D.教育方针

5.以经验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是一种( ) A.儿童中心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结构主义课程论 D.行为主义课程论 6.教学与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赞科夫 C.赫尔巴特 D.巴班斯基 7.程序教学模式的倡导者是( ) A.马斯洛 B.孔子 C.斯金纳 D.杜威

8.制定教学原则的根本依据和基础是( ) A.教学规则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规律

9.中国最早采用班级上课制的年份是( ) A.1862 B.1900 C.1921 D.1949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 )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美育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投资是______的总和。( ) A.人力 B.物力 C.财力 D.信息 E.产业

2.国家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教育思想 E.教育理念

3.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E.教学思想

4.参观法的主要类型有( ) A.准备性参观 B.平行性参观 C.总结性参观 D.参与性参观 E.开放性参观

5.课的基本环节或组成部分是(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知识 E.布置课外作业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遗传素质 2.课程目标 3.教学模式 4.课堂教学 5.自我教育 6.家庭教育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答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或趋势。 2.简答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 3.简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4.简答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2.结合实际,阐述贯彻“德育的实践原则”的基本要求。

浙江省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可以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活动中__________是基础,__________是关键。

2.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__________。

3.学习需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__________。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5.常用的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为:算法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组成步骤有:创设情境、__________、总结转化。

7.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__________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__________的要求。

8.在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中,“分析学习者特征”环节一般包含对__________、认知能力和__________等方面的分析。

9.在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中,软件运行主要评估安装程序和教学软件运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综合结构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既表现时间的__________,又展现空间的横向关系。11.电视教材是以__________为主要呈现形式,声音解说、__________起辅助作用的一种视听结合的教学媒体。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教学手段 B.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是一种教学方法 D.是一种教学模式 2.成人学习者不同于在校生的主要特点是( )。 A.生活经验丰富 B.抽象思维能力强 C.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 D.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3.焦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的关系一般认为( )。 A.越高越好 B.不能有焦虑

C.正常焦虑是有利的 D.高焦虑者适合压力低的学习情境 4.下列对教学目标的阐释中,正确的是( )。 A.强调教育结果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B.规定比较抽象

C.用学习者心理过程来表述 D.根据教师的经验确定

5.“儿童能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中属于( )。 A.认知策略 B.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 D.动作技能 6.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关系为( )。 A.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无关 B.教学方法由教学媒体决定

C.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两者之间是两难选择 D.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媒体选择应有机结合 7.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是一种( )。 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方法 D.教学目标

8.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 )。 A.完成教学目标 B.实现自主学习

C.完成意义建构 D.完成教学目标和意义建构

9.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时,奥苏贝尔建议组织教学内容的策略是( )。

A.渐进分化策略 B.序列化策略 C.逐级归纳策略 D.整合协调策略 10.“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B.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

C.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D.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1.在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中,反映智能化程度的要素是( )。 A.检索书签功能、素材质量 B.智能性、交互性

C.媒体辅助功能、交互性、智能性 D.检索书签功能、智能性、媒体辅助功能

12.在讲授型电视教材中,长时间出现满屏的字幕和计算公式,导致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和心理抑制,其原因是( )。

A.字幕的呈现不符合教学内容的结构 B.解说词过少

C.电视符号的选择和使用不当 D.缺少音响效果

13.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脚本是软件制作的间接依据 B.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字脚本是软件制作的直接依据 C.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脚本主要由教学软件的组织结构构成 D.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

14.根据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将学习分为( )。 A.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B.个别学习、竞争学习和合作学习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D.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竞争学习15.《教育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遵循的理论基础是( )。 A.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B.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教学设计理论、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教学设计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学系统设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例如可以用于( )。 A.课程开发 B.一堂课的设计 C.一个媒体材料的设计 D.教学评价 E.解题

2.对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功能,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B.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C.提供了教学模式 D.影响学习者学习风格 E.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

3.对教学媒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媒体越先进越好 B.没有“万能媒体” C.传统媒体应逐渐淘汰 D.各种媒体都有优缺点 E.教学中决定因素是人,与媒体无关 4.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是( )。 A.定性评价 B.定量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E.相对评价

5.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里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 )。

A.发布与传播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B.利用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 C.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 D.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E.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美国教学技术专家克内克提出的有关学习风格的内容及其框架。2.利用ABCD模式编写二条教学目标。 3.简述电视教材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4.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由哪几方面组成?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学内容 2.教学策略 3.二叉树探索法 4.专题片 5.狭义的教学情境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论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2.结合特定学科的特定内容,应用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中的一种设计课例。

浙江省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进行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2.教学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中,ABCD分别是指对象、行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________________、动作技能和________________。

4.教学材料设计的心理学依据包括以下方面:注意、_____________、记忆、_______________。 5.在教学评价中,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第三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7.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完成体验阶段和_____________。 8.利用计算机确定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__法。

9.在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衡量媒体质量水平主要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0.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包括两大部分工作,分别是软件的________________和软件的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细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加涅 B.史密斯 C.瑞格卢斯 D.梅瑞尔

2.对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析,分析的方法是(

)。 A.只能观察 B.只有问卷

C.只好用态度量表 D.态度量表、观察、问卷、会谈都可以 3.学习动机对学习与保持的影响是(

)。 A.学习动机越高越好

B.学习动机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利的

C.学习动机对学习与保持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D.学习动机对学习只产生正的作用

4.“在化学实验时,一不小心,药物会泼溅出来”,这在学习需要的分析中属于(

)。 A.感到的需要 B.表达的需要 C.紧急事故需要 D.预期的需要

5.“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在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中,属于(

)。 A.识记 B.领会 C.运用 D.综合

6.在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从如下所述中的哪一个层次开始?

A.课程 B.单元 C.节次 D.知识点

7.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

)。

A.“教无定法”,不必选择 B.教师会什么方法即用什么方法 C.根据最新提倡的方法 D.按教学中的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8.教学设计成果是(

)。 A.就是教学方案 B.一个课件 C.网络课程

D.可以包括教学方案、教学材料和课程等

9.下列哪个学者认为课程应该以螺旋方式组织?(

) A.布鲁纳 B.布卢姆 C.派纳 D.斯金纳

10.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是(

)。 A.发挥首创精神,主动学习,实现自我反馈 B.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 C.创新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 D.创新精神,主动学习,实现自我反馈

11.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前者更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B.前者具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C.后者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D.后者更适用于复杂问题的学习

12.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相关案例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 A.供学习者模仿,加强认知灵活性 B.代替学习者参与学习,加强认知灵活性 C.供学习者模仿,帮助学习者记忆 D.帮助学习者记忆,加强认知灵活性

13.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学习者是否具备知识与技能的起点 B.学习者是否具备态度起点

C.学习者是否具备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D.学习者能否建立起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

14.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中,对协作学习的认识是不同的,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B.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C.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认为,协作学习是教学策略的一部分 D.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认为,协作学习就是教学策略

15.在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中,判断媒体运用是否规范应考虑的因素是(

)。A.文字与图表、界面设计 B.音频视频素材、界面设计

)。

)。 )

C.文字与图表、音频视频素材 D.界面设计、素材质量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 A.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B.内外参照需要分析法 C.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D.德尔菲分析法 E.心理分析法

2.根据教学媒体的定义,下列属于教学媒体的是(

)。 A.教师 B.学生 C.书本 D.Internet E.教室

3.教学设计评价的目的是(

)。 A.甄别好坏 B.决定是否升入高一级学校 C.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D.改进教学 E.评优评奖

4.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而言,认知工具(

)。 A.能帮助学习者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等。 B.能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 C.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述问题 D.限制了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E.能代替学习者的全部思维

5.组接电视镜头时,应尽量做到(

)。 A.音响效果运用恰当

B.解说的语调与风格应和镜头的内容一致 C.知识内容具有真实性 D.符合知识之间的逻辑性 E.保持学生视觉的连续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的本质是什么?

2.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中,如何认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倾向。 4.概述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学目标 2.形成性评价 3.狭义的研究性学习4.有意义学习5.多媒体教学软件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以学习层次为基本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有什么特点?

2.选择基础教育某一学科的特定教学单元,设计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方案。

浙江省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________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________。

2.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________、动作技能和________。 3.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为:规划、________、________和写出分析报告。 4.布卢姆将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________、________和评价。 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________、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________。

6.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 7.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的步骤主要包括________、随机进入学习和________。

8.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的“最优化”是指要从实际情况的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量标准,选定最佳________,按照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________,以期达到最大效益。

9.根据电视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可以将电视教材分为课堂讲授片、________、教学资料片、________等类型。

10.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________进行理解的情境,是________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之间的关系是( ) A.研究对象相同,性质一样 B.完全不相关的两个学科 C.教学论涵盖教学系统设计

D.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既相关但又有区别 12.成分显示理论(CDT)的提出者是( )

A.梅瑞尔 B.加涅 C.史密斯 D.雷根 13.ID2的代表性模式是( ) A.瑞格卢斯模式 B.梅瑞尔模式 C.加涅模式 D.史密斯—雷根模式 14.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可被认为是( )

A.理论学科 B.基础研究 C.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D.尚未形成学科 15.儿童能推演:如果A>B,B>C,则A>C,这个认知发展阶段属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6.学习者的起点水平是指学习者原来所具有的( ) A.知识与技能 B.方法

C.知识、技能、态度 D.知识、技能、方法、态度 17.学习动机和人类学习之间的关系是( ) A.无关 B.动机影响学习C.学习影响动机

D.动机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单向的影响

18.“写出词语并解释含义”,在布卢姆的目标理论中应属于( ) A.认知学习领域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 C.情感学习领域

D.无法归入上述的任一个目标领域

19.用“建构主义的发展”和“建构主义的特点”模型来阐明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的学者是( )

A.维果斯基 B.乔纳森 C.布鲁纳 D.皮亚杰

20.西方学者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于教学时,提出教师应该完成的三项任务是( ) A.学习者分析、学习活动的选择、提供教学支持 B.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教学支持 C.评估、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教学支持 D.评估、学习活动的选择、提供教学支持 21.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 )

A.协作学习的设计 B.信息资源的设计 C.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D.情境创设 22.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 ) A.一种教学模式 B.一种学习策略 C.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D.一种学习方式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 ) A.情境创设、自主学习、信息资源提供 B.情境创设、协商会话、独立探索 C.情境创设、独立探索、信息资源提供 D.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

24.在网络环境中,逐步逼近法是用来确定学习者的( ) A.知识基础 B.认知能力 C.学习方式 D.态度起点

25.根据已学过概念的难易程度对问题进行仔细划分,并将它们按由易到难的程度线性排列的方法是( )

A.分类测定法 B.二叉树探索法 C.层级分析法 D.归类分析法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围为( )

A.只适用于课堂教学 B.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C.职业教育、培训领域 D.除了军事训练以外的培训领域 E.只是教学活动

27.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倾向有( )

A.忽视自主学习的设计 B.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C.忽视学习环境的设计 D.忽视“意义建构”这个中心 E.忽视教学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28.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而言,网络环境( ) A.适宜任何类型学习风格的学习B.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C.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信息库 D.尤其适合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E.为学习者实现探究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29.多媒体软件的教学设计应完成的基本工作有( )

A.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B.教学媒体的选择 C.知识结构的设计 D.诊断评价的设计 E.软件结构的设计

30.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设计协作学习应遵循的原则有( ) A.要建立起协商群体 B.事先确定分组策略

C.每组的组员不能超过5人 D.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可争论性 E.学习过程可控,讲究学习效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教学系统可以区分为哪四个层次? 32.说出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3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34.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有哪些特点?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5.教学系统 36.学习风格 37.学习需要分析 38.支架式教学策略 39.网络课程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0.结合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实例,应用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41.结合特定学科,阐述电视教材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浙江省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师、学生、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2.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七”概括。即:一个目标、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_____________。

3.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认知结构的_____________和认知结构的_____________。

4.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理论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加涅提出的_____________,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梅里尔等人提出的_____________。

5.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有:目标控制原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6.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实现自我反馈三个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7.学习环境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8.模拟实验型多媒体教学软件借助_____________,提供可更改参数的指标项,当学生输入不同的参数时,能随时_____________对象的状态和特征,供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探究学习。

9.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_____________及实施的_____________的总和。10.支架式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要围绕事先确定的_____________,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_____________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般认为是(

) A.教学理论、媒体理论、系统理论和设计理论 B.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 C.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设计理论

D.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和设计理论

2.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自组织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教学设计的作用(

) A.没有作用 B.将推翻教学设计的原有理论

C.否定了教学设计 D.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 3.对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类型和九个教学事件的认识是(

) A.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B.两者构成了加涅的教学模式系列 C.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问题 D.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无关 4.ID1的代表性模式是(

) A.肯普模式 B.加涅模式

C.狄克——凯瑞模式 D.斯金纳模式 5.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目的是(

) A.发现有利于学习的学习风格 B.纠正学习者的不良学习风格 C.有利于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

D.为学习者提供适合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6.确定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教学目标 B.学科特点 C.教师特点 D.教学技术

7.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使用时,选择媒体(

) A.只要先进就行 B.选择功能多的

C.越便宜越好 D.按一定的原则、遵从一定的程序选择

8.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的协作式教学策略,运用这种策略时,讨论问题的提出者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科书

9.提供操作实例是下列哪种类型的建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 A.隐性的行为建模 B.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 C.显性的行为建模 D.显性的认知过程建模 10.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 A.一种结果性的评价 B.一种过程性的评价 C.一种定量的评价 D.一种纯粹的外部评价

11.电视教材具有不同的结构,依据空间变化将各个“板块”进行组合的结构是(

) A.纵向结构 B.横向结构 C.并列结构 D.综合结构

12.下列电视教材的素材资料中,不属于录像资料的是(

) A.原有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 B.各种教学专题节目 C.卫星电视节目 D.旧的电影片断

1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结构实质上是(

) A.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结构 B.多媒体信息的内容结构 C.多媒体信息的排列方式 D.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

14.编写文字脚本时,文字脚本的顺序是由下列哪个因素决定的?(

) A.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B.教学策略的类型 C.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 D.拍摄的先后顺序

15.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特定情境的过程是(

A.创设真实情境 B.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C.模拟真实情境 D.创设问题情境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应是(

) A.一次设计成功的过程 B.不断循环的过程 C.不是线性的过程 D.随机的过程 E.应是线性的过程

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成三大领域,包括(

) A.智慧技能 B.认知学习C.动作技能 D.情感学习E.人际交往

3.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认为(

) A.教学目标可有可无

B.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C.教学目标限制了学生的意义建构

D.要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宜意义建构的主题 E.必须通过意义建构达成教学目标

4.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 A.研究专题只能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B.注重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C.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D.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E.是一种纯学术性的研究活动

5.网络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智能化 B.个性化 C.合作化 D.多媒体化 E.超文本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学系统设计有哪些特征? 2.列举教学内容分析方法。

3.列举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4.阐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特点。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系统方法 2.焦虑 3.教学媒体 4.协同 5.电视教材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阐述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

2.论述网络课程脚本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流程,并阐述其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流程的不同之处。

浙江省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2.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需要分析法和________需要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参照系的不同。

3.分析教学内容的工作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教学内容的________和揭示教学内容________,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

4.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中的媒体指标有:________、整体设计水平、________。

5.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类型。6.电视教材是根据________的规定,采用电视图像和声音表达________的一种形声教材。 7.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________和________。

8.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动作定向;2)________;3)自主练习;4)________。

9.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软件的系统设计,所以分别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形式进行描述。

10.教学材料的评价有________、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________五项指标。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所学校或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属于( ) A.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B.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C.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D.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奥苏贝尔将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需要内驱力

3.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称为( ) A.归类分析法 B.层级分析法 C.图解分析法 D.信息加工分析法

4.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三个步骤组成的教学策略是( ) A.抛锚式教学策略 B.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C.支架式教学策略 D.启发式教学策略 5.“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加涅 B.奥苏贝尔 C.布卢姆 D.皮亚杰 6.“学习文件夹”是( ) A.一种评价方法 B.在计算机中存放学习材料的文件夹 C.在计算机中存放教案的文件夹 D.一种学习方法

7.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称为:( ) A.学习动机 B.学习环境 C.教学情境 D.教学策略

8.以下具有“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友好交互环境”教学特点的是:( ) A.印刷教材 B.电视教材

C.幻灯投影教材 D.多媒体教学软件

9.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软件指标不包括:( ) A.软件运行水平B.软件编写难度 C.辅助功能水平D.软件操作水平

10.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的教学评价称为(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自身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1.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挂图、幻灯、投影或其他媒体向学生传授言语信息的教学方法称为( ) A.演示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示范模仿法

12.能理解和使用初级概念的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3.“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布卢姆关于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中,属于( ) A.知道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14.教学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中,B指的是( ) A.教学对象 B.教学标准 C.教学条件 D.教学行为

15.有关“研究性学习”错误的说法是( ) A.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B.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C.研究性学习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 D.研究性学习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生研究的过程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加涅将认知类学习结果分为( ) A.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言语信息

2.教学媒体选择的常用方法有:( ) A.算法式 B.矩阵式

C.信息加工分析法 D.外部参照分析法 E.流程图

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 A.创设情境 B.自主教学 C.学生定向 D.学习方法指导 E.实施教学

4.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 ) A.支架式教学策略 B.课堂讨论 C.角色扮演 D.竞争式教学策略 E.协同式教学策略

5.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问题需要包括以下整合的成分( ) A.问题的价值 B.问题的表征或模拟 C.问题的操纵空间 D.问题的难易程度 E.问题背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2.简述教学内容组织编排遵循的原则。

3.列举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的几种主要形式。4.完整的网络课程应由哪几个系统构成?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习者的起点水平2.教学内容 3.学习风格 4.多媒体教学软件 5.教学系统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请阐述开发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设计原则。 2.请阐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浙江省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______,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______的总和。2.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型由:______、相关的个案或实例、信息资源、______、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六个部分组成。

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______设计和______设计,所以分别用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种形式进行描述。

4.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以“______”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______”为中心的层次。5.智力技能可以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______技能,进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______。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的获得,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6.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______、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______三个阶段构成。

7.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一级评价指标有教学指标、______、______和附加分。

8.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的工作步骤是:______、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______、报告评价结果。

9.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有:______、内容符合原则、______。

10.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有:个性化、______、多媒体化、______、开放性。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奥苏贝尔将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需要内驱力

2.教学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中,D指的是( ) A.教学对象 B.教学标准 C.教学条件 D.教学行为

3.“叙述某作家最著名的著作及出版日期”在加涅的认知学习结果分类中属于( ) A.高级规则 B.概念 C.言语信息 D.规则

4.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做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的分析方法是( ) A.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B.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C.内外结合需要分析法 D.信息加工分析法 5.智力与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是( ) A.形式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6.一般是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状况的教学评价称为( ) A.形成性评价 B.绝对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7.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的是( ) A.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B.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C.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D.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8.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是( ) A.归类分析法 B.层级分析法 C.信息加工分析法 D.图解分析法 9.解释结构模型法是一种( ) A.教学媒体选择方法 B.分析学习需要方法

C.教学内容分析方法 D.测定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方法 10.以下适合再现事物发展过程的教学媒体是( ) A.电视 B.录音 C.印刷教材 D.静止图像

11.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强调( ) A.以教师为中心 B.对教学环境的设计

C.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教” D.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12.在网络课程中“聊天室”属于( ) A.学习工具系统 B.学生挡案系统 C.协商交流系统 D.诊断评价系统 13.“CSCL”主要是指( ) A.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和支持自主学习B.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C.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和支持研究性学习D.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和支持发现式学习14.以下属于协作式教学策略的是( ) A.支架式教学策略 B.角色扮演教学策略 C.抛锚式教学策略 D.启发式教学策略 15.“二叉树探索法”是( ) A.教学媒体选择方法 B.分析学习需要方法

C.教学内容分析方法 D.测定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方法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点有( ) A.注重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 B.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C.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D.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结果 E.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字脚本编写包括的内容有( ) A.软件系统结构说明 B.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的说明 C.软件的屏幕设计 D.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描述 E.文字脚本卡片系列

3.抛锚式教学策略包括的步骤是( ) A.创设情境 B.随机进入学习C.确定问题 D.自主学习E.思维发展训练

4.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学步骤包括( ) A.创设情境 B.自主活动 C.学生定向 D.学习方法指导 E.实施教学

5.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一级评价指标中教学指标有( ) A.教学内容水平B.科学思想水平C.交互反馈水平D.媒体规范水平E.智能化水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成人学习者特征。

2.简述电视教材的教学特点和电视特点。3.简述教学情境的概念及类型。

4.简述进行协作学习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讲授式教学法 2.学习环境 3.电视教材

4.有意义接受学习5.自身评价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请阐述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

2.请阐述“档案袋评价”的含义及其意义。

浙江省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_________阶段、_________阶段。

2.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挂图、幻灯、投影或其他媒体向学生传授言语信息的教学方法称为_________法,主要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为_________法。 3.学习环境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4.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_________的计算机_________。

5.教学情境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可分为以下几类:_________、真实情景、模拟真实情境、_________和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

6.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包括四个要素,简称ABCD模式,即对象、_________、条件和_________。

7.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内容分析方法,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称为_________。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内容分析方法,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称为_________。 8.抛锚式教学策略由_________、确定问题、_________三个步骤组成。

9.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的几种主要形式有_________、非实时同地、_________、非实时远距。

10.支架式教学策略由搭脚手架、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部电视教材的设计”属于( ) A.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B.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C.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D.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奥苏贝尔将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 )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需要内驱力

3.以学生定向、学习方法指导、实施教学为主要步骤的教学策略是( ) A.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B.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C.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D.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4.研究性学习不注重( ) A.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 B.学习的实践性

C.学习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D.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5.利用计算机确定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可使用( ) A.归类分析法 B.二叉树探索法 C.层级分析法 D.信息加工分析法 6.在网络课程中“电子邮件”属于( ) A.学习工具系统 B.协商交流系统 C.学生档案系统 D.诊断评价系统

7.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是( ) A.计算机文件夹 B.数据库 C.超文本 D.学习文件夹 8.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强调( ) A.对教学环境的设计 B.以学生为中心

C.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教” D.以教师为中心 9.以下适合传达深度信息教学媒体的是( ) A.静止图像 B.录音 C.电视 D.印刷教材

10.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用社会需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做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的分析方法是( ) A.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B.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C.内外结合需要分析法 D.信息加工分析法

11.“提出一个解决节约用水问题的新方案”在加涅的认知学习结果分类中属于( ) A.高级规则 B.概念 C.言语信息 D.认知策略

1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在布卢姆关于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中,属于( ) A.综合 B.应用 C.领会 D.分析

13.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教学评价称为(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14.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称为( ) A.教学策略 B.教学资源 C.教学内容 D.教学情境

15.以下不属于教学内容分析范畴的是( ) A.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 B.确定学习内容的广度 C.确定知识的深度 D.检验学习内容的正确性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智力技能可以分为( ) A.概念 B.辨别 C.规则 D.高级规则 E.认知策略

2.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有( ) A.教育性 B.科学性 C.技术性 D.艺术性 E.经济性

3.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指标包括( ) A.教学内容水平B.软件运行水平C.科学思想水平D.交互反馈水平E.媒体规范水平

4.电视教材的电视特点有( ) A.视听结合,多维呈现教学信息

B.友好的交互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C.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D.传送方式多样化,适合多种教学方式 E.存储再现,克服时空局限

5.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 ) A.课堂讨论 B.角色扮演 C.抛锚式教学策略 D.竞争式教学策略 E.协同式教学策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教学设计”的含义。

2.简述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3.简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4.简述一般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学目标 2.教学媒体 3.网络课程 4.认知策略 5.教学策略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请阐述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的组成要素。 2.请阐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浙江省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电视教材的电视特点有( ) A.视听结合,多维呈现教学信息 B.友好的交互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C.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D.传送方式多样化,适合多种教学方式 E.存储再现,克服时空局限

2.布鲁姆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为六种,下列哪几个属于六种类型中的分类?( ) A.规则 B.识记 C.运用 D.概念 E.评价

3.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 A.个性化 B.合作化 C.多媒体化 D.交互性 E.开放性

4.情境——陶冶教学程序的基本步骤有( ) A.学习方法指导 B.实施教学 C.创设情境 D.自主活动 E.总结转化 5.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字脚本编写包括的内容有( ) A.软件系统结构说明 B.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的说明 C.软件的屏幕设计 D.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描述 E.文字脚本卡片系列

二、匹配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6分)

请在每小题前的空中填上相对应的字母,错填、不填均无分。

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以下分别是它们的解释,请配对: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2.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_____和_____,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3.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_____、智力技能、_____、动作技能和_____。

14.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的学习结果称为_____。

15.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内容分析方法,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称为_____。

16.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为_____。 17.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_____;2)学习方法指导;3)_____。 18.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19.抛锚式教学策略由_____、确定问题、_____三个步骤组成。

20.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们称为_____学习。

2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_____设计和_____设计,所以分别用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种形式进行描述。

22.教学情境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可分为以下几类:_____、真实情景、模拟真实情境、_____和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3.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24.教学策略 25.多媒体教学软件 26.学习环境 27.教学内容 28.认知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29.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30.举例说明内容分析方法的归类分析法。 31.简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32.简述形成性评价的含义及其工作步骤。 33.列举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 34.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35.简述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

36.在网络课程开发中,要体现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分别应注意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37.阐述利用“ABCD模式”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8.阐述电视教材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浙江省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门学科________和学科性质不同,两门学科的________不同。

2.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________和________,为后续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3.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4.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学习结果分为________、智力技能、认知策略、________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

5.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内容符合原则和________三条原则。

6.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________、前运算阶段、________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7.按评价分析方法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8.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工作包括________、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材料、归纳和分析资料和________四项工作。

9.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特点是:________;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进步的评价;采用多样化评价标准和方法;重视高层次学习目标的评价。 10.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软件指标和________三部分。

11.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个性化、合作化、________、交互性和________五项原则。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学系统 2.学习风格 3.教学内容 4.形成性评价 5.研究性学习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请列举几种教学内容分析方法。 3.完整的网络课程由哪几个系统构成? 4.教学情境有哪几种类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描述乔纳森构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 2.试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流程。

浙江省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即以__________的层次、以__________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2.学习者原来具有的__________、技能、__________,我们称之为学习者的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3.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__________、动作技能学习领域;__________三大领域。

4.教学目标的编写ABCD模式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C表示条件;D表示行为的最低标准。

5.常用的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为:__________、矩阵式和__________三种方法。6.按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分为__________、形成性评价和__________三种类型。 7.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科学性、__________、艺术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

8.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习实践性;专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__________和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9.在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软件指标项主要评价__________、软件操作水平和__________三项指标。

10.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脚本编写通常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来描述。11.协作式教学策略有:__________;角色扮演;__________;协同和伙伴。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学策略 2.学习环境 3.档案袋评价技术 4.多媒体教学软件 5.教学情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请简要回答奥苏贝尔关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请简要回答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

3.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4.在进行协作学习设计时,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研究性学习的几个主要组成环节。 2.试述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的几个方面。

浙江省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进行___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后续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2.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______________、情感学习领域;______________三大领域。

3.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学习结果分为______________、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和______________五种学习结果。

4.教学目标的编写ABCD模式中,A表示阐明对象;B表示学习者行为的变化;C表示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

5.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自身评价和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包括______________、教育性、技术性、______________和经济性五个方面。

7.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包括______________、媒体指标和______________三部分。8.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______________;竞争;______________和伙伴。 9.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______________、前运算阶段、______________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10.目前通用的七种主要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演示法;______________;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和强化法。

11.根据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中,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可将CSCL进行双维度划分为______________;实时远距CSCL;______________;和非实时远距CSCL四种主要形式。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学设计 2.学习需要 3.教学目标 4.学习环境 5.研究性学习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成人学习者不同于在校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以学为主的ID理论研究中容易出现哪几种偏向? 3.电视教材的教学特点和电视特点各有哪些?

4.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理解“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这句话的内涵。2.试述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

浙江省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相对评价 D.绝对评价 E.总结性评价

2.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

) A.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B.以结构为中心的层次 C.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D.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E.以学生为中心的层次

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 A.创设情境 B.自主教学 C.学生定向 D.学习方法指导 E.实施教学

4.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指标”包括:(

) A.教学内容水平B.软件运行水平C.科学思想水平D.交互反馈水平E.媒体规范水平

5.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由六部分组成,下列哪几个属于六部分中的成员

(

) A.问题 B.相关的个案或实例 C.信息资源 D.认知工具 E.会话与协作工具

二、匹配题(本大题共6个空,每空1分,共6分)

请在每小题前的空中填上相对应的字母,错填、不填均无分。

布卢姆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他们各有特征,请配对: 布卢姆关于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 】 6.知道 【 】 7.领会 【 】 8.应用 【 】 9.分析 【 】 10.综合 【 】 11.评价

特 征

A.将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B.根据一定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C.对信息的回忆。

D.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E.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F.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2.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______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13.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或者说成就动机都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它们是______内驱力、______内驱力、______内驱力。

14.学习需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______的状态与______的状态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______需要分析法和______需要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参照系的不同。

15.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结果称为______。

16.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17.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内容分析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______。

18.学习者选择某一期望的行为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或是在某些期望行为产生后,帮助学习者去完成目标,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或通过模仿和观摩榜样人物产生期望行为后得到表扬和奖励。这种教学方法称为______。

19.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动作定向;2)______;3)自主练习;4)______。

20.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这种评价称为______。

21.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的几种主要形式有实时同地、______、实时远距、______。22.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采用电视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声教材称为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3.教学系统 24.学习风格 25.教学目标 26.讲授式教学法 27.网络课程 28.教学情境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29.简述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 30.简述成人学习者特征。

31.简述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32.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33.列举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 34.简述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35.简述一般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

36.简述进行协作学习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37.阐述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克内克的有关学习风格的内容及分类框架,并用此分类框架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

38.阐述确定学习者原有知识水平的“二叉树探索法”原理。

浙江省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2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04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____________理论与____________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2.学习者____________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3.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或者说成就动机都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属内驱力。

4.成人学习者不同于在校学生,成人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注重教学效率,____________丰富,____________强,参与教学决策。

5.分析教学内容的工作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保证达到____________。

6.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____________,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____________,示范模仿法,强化法。

7.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的工作步骤是:____________、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____________、报告评价结果。

8.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有: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____________;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____________;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9.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型由:问题、相关的个案或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六个部分组成。

10.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有:1)____________;2)指导选题;3)____________;4)实施研究;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11.一般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通常包括有____________、脚本编写、____________、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作、样本的制作、测试、评估等步骤。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1分,共7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是( ) A.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B.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C.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D.以上都是

2.“说出欧姆定律”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中属于( )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力技能 D.动作技能

3.以学生定向、学习方法指导、实施教学为主要步骤的教学策略是( ) A.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B.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C.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D.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4.对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功能,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B.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C.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D.影响学习者学习风格

5.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被称为( )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态度 D.智力技能

6.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被称为( ) A.学习需要 B.教学目标 C.认知内驱力 D.教学情境

7.有关学习风格的内容和分类框架是______提出的。( ) A.斯金纳 B.克内克 C.皮亚杰 D.加涅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 ) A.“课堂讨论” B.“竞争” C.“伙伴” D.“角色扮演” E.“协同”

2.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的几种主要是( ) A.非实时同地CSCL B.非实时远距CSCL C.实时同地CSCL D.实时远距CSCL E.交互CSCL 3.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E.总结性评价

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脚本编写包括的内容有( ) A.软件系统结构的说明 B.主要模块的分析 C.软件的屏幕设计 D.链接关系的描述等内容 E.文字脚本卡片系列

5.网络课程和各类电子教材的评价指标中的软件指标有( ) A.软件操作水平B.软件运行水平C.交互方式水平D.辅助功能水平E.屏幕界面水平

6.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______,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 A.学习准备 B.学习目的 C.学习风格 D.学习动机 E.认知策略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学系统 2.教学内容 3.档案袋评价 4.网络课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布鲁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层次。 2.列举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3.教学材料设计应遵循哪些心理学依据? 4.简述进行协作学习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5.简述网络环境对教育教学有何意义?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利用“ABCD模式”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2.试述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的特点。

B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典型的教学系统开发(ISD)主要阶段包括分析、____________、开发、____________和评价。

2.教学目的一般表述为满足某个需要学生必须获得的____________、知识和____________。 3.确定教学目的可以有两种方法:领域专家方法和____________方法。

4.目的分析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对教学目的按学习类型进行____________;第二步确定并顺序化完成教学目的所需要的____________。

5.学习目标实例:“住酒店时非常注意人身安全”属于____________学习类型;学习目标实例:“仅用蛋壳将蛋黄从蛋白中分离”属于____________学习类型。

6.区分目标人群与试验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人群是对广泛可能的用户群的____________,设计者在为目标人群设计教学的时候,试验学习者作为目标人群的____________。

7.梅格关于目标组成成分有:(1)技能和行为;(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8.一般来说,在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的时候,遵循的四原则是:(1)以目的为中心的原则;(2)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原则;(3)以情境为中心的原则;(4)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原则。

9.教学目的的分析指出了要完成的每一步,从属技能分析指出了在学习教学目的的主要步骤之前必须获得的技能,所以一般教学顺序倾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合。 10.教学包由教学材料、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成分构成。 11.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是搜集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绩效分析 2.入门技能 3.加涅有关目标的“四成分说” 4.总结性评价

5.形成性评价的小组评价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从属技能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2.应用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哪些? 3.标准参考考试的类型有哪些?

4.一对一形成性评价阶段获得的五类基本信息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绩效目标编写的意义及编写目标的步骤。 2.简述教学策略的学习成分及开发教学策略的最佳顺序。

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2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04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门学科____________和学科性质不同,两门学科的____________不同。

2.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即以____________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____________的层次。

3.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称之为学习者的____________。

4.教学目标的编写ABCD模式中,A表示阐明对象;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条件;D表示____________。

5.常用的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为:____________、算法式和____________三种方法。6.按评价分析方法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

7.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__、科学性、____________、技术性和艺术性五个方面。

8.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工作包括____________、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材料、____________和报告评价结果四项工作。

9.在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软件指标项主要评价____________、软件运行水平和____________三项指标。

10.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个性化、____________、多媒体化、____________和开放性五项原则。

11.目前通用的七种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____________;合作学习法;____________和强化法。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学习需要 2.研究性学习3.档案袋评价技术 4.教学系统 5.网络课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2.请列举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自主学习策略。 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基本工作? 4.在进行协作学习设计时,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理解网络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意义。 2.试述电视教材教学设计的相关步骤。

B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点对教学需求的满足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和传递的限制。2.子技能分析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确定教学目的可以有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的分析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____________;第二步是____________。 5.使用下面的教学分析流图,说明哪些技能(用编号)应该用来开发下面的测试题: 1)入门技能测试:____________

2)前测:____________

3)后测:____________

6.教学设计人员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四种类型:____________、前测、____________、后测。7.科勒(Keller)基于对动机方面的心理学文献的综述,提出了ARCS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四个成分:注意力,关联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成性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对一评价;第二个阶段是____________;第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

9.三种主要的评判量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频度计数表。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智慧技能类的学习能达成下列哪个教学目的?( ) A.给定一组城市名,说明它们是哪个省的省会

B.运用阿基米德定律,计算没入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C.安装摄像机

D.选择积极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

2.下面关于标准参照考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参照考试是由测定行为的考题组成的 B.标准参照考试与目标参照考试是一回事

C.标准参照考试的考试题不一定按照行为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类型来评测

D.标准参照考试题是直接根据行为目标而编写的,行为目标则是根据教学分析的技能而写出来的

3.言语信息类的学习能达成下列哪个教学目的?(

A.列举几个常用搜索引擎的网址 B.运用杠杆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C.把桌面打磨光滑 D.选择积极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4.层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目标分析中确定为______的单个步骤。( ) A.智慧技能或心智运动技能 B.言语信息 C.心智运动技能 D.态度技能

5.一张纸上印出了各省名称和省会,不看地图或其他图表,将50个省中至少35个省与它们的省会配对。这个目标缺少什么?( ) A.可观察的回答 B.重要条件 C.行为标准 D.不缺

6.言语信息领域的目标一般采用______类型的试题来评测学习者。( ) A.客观题 B.现场表演 C.制作作品 D.观察学习者行为

7.学习档案是反映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标准参照评测样品的汇集。这些评测包括( ) A.展示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进步情况的客观题型的考试 B.学习者在教学中制作的作品或现场表演

C.有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态度方面的评定 D.A、B和C 8.______的教学不太需要交互媒体(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程序教学系统等)。( ) A.智慧技能 B.言语信息 C.心智运动技能 D.态度技能 9.典型的ISD主要阶段包括( )

A.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B.引导小组讨论、为客户提供服务 C.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 D.选择传递系统、组成教学包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必须审核教学材料是否具备系统化设计教学的所有成分。( )

2.目的分析方法并不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唯一方法,但是,使用这种方法,确实有助于确定那些有效完成教学目的所需要的技能。( )

3.教学分析流图描述了教学目的、完成目的所需要的步骤、从属技能和所需要的入门技能。( )

4.标准参照考试是由测定行为的考题组成的。( ) 5.为前测设计入门技能考试题总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

6.教学策略描述了教学材料的基本组成和运用这些材料促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结果的过程。(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学目的 2.学习档案评估 3.一对一评价 4.应用环境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系统化方法模型的构成。 2.简述教学目的明确化的基本过程。 3.简述绩效目标编写的基本过程。 4.选择现有的教学材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15分) 结合实例说明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对开发教学非常重要?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主要由教师、________、教学材料和________构成。2.典型的教学系统开发(ISD)主要阶段包括________、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3.学习目标实例:“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属于________学习类型;学习目标实例:“说出硫酸的物理性质”属于________学习类型。

4.目的分析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________;第二步是确定并顺序化完成目的所需要的主要步骤。

5.言语信息类从属技能用________方法分析,智慧技能类从属技能用________方法分析。6.一个完整的目的描述应该包括学习者、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

7.使用下面的教学分析流图,说明哪些技能(用编号)应该用来开发下面的测试题: (1)入门技能测试:________ (2)前测:________ (3)后测:________

8.一个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包括:教学内容块的顺序安排、________、________、为传递教学而做出的媒体选择。

9.设计师在一对一形成性评价阶段可以获得五类基本信息:学习者特点、________、________、学习时间、后测成绩。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教学目的表述中,写法符合教学目的写作原则的是( ) A.早晨7点30分之前到达学校 B.周三完成一篇800字的作文 C.学生熟悉学生手册 D.小学生正确写出常用的汉字

2.“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一教学目的属于何种学习类型的教学目的?

( ) A.言语信息 B.心智运动技能 C.智慧技能 D.态度

3.“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这一教学目的属于何种学习类型的教学目的?

( ) A.言语信息 B.心智运动技能 C.智慧技能 D.态度

4.“根据任意物质的分子式,能计算某元素的百分含量。”这一教学目的属于何种学习类型的教学目的?( ) A.言语信息 B.心智运动技能 C.智慧技能 D.态度

5.科勒(Keller)基于对动机方面的心理学文献的综述,提出了ARCS模型,其中A是指

( ) A.注意力 B.相关性 C.自信心 D.满意度

6.“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如5/6和2/3),小学四年级学生能通分并求出两个分数的和,15个题中12题正确为及格。”这个目标缺少什么?

( ) A.可观察的行为 B.重要条件 C.行为标准 D.不缺

7.“给出10个有关革命战争的是非题,初二学生能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命题上标出是与非,8题正确为及格。”这个目标缺少什么?( ) A.可观察的行为 B.重要条件 C.行为标准 D.不缺

8.态度技能领域的目标一般采用________类型的试题来评测学习者。( ) A.客观题 B.观察学习者行为

C.学习者陈述自己的偏好 D.B和C 9.可视化媒体(如电视或数字视频)比较适合用于________的教学。( ) A.智慧技能 B.言语信息 C.心智运动技能 D.态度技能 10.一个完整的教学包应该包括( ) A.教学材料 B.评测材料 C.课程管理信息 D.以上都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你无法判断一个教学是否是系统化设计产生的。( ) 2.教学设计过程中第一个需要复审的就是学习者分析。( ) 3.克拉克认为: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而不是教学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 ) 4.标准参照考试与常模参照考试是一回事。( ) 5.通过题目——目标分析表可以获得两类分析:题目的质量和学习者的表现。( ) 6.教学设计的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决定是否采用或继续采用某个教学。(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绩效目标 2.标准参照测试 3.教学材料 4.小组评价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学目的确定的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要确定入门技能?

3.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4.下图是某个教学的前测和后测中按教学目标统计的学习者答对率,基于图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学习者是否需要对所有技能的教学? (2)在学习之前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什么技能?

(3)基于前测和后测数据,哪个技能的教学效果最好?

(4)除了那些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技能,哪个技能的教学没效果?

六、论述题(本大题15分)

举例说明选择教学传递系统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浙江省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学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0431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学分析是若干过程的集合,用于确定实现某个教学目的的相关步骤,以及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2.科勒(Keller)基于对动机方面的心理学文献的综述,提出了ARCS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四个成分:注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意度。

3.众多研究揭示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传递方式,决定教学的成功。4.使用下面的教学分析流图,说明哪些技能(用编号)应该用来开发下面的测试题: 1)入门技能测试:____________ 2)前测:____________ 3)后测:____________

5.三种主要的评判量表是核查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设计师在一对一形成性评价阶段可以获得五类基本信息:、____________、对教学的直接反应、学习时间、后测成绩。

7.确定教学目的可以有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个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包括:____________、对教学中要包含的学习成分的描述、、为传递教学而做出的媒体选择。

9.目的分析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____________;第二步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可视化媒体(如电视或数字视频)比较适合用于______的教学。( ) A.智慧技能 B.言语信息 C.心智运动技能 D.态度技能 2.“说出三种主要的图像文件格式”这一教学目的属于何种学习类型的教学目的?( ) A.言语信息 B.心智运动技能 C.智慧技能 D.态度

3.“一张纸上印出了各省省名和首会,不看地图或其它图表,将各个省中至少15个省与它们的首会配对”。这个目标缺少什么?( ) A.可观察的行为 B.重要条件 C.行为标准 D.不缺

4.态度类的学习能达成下列哪个教学目的?( ) A.说出三种以上的搜索引擎的地址

B.运用阿基米德定律,计算没入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C.安装摄像机

D.选择积极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

5.言语信息类的学习能达成下列哪个教学目的?( ) A.列举几个常用搜索引擎的网址

B.运用杠杆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C.把桌面打磨光滑

D.选择积极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6.目的分析的最后产物是______,它给出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的过程中要做什么的总体框架。( ) A.考核量表 B.教学策略 C.绩效目标 D.技能流图

7.根据所给的关于早期北美居民的活动表,了解他们生产什么产品,使用什么生产资源,进行什么贸易。该目标缺少( ) A.重要条件和评判标准 B.可观察的行为和重要条件 C.可观察的行为和评判标准 D.不缺

8.如果教室允许听音乐,那么每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要听古典音乐。下面哪个是这个目标所缺乏的?( ) A.重要条件 B.可观察的行为 C.行为标准 D.不缺

9.心智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一般采用______类型的试题来评测学习者。( ) A.核查表 B.等级量表

C.学习者陈述自己的偏好 D.A和B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克拉克认为: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而不是教学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 ) 2.教学分析图上虚线位置太低,会造成我们一方面开发了对学习者不必要的教学材料,另一方面学习者因为要学已经掌握的技能而多花了时间。( ) 3.标准参照考试是由测定行为的考题组成的。( ) 4.教学时间和要掌握的技能之间没有简单的换算公式。( ) 5.心智运动技能的特征是学生必须要有肌肉运动,可以借助设备,也可以不借助设备,来达到某个结果。( ) 6.开发入门技能考试题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在开始教学前学习者应该具有的技能。(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传递系统

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