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教学设计探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1: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 崔亚平

【摘 要】对教材进行分析,阐述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设计思路,提出教学目标,探讨教学过程,进行评析。

【关键词】中学 化学 电解原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60-02 电解池是人教版选修四中非常重要的一节。从学科体系看,它和原电池一同形成电化学的基础,是中学化学核心知识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上的拓展和现实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对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教学设计进行探析。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电解池与原电池有联系,更有差异,原电池利用的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而电解则体现一种强制手段。从编排上看,教材将“电化学”整体置于“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之后,便于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问题,而电解池的教学安排在原电池之后,既满足了学科的系统性,又为对比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从宏观表象的观察到微观本质的分析,是化学的一大学科特点。深刻领会电解原理,需要先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溶液中有哪些自由移动的离子,然后弄清它们移动的方向,进而分析哪些粒子发生氧化反应,哪些粒子发生还原反应,当放电粒子不止一种时,还需要思考放电顺序。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来说,逻辑推理的能力要求高,思维障碍较大。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安排2个实验,3个问题,贴近学生的已有认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让学生在对比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既揭示了电解池的基本原理,又为下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适当变换电解质溶液和电极材料,自然过渡,给学生创设进一步思考的空间。通过推理猜想、讨论交流、实验验证,不断拓展学生对电解原理的认识。整个过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实验观察和理性思考中不断感悟提升。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和问题探究,领悟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知道阴阳极发生反应的差异,能分辨电解池和原电池。二是初步学会根据离子放电顺序判断电极反应并正确书写。

三、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对比思考,领悟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一: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右边电极附近。观察试纸颜色和U形管内的变化。

学生汇报:右端电极产生气泡,试纸变蓝,溶液颜色变淡,左端电极上覆盖着红色的物质。可以推测生成了铜和氯气。 问题一:Cu能在Cl2中燃烧生成CuCl2,说明CuCl2比较稳定;为什么上述实验却能以CuCl2原料反向生成Cu和Cl2呢?到底依靠什么力量实现了这样的转化?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装置中的外加直流电源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联想到原电池的特点,继而展开微观想象,逐步领悟到以下3点:一是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左端电极(阴极)必须获得电子,不是一种自愿而是强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右端电极(阳极)则必须失去电子。二是阴极因为获得电子,附近负电荷集中,阳离子定向迁移至阴极;阳极因为失去电子,附近正电荷集中,阴离子定向迁移至阳极。三是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铜离子变成铜;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氯离子变成氯气。至此,在学生头脑中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已初步形成,但仍需强化。 实验二:按图2两个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二:两个装置中均可以观察到碳极上有气泡,铁极逐渐溶解。但为什么在电解液相同的情况下右图的实验更剧烈?

学生思考交流后进一步认识到电解是一种更强的氧化还原手段。 问题三:原电池和电解池有何差异?请填写表1。

评析:教师没有用讲解和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而是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对比情景,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思维从浅入深不断升华。3个问题本身具有对比性,彼此之间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二)变换情景,探究电解过程中的放电规律

问题四:如果将实验一中的电解液换成氯化钠溶液,请问能否继续在阳极生成气体,在阴极得到金属?如果不能,请推测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讨论初期,有的学生认为阴极会析出钠,但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个观点被否定,钠的活泼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水溶液中制备。阴极到底生成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后尚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少数学生认为可能生成H2。

实验三: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均产生气泡,纷纷产生验证气体成分的冲动,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检验出生成物为氯气、氢气、氢氧化钠。

问题五:根据电解原理,被吸引到阴阳极的离子分别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离子均能在电极上第一时间放电?如果不是,它们放电的顺序遵循什么规律?水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又是怎样产生的?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放电顺序一般取决于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而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放电后留下的。

问题六:如果将实验一中的阳极材料换成金属铜,其余不变,请推测可能的现象。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

实验四:对问题六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没有观察到气泡的生成,阴极石墨表面却覆盖着红色的物质,电解液的颜色几乎未变,阳极逐渐消耗。由此,学生认识到,放电顺序还应考虑电极材料。

评析:教师通过变换情景设计探究性问题,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思考交流、推理想象。教师适时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兴奋之余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为下一步认识电解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电解原理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简洁明了,问题设计指向明确,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师没有将现有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挤占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是设计活动,让学生思考和辨析,倾听学生的疑惑和见解,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在碰撞中提升素养。

电解原理教案

《电解》教学设计

电解原理 教案 说课稿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电解原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何卫宁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教案

教学案例(原理课)

教学设计原理

水电解教学案例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微课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教学设计探析
《中学化学电解原理课教学设计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