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单位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5 08:36:1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课题 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

1、

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

4、5题。

8、9题做在课本上。第四课时:练习一第

7、

8、10题,填在书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步骤: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用的课桌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我们今天将完成哪些任务呢?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学会估量物体长度。

二、自主探索,质疑问难。

1、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展示成果,构建网络。

1、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 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量一量桌子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2、学生展示。

3、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1:长是80。

学生2:长是24。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桌子长80厘米,宽30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四、总结延伸: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80厘米,宽30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 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针、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反思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

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 例1 统一长度单位 例2及相关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例3及相关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例4及相关内容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1.统一长度单位。 (1)例1。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①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大约7个硬币那么长;用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5个曲别针长;用三角形量,量得课本宽有4个三角形学具那么长;用木块量,得出课本宽大约15个木块那么长(见下左图)。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自然会想到:“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②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如用小刀量铅笔盒的长,用曲别针量铅笔的长,用橡皮量剪刀的长,用“一”量桌子的长等等,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学生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不一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5把小刀那么长,同样都是5,它们却不一样长(见下右图)。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可以让学生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2)例1的“做一做”。

第1题,将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着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这里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第3题,是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测量的方法类似第2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1个正方体,而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教学时,如果学生看图估测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在用实物进行测量时,无论是用一个一个摆放实物的方法,还是用一个实物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都应提醒学生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1 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先出示一个图钉,通过测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在引出尺子时,教师应说明发明尺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尺子的作用。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先让学生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量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巩固1厘米的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活动,如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示范。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长度单位 厘米”教学设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学 李志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浓江学校二年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学情简析:

在生活中,学生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还不太清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 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引导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

推荐第2篇: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沧县大官厅乡吕寺小学

(一)、课标分析:

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掌握计量长度的知识技能。 (二)、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三)、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学策略

教法:利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用具:课件、尺子、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教学反思:

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

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推荐第4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大耳朵图图和小美是好朋友,但是他们今天早上却因为学习上的事情发生了争执,现在找我们来了,想请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我们先来看看怎么回事?

原来他们的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用ABC中

测量”图图”的照片封面的大小,结果图图测的结果是8块,小美测的结果是2块,他们都认为自己没错,为什么同样的照片,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问题出在哪呢?

要是我们规定的小正方形大小一样,是不是图图小美测出的结果就一样了呢?

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可真聪明,想到了统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 在数学中是这么规定的:

边长为1厘米

的 正方形面积

是平方厘米(

齐读 请大家找出A卡片,摸一摸,边长、表面,记一记,

现在请完成

任务卡1 内容

展示

汇报

生活中这么多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它可真有用。那现在请同学们来测量下桌面的面积,地面,黑板,,,当我们测量较小的物体面积时选择平方厘米。

这时我们需要更大的卡片,也就是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对不对? 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那它的面积是?

板书

齐读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哪见过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面积接近一平方分米的有?) 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它的边长是1米,它的面积是?

板书

齐读 这样大的正方面面积就是1平方米。 你在哪见过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掌握了吗?考验小组合作默契的时候到啦,找位同学读题,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要求,分组汇报。 清楚了吗?开始

哪小组来说说呢?

展示

汇报

补充? 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

那我们猜猜1平方米上能站多少人?

验证

换成最后一排呢?换成老师呢?

人会变多还是变少?

我们学习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如果老师想测量校园的面积,长春市的面积,吉林省的面积,怎么办?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

真不错,大家说的都很正确,说明大家对面积单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现在我要考考大家,3道必答,3道抢答。

测量教室的面积时,是否真的需要用面积单位去一个一个地摆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到你们的生活中去探究吧!

推荐第5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例

1、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教学难点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操场平面图,谈话: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仿照这种说法说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我们实际是用体育器材室的地面做单位估计了一下操场有多大,篮球场有多大,下面,请你们利用桌上的材料(书本、文具盒、练习本、正方形纸等)估计或测量你的课桌面有多大。

分小组活动,交流操作结果。

(二)交流共享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它们的边长。 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²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徒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估一估:一张普通的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大?橡皮面的面积有多大?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m²表示。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做单位去测量怎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呢?怎样规定它的大小呢?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纸,初步感知大小。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在1平方米的范围里能站多少个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先独立估一估,再在图形中摆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同桌交流,交流后进行全班反馈。对于估得较准确的学生,可以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个图形表示1厘米,哪个图形表示1平方厘米? 学生在教材上填写,完成后指名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3.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黑板或门窗的面积。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推荐第6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²、分米、米²等面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用具:课件,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5厘米、3厘米和1厘米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但他们却因为学习上的事发生了争执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PPT)

质疑:同样的书,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格子大小不一)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统一格子大小) 过渡:为了准确方便比较面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二、探究新知

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教师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让生猜猜边长,再动手测量,得出结论:边长1厘米。

(2)、定义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字母表示1cm 2(3)、把正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近似于1平方厘米。 (5)、量一量:二维码是多少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1)、想像1平方分米的大小,自己试着画一个。

(2)、对比1平方厘米的定义,给1平方分米下定义。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字母表示1dm (3)、摸大小,找物体。 (4)、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3、认识1平方米

① 小组交流定义(填空)。

② 想大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 ③ 游戏:感受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几个人? ④ 找一平方米的面。 ⑤ 量教室的地面。

4、比较3个面积单位的大小。说说每个单位大约像什么那么大? 所以在测量时要根据实际物体的大小选择适合的面积单位。

三、巩固应用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数学书

1、

2、4题。

四、总结反思

1、谈收获。

2、想想计算面积是否只能用单位一个一个的摆?

2

推荐第7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物体的表面

(1)、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一面我们平时都叫它什么?(书皮、封面、正面……) (2)、其实,不管是封面还是书皮、正面等等,我们都叫它书的表面.(3)、这是手的表面;这是脸的表面,这是课桌的表面;…… 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用手摸一摸.……

(4)、同学们,刚才我们例举了那么多例子,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它们都叫什么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板书)

2、物体表面的大小.(1)、这有两个本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2)、我们是比他们的轻重吗?还是厚薄吗?还是其他的什么呢?(我们比他的表面的大小.板书大小) (3)、大的本子表面大,他的面积就大;小的本子表面小,他的面积就小.也就是说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那么什么是这本书的面积?什么手的面积?…… 小组讨论,同桌大声说一说.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认识平面图形.师:同学们,你们想听阿凡提的故事吗?让电脑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阿凡提的故事! (播放)……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这一份契约:“将自己的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是表示长度。

生: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一块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是呀,那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感知面积

师:拿出课本,摸一摸它的边,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是一条线。

师:如果想量出边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 生:尺子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再仔细观察,课本的封面与桌面哪个大? 生:桌面大

师:再摸一下,和摸课本的边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封面和桌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 师:如果要知道面的大小,能用尺子去量吗? 生:不能。尺子量的是长度,不是面的大小

师:说得对。我们给物体表面的大小一个新的名称,叫作“面积”。 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有面积吗? 生:(略)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谁能比较一下,谁最大? 生:长方形最大

师:你是怎样比的?

生:把圆放在长方形里面,还没放满。 师: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可以放在圆里

生:正方形可以放在三角形里

师:说得真好。现在谁能说说,哪个平面图形最大,哪个最小? 生:长方形最大,正方形最小。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作面积。现在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三、引导探索面积单位

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1和图形2,比比哪个大?说说怎么比? 生:图形2大。我是把图形1和图形2叠起来,图形2还有多出来的部分。

师: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么你还能想办法比一下图形2和图形3,谁大?(说明:图形2和图形3重叠后,都有一部分多出来,只用重叠法无法比较)

生:老师,我先把它们叠起来,再把图形2多出来的剪下来,剪下来的部分再和图形3多出来的比(学生边剪边说)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你真会动脑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发现他们的边有长短,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也可以比。 生:还可以算一算。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但如果要比较两张桌面,你还能用剪的方法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如果剪桌子,桌子就坏了。我们要保护桌子。

师:你真有爱心!是呀,我们不能用剪刀去剪桌子,要保护他们,他们是工人叔叔辛苦生产出来的。

师:老师给你两张铅画纸,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在铅画纸画出桌子的大小。 生:做一个桌子的模型。

师:但是,如果只有这么小的铅画纸呢?

生:可以一个个摆过去。

师:怎么摆?请同学们在这两个图形上(长方形和正方形)摆一摆小方块(教师统一发给小方块),看看分别要摆几个?

生:一个(长方形)要摆8个小方块,另一个(正方形)要摆9个小方块。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生:正方形大,因为它摆了9个,比8个多。

师:请同学们再来摆一下你刚才找出来的图形1,用你信封中的小方块摆一摆,有几个方块那么大?

生:有4个小方块那么大。

生:不对,应该是9个。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吗? 生:是的。 生:没错。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生:小方块小了,所以摆的个数就多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如果这个方块再做得小一些去摆,结果会怎么样? 生:需要的小方块会更多。

师:做得再小一些,再小一些,还可以再小一些…… 生:老师,这样方块的大小就定不好了 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先预定好有多大。

师:“预定”这个词用得真好!小方块需要有统一的大小才能进行比较,而且这大小不是我们统一就行了,国际上都要统一。我们就把确定下来的统一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观察一下两个图形,猜猜谁大? a、正方形大b、一样大c、长方形大

(2)、怎样就知道正方形大,或者一样大呢? a 、重叠.(多媒体演示,把两个图形重叠,多余的部分再 进行第二次重叠,比较出大小.) 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b、画格子.(老师出示和

问:谁大谁小?是不是格子多的就大?格子少的就小?(不是)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生1:用大小一样的格子去度量.

生2:用同样的标准去度量.对了,实际上,国际上已经有了统一的标准,那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以后就可以用它去度量比较面积的大小了.

四、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指名三名同学到讲桌前,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小方格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方格数,然后将长方形藏在身后,并告诉大家方格的个数:8,8,15。) 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师:大家根据他们三人报的方格数猜一猜哪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平方厘米,它是指边长1厘米大的正方形的大小。请同学们先在铅画纸上(说明:教师课前发下,上面已画好所需要的图形)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下来,贴到黑板上来。

生动手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 生:开关的按钮

生:信封上写邮编的格子 生:指甲

生:……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我们来估计一下图形1有几平方厘米? 生:(略)

师:到底对不对?让我们来测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汇报。(教师发给学生装有很多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信封) 生:一共有16平方厘米。

师:大家再用这些小方块来测测课桌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方块太小了,很麻烦

生:把小方块做得大一些就好了

师:那么,我们就需要再大一点的面积,是吗?你觉得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会是哪个? 生:平方分米

师:你能从平方厘米中得到一点启示,说说什么样的叫做1平方分米吗? 生: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生: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就是1平方分米。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纸片比划)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有道理,相信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师:请同学们再从铅画纸中找到1平方分米,剪下来,比比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谁大? 生:1平方分米大。

师:想象一下,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方块。找找生活中有哪些1平方分米?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用1平方分米来测测桌面,小组合作,哪组最先测出来? 生:24平方分米。

师:猜一下,下一个要学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生:1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米?从铅画纸中找出1平方米来…… 生:老师,找不出来了 师:为什么?

生:你发给我们的纸太小了 师:那要多大呢?

生:边长要1米长。

师:原来是这样。老师这儿有1平方米,请看!(缓慢展开)你想到了有这么大吗? 生:我没想到1平方米有这么大呀!

师:是呀,1平方米确实挺大的。谁想到上面来站一站,感觉一下到底1平方米有多大? (生上台)

师:现在你感觉如何?

生:我感觉很舒服,像在白地毯上(师生大笑) (另一生上台)

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空

师:也就是还可以站一些同学? 生:是呀

师:你估计一下最多可以站几个同学? 生:6个

师:好,我们就来试一下!(6个学生上台) 生:还是很空

师:你觉得还可以再多几个? 生:再上3个(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站吗? 生:我觉得再站3个也没问题

师:谁愿意来?(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以站吗? 生:差不多了

师:同学们,你觉得1平方米怎么样? 生:很大

师:想想1平方米可以测哪些东西呢?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大家看到的契约,现在你能估计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生:我觉得问题就是出在60米上 师:怎么讲?

生:60米是指长度,而巴依老爷是想得到一块地,应该写地的面积 师:那么,你们觉得正确的应该怎么改? 生:改成60平方米?

师:这样改和刚才的60米有什么不同?

生:60米只有一条边,60平方米才是整块地

生:60米是线段的长度,60平方米是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巴依老爷是想从阿凡提手中廉价买这块地,但阿凡提抓住他不懂数学的缺点,机智的保护了自己的院子,还使他白白地丢了10元钱,真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能像阿凡提这么聪明!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惑吗?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生:(略)

师:你想想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生:平方毫米,平方千米……

五、应用巩固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笔记本的大小是24______,黑板大小是4______,讲台桌面是50______,篮球场是420______。

2、按要求测出长方形5(信封中)的面积:首先判断用哪个面积来测?再动手测一测。师:有没有用的小方块比其他同学少的?说说你是怎样测的? 生:长边放5个,宽边再放2个(演示) 师:为什么这样也可以知道是15平方厘米?

生:因为长边放5个,就相当于每排放5个;宽边放3个,就相当于有3排。5×3=15个。 师:好办法!有没有更少的呢? 生:只要一个

师:只要一个?怎么放?

生:一个放好后,翻过去再放……数数一共放了几次 师:这个办法更妙了!还有更少的吗? 生:这样不是一个也不要了吗?

师:是呀,你能不能不用小方块,也能知道它的面积? 生:可以,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呢?

生:先量出长,再量出宽,然后再……

师:这位同学想到用量的办法来算面积,很聪明!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师: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觉得这两个面哪个大呢? 生:凳子面比数学书的封面更大。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举例)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板书),在我们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今天,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亲身感知,联系生活,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2.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实际意义。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照这样,凳子面的大小就是什么呢?

生: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积;(学生自由举例,老师相机指导) 师:黑板面的面积是指(黑板面的大小),手掌面的面积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师:黑板面的面积和手掌面的面积相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生:黑板面的面积比手掌面的面积更大 或 手掌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更小。

(学生自由举例,老师相机指导)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1平方厘米

(图)

的大小

1平方分米

(图)

或封闭图形

1平方米

推荐第8篇: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35—37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图形的面积。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学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方法 ①观察法

(出示两个大小相差较大的正方形,你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们在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时候,通过眼睛看就能得出结果,这种比较的方法就叫做观察法。

②重叠法

出示两个大小相差不大的长方形,你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数方格法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数方格法)

用数方格的办法怎样判断图形的面积大小?(格子多的图形面积大,格子少的图形面积小) 猜一猜:有一个面积是15个方格的图形和一个面积是6个方格的图形,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1:15个方格的图形面积大。

生2:我认为不能比较,因为不知道格子是不是一样大。 师:(电脑出示图形)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上当了,应该是6个格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生2:是的。因为格子大小不一样。

生:说明单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肯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用一样大的格子去量。

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而方格的大小不同,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说明统一方格的大小很有必要。这样看来,象测量长度要有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也要有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还要来研究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二、教学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

摸: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和面,像这样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

比: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有多大

找:对照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想:闭眼想象1平方厘米有多大。

估:出示一块橡皮,估计其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量:验证估计的结果。

2、平方分米.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摸: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和面,像这样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

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找: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想:想象1平方分米有多大?

量: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先量再汇报。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初步感知: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找: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量: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想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再用手比划一下。

4、议一议:1平方厘米和1厘米有什么不同?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可以结合画图或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先独立思考、准备,再结合画图进行汇报。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面的面积是4( )。 床单面的面积是3( )。 课桌面的面积是30( )。 铅笔盒的长是18( )。

教室的占地面积是60( )。 一个信封面的面积约175( )。

2、马小虎的作文

我的小天地

我家住在××花园,每天放学我总要从一楼爬到高16分米的六楼,真是累得要命。一进家门就看见40多平方分米的客厅里放着一棵高150米的圣诞树,这是我的最爱。我的房间靠阳台,大约有20平方分米,东面书桌是我读书和写字的地方,桌面大约有60平方厘米。晚上我睡在长2分米的床上,做着美梦.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习.

推荐第9篇: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西池学校 刘秀芳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米

3、分米

3、厘米3)。

2、能直观感受1米

3、1分米

3、1厘米3的实际大小,并能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

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具准备:

剪刀、橡皮泥、尺子、正方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师课前提出上课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听得认真,读得仔细,写的规范,说得完整。

幻灯片出示了课堂听的要求;

一、知识链接: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出示一题三读的要求:

1、读通题,获取信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单位? 引出课题:体积单位

二、探究学习: 汇报交流一题三读的结果: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自主引导,探究交流: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1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

看(大小) 量(长短) 说 (概念)

想(空间) 摸(感受) 拼 (体积) 找(例子)

3、认识1立方米:

(1)感受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的大小;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

(4)课外延伸: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总结:同学们,只要你留心观察,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就是生活中常用的体积单位。较小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较大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分米、立方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三、达标测评:

师:接下来小精灵聪聪带我们来到了智慧屋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第一关、说一说: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用字母表示可以分别写成( )( )( )。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 体积是 。 第二关、

数一数: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第三关、

填一填: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一台冰箱的体积约是1.2 ( ) 一个讲台的占地面积约是1350 (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约是12 ( ) 一个课桌高约7 ( ) 一个文具盒的体积约是120 ( ) 一个长方体水池的占地约30(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20 ( ) 一个衣柜的体积约4.4( ) 出示书写要求:

(1)、字要写工整;

(2)、用字母表示单位的格式要正确;

第四关、

小马虎日记:小马虎日记: 听说远在20米以外的张老师要来给我们上课,并且还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的心中甭提多高兴了!早晨6点,1米3大小的闹钟便把我从梦中叫醒,我迅速从3分米2的床上爬起来,走出18厘米3的房间。进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挤了2厘米大小的牙膏来刷牙。刷完牙,我匆匆吃过饭,赶快将20分米3的钢笔,放进240分米3的文具盒,又把200米3的数学课本放进书包,迎着朝阳,向学校走去。

出示读题要求:

1、将情境读通,读懂;

2、找出错误的单位名称;

3、改正的方法和理由。第五关、

估一估:你用的字典和文具盒的体积大约有多少? 第六关、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见过的体积最大的物体是什么?体积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立方米 m3 立方分米 dm3 立方厘米 cm3

推荐第10篇: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吉林省临江市新市小学

吴利红 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然后教材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并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的容积,来巩固长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

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说。从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学容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关系时,让学生多观察感知。因此本节设计以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为主,感受升和毫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探究活动,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长方体木盒一个、注射器一个、纸杯4个、矿泉水瓶4个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习新知前,适当复习有关的知识,对理解容积的意义和建立升、毫升的概念有帮助,同时为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入容器的概念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些物体,(大屏幕出示:箱子、汽油桶、仓库)你们知道,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吗?

师:对了,它们都是用来盛放物品的。在我们的数学知识当中,把这种能容纳别的物品的物体,就叫做容器。(出示课件)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容器呢?(学生举一些例子,如:注射器、包装箱、水杯、垃圾桶、茶叶盒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了容器的概念后,为下面容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容积的概念

1、师:刚才我们大家所说的容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能容纳别的物品)。我们就把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出示课件)

(师板:容积)

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

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

3、师: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容积?(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如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请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观察、感知容器、容积,在课堂上进一步的引导,感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认识容积的意义。]

(三)、教学容积单位

1、计量体积用体积单位,那么容积也有容积单位。(完成板书课题)

师: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用字母表示就是L、mL(板书:L、mL)

看着黑板说一说,容积单位都有哪些?

2、说一说,那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

3、认识1升、1毫升 (1)、师:1升到底有多大呢?

出示1升的量杯:这个量筒杯的容积就是1升。 (2)、师:1毫升又是多少呢?

出示医用注射器:用注射器抽出1毫升水 师: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滴?

师推动注射器,学生观察,并计数,大约17滴水。(师强调,如果想要得出的数据准确,就多做几次实验,取平均值。)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建立1毫升、1升的空间观念。]

(四)、探究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认识了容积单位,也知晓了1升、1毫升的大小,那么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师用1升的量杯和1000毫升的量筒演示升和毫升的关系。 师板书 :1升=1000毫升

2、师:那么,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板书: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字母表示:1L=1000 mL 1L=1dm3 1mL=1cm3

3、小组活动

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4、师分别出示小药瓶、墨水瓶、纯净水桶让学生猜容积。

5、反馈练习(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认识毫升和升,并且从实验中学生能切实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进率。]

(五)、容积的计算方法。

1、师: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师:一个物体的容积比它的体积小。当一个物体的壁很薄的时候,可以忽略壁的厚度,认为容积和体积相等。

3、应用。(课件)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dm,宽4dm,高2dm。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用什么公式?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单位名称)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学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要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学好本课知识的重要性。]

4、师:那么,物体的容积和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相同点:计算方法一样。不同点:体积从外面量,容积从里面量。)(课件)

[设计意图:针对教学中易混淆的难点,帮助学生区分容积与体积,同时找到它们的联系,计算容积的方法和计算体积的方法相同,纳入学生已有认知。]

5、师: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的呢?你可以举例说明。(只有容器才有容积,实心的物体等没有容积)(课件)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容积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刚才的知识学得很好,下面就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水平,下面我们就进入“智慧屋”。(课件出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变换练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本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进行检查对本课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的情况,以利于在巩固练习阶段进行补漏。同时进一步巩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1L=1000 mL 升 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L=1dm3 L mL 1毫升=1立方厘米 1mL=1cm3

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尽量让学生能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因此,课上我借助实验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我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我选用了学生颇为熟悉的“箱子、油桶、仓库”作为教学的素材,接着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例子,从而知道“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使学生初步形成容积概念的“雏形”。 我用量杯和量筒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并推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1升=1000毫升),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通过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知升和毫升的大小。我设计了几道填空、判断和选择题,其目的是强化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提高学生判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习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容积”这一新概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第11篇:“长度单位 厘米”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 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第12篇:《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13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40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在你们的抽屉里再放一个书包或一些书,能让你的抽屉变得满满的,也就是说书包能占抽屉的空间。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们抽屉的那点儿空地或者说空间能放哪些物品?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想象,让学生理解物体是可以把空间给占了的,也就是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边事物也有值得讨论和学习的问题,自然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最愿接受学习方式,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

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

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大家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的认识、理解和体验。〕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的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如读一读、说一说、估一估、比划比划等)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必要的。〕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还应关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反思,这一环节缺失的课是不完整的课。反思整理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感悟学习过程,体会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在学习反思中,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第14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白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同学们摸摸桌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生: 黑板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板书 : 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4.内化面积的含义:跟教师齐读面积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师:刚才我们用观察的方法比较出了几个物体的表面面积的大小,现有老师手中有两张卡纸,咱们再来比一比那张卡纸的面积小?

(生交流)请一生台前展示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方法。 师:这种比较面积的方法叫重叠法。从而得出黄色卡纸的面积小。

那么绿色卡纸和红色卡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确定不了,用重叠法也不行,怎么办?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卡纸的大小?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用正方形摆,结果,为什么?同意吗? B: 用长方形摆,结果,为什么?同意吗?

C:用正方形、长方形混合摆,结果,同意吗?为什么?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摆?你觉得选用什么来摆最好?

3、师小结:通用刚才的活动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来摆,也就是要用统一标准。或者说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

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面积单位 卡纸上摆20个小长方形,卡纸的面积就是20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摆12个小正方形,卡纸的面积就是12个这样的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想知道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1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量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找找咱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量一量桌面的面积。

(2)1平方分米又有多大呢?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1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用双手比一比,量量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教室地面的面积。

(3)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老师准备了一张1平方米的纸,请同学量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 用它量黑板、地面。猜1平方米能站几个人? 板书:面积

四、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填空:(

)或(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

2.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桌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地面的面积选用哪个面积单位?( )。

3、请你当回小法官

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厘米。( ) 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 )

五、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

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量量教室地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

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面图形 1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

面积和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下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北城中心小学;袁红俊

第15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71——74页,做一做以及练习

1、2题。教学目的:

1、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2、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能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测量指定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电脑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老师出示一张奖状,如果给这张奖状镶上一个镜框,怎么才能知道用多少铝合金条?如果再加上一块玻璃,需要知道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课桌的面。指出课本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如黑板面、墙面、地面等。 请比较课本封面与课桌面的大小。(把课本覆盖在课桌上验证结果)

师:再比一比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指出: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投影出示第92页,练一练,比较物体的表面,哪个面积大一些?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

师:如果我们把书本面、课桌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 师:长方形其实是平面图形的一种。(板书: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有很多种,学生说,大屏幕显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角)指出,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师:上学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已经知道他们是由线段围成的?看一看,除了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哪些图形是围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为什么角不是围成的平面图形?(板书:围成的平面图形) 3、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大小明显的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长方形大,正方形小) 师:(课件出示两个位置不一样,但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形)再请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师:看来不能像刚才那样一眼就看出大小了,怎么办呢?请看屏幕。(电脑显示:两个长方形经旋转,成同一水平位置时,再叠合)现在说说看,谁大谁小?怎么比的? 师:(电脑显示:15个面积单位的长方形和16个面积单位的正方形) 最后,请比较这组图形大小。 师:(电脑显示:两个图形重叠)重叠后,一个图形较长,另一个较宽,还是看不出大小,怎么办?请看屏幕。

(电脑显示:把两个图形化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方格)现在会不会比较? 师:每个小方格是否一样大,还应验证一下。(电脑显示:长方形中移出一个小方格,与正方形中的一个小方格重合)

指出:通过前面的比较,说明围成的平面图形和物体的表面一样,也是有大小的。 4、揭示面积的概念。

三、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师:(电脑显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均被划分成9个小方格)这两个正方形各包含几个小方格?他们的面积相同吗?

师:为什么包含的小方格个数一样,面积却不同?

师:小方格的大小不一样就是测量的标准不统一。为了便于交流,每次测量都应该用同样大小的小方格做标准,这样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看书93页。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认识平方厘米。 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请观察它的形状、大小,量出它的边长。学生操作后指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比比看,你的哪个指甲最接近1平方厘米?讨论后,指导用“1平方厘米”量指定图形的面积。(量学具盒里的硬纸片) 3、认识1平方分米。 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猜一猜,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还是1平方米?为什么?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不是1分米,还应该验证一下,想想该怎么办?学生测量后指出: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用“1平方分米”量课桌面的面积。 (分组竞赛) 4、认识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用“1平方分米”测量了课桌面的大小,如果用1平方分米去测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觉得怎么样?

师:这就需要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出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想想看,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米?(学生举例)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有几个平方米?

四、巩固练习

1、镜框上镶的玻璃是指奖状的哪部分?它约几平方分米? 2、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练习十八第

1、4题。3、抢答题

①将常用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排列。

②测量围墙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最合适? ③手帕面积约4(

) ④邮票面积约4(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第16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肥西县金牛学区中心学校

许成兵

一、教学内容

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能灵活地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并且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式的方法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难点与关键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2、是学生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各一个。

学生准备:三张彩色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每四人1份; 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学具若干、圆形纸片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上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择哪张纸,为什么?(学生们都议论纷纷,都想选择小的那张纸涂色)

导入:同学们都认为,要想很快的涂完,理所当然的要选择这张面小的来涂,对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内容。(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1)摸一摸,课本封面、课桌面,感知谁大? (2)看一看,课桌面与黑板面,谁小?

(3)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数学书的面谁大?

(4)归纳:原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5)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出示图形:

师:刚才我们比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比比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第四个图形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吗?为什么? (2)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小结:像图

1、图

2、图3这样封闭的图形才能判断它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3、归纳面积

师:谁根据这两句话概括出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1、动手操作,比较面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演示自己的比较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重叠、拼剪、数方格、测量等方法比较出三张彩纸的大小,同学们真棒!

2、出示课件

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3种图形,你认为选用哪一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比较比较方便?

课件展示摆法1:

师:你现在能不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能)

生:第2个图形面积大,因为第一个用了14个小正方形,第二个用了15个小正方形。

师:同意吗?(同意)看来用正方形的确不错。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出示摆法2:

师:这种能比出结果吗?(能)谁的面积大?(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第2个图形面积大,因为第一个用了14个圆形,第二个用了15个圆形。 师:这种能比出结果吗?(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呢? 生:因为用圆会有空隙。

师:哦,看来用圆的确不是很合适。 出示摆法3:

师:这种能比出结果吗?(不能)

师:看来用长方形不一定能够比出来,选用长方形不是很方便。 师: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3、面积单位认识。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老师把它们全部带来了。边介绍边在黑板上贴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种不同颜色的纸片。)

出示课件: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你们能说说我们身边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生:一角钱硬币、一个指甲盖大约1平方厘米。一个手掌心、一个插线盒大约1平方分米。一扇窗户、一张方桌大约1平方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你们已经和这些面积单位交上朋友了。

4、面积单位的应用。

应用面积单位进行估算。给面积单位找实物,结合实物选择面积单位,采用师生配合,生生配合形式训练。(如课桌、数本、文具盒、奖状、教室等)

(四)、考考你

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间教室大约63()

老师衬衫上的一颗钮扣大约1() 教室墙壁上的镜框面积大约15( ) 一张邮票大约6( )

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第17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期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他们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所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体验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综合能力。

5、在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建立面积的概念。面积的概念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有表面,然后通过课件演示把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封闭图形,让学生很自然的认识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从而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比较面积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并且通过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了解比较面积的方法:观察、重叠和方格法比较。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谁的面积大,使学生意识到用观察的方法,继而观察不能比较他们的大小,然后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大小,最后都不可以比较出大小,这样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即用其他的图形作为标准来比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自行选择优化,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意识到面积单位的形状是正方形,所以这一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观察、剪拼、比划、比较、列举等感知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强化内心感受,纠正偏差,形成空间观念;并努力开发学习材料中的情感因素,设计富有情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心理落差,生发心理需求,在困惑、释疑、欢声笑语中建构知识,体验愉悦,内化表象,从而激发学习活力,焕发课堂魅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多媒体:射靶)这个游戏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咱们来比比赛。老师选择大靶,你们选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吗?为什么?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师:面积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揭题板书(板书:面积) (设计意图:以学生平时爱玩的射靶游戏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二、面积

(一)面积概念

1、认识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老师现在摸的是课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围物体的表面吗?你们发现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出示多媒体)你能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用图形表示出来吗?(动态演示把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我们把它们都称作封闭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3、概括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师总结,出示多媒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4、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课本封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吗?

(电脑演示)师: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同学们注意区分。 (这节课是让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产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说说谁的面积大(出示多媒体)

师:妈妈的手,宝宝的手,谁的手掌掌面的面积大?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观察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看不出来呀,有别的方法吗?(重叠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观察和重叠都比较不出大小,这下可怎么办?(方格法:经历方格法的优化选择)

2、猜猜看,诱发矛盾

师:你认为谁的面积大?

3、统一面积单位

师:看来,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比较面积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并且通过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了解比较面积的方法:观察、重叠和方格法比较。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谁的面积大,使学生意识到用观察的方法,继而观察不能比较他们的大小,然后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大小,最后都不可以比较出大小,这样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即用其他的图形作为标准来比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自行选择优化,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三、面积单位探究认识

(一)、1平方厘米

1、在白纸上剪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

2、用手比画大小,闭上眼睛想一想。

3、说一说1平方厘米的大小

4、举例

5、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的面积,怎么样?

(二)、1平方分米

1、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

2、大家猜一猜它的边长

3、动手量一量,验证

4、说一说1平方分米的大小

5、举例

6、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分米去量地面的面积,怎么样?

(三)、1平方米

1、你们还能想到什么面积单位?

2、同桌讨论1平方米的大小(板书:1平方米)

3、黑板上的正方形就是1平方米,请四人围一围

4、说一说1平方米的大小

5、举例

6、估计1平方米的地面可以站多少学生?(多媒体影象展示)

(四)、巩固

判断大小,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还是1平方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意识到面积单位的形状是正方形,所以这一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观察、剪拼、比划、比较、列举等感知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强化内心感受,纠正偏差,形成空间观念;并努力开发学习材料中的情感因素,设计富有情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心理落差,生发心理需求,在困惑、释疑、欢声笑语中建构知识,体验愉悦,内化表象,从而激发学习活力,焕发课堂魅力!)

四、综合运用

1、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6()

小红身高125()

作业本的面积大约212()

单人床的面积大约2()

2、数方格比大小。

3、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你发现了什么?

4、笑话欣赏

白天,我们坐在高约4平方分米的椅子上,认真听讲每节课,并不时举起面积约 1平方米的小手,积极要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时,还不时露出可爱甜美的笑容和几颗面积约为1平方分米的门牙;到了晚上,睡在面积约为3平方厘米的床上,做着各种古怪离奇的梦。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层次性强,让孩子们争着抢着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小组合作的思考题,有让孩子们捧腹大笑的笑话,还有美丽校园的图片欣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着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让课堂上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灵动的气息。)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自己打个分吧!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学会反思。)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 或

封闭图形

的大小

面积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第18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荣成市世纪小学 王海燕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三个信息窗,它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在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里,从“形”的角度来看,有了对线、面,体的认识,建立了一维、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观念,从“量”的角度来看,学生已经会测量线段的长度、计算面的大小,从对一维线、二维面的系统学习,开始全面进入了三维体的学习。本节课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又是一次空间观念的提升。在教材的编排上,又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学习的,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知识和经验上的铺垫,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创建体积单位,用直接测量法测量物体体积”的过程,理解体积的意义。

(2)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提炼创立面积单位的方法,类推出创立体积单位的方法,并独立创立体积单位。初步体会类比方法的作用。

(3)在充分的直接测量的活动中,强化体积单位的表象,为学生自悟自得测量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提供丰富经验。

核心素养目标:

(1)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能够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2)模型思想:通过观察、比划、想象、直观感知等活动,建立模型表象,再回到生活中找相应的物体,培养应用模型的能力。

(3)类比推理:在经历体积单位产生的过程中,尝试运用类推的方法,借助已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类推和验证,感受体积的大小,完成体积单位的建构,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学科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积的意义,启发学生类比“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学会迁移,感悟创新,体会“体积单位”的作用与意义,进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在探究体积单位的过程中,通过想一想、量一量,找生活中的物体等活动,形成体积单位的表象,再通过实际测量进行直观感受,培养学生全面思考、思维严谨的态度。

(3)通过与1立方米水有关的一个小资料,对学生进行节约水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意义及对“实验验证、类比、迁移”思想方法的感悟。

(2)难点:了解空间的含义,了解体积的意义。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长方体玻璃缸及相关课件及探究卡。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体积的意义

1.导入: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2.感知空间:魔方占有一部分桌面,也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从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摸一摸,感知空间。

3.实验: 通过倒水实验,再次体会“物体占空间”的含义。

【空间的概念非常抽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力求想通过各种手段与方法让空间变得可视,魔方拿出小正方体后空出的部分,石头拿出后杯子上部空出的部分,都让抽象的空间变得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空间的感知与理解。】

4.让学生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明白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物体的大小”就是指“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为感悟“体积”意义作好准备。

5.在激活学生关于“物体有大小”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出“体积”概念,让学生明白“物体的大小”就是指“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也叫做“物体的体积”。让知识建构在原有的经验之上。

6.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物体的体积”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语言转换中感受“体积”的实际含义,落实好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意图:学生对体积的初步感知就是——物体的大小,这个大小具体怎么描述?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解释起来似乎也很抽象,只有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点燃学生的空间感觉,当空间的感觉在学生的心中初步建立后,又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强化自己的空间感觉,从而加深对体积意义的理解。】

二、体积单位的建立和运用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测量物体体积? 2.类比迁移,引出体积的测量方法与体积单位的概念。

通过回顾长度和面积的测量方法类推出体积的测量方法—数体积单位的个数,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把什么作为一个体积单位?也就是测量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思维受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回头看”,通过寻找类似的知识点,归纳以往的的方法与经验,用来类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渗透类比思想。】

3.再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测量体积的测量标准,从而创造出体积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使用正方形在面上密铺,还有一种就是用小正方体拼摆,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认识到体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一样,都是要找寻一个合适的测量标准,通过定形定量,从而成功创立。这个过程不但体现数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也更能体现类比给学生带来的飞跃和智慧。】

4.通过类比、辨析、判断,学生创造了体积单位:棱长是1的正方体。师揭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 5.通过想象、比划、描述、寻找生活中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感知过程。

6.分小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有的小组会发现老师提供的小正方体不够,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最少的小正方体也能测量出大长方体的体积呢?然后小组交流不同的摆法(一种完全摆满,一种只摆出长、宽、高的个数),渗透物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7.出示一个大的长方体玻璃缸并提出问题:测量这个玻璃缸的体积用那个体积单位比较合适。引领学生同样通过估摆等感知1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拼摆测量,不但引领学生认识到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包含了多少个体积单位,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是有关系的,为后面体积的计算做了铺垫。】

8.师提出问题:如果测量教室的体积呢?揭示测量大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填合适的体积单位。

2、数体积

课件出示一组由小正方体拼成的一个图形,让学生数出它的体积,再次体会体积的测量方法就是数体积单位的个数。

【设计意图:回归测量的本质——数单位的个数。体会体积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没有关系,而与它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有关。】

3.体积守恒练习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1:分别在200平方米的和100平方米的地面上建体积同样大小的楼房,应该怎么建?

问题2:占地面积不同,想要让体积再变大怎么办?

4、介绍中国古代的测量体积的工具和单位,揭示从古至今,虽然单位不同,工具不同,但本质都是相通的,都是先1后数。

四.谈收获。

第19篇: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主备人:刘静审核人:赵华明学生:--------- 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

(2)认识立方厘米: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如()、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如 ()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如()、空间观念。

2、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一、自主学习

1、激趣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 思考: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演示实验:

小组交流:1.你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汇报:

小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练习: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电视机的体积和手机的体积。数学书和书包的体积。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引出体积单位

1、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课件) 2练习:

(1)、测量长度要用()单位,测量面积要用()单位,测量体积要用()单位。

(二)、认识体积单位:

1、自学课本39页

2、填空。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的体积是1立方米。

3、小组交流。

4、汇报

三、归纳整理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四、过关检测

1、判断

(1)、一个1立方厘米的物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千克重的铁块和棉花的体积也一样大。() (3)、小明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立方米的水。()

(4)、一张长方形的纸虽然很薄,但因为它有厚度,所以它也有体积。()

2、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分别写成()、()、()。

3、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五: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我学:------ 本节课我的心情是:---------------------------

,可以) )

第20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每四人两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法和学法

活动教学法;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自学辅导法;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看图片,与姚明比高矮,观察手掌面的大小。

2.提问:和同学比手掌面的大小,问:你是怎么比的?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大小。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三角板、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它们的面积在哪儿?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4.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用上面的方法还是比不出物体大小?你还有其它办法吗? 讨论: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5.自学研讨,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

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⑥听一听: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自我介绍。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74页做一做。要求:

a、先估一估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有多大?

b、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c、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d、将测量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2.说一说,测量身边你喜欢的物体表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合适。

3.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四)回顾全课,反思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

七、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封闭图形

平方分米、平方米

}

《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授 课 人:工作单位:陈君

广河县庄禾集小学

单位教学设计
《单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