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0 07:35:2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

论文题目: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

识的培养

关键词:议论文

读者意识

思维能力

培养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其中的议论文写作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久的写作方法模式下,作文中大面积出现模式、结构、套话、假话,而这样的结果是完全背离了写作的初衷,不能积极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的。而写作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思维的一种直接实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提高写作水平,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而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重视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对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议论文读者意识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困境分析

(一)写作目的偏差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部分中反复出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在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部分,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即要将不同的目的要求纳入写作构思范围内,时刻不忘培养和他人切磋交流的写作习惯。无论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着重强调了写作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功能,然而在实际的写作中,高中生并没有重视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这一功能,写作目的出现严重偏差。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下笔写作时考虑的第一要务不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深深烙印在他们脑海的是如何能进入高等学府,这一阶段的学生被高考指挥棒牵着鼻子走,在语文试卷中占很大比例的写作自然成为学生获得高分数的工具。在学生看来,试卷上的文字就是用来取悦老师的,获得老师的青睐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文字纳入阅卷老师认可的轨道,如可才能让阅卷老师为自己的文章多打几分,这些严重偏差的写作目的完全遮盖了“表达与交流”的写作本质。

(二)写作动力缺失

学者刘冬梅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一文中,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态度作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反思。在调查中,“把写作的过程看作是一种享受”和“把写作看作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可谓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维度,这两个维度的调查结果分别为10%和18%,与之相比,将写作视为一种任务的高中生数量剧增,占到72%。这一调查结果将当前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态度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如果我们将写作行为分为积极写作和消极写作,将写作视为一种任务或是将写作作为最令人讨厌的事情很显然都是消极的写作行为。这样一来,四不像的议论文文体的出现和毫无说服力的议论文字就不难理解了,消极的写作驱动力只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将凑够字数和盲目引用华丽的词藻作为取得高分数的法宝,长期如此,学生的写作目的离表达与交流越走越远,学生的写作动力也一点一点消失殆尽。当议论文写作不再是学生主动、积极的需求,随之而来的的就是厌倦和畏难情绪,写作完全变成了一种消极无益的行为。

(三)写作模式化

高中生为作文分数而写的写作目的,使学生失去了运用议论文文体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阅卷教师这一单一的读者对象使学生无法确立论点,只能死记硬背各种万能论据,生搬硬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学生自己都不愿意再读一遍做进一步的修改,更不用提说服读者了,况且学生脑海中读者始终定格在单一的教师身上。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显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也无法享受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胜利感。

三、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培养建议

(一) 转变议论文写作教学观念

一、教师转变议论文写作教学观念

议论文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是以理服人的文章,它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使读者赞成自己的观点。这种特殊的文体就对学生提出了跟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有文章段落安排的谋略,更重要的是思维品质要过关。

要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即能约束自己,又能考虑读者的需求,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议论文只重视结构布局、材料运用转变为与培养学生的议论文思维品质并重。

二、学生转变议论文写作观念

在议论文写作练习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议论文写作写作的本质所在,学生需要认真地依据一定的思路对文章做深入的分解,仔细研读文章每一部分的意图和性质,摸索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各部分和整体整合起来,探讨各部分为整个文章中心服务的方式。在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对个个部分进行综合,这样才能掌握文章的实质。议论文的分析与综合,从一般模式来讲,要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每一篇议论文的分析与综合又有特殊的内容及表现内容的一定的语言表现形式。例如荀子的《劝学》,先在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综合性论点,然后首先分析学习的意义,第三段分析学习的态度。第一层分析阐明学习在于积累,第二层学习贵在坚持,第三层分析学习贵在专心。三层分析,都由“学不可以已”综合起来。更多的课文是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横向、纵向,或者是纵横交错的分析,最后综合结论。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端正议论文的学习态度,以分析与综合的思维学习优秀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坚持以清晰的思路练习自己的议论文写作,相信学生的议论文水平会有很大的进步。

除了上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判断思维、推理思维、类比思维、纵横思维等,相信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做支撑

(2)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关注读者

读者维度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练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议论文写作前对读者进行分析应该是首位的,对读者的分析,应该贯穿在整个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包括写作前学生面对材料对论点的确定,包括为说服读者选择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式,更包括写完后对议论文的修改和润色。

二、写作中的读者分析

依然以“毕业班学生是否要补课”为例,比如选择“不应该补课”为论点,首先确定读者群是家长、老师、校领导等人,那么在接下来的整个议论文写作中,包括论点的确定、论据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等,就应充分考虑他们对论题所持的不同态度。

1、同意的读者

从议论文写作的本质意义上来说,同意的读者似乎让整个问题变得简单,议论文的写作也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但事实上这部分读者毕竟在读者群中占到很大比例,学生还是有必要将自己的论点、论据完整阐述一遍,让这部分读者更加坚定不应该补课的信念,更加信心百倍地说服其他读者。

2、中立的读者

中立的读者对是否应该补课这一论题几乎没有看法,这个论题对他们来说毫无感觉,因此这部分读者便成为我们要争取的主要读者。学生必须首先弄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学生补课与否跟他们无关。是因为自己没有切身感受还是因为对当前的现象不太了解,或者是因为过于服从规定条例,认为毕业班不会出现补课的现象?还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关注也不会改变当前的现实?还是因为周围人都觉得无所谓,所以自己也就无所谓?在下笔写作时,学生必须对上述因素做全面的分析,并对这些因素作归类总结,一一解释、分析,帮助中立的读者作出理性、客观的决定,最大限度将这部分读者变成赞成的读者。

3、反对的读者

我们必须承认,一些读者持反对态度经过了深思熟虑,而有一些读者则是完全凭借自己的直觉感受,并没有以理性、全面、认真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只是想当然地觉得不应该支持。比如有些家长和老师可能就忽略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补课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必须冷静,不能慌乱,我们能做的是搜集大量可靠、真实得数据,用数据说明一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让补习班补课给学生带来的各种压力,详实的数据,孩子们补课的现状及严重后果,这才是有可能改变这部分读者态度的最重要的依据,也许这些还是不能让这部分读者改变态度,但至少他们会因为学生提供的依据而改变自己看待为题的方式,会理性地从较全面的角度考虑补课这种想象。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读者不是仅凭直觉做出的判断,他们是在做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后,才做出的决定。在他们看来,毕业班学生就应该补课,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他们的价值取向根深蒂固,改变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这部分读者而言,学生不能生拉硬拽,不能非要让他们赞同自己的观点,而是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只需要在文章中客观地不加任何评论地将这一情况描述即可,切不可肆意诋毁。

(三) 写作反馈阶段关注读者

一、为学生的思维打开提供更大的平台

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为学生寻找更多发表渠道和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这将是很好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反馈方式。

二、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将多远评价主体引入写作反馈阶段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重要理论支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由课程标准的规定内容,我们不难理解,教师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学生文章的唯一评价者,教师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亲朋好友、所有社会人士,甚至作者本人,一起构成了文章评价的主体系统。

同时,教师这个评价主体也是很重要的,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学生进行互相评价的阶段,很大程度上也是需要教师的指导的。教师必须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地位,进行真诚而平等的对话交流,在评价过程中做好减法,不断下放自己的权利,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摒弃传统的功利化写作教学目的,用交流者的目光去对待本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保护好学生的写作个性特征。

学生本人也可以是写作评价的主体,反复地对文章进行修改也是对学生、对选定读者群的尊重的表现,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最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和表达的中心思想,自己要以怎样的情感抒发方式达到怎样的写作目的,学生本人最清楚不过。将学生纳入评价主题行列,就是要求学生将自己作为读者中的一员,以读者的身份和眼光客观评价自己的文章,看论点是否准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方式是否恰当,文章结构是否严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自己的写作态度才能到达新的高度。

结语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而在写作教学中议论文的写作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论文就高中议论文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究,在对议论文写作重视读者意识的阐述基础上,进行了议论文写作思维的知识建构,进一步探析了目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困境,进而提出高中议论文文体写作思维的培养策略,以求在议论文写作思维方面的教育教学有所提升。在高中议论文写作过程之中,一定要构建写作思维的教学序列,培养写作思维得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改进写作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专著: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89.[2]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夏丏尊.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4]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M].上海:开明书店,1947.[5]孟庆立,赵锦良:《常用论说文的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6]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9]伊瑟尔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0]崔允,张华,钟启泉:《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论文:

[1]华霞明.“读者意识”解构[J].新闻记者,1999(3).[2]唐恒.加强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J].四川教育,1998(6).[3]杨荫浒.论作者的读者意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6).[4]余永祥.论作者的读者意识[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5]潘新和.夏丏尊的写作教学观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3).[6]祝新华,谢锡金.形成读者意识 表达真情实感[J].湖北教育,1998(12).[7]张春林.文学批评的读者意识[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1).[8]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J].语文新圃,2002(1).[9]吴丹青.“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思考和实践[J].教学月刊,2011(20).[10]范伟华.不同层次学生读者意识与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6).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高中

Leon Plan for Travel Journal(first period) Grade: Grade 10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After at least six years of English study, the students are already have the ability to expre, to think in English.Teaching Objectives 1.knowledge objective Learn the following new words and their pronunciation: journal,transport,Laos,Cambodia, Vietnam,Mekong,finally,cycle,persuade,stubborn, atlas,glacier,Tibetan,rapids,valley,waterfall,plain,delta.2.Ability Objective ⑴Learn how to expre their vacation activities. ⑵Grasp some reading skills.3.Emotional objective Stimulate Ss’ love for nature by getting them to know the greatne of a river.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Learn the words listed above.2.Get students know to choose appropriate transportation and wh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and try to use them correctly.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age better.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warming up (7 minutes) 1.warming up by presenting pictures of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and asking some questions .This step helps to ari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attention.Asking them questions like: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before? What can you benefit from traveling? If you are given a chance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s will you use and why?(2 minutes) Now look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and discu it in pairs.Some transportation means: by car (in a car) /by bike /by plane (by air) /by train ( on a train) /by bus ( on a bus)/by ship (by water or by boat) /in a hot balloon /by motorbike (on a motorbike)/by jeep /by truck, then complete the chart on screen .( 3 minutes)

2.warming up by looking and speaking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ell the whole cla which object you think is the most useful and which one is the least useful.give a reason why you think so.(2 minutes) step 2.Pre-reading(10 minutes) 1.Imaging and sharing that whether you like to travel along a river, a great river? what role does a river play in people’s life? in other words, how do people who live along a river use it? the suggested answers: people can drink the water in a river or wash their clothes.people can swim in a river in summer.people can use a river to irrigate their fields.people can travel along a river.(5 minutes) 2.talking and sharing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a lot of rivers in the world and also there are many great rivers.now look at the screen,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some famous rivers , try to gue which rivers they refer to.(5 minutes) Step 3. While-reading(23 minutes) 1.scanning: Ss read quickly and answer: Where is the Mekong River originate from? How many countries does it flow through and what are they? (china, Laos, Thailand, Cambodia, Myanmar, Vietnam) Then complete the route of this river on the screen.(6 minutes) 2.skimming: read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o will go on a trip along Mekong River? How will they get there? Where should they start their trip? How did they prepare their trip? (5 minutes) 3.Students read and get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6 minutes) 4.Please listen and read aloud about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journey down the Mekong.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ach word and the pauses within each sentence.Then the teacher will play the tape twice and students shall read aloud twice, too.(6 minutes) Step 4. Post-reading(3 minutes)

Closing down by answering questions :what should you do before traveling? (before traveling, we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that is, to make a plan, decide the place to visit and get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with full preparations we’ll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trip.) Which type of transportation will you choose and why?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transportations) Step 5 Refection and Homework (2 minutes)

Imagine you are going on a travel, try to make a plan.you should write down which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you will take and destination data.You may tell us why are you going there.(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60 words) Reflection: This leon plan wa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modal of reading.Different from the Bottom-up model and Top-down model, Interactive model strees on the new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on the whole background knowledge.In this leon plan, the teaching of new words and phrases are involved in the whole course of this leon, For exa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leon,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gue the topic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presented.The new word \"transportation\" is introduced after presenting pictures of car, plane, train and so on.In this leon plan, the three stages, namely,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are involved..

推荐第3篇: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写作体例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写作体例的若干规定

为配合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007年浙江省高中所有学科“案例评比”主题是:“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为了提高教学设计写作的规范性,现把有关格式作出如下规定。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八、教学过程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一般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问题研讨】

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参考资料】

具体列出本课设计的主要参考资料,格式举例如下: 著作类

盛群力:《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文章类

马媛:《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2期。 网络文章类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网http://202.112.88.32/lunzhu/

翻译著作类

[德]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20页。

【字数要求】

每课教学设计字数以2000—6000字为宜

推荐第4篇:写作教学设计

抓住细节,让文章更有情境画面感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情境“画面感”

2、总结归纳增强文章情境画面感的几种方法

3、学习运用所总结的方法,增强文章的情境画面感 重点:总结归纳增强情境画面感的几种写法

难点:学习运用所总结的方法,增强文章的情境画面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虽说是写作指导课,但上课前我们先插播一则广告,台湾三菱汽车的广告宣传片,毕竟人家大公司给我赞助费了嘛!(目的:让学生放松)播放宣传片

同学们,这则宣传片起到宣传效果了吗?给你留下深刻影响的画面是什么?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大家说的很好!导演借助音乐,色彩,近远镜头切换等手段,通过一帧帧画面让我们为之动情。大家从画面中品味除了亲情的珍贵,品味出了长情的陪伴。导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文章中,可以通过什么手段给读者描绘画面,让读者为之动容,为之动情呢?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抓住细节,让文章更有情境画面感,(师板书题目),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情境画面感

2、总结归纳增强文章情境画面感的几种写法

3、学习运用所总结的方法,增强文章的情境画面感

点:总结归纳增强情境画面感的几种写法

点:学习运用所总结的方法,增强文章的情境画面感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要让文章增强情境画面感,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才是“画面感”?出示投影:画面感:就是形容由某种事物带来的联想,能够使人身临其境的一种感觉。

师具体阐释:就是读文章的同时,你脑海中就会产生作者给你表述的意境,从而就可以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感同身受了!这就叫画面感,有了画面感,就有了和读者共鸣的基础了!一旦共鸣,文章的情的质感也就有了,文章的境的深度也就加强了,有质感和深度的文章,才能够有让人品读的价值!

(二)示例分析,总结归纳

1、同学们,我们看这个句子:出示:海浪从很远的地方向堤岸冲过来。你从中提炼到了什么信息?

再看第二个句子:海浪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摆好姿势,弓起脊背,像一头西班牙斗牛,拼死向堤岸冲过来。

有什么感觉?

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

总结:巧用修辞可以增强文章的情境画面感

2、我们再看这两个句子:

A: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

B: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看夕阳。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活化人物的心理,增强情境画面感。 同学们,你们试着写两句?小组讨论,交流

3、让我们继续探讨:

我们继续共同分析这两个句子:

A.夕阳的余晖下,小草和着微风,门口的那只大白兔卧在草丛里,望着那片天空。

B.夕阳的余晖下,青葱的小草和着微风摇曳身姿,门口的那只圆滚滚的大白兔乖巧地卧在草丛里,痴痴地凝望着那片涂了油彩的瑰丽的天空。 大家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具有画面感? 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呢?妙用修饰语

4、我们学习了三种增强文章情境画面感的方法了,再看一下这两个句子: A.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从睡梦中惊醒。

B.嘭,嘭,嘭!哐,哐,哐!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从睡梦中惊醒。 这两个句子也是显而易见,哪个更能让你心动?B句

为什么?加了拟声词,可见,拟声词的使用,也可以为我们创造情境加分!

5、学习了四种方法了,还想不想学?

A.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是什么描写?景物描写。给人物活动创造一定的活动场景,细细描摹,犹如画画的背景一样,更有整体的情境画面感。

总结:我们学习了几种增强情境文章画面感的写法?

1、巧用修辞

2、活化动作

3、妙用修饰语

4、拟声造境

5、辅以景物

(三)学以致用:我们来写写:

下面该我们班的文学作家们大展身手了!我们看一下这一段话: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散文作品:《目送》中的一段,请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一下: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驶出巷口……

要求:请揣摩作者的情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增强文章情境画面感。

学生完成后交流写作成果,师生点评

出示原文,分析巩固领会本节课学习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四、布置作业:

作文:那一股暖流……

要求:精心构思,叙事完整,细细打磨,增强文章的情境画面感

不少于600字。

推荐第5篇: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PPT

公开课《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议论文写作指导——议论中的记叙》。它是高中一年级必修3写作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写作议论文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从写作观念上看,《标准》强调写作是个人的自由表达,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

从写作内容看,《标准》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而考试中的作文题目在文体上是没有限制的,但是倾向于议论文写作

二、说理论

1、、指导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写作指导为媒介,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去积累事例,要多读书,勤思考。

2、理论支持: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交流探究+学生的主动接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导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三、说目标(含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导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理解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议论文的要求。

了解写事实论据(事例)的要求。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写事实论据(事例)的方法。

情感目标:从材料的搜集,联想到要多读书积累,要善于观察生活,要勤于思考现象,从而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教学重点:了解写事实论据(事例)的要求,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写事实论据(事例)的方法。

四、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议论文写作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还是困难,普遍存在着读书量少,思考问题不深入,论证意识不强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不要求讲文体知识,可以说现成的议论文,学生都不能有条理地读透、读懂,更不要说下手来安排结构,有理有据地写成文章了。所以我选择了系统的、由浅入深的议论文写作指导。

五、说教法

(一) 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确立论点”落实到实处,再深入研讨写事例的方法。

2、重视语文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选事例、写事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一、充分做好预习准备。搜集事例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

二、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写作指导课,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比如说:怎样通过事例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怎样在得出结论后,学生能自己补写好事例。教师只能起到

一个引导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三) 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来得出写事例的三个要求和简明语言的表述形式 ,让学生自己在交流讨论中品味体验。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需要讨论和理解的问题、材料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们去思考。

六、说学法

从《语文课程标准》导学本课,我采用讲练结合式、小组合作式,引导学生探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七、说程序(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1课时 (45分钟)

指导学习:课前搜集积累材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设计依据:能够搜集积累材料是写作议论文必备的条件,所以课前准备是必须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可以推动学生思考,领会写作要领,发挥他们自觉学习、探讨的能力。)

导入:课前音乐欣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flash 新授课:

(一)、请看下面的观点和两个事例,哪一个事例能证明观点?

观点:“成功离不开勤奋”

18 事例:

1、少年毛泽东即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怅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鼓舞着他克服了日后革命征程中的重重险阻。

事例:

2、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虽以残暴闻名于世,但他勤于政事却是值得称道的。传说他每天必须看120斤的竹简文书,看不完就不休息。秦国得以结束诸侯割据的状态,统一全国,和秦始皇的这种勤奋精神是分不开的。

小结:事例论点要统一(即所写事例能证明中心论点)

(二)、请看下面的观点和两个事例,哪一个事例能更好地证明观点?

观点:挫折铸造成功。

事例:

1、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2、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他并没有被挫折吓到,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事例要典型(最好是写名人名家的事例)

(三)、请看下面的观点和两个事例,哪一个事例叙述得更有利于论证观点?

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

1、事例:(1)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2)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 的负担。(3)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4)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5)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2、我们不妨这样叙述: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

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小结:事例要简明,其表述形式:谁+怎么样+结果

(四)、练习1:围绕“挫折磨砺人生”这个中心,用简明的文字,把以下材料作为论据叙述出来。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他的丈夫居里先生因为车祸不幸去世,这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家庭和事业上的双重打击。在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后,居里夫人虽然内心万分悲痛,但她以坚强的意志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于是她更加起早贪黑,勤奋工作,经过数千次实验,她终于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并且,她放弃了对镭的专利权的申请,将镭的提炼方法无偿公布于世,更显示出了她高尚的品德。在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答案:居里在与居里夫人一起证明了镭的存在之后不久,便不幸因车祸去世。这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但她忍住巨大的悲痛,毅然挑起了两个人的担子,继续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并于1911年再度获得了诺贝尔奖。

(五)、练习2:在下面的观点中任选其一补写事例:

观点一:成功离不开勤奋

观点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观点三:坚持就是胜利

(六)整理笔记,小结本堂课的收获:

1、事例观点要统一

2、事例要典型

3、事例要简明。其表述形式:谁+怎么样+结果

(七)作业:为你所选的观点补写道理论据,下次作文讲怎样写道理论据。

八、说板书 :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

九、说感悟

成功的研究性课堂,应如优美的散文,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形散神聚”的关系就是“放”和“收”的关系,教师在组织和引导中要把学生自主探讨的权利,学生合作交流的权利,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权利,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放给学生。为此,我还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审视和反思问题,那些经过同学间的合作或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完成;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但是它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很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智的问题,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且很重要的问题,我还要引导学生使之系统化、醒目化,并将其“导”入研讨的轨道;其它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研讨作业布置下去。(我在布置作业的设计上对这一点有所体现)

总之,这一节课还只是一个尝试,在授课中的不足,恳请各位老师多指导帮助。

高一年级 张道权

2013-6-6篇2:高二议论文写作课件:理足气盛出雄文——学会对议论文材料进行分析

高二议论文写作课件:理足气盛出雄文——学会对议论文材料进行分析

理足气盛出雄文

——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

高考议论文:观点+材料=?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事理探究的思维方式

一、对常见问题作具体分析。

有的问题,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我们能探究因果,分析与之相联系的要素,一分为二地进行一番分析,其理自然就会出来。

二、对现象问题作本质分析。

社会中好多事情,论现象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如果深入到其本质,就很有问题了。

三、对偶发事件作历史分析。

生活中偶发事件常见,而文章能作历史分析的却鲜见,倘若我们能从偶发事件中看到历史的必然,就可以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了。

四、对个别事件作影响分析。

此种分析法,即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将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去看待,去评判。

五、对眼前问题作长远分析。

六、对行为问题作心理分析。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行为受心理支配。因此,对一些行为作一番心理剖析,就会产生撼人心灵、启人思索的效果。

旁观者的心理分析

例文一: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思维的缜密。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掌握分析论据的方法

提高议论文说理能力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1、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

修改: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1、因果分析法:

1、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

1、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

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论点:相信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汉末,群雄逐鹿,豪杰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眈眈,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墙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是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时因为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是什么让魏征刚正不阿?是什么让魏征在天子面前毫不畏惧?是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魏征深深地明白作为一名臣子,就必须承担起为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着想的责任。于是他用自己的勇敢不屈,让世间多了一面命镜。在这明镜中,反射出了魏征谏言的执着,反射出了大唐的兴盛来源,也反射出了责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让丛飞放弃自己的富贵而用钱捐助他人?是什么让丛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为贫困的孩子担心?是责任!看着失学儿童那一双双充满期待与渴望的眼神,丛飞意识到,帮助他们是自己一生的责任。于是他四处奔波,把演唱会所得的钱都捐给了贫穷孩子。他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让每个人都看到一位歌手背后的伟大人格。责任,让他们的形象熠熠生辉,绽放出无限的光芒。责任,让他们的名字永留汗青,让人们看到,他们人格的伟大、崇高。

《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2、假设分析法:

分析: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

例1: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篇3:2011届高考作文专题复习: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教学课件) 2011届高考作文专题复习

――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良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张志军

一、议论文写作的整体构思 训练体系安排概要: 次序 体 裁 内 容 训 练 点要 求

1、议论文审题与立意 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中心明确。

2、议论文结 构 掌握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结构完整。

3、议论文论证的方法 运用

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理效果。

4、议论文深刻透彻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5、议论文 有文

采学会运用修辞使语言生动。

6、议论文有创

新 学会立意创新、题材创新。

7、记叙文审题与

立意 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中心明确。

8、记叙文构思与表

达 学会巧妙构思及多种表达方式。

9、记叙文几种实用

技巧

(一)(化虚为实、化理为形)

10、记叙文几种实用技巧

(二) (化平为奇、化情为物)

一、议论文的审题与立意 [训练目标] 做

到两符合一明确――“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中心明确”。 [写作指

导]

1、明确作文类型(四步走: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2、掌握写作要点和技巧 [操作要点] 第

一、化大

为小与小题大做 第

二、化虚为实与由实入虚

三、确立论点要明确、准确。

四、确立论点要合情合理。

五、确立论点要有新意,有启发性。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

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论得到与失去》, (2)要

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

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让我深思的一瞬间》一题, (3)

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 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个前提两个重点)

前提:分清材料作文构成和材料类型重点: 一是读懂材料:针对

不同类型材料,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信息点),抓住材料的中心,

把握题旨。 二是选好角度。注意不同的主体、立场、条件等

1、材

料作文的构成:材料+要求

2、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故事型:它

包括梗概故事和片断故事、寓言故事。论说型:它包括名言警句、哲

理语段、议论文段。 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

事。 情景型: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生活场面,特别的细节)。 图

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等。 读懂材料: 针对不同类

型材料,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抓住材料的中心,把握题旨。

一、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

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

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

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这则材料会使人产

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角度 立意

1、(对人而言) 奇形怪状的树根,a、物

各有值,人尽其材 木匠视之无用。 b、给“树

根”加一把标尺 艺术家加以雕琢 c、应以不同

的眼光看待事物 而成艺术品。 d、天生我材

须雕琢

2、(对树而言) a、天生我材必有用 树根

究竟是“材”b、认识自身价值,不要妄自菲薄 还是“非

材”呢 c、一切事物在其特定的时空点上都是“材”

一、话题作

文的审题、立意

1、明确话题作文构成:提示性材料+话题+要求

2、明确话题作文类型 ⑴观点型话题作文 :《直面挫折》《从零开始》

⑵关系型话题作文:《位置与价值》

⑶范围型话题作文 :《尊严》化大为小 ? a.?? ①加限制性成分。可前加修饰语或后加中心语等。 例如以“创新”为话题:

1、勇气是

登上创新之颠的云梯。

2、智慧是滋养创新之树的甘露。?

3、奋斗

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②以小见大。把话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

一侧面、某一细节、某一场景写深入、充实、生动,而不必面面俱到。例如 话题:“人与文化”

小题大做 b.有些题目、材料是很具体、微小的,如果就事论事。立意就不高、不开阔。这时就需大处着眼,从小到大,就事说理。

?? ①把具体事物同某种哲理、精神联系起来。

?? ②把文章放入社会背景、时代高度中去。可以谈规则、谈道德、

谈风气、谈奉献、谈和平、谈环境、谈交流、谈战争、谈社会现象等。 ?? ③在文章中凸显“生命意识”“文化气息”“现实精神”

三、化虚

为实与由实入虚 ?康德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

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说:只要每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做,从此你的工作和

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身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请以“精

彩”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指津

二、议论文的结构 [训练

目标]掌握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启感式、六步定

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 [写作指导]考纲上关于基

础等级的第四条要求是“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就是要

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递进式、

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作文的常用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

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 [写作过程]

1、

由散到聚

2、由聚到散 六步定式 (对照式与层进式的综合) 图示

如下: 正 点深 联 总 反 逆境与成才 (点)正如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一样,

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那么应当怎样正确看待逆境

与成才的关系呢? (正)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

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

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曾被流放;还

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作出的贡献是无

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与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 (反)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由此而沉沦。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 (深)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的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怎样,自己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材。 (联)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和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

推荐第6篇:高中英语教材中写作训练的教学设计评析

高中英语教材中写作训练的教学设计评析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其英语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一个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写作训练的教学设计,是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之举。本文立足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高中英语教材中写作训练的教学设计”这一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得到更新,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学地位也有所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技巧的重要教学实践。

1.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的教学设计分析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写作训练设计优势诸多,从结构上来看,写作训练内容的结构清晰,条理明确,方便学生理解与操作。一般来讲,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即开头、正文与结尾。

在《Travel journal》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道出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也这是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写作训练开头最为普遍的方式。“My name is Wang Kun.Ever since middle school, my sister Wang Wei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 用最直接的方式道出本文将要讨论一次旅游的经历,直点主题。这一开头对文章之后的内容进行了交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有兴趣的学生继续读下去。结合这样的写作训练内容以及课本中所提到了文体结构模版,学生就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写作,提高自身作文结构的清晰度。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学生同样可以借助写作训练中的内容。针对写作训练中的内容与话题开展一次写作练习,将自己所想之事或者掌握的案例融入到写作结构当中,就能够写成一篇不错的作文。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行为与表达方法进行指导,长期练习,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英语语言,还能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除了结构与内容方面的英语写作训练素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还有写作策略训练模块。这一模块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找到写作学习的方法。每一个单元的阅读学习之后,写作训练模块内都有针对这一文章阅读内容特点而总结出的写作策略,这就使得高中英语教材中无一处不渗透着写作技巧。高中英语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英语教材中对人物主题、动物主题以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进行了安排,总体来看,教材中的写作训练教学设计完整性较强。

2.高中英语教材中写作训练教学设计的评析

与其它版本的教材相比,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写作训练教学设计相对完整,但也有着不完善之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形式仍然较为单一,没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写作前的活动设计较少,并没有与写作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材中没有针对作文修改的专门版块,使得许多高中学生只重视写作文,而忽视了改作文。面对这些问题,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写作训练教学设计还应当进行一些调整,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充实写作训练教学设计的内容。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高中英语写作的内容应当涵盖陈述事实、表述个人观点、描述物体、描述事件发展经过、评论事件等内容。单纯地依靠课本中的写作任务的完成去进行写作训练是明显不足的,在编写高中英语教材时,应当尽可能丰富写作训练的形式,让写作练习涵盖更多的写作内容与对象。

第二,丰富写作前训练活动的教学设计。写作前的活动,对于学生写作思维的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师在实施写作教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写作主题与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或者听力训练,创设一个与写作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促进写作氛围的开放化。如在写“My life”这样的主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段听力,让他们了解外国人的日常生活,再组织学生口语交际,就自己的日常生活交换意见。在写作之前用有效的活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促进学生收集与获取写作素材,有利于写作训练难度的降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明确写作训练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评价,对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说十分重要。经过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本身才更有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评,在写作完成后自己给自己打分,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与同桌交换作文,进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就评价结果进行交流,在互帮互助中成长起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与课本中的英语写作训练教学设计密切相关。没有哪一类教材的英语写作训练教学设计是完美的,看起来多么合理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应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从教材出发,改变教材写作内容设计,让教学资源更加符合英语教学的需求。

[1] 周亚云.高中英语要在实际应用中活化教学[J].中学生英语, 2015(14).

[2] 刘梦琦.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J].英语画刊(高级版), 2013(11).

(作者单位: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

推荐第7篇:《写作教学设计示例(高中)》〈单元三:创意能力〉

第三章 高中‧單元三 創意能力

57

高中‧單元三 創意能力

設計示例 一 課題

敏覺力

行為目標

寫作技能

頁次 59

能對問題及情境敏感,藉1.記敘 此激發創意

二 敏覺力

2.說明

61

能對問題及情境敏感,藉1.描寫 此激發創意

2.記敘 綜合能力 三 創意能力

1.能養成創意的習慣 2.能完成有創意的篇章

63

58

高中‧單元三

設計示例一 —敏覺力—

一﹑教學行為目標

能對問題及情境敏感,藉此激發創意

二﹑寫作技能

1.記敘 2.說明

三﹑理論和經驗

1.敏覺力是創意能力之一。指一個人能夠敏於覺察事物,能發現事物的缺漏、需求,能發現事物裏不尋常的地方以及未完成的部分。

2.培養敏覺力,先要脫離習慣的羈絆,嘗試對每件事物,都要仔細觀察、聆聽、接觸;不能光看表面,還要深入探究。

3.透過活動訓練學生的敏覺力,能令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記憶。

四﹑教學材料

學生每人準備眼罩一個

五、教學組織 兩人一組

六﹑教學步驟

1.教師帶領學生到學校的禮堂上課。2.到達禮堂後,首先把全班分組。

3.教師宣佈跟大家玩一個閉目夢遊的遊戲。學生兩人一組,需要由教師指定的起點,走到指定的終點(建議可請學生繞禮堂一周後,步上舞台,然後從舞台走下來。)

4.學生步行時兩人一組,其中一人需要帶眼罩來走路,另一人則

59

高中‧單元三

在旁守護,不能揚聲提點,只能在蒙眼的學生將會跌倒時才可伸手參扶。蒙眼的學生需要憑自己的感覺向前摸索。直至行畢全程才可除下眼罩。

5.同組的學生行畢全程後,輪到剛才負責守護的學生戴上眼罩。沿剛才的路線走一遍。

6.全班學生都走過同樣的路線以後,教師請學生靜下來,先跟同組學生分享剛才蒙眼走路的經驗。學生愈能仔細口述剛才步行時的每一細節愈佳。同組學生可以互相提問,盡量問及學生蒙眼步行時的微細感受和心理變化,也應該涉及蒙眼步行時遇到的障礙問題。

7.教師請一至兩位學生向全班同學分享感受,並接受同學的提問,收集蒙眼步行時的感受細節。

8.教師強調如果學生能細心聆聽學生的感受,並從中找出學生可能遺漏的細節,提出問題,其實已反映了他們敏於覺察的能力。

9.教師請學生以「盲」為題,作文一篇。

七﹑注意事項

1.教師應盡量使用揚聲設備,方便在空曠的環境裏發施號令及施教。2.教師應設法令學生在安定的情緒之下開展是項活動。

3.教師可因應需要自行設計「蒙眼步行感受」問卷,在學生完成繞圈步行時填寫、協助追想。

八﹑參考資料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頁27-2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0

高中‧單元三

設計示例二 —敏覺力—

一﹑教學行為目標

能對問題及情境敏感,藉此激發創意

二﹑寫作技能

1.描寫 2.記敘

三﹑理論和經驗

1.敏覺力是創意能力之一,指一個人能夠敏於覺察事物,能發現事物的缺漏、需求,能發現事物裏不尋常的地方以及未完成的部分。

2.培養敏覺力,先要脫離習慣的羈絆,嘗試對每件事物,都要仔細觀察、注意、聆聽、接觸;還要不光看表面,要深入探究。

3.透過活動訓練學生的敏覺力,能令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記憶。

四﹑教學材料

1.偵探片片段 2.畫紙

五﹑教學組織

四人一組

六﹑教學步驟

1.首先把全班分組。

2.教師跟全班學生一同看一段偵探片,先把電視機聲量調至零,令電視只有畫面沒有聲音,並要學生留意畫面內容。

3.觀看完畢,請學生各自用紙記下剛才在片段裏看到的事物和情節。盡量寫詞,不要寫句子。

61

高中‧單元三

4.教師請學生,重看上述一段偵探片,觀看時要專心。

5.觀看完畢,教師每組派發一張大畫紙,並請每組學生在大畫紙上用腦圖的方法記下剛才兩次觀看偵探片時看到的東西,在腦圖上愈能記下細節的愈佳。同組學生合作,互相補足。

6.待學生差不多完成腦圖後,每組學生討論兩個問題:「這是甚麼案件?」「犯人的犯事動機是甚麼?」,學生要從片段裏的蛛絲馬跡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得出結論。然後請每組學生匯報該片段的內容和情節,其他組的學生可以提出問題,盡量提問關於片段裏細節部分。

7.教師強調如果學生能透過聆聽學生的匯報,並從中找出學生可能遺漏了的細節,提出問題,其實已反映了他們敏於覺察的能力。

8.教師請學生以這件案件裏其中一個角色的身份和角度,作文一篇。

七﹑注意事項

教師應選取案件發生了以後的片段,以盡量不呈現案發的經過為合。

八﹑參考文獻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頁27-2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2

高中‧單元三

設計示例三 —創意能力—

一﹑教學行為目標

1.能養成創意的習慣 2.能完成有創意的篇章

二﹑寫作技能

綜合能力

三﹑理論和經驗

1.創意是需要培育的,也需要訓練,久經訓練,學生才可以懂得發揮創意。

2.環境對培育創意影響很大。教師如能為學生造就創意的環境和氣氛,會有助學生建立創意思維。

3.培育創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浸淫,因此創意訓練活動有需要跨越課堂的時限。

四﹑教學材料

創意紀錄簿

五、教學步驟

1.教師在學期開始時,要求學生每周想出至少一個富創意的意念,並把這些意念記錄在一本「創意記錄簿」內。

2.「創意記錄簿」內記錄的每一個新意念,必須包括意念內容、實踐途徑或具體方案等項目,例:

意念內容:把圖書館變成人人愛去的地方

實踐途徑或具體方案:圖書館附設汽水專櫃、圖書館設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咖啡茶座、圖書館設可供私人閱讀的空間……

3.教師可以定期收集學生的「創意記錄簿」,並從中挑選部分意念,

63

請學生加以發展,寫成文章。

高中‧單元三

64

六﹑注意事項

高中‧單元三

1.學生每周一次提出的新意念,範圍可包括新產品、新用途、新的遊戲方式、新語言、新口頭禪,甚至是學生自身想到的改善人際關係的做法等。

2.教師定期選取適用的意念在課堂講解,可運用不同的創意方法與全班學生一起發展這個新意念。

3.教師也可在講解學生的新意念時,引導他們討論意念的可行性,並進行適當的改造、變形、反向思考,改變其意念的發展方向。

65

推荐第8篇: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

篇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磨头中学 邱建国

选修3-5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

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

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篇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彭阳县第一中学 白巨军

选修3-5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

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

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10 篇3: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 抛体运动

第一节 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 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 ,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点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

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将

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

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引导:

速度是 (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也就具有 ,因此曲线运动是。 结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训练】

例题

1、已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v的方向及受恒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可能正确的运动a d b 解析: 例题

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f1和f2的作用,有静止开始运动,若运动中保持力的方向不变,但f1突然增大到f1+f,则此质点以后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例题

3、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v做曲线运动,已知运动过程中只受一个恒力作用,

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自m到n的过程速度大小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做图分析: m f 【课堂小结】

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抛体运动

1、曲线运动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训练答案】

例1、b例

2、匀变速曲线运动

3、自m到n速度变大(因为速度与力的夹角为锐角)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

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3、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明确物理中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 教学重点:

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 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cai课件、玻璃管、水、胶塞、蜡块、秒表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它比直线运动复杂,为研究复杂的运动,就需要把复杂的运动分为简单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运动的合成各分解。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出分运动的合运动和合运动的分运动。

2、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什么是运动的分解。

3、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等时性。

4、理解合运动是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分运动合成的。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合运动和分运动

(1)做课本演示实验:

a在长约80—100cm一端封闭的管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由红蜡做成的小圆柱体r(要求它能在水中大致匀速上浮),将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金。

b,将此管紧贴黑板竖直倒置,在蜡块就沿玻璃管匀速上升,做直线运动,记下它由a移动到b所用的时间。

推荐第9篇:高中篮球教学设计

《交叉步持球突破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是水平五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进攻、突破上篮,它的特点是出手速度快、不易被封盖,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在实际的教学比赛中有很多学生对持球突破技术缺乏正确的应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篮球比赛进攻能力,把交叉步持球突破与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到比赛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篮球技术的实用性。在素质练习中采用X跑训练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把练习推向高潮!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向成熟,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概括和模仿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同时,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跟着老师上,喜欢自已玩。鉴于此,在课中,一方面针对性要非常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普遍重视不够的细节,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在水平层次上差异不小。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把动体和动脑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习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技术以及素质练习的一些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和完成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使6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动作,达到命中率高,稳定性强,动作协调优美;同时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X跑训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选择突破时机

2、运球与上篮的衔接

难点:

1、蹬跨有力,上步快,抢占有利位置

2、手腕拨球的动作

五、学法指导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次课通过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有机结合,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以“体验为红线”和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来保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时,行为表现为“探索—研究—应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采用导学、导思、导练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参与体育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观察)--研究(思维)--应用(迁移)的学习思维活动过程,达到了解动作技术的实质和规律,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身体锻炼寓于教学、练习之中,在讲解与运用交叉步持球突破技术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时,选择学生一对一的“单挑”和学生与老师一对一的“单挑”,在极富挑战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考虑运动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球。热身活动把侧滑步和急停跳起有机的结合起来,时刻在运动中去体验篮球美,应用各种形式的运球练习,来提高控制球的能力。专项准备活动,在配合动感音乐下,创编形式新颖的篮球操,来增强学生球性球感,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2、基本部分,以“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设疑(在一对一的对抗 中,进攻队员一般采用什么技术摆脱防守进攻得分?)看教学图。组织学生围绕提出设疑进行尝试练习,讲解、示范交叉步持球突破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动作。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请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纠错。继续练习及拓展提高练习,体能练习。放松身心,(在节奏鲜明伦巴舞曲伴奏下,师生共同练习伦巴舞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自评、小结。

七、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积极地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练习密度为35%—40%,练习强度中等偏上,素质练习时强度达到最高峰。

推荐第10篇: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曾一度称为“唱歌”课,且现在“唱歌”教学的份量在音乐课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突出了“唱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先生所指出的“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歌唱是人类最自然的行为之一。歌喉是人人随身携带、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最恰当的手段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小学学音乐课程中会如此强调“唱歌”教学的原因所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唱歌”是音乐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而高中阶段《歌唱》属音乐课程中单独开设的教学模块,那两者之间的学习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歌唱》模块教学的准确定位。首先,从名称来看,“唱歌”和“歌唱”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歌曲的演唱,但“唱歌”重在演唱歌曲,而“歌唱”的内涵更广,应该包括与“歌”和“唱”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歌曲的学习,演唱技巧的提高以及歌唱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等等。其次,高中阶段的《歌唱》教学目标定位更专业,指向性更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安排“唱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高中阶段的《歌唱》模块学习旨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并使学生对“歌唱”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歌曲演唱、表现、排练、赏析等的综合能力。再次,高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内容更具专业性,学习的时间也更集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以齐唱、合唱歌曲的学习为主,

并将歌曲学习与音乐教学其他领域相结合。

高中《歌唱》模块涉及到各 种演唱形式的学习与实践,并且是歌曲演唱与歌曲赏析相结合进行学习,学习时间集中于一到两个学期。最后,高中阶段《歌唱》模块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歌唱学习,是全员参与的唱歌学习;高中阶段是选修课程,是一部分对“唱歌”有兴趣,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更主动,以互动或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任何教学措施都是为着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开展。如果将《课标》中对《唱歌》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具体化,笔者认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如下几种与“歌唱”相关的能力。一是歌曲鉴赏能力,能对歌曲创作的艺术品位和歌曲表演者演唱水平进行正肯的评价;了解歌曲表现的各种形和各种演唱方法及其表现特点;熟悉一些经典的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能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二是歌曲表现能力,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在合唱中,能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作出敏锐的反应。三是歌曲排练能力,具备一定的歌曲表现的自主排练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了解排练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要求;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目标又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在较短的18课时内最大限度地达成上述三方面教学目标,如何针对模块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安排。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摆正教材的使用观:不主张教教材,而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歌唱”教学。具体来说不是要老师们在18课时内将教材内容全部教给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听、唱、排”的能力。理解到这一点,对于在18课时内如何开展“歌唱”教学非常重要。为了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教学时建议师从以下三面着手,创造性地进行《歌唱》教材。一可取舍教材内容,即可选取教材中最有利于教学的部分材料进行教学。二可重组教材内容。即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次序,甚至可以几方面内容同时进行教学。三可拓展教材内容,即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拥有的资源情况,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现实音乐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的“歌唱”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课标》中明确指出: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强调“让学生多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歌唱》模块中“欣赏歌曲”主要听什么及如何听,才能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呢?合唱是具有十分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合唱歌曲的欣赏与表现也是《歌唱》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歌唱》教学合唱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学生不仅要一般性地感受、体验合唱,更要深入理解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深刻内 涵。欣赏时关注作品的创作风格及表现特点,聆听声部音色的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了解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如,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合唱艺术的种类(无伴奏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合唱队的编制等;熟悉一些经典合唱曲目等等。对除合唱外的各种演唱形式的欣赏,也是《歌 唱》模 块 中 学习内 容 之 一。欣 赏 表演 唱、对 唱、组 合 演 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曲目,突出了解其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表现特点;欣赏独唱曲目,应强调对几种演唱方法、各类人声特点以及对著名独唱表演艺术家演唱风格的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演唱艺术中的各具特色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在声乐欣赏方面的艺术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声乐演唱兴趣。《歌唱》模块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开展,可采取“集中欣赏”和“结合欣赏”两种形式。“集中欣赏”即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就“歌唱”中某一内容以“主题”的方式集中组材欣赏。如,“感受合唱经典”、“无伴奏合唱作品赏析”、“童声合唱的艺术”、“五彩缤纷的演唱形式”、“独唱的魅力”等等。“结合欣赏”即在进行演唱实践时结合排练曲目进行赏析。《课标》中对《歌唱》模块的教学建议中强调: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体验。结合学生的排练曲目赏析,让学生熟悉了解作品的表现特点,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感受音乐作品的美,体会和谐统一的合唱音色,即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又能为更好 地表现歌曲打下基础。同时,表演又是强化音乐理解力和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合,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促进 学生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共同的提高。

演唱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也是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高中《歌唱》模块中的演唱技巧的学习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如,学生之间嗓音条件、学习基础、对演唱方式兴趣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的周期较短(

18课时);“一对多”的学习方式等等。在《歌唱》模块的演唱技能学习中,确实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一种受诸多条件限制的演唱技能学习中,应以最基础的演唱技能学习为主,基本做到: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演唱技能的学习中应尽量做到三个“结合”。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小学的演唱技能训练中,更多是教学生如何“唱”;而在高中的“技能训练中”,要强调让学生掌握一些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感情表现的基本原则与手段等。通过短期学习获得一种声乐学习的方式,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其二是集体训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声乐技能训练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声乐技能教学也一般采用“一 对一”的方式上课。但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受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普遍只能采取“一对多”的声音训练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合唱”这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机率,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在教学中也要创造条件,或以不同唱法分组、或以男女同学分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小范围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 演唱方面问题,提高其演唱水平。其三是学习与表演相结合。《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一定要融在歌唱艺术的实践活 动过程中,将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艺术表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那种技能训练与歌唱实践两层皮的教学方法应该予以摒弃。演唱技能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音乐,演唱技能的学习一定与表演相结合,如,将表现歌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关注,激发演唱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将咬字吐字的知识技能和发声方法等知识技能融合在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等等。技能学习与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摆脱了单纯讲授知识、机械地训练技能的桎梏,也更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技能学习的需求。

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排练歌曲,培养学生的歌曲的排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表现能力,也是模块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歌唱》模块的教材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关注了学生“自主排练能力”的培养,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曲目,让学生自主排练表现。如,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歌唱》模块教材中,按排了互动排练和自主排练混声合唱、组合演唱、表演唱等内容,让学生基本懂得从不会到会再到较成熟的表演曲目所经历的完整排练过程,并能基本自主操作。如,发声训练;分声部排练、合排;指挥演唱;艺术处理歌曲,包括声音的处理和表演形式的处理,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综合能力。高中音乐课程中《歌唱》模块的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却蕴涵着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认识模块的目标定位、把握教学重点、采用适合于模块教学的有效方式开展教学,是顺利实施《歌唱》模块教学的关键。仅以此文提出本人对该模块教学开展的一些粗浅看法,更重要的教学经验的获得,还需老师 们在教学实践中求得。在此,就当抛砖引玉了。

第11篇:高中概率教学设计

篇1:高中概率部分教学设计

必修3部分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a必修三 第三章第一节《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它包含两部分内容:事件的分类和随机事件的概率。

在讲事件分类时,通过课本实例,结合生活实际,以便让学生较容易的得出三类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巩固。 三类事件的概念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

二.学勤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就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抛掷硬币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从而形成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体会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含义,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意义;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概率与频率的区别; 3.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知道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计算概率的方法; 4.通过对概率的学习,使学生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用概率知识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五.教学方法

用生活中简单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循序渐进的讲解知识点

六.设计思想

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探究以及知识的迁移,侧重于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多“动”,激发学生兴趣,争取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 七.教学过程

(5)结论:

一般地,如果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了m次,当试验的次数n很大时,我们可以将事件a发生的频率作为事件a的概率的近似值,即p(a)≈0.5

(三)概念学习: (1)概率与频率

①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并在其附近摆动; ②频率本身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

③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无关; ④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概率的求法与取值范围

①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

②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 ③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④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即0≤p(a)≤1,随机事件的概率是0(四)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事件是随机事件的个数是(d).(1)在常温下,焊锡熔化;(2)明天天晴;

(3)自由下落的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4)函数 ( 且 )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a.0个 b.1个 c.2个 d.3个

2.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 c ). a.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b.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

c.掷一枚硬币,或者出现正面,或者出现反面d.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 3.向区间(0,2)内投点,点落入区间(0,1)内属于( d ).a.必然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随机事件 d.无法确定

计算题

1..袋中有3个红球,3个白球, 袋中有4个红球,6个白球,若从每一袋中各随机摸一球,则它们颜色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 2.1个口袋中装有2只白球(不同)和1只黑球,从中任取2个球.(1“)取到黑球”有________种结果,其概率是________;(2)“取到白球”有________种结果,其概率是________; 3. 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50 100 200 300 500 1000 优等品数 40 92 192 285 478 954 优等品频率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各个频率;(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

六.小结:

1.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对立统一) 2.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随机事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大量的试验时,呈现规律性,

且频率总是接近于常数p(a),称p(a)为事件的概率. 3.随机事件概率的性质:0≤p(a)≤1.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抛掷硬币的实验,获得正面向上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认识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具体的方法应用图表以及多媒体等工具,逐步认识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性;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概率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里既有随机性,更有规律性,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就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抛掷硬币入手,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从而形成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课堂上学生们做实验十分积极,基本上完成了我的预先设想。比如在事件的分析中,因为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在做实验中,有做的,有记录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热闹而不混乱,回答实验结果时,大胆仔细,数据到位,在总结规律时,也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思虑很敏捷,说明学生真的在认真思考问题。总之,效果明显。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们做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在1/2左右徘徊,有的组差距还比较大;因为时间问题,实验做的并不很仔细,对实验的分析没有想设计中那么完美等等.教完之后,很多想法。我想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时,将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们更充分的融会到自由学习,自主思考,交流合作中提炼结果的学习氛围中。 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这需要以后教学中改进。

第12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章第*节的内容。教材内容是以 的教学。本节是第*章*大内容( )之一,也是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重点基础内容。本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奠基作用。

2、教材处理: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________的基础性内容,了解了 ,但如何 ?这是接下来摆在同学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了解 ;理解 ,知道 ;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小组协作,将掌握的 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达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总目标,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具体章节进行扩展)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具体章节选择)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具体章节选择)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高中一年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思考,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相互探讨学习的风气较浓厚,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应当设置合理情境,引用生活实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知识任务,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探索,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采用„„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极域电子教室系统„„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设计反思

附:教学流程

第13篇:高中诗歌教学设计

篇1: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

作者:王文钰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2期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师逐渐更新观念,比以往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凸显语言习得需要真实环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笔者以高中英语选修6(人教版)的第二单元《诗歌》为例,谈谈该话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诗歌为话题,从学生初次接触诗歌,一直谈到诗歌创作的动机、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等。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本单元共分8部分:1.热身部分;2.读前部分3.阅读部分;4.理解部分;5.语言学习部分;6.语言运用部分;7.小结部分;8.学习建议部分。

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掌握重点的词汇和短语;掌握和理解几种诗歌的类型以及诗歌意镜; ②语言技能:通过听课文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读课文,形成对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③学习策略: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④情感文化:通过学习,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英语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②如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篇2: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时要点:

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三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意象”的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四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五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课时要点: 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 26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六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课时要点:解答诗歌语言题的基本思路及相应强化训练 ________________ 33 第七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诗文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第八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课时要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古典诗歌抒情方式例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第九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课时要点: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第十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2、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3、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

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例题剖析】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

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⑵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误例:

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 篇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整理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

教学要点: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考点解读: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又通过意象来表达。所以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通过什么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什么感情的答题方式。

二.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

一个是人物形象,二是景物意象。 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那么,一般会出现的有哪些形象呢?

① 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 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形象

如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⑤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方法总结: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①九日和韩魏公

苏 洵

②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③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诗歌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 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 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 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恐怕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2.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 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第二课时(景、物形象)

教学要点: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出题的方面为:物象的特点、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塑造的方法、语言特点等。诸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第二节 诗歌鉴赏之语言

掌握炼字类炼句类赏析诗歌语言题的答题模式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庄重|幽默、冷静|激昂等。

2、答题模式:

① 炼字类:a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具体含义,b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描摹景象,分析手法,c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炼句类:对该句进行分析,注意层次和手法;根据该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点出它对表达主题和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③ 分析语言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语言特色,用诗中的具体诗句来说明这一特色;指出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炼动词:形象生动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形容词可以从声、光、色、形等多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故面对诗词中的形容词,我们要首先弄清它修饰了什么物,或什么景、什么人,再分析它突出物的什么特点,渲染了景的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的什么心情等,最后琢磨此物此景此人和主题的关系,再用文字组织答题。

(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

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

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 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第14篇:高中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篇1:高中生物必修一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学案

细胞的呼吸作用

细胞呼吸的方式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物,释放能量并生成 2.分类:根据是否有氧参与,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有氧呼吸 (1)反应式: (2)过程

思考(1)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场所有哪些?(2)有氧呼吸第

一、二阶段的相同点有哪些? 无氧呼吸 (1)反应式

①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为:

②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为: (2)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的产物是酒精和 思考呼吸作用分阶段进行有什么意义? 提示:(1)可使能量逐步释放,对保持生物体的体温稳定有重要意义。

(2)中间产物的形成为生物体进行其他代谢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3)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部位进行为生物体自身新陈代谢的有序活动创造

条件。

(4)能量利用率提高。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练习

单选题:

一、单选题:

1.完成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结构是()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细胞d.肺泡 2.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co2中的氧 () a.全部来自氧气 b.全部来自水 c.全部来自葡萄糖 d.来自葡萄糖和水 3.人体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a.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b.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乳酸,进行有氧呼吸 d.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4.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和生成水分子的过程分别在 () a.第一和第二阶段b.第二和第三阶段c.第一和第三阶段d.第三和第二阶段

5.在实验条件下,测试某种恒温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e)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图中哪一曲线能正确表示其结果()

6.有研究者将下列四种等量的细胞分别磨碎,然后放到四个离心试管内高速旋转离心,结果磨碎的液体分为四层,如右图,其中③层有较多的有氧呼吸

的酶。则在下列的各种材料中③层最厚的细胞是: a.皮肤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心肌细胞 d.肾脏细胞 7.用酵母菌酿酒时,如果向酿酒的原料中注入足量的氧气,会出现的现象是 ()

a.酵母菌死亡,不产生酒精b.酵母菌增多,不产生酒精 c.酵母菌增多,产生酒精增多 d.酵母菌减少,产生酒精增多 8.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9.在细胞呼吸中,消耗12摩尔氧气所释放出的能量,转移到atp中的有()千焦 a.3242 b.2322 c.3483 d.1952 10.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 →atp d.h2o→[h]+o2 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探究

1、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实验中的关键步骤 (1)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练习

1、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

(1 )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 篇2:高中二年级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高中二年级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 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一)

【课题】 第七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还原性氢和氧气

生成物

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

产生atp数量

少量(2)

篇3:人教版 高中生物《生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学生对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分析其本质内容,不但抽象,而且运用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学习有一定难度。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分析其本质内容,不但抽象,而且运用到许多化学知识,因此学习有一定难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些例子,如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松土,酿酒的原理等演示给学生,且围绕这些事例构建细胞呼吸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应该比较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五章《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中一个重点。主要介绍生物体产生atp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的两种呼吸形式。以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引出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着重介绍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产物和反应方程式以及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的场所、条件、产物和反应方程式及细胞呼吸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设计思路:

(1)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3)演示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的结果,并概括出相应的概念; (5)分析所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能力、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六、教学难点 1)、有氧呼吸过程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2)、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手段: 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试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物质变化是什么?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些部位?具体有哪些变化?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品读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写出反应式让学生配平,参看课本的图解。

(2)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注意物质变化如

场所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线粒体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反应物 生成物 产生atp数量 需要atp数量 氧的关系

葡萄糖

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少量(2) 需要(2) 无关

丙酮酸和水 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 少量(2) 不需要 无关

还原性氢和氧气 水 大量(4) 不需要 有关

(3)能量变化

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不同数据: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第二课时

1、引言

提一些有氧呼吸原理用于人们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 比如:“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能用呼吸作用原理,提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吗?”

呼吸作用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酶是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受诸多因素影响,凡能影响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各种因素,就必然会影响呼吸作用的速率。

哪些因素会降低呼吸作用呢?

其一是储存湿度,当生物体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其代谢速率就会相应增强。

其二是储存温度因素。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其三是氧气浓度。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呼吸作

用的产物,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降低反应物浓度或增加产物浓度都会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如番茄储存过程中可抽去空气,补充氮气,把氧浓度调节到3-6%左右。

强调:把氧气浓度减得越低,呼吸作用速率就越低,这种看法对吗? 综上,大致归纳出储存环境的三点最基本要求是低温、低湿、低氧。

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2)无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练习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反应式,引导学生分析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 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或乳酸,其产物的差异由什么决定的? ②为什么无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③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如酵母菌,在缺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④能列举出实例来说明在酒精或乳酸中还储存着能量吗?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呼吸场所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

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是否需氧

氧化分解是否彻底

氧化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有小分子有机物存在于最终氧化产物中,如酒精或乳酸

能量释放 产生atp数目

是否需酶 化学本质

需要酶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需要酶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释放出大量能量

1mol葡萄糖可产生36或38molatp 释放出少量能量

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atp 彻底

不彻底

一、二阶段不需要氧气,第三阶段需要氧

全过程均不需要氧气 无氧呼吸

全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

4、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光合作用 反应部位

光反应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结构(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所需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暗反应不需要光,需酶

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

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

只需酶

物质变化 代谢类型 进行的时间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同化作用 绿色植物光下进行

有机物彻底氧化为无机物 异化作用

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部分随时随刻都在进 与光的关系 能量变化

在光下才能进行

光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与光无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有机物物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其中约有40%左右转移到atp中,其它以热能散失

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提供有机营养和氧气,有氧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加强光合积累、降低呼吸消耗,即:想方法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同时又能适当地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

第15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16篇: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甘肃

兰州六十三中

陈立新

《苏武传》 课标解读:

1、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塑造人物的技巧。

3、学习苏武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深层学习方案:

1、整体感知,多读多诵,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学习本文恰当的剪裁、对比烘托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

在中华文化史上,有许多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独立、自由和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先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虽然经过了千百年历史风烟的吹打,但丝毫没有减弱他们的光亮,永远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天空熠熠生辉,他们几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提问:1、同学们,你们心中哪些人物可以有这样的殊誉呢?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目的是引出苏武,看学生对苏武了解多少。)

有志节不改的伯夷、叔齐,有抱石投江的屈原,有坚贞爱国的苏武,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淡泊高洁的陶渊明,有忧国忧民的杜甫,有正气浩然的文天祥,有不怕淫威的方孝孺„„

2、关于苏武,你了解多少?

学生得出:(极个别的学生知道《苏武牧羊》)

二、给学生播放秦腔录象《苏武牧羊》 了解《苏武牧羊》中苏武和李陵的唱词: 苏武(唱苦音尖板):汉苏武在北海身体苦坏,(转苦音慢板)

忍不住伤心泪痛哭伤怀。

想当年在朝把官拜,(转苦音二流)

我朝朝待漏五更来。

闲来无事游郊外,

闷了花园把宴排。

我一家大小妻子儿女儿女妻子欢欢乐乐乐乐欢欢多安泰。

到如今牧羊荒郊外,

直落得冷冷清清清清冷冷恸悲哀。

身上无衣又无戴,

肚内无食饿难挨。

我有心将身跳北海,

诚恐落个无用才。

没奈何暂且苦等待,

苍天爷何时把眼睁开?(留)

李陵(唱苦音尖板):奉君命劝苏武来至北海,

今日里见故人有口难开。

我降番又劝他良心何在?

见仁兄把我的肝肠哭坏,(喝场)那„那„那是苏仁兄,苏子勤——

悲悲切切下马来。(留)

„„

苏武李陵合唱:(李)弟兄们相会在(苏)黄郊外,

(李)我含羞带愧(苏)跪尘埃。

(李)见仁兄衣衫破烂(苏)你冠带.

(李)珠泪滚滚(苏)洒下来,

(李)弟奉命领兵(苏)边关外,

(李)征战胡儿(苏)你显将才.

(李)胡儿骁勇(苏)我军败,

(李)纵然一死(苏)也畅快.

(李)为国尽忠(苏)也应该.

(李)谁料想阵前被擒(苏)你怎样安排?

(李)他劝我投降北国(苏)你就该不瞅又不睬,

(李)留下我有用之身(苏)你名已坏,

(李)不能报国(苏) 我看将来.

(李)劝仁兄暂且投降北国(苏)我岂肯中途半路把节改?

(李)把仁兄的美名天下传扬(苏) 我无才。

(李)小弟今日(苏)来北海,

(李)相劝仁兄(苏)为何来?

(李)弟得罪兄(苏)兄不怪,

(李)兄弟恩情(苏)分不开

(合唱)似这等冰天雪地万般苦楚怎忍耐?

弟兄们如醉又如呆!

„„

三、老师问:通过了解上面的唱词,结合这篇文章,咱们能更好的了解主人公的真实心理世界。那么,这些唱词揭示了苏武和李陵的什么心理?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得以表现?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苏武,文章全文都有体现,主要在卫律胁降、李陵劝降的情节中。揭示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李陵,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第

七、第八两段。表现他良心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希望能更透彻的了解人物感情。学生速读课文,给学生交待必要的准备:

1、借助课本底下的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能熟练的读课文;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强调:这篇课文里有相当多的古今异义词,学生须作为重点予以关注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指一般财物。..

3、武使匈奴,明年:第二年。..

4、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5、太夫人已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6、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7、足有系帛书:帛绢上写的信。..

8、卧起操持:拿,持。..

9、单于视左右而惊:身边的亲信。..还有以下单音词:

假:代理

论:判罪

除:殿阶

让:责备

谢:道歉

拜:授予

当:判处

四、老师引导:这篇文章是《汉书》中极为生动且富有文学性的一篇,我们不妨把它按照小说来读,小说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学生回忆回答:开端:汉匈矛盾,苏武出使

爱国气节

发展:因事被扣,卫律胁降{ 感天动地

板书

高潮:放牧北海,李陵劝降

忠贞精神

结局:匈汉和亲,白发归来

万古长存

有的篇目还有序幕,尾声。

老师问:这篇文章能不能套这个套呢? 学生答:能。

让学生把课文的结构概括出来。(板书如上)

五、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老师提出一些问题。

1、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问题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比较难,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共识)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汉朝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和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汉朝尊严。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是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汉朝,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汉朝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汉朝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的活下去,但获得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我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

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苏武的态度分别如何?(在对前面的唱词和课文的阅读理解后,学生也能自行解决)

六、拓展延伸 老师布置:在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长河里,像苏武这样光照史册的民族精魂比比皆是,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时代,地球成为一个村的现阶段,还需不需要讲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精神?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充分准备,下一节上课前同学们互相交流。

课后反思

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有顺口溜这样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特别是像《汉书》这样古雅的文章,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如何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新课改要求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而文言文的文字不过关,一切又都成了空谈。如果讲课陷于文字之中,势必又容易成一言堂,本人认为,这一问题的矛盾解决,有待于向有识同仁学习,而本人的方法就是多读,仿效古人的教学方法,学生把课文读得熟练到背诵的程度,文字障碍的解决便水到渠成了。

第17篇:高中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新课标化学必修1(人教版)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教材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的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

4、HNO3三种酸的的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2.让学生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离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2.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定义:略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⑥小苏打⑦Fe⑧Ca(OH)2⑨蔗糖⑩CaCO3学生独立练习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应是纯净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另外④⑨它们在熔融状态及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所以也不是电解质⑩虽然难溶于水,但总会溶极少量,用灵敏电量计会测出,并且其熔融状态也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答案:②③④⑥⑧⑩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时都能导电D.液体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B.将硫酸钡溶于水,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2-C.氢硫酸溶液中,c=2c(S)D.醋酸在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3.重金属粒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钡离子,如将甲、乙两种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2+2-2+-+2-+-和SO4和和SO4和NO3(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本课时学习离子反应的概念,从概念出发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由此拓展出的离子共存问题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过程表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S:溶液颜色变浅,但依然为蓝色T:大家认为变浅的原因是什么呢?S:蓝色的CuSO4溶液被无色的NaCl溶液稀释T:下面我们来分析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情况,并填写上表(学生每人有一张表格,自己独立完成相关的部分)T小结:通过分析表一的第一行可以看到,混合前后Cu2+、SO42-、Na+、Cl-四种离子均没有发生变化S:有白色沉淀生成,液体分层后上层为蓝色透明溶液T:白色沉淀是什么,上层溶液为什么是蓝色?S:白色沉淀应该是BaSO4,上层溶液为蓝色说明含有Cu2+T:根据你的分析填写上表相关部分T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家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互结合,溶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依然存在于溶液中能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学生相互讨论,提出方案)主要的方案有:1.滴加稀硫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Ba2+(少数学生能够提出)2.滴加BaCl2溶液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SO42-(多数学生提出)3.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教师鼓励学生的实验设计,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溶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T: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①和③混合后发生了化学本化,溶液中有的离子消失了,有的离子还存在我们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反应前反应后Cu2++SO42-BaSO4↓+Cu2++Cl-Ba2++Cl-表二不同酸、碱中和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练习,独立完成上表,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投影学生作业,全班交流)T:从刚才同学们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四个不同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离子方程式却相同,这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H2O也说明离子方程式表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化学反应,而是一类反应T:下面老师演示几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判断生成了什么产物并完成下表表三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NaHCO3==Na++HCO3-NaHSO4==Na++H++SO42-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aCO3+2H+==Ca2++H2O+CO2↑HCO3-+H+==H2O+CO2↑Cu2++Fe==Cu+Fe2+2.除了与酸碱盐有关的复分解反应外,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子反应利用离子反应鉴定明矾水溶液中的Al3+、SO42-;利用离子反应把混合物提纯:如粗盐中除去Ca2+、Mg2+、SO42-高2015级化学《离子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教学重点、难点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过程〔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讨论3:BaSO

4、CaCO

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一看:是不是化合物;二看:是不是导电;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讨论〕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强、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电解质的分类:1.强电质强酸:如HCl、H2SO

4、HNO3强碱:如NaOH、KOH、Ba2大多数盐:如NaCl、AgNO32.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CO

3、CH3COOH弱碱:NH3·H2O、Cu2其它:H2O〔讨论〕BaSO

4、CaCO

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思考:金属和溶液导电原因的区别?金属导电自由移动电子溶液导电?自由移动离子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练习: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完全正确的是电离的表示——电离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叫电离方程式,简称电离式注意事项: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强电解质用“=”表示,弱电解质用“?”表示电离出的离子要标明所带的电荷数以及电性,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等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且遵循质量守恒如:Al2(SO4)3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电离如:H2CO3FeOH)3碱的电离:酸的电离

:NaOH=Na++OH-HCl=H++Cl-Na2CO3=2Na++CO32-KOH=K++OH-HNO3=H++NO3-NaHCO3=Na++HCO3-Ba(OH)2=Ba2++2OH-H2SO4=2H++SO42-K2SO4=2K++SO42-KHSO4=K++H++SO42思考·交流: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问题〕请书写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1.离子反应(离子之间进行的反应)(30页教材实验2-2)及分析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例:2AgNO3+CuCl2=2AgCl↓+Cu(NO3)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2+-2+-2Ag+2NO3+Cu+2Cl=2AgCl↓+Cu+2NO3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2Ag+-2++2Cl-==2AgCl↓2+3-相等+-2Ag+2Cl=2AgCl↓步骤口诀:一写、二拆、三删、四查拆写的规则:可写成离子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2SO

4、HCl、HNO3B.强碱:NaOH、KOH、Ba(OH)2[说明:Ca(OH)2微溶于水,溶液中一般写离子,悬浊液则写化学式]C.可溶性盐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A.难溶物质:BaSO

4、Cu(OH)

2、CaCO

3、AgCl等B.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C.气体:CO

2、H

2、SO2等D.单质:H

2、Na、Fe、O2等E.氧化物:Na2O、Fe2O3等4.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

2、BaSO

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生成气态物质,如:CO

2、SO2等CaCO3+2HCl=CaCl2+H2O+CO2↑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离子反应总是向着使溶液[练习]1.请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加以改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2-+CO3+2H=H2O+CO2↑对碳酸钙与盐酸反应2-+CO3+2H=H2O+CO2↑错+2+正确写法:CaCO3+2H=Ca+H2O+CO2↑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H+OH=H2O+2+氢氧化铜溶于盐酸:Cu(OH)2+2H=Cu+2H2O-2-SO2气体溶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SO2+2OH=SO3+H2O++向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4+H2O-+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HCO3+H=H2O+CO2↑3.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2-2-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S=CuS↓+SO4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Cl=AgCl↓+2+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Ba+H2O+CO2↑+3+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6H=2Fe+3H2↑+-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4.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2+--Ca+HCO3+OH=CaCO3↓+H2O

足量烧碱滴入

Ca(HCO3)

2溶液2+--2-Ca+2HCO3+2OH=CaCO3↓+CO3+2H2O2+--Ca+HCO3+OH=CaCO3↓+H2O⑫NaHCO3过量时:2+--2-Ca+2HCO3+2OH=CaCO3↓+CO3+2H2OK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

2、⑪KHSO4少量时:2+2-+-Ba+SO4+H+OH=BaSO4↓+H2O⑫KHSO4过量时:2+2-+-Ba+SO4+2H+2OH=BaSO4↓+2H2O①Ca(OH)2和HCl②KOH和HCl③H2SO4和NaOH④KOH和HNO3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思考: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A、硫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B、盐酸和氨水反应C、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D、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6、离子方程式的意义2+2-①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②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教材P3410题

三、离子共存离子能大量共存则表示离子间不发生离子反应讨论: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2+2-+-2-2-A、K、Cu、NO3-、SO4B、Na、Cl、CO

3、SO42+、2+--2+3+--C、CaBa、Cl、NO3D、Mg、Fe、OH、NO3+-2--2--与H不共存的离子:OH;弱酸酸根,如:CO3(HCO3)、SO

3、-CH3COO等-+2+与OH不共存的离子:H;弱碱阳离子,如:Cu+、NH4等;--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

3、HSO3等练习:―

1、下列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

Ba(NO3)2+H2SO4==BaSO4BaCl2+Na2SO4==BaSO

4↓

+H2O+CO

2↓↓↑+2HNO3B+2NaClC

BaCO3+H2SO4==BaSO4D.BaCl2+H2SO4==BaSO4↓+2HCl

2、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离子反应教案掌握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学习重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灯座、灯泡、导线、酚酞试液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按课本图2-1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填写实验报告:讨论:

1、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导电能力有强有弱?

3、什么原因造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不同?[板书]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2举例:强电解质:强酸:HCl、H2SO

4、HNO3强碱:NaOH、KOH、Ba(OH)2大多数盐类NaCl、BaSO4弱电解质:弱酸H2CO3醋酸弱碱:水-+

3、电离方程式:CH3COOHCH3COO+H+-NH4+OH-H2OH++OH实验用试管取2ml氢氧化钠溶液,滴酚酞试液,一边滴盐酸溶液一边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该现象原因[板书]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依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改:仅把强酸、强碱、可溶盐改写成离子符号;其它的仍用化学式表示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最简整数比查:根据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钾反应为例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讨论1: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板书]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小结]

1、

2、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板书设计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概念: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比较2举例:强电解质:强酸:HCl、H2SO

4、HNO3强碱:NaOH、KOH、Ba(OH)2大多数盐类:NaCl、BaSO4弱电解质:弱酸H2CO3醋酸弱碱:水-+

3、电离方程式:CH3COOHCH3COO+H+-NH4+OH-H2H++OH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第18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锻炼意志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认清自己身上存在的惰性,主动磨砺自己的意志.

2.掌握磨砺意志的方法,自觉磨砺。

教学重点: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磨砺意志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那么,你知道老师最崇拜的人是谁吗?(出示照片,附简介)

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栏目对她进行了专访,我们来看一下其听几个片断。 同学们想一想,胸部以下全部瘫痪的张海迪这么痛苦,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是啊,“有意者,事竟成”,从张海迪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意志对于成功成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意志与成才

二、看名人取得就的时间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时间表:

看过时间表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是啊,他们的成功浸满了时间的积累与旷日持久的意志,历史向我们证明了坚强的意志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讲述“由于坚强意志而成才的故事”。

那么,现在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由于坚强的意志而成才的故事吗?

好,看来坚强的意志对一个人成才太重要了。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意志水平呢?

四、通过自测,了解自己的意志水平。

好,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

指导语:下面这个小测验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意志力,共有20道题。每题都有5个备选答案,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

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不确定;D、较不符合;E、很不符合。

1.很喜欢长跑、长途旅行、爬山等体育运动,但并不是因为我的身体条件符合这些项目,而是因为它们能锻炼我的意志力。

2.给自己订的计划,常常因为主观原因不能如期完成。

3.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我要每天按时起床,从不睡懒觉。

4.定的计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完成计划有困难,随时可以改变或撤消它.

5.在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的时候,哪怕这种娱乐活动很有吸引力,我也会马上决定去学习。

6.我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立即求助于师长或同学.

7.在练长跑中遇到生理反应,觉得跑不动时,我常常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8.我常因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而不能按时睡眠。

9.我在做一件应该做的事之前,常想到做与做的不同结果,而有目的地去做.

10.如果对一件事不感兴趣,那么不管它是什么事,我的积极性都不高.

11.当我同时面临一件该做的事和一件不该做却吸引着我的事时,我常常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让前者占上风.

12.有时我躺在床上,下决心第二天要干一件重要事情,但到第二天,这种劲头又消失了。

13.我能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情。

14.生活中遇到复杂情况时,我常常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15.做一件事之前,我首先想的是它的重要性,其次才想它是否使我感兴趣。

16.我遇到困难时,常常希望别人帮我拿主意.

17.我决定做一件事时,常常说干就干,决不拖延或让它落空。

18.在和别人争吵时,虽然明知自己不对,却忍不住要说一些过头话,甚至骂对方几句。

19.我希望做一个坚强的、有意志力的人,因为我深信“有志者,事竟成”。

20.我相信机遇,很多事实证明,机遇的作用有时大大超过个人的努力。

评分规则:

凡是单号题(

1、

3、

5、7„„),A记5分,B记4分,C记3分,D记2分,E1分;双号题则相反,A记1分,B记2分,C记3分,D记4分,E记5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0-20分

意志力很薄弱;

21-40分

意志力比较薄弱;

41-60分

意志力一般;

61-80分

意志力比较坚强

81-100分

意志力很坚强。

好,现在每个同学都知道了自己的意志力水平,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老师做这个测试得了多少分?

我才打了59分,意志力属于一般。

反思一下我自己,有时候意志力真的不够坚强。(教师谈自己意志薄弱的例子)

那你有没有像我这样意志薄弱的时候呢?

好,实际上,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意志薄弱的一面,我们已经看到了,提高离我们还远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磨砺自己的意志呢?

五、总结方法,指导行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实验,给一些4岁的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巧克力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再吃,则可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了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玩游戏,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结果发现,那些急着吃糖的孩子长大以后经不起挫折,胆怯,退缩,脾气暴躁,自制力极差;

而那些通过唱歌、玩游戏转移注意力来抵制诱惑,坚持到最后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自信心,都获得事业的成功。

同学们,从这个实验中,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

此外,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

谁有好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好,大家都很聪明,总结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归纳出磨砺意志的方法:

1.明确目的,树立远大志向;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持之以稀,善始善终

5.自我激励法

6.名言暗示法等„„

„„

不论什么方法,大家要切记的一点,多为成功找方法,少为失败找借口。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磨砺意志的方法,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课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意志训练方案。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通过和“意志”零距离接触,老师相信,我们高一()班,今天是永荣中学的莘莘学子,明天一定是祖国的栋梁之材;老师也相信,只要你拥有坚强的意志,你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第19篇:高中机械功教学设计

篇1:高中物理 《机械功》教案(1) 《机械功》

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

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

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

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

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

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

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

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

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

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 w?flcos?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

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如右图所示。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w?flcos? 只适用于恒力,l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w?flcos?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功”和“功”的来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学家在追寻守恒量和守恒定律过程中所做的研究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用具

弓箭、重物、锯、木板、榔头、钉子、起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变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过程,可见,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物理量。因此,在本章追寻守恒定律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功。 设问:为什么要引入功?

二.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通过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work”不就是“工作”吗?那“做工”和“做功”意思是不是一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功”的来历和做功的因素。 互动演示:请同学背或抱着一桶纯净水。 教师“命令”:“你今天的‘工作’就是抱着这桶纯净水站一个小时。”

提问学生:“这个同学有没有在工作?”,“有没有使这桶纯净水的能量发生改变?” 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使学生明白这种情况是劳而无“功”,对纯净水桶的运动能量并无影响。因此从有没有对物体的能量变化产生影响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影响做功的因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汽车刹车的情况。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要使两辆完全相同的以同样速度行驶的汽车停下来,从受到的阻力大小和通过的位移大小考虑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较大的阻力,通过较小的位移,使车停下;还有一种是车受到较小的阻力,通过比较长的位移使车停下。两种方法在改变车的运动能量上是等效的,可见,做功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做功是和两个因素相联系的,一个是力,还有一个是在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

实际上物理学家在定义功的过程中,还考虑了大量的实际生产工作。

演示:锯木头、敲钉子等工作。

我们说物理来源于生活,功的定义也是如此。

如锯木头,可以分为“推锯”和“拉锯”两个动作;敲钉子,可以分为“举锤子”和“碰钉子”两种动作。物质生产工作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的。即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其实也只是一些推、拉、踏、旋等简单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连续的活动罢了。而推是向前用力,拉是向后用力,踏是向下用力,举是向上用力,旋是边推边拉,碰是快推或快拉,而拉又是向后的“推”。归结起来,所有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说都是不同方向的“推”,而“推”显然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单位。而之所以能构成推的动作,必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作用力,二是移动的距离,两者缺一不可。显然,功定义成力和在力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是非常准确的。这也是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和生活相统一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四.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借鉴等效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出求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 特殊情景1: 如图,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

前进l位移,力f做功多少?

特殊情景2:

如图用竖直向上的提力提水桶水平匀

速前行一段位移l,提力对水桶有没有做

功?做了多少功?

一般情景3:

一般的情况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并

不一致,也不是与运动方向发生的位移相垂直,力f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呢?

若做了功,所做的功又是多少呢? a.提出猜想:

通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启发引导

学生进行猜想,并交流猜想。可能提出

几种猜想:

(1)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

的夹角α没有关系。

(2)力f做功大小和力与运动方向的夹角α有关系。

同样一个力f作用方向不同,在改变物体能量上效果不相同,可从两种特殊情况作定性分析,否定猜想(1)。

对猜想(2)提出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理论验证的思路。 b.师生交流协作,学生分析论证,验证猜想:

1、教师启发:运用矢量分解,把一般情境问题转化为二个简单的特殊问题,同时渗透等效思想。

2、学生论证: f 1? fcos?f2?fsin?w?f1l?flcos?l1?lcos?l2?lcos?w?fl1? flcos? c。优化表述论证成果:一般的情况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即w?flcos? 五.从一般到特殊,深化对w?flcos?的认识

讨论一个力做功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 (1)当?= ?/2 时 ,cos ?=0,w=0。表示力f方向跟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物体在这个力f作用下能量不发生变化(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小)

(2)当0 ? ? 0,w>0。表示力f对物体做了正功。

(3)当?/2

表示力f对物体做了负功。

功既可以是正值,还可以是负值。

结合书本图5.2-5进一步讨论正功和负功含义(仅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运动只学习了直线运动,因此对物体的能量也只限于讨论运动物体的能量):

(1)正功: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动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入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增加。

(2)负功: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这个力对物体而言是阻力,对物体而言是输出了能量,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减小。也可以表述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某个力做了-10j的功,可以说这个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j的功。

顺便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即1j?1n?1m?1n?m 六.功的拓展研究1: 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引导学生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讨论功是标量还是矢量。

得出:力做功的效果表现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或减少了)。也就是做功能增加(或减少)作用物体的能量。而能量没有方向性。那么促使能量变化的力的作用效果——功也没有方向性。可见,功是标量,正负不表示方向,仅表示做功的性质。

通过例题探究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例 质量为m的物体沿着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下滑l的距离,斜面保持不动,求物体所受的各力做功多少?物体的合力做功多少?

解:wg?mglcos(90? ??)?mglsin? wfn?fnlcos90?0 w合=(mgsin?)l?mglsin??wg?wfn 我们发现:物体所受合力做的功恰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若斜面粗糙,上面结论是否还成立? ? wg?mglcos(90???)?mglsin? wfn?fnlcos90?0 wff???mglcos? w合=(mgsin???mgcos?)l?mgl(sin???cos?)?wg?wfn?wff 若斜面粗糙,同样发现上面结论成立。因此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而这再一次验证了功是标量,运算遵循代数法则。

上例中,若物体在光滑斜面上向下滑行过程中,斜面 同时往后退,试判断重力和支持力做功的性质。 我们发现,同一个客观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位移是不同的。因此,一般在中学物理中我们约定,计算功位移都以地面为参考系。

七.功的拓展研究2 新的问题情境:如图:小木块受到水平向右

的拉力f=1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向右移动了 l=1m后,再然后拉力大小不变又向左拉了来回

到原处。求:拉力f所做的功。

通过分析、引导得出:功的计算公式w?flcos?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拓展推广研究并留下新的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功的计算式w?flcos?不适用于变力做功,那

么对于物体在受到变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做功的情况是不

是有新的求变力做功的理论和方法呢?例如用水平力f拉伸弹簧 l的距离,如何求这个变力做功呢?(留下悬念,为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好伏笔。)

这个问题留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解决

板书设计 ? 教后反思

学习《功》是为了追寻守恒定律服务的,也为后面的动能定理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通过五个问题的设置(见板书方框部分的内容),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每一个问题的探究和下一个问题的引出都很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前面部分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因素,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在不知不觉中,顺其自然地完成了整节课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又为后面的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设下伏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地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篇2:鲁科版必修二1.1《机械功》word教案02 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一章功和功率

第一节 机械功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功的概念”。该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出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知道正功、负功的含义;应用功的一般公式,会计算恒力、合力的功。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功的公式w = fs”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力作用效果的角度导出功的一般公式w = fscosα,突出了力有空间积累的效果。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功的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判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总功的计算。

⑵难点:弄清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不同的;认识负功的物理意义;总功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各自的课桌右移约2cm. 教师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并把移动课桌这一具体问题转换为物理模型来讨论,用示意图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 操作的方式:大部分学生

会上提,小部分学生会平推、斜推、

斜拉,如右图所示。

问题1 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图

(a)、图(b)恒力f是否做功,为什么?

预测1 都有做功。

预测2 图(a)恒力f有做功,图(b)恒力f没有做功。

让学生回答,基本上能从初中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即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入手。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

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也就是说,如果施力于某物体,并使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那么,功应该如何求解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1节 机械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1.机械功的定义:作用于某物体的恒力f与该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问题2 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a)、图(b)恒力f做的功各为多少?

预测1 都有做功,w = fs。

预测2 图(a),w = fs;图(b),w = 0。

说明应用初中所学的有关功的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

问题3 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c)恒力f是否做功、做的功为多少?

设疑力f有什么作用效果?

预测使物体竖直上提和水平前进。

教师引导:能否从力的分解角度来讨论问题2呢? 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2。

预测1 不做功。因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s是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预测2 有做功,w = fs。因为功是力f与位移s的乘积

预测3 有做功,w = fscosα。因为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力f分解为使物体水平前进的力f1 = fcosα和竖直上提的力f2 = fsinα。

沿f1的方向发生的位移为s,f1所做的功w1 = fcosα· s = fscosα;f2与s的方

向垂直,f2没有对物体做功。由于f的作用效果与分力f1和f2共同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 = w1 = fscosα。

说明 分组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小结:一般地,对作用于物体上方向与物体位移s成α角的任何一个恒力f,都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把它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位移s方向的两个分力,再结合功的定义,得到 功的一般计算式 w = fscosα

教师:由于位移是矢量,也可以将位移s分解,再结合功的定义来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式,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去完成。

让学生阅读课本p4第三自然段,并回答1焦耳是如何定义的。

[板书]2.机械功的计算

[板书]⑴功的公式:w = fscosα(适用条件是f必须是恒力)

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投影出示下列表格

让学生阅读课本p5后,由小组讨论得到结果,填入表格中。 1预测1 w1 = fs 预测2 w1 = fscos150° =3fs 2 问题5 试比较图甲、乙中力f 对小车所做的功的大小。

预测1 w1 >w2 预测2 w1 = w2 说明 设置以上几个问题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正负功的含义。

教师指出:功是标量,其大小的比较,是取绝对值进行比较的,w1 = w2才是正确的。又如做功-9j >1j,-1j

紧压斜面的分力g2,则有g1 = mgsin37°。

由于g2与位移垂直,g2对货物没有做功,所以重力所做的功等于沿斜面向下

的分力g1所做的功,即

wg = g1l = mglsin37°≈100 × 10 × 1.5 × 0.6 j = 900 j 摩擦力f对货物所做的功 wf = f lcos180° =0.2 × 100 × 10 × 0.8 × 1.5 j =f = mgsin37°μmgcos37° )l = mg (sin37°0.2 × 0.8 ) × 1.5j = 660j 说明 例题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①温故,如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②知新,如求功公式的应用,对正功、负功、不做功的求解具有普遍性。③求重力功时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④可以体现出外力做的总功与合外力做的功的关系,以便归纳。要求学生思考独立完成该例题,请好中差三位学生上台扳演,教师可以及时地订正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

小结 在多个力共同作用下,这些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总 = w1 + w2 + ? + wn,代入时应考虑功的正负号;若合外力为恒力,则求总功时还可以用w总 = f合scosα来求解,其中α是合力f合方向与位移s方向之间的夹角。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设计让学生亲手移动课桌进行功的探究,使学生学习物理与生活拉近了距

离,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了学习“功”的热情。在本 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既重视知识的获取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和应用知识的重要性。分组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完善和重组。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了知识的层次,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情绪和浓厚的探究,为课堂教学增强了活力。在例题的设计上,既温故又知新,既考虑到问题的完整性和思维的多样性,又突出重点知识的检测和疑难问题的解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0篇:高中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1: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篇2:加速度教案

1.5《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教学法

六、教学特色

本教学使用讲授法,把前面学过的速度与本节的加速度对比的去学习,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区别,从而加深对这两节内容的理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以下是三种车加速起步一段时间后的速度,请填下面的表格并比较哪种车速度变化的最快: 大客车:起步15s后速度为60km/h;

小轿车:起步15s后速度为100km/h;

摩托车:起步12s后速度为60km/h;

通过比较三种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速度。

(二)、新课的讲解

1、加速度

1.定义: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对比: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 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越快。 对比:速度时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a=△v/△t =(v-v0)/△t。 对比:v=?x ?t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写作:m/s2或m·s-2 (推导加速度的单位) 例题1.关于加速度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 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对比:速度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 (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

(2)若vt

解: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即指向墙为正方向

则:v0=12m/s,v=-8m/s t=0.1s 2所以足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00m/s,方向指向足球被反弹的方向. 例题3:速度为18m/s的火车,制动后15s停止运动。求火车的加速度

解:已知v0=18m/s,vt=0,t=15s 根据加速度公式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比值(vt-v0)/t是恒定的,即加速度a的大小、方向不改变.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什么是变化率?

一个量的变化跟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叫做这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1)速度大的加速度不一定大(例如飞机以600m/s的速度匀速飞行),加速度大的速度不一定大(火箭刚刚升空时,速度不是很快,但加速度极其大.). (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由a=△v/△t得知)。

(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加速度为g)。

区别: 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改变的快慢; 速度描述的是位置改变的快慢

练习题:

1.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 ( c ) a、静止不动 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d.做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2.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叙述中,结论正确的是 ( d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它的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它的速度也为零

c.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大,它的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d.加速度的大小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的大小

3.若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 ( bd) 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 b.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

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4.下列所说的运动情况,可能的是 ( abcd ) a.物体的加速度增大,其速度也增大 b.物体的加速度减小,其速度也减小 c.物体的加速度增大,但速度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减小,但速度增大

5.以下对于加速度的认识中,哪些是正确的?( b ) a、物体的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 b、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 c、加速度表示增加的速度

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必然为零

比较速度v、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改变δv、和加速度 a.

3、平均加速度

(1)、公式: a=? v / ? t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平均快慢程度

4、瞬时加速度

(1)、定义:物体运动到某一位置 (或在某一时刻)时的加速度

在某一位置附近,或在某一时刻附近,取一小段足够小的时间,物体在这一足够小的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近似称为这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在极小的时间内,平均加速度等于瞬时加速度

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这种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等。

5、从v-t图像看加速度

1、前2秒内的加速度

2、2s—4s的加速度:0

3、4s—6s的加速度: a?v6?v40?4?m/s2??2m/s2 t4?62 注意:加速度为负值表示速度减小,此时,加速度方

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v-t图像的斜率就是加速度(对比s-t图的斜率是物

体的速度)

练习:

1、甲图中oa、ab、bc段表示质点在作什么运动?试求各段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乙图中oa、ab、bc段表示质点在作什么运动?试求各段时间内质点的速度。

篇3:加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学设计

物理学院2009级1班 (法库实习点)

郭俊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 1中第一主题“运动的描述”中的内容,其基本内容要求是“理解加速度。” 2.教材分析与处理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0年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5节。

教材首先由汽车和火车从起步达到相同速度所用时间不同这一事实,以实际 情景让学生领会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接着通过飞机起飞和炮弹发射两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不同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不同,表现在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不同,从而引入加速度的定义方法a=△v/△t。加速度

的矢量性是一个难点,教材以与速度方向相同或是相反来表述加速度的矢量性。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学好高中物理也离不开数学。本教材注意加强了数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利用v-t图象来表达速度变化的规律。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教材在“科学漫步”部分中把加速度的概念拓展到物理课之外。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加速度”这一知识点是在时间、位移、速度的基础上安排的,它是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连接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所以学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教学主体——学生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矢量、标量、速度的相关知识。

2.学生认知特征。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类比和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须进一步培养。 3.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加速度的简单知识,观察过很多物体加速的实例,但是对于怎样去定量的分析仍是十分模糊的。

三、教学策略

1.从日常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观看法拉力赛车和战斗机起飞的视频课件演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物理课堂上,为顺利给出加速度定义打下基础。 2.以小组合作为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让学生观看图片课件,通过图片课件演示,让学生共同参与,主动学习;其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不同情况下加速度具体的计算方法,引出运用图像法进行加速度分析的便利之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对比值定义法掌握牢固;最后,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学生对加速度的方向应该如何判断进行分组讨论,既能使学生正确把握判断加速度方向的方法,更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知识结构。 3.以任务驱动为环节,逐步建构学生知识体系

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递进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整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通过小组探究,归纳总结本节课重点,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并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
《高中写作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