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比较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5 07:37:2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课件。

2.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间)[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 中展开说。] 3.讲故事。

4.小猪扛木头,他们终于盖好了新房子!

5.师: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在盖房子? 6.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7.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个动画片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吗?下面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画面上有哪些书学知识?)观察动画片,组内交流。[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学生通过观察去感悟“多”、“少”、“同样多”。] 2.小组交流。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看看,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师:你发现谁多谁少?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多少)[设计意图:适当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同位互相说。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生:(略)

三、应用拓展

1.同位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a.一个同学摆,同位摆的和他同样多。

b.同位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教师巡视,发现多数一个摆在上面,一个摆在下面。)师:同位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同样多?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善于观察和动脑,讲究方法。[设计意图:学中有用,用中促学。解法多样化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可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数学的道理。]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多,这么好,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比比谁聪明。a.教师拿出一串红、黄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b.小组交流。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妙极了!好了,这节课你们学得很好,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推荐第2篇:比较教学设计

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4.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重难点,关键:

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难点:理解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体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比大小,多少

师: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桌子上摆了什么?(学生回答)

(1)说一说,3块蛋糕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西瓜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哪杯装得最多?哪杯最少?(引导学生观察杯子的粗细,学会推理)

小结: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比较,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个.

(3)两瓶饮料,哪个装得多?

(二)联系生活比较

师伸出一只手,让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手.

师:比比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手,哪个大,哪个小?

生: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师:谁比谁的大?谁比谁的小?(学生回答略)

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找出两种物体来比一比大小.

师:比较大小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比较多少时,小朋友一般要数一数再比较.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

(三)练一练

1.P19第1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

本题是3个物品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强调最大、最小都只有一个。

3.第3题

通过观察交流,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4、第4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用自己的语言编个短故事.

(2)学生在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编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

爸爸,妈妈,谁喝得多?(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喝得不一样,谁比较渴?为什么呢?

5.练一练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

师:认真观察每个杯子里的水,动脑筋想想,每杯水里都放入一块一样大的搪,哪杯水最甜?

推荐第3篇:比较教学设计

《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关系,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大小、长短、轻重等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裤子模型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了解素材

谈话:同学们,(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图片)上节课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好了衣物,现在,他们又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谈话:请看大屏幕,哪位小朋友说说小明和妈妈在干什么呢? 预设1:他们在把衣服放到柜子里。

预设2:他们在挂裤子。追问:衣柜里挂了什么颜色的裤子呢? 谈话:从情境图中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1:有大马 预设2:有花瓶、琉璃球 2.提出问题

谈话:是啊,小明正在帮妈妈挂衣服呢,衣柜的旁边是一个博古架,博古架上放着很过的工艺品。看到衣柜里挂着的两条裤子,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这两条裤子,哪条裤子长?

1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把衣物放入衣橱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亲切感。引导学生全面的了解情境图,为后面学生的比较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

(一)学习比较长短

1.猜一猜

谈话:是啊,哪条裤子长呢?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你觉得红、蓝两条裤子哪条裤子长一些呢?

预设1:我觉得蓝色裤子长一些,从裤腿看,蓝色裤子要长一些。 预设2:我觉得红色裤子长一些,因为我看挂衣钩那里红色裤子挂得高。 预设3:我觉得两条裤子一样长,因为红色裤子挂得高,如果移下来可能和蓝色的裤子一样高。

2.比较验证,寻找方法

谈话:到底怎样才能比较出哪条裤子长呢?先想一想,然后用你手中的学具比一比,量一量。比较出来的同学和同位说说哪条裤子长,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哪个同学说说哪条裤子长?你是怎样比较的? 预设1:我一眼就看出蓝色的长

预设2:可以把两条裤子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对齐,比一比,发蓝色裤子长。 预设3:用尺子量一量分别有多长,就知道蓝色裤子长。 预设4:用手量一量,发现了蓝色裤子长。 4.借助素材,总结方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发现了蓝色裤子比红色裤子长,比一比、量一量是比较的好方法。 5.练一练,巩固方法

2

谈话:比一比哪只铅笔长一些?

预设:第一支比第二支长。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左边对齐了,看右边就能看出第一支长。

谈话:这两根吸管哪根短一些呢?

预设1:两根一样长。追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预设2:第一根短。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有的同学认为两根一样长,有的同学认为第一根短。你们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预设:第一根短,因为第二根是弯曲的,还和第一根一样长,如果把第二根伸直了,就比第一根长了。

小结:(课件演示小棒变直)是啊,第二根小棒弯曲时和第一根一样长,如果把第根小棒拉直就比第一根长了,所以,第一根小棒最短。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创设哪条裤子长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初步感知物体有长又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随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此过程中探究方法,体验方法,学习方法,总结方法,从而学习比较长短常用的方法。】

(二)学习比高矮、轻重。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比较了衣柜里两条裤子的长短,看看博古架上的工艺品,我们还可以比较什么?

预设1:可以比较花瓶高矮 预设2:可以比较马的大小 预设3:可以比较马的高矮 预设4:可以比较琉璃球轻重 预设5:可以比较琉璃球的大小 2.分析素材,寻找方法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挑选一组工艺品来比较一下吧。 学生比较,教师巡视

3 3.合作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谁来说说,你比较的什么,你是怎样比较的?

预设1:我比较的是大马,我看一看就知道黄色的大马比灰色的马大。谈话:看一看,是一种比较的方法,你能用谁比谁大说一说你比较的结果吗?

预设2:我比较的是琉璃球的大小,看一看就知道红色的比绿色的大。 预设3:我比较的是琉璃球的轻重,我看一看红色的大,觉得应该红色的比绿的的重。谈话:比较两个琉璃球的轻重还可以怎么比较?

谈话:对,掂一掂,是比较轻重经常用到的方法。 4.借助素材,总结方法(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

谈话:同学们,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都是比较的好方法。 5.练一练,巩固方法

谈话:(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个天平,轻重不一样时,重的一端下沉;轻重一样时天平就平衡。比一比,在重的后面打对号,轻的后面画圆圈。

预设:菠萝重,苹果轻。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菠萝这端沉了,说明菠萝比苹果重。 谈话:你真会观察。那胡萝卜和青萝卜呢? 预设:青萝卜比胡萝卜重。

追问:为什么呀?现在是平衡的两头应该一样重啊,怎么会说青萝卜比胡萝卜重呢?

预设:1个青萝卜和3个胡萝卜比,肯定是一个青萝卜比一个胡萝卜重。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提出问题,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本环节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探究方法过程中,学习比较轻重、大小等的方法,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体验同一组物体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

三、巩固拓展,应用方法。

1.基本练习

谈话:比一比蜜蜂和蝴蝶谁少,在少的后面画对号,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海宝和福娃谁多,在多的后面画对号,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小结:一一对应比一比、数一数也是比较的好方法。 2.变式练习

谈话:哪团线长?你是怎么比较的?还可以比较什么? 3.综合练习找一找,比一比。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比长短、高矮、轻重、多少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比较,请同学们想一想。

预设:可以比我们同学谁高,还可以比我们同学谁重。

谈话:是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高?这两个同学谁重?你是怎样判断的?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分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巩固方法;变式练习拓展方法;综合练习,应用方法。】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学会了比较长短、高矮、轻重、多少。

预设2:我学会了比较长短、轻重的方法,可以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掂一掂。

预设3:今天我学会了许多比较的方法,我很高兴!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绪体验等方面对本课

5 内容进行全面总结。有利于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回顾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推荐第4篇:三下比较教学设计

《比较》教学设计 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

勾卓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比较策略解决简单问题。

2.在经历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增强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寻找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推理解决问题的意思和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比较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较策略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产生“比较”的需求

(一)运用旧知识,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画,认真阅读文字,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3只小狗和1只小猫共重26千克,每只小狗重8千克

引导: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小狗一共重多少千克?小猫重多少千克?

2.分析与解答

这两个问题都有价值,而且还有联系。如果我们想知道小猫的体重,怎么求?

预设:26-8×3=2(千克)

用总重量减去3只小狗的重量剩下的就是小猫的重量

3.回顾与反思

每只小狗重8千克 同学们,我们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4只小动物的总体重,同时还知道了一只小狗的体重,我们就可以求出小猫的体重;反过来,如果知道小猫的体重,我们也可以求出小狗的体重。刚才你们很准确地分析了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关系”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二)减少条件,产生冲突

过渡:(出示图2)如果我们只知道这4只动物的总体重,还能求出小猫和小狗分别重多少千克吗?

引导:刚才的问题能够解决,就是因为“小猫”和“小狗”之间有关系,而现在它们之间没有关系,所以就不能解决了。找到“关系”常常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关系有时像刚才的问题一样是“直接的”,有时也可能是“间接的”,需要同学们去发现。如果再给你们一组信息(出示图1),你能求出每只小狗和小猫各重多少千克吗?

预设:不行;只看一组信息不行,如果把两组信息联系起来就可以求出来了 过渡: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思路。“将两组信息综合起来”真的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想一想、画一画或写一写解决问题;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伴听,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更巧妙、看谁能说得更清楚、明白。

二、深入探究,感悟“比较”的策略

(一)初步感悟,解决问题 方法一:

两组信息中都有3只小狗和1只小猫,它们是一一对应的。这时图1还剩

图1

图2 下2只小猫,所以2只小猫的体重就是30千克比26千克多出来的4千克,每只小猫重2千克。

追问: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2只小猫的体重就是4千克呢? 方法二:

将相同的3只小狗“抵消”,这时左边剩3只小猫,右边剩1只小猫,所以3只小猫比1只小猫重4千克,也就是多出的2只小猫重4千克,每只小猫重2千克。

追问:为社么能将3只小狗“抵消”?小猫怎么不“抵消”呢? 方法三:狗+狗+狗+猫+猫=30千克

狗+狗+狗+猫=26千克

通过比较我发现,第一组比第二组重4千克,就是因为第一组比第二组多出了2只小猫,所以可以得出每只小猫重2千克。

方法四:(30-26)÷2=2(千克)

追问:算式中30-26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求出小猫的体重后,还可以用(26-2)÷3=8(千克)求出每只小狗的体重

小节: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价值。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出两组信息之间的关系,算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进行两组数量关系的比较。画图和算式都是解决复杂问题时帮助准确分析的好方法。

(二)总结提升,掌握方法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知道两种量(小狗和小猫重量)的和,要求各自的量。只借助一组信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虽然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但是大家的思路都是综合运用两组信息,并将两组条件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相同和不同,相同的部分就可以“抵消”,不同的部分对应着数量相差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先求出一种动物的体重,再求出另一种。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

每辆铲土机和小汽车各多少元?

85元

130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方法一:(130-85)÷3=15(元)(85-15×3)÷2=20(元) 方法二:(130-85)÷3=15(元)(130-15×6)÷2=20(元)

引导:同学们通过“比较”准确地找到了两组信息中相同与不同的部分,再抓住不同的食物与不同的数量,准确地解决了问题。请大家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更喜欢哪种?

小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选择,选择恰当的信息就可以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简洁。

三、灵活应用“比较”,解决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比较,能够求出两组条件中两个不同的数量。生活中,有时问题会比这更复杂,你能挑战吗?

(一)灵活应用:三种物体比较

(出示图片)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预设:4个乒乓球、2个羽毛球和1个足球共重472克;1个乒乓球、2个羽毛球和1个足球共重460克。求1个乒乓球重多少克?

引导:这个问题中有三种不同的物体,情况更复杂了,请你试着比一比、算一算。学生独立尝试分析解决问题。 (472-460)÷3=4(克)

(二)灵活应用:三组关系比较

引导:同学们已经能够灵活地应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顺利地求出每个乒乓球的质量。能够进一步求出每个羽毛球和足球的质量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想法:不能求出羽毛球和足球的质量。 提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 补充信息

470

学生汇报:将第二组和第三组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每个羽毛球重10克,进而可以求出每个足球的质量是436克。

四、全课总结

推荐第5篇:比较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黎明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大白兔说,我们去拾贝壳吧。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子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层次三:比较 53○56 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 21○26: 21<26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

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比较大小时,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肯定大;都是两位数时,先比十位上的数,十位相同时,再比个位上的数。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

1、

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温度计的温度,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 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6篇:比较大小教学设计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过程,掌握100以内数的比较方法。

2、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考考你

认识“>”“<”“﹦”

从( )到( )是一位数,从( )到( )是两位数,100是( )位数。 十位是5的两位数有( )。 比59少1的数是( ),比59多1的数是( )。 5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情景激发,探索新知

师:课件出示《两只母鸡比下鸡蛋》,谁下的多?

生:争先恐后的数„

师:看谁能既快又准的比出来?

生1:盒子里空的少的,母鸡下的多;空的多的,母鸡下的少。

生2:我是5个5个横着数的,红母鸡下了5排零3个鸡蛋;黄母鸡下了5排零1个鸡蛋。

师:那谁下的蛋多?

(揭题: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十位相同的比较大小

师: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比出28>26的? 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生1:因为第一盒缺两个鸡蛋,第二盒缺四个鸡蛋,所以第一盒多。 生2:因为28有2个十和8个一,26有2个十和6个一。 生3:因为按数的顺序,26在28的前面,所以28>26 (设计意图:先通过直观的鸡蛋,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师:实物没有了,我们能用计数器比大小吗?出示计数器并拨数字

师:先在本子上比一比大小,边比边想你是怎么想的? 生1:十位相同,看个位3>0,32就大

生2:看珠子,十位上的珠子都是3颗,个位上32有两颗,而30是0颗 师:那要是鸡蛋没了,计数器没了,你还能比较大小吗? 28 >26 32>30 57>56 师:这三组数字十位怎么样?个位又怎么样呢? 生:十位是一样的,个位都不一样。 师:那十位一样,个位不一样,怎么比大小?

小结: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的数字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2、十位不同比大小

师:先自己在本子上比一比,再同桌说一说方法,看看谁的方法好? 生1:十位上45有4个珠子,35只有3个,所以45大 生2:直接看十位就可以了,4>3,所以45大 生3补充:个位就不用看了。

师:没有计数器的情况下比一比54和36,汇报交流。 生:十位上5>3,所以54大

师:十位不一样的时候,比大小怎么比? 生:直接看十位

小结: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的数字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基础练习。

师: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分析98 89错误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比大小的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要看仔细,不能看错数字;要先看十位;十位不同直接看个位。

2、拓展延伸

把卡片正确地放在小圆圈里。58987960 师:先想一想,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排的,为什么? 生:从小到大,因为都是小于,排好汇报。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排一排? 生:直接看十位就可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些什么? 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大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那么这个两位数就就大。

推荐第7篇: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

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比较柔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预习目标:师做简单的提问。 展示目标:(出示小黑板中的目标)

学标:

1、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2、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A、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B、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四、测标: 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五、补标:(根据学生实验情况补充说明) 达标:

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推荐第8篇:《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案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1、每组实验用品:物体6种(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木

块、筷子)

实验记录表,毛巾 水槽一只,装半槽水

2、天平秤一个,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有三把尺子,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金属、木头、塑料)

不错。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板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探究材料的沉浮 (1)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木块、筷子。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 塑料木头)

(2)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出示记录单)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接触过,观察过。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各组组内交流,然后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简明方便,我们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学生活动)

2.汇报交流:

请各组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学生补充汇报并说出理由,教师补充板书) (3)验证预测——做实验

现在记录单上的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预测结果吗?

温馨提示:(分组实验要求)

1、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亲手演示应该如何将物品放入水中。(课件视频)

2、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水槽底部是浮,碰到水槽底部是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加强指导。 汇报结果。

注意让学生比照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强调实验是检验预测的唯一标准。

(4)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学生取出自己搜集的物品(纸、橡皮擦等),进行沉浮实验。提醒学生要先预测,然后把猜测和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特别指出:纸片是比较特殊的材料,一开始它是浮的,但是吸水后它就会沉下去。

(5)讨论交流,归纳与发现

做了这么多物品的沉浮实验后,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物体的沉浮跟什么有关系呢?(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填空题)通过填空模式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结论:像铁、铝、铜这样的 金属 材料,在水中容易 沉 ;像 木头 、塑料 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 浮 。物体的沉浮跟 材料 有关。

(教师板书: “↓”和“↑”,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

三、认识木头

1、(教师出示“木船”的图片)现在,我们发现了木头的特性了吗?(学生回答:浮于水面)木船正是利用了木头浮于水面的这一特性。那么,木头还有哪些特性呢?我们继续探究。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木头制成的物品,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学生汇报)

3、这些木制品有什么用途呢?人们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呢?请各组进行组内探究,并且填写气泡图。

4、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木头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探究。

5、老师收集了一些木制品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屏幕出示“木制品”图片)

6、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使用,树木的生长过程是如此的漫长,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这样做(屏幕出示破坏浪费森林资源的图片)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屏幕出示“沙尘暴”图片)。

7、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

小结: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开发,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四、课后作业

画一张保护资源的宣传画,号召身边的人们节约资源,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 浮↑

材料:(图片)金属 木头 塑料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推荐第9篇:比较大小教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较大小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本第39页:例

8、做一做、思考题;课本第40页:例

9、做一做。

教材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38页百数表格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做一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会用关系符号“>”、“

(1)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借助计算器、抽象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有趣的情境和轻松愉快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使用文明语言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教材第42页的第1题

我们看到两只母鸡,它们正在比较谁下的蛋多。(课件对话:“我下了9只蛋,我多。”“我下了26只蛋,我比你多。”)小朋友们,你能帮帮它们吗? 板书: 26>9 看位数

(二)以旧引新,提出问题

正当第二只母鸡洋洋得意的时候,又来了第三只母鸡。(课件对话:我下了28只蛋,我才是最多的。)28和26都是两位数,应该怎样比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评析:从情景中入手,先复习旧知识:一位数与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引出新课,这样的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1、比一比,哪只母鸡下蛋多?

同学们,请看黑板,左边的母鸡一个月下了这么多的鸡蛋,右边的母鸡一个月下了这么多的鸡蛋,两个盒子是同样大的,你们能一看就看出来哪只母鸡下的鸡蛋比较多呢? (左边的多)

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给3分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集体交流比较28和26大小的不同方法

生1:我是看图的,第一幅图是5行多3个,第二幅图是5行多1个。 生2: 我也是看图的,第一幅图差2个就满了,第二幅图要差4个才满。 生3:28在26的后面(或26在28的前面)

生4:28里有2个十和8个一,26里有2个十和6个一

生5:28和26是的十位是一样的,都是2,再看个位,28的个位是8,26的 个位是6。 „„所以28大于26 板书:28>26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来比较大小,但是如果没有了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较方便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借助计算器小组来探究一下。

【评析:在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得到同一结果。】

2、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根据鸡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 根据数的顺序来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

根据数的组成来比,28是2个十和8个一组成, 26是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 其他方法

如果没有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个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 对了,用计数器。

三、探索新知,比较大小

1、十位不同比较大小

同学们看黑板,这里有两个计数器,左边和右边的计数器表示的数各是多少呢? 用“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多少”来回答,请两位同学分别站答。

左边是39,右边是45,那么,39和45这两个两位数,哪个数大呢?请一位同学站答。 很正确,39小于45。

2、十位相同的比较大小

请看下一幅图,这里也有两个计数器,它们分别表示的是哪两个数呢? 用“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多少”来回答,请两位同学分别站答。

左边是32,右边是30,那么,32和30这两个两位数,哪个数大呢?请一位同学站答。 很聪明,32大于30。

3、讨论交流

以上的两个比较同学们都做对了,但是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呢?给3分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请一两位学生站答。 小结: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基础练习:第39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刚刚学到的比较方法来完成。

学生作业时,提醒他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每题中的数据再来比较大小。 请六位同学们站答,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拓展延伸:第39页的思考题。(可课外完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较简便的方法。 比如:先找出最大和最小的两个数,再将中间的3个数比大小;或先观察5个数的十位上的各个数,再按从小到大将它们排起来。

五、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以及方法:十位不同看( )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 )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六、课后作业:教材第42页练习八的第

2、3题。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数的顺序,我让学生拿出彩色笔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来完成百数格子图,对数的顺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物来比较,引申到用计数器,最后总结归纳出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这种教法一改过去的例题——示范——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的观察、探索的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征。

四、学习评价

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作用。

1.例7。

按照数的顺序,在空格里填数。

编写意图

(1)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为后面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做准备。

(2)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探究百数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建议

(1)教师可将例7做成课件,让学生先整体观察这张未填满的百数图。想一想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哪些特点?(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都相同;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

(2)让学生填满表中空格,重温100以内各数的顺序。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找数活动。可模仿小精灵聪聪和明明的提问,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找数。也可师生间互问互答,形式可多样。

(3)按第1题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可让学生4人一组,找出规律后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2.例8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先让学生利用实物(鸡蛋)的多少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再利用计数器比较所表示数的大小,接着在“做一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

(2)以上过程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学建议

(1)将例8中的图示做成课件:左边母鸡一个月下28个蛋,右边母鸡一个月下26个蛋,比一比,哪只鸡下蛋多?

在班上交流学生的不同比法。如,有的是根据鸡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有的是根据数的顺序来比的,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有的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比大小的,28是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6个一组成,所以28>26。

(2)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引导思考:“如果没有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个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由此引入比较用计数器表示的两个数的大小的问题。 (3)让学生四人一组,用自制的计数器摆出例8左图中的两个数39和45,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同法完成右图中比较32和30的大小的教学。 (4)展示学生比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5)“做一做”是脱离计数器让学生应用一般方法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学生作业时,应提醒他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每题中的数据再来比大小。 (6)教科书第39页上的思考题,是比较5个数的大小。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讨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比大小的较简便的方法。如,先找出最大和最小的两个数,再将中间3个数比大小;或先观察5个数的十位上的各个数,再按从小到大将它排起来。 3.例9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通过整体观察3个鱼缸中鱼的条数,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建议

(1)教师将例9做成课件,先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估测的一般方法: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用这样的方法估出鱼缸中大约有红金鱼50条。然后组织学生5条5条(或2条2条)一数,每数5条,课件动态地将5条红金鱼放入一只空鱼缸内,直至最后数得红金鱼是48条。由此告诉学生,用上面这种估数的方法是可取的。

(2)接着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4)“做一做”的第(1)题,可让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小组,每人说1~2句话。第(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对正。

推荐第10篇:《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后,虽然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韧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教学准备

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纸片、尺、钩码、塑料筒、塑料物品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用一头去“担”水桶,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2、韧性的认识

木条断了,塑料弯了,没有断,象塑料条这样弯了但不断,而且会恢复原来形状的特点,我们就说塑料条的韧性较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材料的韧性。

二、新授

(一)哪种材料更韧比较

1、提供四种材料,那种材料的韧性好呢?猜一猜。

2、设计实验。

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

3、演示实验。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纸条放在桌面上,一端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 5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汇报,小结。

(二)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分发各种塑料制品,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

3、塑料还有哪些特性?完成气泡图。

(三)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总结拓展

可以把在学校产生的塑料瓶等投入爱心回收箱中。 课后习题 选择题: 下面物品中是塑料做的是() A 钥匙

B 课桌

C矿泉水瓶 将木条、卡纸、铁钉和塑料尺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例是() A 铁钉>木条>塑料尺>卡纸

B 铁钉>卡纸>塑料尺>木条 C 铁钉>塑料尺>木条>卡纸

D 铁钉>木条>卡纸>塑料尺 判断题:

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没有不锈钢尺好() 塑料不易被分解,所以不会造也环境污染() 填空题:

1、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的性质。塑料具有()()()()()()等。 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有()()()()等。 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三种材料,()弯曲程度更大,说明了()柔韧性强。 简答题:

塑料有哪能优点和缺点?

学了塑料循环使用以及认识标志后,你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

第11篇:《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比较韧性》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通过测量比较常见的材料的物理特性来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认识物体。单元第1课通过调查、辨认周围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初步认识常见的材料。第2-5课,通过观察、测量、比较,依次认识材料的硬度、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方面的物理特性。《比较韧性》是这个单元第3课。重点是通过测量比较木头、金属、纸、塑料4种材料的韧性,认识塑料的显著物理特性,丰富对塑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材料充满兴趣。喜欢“做实验“。但真正做的对比实验,这是第一次。而且这节课的实验操作要求较高。对于”韧性“一词,大部分学生不明确是什么意思。需要具体的例子引导,让学生明白。 【教学目标】

1.知道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2.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塑料的物理特性。

3.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的韧性。

4.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用测量的方法比较认识材料的韧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韧性,实验中控制不变的条件。 【材料准备】

1.一样粗、一样长的塑料棒、竹棒、铁棒(学具带里)

2.50克钩码3个。

3.固定盒。

【教学过程】

一、比较韧性

1.叫两个学生做动作:弯腰,腿伸直,手尽量往下伸。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能伸得更下面? 引出:他的柔韧性很好。

引导:这是我们身体的柔韧性,材料也有类似的性质。

师:这里有两样东西,竹棒和塑料片。我用它们来提桶。请你仔细看它们的变化。 演示:慢慢地提

用力地提

生:竹棒先弯曲,然后折断了。塑料片弯曲,没有折断。 师:我们把像塑料片这样受到力后,容易弯曲,没有折断的性质叫“韧性“。(板书“韧性”)

2.师:各种材料都有韧性,竹和塑料,谁的韧性更好? 铁和塑料,谁的韧性更好呢?怎么比较韧性? (适时引导“公平性“并出示”公平条件“) 出示三种材料:竹棒、塑料棒、铁棒。 播放微视频: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 小组领取材料、实验、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4种材料的弯曲度 (

>

>

>

交流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的韧性最好?为什么?如果挂上多些重物,会怎么样?谁的韧性最好?

二、丰富对塑料的认识

1.提问:塑料的韧性这么好,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它的韧性好做成的?

(材料的特性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根据塑料的韧性好,顺势引出它的功能) 出示塑料做的各种物品 提问:塑料还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填写塑料的特性气泡图

2.塑料的循环使用 介绍塑料的缺点

介绍塑料的循环使用方法,注意塑料的回收利用。

四、课堂练习

第12篇:《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长度,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长度。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物体长短的直接比较(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其长短)

教学重点

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出物体

的长短。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彩色小棒、长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自主观察、思考,初步探究比较的方法。

1.板书课题:长度比较

今天我们学习长度比较,你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问:什么是长度比较?比较什么的长度?怎么比较长度?……)

你觉得”长度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请你想一想。

2.教师手握”两根小棒”

(老师手握两根不同颜色的小棒)问:哪根小棒长?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导生生之间质疑追问)

能确定哪根小棒长吗?为什么?

怎么样才可以确定究竟哪根小棒

长?

4.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能比出两根小棒的长短?

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再上前演示操作。

为什么这么放就能一下子比出来了呢?

【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发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比较长度?”.接着创设情境,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一端看不清时,只看一端是比不出长短的,感受到答案的不确定性,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得出将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比较物体的长短,初步感受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二、进一步观察比较,完善认知。

1.信封下面有两根绳子,一根是红绳子,另一根是蓝绳子。

你能确定哪根绳子长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说说是怎么

想的。

3.课件演示去除信封的左端部分,出现绳子的另一端的情况。

现在能不能确定哪根绳子长?

不同意见交流,产生冲突。

4.课件出示绳子完整的情况(一根绳子中间有弯曲)。

怎么比较这两根绳子的长度?(拉直,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5.从这两根绳子的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感受到比较时要完整地观察才能比出结果,并在解决问题过程对之前初步得出的比较方法进行修正,对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三、实践领悟长度比较的多种方法。

1.出示纸片

你能提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哪条边长?)

2.给你这样一张长方形纸片,你有

办法能比出红边与蓝边的长短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想想准备用什么办法比;再把课桌内信封中的纸片拿出来动手试一试;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讨论。

3.交流不同比较方法。

4.梳理归纳共性:这些办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让学生运用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并且想出了各种办法,但其本质都是把两个物体一端对齐后再看另一端进行比较的,学生对此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同时提高了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现新问题,自主解决。

1.出示学习用品图

这么多物品比长度,你能提什么问题来考住大家?

学生提问。

解决问题:哪个最短?

不同意见交流,出现争议。

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就看

明白到底谁最短?

课件出示方格纸。

现在能很快比出来吗?你怎么比?

【你能提什么问题考住大家?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个最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前面的办法已经不适用了,迫使学生继续思考,该如何解决,产生需求要借助工具帮忙,当方格纸一出现,瞬时有豁然贯通的感觉,运用数单位长度的办法比出了结果。这也是由定性比较向定量比较过渡的一个环节,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为后续的测量长度学习打下基础。】

五、全课小结。

1.结合课一开始的学生提问回顾梳理解决过程。

2.对于长度比较,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继续研究的?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 王 蔚

王蔚,中学高级教师,宝山区第一

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宝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2004年6月获宝山区第六届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数学学科一等奖。连续四届被评为宝山区教育系统数学学科”教学能手”.

她撰写的论文曾获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成果三等奖,多次在宝山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等第奖,多篇文章发表于《宝山教育》。曾获宝山区小学科研负责人教育科研专业技能评比一等奖,20

12、2013年度被评为宝山区”优秀科研负责人”.

第13篇:《比较远近》教学设计

《比较远近》教学设计

四档小学

张容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远近的含义,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远近,并初步学会记录。 过程与方法

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用远近的词汇描述距离远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游戏中体验比较远近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

理解远近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用远近的词汇描述距离远近。 教学准备:

1、有自然测量的经验。

2、各种可以用来测量远近的工具: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3、6个装有(即时贴1条,记录表1张、记号笔1支、粉笔1支、五角星贴贴纸1枚的小筐。

4、地图一幅。教学过程:

一、目测远近。

1、幼儿排成一队随老师进教室,立正站好。师:谁离黄老师最远?谁离我最近?

2、幼儿坐成半圆形。

师:谁离我最远?谁离我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用目测可以比较远近。

二、工具测量远近。

1、A和B(两个坐得比较近,目测不出来离老师的距离)谁离黄老师近?谁离我远?(出现争议)

2、目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远近?(工具:如手、脚等)

3、请一个幼儿用手或脚测量,老师观察指导。

师:现在我站起来,凳子就代表我的位置。

预测:1.幼儿测量正确:他量得真好,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会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会和我的凳子碰一碰。

2.幼儿测量不正确: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要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要和我的凳子碰一碰。一只手要碰到另一只手,脚跟脚尖要碰住等。)

4、出示箱子里的各种物品(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师:我这有好多东西,它们能测量远近吗?

幼:能。

师:我请一个孩子来试试。(师及时纠正和指导)

三、跳远比赛。

1、比赛: 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远近。你们想不想来一次跳远比赛?现在我请小朋友三个人一组去领一份材料,找到一空地,贴上及时贴,每个人轮流跳,跳到哪用粉笔做记号,其他两个人分别测量、做记录,记录表的上面一行写学号,下面一行写远近,最远的贴上代表冠军的星星。

2、检验(重点检查两份记录表)

四、延伸活动——测量地图。

师:刚才的跳远比赛每组都产生了一位冠军,现在他们要代表我们班去体育馆参加比赛。这是一幅幼儿园到体育馆的地图,你们看得懂吗?

幼:有一条路上有酒店,有一条路上有医院,有一条路上有银行……

师:你会选哪条路?为什么?

幼:近,可以节省时间。

师:到底哪条路最近呢?我们一起回教室量一量吧!

第14篇:直接比较_教学设计

直接比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

(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 “=”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③指导书写“=”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认识“>”、“

①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怎么比?

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2)、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大于号)

这个式子怎么读? 3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有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教学设想:记住“>”、“”、“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6 = □ □ = 8 □〈 9

第15篇:中西绘画比较教学设计

中 西 绘 画 比 较

导课:

首先,我们共同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通过这两段视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在做同一件事(吃饭)不同的是,他们所用的工具。中国人手中只要有了一双筷子,吃什么都不在话下,就算是吃上三天三夜的满汉全席也还是这一双筷子,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特征。西方人则喜欢折腾。吃西餐时吃什么菜都要换用相应的刀叉。菜一道道上,刀叉一副副换个没完,让中国人光看着都觉得累,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把中国人用的筷子比作毛笔,在技法上讲究皴、擦、点、染。无所不能。这就是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而西方人则使用的是画笔,不同的型号去表现不同的事物。这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这样就产生了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我们称之为(中国画);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我们称它为(油画)。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

由于中西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美术在表现绘画作品时,都有各自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追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西绘画比较》。

新授: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中外优秀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 通过欣赏这些图片,谁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中西绘画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它并不注重形体的把握,如果用齐白石老先生的话说,叫做“似与不似之间”。

油画,一种画在布上的艺术。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到17世纪。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绘画大师,例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我们把这三个人称作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他们用超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描绘着世界。

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有些绘画大师打破了这种绘画形式,他们不注重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图形和符号大胆的去勾勒内心的世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抽象)

由此可见中国画注重的是(神似),而油画则是两个极端(具象、抽象),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对艺术的向往,对生活的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中西美术家们都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中去创作。在那里寻找、发现。创作出了一幅幅著名的、传承中外的艺术佳作。其实,美就在身边。

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些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一、欣赏作品《花篮图》《水果蓝》

精致、典雅的籐篮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鲜丽而缤纷。大红的山茶稳坐居中,艳冠群芳;清雅的绿萼梅、闺秀般的瑞香,斜倚着身子相随于旁;白净的水仙、娇俏的白色丁香则好奇趴伏在篮缘。中国人爱花,由来已久。那么这幅作品也是宋代宫廷流行的「篮花」中杰出的佳作。

那么,你知道这幅花蓝图的作者是谁吗?

李嵩(约活动于1190-1264),浙江钱塘人。(今杭州)。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说它是一幅国画作品。

与这幅花蓝图相比较,我也收集到了一幅油画作品。

《水果篮》是卡拉瓦乔早期的代表作,据史料考证,这是美术史上的第一幅静物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鲜明而实在的苹果、葡萄、等水果,以及这如实刻画的苹果上的虫子眼;叶子与枯叶。这不仅标明了静物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而存在。在他看来,不论是静物,是人物还是其他实物,都是自然的客体。因此,他总是以自然本身为依据,如实地反映自然,而把前人的一切规范和模式抛在一边。

那么你知道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吗? 不同的地方?

这两幅都是静物作品,那么绘画大师又是如何去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二、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圣维多利亚山》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与之相比我找到了这幅藏于费城美术馆的《圣维克多山》,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他就是著名的油画大师塞上。

《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我们看见,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是那么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

教师解说画面

1、学生思考: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我请同学们找一找:画家的写生位置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不能(找不到)。没有还是找不到?

教师:没有还是找不到?不是没有,是无处不在。所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大都画山水的技法,大概是用大视角看小物体,好像人看假山。)因此,中国山水画家是上下、左右游动的观察,视点从不固定,是多点或散点的观察,使画面咫尺有千里之趣。

2、《圣维多利亚山》这幅作品画家运用的就是透视。我想请问在坐的同学们:

透视指的是什么?(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近大远小我们都能理解,对于近实远虚,我们用铅笔去描绘时却可以很好的把虚实变化表现出来。那么,色彩又是如何表现画面的虚实变化呢?(学生回答)

由此,画家用透视关系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的变化,把画面画的有层次,有深度。那么与西方风景画的深度空间相比,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有何特点?用一个字形容。

学生:远

这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技法,我们叫它“三远”法。 即:平远、高远、深远。

教师联系实际补充说明:站的高,视野开阔,看得(平)远;站的低,抬头仰望,看得(高)远;如仰望天空,白云般;左右移动的看,前后位置变幻,看得(深)远。

3、西方风景画用焦点透视法表现画面的深度空间,中国山水画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画面三远的空间效果呢?

教师提示:西方风景画面面俱到,中国山水画的画面有何特点? 学生结合作品回答:有些地方画了,有些地方没画,空白的地方给观者心理上一种想象的空间,视觉上一种悠远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三远的效果。

教师补充:画面中画处为实,不画处为虚,中国山水画就是通过这种画处与不画处,虚与实的交替变化,表现出比西方风景画更加阔远的空间效果,这种方法就是虚实相生。

西方风景画家:固定的坐在一个位置,半天或一天完整的创作完成一幅作品 。

中国山水画家:一个小本一支笔,边走边看边画,一棵树,一块石,位置不固定 。

正因为中西山水和风景画家们跋山涉水,顶烈日、迎风雪,深入生活的创作激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精神,才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许多传世名画。

三、欣赏作品《捣练图》《拾穗者》

1、什么是捣练?(捣洗煮过的熟绢)

这幅作品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场面。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拾穗者》欣赏

这是一幅怎样绝美而又令人心酸的油画,画中的三个拾穗的法**亲,此刻应该是全世界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母亲弯腰站在那里,另外两个母亲已经弯下腰去正在捡拾大地遗下的麦穗,她们身穿厚厚的袍子,也许是因为没有单衣可穿,低下去的面部让我们看不见母亲垂向土地的表情。但我们能看得见,母亲心中生存的朴实和艰辛。三个母亲手中拿着被田野落下的麦穗已经很知足了,而远处金黄的原野是丰收和喜悦的。天空安逸、宁静和辽阔,飞翔着自由的鸟群,而三个母亲仍在继续拾穗,在这大地祈祷的黄昏里,母亲用奶水哺育的孩子在哪里呢?我想当她们的孩子在夜晚的星光里迎接他们年迈的母亲时,眼睛里一定会浸满忏悔的泪水,

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上幅图片刻画的是我国盛唐时期典型的仕女形象,从她的肤色,以及她的五官神态,她所穿的绫罗绸缎我们可以看出她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劳作场景。

而相对下腹图片作者只是对面部轮廓的一个简单处理,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当时的她可能很忙碌,可能家里已经没有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了。她正在大地里寻找零散、仅剩下的几个麦穗。这样她可以为家人,为了孩子,赢得生存的希望。她是一位既平凡农民但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艺术没有语言,也不用文字,但是这种形式的展现,可以给人的心灵之震撼,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由此看来,一副优秀作品不仅仅只表现在视觉冲击力上,他所传达的信息要比文字来的更快,更直接。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变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它比小说、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取材上更为广泛。所以,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艺术没有对错,也没有国界。只需要一颗炙热的心去温暖它、去发现它、去美化它。在我们的世界里,从来就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第16篇:课内比较学教学设计

课内比较学教学设计 Pep英语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Unit 3 At the zoo Part A Let’s learn&Let’s do

执教:王红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图片或情境中听说读写单词:thin,short,thin,fat.

2、能够在情境中运用句型:Look at that...,It is....

3、能够运用所学单词描述动物的外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词tall,short,thin,fat.句型:Look at that...,It is....

难点:单词thin的发音。

三、教学准备:

单词卡,PPT课件。

四、教学步骤: Step 1

Warm up Say hello.let’s have a chat.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

T:How are you today?

S:

T:I’m fine too.Nice to meet you.S:

T:Very good,sit down ,please.Children,I like animals.Do you like animals?

S:

T:OK,today we will learn Unit 3 At the zoo.(板书标题并教读)

教读At, a ,a ,a , /æ/, /æ/, /æ/, t, t, t, / t/ ,/t/ ,/t/

T:Now let\'s have a chant.Look at the cat,it is big....

S:

Step 2

Review

T:OK,now this time let’s review the words.Look,what’s that?

S:

T:What’s that?

S:

T:And what’s that?

S:

T:It’s a giraffe.(教读giraffe,并板书) Step 3

Lead in & Presentation

T: Look at that giraffe.It is tall(运用动作加手势,教读tall,并板书)

Tall, t, t, t, / t / , / t / , / t / Drill:全班齐读

Read it one by one.(词不离句Tall,tall, it is tall) Spell it.

T:Look at that baby giraffe,it is short(动作加手势,教读short,并板书)

教读short,

sh, sh ,/ ʃ / ,/ ʃ / ,/ ʃ /.

t, t, t,/ t/ ,/ t / ,/ t / Drill:全班齐读 Higher and lower Spell it.

T:Let’s play a game.(操练单词tall,short) I say tall,you say short.I do you say.

T:Look at that monkey,it is fat.(动作加手势教读fat,并板书)

教读fat,

f,f,f,/ f /, / f /, f /,

a,a,a,/æ/,/æ/,/æ/, t,t,t,/ t /,/ t /,/ t/

Drill:全班齐读 Blow the balloons.Spell it.

T:Look at that monkey,it is thin.(运用手势加动作,教读thin,并板书)

教读thin, t h , t h , /θ/,/θ/,/θ/, i,n, in

Drill:全班齐读 Read it one by one.Spell it.Step 4

Practice T:Now,let’s play a game.Flash cards.Mouth game.Let’s chant.Look at that giraffe,it is tall...

Step 5

Group work Let’s learn的角色扮演

Step 6

Let’s do

Listen and repeat.Let’s do together.

Step 7

Group work 四人一组表演Let’s do.

Step 8

Summary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四个单词tall,short,fat,thin.以及句型 Look at that...,it is ....

Step 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去动物园应该怎么做? 爱护小动物。

不随意给小动物投放食物。  做动物们的朋友。

Step 10

Homework

1、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图画,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朋友,介绍它的外形。

五、板书设计:

Unit 3 At the zoo

Look at that...It is tall/short/fat/thin.

课内比较学教学反思

Pep英语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Unit 3 At the zoo Part A Let’s learn&Let’s do

执教:王红娇

一、首先从教学目标来分析。

1、在知识目标上看,这是一堂词汇课。学生通过学习听说读写新授单词fat、thin、tall、short,能够在情境中或图片运用这些句型Look at...,it is...来描述动物的外形。

2、从情感目标来看,要求学生在学习有关动物的语言后,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保护和谐生态的意识。

3、从价值观目标来看,这堂课培养了学生的理性价值观和美的价值观。

二、这堂课的设计部分的优点。

1、在热身的第一部分,通过上学期动物一单元的chant,引入各种动物,从chant中复习四种动物:cat、pig、duck、bear。在热身中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和呈现新知,在导入时我采用了闪卡游戏的形式,一边复习动物单词,一边引出所学新知giraffe这一单词,更好的进行过渡。呈现新知时,通过PPT图片,长劲鹿的高矮对比和猴子的胖瘦,依次来呈现单词tall、short、fat、thin,并在PPT中用箭头和红色笔记标记出来。

3、操练环节。在操练环节,我采用了说反话和你做我说的游戏来操练tall和short,运用吹气球的游戏来操练fat和thin。在总的操练中,我通过闪卡游戏、嘴型游戏和开火车的游戏来进行操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4、通过教师自编的Let’s chant,通过韵律来进行对四个新授单词的巩固训练。

5、小组合作。学生先第一遍听录音,第二遍听录音跟读,第三遍跟老师朗读。四人一组进行Let’s learn的小组合作,在小组内朗读单词和句型,并进行表演。

6、在Let’s do 部分,学生跟着音乐先听,看老师做,再跟着录音做,四人一组进行Let’s do部分的表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强,抓住三年级学生爱动的心理,并且让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7、知识窗的环节,与社会上宣传的和谐社会相符合,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保护和谐生态。从短短的几句温馨提示中,就足以让学生了解相关去动物园游玩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贴进学生生活实际,同时,这一环节,也提升了本堂课的教育宗旨,使教育意义在课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三、本堂课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1、在新授单词thin时,教师对于t h的发音清辅音没有发音到位,导致学生在读此单词时出现了困惑,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点。

2、板书时有遗漏,在板书时,可以呈现一个新知识,就板书一个,避免出现板书的遗漏。

四、总结。在本堂课中,学生对于新授的单词掌握的不错,通过奖励机制来对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通过有韵律的歌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喜欢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习英语不那么枯燥。各种形式的操练能够让学生在学起来不对学习英语感到疲乏,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掌握教学当中的重难点。同时也要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本体性知识,做一名更加专业的知识。

第17篇:《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

《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高矮的比较》教学设计

一、学习要点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高矮的学习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第16~17页。

前面学生学习了大小、多少的比较,而且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学习。

教学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同一标准下比较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比较的多样性,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大字好好学习,把学习两个字写在低下(学生轻松就可擦去的地方,)而把好好两个字写在上面(学生踮起脚来不能擦掉的地方)。课一开始,向同学们提出帮助,有谁愿意来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请来一个擦掉两个字还有两个字却怎么也擦不到,就在想去搬椅子时,老师这时抓住契机,让老师来吧!学生顿时明白出老师高,他们矮。(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进行这一活动,使学生不但很自然的进入到学习中,也浅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比较高矮。.

1、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有些什么人?)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注意对学生进行帮助他人的教育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2)比较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他们三个人中,谁高谁矮?

接着问: 哪两个小朋友,谁高了?怎么比?(让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主题图,一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三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是初步懂得比较高矮的方法。】

2、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问:谁高?通过争论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3、然后分小组比高矮。

(1)想想要和小组内哪个同学比?

(2)想跟他怎么比?

(3)最后比出了什么结果?

(4)当组内有两个同学都和你比个子,你怎么处理呢?

比较完后,请一小组上来,问中间的学生,你在小组中第几高,为什么你既高又矮?(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进一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4、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这里是比较高矮,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

(三)巩固练习。

第17页的做一做的

1、2题,第18页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包括高矮、长短、厚薄。

【设计意图:既巩固了刚刚学完的知识,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除了高矮的比较外,生活中还有长短、厚薄的比较,比较的方法是一样的。】

(四)反思拓展

1、第17页的第3题。老师出示这三根绳子,让学生进行判断,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再把第二根绳子展开给学生看。

2、蚂蚁图

看图讨论: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观察,走得直的最先到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可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

3、钉子图

先让学生讨论:哪根钉子合适?为什么?(畅所欲言)

4、绳子图,让学生独立完成。

5、汽车图

观察,汽车能通过吗?分小组讨论。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全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由,都给予肯定。

6、兔子图

虽然只有三只兔子,但由于三只兔子的起点不同,差别也细小,不易看出。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参照物。解答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比高矮时要注意什么。

7、笔图

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要求也较难,不但要比较,还要排序。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实物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五)全课总结

你们喜欢这节数学课吗?为什么?你都喜欢什么地方呢?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高和矮,长和短的现象呢?回家后,把你见到的这些现象画下来,或从书本、杂志上剪贴下来,甚至写下来,记录下我们生活中的数字!

第18篇:《比较轻重》教学设计[材料]

比较轻重

一年级

上册

临海市古城小学

戴慧红

一、教材分析

比较“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比较“多少”和“高矮”之后,它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用的平衡杠、物品

二、学生情况

我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本学期后转入2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 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跷跷板”和“猜盒子”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构建新知的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自己喜欢的文具和水果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材的编写可塑性很强,给每一位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在我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是三个物体两两比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教师有意将第二题改为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轻重”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从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前我制作了两个外表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盒子,课上让学生猜哪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在引起兴趣的同时,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根据自己的猜想——我就认为那个盒子能拉断,孩子有了这样一种自信。之后再由孩子们对玩儿‘跷跷板’情景的回忆和板书的设计直观形象的画面,“轻、重”位置的高

qing

zhong

低以及笔画的粗细,都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感受轻和重的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感性体验

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体验,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课堂上设计了“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三个步骤。在“掂一掂”(两人组)、“称一称”(四人组)的活动中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具(书、文具盒)与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和水果,如:小飞机、卷笔刀、小玩具;苹果、橘子等等。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就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好朋友”一起掂、一起称,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物体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这也是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需要。

在掂一掂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抱一抱”的比较方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设计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小环节,即让一名学生来掂一掂另外两位学生的体重,引起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会了比较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再“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将老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转向了幕后,“让位还权”,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教师将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正向教育专家讲的那样,数学教育不是“给予”而是“获取”。

三、引导探究、解释应用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小内容:1、比一比身边物品的轻重。2、让学生比一比篮球和铅球的轻重,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大的东西一定是重的,它跟物体的取材、质地有一定的关系。3、练一练中第二题(实际操作)这三道题也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在备课时我感觉这道题对学生会有些难度,所以在不违背教材的前提下我将它改为实际操作,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猜一猜谁最轻谁最重,然后学生带着这样的猜疑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去了解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最轻与最重,这就降低了难度。通过探究活动解答自己的猜疑,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例如:苹果、橡皮、卷笔刀这三种物品,橡皮与苹果比就较轻、橡皮与卷笔刀比就较重。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达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的思考结论,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课后反思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操作,如:在“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等比较方法,教师没有向学生渗透怎样比较,都是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猜想、观察、想象、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的,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主要采取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材料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充分交流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始终跟着学生的思维而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随着学生的活动而改变,如:材料、大小、形状的不同比较的结果也不同,这一环节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与拓展”中,在实际教学中第一环节学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一名学生说:篮球大但它很轻,而铅球较小但它很重。另一名学生说:我看见雨伞很大但是它很轻,而电脑较小但它很重。还有一名学生说:我妈妈给我买的胶鞋很轻,旱冰鞋就很重,因为它多了很多轱辘和铁。所以教师要做到不以教学设计为本而跟着学生的思维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

第19篇:三种《景阳冈》教学设计比较

三种《景阳冈》教学设计比较

但凡知道水浒和梁山好汉者,想必都知道武松其人;知道武松的,也一定知道武松打虎之事;知道武松打虎的,定会对其中两个镜头津津乐道,其一为“三碗不过冈”旗下痛饮十八碗,其二为景阳冈上赤手空拳醉打白额吊睛虎。对武松的这些印象,无非来自四个渠道:或父辈兄长的故事里,或电视电影的镜头里,或引人入胜的原著里,或书声琅琅的课堂里。为何这四个渠道都在人的脑子里将这个颇有些话头的故事过滤成“痛饮”和“打虎”两个经典画面?我们不得不佩服施耐庵的才情,不得不佩服教材编写者的睿智。

四大古典名著作为明清小说的里程碑,最成功之处就是在生动的叙事中塑造了一系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英雄俊杰。如《水浒传》中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一百单八将,都是在吸人眼球、令人难忘的故事中出场,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教材编写者将《景阳冈》编入教材,显然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

《景阳冈》一文,故事的高潮固然是打虎,写得惊心动魄。然而此前,施耐庵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武松喝酒的情形。写“打虎”为何先写“喝酒”?且看武松的醉态。从其的言行可以看出,武松酒后处于一种半醉状态。妙初就在于半醉半醒中:若武松醉成烂泥,定然是酿成虎吃人的恶果。若武松全然清醒,则不会误入乱树林的险恶境地,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打折哨棒,造成赤手空拳打虎的局面,也就少了几分刚强与勇力。

可见,写酒是为了写人,写吃酒是为了写打虎。试以此拙见,赏析比较老中青三代语文教师的同一堂《景阳冈》。

教学设计之一

出场人物:张化万

设计版本:1999年版

教学目标:

1.感受武松的豪爽和无畏,感受古典文学名著语言的韵味; 2.训练默读,初知方法,读懂课文,正确评价人物和作品; 3.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详细复述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二、初读训练

1.《景阳冈》写什么事?

2.参考下列提示,用一两句话介绍武松。

年代:北宋 姓名:武松

籍贯:清河县 地点:景阳冈

事情:饮酒,打虎 特点:艺高无畏 豪爽英勇

【点评:按照一般的阅读心理,学生在初次阅读这个故事之后,便能很敏锐地从“饮酒”“打虎”两个场景感受到武松的豪爽、英勇、无畏。名师的独到之处便在于对文本精髓和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

三、再读理解

1.根据“饮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哪四段? 2.店家为什么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3.武松为什么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4.打死老虎的武松为什么却提不动死老虎?

【点评:阅读的话题看似围绕“饮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开展,实则突出了一个字:“酒”。】

四、自读选择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讨论?最喜欢哪些段或句群? 2.自由批注,最喜欢的部分大声地反复地读,读出喜爱来。 3.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问题或朗读最喜欢的课文段落。 4.全班汇报梳理问题,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点评:对武松有了初步印象,便深深爱上他“豪饮”的样子,那神情、那语言自是教人诵读不已;深深爱上他赤手打虎,那动作、那劲头,自是令人喜爱。于是,以读见人,以读塑人,以读交流便成了此文学习的主要手段。】

五、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选择作业:

(1)抄写字词,遍数自定;

(2)辨字组词;

(3)给加点词换个词:

①这酒真有气力!

②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③你回来看看这抄下来的官司的榜文。

④但凡客人来我店中,„„

⑤„„明早再来理会。

⑥„„上面盖着官司的印信。

⑦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⑧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泻了一半。

⑨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参考答案:酒力 为什么 布告凡是 处理 研究 图章 只要自己耽误 样招 趁势) 2.交流评价: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作业,校对评价。

【点评:经典的学习,除却在字里行间感受故事精彩和人物的生动,更在于感受母语所承载的语言内涵和人文内涵。针对文言色彩词语的训练,便是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研读精彩部分

1.重点学习第三段:景阳冈打虎。 2.练习作业:

第二天,当地的官府和老百姓知道武松打死了伤了二三十条性命的老虎时,他们会说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写作和表演)

(1)猎户:

(2)受害的家属:

(3)酒店的店家:

(4)阳谷县县令:

(5)武大郎:

(6)其他人:

【点评:语文学习是不仅是感受文本的人文内涵,也不仅是欣赏精彩故事,更是习得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过程。从老百姓的角度评价武松,实则是将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的过程,是学生读、说、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师生评品课文

1.引导质疑:读书至此有什么问题?

①《水浒》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景阳冈》是其中的节选。老师有个问题:课文是反映武松艺高胆大、英勇无畏的,是写武松打虎的,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武松的饮酒?

②课文既然是歌颂武松大无畏的精神,为什么又要写他爱面子?

【点评:妙哉!这正是《景阳冈》一文精妙之所在。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这般敏锐的洞悉力和把握力。】

2.学生自由组织讨论——全班汇报评价。

3.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有条理地说说课文具体写武松饮酒的妙处。

(因为„„所以„„ 正因为如果„„就„„ 即使„„也„„更 不是„„而是„„ 再 虽然„„但是„„ 倘若 因此)

课文写武松在小店饮酒生动而具体,这( )作者写作上的缺点,( )文章的妙处。( )武松只喝三碗酒,早就过了景阳冈,( )根本不会有这个故事发生。( )武松吃了十八碗酒,( )会不听店家劝告,以酒壮胆坚持上山。( )武松不吃十八碗酒,二斤牛肉,( )上山碰到老虎,( )没有力气和老虎斗;( )说,武松吃了十八碗酒,醉了都能打死猛虎,( )显出武松艺高胆大、英勇无畏。 【点评:既充分感受了文章的妙处,又训练了语言和思维,此处真“一石三鸟”也。】

三、选择训练

在下列作业中,自由选择1~2题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第

5、7题。 2.用100字写一段武松的人物评价。

3.在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编几幅连环画。 4.修改课堂上做的作业。

教学设计之二

出场人物:虞大明

设计版本:2000年版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替武松写自荐信”的情境,学生要写好自荐信,必须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内含信息,在认真探究课文的基础上,达成目标。另一方面,“替武松写自荐信”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因此,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况且,从素质教育这一角度思考,学会写自荐信也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一部分。所以,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知识,虽然仅凭这种尝试是远远不够的,但我想这肯定是有益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我在设计此课时,尽量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如:“想个办法,让其他读者一看便明白课文写了什么?你想先研究哪一部分?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你认为课文有什么问题?”等等。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快速阅读,尝试看得快、想得快,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2.学习、积累生字、新词。

3.感受武松豪爽、沉着机智、勇敢无畏的性格以及文章结构的严谨和环环相扣。 4.能凭借朗读或其他形式,再现武松打虎的经过。

5.初步尝试“自荐信”的写法,并凭借写自荐信激发学生研究课文的兴趣。

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学习主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与尝试“自荐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学字词 给加横线的词语换个词。

▲这酒真有气力!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官司的榜文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

▲明早再来理会

▲上面盖着官司的印信

▲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正是晌午时候

▲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武松,武松是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之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自信,需要自我推荐。老师认为:自荐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推荐自我的办法。假如,武松现在还健在,而且年富力强,他肯定也会写一份自荐书送到人才交流市场,他的自荐书该怎么写?同学们有兴趣替武松写一份自荐书吗?

2.师:自荐书应该实事求是,切不可瞎编乱造。现在,我们拥有的资料只有《景阳冈》这篇课文。看来,要写好自荐书,必须得认真研究课文。

【点评:一堂课的目标和定位决定了其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决定了教材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从虞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来看,《景阳冈》是以语言学习的例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原材料的角色出现的。】

三、快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景阳冈》这篇课文很长,看起来比较费力,谁能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想一个办法、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读者一看便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生快读课文(3分钟)→概括整理→交流评价。

3.师:这个问题弄明白了,那么自荐书中的哪一项就可以写了?(主要事迹) 4.生整理“主要事迹”,交流。

【点评:“自荐信”是本堂语文课言语学习的驱动性任务,有了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活,学习的过程就变得主动了。】

四、实施“抛锚”,深究课文

师:主要事迹完成了,但自我评价最难写。接下来,我们细致地学习课文,看看怎么写好“自我评价”。

师:课文那么长,你们想先研究哪一部分?(武松打虎)你们喜欢这篇课文,是不是“武松打虎”这部分内容写得太精彩了? 师:为了研究出武松具有怎样的特点,你们认为该从哪两个方面去研究?(①研究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②研究武松是怎样打老虎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8~12自然段,自由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并选择你最想读的一两句话,反复练习,试着把它读好。

生自读课文→画找句子→反复朗读→汇报说理。(随机进行朗读训练)(师随机板书:力气大、胆量大、勇敢、机智等)

师:刚才,大家深入地研究了课文,也都谈了自己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说说武松凭什么打死了老虎?(要求概括整理:智勇双全、力大无比等)学到这儿,你们对武松佩服吗?现在,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找一个或几个合作伙伴,用你们的声音再次展现武松打虎的英雄形象。(可以选择朗读,也可以试着用说书的形式。)

生选择——生准备——汇报交流——反馈评价。

【点评:尽管本课教学中,《景阳冈》是以语言学习的材料和例子出现的,但老师同样紧紧抓住古典文学塑造的经典形象,通过读读、说说、演演的形式充分感受人物形象。可以这么说,不管语文课的风格如何,经典永远是经典。】

五、总结概括,整理信息

1.全面整理完成自荐书。(填写:“当时人们评价”、“我认为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等。 2.交流、评价自荐书。

六、再度“抛锚”,深究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武松打虎”这部分内容,通过学习,武松的智勇双全、力大无比连同武松打虎精彩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但是你们觉得课文有什么问题吗?(景阳冈主要是写“武松打虎”的故事的,课文该不该花那么多的笔墨写武松喝酒?) 2.学生学习相关课文,分析整理信息,摆明观点。(参考答案:写喝酒是为下文作铺垫:武松不喝酒就不会执意过冈;不喝十八碗酒,早过了冈,也不会碰到老虎;酒足饭饱,才有力气打死老虎;喝酒壮胆;性格豪爽。)

【点评:选入教材的文章,有定篇和例篇之别。例篇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是师生操练语言的对象,是工具,取舍全在于教学的需要;定篇则是经典,经典之处必得悉心体会,藉以积淀修养。虞老师将《景阳冈》作为例篇进行教学时,始终未忘这是经典,是例篇,武松的“醉酒”之妙处终须感受。】

1.师:这就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不仅情节精彩生动,更重要的是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2.生再度质疑,师生共同答疑。

教学设计之三

出场人物:施维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5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注意部分文言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会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段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的训练,抓住人物的对话来体会武松鲜明的个性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研读名著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在理解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段落。 2.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悟武松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武松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谈话导入

1.用《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导入课题。 2.《景阳冈》一文的作者为谁?此人代表作是什么?

二、检查自学,巩固字词

1.字正腔圆:要求读准以下生字新词(课件显示)。

筛 抡 迸 酥 景阳冈 晌午踉踉跄跄 枉送 吓唬 耻笑咆哮 霹雳 脊梁

2.博古通今:快速默读,自学准备,要求联系上下文读懂以下词语的意思。

筛:斟。筛酒,斟酒,倒酒。

印信:印章。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尊称。

如何:“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榜文:官府的告示。

官司:官府。

说说你自己还读懂了哪些文言词汇。

三、再次感知,理清层次

(一)长话短说:

1.快速准备: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再用“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说,最后用四个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武松打虎) 2.除了打虎,课文还记叙了什么?(喝酒)

【点评:这个预设非常合理,应是基于作者写作的思路和读者阅读的心理而作的预设,体现出教学思路要符合作者写作的思路,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的阅读教学观。】

3.快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具体描写武松喝酒与打虎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快,想得快。 4.汇报交流:这篇教材可以将课文分割成几部分?(四部分)

5.快速概括:快速默读课文,尝试用最精练的文字,分别为剩下的两段文字命名。(上冈、下冈)

(二)实话实说:

读了课文,请简要说说武松是怎样一个人。(指名交流)

过渡: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丰满武松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

【点评:感知了故事的经典镜头,人物的形象便初步留在了脑海里。这是对本课学习的整体观照,也本堂课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必将有更加完整、丰富的感受。】

四、三读教材,默读训练

1.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课文第一大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4小节,思考: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读懂课文。(语言) 2.自读课文,思考:

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主要围绕哪两件事物?(酒与老虎)

他们对此的态度有何不同?(少喝与畅饮,上冈与留宿)

五、细品语言,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个性特征。

2.通过武松与店家关于“喝酒”那段对话(1~3自然段),你读出了武松怎样的个性特征?(豪爽、倔强)(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3.学生默读准备后,学生与老师一起创设情境,对话表演“喝酒”部分(1~3自然段)。

【点评: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施老师紧紧抓住对话展开教学,不用多言,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4.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仅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5.集体交流合作学习所得,分析出武松另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勇敢无畏)并说说是抓住了哪些词句来读懂的?

是否还有另外的好方法?(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并通过朗读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建议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有意去掉旁白部分,直接感情朗读人物对话。)

6.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重点讨论解决以下教学难点:

武松“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

他的勇气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的?

武松如此勇敢无畏,为何还担心店家有歹念?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你认为他的担心有无必要?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到了武松豪爽倔强、勇敢无畏的个性特征。请教大家下节课你准备抓住人物的哪方面描写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松?(动作描写) 2.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与挑战,我们也应该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难而进,才能所向披靡! 3.在《好汉歌》中结束课时。

比较点评:

看张化万老师的课,别有一份从容淡定。尽管文章篇幅较长,但张老师抓住“饮酒”“打虎”,提领一顿,则百毛皆顺。第一课时从阅读全文入手,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了武松善饮、豪爽的印象,紧接着便暗含“酒”字,理顺文脉,为下文“为何写饮酒”埋下伏笔。可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第二课时,从细品“醉打大虫”之英武无畏入手,突又峰回路转,抛出“写武松打虎的,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武松的饮酒?”又回到前文。前后呼应,妙处顿现。最妙处,是张老师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习得和提升,与故事欣赏、人物品析巧妙结合,做到了润物无声。

叶老说的好:“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虞老师这里,《景阳冈》成了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的例子,语文课堂成了学生习得语文实践能力的鲜活的阵地。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语文意识,不过经典,抑或平常的文章,都应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发挥“例子”的作用。虞老师更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将经典当作例子,更将经典当作经典,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诚如施老师自己在课后所言,“‘经典’的教学是座大厦,对教材的处理是大厦的框架,决定着教学方向;教学语言是水泥和石灰,起催化、黏合作用;教学机智是大厦的装饰,决定大厦的特色;而教师的个性能给大厦带来生命与活力!”对进入新课程的经典老课文,“框架”——教材的把握是关键,经典文本的灵魂和精髓不能丢;而教师的个性却决定了教学的风格,也给老课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20篇:《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 李建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联想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找到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极其大小关系的认识.

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4、培养学生类比联想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学重点

角的两种比较方法、角的和、差、倍、分的作法和计算、角的平分线定义.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类比联想,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前面学习了线段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就学习了比较线段的大小以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类似的,今天我们也要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板书课题)

2、类比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生共同回忆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和、差、倍、分的画法.(2)分组讨论,发现方法.提出问题:如下图,试比较∠AOB和∠COD的大小并画出∠AOB+∠COD.

教师让学生讨论,动手画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 (a)角大小比较的方法:重叠法和度量法.(b)角的和、差、倍、分的画法.

3、角的大小可以有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和度量法.(1)重叠比较法:由线段的重叠比较法知,将要比较的两条线段一端重合,再看另一端的位置.角的比较也类似,提问谁能用两个三角板演示一下,然后总结,在比较角的大小的

过程中,要让角的顶点和角的一条边都重合,看另一条边落在角内还是角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如下图)

(a)记作:∠AOB=∠COD; (b)记作:∠AOB>∠COD; (c)记作:∠AOB<∠COD.(2)度量法:因为角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度数,度数大的角大于度数小的角,通过角的度数来比较角的大小.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和主要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全面,或者比较零散,教师最后给以归纳.

1、学习的内容主要比较角的大小和角平分线的概念.

2、学习了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

比较教学设计
《比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