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4 06:01:0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惠济区南王村小学

李凌云

2011.

3《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设计者】惠济区南王村小学 李凌云

一、课题: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7课内容《守株待兔》

二、目标分解依据

1、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1)认识47个常用字和会写字39个认识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课文的意思。

(3)感化学生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

2、教材特点

《守株待兔》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课的学习,寓言故事是运用虚构浅显的小故事,说明的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再者,许多寓言现在已变成了成语,本文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为了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正确地运用这些个词语,我在教学中就需要为他们明确守株待兔的意思,另外,本篇课文语言比较简单,所以我在课堂中会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目标

1、借助识字方法,使学生认识“守、窜、撞、桩、此、锄”等6个生字,会写“守、丢、此、肥、桩”等5个字。

2、多种形式阅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悟出故事的寓意,让80%的学生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续练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在读中让学生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想 有收获,必须付出劳动。

四、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猜字游戏和展示作品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课堂活动和说话练习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课堂读书检测和课堂说话练习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重难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五、教学活动预案【学习过程】

(一)动画激趣,揭题解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我们来听听吧!

2、播放《守株待兔》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3、故事好听吗?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啊?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很有趣的成语故事,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4、我先写了个什么?(宝盖儿),下面是寸字,合起来念什么呢?写拼音,注意把翘舌音读准,拼读一遍。

看下一个字,株,是什么意思?看图画,在这里指的是树桩,待,就是等待,守在树桩旁边等待什么呀?

生:等兔子。

师:出示兔子的图片。 和兔字的演变过程。 下面老师要写 “兔”字了,同学们注意看:一个刀字头,就像兔子的长耳朵,再写一个扁口,撇,竖弯勾。看这只小兔子,它还有一个毛茸茸的短尾巴呢。它在这里变成了一点。下面你也伸出小手指把它书空一遍。

生:书空。

师:再一起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师:大家再看看图,是谁守在树桩边等待兔子啊?

生:是农夫。

2、师:这位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把书端好,听老师给你们读一读这个成语故事。

有意思吗?你也像老师这样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遍圈出课文中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同时屏幕出示生字)

3、师:刚才我们读了一遍课文,现在你知道这位农夫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了吗?(因为农夫捡了一只死兔子。)

师:(边板书“捡”边说):原来他毫不费力白捡了一只兔子啊!

(认识“捡”)做捡的动作,看捡东西要用手,所以捡字的左边是提手旁。大家拼拼吧,注意拼音要读准。生拼读。

4、师:农夫怎么会捡到一只兔子呢?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明白了。

(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读第一自然段,出问题的答案。

2、生答

(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一只野兔忽然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这自然段里有还有四个生字宝宝呢!有的同学早就认识它们了,你愿不愿意做一次小老

师,把你认识的那个字教给同学们!

预设:

我认识了“慌”这个字。这个字左边是竖心旁,表示小兔子当时心里很害怕;右边是“荒”字,记住了右边的读音就能记住这个字的读音了。

师:板书“慌忙”,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从慌忙这个词中我们能看出小兔子怎么样啊?

生:很害怕 很紧张 很慌张 很慌乱。

我认识“逃”这个字。因为我以前认识“桃”,把木字旁换成走之旁,就是“逃”。 我认识“跳”字,把足字旁换成走之旁,就是“逃”。

我认识“撞”这个字,我编了一句儿歌,“儿童伸手把门撞”。

我能用“断”字组词,断开、折断、断裂、砍断、断线、撞断。

师说:这只小兔子看到农夫,太害怕了,所以他一不小心撞断了脖子,死了。我们把这几个生字再放回到这句话中,再来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自读) (指名读,指导读“慌忙” “一不小心”)

农夫在田里干活时没花一点力气就白捡到了一只撞死的兔子,这意外的收获真让他开心啊!我们也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3、想一想,“撞”会发什么样的声音?板书:撞

4、理解“窜”是什么样子呀?

(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你们注意看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

5指名答。

同学们,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慌乱地跑就是“窜”。

7、读第一自然段。

声音真洪亮,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8、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

(老师把“忽然”读得很快,让我感觉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老师把“窜”读的很重很快,让我感觉野兔真的从树林里飞快地跑了出来。 )大家听得真仔细。我们一起读第一自然段。还可以把你自己的体会也融入到朗读中。

9、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理解“白捡”(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 又肥又大的野兔。) “

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理解词语:“乐滋滋”,理解“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一起乐滋滋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2、读句子。同学们,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

(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读时强调了‘每天’ ‘一只’)

问生: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样的好事情会不会每天都发生?

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板书:偶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种田人他知不知道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呢? 他是怎么做的?

划出有关语句。

2、指名读。

(课件出示: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出示词卡)理解:“从此”“锄”

3、问生:他丢下了锄头说明了什么?

(板书:不劳而获。)

种田的人,他不干活。那他能干什么呢?

4、比较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句(1):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2):种田人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第一句没有“整天”,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等。第二个句子有“整天”,就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在那里等着不离开。

B想一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呢?哪个词要重读?

C齐读句子。

种田人为什么“守株待兔”?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5、完成练习。

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 —————————————————,他想——————-—————— ,所以他 —————————。)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结合124页的插图说说原因?

6、指名说。

7、师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板书:一无所获)

(四)深化明理,拓展延伸。

1、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通过劝告种田人,我们明白了什么?。

(指着板书)有些事情是偶然的,巧合的,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然最后将一无所获。

像守株待兔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寓言。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读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一)、游戏活动,巩固字词。

1、猜字游戏 :猜一猜与课文中哪个字有关

寸 荒兆童 斤 方

2、选字填空

代 带 待

今天,老师()我们学习了一个发生在古()的成语故事,名字叫《守株()兔》。

(二)、指导书写,当堂检测。

1 、师范写“守”、“丢”,生观察。

2 、生观察“此”、“桩”、“肥”,说说写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师范写“此”,强调笔顺。

3 、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佳作,同桌互评。

结束语:

这节课,咱们班的小朋友收获了不少的新知识,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认真付出,愉快收获。

七、作业布置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偶然捡→ 不劳而获→一无所获

推荐第2篇:语文教学设计

《荷花淀》第一节教学设计

曹建生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对话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中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第二节中五个妇女的对话,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体会人物的内心人物感情。

第一节中对话的分析讲解: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节中的对话讲解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

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小结: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推荐第3篇:语文教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张三小学教师

刘春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理清课文层次,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悼”读dao,不读diao;“炊”读chui,不读cui,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一词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固:本来的意思。于:比的意思。或:“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了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样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2.板书: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句话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六)学习第五段。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2、指导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完全

彻底

死的意义——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推荐第4篇: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有的人

活动一:预习展示

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怀着情感而写的。

3、“有的人”诗中指和的人。鲁迅先生属于一

种人。全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作者从鲁迅生前,去世后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4、我能理解诗句中的几个词语

5、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节)

第二部分(第节)

第三部分(第节)

6、我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活动二:合作探究、品析作品

阅读提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如何进行对比的?

3、我会写出“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我是这样理解这节诗的。

5、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我认为它的好处是:

活动三:展示交流:15分钟,组间竞赛活动

㈠组间交流质疑活动一,活动二的内容

㈡必展示题目:

活动四:课堂小结:

从这首诗中,我体会出一个这样的道理。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活动五:拓展阅读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

的生存。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上文的体裁是_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像征_____

“地火”像征_____

4.上文的中心是_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祖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

推荐第5篇:语文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通读 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中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合作 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教学策略: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背景音乐,配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多的注意到他的雄才武略。其实,他的诗词也同样堪称一绝,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且使学生对毛泽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既有雄才武略,又有出众才华。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感受。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诗歌的风格、气势。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1)注意押韵(2)注意:停顿、节奏、重音、感情 (打出幻灯片)

生: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评价;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诗歌朗读技巧的把握,加深对作品感情、意境的体会和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师: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生:了解词作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情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师教学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句回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品析“千里、万里、封、飘”这几个词。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

3.重点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行想象描绘,对写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朗读。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再写作者想到的。在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时,作者又运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词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诗人写到了那些历史英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由那个字总领的?(惜)

3.文章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三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下阕。

5.男女合作读下阕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比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深入感悟诗词情感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生:有感情地齐读词作。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七、课堂小结:谈谈学习《沁园春·雪》后的收获或启发。(可以是写作方法、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气概等方面来谈);

(此处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八、布置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词作品,并将其写景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写品析文章。

2.课外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至少5 首),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1.加深对《沁园春·雪》写景抒情手法的体会。

2.进一步了解伟人的诗词艺术及人格魅力。教学后记:

教学亮点: 1.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虽然有限,但却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2.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问题设计切中了作品的要害。3.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使课堂在对话教学中成功实现互动。

存在问题: 1.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改进方法: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再教的设想:应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推荐第6篇:语文教学设计

28.《民族英雄戚继光》

温县赵堡镇大黄庄学校 白志力

教材分析

本课为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国明朝嘉靖年间沿海一带,屡遭日本海盗烧杀掠抢,明朝将领戚继光组建军队,抗击倭寇的故事。赞颂了戚继光作战英勇,又很有智谋。本篇课文故事情节集中,语句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读课文,来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以此训练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了解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的内容,在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课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戚继光足智多谋、英勇奋战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2.了解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出示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 【出示课件】

生思考并回答。

师:有些小朋友说的很对,这几张图片都可以称得上我国的英雄人物。那么,今天我就再来认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他是谁呢?(生:戚继光)

师板书课题,简介戚继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圈出课文中会认识的字。边读边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借助字典来理解并解决。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自主组词。【出示课件】

盗 浙 腐 训 律 倍 谋 占 患

3、指定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

4、总结出难读难记的字词,通过结合熟悉的字 ,记住这些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

2、学生小组间讨论,并回答问题:按照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呢?【出示课件】

3、学生反馈,师总结。

4、小组之间进行课文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自主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2、出示第

一、二自然段,并思考:【出示课件】

A.哪些词语体现了倭寇扰民?老百姓管它们叫倭寇的原因? B.为什么组建、训练“戚家军”? 生反馈。

3、出示

三、

四、五自然段。

回答:A.通过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呢? B.哪些内容体现了其戚继光的勇猛?

C.哪些地方表现了戚继光有智谋的特点?【出示课件】 生反馈。

4、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画出概括写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的句子,看看这句话与上写文之间的关系。【出示课件】 生反馈;师总结。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理解能力。)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民族英雄戚继光

组建军队

戚继光 作战勇猛 抗击倭寇——名族英雄

很有智谋

推荐第7篇:语文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共鸣

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一部著作,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再现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画卷;有一部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的名字叫《史记》。你可知道,在这部著作背后凝聚多少艰辛、多少屈辱?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灵魂——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进行了诠释。

二、学习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

(1)、师: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漫长的砺炼过程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是如何追梦的?板书:追梦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

师生交流:

英雄之梦——是啊,黄河和长江一起,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英雄们失败也让年少的司马迁唏嘘,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英雄情结)

指导读一二句。

史家之梦——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丰富。(家学渊源)出示资料:

从资料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让历史具有浓厚兴趣,也让我们想到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临终时的承诺)

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的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

你读出什么?学生品析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谁来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谁来读?

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来读?

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史学家,临终时的话,大家一齐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板书:承诺

于是他——引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 2

师: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生默读课文

(2)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3)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师: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该怎么办?为什么?

选择“生”:父亲的遗愿。生读

选择“生”:人生的价值。

这句话在古文中这样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

(4)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

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板书:价值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引读——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指导读。

出示: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正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深藏屈辱,不屈不挠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5)围绕提供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 )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 )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 )

(6)师生交流

(7)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

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一句承诺——

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这发愤分明浓缩出司马迁生命的结晶,谛造出生命的奇迹。

板书:奇迹——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发愤缔造奇迹)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什么叫前无古人?

想想:《史记》是什么?《史记》是

师:史记是什么?鲁迅先生这样说:出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读

三、全课小结——叩问“发愤”

师: 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自由大声读

出示:

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学生齐读

推荐第8篇:语文教学设计

简答题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导向性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激励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鉴定功能

(四)选拔功能

(五)导向功能

三、识字写字的教学设计策略

①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② 在生活中识字 ③ 汉子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的工具 ④ 认少写≠不写 ⑤ 既要设计识字活动,也要设计写字活动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目标,制定计划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三)明确步骤,组织学习

(四)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五、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教学观

(二)全面认识语文知识的中介性

(三)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四)语文教师要有整体的语文知识教学计划

(五)知识性教学必须精要、好懂、好用

六、作文讲评的特点和要求

(一)讲评内容不限于作文本身

(二)选取的事例有普遍性

(三)有重点,有中心

(四)态度热情恳切,形式生动活泼

(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七、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操作性建议

①阅读教学建议 ②写作教学建议 ③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④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 ⑤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建议

推荐第9篇:语文教学设计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迁西县滦阳镇郭家峪小学 教学设计者:张海莲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栖”“菲”“乍”“秩”“绅”“犯”6个生字,掌握“族”“雅”“演”“墨”“牌”“疑”“零”“贯”“秩”“施”“菊”“犯”12个生字。理解“小巧玲珑”、“飘飘欲仙”、“鱼贯上岸”、“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如期而至”、“不厌其烦”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仙企鹅登陆时不仅准时无误而且秩序井然,体会出仙企鹅登陆表演的神奇以及游客们看到这样的奇观时的激动心情和由衷地赞叹,从而将这种神奇以及游客们激动、赞叹的心情读出来。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3、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容,并边读边想象,边感悟边想象.

4、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仙器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3、展示交流收集的资料。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找出有关生物钟的现象。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谁能第一个猜出来?认真听。 “黑背白肚皮,彬彬又有礼,遇人不害怕,生活在南极”。(企鹅)

真聪明!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种企鹅,是企鹅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它们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仙企鹅。想看看这仙企鹅是什么样的吗?请看(出示课件)你有什么感觉?(可爱、美丽)这仙企鹅呀,可了不起啦,不仅长得可爱,它们有一项特殊的本领,谁知道是什么?(它们能准时登陆表演)(师板书)读!谁知道:“准时”什么意思?“准时登陆表演”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观赏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二、自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课前预习时勾画出的字词多读几遍。(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2、检查词语的认读、理解。小巧玲珑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仙企鹅的身高才

三、四十厘米,还不及南极企鹅的一半呢?(出示南极企鹅与仙企鹅相比的图片)你们看,与高大笨重的南极企鹅相比,仙企鹅就更显得(小巧玲珑)了。“飘飘欲仙”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理解词语要从字入手。先看:“欲”什么意思?(像) “仙”呢?(神仙、仙人、仙女)

引导学生想象:仙企鹅“飘飘欲仙”的走是怎样走? (仙企鹅走起路来,动作轻盈,像仙女一样。) 步履蹒跚

我们前边学习《赏花》一课时也遇到了这个词,那篇课文中写的是谁

“步履蹒跚”?(盲人们)这篇课文中写的是谁步履蹒跚呢?(仙企鹅)仙企鹅“步履蹒跚”的走是怎样走呢?谁能学学?

(师总结):仙企鹅走路时摇摇摆摆的样子就是(步履蹒跚)

鱼贯上岸

一齐读一遍这个词语

再读一遍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 “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

师引导:同学们看,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紧跟在他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就怎样的上了岸?(鱼贯上岸)有争着抢着往前挤的吗?(没有),有磨磨蹭蹭丢队落队的吗?(没有)也就是,第一只仙企鹅上岸了,第二只就跟上来,第二只上岸了,第三只跟上来,„„就这样一个跟着一个,这就是(鱼贯上岸)。 秩序井然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齐读 结合这种情景(指),再说说“秩序井然”是什么样子?

师引读这句话,加深理解:让我们也加入到登陆表演的仙企鹅队伍中,好不好?(指着一横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仙企鹅登陆不容易呀,走得不好会出队的,大家有信心吗?

全班引读: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

),另一队(

),一队(

),另一队(

)„„

一队跟着一队,这就是(秩序井然)。 初来乍到

未免生疑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 (第一次来)

让学生把课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在句子里“初来乍到”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未免生疑”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谁知道?

同学们想一想,“生疑”是什么意思?(产生怀疑)那“未免生疑”呢?就是(难免会产生怀疑)通过读刚才这句话你知道了谁对什么事产生了怀疑?

(是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仙企鹅能准时登陆产生了怀疑。) 如醉如痴

“如”什么意思?醉呢 ?痴呢?把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那“如醉如痴”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

“赞叹不已”知道什么意思吗?(不停的赞叹) 在这里写的是什么事使游人“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谁能读出游人的这种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孩子们你们看,词语的魅力多大呀!读了这些词我们知道了仙企鹅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了游人们对仙企鹅的喜爱。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了课文中还藏着一些需要我们会认、会写的生字,你们看,认识吗?(指名读:菊花、家族、八点零

五、栖息、犯困、很雅的名字、告示牌、发号施令)

三、正确读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文的朗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2、讲课文。

读课文是一种本事,讲课文更是一种本事,接下来就用自己的话试着把课文讲一讲。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老师提示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小巧玲珑、飘飘欲仙、初来乍到、未免生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整整齐齐、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施令) (1)自由练习。 (2)展示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精彩。

2、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神奇。

3、还可能会说这是一场让人难忘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2、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仙企鹅的登陆表演很精彩、很神奇?

下面同学们静下心来,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生自由读文)

3、集体交流。预设:

(1)、学生可能会找到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当手表指向„„出现了”这句话。 我觉得仙企鹅的登陆这么准时,很神奇。 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来谈。

同学们想,当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告示牌上“仙企鹅精确的登录时间”正充满疑问时,只见仙企鹅准时无误的登陆了,大家想一想,此时游客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很激动、很兴奋)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一奇迹,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这简直是太神气了、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2)、学生还可能会找到第二句“抬眼„„上岸” 我觉得仙企鹅登陆时非常有秩序,感到非常神奇。 此处结合两句话来谈。

A(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鱼贯上岸”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的秩序。(此处的理解指导学生多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

仙企鹅这样的上岸方式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秩序。

2、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礼貌。

3、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神奇。

4、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像是有人指挥一样。

一只只仙企鹅又是怎样鱼贯上岸的呢?联系前面第二段的内容说一说。 飘飘欲仙是说仙企鹅走路怎么样? 预设:动作轻盈、灵活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第一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三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谁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仙企鹅上岸的样子。

B(出示句子: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 自己读了这句话,你从哪感觉到仙企鹅登陆表演很神奇的?(指名说) 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秩序井然”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遵守秩序的神奇。

想象画面,再读句子,读出感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总结:大家体会得真好。一只只白胸黑翅的仙企鹅就这们秩序井然地上了岸,仿佛身着燕尾服的什么?(绅士)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绅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出示句子)

同学们用心读这个句子,体会仙企鹅除了样子像一位绅士,还有什么更象绅士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一定会说出仙企鹅有风度、不争不抢更象绅士。)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一起观赏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陆表演。假如此时我们就站在岸边,亲眼目睹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录表演,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指名说)

这真是一场让游客们(

)的登陆表演,怪不得看的游客们(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谁能带领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神奇的登录表演。(指名读第4自然段)

4、为什么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录表演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此处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生物钟现象的资料。再结合课文中列举的现象了解一下。

五、课外拓展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菲利浦岛上,有幸观赏到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又精彩的登陆表演,你想让更多的人也和我们一样了解这一奇观吗?请同学们课下设计一份海报给仙企鹅做宣传。

六、板书设计

25 准时的登陆表演 仙企鹅

如期而至 外形:小巧玲珑

飘飘欲仙 神奇:秩序井然

步履蹒跚 原因:生物钟

客观规律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准时的登陆表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栖”“菲”“乍”“秩”“绅”“犯”6个生字,掌握“族”“雅”“演”“墨”“牌”“疑”“零”“贯”“秩”“施”“菊”“犯”12个生字。理解“小巧玲珑”、“飘飘欲仙”、“鱼贯上岸”、“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如期而至”、“不厌其烦”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仙企鹅登陆时不仅准时无误而且秩序井然,体会出仙企鹅登陆表演的神奇以及游客们看到这样的奇观时的激动心情和由衷地赞叹,从而将这种神奇以及游客们激动、赞叹的心情读出来。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3、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容,并边读边想象,边感悟边想象.

4、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仙器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5、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6、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并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

7、展示交流收集的资料。

8、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录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找出有关生物钟的现象。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谁能第一个猜出来?认真听。 “黑背白肚皮,彬彬又有礼,遇人不害怕,生活在南极”。(企鹅)

真聪明!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种企鹅,是企鹅家族中最小的成员,它们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仙企鹅。想看看这仙企鹅是什么样的吗?请看(出示课件)你有什么感觉?(可爱、美丽)这仙企鹅呀,可了不起啦,不仅长得可爱,它们有一项特殊的本领,谁知道是什么?(它们能准时登陆表演)(师板书)读!谁知道:“准时”什么意思?“准时登陆表演”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观赏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二、自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课前预习时勾画出的字词多读几遍。(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2、检查词语的认读、理解。小巧玲珑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仙企鹅的身高才

三、四十厘米,还不及南极企鹅的一半呢?(出示南极企鹅与仙企鹅相比的图片)你们看,与高大笨重的南极企鹅相比,仙企鹅就更显得(小巧玲珑)了。“飘飘欲仙”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如果说的不到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理解词语要从字入手。先看:“欲”什么意思?(像) “仙”呢?(神仙、仙人、仙女)

引导学生想象:仙企鹅“飘飘欲仙”的走是怎样走? (仙企鹅走起路来,动作轻盈,像仙女一样。) 步履蹒跚

我们前边学习《赏花》一课时也遇到了这个词,那篇课文中写的是谁

“步履蹒跚”?(盲人们)这篇课文中写的是谁步履蹒跚呢?(仙企鹅)仙企鹅“步履蹒跚”的走是怎样走呢?谁能学学?

(师总结):仙企鹅走路时摇摇摆摆的样子就是(步履蹒跚)

鱼贯上岸

一齐读一遍这个词语

再读一遍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 “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

师引导:同学们看,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紧跟在他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就怎样的上了岸?(鱼贯上岸)有争着抢着往前挤的吗?(没有),有磨磨蹭蹭丢队落队的吗?(没有)也就是,第一只仙企鹅上岸了,第二只就跟上来,第二只上岸了,第三只跟上来,„„就这样一个跟着一个,这就是(鱼贯上岸)。 秩序井然

(先让理解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齐读 结合这种情景(指),再说说“秩序井然”是什么样子?

师引读这句话,加深理解:让我们也加入到登陆表演的仙企鹅队伍中,好不好?(指着一横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一队另一队。)仙企鹅登陆不容易呀,走得不好会出队的,大家有信心吗?

全班引读: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

),另一队(

),一队(

),另一队(

)„„

一队跟着一队,这就是(秩序井然)。 初来乍到

未免生疑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 (第一次来)

让学生把课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在句子里“初来乍到”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未免生疑”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谁知道?

同学们想一想,“生疑”是什么意思?(产生怀疑)那“未免生疑”呢?就是(难免会产生怀疑)通过读刚才这句话你知道了谁对什么事产生了怀疑?

(是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仙企鹅能准时登陆产生了怀疑。) 如醉如痴

“如”什么意思?醉呢 ?痴呢?把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那“如醉如痴”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谁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

“赞叹不已”知道什么意思吗?(不停的赞叹) 在这里写的是什么事使游人“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谁能读出游人的这种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孩子们你们看,词语的魅力多大呀!读了这些词我们知道了仙企鹅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了游人们对仙企鹅的喜爱。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了课文中还藏着一些需要我们会认、会写的生字,你们看,认识吗?(指名读:菊花、家族、八点零

五、栖息、犯困、很雅的名字、告示牌、发号施令)

三、正确读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文的朗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2、讲课文。

读课文是一种本事,讲课文更是一种本事,接下来就用自己的话试着把课文讲一讲。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老师提示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小巧玲珑、飘飘欲仙、初来乍到、未免生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整整齐齐、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施令) (1)自由练习。 (2)展示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精彩。

2、学生可能会说这场表演很神奇。

3、还可能会说这是一场让人难忘的仙企鹅准时的登陆表演。

2、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仙企鹅的登陆表演很精彩、很神奇?

下面同学们静下心来,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生自由读文)

3、集体交流。预设:

(1)、学生可能会找到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当手表指向„„出现了”这句话。 我觉得仙企鹅的登陆这么准时,很神奇。 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来谈。

同学们想,当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对告示牌上“仙企鹅精确的登录时间”正充满疑问时,只见仙企鹅准时无误的登陆了,大家想一想,此时游客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很激动、很兴奋)如果你是游客看到这一奇迹,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这简直是太神气了、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2)、学生还可能会找到第二句“抬眼„„上岸” 我觉得仙企鹅登陆时非常有秩序,感到非常神奇。 此处结合两句话来谈。

A(抬眼望去,只见领头的仙企鹅首先破浪来到岸边。接着紧跟在它身后的几十只仙企鹅列成长队,鱼贯上岸。)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鱼贯上岸”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的秩序。(此处的理解指导学生多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

仙企鹅这样的上岸方式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

1、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秩序。

2、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有礼貌。

3、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很神奇。

4、学生可能会说:仙企鹅这样的上岸像是有人指挥一样。

一只只仙企鹅又是怎样鱼贯上岸的呢?联系前面第二段的内容说一说。 飘飘欲仙是说仙企鹅走路怎么样? 预设:动作轻盈、灵活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第一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第二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上岸了,第三只仙企鹅飘飘欲仙地跟上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谁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仙企鹅上岸的样子。

B(出示句子:它们全都站好以后,“领队”一声令下,队伍马上开拔,直扑金色沙滩。一队刚刚离开,另一队又扑上岸来。一队跟着一队,秩序井然。) 自己读了这句话,你从哪感觉到仙企鹅登陆表演很神奇的?(指名说) 在这句话中重点抓住“秩序井然”这个词语来感受仙企鹅在登陆时遵守秩序的神奇。

想象画面,再读句子,读出感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总结:大家体会得真好。一只只白胸黑翅的仙企鹅就这们秩序井然地上了岸,仿佛身着燕尾服的什么?(绅士)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绅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出示句子)

同学们用心读这个句子,体会仙企鹅除了样子像一位绅士,还有什么更象绅士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一定会说出仙企鹅有风度、不争不抢更象绅士。)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一起观赏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陆表演。假如此时我们就站在岸边,亲眼目睹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神奇的登录表演,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指名说)

这真是一场让游客们(

)的登陆表演,怪不得看的游客们(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谁能带领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神奇的登录表演。(指名读第4自然段)

4、为什么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录表演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此处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生物钟现象的资料。再结合课文中列举的现象了解一下。

五、课外拓展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菲利浦岛上,有幸观赏到了这群可爱的仙企鹅准时又精彩的登陆表演,你想让更多的人也和我们一样了解这一奇观吗?请同学们课下设计一份海报给仙企鹅做宣传。

六、板书设计

25 准时的登陆表演 仙企鹅

如期而至 外形:小巧玲珑

飘飘欲仙 神奇:秩序井然

步履蹒跚 原因:生物钟

客观规律

推荐第10篇:语文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盘山县高升学校小学部

秦志新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山崩地裂,桥梁坍塌,数条公路被震断,几万座房屋倒塌,成千上万人被埋在了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下,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就是——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这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板书:了不起

二、新授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3、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或词语,并写上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要勾画出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和词语) 生: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班的同学很会学习,在勾出句子后,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有的孩子已经把手举起来了。可以出声的读一读。(学生仍然读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了不起?

生:我从第

2、3自然段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因为父亲失去儿子很痛心,但很快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

师:自由读读

2、3自然段,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来呢?勾出这句话。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出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就是这句话,让父亲看到了希望,相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于是坚定地站起来,向废墟走去。还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相信大家都找到了“他挖了八小时,——”(出示)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所以说他了不起。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板书:挖。这36小时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生:可能会再次发生爆炸。

生:父亲可能会受伤,可能会有很多人来劝阻他。 师:这36小时里,有哪些人曾经劝过他? 生:有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谁来读读父亲和他们的对话?

(师读父亲。生开火车读。)

生:邻居走过来,说:快走吧,你还要照顾你的孩子。 生:医生走过来,说:走吧,我给你包扎一下吧。 师:可父亲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三遍 师:读到了这里,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听出了虽然很危险,但父亲也没放弃,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真了不起!

师:这段话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拯救儿子。

有了这么多的体会,想想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来读。 生:应该读慢一些,时间应该读的越来越重。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他挖了——” 师:还从那里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 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真了不起呀! 生:从“破烂不堪”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在挖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

生:从描写父亲的外貌中这句话“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难啊!为了救出儿子,什么苦都能忍受。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真了不起。

师: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朗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

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父亲挖废墟时的情景,(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知疲倦,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前出现一位心中只有儿子,奋不顾身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 顾不得休息,很坚强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顾一切,很有毅力的父亲。

师:对,父亲奋不顾身的挖着,疯狂地挖着,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啊──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现眼前的父亲。 生:配乐齐读12自然段。

师: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把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眼前。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在支撑着他。 师:爱让他不顾一切,疯狂的挖。

生:这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凭着他常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出示)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一次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过几次?(3次)请大家在课文中勾出这句话。父亲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对儿子的爱和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

师:这句话让父子俩心灵相通。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不倒的大山,心中坚信儿子一定还活着。不管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才会创造奇迹。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勾画出来,写上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我从

2、3自然段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自己不出来,却让同学先出来,可以看出他对同学们那无私的爱。多么的了不起! 师:就是这种亲情使阿曼达勇敢、无畏,亲情使阿曼达无私、高尚。 生: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着对父亲的信任,没看见人,就已经断定是父亲救他来了。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从“只要”“一定”我觉得儿子对爸爸是无比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我感动。

师:你抓住了这两个词语来谈的。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

生:我觉得阿曼达七岁,比我们还要小,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了不起。

师:是呀,亲情,使人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 师:阿曼达在废墟下等待着,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做些什么?小组交流交流。交流完了,拿出手中的笔,把他写出来吧!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你写出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对父亲是无比的信任。 生: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很伟大,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等待着、盼望着,他相信爸爸不会离开他。他对同学们说:“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他决不会放弃的。如果爸爸真有危险,别人也会救咱们的,但我总相信,我活着,爸爸也一定活着。”

师:7岁的小阿曼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

(分角色配乐朗读)

师:阿曼达是那么的信任他的父亲,是那么的无私、勇敢,是什么力量让儿子在死神面前那么做?

生:这都来自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被埋在废墟下,让他满怀信心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

师:当安全出口开辟出来,让同学们先出来的那一刻,他想起的也是这句话。

(生读。)

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让我们感动;父亲对儿子的爱,更让我们感动。是呀,爱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奇迹。 板书:爱

三、知识拓展

师: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正是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完成板书)父爱是深沉的,和母爱一样无私、伟大。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两本书,《感悟父爱》和《父与子》,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感受父爱。老师读了这两本书后,我对父爱有了更大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出示)

四、总结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师:阿曼达和伙伴们就在漆黑的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描写他在废墟里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

师总结:其实,我们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爱,有同学的爱。可以说,身边处处都有爱。我想:因为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有欢笑;也因为有了爱,你们才成长为一个个了不起的孩子。爱是无私的,让我们也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第11篇:语文教学设计

篇1: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小学

姓名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 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重点,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宫殿 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 懦弱 恼怒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 谦虚 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 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 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挖掘 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 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 值 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篇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1 2 3 4 篇3:语文教案编写(范例) 语文教案的编写

教案的编写是教学设计的书面表现形式,是教师备课的结晶和施教的蓝本。有了好的教案,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内容条理化,教学过程序列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上课。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讲,一份良好的教案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和前提。另外,教案还可以起到备忘的作用,为总结教学经验、教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教案编写原则:a、格式规范b保证质量c可操作性强。

二、教案编写的格式:语文教案的格式有两种,一是条文式,二是表格式。 1.条文式是用说明性语言条分缕析地把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教学内容和步骤等表达出来。 2.表格式是用表格表述教案内容。表格式比条文式更直观,但受表格项目所限,表现形式不如条文式灵活。

三、教案的结构: 完整的教案结构如下: 1.案头: 1)课文标题 2)授课教师 3)授课班级

4)授课日期及节次(第几节课) 2.内容: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注: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以两至三条为宜。 2)教学重点及难点。

3)教学时数 4)教学方法 5)教具使用 6)教学过程: ①检查预习②讲授新课 a.导语 b.学习新课:教师讲授、提问讨论、训练等(要具体写明各个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及大约所需时间) c.收束:总结、布置作业等 附:1.板书设计 2.课后小结或教学后记。

以上是一篇课文的完整教案。如果课文太长,一课时不能完成,需要写出分课时计划,每课时也应写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题:愚公移山 授课教师:王小明 授课班级:三年五班

授课日期及节次:2007年3月23日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内容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具体内容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内容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自定)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的理解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 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题略)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第12篇:语文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棣花中学

叶宁

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新课标强调:“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寻求人人发展,人人成功。要把我们教会了学生什么?这种被动型接受式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主动型探究式创新模式,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些新精神、新观念自觉地、积极地作为我们设计教案的指导思想。我们要通过教案的准备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设和体现语文的知识体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设计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注解,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反复朗读主动发现问题,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中联系自己对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优缺点,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3、教材分析:《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第25课。初中语文第一册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对学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健全人格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一个文言小故事中教育学生以诚做人,以礼待人。

4、学生分析: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由于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还很少,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淡薄,应着重

1

指导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积累文言文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2、探究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赶路,这七个背囊分别装着“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他来到渡口,渡船刚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小船上下颠簸,十分危险。船家说:“客官,我的船小负载太重,你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可是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你会丢弃哪个背囊?

学生:“金钱”、“荣誉”、“美貌”……

故事中的年轻人思考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结果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因

2

为失去了诚信,找工作四处碰壁,与人交朋友也没人愿意相信他,这时他才醒悟到诚信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文言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二)、文学常识(多媒体展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老师指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ě)

不(fǒu)通“否” (2)、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准节奏。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把握朗读的语气:

“尊君在否?”

(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

“非人哉!”

(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

学生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有感情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3

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2、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①第一招“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单位等等词语,可以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②第二招“加”: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在内现代汉语常用词语。 ③第三招“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例:“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您,对别人的尊称,家君:我的父亲,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④第四招“补”:补出文言文中被补出的成份。 例:(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快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粗通文意 (3)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重点的字词句(补充一些古代称谓的知识:如敬称、尊称、谦称,贱称、蔑称等)(出示幻灯片)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

(4)、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就会将其省略,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出示幻灯片)学生快速补上文中省略成份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 家君 )已去。”友人便怒:“( 尊君 )非人哉!( 尊君 )

4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君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

(6)、齐读课文 (7)、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关键字词,采用“串珠法”,尝试背诵课文。)

(四)、合作探究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抓住对方“无信、无礼”反驳)

(2)、从元方的回答来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元方:懂礼识义、聪明机智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3)、有人说,友人知道自己错了,为表示歉意,下车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这也是失礼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赛。

教师总结:大家对人物有不同认识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应该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努力做到“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教师寄语)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

(五)、课外拓展(见幻灯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时了了》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 5

大踧踖⑨。

注释: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⑤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⑥先君: 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⑦奕世:累世。⑧了了:聪明伶俐。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七)、布臵作业

1、背诵全文

6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

教授《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课堂有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以关于诚信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诵读文本,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意思。

3、合作学习,疏通大意,指导学生文言文翻译方法。

4、人物性格品析,学生分角色朗读。

5、展开辩论,学生展开元方是否有理的辩论,在辩论中升华主旨,明白: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

课堂教学中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堂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 附: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元方

聪明机智

懂礼识仪

友人

无信无礼

知错就改

启示

以信做人

以礼待人。

7

第13篇:语文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练习4》 【教材简析】

“学用字词句”,它不是单项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训练,而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有字词句学习的综合,又有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还有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综合。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练习4中的“学用字词句”中的第一题“认一认,再描红,然后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圆元角分)属于学的过程。第二题“听说大熊猫家乡的箭竹大面积枯死,大熊猫没吃的了,小黑熊便准备了588元,去动物邮局汇款。如果要用大写字填写汇款单上的金额,该怎么写?”属于用的过程。第三题“小黑熊如果还要在“附言”一栏里写几句话,你说该写些什么呢?”则属于学以致用的过程。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搭建“学”和“用”的平台,要让学生经历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过程。因为学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还有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认识大小写数字,并学习用大写数字填写汇款单上的金额。 2根据课文所设定的情境,启发学生填写汇款单上的“附言”内容,进而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表示数字的大写汉字并学会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写数字卡片、自制的汇款单以及课外延伸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并区分大小写数字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的电脑小博士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数字袋,瞧!从里面蹦出了什么?(课件显示动画画面:1—10,100,1000从数字袋中蹦出来)小朋友们我们把这些数字叫做什么数字?

2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它们摇身一变,变成了什么字?(课件展示由阿拉伯数字转变成汉字的小写数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百、千”)大家都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来和它们打声招呼,一起读(生齐读)。

3大家这么热情的和它们打招呼,它们也要大显身手,变戏法了,快看,变了个模样,这些字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表示数字的大写汉字)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们?(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人民币,并相应显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壹、贰、伍、拾、佰”等字) 4师小结(课件出示大小写数字):我们汉字的数字有大写和小写两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百、千”是小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

仟”是大写数字。这些大写数字的读音和小写数字是一样的。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些表示数字的大写汉字,并且学会使用它们。别看这些字的笔画很多,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字其实也很容易记住。

【富有童趣的“数字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过程中注意到了学生的前期经验,以及生活实践。】

(二)识记大写数字

1学生自主对比观察大小写数字,然后在同桌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来记住这些大写数字的。

2谁来当小老师来教教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大写数字的? 3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自己识记的小窍门,每人介绍一个大写数字(学生介绍到哪个大写数字,课件就相应的显示该组大小写数字,并把熟字部分或笔画显示红色)

4师重点指导“肆”。学生跟着电脑老师一起来书空,体会体会这个“肆”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5师表扬总结归纳:这些大写字中有的字中它就含有小写字、有的字我们可以利用熟字来记住……看来只要掌握一定的规律,我们就很容易记住这些大写数字。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认识大写数字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自己寻找识记大写数字的规律,而教师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游戏巩固识记大写数字

1生拿出大写数字的卡片,同桌相互认读。

2师生共做找朋友的游戏。师出示小写汉字说“X我的朋友在哪里”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利用师生互动的游戏方式进一步巩固认识大写数字】

(四)认识“圆、角、分”

1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字(出示“圆、角、分”)你们认识吗?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生交流)

2师点“圆”说明(多义字),这个圆是方圆的圆,但在数字中它就表示货币单位了,就是我们熟悉的“元”的大写汉字。 3那你们知道“圆、角、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4生回答:1圆(元)=10角 10分=1角。

【考虑到学生在数学上早已认识过人民币,并知道“元、角、分”三者的关系,因此,在认识“圆(元)、角、分”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现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五)描红巩固

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字在书上认真地描一下,来加深印象。 【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个性化行为,在这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选择性地描红,进一步巩固自己难记的大写数字】

二、用大写汉字填写汇款单上的金额

1(课件出示竹林图以及熊猫吃食、玩耍的图片)师述: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到熊猫咪咪的家乡去游玩一下。熊猫咪咪的家

乡在中国四川省自然保护区,那里到处生长着葱绿的简竹,瞧!咪咪吃得多开心呀,它与伙伴们玩得多欢快呀!小朋友们,熊猫咪咪的家乡美吗?咪咪可爱吗?可是最近,传来了不幸的消息,熊猫咪咪家乡的简竹大面积枯死了。这不,动物学校的动物们听说以后都纷纷的为熊猫咪咪献爱心呢!瞧,黑熊贝贝拿出了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588元,到动物邮局去汇款了。可是在汇款时,它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想知道是什么难题吗?我们一起去动物邮局看一看。(课件出示汇款单并在要求写大写金额部分打上问号)噢!原来是它不会用大写填写金额,你们愿意帮助它吗?会吗?

2学生练习用大写数字填写汇款金额。好,下面请大家拿出汇款单,来帮助黑熊贝贝填一填。(生各自填写)

3交流填写情况,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评点。(师强调注意点:阿拉伯数字可以写出“588”,但大写数字不能写成“伍捌捌”,必须把表示十百千的数字写进去。即写成“伍佰捌拾捌圆”) 4学生对照纠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

【注重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用字词句”板块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在实际填写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认识到大小写数字之间的区别】

三、指导写话,填写“附言”

1师介绍“附言”。小朋友,在汇款的下面还有一个项目叫“附言”它是专门让汇款人留言的地方,可以说明一下汇款的原因或者汇

款的用途。黑熊贝贝它肯定有许多话要对熊猫咪咪说,如果你是小黑熊的话,你会在“附言”中写些什么? 2学生同桌交流。 3指名交流。

4请大家把你要说的话写在“附言”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5学生写完后再次交流“附言”内容

6小朋友们,当咪咪收到汇款时,并看到“附言”中的话,你想它会怎么样?(生交流)

7师小结:是呀!它的内心一定会非常的激动,我也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它一定又会过上从前快乐的日子。

【“学用字词句”板块不光有字词的训练,还有句子的训练,并注意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因此,通过填写“附言”来鼓励学生认真地去说、去写、去做,使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说话、写话能力】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表示数字的大写汉字,收获可真不少。事实上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要用到这些大写数字,你知道在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这些大写数字呢?(学生交流) 2老师这里有一些要开发票的金额,你会用今天学到的大写数字来填写吗?示内容:

你知道在发票上怎么用大写字填写下列金额吗?

一条裤子67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件毛衣109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件风衣119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练习填写。并提出问题“0”大写怎么写? 3反馈交流。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具备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此项课外延伸题中,让学生自己在填写大写数字中有所发现。即“0”的大写数字有吗?怎么写?然后再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补充,“0”的大写数字是“零”。此外,就“119”的大写也进行了说明,即要写成壹佰壹拾玖圆。】 授后反思:

“学用字词句”,它不是单项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训练,而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有字词句学习的综合,又有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还有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综合。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练习4中的“学用字词句”中的第一题“认一认,再描红,然后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圆元角分)属于学的过程。第二题“听说大熊猫家乡的箭竹大面积枯死,大熊猫没吃的了,小黑熊便准备了588元,去动物邮局汇款。如果要用大写字填写汇款单上的金额,该怎么写?”属于用的过程。第三题“小黑熊如果还要在“附言”一栏里写几句话,你说该写些什么呢?”则属于学以致用的过

程。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搭建“学”和“用”的平台,要让学生经历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过程。因为学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还有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14篇:语文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作者通过樟树的“枝干粗壮”“树叶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表现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生长特点,文字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接着作者通过对比,运用关联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表现了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年龄”“搬家”“稠密”“瞻仰”等词语,理解 “瞻仰”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宋庆龄先生高贵的品质,理解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宋庆龄故居的原因。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关联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巩固词语。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课文之前,咱们先默写几个词语: “年龄 搬家 稠密 瞻仰” 。(教师画一条横线,让学生默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默写的怎样。

(a “龄”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齿”表示意思,“令”表示读音。b“瞻“右边的写法) 2.这几个字很难写,我们要记住。(学生读一个,教师擦一个,只留下“瞻仰”)怎样看叫做“瞻仰”呢?(恭敬地看,指怀着崇敬的敬意看。)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究竟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请大家先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第二板块: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 1.全班交流: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从文中找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教师板书:蓬蓬勃勃,并请学生跟着书空。)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圈画画,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a.“伸向四面八方”能让你感受到什么? b.“伸得远远的”让你感受到什么?

c.能不能让你的手臂也伸得远远的,你有什么感觉? d.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e.能读好这句话吗? 教师评价:

★这位同学读得真不错!让我仿佛看见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 ★这真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樟树呀!

▲能把“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个特点表现出来吗? ▲这棵樟树还不够茂盛。能不能读得更好?

(2)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a.说说这句话让你感受到樟

树怎样? b.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各

种各样磨难,樟树会经受哪些磨难呢?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樟树四季常青,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白雪皑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电闪雷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c.谁能读好这句话?

★ “蓬蓬勃勃”读得多好呀!意味深长。 ★ 这真是一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呀! ▲“蓬蓬勃勃”该怎么读呢?可以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这样同样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关联词语强调一下,效果会更好。 (3)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a.“绿得发亮”让你感受到什么?怎样的树的树叶才会绿得发亮?

2.指导朗读:这真是一棵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樟树。谁来读好这一段? a.指名读。

同学评价: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谁来说一说? 教师评价:★这真是两棵枝繁叶茂的樟树! ★这真是两棵生命力无比旺盛的樟树! ★这真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b.集体读。

3.教师总结:这真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第三板块:感悟樟树香气永葆的品质。

1.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板书:香气永存) 2.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它香气永存的品质?

教师出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也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a.老师把教师逐句出示: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课文中,作者用关联词“即使„„仍然„„”把这两句话连在了一起。谁来读好这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仍然不变”读得慢一点,强调一下。) b.(教师引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 教师评价:

★真不错!你把樟树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出来。掌声送给他。 ▲“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应该怎样读呢?再试试!

教师总结:关联词语不仅能连接下文,而且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果把这些关联词语读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谁来试一试?(教师将关联词语用红颜色标出。)

这段文字,真该记在我们的脑海中。怎么快速地记住它呢?老师教你们一个秘诀:只要把关联词记牢了,就能把课文背出来!试一试!

4.浏览课文,看看第五自然段还剩下三句话写了什么?老师不禁有个

问题,这段文字明明写的是樟树的品质,作者又为什么要写 石榴树呢?

男同学读读描写石榴树的句子,女同学读读描写樟树的句子。 教师总结:这真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 第四板块:感受宋庆龄先生高贵的品质。

1.学到这儿,我们对樟树已经非常了解。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写的是蓬蓬勃勃的樟树、香气永存的樟树,但题目为什么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关系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 2.黄老师这儿也有一段宋庆龄的资料,仔细读一读。

宋庆龄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期间,她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而不懈斗争。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解放战争时期,她募集了大批医药物资,运往解放区,支持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关心妇女儿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读了这些资料,现在你们知道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总结:两棵樟树就是 ,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像这样,表面上写樟树,实际上却是通过樟树来写宋庆龄的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树如其人,人如其树,难怪人们(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4.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永远播洒在人们的心间!让我们拿起书,深情地诵读第

四、五自然段。

5.教师总结:这就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就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15篇: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2.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3.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4.实施语文教学过程 5.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每一次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可见,目标设计非常重要。明确语文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重要问题: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是特定目标,特定目标是一般性目标具体化。

1

清楚子目标(下位目标)与总目标(上位目标)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即可依据单元目标、阶段目标,课程目标,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这个实际水平包括语文师资水乎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难以收效。我国中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中学生人数众多,这个“实际水平”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应从语文学科教育凋查开始,以语文教学调查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为基础,以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为重要参照系,用现代化手段统计材料取得各种数据,以此作为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首先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内心体验的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

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

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这样,学生即可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过程与方法成为语文目标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维度。语文学科的学习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语文学科的内容只有和学习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这里有两重涵义,其一,指促进不同个性才能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其某一专长方面的特殊天赋,爱好和追求等等。其二,指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其才能、气质、理想、信念,思想、情操、意志等,通过教育都应得到培养 2 和发展。培养语文能力固然极为重要,但是如果单纯地只从能力着眼,那就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语文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2.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设计语文课教学的各项具体目标,都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目标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3。适应社会需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合拍。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大大提高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必然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要求发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论辩、调解、公文、联络等业务空前繁忙。当今世界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所有这些,都对语文教学提出许多新内容、新要求。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针对这些社会需要,适应社会需要。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例如“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等,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 3 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例如有位老师这样设计《谈骨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测量和评价。

3.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知识与技能”领域多是结果性目标。因而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就有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

三四班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 4 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行为条件

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文,了解„„”,:‘45分钟能„„”,“课堂讨论时,能„„”。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6.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如:

每个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每个学生都要在两年时间内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为了陈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目标陈述会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例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

5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点,要求在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时,考虑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一)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有科学的根据,这种选择和配合是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教学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教学系统诸要素普遍联系的理论概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例如课后练习的方法,就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就要遵循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教学规律。

2.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例如,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常常选用讲解法、演示法,发现法等;要使学生掌握解题技能技巧,就采用练习法;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则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

3.要依据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其他成分的依存关系中,教学内容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运动形式,即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依据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要依据教师素质

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施。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都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教学方法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作用。例如,运用发现法或谈话法,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司能产生障碍的环节,这样才可能设计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还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遇到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问题,要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 6 过渡。

5.要依据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讲某一现象,学生就可以理解,这种情形就不必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要尽量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6。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组织形式。

有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配合适用于个别教学,而另外一些则可能适用于小组教学或班级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时间。例如当教学时间不够充裕的时候,就不能选择费时过多的发现法,而要采用比较省时的讲授法。设备条件也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向教学手段的渗透和转化,扩展了教学活动的时空,引起了教学方法的相应变化。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的教学应用的发展,人机对话的方法、人机讨论的方法等新式的教学方法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三、语文教学方案的编制

语文教学方案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包括单元题目、课文题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是教案的纲要部分。课时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是教案的主体部分。这里主要谈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常规教案] (一)课题、课文、作文或单元题目 (二)年级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尽可能做到量化,使其具有可检测性。思想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四)教学设想关于课文、作文单元的性质、特点、难点、重点的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估计,以及所要采取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具配备的总体 7 设计。

(五)课时安排,或称教学步骤(以上是课题计划) (六)课时计划 分课时写:

1.课时课型。每个课时都由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构成不同的课型。如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课、导人课,讲授课、讲读课、自读课、朗读课、分析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作业课、考查课等,作文教学中的指导课、观察课、写作课、批改课、评讲课等。

2.教学目标。课题目标的分散。

3.教学内容。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课时内容又是课题内容的分散,要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4.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思路的具体表现,具有很强的程度性和操作性。

5.板书设计。这是教学思路的形象化体现,视板书,就可见其条理。板书应使教学内容纲要化和图表化,使之结构鲜明、重点突出、形象直观,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教具使用。包括电化教学手段。(以上是课时计划) 7.教后记。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所谓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所谓创造性,是指教师能够根据教 8 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来确定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具。教案不是语文知识的汇集,也不是教学参考资料的摘抄,而是适应具体情况的具体设计。任何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案,都具有某种创造性。任何创造性都没有的教案,对任何一课都不适用。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教案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即方法问题;而不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内容问题。可以把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方法型”教案,把不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知识型”教案。实用性教案是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教案区别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文章分析和教学论文的主要特征。

教案的规范化对一般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是必要的。50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一般有5000宇左右。新教师最好把5000字全部写出来,并不断加以修改,不断提炼和净化,直至炉火纯青。但对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来说,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随着教师成熟程度的不同,教案的编写和使用也经历着一个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详细教案一简略教案一重点教案(只写某一部分或某几段落)一教学笔记(无固定格式)一书上批画一心中设计一随心所欲不逾矩,处处见匠心。有人不敢承认后面这几种形式,其实是客观存在,而且也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教学设计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需要追求个性化,而个性化的教学也需要个性化的教案。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课上得最好?——不需要教案的时候才能把课上得最好!;

(七)板书设计

9 1.板书图示的功能、内容和形式

(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成功的板书和图示应该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一般的课堂教学中都要运用板书或图示,有些课文还要以板书或图示为主要手段来组织教学过程。

(2)板书图示的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例1)、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纲、景物描写提纲(例2),知识讲解提纲(例3)、训练要求等。(例1)《景阳冈》人物形象提纲:

(例2)《在烈日暴雨下》景物描写提纲

(例3)知识讲解提纲:有些知识,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困难,板书、图示和简笔画有特殊的功能。

如《冯婉贞》中的“舁”,学生很难记住它的读音和释义。“舆论”是常用词,但

10 不知道为什么释义是“众论”。每天都要进“盥洗室”,但不知道“盥”是什么意思,还经常有学生读错或写错。如果利用图示给以形象化,这些就变得易懂易记了。

舁舆盥“舁”是象形字,上下两部分各是一双手,意思是多手共举,也就是“抬”了。读音“Vn”,是众人抬东西时的号子声。“舆”是由“舁”和“车”合成,意思是一辆车正在行进,前边有许多只手拉着,后边有许多只手推着,所以引申出“齐力推进”和“公众倡议”等意思来。“盥”是水从上边浇下来,两手承之而流于皿,原始义为洗手,引申义为洗手洗脸。

(3)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解

(例4)、图示(例5)等,表解、图示兼有形象美。(例4)《浣溪沙》串珠式结构:

(例5)辛弃疾《村居》扇面式结构: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1)硬笔书法能力。

教师虽然不一定是书法家,但必须具备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要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4)文明的书写习惯。如姿势端正、动作文稚、不写怪字、不用手擦黑板等。还要具有一定的板书图示理论。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理论①可供参考。

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

(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

12 如《满井游记》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写“寒”:城居者未知有春。 第二部分写“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中心思想: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特点:对比。

(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像的余地,产生一种回昧无穷的含蓄美。

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祝福》板书设计

(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如《六国论》的板书设计:

13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引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论证——本论:韩、魏、楚:赂秦而力亏。齐、燕、赵:不赂者以赂者为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与赢而不助五国。燕、赵: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燕至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第三部分——结论:以史为鉴。 (4)映衬美。

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内容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板书设计:

(5)流动美。

有些课文故事性较强,情节生动,线索分明。教这类课文的板书宜采用鱼贯式行进的方法,使之呈现出一种流动美。

如《孔雀东南飞》故事情节板书设计: 被遣一迫嫁一殉情一化鸟

又如《项链》故事情节板书设计: 借项链一丢项链一赔项链一假项链

14 《狼》:

遇狼一惧狼一斗狼一杀狼

《故乡》: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 (6)奇异美。

别出心裁的板书,往往以某种奇异感而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 如《葡萄架下》板书设计:

园一架一串一粒

仅仅四字。按字体大小排列,就是课文的内容提纲:满园的葡萄,一架架,一串串,一粒粒。“园”字还可以结合绘画技巧,采用变体形式,则更有韵味。

(7)形象美。

借助图表和简笔画,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如《变色龙》板书设计:

第16篇:语文教学设计

作业安排通知:

职业能力实训(柔性修读):第一次作业

板书设计: 要求

一、选择课文题材:小说

二、手写(标题 主板书 附板书

安排有序)

三、用A4纸当黑板做板书设计

四、第五周周五前交给各班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收齐后于第五周周日晚点名后交给10级3班陈笑皿(联系电话:18780661879)。教学设计(柔性修读):第一次作业

诗歌教学设计:

一、要求按下面范本

二、题材为诗歌

三、第五周周五前交给各班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收齐后于第五周周日晚点名后交给10级3班陈笑皿(联系电话:18780661879)。

四、诗歌设计要有重点,不允许网上抄袭,一经发现,成绩为零。

范本: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一篇文章到底该教些什么、怎样教,这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思考设计的。

从文本的规定性考虑,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指出:“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很显然,这里“必须能回答的问题”就是指教学目标。

(一)文本解读 1.关于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欧、江思、艾昂甫等,浙江杭县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与施蛰存合编《璎璐》月刊,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后为水沫社和《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29后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入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2.关于作品

戴望舒诗歌总体上说,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讲求意象朦胧、含蓄。早期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后期则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

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变得较为明朗。

其诗歌常常以彷徨的探索者为对象,表现其孤寂中的理想和希望、憧憬与追求。而其物象则受到古典诗歌启发,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构建回环往复的旋律、宛转悦耳的音乐节奏。戴望舒与当时的一批诗人一起推动白话诗从刻意模仿外国诗歌走向独立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创造。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以《雨巷》为代表的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了一个“新纪元”。

3.关于文本

《雨巷》是戴望舒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当时他因故不得不避居松江,孤寂中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凝结为《雨巷》一诗。诗歌运用象征手法,通过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与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现理想、追求的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以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中的“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似乎受到中国古代诗歌作品的启发。如李商隐《代赠》诗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景《浣溪沙》词中的“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凤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都将丁香与愁怨、丁香结与愁心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诗歌在继承这一意象的同时又有新的创造,表达希望相遇、期盼走近终至走尽的心绪,毫无疑问,这其实是诗人自己心头郁结的一个“丁香结”。

4.学习重点 (1)主题与内容

本诗描写了江南幽深的雨巷一个行独行人,期盼着与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相遇并擦肩而过,使自己苦闷的心情像她一样“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

篱墙/走尽这雨巷”。诗人把当时的社会现实隐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而“我”则是那个寻觅“丁香一样”姑娘的独行者,以此来表达“我”在寂寥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表现惶惑、迷惘、期盼、追求心境。

(2)结构与手法

本诗共有42句。先写“我”的独行与对姑娘的期盼,后写“我”如梦的幻觉:与姑娘相遇又擦肩而过,期盼这样美好的情景是一次真实的境遇。先与后的这种联系,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将现实与幻境、迷茫与鲜明、企盼与错失糅合在不同时空中,产生了亦真亦幻的美学趣味。诗歌采取了象征、隐喻与复叠手法,不仅如梦幻一般意象幽美,而且回环往复,一咏三叹,音节优美。

(3)评价与鉴赏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寂寥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擦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阅读、学习这首诗还应关注诗歌的音乐美:“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清退婉迷茫”、“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等复沓、叠句、重唱等语言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优美旋律,使人咏叹、使人共鸣,也使人怀想。

(二)教学设计

设计一:意象解读策略

(1)目的

本诗写出了一个幽美而姜婉的意境。这一意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它们是哪些呢?“雨巷”、“丁香”、“姑娘”等。认识这些众多的意象,解读其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是读懂这首诗的门径。意象与事物、景物所涉及的对象有交叉,但是意象所涉及的对象被赋予了作者的意蕴,是作者改善、提高其可读性、生动性、情趣性等一种表现手法。但是,对于学生的审美、写作认知来说,意象及其效应有一定的难度。以意象的识别、解读为本诗教学设计的策略,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难度问题。

(2)方法

A.识别意象

本诗中的意象有三种情形:一种本身是实际景物或人物,如“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我”;一种是想象中的景物或人物,如“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虽然只存在于想象,但却可以是实际的、真切的;一种是完全虚拟的事物,如“丁香一样地”、“丁香一样的颜色”、“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丁香般的惆怅”中的“丁香”,并非实有其物,而是一种隐喻。

B.解读意蕴

“雨巷”即是“我”与“女郎”相遇的场景,又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象征:将用迷茫、无尽这一类抽象语词表达的社会实际通过“悠长”、“寂寥”、“雨”予以物化,变得可触摸、感知的了。“女郎”是美好理想、期盼的象征,这一意象利用了青年期男女通常会发生的幻觉、想象“艳遇”心理,将一对同样是“默默行着/冷漠、姜清,又惆怅”的男女安排在雨巷中相遇,于是凄美、幽美的美感充溢在这一构图之中。“丁香”在诗中是一种比附,即像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像丁香结一样的“忧愁”,很显然,这样来比附

也是为了表现使人追求的凄美与幽美。

C.评说意境

由众多的意象整合为一个如同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一样的美丽故事:“我”在雨巷中与姑娘不期而遇,我们是如此相似:“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于是一个美丽而朦胧的意境就产生了:幽美的地方与凄美的人相遇,只能擦肩而过却无法攀谈、携手同行,惆怅、凄婉、感伤的意续油然而生。

(3)指导

A.指导识别

由于教材中入选的古代诗歌远多于现代诗歌,学生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很可能也会多于现代诗歌,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已经熟读成诵的古诗意象来引导对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识别与理解。这里的问题在于学生是否知晓古诗中“意象”的含义、是否能说出与此相关的实例,这就有必要将古诗意象、意境作为先导性学习,再有机地引入本诗学习。

B、指导解读

意象总与意蕴伴随。揭示意象中的意蕴所在,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弄清景象、事物与意象的区别,如果学生懂得了其中重要区别之一的“赋予”特征与意义,那么,意象的意义即意蕴也就不难被揭示了。对于意蕴的揭示,学生的发散式讨论可能比教师的“一锤定音”的“给出”效果要好。

C.指导评说

这里的“评说”,即是说、也是写,将审美评价形诸言语与文字。课堂中的言说,快捷、方便而相互启迪,课后的评写、从容、有条理,满足个性化表达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规定话题、情景的说话与写作,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学习、锻炼、应用表达能力。

设计二:诗句品读策略

(1) 目的

本诗的诗句很有特色,复沓、叠句、重唱等表达手法用于描写意象、意境与抒发心绪、情怀,使得意象特征突出、意境氛围浓郁、心情与情怀深遂。将这一表现手法作为本诗学习指导的策略设计对象,就是要让学生在现代诗歌阅读中关注语言表达技巧在主题表现上的功能,破除一个误区:现代诗歌的语言如同白话、说话一样,无需讲求、不必讲究。

(2)方法

A.寻觅“复现”

让学生通读、诵读全诗,观察本诗中诗句语言居多数的现象,用自己设计的标识标出来;如反复出现的语词、语句即“复现”,“彷徨在悠长、悠长”、“丁香一样的颜色,/下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等,这些是一句或前后句中的;还有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几句在前后节反复出现的。

B.类化“复现”反复有多种形式:一词的反复是叠词,短语、句子的反复是复沓,前后节的反复是重现(又叫“重唱”)。当然,还可以用是完全反复还是部分反复(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连续反复还是间隔反复等分类方式来区分,使所标识出的语例都能归入其中、各有其位。整理这些语例,选出标识出的语例都能归入其中、各有其位。整理这些语例,选出有代表性的一例居于所有同类语例之前,以便解说时调用。

C.解说“复现” 对本诗中的语词、语句复现或反复现象进行解说;设置了哪些类别、做了怎样的分类处理、有什么语例可以证明、其好处又在何处等。

这其实就是一则说明性或评说性短文。可以按照先规范、后灵活的要求来处理短文的表达要求,即按照上述要素写就是一种基本规范的表达,而在掌握了基本表达规则之后,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识。

(3)指导

A.指导寻觅

寻觅是思维发散与集中的结合。发散是人人去体味、发现,集中是集思广益、形成基本同一的认识取向。本诗中的反复或复现语言处理现象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发现不应有很大困难。困难可能在反复现象的不同形式如何通过求同法来使彼此识别。教师可以用范例法作一个语例分析示范,指导学生把握不同语例的共同特征,再丰富其语例构成。

B.指导类化

以何种分类方式来穷尽所标出的反复语例,各人可以有不同: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应认可其分类的合理性。强求一律的分类固然会获得统一的认识,但也会使学生丧失解决问题时的自主性与合理化动力。

C.指导解说

是写一则说明性、还是评说性短文,也可以各取所需。但两者其实有所不同:前者侧重说明分类及构成,即“有些什么”;后者侧重审美评价,即“好在何处”。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再去考虑“我怎么写”,可能会避免不必要的混淆。

设计三:主题鉴赏策略 (1)目的

本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我”的爱情梦想、现实困惑,抑或是如同鲁迅笔下《好的故事》中“好”的朦胧求索?有人说,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文学作品主题设定性与多元解读性。对于作品主题,诗人作家可以因某一事端触发而有自己的设计,但阅读者在自身的一定社会生活背景下,

也会有自己的解读:或认同或不认同。当作品的主调比较朦胧的时候,更会引起新闻记者者的不同揣测与评价。

戴望舒认为,诗应该处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这是说,诗给新闻记者者留下一个探视的窗口,在朦胧中去寻找透明感。其实,这为本诗的解读、鉴赏指导提供了一个设计空间:让学生通过诗句传达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信息领悟超出思想主题的内涵,又通过个性化的解读来鉴赏作品风格的朦胧性。

(2)方法

A.“我”说

这里的“我”有两方面:作品中塑造的“我”与阅读作品的“我”。有关本诗的主题,前一个“我”怎么说?这就要回答“我”是谁、“我”为何会在雨巷中行、“我”为何期盼的是“她”等。后一个“我”怎么判断主题,即“通过„„,表达了„„”中有些什么内容要填入。

B.“我们”说

这时的“我们”是班级学生。通过课堂交流来了解彼此对本诗主题的看法,启迪多远思考、启动深入探讨。这就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的交流十分必要,它会激活对本诗的研读,避免以偏概全式的判断。

C.“他”说

这里的“他”是诗人,不同时代评论者的看法,要想了解“他”或“他们”的看法,就需要搜寻相关信息。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同存异的梳理,把相关说法与自己的评判作比较,作出主题的最终确认。

(3)指导

A.指导研读

(2)A的两个“我”,都需要经过对诗歌的仔细研读才能做出判断。如,前一个“我”,诗中说“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可见,“我”在诗人心目中就是雨巷中的“她”,一个有着丁香结一样忧愁、期盼着美好又惆怅的眼前的青年,这样妥读,是紧密结合诗作作出的,而不是脱离作品的任意想象。

B.指导交流

课堂交流的指导,重点在有根据的表达。就是说,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识,必须结合诗作来例证,空泛的议论并不能推动对作品认识的深入。教师要求学生在做出判断时“给出”证明,就是强化这一解决问题的要求。

C.指导思辨

诗人、同时代的人们、后世的人们等对诗歌的评说,将极大升华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辨析不同说法,特别要尊重诗人自己的“现身说法”,然后才斟酌取舍,最终形成自己比较准确的主题解读。

通过三种不同的文体来介绍三种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抓体色、抓联系、抓变化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语文教学设计。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有关散文方面的。我们举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要学习语文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就是抓特色。提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首先想问一下,这篇文章写什么?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朱先生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说,他的父亲送他,给他买橘子,朱先生看到父亲帮他买橘子爬过铁道翻月台的背影,然后非常感动流下眼泪,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在这个故事里,除了我,就是浓墨重彩渲染的朱先生的父亲。那么他在写到自己父亲的时候,他的写法跟通常的写法有一点点不同。那下面就有一个问题问大家,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写一个人物的话,可能会从哪些角度来写这个人物。大家可以想一下(学生回答)。通常你怎样辨识一个人,怎样辨识?比如你们班这么多同学,你通过什么辨识这是某某,那是某某(肖像),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描写一个人物如果想要记住的话,我们是要描写这个人物的外貌,看这个人长得怎样,鼻子、眉毛、眼睛长得怎样,然后看这个人上次我见过的,我认识他,这是通常我们描写人物想一次性抓住特征的话,这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大家发现没有,朱先生在他的《背影》里面有没有对他父亲的正面描写呢?其实他对他父亲的描写,整个就是一个穿着黑布棉袍,如何爬过铁道、爬上月台,都是一个背影的描写。我们从这篇文章里面看不到朱先生的父亲到底长什么样,也就是说朱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找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通常我们描写人物不用的切入点——背影。我们通常通过一个背影来认识一个的时候,大家都有这种经验会认错人,对不对。那么朱先生要通过一个背影去刻画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他文章的特色所在,从这个标题我们就看出来,一个写人的文章不正面描写人反

而写人的背影,这就是他的特色,那么我们在设计这篇文章时,就可以从特色入手,也就是从背影入手来设计这篇文。下面我们详细看一下,如果设计这篇文章的话,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一下这篇文章。我们先看这样一个问题“全文共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分别是什么样的背影?”全文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父亲了,第二次是父亲去买桔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在人群中的背影,最后一次拿到家书眼前又浮现出父亲的背影。下次详细看一下这四次背影。第一个就是惦记背影,这个时候是思念父亲;第二次是重墨刻画的背影,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是惜别的背影,父子分别;最后是再现背影,这是别后怀念。这个背影的出现,其实比较简单,只要同学们仔细看书,就能找出来,四个背影找出来不是主要的,这个简单的问题供出来的是文章的脉络,文章就是通过四次背影贯穿的。应该说当你把这四个背影展现给学生的时候,假如说你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非常容易复述出来,这就是一个提纲,所以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提纲挈领式的,让大家从整体上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到底在说什么。这是总体感知。下面我们重点看看“几次背影写法有何不同?”前面回答了这篇文章写了四次背影,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不知大家想过没有,通常你写人,写人的脸,写一遍、两遍、三遍这很可能造成重复。但如果你是描写他不同年龄阶段的面目的话,这个比较容易,但你描写一个人的背影,背影本身变化就不大,你描写的时候还描写了四次,在文章里面,四次背影各有各的内容,各有各的特色,这个就非常不简单,所以四次背影的描写,应该说是非常能够见到作者的功力的,因为他能选择新的内容去进行描写。那我们看四次背影写法有何不同?通过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朱自清创作的功力。在这四次背影里面,我们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是两实两虚的,开头思念父亲的背影和最后怀念父亲的背影都是他脑子里想的,这是虚的,中间父亲去买橘子,是现实的,

在人群中去寻找的父亲的背影是现实中能够看到的,也就是两实两虚,从虚实交错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另外这四次背影也有详略的,前面思念父亲的背影,人群中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都是一笔带过,只有买橘子的背影是详细的,所以从详略方面也把父亲的背影从不同层次上表露出来了。我们说一篇文章好不好,一方面看文字好不好,是不是吸引人,看他的情感是不是非常真挚,另外我们作为学文的,应该特别关注文章内在的文饰问题,这个文饰可能从文章表面的文字表现出来,也有很多是通过文章内在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像朱自清的四个背影,应该说他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写背影的时候,就把背影用不同的感觉表达出来,文章就显得跌宕起伏,有不同的文饰,文章的心灵就在这儿,他写了四次,让我们不觉得有重复感,这个就是他的功力所在。这是我们从写法上通过一个问题能感觉到。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课文详写了那个背影,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承接第三个问题来问的。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详写?当年朱自清看到父亲肥胖的身躯,脚往上缩,翻过铁道的时候,不禁流下眼泪来。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也是在这个背影上面,为什么呢?那就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了。所以我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揭示文章的主题了。这个主题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会掉眼泪,就是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深沉的爱,文章主题就是表达父亲对孩子的眷念之情,所以第三个问题是重点,能够回答文章的主题。接下来我们看第四个问题“我为什么望着父亲的背影流眼泪 ”这个问题上也是承接上面一个问题来的,因为有了父亲这样一个背影,然后有了我的眼泪。当然不是任何人看到父亲的背影都会流眼泪。 当在车上那么多人,大伙都没有流眼泪,我流泪了,为什么?那是因为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爱。但是反过来讲,非常明白一点是,如果这个孩子对父亲没有一个很深切地感情的话,他是体会不到父亲的爱的,所以说在这儿我们也能非常清晰

的看到不光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当儿子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掉眼泪的时候,也看得出来,儿子对父亲也有深厚感情的。所以结合这四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板书:首先是父亲的背影,这是一个的核心概念,文章的特色所在。当我们从背影切入整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是“思”背影,接下来是“望”背影,然后是“找”背影,最后是“现”背影。看到父亲的背影儿子是不会无动于衷,所以,不由自主的流下眼泪。儿子的眼泪是百感交集的,其中包含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分析,这个情感里面有感动,为父爱而感动,另外也有惜别之情,因为经过这次送别以后,两人要分开了,最后北上以后,怀念之情。那么父亲的背影映照着儿子的眼泪,整个完成了一种爱的循环。通过这个背影,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父爱子、子爱父”这样一个主题。所以通过背影作为切入点的时候,我们不只关注的是父亲,父亲对儿子博大精深的爱,而且又把作者不仅懂得爱,享受爱,还懂得回报爱的情感带出来了,不解——顿悟——感念,这个感恩的过程非常真实。这个切入点就显得非常的好,这就是抓特色。这样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通过特色入手,逐过的来切分课文,但我们不觉得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我们有整体的感悟,也有逐步的深入,对细节的挖掘,对写法的挖掘,这些内容都可以从背影这个特色进入。

下面我们看小说,在小说里面要学的是抓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小说的特征是什么?小说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情节错落、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这个也常常成为老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的难点,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把握小说里面的人物关系,所以造成学生学完了小说,还不知道人物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故事情节到底怎么发展的,那他也无从知道这个人物到底是怎样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通过抓联系帮助大家设计小说教学。我们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小说加以说明。大家回忆一下,小说涉及的人物比较多,有鲁提辖、镇关西,还有一对受气的金氏父女,基本上是这三大主要人物,当然里面还有一些小人物,如酒保啊、小伙计等等。主要人物是这样。这个小说大家知道有高潮啊、发展啊、经过啊,有很多的情节。其实看似非常复杂的小说,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小说就引刃而解了。我们先看人物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鲁提辖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接下来“镇关西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大家一边看问题,一边回忆一下。接下来“鲁提辖怎样对待镇关西”还有一个“镇关西怎样对待鲁提辖”,三组人物,排列组合,把他们之间互相交叉在一起设计四个问题。别小看这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能把全篇文章拎起来。我们来看一下,三个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我们先看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鲁提辖是刚开始喝酒,喝酒中突然听到有人在哭,暴躁脾气的受不了,“谁在哭?让人喝酒也不舒坦,赶快叫店小二过来。”店小二来了,鲁提辖说:谁在隔壁哭来哭去,赶快把他拎过来看看。当他把金氏父女找过来以后,他并没有采取通常有的方式,大家想鲁提辖脾气暴躁,而且是有官位的,你一个平头百姓到这儿来,搅合别人喝酒,按通常的情况下,我可能把你骂一顿,但是鲁提辖刚开始见到金氏父女的时候,没有打也没有骂,他只是问:你为

什么在这儿哭?我喝酒好好的,你在这儿哭什么,哭得我心里烦。他一问就知道,金氏父女受了镇关西的欺辱。鲁提辖知道这事后,把随身带的银子赠给了金氏父女。然后他还要救金氏父女。他把凳子往旅店门口一放,叫金氏父女快快逃走,估计金氏父女已经走远了,然后才转身去找镇关西算账。所以我们看出鲁提辖对待金氏父女的态度:先问情况、赠银两,然后救金氏父女。那镇关西又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镇关西对待金氏父女首先是强占,看到金翠莲有几分姿色,一下子泼皮无赖的本性就出来了。这还不算,玩腻了之后就要赶走别人,始乱终弃。赶走就赶走吧,我不能让你走的这样轻松,还要讹诈人家。他这个讹诈非常阴险的。从小说中我们知道,镇关西当初强占金翠莲的时候,说我是要用多少多少银子买你家姑娘,但是这银子他没有兑现,他是给打了个白条子。强占别人以后,他是又凭着白条子找金氏父女要银子。当初你买人家的时候,你就根本没有给银子,现在你不要人家了,你要退货,还要别人还你银子,这明显在讹诈人,所以镇关西对待金氏父女是强占、赶走、讹诈。这是两条线索。接下来我们要看的问题是“鲁提辖如何对待镇关西”。鲁提辖刚开始是我耍耍你,先给我切十斤瘦肉,细细的剁成碎末,再给我切十斤肥的也要细细的剁成碎末,这还不算,再给我切十斤寸筋软骨,还是细细的剁成碎末。这明显就是在耍人。耍完以后还不算,我还要打,我还揭露你。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鲁提辖当时是把镇关西拉到了街上,一脚踩在镇关西的胸口上,当时并没有一拳打下去,是问。当时围了很多人,街坊邻居:你是如何强占金翠莲的,这个问话看似无心,其实鲁提辖是非常有心机的,我就让你在这麽多人的面前承认你是怎样强占民女的,而且我要让你挨打也挨得心里非常清楚,我可不是仗着自己有武功,无缘无故的来找茬打你,我今天打你是事出有因,我是替别人抱不平,你怎么欺负人家你自己心里清楚,而围观的人不清楚,现在我一问不就清楚了吗?所以他要揭露,揭

露以后再打,这是鲁提辖对待镇关西的方式。那镇关西是怎样对待鲁提辖的呢?镇关西对待鲁提辖刚开始的时候。不打算自己亲自切肉,想让自己的小伙计切,鲁提辖不干了说:你那些小伙计太脏了,你要亲自动手。镇关西面对这样一个客户,也没怎么招,他“从”。让我切我就切,切到十斤寸筋软骨的时候,他明白了原来这个家伙不是来买肉的,是来找茬的。当他明白过来后,就不从了,拎着杀猪刀就冲出来找鲁提辖拼命。所以鲁提辖第一拳打下去的时候,镇关西并没有表现出求饶,说了句“打得好”,打了第二拳就不行了,他开始求饶,“别打了,别打了。”但是鲁提辖这个人是吃硬不吃软,如果你要是坚持到底,还觉得你是一条汉子,尽管你是一个无赖,还是一条汉子。现在一看你是个软骨头,我还要继续打下去,所以三拳打下去,镇关西给打晕了。那么我们从这个简单的表格里面三个人物的关系一下子就拎出来了,文章的整个脉络已清楚了,而且人物不同的表现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如鲁提辖见了金氏父女不是恃强凌弱,他要问,问了以后要帮助他,说明他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是非常侠骨的,对镇关西而言,那就是泼皮无赖性格了。鲁提辖与镇关西的交锋也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来,镇关西是个外强中干的人,打得过的时候我就要拼,打不过的时候我就要求饶。而鲁提辖不仅侠骨且心思细密,我设计了一系列步骤,耍你、揭你、再打你,所以我们能清晰看到文章的脉络以及在小说里面我们通常要把握的人物形象特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提辖的性格特征:扶贫济困、粗中有细。镇关西的形象:欺压良善、外强中干。这样我们根据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一下子把这篇小说跟同学们解释清楚了,而且能够让大家很好的把握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够非常轻易的从作品中找到表现人物特征的依据。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种方法,打算用新闻来给大家介绍——抓变化、首先还是要

大家了解一下新闻的一些特征。新闻通常情况下我们就是看个消息、看个内容。作为一种文体来讲,它有一定的模式化,它的要素比较多,包括他的特征、真实、及时等,造成了新闻的程式化。程式化就比较的枯燥,同学们学的时候,如果你说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的及时性,明天我们学习新闻真实性就没有意思。在这儿我看如何抓变化,化繁为简变枯燥为有趣,选哟大家熟悉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接下来的问题跟题有关,比方说,我们可以对题进行一下改造,就是所谓的变化。如果我们把题目中的“横渡”改为“胜利渡江”行吗?这就是变化,在变化对比中,大家要思考这就需要一点背景知识,当时写这篇新闻的时候,说的是百万大军,当时的百万大军是中路的三十万大军,东路、西路还没有完全过江,这个时候我们写的是“横渡”而没有说“胜利渡江”,非常明显的如果我们改为“胜利渡江“就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因为还有两路几十万没有过去呢?当你用题目变化去讲的时候,就可以顺便给学生讲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我们从题目上去把握新闻的严谨真实,当然把握这个问题还可以追问一句,既然要保持新闻的真实性的话,干脆的等三路大军都渡江以后再写报道,这样行吗?肯定不行,黄花菜都凉了。大家都知道,新闻还有一个及时性的问题,你等到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才写出来,那就不叫新闻了,叫旧闻。所以通过我们对新闻中间的一些小标题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大家在对比的变化中感受到新闻的一些特点,比方真实性与及时性问题。这是今天我们说的语文教学设计里面比较好的三种方法。

小结:我们说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如果你能成功的去做教学设计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帮助学生建造华美的学习殿堂。在开始讲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个比方,语文老师跟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可能不同,他不能非常具象化的去设计一个图纸出来的,然后说我这堂课就按图纸怎

麽样,一块砖一块砖的这样垒起,但是他有一种无形设计,对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知识的构架,这个构架是依靠教师来完成的。所以说老师的教学设计尽管是无形的,但是依然非常重要, 也正因为他的无形,所以操作方面可能有更大的宽松度,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能够激发你们更好地去思考,如何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更好地去进行教学设计,去想一些新的思路方法。

第17篇:语文教学设计

3.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4.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重点文句。(出示大屏幕)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富春江美景 六:划分课文结构

第1段: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总

第2段:描写异水。

分 第3段:描写奇山。

七: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奇 山 异 水 分写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第18篇:语文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鸟岛》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米粮镇中心小学 寇旭辉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爱护身边的鸟类。

2、借助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和六月鸟岛热闹的景象,体会文中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鸟的多,鸟岛的热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本堂课的内容源于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课,教学重点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悟鸟岛景象。教学难点主要是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开始时,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对世界充满了求知欲。因此,他们很想去认识事物,可由于时间、金钱的原因,有些美好的景象学生无法欣赏,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鸟岛,更可以在学习中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而激发学生保护鸟、爱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

遵循媒体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

中,主要选用了动画形式制作的课件,利用计算机展示在学生面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复习词语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游览一个好玩的地方,想去吗?

2、不过在出发前,我们得先闯个关,如果你们能把这些词语全部读准确,并且很有感情的话,我们就可以马上出发,有没有信心?(课件出示词语)

3、小朋友读得真棒,闯关成功!现在我们要出发了,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要游览的目的地是——(课件出示课题: 鸟岛)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

2、每当春季来临,天气转暖,湖水开始解冻,这时湖里的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吸引了成千上万只鸟,瞧!他们从远方飞来了!(课件出示:鸟儿陆续飞来的画面)

3、春天的鸟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你就带着你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可以一人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好,开始读吧!(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5、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转眼功夫,炎热的夏天来临了,鸟岛上又是怎样的一幅景

象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图片)

1、说说这时的鸟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六月的鸟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是鸟,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这个情景? 那就快让我们读读第三自然段,来感受一下这热闹的场面吧!

3、看看小朋友们个个读得这么认真,仿佛被鸟岛上的热闹情景吸引住了,那鸟儿们会在岛上干些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说一说!

[课件出示:鸟岛上的鸟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怪不得课文告诉我们:

(出示第一句)六月是鸟岛上最热闹的时候,(出示第三自然段剩余的内容)

5、再请小朋友认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下面的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六月的鸟岛非常热闹?

6、鸟岛上的鸟儿真多,你能不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热闹吗?

7、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你是从哪儿知道鸟窝多的?(出示句子:点出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你又是从哪儿知道鸟蛋多的?(出示相应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

8、师画一个鸟窝,问:这是密密麻麻吗?(通过画画让学生明白密密麻麻和一个挨着一个)

9、鸟岛上鸟儿多、鸟窝多、鸟蛋多,真是一个————鸟的世界!

10、我们再通过朗读感受一下鸟岛上的热闹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多可爱的小鸟,我们抓只回去养吧!多漂亮的鸟蛋,摸个回去作个留念吧!为什么不行?请你做个文明的小游客对有这种思想的游客进行礼貌的劝说。

2、创设情境:老师扮演不文明的游客,学生进行劝说。(注意引导学生说话的口气与用语礼貌。)

3、对,鸟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鸟、护鸟!(板书)岛上的游客和你们有一样的想法,所以鸟岛上的鸟不怕人,才会那么多!(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外延伸

师:学了课文后,你喜欢青海湖鸟岛吗?老师不无遗憾地告诉大家:青海湖鸟岛在哭泣!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大气候的影响,青海湖地区干旱少雨,草原沙化,退化严重,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也面临着全面沙化的严重威胁。自1959年开始,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0厘米,在近20年间,下降了近3米,鸟岛已经由湖中孤岛成为半岛,对鸟儿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正在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恢复和保护鸟岛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要使美丽的青海湖鸟岛,永远成为鸟的乐园,鸟的天堂!

希望小朋友们课后去网上、课外书上了解有关鸟岛的更多资料,我们一起来讨论,来交流好吗?

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时我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想象,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语言情境,使学生所见所感和课文描摹的情境共鸣,同时加以表演,体会情境,全力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真正感受语言的真、妙、美,效果很好。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自然段的学习,抓住重点段,重点词,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自由朗读,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以此揭示文章中心。

第19篇:601班语文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潜山县梅城中心小学 王慧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2.两个作家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4、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5、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6、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吃的是_____,菜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⑴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⑵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⑴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⑵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⑴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⑵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⑶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⑷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评: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评:这样导入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20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 傍 蹦 腻 扭 蔓 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 雏儿 细腻 淘气 扭动

不由自主 信赖 索性 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