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19:5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科渗透法治教育心得体会

学科渗透法治教育心得体会

大山中学

贾朝兴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的建设者。初中阶段又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但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把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脱离人生正常轨道。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挖掘课程资源,培养法律素养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而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法律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法律。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款说教,而是设计了许多案例、情境、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识,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当然要想把法律知识讲透,需要很多案例材料,而教材中就有许多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课本资源是可以拿来就直接用的,且每位学生手中都有,很好把握,这样既方便、快捷、直观,学生也易接受。

例如,在讲人民版九年级第七课《神圣的宪法》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 “齐某受教育权和姓名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齐某,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姓名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和姓名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拿起《宪法》加以维护。所以,作为老师应很好地利用手中掌握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二、夯实课堂教学,提升学法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一堂有效的法制教育知识课,从内容到形式选择与预设,从教学方式到学习方式的确定,从教师主导地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等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为有效课堂服务的。而现在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夯实课堂这一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每学期我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收看 “今日说法”或者新闻频道“法治在线”, “中国法治报道”、“天网”、“大家看法”、“法制讲堂”、“庭审现场”等法制类的节目。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我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对身边案例的搜集,进一步感受到来自身边的保护,增强守法的自觉性。懂得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学习了《宪法》后,学生已知道宪法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懂得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好公民的道理。

三、拓展教育渠道,提高用法能力 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不是一件易事,仅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远远不够。为此,在校领导支持下,我还通过学生出黑板报、学习园地、主题班会、学生手抄报、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来抓课外法制教育,搞高学生用法能力。同时,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接触时,向他们讲解法律法规知识。特别是对违纪学生,我作为班主任在进行批评教育时,就有意识地借助法律知识对其进行疏导教育。这些常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进行法制教育时,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对其今后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我们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撑起一片蓝天。

推荐第2篇: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浅谈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得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得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 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低年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式比较严重。加强学生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迫在眉睫。好吃懒做,道德品行极差的大有人在。破坏环境卫生,构成违法犯罪的人比比皆是。总之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在其自身的内因,级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将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把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相结合,渗透到相关的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承担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的科目有四年级的语文和三年级的科学,成功的解决了法制教育进课堂、学科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学的诸多问题。在我担任的科学教学中,巧妙的在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二课、哪种材料硬中和第七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循环经济节约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对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由教

1 学课文《去年的树》中,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那些行为是属于毁林行为。在教学《长城》和《秦兵马佣》课文时,也不忘给学生渗透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明白我国古代文物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意义所在。

通过本期的试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的益处得到充分的体现,填补了我们德育工作特别是法制教育工作的空白。因此,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会努力做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让其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法制文明的种子,从而为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法制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3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荐第4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经济、社会关系的规范显得愈加重要。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利用法制的力量,规范人、社会团体等的行为,为社会的运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是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治本之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如何在学科教育的课堂上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挑战。通过半个学期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宣导,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老师如果带不好这个头,自身法制观念不强,会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遵守法律贯穿于教学实践与课堂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

还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班里的学生出现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防微杜渐。

三、注意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现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10%左右增加,其增长速度很是让人担心。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四、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法制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故事,手抄报,演讲等参与到法制宣传活动中,从而接受“法”的观念,感受到法无处不在,从小就学法,知法,懂法,不断提高普法力度,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法制渗透容易流于形式的缺陷。

虽然我参与教学工作不过数月,但已经感受到法制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正积极探索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把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自己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我也相信在学校与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校学生将会接受到更为严谨、科学的法制教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成长。

推荐第5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2012年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中坝中学:倪贞琰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救救孩子”的呼声已喊了很多年,但未成年人得犯罪却日益严重,甚至达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个数字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小小年纪,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好奇、敏感、爱冒险、好占上风,喜欢模仿却辨别能力弱,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性,如果受到不良的刺激,极易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教育,是一个急需关注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法制纪律教育向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而中学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去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用审视批判的眼光解读传统观念。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都很熟悉,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打死夜叉,使龙王三太子现出原形,最后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生活的故事。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暴制暴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哪吒是中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对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故事,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哪吒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强调指出,东海龙王是神,老百姓没有地方告状,没人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哪吒为民除害,是一个正义的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哪吒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在故事的后续中,大家都知道,玉皇大帝也要惩罚哪吒的父亲,哪吒为此保护父亲,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在如今,如果在大街上你看到有人偷东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悄悄的告诉身边的人,请求大人的帮忙,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

二、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法制观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我班有一个小男孩小时候由于发烧没有及时治疗,大脑受损,现在四肢行动不便,写字时手一直发抖,笔画写得弯弯曲曲,走路跟不上其他同学,每次放学路队他总是自觉地站在最后,做完课间操之后同学们排队回教室,他后面的同学有时候踢他的屁股,嫌他走的慢。平时和他一起玩的同学也很少,他跟不上同学们的运动步伐。课堂上提问他,其他同学总是不愿意听,因为他回答问题的语速慢,而且不是很清楚。但是他一直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中等。在学习这片课文时,我提问了这个男孩,他回答问题完整,准确。这一次全班没有一个人在他回答问题时发出声音,在他回答完问题时同学们自觉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学习课文中,不知不觉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我们不应该侮辱欺负残疾人,更应该关心,帮助他们。

三、在课文资料拓展中,延伸法制教育。

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学生搜集到了很多关于南沙群岛的资料。其中有这样一段:截止1991年底,除我军控制的7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其它几国侵占,越南甚至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近来美菲在南海军事演习,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强烈谴责。目前除中国大陆和台湾控制少数岛屿外,主要岛屿均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南沙群岛地理位置时,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捕鱼,在小岛上开垦、种植,南沙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无可奈何的是,第一二岛链影响了蓝水海军的发展,加上我国沿海城市距离南沙诸岛较远,现有的飞机军种飞行距离续航能力有限,不支持长期作战,相信中国航母舰队形成战斗力时,就是收复南沙诸岛之际。由此我向学生渗透中国领土绝对不容侵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素材进行全新的解读、拓展延伸,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渗透法制意识,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四、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

第一个话题:农民种的玉米被野猪吃了,怎么对待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野猪;第二个话题:魏学明同学不认为乱扔电池有多大危害;第三个话题:王仁同学认为武松打死老虎不能成为英雄,因为他没有保护野生动物。这次习作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还看报纸、杂志、电视、其他书籍来谈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习作与法律知识相结合。比如我们在讨论武松打虎时,大家认为武松打虎有一定的历史性,但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为重要。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

1、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利用班会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防末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组织语文活动。例如在学完《雪儿》一课后,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谁伤害了它?”的语文活动。要求感情真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法制意识。

3、积极开展以“演讲、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性。比如在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渗透森林法的意识。大量砍伐森林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大屏幕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课后开展“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课题收集了大量材料,较全面地讲述了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决心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在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我们班编排了课本剧,同学们积极性高,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更深刻体会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格。在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达到“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目的。

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荐第6篇:语文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其健康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 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推荐第7篇: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培训心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经济、社会关系的规范显得愈加重要。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利用法制的力量,规范人、社会团体等的行为,为社会的运转创造良好的环境。

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是进程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治本之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性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宣导,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老师如果带不好这个头,自身法制观念不强,会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遵守法律贯穿于教学实践与课堂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班里的学生出现问题,必须严格按

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防微杜渐。

三、注意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现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10%左右增加,其增长速度很是让人担心。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四、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法制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故事,手抄报,演讲等参与到法制宣传活动中,从而接受“法”的观念,感受到法无处不在,从小就学法,知法,懂法,不断提高普法力度,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法制渗透容易流于形式的缺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把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自己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我也相信在学校与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校学生将会接受到更为严谨、科学的法制教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成长。

推荐第8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学科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三甲小学 左晓燕

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语文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推荐第9篇:语文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 .认识 4 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

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 累好词佳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 导“我”的话。

3 .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 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

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 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 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渎自悟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 .教师制作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 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 们就一同走入 14 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 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 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

、挑、

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 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 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 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 1 )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 2 )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 3 )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 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

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 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 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 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 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 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 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 过望。 )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

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 商场一下订购了 40 件时装毛衣时,

维黛安太太告诉“我”, 两

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 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 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

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 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 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 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 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 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 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 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 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 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

五、拓展实践

( 1 )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 2025 年,这个时 候同学们已经 30 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 也许还深处逆境。当 2 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 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 2 )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 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 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 们的人生上了宝贵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 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 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 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 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

推荐第10篇: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心得体会

贵阳市林木小学 李小珍

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现总结如下: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1、语文学科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3、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4、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他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

6、高尚品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二、抓住字、词教学,渗透德育。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通过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1、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 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五、通过写话训练,培养良好品质

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六、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愿一代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学生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健康成长。

第11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威宁三小

张海萍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其健康成长。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只需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

1 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2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把握“渗透时机”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

3 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 “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013年12月28日

第12篇:语文学科渗透教学设计

语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猫的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分为两部分:先讲猫的性格古怪,从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第一方面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第二方面写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第三方面写猫既胆小又勇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动物都有深深的喜爱之情,也学习过许多写小动物的文章,知道写小动物要抓住外形和性格特点。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作者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巩固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枝折花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设计理念:

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师生在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结果。教学中,教师力求创设多种情境,带领学生经历多种体验,从而读出真情、悟出真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

出示课件:猫活动的可爱画面。

2、

学生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二、品味赏读,理解“古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找出自己认为猫性格很古怪的地方。

2、全班交流,提炼要点。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胆小

勇猛

3、学生自由品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的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 (2)品味猫贪玩时的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法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这个词语之妙。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应该向猫学习。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确实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赏读第

2、3自然段。

2 (1)自己有滋味地读读第

2、3自然段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边读边想想哪儿好,然后交流感受。

(2)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重点词语的句子。

(3)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写说结合,拓展学习

1、教师再次出示小猫各种动作的图片,并出示小练笔提示:

猫的性格古怪。

它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

2、学生汇报自己所写所感。

四、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人有百性,这猫也有百性!老舍先生家的这只猫真是古怪至极,但我们又分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并不古怪的东西在涌动,那就是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下节课我们接着读。

2、布置作业:

古怪、老实、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温柔可亲、变化多端、勇猛,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胆小

勇猛

第13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心得体会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心得体会

普安县楼下中学唐彦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的学习培训和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让我知道了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更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明白了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的道理。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的意识。在学习中,我懂得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学是以各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中固有的教学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合理地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制理念,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激发学生的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增强师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二、在学科教学中能找准渗透法制教育的切入点。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能渗透法制内容。但要学生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就要用心选好题材,赵好切入点,合理、适当地渗透与内容相关的法律内容,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也不会伤害学科本身。如我在上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科学计数法》一节时,就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让学生学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我国人口与现有耕地面积的同时,了解到《计划生育法》和《土地管理法》中的一些重要条款,明白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重要意义。

三、在教学中能用情境教育创设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能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我在上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一节中,讨论汽车速度与刹车后停车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时,就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交通事故的视频和图片,合理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条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一些学生还感叹地说:我以后开车,一定不超速,不超载。

四、教学中提高了对自身的要求。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所渗透的法律法规内容页不同,为了能跟上教育步伐,我不断地学习法律法规的有关条例,去收集身边的法律法规案例,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备课,精心组织,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做得最好。总之,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式一个大课题,还有待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出一些更可行的途径,把所学的法制内容与教学内容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全面知法、守法、用法。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合格公民。

第14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英语组:韦健祥

通过两年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培训和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天不怕,地不怕”,这与我国法制建设是相违背的,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为了祖国的未来,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成功探索出通过学校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途径和有效形式,探索出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法律进学校”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三、实施主体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高度上。

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必须有高度的法制观念。

3、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不可“视而不见”。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一条永流不息的小溪。

5、要精心备教。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6、要主动探索创新。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第15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试上《秋天的雨》心得体会

陆仲妮

这个星期轮到我上教研课了,我选择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种诗意般的课文。但往往都是想想简单,做做挺难。当我选好了课文,我就着手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特别是像我这样转学科的年轻教师,一没经验,二没基础。可以说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担当得起大家对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后来我选择了模仿名师的课堂。我找到一段有关严丽萍老师上这堂课的课堂实录,看完后感觉很好,觉得特别有感觉,所以我就照样画葫芦,甚至把严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当我整理好教案,心里还美滋滋的,这个课也不难上嘛。

第二天我开始了我第一次试上,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想跳楼的感觉,课一点上不下去,当我一个问题出来,要么没人理我,要么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本意。最后下课的铃声响了,而我只上了课文的一半,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我知道我失败了,而且是大失败……我也问自己为什么严老师能上那么好,而我却是一沓糊涂。后来听了陈老师和苏老师给我的评课我恍然大悟,上课不是拿着教案演示一遍,必须要考虑学情,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的接受能力上,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毕竟还是存在差距的。就像我老是问他们“为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为什么是这样”……我的这么多为什么把我们的孩子吓坏了,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来回答我的众多“为什么”。我盲目的模仿结果是适得其反。

放学后,我把自己“放”在书桌面前,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陈老师和苏老师的建议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又重新开始写教案,做课件。第二次的教案我重新考虑我们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读,一次次读,从读的过程中呈现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秋雨的美。第二次试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我怕自己又是一塌糊涂……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开始了我的第二次试上,刚开始在课堂上我还是没敢太放开自己,但感觉还是顺手的,一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而且时间也差不多,而且我让自己看到了课堂的亮点了,紧绷的心慢慢放松,慢慢融入课堂。时间到了,课也结束了,当我走下讲台,苏老师和陈老师就给了我微笑的表情,听着她们点评:这一次比第一次好很多……

磨课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把课上下来,自己满意的时候你会很开心,会觉得很快乐,痛并快乐着! 也许磨课的魅力就在于此,让我们一次次去挑战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潜力。明天就要正式上教研课了,对于明天的表现怎样不知道,也不能肯定。但不管明天怎么样,其实已经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上教研课的正真目的已经实现了,因为我又成长了一次。

2013.10.15

第16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杨友稀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通过这个学期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以及在课堂下的反思让我颇有收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通过教学和反思,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 ,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教学和反思,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

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根据数学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元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非常融洽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第17篇:渗透生命教育

2012年12月21日已经离我们远去了,“2012”无疑是个谎言,但它引起的部分人的恐慌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或其他媒体上看到青少年自杀或是杀死亲人的报道,不由得触目惊心、一阵阵发颤。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较高的,青少年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应对他们的挫折与苦恼呢?他们为何这样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多,对他们缺乏生命教育,导致中小学生压力过大。让我们不得不再次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对于直接从事生命科学教育的生物教师,尤其显得突出。

如何在生物课堂开展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青少年生命观念淡薄,缺乏对生命基本的尊重和珍惜。可是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过于重视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备课和上课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通过学业考试作为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很少把生物教学和学生的生命教育相结合。新课改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促进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要关注社会与生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等等。这就是说,新课标非常重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在我们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素材的内容,我们教师只要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服务,从而把自己的工作重心从繁重的高考压力中解放出来,改变自己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生物课堂以生命为最重,以能力为突破,把生物课堂做为素质教育的责任地。

生物课堂实践生命教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识生命的神奇

新个体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份,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种子要顺利地萌发,还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外部条件。再如,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胚胎又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体会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 感受生命的珍贵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绍细菌的微生物的生态作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他们虽然个体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

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没有这些微小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就无法生存。可见,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一段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与概率计算,学生经常出错,有的产生心理恐惧,担心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相关题型,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适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3.运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生物生长与发育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生物顽强的生命力,进而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生命是在大自然的演变中出现的,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任何生命都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生命经过单细胞生命的漫长进化出现了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成了拥有高智慧的人,这充分体现了生命意义的伟大。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的存在。因而地球上的生命是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敬畏。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以为地球是一个资源永不衰竭的宝库,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许多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人的生命更是如此。因此,我教育学生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宝贵的生命。

4.教学目标体现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物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包括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包括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学生追求健康生活的态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比较缓慢,因此这一教学目标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末。情感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命教育主要提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分子与细胞: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的物质性,感受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体悟细胞生命活动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怀。

遗传与进化:通过学习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并且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进行了辩证分析,有利于学生确立生物进化的观

点,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学习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如孟德尔锲而不舍、独立思考,摩尔根尊重科学、敢于挑战权威,这些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稳态与坏境:关注人和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运价值”、“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好的生活。这一部分内容从个体水平、群体水平以及生态系统层面展现了生物的不同生存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确立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5.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题材。

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研究高考考纲和考点,而是应该研究所授内容可以涉及到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确定自己生命教育的主题。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单《走进细胞》的备课,老师的重心首先应该确定在让学生认识到构成生命的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上,让学生接受自然界中生命多种多样是很正常的,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由共同的结构基础,也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的这个教学目标。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生命是多姿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是形态和结构的完美结合,生命具有美感。任何生命的诞生,都是生命经过漫长进化的结果,生命具有适应性。生命的诞生,是残酷的竞争的结果,生命来之不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能做到真正地“生态和谐”。

6.课程内容体现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但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重视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需要,将教学过程视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优良的学习成绩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进行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时,很少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极少考虑将中学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结台起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物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

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来体现生命教育。

6.1在分子水平中体现的生命教育

我们可以想象含苞待放的花朵,展翅翱翔的雄鹰,驰骋草原的骏马,生命是如此美丽,但生命的孕育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生命与生命之间通过DNA和基因代代相传。了解了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就可以获得一个新生命的全部遗传奥秘,例如若了解了人类的基因,我们就可以初步对某一个体生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是否是双眼皮,大概能长多高,是否患有遗传病等。个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决定的,当个体受到辐射等外界极端条件的刺激时会损伤细胞内的DNA,引起基因突变,在学习了“DNA分子的结构”一节内容后,了解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在DNA分子复制时偶尔也会发生错误,产生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许多遗传病的原因,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状,此红细胞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到,生命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极其脆弱的,生命虽然复杂,却不是不可知的,珍爱生命是对自我的尊重,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命,从而能够更好的生活。

6.2在细胞水平上的体现的生命教育

生命的孕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精子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生命的孕育是一个艰辛的历程。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在学习减数分裂时,认识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是从“性原细胞”到“初级性母细胞”再到“次级性母细胞”,最终形成精子和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分裂一次可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分裂一次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异常等,这样就会导致异常配子的产生,受精时,一亿左右的精子中只有一个最终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熟,才会孕育出一个小生命,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生命体的诞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体会父母孕育我们的艰辛,懂得珍爱生命。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正如鱼儿离不开水,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生物体,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奇妙,然而细胞也是有寿命的,它也会衰老和凋亡,通过学习“细胞衰老和凋亡”,感受生命的短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每个生命体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要正确认识这一生命现象,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6.3在个体水平上体现的生命教育

人和动物体的各个器官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完成一系列运动,并且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是通过各种复杂的调节实现的,生命个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利用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创造生命的奇迹。例如人类凭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刻认识,发明了疫苗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根除。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认识马拉松长跑等极限运动,体悟生命的坚韧。

7.感悟生命的价值

恩格斯把生命定义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环境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从生物学角度定义:“生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从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并没有差异,都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能因为人有理性,就认为人的生命尊严高于其它生命。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如药用价值(红豆杉、金银花、蝉蜕等)、工业原料(芦苇用来造纸)、科学研究价值(基因库的研究)、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间接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最后还有人类尚未明确的潜在使用价值。还有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自然界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引导教育学生去尊重和珍惜。

另外,科学史也走进了我们的生物教材,也是我们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科学史即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远比只了解科学的结论及技术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用科学家的故事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从而能促进学生进步;而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贵的榜样素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激励示范作用。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核酸,林奈和双名法等。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今生物学事业伟大成就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报国之志。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大分子物质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

前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等„„。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聪明才智的、能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8.畅想感恩 学会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词反应出不论是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还是精神生命不应完全属于个人,人的躯体作为生命系统的承担者,本人没有生命的处置权。从生命的生殖发育过程、衣食住行等方面知识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你成人要付出多少艰辛,社会多少人为你服务,我们应该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母亲的怀胎十月呵护着你来到这个世界,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在关注你的成长,社会尽可能为你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多少人对人的生命孕育、诞生、成长付出心血和劳动,当你失去生命时又有多少人为之痛苦。乌鸦尚能反哺,羊尚能跪乳,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善待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生活既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回馈父母及其社会的一种社会责任。

生命的历程是艰难的,所以要不断学习和历练,学会感受生命的珍贵;生命同时也是孤寂的,所以要发展爱和互助,学会感恩。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我想,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盎然,生命常在!

第18篇: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鸟岛(二年级语文教案)

鸟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全文,了解鸟岛在青海湖西部,具有鸟儿多.鸟蛋多、鸟窝多的特点而闻名中外,吸引了许多游客。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3. 指导书写生字:筑

类。

二、教学重难点:

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鸟岛鸟儿多.鸟蛋多、鸟窝多的特点。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三、教学准备: ⒈ 多媒体课件。

⒉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鸟岛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初读了课文——鸟岛。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鸟岛。齐读课题,

18、鸟岛 (二)、学习第一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青海湖西部——

2、交流:

教师叙述:海西皮是一个只有0.8平方公里的小岛,却是个闻名中外的地方。(点击变红)

一边板书:闻名中外,一边提问:“闻名中外”还可以怎么说呀?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大家来读一读(驰名中外

举世闻名

世界闻名)

3、小朋友积累的词语真多!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闻名中外的鸟岛,你觉得怎么样?

生:很自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

读得真棒,我为你自豪,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赶紧打开书,认真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1、生自由读。

2、小朋友读得真认真,谁来读第一句。你读得真流利,你知道了什么?

从你读的“一群一群”让老师感受到来这里鸟可真多。 我从“陆续”知道了这么多鸟不是一起飞来的。 我知道这些鸟儿喜欢这儿。你从哪儿知道的?

3、来岛上的鸟儿真多呀!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来到这里,这么多鸟来这里干什么呢? (出示: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录像)春天到了,青海湖这里天气变暖,湖面上的冰融化了。湖里的水草生机勃勃,长得十分茂盛,鱼虾一群群,十分肥美。仔细看,小鸟们都在干什么?

5、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小鸟们在这儿生活的多么忙碌,又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春天的鸟岛生机勃勃,想知道夏天的鸟岛会是怎样的吗?请小朋友们接着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出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你读得真带劲儿,请你读读第一句。 读得真好听,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 „„(板书:鸟多)

还有哪里也能看出鸟多呢?

鸟的世界

鸟岛上都有哪些鸟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课件)解说:洁白的天鹅,捕鱼能手鸬鹚„„一共有100多种,十万多只鸟儿聚在了岛上。 看到这儿,你想说:

鸟儿真多呀!真的成了——鸟的世界。(板书:鸟的世界)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全是鸟,这里成了鸟的世界。那么,岛上仅仅是只有鸟多吗?鸟岛上还有什么? (出示

二、三句话)

指名读。你读了这两句话,知道了什么? 抓住 “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体会鸟窝多 抓住 “窝里窝外”、“到处”鸟蛋多。

鸟窝多,鸟蛋多,其时就是什么多?那么你愿意把这二句话给大家读一读吗?

4、一眼望去,这么多的鸟,这么多的鸟窝,这么多的鸟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真是最热闹的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指导背诵:这么热闹的场面,你想把它记在脑海里吗? (1)自由背诵

(2)填空:个别

(3)看图背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鸟岛这么热闹,谁不想亲眼瞧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引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你从“伸手”、“随处”可以知道什么?

4、对,鸟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鸟!岛上的游客和我们一样,虽然他们伸手——(再次引读第四自然段)。所以,每年春天——

六月的鸟岛才会那么热闹——

5、看录象。

(六)、总结:今天我们走近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那里,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是鸟的世界,离开这里真有些舍不得,让我们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齐读课文。 (七):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生字:筑

类。

小朋友们这么喜欢鸟,今天鸟儿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字宝宝,看谁写得最漂亮! ⒈ 识记。 ⒉ 师范写,

⒊ 生描红,临写。(时间十分钟)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以后,画一只你喜欢的鸟。

3.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吗?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鸟多

鸟岛

鸟窝多

鸟的世界 闻名中外

鸟蛋多

鸟是人类的朋友 《鸟岛》教学反思

《鸟岛》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课文初步培养了学生喜爱鸟类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全文叙述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一、进行有效的想像说话训练

教学中多处进行了想像说话训练。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3自然段时,我设计了句式练习:六月的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你看,鸟儿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真逗人喜爱。练习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想象鸟儿的活动,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密密麻麻的鸟窝”虽然从图上不能看到,但我同样激发学生去想象,想象鸟窝里是怎样的有趣情景。教学完第三自然段后,我让孩子们以“来岛上游玩的人”的身份谈谈六月的鸟岛给你留下的印象,这就让学生真正走进了鸟岛,并为感情朗读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样,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也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让学生欣赏了鸟岛的图片,和充分自由朗读这一节后,来让孩子们谈感受的,孩子们畅所欲言,都谈到了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自己也要向游客学习的想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表达和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促进新知识的内化

《鸟岛》这篇课文用词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青绿色的鸟蛋„„”如果一味就课文理解,比较抽象,学生不易体会。所以我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供各种图片,让他们通过看鸟岛来体会文中的词语和意境,收效很好。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第19篇: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广西桂平市垌心乡王举小学

蒙丽娟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3、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德国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

三、教法:读议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了解德国有关习俗等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的花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2、今天我们就随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德国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风光,领略他们独特的养花习俗。(板书课题,齐读) (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学生接读)

3、了解中心句:

(1)季羡林爷爷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他对德国的评价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指导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注意标点。

(2)季爷爷是怎样描写这样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三、深入感受:

(一)感受景色之奇丽。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计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赏析:

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词语: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视线?

a.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生读句子,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师用双手合拢花绽开状,这是一朵,一簇应是怎样?来呀,这个同学加一朵(生也靠手)还单薄了一点,再来„„

b.这些花(指课件)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c.“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是什么意思?(空闲,没有时间。“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应接不暇”呢?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的又想看(远处的),看了怒放的又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d、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会“应接不暇”?指名说。 (2)描写景色奇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 (3)朗读感悟

①这里的花如此美丽,让我们“应接不暇”,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吧!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②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闭上眼睛静静的听老师读,并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读)

③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

④大家说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欣赏这奇丽的景色。边看边解说。(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用朗读来表达一下吧。

(二)体会风情之奇特。

1、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会让人想到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2、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人人”体现在哪?

4、生汇报

5、品读理解。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让我们再一次从他们养花与赏花的过程中品味这种境界。

(2)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接读(他们的花„„花的脊梁。)

(3)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在街上又看到别人的花,生接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他们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呀,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多么崇高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你们能在这八个字中用上一组关联词语,使意思不变吗?教师提醒你们:前后四个字的顺序可以变换。

6、联系生活实际例子谈谈对主题的理解。(轮流值日搞卫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为贫困孩子献爱心捐款活动)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被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祟高境界所感染;学习了课文,我们会由衷地赞叹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更应学习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课文的结尾写到了四五十年后,当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第20篇:学习《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龙宫九年制学校:娄邦国

为贯彻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黔教法发[2011]152号)结合市、区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提高自身认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树立爱国意识、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本人在2011年9月——2012年暑期期间自学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作如下小结:

一、学科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呈上升趋势;而且低龄化、危害程度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在学科教学中寻找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我们都知道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与法制问

题有关的人物、事件;也不乏凶杀、复仇、违规操作导致恶果等情节。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各个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只要我们认真专研教材,随处都可以找到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三、情境教学法

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学科知识,提高法律知识的能力。 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有智慧。当然不能本末倒置教学过程应以学科教学为主。不能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法制教育中去,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得不偿失,即完不成教学任务又无法让学生懂得法律。要注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法治部分只需要了解,再说我们大多数教师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根本无法讲透法律。

四、法制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学生,更不能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法制教育也必需因材施教必须掌握好度。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

效性。

五、学科教学法制教育工作对自身的要求

作为老师首先要提高思想、不断的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知道身边更多的法律事例,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责任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变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2012年10月31日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