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 导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16 08:41:3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学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创设问题”在学案导学中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 也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使学生知道思考什么,从哪些方面思考。所以,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学案导学的质量。

1.问题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即: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点,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设计在“将来发展区”时,学生“够不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设计在“现有发展区”,学生“已摘到”,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当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所以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问题的设计要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为关键点,做到“有的放矢”的突破。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3.问题的设计要以学习方法为亮点,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巩固复习。

4.问题的设计要以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过程为着力点,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物理学有很多重要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均是直接进行纯理论推导而得出。结果多数学生明白推导过程,而应用却无从下手。所以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可将纯理论推导改为设计一组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活化”的程度。

5.问题的设计要以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为落脚点,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物理世界的直接体验,理解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

总之,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效果的关键和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的关键,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认识该问题的始点出发,按照学生认识该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上升到问题的终点,得出结论或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推荐第2篇:初中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和谐发展论文

“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R.M.加涅提出的名言,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而教学策略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方式,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贯穿教学策略这一理念,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中如何贯穿教学策略这一理念,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渗透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能真正达到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的目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下面就策略中“导”与“学”,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导”与‘学’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中

(一)诱导试学

1.教师诱导入课

教师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或是谜语、游戏,或是一首诗、一段曲,或是新闻事件、身边小事,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2.学生尝试学习。

教师按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建议试学范围,让学生自读教材内容、图表、材料解决试学内容。最好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生生、师生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试学请况

可以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可以确定电型,个别谈话;还可以巡视检查等。教师对学生的试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学

1.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

在学生试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目标、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性的调整或设计教学程序,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教师因势利导

“导”的条件是“因势”,是对学生在试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里等诸多障碍,教师将其归纳总结,作为学生探究的目标,然后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此方法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完成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3.学生合作学习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试学中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研究探讨。

(三)开导活学

这里的“开导”指为学生广开学习的渠道,“活”包括两次含义:一是练习的设计要活,

二、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活

1.练习设计要灵活

首先“练”要贯穿整个教学中,是使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目的。其次要明确这里的“练”是广义的概念,是指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活”要求教师的练习设计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数量、难易度都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有创意、有新意,提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个性,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2.学习与生活结合

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长才干、学做人。

三、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教材教法的能力和教学机智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教法,吃透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不断进行教学再设计,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这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积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动机和发展;学生也信任老师,与老师在情感上相互接近。

(三)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这一环节具有隐形的特点,隐藏在教师的大脑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试学”“探学”“活学”中出现的诸多变化和需求,随机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想。

初中课堂教学策略中的“导”与“学”是互动、互助,交替进行和发展的。我们一旦解决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关系,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是审美艺术,此时的教学不仅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推荐第3篇: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体会

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体会

城郊学校 孙丽华

通过反复的观看景敏教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讲座后,景敏通过精彩的讲演,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和生活实际,传授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和引导,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理念。

教学过程是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教师是主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要研究学生怎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学生的是教学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积极主动思考,是否积极主动建构、理解知识。教学设计要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首先是课程目标。

现代教学不仅要把知识与技能作为目标。更重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师生在教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互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让学生有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学生就有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愿意学习。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注重宣讲当代主流,对学生以后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本学科思考问题的方法。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在今后教学过程尽可能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方法,使他们能对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将化学融入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要注意表明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设计意图反映了教学目标,设计意图越精细,则教学目的越强,体验和积累就会越具有针对性,课后反思时目的使向性会越强。

四、最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能动让学优生数量大幅度提高,能动让学困生数量大幅度减少,若让小组合作更有成效,要做分好组,分组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还有注意同学之间的关系。组间产生竞争。

总之,我要把这些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4篇: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淮阳中学小学部

彭程程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在改变。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由此可见,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决定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和起点,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则是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丰富多彩,学生积极性高,可是活动与教学目标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2.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了解。 3.设计了大量低效率的活动。

由于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所以现在很多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气氛热烈,形式花哨,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有效性。那怎么样才能算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呢?本人将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这两方面并结合实例来浅谈自己的见解。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起点,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的活动内容。本人认为,设计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活动应有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评价一个课堂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依据,在课堂上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吃透教材,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做一些学习链接,分析哪些词汇与句型是学过的,哪些是重点与难点需要重点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湘少版六年级下册Unit 5 Our earth looks like this in space.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以春游为话题让学生猜测今年会去哪里春游,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学生热情高涨,不断的猜测今年可能去的地方。最后还是教师自己引出了今天需要学习的词汇之一“space museum”。所以该项活动的设计出现了教学目标的错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本没有用到本课的目标语言。 而另一个教师直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介绍了“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并展示了他带回来的一组航天照片。简单明了的围绕本课的语言目标进入了本课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在这个教学活动上第二堂课没有第一堂课表面上的那么热闹,那么动,但是评价课堂活动好坏的关键不能看在表面上的活、学生在形式上的动。我们应该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活动?”“这个活动与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

(二)活动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游戏。

游戏能使人感到快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穿插游戏,比如在孩子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小学生最喜欢的炸弹游戏。不仅复习了单词又提高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导入时候设计一个找一找的游戏,帮助老师找到丢失的帽子。于是教师就自然的导入了湘少版四年级下册“Unit 1 It’s on your head.”的学习。 2.歌谣。

歌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有利于化难为易,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比如在湘少版四年级下册“Unit 5 Peter is writing.”中教师就运用了这么一个chant: What ,what,what is he doing?He is drinking.What ,what,what is she doing?She is cooking.What ,what,what is he doing?He is sleeping.What ,what,what is she doing?She is watching.学生在这种朗朗上口的chant 中轻松的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句型,并且配上一段有节奏的音乐,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充分激发出来。 3.英文歌曲。

英文歌曲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其产生学习兴趣,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其“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而且英文歌曲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句型,其中也不乏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句型。在教学中,运用歌曲辅助句型教学,使之与句型教学互相促进,两者密切结合。如在湘少版四年级下册“Unit 4 Can you write in English?”中就引用了《Fly,Fly,Fly,Fly,butterfly》来巩固现在进行时。 4.表演。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语言教学离开了实践就成为了毫无意义的空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创设时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说,有机会用。比如在湘少版六年级下册“Unit 4 Planting trees is good for us.”中,教师在学习完本课重点句型与词汇后,设计了一个情景:植树节来临,大家一起来到山上植树。同学们边植树,边讨论着植树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意义。这样生动的情景表演,让学生卸下了心理包袱,把学习的语言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出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更容易使学过的内容根深蒂固的留在脑海之中。 5.多媒体。

小学面对的主体对象是活泼好动的小孩,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所以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既能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辅助他们掌握一些英语知识,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这一句型时,我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以下五个地点的语言交际情景:At Peter’s home、In the zoo、In the park、In the garden、On the farm,每个情景中都会有各种不同的人物或者小动物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情景进入,再运用自己所学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 am „或者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进行一问一答。在四人一小组的大力合作、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中进行简短的英语交流甚至是富有想象的对话,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活动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教育教学方面就要多准备色彩鲜艳的具体的教具,或者设计一些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萝卜蹲,红绿灯等。这样既可以吸引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思考。

三、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活动设计得再好,如果缺失相应的实现环境和实施策略,是不可能实现课堂活动整体的有效性的。在实施课堂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活动要有明确的指令。

每个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用清晰的指令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步骤,活动的时间,以免造成学生的误解,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或延缓教学进程。最好是在讲清楚指令后再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自己来示范,这样可以使参与活动的师生双方都很清楚各自的角色,而且,还使教师讲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相对增加。

例如,在学习“What is he /she doing? He/She is ```”的时候,教师拿出许多图片,让学生用“He/She is ```.”来描述,可是考虑到这个活动比较单一和雷同,所以教师加上了男生问女生回答或者女生问男生回答的环节,并采用了男女的竞争机制。可是就是指令没有传达明确,导致课堂上,男女混读的现象。如果教师在下达指令后,又能让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来示范一次,学生一定可以明白很多。

(二) 小组合作活动要注重实效。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参加,体验,合作”的学习氛围。因此,许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设置情景表演,可是在课堂中学生所花费的时间与取得的效果却并未成正比。教师发出指令后,学生开始在教室四处找伙伴,关系好的学生一块,成绩好的学生一块,可是成绩较差的和关系不好就呆呆的坐在那里。就算找到伙伴了,他们更喜欢的也是那种和朋友在一起的打闹。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开学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个人交往能力水平来划分成不同的情景对话小组,并兼顾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通常我们会将水平较高的学生和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搭档分组,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专家指出:“考察英语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花掉大部分的时间去学习新授,剩余的操练时间也很大部分被学生自己给浪费了,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单方面的积极,不争取教学的主动性,是无法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例如教师经常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操练单词,学生确实也认真的去读了,可实际上学生是用嘴巴读的,而没有用心去读。因此,我觉得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精讲大约二十分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四) 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评价和反馈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强化优点、指出不足和提供建议。但在小学课堂中教师使用的最多的就是“Good”、“Wonderful”之类的评价语。这种评价语太抽象、太空洞,学生根本就得不到点拨和提高。例如在情景表演中,台上的同学不管表演多少次,没有教师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学生都很难进步。而台下学生就坐在下面,他们的任务就是听,看,鼓掌。可是台下同学是否在听、听到了什么、听懂了多少,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监测和反馈。或许教师可以就表演发问,或者让台下的学生充当小评委,使学生主体效能发挥出来。

(五)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活动需要教师的预设,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但生成是对学生的尊重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四.结束语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牢记教学是人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让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交流的内容和交流的能力时,课堂才能真正互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

3.黄秀群《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0.09

推荐第5篇:真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真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真学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个人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 李政涛 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推荐第6篇:小学英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设计与实施

《小学英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设计与实施》1

今天是我参加远程教育培训的第二天,我看了关于《小学英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设计与实施》的课程,感受颇深。

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最大、最可靠的英语输入来源。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指导的指令语,也是对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 而且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所以我们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这样能促进学生在语音、语法的方便的正确掌握。

今后我会继续关注。

推荐第7篇:实施新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实施新课堂的心得体会

暑假前就听说邯郸即将掀起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热潮,可总以为这件事离我很远,毕竟那是一种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现在,我们学校也要实施新课堂教学,由于准备不足,一时间心理感到慌乱,“杜郎口”式的教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又应该怎样去驾驭这种模式,如何去进行试验?我心中充满了疑问。于是,我根据别人的指点,在网上找到了“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视频资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也是课堂吗?”喧闹嘈杂的场景,学生似乎无序的做这做那,看不见教师的管理,也不见谁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保证吗?”我不禁这样问。

时间和沟通打消了我的顾虑。通过与别人的探讨,听了别人的介绍,也从网络中也看了不少的相关介绍和视频,我也确实感受到了杜郎口中学的特色和成果。有如此高的升学率,有如此多的参观和学习者,有这样大的轰动和影响,使我深信杜郎口的教学绝非浪得虚名,一定有他的很多优点,而这些也真的使我向往,甚至于让我有些嫉妒,恨不得也能像他们那样,这不仅对孩子们都是有好处的,对我们同样也是。

一段时间以来的尝试,让我也感受到了教改的魅力,破除陈规,探索新的路径是挑战,也有乐趣。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带着这种心境继续努力,寻求突破。

推荐第8篇:物理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物理探究式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实施心得体会

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容目标教学,浓度教学,成功教育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而制定、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以学习求新知,化知识为能力,进而全面提高素质。

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明揭示学习目标后,指导学生经过独立自学发现疑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讲明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让学生教学生,所谓的“兵教兵”,就是建立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把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安排两个中等生和两个学困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各组员按自己的水平承担相应的工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及教师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充分注意到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创设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接着进行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最后进行反思,即对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先谈,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模式应用得当,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每一步都有明确任务,明确的时间、明确的学生检测,学生重视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堂作业从根据上杜绝了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提高了作业反馈信息的可信度,老师的课后辅导也有了针对性。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模式,就会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了这样一条轨迹:由不会——会学——学会——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兴趣——越学越爱学,这样教学质量就得到保证。这种模式重在学生思维的创新,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品质。它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强化自主意识、培养自学习惯、促进快节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通过促进自主学习,形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总之,自主学习并不是优等生的专利。教学过程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教学中要针对后生的特点,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鼓励指导,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为他们设计一些适合它们的简单问题,为他们补习旧知识,提前为他们介绍新课的内容及重难点,只有帮助了后进生,全班的整体学习水平才会提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举一是为了反三”的教学目标。

推荐第9篇:实施新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实施新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下面把我的几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

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推荐第10篇:语文教学中导学式教学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中”导学”模式的运用

田云锐

导学式教学,在我国教育中有久远的渊源。孔子有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举一反三,具有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句话可以看作导学式教育思想的发端。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主张‚君子引而不发,正如引弓不发,跃如也‛ ②。其意思是说,教师要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象教射箭,拉满了弓,但不发射,只是教其方法,让学生兴奋不已,自己去体验,从而有所得。孟子的教学思想可看作是一种‚诱导式‛教育思想。孟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兴趣和得到心得。到了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大胆主张:‚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③。他的话,更是直接,科学地揭示了教师的‚引路‛与学生自读自学之间的关系即‚导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乘着改革之风,语文教育界的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广泛开展起来。一时间,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导学‛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的代表是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和重庆市著名教师黎见明。他们是当今导学式教学的倡导者,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他们的努力,基本创立了导学教学 法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知识和学问是无止境的,现在,全国有无数的语文教师与日俱增在对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不断补充、丰富、扩展着这片领域。

笔者认为,‚导学式教学‛简单地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督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并运用心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教学过程。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导学式教学‛重视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认为语文学科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综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去探索、探究、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去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把学习活动看作自己的需要,使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另一方面,‚导学式教学‛认为学生毕竟不成熟,他们虽然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探索,但他们的奇思妙想有很多不成熟,他们经常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障碍,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站出来,给学生合理的引导,使他们提高认识,获得技能。

二、重视课内课外导学相结合。

‚导学式教学‛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认为中学生学习语文除了从课本、课堂学以外,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一句话,‚导学式教学‛认为中学生学习语文应课内课外想结合,老师的‚导学‛也应课内相结合。

三、重视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

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学应当要求学生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另外,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中学生在学习,在语文学习上粗心大意、浅尝辄止的现象屡见不鲜。‚导学式教学‛认为这些决定了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导学”式教学?

‚导学‛模式包括的语文教学内容,听说读写兼顾,读写这主。 对阅读教学而言,‚导学‛就是‚导读‛,那么,怎样进行‚导读‛呢?

一、对教学中需要精读的名篇佳作,我在教学上‚导读‛的作法是这样的:

‚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因为同样的文字符号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由文字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不完全相同所致。任何阅读,阅读主体都要在自己头脑中所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获得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④。这段话科学地概括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也深刻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而阅读教学呢?‚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⑤。这句话又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另外,‚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⑥。我在基本遵循以上原则、规律的基础上将阅读教学‚导读‛的过程分为了四步,即: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点拔感悟→评价迁移。下面以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这四步教学的具体过程:

第一步:初读感知

这一步‚导读‛的具体作法是教师先创设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读文章,读完后思考并回答教师创设的问题,以此方式达到初步感知全文。

《最后一课》的教学,我首先创设了以下问题:

(一)、作品主要写了什么?

(二)、作品的结构怎样划分?

(三)、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四)、你认为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五)、‚我‛( 即小弗郎士)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

我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读完之后凭自己的直觉和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要把以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之后老师抽答。

包括本文和其它精读的文章,在初读之后对教师创设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作出五六成准确的回答,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回答不完整,片面化,太简单。如对‚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为‚是个严格的老师‛,或‚是个平易近人的人‛,或‚对工作有满腔热情的人‛等。

通过以上第一步,学生对我创设的这些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准确的认识,很显然对文章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整体感知。

第二步:细读理解

这一步,教师的‚导‛是告诉学生,经过第一步,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比较准确的整体感知,但是还不够,还需再读、细读,以进一步加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读的时候要反复揣摩语句,反复思考问题,并将思考所得补充到第一步做的答案上去。教师还告诉学生,再读、细读完成后, 先‚小组合作讨论‛,再‚ 老师抽答、争论‛,以不断补充、完善问题的答案,使之更全面、更准确。这一步,学生的‚读‛是在遵循教师要求下的读,学生是主体,有充分的时间的读、思考、讨论。

在学生的读、思考、讨论完成后,教师即对第一步回答得不够好的问题进行抽答并要求学生争论、论战,当学生回答臻于完善、完美时,教师适时给予表扬,肯定,之后导引到下一个问题上。

通过以上导读、导议,学生能对文章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入,同样以‚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韩麦尔先生是个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开诚布公,襟怀坦白,无限依恋学校和自己的学生,有深切国土沦丧之痛的教师。这样,很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初读感知时大大进了一步。

第三步:点拔感悟

这一步的‚导读‛,一是教师指点、点拨前面学生回答得还稍有不足的问题,二是教师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体现教学目标‛这一标准,提出一些前面没提的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写法、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同样先学生思考作答,后教师指点、点拨。三是

一、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向老师提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老师通过点拨达到感悟。

同样以《最后一课》为例,首先,对‚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 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有关语句、段落,更进一步指点、点拨学生,除了你们说的以外,他还是个‚响当当的,顶天立地的爱国者‛,‚他有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以此让学生充分深入地领会、感悟这个问题。其次,我再创设了‚作品描写小弗郎士进教室后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是哪些异常情况?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应怎样理解?‛等问题,和前面一样,这些问题先学生思考回答,后我根据文章和相关语文知识指点、点拨学生正确领会感悟,并作好笔记。最后,就是我在听取学生提的各种问题后给予学生指点。

这一步,体现了鲜明的‚导读‛的特点,虽然这一步费时费力,但通过这一步,学生对文章各方面问题的理解感悟会有质的飞跃。

第四步:评价迁移

我所主张的的整个‚导读‛是‚出入阅读‛这样一个过程,前三步可以说是‚入‛,那么这一步呢?很显然这一步可视为‚出‛。

这一步,因文而异,教师要顺势而导;这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一步,主要作法是教师创设和文章有关的问题或话题,要求学生回答或写作,使学生既达到评价,又达到迁移。

仍然以《最后一课》为例,这一步我创设了‚联系个人实际,谈谈小弗郎士懊悔以前荒废学业对你有何启发‛?‚你最钦佩韩麦尔先生什么品质,为什么‛?‚通过了解法国人上最后一课的情景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为什么?‛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最后一课》和其它精读的篇目,在评价迁移这一步,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关于人生、文学、艺术、审美、道德、历史、社会、法制等各种经历、感受拈到课堂来,追求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言论。使学生主要不是面对知识,而是面对生命问题引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上去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的语文教育观是大语文教育,学语文要处处和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和各种知识联系到一起。

二、鼓励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导读‚

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才能由点连成线,由线构成面,由面演成体,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学生必须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要搞好课外阅读,老师的导读很重要,导读的主要方面有:导认识、导兴趣、导读物、导作品、导读法等,鼓励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导读可以加强阅读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到很多终身受益的知识。

写作教学怎样‚导写‛?

一、课堂作文‚导写‛

(一)、作文前的指导(立意和选材的指导)

很多学生写作文感到难,我认为他们感到难的第一个原因是立意难。但立意并非真的很难,所谓难者,乃是不得法而已。‚意在笔先‛,好的立意是奠定一篇好的文章的基础。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在学生写课堂作文前重视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立意。例如写作《冬天的早晨》,我问学生‚写这个题目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多数学生说表现冬天早晨寒冷,少数学生说写冬天早晨景色美。我告诉学生第一种立意平淡、缺乏新意,第二种立意要好一些,因为多数人认为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春天才美,冬天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冷,能反其道而行之,想到冬天美,就令人感到新颖别致了。接着我又追问‚还可以确立其它主题吗‛?学生们沉默不语,我知道他们的思路、思维打不开,于是启发他们:

1、描写冬天早晨特有的迷人景象,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2、通过描写冬天早晨的寒冷以及人们早晨活动的情况,歌颂人们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坚持工作学习的精神风貌。

3、通过描写早晨奇寒难熬,万物凋零的苍凉景象描写,表现出渴望春天早日来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冬天早晨奇寒难熬,万物凋零的苍凉景象描写,并与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微型机省略的景象进行对比,领悟到一个人失意遭难时,不要泄气,要充满希望,表现‚人生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就要到来的主题。

这次立意指导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经过多次类似的立意指导和立意训练,学生们感到作文不难了,立意不难了,甚至很多学生感到写作文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认为学生写作文感到难的第二个原因是选材难,征对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从分析名篇佳作入手,掌握选材方法。我告诉学生,《背影》一文之所以写得新颖和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因为作者写的是自己回家省亲和父亲送别自己的真实经历,写的背影是自己内心切身感受。当时作者家境潦倒,此种情况下亲人分离最令人伤感,也最使人难忘。父亲的背影所含的意蕴是多方面的,是深刻感人的。有儿子对身处逆境中父亲的同情,有因为父亲亲自送别自己的感激、还有以前不理解父爱的惭愧等,都在看见父亲晃动的背影这一瞬间迸发出来。父亲的背影撞击着儿子的心,点燃了激情的火花,作者灼热的情感通过笔墨得到淋漓尽致的渲泄,文章浑然天成又感人肺腑。分析完之后,我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要使写的文章新颖又能打动人,在选材上就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你的亲身经历必定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必定会很新颖;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必定是别人没有感受过的,是真情实感,所以必定能打动别人。

(二)、作文中指导(巡视提醒)

在学生写文时的20-40分钟时间里,教师干什么呢?我的做法是走五圈、五看、五点拨,具体如下:

走第一圈,看全班学生的选题情况,同时了解学生这个题目从哪个认识角度去写,选什么材料,适时给以点拨指导。

走第二圈,看全班学生材料、语句有没有体现主题,点拨学生材料、语句要围绕主题。 走第三圈,看学生的细节描写,点拨细节描写要炼字炼词,要体现中心,减少盲目描写。

走第四圈、第五圈要重复上述几个方面,然后重点点拨写得有创意的学生和写作困难的学生。

在巡视中教师要一边看一边指导。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点面结合的导写效果较好。

(三)、作文后指导(批改评讲)

1、淡化精批细改,注重重点讲评。

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对学生作文每篇精批细改必定是不现实的,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收上来,了解整体情况,‚重点讲评‛意在使作文评讲有征对性。

2、重点讲评的方法:

重点评讲,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反馈,并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补短‛;可以使师生双方营造出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激发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人格和作文的双重发展。在讲评上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上好讲评课,多说好话。

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的进步。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越要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一学期中至少有一次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2)、对比评讲。

这是将两类或几类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作文各选一两篇进行对比评析,通过对比,文章的优缺点就更清楚了。不仅甲乙两人的好作文与差作文可以对比,同一学生的差作文和好作文、同一篇作文的初稿和修改稿,供学生作为模仿材料的范文和学生模仿范文的作文等等,都可以进行对比评讲。

(3)、学生现身评讲。

前几种方式都是老师评讲或以教师为主进行评讲,学生评讲,顾名思义,自然是以学生的评讲为主。有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也较稳定,他们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读写结合,或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锤炼语言等方面,有这样和那样的体会,可以让他们把自己体会最深切的东西写出来,经教师审阅、修改后,由他们在作文讲评课上介绍写作经验。有的学生原先作文成绩不突出,但善于学习,作文进步很快,也可以让他们总结一下心得、体会,向同学们汇报。这些同学现身说法的评讲,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评讲,人数不宜太多,一次以

三、五个同学为宜,学生讲后,教师要作小结,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收获。

二、课外练笔‚导写‛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多写多练。在课外练笔导写上,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以最大程度的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或不命题。举凡化合物速写、景物描写、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均可写入练笔本中。

其次,教师要及时批阅,定时进行讲评,使学生对随笔写作保持持之以恒的兴趣,完成由‚勤写‛到‚爱写‛的转化。作文最怕等。等的时间一长,学生会对作文的兴趣冷淡。每次作文写完,学生总希望及时了解到老师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教师及时的批阅就尤为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星期一将随笔本上交,老师迅速浏览批阅,有时打等级,有时给分数,有时批一两名肯定鼓励的话,有时提一点改进的意见,当天就把随笔本发下去。此举是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耕耘的成果,享受作文的乐趣,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及时投入新的写作。遇到精彩的好文章,会适时让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有时也把优秀作品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或在教室里张贴;有时帮助他们向有关报刊杂志推荐稿件。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导学‛模式的意义

一、导学式教学可以激发、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学式教学,改传统‚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为‚导学‛为核心的结构,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导学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数,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与生机‛。启发引导式教学,改革了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和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导学式教学课内课外结合的鲜明特色,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他们感到新鲜新奇,可以使他们觉得每节课、每天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积累,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导学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不同学生有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语文阅读、写作中则表现为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见解深刻,有的长于形象性,有的长于感悟,有的情感丰富等等,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导学式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语文阅读、写作中呈现的不同个性,灵活引导,使之自我发展,良性发展,从而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导学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作用非常大。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语文读、写、听、说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一旦形成后是短时间不易改变的、自动化了的语文行动方式。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能产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认真作笔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提问的习惯,质疑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写作中讲真话,诉真情的习惯等等,所以‚导学式教学‛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① 摘自《论语.述而》 ② 摘自《孟子.尽心上》 ③ 摘自《朱子语类》

④ 参考《语言,民族文化的根》(选自《审视中学语文教育》⑤参见《中学语文教学法》第126页。社)

)。 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第11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盐城市冈中小学 尹晶晶

思考:1.什么是英语课堂教学语言?

2.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具备什么特征? 3.作为教师,你在课堂上用英语做什么?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为主,书面语(板书、课件)与形体语言等配合运用的 特殊语言系统 。

(一)教学语言不同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它受到教学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外语教师经常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外语水平调整和修饰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了“一种简短、简化、规范的,在语音、词法、句法、语篇层次上经过修改的语言。”

发音:英语教师经常会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夸张的发音,或延长停顿、或放慢速度、或抑扬顿挫,或加重语气等。发元音时较为清晰,而辅音连缀现象较少见。

词汇: 较多地使用基本词汇,较少地使用口语体。

语法:尽量使用短句,较少使用从句,大量使用现在时,句子结构完整规范。

(二)教学语言不只是口语,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语言系统。教师在口头使用教学语言时会使用形体语言加以调整和配合。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等,能与话语配合或单独使用,它不但能够增加语言的表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或一定场合能代替语言,或者能弥补口语形象性上的不足。教学语言有时也会出现笔语形式。如:有时教师把较复杂的活动指令写成板书或用 PPT 播放,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程序和要求,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

(一)规范性

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说者只要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达给听者,交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在语言上出现一些不规范是允许的。但是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则不能有错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可能模仿,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教师准

确、规范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听力训练和对知识的巩固,也能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这包括语音规范、语法规范和词汇的规范。

(二)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楚、无歧异。经常使用基本词汇、短句、祈使句。配以肢体语言、图片,必要时用少量的中文说明。要干净利落,让学生明明白白。不必要出现的语言教师尽量不要出现。

(三)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要 符合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与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语速、语法、词汇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而有所变化。

(四)启发性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理解的情况,选择适当、有效的方式,如引导、诱发、提问、点拨、举一反三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发他们的思考,帮助他们掌握所学内容。

(五)激励性

通过肯定、赞扬、欣赏、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信心。

(六)生动性

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课堂教学中语调的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使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合适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关键词的重读能起到引起注意,促进思考和重点记忆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范畴和功能: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教学用语(词汇学习、语法学习、讲解课文、布置作业等)

教学组织用语(交代教学计划、布置、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控制课堂纪律,请求帮助等)

沟通用语(打招呼、询问考勤情况、评价学生表现、讨论和交换观点或看法等)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最大、最可靠的英语输入来源,可以帮助教师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和真实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本身起着对目标语使用的示范作用,它既是一种工作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对教学语言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坚持使用英语教学语言的动力,自觉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和使用的科学性。我们发现,

教师的教学语言到位了,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听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四、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

(一)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课堂用语有很强的示范性,对学生表达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的一些错误会影响学生对某些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掌握。 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较多地使用英语教学语言,但是问题也是比较多的。在此我们举出一些语言使用不够准确、规范的例子,请大家诊断,分析和纠正。

例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color is it? Do you know what does this word mean? It's a big room.You also can say “It's a large room.” Now I can plus “er” after this word.Can you make a sentence about “How long”? How to spell this word? Work in pairs.Discu each other.问题诊断:问题主要表现为语序不对,用词不当,结构不完整等。 1+2+3 语序错误,特别是宾语从句中的语序错误较为普遍。 3+4 用词错误,只看词义,不顾词性;随意使用介词

5+6 句子结构不完整。特别是第 5 句,没有主语和谓语,很不规范。但目前仍在被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使用。

教学语言不规范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中文式的英文或半中文、半英文的课堂教学语言。这样的问题不仅体现出教师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也反映出有些教师仍然在用中文进行思维,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 例如:王东,你记不记得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 be made of ”和 “ be made from ” ? Turn to Page 13 ,做练习two .Let's together read it.问题分析:一些教师把对课堂用语的要求等同于日常交际口语的要求,忽略了准确性。备课时没有进行课堂用语的设计和准备,课堂上

使用的语言多为即兴表达,随意性较强。还有一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自身口语能力有待提高。希望广大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能引起充分重视,并在实践中努力解决。

(二) 注意连续指令语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虽然教师的课堂教学指令许多是单句,但有时也需要布置一些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一个复杂的教学活动可能有几个步骤,要按顺序逐步完成,在各阶段学生会做不同的事情,并达到规定的要求。教师在布置这样的教学任务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要把活动内容、先后顺序及要求逐一讲清楚,并确认学生已经明白,然后才可以开始活动。否则,课堂上有可能出现混乱,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或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教师指令例 1 :

T: OK, everyone, would you, Maria, sit down? Now what you have to do is, when you, you take this sheet of paper that I'm handing out now and keep it secret.And some of you are “A”, it's written at the top, and some are “B”.OK, can you see that? Don't show your paper to anyone and then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to your partner.Sit face to face.Could you move your chairs around and describe what's on your paper so that your partner can find out what's different, and you must agree.Then when you find something, you draw it on your paper.OK.Do you understand? 问题分析:

1.教师给指令时,一些学生还没精神集中,维持纪律的指令和布置教学活动的指令混杂。

2.没有说明活动目标。(半句话)

3.指令没有逻辑性和顺序,中间没有停顿。

4.语言表达不清楚,难以理解。„so that your partner can find out what's different, and you must agree.Then when you find something, you draw it on your paper .5.一些语句过难。 Could you move your chairs around and describe what's on your paper so that your partner can find out what's different, and you must agree.6.检查理解的方式无效。

教师指令例 2 :

Just now we read a text about “Pets” .(说明与前一活动的联系) Now I would like you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活动内容) on page 38.We'll see how well you understand the text.(活动目的)

So, let's form groups of four, (活动步骤 1 ) and discu the questions .(活动步骤 2 )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n the text .(活动步骤 3 ) Then I will ask one person in each group to tell us the answers.(活动后的反馈要求)

Is it clear? (Yes.) Now what should we do in groups, Li Hong? (检查理解) How many of you in one group? What shall we do after the group discuion? Good! Now, you have 5minutes (规定活动时间)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There you go (活动开始指令) „ five minutes.(Students organize themselves into groups) Don't forget: one person should report to the cla.(Discuion in groups -Teacher walks around and aists here and there.) We've got one more minute left.Please get ready.(Discuion goes on) And that's it.Time's up .(活动结束指令) Now I want to hear your answers.(student's report.) You all did a good job.You had a good discuion and your answers are reasonable.(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Do you still have any questions? (提问空间)

分析:教学指令逻辑性前强,表述清楚,按活动层次逐一布置,对活动的内容、目的要求明确。检查方式有效。

(三)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

教师使用课堂用语的目的是为了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沟通,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水平,能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教师的说话意图。因此教师要用符合学生实际的、他们所熟悉的词汇来组织课堂教学。否则, 必然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急躁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时多以自己的语言水平为准,没有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和控制语言,造成语言过难。

例如: (Linda is ill .) What suggestion will give Linda when you call her after cla? We shall make a dialogue wit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ions in Speaking up we learnt yesterday.“troubled” means upset or not feel quiet.

Today we have three activities.After each activity, we'll do a self-aement.问题诊断:这些句子没有错误。但作为英语初学者的某些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会有困难。其中出现了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如:

suggestion, upset, self-aement 等。一些句子带有从句,结构过于复杂,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法基础是不能理解的。还有的句子包含了一些不必要向学生交代的内容,成为学生理解中的包袱。

问题分析: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教学语言应具有可接受性。使用随意或照本宣科;也没有 严格界定哪些话应说给学生听,哪些话应是教师心中的 “ 潜台词 ” 。

希望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 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 对语言认真加以设计,在特别是在基础阶段,要适当地调整和修饰其语言结构,还要随着教学进度和学生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更换词语和句子结构,丰富其词汇,逐渐增加难度和新的内容。在教学语言的使用当中还要主动滤除那些无关紧要并影响理解的内容。对于初学者要特别避免使用术语。这样 才能使学生及时领会教师意图,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实效性。

(四)注意教学语言的灵活性

由于课堂用语是经常在课堂上反复使用的语言,在教学中, 我们虽然要注意语言的复现率,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使用课堂用语。有时同样的思想和内容,也应尽量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也扩大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我们应积极考虑让学生感受同一含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的问候语可以用 Good morning,cla! Good morning,children! 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等等。在要求学生对某一单词或句子重复时,我们可以说 Again , please.也可以说 Repeat, please! Once more, please! 等。询问名字时可用 What's your name? Your name, please? 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 等等。

目前在教学语言灵活性方面的问题是一些课堂用语出现频率过高,甚至已经失去了句子本身应具有的意义,有些甚至成了教师的口头语。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例如:在一节课上反复出现: OK! Right? Understand? 等, 频率极高,多达数十次。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说明了灵活使用英语的重要性。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价语的灵活性。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与表扬,千篇1律地使用 “OK”“Good”“Very good” 这几个词,显得过于笼统和单调,起不到鼓励和激励的作用。希望教师能够根据学生表现情况,适当增加相关表达方式。这一点在后面还要详细谈到。

这里需要指出:灵活性和多样化不排除重复性。有些句型(教学中的重点句型或重复不多的句型)应有意识地放到课堂用语中,通过反复运用,使学生加深理解可,学会正确使用。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用语使用中灵活性和重复性的有机结合。

(五)遵循尽量使用英语的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尽快建立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要尽可能使用英语,注意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课堂用语的使用应 体现 “ 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 ” 的原则。这就是说在课堂上,凡能用英语表达的,并估计学生基本能理解的东西,就尽量用英语表达。同时我们强调,尽量使用英语并不排除必要时教师可以使用母语。因为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语言,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无法正确地运用语言,教师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这时如果

教师用汉语把意思说出来,学生立刻就会明白该句子结构的意思,这样也能节省出更多的教学时间开展其它的教学活动。

在一些情况下可适当利用母语,如:解释抽象的单词和概念,复杂的句子结构或语法点;组织复杂的教学活动;通过翻译检查学生的理解等。但中英文的使用要有原则和严格界定,尽量避免中英文混杂的现象。

(六)注意使用委婉语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也应体现这些理念。要表现师生的平等和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比较以下指令语,确定哪一种适合于在课堂上使用。 John and Marry, please stop talking.John, shut up.Marry, dear, could you let me continue? 分析:第一种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简单明了,也礼貌得体。第二种口气强硬,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第三种过于亲昵,不适用于正规、严肃的场合。

教师在发布教学指令时经常会用到祈使句,因为祈使句简单明了,能够增强教学指令的执行力。指挥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尤其是指挥集体学习活动时效果很好。但考虑到语言学习活动的情感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压力等,教师在对个人或小组下达教学指令时应该适当使用表示“请求”的委婉语气,如 “Would you Please...?Could you...?Shall we...?Let's...?” 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

比较以下几个意义基本相同的教学指令,看看它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Command: Say it again.Request: Will you please repeat? Suggestion: Why don't you try it again? 分析:这几个指令语表达同一内容,效果却不相同。命令式具有结构简单、表意清晰等特点,然而过多地使用这种形式,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紧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请求式语气比较委婉,给人感觉亲切,礼貌,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也是日常交往中最常用的。建议式具有激励作用,在学生遭遇挫折、缺乏

信心或勇气时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情况和需求进行正确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是否采用委婉的请求语式发布教学指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不介意教师下达指令是否生硬,没有过度紧张的情绪产生,命令式更为简洁。

(七)注意评价语的针对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针对性, 做到及时、明确、有效, 避免敷衍和流于形式。

评价的针对性首先要体现在评价的准确。 应 紧扣学生的表现,充分体现等级与差异。使学生在得到肯定时准确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例如: Excellent! Good! Quite good! Not bad! 这几句评价语虽然都表示肯定,但肯定的程度是不同的,要正确选择使用。

评价的针对性还表现在评价的客观。如在对学生行为进行肯定时,也要说明还存在什么问题或不足。 例如:

Quite good! But we don't say “talk English”, We say “Speak English”.( 对正确的部分加以肯定,然后提供帮助 ) That's right.She goes to school by bus.Gose, don't forget /z/.Some students often forget this, because we don't have it in Chinese.(部分肯定,指出问题,解释出现问题的原因) Your spelling is correct, bu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 总体肯定,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 。 评价语要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对于学生的肯定要说明 哪里好,为什么好,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与众不同,教师要具体评价,帮助 学生发现他们的个性化亮点。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也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例如:对于观察力 / 听力好的学生可以幽默地说: You've got sharp eyes/ears.对于词汇量大的学生可以惊讶地说: How can you know so many words? Can you tell us? 对于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可以赞许地说: What a good idea! You are so different.对于能回答出难题的学生可以自豪地说: It's a hard question, but your answer is right.You are so great!

这种个性化的评价会使学生因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获得的赞扬感到兴奋,受到激励,从而产生成就感,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当学生犯错误或遇到挫折时,教师要避免使用如 You are wrong.It's not correct.等过于直接,完全否定,语气、语调冷漠、强硬的评价用语,也不要简单地使用 “Sit down” ,而是要使用启发、鼓励式语言,要多提期望 ,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例如: It's very close.Go on! Think it over.Don't be afraid.Try again.It doesn't matter.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五、如何提高使用正确教学语言的水平

(一)提高认识 用英语组织教学,对于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主要解决的是一个认识问题。每一位英语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课堂用语的重要性。

(二)虚心学习

首先指的是向书本学习。教学语言涉及到英语教学体系和专业知识分类的框架。不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和刊物,不熟悉一些课堂用语词汇,课堂上就会出现讲 “ 外行话 ” 的现象。其次,要向他人学习,向那些课堂用语讲得准确、流 利的老师学习。可以有目的地收看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优秀课例,注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揣摩其课堂语言特点,从中吸取养分提高自己的课堂用语水平。

(三)认真备课

每位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仔细、规范、详细地写下课堂教学用语,并能熟记备课中出现的预设的课堂教学用语,以便在教学时能流畅、正确地表达。

(四)慎重表达

当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语言时应考虑自己表达的语序、语法、用词等是否正确,而决不应随口、随意地表达。

(五)及时反思

对照备课笔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对于依然存在的困惑,要进行学习和与同伴交流,以逐步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水平。

第12篇:《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案例

《幼儿园健康活动设计:我会漱口》课堂教学案例评析

案例背景

研究问题:通过‚幼儿园健康活动设计:我会漱口‛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幼儿园健康活动设计的认识,感受幼儿园教学艺术的魅力。

问题背景:‚幼儿园健康活动设计‛是‚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中的 一个内容。‚我会漱口‛小班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认为健康活动就是老师教幼儿怎么做,幼儿只要掌握某些健康技能就可以了。我觉得学生这种只注重教师教的教育理念首先是不合适的,该如何引导学生建立以幼儿为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呢?我采取了‚优质活动观摩、探究和研讨‛的教学形式打开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以幼儿为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案例呈现

一、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T:‚你们会漱口吗?应该怎样漱口?‛(学生漱口并表达漱口方法) T:‚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健康习惯还没有形成,吃过饭不知道漱口,也不会漱口。按照幼儿健康领域的年龄段教育目标,需要我们教师教孩子学会漱口。该怎么设计这个活动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S:‚老师就这样设计,小朋友你们会漱口吗?今天老师来教你们漱口。‛ ‚老师出示杯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我们可以用杯子来干什么,然后说今天老师来教小朋友漱口。‛ ‚通过故事、儿歌教宝宝漱口的方法。‛

学生问题呈现:健康活动设计单单是老师教幼儿掌握技能就可以了吗?幼儿是否就能明白为什么要漱口的道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只有让孩子懂得为什么要漱口,才会主动去做。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思考健康活动设计的主要流程

T:‚大家都思考的是活动过程设计,也就是教学策略。在进行健康活动设计时,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教学策略,而是这个活动设计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T:‚我们首先要先确定活动目标,才能指引我们确定活动策略。《我会漱口》目标如何定位?可以从活动目标的三个层次来考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至少体现两个)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并展示目标,得出《我会漱口》的活动目标) T:‚根据活动目标,才能构思活动过程。‛

(二)打开健康活动设计思路

1、打开小班健康活动‚我会漱口‛视频,学生分段观看、记录并回答问题。T:‚开始部分教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这样设计开始部分有何作用?‛ T:‚教师为什么要设计丁丁的大嘴巴?这样设计可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S1:‚丁丁的嘴巴里的东西都是小朋友日常吃的东西,这样设计象做游戏一样,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S2:‚这样做,幼儿能明白自己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这为后面的漱口教学的做好了铺垫。‛

T:‚教师指导幼儿学习有规律地数丁丁嘴巴里的东西,涉及到了数数的教学,这样的安排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合适吗?为什么?‛

S:‚我觉得合适的,幼儿一方面在学数学,一方面又知道吃了什么东西,一举两得。‛

T小结:‚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个活动应该指向多个教育目标,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在这里根据教具安排数数,非常地巧妙。‛ T:‚数数的时间安排有多久?为什么这样安排?‛

S:‚时间不长,这是健康活动,不是数学课,安排的时间不能长。‛ T小结:‚这是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涉及到一些其它领域的学习,但是不能时间过长,否则健康活动的重点难点不突出,目标就无法体现。‛ T:‚漱口这一要求,是教师灌输的,还是幼儿想出来的?‛‚你从活动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觉得是老师灌输好呢,还是让幼儿自己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好呢?‛

S1:‚幼儿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活动中教师提问:丁丁睡觉了嘴巴里还有这么多东西,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把嘴巴弄干净?‛

S2:‚我觉得是幼儿自己想出办法好,老师如果是灌输的,幼儿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S3:‚老师在前面设计丁丁的大嘴巴,嘴巴里有五样食物,到这里提出问题嘴巴里有食物该怎么办,把为什么要漱口的原因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明白了。这种方法非常好,不是灌输是教师在引导。‛

T小结:‚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幼儿解决,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也很好地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要漱口’这个问题。‛ T:‚教师为什么用丁丁的大嘴巴来示范漱口?‛

S:‚自己漱口的话,漱口的方法是很难让小朋友看清楚的,教师用丁丁的大嘴巴来示范,所有的孩子都看得很清楚,都会掌握漱口的方法。‛ T:‚幼儿学习漱口是分几步完成的?为什么要分三次?‛ S:‚第一次是老师示范漱口,第二次是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漱口,第三次是幼儿集体练习。小班的孩子小,要多看看,才学得会。‛

T:‚教师又通过什么活动巩固幼儿的漱口行为?‛‚为什么要这样做?‛ S1:‚我觉得儿歌可以多教教。‛

S2:‚学习漱口的形式很多,幼儿觉得有趣。‛

S3:‚如果一直反复机械地练习幼儿会厌的,这样换形式练习漱口,幼儿不知不觉就练了很多遍了。‛

T小结:‚小班幼儿要多练习机会、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某项技能,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特点来灵活安排幼儿练习形式、练习次数等。‛

T小结:‚幼儿看自己漱口录像、儿歌伴随漱口动作练习,这些都是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以此来巩固幼儿的漱口行为,幼儿不会感到枯燥。‛

T:‚教师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把牙齿露出来拍照来结束活动?这样的结束部分设计有何意义?‛

S:‚小孩都喜欢拍照的呀!‛

T小结:‚漱口后牙齿洁净漂亮,教师通过拍照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这是一种符合小班特点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练习后获得肯定的快乐,有利于孩子形成漱口的良好习惯。‛

三、布臵作业

思考内容:设计中班健康活动‚我会刷牙‛,活动设计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帮助幼儿提高多种能力,获得技能。、

案例评析

本教学通过收集能体现新《纲要》理念的健康教育活动视频‚小班健康活动:我会漱口‛实例一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特点、兴趣出发。教师必须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健康的技能方法要讲得很具体很细,让孩子看得很清楚并较容易地学会;学习方法要多种形式,不能一直单一地练习……通过优秀的教学活动展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活动展示中探究、研讨、分析相结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了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即‚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兴趣、能力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教学活动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是否合适‛;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技能,学会对幼儿园的各种活动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评价,才能找到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乐趣。

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在选材与教学策略设计上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幼儿园各年龄阶段领域具体目标确定适当的、易操作的活动内容。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幼儿园小班健康课题‚漱口‛,先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根据学生设计时产生的问题呈现,提出问题:‚漱口的道理是硬灌给幼儿好呢,还是引导幼儿懂得为什么要漱口,从而主动去漱口好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此之前,学生们只想到了硬灌。在比较下,学生们终于意识到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先懂得为什么主动漱口的道理,才有可能会主动去漱口。

2、选择具有代表性且优秀的教学活动课例。优秀的教学活动课例对学生起到的是示范的作用。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对教学活动设计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真正理解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时只有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教学课例,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指引作用。有代表性的、优秀的课例,让学生较快领会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式,并且都来源于幼儿园实际,看似平凡但却蕴含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师高超教学设计水平。

3、分析课例时要逐层分析,细化分析。对优秀健康活动‚我会漱口‛的逐层展示分析,每个环节看过之后就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让学生‚看懂‛教学,让学生对优秀的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印象;其次是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们领略到教学活动设计的无穷魅力。学生通过细致的分析,知道教学活动设计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工作,而是具有‚技术含量‛的、充满成就感的工作。诚然,一个优秀的教育活动,不仅要达成教学目标,更要给人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美的享受。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练就一双能够欣赏教育活动的美的眼睛,关注全局关注细节,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活动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这一课程产生探究兴趣,才有可能把这门课学好。我们必须认真选择合适的教育活动向学生展示,更好地拓展学生眼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动设计灵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3篇: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杂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以往我们总感到:语文教学花得时间较多,但却收效较低,远比不上数学成绩,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谁读得有感情,谁发言最积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用心去帮助和感动他们,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学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练习的机会。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比原来有所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仅凭老师的嘴来讲和从字面上是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老师在那大讲特讲有多美多美,甚至读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这时采用视频教学,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第14篇:“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武家庄学区高庄则中心小学 贾瑞峰

经过近二年探索和实践,学校总结出了“六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全县实施有效教学”的背景下,以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小班教学实际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我应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自行建够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开放课堂,自主学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3、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往教学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后进生。在今后教学中,利用学生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差生,生生动起来的浓厚学习氛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且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做好引领,率先垂范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地方

第15篇:设计与实施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通用技术的教学是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确保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用技术目标的实现。

一、通用技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和教学一线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且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又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脱离教学实际,坚持这种研究,必将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另外,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新教材的实验中,学习和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不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从重知识技能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从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从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领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可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二者的相互协调。

1.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技术设计是通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贯穿于通用技术的整个课程。

我们不能片面地将设计理解为动脑,动手操作理解为实践。其实,设计过程中的调查、访谈、绘制图样、试验都属于实践活动。技术解决的是“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倡导“做中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践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领悟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是落实技术实践的具体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丰富多彩的设计课题,为学生投入技术设计实践提供一个平台。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中,讲到农药使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农药配置方案”的课题;技术与设计2中,讲到工艺流程时,教师可以设置“流程运行试验”的课题;电子控制技术中,讲到晶体管时,可以设置“晶体管制作”的课题„„设置多种形式的技术设计课题,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更宽泛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获得更真切的亲身体验,锤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学设计应强化“技术实践”的价值,为技术实践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保证技术实践的顺利开展。

3.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与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核心为课堂设计“空白”,学生对于这些“空白”的补充,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讲到“制定设计方案”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设计问题,如“给养老院设计一个能帮助老人健身的器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此时,学生便可依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并在设计方案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状况,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除以问题为核心留自设计之外,教学本身也应做到传授知识“留空档”,为学生留出分析思考的余地,提供学生用于思考的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例如,分析讨论“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问题时,教师可直接呈现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应当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此的理解和感悟将更加深刻和牢固。应当注意,教学设计不宜将课堂“空白”设计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自身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更应结合活动设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由,为学生提供选择余地。

4.通用技术是对传统劳动技术的大幅度改造,但仍没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

由于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所以,学习和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模式,可以使教师较快地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益和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通用技术的教学理论建设积累经验。但是,教学模式只是提出了教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把握了教学的主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还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和学的具体设计。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才能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的技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所以,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宴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 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以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由于技术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有产品,对产品的评价标准又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在对设计的评价过程上容易产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事技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工具、手段和步骤。一旦目标、任务确定了,方法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是十分恰当的。根据人的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方法适用范围大小程度来划分,通用技术领域里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技术方法,即人们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方法作指导,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类别的各种特殊技术方法的性质、特点、共性以及相互关系的规律性问题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如技术系统、技术控制、结构、流程、技术设计方法、预测方法、模拟法、试验法等,这一类方法是一种共同的技术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更规范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技术研究、决策和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随处能得到应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与哲学相通。另一类是特殊技术方法,它是各种专业技术领域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一个或有限的技术领域。例如,加工制作法、装配法、调试法等学习技术方法。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提出了“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在各模块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标准》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在讲系统的思想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下面两个案例。

搞某个建设项目,两个工程队的做法不一样:

甲工程队首先考虑的是要选择精兵强将,采用好的材料和设备;二要保证工程的每个项目高质量。在时间上先考虑第一步怎么办,再考虑第二步怎么办。认为工程的各个要素都好,每一步搞好了,就可以保证工程能最优。

实际实施中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例如,由于各个施工队伍相互配合不好,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窝工,即使每个项目都是高质量、高水平,但它们相互不协调,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结果。 乙工程队和甲工程队不一样,它考虑的是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以求得整体功能最优。它首先考虑工程的全过程怎么搞,再看每个阶段怎么搞;先考虑长远,再考虑当前,从工程的全过程来考虑每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协调和管理人、财、物,利用这些要素的巧妙联系和组合来组织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从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工程任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工程队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接着,让学生在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时,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和领悟系统思想和方法。

班上有几个学生对电子技术十分爱好,曾经参加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长距离遥控电饭煲工作的装置,虽然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但未能达到设计的全部要求。后来,他们用学到的系统思想的方法,重新审视原来的设计,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又用它来改进工艺,终于解决了原先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获得了奖励。之后,他们很有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认为有了技能,就能解决技术问题,现在学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它使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解决了电饭煲遥控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们从中领悟了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教材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维和方法去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维和方法去学技术,那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本《标准》的内容中经常提到了技术试验,正确把握技术试验教学的要求,对落实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及其作用。 1.对比试验法

通过两组或多组试验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权衡利弊,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它是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试验。

例如,为了找到棉花的良种,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下,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棉花进行对比试验,最后确定一种高产的、抗病虫害能力强、棉纤维质量符合要求、易管理的棉花品种作为推广。农业试验中,往往采用对比试验法。 2.析因试验法 。

它是一种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之得到完满解决。

例如,机械设备出现裂纹或早期失效,设备运转发生故障,生产工艺流程不稳定等现象,一时无法查明原因,就往往要转入试验研究,分析各种复杂因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性能试验法

它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对象的种种性能所安排的试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类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

性能试验的范围很广,例如,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韧性和抗腐性试验,许多机械设施的抗震性,收音机对广播节目的选择性、灵敏度试验,汽车的速度、油耗、舒适程度等。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曲折和艰难,并用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标准》内容中规定的技术试验要求,若因仪器设备等不足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试验。

各地要加强对技术试验方面的教研和交流,积极总结和推广教学中涌现的简单易行、教学效果好的技术试验的方法和经验。 (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要进行某一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由于试验过程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所以又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很多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后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经常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应特别重视合作性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关于如何做好合作性方式学习的几个问题。

合作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学习材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就行了。成功的合作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

一切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开始于有一个互相共同的小组目标,形成合作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确定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责任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行为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人都对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

3.小组的规模要恰当

小组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协作学习的成功。通常规模较小的组产生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它使所有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下面是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形成小组,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总的目标要求下,确立清晰的小组目标:“设计和制作简易的白炽灯台灯”、“日光台灯”;“调光台灯”、“光控台灯”、“多功能台灯”„„让学生自行选择,以共同的小组目标自然形成各个学习小组。

为了鼓励所有小组人员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制定了奖励办法:小组成员都达到分工后预定的目标,每个组员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分奖励。

同时在提供资源时,教师对每个组只发一份技术资料,学生们就必须互相分享资料,形成资源相互依靠。

为了形成分工不分家,设计和制作台灯时,一部分人主要负责台灯的灯罩、一部分人负责灯座,一部分人负责电路安装„„也有的小组以组成生产的流水线,只有当一个组员完成他的任务,下道工序的组员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查,让抽查到的学生向老师或者全班同学汇报他所在小组的工作;或随意挑选一个学生的作业来代表全组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措施比单一的目标互依更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教师又要求建立小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和次数,进一步激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小组合作中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快,做得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慢,做得慢,即存在“两头”分化的问题。在《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这一头如何加强辅导讲得比较多,这里着重再讲一下如何对好的一头学生加强自主性学习指导的问题。

某校在上《简易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几个学生对编制机器人的程序特别熟悉,经了解后知道这几个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请这几个人当“助教”。上讲台演示,讲如何学好编程的关键,辅助学生编程,这可调动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前积极复习以前学过的单片机编程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并编写了“学习编程指南”分发给同学,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赞扬地说:“看了这些指南,编程一学就通”,这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激励。老师还经常在课内课外时间里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协助他们建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完成难度较高的机器人疑难技术问题,逐渐使这些学生在这方面形成兴趣和特长。之后,他们在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并形成了准备投身于机器人事业的志向。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过去常常使用丁字尺、圆规、三角板和制图板等工具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现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大大降低了机械制图的难度和繁琐,从根本改变了制图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成为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本《标准》内容中的计算辅助设计、虚拟试验等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不高,只是一种启蒙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亲历这个应用过程,体验计算机不只是上网、处理文字、制作网页、发送邮件的工具,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更广阔和更精彩的应用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技术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大多数教师过去都没有接触过CAD等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非常突出而又重要的任务。建议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七)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技术新课程,促进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技术课程的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技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技术课教研人员的作用。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8-30 12:17:36 阅读108次 【大 中 小】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 科学:知识性,理论性,真理性,普遍性,本质和逻辑,发现的方法,社会性,娱乐性,实用性,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

技术:作为实践活动的是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措施、技艺、技巧、程序和逻辑。

实践性,实用性,过程性,目的性,生存需要,社会需要,生产力,革命的力量。

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愈来愈依赖于科学。认识科学,也有利于认识技术。

从技术到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vhnology or technology,技术科学,技术哲学。

一、技术的工具理论

“人类是什么和将会变成什么不仅取决于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运动,而且也取决于我们工具的形态。因此,技术的设计是一种充满着政治后果的本体论的决策。把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排除在这种决策之外是极其不民主的。”关于技术的工具性有四种含义:

1.技术作为纯粹的工具具有中立性,其价值和作用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

2.技术与政治没有关系,只与生存、好奇心和兴趣有关系。

3.技术的社会政治中立性通常归因于它的理性特征,即技术所体现的真理的普遍性。

4.技术在任何一种情境中都能在本质上保持同样的效率标准。

5.正是技术接短儿工具性,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力推动和决定着人类的全部文明。

以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为例,显然它历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和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与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息息相关的。有了打制的石器,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有了铜器、铁制的工具,人类才进入标志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人类发明了机器,才进入以蒸汽机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电和原子能的使用,才将人类推到现代文明的顶峰。看看当代一些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说到底依靠的就是高技术给他们带来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有了各种类型、各种功率的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信息处理机、飞机、航空母舰、火箭、气球、人造卫星、各种航空器、光谱仪、扫描仪、辐射计、红外线热图象仪、雷达、散射计、高度计、摄影机、红宝石激光器、加速器、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超高速离心机、超高温熔炼炉、以及各种大型农业机械、交通工具、矿山器械、机器人、智能机等不胜数的工具,人类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要人类发明了一种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实践类型,就有相应的实践工具为之所用。而且这些工具不仅解放了人的繁重的体力和脑力,而且干出了人的体力和脑力根本不能所及的无数种工作和工程。人类所发明的工具使今天的人类可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在不可思议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中工作,并获得成功。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非得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和工作工具不可。落后、陈旧的工具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在一个水磨、油灯、铁犁、锄头、刀耕火种的国家,是实现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腾飞的。让国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是

改变一个穷国面貌的当务之急、头等大事。

为此,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恩格斯也指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2]

二、技术的实体理论

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反对技术工具论,提出技术实体论。认为技术如同科学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独立的实体,自身“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将整个社会世界重新构造成一种控制的对象。这个体系将具有一种扩张性活力的特点。它将最终侵入每一块前技术的飞地和塑造社会生活的整体。因此,总体的工具化就成了一种天命。我们除了退却以外没有别的出路。埃吕尔也认为:技术现象已经变成所有现代社会的明确特征。他断言:“技术已经变成自主的了”,即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知识,客观力量,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为此,海德格尔赞成所谓“技术正在无情地压跨我们的观点。”他说,“我们正在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转化为„持存物‟,即在技术过程中被动员的原材料。”他声称:“将现代社会从技术上进行重新构造根源于对权力的虚无主义的意志,即人和存在被贬黜为单纯的对象”,即人都成了技术和工具的奴隶。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手段,而是已经变成一种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技术的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快餐”的兴起实际上不仅导致了传统家庭的衰落,其相互关联性也意味着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所以,科学技术对于壮大和巩固一个国家的政权和社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制度的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变为一种主要的和最高、最直接的社会生产力而愈来愈变得突出和明显。未来的总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是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地位的提高而日益在管理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愈来愈扮演主角,这就更加重了科学在建立、建全和维护一个相对完善的国家制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分量以及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技术批判理论

技术批判理论必须跨越将激进知识阶层的遗产与当代世界的技术专业知识分离开的文化障碍,并解释如何重新设计现代技术,以便使它适应一种更自由的社会需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物化”思想、“极权主义”概念和“单向度”的理论证明对自然的征服补上一种简单的形而上学事件,而是从社会统治开始的。现代社会民主的进步意味着彻底地重新构造现代社会的技术基础。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只从技术主义的普遍化角度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

一种新的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秩序不仅仅是工具的总和,而是不管使用者的意图是什么,技术秩序在事实上构造了世界。在选择我们的技术时,我们变成了我们之所是,而这又反过来形成了我们未来的选择。文明的选择不是由自主的技术搜决定的,而是可以被人类的行为所影响。没有一种可以用埃吕尔的方式拒斥的、作为整体的单一的“技术现象”。政治斗争作为一种对文化和技术革新的激励,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技术不可能中立,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合理性。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及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融入其中了。”因此,技术不仅在技术体系的使用中含有社会价值而且技术在技术体系的设计中也含有社会价值。从这点上看,技术不是一种天命,而是斗争的舞台。技术是一个社会的战场,是替代议会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为此,马克思主张:技术应为由工人阶级控制的经济服务。马克思认识到:以技术为中介的工作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的社会等级制度。“技术政治学”。

四、技术与科学

技术作为人的理智认识与社会活动的中介与环节,本质上属于人的实践范畴;是直接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尤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领域,标示着人类的生产技艺、活动技能或实践的规则、方法与途径。所以技术与科学相比决不是新近的产物,而是有了人类,有了人的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就有了技术。而且正是有了技术,才真正意味着人类完成从它的动物祖先所从事的动物性劳动,即所谓的自然劳动到人的劳动的飞跃。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是人类和动物的分水岭,是人类实践自我的决定性一步。正是技术性的劳动标示了人和动物之间、人的社会实践和动物的生存活动之间的本质差别。

所以,技术是人类亘古就有的,从最原始的技能到今天最先进的工程科学、生产流程和实验手段都可谓技术。它含盖着人类“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服务而创造的人类活动的总和”。技术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就是有目的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利用和改造;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向物质世界自觉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它的中介性质决定它拥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技术都要符合自然的本性和规律;社会属性又决定其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正是这种限制又反过来决定一切技术都必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上讲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从政治斗争上讲主要是战争武器的变革;从动力和实践工具的应用上讲主要是物质原料的变革。人类从利用石头发展到利用青铜、铁器、煤碳和电力,这既标志着人类技术史上的几次重大的革命,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几大发展阶段和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因此无论是人类的认识还是人类的技术和实践手段都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这样到了本世纪40年代,伴随着现代物理学革命和各门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再次爆发也就势在必然。

第三次技术革命规模宏大、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两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原子能技术、电脑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都打破了科学家与技术员之间的界限。在这样一个时代,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没有技术也就没有科学;科学家同时是技术员,技术员也同时是科学家。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不拥有尖端技术的科学家就不会有任何作为;反过来不拥有科学理论的技术人员,也就不会掌握先进、发达、有实践价值的技术。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推动了一个新兴的技术阶层的诞生,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向技术人员的转化和技术人员向科学家集团的转化。

而科学则不同。它只是新近的产物。它与技术相比至少有如下差异:

1、科学是人机遇实践经验,抽象、概括出的关于自然和人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2.它是由科学的概念、术语、陈述、命题、定律、定理构造而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简明性、系统性、预见性等特征。

3、科学对人们的行为、实践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4、科学知识包含着很大的真理性。

5、科学知识也必然具有美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上述特征不仅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常识、经验和技术,也使其区别于人类拥有的其他知识形态:文学、艺术、游戏、神话、传说、巫术、宗教和哲学。

五、技术与人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进入自我意识、人类思维、语言符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培养教育、生产活动等人类行为与人的生物机能一起作用于人的进化过程。结果,仅在几十万年时间内,人类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即其语言化、工具化、技术化、智能化、知识化和社会化等功能和实践使自身乃至整个地球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为了生存,不仅发明了新事物、新战略,并把这些发明传递给子孙后代,而且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还反过来加速度地创造人类自身,并改变着人的进化路程。

换句话说,自从自然界把进化的接力棒交给人类,人类进化中的统治力量就不再只是自然界,也包括具有特殊智力和技能的人自身。使得人类在诸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发明了畜牧业、农业、工业;建造了乡村和城市;给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了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发明了医学拯救了无数岌岌可危的生命,延长了人的寿命;制造了发达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传播着人类文明,推广着先进文化,使世界上的许多落后部落迅速跟上文明步伐;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增强和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创作和构造了无数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又创造了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使得人类日益变得秩序、辉煌和更富魅力。为此,安德鲁贩也裰赋觯骸叭死嗍鞘裁春徒岜涑墒裁床唤鋈【鲇谡渭业男形驼卧硕乙踩【鲇谖颐枪ぞ叩男翁R虼思际跎杓剖且恢殖渎魏蠊谋咎迓劬霾摺!? 然而,上述的全部技术作用都还没有能够真正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人作为一个物种,还是一种纯粹的生物体。有史以来,人类进化基本上还是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进化。不仅如此,在思想观念和哲学认识上,长期以来,至少在工具理性和现代性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和本质主义,还将自然和技术、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以及生和死等存在和范畴对立起来,分割开来,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直至上世纪70年代,进入以电子传媒、虚拟技术和电脑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之后,一些具有后现代思维的学者才在哲学、科学和现实生活领域,开始倾向于利用量子生物学、DNA密码及意识破译、遗传工程、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电子人、机器人、试管婴儿、克隆人、变性技术、整形艺术等尖端技术为契机,来弥合上述成对范畴的对立,来质问和挑战制造上述诸多存在分离的逻辑。指出:上述二元论的区分决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通过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世界观建构起来的。当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往日有关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绝对差异只是一种陈词滥调。博大精深的高科技带来的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无限远景,使得本质主义对自然和技术的区分不再可能得到支持,而且这种不可支持性成为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作品中的一种中心叙事。其中,至少有两种主题占据优势:一是技术正在革新、增补和替代人类原有的自然身体;二是技术也在日益远离或避开身和心、生与死相对立的二元论身体。换句话说,在那儿,技术,即便就其工具的外观而言,也不只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要改变和替代人们的自然生活,比如基因工程、智力芯片、智慧遗传、器官移植、整形、假肢、变性、激进整容术、全面整容术、相异性的人工合成等,都是旨在将自然和技术、原生和再造融合为一,促动人类的进化历程发生重大转折,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后人类”时期。

这些新人类再也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是经过技术加工、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和克隆技术形成的一种“人工人”或“人造人”。他是一种将人造器官、人造物件、电子器件、人工技术和人的自然肉体有机结合或重新再造的“人-物系统”或“人-机系统”。正是在这里,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改变和替代人的自然生活;使处于相互竞争中的自然人日益变成自然和技术的共同产品,即更具竞争力、生命力、以及更具智慧和能力的 “机械人”或“电子人”。 也就是说,当代高科技正在日益将肉体和物体、人体和机器、人脑和电脑、生命和技术、生物和文化相互结合,构成新的人体,使人类再也不是原先那个纯粹的自然肉体,而是对自然、机器和肉体的双重超越和否定。

当然,早些时候的“人造特工”、“人造美女”、“变性人”以及替换上各种人造器官或移植性器官的人都属于这类人,但是典型的后人类将主要指谓那些能够将机械、电子制品、电子软件和人体融为一体,以及利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电子人技术和虚拟技术重新生产、再造、构建或组织的新人群、新人类,包括虚拟主体、虚拟社团、网络主体、网络社会,以及生活在虚拟现实、虚拟城市、虚拟环境中的一切真假和实虚相合的人。关于这种新人类,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许多科学家、未来学家和科幻小说家的认同与支持。尤其是许多从事赛博虚构的作者十分感兴趣地探讨了未来“电子人”的相关问题。比如英国学者马多克斯(T.Maddox)就将这种由自然和技术共同缔造的人称之为“后达尔文的生命概念”或“后人类”。

在这里,人类的肉体不再是原先纯粹的自然肉体或生物肉体,它被镶嵌进许多高科技物质、高科技产品,诸如各种人造器官、人造血液、人造皮肤、人造肢体、人造基因;精神也不是原先纯粹的肉体精神或社会精神,而是镶嵌进许多后天的人造精神、人造大脑、人造大脑皮层、人造记忆、人造思维,比如后人类的眼睛可以同时是一架照相机、摄像机,后人类的耳朵可以同时是一台收录机,后人类的大脑可以同时是一部快速和大容量的记忆与储存装置,总之,后人类的人将成为一个用后现代的科学技术全副武装了的人,因此后人类社会也必然被镶嵌进许多与人工技术、人造物品相关联的要素和成分。

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20世纪以来新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发现与发展,都将会通过对人体或人类自身的改造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文明进展。特别是21世纪有望创造出的、利用脑神经线路原理与结构的生物电子计算机,以及与生物集成电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生物电子技术,将会更好地改造人类、创造人类和服务于人类。今天正在兴起的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反应堆、克隆技术,以及遗传密码的解读等,将会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畜牧业,应用于疑难病症的根治、人类质量的提高、遗传特征的改造,应用于延年益寿、器官移植、大脑嫁接。另外,新材料的发展,将会推动超电导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的实用化变成普遍的现实;新能源的发现,也会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至于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将会给后人类社会开发出更多和更新的生存空间。为此有人预言:新技术对21世纪的人类将产生革命性作用,其中利用“硅物质、电子、DNA、语言”等复合势力制造出的“超人”、“后人类”或有关人的“新形式”将会大大胜过迄今人们所理解的“上帝和人”。 这种“后人类”,除了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之外,还同时伴随着一种加速推动人类发展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介入过程通常由三种不同的方式组成:一是通过基因工程或无性繁殖,二是通过技术种植或人工种植,三是利用虚拟技术制造虚拟主体、改造现实主体,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虚拟人和现实人合二而一。

不仅如此,今天美国微软公司康罗伊已经用它的不断改变的因数宇宙装满了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头脑;诸如空气速度、海拔高度、进攻的空间方位、火力和目标等。拥有这种头脑的飞机,其武器投放信息往往是一个有关目标指定者、炸弹下落的路线、搜索的盘旋、射程和释放的暗示、武器的数量和计算等要素的连续的无意识的、冗长而枯燥的陈述。

基伯逊认为,这种从自然人到电子人的进步是必然的,因此也是人类必须接受的。这恰像拉克(R.Rucker)在其繁殖机器人的小说《软件》中,详细描述的:“人们完全能够合法地和合理地把这种秩序的人类,即机器人或电子人当作进化的强大潮流中的一种稀奇的,然而是不可避免的结果。”(Martin Dodge, P.204.)换句话说,“这种电子人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它是自然界的下一个进化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人类一定会在不久以后就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携带百万个字节的计算系统,进行直接的脑对脑的交流和沟通。另外,生活在那个世纪中的人们还能够改变他们的身体,以适合于他们所喜欢的衣服。”(W.Gibson, P 138.)

当然,人类的这种进步并不是只有一条途径。比如斯特灵在《圣火》一书中,就探索了用一种医学和工业的复合体来控制社会的可能性。这个复合体可以决定谁能够接受延长生命的医学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必将是:一种延长病体的自由生命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通过这种复合体,一种后现代的人性将被强加给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所伴随的条件是由跨国公司统治的自由意志的资本主义。

关于第三种有关人类主体的探究,不仅主张利用电子技术、器官移植或人工智能来改造人体,而且主张后现代技术的目标是超越身体,放弃身体,以便在机器中实现身体的不朽,让技术使人类不朽的梦想变为现实。届时,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界限完全变得模糊,以至于连人类自己都难以区分究竟何种事物属于自然,何种事物属于技术。而且总有一天,人类的头脑将最终被转换或被转变,即从保证我们的物质身体得以生存的肉体性实体转变成为纯粹智力性的电子实体。这时侯高度发展的人类技术将完全摧毁人和机器之间的区分,而且从此之后人类也将不再需要满足这种老的动物的食物、掩蔽处和性。

特别是在符号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主要是借助语言打造出来的虚拟主体、无性别主体的隐蔽状态中,现实中的两性关系、两性界限几乎完全模糊不清,性别角色在虚拟的舞台中不再被大家看重,因为起作用者、行为者完全是“代号”、“代码”、“概念人”或“电子人”,而不是现实中“强悍”的男人和“柔美”的女人。

概括上述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进步之间紧密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人类走进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关系中的时候,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重新改装了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特别是赛博空间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变形力量,它瓦解了许多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系统。它常常在许多层次上,弄得现实和虚拟、公众和私人、地方和非地方、自然和技术、精神和肉体、生存和死亡、天性和文化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当然这不是说,这种瓦解和破坏是件好事,正如同我们已经概述的,一种后现代社会的逻辑结果常常是强化了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发展。

六、后现代技术

所谓后现代技术就是指当代的最先进技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新结构的组成、破裂人格的整合、文化形态的复魅,技术的艺术化作用,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后现代技术既涉及到新技术革命的问题,也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新技术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何使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利用和普及成为万能的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并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的问题。

1.后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

1) 后现代技术的首要内容,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人类意志的无限性向语言本身的迅速扩展”;即“未来的一个世纪是在语言方面,根据最佳表现向无限的领域投资的世纪”。与作为社会契约的全部内涵的语言相比,金钱只构成语言的一个可以进行说明、支付和信用的方面,一个对时间和地点的差异性进行有效利用的方面。金钱不再对语言具有支配地位,而是语言,即计算机语言在全面地支配着金钱,即谁掌握语言谁就拥有金钱。这也是今天“知识经济”的由来。届时各种货币都变成计算机软件的一个符号,不再具有现存的各种物质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后现代的理想:多样性、灵活性、不确定性、速度、变形的能力、聪明、苗条、警醒、操作、管理,也都将首先围绕语言本身的性质进行。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的社会,而后现代则是拥有语言和利用语言的社会。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高于舆论,而后现代则是舆论高于权力和金钱。一个人拥有的语言的质和量将是评价其成功和价值的主要标准。

2)针对人类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的现实,后现代技术的拥护者首先反对将科学技术用于政治和经济掠夺,以及屠杀人类同胞的所有战争。由于工业化社会,出自纯粹功利目的的技术竞争,已经导致技术的异化和压抑人性的专家决策怪圈;看看,眼下我国在石油、煤炭和各种矿产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大面积森林的乱砍乱伐,土壤的严重流失、沙化和盐碱化,已经远非现代技术所能解决;相反,依靠现代化工具原来需要20年能砍伐完的森林,现在2年就可以将它从地球上消灭;原来能开采50年的煤层,在“产量承包”的功利动机指引下,依靠先进的开采技术,20年就可以将一块巨大的煤田糟蹋完。因此在后现代,人们必须多研究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注远景性建设和再生性生产;要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而大自然的流徙和变迁却是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因此后现代人类对于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都将持更加谨慎小心的态度,尤其要防备尖端技术被世界疯子占有和滥用。

3) 后现代技术对于人脑的进一步解放,可以唤醒和激发出人类新的智力。特别是今天电子记忆仓库,省去了我们头脑的记忆作用,不仅会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大脑的创造性、虚构能力和想象活动,而且会促使我们的整个神经系统发展出新的功能。就像我们的灵长类祖先用手抓取一根树枝或石制工具时的姿态,导致人类产生超越其肉体的智慧一样,后现代技术,包括脑功能的修复和移植,对于人类智力的改造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其神奇性必将使人类在其进化史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 后现代技术与人文科学、人文方法以及各种后现代思潮将融为一体。技术将失去它往日的单纯性和朴素的工匠性质,而变得日益成熟,并受制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各种人文因素。比如哲学中的“经济思维原则”、艺术中的“极简主义”都将被后现代技术吸收。具体地说,在后现代技术中,能用一个符号执行操作就决不用2个,能用3个支柱的建筑就决不用4个。一切都从简单性出发,竭力去除烦琐和复杂,这是符合实用主义的效用性原则的,也是符合朴实、简单的宇宙本性的。但是它却不会使得世界变得单调、齐

一、枯燥和乏味。它只是旨在促进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与经济思维和极简主义相伴随的有思维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的选择范围,以及灵活多样的变通形式。它通过突出事物的个性来表现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对称性和有序性。后现代技术将进一步表现现代科学揭示的客观规律所拥有的简单性、有用性、普遍性、精确性和逻辑一致性。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简捷性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千姿万态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所以极简主义不是要现实的人们回到无衣无食、无车无房的原始社会,只是想要人们摆脱或悬置现实中束缚人类自由、人类情感和人类实践的各种主观臆造物,各种烦琐哲学、各种关系网、疣赘物,轻装上阵,无忧无虑地工作与生活。到那时,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和直觉想象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各种人造物都会涌现于新世界,类似活动操场,组合式、快速型和临时性建筑,世界通用的语言机器,超级营养品,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因大夫,集中文理农工医等全部学科教学内容的学院式电脑,无教授大学,智能机侦探和法官等眼下还是不可思议的对象,在后现代技术时代都将变成现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家将在这个故事的关键性阶段介入,而且将执行另一种功能揪将科学成就转变为一种新的生活观和宇宙观。”[1] 届时,一切技术将不仅具有善的属性,而且具有美的属性。在最高的真和最大的善的统一性中体现着艺术的和谐性和美的规律性;就像“数学是诗体的逻辑”一样,将使技术变成艺术的一种形式,使技术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使人们在技术活动中就像在游戏活动中一样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劳动变成体力和智力的游戏。”[2] 并从此结束劳动异化带来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创伤。

2.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后现代,“超人治国论”、“技术官僚计划”的病毒将被根除,人类将普遍往更人道和更民主的方向发展。那时的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地走向民众,为“新人民主义”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人服务。因此我们谈论技术的异化作用,并不是旨在取消技术。技术是取消不了的。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强大的经济必然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这完全符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一种生产关系的优劣,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仅过去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今后技术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新的科学技术将更加证明人:凡是人类能想到的,都能做到,鱼人、海底世界、白昼长照的日光,生物工厂,设计的人体,能恋爱和结婚的机器人,模拟环境,精简的家庭,群居村等,将应有尽有。无论什么时候,谁拥有技术,谁就能占据世界,谁就能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只是由于历史是人民撰写的,一切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1] 因此它不仅永远隶属于人民,更应该永远地为人民服务。很遗憾,今天的人类只是看到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用,没有认识到其异化作用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高级的专业能力和可用于高速有效地指导人类具体行动的知识,例如构成20世纪“技术中心社会”一个最重要方面的信息技术,不可否认由于普遍使用数字程序的声音信号和光线信号以及大众媒体资料,正在伴随着整个人类活动,甚至整个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普遍化,而变得一天比一天重要;今天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日益普及的办公电子化、生产电子化、教育电子化、金融电子化,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和电脑化时代已经到来;证明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与日俱增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证明人和世界的关系正在日益受到数字化的控制;而且正是这一“数字化”概念,将引发出无数的疑团和反思;使人类更加坚信由人类智慧凝结而成的科学技术,比如眼下正方兴未艾的远程通信和全球网络,将会构造出新的民主、新的自由空间、新的社会化和新的同事关系;微电脑化将会给个人带来高度的自治和更多的自由,电视和影像将会激发和唤起个人更加强劲的创造力。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正是这种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构造出一个由大量幻想、人造物、虚假的表象组成的变形的和扭曲的社会,比如普遍的网络化将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然的沟通,荧屏和自动机将会强化对工人和消费者的压制,激发经济危机和社会空虚,加剧第三世界的依赖态度;另外,由于机器人、自动化办公系统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工人的排挤,“不仅彻底地推翻了劳动分工,还会导致全球性的就业危机。”[1] 至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同信息技术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会因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造成人们的巨大惊惧和恐慌。

因此后现代技术要想真正做到为新人民服务,就需要在结束痛苦、卑下、重复劳动的同时,杜绝人类沦为机器的奴隶,变成电脑化工厂的看管者;在个人命运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支配,拥有更多的空间自主权的同时,防止信息通讯专政、文化专政和电脑对于官僚体制与军事帝国主义起到的强化作用;在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的同时,要预防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以及失业状况的恶化;在可以随意选择后代和随意选择怀孕时间的同时,要杜绝人权剥夺者或拥护者的大量出现,严防人种的威胁和不平等进入遗传分享的自然体系;在进行遗传工程的同时,要严防毁灭性病毒、退化变异的产生和人体的退化;在消灭饥饿、灾荒和减少疾病的同时,要防止贫穷国家的人口爆炸和有限资源的无节制滥用。

只是这里,人民的概念应该重新定义,那就是,它不只是应该指谓传统意义上的所有的劳动人民,包括今天的蓝领阶级,更应该指谓所有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级,只是它不应该包括那些破坏社会文明、阻碍社会进步、损害世界和平的人,更不应该包括那些贪污腐败者和官僚主义集团。新人民就是指具有全人类意识,也乐于为全人类服务和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所谓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就是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繁荣服务。这样一来,后现代技术将带有鲜明的真理和正义的性质,它决不纵容作恶,决不为邪恶服务;一切技术都将带有爱憎分明的道德属性。科学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将一起拒斥那些有可能损害人类整体利益的恶技术,如原子弹和各种毒品的制造技术等。当然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恶的性质。不是有专门制造毒品的技术,而是不要把技术用于制造毒品。但是任何技术一经专门用来为某种恶行服务,就可以把它归为恶技术一类,诸如偷窃和抢劫技术、拐卖儿童和强暴妇女技术、诱供和逼供技术等,都可谓是恶技术。所谓为新人民服务,主要是发展善技术,即主要是将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善德善行。

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6-12 15:59:02 阅读133次 【大 中 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就一直成为教育工作探索的问题。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成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特别是通用技术,有着丰富的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浅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掌握技术语言特点,开发语言文字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人类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就是语言的产生。在通用技术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明确技术语言的涵义,能读懂一般术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技术语言具规范性、专业性,如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叫压强,在工程中,称为应力。学习技术语言重在耳濡目染的环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内容的阅读材料,如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各种形式的产品说明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趣事,某个技术发明的背景知识等,使学生熟悉技术语言涵义和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科技类文章的能力。

2、通过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的交流,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是形容一些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句俗话。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可以举行产品设计交流会、产品发布会、对某个技术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

3、学会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文字的运用能力。技术语言同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往往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而技术语言更强调实事求是。技术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技术与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会写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的技术文本,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事实。

二、学会设计表现,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在通用技术中,图样、模型和符号也是一种技术语言,是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很好载体。不管是把设计的产品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看懂,还是理解产品,了解产品功能,都需要会绘制和识读各种形式的图样,有的还要制作出它模型。草图通常可以很好地反映产品的外观,它能把设计思想变成一种可以用来与人交流的直观形式。图形在传达物体的尺寸、形状及功能方面比语言更有效,而模型能有效地将设计理念变成三维的现实。

1、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优秀设计产品的图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产品形式是产品的功能、科学技术及艺术内容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通过产品的形状、材料、结构、质感、色彩以及加工工艺等因素构成。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凭借良好的比例感觉及判断,合理地运用美学原则,从而使产品造型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通过对优秀设计师产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视觉空间智能。

2、利用教学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造型的能力。例如,在会制草图时,需要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了解什么是视平线、什么是视点,需要掌握圆、立方体等一些基本形体的透视图画法。在三视图中,有这样三句话,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形象地表达了物体的三维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能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三、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

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课程是在操作、行动中进行的课程。

首先,教师要规范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学生在从事任何学习活动时,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动作映象来调节其行为方式。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加工具进行加工,如锯割、锉削等等,这些操作都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需要定的技巧。在操作一定的大型机械时,如各种机床时,还需要做到安全操作。教师首先要规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完整的映象,让学生正确模仿。

其次,尽可能克服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学生的运动智能只有实践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离开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就成了无源之本,无源之水。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手和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传导的密切关系。手使脑聪明,脑使手灵活,动手能力和动作思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在技术与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的左右手都能有机会参预活动,促进左右脑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智能。

四、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际关系智能是“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对他人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据此作出的反应。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产生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当今世界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以及生产与运用,可以说,都离不开合作,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还是人类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自如的合作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使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会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并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从别人的语言、行为中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向,并能据此对自己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善于坚持原则,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

再次,创设各种形式的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参与合作。从师生关系看,合作的形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从合作的群体看,合作的形式有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合作。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参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典范。

五、学会创新,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技术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间接的、概括的、抽象、线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和决策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思维。此外,在技术创新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特别重要,这就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它是一种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例如,设计师在进行形态创造时,需要从自然界的有关形态得到启发,运用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将其中的美的要素提炼和抽象出来,创造出新的形态。世界著名设计师丹麦的雅格布森设计的蛋椅 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聚合性和综合性。例如谁在很短的时间内举出“回形针”的用途越多,说明他的思维流畅性越好。设计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用品,用发散思维去探索折叠方式就会有压、折、卷、套、组装、伸缩、充气、扇形、风箱等。有发散就有聚合,在众多的设想中进行有条理、有组织的定向思考,从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是聚合。要优化某个生产的流程,需要对工期、工艺、成本、技术、质量等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综合思考,才能形成最佳方案。

六、做好技术试验,开发自然观察智能

技术试验是一种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是技术的研究手段之一。技术试验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观察、测量、归类和分析。在技术试验中,要求学生手做、眼看、耳听、脑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试验中怎样观察,培养学生有序科学的观察方法,设计好试验记录表格,引导和激发学生尽可能用各种方法、材料做试验,观察和比较试验结果,体验做试验的乐趣,从而提高观察智能。

除了做好实验室中的技术试验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技术的运用。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桥,各有什么样的结构,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敏锐性。

七、改革评价制度,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观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特别是科学领域、语言文学领域的教学评价,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主要内容。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多元的适合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

1、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多种智能,并且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例如,同样的设计表达,有的人善于用文字,有的人善于用图样。质性评价的特点就是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技术课程中,我们提倡除纸笔定量测试外,还可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试验报告以及学生作品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给予学生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上的能力以及存在的偏差,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2、注重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应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例如,在做技术试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拟写出试验方案,确定试验要点、步骤和方法,在试验中不断自觉检查评估,及时改进修改方案,试验结束进行反思,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3、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认为,虽然让学生学习共同的知识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找出自己的强项,追寻他们自己喜欢、有可能成功的领域,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学生成为评价中的一员,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及教育自我和他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环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学习内容,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新的课程。

第16篇: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如何有效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旨在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关键词:有效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现实课堂,为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往往创设不少情境,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课堂本身就是生活。课堂必须真实,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人。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应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独特风格。那么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呢?现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当我刚接三年级这个班时,面对着年幼无知、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时,我对他们充满了爱意,我不歧视他们中的任何一员,而是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童稚的语言去感化他们,尽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尽量去包容他们,尽量让他们干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尽量不扭曲他们的性格,我要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且勇于尝试和实践;让他们的思维没有定式,尽量地辐射开去。孩子们的思维活跃,善于想象和联想,而这正是创造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让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无拘无束的飞翔,才有可能培养和发现他们身上潜在的创造的萌芽。这一年来,孩子们在快乐中健康活泼的成长着、少了点傻气、多了些可爱。

二、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我教的一个四年级学生,因为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按时上学,成绩下降。我找不到原因,恰好那天这个学生又迟到了。我正在上课,看见这孩子垂头丧气的走进教室。气不打一处来,声色俱厉的狠批了这孩子一顿。看到他的眼泪流了出来,我满以为自己的狠批起了作用,便让他坐下学习。没有想到整整一天,这孩子都抬不起头来,一直趴在课桌上,连课本都没有打开。课后,我反省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心平气和的,用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眼神、柔和的声音对待他们,增强亲和力,使自己的言行似涓涓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才会将心里的话讲给我听。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改变了态度,耐心地与学生沟通,找到了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并给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开心了,学习的劲头足了。我懂得了教师对同学们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我们,给我们积极反馈。因此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远程教育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声音、色彩、光线、动画、图形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现在我还深深的记得那一次运用远程资源上课的情景,那是一次教研活动,我上的是人教版六年级《地道战》这篇课文,由于孩子们从没见过真正的地道,对冀北的抗日历史也不了解。因此我在网上收集了影片《地道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剪接成几个片断。首先放影片展示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的情景并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情有所发,愤怒地说出侵略者就是强盗!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憎恨。接着展示冀中抗日群众智慧的结晶――地道。通过展示地道各部分的名称和所起的作用,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劳动人民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地道设计周密,灵活多样,多么富有创造性啊!我问学生:“有着这样设计完美的地道,敌人一定想方设法来破坏,你们想知道冀中的抗日战士们是如何一次次将日本鬼子打败的吗?”通过影片《地道战》片断展示人民是如何防备敌人的破坏的:土和沙灭火、吊板防毒气、地道与枯井、暗沟连接防水。学生看得入了神,更深刻的认识到日本鬼子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当看到日本鬼子被打得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心的笑了,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这节课我上得十分轻松,同学们的兴致也十分的高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计合理精练的练习,加强课堂教学反思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第17篇:《骆驼祥子》读中导教学设计

失梦人

——透过心理描写看真实的祥子

【作品解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 年。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作者选择了一个由“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祥子,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揭露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2.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讨论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读课型 读中促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祥子热心买包子助老马爷孙”的短视频。

2.说一说:从这个电影片段中,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祥子?

明确:善良、乐于助人。

3.这样善良的祥子,却没一个好的结局。全班齐读: 只有他自己会给自己挣饭吃,没有任何别的依赖与援助。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他等着吸那最后的一口气,他是个还有口气的死鬼,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节选自第二十四章)

师:善良的祥子最终沦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为什么会这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祥子的内心世界,一起认识一个真实的祥子,去探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

三、任务一:知其心,懂其人

(批注祥子的心理,赏析其性格特征。)

范例1:

1.做法:出示范例1,让学生明确批注心理描写的大致模式。

2.学生模仿范例1完成填空,赏析祥子的心理。3.模仿范例,小试牛刀(2分钟)

试划出选文一另一处祥子的心理描写,并模仿范例1用简洁的文字批注赏析。

4.自主阅读批注。阅读批注主题:谁是祥子的知心人?

任务说明: 选文二至选文四任选几处祥子的心理描写加以批注赏析。(时间:10分钟)

批注句式:写出了祥子(

)的心情,表现了祥子(

)的性格。

温馨提示:

心情:愉快、焦急、痛苦、悲伤绝望、充满希望、煎熬……

性格:坚强、乐观上进、有理想、善良、乐于助人、谨慎、稳重、果断、犹豫、自私、堕落、悲观、不思进取… 评价标准:

A、能准确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B、能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基本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C、能划出一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不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5.展示学生批注成果,按照评价标准评出祥子的知心人。

四、谈谈祥子之变

第18篇:导互在语教中导学训练 阶段总结1

导学互动在语文教学中导学训练设计的

研究阶段总结

(一)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获得必需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习题设计中。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的重要措施。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中关于练习设计还存在许多片面的认识。一是把练习设计简单化。就是认为只要多练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二是过分强调所谓的智力训练,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得不到基础知识的足够训练。本课题提出的练习不是以单纯的巩固新知、形成技能为目的,而是广义的练习,就是把语文教学过程理解为引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动手、动脑训练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思想、教学意图融会在精心设计的练习中,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因此,加强对练习设计的研究,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乃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导学互动在语文教学中导学训练设计的研究》课题实验自2011年12月开始准备,并进行实施研究,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工作,努力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了以下二方面的学习:1.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语- 1

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以启发性教学为指导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要求组内教师把握好大纲的尺度,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有实用性,也要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努力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二)优化设计习题

⒈ 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勇于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练习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⒉ 结合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习题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习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语文,真正体验到语文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练习设计的策略

⒈ 练习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侧重点。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必须有侧重点。如应用题教学重点是会分析数量关系,适当淡化具体的计算,从而避免计算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这样才能有充裕的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集中训练。

(2)讲究技法。这是课堂练习有效达到目的的关键。要练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知识间容易混淆的习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

(3)注意习题的质与量。练习时不能轻质量而重数量,要在“精”上下功夫。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让学生通过练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本课题实施以来,在没有增加教学量、作业量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提高。以四年期末检测为例,及格率、优秀率都明显提升。

⒊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一是课题实验人员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提高了认识,练习的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形成了教学合力,通过集体的共同探讨、研究,教师相互借鉴,提高了教学水平;三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对练习的优化设计能力。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以上是我组在开展《导学互动在语文教学中导学训练设计的研究》课题以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 5 -

第19篇:读《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体会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是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所发出的呼吁。但是怎样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怎么样的效率?这是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以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培训学习了《课堂教学设计》讲座,让我有了一定的认识。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理念。

教学过程是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教师是主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要研究学生怎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学生的是教学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积极主动思考,是否积极主动建构、理解知识。教学设计要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首先是课程目标。

现代教学不仅要把知识与技能作为目标。更重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师生在教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互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让学生有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学生就有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愿意学习。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注重宣讲当代主流,对学生以后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本学科思考问题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今后教学过程尽可能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方法,使他们能对有关的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要注意表明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设计意图反映了教学目标,设计意图越精细,则教学目的越强,体验和积累就会越具有针对性,课后反思时目的使向性会越强。

四、最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能动让学优生数量大幅度提高,能动让学困生数量大幅度减少,若让小组合作更有成效,要做分好组,分组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还有注意同学之间的关系。组间产生竞争。

总之,我要把这些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体会红崖子小学

杜凌飞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研修读本》心得体会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十分确切地指明了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和途径。他还说,“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这一点自己也深有体会,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属于亲缘关系,不是出于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这是一种特殊的、充满科学的、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这种爱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献身的热忱。这种爱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上相互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正像一位同事所说:“有时自身感到很疲乏,当一走进教室见了自己的学生,不知从什么地方那个劲儿就上来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爱的力量,有了这种爱,什么金钱、享乐将会被抛于九霄云外。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就不可能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获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支持,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成效。要做到“细微之处树榜样”。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己。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和榜样教育学生。”也就是说,言传身教。特别是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智慧的象征和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的思想、言行、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聪明过人,举止稳重等等。

总之,从事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整个人生航程始终面临着人格上的挑战。特别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工作中履行职业道德,才真正称得起是一名教师。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研修读本》心得体会

红崖子小学

杜凌飞

第20篇:课堂教学设计培训 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设计培训

心得体会

回顾此次《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培训,至今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不到一小时的听与记里,我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加深了以前所了解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没有思考到过和没有解决好的内容,学习《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心得与体会。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埋头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检验实践,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管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理解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深入,通过这次课程学习,把以前所理解的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有了新一层的解读,既使得自己教学设计与思路有了理论依据,加深巩固了教学的理论的认识,又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更高更科学的要求。

学与用之间不要把他们对立或者说分开来,其实也是在贯彻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在用中学的目标。最后学到了在活动设计前一定要有预见性的思考。做好衔接工作,就是在活动环节之间的衔接要保证流畅。也可以说兼顾到点面结合的问题。在学习课堂控制问题时学习到了教师自己还要具备教育课堂的管理能力。使课堂活跃而不杂乱无序。热闹是润徐的,乱哄哄就是失控了,呵呵。有时候自己还真得出现过乱哄哄的情景。虽说只有一两分钟的乱,但也说明我在调控方面做得不够及时,今后在前期设计时尤其要部署一定的防范举措,做好衔接。

我想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环节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函待解决,这就需要我一方面多学习,多读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创造性的发挥来解决实际问题,让自己和学生一同成长。

2011.10.16

课堂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王艳霞 2011.10.17

在课堂教学中 导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 导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