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26 08:35:4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数学练习课心得体会

数学练习课心得体会

太平小学

何小兰

就像语文重在品读一样,数学重在练习。数学练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可是数学练习的枯燥乏味又让多数学生不喜欢上数学练习课,怎样才能够既使学生感到快乐有趣,而又扎实有效地上好数学练习课,是我一直以来用心探究的目标,并在课堂中付诸行动,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下面是我在探索数学练习课时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对数学练习课课堂模式的探索。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重在一个练字,而小学生对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练习不感兴趣,传统的练习课不但枯燥无味,收效不高,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多数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比赛,针对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在数学练习课上采用“比赛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新知。具体操作如下:

1、课前分组。根据座位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单数的每列为一组,双数的每列为另一组,这样就把两组的人员分别穿插着隔开,既能保证每个学生练习的真实性,又便于记分时组与组之间的互相监督,两个组分别取一个他们喜欢的名字,比如红猫队与蓝兔队,红果果队和绿泡泡队等等。

2、课始口号。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喊本班练习课的口号(这个口号是事先师生之间共同商讨而定下来的),比如“练习课堂,挑战无限,你争我赶,诚信当先。”这个口号不但激发了学生练习的主动性,而且又向学生提出了要讲诚信的要求,避免在每关结束记分时万一出现不老实的学生假报分数而引起两组之间的纠纷。小孩子本来就很诚实认真,再加上老师有要求同学在监督,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诚信,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

3、闯关练习。练习课的练习题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注意形式新颖,难易穿插,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练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还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我在备课时经过精心的筛选和设计,在课堂中将五关练习题的难易程度以 “容易——稍难——难——容易——稍难加趣味”的波浪形式呈现出来,前四关设计的练习题使学生有紧张有放松,松弛有度,最后一关称为“挑战自我,反败为胜”, 给分数暂时落后的组一个翻身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不到最后一刻,胜负皆有可能,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能在本节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又可以让学生在趣味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下课后会意犹未尽,期待着下次数学练习课的到来,激发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4、反馈记分。学生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因此每关练习结束后都有一个让学生反馈练习信息的环节。前四关采用扣分制,每关的基础分数是25分,订正答案后,分别让两组学生中没有做全对的同学举手示意,我根据出错学生人数的多少临时确定一个人扣一分还是两个人或几个人扣一分,一组学生报分的同时,另一组的学生在错题的旁边改正错误。最后一关是10分,(也可以根据两组之间分数的差距确定为不同的分数,目的是让暂时落后的组得到这个分数后有可能反败为胜。)采用加分制直接计算在总分内,这一关有A、B两道题,学生只有在选好题后才能见到题目,由分数暂时落后的组挑题,读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做,然后挑题的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根据汇报学生的正误情况加分或不加分。

5、学生讲解。有时根据所练习内容的需要,让学生讲解做题时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我再适时的作一总结。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设计了“挑兵点将,点谁谁上”的汇报方法,并且有意识的限定挑的范围让学生们自己选人汇报,如果是较难的题就让他们在本组内选人讲解,要是简单的题就让他们在对方组里选人来讲,我根据汇报学生讲解的情况给以加分的奖励,能为本组赢得加分的机会,是每个孩子都愿做乐做的事情。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且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手段。

这样的练习课课堂容量大,环节紧凑, 这就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颖题型,把练习的内容融于其中,把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丰富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课内完成了足够的练习,在课外就可轻松自由地玩耍,在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上数学练习课的兴趣。

三、在练习过程中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消极的时候,我就适时地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南瓜、冬瓜、丝瓜„„傻瓜”,“一二三,三二一„„”等等,这些小游戏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们在笑过之后得到片刻的放松。有时我还根据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忽悠”,比如,学习过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今天我上了一节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混合练习课。为了使计算的过程看起来更清晰,我提醒学生要在每个算式的前面做一个标记,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在周长算式的前面写上字母“C”,计算面积时就在面积算式的前面写上字母“S”。这时班里一个调皮的学生脱口而出:“CS!”(反恐精英简称“CS”,是一种枪战类的电影名称,讲究迅速敏捷和勇于进攻。)教室里一片哄笑,正要批评他时,我突然转换了思维的角度说:“对!就是‘CS’,一场计算的战斗,比比看谁能在这场战斗中少中枪弹,顺利过关,大获全胜。”听了我的这句话,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就连那几个平时上课不太积极的男生也迅速认真地投入了计算的“CS”战斗之中,板演的学生做完练习题目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座位上,而是在对自己的计算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下面的学生或是计算或是检查,教室里静得只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最后订正计算结果时,平时错误百出的学生今天计算失误的地方明显减少,全对的学生都兴奋地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胜利的手势。通过“CS”的比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快乐的战斗,学生们练习着并快乐着。

总之,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节练习课,提高练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练习课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练习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从生活化、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来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设计。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

[摘要]我们对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本文从把练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数学练习题的内容要反映学生的生活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业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1律的重复。

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东风东路小学 钟燕萍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理解新授课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但当前数学练习课中,教师往往考虑的是巩固知识的练习,多模仿性的机械练习,少运用知识的练习。另外,课堂上教师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多、容量大,有的甚至搞“题海战术”, 让学生重复地做着他们早已会做的题目,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课堂效率不佳。这样的练习不仅不能发挥练习课应有的功能,甚至会产生“熟能生笨”的结果;同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形成一块鸡肋,直至产生厌倦情绪。那么, 数学练习课应怎样设计与组织呢?

一、练习课也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我们的练习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制造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如果习题的单调或者总是进行习题的模仿与套用,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等。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如在三年级上册中,当学生学完“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春游”的主题,把一道道练习题串联在“春游”的情境之中,从解决学生人数,选取旅游景点,了解门票的价钱,然后买票,游玩,在这一系列的“春游”情境,学生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练习内容,而且让学生自己当了一回导游,解决了“春游”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买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给学生订午餐,怎样安排座位,有两家店都实行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你准备去哪家预定?„„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解决数学问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仅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生活经验。

二、练习课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满足需求

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 首先练习要有递进性,习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习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的练习,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的练习就是基本的,检查学生是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如求

36、20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层的练习,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内涵,设计了一些判断型的练习,用于提高学生能力的题目。

如:(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2)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能被这两个数整除。( )

(3)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 第三层,设计一些综合的创新,实际应用题。

如:写出3和5在50以内的公倍数,看看这些数与3和5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 人民公园是1路和3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一次,3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又同时发车?

第四层,设计有拓展思维的,开发视野的题目。

如:爷爷对小明说:“我现在的年龄是你的7倍,再过几年是你的6倍,再过若干年就分别是你的5倍、4倍、3倍、2倍。”你知道爷爷和小明现在的年龄吗?

这样,能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A、B、C、D类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最后,习题的设计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在一个班集体里有优等生,当然也有后进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练习设计要加强知识的灵活应用性和开放性,提升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狭窄思维向广阔思维升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例如,一本相册每页能放6张,有8页,现在小芳一共有50张照片。她能把这些照片全部放在里面吗?解法一:6×8=48(张)48张<50张,不能全部放下;解法二:50÷6=8(页)„„2(张),不能全部放下。这些解法,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殊途同归,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给学生以启迪,开阔了解题思路,举一反三,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狭窄思维向广阔思维升华。

开放型练习,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通过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开阔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形,切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请你动手画一画。这道题的特点是:(1)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开放性。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切的位置不同,剩余角的个数就不同。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开放型练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解题,而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升华。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用几种一般的方法来分析解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求得的其他解法。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较为复杂“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批评或责备,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练习设计要多以题组形式展现,提高效率

练习中进行题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知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探究新知,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解决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认知基础、所要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去优化题组设计,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如在五年级期末复习阶段时,学生已经具备周长、面积、体积等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知识,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在整体比较中把握各知识点,学会具体应用,我围绕一个主题情境,展开数学问题,设计了如下题组:

1、某房地产开发商,计划在小区里建一个长50米,宽25米,深2米的游泳池,你能计算出游泳池的占地面积吗?

2、如果要挖好这个游泳池,挖出的泥土用每次能装20立方米的汽车运走,需运多少次?

3、游泳池挖好后,还需要在它的四壁和池底都贴上瓷片,请你帮忙算一下,贴瓷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按发展商的需要,游泳池的底面要铺上防滑地砖,现有边长分别为36厘米,50厘米,60厘米的三种正方形地砖,你认为应该最好选择哪一种规格的地砖?为什么?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5、为了安全,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要装在与游泳池四周距离2米之处,请你帮忙算一下,栏杆的长至少是多少米?

这样,通过序列的题组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与系统建构。设计题组时要重视习题内容的思考性与启发性。突显题组的学习效应和练习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开阔视野,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五、练习后注重解题后的反思或小结,深化认知

反思是指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等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对认识活动的再认知。反思性学习是指对学习过程始终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具有一种执著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然而,学生面对学习常常疲于完成任务,不花时间进行反思,尤其是在练习课上,教师往往是主观地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自己制定练习内容,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完成练习任务,并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旦在练习中出现了错题,学生只满足于把错题改正过来,并没有认真反思做错题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去寻求自己的错误原因,不会独立进行练习,更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练习课上增加反思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清楚地了解自己前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准确分析错题原因,并且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同时也使他们养成对自己错题负责的好习惯。除了对错题反思,对解答正确的题目也应该反思。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融汇贯通,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哪怕是一句,那也是对知识的总结与概括,让学生通过练习后的讲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理解。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和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小学数学练习课,大有文章,要真正提高练习课的效益,还必须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设计练习课。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识练习课的地位作用,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做到精选、多变、巧练。通过从点--线--面的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形成网络,使原先一直被认为是“鸡肋”的数学练习课,在教师的精心调制下,变成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大餐,让数学练习课伴随着生活、伴随着游戏、伴随着美味、伴随着学生的兴趣、成功,伴随着师生的智慧,绽放出智慧的光芒,开出智慧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叶尧城、向鹤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 1 版。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策略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策略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毛岸辉

通过一段时间对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性学习,我从网络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对练习课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进一步明确了练习课的任务、功能,了解了其基本流程和教学模式。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练习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且初步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的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我认为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特点。

一、要有“情趣”。练习课也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习题的单调或者说习题的模仿与套用等,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等,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二、要有“坡度”、有“智慧挑战”。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课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课的课堂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三是要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要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满足,有收益。

三、要有“生活味”。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四、要有“内涵”。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最忌无的放矢,为练习而练习,甚至泡制“题海”。一要深入钻研新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 1

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进行。选择重点练习题、设置疑问、分析讲解、启发指导,都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防止无重点的满堂练,转移和干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要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要根据班级特征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对每一道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发挥习题的价值。

要注重解题后进行反思或小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融会贯通,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和技巧。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级,运用不同的小结方式。如,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比较弱,归纳、概括能力尚未形成。由于“图示”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运用图示法进行小结,适合低年级学生。

五、要有“个性”、有“自我”。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练习和交流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是“我在练”、“我在思考”,“我在用‘心’来练习的”,而不是老让学生感觉“老师在统治课堂,我是在为老师而练”,要避免“匆匆过场”的现象。

总之,无论是什么课型的课,我们在教学时既要充满智慧挑战,能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要有生活性,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流程(精)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

教师应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出示仿照例题性质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层面上的重点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2、克服定势——变式练

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出现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按一定的模式解答问题的心理倾向。碰见常规题型,思路比较清晰,解题速度快,而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习题便难以应付。为此,在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围绕知识点的本质要素,编写变换图形方位、条件叙述的顺序、数量关系等要素的变式题组,给学生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本质,触类旁通。

3、串线联网——综合练

这是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广度的练习。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性。重点部分要深入练,易混易错的对比练,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达到把握知识本质,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的目的。

4、拓展延伸——发展练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让这些学生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局限于基本性、综合性题目的练习,将不利于他们

的提高与发展。为此,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当然,这个“难”并不是提前渗入尚未学过的知识,而是难在思维上,应难而有度,难而可攀。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这类练习时,既注意求同思维训练,又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这样的练习把知识、思考、趣味、动手操作融为一体,练中有变,变中有比,比中求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本部分是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同时,通过回归情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反思(全文)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练习课的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独立练习为目的,对新授课做补充和延续。教学之初我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分成两个对抗小组,以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同时又不忘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全课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对学生学习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本课教学,我很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不够,合作意识不强,团队精神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 t

2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 ) 一提桶水重10( )

一支钢笔重150( ) 一艘轮船重50( )

一袋水泥重50( ) 一台拖拉机重2( )

(2)练习书p91 t

3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 )吨( )千克, 3吨45千克=( )千克

3000千克=( )吨, 7千克430克=( )克

7500克=( )千克( )克, 2吨=( )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 )

(2)一扇门高2米。 ( )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 )

(4)一桶水重10厘米。 ( )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 )

(6)一架飞机重15吨。 ( )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 )吨( )千克, 1吨340千克=( )千克

2395米=( )千米( )米, 6千克254克=( )克

8040千克=( )吨( )千克, 5千米60米=( )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 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p5

52、课本p92 t8

推荐第8篇:有效设计小学数学练习课之心得体会

有效设计小学数学练习课之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研修,我对小学数学的练习课的设计有了以下的几点深刻体会:

一、整体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发挥练习课的教学功能。

1、了解学生的练习起点,合理、有效地制定课时目标。

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地会去关注、思考新授课堂的教学,却忽略了练习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很少去关注学生在上练习课前的学习起点,而是将注意力聚焦在如何完成教材的习题任务上,这就造成了所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相符,致使练习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在上练习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哪些起点呢?我认为要了解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新知学习,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一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能够明白?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充分地了解学生练习前的学习起点,根据不同的学习起点,确定具体、合理、可行的练习目标,并依此设计练习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课课堂的有效性。

2、认真解读教材每一道习题,并根据每一道习题思考它的教学目标。认真解读教材习题是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往往在设计练习课时很少去关注教材习题的编排体系、教材习题在本单元中承载的教学任务、并从知识体系出发去思考这些习题与后续学习的衔接性等问题。正由于缺乏这些因素的思考,造成教学目标的严重缺失甚至游离。如果只重视局部训练而淡化整体的联系,就会使学生缺少高瞻远瞩的解决谋略和随机应变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一定要整体把握教材的习题,尤其是加强数学知识之间沟通的思维方式。

二、选择有效的练习材料,有效发挥练习课的教学作用。

1、选择简洁、直观的练习材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提供简洁、直观的练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2、选择富有层次和挑战性的练习材料,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1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选择材料的基本理念,也是其数学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练习材料能否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材料的本身与依据材料设计的问题,只有它们有效地结合,才能在学习的进程中体现数学价值。

3、选择与生活相关的练习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学数学不能只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要会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练习课中,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观察、讨论、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应付考试的工具。

三、充分展示练习课的教学过程,有效发挥练习课教学的价值。

1、关注思考过程,彰显习题的思维价值。

在练习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展示练习的过程,要提供学生探索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在交流、思辩的过程中,优化思想方法,从而彰显习题的思维价值。

2、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优化练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把更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将学习、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而不是将难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追求的是课堂的效率。

总之,要让练习课练得精彩,练得有效,方法还有很多。如果说新授课是栽活一棵苗,那么练习课就应该是育护这棵苗。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有效的设计练习课、让练习课以例题的形式展开教学,那么练习课才能体现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讨论稿)

小学数学练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多年来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带领学生核对答案作为主要形式,淡化练习过程的指导,缺乏对错因的分析;二是照本宣科,练一题讲一题,缺乏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训练。这样的练习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感觉枯燥疲惫,教学效果自然不佳。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对练习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练习课教学模式,旨在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综合性、拓展性,激发学 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与各位同行商榷。

基本操作程序: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基本练习,寻找缺漏——综合练习,拓展提高——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教师课前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所要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具体目标。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2分钟左右。

二、基本练习,寻找缺漏

本环节要求教师要选择或设计一组基础练习题,练习题应与教材例题紧密结合。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结对交流,帮助下游学生寻找知识的缺漏之处,及时帮扶。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选择或设计一组综合性的练习题,练习题应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一环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也会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想法,这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组解决的情况和遇到的不同问题及难点问题。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法或问题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或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引发师生间学生间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的交流探讨。在集体展示和合作探究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适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错,并进行反思,寻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在纠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总结同类题型的规律,加深学生的认识。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四、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可以根据前面出现的错例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拓展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又能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拓展题要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也可放在课下完成。

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并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表现给予平

价。同时结合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完成情况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

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几个课时完成练习内容,可以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也可以几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二是练习题的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三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与合作探究。四是在练习过程中要对个体和小组及时进行评价,并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五是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策略,要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追求环节而忽视实效。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练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

六、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愿意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4、评价方式多样,并且来自于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多次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如:学生说等量关系后,全班学生一起判断对错;两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全班评,那个学生(说得比较复杂的)自已评;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请学生批改。尽管投入的时间并不 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学生群体的评价。加上教师非常亲切的话语和积极的鼓励,课堂成了十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的心知交往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从而也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篇2:数学复习课评课 数学复习课评课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篇3: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

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

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篇4: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

2010秋惠安县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 课 心 得

辋川峰南小学 吴丽英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亮点之三: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

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然后再用连线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学,学生经历了摆学具——图示法——符号法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在接下来的知识迁移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

1、

2、3这三个数字分别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里,学生完全摆脱了物、图、符号等较低水平层次的借助,而是用抽象的数字表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必须用数学的眼光、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这正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结果。实小郭丽梅老师执教的《分苹果》,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写算式,说意义,让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全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总之,这次近距离地聆听来自兄弟学区一线教学精英的讲课,我们如吮春雨,如淋春风。他们所上的展示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给在场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种搭配 不同风格

——《搭配中的学问》听课偶感

小乍中心小学 杨洁华

听了陈丹凤老师和何立娜老师的两堂《搭配中的学问》,我深有感触。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真正的领略到:原来同一个课题可以上出如此迥然不同的风格,而且又是同样的成功。

陈丹凤老师的课堂——平淡但扎实

整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平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陈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陈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何立娜老师的课堂——简约而大气

何老师的课堂,没有丰富的情境,没有精彩的课件,但能给人一种简约的美;她不多言多语,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教学的大气。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堂课的印象:

1.教法简单,思路清晰。

老师抛开繁琐的教学形式,随意拿掉一件相同的上装或相同的下装,便很好地概括出搭配的方法,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将“实物——模型——符号”的过程有机结合,展现出本色而高效的数学化过程。 2.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老师往往会通过自己充满童趣、充满激情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孩子喜欢的声音,让孩子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但是,何老师却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何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总结出搭配的方法。

3.环节简洁,内容紧凑。

总之,两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不过我想,既然是搭配的“学问”,是否可以组织学生概括搭配的规律,即“算一算”。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摆一摆和连一连的操作活动之后,我们是否需要对“学问”进行提炼升华,引导学生体会并感悟当中的规律,即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搭配总数之间的关系?

快乐学习有效参与

——《10的加减法》评析

惠安实验小学 刘少华篇5: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第11篇:“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摘 要 练习课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用数学”这个教学内容里,如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好所学知识,本教学设计有效的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从而培养了能力,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练习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160-0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用加法计算和用减法计算两种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4.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怎样,今天我们先来个小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1页第3题)

2.从口算题中得到数学信息。

师:题目中减法有几道?加法有几道?一共有几道题?

3.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三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4.学生思考后汇报,引出课题“用数学”。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新旧题型对比,明确正确的解题方法。

师:小兔子们见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想参加我们的学习,欢迎吗?

出示题目:

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指几名学生进行题目的叙述:

问题1:左边有7只小兔子,右边有8只小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问题2:白兔有9只,黑兔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第2次提问前在主题图中加上“一共有15只小兔子”,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3:一共有15只小兔子,左边7只,右边有几只?

问题4:一共有15只小兔子,黑兔6只,白兔几只?

学生思考:这两题的问题和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分别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反馈。

生1:问题

1、2中两个小问题都是求小兔子的总数,而在问题

3、4中小兔子的总数变成了已知的条件。

生2:问题1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左边的小兔子和右边的小兔子;

问题2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白兔和黑兔。

生3:问题3小兔子的总数是15只,除了左边是7只,剩下的就是右边小兔子的只数。

问题4小兔子的总数也是15只,除了黑兔,剩下的就是白兔了。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汇报。

(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兔子们学习了一会,觉得肚子很饿,于是派了两只小兔去拔萝卜。出示题目。(第21页第2题改编)每人要拔15根萝卜。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目意思,通过对话引出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订正反馈。

师:小兔们吃饱后,有几只来到了森林玩,遇到了它们的好朋友的小鸭们,你们瞧:

出示情景图。(第22页第7题改编)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减法的呢?会解答吗?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出来。

全班汇报,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集体评议各组表现。

(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许多小朋友都能积极的举手,积极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我的计算更快更准了。

生活当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真有用。

作者简介:梁静(1981-),女,重庆,汉族,现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第12篇:小学一年级数学关于练习课的教学随笔

小学一年级数学关于练习课的教学随笔

随县高城寺小学 刘勇

教学小笔记今天要上“位置”的练习课,刚好又听了同事的这节练习课。静下来反思时,有一些自我的见解。

其实本节练习课是我们自己加的,教参上没有这节。因为刚开学,学生的情绪有些浮躁,听课质量不高,而且有些知识有一定难处,在上完新课之后,我们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第一单元掌握的不是很扎实,于是有了这节练习课。

说实话一直觉得练习课比新授课难上,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新事物喜欢新知识,另一方面练习课比新课更有针对性,练习题较新课也有所不同,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而且要更有针对性。就拿这节练习课来说,对于较简单的“上下前后”找那学学困生回答便可,其他学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很不错。对于“左右”却要多费些心,因为在新授时发现不但是学困生,有部分中等生和优等生也掌握不好,那么就要大面积的提问和练习,而且重要要说做题的步骤,让学生在不断的说和练中真正掌握。对于“位置”重要的是学生分析题的能力,要知道横竖行各表示什么,先说的是行还是列,逐一的分析,然后再去回答问题。在不断的分析中学生能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思路,那么这节练习课也就达到效果了。

自我反思怎么的练习课是有效和高效的,不能没有章法的想到哪讲到哪,练习也要是精心设计的,不能没有难度不重质量的乱练,一节课练习的也不少但功效甚微。教育是件严肃的事,数学教育还是严谨的事,要老师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做好全面的准备。我的课堂离这些还有距离,但我在努力着在前进着,希望的是自己每天的工作是充实而有意义的,练习课还要多听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在成长着。

第13篇: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实施方案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太平镇丁岘小学 张亚丽

我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十五年,一直担任数学教研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练习课,我认为练习课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其教学时间占了很大的比重。数学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最基本数学活动形式,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堂高效的练习课,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题能力,能帮助教师查漏补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现状及原因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练习教学环节中,学生更多的是面对枯燥单一的练习题,被动地旁听教师毫无精彩可言的解题方法,数学练习的应有功能在课堂上得不到有效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表现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思路,学生填答案;教师讲方法,学生抄过程;教师讲经验,学生记结论。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讲解,学生忙于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像这种把练习变成讲题,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就开始讲解了,学生的思维只能被拖着走。教师辛苦费劲,学生机械记忆,教学低效。

其次表现为课堂上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多次的做一些枯燥单一的练习。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往往为了让学生多做题型,多考高分,都会争分夺秒的多讲一些题型,这样就使练习变成了播题,所谓播题就是像放电影一样,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做,然后对答案,比如做对的举手,做错的订正。这样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会做的学生会做,不会做的学生还是不会做。

再次练习课对于那些严格要求、尽善尽美的老师来说就变成了批评课,批评中一般都会听到:“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做啊!”等等,本来学生对诸多练习就有困难,再加上老师的高压骂罚,使得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教学效果差。

针对以上出现的几种现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观念上过分追求学生解题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练习思考的过程。在一种考高分的观念驱动下,课堂练习步入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急功近利误区。教师舍不得留足时间去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教师在行为上只注重练习内容的设计,忽略练习教学过程的组织。新课后,教师一般都会用教材中的习题,依照原有的顺序呈现给学生。也有部分教师能做到抓住重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但这些练习怎么组织?怎么处理?教师很少考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高练习课教学质量的一些策略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前提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由于教学的时间有限,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就有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数学练习课同样需要“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认真备课并编写教案,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教学工作中的随意性,从而有步骤地一环扣一环地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改变教学观念,明确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很多老师观念陈旧,上练习课从不精心备课,使得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练习课必须增强目标的明确性,要对知识理解做到心中有数;要对知识掌握的深浅度以及与已有知识的贯通与联系,作出预先的考虑与估计;要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作出精心安排和把握,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也应该做到事先有独到的考虑。忌无的放矢,为练习而练习,甚至泡制“题海”。练习课的备课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

2、练习课设计要具有典型性、层次性、量要适度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课的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三是题量要适度,练习不宜过多,多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乏味;也不宜过少,少了则又达不到巩固、检测、启导的目的。

(二)、课堂上优化各种教学方法是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多数喜欢开小差和做小动作。因为练习课没什么吸引力,学生容易无所谓,容易心不在焉,容易纪律松散。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易吸引学生的素材,加入到数学学习的情境。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啄木鸟治病等等。如此创设情境,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中去,受到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可见这些寓教于乐的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游戏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掌握知识,“玩”中增长才干。

2、有效利用多媒体 由于练习课的特点,既要复习数学知识,又要多做一些练习。比如在学习空间图形等练习时,如果板书在黑板上,既浪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也不高。若运用多媒体,事先做好课件,可以快速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而且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些游戏情境,比如像高年级可以创设一些闯关式或者竞赛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及时反馈纠正是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的信息反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较好的效果。一般说来,反馈越快练习效果越好。练习课是通过练习反馈学习效果,而且反馈越好效果越好,学生的需求也相应地得到较快的满足。因此,反馈这一环节应尽量当堂完成。其次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反馈形式,如书面批语,口头总结,个别交待等。练习结束以后应该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与鼓励,而对于差生要有适当的点拨,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再次,要重视反馈的教育性,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练习,做得好的要充分肯定,做得差的要耐心细致的分析,寻找出原因,并辅导矫正。总之,要让全体学生通过每次练习或受到激励鼓舞,或受到反思启示,促进他们不断提高练习质量。

总而言之,要上出一节高效的练习课,教师需要潜心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不能随便拿几道题目就去“满堂灌”。其难度不亚于上好一节新授课。只有经过精心准备和针对学生特点优化设计的练习课,才能真正提高练习课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附具体实施方案:

1.10月份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研究教研课题,分配具体的任务,确定教研课题,按月底制定出详细的教研方案,并组织全体教师探讨,教导处审阅通过。

2.11月------12月将具体方案分配到各科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实施操作,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不断完善教研方案。

3.1月份组织各课任教师集体研究方案的事实结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及不足,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丁 岘 小 学

二O一三年十月十日

第14篇:小学数学评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评课心得体会

三思乡中心小学 张红茹

前几天,我县教研室的李主任和刘玉霞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学校安排我先讲了一节,然后刘玉霞老师讲了一节,第三节我们进行了说课评课。

听完各位老师的评课,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略写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共勉。

第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特别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正确处理好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

第二:改变教师角色,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成“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第三: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在设计练习时,题型要新颖,练习的安排要从基础到提高到拓展,层层递进,不断开放,科学实在。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把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15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三。同时,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建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课。如何上好一堂练习课呢?如何达到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呢?下面就小学数学练习课谈谈我个人的心得:

一、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练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练习课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设计。

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1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

第16篇: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反思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第17篇: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一年级

徐亚红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

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课改的体会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一年级

徐亚红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些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

(2)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作主人翁,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如提供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布置开联欢会的会场,每把长椅最多坐3人,参加联欢会的同学有43人,至少要准备多少把长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这样的问题更富有探索性,学生也更愿意去做、去探索。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乐学、爱学、兴趣浓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是实验教材较之以往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

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

4、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课改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18篇: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赤水第一小学

官声菊

本学期,我校的课改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我主动卷入课改的浪潮。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改革、实践,逐步构建了“四善”课堂。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近一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分气球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留守儿童增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让我感到课时更紧了。小班展示或个人展示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不能调控时间,我们还不能打断孩子的发言,这样,也许教学任务就完不成,而每周只有五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要求更高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十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五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第19篇: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20篇: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 、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由于我校是一所刚开办的新学校,我班的学生是从不同的村校转来的,多数学生都没有主动学习的想法,更谈不上与他人合作去探索知识,再加上这些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很陌生,看到这种情景,谈起课改我心里就感到有些焦虑。但是为了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师生

的进步,于是我从一开始就打破以前的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大胆的放手。

在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在短暂的几个月里还是收到了很大的成效。通过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特别是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确实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了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

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

在课堂上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我相信长期的课改,会在孩子们身上发生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会逐步得到实现的。

二、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里没人辅导,课堂上学生活动多作业少,练习的机会就少,以至产生学生做的得慢,容易错。

4、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张步慧

二0一二年十一月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