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读差异教学论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17 08:33:2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差异教学论》有感

从9月2日参加省“领雁”工程培训以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拜读了华国栋撰写的《差异教学论》,感受颇多,体会很深。

以前我对差异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粗浅的,什么是差异,差异的类型,我都不太清楚。从书中,我了解到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可分为几种: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而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对学习影响最大,值得我们予以重点研究。

我以前一直将学习成绩的优劣归结为是学生的智力差异造成的。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iq不是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水平、教师教学态度与水平、师生关系、课程安排、教学进度、环境、家庭教育等都对学习成绩有相当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其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面对差异,我们要找寻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的不同需求,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其中两点的粗浅认识:

一、恰当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要能做到“恰当”,这是有难度的。这点我有体会。因为学生较小,所以对直观的东西很感兴趣,运用直观教学,确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有时滥用教学手段,反而会分散学生对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的注意。一般老师在有同行听课时,都会想自己的课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设计课时,有时会抓不住主体,只追求形式,搞得热热闹闹,却不知所云。有一次,我听高年级一位老师上语文课,他煞费苦心地做了许多课件,什么智力冲浪啦、胜利闯关啦,冲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听完这节课,让人不知主要解决了什么。而我们在平时上课时,有时会嫌直观教学麻烦,只用语言教学了事,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影响教学效果,耗费教学时间。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好的。教师应选择那些最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使用上又不太费时的教学手段和材料,并要注意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精心设问,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不论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教师总是无法避免要使用提问的途径来完成教学。相信这点老师都有体会,有时我们备课仓促,提问时问题不明确,或深或浅,就会造成学生难以作答,牵扯时间过长。有时我们在教课时,看起来问题提得非常准确生动,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但实际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他们的主观意识,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都没能得到体现。有时我们的提问没有层次性,如向优秀的学生提出难度大的问题,向学困生提出稍微简单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少能见到的。学生不过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了一篇文章的内容而已,至于自身的能力,根本未得到提高。所以,我们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照顾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上课时,应认真选择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提得明确,有启发性,有次序地教学生回答比随机提问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要引导学生纠正同学答案中不确切的地方。可把答案制成提示卡片,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差异教学论》像一盏明灯,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具备某些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各种差异。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应注意到这种差异,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培养多方面人才的目的。以后,我要更细致专心地阅读《差异教学论》,认真琢磨消化,把学习体会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推荐第2篇: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李 金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述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残缺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维,对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堪称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所有事物教给所有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题目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题目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事物”,它表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所有人”, 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维,表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维。虽然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咱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领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维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所有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兽性的假设和意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妙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说明了并多处强调了本人对人的意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所有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本人的笼统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质量“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愿望的天才和意识能力。因此,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妙的有着自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才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所有人”的教育对象的构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振兴的状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维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成绩的答案相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现实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要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兽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维无论是在现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述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显著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显著。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维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该当遭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所有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退学校。”经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只管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以后教育公平成绩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自己,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成绩就是负担微小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微小的开支,是个微小的应战。众观以后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景象,它依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顺便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体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度,外地先生退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先生与本地先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先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先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次要是指男女先生的退学率不平等,男童的退学率显著得高于女童,这次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形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品质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退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景象交错在一同,构成了愈加复杂化的成绩。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荐第3篇: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学习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因学习要求必读《大教学论》,本人经过认真研读《大教学论》,使我了解到《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大教学论》共三十三章,可以分成六个组成部分。 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却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同时他认为人也是可以被教育的。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的倾听,教导与知识。文中还例举了石头、狼孩子等足已说明以上观点。同时还主要探讨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社会作用;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像为鱼儿掘鱼池,为果树修果园一样,也应当为青年人修建学校。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再者论证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创办新学校: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因为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但是在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严酷,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因此,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

第二部分详细论证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着重对教学的变异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实行班级授课制。

第三部分专题论述教育方法:作者阐述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育的方法,灌输虔信的方法。另外,关于教材的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他们的真实意义。

第四部分讨论学校的管理:他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的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最后他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并且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第五部分讲述了学制系统及课程论:作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和一株树木的各个生长阶段相比较,从六岁到十二岁再到十八岁,最后到二十五岁已经在大学里面受到了彻底的教育,他们就像一株结了果实的树木,我们需要果实的时候就可以去摘取了。

第五部分总结。我们所说的都限于一般方面,详细的考究要留待更加合适的机会,现在我们已经指出我们的教授术或普遍方法的发现便利了学者人数的增加,我们所期望的是增进基督教智慧的说和,是把虔信、学问与道德的种子撒到一切献给上帝的人的心里。

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从人的青少年开始时说:“这个时期生命和心理都是新鲜的,都在蓄集精力;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他把人脑比作蜡块,能印上外界事物的形象,它在儿童时期特别“湿润柔顺”,最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同时,儿童的筋肉柔软,也能接受训练,容易作出熟练的动作。

总之,夸美纽斯的这本书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这就与今天提倡的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愉快学习相吻合。

推荐第4篇:读《小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首南一小 周勤斌

利用休息时间,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这本书内容丰富,是值得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去认真拜读的。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本书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我觉得这种尝试教学法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我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本书的其他章节认真阅读,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起来,最后运用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第5篇:《论中西神话差异》

论中西神话差异

神话,是早期人类为了解释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这正是标志着文明的产生。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马克思曾这样诠释过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但是,神话与神话之间却是有着差异的。中西方的神话从创作上讲就有很大的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大体现在思维方式上面。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中西文化差异若用现代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来概括,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从观察事物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西方人喜欢化整为零,注重分析,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在政治方面,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先团体,后个人,故使中国人容易宽容与忍辱,也利团结合作,但却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公有思想。西方人喜爱竞争冒险,个人奋斗,注重功利,这是西方较早较快进入商业文明的原因,而有极易产生资本主义和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中国人对家庭对社会是一种责任,西方人对家庭对社会是一种需要。

总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立体型,向前看时往往还要顾后,看到胜利时还会回头看看失败,试图从失败中寻找出一些教训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种思维方式的表现。再观西方人却是一向勇往直前,不但不顾后面,连前面有多少障碍都很少顾及,所以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型的,表层的。

而这些差异,就导致了中西方神话的差异。因为神话虽说是神话,但是神话的创作却是人们根据一些现实中接受到的信息来进行升华,从而创作出神话。

因此,从中国众多神话中,不难看出,首先,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和神都是爱人类的,为了人类牺牲或做出贡献的,例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神农尝百草等。其次,中国的早起神话体现了理智,严肃,和谐,温柔敦厚的美学风貌,也就是说,在美中体现的善良,或因善体现了美。中国的神话,很少对神的外貌有所描写,更多的是对其功绩的赞美与肯定。再次,由于中国讲求“实用理性”,缺乏形而上的思考,祈求此生此世的宁和与平安,无意与彼岸世界的救赎与追求。因此,中国神的“神性”慢慢消失在这种“实用理性”中,而巫术的意味却越来越浓。

再看西方的神话,相比较中国的神话,西方的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往往更具有个性,他们具有和凡人相同的欲望,私利,欢乐和痛苦。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个人物质,肉体与精神的享受,而不是超越人类,造福人类。乌拉图思为确保自己的永久统治把自己的孩子重新挤入母腹,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后,宙斯非但惩罚普罗米修斯,还通过潘多拉盒子把灾难降临人间。而且,在西方的神话中,大多注重对神的外貌的描写,通常把神描写的异常美貌。不过,西方人的“原罪”意识促使他们对于神的祈求与膜拜来源于救赎的愿望。他们与神的关系是原罪与救赎。

说到底,中西方神话的差异,是由中西两地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就是说,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人们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方神话的差异。

推荐第6篇:论中外饮食差异

浅论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1054067 喻慧佳 【摘要】文章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就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预测。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吃、善于吃的国度,并由此吃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华饮食文化。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最讲究吃,法国、土尔其和中国。以这三个国家为中心形成了世界的三大饮食文化: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饮食文化、以土尔其为代表的伊斯兰饮食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华饮食文化。

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各树一帜,各领风骚。中国饮食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其技术之高超,菜式之多样,造型之精致,不得不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饮食文化。那么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本文就这一问题来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差异比较

1、在烹饪方式上

中国的烹饪强调随意性,各大菜系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饮食文化中,“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饪手法样样精妙。即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搭配,都会因厨师的个人风格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道菜,也会就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烹饪,其菜肴制作讲究规范性,要求调料的添加量要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就拿西餐中的牛排来说吧,除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添加的调料以外,其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拿美国来说,其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也依旧是万变不离其中,炸土豆条、炸鸡、炸鱼块、面包夹肉等;可以说烹饪在西方已成为了一份机械性的工作,毫无趣味可言。

2、在饮食原料和方式上

在“食”上,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西方人的主食则以肉类、奶类为主。从“饮”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各种真味,悠远绵长;而西方人则喜欢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

而在饮食方式上,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哪种类型,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而西方奉行分餐制,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西方排座位的礼俗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中国人还喜欢劝酒、夹菜,举杯共饮,气氛和睦生趣。而西方人则没那么热情,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那么客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在食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就更为明显了。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3、在饮食观念上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并不亚于对“营养”的追求,这种价值理念形成了中餐更多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因为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则不在乎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他们更看重食品营养的搭配,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等等。即便口味千篇1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是中外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外文化性格的不同。

二、小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较, 不仅反映出各地迥异的文化传统, 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 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家庭结构较复杂。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

三、展望

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因为,入世必使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理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推荐第7篇:读《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心得体会

这几天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其实和我们在读师范时学习的差不多,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

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

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觉得这种尝试教学法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本人也在教学中采用过这一方法,效果不错。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

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

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8篇:读《大教学论》

论夸美纽斯的宗教式德育

——读《大教学论》有感

星河小学 王南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夸美纽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探讨,主要是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虽然他没有提出严密的德育思想体系,但是他是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并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而感到遗憾:“虔信和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易被忽视。在很多学校里面,德育只占一个第二等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

一、德育内涵

夸美纽斯的德育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即“moral education”。他的德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终极目标”中。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人的今生就必须为永生作准备,就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即:“博学;德行;虔信”。这三种品质是人类的生活的要点,“其余的全是些岔道、障碍或装饰”。

夸美纽斯对于这三种品质的解释中,首次提出“德行不仅包括外表的礼仪,它还是我们的内外动作的整个倾向”。这表明,德育是要兼顾内外两方面的,不仅要塑造道德行为,更要塑造使内外一致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

其次,他提出德行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并且提到德行的良好状态是:人人喜爱和谐,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 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人是生来具有德行的种子的”,但是他又提到这些种子是天生的在我们的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

[4]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行动服从于取得的。”这说明,要使这颗“德行的种子”开花结果,就必须恰当的运用教育的力量,以达到“德行的和谐与融合”,并且“这种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原则,教育者不能用强力来强制儿童”;另外,他又提到“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可以恢复和谐的”,这说明,他认为德育的是使人和德行和情欲达到“和谐”重要途径。

第三,他的德育具有浓厚了宗教色彩。“宗教信仰是夸美纽斯思想体系的主旋律。夸美纽斯的思想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如创世说、原罪说、救赎、天国和永生等,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都有很完整的表述”。首先,他的人性论观点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前面他已经提到,今生只是来生的预备,是为了永生作准备的,而人的德行也只是其中的准备之一,所以他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具有神学色彩的;他认为人是上帝“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所以这三个种子是上帝赐予的;“凭借着圣灵的神恩,使一个人变聪明、变诚实、变正直,较之使他的进步受到偶然的邪恶的阻碍更自然、更容易。”从这里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有借助宗教的倾向。

二、德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人,促进人更好地完成今生的三个预备阶段,以使其能顺利地进入永生。夸美纽斯并没有直接的谈论德育的目的,也许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德育只是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而永生的目的是为了“和上帝享受永恒的幸福”在道德教育的方法这一章中,他是这样定义道德的: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我们可以借用他前面提到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德育的目的:成为“一切造物的主宰”。“这与中世纪以来以蔑视人性、践踏人类理性为特点的宗教道德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具有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三、德育内容

(一)幼儿德育教育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强调人出生的头几年就应当奠定良好德行的基础。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奠定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的基础;认为有如旧约箴言所说的:“成年时未受过管理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上帝所要应验的话就是要肯定“杖打和责备能增加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9]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节制、爱劳动、尊长、公正和爱人等品质。他认为节制和简朴是首先应予以培养的品德。夸美纽斯鄙视懒惰,称之为“撒旦的蒲团”,认为人一旦懒散就会有不良的行为出现,所以要求训练儿童勤快地劳动。儿童在幼年就应习惯于从事家务和劳动,为此甚至要使学前儿童就能认识家常用品及其应用。让他们逐年获得劳动技能。例如,在儿童出生后的起三年,应当学会倒水,把东西从一处移到另一处;学会卷起、展开、弄直、戳穿等。在儿童

4、6岁时应当从事手工劳动,包括各种建造活动。

(二)学校道德教育

在夸美纽斯的思想里,德育是贯穿各级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他说,“虔信与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视。„„所以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还说,“敬畏救主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也是知识的基础与极致”。可见,夸美纽斯的思想与封建经院哲学还有一定联系。夸美纽斯在道德思想上,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他简明地叙述了这四种主要德行的内容及其意义:

1、持重。就是“对于事实和问题的健全的判断”,他认为“这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他又说:“健全的判断应该在幼年去练习,这样,它到成年时代就可以发展起来了。一个儿童应当追求正当的事情,避免无价值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正确判断的习惯就可以变成他的第二天性”。“ 他认为有了健全的判断,人们就不会追随没有价值的事物,也不会拒绝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责备值得称赞的事,

[12]也不会称赞该受责备的事。他把道德判断失误看成是人生一切错误的根源,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因此,它要求学校最先要培养的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也就是他所说的的是非观,只有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儿童才能去做正确的事,做高尚的人。

2、节制。这是一种在各种生活行为方面不过度的品质,即在饮食、睡眠、工作、游戏、谈话等方面,“在整个受教的期间以内,实行节制”。他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因为儿童年龄小就纵容他,从小培养一种理智的节制品质,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坚忍。是要求儿童习惯于用自己的理智去作一切事情,“因为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所以应当听从理智的领导,在动作之先应当仔细想想每种作为应该怎样去作,使他自己真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会养成忍劳耐苦的品格。夸美纽斯又指出:“凡是想教导儿童的人,开始就应当使他们习惯于服从他的命令。”他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要服从教师,因为“孩子们的行为

方式是不很能够这么审慎和理性的,所以,强迫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先去履行别人的意志,再顾到自己的意志”,这种观点既严谨又实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正直。“正直”是人的健康道德精神的表现,“青年人应当不损害人,应当把个人当得的给予别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殷勤随和,这样学习去行正直”。他认为,正直还表现为“敏于而且乐于替别人服务的态度”,而最令憎恶的恶习是自私自利,表现为只想到自己的幸福,从不想到别人,“这是人生祸乱的最大根源,因为人人只顾自己的事情,就忽视了共同的福利。

四、德育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预防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幼年开始,“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就像种地一样,“如果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粮食,只会生出最坏的杂草”。因此,他认为首先要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具体要求在儿童幼小的时候就练习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者、信仰真理、待人正直、乐于施舍、廉恭助人、彬彬有礼。其次,他提出儿童应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之类(因为邪恶的榜样,不论是由眼睛进入或是从耳朵进入的对于心灵都是一种毒害)”。另外懒惰也应当加以防备。因为,“由于懒惰,青年人便会去做邪恶的事情,或养成一种怠惰的倾向。”预防懒惰的方法莫过于要求勤勉。儿童总是爱活动的,“儿童只要有事可做,至于做的是什么事,或者为什么要做,那都没有分别”。因此,应该使他们“不断地工作或游戏”,“同时避免一切过度的压力”,“结果就可以产生一个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

(二)实践

“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一味叮咛告诫而不要求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他们可以从服从中学会服从,从节制中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假如孩子们在不断地工作或游戏,他们便能学会忍苦耐劳,因为他们只要有事可作,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需要的事,同时身心不断地变化,就可以产生一种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假如我们能让儿童经常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所需要的行为,同时身心也会不断变化,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德行。

(三)榜样

儿童对他们所见所闻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都爱去模仿,所以应该给儿童以良好的榜样,“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良好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放到儿童的跟前”。夸美纽斯把榜样分为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他认为活生生的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对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给他们树立的榜样反应更强烈,更有模仿的可能性。“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小心谨慎的保护人,假如导师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选来的,具有优异的德行,这对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确的训练,便是一大进展”。既然儿童天性爱模仿,榜样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利用榜样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父母、教师等人以身作则就不能不加以重视。同时,也要小心地避免不良的影响,否则学生便会受到传染。

(四)择友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经常接触有价值的人”、“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要与品性优秀的学生经常接触,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五)纪律

道德教育中,纪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夸美纽斯主张对“各种不信神的情形”,“顽梗和蓄意的恶行”,“骄傲与轻蔑,甚或嫉忌与懒惰”施以严格的纪律。他主张通过谴责、监视和惩罚来维护纪律。但是,纪律本身不是为了处罚学生。“应该让学生知道纪律的真正目的,明白他们之所以受到处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误,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所以,教育者在执行纪律时,要将他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无误地表明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为的是要建立学生良好的品性,而非憎恶他们,压制他们。除非学生明白并完全相信这一点,否则他们是会轻视一切纪律,并故意违反纪律的。夸美纽斯虽认为体罚在维护纪律中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他反对滥用体罚。只有在其它方法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可求助于体罚,“这种极端的方法不可用得太随便、太热心,因为倘若我们滥用了,那么责打应当对付的不服从的极端情形没有发生,我们早已智穷力竭了”。

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邃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践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五、总结

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道德观。他的德育思想中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人性的张扬,也有对上帝的眷恋”;既充满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也蕴含着强烈的宗教意味。但他的道德观是与旧势力的道德观相对立的,这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德育理论方面的反映。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对后代的教育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对西方近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他的进步性显然受到时代和宗教的影响,带有不彻底性。

推荐第9篇:《读国论》心得体会初稿

现代市场经济学的左手

-----读《国富论》一书体会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全局关于开展“书香统计 阅美人生”读书活动的号召下,我买了焦亮编译的亚当.斯密编写的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财富论》。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经济学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这本书论证有力,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揭示了经济发展规律,在当前金融风暴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对我认识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除此这外,作为一部指引英国成为日不落大帝国的经典著作,对于处在迅速上升时期的中国,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国富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剖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经典,在这本书中,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者亚当-密获得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立者”的称号,并被公认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和 - 1 -

“自由企业的守护神”。此书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它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 作者在《国富论》中,从“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共五个部分来分析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一个国家怎样从崩溃、衰败中走向繁荣昌盛,通过一些什么奖惩制度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等。其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分工、劳动力和货币;

2、财富的发展;

3、商业主义;

4、君主的收入。这本书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经济发展思想,作者的这种经济思想可追溯到其另一篇名著《道德情操论》。

当今的中国,已经逐渐迈入为世界强国之列,这里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富论》中关于财富增长的阐述对我国经济的继续稳步增长依然具有参考意义,下面我着重就此部分进行总结。

斯密认为,按照事物的本性,生产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所以,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也必先于生产便利品和奢侈品的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村土地的耕作和改良,必先于只提供奢侈品和便利品的都市的增加。乡村居民须先

维持自己,才有剩余产物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但因都市生产资料不一定要依靠于附近的农村,甚至不一定要依靠于国内的农村,而可以从远方运来,所以,这虽然不是一般原则,但却使各时代各国家进步繁荣的程度有所差异。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外贸易上。这种顺序是极自然的。斯密相信,在所有国家中,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这种顺序投用;总得先利用资本开垦一些土地,然后才能成立很多城市;总得在城市里先有些粗糙的制造业,然后才会有人愿意从事国外贸易。通过学习阅记此书,我得出以下启示:

一、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发展,对农村土地的改良与开发有所贡献。其贡献的途径有三:一是为农业的原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农业的开发与进一步的改进。二是都市居民需要用所获的财富购买待售的土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往往是面向未开垦的土地。商人们都渴望变成乡绅,而且,往往也只有在他们变成了乡绅的时候,他们才最能改良土地。三是缓解了农村居民一向与其邻里的争斗和对其政府部门的依附状态。因为工商业的发达,逐渐使他们变得有秩序,有个人的安全和白由,也使政府部门的工作变得有效率。可以看出书中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不仅在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在今天看来,依然可以作为指导一个国家、

一个社会、甚至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原则。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二、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受司法保护。《国富论》最后论述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其中支出分为①国防开支。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社会不受其它独立的社会侵犯,这一职责只有靠军队才能完成。②司法开支。即为保护社会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欺侮与压迫而设立的严正的司法机构。③公共工程与公共机构的开支。斯密认为,建立和维护某些对于一个大社会有很大利益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是政府的义务,也只有政府可以建立和维护。亚当〃斯密举例说,车辆通过公路或桥梁,船舶通过运河或港口,如果按照吨位比例交纳通行税,似乎这种方法很公平。况且,这通行税虽然由承运人支付,他只不过是暂时的垫付,最终会转嫁到货物价格上,由消费者承担,同时,有了这类公共工程,由于交通的便利,会使货物的运输费大大减少。消费者虽然支付了通行税使货物价格提高,但终究比不上运费低廉而降低的程度。斯密的意思是,由于交通便利,使运输效率的提高,虽然要交运输税,并且运输费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但不会使货物价格高过没有便利的交通设施的时候,并且同时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发展教育事业尤为重要性。亚当〃斯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认为,在文明商业社会,对普通人民的教育,比

对有身份有财产的人更需要国家关注。所以,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教育事业。有钱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时间、金钱来学习。此外,有身份与财产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用脑时候多,用手时候少,不至于是脑力变得迟钝;而普通人由于生活压力,即缺少财产与时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脑会很少。所以穷人更需要国家教育资助(这方面现在很多学校都做的很好),并且,在普通人的孩子中,对学业优良者,国家应给予奖学金。人民受了教育,国家也会受益匪浅。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失败,已经回归了市场经济。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充分,在诸多领域内还存在这垄断、不平等、欺骗、霸权等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社会的诸多不和谐。但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当中还存在着过多的政府行为。斯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府所应做的是①保护国家不受其它国家侵犯②维护司法的正义③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制度与公共工程。即使政府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也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在目前社会转轨期间,老百姓切不要对市场经济失去信心,如果我们抛弃市场经济,将会回到更坏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的少,管理的恰当管理的好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读完《国富论》,我深深领悟到,中国经济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要经济发展,又要节能减排,这只有遵循《国

富论》中所讲的顺序发展,在不同发展时期采用不相同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提出的加大结构转型,注重经济发展质量这一方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主导、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理论证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民每年的劳动就是供给其全年消费的所有必须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这些必需和便利品供给情况的好坏,由这些产品和消费人数之间的比例大小决定,与这个国家的土壤、气候和面积无关。从西方历史的经验和斯密史的理论看,提高工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一个国家要进步,要发展、要增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目前国家对劳动者报酬如何分配问题尤显重要,这是斯密史的《财富论》中有关经济经济论述所引发的思考。

推荐第10篇:读和平九论心得体会

读和平九论心得体会

尿素二车间 王其庆

经过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与“何平九论”,深刻认识为什么要转变领导方式、如何转变领导方式,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领导方式转变引领干部作风转变,以求实求效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卢书记的文章和“何平九论”,文风朴实,思想深刻,不尚空谈,求真求实求效,对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要把文章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着力真抓实干,解决实际问题。“何平九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省委、省政府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决心和部署,是对卢展工书记文章的进一步解读、丰富和阐释,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践行 “四个重在”要领、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何平九论”紧扣河南发展脉搏,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必须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并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篇幅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抓住了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经济发展好、发展快地区的经验总结,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的思想武器,是关键时期做出的导向性文章,既符合河南实际,也符合平舆实际。可以说,“何平九论”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作用巨大。

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习“何平九论”的重大意义,从思想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地加强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全局意识,事事做到“围绕大局、服务全局”;增强创新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 要干一项爱一项,任劳任怨,把工作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一切工作从领导工作的需要出发,从维护维护大局、维护企业的形象和权威出发,踏实、务实、勤恳、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搞好协调服务,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要树立车间上下一盘棋的整体观念,将心比心,注重团结,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不分份内份外。还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沟通、掌握有关信息,主动为领导分忧,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首先,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领导方式的转变,有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领导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人,在领导干部。正如卢展工书记所言: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其次,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保障,具体的工作也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去协调、去落实。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领导方式做保障,转变将很难按照正确的方向持续下去,转变的成果也将很难维持下去。第三,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慢、好坏是领导方式转变的试金石。在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领导方式转变得好、转变得快,领导水平就高,发展方式转变也就快,经济社会就可以稳定健康地快速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就像一块试金石,能真正检验出领导者领导方式转变的成功与否。

为什么要转变领导方式?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领导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当前领导方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机遇意识不敏感,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以领导方式转变促发展方式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是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项政治要求。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领导,领导方式的转变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转变领导方式才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转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要始终扭住发展不动摇;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机遇,推动持续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要深刻认识各项工作提升发展标准,创新发展理念,勇于开拓,大胆实践,不断地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和困难。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领导干部转变执政理念是关键。转变领导干部执政理念,要树立大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集思广益,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发展方式转变到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轨道上来;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党的形象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是根本。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要务实重干,求实求效。

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领导干部工作水平提升是保证。提升领导干部工作水平,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注重探究把握客观规律,注重运作。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一是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离开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结合分管工作,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机会,组织全县各级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更能发挥全员积极性的管理制度;就是要围绕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探索实践更加有利于广大职工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围绕温县的太极拳文化优势,全面推进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建设,培育三产发展新的增长点;就是围绕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大局,组织各级各部门创建更加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服务机制和社会环境,以此来带动全局,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二是要强化忧患意识。当前面临着困难就业人员多、城镇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低、文化旅游区内涵亟待丰富等诸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强化攻坚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也难免会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敢于挥刀割病灶的勇气;又要有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一要勤于学习。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的科技、经济、文化、专业知识等;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二要善于思考。能否善于思考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转变领导方式中,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经济趋势、市场规律、社会热点、思想潮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不仅善于发现新特点、新问题,而且能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真正通过学习思考,使自己成为爱学习、善思考、会工作的新型干部。

转变工作作风是加快转变的保障。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靠过硬的干部作风来推动落实。一要高度负责。领导干部在其位要谋其政,任其职要负其责,主动肩负起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触及矛盾,敢于破解难题,有责任不推脱,有问题敢负责。二要注重实干。实干是一种境界,是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聚和升华。领导处处起表率作用,实干兴县,实干富民,必然会影响和带动下级苦干实干。三要着力民生。民心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既要注重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关注群众的具体利益和实际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深入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不断提高一线决策、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各项工作上,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主动抓、具体抓、扎实抓、合力抓、科学抓,推动工作落到实处。五要科学总结。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工作方法,通过科学总结达到提高水平、改进工作、增长本领的目的。要总结出成绩,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起到激励自我、增强干劲的作用;要总结出干劲,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激发斗志、坚定决心,把干劲鼓得更足一些,把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努力推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六要实践创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务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职责和使命迫使领导干部在抓工作干事业中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气魄。要在实干、总结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创新的胆识和气魄,大胆地试验,科学地论证,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这样才会在转变领导方式中实现“跨越”和“突破”。

经过学习《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后工作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推进领导方式转变上来,明确发展目标,保持清醒头脑,持续正确思路,改进方式方法,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自觉用文章精神审视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标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总之,通过近一段对“和平九论”的学习,真正使个人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办事效率、服务意识、工作水平等方面有一定的转变和提升,确保领导布置的工作不在我们手里延误,经手办理的文件不在我们手中积压,传递的信息不在我们这里中断,县政府办公室的形象不因我们而受到影响。

第11篇:读《差异教学策略》有感

读《差异教学策略》有感

叶澜教授曾在《叶澜自选文集》中指出:“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能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

最近通过阅读华国栋教授主编的《差异教学策略》一书,更增进了我对差异教学的认识。尊重学生差异,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生个体,选择合适策略,让课堂真正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舞台。这也正是全纳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奋发上进。

一、关注差异,教学目标重层次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主要的标准就是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然而,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发展差异、学力差异和技能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即从具体的学情出发,设定体现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2《天火之谜》,课文中有这样一处训练点:“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该处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会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上文内容,纷纷作了回答,但遗憾的是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的声音,思维的深度不够。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显然意识到抓住“冷嘲热讽”来做些文章,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富兰克林敢于实验,终于揭秘,打破长久以来一直不变的观念,其意义是多么的重大。但为什么目标的达成度出现偏颇?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简单的将教学目标一体化。文本中的“一般人”和“有学问的人”本身就体现了差异,教师在此若将目标分层:“一般人会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呢?”“有学问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所以教师在目标设定时,因在学生发展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以此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二、关注差异,训练过程重时机

全纳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全纳课堂教学,主张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平等、自由、关爱的环境下成长,使所有的儿童得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这里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这里的“最适合他们的教育”,除传统意义上的关注后进生外,自然也包括那些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选择合适的策略来促进全员的发展值得深思。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2《金子》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文章的空白处“„„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引导学生说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彼得留了下来,他的土地会变得怎样呢?接着马上出示填空:“彼得的花圃可真是

,花圃里有

花,还有

„„这些花,一丛丛,一簇簇,引来了许多

来做客。”学生通过交流后,得出了令教者满意的答案。之后,教师又提出更高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彼得的花园。可这一次,学生的表现没有精彩之处,大多为先前填空的翻版。

在这个案例中,显然教师对学生不够信任,没有给予放胆说话的机会。虽然教师的设计意图考虑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遵循了由易至难,由扶到放的过程。但却忽视了一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一道简单的填空题,就从句式到内容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会从完成填空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认为,这就是想像的最佳答案。或许部分后进生能从中习得些许遣词造句的能力,但对于那些思维开阔,想像力丰富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半饱的。所以,就此案例而言,教师可以在填空出现的时机上作文章。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教师提出想像说话时,尽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当学生出现妙词佳语,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而当学生出现语塞现象时,教师就可出示黑板填空,给予扶助。

三、关注差异,多元生成重应对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每个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来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学生学习的优劣。这种看似相当公平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间差异的漠视,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感悟,使学生能以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但切忌一味地迎合,无原则的迁就表扬。面对学生错误的解读,教师还是应发挥引领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4《埃及的金字塔》,在教学“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时,一名学生语惊四座:“老师,现在网上公布了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的新观点,说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而不是像课文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难,教师首先表扬他善于借助多种渠道学习,能个性化地解读文本,随即话锋一转:“是的,关于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科学家们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难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金字塔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该学生的质疑,是对教材,对权威的挑战。他提出的“1500人”与“10万人”悬殊是多么巨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埃及劳动人民艰难与苦难的认识,勤劳与智慧的感悟。但教师的应对,即以及时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以具有说服力的言辞引导学生重归文本本位,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点拨、调控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无例外的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意味差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

第12篇:差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差异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教学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主题。最近我读了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致力于对教学策略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并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其中导言部分对教学策略及实用教学策略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十六章(第一章差异教学概述,介绍了差异教学的本质、内涵、主要观点,它与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的区别联系。第二章至第十六章,逐章对十五个策略)进行阐述。读了之后让我深受启发,一定将这些使用的教学策略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这本书触动了我对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几点感悟。

《差异教学策略》告诉我们,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多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好探究,如果教学方法不允许这样做,他们就会感到乏味无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地理知识,感受并探索地理世界里的奥秘。我还布置了学生的小对子互相帮助,寻找记忆的方法。最后在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学习地理还能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还能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地理教学中的魅力;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地理之美,在思考中感受地理之美,在创造中感悟地理之美,自然地对地理产生兴趣。 《差异教学策略》耐人寻味不仅让你忍不住一次次再翻开,让你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帮你梳理了由困惑带来的纷繁的思绪。《差异教学策略》不仅对你阐明了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更教会了你怎样去测查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和怎样开发学生的潜能。特别是那些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每每读来,迷茫与思索之后总有新的收获。

读完《差异教学策略》我更觉得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这个布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上,让书籍成为你的朋友,多读书,从书中你可以寻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复杂的问题的答案。非常感谢这本书,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一定会潜心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13篇: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

论中西建筑

审美差异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三、布局方式的差异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 “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四、文化观念的差异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

1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综上所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1.规模宏大。(1)占地面积大。(2)天下美景,兼收并蓄.2.真山真水。皇室大权在握,财力雄厚,山林湖沼都可以根据帝王的喜好成为造园的元素。避暑山庄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山庄虽是一座园林,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大自然的原生环境。3.皇权寓意浓厚。(1)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2)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3)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她那出神入化的造园风格,曾让世人叹为观止。从观赏、总结和实践出发,我们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构景要素,通过巧妙绝笔的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融情于景,构思新颖,让人们觉得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艺术效果。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樟、兰、菊、柳、荷、玫瑰、茶花、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文人的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在园中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曲水徊,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亨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之有血脉。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人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对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修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说也是重要的。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的,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得粗糙就厚重粗犷,打磨得光洁就文雅华贵。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可见,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而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3.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却凭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在感受诗人孤独心境的同时,会萌生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4.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动态序列布局,使园林空间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以苏州留园为例,其空间处理之妙当列它园林之首,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区,至清风馆,曲楼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楼经五峰仙馆而进东园,其空间大小、明暗、开合和高低参差对比,皆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有起有落,犹如一幅高雅的画卷,百看不厌。

5.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造园如作诗文,其风格往往寄托园主的感情、意愿或理想。如苏州耦园的“耦”字,即表达了夫妻双双一同归田隐居,共同耕种的意思。但“耦园”的意境却不在“归田”,而是意寓夫妻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苏州的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选择湖泊型水体,衬托以山林为背景构成的湖山景象,恰与渔隐的主题思想和情趣相统一。这种景象的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也体现所谓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以一个完整的印象和耐人寻味的深度,使得审美的情趣跳入更高的境界。

6.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

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的融合,达到华丽与素雅,粗犷与文静,庄重与随和,严肃与活泼的和谐统一。清代宫苑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将全园分成若干景区。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成为清苑造景的创作蓝本。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有三十六景,静明园有三十六景,圆明园有四十景。每一景点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这种艺术手法实际上取法于西湖十八景等风景名胜区的传统。再就园内建筑群景点来说,受江南园林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金山亭和烟雨亭分别模仿于镇江金山寺和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文津阁则模仿于浙江天一阁。其结果是宫廷园林得到民间养分的滋润,从而开拓了艺术创作的领域。在工整格律、精致典丽的宫廷色彩中融入江南文人园林那种自然质朴、诗情画意的墨韵。这种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写江南柔媚之情的风格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再创造。

总之, 园林的设计讲究顺应协调、和谐共生、差异互补、对比反衬,情景交融、融合统一.动静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是东方园林艺术的主要代表,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不仅影响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园林艺术,而且对远在西欧的英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是在与上层建筑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艺术外,哲学、宗教、伦理、政治都给它以极大的影响。

在诸多思想流派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艺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最为巨大。它们本身也便成为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思潮或流派。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伦理基础。它给终不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观察美和艺术问题,高度重视道德精神的美以及审美与艺术对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

道家思想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从必然与自由的统一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道家的崇尚自然,主张心灵观照、无为而无不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审美和艺术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楚骚美学把深沉、热烈、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同个体的奔放自由的想象、情感,以及对给人以感官愉悦的声色之美的大胆追求完满地统一起来。唐以后,佛学(主要是禅宗)也渗透到美学中,它那一整套内省体验的认识方法,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主观心灵感受和意趣抒发,讲求写意、情感寄托,将理性、功利、伦理道德溶于美感直觉,不主张对现实外貌作机械琐细的摹拟或直说抽象玄想。

中国美学的上述特征在艺术领域得到充分运用,认为艺术最根本的审美属性是表现人的情感意绪;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这种情往兴来、神与物游的关系中,主客体达到融和无间,产生艺术的表现;艺术创造既要外师造化,又须中得心源;人被现实生活感发而情动于中,并借助各种手段把情志表现出来,形成各类艺术。但又认为人的情感必须与一定社会原则相容,艺术的美应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求得中正无邪。这就把艺术与生活和严肃的人生课题联系起来。

在艺术表现上,中国古典美学不追求单纯形似,而是追求神似,追求外物与主观审美理想相契合的精神特质。它讲求意到,推崇虚实相生,得之象外,无迹可求,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在形式美问题上,往往把形式因素同主观情志相联系,即不是把形式作为孤立的纯粹外饰,而是作为作者情志、意趣、气概的体现。它十分重视艺术家道德和审美趣味的修养,即重视“养气”。它从讽谏和教化两方面规定艺术的特殊社会功能,即诉诸人的情感,以其动人的美感力量来感动和影响欣赏者。

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

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人生的意义与韵味。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人生是充满无数的美的载体,在通过艺术这一独特的表现领域,把人生的境界形象的用艺术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人诗意的栖息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本来就是艺术的一种博大的内蕴与精髓,在浩瀚的艺术之海里,人生的快乐,诗意,以及对美得追索,都是人生通过美的框架构建出来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我们在走向生命的纵深的时候,回眸瞻望,人生的旅程好似布满天罗地网的美的建筑,我们是建筑的主人,因为在走过人生的时刻,我们在为自己构建心灵的家园。人生既是美的组合,用无穷的生命之力去创造丰富、新颖、独特的艺术之美,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道德感化,从而完成对美感恩的晚祷。

艺术是心灵的归宿,艺术的灵魂是美学,马克思先生说的好:人类的一切都是按照美来设计和创造的。“艺术人生化”就是将艺术与美融为一体,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人生,把美人生化,把高深的艺术境界与生活融合,实现美的通俗化。艺术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舞蹈之类具象的表现形式,它还包括抽象的形式,如道德、情操、行为、精神等等。艺术人生化是术的极致,是人生的标签。人生艺术化是道的极致,是人生的完美归宿。术抵达道,需要借助器具,器就是我们依赖生存的工作和任何艺术爱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荀子先生之著名论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经典的器论。艺术是精神境界的提升的必要因素,没有审慎美得能力,境界一般浅薄,它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修养。把艺术还原为生命的一种真实,让美遨游,诗意栖息。艺术让人神圣,如果不懂得人生的艺术化,艺术可以让人成为魔鬼。要返璞归真,让艺术走人生化的道路,做到雅俗共赏,既要美得升华,又要审美的大众化,群众化,不能脱离现实,只谈精神之美,忽略现实的美。

第14篇: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的国家联系愈来愈紧密,文化的差异更加凸显出来,文化的交融也更加成为一种趋势。在饮食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饮食礼仪、烹调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中西饮食方面的文化差异。

关键字:中西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饮食礼节

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作为维持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一项——吃,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和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居住的地理环境,生存环境,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而今,饮食已不再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本能。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饮食背后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更引人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可以说当地的饮食文化是该地区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缩影。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要从中西方的历史说起,中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拥有广阔的耕种土地,是一个农业大国。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谷类、蔬菜等。所以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而西方的海洋文明直接说明了他们没有广阔的土地去耕种,人们主要以打渔,捕猎为生,所以他们的主食以肉类、鱼类为主。 中西方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不同也影响着其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偏向感性,西方饮食更偏重理性。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质。首先注重色彩的搭配;其次是香,菜的香味能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嗅觉感,引起人的情感性冲动和思维联想,进而影响饮食行为;接着便是味的美感,它在中国饮食中具有核心地位;第四,形的美感,菜点的造型要运用美术手段加以装饰;第五,质的美感,质,一方面可以指营养质量、卫生质量、烹饪技术等;另一方面是指质地,即以触感、口感为对象的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质地美感。中国人除了用色、香、味、形这些技术手段外,还采用一些文学的手段,如通过对各种菜点的不同命名来追求和达到不同主题宴席的意境。所以说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而不论营养是过度,还是不足,也不论食物的各种营养成份是否搭配得当,只要口味好即可。然而西方饮食观念则是一种理性的、讲究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而并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1律,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午餐一般是自助餐;晚餐则是面包、薯条、香肠、火腿、炸鸡、奶酪等等,虽然简单但营养十分丰富,他们不会过分地追求饮食的口味,更多的是从营养的角度来理解饮食。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熏陶,讲究“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所以中国人吃饭喜欢围着一张圆桌,吃饭时用筷子,并不破坏食物原来的形状。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人饮食用刀叉切割,相较于中国人来说,显得粗野,暴力,这与他们游牧生活、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密不可分。

二、烹调方法的差异

烹饪在中国也是一门有学问的艺术,烹调的时间和火候,决定着菜肴的色泽和味道。中国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这些方式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大厨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做菜的过程也是烹饪师的享受的过程,每一道工序都有着讲究和心思,有着意义和内涵。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而没有更大的艺术性。

三、中西饮食礼仪、礼节

“吃”在中国在很多时候并不仅仅代表着吃饭,它也决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而是远远超越了食物和本能的物质层面,上升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人际交往、联系感情方面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客人到达时间一般比约定时间稍晚一些,大家共同吃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而西方,人们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即使是吃饭也倾向于准时到达甚至提前到达,做东者一定要提前到达迎接客人,介绍彼此不认识的人,并为他们安排座次。把地位最高的客人或者宾主安排坐在主人的右边,次一等的坐在左边,其余的人则随便坐。如果没有级别的差异,主人可以说:“诸位,请随便坐吧。”西方付款式一般都是AA制,很少有一个人请一桌人吃饭的场景。而在中国,长者是要坐在 上宾职位的,体现我们“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思想。

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虽然有诸多不同,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什么文化是孤立的,世界的文化都在互相影响,互相交融。我们在学习着西方的快餐文化,西方人也逐渐在学习着中国菜的做法。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鑫· 《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新视角》 [2]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邵阳学院学报《牡会科学版》(第6卷第2期,2007年4月) [3]陈萌·《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饮食对比研究》·《文化万象》 [4]孙波·《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分析》 [5]徐青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跨文化融合》·《今日中国论坛》

第15篇:论中英文歌曲歌词的差异

论中英文歌曲歌词的差异

一.前言

我们都喜爱音乐,音乐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讨论中英文歌曲歌词的差异,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更能使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对英文歌曲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使音乐与学习紧密联系,更能调动我们学习的兴趣。

二.中英文歌曲流行现状

1.中文歌曲:

歌词特点:多有修辞手法的应用,歌词内容含蓄,感情真挚。歌曲内容大多包含爱情亲情,有少数励志风或公益歌曲。当代主打爱情风歌词。

流行歌手典范:

大陆地区:G.E.M邓紫棋、筷子兄弟、张杰等。

港澳台地区:陈奕迅、周杰伦、林俊杰等。 2.英文歌曲

歌词特点:大多数以描述事实为主,曲风多样,流派多种,歌词较为大胆和直白,情感多样,包含亲情爱情等,也有不少励志歌曲。当代主打爱情风歌曲。

流行歌手典范:

男歌手:Justin Bieber、Pitpull、Jason Mraz、Bruno Mars等。

女歌手:Britney Spears、Avril Lavigne、Taylor Swift、Katy Perry等。

组合:Maroon

5、Owl City、Linkin Park、WestLife、Backstreet Boys等。

三.具体歌词对比

小苹果 筷子兄弟

我种下一颗种子 终于长出了果实 今天是个伟大日子 摘下星星送给你 拽下月亮送给你 让太阳每天为你升起 变成蜡烛燃烧自己 只为照亮你 把我一切都献给你 只要你欢喜

你让我每个明天都变得有意义 生命虽短爱你永远不离不弃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 从不觉得你讨厌 你的一切都喜欢 有你的每天都新鲜 有你阳光更灿烂 有你黑夜不黑暗 你是白云我是蓝天

春天和你漫步在盛开的花丛间 夏天夜晚陪你一起看星星眨眼 秋天黄昏与你徜徉在金色麦田 冬天雪花飞舞有你更加温暖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

Shake it off BY Taylor Swift I stay up too late Got nothing in my brain That*s what people say That*s what people say I go on too many dates But I can*t make them stay At least that*s what people say That*s what people say But I keep cruising Can*t stop, won*t stop moving It*s like I got this music In my mind, saying it*s gonna be alright Cause the players gonna play, play, play And 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 Heart break is gonna break, break, break And I think it*s gonna fake, fake, fake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 Shake it off

I never mi a beat I*m lighting up my feet And that*s what they don*t see That*s what they don*t see I*m dancing on my own I make the moves as I go And that*s what they don*t know That*s what they don*t know But I keep cruising Can*t stop, won*t stop moving It*s like I got this music In my mind, saying it*s gonna be alright Cause the players gonna play, play, play And 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 Heart break is gonna break, break, break And I think it*s gonna fake, fake, fake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 Shake it off

Hey, hey, hey Just think while you been getting down and out about the liars And the dirty dirty cheats of the world You could have been getting down to this sick beat

My ex man brought his new girlfriend She*s like oh my god But I*m just gonna shake And to the fella over there with the hella good hair Won*t you come on over baby we could shake, shake Cause the players gonna play, play, play And 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Shake it off Heart break is gonna break, break, break And I think it*s gonna fake, fake, fake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it off, Shake it off

从以上两首现最新最火的流行歌曲中我们不难看出,中文歌曲歌词较为优美,较为含蓄,修辞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情丰富,使听众融入其中。而英文歌曲则是比较火热比较直白,描写的画面也很少,大多数是对真实事物的反应。

四.结论得出

中英文歌曲歌词差异较大,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宗教信仰的不同 2.处事方式不同 3.思维习惯不同 4.感情表达方式不同 5.词汇的文化不同

第16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教育要适应自然

《大教学论》是捷克卓越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近代西方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但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并没有认识它的巨大价值。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它的捷克文原稿被发现后,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于世界各国。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了班级授课的优越性。从此,班级授课制为各国所采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各国各级各类学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其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用了好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

夸美纽斯对自然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自己称,“自然”所指的是“我们的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保持一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原始倾向,外界不加干预,非人为的意思。涉及到教育,自然主要是指儿童的天性。为使教育适应人类本身的“自然”,夸美纽斯又对人的自然本性、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许多的观察和研究。

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看法,除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人的自然特性。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则),夸美纽斯称其为“秩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都应服从这一普遍规律,要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改造旧学校,创办新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自然界的变化总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动植物都是在春天里生长和繁殖的,人类的教育也应从“人生的春天”,即从“儿童时期”开始。

夸美纽斯在对教育要适应自然的论述中,大量引用了人类运用机械原理的许多事例,如钟和船的运行,大炮发射以及印刷术等,说明一切事物只需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和谐的合作,就可以产生大的力量并获得成功。教学工作也不例外,一旦我们发现了正确的方法,那么教育工作同样可以进行得迅捷、省力而有效。夸美纽斯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创设新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说:“改良学校的基础应该是万物的严谨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夸美纽斯相信自然界是从一般开始的——就像鸟从卵孵化形成鸟的本质开始——再过渡到个别,所以自然是遵守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材料,选择合适的物件去运动,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由普遍到特殊一步步地前进,并坚持到最终。适应自然的教育不仅要通过运用当前的力量从内部顺着自然的途径来实现主体的发展,而且还要“循序渐进”,通过自然来实施。

根据“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创立了整套教育体系。他确信人生来就具有渴求知识和美德的不可遏止的意向,他认为应当研究人的这些生来就有的意向,要给予机会并适当培养,以便满足人在多方面的自然需要。夸美纽斯说:“为了鼓励求知的意向,首先方法本身必须很自然。要知道凡是自然的事情都是自己发展起来的。水往山下流用不着强迫的;一旦水坝等阻止水流的东西移开以后,它就立刻会下流„„”换句话说,夸美纽斯希望学习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而且,“任何时候都要讲授既有趣又有益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头脑充实,积极进取,注意力专注”。实际上在这方面,夸美纽斯是想要教育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天性,“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夸美纽斯指出:“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望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因此,他要求学校教育“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学习”。

可以说,包含在夸美纽斯“教育要适应自然”这条原则中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他提出的“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成为儿童中心论的思想来源。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受夸美纽斯的影响,在其《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要求培养反封建的自由人。当然,除了卢梭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杜威等人都论述过有关自然教育的思想,他们无不受到夸美纽斯及其思想的影响。

21世纪的今天,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学生本身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应当是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倡导“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然而,对于夸美纽斯的“适应自然”原则,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夸美纽斯所谓的“自然适应性”思想并不完全是从什么“自然原理”中引申出的,而是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根基,又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果,而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又得自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依据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为了使教育更好地“回归自然”,教育工作者必须去真正认识、了解、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并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依其自然本性进行教育,不要强迫学生生硬地接受违背自然本性的东西,要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快乐学习。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世界永远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最终使学生得到高度自由、快乐、均衡、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科学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局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夸美纽斯还不能够透过大量的自然现象认识真正的自然规律,更不能辩证地认识教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从中发现本质区别。因而,他常常把现象或感觉作为理论的依据,牵强附会,有的还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表现在一方面祟尚现实和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宗教信仰说教。

当然,我们可以以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认识水平去认识历史人物,但是不能以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认识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瑕不掩玉,《大教学论》及自然教育思想以其对人类教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夸美纽斯的“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的地位。西方学者斯皮尔曼甚至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倘若各时代关于教育学的著作都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为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

附《大教学论》精彩语句:

◆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的需要。

◆对青年的正确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

◆凡事都要追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

◆爱与慕是最能激发模仿欲的情感。

第17篇:读《化学教学论》心得

读书笔记 读《化学教学论》心得

何金华

近期,我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 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 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

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 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 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第18篇:读《新概念生物教学论》

1

一、选书缘由:

崔鸿与郑晓蕙老师主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理念生物教学论》是一本兼顾了生物学教学法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著作,它以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针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的学生及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的指导,对于师范生而言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并且可以在课外进行自学的教材。在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后,我也好好地阅读了一下,希望可以借以提高在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中学习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 《新理念生物教学论》这本书也是以新课程基础,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对中学生物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方法等作了论述,并且以“怎样做一名与时俱进的生物教师”和“如何做一名具备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师”为目的,认真考察研究生物教学教法,它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本书的内容:

书本内容涵盖生物课程论、生物教学论、生物学习论、生物教师论四大部分共八章。首先是对“生物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目标以及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其后在探讨“中学生物课程设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从中学生物教育学的角度对“中学生物教学课程与模式”、“中学生物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策略”、“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中学生物教学实施技能”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接下来,从中学生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检测角度对“中学生教育测量与评价”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教师教育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学习,凸显出知识学习步骤的逻辑性。这样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新学的知识。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生物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书中还就新课改、新课标等进行分析讲解,时时联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阅读书本后了解到书本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章均设臵了“学习目标”、“本章内容结构图”、“本章序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学习链接”、“检测—拓展”、“阅读视野”等栏目。这些栏目,回答了读者,什么知识是每章重点学习的、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怎么做可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2

简洁的结构图可使读者迅速了解本章的学习内容及各个内容间的关系,接着利用序幕导入学习内容,在学习完本章知识后有小结和关键术语,让读者可以回顾一下本章主要的学习内容,清楚掌握知识的脉络,并且在“学习链接”中推荐了网站和书目,引导我们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还有“检测—拓展”,这栏目是用来检测我们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让我们课后进行学习探究。“阅读视野”是一些关于生物教学上的重点文献资料及一些教育故事和教学方法等,除拓展知识外还可以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来学习,得到更好的收益。

在书本的每一个章节中都有设臵“学习目标”、“本章知识结构图”、“本章序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学习链接”、“检测—拓展”、“阅读视野”等的栏目。“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分点列出,“知识结构图”则是用框架图的结构来简洁条理地说明整章的知识点,这些栏目不仅能满足课堂学习的需求,也可以让阅读者清楚地掌握知识的脉络,以便于阅读者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此外,这本书还注重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每一小节中又有“活动”、“案例研究”、“小资料”、“名师论教”等的小窗口。“活动”是对于本小节内容的一个讨论及表达个人观点的小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巩固本节新授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阅读者的良好思维品质 ,开拓创新能力,既可以作为阅读者理解知识的基本训练,又能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案例研究”则一般是给出一些生物教学的资料用以分析与思考。在活动及案例中,会有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的反思,进一步地揭示出教学实践的多样性和教学理论的灵活运用。这些丰富、真实的生物教学领域的综合研究案例,有助于我们阅读者将在书中所学到的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自如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丰富、真实的生物教学领域的综合研究案例,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去学习如何运用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若在以后的生物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参考一下这些综合研究案例,对案例的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一下现实问题来解决问题。“活动”这块内容主要是以提问或讨论的方式让我们回顾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及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的生物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而“小资料”基本上就是对与书本讲解的一个补充及深化,可以让我们了解3

到生物教学论的更多信息。如在讲述概念图策略时,编者将概念图的由来及理论基础的相关知识放到了“小资料”中加以叙述,这样有助于放松阅读者的精神,拓宽其视野。“名师论教”都是一些教育学家或者有名的教师就生物教学这一方面的问题如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三、收获与思考:

一、新课程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及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三章中提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大的教学借鉴,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教学模式,实验课教学模式,活动课教学模式三类,三种教学模式我都认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对于中学生至今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有利于学生培养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具有用于探索思考的精神。但是由于目前教师授课时数的限制和实验材料的有无等等,实验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即使这样,我们可以探究一下中学生生物理论课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首先,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为辅导地位,多媒体为教学资源。其次,由于生物学的知识点不是很复杂,容易直接获得,可以做出及时的知识回顾和掌握,学生的大多数兴趣都包含在了众多的知识点范围内,教师不需要额外付出很多的精力来控制,所以就主要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教师也要做相应地辅导,比如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生物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概念等。还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书本上的知识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或者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然后激发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当人感到寒冷时会作出哪些反应呢?”(这些反应都是最常见的生命现象),有人会说“起鸡皮疙瘩”,还有人说“汗毛都竖起来了,有时候还要打哆嗦呢!”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为什么会打哆嗦类似这样的疑问去深入学习和探究。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4

生的各种能力。我觉得教师教学的模式起始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学会善于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解决生物科学上的问题。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课程资源有很多分类,就中学生物课程而言,除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配备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学教学软件、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并且,校园网上的有关信息以及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当然除了校内资源外,还有校外的,比如动物园,植物园,养殖场,博物馆,科技馆及四周的自然环境等等。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容易接受,这样的话将会极大地推动教学的发展。此外, 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时应当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如动物的胚胎发育,细胞分裂等,用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如果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方法。

二、新课改中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第四章中讲到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一节中提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也是当今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自学的方法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将学法寓于教法之中,使得教法和学法得以融为一体。

新课改中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和师范生们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适应新的需求,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一改变,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同时督促学生尽快地适应新5

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必须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抓起,如在组织自主学习时,最好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可以有目地、有方向地阅读教材;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好先进行工作分配,充分地调动每一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组织探究学习时,要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目标与材料等,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

新课改中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它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中学生物教学设计

读完第五章中学生物教学设计这章后,本人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新理念生物教学论》中的“中学生物教学设计”这一章节值得我们一看的:

1、整章的结构布局清晰,图文并茂,层层深入

读这一章节书的时候,我边看边与我们现在学的这本教材相对比。与我们现在用的教材不同,《新理念生物教学论》这本书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列出这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图以及这一章节的序幕,书中还会以通俗易懂的模式图来结合描述,这样的布局可以使我们在学习整一章节之前就能够对它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知道这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对于学习下面的内容就会更加轻松了。而且在每小节后还会设臵一个活动,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课本的内容了并通过活动来及时把所学的新内容学以致用。

2、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6

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要学会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本章就对中学生物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3、拓展知识较多,结合案例分析

本章主要分为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概述、中学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实施、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中学生物活动课教学设计实施这四个小节。这章书除了全面讲述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之外,还分别从理论课、实验课、活动课这三面结合案例来详细讲述如何实施中学生物教学设计。除此之外,书中还会有参考文献、小资料以及名师论教,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文中的只是更加深入了解了,还可以从参考文献中学到更多拓展的知识。

4、强调注重中学生物的实验课

现阶段,在实际的的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都只是太注重教材和书本的知识,却忽略实验课的重要性。生物实验课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欠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事实上,生物学是离不开实验的,生物实验室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掌握生物实验课教学设计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本章就把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设计实施独立为一节内容来描写,详细介绍了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和如何组织和实施中学生物实验课以及用中学生物演示法实验教学。

5、介绍了中学生物活动课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了对学生开展科普教育,也开始开设生物活动课了,将生物课与活动课结合起来,开设生物活动课,可以实现课程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所以,学会开展生物活动是生物老师与同行竞争时的一个绝对优势。本章从生物活动课的目标、原则、内容、形式、设计、评价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生物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感觉收获甚多:

1、教学设计要把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对教师而言,研究学习理论不仅可以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是教育、教学有7

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可以据此来改进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设计开始时要做好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这三个方面。在开始设计教学前,我们都会在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这几个问题。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去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来确定教学的目标;然后再通过学习内容分析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因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并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3、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不能只着眼于各种局部的策略及其优化。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师所实施的最优教学策略也各不相同,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很多不定因素,因此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要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4、充分运用教学媒体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拥有多种教学媒体支持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再仅仅依赖于班级集中授课方式,他们可以更多地自主学习,教师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也要求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媒体有所熟悉,并综合考虑各种情况选择一种对学生学习最有帮助的教学媒体。

5、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内容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安排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先针对教学目标选好切入点,接着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能提取中心内容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探讨中心问题,让学生质疑,再引发学生去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切忌“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像力。

6、重视实验课与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8

以前,大多数学校对生物课都只是注重在理论课方面,而往往忽视实验课与活动课,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逐渐的重视生物实验课了,并开始开设生物活动课。因此,学会生物实验课与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无疑是现今教师的一个竞争优势。

四、生物学教师课堂技能

看了生物学教学论,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第六章—中学生物学教学实施技能。想当一个优秀的称职的生物教师,只懂得生物知识是不够的,只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是不够的,只懂得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都整合起来,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并愉快地接受生物知识,同时强化他们的自主探索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

纵观中学生物教学实施技能,最为重要的莫过两个大部分,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和生物教学基本技能。

创设教学情景能力,在现在的生物课上,中低年级学生在意识水平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这样所学的生物知识枯燥杂陈。鉴于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强,所以教师花些心思,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相似的情景,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角色,来作为本节课知识的开始,使学生沉浸在学习里,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完成各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此外这很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如:案例1 在讲授渗透作用的原理时,我先给学生展示贴有甲乙标签的两个矿泉水瓶.里面分别盛有硬挺和萎蔫的青菜.问:“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甲瓶盛有清水,乙瓶没有清水或可能有盐水。”

接着问:“怎样使乙瓶(萎蔫的)青菜叶变得鲜嫩?”

学生答:“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恢复了。”

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从中可以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烟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这样就能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所以这样不仅9

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

而生物教学基本技能又课分为五个大部分,分别是: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提问技能,课堂教学演示技能,课堂教学板书技能,课堂教学变化技能,课堂教学反馈技能。

这五个部分环环紧扣,构成教师技能的主要部分,缺一不可。作为一名生物科学的师范生,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楚地了解这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去提高相关方面的能力,为作一名生物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

众所周知,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语言表达,即使有借助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播放,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必不可少,可知语言技能有多么重要。

我们知道,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教学导入,教学教授,以及课堂总结。这三部分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本文章便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

教师的教学导入,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所将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把所学内容与生活中相结合,让学生把思维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接下来的内容。因此,教学导入方式分为四种:1,、开门见山式。开门见山节约了课堂时间,让学生迅速进入将学习的知识。开门见山式也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生活小科学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2、承前启后式。通过所学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及逻辑,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归纳。其缺点在于可能趣味性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进入课堂。

3、以问致思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是考,进入课堂,如果适当与生活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

4、高度概括式。通过对只是的整合与概括,让学生对知识系统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节约课堂时间,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语言,简而言之又有四个要求: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教学性。

1、科学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教授科学的教师,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的语言符合科学事实,力求做真理的捍卫者,不误导学生。

2、启发性。启发的重要性对于教师也相当重要。我们所要做的,不单只是教给学生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及探索能10

力。

3、逻辑性。逻辑性,是科学性的进一步要求。学生所接触到知识之多,零散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会是他们求知路上的负累。所以教师必须保证教学的逻辑性,善于总结和归纳,把知识点之间相互连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4、教学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学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语言口语化、专业语言普通话等能力,将教学转化为一种知识的沟通与探索。

课堂小结,一门课需要完美落幕,精彩的课堂小结必不可少。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回味无穷四个方面将是我们所讲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教学的提问技能。

提问,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出问题答案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提问的方式和技巧便显得尤为重要。

1、设计问题要言简意赅。如果提问含糊不清,就没办法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会挫败他们的信心。

2、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巧妙地启发学生思维,才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3、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学生的知识系统还比较简单,提问不能天南海北地乱提,根据本节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问题,才能达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4、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这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提问除了以上要求外,还需要我们做到:提问题时表达清晰、提问后稍加停顿、以及提问后适当引导学生。

提问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方式和态度尤为重要,我们需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再者,是课堂教学演示技能。

生物作为一名科学,实验的演示必不可少。同时,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演示,也成为教师所需学习的重要内容。

演示教具,首先必须是科学的,而不能误导科学真理。同时,演示教具的重要性也需引起我们重视,演示可以直观地表现科学现象,这对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演示教具必须实用、耐用,演示教具要立体化动态化,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把抽象的内容更一步具体化。再者,演示教具还需模式化,具有系统性,使其在各个相应环节发挥作用,同时也便于管理。 11

一节课最后的是教学的板书技能。

板书作为一门课程的总结和归纳,必须做到:突出重难点、语言简洁、词语精炼、提纲挚领。

教师板书时,还应切记:板书书写要及时,便于学生及时归纳,同时,板书应该字迹工整,便于学生观看。

一门课上得好不好,教师教学的变化技能也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是古板严肃的,教师适当地因时而变、因需而变,可以让课堂更活泼有趣。而教师要做到的,是适时地目光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还有身体语言的变化。

每一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教师的反馈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何进行反馈呢?首先,在视觉上,教师应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在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在听觉上,教师应注意三方面:注意提问回答的激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最后要注意对提问回答的确认,鼓励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确认所学习的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要分清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不同。现在,社会迫切需要的是专业发展教师,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断的向前进步,持续学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教师的时代素质。更高的教学境界是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不但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犹如一件艺术品,能给人带来全方位的没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也让老师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愉悦。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我终身要追随的目标。我会从各个方面不断努力的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承担起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养的重任。

本书告诉了我,如何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及教师需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与素养等。通过阅读书本,我了解到了自己以后会怎么发展,并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当然,靠这一本书还不足够,我们还要看更多其它相关的书籍、期刊和文献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持续学习,持续发展。

第19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一米阳光

——从分科教学法说起

初识《大教学论》,缘于它的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这一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完善,以期达到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班级授课制采用的大班教学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教学构想的提出,增强了我对夸美纽斯及其著作《大教学论》的兴趣,很有幸,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这本处处引人深思的著作。

《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实际上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学论的范围,涉及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从整体方略上(即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作用等)驾驭教育理论,而且从各个细点,如班级授课制、德育论、体育论等,全面系统的阐述作者的教育经验总结和研究成果。我主要就“分科教学法”这一点,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分科教学法又称各科教学法,指中小学学校各种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分科教学法分别研究各门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分科教学法要符合各门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论中所反映的共同规律则是分科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当代中国关于“分科教学法”的释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的分科教学法主要是从三个具体的方面加以论述:

一,自然科学的教法:

(一)前期准备——深入自然科学的原则

1、保持心灵的纯净;

2、首先注意的应是近处的事物;

3、学会注意;

4、学会举一反三。

(二)教学过程中

1、所学对象必须是完整、真实、可观的,如果没有实物,就以模型代替。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前,每一事物应与其相应的感觉器官相对应。

2、教授自然科学的人应遵守的规则: (1)、树立正直和努力的工作态度,教给学生需要知道的东西; (2)、教师应以简单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 (3)、所教的知识必须要推本溯源,联系根源,了解事实本性; (4)、要先从一般性了解知识,然后才能考虑各个细点知识; (5)、要从专业的联系性学习知识,不能割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6)、教学应当具有连续性,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教多件事; (7)、要从事物的差异性方面来学习知识,从不同中寻找特点; (8)、用图表法帮助老师讲课和学生理解。

认识与反思:

夸美纽斯关于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如他提出的以模型对象变难于理解的东西为直观可见,不仅便于学生形象的观察,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现在课堂上常用的地球仪、人体结构模型等都利用了这个原理;再者,夸美纽斯提出用图表帮助老师讲课和学生理解,不仅符合他的“使这些所学对象是完整的、可见的、直观的”,而且通过数据表格更能清晰地,一目了然的了解书本或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诸如此类精辟

实用的教学方法、规则还包括连续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但是就如何认识、学习自然科学,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过程应先从对事物的感知入手,他指出“教导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感官去进行”,他的这种把对事物的感知看做一切教学的起点,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将使学生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忽略了本质,而且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也违背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规律。这些都与他所处的时代局限及人文主义的教育成果的影响有关。

益语采撷:

“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优秀教师’”。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二、人文学科的教法——源于理论,归于实践

“我们应当勤奋地寻找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容易的把年轻人引导到自然力的实际应用中去”

当工作、材料、模型都已经具备时,我们如何学习一门技艺?即是说当理论知识已储备充足时,我们应如何把它应用于实践?如何教好人文学科,我认为从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九条原则:

1、通过实践学习;

2、为理论的、抽象的知识提供模型;

3、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借鉴他人学习人文学科的方法;

4、千里之层,起于累土,要从基础扎实做起;

5、学会预习新内容;

6、精确的模仿前人的财富成果,然后才可自由发展;

7、模仿应尽可能精确,避免偏离;

8、当场纠正学习人文学科的错误,并教以格言、规则,以此为范;

9、以综合和分析为基础——完美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认识:

夸美纽斯的这种归于实践的教学法,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谋而合。对于人文学科这种缺乏生动性,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学好它?仅仅死记硬背,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最终只有将它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不只记得牢,而且理解的透彻。 虽然如此,夸美纽斯的人文学科教学思想中仍存在局限性,我仅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个人观点:

夸美纽斯说,在模仿时要尽可能准确,甚至不能有丝毫的偏离,而后才能有自由。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只有在模仿时允许出现偏离,我们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同时根据矛盾特殊性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可能模仿到尽善尽美,丝毫不差,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第三,当我们完全按照前人的教导去做,我们的创新意识已经在模仿中被我们抹煞了。很多的名作、美文并不是事后产生的,而是在未成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史铁生仿鲁迅《孔乙己》而作的《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独成一家,意味深刻)。所以我认为创新是伴随模仿过程的,而不是模仿学习过程的后事。

益语采撷:

“为此,不应轻视对别人的作品的精确分析,只有不断地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才

能知道路在何方,小径和十字路口在哪里。”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一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三、语文教学法:

1、学习语文的目的:学习语文是作为获得知识和给别人传递知识的工具。

2、学习语文的方法:不能脱离他所涉及的事物;不需要学习语文完全的、详尽的知识;应使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物要留待以后。

3、学习语文的规则:

(1)单独性学习,即不与其他知识混杂学习;(2)时间分配的合理性;(3)练习性学习,即没门课配备的习题;(4)规则性强化;(5)差异性学习,即寻求新旧知识的不同点;(6)联系性学习,即新旧知识的贯穿性;(7)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深化。

4、语文学习的四个阶段有其不同的教科书及其辅助性读物。

认识:

读罢本章,不仅惊叹于夸美纽斯超前,缜密的思想。短短一章内,他言简意赅的阐明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规则及阶段划分,既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联系性、实践性,又考虑到它的单独性和差异性。他的很多原则为现在的我们所借鉴。他认为字典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老师”;认为有差异性的学习便于比较记忆;认为培养兴趣对语文学习影响甚大等等。这些都是21世纪的老师强烈灌输给孩子的。

追问:

1、夸美纽斯认为语文学习只为满足自身需要,不需要学习语文完全详尽的知识,那么当今社会一轮轮追随孔子《红楼》的专家们又为何如此热衷于解读前人?

2、夸美纽斯提出学习语文的非哲学性,即合乎语法,知其然即可,这与现下强调的“知其所以然”十分冲突,试问是否对所有的事物都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刨根问底”为何会遭到老师的拒绝?

3、单独性学习语文,一方面解决了知识储备的“鱼龙混杂”现象,另一方面阻碍了学科的贯通性,如何才能处理好其间的关系?

益语采撷:

“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在年轻时,应当与学习事物相结合,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和对语文的熟悉,即是说,我们关于事物的意识和表达它们的能力,能齐头并进。”

“一切语文都可以通过实践学习。”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二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分科教学法正如一米阳光,虽然在穿透中蕴含杂质,却掩盖不了其光辉。夸美纽斯详细的为我们叙述了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及语文教学法,里面许多思想至今仍为我们所沿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和感觉主义。 纵观分科教学法,它表明了夸美纽斯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即由对事物的直观到对事物的理解,再由对事物的理解到关于所理解事物的记忆,最后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的练习把所记忆的知识表达出来。联系生活,分科教学法的出现方便了文、理科同学的学习,使他们学会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去理解学习的知识。这样不仅减轻了学习的负担,也会为各科培养出专业性人才。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经院主义的禁锢,夸美纽斯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对分科教学法的

观点,很多是通过“神的意志”或者神学著作删减整合而后自成一家的。他的感觉认知论,模仿论等即使认识片面,却瑕不掩瑜。

在《大教学论》的璀璨光辉下,分科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米阳光,却足以让后人寻找到光明,照亮各科教学之路。

第20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夸美纽斯(1592-1670) ,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他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 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大教学论》全书框架:33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20-25章)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第四部分(26-33章)为“学校管理”。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 《大教学论》有其完整的体系,从人生究竟谈起,一直谈到学校管理,分科教学方法.他的贡献又是多方面的:例如重视教育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主张普及教育,女子教育,学前家庭教育,单一学制,国语教学,班组授课;要求人们受到周全的教育;提出直观,力量,理解,应用,循序渐进,发展悟性....实际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现就读书后做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是这咱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役一样.人心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蜡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这就是说由外力加以铸范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一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世上也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置放了梯子,或在石上合适的地方凿好了台阶和装上防止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人爬得上去的."固然,"在智慧方面,快乐地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是很少的.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是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方法有困难". 三.对于教学过程的主张.夸美纽斯对于怎么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提出了不少卓越的主张,他格外重视下列几点:

自觉;直观;注意;理解;应用. 四.对于道德教育的意见.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当然他所说的道德教育的涵义不可能跟我们所说的一样;但是他所提出的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却依旧是正确的.如: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

夸美纽斯的建树:第一:对教育学的理论性质第一次作了明确肯定的回答: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第二:创造了一个被几个世纪的人竞相模仿的相对完整的结构模式;第三:首创了人本主义的逻辑起点论,为近代教育学的演进奠定了基调;第四: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规律;第五:开创了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的河。 夸美纽斯的功绩:在教育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哥白尼和牛顿在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培根与笛卡儿在现代哲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倘若各时代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失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人便仍可在这一基础上重建教育学。

读差异教学论心得体会
《读差异教学论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