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名师谈教学 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18 08:37: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名师谈教学

(一)教学艺术之我见

赣南医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第三届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奖刘善玖老师给我们作了此次培训班的第一讲《教学艺术之我见—谈谈教学的几点体会》,他首先就强调了,作为教师,教学风格(特点)在教学的3-5年之内就要形成,这对自己以后有重要影响。他从五个方面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在教学战线上跋涉了二十三年的教师,认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师真不容易,必须要做好敬业、师表、勤奋。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一堂课应该达到的目的:一是传授知识;二是传授技能;三是人格影响。

2、教学原则问题

科学公正原则、把握方向原则、联系实际原则、知能并重原则、师生协调原则、教研结合原则、启发诱导原则、系统有序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鼓励创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正人先正己,教书在育人。教师应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3、教学技巧问题

抓住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善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体现教学个性!教学有规律可循,但无方法可套! 我的体会:

积累知识,融会贯通; (精心备课)

熟悉教材、围绕教材、跳出教材、讲透教材;(处理教材) 紧扣主题;(能收得回来)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听者不累)

善用肢体语言;(增加生动性,但不要生硬做作) 适当幽默;(增加趣味性)

注意语气与语速;(要有抑扬顿挫,语速与学生的思维反应一致) 合理使用课件;(美化、简洁)

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具备控场能力,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

4、教学态度问题

“皮格马利翁效应。”“态度决定一切。”

以积极的姿态对待教学、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防止自己的丑态上网络。

5、青年教师教学中常见问题

1.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不当;2.语速过快;3.逻辑性不够强;4.照本宣科; 5.互动不够,或哗众取宠;6.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刘善玖老师最后说:正人先正己,教书重育人!

(二)课堂的磁力

东华理工大学全国优秀教师、省高校教学名师刘义保教授给我们作了此次培训班的第二讲《课堂的磁力》,他分别从5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个人认为是讲的最好的一个老师。

1、课堂教学的概念

课堂:凭三尺讲台,一方空间,教师与他的学生所创造的境界(有别于天堂和地狱),是无比高远、博大、幽深、静美、神奇,甚至只可意会,难易言表。 形式上讲: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师生,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体现在教学日历的计划任务。

2、课堂教学的设计 2.1 准备工作

文件的准备: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 文档的贮备:教案、讲稿;

教辅的准备:课件(多媒体)、挂图、模型;

教具的准备:黑板、粉笔(多色)、黑板刷、激光遥控笔、扩音器、教鞭、讲台、教室光线等 2.2 教案的设计

2.3 课堂仪态仪表的设计

1.原则:和谐、得体;2.要求:重视、训练、坚持 3.体现:着装、站姿、手势、板书姿态、走动方式等。

3、课堂教学的实施 3.1 预备时间 3.2 板书的设计 3.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3.4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定位: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醒:仅有文字字符编制的PPT还称不上多媒体课件。 切记:课堂上不能依赖PPT讲课!

目的:围绕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根据大纲要求,通过多媒体进行形象化、可视化、结构化和动态化的展示与阐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原理的掌握,扩展知识和信息。

做法:根据教案设计,达到教学目的。

4、课堂的磁力 4.1 磁力体现 4.2 课堂磁力的产生 4.3 再说课堂境界 1.2.3.4.

5、交流讨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相长,每位老师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换位思考、反思和总结就是当好老师的资本!相似相溶、相互学习借鉴是教师共同进步的源泉!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林知秋教授给我们作了此次培训班的第三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分别从4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1、何谓兴趣

兴趣:指兴致,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兴趣作为个体进行成就事业活动的基础,是发挥和发展其创造能力的心理推动力之一,可以激发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潜能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创造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事业成功的效率。同时兴趣能激发个体强烈的创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兴趣的作用

强烈而稳定的兴趣是从事活动、发展才能的重要保证。 (1)、兴趣的动力作用:

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

(2)、兴趣的开发作用:

兴趣是开发潜能的钥匙,一些学者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达尔文在自传中回忆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实物。”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兴趣

(2).大学生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科研;将兴趣培养成能力

将特长发展成职业

4、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书》中指出:“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诸因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加强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川大教授

单手劈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四)如何讲好一门课

江西理工大学教授、省高校教学名师奖李淑芝老师给我们作了此次培训班的第四讲《如何讲好一门课》,他分别从3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1、关于如何讲好一门课

一堂课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门课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对一门课而言它是一个局部。要以如何讲好一门课的视角来研究如何讲好一堂课。为讲好一门课,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的内容。

(2).要注意讲好每一堂课。

(3).要注意课堂讲授和其他教学环节有机配合。

其他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辅导、答疑等。

2、讲好一堂课的标准

从整体上把握一门课是重要的,但课总要一堂堂地上。只有每一堂课上好了,才能落实对整体的把握。一堂好课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2.概念明确,讲解深入;

3.重点突出,选材适当;

4.脉络清晰,逻辑性强;

5.语言考究,准确生动;

6.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得当;

7.学时准确,不拖不欠;

8.着装典雅,精神饱满。

以上八条标准的前四条是属于课程内容方面的,后四条是属于讲课形式方面的。对内容方面的理解是基础,对形式方面的掌握是实务。没有对内容方面的深刻理解,再强的实际表达能力,也是空的,是没有货色的。而只有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没有恰如其分的表达形式,那些深刻的理解也只能存在于你的脑子里,对学生的帮助不大,那就失去教学的意义了。因此,主张一个青年教师在讲解一堂课时,应当努力全面地做到以上八条。

3、讲好一门课的教学体验

如何讲好一门课,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有大量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实践。就我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要讲好一门课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追求一种价值;

2.坚持两个根本;

3.把握三个要素;4.注重四个体现。

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第一,一所大学上千位教师,不能千篇1律,也不应一个模式,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都应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第二,同样是学生,个性、基础都不相同,要想把他们都培养成才,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方法,只能以自己的负责态度和工作热情,去探索、去研究、去创造性的实践。

教学本身是一门大学问。作为一个教师,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必须精心研究这门大学问,并力求精益求精。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也不能改变和取代师生之间的这种根本关系。教学在师生之间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感情与感情的交融。教学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忠诚去投入,用自己的责任和心血去作为。

(五)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成长轨迹

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邓国良教授给我们作了此次培训班的第五讲《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成长轨迹》,他分别从4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1、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2、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一)国家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二)国家教学名师引领作用 (1)、培育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发挥教学团队的协作精神

(三)国家教学名师辐射作用

3、教学、科研协调与持续发展

(一)、搭建两个平台----教研、科研同步协调发展

(1)、教研平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方向 (2)、科研平台-----课题研究

(二)“海恩法则”的启示---扶持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发展平台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对接

(四)警学结合-----服务公安执法实践

总之,如何当好一个教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进取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师岗位是我一生的期盼,教师职业是我一生的追求,终身从教,无怨无悔!

(六)大学教师发展: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

1、美国的经验

(1)、发展历程 (2)、理论认识:关于大学教师发展概念 (3)、.改革走向

2、我国的现实:大学教师发展初露端倪

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尚属新生事物,我国推动大学教师发展的实践措施也比较传统,主要有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进修、攻读学位等,相对比较落后。

3、建议:组织化、制度化。

三、培训感受体会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的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等这都是师德。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爱岗敬业教师在工作中即使再累也不会觉得苦,当看到学生一个个有所收获的时候,在精神上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无私的、广泛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不能着眼于学生的现在;要面向于未来,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现在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力。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用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的要求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体现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有威信的老师,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5、终身学习,努力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与技术的发展的步伐。

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要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恰当,恰当是一种激励,不恰当是一种伤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总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有探求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在日常的教师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自我的培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四、培训完善不足

这次培训算是一个历史的开始,可是整体的效果承办方没有去调查,个人认为做的还是不够好,还可以有很多地方去改进。自己做过这样的培训,假如我来做培训的服务工作,我相信可以做的很好,而且不用花很多的钱就可以把事情办好。

特别是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很重要,这次我不好说承办方有哪些不足,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有很多地方不足,班级活动基本没有,学员之间几乎都不认识,没有机会和条件在一起交流,时间有一个星期,大家基本上很少交流,全部是讲座,虽然这些老师讲的确实很好,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可是来一次培训部仅仅是为了来学习的,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么一次机会认识其他高校的同仁,这样以后开展工作更方便和便利。

真心的希望承办高校做好服务和课程安排工作,当然,省教育厅需要我做点什么的话,可以直接联系我,我很乐于为人民服务。我参加这次培训也是自己来旁听的。再一次感谢赣南医学院的付出。

推荐第2篇:名师教学机智例谈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智慧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从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妥善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心理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同样如此,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机智,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事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事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时间”,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以外转变成教学中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我相信,教学过程中的智慧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教学机智是建立在良好的综合素质之上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处理教案,及时调整学生思路、进度和速度,科学地调整传授方式,合理地调控传播信息的质和量,以保证教与学的同步进行。

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学机智要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做后盾,教师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他所教的本学科的范围内,尤其当今社会,新科技不断涌现,知识信息的总量成倍地增加,教师只有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再次要有课堂调控能力,像现在家常普遍重视家庭教育,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有时课堂上学生会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备课无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这都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

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洞察学生总体学习情绪,及时恰当地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予以调节。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洽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点染学生答题的情绪,使其精力更加集中。课堂上遇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最有害且又最不科学的办法是板起面孔训斥。一个素养高,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是不会采取这类方法的。在枯燥而紧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而学生的幽默精神正是学生心灵自由的反映,也正是学生创新的条件。

一个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之外,还要善于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判断、分析和整理,才能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人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成长就是对细节的反思而积累起来的高度,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就必须精心观察、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案例,在经常的自我反思中分析案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更新、重构自己的教学思想,提炼升华教学实践,科学理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赞可夫也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问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反思是养成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方面。 总之,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可以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苦涩中品出来、悟出来的,这依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一名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敢于超越,追求更高更强,才有可能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理解“教师”的含义,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

于永正,教龄46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原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你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于永正:我认为,开这门课,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小语教学要给孩子什么,我想,第一是识字、写字。小学六年,应该让孩子认识3500个常用字,能写其中的2500个字。这个指标现在普遍达不到。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6岁到12岁,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积累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力最好时期。课标规定的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是底,要保住。但现在很多学生达不到,即使达到了也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而已。我主张要加强背诵,要死记硬背。没有记忆的阅读,学生怎么积累?第三是作文教学。读书是基础,读写结合,小学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感悟写作的方法。不要人为地去争论什么工具性、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书读多了,读懂了,人文性是跑不了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目前的小语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于永正:小语教学既有越位现象,也有不到位现象。越位,是说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太深,讲解得过度,拓展过度。现在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很喜欢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品味得无止无境,“感悟”得无边无际。二十来字的古诗,花了两节课时间去品味,最后学生还背不下来。当然,语文课嘛,该品味的地方还是要品,不然就没有味道了,但一定要有度,要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都不可取。现在很多公开课感动的是听课老师,是评委,学生不一定真的明白。小语还是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的好,要重视积累。

有越位就有不到位,基础的东西不到位。我曾问过一位在中学当老师的朋友,你们对小学语文老师有什么要求。他说,你们让学生把字写好,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通顺,能把意思基本表达清楚,学生会朗读,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们就很满意了。事实上,每年他们接初一新生,都要进行补课,让学生过3500个常用字的“关”。我听了很难过,一天到晚忙得那么狠,却没尽职。

教师讲得多,挖得深,这个主要是在公开课上。家常课基本不是这样子。家常课上最可怕的还是应试教育。你不知道,现在小学负担有多重!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作业做得很晚,全国如此。一个一天到晚被动学习,靠做练习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没什么出息的。只有靠读书,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人才。但我们现在有几个学生是靠兴趣在学习的?没有!没有,就出不了大家,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于永正:我是思考型的语文教师,外界基本对我构不成什么干扰。前些时候,我对部分老师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研究语文教育不妨从研究自己开始》。我的语文素养怎么养成的?是老师教出来的吗?不是。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那时农村教师没什么教学技巧。但语文老师善于激励。一次老师说我的一篇作文写得好,有老舍风格,可投中国青年报。虽然那文章没有发表,但这话激励了我一辈子,使我喜欢上了读书写作。

后来我当了老师,我就认定一条,要读书,要写作,要像我的老师教我那样教学生,多激励他们。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没有不喜欢语文的。

所以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法宝,一是影响,二是激励。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本书。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读,我们各读各的,然后相互推荐作品。我有文章发表了,也给学生看,学生很有兴趣。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基础打得好,书读得多,作文写得好,就不怕考试。我的学生越到后来越有后劲,中考成绩好,高考更好。

中国教师报: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于永正:很简单的,就像骑车,刚开始时琢磨如何上车,如何把握方向,手忙脚乱的,把握规律了就很简单。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做,做到底,做一辈子。

比如,我要求学生写字工整,我就先把字写工整。我喜欢写字,不到一年时间,学生字都像我。无形的影响是很大的。再比如,外国作品看多了,自然就会用破折号;鲁迅的书读多了,语言就简洁,没有长句。我也就这样教学生,要他们在读书时想作文,边读边研究人家是怎么写的;写作文时想你读过的书,如人物外貌怎么描写,怎样刻画语言动作,等等,都可以借鉴。老师是个明白人,学生才能少走弯路,不会被作业堆淹没,才会不受或者少受折磨。

教育很复杂,但有时很简单,只要从“心”开始。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不只是看你对教材的把握,而是看你对学生的态度。教学艺术,处理教材的艺术和善待学生的艺术,两者相加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艺术。

小学语文不要搞得太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做简单,才叫“大智慧”,才叫“哲学思考”。关键是教师自己喜欢读书会写作。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杜殿坤教授说的一句话:“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老师,怎么教都能教好。” 王崧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伴随着我

王崧舟,1966年10月出生,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些什么?

王崧舟:要给什么?给是给不了的,能致力于“影响和熏陶”就足够了。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问题的根本不在这里,因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构,其中涉及太多的要素、太多的目标。这时候,价值思考、价值判断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语文素养,而是要怎样的语文素养。而怎样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排序的问题。怎样排序,谁排第一,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奉行的价值取向。

我对语文素养的排序是:

第一,基础的语文情感。喜欢不喜欢语文,热爱不热爱语文,痴迷不痴迷语文,始终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首要标准,核心价值。一个人,有着再扎实的语文知识、再娴熟的语文技能,对语文却是厌恶、憎恨甚至冷漠,那么,以上的东西全是白搭。

第二,基础的语文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

第三,基础的语文积累。学文如积沙,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活;学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听说过腹内空空如也下笔洋洋洒洒的人。

第四,基础的语文技能,譬如诵读技能、边读边思考技能、列提纲写作文技能等。

第五,基础的语文知识。

排序越靠后的,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考试越容易检测的,实际教学中越容易被重视。这就是当今语文课程的悖论和悲哀。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现在小语课堂教学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崧舟:我理解你所说的“现在小语课堂”,是指常态课,我也更想谈谈常态课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现实中的语文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甚至无情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这就是问题;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更是问题。基础的语文情感是不考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不在乎,可以遗忘;基础的语文习惯是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抛到九霄云外。这些问题的根子其实只有两个,第一,强大的应试教育体系;第二,相对较低的语文教师素养。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王崧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惑。这一困惑一直伴随着我,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没有消失过。

我的理想是“诗意语文”,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诗意语文在现实教学中,常常与应试语文、功利语文发生冲突,有些冲突甚至是水火不容,很难调和的。至今,我也未能找到解决和解脱之道。

我想,诗意语文可能是无用的,至少对目前的考试、目前的评价体制、目前的日趋功利的教育教学。但我坚信,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王崧舟:既满意又不满意。与以前的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开发理念、整体构架、选文品质、训练载体、图文装帧等角度看,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改良。从选文品质看,经典的东西、多元文化的东西、反映时代特征的东西、文质兼美的东西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让人欣喜和满意的。但是,不满意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选文难度偏大,中学的下放到小学,小学高段的下放到低段,选文篇幅过长、意蕴过深;第二,选文在语言品质这一维度上考量还相当不够,人文的东西大量充斥,而语文本体的东西却被相对淡化;第三,选文的儿童主体、儿童文化、儿童哲学的东西相对考虑较少,基本被成人文化所垄断。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课改?

王崧舟:忧喜参半,破立不二。“忧喜参半”是说课改现状,“破立不二”是说课改走向。

先说“忧喜参半”。所谓“喜”,是指课程改革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范畴,改善了语文教学的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师生都得到了较以往更高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所谓“忧”,既有近的一面,也有远的一面。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和沉疴并没有因为课改而得到根本性的治疗;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本身在推进过程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缺陷。总之,“老问题”涛声依旧,“新问题”接踵而至,新老问题纠缠在一起,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因此,那种要求退回老路或推倒重来的思路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再说“破立不二”。深化改革的基本哲学姿态是“破立不二”。所谓“破立不二”,就是有破有立、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遗产,譬如,重基础的传统、严格训练的传统、读写结合的传统,就需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加以审视、反思和扬弃,这就是“破立不二”的态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有一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文制宜的问题,并不是用了这些学习方式就一定好,不用这些方式就一定不好,这同样是一种“破立不二”的态度。

薛法根:小语教学应该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薛法根,教龄20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薛法根:主要是两点:一是要让学生好读书。要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感情,觉得很亲切。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有乐趣;读出味道来,有情趣;一直很喜欢读,有志趣。第二是培养学生会读书的方法、能力和习惯,核心是读与写的方法、能力和习惯。现在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零碎的,随机的,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化的过程。

中国教师报:你觉得小语课堂教学主要有哪些问题?

薛法根:现在的小语课堂教学目标过多、过全、过虚。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贪多必失,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并不认同,也难以检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写在教案里的目标。比如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什么”,这种目标的可评价性可操作性不强,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真正地落实。我主张教学目标应该简约集中,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普遍问题,就是语文教师不清楚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一堂课下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说不清楚。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教。学生会了、懂了的老师还在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一二年级的课文很浅显,没有多少理解的任务,重点应该是字、词、句的学习,现在也在感悟啊感悟。年段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涉及课标、教材、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薛法根:以前没有感到过什么困惑。搞了教学研究后发现,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障碍。课文本身并不是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深入研读,发现并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这需要功底。比如低年级的一篇识字课文,老师一般只是教音、形、义,汉字背后隐藏的东西没法提示出来,这样的课就显得单薄了。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是一幅画,这些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再比如朗读教学,现在一到六年级,都是模糊的,因为老师缺乏朗读学知识,只能把句子打在黑板上,让学生一次次读。再比如说,一篇文章,感觉很美,但说不出美在哪里,因为缺少文章学、修辞学等知识。文言文教学,如果缺少古文功底,对文本理解很肤浅,教学就很难深入。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以前是无知无畏,等到深入了解后,觉得很可怕,有时上课就觉得没有底气。所以,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功底,还要有名师引领,有了名师点拨就能够少走弯路。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小语教材满意吗?

薛法根:我们学校现在使用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总的来说还算满意,各有千秋吧。如果说教材的不足,有三点意见:一是我觉得现在教材中有些选文的品位不够,一些应景性的东西应该删掉,要让学生看到他这个年龄阶段最好的东西。第二个,每篇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实际上是把文本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提炼出来。因此,练习题的体例应该便教利学,但现在只在文本思想内容或者说主题上有所提示,没有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提示,思考空间很狭,价值不大。还有就是教材编写时,各方不要刻意回避,不应该某个名篇你选了我就不用,为了强调特色,把人家好的东西,应该采纳的也回避了,这样不好。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小语教改? 薛法根:我1988年参加工作,从事小语教学已经20年了。我感觉这20年小语教学走了这样一条路:上世纪90年代时语言文字训练很扎实,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性非常准确。这是对的,但后来训练越来越机械僵化。所以课改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强调人文性,强调实践性,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过犹不及,很快出现了人文泛滥,所以又有人强调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学习。总的来说,这些年的小语教学改革总是在摇摆中缓慢前进,在争议中逐步完善,这是个好现象。现在大家开始关注日常课堂,开展了常态课堂的研究,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说课改必须要提课标。课标有三大好处:一是的确解放了思想,使我们对语文这一课程的认识更加丰富,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更有时代感;二是拓展了教学思路,以前语文课讲读为主,现在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对一线教师很有启发;三是注重了课外阅读语文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大语文观,这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好处。

但现在的小语课标也有很多问题,操作性不强。比如年段教学目标不清晰,三维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应怎么办„„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但现在没有哪个教研部门在实实在在研究,而是把课标的解读扔给了一线语文老师,我们苦不堪言。没有哪个数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也没有哪个物理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因为他们的教材、课标都很清晰。而语文不行,语文老师需要自己开发教学内容。希望小语课标能够尽快细化,清晰起来,可操作可评价。课标厚一点没关系,厚了我们才能选择。

钱梦龙: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钱梦龙,1931年2月生,语文特级教师,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

钱梦龙:从学科教学目标的角度讲,语文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我概括了这样五个方面: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读写听说)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字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

我们国家以前什么都要“突出政治”,语文教学也不能幸免。现在语文教学是“突出人文”,其实人文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突出人文”是“突出政治”的变种,是“突出政治”的余威。一直以来,加在语文教学上的要求太多了,领导的意图是要把很多的东西,思想、品德、政治、道德等都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这些东西要不要涉及?肯定要,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语文教学必然会涉及这些方面。问题是,同时要顾及这么多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不堪重负。这些教育目标,应该通过课程目标制定、教材编写来体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学生在走入文本、感悟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没有必要把思想、政治、道德这些都纳入到语文素养中去。

中国教师报:请概括性地介绍一下你的语文教学方法? 钱梦龙:我的方法叫导读法,这是我对自己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总结。“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习式”是导读教学的四种基本课型。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窦爱君老师编写的《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一书。 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会读书了,思想、道德等这些自然也上去了。我初中毕业不久就失学了,靠什么打下的精神底子?无非是通过阅读,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与道德高尚的人对话,在阅读过程中,精神底子、精神面貌受到感染,人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当了语文老师之后,我就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钱梦龙:以前倒真没有什么困惑,现在倒是有点了。为什么呢?我觉得,现在我们有些人对语文教学的阐释有点过度了,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已经有的经验、好的传统被解构了。在有的人眼里,连叶圣陶都成了阻碍语文教学的绊脚石。有人武断地认为所有语文教师都不合格,都要重新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推进课改,对此我很忧虑。

中国教师报:你感觉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什么问题? 钱梦龙:现在是两张皮。展示课,公开课,大半是表演,是教师展示自己才艺,不是常态课。常态课呢,主要是应试课,为了考分,不管什么教学规律。新课标制定了,除了少数真正对语文教学感兴趣的教师,没有几个教师按这个上课的。除非是为了发表文章,才拿起新课标摘一点时髦的话。平时上课,新课标就像以前的教学大纲,对一般老师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路归路桥归桥。这说明什么?课标脱离教学实际,课标抛弃了广大教师,教师也有理由抛弃你。

制定课标本身是好事。但我对现在的课标不太满意,严格地说,这不是课标,其实还是教学大纲。课标就好比是企业的产品标准,应该规定得非常具体、非常详细,对教师日常教学、考试命题各方面都有制约,人家拿来就可以对比、运用,不需要解读的。现在呢,课标解读的书满飞天,各人解释还不一样,莫衷一是,这怎么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指导作用?当然,起步阶段,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但是希望课标制定者能够实事求是,不要自我感觉太好,多听听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完善。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钱梦龙:对教改我是非常支持的。上世纪80年代,我是第一个搞教改的,“学生为主体”就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当时老师们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意识,上课是“目中无人”的情况很普遍。所以,我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但不能代替学生。

现在的教改我觉得太洋化了,缺少中国元素、民族元素,特别是语文教改。母语教学,完全用洋化的思想和方法教民族语言,把母语教学的传统全丢掉了,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学美国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语文教学,学不像。他们是把学和语言分开教学的,语言课学习语法规则、拼写方法、一般的语言表达,文学课,按历史选取作品,让学生读经典。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学文学,又要学语言文字。现在又突出人文,轻视知识。一门课程没有知识框架支撑,叫什么课程?这样的导向是值得忧虑的。

这些年的教改成绩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比较浮夸,口号喊得多,实际教学还是应试那一套。应试压力甚至已经转移到小学阶段,连幼儿园都在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下向小学教学靠拢了。

很多教育问题,不是仅靠教育内部本身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为语文教学做点事吧。

李镇西:语文教学最富个性魅力

李镇西,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您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李镇西:这个不好一概而论,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目标应该有所区别,学生年龄不同,从语文中获取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学会倾听,学会阅读,学会交际;再往更深层次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我认为,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感情充沛的性情中人,这样的人不会对周围的人和事麻木不仁,而是既关注自己,也关注别人,关注社会和自然。当然,还不仅仅是充沛的感情,还应该有充实的思想。语文还应该激荡人的心灵,点燃人的思想。因此,由近至远,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情感和思想四个方面。当然,教学中这几个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中国教师报:你认为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是什么?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李镇西:上好语文课,需要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技巧,比如课堂导入设计,教学语言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一个智慧的教师应该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现在中学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语文味,在不少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学还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应试为根本目标,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化学课,比如强调让学生画知识树、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因此现在缺少感染力、冲击力强的语文课,缺少催人泪下的语文课。虽然课堂中多了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其实学生所说的还是教师设定的答案,教师也不希望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划定的范围。这种“伪对话”现在相当普遍,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

这些问题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文化储备有关系。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文学、思想、科技等领域在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人。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教参就不会上课,对教材的解读与学生一个水平,上课时捉襟见肘,自然不受学生欢迎。

中国教师报:你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李镇西:要说最大的困惑,还是我的的语文教学和学生过去所受语文教学脱节,也和社会的语文环境脱节。我教的都是中学生,可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很片面,更多还是把语文理解为仅仅是知识,阅读和写作都很公式化,没有灵气。不是说所有学生都这样,但的确相当多的学生如此,因此,每当我接手新生,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来转变他们对教育学习的观念。另外,我们社会的语文环境太差,满街到处都是错别字,许多流行歌词也是病句很多,整个社会没有阅读的氛围,这都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又比如学校要建设书香校园,但很多学生家长从来就不读书,自然也不会支持。还有,我现在努力追求如何将语文课上得更潇洒些。我一直主张语文课要上得轻松、潇洒。其实,说实话,学生也一直很喜欢我的语文课。有时因为调课,我的课提前了,看到我走进教室,学生会很开心,情不自禁地兴奋地看着我,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福。越是这样,我就越要追求,让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对得起学生的期待与向往。

中国教师报:你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满意吗?考试是否制约着你的教学?

李镇西:我对教材没太多想法。现在教材多元化了,这是一个好事。现在还是有一些课文不应该作为语文教材,而放到思想政治教材中去更好些。另外我希望教材不要太厚,要给师生留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

说到考试对教学的制约,我有个观点。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数理化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会相差很大,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往往相差不大。消极一点来说,不管你在语文课上怎么改,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与其他班级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考试是不会差的。语文课,最主要的是要打开学生的视野,积淀他们的素养。我很早就提出,初一初

二、高一高二搞素质教育,初三高三搞应试教育,不用担心教改过不了考试关。

再说,现在的考试进步也很大。平时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但如果把时间跨度拉大些,比如你去比较一下1998年与2008年的语文高考题,就很容易发现考试的变化与进步真是很大。就是说,语文考试越来越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了,我们搞语文教学改革,不用担心考试。

中国教师报:你对语文课标怎么看?又如何评价这些年的语文教改?

李镇西:现在大家对课标的争议很大,我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中国这么大,一个课标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是不太可能的。课标也不宜搞得太细,太细了反而不好操作,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情况也有差别,教师素养的差别太大,所以课标应该有弹性、灵活性。

我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是和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的。1978年我进大学,大学毕业后后就一直当老师,所以我是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变化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进步。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学就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一套,写作文就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现在不同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不起的进步,这从教材选编、教法变化等方面也能看得到。课改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现在没有哪个教师再会认同“满堂灌”了,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能接受这个观念,就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现在是一个群星璀灿的时代——名师辈出,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教学流派建立。虽然语文教学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认为它正在逼近语文学科的特点,逼近人的心灵。语文教学将是最富个性魅力的精神创造过程。

推荐第4篇:名师谈初中生英语写作教学

名师谈初中生英语写作教学

培养英语写作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很多初中学生在英语习作中普遍存在着阐述不清、文笔混乱、词汇空乏、措辞不当、中文式英语等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对此,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

人教版新目标教材中指出,每个单元的编排都要从听力教学开始,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边听边记。

其一是记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其二是记关键短语,主题句等。

其三是听完后说出故事梗概,不要很长,两三句即可。 这样既训练了听力,也进行了写作的辅助训练。

基于新目标教材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材内容,在进行对话训练时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完成由说到写的自然过渡。例如,在九年级第一单元的采访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边问问题边做笔记,然后把采访的结果报告给全班同学,这样在口语训练的同时也进行了写作训练。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在内容上都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在生活中都是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因此,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别人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指导学生领会阅读和写作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养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第一单元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谈自己学英语的方法,然后由小组长收集起来,在全班面前讲出该组学英语的方法,再让学生去阅读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加以补充。通过这种自然的过渡,让学生感到写作并不可怕。克服了畏惧写作的情绪,学生写作的信心增强了,写作过程也就流畅很多。

另外,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要求学生熟记并背诵教材中的句型、佳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同时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促使他们积累写作材料。此外,改写也是提高写作的有效方法。改写包括对短文的改写和缩写,也包括对话、图标和短文间的转换,这种训练方式对学生写作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教师首先要选材,要选那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教材的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和语法难度相适应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在尊重原文或者在不改变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可以用文章中的原句,当然更好是使用自己的话,灵活地进行各种转换。

总之,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感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从而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推荐第5篇:教学名师

教学名师

窦桂梅:研究生,女,特级教师:

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 199

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 科研成果:

1999年“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 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 》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_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 人生格言:

“岁月会使我们容颜苍老,成长能使我们青春依旧。” 教育思想观点: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是窦桂梅有名的教改命题,是她对教育实质特点的深刻理解。创新,即是窦桂梅教学的方向目标,也是她教学的灵魂特色。“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自我”是她对教学创新的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推荐第6篇:“名师教育观大家谈”心得体会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当听了3月19日镇联校组织的先进老师的宣讲后,我不禁想到了这首歌,这不正是对那些优秀教师们最贴切的注解吗?他们的处境不同,但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无悔地把爱奉献给了学生、把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未来希望之所在的教育事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让我明白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让我明白了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其中竺新霞老师的《教育有心,养成无痕》让我受益匪浅。

竺新霞老师的宣讲是那么精彩,不唱高调,内容务实,工作有创新,很贴近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这样的报告又怎能不使人受益匪浅呢?竺老师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终涌动着一片对学生的“爱心”。她在工作中以真诚去呼唤真诚,她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高度责任感、有爱心的、有血有肉的为大家所共认的人。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竺老师为榜样,象竺老师那样,务求实效,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象竺老师那样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做一个道德高深、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教师,为学生健康成长而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做一个学生、社会欢迎的老师。

竺老师用她的行动注解了怎样“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在她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试想,如果没有竺老师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爱,又怎么能体会到“宽容比惩罚更容易打动学生”的真谛呢?

的确,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曾听人说,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护别人的孩子是神。我想,倘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是“神”,我敢肯定师生关系始终是一片片晴朗的天空。

名师的宣讲,使我更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培养出人民满意的学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爱是会传递的,用我们的爱去感染学生的爱,用我们的生命之光点燃学生生命的希望之光,这次学习活动使我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学生和自己,为前行的道路找准了方向。在我们的头脑中有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还不够,最根本的是把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落实,在工作中真正做到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在行动中真实的爱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责备,在对待自己上,多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少一份抱怨。

推荐第7篇:学习名师大会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名师大会教学心得体会

——有爱才有教育

察右中旗第二中学李连芳 2010年5月21日我与本校十位教师到北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名师大会,在新课标下名师课堂风采教学观摩会中,亲耳聆听了几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感触颇深。一堂堂优质课都生动地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每堂课精彩不断,令我赞叹、钦佩。在短短的几天里,听了特级教师的课后,他们的课堂风采仍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久久回味。我的心中也荡漾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

全国知名的资深教育专家、清华大学王文湛教授整整三个小时的演讲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注重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注重尖子生的全面培养,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要倾注无私的爱”。我深深的感到有爱才有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爱。一个不能去爱自己学生的老师,任其有多么渊博的学识

和超强的能力,也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好老师的。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除了她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精湛的专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心中有爱,有着对自己的学生无私而博大的爱,这也是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

听了几节语文课, 老师们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学生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这是老师们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它着眼整体、思路清晰、依次渐进。在40分钟的时间内,始终热情洋溢,面带可亲的笑容,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挥动右手,打着起伏有致的节奏,师生宛如共同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我深深地感悟到在21世纪应该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优秀的老师,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我们现在就要赶快行动起来,认真地搞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将爱融入课堂,用爱教育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发展。

2013年3月27日

推荐第8篇:名师教育教学观心得体会

名师教育教学观心得体会

“心”好,一切都好

石苑学校

贾婷婷

前几天我听了教育局在镇政府5楼举办的名师教育教学观演讲活动。参加演讲的六位教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了自己的亲生经历,谈了自己的教学观。我听了之后,感受颇深。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根本的改变

唯“分”是重的社会偏见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在一种尺度的衡量下,学生是痛苦的,教师也是痛苦的。我们暂时不能改变这种现状,但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应该仅仅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更美好人生和美好社会的人。”本着这样的教育观,教师的心态、行为都将随之改变。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思想的改变

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学生。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承受压力;学生会给我们带来不快。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但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如果我们能换一种角度去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许就是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拥有怎样的心态,就会对学生实施怎样的教育。以积极心态面对学生,你的学生都是可爱的;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你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三、聆听学生心声——行为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在电视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小学生只因为老师、家长的一句话,就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叫人心痛不已。我们不禁感叹:现代孩子的心灵为何如此脆弱?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许会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教育”,用来“补差”,我们也许从来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有时,发现了学生心理上有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家长、医生,认为那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殊不知,每个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对每一个学生予以心灵的关怀,这就对我们每个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确保教学有序、高效的展开。课后,我们是学生的心理导师,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的正确观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推荐第9篇:观名师教学心得体会[全文]

观名师教学心得体会

魏凤华

前几天我到石家庄参加了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聆听了江苏的薛法根、北京的武琼、浙江的虞大明三位名师的讲座和他们执教的四节语文课,我们感受颇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虞大明老师,虞老师讲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一节是四年级的《父亲的菜园》,这两篇都是略读课文,虞老师还有一个有关略读课文教学的讲座——《略读教学——让孩子擅读、好读》。通过对虞老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和对讲座的学习,我领略到虞老师这堂课的精妙所在,对略读课文教学也有了更深更高一个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我就结合《祖父的园子》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多次浏览 渗透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虞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推荐给他们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多遍读,反复浏览。课堂中精心设计了三次浏览。第一次浏览,让学生紧扣课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第一遍浏览,想到什么词了,就可以写在课题的旁边。第二次浏览,让学生把刚刚提练的词语变成问题,如“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生机勃勃的园子?”等等,并强调将这些词语变回问题,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就能使学习更深入。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第二遍浏览,找到相应的句子,把这个词语写在了这个句子的旁边,进行交流。第三次浏览,又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是自由快乐的”这个问题,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想想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情?又以“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哪件事?”来引领学生精读重点部分。看似简略的三遍读,实则一遍比一遍深刻。那么整堂课正如虞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让学生学习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是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逻辑起点。”而在此基础上重点部分采用精读,真正实现了略读课文的简约但不简单,教师教的简,但学生学的丰。整堂课上,教师引领学生用笔阅读——随时圈画,随时批注,让学生用笔记录阅读探究的成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无痕引领,渗透写法

整堂课,虞老师在写法的渗透上是“无痕”的。如“为什么说铲地这件事情写得最具体?”,当学生说到(1)写了对话。老师马上引导,在平时写作中如果想写具体,可以加入人物的对话。这样的指导写作十分简单、有效。(2)写得比较多,用了好几个自然段。老师顺势引导,平时写作中多写几个自然段,你的文章一定会具体。(3)抓住了祖父的神态。老师马上引导到理解祖父的几个“笑”上去,同时强调写写人物的神态可以把事情写得很具体。虞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中作者把事例写具体的方法,并告诉学生在今后习作中进行运用;再如学生交流到“愿意”在文中重复运用时,虞老师就拿出了自己的一段写景的文字与文中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照中获得启示:同样的事物用不同的写法就会体现不同的特点,表达了不同的写作目的。

三、两处设计最为巧妙

1、这节课结尾的设计

课的结尾虞老师播放了罗大佑的《童年》,在孩子们轻轻哼唱歌曲后,虞老师将自己的多个童年趣事的下水文片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老师自身的童年趣事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时候,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一件件趣事中感受到了老师童年的快乐,在欢乐的笑声中自然也调动起了自己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触发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童年的永恒的想法。最后屏幕上出现:“聪明的,你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留下永恒呢?”这样的资源开发非常巧妙。

2、拓展延伸上

虞老师在拓展延伸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虞老师说到:萧红的童年时快乐的、自由的,所以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当学生说到《呼兰河传》里一定写下了萧红的快乐自由的生活时,虞老师出示了茅盾先生的评价这本书是“一串凄惋的歌谣”?太让人震撼了!为什么呢?愿意解开谜团吗?自己去读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老师这样的设计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这部作品的欲望与期待。

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过死、过窄,其实对于小学生我觉得我们不必挖得有多深,不必学得有多深,我们应让孩子读得广一些、远一些,应让孩子们懂得一篇文章学习的结束,应是孩子另一个崭新阅读活动的开始。

我想,只要我们也能在课堂上做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做学生的伙伴、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实践者,我们的孩子也能做到擅读、好读!

推荐第10篇: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专著学习: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单位:孟官营初级中学 姓名:张敬生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进入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新词汇引领的新理念。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新词汇变成了旧词汇,理念也说得越来越顺溜,而实践――课堂操作――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或者说,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为新的焦点。现在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已是一种新“常规”,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非线性结构带来了一些新挑战,如“预设与生成――节外生枝怎么办”、“有效学习――怎样选择教学策略”等,是我们实践中常见困扰。 这些问题,名师当然也会碰到,他(她)们是怎么应对的,又是怎样想的。《名师教学机智》是一本名师的课堂实践案例,记录了名师的实践及所思所想。

通读掩卷,三点感受:

1.“道”“术”结合生成智慧。教学机智表现出来的,做出来的,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其背后是教师自身的“道”――是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是隐的部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内外兼修,产生了教学机智。比如,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上课时经常要“叫”出来,怎么办?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①有的名师请他做“评委”(P

44、45)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②有的名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③有的名师则顺势应接话题:“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P10)。这些应对,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但效果不同。第一种应对,好学生更加专注倾听其它同学发言了,因为有评委的责任在身。第二种应对,好学生暂时会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只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不过只有老师知道,而没有同学敬佩的眼光似乎有点不过瘾。第三种应对,暂时冷处理,顺势转移话题,好学生可能会有点失落。很难判定哪种效果好,但都不是简单制止,粗暴斥责。效果的不同折射了教师“道”的不同――学生观,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很赞赏书的一句话:“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也许,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P57 徐芳《游戏带来了灵感》) 2.教学机智是一种情景性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在课堂中锤炼。

教学机智表现出来的行为很难模仿。因为这些应对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有效,离开了特定场合很难说是“智”,这是我读《教学中出现10个意外怎么办》一文时的感觉。在读的时候总觉得提出的问题很好,很对,但所给出的指导“隔靴搔痒”,从某种角度去看,还很不“智”。因此,名师的机智(如《变被动为主动》、《弄拙成巧》)我们可以去揣摩,思考其背后理念;可以去引申,假想不同的情况他们会如何应对。更应该在实践中积累案例,反思场景,积极应对。 3.怎样生成智慧

(1)行思结合,且行且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只有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P6 引自朱光潜《谈美》)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智慧迸发的前提,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不是“飞来石”,而是厚积的结果,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2)要利用机会教不同的学生。从名师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机智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知识至少有三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经授受获得,或来自书本、或得自进修等,获得的多少与深浅与我们自身的学习有关。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自身,一方面自己要有悟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交往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教师交往的学生类型越多,自己的应对经验会越多。我们自己都有主教的班级,一般个把月的时间,师生之间就比较熟悉了,因此我们的预设也少有意外,少有机会磨炼我们的机智。我们不能像名师那样有机会在全国各地上课,但可以在同年级、校内其它班级、支部片等进行借班上课,在适度的未知情况中工作更能激发出我们内在智慧。

第11篇:名师薛法根谈作文教学

名师薛法根谈作文教学

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作文教学的思想与理念,少的是破解作文教学难题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好的教育是用50个办法教育1个孩子;坏的教育是用1个办法教育50个孩子。”同样的,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积极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否则,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精神世界、儿童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任何背离或脱离儿童的作文教学,都是一种精神伤害。

1.命题激活

五年级期终考试,一位老师在监考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基础题全是空白,问他:“你怎么没有做?”孩子瓮声瓮气地说:“不会!”再问:“看拼音写词语会吗?”仍然是瓮声瓮气地回答:“不会!”翻过卷子,却发现作文题却写得满满的。尽管错别字连篇,但依稀可以看出所写的大意:其实,我不想读书。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不出,课文背不出,词语默不出,数学算不出,考试也考不出。现在读五年级了,在学校里,老师骂,在家里,妈妈骂,爸爸打,连隔壁读二年级的小朋友都看不起我,说我笨死了。其实我不笨,就是读不出。我经常受罚,罚站(墙)角,罚做值日(卫生),罚抄,罚没饭吃。这样的日子真的猪狗不如,我受够了!其实,我真的不想读书了。„„一个连词语都默不出的孩子,怎么会写出这么一大段充满愤怒与无奈的作文呢?秘密在于这次考试的作文题《其实,我不想„„》,触动了孩子内心郁积多年的委屈与愤怒,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没有什么章法,没有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宣泄!一个平时连话都不说一句的孩子,却在考场上用笔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期望,字字句句都浸透着孩子内心的心酸与苦闷,读来让人震撼!假如没有这样一个作文题,或许,这个孩子就干坐在那儿,一个字都不会写,就会说:“我不会!”其实,不是他不会,而是孩子不想写,不愿写。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的生活很单调、很雷同,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然而,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的作文题目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如:观察一幅剪纸,写一篇作文。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剪纸压根就不感兴趣,缺少审美的眼光和想象的欲望,又怎么能激情澎湃地表达呢?于是,要么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要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样的作文题目,没有出到学生的心里去,自然就觉得“难教、难写”了。再者,我们所命的作文题,往往过于笼统、过于平淡,学生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丝毫没有作文的激情。如写一段假期生活经历,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了六年级一开学,还要写,如此这般,学生已经产生了“审题疲劳”,厌倦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又怎么会有新鲜的作文呢?如果改成《暑假偷着乐》,学生一下子就精神起来:趁着父母外出,偷偷地玩了个痛快,居然没有穿帮!呵呵,偷着乐!抑或,作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看着别人出洋相,居然没有人怀疑!呵呵,偷着乐!„„瞧,这样一改,不怕学生没有话写,不怕学生昏昏欲睡。好的作文题,犹如一个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就薛法根作文

1

很快会烧到学生的心里,炸开学生记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怎么写,不如先琢磨一下写什么、怎么命题、命什么题吧。或许,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可以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呢!要想命个好的作文题,你非得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不可!不了解孩子,不熟悉孩子,不摸透孩子,就很难会蹦出让孩子一看就有话可写的作文题来!

2.贴近现场

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早晨抄袭同学的回家作业,被老师逮了个正着,老师责令该生写一份深刻的检讨。磨蹭了半天,这位学生终于把400多字的检讨书交了上来。只见通篇都是“我以为„„我以为„„我以为„„”,不是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全然是一副辩解的姿态。你看这段:“我以为早上来得早,同学们都还没有来的时候,可以把昨天的回家作业补做完,所以就向**同学借了个作业本看看。我以为看看没什么的,平时做作业也经常看同学的,没想到今天被老师看见了。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没有完成回家作业的„„”你能从中读到对自己抄袭行为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吗?或许学生没有经历过写检讨书这样的作文训练,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也或许学生经常写这样似是而非的检讨书,老师却从不当真看,只是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而已。学生在学校里犯错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检讨,该怎么检讨。没有严格的书面检讨训练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没有口头的检讨吧?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书面检讨、口头检讨都没有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没有把这些检讨当作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时机。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作文是课堂内的事,犯错检讨是生活中的事,两者没有什么关联。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象牙塔”内的“高雅游戏”,而没有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的功能在于交际,作文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学习作文,不是为了得个分数、评个等第,不应该成为摆设,而应该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学生犯了错,他能运用作文写一个深刻的检讨,既剖析自己错误的思想根源,又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经历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得到了老师的谅解,可以更好地继续学习。如果他不会运用作文(书面的、口头的)进行检讨,那就会遇到大麻烦,或许会被老师找去进行长时间的谈话,甚至会遭到家长的惩罚。可见,一旦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就会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需要的,才是重要的;重要的,才会去主动学习。

再翻翻那些优秀作文选,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文采飞扬,写得很美,文学味很浓。而看看我们自己班级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文通句顺的作文,没有美妙的修辞,也没有巧妙的构思。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些,有时也很让人欣慰了。当然,总有几个文采好的学生,但那往往不是我们教出来的。可是,我们却常常以这几个不需要教的学生为目标,试图教出一个个有文采的学生来。“具体、生动、形象”是我们的口头禅、作文经,几乎天天念,似乎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未来的作家、诗人。其实,谁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却偏偏都在这样教学生作文。过于注重作文的文学化,必然拔高了对学生的作文学习要求,也必然会切断作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变得不自然,不亲切,不可及。一旦作文成为一种薛法根作文

2

高不可及的东西,就会成为学习的负担。摆脱作文的文学化倾向,让作文更贴近生活的现场,才不至于异化作文的本来面目。因为,学生学习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3.虚实相生

一次,我给学生上《爱之链》。读着读着,一位学生冷不丁地提了个问题:“如果乔伊以前从没有人帮助过他,那么,当他看到那位老妇人的时候,还会主动地帮助她修车,而且还不要她的报酬吗?”的确,文中的乔伊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学生的假设和疑问不无道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缘由,这种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极为可贵的。但问题是,这是一篇小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是作家刻意安排的,其一环接着一环的爱的传递故事,以及意外的结局,都是小说精巧构思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有这样巧而又巧的事情。一旦你把小说当作真人真事来阅读和理解,那么就会产生无数个无法解答的问题,足以让你堵得发慌,无法进入真正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好的文学作品,你明明知道是假的,是作家创作的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但你仍然会信以为真,感动得无法自拔、潸然泪下。好作品假得往往比真的还要真,这才称之为“艺术”。

虚与实,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两极之美,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走向了两个极端。在低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故事、人物当作“珍宝”,那是学生可贵的丰富想象力的体现;在高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事件、虚拟的场景当作“假花”,认为那是学生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的行为,斥之为“说假话、空话、套话、大话”。因为学生拙劣的虚构、幼稚的想象,一眼就可以看穿,于是,假的就是假的,假得没有到真的那样的境地。不可否认,学作文,学做人,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实是作文教学的品质。但同样不可否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能力,缺乏想象与联想,就事记事,就人写人,是很难“入门”的。作文,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笔如实地写下来。同样的真实事件,由于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偏差,观点的相左,所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不乏个人的见解,甚至掺入了个人的想象与虚构。但是,只要不违背学生自己的意愿,是发自他内心真实的声音,同样是珍贵的。虚构事实,是人品问题;而虚构故事,则是创作问题。在我们倡导写真实生活的同时,我们且不可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思想力。我们不能将作文的写虚与做人的真实混为一谈。因为,作文就是作文,虚实相生,才有两极之美。

4.指导具体

我们的作文指导几乎是一个套路:笼而统之。指导记事,写清起因、经过、结果;经过部分是重点,要写得具体些,怎么具体呢?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写出来。指导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先写外貌特点,再写性格品质特点;重点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怎么写具体?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薛法根作文

3

心理变化写出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一遇到写人记事,差不多都是这样几点似是而非、指导了也没多大作用的要点,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而针对一篇具体的作文,教师鲜有针对性的切实指导,没有就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令人茅塞顿开的分析讲解、修改示范,没有相机传授简明而实用的写作技巧或原理。学生听与不听没有什么差别,也已经习以为常,你说你的,我写我的。曾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拿着自己四年级时写的同题作文“交差”,语文老师居然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这四年级的作文指导和六年级的作文指导有什么差异?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什么质的提高?几乎是一笔糊涂账。

根源在于我们语文教师缺少对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尚未明晰写作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关于观察、选材、谋篇布局及描写、抒情、对比、衬托、照应等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策略。对写作的技能技巧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时点石成金、游刃有余,而胸无点墨必然会老生常谈、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因此,改变我们自己,才能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好的语文教师,常常用50种办法来指导1个孩子,而不是用1种办法来指导50个孩子。

有位老师说,作文指导难在每个孩子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同样记事,每个孩子记的事件不同,你的作文指导怎么能切中每个孩子的作文问题,满足每个孩子的作文需要呢?这看似一道难题。但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福楼拜让莫泊桑站在自家门口观察路过的马车,并记录下来。连续看了三天,莫泊桑一无所获,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再次请教福楼拜。福楼拜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莫泊桑恍然大悟,经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笔下自然写出了很有文采的文字。其实,我们何不像福楼拜那样,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学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问题指导”,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

我曾经借用这个问题指导法,辅导过一个不会写作的学生,一连提了22个问题。那位学生按照我的问题,回答了22句话,而连起来的22句话,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当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作文,感到非常神奇。我告诉她:“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回答问题一样!”从此,这位学生就对自己不断地提问,作文越写越好。“问题指导”,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思维的改变必然带来作文的飞跃。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不断地提出需要思考与修改的问题,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得到。与其把时间花在圈画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上,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作文思维路径的指点上。一个孩子,只要经历那么几次具体的“问题指导”,他就能从中悟到作文的一些窍门。这比那些作文指导的“花架子”要有益得多!更可能的是,我们将犯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归类指导,就能通过研究一个薛法根作文

4

人,把握一类人,从而指导一批人。指导,只有为学生所需要,才产生真正的教学意义。

5.读写结合

有人说,学好语文的唯一秘诀是“多读多写”,仅此而已!此话指出了语文的读写能力是在读写实践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也遮蔽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独特之处,与生活中的“读与写”的诸多不同。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说:我的书法好,是我在*中写大字报写多了的缘故。那是启功先生自谦的说法,切不可当作练习书法的唯一秘诀。因为真正要练书法,还得要学习书法课程,学习间架结构、落款章法等书法专业知识,切不能依葫芦画瓢般暗自摸索。尽管多练所花的时间就很漫长,而靠专业的指导、训练就能快速地入门。假如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多读,而不讲读书的方法、要诀,那么学生很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只会注意那些紧张的情节,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那么学生哪怕是天天写,也未必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被要求写日记,只写了三天,他就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每天就写早上起来干什么;上午上了什么课,下午上了什么课;回家吃饭、作业和睡觉。每天写的几乎是同样的话,成了流水帐。既失去了日记的意义,又失去了孩子对日记的兴趣、对作文的好感。可见,没有了“法”,多读、多写只具学习的形式,而无实质的意义。

那么,读与写的“法”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尤其是关乎怎么写的问题,都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了。参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规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迁移、学会运用。比如学习了《月光曲》,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将琴声的美妙描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联想法可以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将静止的场景写得有声有色。而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毛病是不具体、不形象、不生动,选取一两篇典型的问题作文,让学生借鉴文中联想法进行修改,从中加深对联想的体会与运用,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阅读中的“写”,具有现场感:一是就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如对文章中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沿着文章的事件续写„„由文章的思想内容触发学生更多、更有个性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二是迁移文章中的独特写法,进行片段练笔。有简单的直接模仿,也有运用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这样的写作练习,由于有具体的范文和清晰的写法,学生模仿起来比较方便,可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课一得,要注重综合、内化,避免落入套路而走向模式化。这是发展学生怎么写的能力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更有薛法根作文

5

方法、更有目标,因而夯实的是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写中的读,更有目的性,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

6.及时反馈

游戏总让游戏者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秘密就是及时反馈。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遭遇到失败,会马上得到失败原因的反馈,知道哪个地方有陷阱,哪个环节要加快速度,哪个时机要及时出击等。于是,他就能在第二次游戏时及时规避,改变战术,从而通关晋级。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会在反馈上严重滞后。周二作文课,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篇自以为还不错的作文,交给了老师;第二天,学生满怀期望,心想老师会怎么评价我的作文呢?我会得个什么分数呢?可是老师只字不讲,因为老师还没有开始批改呢;第三天,学生巴望着老师讲评他的作文,老师还是没有讲,因为老师还没有批完呢;第四天,老师仍然没有讲,因为一个班级有几十篇作文,怎么可能一天就批完呢?第

五、第六天,学生度过了一个愉快或不太愉快的周末,过了第七天,学生已经把上次作文的事也能找到一些书法的诀窍,也能写出一些好的作品来,但那纯粹靠自己的悟性,忘得差不多了。突然,老师说“今天我们讲评上周的作文„„”,这时学生已经丝毫没有什么激情了,草草看一眼分数或者等第,有的连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都没有认真看一眼,更不用说老师所指出的问题和修改建议了。因为那个时候,学生作文的“火炉”已经熄火了,冰凉冰凉的了。于是,老师又重新开始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开始了又一次的作文征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都有一个期待期,过了期待期就失去了发自内心的好奇与向往,变得熟视无睹、漫不经心。学生刚写完作文,总是最想知道自己的作文成绩,最想知道老师的评价。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期望,就会降低学生的作文热情。

事实上,我们常常以最快的速度在赶批作文,把作文本带回家批改是语文教师的常事。可是一个班级

四、五十篇作文,甚至更多,没有

三、四天时间是批不完的,因为我们还要完成其他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一个比较简便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作文的期待与兴趣。学生完成作文的第二天,我随手挑一篇作文,在语文课上念上一段写得精彩的语句,作几句点评,然后让学生猜这是谁写的佳作。学生纷纷猜测,最后老师念出那个学生的名字,全班鼓掌祝贺一分钟。那位学生有如此经历,何愁没有作文的热情?其他学生期待着下节课老师念到他的作文,所以整个一天都处在期待之中。第三天,我还是念一两篇,还是让学生猜一猜;第四天,还是如此。如此这般,学生一直期待下一次的惊喜,所以对这次作文始终保有一种强烈的期待。等到讲评的时候,就分外认真,对老师的评价读得格外仔细。因为,他们都在相互比较,暗自较劲呢!改变一下评价的方式,保持学生对作文的“适当温度”,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情感支持。经常“生炉子”,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忽冷忽热,最终会让作文远离孩子期待的视野。(摘自薛老师博客)

走向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薛法根) (2011-01-21 20:13:25)转载▼

薛法根作文

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题研究

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作文教学难题至今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教和不教没有多大差别:凡写事,无非是讲起因、经过、结果,高潮部分写具体;凡写人,也无非是以事写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生动。三年级教到六年级,核心的作文知识就是那么几点,陈旧而又枯燥,缺乏针对性,翻来覆去地讲了许多正确的废话。写和不写没有多大差距:多写几篇作文,少写几篇作文,甚至更多一些,学生的作文水平几乎看不出有多大的长进,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同一个学生就同一个作文题目,高年级时写的质量未必有中年级时的好。而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却花了260多课时,作文课堂教学的收效依然雾里看花,模模糊糊。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应该教得分明、学得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必须讲到点子上、练到实在处,每一堂作文课都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长进。

一、因需而作,贵在“立诚”

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春游,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春游的作文。有几位学生请假,不为别的,只是怕回来写作文。春游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但当春游变成了为作文服务,就不再是学生喜欢的生活,而成了累赘。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变成了目的,就失去了作文的生活意义和本质价值,也就失去了作文的乐趣和内在的需要,作文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成了一种痛苦。假如我们组织学生先讨论到哪儿去春游,推荐最适合春游的地方,学生就会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此时,你让学生将各自推荐的理由有条理地写下来,比一比谁写的理由最充分、最让大家认可,就采纳谁的提议。这时候,往往不让他们写都难。是什么让学生都乐意写作文了?是生活的需要!他们都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想争取自己的提议被采纳,不投入地写怎么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作文,而是在生活,作文成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成了他们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于是,作文就像“玩”一样“好玩”起来。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他作文,一如“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所表达的应该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乃是作文的生命之基。叶老认为,写作和说话一样,“立诚”是最要紧的。“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胸中只有这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最要问清楚的是,这经验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把它写出来是不是适应生活上的需要?如果是,那就做到了一个‘诚’字了。”简单地说,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作文应该写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而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学生的作文可以用儿童自己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而不一定非得用成人的话语方式。如此,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才会流露真性情,表达真思想,才能真切地体认作文之于生活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使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薛法根作文

7

做人的过程。

二、降低重心,练实片段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否则就会出现句子不通顺、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等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关键,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着实是打实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重心所在。

1.阅读积累。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而后者,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2.模仿迁移。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个段落:“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个段落语言优美、结构典范。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一杯龙井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龙井茶的绿、香、甜,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结构写出了龙井茶绿、香、甜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但都合乎规范,具体生动。其实,这样千“片”一律、千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又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

3.素描练习。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对物体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看报纸。那么,他只要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薛法根作文

8

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作文自觉,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限时习作,当堂点评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却没几个喜欢写作文?游戏里面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游戏往往有非常严格的限定,必须竭尽全力才能赢得游戏,这让游戏者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会产生无限的高峰体验;游戏的取胜率哪怕只有体育彩票的中奖率那么渺小,可它依然让游戏者觉得有希望,让人愿意因此而再接再厉、跌倒重来;对游戏者来说,及时反馈可以得到及时的矫正,让人对游戏充满信心。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让学生有游戏时的那种感觉,自然也就难以吸引学生。

1.限时作文。课堂时间是个常数,学生当堂作文必定有时间的限定。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允许学生将没有写完的作文带到课后去完成,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刚开了个头,几乎整篇作文都是在课后完成的。且不说课堂作文异化成了课余作文,就学生的作文质量而言,课后作文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集中精力认真作文,尤其是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个别指导而放任自流。因此,我每次作文课都留给学生足够的当堂作文的时间,并且规定学生的作文时间,让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作文。事实上,学生往往会惊异地发现自己的作文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增强作文的信心。对作文困难生,我常常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个别指导,他们也听得格外专注。

2.当堂点评。我们对作文常常精改细批,眉批、总评写了一大堆。因此,批改的周期很长,一般要三四天的功夫,有时甚至要整整一周时间。而到进行作文讲评的时候,学生对那次作文早就淡忘了,没有什么兴致。对于教师辛辛苦苦的批语,也只是快速地浏览一下,关心的只是等第。这样的讲评,必然事倍功半。而有效的作文评点必须及时,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趁热打铁,选择典型的学生作文片段,当场组织学生朗读,教师在一旁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点评时鼓励其他学生“偷偷地借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通病,教师在点评时指明修改方向,作出修改示范,其他学生便“暗暗地修改”。这样的当堂点评,让每个学生得到了结果反馈和矫正,也增强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和信心。当然,在评点时要坚持先求其“通”,后求其“好”。即先做到文通字顺,进一步的要求,才是具体生动,见解深刻,文采飞扬,个性突出。而且,每次点评,重点围绕一个作文训练重点,不面面俱到。这样的点评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将作文的重点训练落到实处。

关于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亦如此!

薛法根作文 9

第12篇:名师教育教学观学习心得体会

[名师教育教学观学习心得体会]这学期,教育教学观宣讲活动在我县教育系统铺开,3月19日,阳城县名师教学观宣讲团莅临北留政府,学校组织全体老师积极学习,学习名师的教学观念、教育艺术,名师教育教学观学习心得体会。听完他们的报告后,他们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仍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久久回味,使我的心中也荡漾着做老师的幸福,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以下心得体会。

一、爱岗敬业,奉献教育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精、气、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像孔子那样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从事教育。

二、树高尚道德,做崇高教师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心得体会《名师教育教学观学习心得体会》。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力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三、加强学习,提高素养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唯有通过自身学习与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在教学中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赶紧行动起来,更认真地搞好教学工作,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教研和教改活动,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切为孩子的明天而努力。

第13篇: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训的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训的心得体会

我非常荣幸参加了xx省首届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训。在三年的培训活动中,通过专家引领,同行交流切磋,课题组研究,使我更加热爱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了课改方向,明晰了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在追逐人生梦想中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在教育反思中升华

在培训期间,名师班的殷xx、周xx、张x等学员的交流发言,发人深思。“转变角色——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包容社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尊重同行——善于合作,服务他人;热爱学生——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不辱使命——关注集体,荣辱与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的杨xx老师关于《生物教育中的德育》,xx十中特级教师王xx关于《养成教育与学生成才》等专题讲座,献身说法,深入浅出,引起了我对近三十年来教育教学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体验到自已的进步,振奋了精神,在反思中我更清楚地找到了自已的不足,我要在反思的征途上不懈地奋进。

三年中,我先后聆听了十一位专家的学术报告,耳目一新,茅舍顿开。如: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与教育发展改革研究室的青春主任作《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刘建国老师作《教育科研对优秀教师的磨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傅xx教授作《教育家的师德情怀》,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授侯xx教授作《体育与健康》,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黎xx作《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思考》等专题报告生动而精彩,启发我们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审视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使我对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审视和剖析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对学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有了一个更新更高的理解。

二、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教师即研究者,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崇高的事业;教学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智能和智慧。教师要把研究作为幸福的道路,成长的阶梯。教学与研究的有效结合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XX年9月,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我作为第一主研,和郭昭祥、杨智勇、胥杰等名师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大家在先期研究内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学习研究、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模型建构研究、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学习中学生心理活动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理论学习、查阅资料、反思总结,形成了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完成了“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学习的研究”课题申报,该课题经西华师大培训中心专家组指导,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查批准正式立项。从此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课题研究,在xx师大专家组的指导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现已取得初步成果,正加紧进行结果整理。在这三年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好处: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塑造,有利于学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工作职责,具备突出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型,是名师必备的素质。

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熟

作为名师培养人选,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开展课改探索,努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建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效率提升,没有老师一言堂式的讲解,没有沉闷的课堂气氛,没有学生被动地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上,我巧妙地运用问题,通过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传统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单边活动”,变为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双边活动”,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人,整个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学生们表示,启发式地提问、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他们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潜移默化地学到了知识)。任教的XX届7班是一个普通班,在XX年下学期的半期考试中,生物学科的入围率、双入围率在班级各学科中领先,在全年级的前十名中包揽了第

一、第二名。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要珍惜荣誉,戒骄戒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放心的幸福的好老师。

第14篇:某名师之路”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XX\"名师之路”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我很荣幸于XX年11月14日至16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为期3天的“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英语研讨会。本次应邀上课的老师有:北京光明小学的马荣华,XX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学主任主维山XX省XX市经开区第四小学的王超,上海XX外国语小学主任王XX,XXXX一小杨XX,北京中关村一小副校长张XX,XXXX的专家教师李XX等。我们共观摩了9位名师的10节优质课,聆听了他们的8场专题报告。本次研讨会以阅读教学为主题,一直以来,我个人认为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难以组织实施,最具有挑战性的课型,每次学校组织赛教或者公开课大家心里都想着能尽量避开阅读课。但本次作课的名师们以他们全新的英语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无限的个人魅力向我展示了:原来英语阅读教学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也可以充满欢声笑语!忘不了韩国美女教师那优雅的身姿,活泼热情的师生互动。忘不了王超老师《SingingDad》那节课中随教学情节变换的酷酷的造型,酷酷的英语歌曲,让学生们、让所有观课的老师为之赞赏。忘不了杨XX老师故事教学《Thecrowandthewater》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层层引入,恰到好处。忘不了主XX老师《water》课堂中巧妙构思的板书设计。名师们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惊叹,我羡慕,我反思,也向往着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在英语课堂中如鱼得水,尽情挥洒。

一、相信自己,勤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养。

本次展示的名师们几乎都用全英文教学,而且发音标准地道。

超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丰富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精致巧妙的,生动活泼的歌曲,让英语课堂别具风味。名师们用他们无限的个人魅力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情境刺激下,做到了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不愧为大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师个人素质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的确,新时代的英语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而且要多才多艺,一口漂亮地道的英语口语;一份时尚流行的教学理念;一项独特的教学技能,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才能让学生崇拜你,喜欢你的英语课堂,我相信自己只要勤学苦练,一定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二、重视歌曲、故事、语音教学。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误区:认为考试又不考唱英语歌、讲故事,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对这些方面不太重视,大都一带而过。但这次观摩了名师们的英语课,聆听了他们的报告,使我明白了它们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的使用它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听力,养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习惯,增进许多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们的教学不浪费时间,实质上是更好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改变观念,通过歌曲教学,故事教学,语音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三、乐于反思,学以致用。

通过本次观摩学习,我对英语阅读教学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它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阅读课的基本流程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读前——读中——读后)。也懂得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今后,我会时常放稳教学的脚步,拓展教学的广度,根植固定的资源,研究信息的内涵,集中教学的时间,加强语用的训练,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相信以后的我将不会再畏惧英语阅读教学,在未来的一年,我将把阅读教学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力争把阅读课上熟,上好。也不枉此次西安之行!

XX年11月21日

第15篇:模仿名师教学

模仿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

河里乡中心小学

霍家伟

记得有一次听课,台下一听课的青年教师只听了一会儿,便不屑一听地说:“这课是模仿xx名师的课,我早就听过了。”所以听起来,他也就心不在焉,甚至与周围其他同事窃窃私语。我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模仿名师怎么了,模仿不也是一种学习吗?”看看我们所崇拜的名师,像薛法根、窦桂梅等,哪一个不是从模仿起步,逐渐提升自己的素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呢?薛法根老师为了提升自己作文教学的能力,甚至直接搬用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给学生上过,从中学习到了许多课堂智慧语言,使自己的课逐渐受学生欢迎。这有什么不好呢?我窃以为:青年教师想快速成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模仿名师:

一、参阅名师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科学,更流畅。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拿到教材备课时,往往无从下手,要不就是比着学校发的现成的教案书抄教案。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或报刊杂志,查找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来作为参考,特别是那些课堂实录更值得我们研读。王菘舟老师曾说过:“好课磨它千遍也不厌倦。”许多名师的课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课融汇了他们的思想和许多人的智慧,在我们研读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较弱的时候,不妨多看看他们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和流畅。

二、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悟得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喜欢中国功夫的老师知道,在内功方面,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吸纳”,我们看那些武打片中,师傅在临死前,把自己的功力全部传输给自己的徒弟,使自己的徒弟的功力大增。我们切不去追究真假,但是“吸纳”一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学习他们的课堂评价语言,看他们是在怎么组织教学,把教材难点行云流水般一个一个击破的,经常模仿,我们就会从中“吸纳”他们的课堂教学功力,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通过模仿,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

我觉得学习书法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大多要描红与仿写,我觉得模仿课就类似于描红与仿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种模仿还是需要的。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因为教学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如果我们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对象,把名师的一些具体“招式”从整个教学情境中剥离出来,生搬硬套,其效果自然不理想。

四、通过研习,揣摩名师的教学思想

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只是迈出了向名师学习的第一步。只有真正领悟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的真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然而,名师的教学思想往往蕴藏在其精彩课堂技术的背后,需要通过课例研习,解构课堂表象,才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通过观摩课例、选择视角——组建小组、学习理论——专题研讨、反思自我三步实践流程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从名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考察名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追求。也就是说要透过外在的“形”学到内在的“神”,即名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同时,还要学习名师是如何将“形”“神”结合,达到以“神”御“形”、以“形”显“神”的。

五、通过比较,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一味仿效,跟着别人的思想走,容易导致课堂陷入“跟风态”、“流行秀”的误区,也容易使教师忽视自己教学思想的生成。忽视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不能巧妙应对课堂意外,往往会产生尴尬的局面,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通过“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的专业力量。“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不同名师同一内容课例的比较研究。将不同名师的同一内容课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不同名师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这样,更能看出可学之处和可改之点。二是名师课例与自己课例的比较研究。将自己的课例与名师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让教师用批判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在学习借鉴中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好课观、优课观。

名师之所以成名,名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好看”,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则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积淀下来的。因此,学习和借鉴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简单的招式套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纯技术性的操作策略,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模式和技巧。而要学名师的根本,学习支配他们的教学行为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同时,还必须广泛阅读,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蕴上下功夫。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和借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和突破,一句话,不可能有真正的务实高效的、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青年教师,当我们面对教学迷惘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教学技艺精湛的名师,我们不妨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从模仿起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第16篇:教学名师新闻稿

我院王世安教授获广州市第二批市属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公示第二批广州市属高校教学名师遴选结果的通知》(粤教高教2014[20]号),经市评估中心专家组评审,我院王世安教授被推荐确立为广州市第二批市属高校教学名师。

王世安教授致力于团队建设与管理、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研究、Unity3D游戏与仿真研发、现代学徒制创新实践等,先后承担完成了企业和高校立项多个项目的研发,取得了很多具有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成果,同时还是多门院级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多个项目均获得奖励。

教务处 李书光

2014年5月21日

第17篇:教学名师[定稿]

教学名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责,做一名学生和同行拥戴认可的称职教师,是我从教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我为之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于2003年我很荣幸的被山西省政府评为山西省教学名师。

首先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本人系山西右玉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同大学副校长,兼山西大同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确立为省级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受聘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2003年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称号;现任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委员,国家高职高专评审专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第四届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18项,校级科研项目10项;获省科技厅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优秀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获大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所负责的《医学微生物学》获2009年度山西省政府普通高校精品课程。所在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团队获2009年度山西大同大学优秀教学团队。近年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期刊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6部规划教材,副主编1部,参编1部。共培养研究生17名

下面结合我教学中的教书育人的情况谈几点心得体会。 “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是个知识型社会,有人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各种各样技术的应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知识呈几何指数在增长。如果我们自己不勤于学习,更新知识,就会被时代淘汰,被学生“炒鱿鱼”。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此,我们要有终身知识恐慌的紧迫感,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个人之生有涯,而知却无涯”,保持每天学习的习惯,不仅及时跟进本专业的发展变化,也要注重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能够和本学科的专家、学者保持经常的接触,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我是教医学微生物学的,这是重要的一门医学基础课。作为基础课教员,课堂教员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我体会到基础课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它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水平的情况开展教学,对于专科水平的学生的教学要重点突出,对于本科水平的学生要系统全面,对于研究生水平的学生要紧跟最新的学术动态。在实际当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确确实实能够培养学生感兴趣。同时紧跟本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教案。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熟悉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书”。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给学生以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多与教师讨论,分享他们的心得;多与学生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有双重任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要严谨治学,因人施教,就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强实践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本知识多是理想化、典型化的理论,与复杂多变的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要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使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检验和疾病预防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之一。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和一般的检验方法。同时利用免疫学研究所的有利条件,让学生接触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了解先进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在教学中,必须常存着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有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同时,我觉得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付出了必然能够获得收获。你只要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院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其乐融融。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第18篇: 教学名师工作计划

2014年

教学名师工作计划 濮阳市第一中学

朱修建

根据濮阳市教育局梯级教师成长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名师在本学科、本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自身实际和学校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1、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在校内进行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课型的教学,对组织学校内同学科成员进行研讨,争取对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研究讲座。针对有关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进行专题研究讲座。

3、开展送课下乡活动或者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或指导。

4、积极进行课题研究。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积极申报课题。

5、参加听评课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听评课活动和教研室组织的听评课活动。

2014年1月

第19篇:教学名师申报材料

2016教学名师申报材料

教学名师申报材料是教师向上级申报为名师的个人材料,陈述个人申报级别和申报理由,以及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表现,下面是这篇教学名师申报材料

教学名师申报材料

一、申报个人:XX县XX镇中心学校刘XX

二、申报级别:省级

三、申报理由:

该同志1990年调入XX县XX镇担任体育教学工作,1997年以来,他训练学生参加两年举行一次的旬阳县运会获得第一名三次,第二名一次,第三名一次,第四名一次,第六名两次,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一次,获旬阳县政府体育竞赛有功单位一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先后有20余名学生在省市体育竞赛中获得奖励,由于他注重从小培养了学生运动兴趣,有30余名学生考入了体育类大学;他长期担任该校艺体教研组长,组织开展的学校体艺工作成为县域典范,他师德高尚,敬业奉献,18年来利用节假日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200余天,没有向学校索要分文的报酬,他用自己丰硕的艺体成果引领我县小学体艺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四、个人体育教学及体育训练情况

(一)、个人基本情况:

该同志出生于1962年9月,于1982年毕业于XX省XX师范学校参加教育工作至,1991年取得XX省教育学院专科学历,1989年4月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33年,获得旬阳县甘溪镇优秀教师4次,获得XX县XX镇优秀共产党员2次,获得XX县XX镇师德标兵1次,他的先进事迹 先后两次在旬阳教育网刊载。

(二)、个人主要业绩

该同志从教以来,长期在教学一线任教,每年在600学时以上;30多年如一日,严于律己,严守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成绩 显着;注重教研,提升自己的体育教研能力,五年来精心撰写体育教案 20余册;担任学校体艺教研组长,指导 我校艺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主持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及学生田径训练工作,编写小学生田径训练及阳光体育运动资料10余万字,取得了全县体育教师公认的体育竞技成绩 ,他对学生进行现场体育训练的实际情况受到了省市县体育运动中心领导 的好评。

1、勤奋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1990年他调入我校担任体育教学工作以来,热爱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2016年被评为XX县甘溪镇师德标兵;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每年撰写的专业知识学习笔记都在20000字以上,教育理念先进,体育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显着,学生在他的体育课堂上充满了朝气,显示了儿童的活力;具有极强的体育教学及体育训练能力,学生在他组织的训练时段中显出了拼搏进取的精神;能指导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每学期组织体艺教师开展体艺活动达10余次之多,他用实际行动引领我县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工作,得到了我县体育教师的高度认同。

2、努力工作 教学成果显着

该同志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33年,每学年任课达700学时以上;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体育教学工作任务,并能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切实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实施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深受教师的赞扬和学生的喜爱;并能培养年轻教师,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工作,提高了我校青年体艺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指导我校全体师生的大课间及阳光体育运动,现在我校此项工作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开展的有声有色,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从1998年开始,他自愿组建学校田径体育训练队,进行常年不间断地训练,使我校体育竞技工作一直走在全县乃至全市前列;他的体育训练经验在全县体育教师培训中进行交流,引领我县体育竞技水平的逐步提高。2016年11月他被XX市体育运动中心聘为基地兼职教练,负责从全县选派的30余名学生的训练及生活安全管护工作,由于认真负责,训练刻苦,关护学生,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16年来他训练的学生在旬阳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国共产党获取的11面奖牌,特别是2016年他训练的学生有8人取得陕西省15届运动会参赛资格,同年8月举行的XX县第24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他训练的我校8学生取得了14个项目的7项第一名的出色竞赛成绩;以高出全县第二名44分的团体总分获得第一名,他谦诚地待人待事,为学校取得了这么多的荣誉,但从来没有张口向学校索取分文报酬,更没有为自己取得的可喜成绩沾沾自喜,他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使我校体育工作成为全县小学的典范。

3、积极研修 提升自己教研水平

近五年来他接受市县级教师培训及网络培训年均50学时以上,2016年以来,他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举办的课题研究,《有效推行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已取得市级结题证书;《小学体育训练的策略研究》已取得县级结题证书。积极撰写论文 ,《怎样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获县级一等奖,《 阳光体育在农村小学推行的策略》、《小学体育训练的策略》获得县级二等奖。撰写博文达15万字以上,点击率达到了16000余次,受到博友的好评。

该同志对体育教学及体育竞技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态度,赢得了社会的给好评,我校借这次评选省级体育教学名师的契机,使他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带动我校乃至我县体育工走向更高的台阶。

第20篇:名师教学设计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 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1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2 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3 让独特的情思和语言同构共生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作者:北京 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设计理念——让独特的情思与语言共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 1.师诵名言:“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昨来又去,转眼即逝。一曲未终,白驹已过千里。岁月啊,你在我的额头上犁下深深的沟痕,可惜,可叹!来,干了这一杯!”

(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2.生诵名言。我听说你们积累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现在能不能背诵几句给我听。 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与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创编名言”相互呼应,使整堂课连成一个整体。 3.师赠名言:

(出示: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生提问题。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为什么说“收益匪浅”) 人为什么跑不过时间?) 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一篇课文里,题目叫《和时间赛跑》。我们把课题写下。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读文。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三、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板书:读通)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板书: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小朋友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指名接着读,你也来问一问。 4.下面一句话不太好读,我们先练一练。请推荐两位高手读。我也来试一试。这样读可以吗?朗读其实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就成功了。请同桌合作一下,一位是爸爸,一位是孩子,站起来对话。可以根据感情表达需要改变课文中的个别字词。

(追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5.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引读:a师:听了爸爸的话,——(生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把这种说不出的滋味读出来。 4 b师:人真的是跑不过时间呀———& 生读’每天放学回家,我在院子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我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 c 师:我是跑不过时间,我还是要跟他比一比,放学了,我往家走———&生读’ d 师:从那以后,我常常和时间赛跑——(生读) e师: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生读)

(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了课始提

出的有关问题。) f师:我最大的收获是——:(生读)童年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收益匪浅。(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美文大师林清玄) 4.谁敢在讲台上来读这句话?

现在,你占据着朗读冠军台,谁能读得比他更有味,让他离开冠军台。

(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读着读着,大家都已经会背诵这句话了,我们一起诵读。)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着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叶圣陶语)。)

四、创编名言

1.学生谈感受,在刚才所谈的内容后面署上大名。 2.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只要你在平常的业余时间里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就会出现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吉春亚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了乐趣。) 3.学生动笔创编名言。学生交流评价。 4.相互交流自编的名言。 5.学生在高度的亢奋之中能产生言语的欲望与冲动,其话语是现时感受和以往积累相互作用后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相信“每一个话语,每一个语体(风格),每一个发音的背后都蕴藏着(典型的、独特的)言说着活生生的个性。”且不同的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心灵空间在交流中会不断扩大,语言的施展领域也同时得到拓展。)

五、拓展积累

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日歌》

(在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 5篇2:名师教案课堂实录一等奖《老王》特级教师肖培东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

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

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 有特点。你来说。

生10:“那儿”。

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 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你再来读读。

生13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 生14:大部分人。 师:大部分人,这个“有人”会是谁的呢?身份?职业???生活得好,高官,没事情去找老王?大家说这个“有人”会是谁???(有学生在位置上说)对,也就是那一些人力车夫,或者跟他生活得很近很近的那些人。再来看看,“这老光棍”,“这”这个词是什么意味? 学生沉默。

师:说话不要看着文本,平时我们说“这”??“你这人”,“你这个样子”,这个“这”我们大家发现是一种什么样感觉?不尊敬,嘲笑,嘲讽,这些同学们都说出了,再看看,这个“这”还不够,还给他加上什么词,“老光棍”!一重打击再加一重,说明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还有一个词你得注意??我要听一听你说。

生15:不老实。

师:骂人家不老实,你又犯了前面的问题,“不老实”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再看看这个句子“这老光棍”??大家觉得哪个词有味道??? 生15:“大约”

师:为什么?

生15:应该??不确定这种猜测。

师:还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是不是啊?所以这种词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冷漠、炎凉,以取笑别人为乐,所以读好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可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一起来读一读两段话??怀着感情。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希望你把“更深的不幸”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来试试看。

生16读。

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起男同学,声音稍微加重一点。

男生齐读。

师:(生16)请坐。记住啊,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学们,老王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的年代,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述老王的不幸,那么这篇文章最多只是一段动情的往事,或者是一滩苦难的泪水。可是杨绛她觉得不够,那么撩开“不幸”的面纱,再想想看,联系全文在老王不幸的身世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不幸吗? ??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来,你来说。

生17:我认为还谈到了一种悲哀。不幸是老王的不幸,而悲哀指的是那些不同情老王的人,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师:听懂了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了老王的不幸,更是写了老王以外也许也包括作者在内的某些人,是这个意思吗???你不要忙着点头哦,不要急着给我的话下结论。或者说你想从老王的不幸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先坐。

师:再来,你来说。除了写老王的不幸,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8沉默。

师:要想。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你来说。

生18:我认为把老王写得更加的不幸,只是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为了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黑暗,哪些文字可以说明?

生沉默。

师:杨绛先生这篇文章里面竟然有对当时年代的针砭,你找出来了没有?

生沉默。

师:我倒挺欣赏你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的更深的不幸,其实就是折射了那个年代,是不是?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段落,第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从第一句到这里,先来找找这个女同学(生18)所说的对当时年代的一个针砭,你觉得同学应该是哪句话?哪句话有味道,对当时的年代的针砭?来,你来说。

生19: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为什么?

生19:因为不敢乘是这个社会太混乱了,她觉得没有安全感。

师:为什么他的先生可以乘三轮呀???杨绛先生自己管自己逃命? 生19:因为老王送他。

师:老王送他,老王送两个人不行吗??? 师:这句话有味道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不敢”,为什么不敢?你说。 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就讨论他这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我也想讨论这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师:你说这句话是写什么?

生20:她不敢让其他骑三轮车的人载她,她比较信任老王。

师:她不敢就上去吧??钱钟书先生已经坐在三轮车上,为什么她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要挤公共汽车,同学们?

生20:怕老王太累了。

师:对了。怕老王太累了,因此这句话里是不是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对吧,两个人,因太累,她就冒着天热去挤公交车。好了,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还有没有?你再来说。 生18: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哪句话?不要告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哪句话有当时的黑暗的感觉?就你读过这一段的文字里面。要静下心来读。一起再来读,同学们。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你来说。

生21: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师:你觉得哪个词有意思?

生21:“不知怎么”。

师:怎么说?

生21:“不知怎么”就是莫名其妙

师:其实,你说他的这条腿被打,怎么了,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原因呐?知道。杨绛先生篇3:名师精品教案 春 篇4:《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 名师简介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巡回讲学执教,深受好评。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欣赏与评析》《琢玉》《“课标”教学新录》《专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专著。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 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

教学名师谈教学 心得体会
《教学名师谈教学 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