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竞赛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31 08:34:4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当教师也有几年了,回顾短短的教学生涯,感慨良多,历史教学心得体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协调好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应善待学生,懂得适时的鼓励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再次,教师应学识渊博。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把课上得丰富、生动、有趣。要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还要注意多种教法的运用。它可以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对提高认识水平大有裨益。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由于条件的不同,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劳动。在今天世界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每一位教师,都应不停的钻研、学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一己之力。

[关键词]融洽关系;重视教法

光阴荏苒,转眼一年的教学生涯又过去了。在这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在这里,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记录下来,与广大历史教师共飨。

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因此,要搞好教学,首先就必须协调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成为调节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可以促使教师把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和关心爱护革命后代的真挚感情糅合在一起,促使他们以春风化雨的态度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该如何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

1.融洽师生关系

1.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具有一种向师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逐渐摆脱儿童的幼稚心理,喜欢以成年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见解,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宰学生的一切,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承载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思考才能掌握,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把握要我学,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2要善待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正因为学生是有情感的人而非容器。因此,他们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学习的革命》一文中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会学会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会学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会学会自爱。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一味批评挖苦,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学生,只会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会对教师甚至对这门学科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教师能善待学生,懂得适时的鼓励学生,实施一种赏识教育。则会缩短师生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我的教学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带初一(7)(8)(9)三个平行班的历史课。在刚接班时,每次上课八班课堂气氛都毕比较沉闷,每次周周考的平均分都是三个平行班中最低的。后来我有意识做了一个实验,在

七、九二班仍如以前一样地上课,而在八班,每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我都给予很聪明反应很敏捷回答得很好再进步等诸如此类的肯定评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上课时八班的气氛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班,学生很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而其历史考试平均分也由原来倒数的班级变为每次都是第一,基本上消灭了低分率,而且,学生对老师态度由原来的冷漠转为热情,乐于亲近教师。花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教学效果,和以前都有天壤之别。这就充分说明了善待学生与激励的作用,同样也证明了良好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力。赞可夫说得好:就教师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搞好历史教学,仅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够的,还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特别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全面。那么,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算合理全面呢?

2.教师的知识必须博而专

2.1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俗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注意到前后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上课时才能使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够上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如果自己对历史知识掌握的都不全面,却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经常阅读一些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于在大学时代所学的那点知识,不能一味地吃老本,认为有一桶水,就能源源不断地使学生有一杯水,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更替这桶水,使其成为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朱熹曾日: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也象方塘,如果没有源头流入,也会很快干涸。

2.2教师的知识还应该博。历史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有的学生所见所闻远远超过老师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必须对各种知识都要了解。比如说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课,里面涉及到医学、农学、数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对这些知识都有所了解,同时了解这些方面的趣闻野史,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丰富、有趣,心得体会《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要搞好历史教学,还要注意一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不同教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避免因单调刺激带来的厌烦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认识水平大有裨益。同时,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法也在不断丰富,但无论哪种教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不足的一面,因此,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的功效。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具体情况尝试运用不同的教法。在实践中,我注意到运用谈话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讲《两汉和匈奴的和战》时,我就和学生进行了下列谈话:

师:同学们关于匈奴这个少数民族是不是头一次接触到? 生:不是。

师:那么,在讲哪朝历史时讲过? 生:秦朝。

师:匈奴的首领叫什么? 生:单于。

师:与匈奴的关系是和还是战? 生:战

师:秦派大将谁与之作战? 生:蒙恬。

师:为阻止其进攻还采取什么措施? 生:修长城。

师:万里长城的修筑,扼制秦的发展,但到了秦末秦边防松弛,匈奴又重新崛起,今天我们就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看看匈奴发展情况及两汉的战争与和平关系。

通过这样的谈话,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而且采用谈话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与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比如在讲《布尔什维克对武装起义的准备》:

师:布尔什维克六大和中共中央通过的决议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讲武装起义方针,一个决定最近期间起义。

师:很正确,为什么六大不决定起义? 生:时机未成熟。

师:很对,时机成熟是起义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人民力量的发动是否形成人民革命高潮,那么,10月份中共中央会议为什么决定在最近期间举行起义? 生:时机成熟。

师:什么时候时机成熟,标志是什么? 生:

9、10月份,标志是人民掀起强大的革命浪潮,各种革命力量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

通过这样的谈话,把最近期间作为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的窗口,经过层层诱导,使学生的认识加深,同时也训练了其思维能力。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效果。

2.3还必须注意巩固复习的方法。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但是历史知识又比较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这些知识,有效地记忆呢?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分散记忆优于集中记忆。这种观点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运用的很少,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有的老师怕讲不完,一上课就一直讲,把内容讲完了才能吁一口气,如果还有时间剩下,就让学生死命地背,以前我也这样做过,但效果很差,背的时间长了,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来不及检查,有的学生偷懒。因此,我在上课时尽量地少讲,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基础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出来,重点和难点问题,简单地提示一下,学生明白就行,不去花大量时间长篇累片牍地叙述,这样就节省大量时间。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把可以利用的时间分散在一节课当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然后检查,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该记住的东西也都记住了,课后再用少量的时间巩固一下就可以了。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考试前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因为该记的东西在平时全都记住了,这样不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节省教师课余检查督促时间,使老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搞好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

在今天世界各种课改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观点不断出现,我们也要在课改浪潮中撷取属于自己的浪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1992年毕业至今,弹指一挥间,教学已有十七个年头了。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了许多的教学心得体会。下面我要谈的是我对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大纲,熟悉重难点。二,了解学生,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充分了解学情,因人施教,有的放矢。三:认真钻研中考题,尤其是本省的中考题,并对照教材,一一地做好了相关的笔记,进行了归类整理,这样就使得我的平常教学能够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其次:虚心地向校内外的各位同仁请教,包括他们的课堂教学、备课、作业的评讲&&吸取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几次成都之行,使我大长见识。每一次的外出学习,我总是带着一种求知若渴的精神,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学。总认为别人是专家,自己是学生。相信一个道理,那就是虚心一定会使我进步。再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休养,它包括很多方面一是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每一年的最新高考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来的攀枝花市高考分析黄皮书&&,根据它们制订自己的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二是认真备课,做到备课备八问:

1、教学目的是什么?

2、重难点是什么?

3、双基是什么?

4、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

5、如何组织好教材?

6、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7、新课与旧课如何联系?

8、板书写什么?如何布置板书?(课题、标题、要点、重难点等)三是注重历史学科的讲评课的质量,注重五讲

1、讲审题。选择题,一审题干(问),二审题枝(备选项)三审选择方向(排除缩小最后确定);材料题,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二审找准其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三审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问答题一审题目类型,二审求答项目,三审解答对象,四审限制条件,五审材料观点,六审代词含义。

2、讲思路方法。如问答题要求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细致构思,列出题纲;规范作答,策略得当。

3、讲误区(找出原因,确定纠正努力方向)

4、讲拓展,举一反三。

5、讲规范,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这里主要是问答题要具体做到:首先,答案内容构成规范,史论结合,反对堆砌史实,反对空发议论。

6、答案的组织形式要规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分明。

7、答案的文字表述上要规范化,做到行文有序,条理清楚。总之,从事高中教学以来,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根据不同的学生,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备好学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关键所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失。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我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休养,才能在教学这块园地里有所收获。

推荐第2篇: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李集中学 魏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而,历史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归结到最后还是在于一个“兴趣”问题。

其实,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的戏剧性,又饱含各种人生哲理。暂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好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的人群,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下,由无数复杂的情感、利益衍生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富有情节又耐人寻味,也包含许多发人深省的悬念。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为何在教学过程中却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教材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准上述四种病症,改变了这种格局,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寻回本应该属于历史课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从属地位一跃而成为主体地位。新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意在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能力,为师生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作为一个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正逢新教材的初步试点阶段,问题就显得更多些,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吸取些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自己学习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2、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游走的范围应当遍及教室的每个角落,不要遗漏任何一组学生;教师不要在小组中逗留太长时间。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时不宜太快或太频繁,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

3、需要掌握的原则:鼓励——但不能庸俗化(适度);自主——但不能不帮助(引导);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实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伪矫情(自然);创新——但不能浮躁化(理智)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李集中学 魏燕

推荐第3篇: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大连市第四十九中学霍晓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意识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根据历史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的历史教学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思的培养,重视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新理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加强学习。惟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方向,洗刷陈旧的目的。在这几年中,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文件精神。其次,来自于勇于对自己的否定和扬弃。再次,来自于我们保持对所处时代的敏感。教师必须自觉置身于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关注一切未知领域中的新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一种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心态年轻、思维活跃、观念不断更新,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绪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记得在上完《辛丑条约》这一课时,要对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签定的卖国条约进行小结,说“由此可见,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谁知话刚落声,就从角落里传来出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李鸿章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贡献,比如„„”。这时候,心里在想为何不让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了。接着,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同时也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论点“李鸿章是历史上的大罪人”,“李鸿章也有贡献,不能太苛求”让大家进行发言。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激烈的辩论,最后再由我进行了小结。这一堂课就在这样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当中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极大地融洽了气氛,和谐了师生的感情,就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当是教师打断了学生的疑问,不仅伤害了学生求知的愿望,而且使得这节课变得很沉寂,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没有办法体现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乏有一些小小的窍门。比如经常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小兵也可以立大功的,会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想学什么,想怎么学”“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好”“你对老师这样上课满意吗,给些建议吧”等等。这些话看似很平常,但它确实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情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与积极性。

另外,教师本身可以凭着自己的丰富知识,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吸引学生参与到里面,而进行学习交流。在活动中,更能增加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在课堂中发酵。当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在这方面,我成立了一个集邮兴趣小组,通过学习历史来补充了解邮票上的知识,通过欣赏邮票就能更好的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我们现在有成员近30人,通过了每周固定的一次集体学习交流,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的融洽了。使我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师生,而且还是生活上好朋友。

三、多种尝试性的探究学习。

现在的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这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要具备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并确定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研究中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更注重于这一方面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必须要有一片天空让他们去开发。为此,主要是通过了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初一年《姓氏的来源》的活动课中,这可看似简单而又无从下手的题目(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材料缺乏)。我们在班上通过按姓氏分若干小组(避免重复,浪费资源),进行分组研究。通过指导他们怎么样去查找资料(查族谱,问长辈,网上点击,图书馆查阅等等方式),根据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提问题,然后去找答案,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发挥了合作的团队精神,体现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其次,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我采取的做法是,逢双周,让学生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然后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做,既祢补了教师知识的“单一性”,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查阅获得 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能力,还符合了学习历史的规律。

最后,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不能过多的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也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

2011年1月17日

推荐第4篇:湖南历史教学竞赛发言

湖南历史教学竞赛发言作者:汪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757更新时间:2009-12-29

汪瀛(1959.6—),

男,汉族,1959年6月出生,湖南省祁阳县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湖南省历史特级教师,湖南省零陵电大兼职教授。湖南省最高教育奖“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指导专家。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湖南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株洲市教育学会理事和历史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远程培训辅导教师。湖南省初中历史毕业会考命题质量评估组核心成员。

从教以来,所教学生在历届省、地、县会考、统考和全国高考中,成绩总是名列所在县市前茅,经他直接培养而考上大学的学生已上千人,多人考入北大、人大等著名大学。至今,他已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和20余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史学论文和历史教研论文等200余篇,80多万字。其中不少论文为权威信息刊物全文转发;其教改教研课题、论文和教案,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成果和优秀论文奖(一至三等奖)20余篇次。著有《汉武帝》、《历史学习与复习迎考》、《高中历史新课程教与学》、《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中学历史题型解法研究》等理论性专著,主编、参编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参和教辅用书60余种(册),数百万字。是200

4、200

5、2006年湖南省教育电视台“湖南招考”栏目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特邀主讲,承担省市级中学历史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和新课程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上百次。个人事迹曾有幸被《湖南教育》、《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株洲电视报》等报道、介绍,并收入《中华当代名人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二十一世纪人才工程》等多部大典中。

?

?

?

新课程背景下有关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2009年湖南历史教学竞赛点评会上的发言

?

汪瀛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

历史课程网?汪瀛老师的历史博客

?

湖南省历史课堂教学和说课竞赛于2009年12月18-20日在长沙21中举行。我作为评审小组的一员,有幸主持了课堂教学竞赛二组的评审工作。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第一线的我,在这次评审过程中,自己受益良多,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于是,我将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向在座的领导、专家和全体教师作一简要汇报,权作自己的“点评”。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课堂教学取向

总体上看,本次参赛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大都遵循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理念与精神。但比较思考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过程,我觉得参赛教师更注意突出历史新课程理念和方法,而比较忽视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上,有时远离了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体系。

例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它本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必修3”中的一课。从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看,“历史必修3”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

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其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但从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来看,他似乎把本课上成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实际上,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体系,“洋务运动”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应属于“历史必修2”中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中的重要内容;“戊戌变法”则重点放在历史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阐述。

背离新课程“内容标准”体系处理教材内容,还表现在参加“说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有教师在设计《辛亥革命》一课时,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必修1”的“内容标准”体系。因为,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体系,“历史必修1”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其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重点放在“历史必修3”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阐述。事实亦是如此,“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目下,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人教版《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一课,根本没有涉及“三民主义”概念,而只在叙述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介绍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政治纲领。可惜,参赛教师没有注意理解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和教材表述的变化,仍然按“大纲本”体系来处理新课程教材内容。

?

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历史教材资源利用

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新课程重要理念之一。综观本次竞赛全过程,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不仅是所有参赛历史教师的共同特点,凡能反映历史的图片、图表、地图、文字叙述、视频等物质资源,参赛历史教师都通过不同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开发和利用,可谓五彩纷呈。不少参赛教师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依据自身条件科学开发和利用了不同的历史课程资源,从而大大增强了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如参赛教师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彰显中华儿女英雄抗战的光辉业绩,有的教师从历史纪录片或历史影视剧上剪辑了相关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有的教师则从大量的历史图片中精选典型图片配以相关文字说明或声情并茂地讲解,最后以全体师生起立、庄严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形式结束全课,确实令全体师生热血沸腾,铭刻肺腑。

不过,有些参赛教师在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忽视历史教材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少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

二是过度引用教材之外的历史课程资源。

有教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除大量播放历史视频资源外,还引用了“三组材料”,且每组材料下设有三组以上的问题。教师设计“三组材料”与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分别理解和认识“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其出发点似乎没有什么不对。殊不知,教师如此设计,学生根本无法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因为,教师所引用的材料多为文言文,每组材料都在500-1000字之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效完成如此之多的阅读和思考吗?莫说是学生,就是我们教师在45分钟内,能有效完成多少阅读和思考呢?无独有偶,有参赛教师在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探究种种问题,除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源外,还向学生提供了大量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一

般为1页教材加200字以上的幻灯片材料(综合性探究材料更多),而每次给学生阅读课程资源与探究的问题的时间一般不到1分钟,就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这种教学行为实在令我惊叹!我甚至怀疑自己的阅读与思考问题的速度。我也许老矣,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步伐。 ?

三、传授历史与认识现实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为历史而传授历史、为历史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历史教育教学观应该抛弃。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现实,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和学生健康成长。从本次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几乎所有的参赛教师都关注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都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这无疑是可喜可贺的。

但如何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参赛教师似乎存在将历史课变成时政课的嫌疑。有参赛教师在上《和同为一家》一课时,用了整个课时1/3的时间,联系当今我国民族关系,引导学生探究了“藏独”,再探究“疆独”。结果,教师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下课铃响后,教师似乎觉得还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拖延了5分钟,还没完没了,我们不得不强行叫停。我想,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现实,必须从现实的角度选择相关历史教学内容,但历史课不是时政课,我们不能借用历史教学关注现实而将历史课变成了时政课。我们只能从现实的角度选择历史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活动,“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和同为一家》来说,作为历史课,我们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隋唐时期周边各族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友好关系等诸多史实,深刻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周边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作出重大贡献,西藏、新疆等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学生有了这个基础,有关“藏独”、“疆独”等问题,只要我们略加引导,学生便可以得出正确的认识。

?

四、辩证认识历史与各打五十大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参赛教师的设计与执教的《辛亥革命》《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等课来看,所有教师都贯彻和落实了这一教学任务。

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我们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证认识辛亥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在度的把握上有失偏颇,没有注意历史发展大势,只注意了“两点论”,而忽视了“重点论”,从而出现“各打五十大板”,甚至过于强调这些历史事件(现象)的负面影响或消极意义的教学现象。以“第一次工业影响”为例,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帮助学生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阶级关系变化、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然而,有参赛教师不突出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而是有意以“工业革命带来的到底是痛苦还是幸福”和“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为题,过多地强调了工业革命给工人带来的痛苦、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灾难、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殖民灾难,很容易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偏颇,有违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要求。

?

五、历史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

教师深入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所有教师都十分明白,严密、合理、新颖的教学预设,是确保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如此,凡参赛教师都不遗余力精心预设了自己课堂教学所有环节,并通过反复操练,以确保教学流程通畅。从竞赛的角度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之事,至于如何评价这一教学竞赛现象,我无意评说。这里,我想提醒每位教师,课堂教学仅重视课前教学预设是不够的。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还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生成。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完全照搬课前教学预设,而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综观这次教学竞赛,虽有不少教师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变化自觉修正教学预设,从而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但也有一些教师不善于依据课堂教学变化或“突发事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或视而不见,或应对失当,从而影响了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如:执教《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师,课前可能考虑本次竞赛在长沙举行,于是利用岳麓山下能反映中国军队抗日的“七十三军烈士墓”图来导入新课,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感染力。教师原以为长沙的学生肯定知道这一墓葬,甚至还能说出几个感人的故事来。哪知,教师向学生求解时,学生是一问三不知。教师似乎无奈,嘣出一句:“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便生硬地进入到传授新课环节。这位教师如果善于教学生成,完全可以临时调整教学设计,“既然大家因种种原因,不知道自己身边的抗日英烈,那我就给大家作一简介吧„„”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长沙七十三军烈士墓只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一课。”这就能使已开发的历史课程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增强了历史教育教学效果。还有一位教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学习历史?”一学生回答说:“为了考大学。”教师接着问:“考大学又为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是为了找对象结婚。”显然,这是学生在故意“刁难”老师。这位教师见情况不对,急忙说:“90后就是有自己的特点”。教师用如此模糊的语言结束了这一对话,失去了一次向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机会。

?

六、历史情境模拟与历史今人化

历史情境模拟是当今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旨在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增强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历史情境,必须方法得当,特别要注意历史背景和时空的限制,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令人啼笑皆非。如有教师在上《和同为一家》时,他先要学生阅读本课教材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松赞干布、皮罗阁等少数民族首领,讲述本民族的社会发展史。于是,不符合历史情境的事出现了。松赞干布说:“他是藏族的祖先”,皮罗阁说:“他是白族和彝族的祖先”。这里,学生已经犯了历史时空错误——唐代的松赞干布和皮罗阁怎么知道自己是今天藏族、白族和彝族的祖先?教师不但没有及时纠正,反而问松赞干布:“你知道西藏在何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还有教师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教师设计了一道历史情境模拟题:“假如你是当时弗吉尼亚州的议员,请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教师创设这一历史情境问题的本意,是要学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殊不知,如果某学生是当时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议员,他必须代表弗吉尼亚州人的利益,特别是弗吉尼亚州统治阶级的利益说话。然而,学生仅凭历史教材资源既不知道弗吉尼亚州人的利益是什么?也不知道吉尼亚州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什么?他又怎能代表吉尼亚人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来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的得失呢?

?

七、语言的艺术性与语言的历史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丰富多彩、生动流畅、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激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要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理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但历史教师的语言,仅有艺术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历史性,否则就会“失真”。在语言艺术上,这次参赛教师,虽然有很多教师表现不俗,但也有一些教师的语言不时出现“失真”。如有教师将阻碍革命形势发展的清政府比喻为当今反对野蛮拆近的“钉子户”,显然是不妥的。又有教师将美国的富兰克林比喻为“精忠报国”的英雄,他完全忽略了“精忠”的封建性。致力倡导独立、民主、自由、平等的富兰克林,怎会为具有封建色彩的“精忠报国”英雄呢?还有教师说,“王”与“总统”的最大区别是“专制”与“民主”。真的是这样吗?封建时代的“王”,可以说是“专制”的,但我们能说今天英国的女王,日本的天皇是专制的吗?“总统”在一般情况下,作为近代国家的民选元首,确实与“民主”紧密相连。但“总统”就没有专制的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如中国近代“独裁”的袁世凯、蒋介石总统等,拉丁美洲独立后“考迪罗制”下的“总统”,德国的希特勒,当今被欧美国家齐心攻伐“独裁”的伊拉克萨达姆总统等。再如,有教师将美国的“三权分立”类比于中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殊不知,“三省六部制”虽然也存在“三权分立”,但其最终裁决权是皇帝。这与美国的“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次教学竞赛,成绩是主要的,但值得商榷的问题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今天就说到这里。不是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全体老师指正!

谢谢大家!

?

2009年12月20日

推荐第5篇:历史竞赛试题

1、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 \"钻木取火\" \"尝百草\"分别指

⑴燧人氏 ⑵女娲 ⑶冒厥 ⑷神农氏 ⑸盘古氏

A、(1)(2)(3)B、(5)(2)(4)

C、(5)(1)(4)D、(5)(3)(4)

2、人们常说的“知天命”的年龄是指

A.40岁B.50岁

C.60岁D.80岁

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 .道、儒、墨、法

C .儒、法、墨、道D .道、法、墨、儒

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句古代格言出自

A.《资治通鉴》B.《论语》

C.《荀子》D.《史记》

5、18世纪末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著名纲领性文件,并且以后成为 法国宪法序言的是

A.《自由大宪章》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D.《独立宣言》

6、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里面有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此处的“一桥”是指

A.武汉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

C.郑州黄河大桥D.济南黄河大桥

7、董存瑞以年仅19岁的生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发生在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

C.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D.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

9、为了加速二战的结束,1945年8月6日广岛时间上午8时15分,美国向日本广岛市中心投下了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心温度达3000摄氏度以上,附近受害者瞬间蒸发。这颗原子弹名为

A.胖子B.小男孩C.垃圾桶D.婴儿

10、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开端于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D.戊戌变法期间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出自思想家

A.李贽B.黄宗羲C.王夫之D.顾炎武

12、我国古代被誉为“草圣”的大书法家是

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张旭

13、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生活在当时的

A.越国B.赵国C.楚国D.魏国

14、抗日战争时期,从加拿大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救死扶伤的是

A、罗生特B、凯瑟琳霍尔C、白求恩

15、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改“王”为“皇帝”,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皇帝自称

A、寡人B哀家C、朕D、陛下

16、张研同学今年的“青年节”那天光荣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年节”是为了纪念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D.南昌起义

17、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服饰上都镶有“八一”的标志,这是为了纪念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红军的成立D.井冈山会师

18、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了一桩让世人震惊的侵华事件,

随后侵占东北三省。要了解该事件的详细情况,我们最好参观

A.九一八事变纪念馆B.七七事变纪念馆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D.八一三事变纪念馆

19、“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

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

20、下列有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人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老师

B.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老师

C.亚里士多德直接师从于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学说的传承者之一

21、日军在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中,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三光”是

A、烧光、杀光、抢光B、烧光、拿光、杀光C、烧光、拿光、抢光

22、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

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林则徐》D《玉人何处》

23、奥运会旗是:\"五色环\"旗,其中黄色环代表

A、亚洲B、欧洲C、非洲D、大洋洲

24、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哪部又称\"王子复仇记\"

A、《奥赛罗》B、《哈姆雷特》

C、《麦克白》D、《李尔王》

2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

26、下列世界奇迹哪个位于伊拉克?

A金字塔B空中花园C宙斯神像D太阳神像

27、历史上曾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是在

A东林书院B岳麓书院

C石鼓书院D白鹿书院

28、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创立读书会时,他们的口号是

A.经世致用B.改造中国,改造世界

C.博学、笃行、立志、修身D.革新学术

29、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并且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名言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阿基米德

30、古人所说的“六朝”指的是哪六个朝代?

A、东汉、东吴、宋、齐、梁、陈

B、东吴、宋、齐、梁、陈、隋

C、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D、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31、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四级考试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A、院试——乡试——会试——殿试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D、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32、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唐玄宗任用奸臣B、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安史之乱D、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33、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著名大臣是

A、房玄龄B、魏征C、姚崇D、杜如晦

34、下列哪座山不属于我国四大佛山之一

A雁荡山B五台山C峨眉山D普陀山

3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

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36、“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886年美国哪一城市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

A、纽约B、华盛顿C、芝加哥D、旧金山

37、近代自然科学是以下列哪一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

A.医学B.物理学C.天文学D.数学

38、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1862年正式开学,主要教习外国语文和自然科学, 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和外交官员。

A、岳麓书院B、白鹿洞书院C、京师同文馆D、国子监

39、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唯一的一位四次连任总统的著名人物,他应该是

A、华盛顿B、林肯C、罗斯福D、尼克松

40、卢梭岛是人们漫步日内瓦湖畔时的首选人气小岛,也是缅怀卢梭的地方。卢梭被世人如此景仰的主要原因是

A.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影响深远

C.他坚决否定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D.他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参考答案

1——10CBDACACCBC 11——20DDC C CBAABD

21——30 AAABCBABCD31——40ACBABCCCCC

推荐第6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七年级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出示造纸术的流程图。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

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是我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在我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七年级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张存兰

2018.4.30

推荐第7篇: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重视人物在历史教学的作用,随着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的浮沉,去触动。感染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在历史情境中,全面并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能力培养 人物教学 历史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高以及人文精神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笔者一直致力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如何使得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兴趣,从而高效接受并吸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参与,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总结能力,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在在教育教学界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地积极地投入进来,但一节课的中心灵魂仍然是教师,他引导着这节课的走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全由教师来调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教学魅力,要充分体现才能感染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幽默的个性,亲和的态度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做一位学生喜爱的有个性教师是必要的,只有赢得他们的喜爱,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位教师对这堂课的教学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他能够全身心地调动这堂课的气氛,使气氛处在一个热烈、活泼的状态下,所有的学生被感染,愿意投入这个历史情境。

不同于别的课程的枯燥,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历史素材可以为历史教学所用,我们可以不断地利用这些历史信息,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去触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历史,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历史信息量又庞杂,毫无头绪,如何取舍得当有时也是一个难题。当我们把一堂历史课完全变成讲历史小故事的课时,那我们就觉得偏离了我们教学的方向,背离了教学的初衷,但我们看教科书又是呆板、枯燥的,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知识联系又似有似无,传统教学时就知道如何使黑板上的知识点完整,要求学生们把这些笔记,知识点强记下来,进行强行的灌输,但学习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反而适得其反,后来在教学过程中慢慢一点一点摸索出一些心得,教学过程中虽然教科书里的知识点或知识板块是如此的枯燥,让人提不起兴趣,但学生们会对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历史人物多姿多彩,人生历程跌宕起伏,这是历史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部分,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板块以一个或两个人物,一件或两件生动的事件串联起来,紧紧围绕这一课的主线让这些知识点有血有肉,丰满起来。以《鸦片战争为》例,很多教师教授这一课时一个套路,首先讲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虎门销烟,战争过程,南京条约,讲述时条理清晰,但有如走过场,无视学生的感觉,缺乏具体情境铺垫,乏而无味,无震撼力,学生们一下课就付诸脑后了,笔者在摸索教授这一课时,觉得以林则徐这位人物的喜怒哀乐的人生历程贯穿这些知识点,会形成一条主线,教学效果良好,比如当林则徐看到英国输出鸦片,致鸦片流毒于天下时, 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大骂弛禁派,并义正严辞上奏道光帝。“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几无可充饷之银”,忧国忧民,掷地有声的话语触动了道光帝,使他不得不重新、郑重地审视鸦片的危害,林则徐危难之时接受了道光帝的指派,到虎门禁烟,到达虎门,惊喜交集发现获得民众鼎立支持,教师教授到这儿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你现在是林则徐,你该做些什么,很多学生会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在这里达到高潮,有的学生就会告诉教师,他会采取什么样措施禁鸦片,教师在一旁就要及时地提点学生,你可是禁的是英国的鸦片,英国会无动于衷吗?有的学生马上补充:”我马上翻译英国的报刊,要了解英国现在的形势,还要做好应战的准备。”最后林被道光帝贬到新疆时。在路上又悲愤地听到一个条约的签订,而这个条约的内容又让他老泪纵横,这时候赶快问学生是什么条约,什么内容。随着林则徐人生的跌宕起伏,在对林则徐充满同情时,他们会感同身受,受到极大的触动,会强烈地对这个条约的内容进行关注,对这个条约所带来的影响充满探究感。而鸦片战争这一课的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由林这位民族英雄人生历程上的喜怒哀乐串联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更容易融入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的人生,使学生们在情感上同频共振,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事件,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综合背景、影响,为民族英雄而感动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就像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理念,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要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注意学会分析史事,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尤其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透过人物活动的成败更易看到历史背后的规律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站在教师的角度,哪种教学方式最能触动、感染学生的心灵,我们就应该去尝试。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征,也更容易引发他们设身处地思考历史问题,从而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情感,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生动性和创造力,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物活动成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可以帮助学生吸取历史智慧,提高人格修养,从而有效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

推荐第8篇:历史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社会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学时间课时少,一周只有两节,但教学任务重,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学效率就很低,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我想对一节历史课有效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有效教学”正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所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经过几个周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历史课学生喜欢上了,课堂上也活了起来,以前复习时所有的题都是自己讲,一节课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从分组以来,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没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学习。一次课堂上有一个组的同学提出了个一个问题: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应该是对世界经济有所发展”,学生问为什么没选这个答案,当时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时,旁边一个学生说:因为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哦,同学们马上就明白了。从这个事例中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老是不放心学生,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作为教师只有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尽快转变教育思想,立足于教学实际,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大潮,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推荐第9篇:教学技能竞赛心得体会

2014年教学技能竞赛心得体会

2014年11月7日至8日我乡组织了语文、数学课堂竞赛暨教师培训活动,全乡六十多位教师参加了听、评课活动。观摩了来自8个村完小教师展示的几节课,使我收获很多,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作为一名代课老师,我深深的为参赛老师的激情与教学魅力所赞叹。不管是数学课还是音乐美术课,他们都能用自己的独特课堂教学魅力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所征服!

一、独特的语言魅力,营造轻松愉快课堂

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其激励的效果不言而喻!课堂上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王晓琼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武老师执教的《简便计算——连减》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熊大、熊二大战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计算的简便和简洁美;《嘀哩嘀哩》中,王老师通过练声游戏和图片欣赏导入。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理解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在柳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中,通过看同学们植树的图片,引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活动?”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例如李老师执教的美术课《能“变化”的蔬果》一课也体现这点。在认识了如何进行制作后,老师要学生先想一想制作过程,并将方法归纳以后,再通过切身体会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小组创作,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让我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看到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在这个事业上还需要不断学习与努力。以他们为榜样,让自己更好的进步!

推荐第10篇:初三历史基础知识竞赛

初三历史基础知识竞赛

历史总是在渐渐地淡在自己的身影,但她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的积淀却越来越多,这些,都无形中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财富,再次开启你的记忆宝库吧!回顾我们在历史的海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相信你从中获取的知识会更多!

一、精彩点击:(精彩不容错过,正确选项只有一个,相信你一定能慧眼识真!每题1.5分,共45分)

1、我国在每年端午节时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你一定知道他是

) A.屈原

B.王昭君

C.黄帝

D.孔子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陶器上的符号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许多“皇帝”,你一定记得最先采用“皇帝”称谓的是

) A.黄帝

B.嬴政

C.刘邦

D.项羽

4、下列能够最早食用香喷喷白米饭的先民是

) A.陕西半坡人

B.山东大汶口人

C.浙江河姆渡人

D.北京周口店人

5、如果你生活在秦朝,给皇帝上奏折时,你会把文章写在什么上?

) A.竹木简

B.纸

C.龟甲兽骨

D.树叶

6、每年的9月18日,我们东北许多地方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你知道这是警示历史上发生过的什么事件吗?

) A.一二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7、如今的中考、高考选拔人才考核的是综合创新能力,而明朝科举考试的应试者却不能自由发挥,只许在什么范围内命题答卷?

) A.《史记》

B.《汉书》

C.《三字经》

D.《四书五经》

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现代科技与军事的较量,而引燃这场战火的突发事件是

) A.萨拉托加事件

B.萨拉热窝事件

C.珍珠港事件

D.

9、11事件

9、在15世纪的远洋航行中,有个探险者既没有到达心目中的地方,也没有获得大量的黄金或其他财富,却使支持他远洋航行的国家在他到达的地方占有广阔的殖民地。这个探险者、殖民者至死也没有改变自己错误观点。这个人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0、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流。在美国历史上曾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最大贡献的总统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杜鲁门

D、布什

11.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的人物是

) A、列夫·托尔斯泰

B、阿·托尔斯泰

C、莎士比亚

D、高尔基

12、如果你是一位19世纪中期在英国殖民当局服役的印度士兵,你最不能容忍的现象是

(

) 姓名:

班级:

A.起义过程中,你与一些王公并肩作战

B.

长期的劳累与作战

C.屡受殖民当局的宗教侮辱

D.

起义失败后离开军队回乡

13、标志着拿破仑退出历史舞台、也成为以后失败的代名词指的是什么战役。

) A、土伦战役

B、奥斯特里茨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滑铁卢战役

14孙欣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节目网上答题,他正回答的题目是选择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1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成员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反映了实质问题是

(

) A、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性质的战争

B、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C、意大利不讲信誉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转移 16.日本关东军在哈尔滨平房建立的细菌部队是

) A、七三一部队

B、开拓团

C、关东军守备队

D、关东军

17、由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足球联赛冠名为“解放者杯”,这是为了纪念“南美的解放者”

) A、伊达尔哥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查巴塔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某战地记者每天向自己的通讯社(报社)发回战场消息,不可能有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 ) A、使用移动电话 B、使用有线电话 C、拍发有线电报 D、拍发无线电报

19、如果你是一个19世纪中期的美国人,要去欧洲,你可以

) A.坐飞机

B.搭汽船

C.开汽车

D.乘马车

20、下列对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叙述,你认为相同点有:①改革前两国的社会性质都相同,②改革后两国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③都是自上而下地改革,④改革都不彻底,⑤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 (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

21、安德列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一位农奴,改革后他将获得那些权利( ) ①有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随意买卖他 ②交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③交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个相应的官职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

22、“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你知道奥运会起源于下列哪个地区

( )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巴比伦

D.古埃及

23、上海歌剧院上演了世界名剧《罗密欧雨朱丽叶》,这一名剧出自

) A.莎士比亚

B.巴尔扎克

C.列夫·托尔斯泰

D.达·芬奇

24、1931年10月18日,在漫漫的长夜里,无数的美国人纷纷将明亮的电灯关闭,用这种方式来悼念一位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家的逝世。请问这位发明家是

) A.瓦特

B.爱迪生

C.法拉第

D.卡尔·本茨

25、《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个“圈”指的是

) A.海南

B.珠海

C.深圳

D.汕头

26、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27、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反映了1999年回归的哪一地区对祖**亲的思念之情(

) A.英国侵占的香港

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C英国侵占的澳门

D.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28、李登辉搞“台独”身败名裂;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公投”等言论,落得民心背弃。事实证明

) A.台湾岛内不存在支持“台独”的人

B.维护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C运用武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D台湾问题十分复杂,单靠中国人民是无法解决的

2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

B.萨拉热窝事件

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三国同盟的形成 30、“沸水顶壶盖”,“苹果落地”这种常人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引发了两位科学家的思考,并促成了两项科学发明。这两位科学家和两项科学发明是

) A.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

B.毕升——活字印刷术 ,莱特兄弟——飞机

C哈格里夫思——纺纱机,爱迪生——电灯泡

D瓦特——蒸汽机,牛顿——万有引力

二、智慧擂台:(根据所给的提示判断出所指的是什么历史名词,你有着聪颖的头脑,你有着非凡的判断力,相信你一定很棒!每题2分,共10分)

1、这是战国时期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这个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三国时期曾做过一个国家的都城;城内有诸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文物古迹。

3、这是一次奏响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形式运动;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新高潮。

4、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参与创办《新青年》杂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

5、这是世界近代史上发表的一份主要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中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国际共产主义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三、往事沉思:(请仔细阅读所提供的相关信息,结合你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下你的结论。祝你成功!)

1、“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1)这是谁的名言?他在历史上有什么称号?(2分)

(2)他的科学著作是什么?(2分)

(3)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第一艘汽船在内河试航成功。史蒂芬孙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因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被称为“火车”。

材料二 1885年,卡尔●本茨制成一辆三轮车,此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地上重要交通工具。1903年底,美国的莱特兄弟几经试制的飞机,终于试飞成功。 请回答:

(1)汽船和火车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们以什么为动力?(2分)

(2)汽车和飞机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们又是以什么为动力?(2分)

(3)这些机械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3、自公元一千八百六十三年元月一日起,任何一州内指定地区要是仍有蓄有奴隶,当地人们将视为反叛合众国政府。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该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陆海军当局,承认并维护上述人员之自由。对于此种人或其中任何一人为争取自由而作努力,不采取任何压制行动。

(1)上述材料是何时谁颁布的什么法令?(2分)

(2)在此之前颁布的法令名称是什么?(1分) (3)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有什么意义?(2分)

四、动手空间(请结合相关问题,展示你的动手能力。共 10 分)

五、智力冲浪(开动大脑,相信你是最棒的!10分)

1、写出与下列人物相关的成语:(2分)

越王勾践——

刘备、诸葛亮——

2、趣味竟猜:(打一古代都城或古代历史人物)(3分) 鹅毛围巾——

永保平安—— 鞋子去底儿——

3、跨越时代进步阶梯:(5分)

六、思维拓展:(共18 分)

1、历史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是“察古知今,鉴往开来”的学问,在学完了本学期的历史课程之后,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6分)

2、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的知识,从电力到电器、电信、人类和电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请你谈谈电的使用对人类有什么意义?(6分)

3、结合华盛顿的主要革命活动,想想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分)

第11篇:八年级历史竞赛总结

八年级历史竞赛总结

十五周星期五迎来了我镇一年一度的八年级各科知识竞赛。那晚,我的心情如天空一样开始下着蒙蒙细雨。

今傍晚,终于等来校长的短信,其中历史第七。是我校所有学科最差的,导致我校总体排名靠后,身为八年级历史学科唯一任教者,我是应该负全部责任的。

在此,我自我分析,作总结:

回顾这学期十五周里,我的历史课上,无论是在哪个班,我都在享受课堂,与学生交流谈心。虽然各课的知识要点我都有要求学生做笔记,并熟读背诵,但检查只停留在笔记和辅导书的填写上。我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在哪里。”。

此外,竞赛前校内几次质检发现了诸多问题,我虽对学生施加压力,但还不够,没让这群受伤的兔崽子竭尽全力去逃脱猎狗的捕杀。他们或许只是尽力而已。教不严,师之过。

此次八年级竞赛,我校未能取得理想成绩。我笔拙,写不出更好的句子来表达全校师生的心情,只能用曾经表达自己心情的句子:“伤痛的心在流泪,破碎的梦难追回!”来形容。

同时,我恳请学校领导把我这学期的绩效工资分配给八年级其他科任老师,让我愧疚之心好受些。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现在才是我们最有所作为的时候,我想带领全级的学生吸取着深刻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让他们勇敢的去迎接明年的下一次的决战。

李绪鑫

2013.12.16晚

第12篇:初二历史竞赛试题

初二历史竞赛试题

1、重庆谈判的根本目的是(

A.争取国内和平B.争取民主党派支持C.严惩侵华战犯D.驱逐美国在华势力

2、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相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见。此前60年的会见是在(

A.创建黄埔军校时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C.重庆谈判时 D.制定《共同纲领》时

3、1945年9月发行的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大幅特写的蒋介石意气风发,而此时的他正在重庆与毛泽东进行一场难以实现和平的谈判。这场谈判难以实现和平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双方没能制定有效的谈判方案B.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C.《双十协定》不符合人民的利益D.内战在谈判时已全面爆发

4、1945年8月,毛泽东毅然赴陪都,其弥天大勇感动陪都各界。共产党求民主和平、国民党谋独裁内战的是非昭然天下。这里的“陪都”是(

) A.南京

B.上海

C.重庆

D.广州

5、如果请你写一篇关于重庆谈判的小论文,你应该查找的相关历史资料是(

) A.《共同纲领》 B.《二十一条》 C.《双十协定》 D.《论联合政府》

6、下列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自强”与“求富”②“民主”与“科学”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和平、民主、团结”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7、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②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 ④都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民国34年,你一定会知道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件历史大事(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B.重庆人民庆祝《双十协定》的签订C.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D.中国军民在抗日战场上展开局部反攻

9、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 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重庆

10.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11、流行词汇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平、民主”最有可能流行于(

)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重庆谈判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

12、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要和平,争民主”

13、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几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B.签署了“双十协定”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D.通过了“共同纲领”

14、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哪一解放区,全国性的内战从此开始?(

) A.山东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中原解放区

15、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16、一位青年在1947年入伍,参加人民军队反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当时人民军队的名称是(

A.国民革命军B.中国工农红军C.八路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17、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迫使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7、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太战役中,下列哪支队伍先后参加过其中的两大战役(

A.东北解放军B.华北解放军C.中原解放军D.华东解放军

18、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19、下列毛泽东经历的历史事件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②在延安作了《论联 合政府》的报告③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

④指挥三大战役并取得胜利⑤飞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A.②③①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③②①⑤④D.①③②⑤④

20、1949年春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时,毛泽东对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原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说:“北平和平解放,宜生兄功不可没”。这里的宜生是谁(

) A.李宗仁B.张学良C.佟麟阁D.傅作义

21、三大战役是“一场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政权赖以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为解放全国莫定了基础”。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22、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其中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3、下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有(

) ①台儿庄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百团大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2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6、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A.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

27、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28、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下面是某导游对北京历史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近代史上三次被列强占领

B.公车上书打破了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 C.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D.解放战争时期和平解放

29、据统计,在辽沈战役中,支援解放军前线的民工达160万,担架13800副,大小车辆6750辆,牲畜80万头,粮食0.7亿斤。这组数据说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解放军实力比国民党军队强B.解放军英勇善战C.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解放军武器装备先进 30、学完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准备看一部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你认为下列哪部作品可以推荐给他们? A.《秋收起义》B.《西安事变》C.《小兵张嘎》D.《大决战》

31、毛泽东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 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

32、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期间的是(

) A.台儿庄战B.百团大战C.渡江战役D.平型关大捷

33、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动了(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时期 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④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

35、“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③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 ④国民党政权垮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6、下列描述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中,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是(

A.“关门打狗”,决战东北B.大军合力战淮海C.兵临城下,直取平津D.百万雄师过大江

37、毛泽东在1949年元旦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A.战略反攻打响

B.战略决战即将开始C.三大战役胜利在望 D.渡江战役已经开始

38、下列解放战争的事实,与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有关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转战陕北

C.辽沈战役

D.渡江作战

39、南昌起义、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纪念馆展示历史的共同主题是(

) A.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人民政权不断巩固C.广大农民支援革命 D.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40、看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事件是(

)A.重庆谈判B.挺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41、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其寓意是(

A.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B.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C.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42、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1)精良的武器装备(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3)丰富的物资供应(4)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A(1)(2)B(3)(4)C(1)(3)D(2)(4)

43、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B.在辽沈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和平解放C.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D.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44、2005年6月,《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在福建博物馆举行。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收复新疆 45.小明家的客人问他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出生那年正好是鸦片战争爆发100周年。”请你算出小明奶奶的出生年代是(

A.1840年

B.1856年

C.1940年

D.1956年 46 “落后就要挨打” “弱国无外交”,这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警示。在中国近代史上,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请指出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7.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最为严重的危害是(

)。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C.中国的资源遭到列强的掠夺

D.列强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 48.我国疆域广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一个“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一个“大公鸡”。中国版图的缩小与哪个国家关系最大(

)。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俄国

49.在新疆,人们把一种柳树称作“左公柳”是为了赞扬和纪念(

)。 A.林则徐

B.魏源

C.左宗棠

D.邓世昌

50.“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这是爱国诗人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一部分。你知道它是在哪一次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的吗?(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51.下列有关《辛丑条约》签订后表达不正确的有(

)。

A.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受到严禁B.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可以看到各国列强的士兵C.中国人可以在北京的东交民巷继续居住D.清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52.在我们学过的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53.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的一生可能经历的历史事件有(

)。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 ④甲午中日战争

⑤ 义和团运动 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

1、A

2、C

3、B

4、C

5、C

6、A

7、C

8、B

9、D

10、D

11、C

12、D

13、B

14、D

15、B

16、D

17、A

18、D

19、D 20、D

21、B

22、A

23、B

24、B

25、D

26、B

27、C

28、C

29、C B

32、C

33、D

34、C

35、D

36、D

37、C

38、D

39、D D

42、D

43、C

44、A

45、C

46、B

47、B

48、D

49、C C

52、D

53、C

30、D

31、40、D

41、50、B

51、

第13篇:历史文学知识竞赛主持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为了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由学社联承办,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商贸学校)第一届历史文学知识竞赛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本次活动增进了大家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知识修养,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为营造商贸学校浓厚的学习的氛围,为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下面让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6支顺利从预赛中进入决赛的参赛队伍上场, 第一支队伍他们是…… 第二支队伍是……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希望他们在决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我们本次知识竞赛的知识内容包括:近代、现代甚至还有外国的文学知识。

本次比赛的流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即必答题、互答题还有抢答题环节。 每个对基础分为100分。 首先我们将进行我们的第一个环节必答题环节,在必答题环节中,各参赛队伍按顺序从大屏幕中挑选题目,题组分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国近现代文学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生平故事4个组别

每一个组别选一个题目进行回答,每个组别里都会有6个题目可供参赛队伍选择,答对一题加10分,弃权或者答错不扣分,每题思考时间为20秒

我们的第一环节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各个参赛队的得分情况,有请……呈上成绩。 下面将进行的是互答题环节,在互答题环节中,各参赛队伍按顺序从大屏幕中挑选题目,题组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名人轶事4个组别,每一个队伍都有4次机会进行互选题环节,每一次轮到时每一个队伍必须先申明是自己答还是对方队伍回答,若对方队伍回答请选择其他5支队伍的其中一支队伍,若自己回答,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若选择对方答题,对方答对对方加10分,本方扣10分,对方答错对方扣10分,本方加10分。每题思考时间20秒。

我们的第二环节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在各个参赛队的得分情况,有请……呈上成绩。 下面将进行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抢答题,这个环节呢各支队伍是否能抓住机会把比分拉回来呢,好的,话不多说,下面将进行的是抢答环节,在抢答题环节中,各参赛队伍将拨动他们手中的抢答题,在我读完题目,说完321开始按下开始各支队伍才能按下抢答器,若在一轮中抢答犯规队伍将在此轮中失去抢答机会,在此环节中答对加10分 答错扣10分。每题思考时间20秒。

我们的第三环节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将进行计分,让我们来看一看各个参赛队的最终得分情况,有请……呈上成绩。

我们分数已统计出来,第一支参赛队伍’……第二支参赛队伍…… 接下来我宣布 获得第一届学社联历史文学知识竞赛三等奖的代表队伍是: 获得二等奖的代表队伍是:获得一等奖的代表队伍是: 请各支队伍上台领奖,请………为我们的获奖选手颁奖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

我宣布,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商贸学校)学社联第一届历史文学知识竞赛到此结束,

第14篇: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学习与探究之四

〖活动目标〗

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和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为学生创设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推举主持人一人,裁判三人,负责制定竞赛规则、竞赛流程、编选题目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其余学生分成四个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掌握成语故事。

装饰黑板,布置场地。

教师准备

尽可能多地熟悉有关成语的历史知识,以便为学生释难答疑。

向学生介绍收集成语历史典故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疑难提供帮助。

关注主持人、裁判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提供音像资料。

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如标志牌、奖项标志、奖品等。 〖活动过程〗 精心导入

1、播放一段成语故事的录像,学生观看后答出故事――《一鸣惊人》。

2、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历史的积淀,学习和使用成语,可以使我们时时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推出课题。

我与历史――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激励学生在竞赛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竞赛过程

1、主持人宣布竞赛规则(见附一)及裁判名单。

2、第一轮比赛――快速抢答。

主持人:播放成语《病入膏肓》的录像。注意各小组的反应,在有学生举手时,请同学回答。把录像放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生:认真观看录像,从音像中收集有效信息,积极思考,得出答案后立即举手回答。提高观察、分析和快速反应能力。

3、第二轮比赛――稳坐钓鱼台。

主持人:出示主界面,请各组轮流选择主界面上的图标,根据选择出示相应的问题,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在学生回答后,给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内讨论决定选择哪一个图标。在问题出现后,集体讨论,确定答案后回答问题。形成一种团结、合作、交流的意识。

4、现场点评(一)。裁判:对各组在“快速抢答”“稳坐钓鱼台”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论,肯定成绩,鼓励再接再厉。

5、快选九分格(一)。

整个界面由九幅历史图片组成,每张图片后面都隐藏着相应的内容(祖冲之、孔子――加10分;蔡伦、司母戊鼎――减10分;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赤壁遗址――讲一个成语故事;铜奔马――录像题;编钟――精彩演绎,把《病入膏肓》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表演出来)

主持人:请第

一、第二小组首先进行选择,点击所选图片,显示隐藏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后做出选择,完成内容要求。

6、第三轮比赛――激流勇进。主持人:依次出示10道题目(包括连线、选择、填空、归纳成语等,题目见附二),请各组进行抢答。对一些简单的题目,可以让全体同学一起回答。

学生:在主持人说“开始”后,所有学生都可以举手进行抢答,展现自己的才能,形成竞争的气氛,为所在组争得荣誉。

教师:关注学生答题情况,对一些难点问题,或做出正确的解释,或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课下再次查找资料,主动探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7、快选九分格(二)。

主持人:请第

三、第四小组进行选择。

学生:(略)

8、现场点评(二)。

裁判:对各小组在“激流勇进”板块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表扬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公布各小组到此为止的名次排列情况。

9、第四轮比赛――风险提速。

本轮设置了10分、30分、50分的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

主持人:出示主界面,根据各小组所选择的分值,出示相应的题目,对一些问题的答案稍做解释。

学生: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经过共同讨论后做出选择,然后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关注学生选题、答题过程,对一些较难的题目做出正确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0、现场点评(三)。裁判:对各小组在“风险提速”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精神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扬这种精神,取得更好的成绩。

11、播放歌曲。

主持人:播放歌曲《愚公移山》(MTV),活跃现场气氛,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

学生:听唱歌曲,从中感悟愚公那种不怕困难,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裁判:统计各组的最终成绩。

教师:在歌曲播完后进行点评,总结愚公精神,激励学生用愚公精神来学习历史,主动地探究历史。

活动总结

1、评奖。

教师:公布各奖项(博学奖、竞争奖、合作奖、拼搏奖)的获奖名单。阐发所颁发奖品(《泉州百年老照片》《泉州老房子》明信片)的涵义,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更好地了解历史,把握今天,创造未来,把泉州建设的更加美丽。 学生:各小组派代表领奖。

2、教师总结。

(1)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参与。在准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着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又带来无尽的收获。另一个意义在于认识到合作交流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学习搭起成功的桥梁。

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今天的成功者,提议学生用掌声祝贺今天的成功,也预祝拥有一个更成功的明天。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与学生一起用掌声感谢主持人和裁判,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送给学生培根的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与同学们共勉。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历史,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并祝学生学习历史愉快。 〖活动说明〗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节“学习与探究课”。这种课型,突破了以往教材的传统模式,特别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上好活动课对于整个新课程标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本节课设计方面的几个问题作一下说明。

课题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课本“前言”中,也强调历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调查显示,学生关注现实远胜于关注历史。因而,怎样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环节。而成语是学生平时经常能够用到的,绝大部分成语又是来源于历史典故,因此,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历史与现实的很好结合。把课题定为“我与历史――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

学生的地位

学生是整个活动的真正主人。它不仅表现在由学生担任此次竞赛的主持、裁判工作,也表现在学生随着问题而积极思考,真正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符合新课程标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由学生担任主持、裁判工作,是考虑到由他们设置竞赛流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由他们设计竞赛题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题目过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锻炼。我校学生大多家中配有电脑,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有一些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制作简单课件的方法。

教师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准备过程中,是参与学生的准备,对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表现在课堂上,是在一些重要的环节对学生进行点拨,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高屋建瓴地进行分析、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 学习,

各环节的设置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动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竞赛过程中,设置了四个板块。每一个板块的题目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刺激学生的注意。而每一个板块又不是单纯为竞赛而设置,它包含着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里面。如:“快 速抢答”是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稳坐钓鱼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的习惯;“激流勇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风险提速” 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增强心理适应力。“快选九分格”穿插在竞赛过程中,是为了给竞赛增添一种趣味性,特别是“精彩演绎”,是对学生观察、记忆、理解以及表演能力的考察。而“现场点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评奖时,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过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保护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的总结,是把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感性的东西上升为一种理性的东西,加深、巩固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把外化转变为内需。 〖教案点评〗

这节“学习与探究课”,既然是成语故事竞赛,那么,竞赛就有竞赛的规则、流程、题目及评价,竞赛还要有主持人及裁判,这些环节,都放手交给学生去设计和承担。教师只是在关键部位上发挥作用,那就是用通俗的语言释疑解惑,用激励的语言进行诊断评价,用先进的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所有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从“一鸣惊人”录像开始,到“愚公移山”歌曲结束,期间,还有一出精彩的小品表演“病入膏肓”,中华文明的奇葩――成语,在这独具匠心、设计精彩的教学流程中进行了自然流畅的展示。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知识得到活化、他们的视野得到开阔、他们的思想得到交流,他们通过我们的历史课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附一竞赛规则

1、竞赛分为四轮。第一轮“快速抢答”,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随时可以举手,说出正确答案,答对加10分。第二轮“稳坐钓鱼台”,各组轮流选择图标,总结成语故事,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第三轮“激流勇进”,在裁判说开始后开始抢答,答对加10分,答错减10分。第四轮“风险提速”,设有10分、30分、50分的题目,根据情况自由选择,答对加相应的分值,答错减相应的分值。

2、各部分分别记分,总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根据竞赛过程各组的表现进行奖励。

3、鼓励小组内对问题进行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

4、计时答题。附二竞赛题

(一)快速抢答(录像:病入膏肓) (二)稳坐钓鱼台(总结成语)

1、南北朝时期宋的大臣萧道成把持朝政,欲篡夺帝位,大臣袁粲和刘东密谋除掉萧道成,不料消息泄露,萧道成派兵攻打。袁粲自知不敌,对他的儿子说:“一座将要倒塌的大厦,要想用一根木柱把他支撑住,那是很困难的呀!”最后英勇战死。由袁粲的这句话可以总结出哪个成语?

2、《木兰诗》是北朝民歌,刻画了花木兰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这首诗最后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你可以由这一句话总结出一个成语吗?

3、西周时大规模实行分封制,后来导致了春秋、战国割据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立郡县”,强化了中央集权,由于秦实行暴政,二世而亡。刘邦建汉后,恢复了分封制,结果带来严重的后患。东汉史学家班固评论说:“刘邦恢复分封制,是想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用力过大又弯曲到另一边,同样造成不良后果。”班固的这一段评论我们可以总结为哪一个成语 ?

4、曹植不但聪明,而且还很好学,他有许多著作,都可以显示他有很高的文才,所以有人称赞他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曹植?

(三)激流勇进

1、连线

退避三舍 楚庄王

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赵括

纸上谈兵

晋文公

2、下面成语中,哪些与韩信有关?

A.多多益善 B.背水一战

C.暗渡陈仓

D.破釜沉舟

3、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出外游学时随身载有五车书,后来衍生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知识渊博。这个成语是什么?

4、“勾心斗角”一词源自于:

A.大臣间的争斗

B.宫室建筑

C.战争

D.市场交易

5、《庄子•让王》记载:“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看这一段古文,总结一个成语。

6、“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都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7、杨朱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但他特别吝啬,特别自私,孟子说他是一切为自己,甚至达到了连拔下自己的一根汗毛就会有利于天下的事,他都不肯干的程度。对杨朱这样的人我们一般怎样形容?

8、“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原意是指:

A.木头做的鸡,一动不动

B.鸡像用木头做的一样

C.人呆笨,像鸡一样

D.人拿着木头做的鸡站着

9、填空:万事俱备,―― ――,渔翁得利

不入虎穴,――

――,百战不殆

司马昭之心,――

10、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将军,与他有关的一个成语是:

A.车载斗量

B.画饼充饥

C.刮目相看

D.三顾茅庐

(四)风险提速(10分题)

1、讲一个成语故事“望梅止渴”。

2、连线

投鞭断流

三国

乐不思蜀

前秦

指鹿为马

战国

围魏救赵

秦朝

3、南北朝时,梁代有位大臣叫江淹,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连笔墨纸砚都买不起,可他发愤读书,几年后,练出一手好书法,文章诗词写得也很出色。可是后来文思却越来越不行了,半天也写不出什么来。传说有一天傍晚,江淹在凉亭作诗时睡着了,在梦中晋朝大诗人郭璞说:“江郎兄,我有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很久了,该还给我了。”江淹无奈,从怀中掏出五色笔还给了郭璞。从此,江淹的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美妙的诗句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30分题

1、韩非子非常善于用故事讲道理,下面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韩非子》的是:

A.自相矛盾

B.守株待兔

2、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天空,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这段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

3、下列成语哪一个与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有关?

A.名不虚传

B.杏林春满

C.世外桃源

D.一字千金

50分题

1、左思是晋朝的著名文学家,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抢着抄写的人极多,以致洛阳的纸都涨价了。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来历。请问:左思写的文章的名字是什么?

2、有一个成语叫“曲高和寡”。请问:“曲高和寡”中“曲”指的是哪两首乐曲?

3、“望洋兴叹”一词中,“望洋”是什么意思?

4、连线

口若悬河

前秦

苻坚

投鞭断流

春秋

司马迁

九牛一毛

晋朝

公明仪

对牛弹琴

西汉

郭象

附三学生课堂表演实录(初一(1)班

病入膏肓

学生甲

饰晋景公

学生乙

饰名医

学生A学生B

饰小孩

学生丙

饰侍者

学生丁

旁白

旁白:春秋时,晋景公得了重病。

晋景公:(躺在病榻上)快到秦国请名医来为我诊治。

侍者:(躬身行礼)是。

(转身下)

旁白:晋景公在睡梦中恍惚看见两个小孩。

(两小孩上)

小孩A:不好了,病人要请名医来啦!这次我们要危险了!咱们还是快逃吧!

小孩B:不要慌,我们躲在膏之下,肓之上,任他是什么样的名医,用什么样的妙药,也奈何我们不得!

(两小孩下)

旁白:晋景公被噩梦吓醒了。

晋景公:(坐起)难道这两个小孩就是病魔吗?

侍者:(上,躬身行礼)大王,秦国的名医到了。

名医:(上,为晋景公诊脉,摇头)不行啦,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膏肓之间,药力是达不到那里,治不好的。

晋景公:(昏死过去)

第15篇: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XX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 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高质量报告和示范课。这次会议会期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追求方法牵引、点拨提升、和谐发展的目标;从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高考试题分析评价、高考阅卷评分和2012年高考第一轮课堂教学复习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高考要求和发展趋势与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寻求促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有效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天上午是由国家高考命题专家组历史试题命题专家郝瑞庭作了《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原则与发展趋势》。这个报告从命题的角度来探讨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考查的内容上,强调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点对点的直接的联系;考查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课程观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观背景下,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必然,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将以往考查知识为重点扭转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郝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历史常识、史观的考查。

2、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

3、用各种方法激活考生思维: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换例法,尽量将问“是什么”变为问“为什么”

4、学科内综合试题的试题结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试题能力与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修模块: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考核目标侧重于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陶涛老师作《XX年文综历史高考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先对XX全国卷分析试题特点:1.完成传统高考的平稳收官;2.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3.实现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考查4.关注中国历史,强化史学功能。最后对教学、备考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义的专题。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堆砌,在教材外,无节制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于是出现多种教材同时用,新老教材结合上等情形。“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质是把握历史学科的功能,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设计有效的专题。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结合时下中国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知识加以阐释,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卷37题以“民本”与“民主”为切点,探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希望引导大家形成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时事热点,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考察当下发展问题,是备考中专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互动探究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常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用结论解释结论,用概念阐释概念,以致学生知识固化,不善迁移。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结论活化理解,灵活运用。

2、每堂课每个专题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思想,用思想(观念)引领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最后能用这种思想(观念)解决问题。

3、题海式的训练应该被摈弃,指导学生写论文等形式可以尝试。一方面命题人一直没有放弃以小论文形式入题考查(新课标卷评价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另一方面写论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优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因为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找材料、论证、写成文字报告并相互协作等。

4、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已成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观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运用。例如,一线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中国外交史的过程中,一边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已经被弃置的理念讲近代史,一边又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的理念贴标签,二者相互纠缠,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是发掘高考题的引导功能,将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高考题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专题。

三、培养考试能力,在教学备考中渗透学科技能培养。

第二天上午由参与XX年高考评分阅卷的蒲丽萍老师做《由高考评分细则看应对策略》

一、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与标准答案一致。每道题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整分原则:只给整数分数。

二、阅卷评分的基本要求

1、多评制

2、误差控制

3、回评制

结论:相对稳定、公正、公平原则下的高校选拔人才

学生存在问题:基础不牢,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准,能力欠缺

(1)、对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领会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结果在谈关中周边地区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3)、表达能力差;非术语较多。民贵君轻被表达为“民为大,君为小”,“民比君大”,“民权大于君权”。

(4)、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差,答题没有层次,有的跳跃性大,条理不清

(5)、思维不活,不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政、经、思文、对外)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选拔、学生

2、教学中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3、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天下午,东湖中学和宜昌中学的两位中学的老师上了2堂高三复习课,两位老师都注重研究新课标,从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开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时,

分析、掌握主干知识中的可考点;结合主干知识,分析相关热点问题。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需把握以下几个结构:

1、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

2、把握基本历史概念;

3、明确章节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热点历史问题;

5、解析近年经典高考、调考题目。

会议展示了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究和备考的成就,体现了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发展的特色,发挥了教研的引领作用,必将促进校际交流与校本教研。比如:选修课开设(因省2012年高考方案待定——可能是宁夏模式:在四个选修中任选一,如考生把四个选作题都答则以第一个为准,故建议在四个选修模块里选二个,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给其高考选择答题余地,只是能力培养如有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教学里一定要落实),方法论(历史的辩证的看问题。实践上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概述、评价等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题眼),试题设计思路(每个主观题都有中心思想,注意立足与课标知识背景下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察新视角,注意区分有效与无效材料的区分),必修与选修教学方法与容量的把握(不过分追求具体知识的记忆,讲究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的螺旋上升、视野的全局开阔)等,我会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持之以恒必有收获。

第16篇: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2011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 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高质量报告和示范课。这次会议会期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追求方法牵引、点拨提升、和谐发展的目标;从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高考试题分析评价、高考阅卷评分和2012年高考第一轮课堂教学复习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高考要求和发展趋势与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寻求促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有效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天上午是由国家高考命题专家组历史试题命题专家郝瑞庭作了《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原则与发展趋势》。这个报告从命题的角度来探讨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考查的内容上,强调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点对点的直接的联系;考查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课程观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观背景下,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必然,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将以往考查知识为重点扭转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郝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历史常识、史观的考查。

2、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

3、用各种方法激活考生思维: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换例法,尽量将问“是什么”变为问“为什么”

4、学科内综合试题的试题结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试题能力与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修模块: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考核目标侧重于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陶涛老师作《2011年文综历史高考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先对2011全国卷分析试题特点:1.完成传统高考的平稳收官;2.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3.实现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考查4.关注中国历史,强化史学功能。最后对教学、备考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义的专题。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堆砌,在教材外,无节制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于是出现多种教材同时用,新老教材结合上等情形。“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质是把握历史学科的功能,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设计有效的专题。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结合时下中国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知识加以阐释,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卷37题以“民本”与“民主”为切点,探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希望引导大家形成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时事热点,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考察当下发展问题,是备考中专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互动探究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常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用结论解释结论,用概念阐释概念,以致学生知识固化,不善迁移。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结论活化理解,灵活运用。

2、每堂课每个专题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思想,用思想(观念)引领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最后能用这种思想(观念)解决问题。

3、题海式的训练应该被摈弃,指导学生写论文等形式可以尝试。一方面命题人一直没有放弃以小论文形式入题考查(新课标卷评价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另一方面写论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优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因为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找材料、论证、写成文字报告并相互协作等。

4、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已成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观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运用。例如,一线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中国外交史的过程中,一边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已经被弃置的理念讲近代史,一边又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的理念贴标签,二者相互纠缠,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是发掘高考题的引导功能,将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高考题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专题。

三、培养考试能力,在教学备考中渗透学科技能培养。

第二天上午由参与2011年高考评分阅卷的蒲丽萍老师做《由高考评分细则看应对策略》

一、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与标准答案一致。每道题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整分原则:只给整数分数。

二、阅卷评分的基本要求

1、多评制

2、误差控制

3、回评制

结论:相对稳定、公正、公平原则下的高校选拔人才

学生存在问题:基础不牢,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准,能力欠缺

(1)、对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领会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结果在谈关中周边地区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3)、表达能力差;非术语较多。民贵君轻被表达为“民为大,君为小”,“民比君大”,“民权大于君权”。

(4)、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差,答题没有层次,有的跳跃性大,条理不清

(5)、思维不活,不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政、经、思文、对外)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选拔、学生

2、教学中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3、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天下午,东湖中学和宜昌中学的两位中学的老师上了2堂高三复习课,两位老师都注重研究新课标,从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开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时,

第17篇:历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孙新文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了解历史、认知历史、感悟历史为教学核心,通过历史教育议古论今,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历史不断变革、文化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能够喜欢上历史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的,因此,本文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认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的培养方式等方面入手,谈一些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字:初中教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

新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排上以学生为中心,倡导研究式学习,利用图文并茂增加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教材设计别具匠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鲜活性,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一、对初中历史教材的认知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设计

初中新版历史教材在课本设计上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课本的可读性极强,每节课文都划分为导语、正文、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和课后活动等内容,不仅在课本设计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加深了学习印象。

2、探索式历史课文设计

历史课文强调学生的自读培养,强调故事性、强调兴趣性,这种教材能够摒弃原有的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倡导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在中学的历史课文中设置了动脑筋和活动探索学习的模式,每个单元都有设置活动课,让学生能够在活动训练中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次重大改变,也是充分考虑到了新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教师教学的启发性。

3、精美插图增强视觉设计

历史教材在课文设计上融入了精美的插图,增强了课本的色彩丰富度,这很适合吸引住对颜色敏感的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可以通过插图了解历史背景、了解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上的文化与艺术等,新的初中历史教材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度和想象能力,做到了科学发展和全方位的教学。

二、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变化

1、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教学辅助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历史影片欣赏、歌曲导入教学、图片欣赏教学、活动教学等形式,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兴趣。这与传统的教师备课、课堂讲课、课后作业复习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师对历史教学课程内容进行编排,组织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图表进行规划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解题灵活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的变化

通过教学实践和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更喜欢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积极配合学生,譬如:学生喜欢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时间;学生喜欢探究学习,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多阅读和观看历史记录片或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学生喜欢体验学习,教师就可以举办小型的话剧或者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备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我在备课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方面是将课文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学习难点进行归纳;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找出课文中的亮点和兴趣,做出课程教学中延伸,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课堂时间的掌握方面要规划好一节课要教多少内容,分出开头、中间环节和结尾,通过演练准确把握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把准备好的课程全部传授给学生,并且能够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2、课堂教学过程的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主要以引导方式为主。在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技巧和方法,将历史课文进行分类定性,归纳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关联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融入历史学习中。

课后及课外环节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课后及课外环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等帮助学生消化课堂教学知识。在引导学生课后学习历史知识的方式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进行辅导,譬如:带领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记录片、电视剧、电影,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举办历史知识竞赛等。学生在课后及课外活动中利用做笔记、资料收集、拍照、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及课外活动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能够提高对历史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学会了绘制历史地图、编年、编制历史表格等技能。充分发挥课后及课外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能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制作大量习题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负担。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承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为教学指导思想,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综上所述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其中一些教学方法和方式还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但是,本人认为只要抱有一颗热爱历史、热爱教学的信心,以上一些教学方法都会被逐一实践,并最终能够找到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佳方法。

第18篇: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部分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重视。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记忆能力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再现一些资料信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过程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求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马渡学校龚光华

2014-11-9

第19篇:历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2010年,我很荣幸能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圆了我当教师的梦想,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下面谈谈我对初中(新课标)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二、新课标老师和学生的变化:

1.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大环节:

(一)备课环节。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备课三步法”。第一步,备教材,知道“教什么”(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备学生,明确“为什么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第三步,备 方法,掌握“怎么教”(开头、

中间、结尾)。一节课上得好或坏,关键是看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二)上课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满堂灌”,搞“一言堂”,以讲授为主。我主张课堂教学应该 把重点放在搞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方面。“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 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学生现在的学习与他们将来的教学工作 联系起来,强化他们的“教师意识”。我上《中学历史教学法》,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教学法理论,我上通史 课则把这些理论与具体的历史内容结合起来,不但让学生懂得现在“怎么学”,还要知道将来“如何教”。我 很喜欢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以后你们上课遇到这段历史,应该怎样去教学生呢?”然后将历史内容进行分类 定性,展开分析,让学生懂得“历史人物”怎样教,“历史事件”怎样教,寻找优化的教学方案。这样做,非 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后或课外环节。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两大任务:一是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历史知 识面;二是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历史教学技能。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如“参观名胜古迹”、“历史知识 竞赛”、“历史下一页谈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故事会”、“历史园地”、“历史游戏”、“历史剧讨论会”,等等,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的训练可分为五种:①记的技能,学会做笔记、做卡片,收集 资料,积累知识;②说的技能,即历史的口语表达能力;③读的技能,怎样阅读理解历史书籍或文章;④写的 技能,即历史的书面表达能力;⑤画的技能,学会画历史地图、编制历史表格。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将来就 能较好地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了。由于师专的历史课时较少,培养这些技能主要依靠课外活动来完成。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 止境,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总之:原来的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

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我爱好这个行业,一定会兢兢业业,开动脑经,我相信我和我的学生会有很大成绩。

第20篇:历史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教育局陈xx主任的要求,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9月29日我赴xxxx中学参加了xx市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同去的还有我校程xx老师及兄弟学校8位教师。时间不长,感觉收获颇丰,下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总的感受

一是听了两堂精彩的历史课。一节是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节是九年级上册《工业革命》。这两课分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事件,教材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两课内容较多,所以上好这两课有一定难度,但两位老师的课既轻松愉快又有较好效果,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例如,贾荣艳老师把洋务运动这节课整合为:诊病因【即洋务运动的.背景】,开药方【洋务运动的内容】,看疗效【洋务运动的结果】,既形象生动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轻松愉快实现高效。

二是名家点评。宋雪梅老师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高屋建瓴,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广大历史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三是实地参观。严格规范的管理,清洁优雅的校园,内涵丰富的文化,都彰显出了xx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真不愧是全市教育的标杆。

二、具体做法

通过学习自己倍受鼓舞、倍感压力、倍增信心,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主要是:

(一)抓好精心备课这个前提。我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深挖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整合资源,起到举一反三,窥斑见豹的作用。

(二)落实精讲多练这个重点。主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讲已混点,三不讲:学生一看就会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偏离教学重点的不讲。积极推行堂堂清,周周清的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突出学生主体这个核心。抛弃假民主实现真民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把当前我校推行的师友互助,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好,注重思维训练量,实现真正的探究。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强学习,向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教师虚心请教,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改革。

历史教学竞赛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竞赛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