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教学研究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3 08:33:1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也在不断的做出调整。声乐作为教学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网络环境对其已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展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声乐教学;思考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下的声乐教学必须由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要素共同组成。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理应是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体则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的桥梁。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可以为教师教学活动增添更多的乐趣。将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的同时,促使网络设备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立足民族性与多元性,结合网络教学与音乐教学

对任何国家来说,音乐教学始终立足于本国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作用与艺术作用的相互统一,促使时代性与经典性保持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相互统一。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应当挖掘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音乐作品。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学习音乐艺术的时候,感染情感,熏陶情感[1]。当然,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认识到,将网络环境作为教学平台,可以促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了解不同的音乐形态,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学生对此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后,才会形成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其实就是要将现代化人类学与音乐文化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喜爱,并认识到保护多元文化的紧迫性,链接传统,认识到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形式,继承人类文化,对发展和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二、结合网路教学与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与能力

对学生而言,综合能力的获得对其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就能力来说,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人的素质包括了知识与能力,但是知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就教育理念发展历程而言,从过去的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直至现今的素质教育,其实就已经在说明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研究分析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这种理念下的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同时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展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因此,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开展高度重视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就应当借助网络环境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音乐展开想象,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问题。如,教师播放一首音乐曲子之后,就可以询问学生音乐意境?音乐的风格是什么?音色、力度以及速度是怎样在演唱中进行变化的?教师借助网络技术来指导学生歌唱技巧,并加强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歌曲演唱,教师应当明白声乐作品演唱其实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但是任何一项创作活动都离不开创作背景,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为促使其能够尽快熟悉音乐风格,就可以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音乐形态,音乐文化等文字性的资料。另外,在指导学生歌曲创作的时候,针对信息化时代,教师就应当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不应当局限于学生学习,还应让学生自己学会寻找信息,促使学生寻找到的信息联系。教师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均可借助网络技术来促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优美,感受曲子在此过程中变化,从而让学生完全进入到音乐的角色中。

三、网络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更应当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借助网络环境,还应当突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便课堂教学实践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这样就可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以丰富多彩、活泼趣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教学重视趣味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展现声乐教学的开放性,这样就可以解放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音乐才能。实际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感受音乐和学习音乐的意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认识到网络技术具备的价值。并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越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竺雯,洪翠笙.基于网络环境的声乐教学探讨——以地方工科院校声乐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233-234.

[2]柳建军,邹洁.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02):302-302.

推荐第2篇: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

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文章作者]锡山 [文章来源] 锡山

一、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2、本课题以区为单位,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新课程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并建好锡山教育资源中心等问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优秀教学案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范例。

二、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呼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表现在: (1)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2)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地区背景:我区需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并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表现在: (1)我区属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基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一九九八年起部分学校就已经建成了校园网络系统,并已开始利用网络对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和网络资源开发、图书信息服务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也初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如何运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实施更高层次的管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形成一种全新的基于Web学习模式与观念仍然需要加以进一步的探索。即对校园网的深入利用和功能开发还需要进行更广泛的研究。 (2)我区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教育科研气氛浓厚,教师群体科研能力较强。目前有多个省级科研课题,正在进行中的国家、省市级电教实验课题也有十四个。许多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与交流。全区教师已初步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行性已有所认识,并在实践应用中初步摸索出一些工作经验。 (3)我区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全国八个实验区之一,该项目是基于网络的新课程推进项目代号为\"世纪曙光工程\",是教育部专门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设立并由\"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专项经费支持的重大项目。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由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从2001年10月到现在为止,我区已经举行了7次规模较大的研讨活动,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课题的有关老师两次到北京参加国家级的培训。 (4)教师培训工作已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了多期分层培训活动,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区特色的培训方式。前阶段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培训为主,第一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工作已告一段落,全区共有3421名教师通过了考核。通过培训,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有学校均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教师全员参加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培训工作,全区已有3054名教师完成了注册报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1348名教师通过了第一模块内容的考核。区教育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也在2001年十月份参加了由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的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培训。除基础培训工作外,我们还注意加强了骨干的培训,有四位教师参加了无锡市《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培训班,我区第一期Intel未来教育培训班已经完成。区教育局在2001年11月份举办了一期学校网络管理员培训班。 (5)我区在1996年起就开始了校园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类教学用电脑3646台(人机比18.9:1),电脑机房62个,其中多媒体网络机房45个。多媒体电化教室108只(其中包括天一中学58只)。已建成的校园网有19个,其中千兆网有9个。所有学校都已通过了各种形式与Internet相联,已有13个单位(包括区教育局)通过光缆接入无锡城域教育网,全区已有28所学校在因特网上拥有了自己的主页。许多老师家里已购买了电脑。全区基础硬件设施与环境已基本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和学习整合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发掘、总结并评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发掘、总结并评介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

2、信息技术应用于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区的区情和需要,具体包括研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标准;探索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面向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

3、信息技术装备和利用研究。总结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备、使用管理及其他组织实施方面的有效措施和经验;研究如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帮助学校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提供学校管理及组织保障和必备的技术支持。

4、建设锡山教育信息资源库并进行资源及功能开发研究。

五、研究价值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学生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为: 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学习网络的促进者 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 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的价值 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善于实践的人才。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素质教育?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新知识。 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操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1、2001.9.-2002.1.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

2、2002.2-2002.8.完成信息中心设备安装工作,建好网络平台,安装有关软件,整合首批资源;完成软、硬件应用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实施有关教学方案,追踪记录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

3、2002.9-2005.1.选择优秀教学案例,召开优秀教学经验展示现场会。全面实施实验教学方案,同时积累材料。

4、2005.2.-2005.5.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八、预期成果及体现形式 本课题总的预期成果除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和案例外,其它成果体现形式为:

1、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能利用网络实施各种管理和服务,师生的信息素质明显提高,学会运用Internet上网查找、筛选信息,中青年教师会使用创作工具,开发网络资源;人人会运用网络技术,教育信息观念普遍形成。

2、学生能养成一种全新的、基于Web形式的研究性,自主性学习模式。开设网上学习课程,开展基本网络的协同式学习活动。

3、学校网上资源(软件、课件)数量有较明显的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

4、规章制度更加具体和完善。校园网良性运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形成完善的运作体系。

九、课题组成员 组 长:周

勇(区教育局副局长) 副组长:郭 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陈月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组员(单位): 教研室部分教研员

江苏省天一中学 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无锡市荡口中学 无锡市八士中学 无锡市东亭中心小学 无锡市荡口中心小学 无锡市查桥中心小学 无锡市港下中心小学

推荐第3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 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 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 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 [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推荐第4篇:网络环境下法学

谈网络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开展课程导学

[摘要] 在现代远程网络技术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来开展网上课程导学,这就需要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提高法学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以此来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网络条件 法学教师 课程导学

随着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课程导学,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法学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网上导学是指网上课程辅导,法学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利用远程网络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的指导。它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课程学习之前的导学:主要是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网络教育为法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法学教师应根据法学专业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出科学务实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课程学习之前法学教师有责任让其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媒体资源情况,供他们自主选课,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2)阶段性导学:当课程学习开始后,法学教师导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明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时发布阶段性导学材料,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把握学习进度节奏,明确各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学会从多种教学媒体中获取知识的技巧。

(3)考试后的导学:课程考试结束后,法学教师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及时矫正偏差,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再提高。师生之间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教与学后,法学教师要根据多向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通过试卷分析,了解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与其就学习成绩、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个性化问题进行再沟通,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媒体组合、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其克服自学中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导学任务。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网上辅导,法学教师在导学中要着重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一、在课程导学中首要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不按传统的教学班形式组织教学,而是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辅导、网上答疑

1 等活动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法学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导学中,法学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计划的指导者、学习方法的咨询者、学习内容的导航者、学习成功的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法学教师能否提供行之有效的导学支持往往成为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首先,法学教师要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完整的自主学习计划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不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同时,法学教师也能根据计划有效地督促、检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其次,法学教师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要素组合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指导他们把自主学习与学校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设计一份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把自主学习指导和教学支持服务结合起来,把学习进度安排意见和教学进度安排结合起来,使教与学良性互动,构成有机的整体。再次,法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法学教师可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首先要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按自愿的原则把分散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段、各个行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力求使每个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小组的主要活动形式可以围绕每个阶段课程导学过程中提出的思考讨论题,通过自主网上学习,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结合网上讨论答疑活动,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既有对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他们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依托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共享性、在线性、交互性和时空非限制性等特点,设计出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以达到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因此,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仅让学习者学到特定的课程知识,还要使法学专业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课程导学设计中必须着眼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条件下的课程导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程导学中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扩充学习过程中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法学专业学生不应该仅仅是接触教材中的内容,而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法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上,让他们在面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内容更深层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法学教师在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中将所 2 需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或网页的相关窗口中,让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便的方法能够访问到或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事件、人物等,通过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由此引导大家进一步去阅读相关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让法学专业学生逐渐学会选择并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由其自己对大量素材进行快速提取、加工整理和再应用。这一阶段的课程导学过程设计,重点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的流畅及表达能力,围绕课程导学要求,形成使大量的信息转化为法学专业学生内在知识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可以融合在课程导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使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能力,为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服务环境。网络学习的基础是个别化学习,但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化学习有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获取信息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利用网络技术在课程导学设计的操作程序的指导下,可通过竞争和角色扮演等途径来实现协作化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法学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充分提供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BBS讨论区、留言板、QQ群、电子邮件等,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让法学专业学生在相互的协作学习中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共享性和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显著特征,使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对于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技术训练、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合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法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资源设计、网络交互等激发、唤醒法学专业学生网络学习的潜在能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上学习与交互,使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在网络课程导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网络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而且还可以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的特征。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单一,法学专业学生感到乏味、疲劳等情况。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了教学意图,调动了法学专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法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同传统的学习形式相比,网络条件下的学习交流极大地扩大了交流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法学教师的网页、QQ群、聊天室、在线回答等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对于远程学习3 的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法学教师及时并充满热情的反馈信息有利于维持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每个学习者从单个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出来,学会了协作学习,获得了群体力量的支持。另外,每个学习者在网络中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地位无疑大大增加了协作的有效性,使法学专业学生感觉到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是在这种协同学习和学习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时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按照学习内容的需要可以不断变换角色。

参考文献:

[1]刘新萍、赵铁成:网络环境下的导学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 2007,(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许冰冰:开放法学远程教育多元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4] 牛丽娜、丁新: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3,(6).[5] 张杰:在网络课程中实施发展性法学专业学生评价[J] .教育评论, 2002, (6).[6]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7]王国清:远程教育中基于自主学习的导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推荐第5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2、本课题以学校为单位,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新课程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并建好锡山教育资源中心等问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优秀教学案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范例。

二、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呼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表现在:

(1)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2)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地区背景:我区需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表现在:教师培训工作已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许多老师家里已购买了电脑。全区基础硬件设施与环境已基本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和学习整合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发掘、总结并评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发掘、总结并评介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

2、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区的区情和需要,具体包括研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标准;探索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面向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

3、信息技术装备和利用研究。总结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备、使用管理及其他组织实施方面的有效措施和经验;研究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帮助学校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提供学校管理及组织保障和必备的技术支持。

五、研究价值: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学生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教师的作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为: 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学习网络的促进者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 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的价值: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善于实践的人才。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素质教育?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新知识。 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操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1、2011.4-2011.6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

2、2011.6-2011.8完成信息中心设备安装工作,建好网络平台,安装有关软件,整合首批资源;完成软、硬件应用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实施有关教学方案,追踪记录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

3、2011.9-2014.9选择优秀教学案例,召开优秀教学经验展示现场会。

面实施实验教学方案,同时积累材料。

4、2014.10-12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八、预期成果及体现形式:

本课题总的预期成果除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和案例外,其它成果体现形式为:

1、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能利用网络实施各种管理和服务,师生的信息素质明显提高,学会运用Internet上网查找、筛选信息,中青年教师会使用创作工具,开发网络资源;人人会运用网络技术,教育信息观念普遍形成。

2、学生能养成一种全新的、基于Web形式的研究性,自主性学习模式。开设网上学习课程,开展基本网络的协同式学习活动。

3、学校网上资源(软件、课件)数量有较明显的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

4、规章制度更加具体和完善。校园网良性运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形成完善的运作体系。

九、课题组成员:林淑春、孙喜阳、霍介全

推荐第6篇: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状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实现了全县、全国的联网。我们的农村小学也实现了也覆盖其中。同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媒体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这个主体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得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所有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的事情,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比较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我从实践中对这两种“中心”进行比较试验,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主程度不同来区别的,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但是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来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经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因为各个内容区是用虚框围起来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

二、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样明显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张扬学生的个性。网络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提供了多种教学互动方式,包括学生与教师交互、与课程内容交互、与媒体交互、与学习伙伴交互,还可以随时随地提问、留言。这样,既能够对学习状况即时诊断和评价,也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认知水平落后的学生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而认知水平超常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新知识,每个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传统课堂突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策略上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训练,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积极进取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学生面对大量的交互性强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主动寻求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主要停留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扩大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等层面。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看得见,摸不着,只能“望机兴叹”,甚至增加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而网络课堂环境下,电脑、网络、投影等工具成为学生认知的常规工具。信息技术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习各科知识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不必专门学习,就可在不经意中熟悉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

三、网络课堂的几种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这个定义充分说明了任何策略都是在一定的观念和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为特定的目标所决定。为教师适应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网络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教师在新的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及开拓精神等特点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在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中,注重充分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学习吸收他人的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实践,试图建构合理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1、师生互动模式

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网络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软件平台。在学生机房安装网络教室软件,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播教学,也可以请某个学生进行网络示范,或者是转播某个学生的屏幕。当然,还可通过师生对讲、分组学习、在线讨论、上交作业等方式来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另外,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还可通过电子举手、电子抢答来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可通过网络遥控辅导,或在学生不知晓的情况下对学生屏幕进行监视。教学活动中,除了用到网络教室软件以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或通过QQ等软件即时通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申请免费的电子邮件等等。

2、合作学习模式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由于特定的学习目的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独立发展,严重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网络协作学习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协作,既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所设置的问题和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看法,又要在解决同一学习问题时彼此交互与合作,以达到深刻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他们必须加强协作。如果某一人没能完成任务,就意味着这个小组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另一种常见的协作模式就是通过网络提供的BBS或在线讨论交流观点,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种模式即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一般课堂上的讨论往往由网络教室软件提供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如果只是少数学生(如:两三个)之间的协作,还可以通过互发网络短消息来完成。

3、分层辅导模式

现在的教学班,学生人数一般比较多,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网络课堂环境下,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平台,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通过电子举手提问要求老师进行个别化辅导,教师也可通过与学生在线对讲或直接遥控某个学生的屏幕来帮助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提问的学生和教师参与进来,其它的学生则独立学习。教师还可根据学习的基础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小组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小组进行分层教学。当教师与一组有需求的学生交流时,这一部分学生会认真地参与;而另一些小组则可开展组内的学习活动。

4、问题研究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所谓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一般是针对学生非结构化的思想、观点的形成,引导学生去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以下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2)提供相关的详细的网络信息材料。(3)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提示。由于网络课堂可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在网页上创设不同的问题和链接当然,链接应该足够多,以帮助学生根据需要寻找自己的答案。问题研究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突出在研究中学习的过程。由于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其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过去在传统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对新的信息技术感到十分茫然。由此产生两种倾向:或者花大量的精力在繁纷复杂的信息技术中探密,成为技术的奴隶;或者干脆排斥现代信息技术,固守老的一套。这些都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尽可能消除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要精选教学急需的实用的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尽快将教师引进门,形成良好的技术更新氛围。

2、精选网络资源,减少海量信息带来的信息困扰。

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互联网每天新增网页超过300万页。网上过多的信息大大超过了师生可接受的程度。面对洪水般的信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会产生无形的压迫感和疲惫感。对信息的筛选、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认知的过程极有可能变为机械查询的过程,再一次沦为机器的奴隶。因此,教师要学会有目的地查寻信息,同时要为学生的学习精选网络资源。

3、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减少网络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孤独和无助感。

网络课堂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课堂。网络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国际交互,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远程传递功能传输不健康或反动的信息,进行污染学生和反宣传,把学生引向歧途。另外,由于现代教育媒体传送的内容不但有文本信息,还有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这些通过视听手段展现的信息内容,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利用剪辑、编辑、组接等手段把不真实的“事实”结合在一起,以其特殊的感染力、可信性欺骗学生,甚至有些基础知识技术等方面也可能出现错误,造成大量信息失真,教师在网络学习辅导时,对于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要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其正确引导。 网络课堂的交互一般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脱离现实生活。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面对多姿多彩的屏幕,完全可以忘记周围现实的生活环境。失去老师亲身辅导和同学亲身协作的学生,当回到现实中的时候,往往会有陌生的感觉。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将变得困难。遇到现实中的问题,难免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因此,网络教学不能全部取代现行教学,学生在机器上学习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且应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网络课堂教学是新型的教学形式,整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它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提供了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达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目的,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推荐第7篇:交互环境下的网络研修心得体会

交互环境下的网络研修心得体会

“史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没有网络”,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学习、工作、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通过上午郭绍青教授《解读教育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方向与要点》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测评标准》讲座,下午刘清堂教授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设计思路、培训模式、研修要点及实施规划》和张思教授的《技术素养类与专题类课题设计与研修指导建议:设计思路,体例与主要内容,辅导》的讲座。让我这个来自贵州偏远地区的老师感受颇深,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今的教师只用一支粉笔就上完一堂课,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与这快熟发展的社会联系到一起的。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信息化、全球化的思想,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师。今天培训,我收获很多,体会深刻。具体想就有关网络学习浅谈几点体会:

1、领悟有效教学。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2、改变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学习方式下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可以与老师交流互动,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体现了网络知识的魅力。

3、按需进修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成人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知识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传统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讲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动性。然而,好的教师是极少的,如果教师缺乏能动性或素质不高,传统教育的优势将消失。远程式学习中,每门课程一般由优秀教师主持,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好课程的精髓。

通过今天的培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学会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充实自己教学课堂,把更多的的知识教给学生,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做一个与社会接轨的教师。

推荐第8篇: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南宾镇灯盏小学

马春来

【摘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这个信息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倡导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的世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的强劲冲击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更是与网络相见恨晚。面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挑战,我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使校园网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我校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在语文学科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有以下的不同:

(1)、不同于以往“传授——灌输”教师主导的教学。

(2)、不是单学科、脱离情境的班级封闭环境下的授课式教学。

(3)、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而强调生成性、创造性学习资源的教学。

(4)、学习不是个体行为的教学,而是进行协作交流的教学。

(5)、不同于以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型的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模式

小学语文的网络化教学,在内容上体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与传统的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面,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来,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三、实践课例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对于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南方的学生而言,时间和空间都较远因而不被学生所了解,而学生又一时难以掌握和收集这么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为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查找、收集、整理、加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将为学生创设一个可拓展和交互的网络环境,为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学中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集声、光、影、像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利用现代教育音像技术,将事先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珍贵的文物以及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图片自制成影片《圆明园在哭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因为虚拟的网络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屈辱的历史,这样就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2.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自主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勇于提问是教学的前提,善于提问是教学的关键,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归宿。它倡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提出问题,并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输入电脑,与全体师生进行交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疏理,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的主要目标。

在本节课中,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毁灭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是谁践踏了人类历史的文明?园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

(4) 这个被世人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3.网上浏览,自主探究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还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而信息查询则是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必须为学生预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上述问题中,对于问题

1、2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不难说出,但问题

3、4课文中并没有很具体地写出来,且学生对于我们国家近代的历史了解得还不够,因此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如何能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那段黑暗时间里的屈辱史?网络技术它可以有效地突破时空的界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而又无限的空间。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中的搜索引擎,点击鼠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探求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扩展资料,延伸拓展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加工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

如果说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那么,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为此,我们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A.想更多地了解园明园吗?课后请认真搜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写下来。

B.我国还有哪些地方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还有哪些国家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磨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

这一总结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悟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虽然获取了很多信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不意味着这一专题学习的结束,对学习的主题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还可以把网络学习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的拓展探究之中,去解决新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学习始终不能取代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电脑也始终不能取代老师,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信息化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出更多更有效的语言实践环境。

四、以读代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1、《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在读中领悟、传情、培养语感。“情”是阅读教学的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在读中使“情感、想象、角色、思维”参与其中。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可见,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那么,我在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的优点:

(1)通过学生朗读传递出来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

(2)通过课堂上各种朗读形式的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换课堂节奏。

(3)通过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2、始终没有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电脑不能代替老师,老师的角色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得越充分,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3、语文学习综合性、生活化的体现。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仍不能忽视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应将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巩固语文知识。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是一门基础的语言教学艺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母语,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人文教育艺术,要让学生完成情趣的培养,人文的熏陶,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而这两方面都不是依靠单纯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所能够完成的。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课件的创意和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淡化和排斥语言文字的倾向,许多名篇佳作被制作成纯粹的影像和声音的结合体,有的甚至尝试用网络代替教师,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是对小学语文本质内涵的误解。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网络而抛弃以前所有的教育手段、教学措施,不能过高估计、无限夸大网络的作用,也不能为了网络而网络,而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最有效的操作程序,我们要的不是网络的形式,而是低价值与高效率结合下的最佳的教学方法。

推荐第9篇:网络环境下211跨越式

浅谈网络环境下211跨越式教学

姓名:摆玲

单位:农二师38团学校 联系方式:15894693628

13779692562

浅谈网络环境下211跨越式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伴随着211跨越式教学的推行,在中小学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脱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211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跨越式;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课程资源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理念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无疑是教育新课改的新开端,伴随着这样的浪潮,211跨越式教学也在渐渐的推进着。语文跨越式教学的“211”模式:前20分钟讲解课文,中间10分钟扩展阅读,后10分钟进行写作。跨越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基于网络的优势,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现代传播理论的支持,211跨越式教学使得课程又进一步提升了价值。

新课改的浪潮带给了教育的新希望,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程,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也被迫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通过对211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可以很容易得到的是,传统的教育体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中小学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索的欲望,只要有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他们会干的很棒的。

正文

在211跨越式教学实践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感慨很深。也让我思考了我们的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练习、课后的温习,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注重教师“教”,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优点:传统教学简单方便。传统教学经济快速。教室不需要配置现代化设备,投资少,并且可以大班上课,且一节课可以讲解很

多的内容。传统教学省时省事。直接讲解结果可以省掉学生探索的时间,甚至省掉实验或操作等麻烦之事。传统教学的缺点是: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传统教学的手段单一,很少涉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师的素质相对要求较低,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不利于开阔教师与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11跨越式教学模式向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挑战。1949年之后的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大致是这样的: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三年级开始注重阅读和写句子,四年级开始写完整的文章。何克抗教授提出来的语文211跨越式教学模式里没有先后顺序,他从一年级开始就把这几项结合在一起。没有孤立的去进行学习,而是把各个模块都联系在一起,一环套一环,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从而达到了融合的效果。

跨越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的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打破某些知识顺序,大跨步式的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重要和比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跨越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各个环节,211跨越式教学模式将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最大化,是的,我们看到在网络的条件下跨越式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何克抗教授认为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应当考虑两方面的因素:“思维加工能力”和“思维加工材料”,即内化的心理操作能力和符号表征系统。跨越式教学结构模式,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网络技术”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计算机网络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在这样的环境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中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网络的海洋中,学生查阅资料,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语感积累获得的。

211跨越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突破对言语内容的偏离,做到形式内容并重;突破知识点的孤立掌握,忽视语感的培养;突破对言语精准把握的过分强调,重视对言语的体验和感悟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可是,在写作模块上我有了疑问。问题在于学生不用笔写,只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要表达的东西用键盘敲到屏幕上。这样长此下去,我们的学生会面临怎么样的情况呢?不会用笔写汉字了。在这一点上我的疑问会渐渐的在实践中得以解

决。211跨越式教学模式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也要在时间和实践中得到锻炼,经受考验。

参考文献:

[1]南方人物周刊.《跨越式教学:一项鲜为人知的教育实验》.2010.

推荐第10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

浅析网络环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媒体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对于网络更是兴趣盎然,在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这个主体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得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的事情,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

一、网络环境下,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难以摆脱“以教为主”的陈旧模式,即使“演示型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也是如此,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已经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一人一机、宽带上网、多媒体教学平台灵活互动的方式,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例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情境和最佳学习环境: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操作多媒体电脑利用故事导入,学生观看“两只小兔去果园摘苹果和梨的动画场面”(并配有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摘下的苹果和梨个数不同,从而创设了“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提出了“哪种果子多?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什么是周长”中,我通过课件将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引入课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丢失的物品周围的脚印,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了什么是周长,整个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全班一派生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二、网络环境下,创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被动的教育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出,使互动式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借助计算机,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在这种互动活动模式下,学生可自己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

例如:“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是最简单的统计知识,也是即将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基础。统计知识在小学阶段由浅入深,为了让学生了解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统计的作用,渗透统计的思想。首先在课前,我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什么是统计,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整理的数据可以用哪些形式表示”、“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哪些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向网络信息技术求援,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或调用学习网站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然后在课上,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信息、整理信息;接着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展示交流、发布信息;最后让学生进入教师提供的学习网站中实践应用、反馈评价、创作作品。正是在这样的网络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课内发布信息、课后拓展延伸三个学习层面,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又如:在数学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利用七巧板进行“创意拼图”的教学环节,许多学生拼出了有创意的作品,如:海上钻石、行进的小人、开放的花朵等等,为了在全班展示这些优秀的作品,我利用了软件中“屏幕广播”的功能,把学生的创意作品逐一调出一一进行展示,让他们互相学习和借鉴。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并广播到学生电脑上,实现资源共享。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老师可以灵活地对学生在电脑上做的练习进行评点批改;也可以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的“远程控制”功能或“语音对讲”功能,悄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是网络的优势。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在机房里往往好动,老师讲课时就可以通过“屏幕肃静”功能,使大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老师身上。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要求回答问题,在网络上老师可以很快捷地发现举手的学生。这些功能的使用可以使课堂更加的有序,管理更加灵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网络环境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教育经受着巨大冲击。今天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活跃。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开放的信息网络,已成为我们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上网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并且要会传递、处理和应用这些资源。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上网利用“百度”、“搜狐”等中文搜索引擎搜集与圆相关的资料,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大量资料,我引导他们从资料中认真进行筛选,最后形成了“研究圆的科学家”、“圆周率的知识”、“生活中圆的图片”几个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素养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用绘图工具画出一些图形,这样他们的软件使用水平和绘画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在网络资源的收集处理过程中,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特别是在一些数学游戏性的练习中,由于虚拟了一定的场景和情节,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购物》一课时,使用了一个“虚拟购物”的网络课件,给学生定额的虚拟货币和信用卡,让他们去商店购买学习用品,购物时他们可以选择各种质量和价格的商品,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付款方式,最后师生一起来评一评“谁的东西价廉物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市场意识都会得到增强。

四、网络环境下,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个生动的个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教育平台、教育资源、教育手段的独特性,导致了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变革。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需要承认的是:学具和教具由于可以直接动手操作,所以学生都比较喜欢,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许多教学中涉及到的学具教具很难准备,在网络环境下,用二维或三维的物体图形来代替教具和学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灵活拖动课件中的物体图片来进行摆放,也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来研究几何形体,这就是网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用语言交流,媒体单一,学生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逐渐被动的掌握知识;而网络环境下,学生主动参与、协作探究,自主掌握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有限,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只能掌握有限的知识,理解也是有限的;而网络环境下,由于高速上网,全球漫游,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知识的建构基础就非常宽广,从而更能透彻的掌握教学难点。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通过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让学生独立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其它的平面图形,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拼剪成长方形,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拼剪成正方形,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拼剪成三角形,学生在剪剪、拼拼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与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当个别学生感到困难时,点击“帮助”按钮,电脑会做出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正是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

总之,网络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应用多个层面的深度变革。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它也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宋洛中心学校:周子静

第11篇: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

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12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研究阶段小结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贵阳37中 杨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化学教学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因其既有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又有图文并茂,集文本、图表、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

首先,我们在化学听课、说课上使用了多媒体,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清晰、正确的化学实验,而且通过创设科学学习的情境,通过精美图片、声音与文字的结合,刺激学生感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化学学习环境中迸发出无比的热情,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其次,多媒体在教师导课时可通过投影播放一段与主题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所了解,且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海水资源的利用这单元时,我们先播放一段关于海水净化的原理及经过、结果的录像,并且介绍海中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使学生对海洋知识产生了强烈兴趣。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功能,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向学生诠释其中的奥妙,展现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模拟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演示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结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因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问题与不足也日益凸现。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多媒体使用技术不足,能力不够,需要提高操作技术。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关系紧密。它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是一种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使用多媒体不是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简单的鼠标操作,而是先从思想认识、操作技术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相结合,从而使其更具创造性与实用价值。 而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没有处理一些小故障的能力,从而导致课堂的不可控制性,甚至中断。这当然达不到整合,相反,老师被多媒体所驾驭。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思想认识上先得以提高,然后在多媒体操作技术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2、存在的认识误区。

使用多媒体的确可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画图、板书等程序,且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快教学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如果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进度过快等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对恰当使用多媒体认识不足,只图减轻工作量,认为反正我已讲过了,也给你展示过了,而根本没注意学生的反应或接受效果。而且过于依赖多媒体,造成了滥用,未能体现因“材”制宜,灵活处理。

3、角色把握不当,人“机”位置倒置。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而非课堂的组织者,处处被多媒体牵着走,失去了主动性,从而使得人“机”本末倒置。

4、课件制作多、乱、杂

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未能做到“短小精悍”,而是纷繁复杂中,结果使课堂变成“电影院”,教师变成“放映员”,学生变成“观赏者”,既没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未体现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失去了使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

“路漫漫,修其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加大力度改变思想认识,改进方法技术,深入学习,认真实践,发扬优势,弥补不足,脚踏实地,争取圆满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第13篇:网络环境下的明礼诚信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明礼诚信教育

贾艳梅

去年“六一”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欣然挥毫,写下了“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的题词。这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儿童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必将极大地激励和鼓舞广大儿童积极投身到小公民道德建设中去,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在网络环境下对小学生进行明礼诚信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领域。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帮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明礼诚信”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它实际包含着“明礼”和“诚信”两个规范。理解和阐释“明礼诚信”,需要分别理解 “明礼”与“诚信”;还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认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明礼”是人的行为外在表先,是讲究“礼仪”、“礼让”,主要包括重礼节和讲礼貌,简单的说就是讲文明,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包括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扰乱公共秩序。小朋友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养成懂礼节、讲礼貌的习惯,归根到底,是养成尊重他人、互相礼让的道德精神。 “诚信”是人的内心状态,“诚”主要讲的是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是讲信用、信任,

不欺诈坑弱,做到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讲信任。今天,在小学生中进行这项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使爱祖国、爱集体的思想更好地深入幼小心灵。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化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已逐步改变着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作为一名中队辅导员,如何让队员们在Internet环境下,走进一个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时空,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教育?这是我们中队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建网络环境下明礼诚信教育的可行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Internet已逐步进入企业、学校、家庭。我对所教的班级作了一次调查,全班队员都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Internet,其中25位学生家里有电脑并可以通过宽带、ADSL等方式上网,又有25位同学可以通过家长单位、亲戚朋友接触Internet。就是说班级学生上网率达到100%,家长可上网率也达到了89%。

我们地区中国电信宽带及中国联通的宽带已接入居民小区,农村地区也通过ADSL接入Internet,是信息技术比较发达地区。我们学校已经建立了高标准的校园网,日常校务管理也正朝信息化方向规范化迈进。

传统的明礼诚信教育与评价,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讲礼仪,守信用的自觉性。总认为学生召之能来,来之能静,能达到所谓的思想上、行为上、感情上一致,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学生。其实不然,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个性,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把学生驯化成一批“听话”的“惟命是从”的“小公民”,,就说这是明礼诚信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只是造就了一批创新能力低下,只会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人,不是现代社会的明礼诚信。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学习好、纪律好、听话作为小公民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明辨是非的能力。我经常从教师的“神坛”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们一起感悟与体验,一起失败与成功,一起欢笑与热泪。这就是我为创建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提供了情感保证。

二、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的灵活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无非是老师的言传身教,政府的政令宣传,告诉学生哪些应该去做,学生就怎样做,哪些不该做学生就不做。学生

作为一名教育的主体,只能被动的接受。至于这样做为什么是对的,那样做为什么是错的就不甚了解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训导、教育,总是或多或少产生抵触情绪。而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交谈交流的机会很少,使这种抵触难以消除,这就容易在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矛盾。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即使有的老师放下架子,态度和蔼可亲,但学生也总把老师当老师看待,不会把老师当作真正的知心朋友。而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所有在网上的只有一个身份——网友。任何人的任何话,任何心事,任何烦恼都可以在网上倾述。作为教师也就很容易的发现一些学生的不良道德倾向,也能够比较容易的对学生进行道德疏通。我班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老师面前的表现非常好,但学生在选班干部时老不投他的票,是什么原因呢?经调查,这名学生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只是为了讨老师的欢心,在学生面前是一个样子,在老师面前又是一个样子。所以学生都讨厌他,为此他也十分苦恼。听说他平时在家爱上网聊天,我就在网上找到了他,以网友的身份和他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他为人要真诚,来不得半点虚假的道理,并且给他如何改变他在学生中的影响支了很多招。一个月后,他在网上高兴的告诉我,班级同学开始喜欢他了,而且有了几个知心朋友。

三、基于网络的道德教育的拓展性

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网页,在班级网页上,有许多栏目,论坛。有的时候,为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我常常冥思苦

想,也想不出一个特好的方法来。一天,我灵机一动:个人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在教育学生方面,家长往往会有“金点子”“好手段”,但苦于没有与教师交流的手段和方法,这些好的建议往往“付诸东流”。有了网络的介入,家长就可以把他的“金点子”无偿奉献。我立马把我的困难在网上向家长求助,不到一天的工夫,班级网页的论坛上就留下了很多“武功秘籍”,这为我的班级工作带来了很多益处。

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又在于训练,它的特点是规定性和重复性,对学生礼貌用语、做事原则、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训练。我们就在网上开设论坛,树立典型示范,引导礼仪方向。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我们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对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教育:

1、名人示范。如我们联系思想品德教材中的 《讲究礼节》中的周公进行思想教育等。

2、教师示范。教师自己端正态度,树良好的师德形象,关心热爱学生。老师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论坛上开通老师讲坛。

3、学生示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完善,促进良好公德行为习惯养成。

4、搞活班队活动阵地,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渗透。

四、网络环境下明礼诚信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稳固。特别是一些平时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老师和家长要加强检查督导,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尤其是强化学生平时诚信完成作业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一致,另在班级常规活动中设监督员,开展“明礼诚信”行为训练活动,通过检查督促,使之自我完善,定期评选出“明礼诚信”小标兵,为同学树榜样。

特别是网络环境,各种复杂的信息都会进入,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上网,在论坛上聊天,坚决不能自己上网。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学习,网上教育这种被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必将大放光彩。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明礼诚信教育是放飞学生心灵自由的有效手段,是育人工作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一大途径。网络化教育,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14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探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探索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

一、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施的条件

1、社会发展呼唤现代教育技术。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而知识经济的竞争将最终演变成为对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是开放的。而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快捷的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多种通讯工具、网上模拟实践等,支持学习者独立或合作获取知识,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网络教学可以实现其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使得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些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1、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优点

首先,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机交互是电脑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实体所没有的,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电脑网络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其次,多媒体教学网络提供多种展现形式,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操作,这样通过对多种器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多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就是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由此可见,将多媒体电脑网络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此外,多媒体教学网络还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得以充分的勾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1)学习者控制能力的影响。由于纯“网络化系统”将控制权交给了学习者,如果教师不给学习者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特定的学习策略,而且学习者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受其控制能力的限制,这时就不能恰当的选择学习内容和运用策略,不能准确的评估学习和预测学习进程,就会在系统中盲目摸索。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了不少网上课程,但这些课程主要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把各种文字、图片和动画等信息连接到一起,再加上少量非同步的网上问答。这对于有自学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对于自制力比较差的中小学生,意义不是很大。

2)认知负荷。是指在执行某种作业的过程中,因作业特性所需要的认知能量或认知资源过多,超出了正常负载范围而造成认知系统特别是记忆系统的负载状态。而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超时空”的环境,学习者需要不断的定位:“在那儿”,“往那儿”,“怎么去”。在每个节点前都面临着“找去路”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判断、决策。这样必然耗费巨大的精力,有时甚至一无所获,对学生造成了认知的负荷。

3)迷航现象。由于网络化的环境下,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节点、链形成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即:不能迅速地找到自己所要查找的,或者说需要的内容,而浪费时间,甚至出现一些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三、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因而我们在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要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我在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就让学生自己输入自己所写的作文,然后对录入的内容进行字体、字号、段落等格式的设置。在学生自己录入、排版时,我有针对性地做以辅导,这样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体现学科内的纵向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能体现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纵向知识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要调动学生对学科内的纵向和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利用网络加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或地理知识的影片或资料,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或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当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素材,进行时间分配,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使得本学科或本课的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不能突破。

(3) 体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增强交互性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中的动态演示、交互性能。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交互的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的交互性能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些课件制作程序制作课件时,应尽量设计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或者局域网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

(4) 运用Web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运用Web教学,充分利网页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实现个别化学习。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所带来的思考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人人懂技术,个个会操作。而目前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城市里的教师,条件相对较好,加之形势逼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较好一些,但大多数仍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地处农村学校的教师,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可以说为零,更不要说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了。对于学生来说,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情况就更差了,城市中的学生把信息技术课不当回事,农村的学生在小学、初中又大多不开设信息技术课,即使开设了的,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不做为主要科目来学习,形同虚设。这种现状使得在中小学中就根本无法实施网络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如何才能实现呢?改变这种现状已是刻不容缓。

我校在2004年建成多媒体教室后,立即着手实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觉得在教师的培训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教师的培训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由于教师白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进行课外辅导等,学习时间不充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等到下节课时,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培训目标过高,难于现实,更会使教师失去信心;过低,又太容易,激不起教师们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培训应以掌握windows操作为基础,以精通Office中的Word、Excel、PowerPiont、FrontPage为目标,特别是对课件的制作,应以易学易用、集成化、普及化程度高的PowerPiont为主。对教师的培训,可举办教师现代技术短期培训班、教师公开示范课、组织青年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举办经验交流会、谈谈心得体会,聘请外地专家来做学术报告、开展学习竞赛等等。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行之有效地提高教师现代技术教育素质。

2、建设制度,强化培训

学校应把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列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教师每周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时间、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长期、有效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考勤,培训结束后,由教导处、教研室负责对培训教师进行考核。同时定期举办Word、Excel、PowerPiont、FrontPage等竞赛活动,并将竞赛、考核结果纳入年终量化考核,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对学生的培训工作,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彻底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做为必修课的政策落到实处。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同其它科目一样,进行正常的教学管理与要求,同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15篇: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整理)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网络自身的优势给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教育中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天地。下面是我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几点具体实施措施。

一、加强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努力减少对学生的“信息污染”。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从技术上加强对网络的监控,限制对某些有害信息资源网站的访问。此外,要加大德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质量,营造浓厚的正面宣传氛围,形成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对上网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我们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上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网上网下两个德育阵地切实运用好、建设好,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

二、培养一支业务精湛、通晓网络应用的新型德育工作队伍。 在网络时代,培养一支既懂德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包括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在内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直接关系到德育水平的提高,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了解网络环境,并从网络上获取德育信息资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应用于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

三、坚持正面教育,确保舆论导向。

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德育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每一所学校更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四、运用现代化手段,开拓德育工作的新途径。1、建立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新型校内德育阵地。

建立校园信息网是学校进入互联网的重要标志。校园网络包括通讯主干网、学校办公网、电子图书馆、各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网络。建立完善的校园信息网,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德育教育,构建校园网络文明。学校利用网上信息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更新周期短、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设青年党校、学生团校、学生会基地等二级网站,向学生宣传党团知识,展示优秀团员的风采,介绍团队动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比如我们学校选取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在网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受学生喜爱。

2、微观研究,开展网上咨询。

网络技术使人与人之间消除了时空距离,可是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他们对于身边的事情无动于衷,却热衷于网上交友、网上冲浪,自我封闭意识更强了。因此,学生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迷惘和困惑,如网上情绪、上网综合症等。如果仅靠以往的谈心、电话心理咨询已远远不够,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展网上咨询,如建立“心理电子信箱”、“知心话聊天室”等,引导学生展开思想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3、成立网上论坛。

班主任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网页,成立网上论坛,把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定期上传到网页上,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在论坛上家长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教子经验,也可以与班主任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这种方式还可以设定定期的交流时间,如果双方时间不能吻合,可以把帖子发到论坛上,其他家长或班主任则不定期地回帖子,进行交流。同时,自己班级网页的建设过程还是激发学生关心集体,形成班级集体观念的过程。

4、QQ交流 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有些学生甚至还逃课去网吧。所以,一些班主任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要求学生一律不准上网。其实,堵不如疏,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一下网络对他们的诱惑。实际上,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网络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甚至还可以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帮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学生都觉得QQ交流的方式比平常进老师办公室谈话的方式要亲切得多,自然得多,老师在QQ上就与自己平等了,可以跟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留言、说心事,没什么顾虑,因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讲的道理听起来比平时也要悦耳一些,容易让人接受。

5、制作和使用优秀的德育课件

班主任制作和使用优秀的德育课件,可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德育网站不断登载教师优秀的德育课件,并开放通道,让德育工作者把自己的课件上传到资源库。现在,我校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专题教育方面广泛使用课件,甚至还将自制的德育课件放到网上交流。

6、大力推荐优秀网站

学生最初上网大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我大力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一些优秀网站,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如我校每个科组的网站上都向学生推荐学科专业网站,在校网站的“学生天地”中,十分重视推荐面向学生的热门网站。

7、建设有学校特色的网络主流文化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积极倡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主流文化的建设中,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历史、办学特色,营造真、善、美的校园网络氛围,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学校通过举办学生网页制作大赛,评选健康优秀的网页,FLASH动漫制作大赛,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络红歌比赛、网上论坛,对重大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等,都成为学校网上的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1、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律意识

人文素质对德育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此强化其道德修养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是学生素质的基础性成因,其具有深层次的“辅德”作用。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及专业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对学生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自觉要求。网络空间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这种交流更多地需要人们靠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所以,应当在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注重个人修养,以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2、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塑造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 首先,要重视学生网络素质培养,增强其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其次,要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网上自律能力。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大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实中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社会里要加强对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其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逐步提高自律能力,真正做到在互联网上的“慎独”,从而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总之,只有大力开发网络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工作内涵,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主动,傲立潮头。作为班主任应正视网络发展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搭上“网络快车”,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健康、文明的使用网络。精心寻找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有效策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第16篇: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英语教与学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英语教与学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曹智宏 摘要:在国内,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慢慢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其中大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英语课堂枯燥乏味,缺乏活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正逐渐融入到课堂中来。网络进入英语课堂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精彩、有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网络

中学英语教与学

1.引言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资源匮乏使得国内的中学英语课堂成了枯燥乏味,琐碎呆板,填鸭式,强迫式的课堂。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学生则是无助地,顺从地学习(赖丹凤,伍新春

2011)。这导致很多学生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处于基础阶段,如果因为教学手段的落后和教学资源匮乏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前途岂不可惜。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并逐渐融入到课堂中来。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势必会在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精彩、有活力。学生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的特点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具有下特点:1)资源的丰富性:在网上可以找到教与学的各种资料包括文字材料、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2)课堂的趣味性:在各种教学资源(如三维动画、电影、歌曲)的辅助下,以前那些看来枯燥的单词、语法、长难句变得简单易懂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3)课堂的开放性: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走出了教室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将有更多的自主性来安排教与学。一

3.建立自主型的课堂

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观强调学生的内在潜力,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与身俱来的“自我实现”的愿望,需要和能力。教师应该扮演是促进者,协作者和伙伴的角色,而非以填鸭式严格要求学生顺从的学习枯燥乏味,现学现忘的教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赖丹凤,伍新春

2011)。自主型的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课前预习

以人教版Go for it八(上)第九单元when was he born? Section A 1a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将同学分组然后将预习作业分别布置给每个

组,让他们在互联网上按要求进行查找并在上课时分小组汇报。教师提出预习目标:1)掌握be born的用法,2)查找Section A中四个著名人物的生日及相关事迹并做成短片。3)了解 keep,for, record的用法。各小组学生按要求登陆相应的网站进行查找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这种预习方式有以下三个个优点

①减轻了教师工作量。让学生参与备课既减轻了教师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点调整学习顺序和重难点。比如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be born的用法,他就可以将重点用在其他知识点上。

③课堂变生动有趣。学生把网上查找到的相关资料以短篇形式在课堂进行上展示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2 上课

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并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教师所能用的教学设备以粉笔,黑板,纸张和录音机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听老师讲知识点,课后做题。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刘文宇,查吉安 2010)。以七年级的语音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语音训练需要有效的指导和示范、练习、反馈和纠正错误(朱纯1994)。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只能花很少的时间进行语音方面的练

习,学生得到的指导和锻炼几乎没有,造就了一大批“哑巴英语”学习者。网络给语音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语音训练资源:从音标学习、口型变化、升降调变化到各种难度的句子、短文和新闻听力应有尽有。在课堂上教师只要进入相关的网页按要求操作即可。以音标训练为例,教师只要打开相关网页再点击每一个需要演示的音标电脑就会发音并会出现相应的图解,学生就跟着模仿。这避免了个别教师语音不过关而影响学生的情况发生。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对在课堂上没有掌握好的音标进行继续学习。

3.3 作业与评价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后作业评价主要是试卷测试。形式单一,信息反馈速度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纸质作业会更少。教师可以将作业或试题放到专门的网页上。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登陆账号密码,学生登陆到该网页进行解答即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① 评价速度快。学生只要登陆到教师指定网站进行解答即可。解答完毕结果也立即反映出来了。

② 评价渠道多样化。网络为学生相互评价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同时学生还可以互相学习。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4 合作的学习探究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学习者可以按教师分配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网络学习小组,然后选择学习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对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可以在网络上相互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质疑、反驳其他成员的观点,并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最后形成小组探究的成果(吴伟 赵阳阳 熊耀华 2011)。以Life in the future 为例,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从衣、食、住、行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展望未来的世界。

5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科学的,先进的意识会促进物质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则会阻碍其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观念的转变程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新事物,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去理解它,执行它势必会阻碍它的发展。课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里,教师的不再是学生的“主心骨”,而是依靠依靠信息手段为学生造就“主心骨”的人。教师成了一名“导师”,学生再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角”(余丽媛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

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是当务之急。只有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并用之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的优势。

6结语 网络进校园,网络进课堂是网络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学英语乃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下,网络与英语教学将会更加紧密的结合并会带来令人惊喜的变化。我深信,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1]赖丹凤,伍新春.2011.支持自主型的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研究与实验(1)

[2] 刘文宇,查吉安.2010.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的学习动机与策略.外语研究(3)

[3]吴伟, 赵阳阳, 熊耀华.2011.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教学:来自WISE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

[4]余丽媛 .201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信息技术(12) [5]朱纯.1994.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5-236)

第17篇: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

一、网络会计报告概述

二、网络会计报告的特征分析

三、网络会计报告的模式

四、网络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五、网络会计报告怎样应对

1。基于事项理论进行会计数据采集

2。基于事件驱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

3.基于可扩展报告语言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4.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构建

六、网络会计报告的发展潜能

饶什

20093250541会计5班

第18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我最近参加了近一个多月的“国培计划”“教育技术”班的学习,感受颇深。最开始还以为又要跑到哪个省市区去学习,结果没想到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全部模块的学习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次的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费用。这种新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当代的老师和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我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上来呢?搬到课堂来后又怎样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就是我并结合我校的网络环境的一些浅短的看法:

一、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硬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微机房、校园网的建设,以及Internet网络的大量应用,最近我校又成功创建“泸州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在近三年内实现班班通,每个班配多媒体教学投影机,建设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100台电脑。这样为实现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

2、软件条件;

近三年学校将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建学校“学科教学资源中心”,建设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做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有课件、有教案、有试题,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使得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些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网络上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将自己在传统教学下的指挥者变成课件程序开发员、课程辅导员、网络技术服务员等。

2、优化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要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我在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就让学生自己输入自己所写的作文,然后对录入的内容进行字体、字号、段落等格式的设置。在学生自己录入、排版时,我有针对性地做以辅导,这样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能体现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纵向知识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要调动学生对学科内的纵向和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利用网络加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或地理知识的影片或资料,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或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当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素材,进行时间分配,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使得本学科或本课的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不能突破;要体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增强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中的动态演示、交互性能。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交互的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的交互性能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些课件制作程序制作课件时,应尽量设计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或者局域网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人人懂技术,个个会操作。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

第19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调查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研究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特点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成才的影响 积极

消极

四、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高校现有方法的有效性评价( 相关性分析) 学生的期望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思想教育

(二)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合理需求

(三)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引导的一般方法

第20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班班通”工程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状开展计算机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顺利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在此,我简单谈一下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以此共勉。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中学生信息技术现状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面对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评价信息的能力;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应该选择更加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给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界定和环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构建和营造具有丰富教育资源且有利于协作交流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在具有一定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情景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主运用媒体技术,直至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由以下环节构成。

(1)提出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方案。一节课中最关键的是学习任务,因此,首先要提出学习任务,任务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要做到分层递进。

(2)创设情境。情境是指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所需要的外部学习环境。

(3)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扩大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4)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

(5)检测评价。学习的终结目标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能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体会

(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做到有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我校,一节课用20分种讲解,剩下20分钟学生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伟大实践。虚拟世界里,学生可从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获取信息。作为教师更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为教学工作服务,在网络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空间,开放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网络环境下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教学研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