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讲座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8 08:34:0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辽师大数学学院研究生黄媛

摘要: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含义入手,比较国内外种种观点,全面分析得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特征,结合特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

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教材的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人们对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数学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效教学的理念也逐渐深入到了数学课堂中去。

一. 有效教学的含义

何谓有效教学?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体现。国内的教学专家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要求:(1)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2)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3)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我国的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成长的所有因素中,单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最大的主导因素。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国便开始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以标准来提高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地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发的五条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在课程实施中发展学习者的语言及文化素养;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发展角度看,学生需要知识, 更需要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这时自主研究探索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上教与学的融合,都与教学有效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从课堂的角度,谈谈对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如何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笔者认为,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二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三是师生的合作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发展;四是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 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目标

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的。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灵魂,因此,确定科学、准确且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1).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达成。与原有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即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三维目标应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去,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2).确立有效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有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学生基础知识,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从能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人手,让新的数学知识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接受新的内容。

同时,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指出本节课学生应该了解哪些数学事实,理解哪些数学概念,掌握哪些数学原理、技能和思想方法,培养哪些态度和价值观,应该反映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本身便可以自我评价。

2.教学方式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现。教师是教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1).观察发现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2).生活实践

数学源自于生活,而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也应用于生活,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教师应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比如最优化问题,分期付款问题,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3).信息技术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十分突出的优点,如声、文、图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因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注重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就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尽可能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1).充分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教师的备课完全是为学生而备的,离开学生的备课是盲目的,只有针对学生的现有基础、接受能力及其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才是有效的。 (2).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 ,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关注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应给以充分肯定,使之得以借鉴和推广。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4.自主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设计好的教学情境,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型,可以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是权威,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么说,学生就得怎么做。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也不高。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促进学生主动地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合作探讨过程中,通过交流能得出结论。将数学问题渗透到有意义的情境中去,从而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具体化,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从而学会学习。 (3).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

适时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掌握提问原则、把握提问时机和讲究提问方法,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提问学生的疑惑处,思维转折处,新旧知识联系处,教学环节关键处以及学生思维的“盲区”,从而使提问有效。 (4).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题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例如一题多解,改造旧题型,更换现有条件等等,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去总结,去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了什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去关注的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程红 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 中国教育学刊 1998.5 吴海荣 朱德全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数学教育学报 2002.8 孙亚玲 国外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与课堂教学有效标准研制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资料 周春荔 张景斌 数学学科教育学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高湘江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科教文汇 2007.2 董林伟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 中学数学月刊 2007.6 吕宪军 王延玲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中国教育 2006.1 曹一鸣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 中国教育 2006.2 董素艳 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 中国教育 2006.3 王雪丽 王明珠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认识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02.3 顾泠沅 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数学通报 2000.1 叶玲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8 严昕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嘉兴学院学报 2006.6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推荐第2篇:有效性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性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们学校集体学习了 “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我有不小的触动和收获,使自己原本愚钝的头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特别是在有效性、生 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景、教学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讲解让自己受益匪浅。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的体会如下:

首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习和培训,我明白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过程与方法”才是作为我们老师需要改革整顿、反思总结的部分。每节课我们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其次,在学习中,我知道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有效性指通

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再次,做为教师而言,我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要着力做到: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把生成的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优质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希望我今后的课堂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 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叶澜教授早就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第3篇: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了解生活中的化学,了解化学美。

关键词:有效教学科学方法师生互动有效讨论激励

有效教学的实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一些拙见。

一、对我们教师自身,要求不断充电,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牵动全局的整体性改革。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增高,教师应向专业化的程度发展。教师只有不断的在专业化的道路走下去,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的实施有效教学。已故无机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乐学。”

二、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为主体,创设高效课堂

1、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学生参加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些与日常生活

联系的用品设计出能完成课本中探究问题的实验,这种方法比单纯讲习题的方法要直接而又让学生明白,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是适应生产和现代生活的需要,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改革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目的的方法,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亲身积极地、能动的参加,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目的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2、课堂上让学生都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即进行生动的创造。”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以及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也不利于其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辨别。学生是否具有敏锐的化学观察力,关系着学生能否透过实验的现象,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观看录像、投影、多媒体、挂图等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环节,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既要看得细,又要看得准,善于捕捉重点,并能由观察的结果推出结论。比如化学实验:将沾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的小花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向沾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的小花上喷上水;向沾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干燥的小花上喷上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上述三个对比实验的实验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不是二氧化碳也不是水,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碳酸的结论。

要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

“讲”,学生很少有“开口”的机会,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也难以被调动起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动“口”,也就成了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3.课堂上进行学生都参与的有效讨论

“交流与讨论”的观点可以追溯到远古,孔子的“谈话法”体现了这一思想。建构主义的观点关注了学生在教育与学习的行为中的重要地位,关注互动合作在教学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构建主义认识论是“交流与讨论”理论的基础。

教师引导作用是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不受传统的定势思维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在交流讨论时,随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不要急于表态,应让他们主动补充或争论。要注意培养讨论的骨干力量,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去激励学生。但教师绝不是放手不管,要仔细聆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开展研究式、探究性的交流讨论对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讨论还必须有一个问题中心,那就是教材上的讨论题目。如“你如何看待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这类问题,若不实施有效的控制就很易偏离主题。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艺术,抓住主要矛盾,启发学生思维,杜绝学生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或漫无边际。还要抓住有利时机,诱发学生联想,开拓讨论的思路。

交流讨论时,学生对问题积极地思考、分析和辩论后,他们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或结果作出的评价。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总结。总结时既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分析,充分肯定他们的正确方面和科学结论,还要分析、理清学生的思维过程。但一定要注意,学生讨论时会有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如讨论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学生提出用铁粉,可以利用铁生锈时消耗氧气来测定氧气的含量。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更多地从知识点上加以小结,不能轻易对学生

的讨论结果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课堂上注重有效的尽可能多的激励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能激励学生,为学生提神醒脑;教师的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精心设计问题都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学生一辈子,也将为你的课堂增色,激励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奋发向上。这样的安排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也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作解题方法指导时,不是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讲解,而是给出两种或两种方法后,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应用;解答问题时答题语言的方式也不是按教师的的语言去叙述,而是用学生喜欢的方式。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仅是只为了分数,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习。

参考文献:

1、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25—26

2、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1—

43、杨 洁,张善培.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姓名:余韶辉

电话:13879536504

单位:上高县田心中学

2012年4月8日

推荐第4篇:对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08年3月份教研综述

3月份的网络教研内容是围绕有效教学开展的,从网上各位老师的留言中,看到大家对有效教学的概念都有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3月份,我也参加了广东省学前教育协会组织的优秀课例展示研讨会,看了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的12个教学活动。面对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强烈对比,我思考最多的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一、教学有效性必须考虑效率问题

效率同时间有直接关系,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具体到教学活动,应该与教师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时间成本有直接的关系。当前,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不计时间成本的,教师主观安排的不必要的环节、虚假的游戏情节和过于啰嗦的讲解等等,使得教学的时间成本增大,与幼儿获得的微不足道的经验相比,效率非常低。所以,这些对幼儿发展毫无价值的东西,其实是在浪费着幼儿的时间。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幼儿的课堂感受,因为他们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只能用不专注的眼神和调皮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曾经听到一位中学生讲述自己的课堂感受,“老师总是讲一些无聊的笑话来调动课堂气氛,但我们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他总是让一些无关重要的内容浪费我们的时间,而课后又以大量的作业来试图提

1 高我们的成绩,我们很烦,我们很想让老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系的东西”。不知从这位中学生的讲述中,黛安能否感受到幼儿的课堂心声。可见,教师认为教学中需要的环节和内容并不一定是孩子们需要的环节和内容,更不全是有价值的环节和内容。在不计时间成本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像慵懒的老人,内容繁杂但无重点,表述过多但不清晰,环节琐碎而无条理。要知道孩子的童年是非常宝贵的,一个人身心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在幼儿阶段,我们必须砍掉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呈现给孩子的教学要简单而简练,让孩子在其中度过有意义的童年。

二、教学有效性必须考虑效益问题

效益指效果和利益。企业以经济效益为根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幼儿教育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同样应该追求效益。与效益有最直接关系的是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我们应该追求低成本高产出,而不能追求高成本高产出,更不应该出现高成本低产出,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追求教育的低成本,应该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心愿。从材料成本来说,同样一个美术活动,我们可以选择纸黏土来操作,也可以用普通的橡皮泥,还可以用泥沙等自然材料,达到的教育目标是相同的,但成本却相差很远。又如同样是一条绳子,有的老师能引导幼儿多形式多层次地操作,而有的老师即使增加了许多辅助材料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目标。可见,教育成本与教育效

2 果不完全是成正比的。当前,教育成本在不断增加,幼儿教育的富贵病正在蔓延开来,有条件的幼儿园越来越追求教玩具的高档次、现代化,但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却不一定与投入成正比。与此同时,条件差的幼儿园面对竞争,只能选择不断降低成本,成本投入越来越少,教玩具不足,幼儿操作材料短缺。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幼儿园,都应该引导教师追求教育的低成本高产出,即思考怎样使用来自于自然生活的低成本材料,思考怎样拓展幼儿园现有材料的使用方式,怎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单位材料的教育价值。从人力成本来说,一个教学活动,我们需要考虑几个人准备和参与。一些教师喜欢请其他老师或高年龄幼儿参与教学,或扮演角色,或进行表演,却没有思考如此人力成本能有多大的教育价值,没有考虑用更好的东西来替代,这里不仅是人力成本增大的问题,还有影响他人学习工作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教师是在孤军奋战,而不像一些公开示范课是全园参与,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如果能够为教师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师就不用每次教学活动都从零开始,就会大大降低教学的人力成本;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个教学活动需要多长时间准备,如果教师能做个聪明人,就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好看而不好用的材料,而要选择低结构、低成本又随手可得的来自于自然和幼儿生活的材料,这些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幼儿非常喜欢的材料,却常常有多种操作方法,幼儿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得无意、

3 感受颇深,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总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思考,要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力求单位时间、人力、材料中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推荐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要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须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课堂板书必须有效

课堂板书,是伴随教学进程适时书写的,它是一节课知识系统的简要勾勒,在学生自然生成的感觉中,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框架,教师在板书时,力求做到提纲挈领,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在归纳中形成整体的认识。

二、课件运用必须有效

课件运用得巧妙,可以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三、教学语言必须有效

第一,要尽量清晰,高低大小适度,有亲和感染力,切忌重复啰嗦。 第二,提问启发,应紧扣主题,做到得体适度,切忌大而笼统。

四、教学组织须有效

做到“有心”和“无意”相结合。教师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发言,抓好组织指导。

“有心”是课堂必须指定中心发言人,“无意”是必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

推荐第6篇: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在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深思的一个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教材,找到教学基点

教材是集学科知识与教学理念为一体的,是师生得以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有时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的学生,为此很多专家、教师都在倡导灵活运用教材,鼓励老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改编或再创造。

1、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隐含着编者的意图,特别是教材中的主题图,更是明确地贯穿着整个知识点的脉络。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为什么要用这个例题。例如,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

(一)》中,教材编排了一个上船情景,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00以内),这部分内容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在教材的[例1]中安排了“23+31”、“32+39”两道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口算,掌握口算的方法,感受两个算式的不同(一个是进位加法,另一个是不进位的加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计算时对进位加法引起注意。只有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上主题图、例题和习题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挖掘它们的内在价值,发挥它们的作用。

2、拓展教材的“空白资源”

有时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并不能划等号,作为教师,要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恰当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可以达到填补教材中的“空白资源”的作用。在口算加、减法教学后的练习十九第3题中,教材编排是让学生选择两种学习用具,并算一算要多少钱。我将这题改了一下,要求学生估计如果小朋友带了100元钱能买哪两种

用具?这下课堂活了起来,学生都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买收音机和闹钟只要七十几元就够了,有的说不能买收音机与书包,因为超过100元了。在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到了估算,虽然也有学生在“实打实”计算,但在课堂汇报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用估算更简便。估算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方法,往往在日常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更易产生估算的需要,我想通过这一个现实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也使学生明确估算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迫使学生自觉去估算、思考,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二、把握学生 ,找准教学起点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渠道也越来越宽,在每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前,我们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积累,特别对计算来说,家长也会有意无意进行提前教学。因此,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正确的教学起点。

把握学生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课前的了解,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可以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导入,也可以是利用新知识的生长点,或是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节内容是通过提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1]:98+25,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例1基本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所以只存在一次进位的情况。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100。教学中,我就是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进行计算,然后重点就“十位满十,怎么办?”开展讨论。我们都知道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由于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为例2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把握课堂 ,重视建构过程

要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知识和方法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在计算课中更应该关注运用的是什么方法,怎样得出结论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形成思考、探究的习惯,体验思考、探究的乐趣,获得思考、探究的方法。

1、充分暴露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考与数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充满智慧碰撞的交流。在上面所说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教学中,掌握口算的方法,理解百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口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样的算法,大胆地交流自己的算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然后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劣,使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从而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类比迁移、抽象概括等方法与策略。例如,在“小数乘法”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方法策略意识和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明确数学计算算理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

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这一计算根本并没有扔,只是有时变换了更多的形式展现。像在低年级更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如计算时用摆小棒或是其它教具、学具演示,就是把算理形象化了而已。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计算;只有明确算理,掌握了算法,才有基础和可能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4、适时渗透数学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在计算教学中应该加强口算、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可见,估算在计算教学中的地位,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估算作为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的呈现方式也日趋“生活化”,很多时候要正确判断是否要用估算来解决。像前面提到的处理教材中,我通过改编教材中的习题,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有效的将估算融于问题解决中。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估算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比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第70页中例2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这题虽没有出现“大约”两字,却有很大的估算需要,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比较后会发现,采用估算方法更简便。通过教学也使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当我们不需要很精确地算出结果时,我们才会去估算。 在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中,由于学习方式的改革,教材体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涉及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方向。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那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初浅看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有很多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的,没必要花太多的课堂时间,更用不着探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就比其他同学先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强,他的思考更敏锐,当然他的思维也更有深度,而且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预习无疑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把握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示衣服标签和白酒瓶,并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百分数,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每个具体的百分数的含义,然后很顺利的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此案例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教材加以改造和补充,侧重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取,其优点是尊重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大量的现实实例中通过比较、概括、信息筛选等,自然而然地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并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

四、注重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萌发出学习新知的欲望,进而理解、体会、感知新知识。

如《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的教学,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然后剪出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与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再剪一次„„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学习场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五、注重预设与生成

数学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

能实现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应用题:六年级植树159棵,比三年级植树的3倍少42棵,三年级植树多少棵?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这是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列式有:①159×3-42 ②159÷3-42 ③(159-42)÷3 ④(159+42)÷3 这是预设后的生成。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种解法是对的,哪种解法是错的,为什么?然后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首先是找准谁是“1倍量”,其次要分清3倍的对应量是多少。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恰当合理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注意及时归纳总结,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梁山中心完小

推荐第8篇: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讲座是一种教学形式,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等方式进行。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17月14日上午,坊主陈邦老师从教学与有效教学、为有效教学而准备、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五个方面为工作室和国培班的学员们作了《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讲座。

能听此讲座是我的幸运!因为在这次讲座中,我的思想又被激起了阵阵涟漪——幸甚!

浪花一:

当陈老师展示出这幅图,我震惊了。南辕北辙?可不是吗?我在之前的教学中,不就正是在做着这样的事吗?费力不讨好,还习之以为常。

浪花二:

今天教育的内容80%以上都应该是方法,因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纳依曼

这是陈老师在讲述“为有效教学而准备”时给我们展示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我也是震惊了。反观自己以往以讲解知识为主的教学,不禁直打冷颤……十多年了,原来自己很多时候都只是在做无用功,都只是在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一天到晚辛苦着授人以鱼,保姆似的跟在学生左右……却是事倍功半。

浪花三: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

同样的,自己在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方面,是不是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占的比重更大呢?显然很多时候不是的!

……

所以,我想到了一句市场经济里常说的一句话:做生意、找钱,靠的就是观念。

其实,现在摆在我们大多数老师面前的,何偿不是一样?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这次讲座,于我而言,在这方面,我有了收获。但更希望以后能实实在在地践行。

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2郑老师又为我们做了一次讲座,这次郑老师讲的是教学设计。她开始的时候问我们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是什么?我真的傻眼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郑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教学设计指重在教学和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比较理想化,通过这个设计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状态,而教案偏重于实际应用。而两者都要对于课标有一个理解和借鉴。但是课标只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和教学的理想,就是说用什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及通过这节课老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想要学生学到什么,它和教学设计其实异曲同工,都是对于课程的一个理想化。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的:原来两者基本就没有什么关联。并且教学设计是比教案更加宽泛的一个概念。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有四个的内容,他们分别是: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要写好一个教学设计,首先不可避免要想到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就是描述章节以及本节设计的位置和前后的逻辑关系,比方说前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后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要讲的这节课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节要注意对于整一个章节的导入。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能力储备。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有目的的进行考察,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水平,通过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确定需要破解的第一个难点是。。。、第二个难点是。。。。以这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对症下药。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这次讲座讲了很多以前都没有想过、考虑过的知识,教学设计和教案都考察了老师对于所讲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了,如何将自己理解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清楚明白,这又是作为老师的功底和能力,对于现阶段刚刚接触到教师这一行业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次讲座告诉我们我们还欠缺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上完这节课,我们应该把目标放长远,开阔我们的视野,多学习新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教课技能,从各个方面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1)特点一定要突出特色。

(2)反思是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这节课设计与真实环节中不匹配原因的思考。

郑涛老师来到良乡五中为我们进行了一堂精彩的讲座,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听过郑老师的“手把手”教的教学设计讲座,感到很是受用,不光是从表面的结构还是深层内容的挖掘,都将成为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坚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教学讲座的心得体会

3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2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xx区教研室张主任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深有感触,现将心得体会做以小结。

一、谈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我想有效备课是基础是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谈备课:

备课应是在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的深思、加工和创生,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备课之前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通览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知识的延伸应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在备课中都应进行认真思考。备课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设计包括: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等。设计能保障教学的流畅,设计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事先想好用什么样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比课堂上现想要合适和有效的多。

三、谈反思:

新课程更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如何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推荐第9篇:语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所谓进步来自学习,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来自北京教育专家的两节语文课以及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讲座。通过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对于自己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师,每天都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课间在操场上快乐,无拘无束的玩耍着,而上课时却总有那么一些无精打采,溜号,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孩子。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学到知识?今天在陈延军老师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学生快乐地学者,教师轻松地讲着,学生在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用陈老师自己的话说:“学习的结果重要,过程与方法更重要。”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透”。

一、学生学得透,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透,陈老师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每一处的点拨都很透彻、清晰,有着教师语言的精炼、幽默。丰富的词汇量从未离开过这篇课文,陈老师在报告中也指出:课本上的内容还没有理解,还怎么学习课外的东西呢?怎么能学得会呢?

二、方法点拨透,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透。例如:对课题的分析,《乡下人家》这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陈老师先让学生整体读题目,再分开读题目,看看课题中都含有什么要素?“乡下”是地点,“人家”是人物,地点是写景,人物是写人,从而在整体上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特别是生字的教学,陈老师更是一绝,指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记忆字形,把不用书写就能一辈子记住的生字画上对号。不要求学生书写全部的生字,学生自学后是学生向教师提出认为最难写的字,考老师,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考教师的过程中,教师边写边讲述要注意的地方,“冠”字是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耸”字是耸着耳朵听。最后让学生总结老师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从而学生掌握了记字的方法。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学生如何创新词语?如何概括文章中心?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学以致用?总之,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实实在在的学会了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语文教学的教师,因为在与孩子的学习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就是陈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也是你们的学生,我们都在互相学习。他对学生的尊重卓然可见。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教学要时时颠覆自己,减轻负担,就是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搞好师生关系。

最后陈老师还告诉我们:语文,文无定法,有规可循。语文是学生读会的,不是讲会的,要在课堂上重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要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就是选择了吃苦,因为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二次听来自北京优秀教师的课,第一次是吴xx老师的课,至今难忘,而今天我会受益终生。

推荐第10篇:有效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柴堡小学 闫焕军

作为一名四年级英语教师,教课将近一个月以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需要背诵的单词句型较多,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背诵;几乎每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因此,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便成为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朗元欣老师的精彩讲座,全面而细致,深刻而生动,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讲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般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关键”部份。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份,以免学生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采用易于学生喜欢的语言,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其次,上课时少讲,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我们在上面眉飞色舞了一通我们是很条理了也明白了,但学生究竟会的并不多。通过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将本节知识以学生的学为主要过程进行而不是老师的讲,多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另外,要考虑的是在讲授中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评价。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地作出有效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11篇: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郑老师为我们做一个讲座,老师在谈论教学设计。她什么时候开始问我们教学设计和课程计划之间有什么区别?我真的很蠢,我从来没有想过。郑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教学设计指的是重视教学和设计过程,教学设计更加理想化,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实现理想的状态,并且课程计划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上。两者都有一个教训的理解和参考。但是课程只提供理论指导和教学的理想,也就是说什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个班老师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想学习什么样的学生,它和教学设计均质,一个理想的课程。直到今天我知道:原来两个基本上没有相关性。教学设计是比课程计划更广泛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四个主要内容,他们是:教什么;学习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要写一个教学设计,首先不可避免的要想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本节的章节和设计中描述的,前后的逻辑关系,例如前面的章节是什么, 说什么,下一章是什么,说什么,谈谈什么作用这个课,还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节,要注意整章的介绍。

二,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储备。

(2)能力储备。是对不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解不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水平,通过分析学生情况,默认可能出现后学生确定需要破解的第一个困难是...,第二个困难是....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正确的药。

(3)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这个讲座讲了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知识,教学设计和课程计划已经检查了老师对知识和理解的理解,如何表达他们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一个老师的基础和能力,为舞台刚刚接触了这个行业的老师,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这个讲座告诉我们,我们仍然缺乏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眼睛结束本课,我们应该把目标延长,拓宽我们的视野,学习更多新的 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从各个方面丰富,改进和发展自己,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1)特点必须突出特点。

(2)反思是教学结束后自己的类设计和真实链接不符的原因。

郑涛老师来到梁翔五人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我们每个人都受益。郑正老师的手教教学设计讲座,感觉非常有用,不仅从表面结构或深层内容的挖掘,将会是我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坚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第12篇: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讲座心得体会

郑老师又为我们做了一次讲座,这次郑老师讲的是教学设计。她开始的时候问我们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是什么?我真的傻眼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郑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教学设计指重在教学和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比较理想化,通过这个设计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状态,而教案偏重于实际应用。而两者都要对于课标有一个理解和借鉴。但是课标只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和教学的理想,就是说用什么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及通过这节课老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想要学生学到什么,它和教学设计其实异曲同工,都是对于课程的一个理想化。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的:原来两者基本就没有什么关联。并且教学设计是比教案更加宽泛的一个概念。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有四个的内容,他们分别是: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想要写好一个教学设计,首先不可避免要想到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就是描述章节以及本节设计的位置和前后的逻辑关系,比方说前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后几章是什么,讲了什么,要讲的这节课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要注意每一章的第一节要注意对于整一个章节的导入。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

(2)能力储备。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不同方面有目的的进行考察,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水平,通过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确定需要破解的第一个难点是...、第二个难点是....以这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对症下药。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这次讲座讲了很多以前都没有想过、考虑过的知识,教学设计和教案都考察了老师对于所讲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了,如何将自己理解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清楚明白,这又是作为老师的功底和能力,对于现阶段刚刚接触到教师这一行业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次讲座告诉我们我们还欠缺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上完这节课,我们应该把目标放长远,开阔我们的视野,多学习新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教课技能,从各个方面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1)特点一定要突出特色。

(2)反思是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这节课设计与真实环节中不匹配原因的思考。

郑涛老师来到良乡五中为我们进行了一堂精彩的讲座,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听过郑老师的“手把手”教的教学设计讲座,感到很是受用,不光是从表面的结构还是深层内容的挖掘,都将成为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坚实基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合适的设计。

第13篇:水资源现状与思考讲座心得体会

讲座《水资源现状与思考》心得体会

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学科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接触的较少,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通过这次的科普学习,对环境的定义、分类、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和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这次讲座我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据了解:目前我国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有35%以上设施的处理能力未能得以利用。这次日本的福岛核泄漏,日本政府不负责任的排泄核污染的水体,对环境有着不可挽回的破坏。如何抑制认为的环境破坏,如何让环保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尽快遏制环境污染现象也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有着永远摆脱不完的依赖性,需要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和动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够厚度的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或过低气温,以及过量紫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量的水和氧气来维持生命的存在。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一是应尽快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列入考核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促使其在政府决策的研究,积极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杜绝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二是应尽快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在立法上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刑事处罚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让那样屡教不改的污染企业倾家荡产。要警惕污染企业将治污成本转嫁给社会,让政府和广大群众为企业污染埋单。

三是应尽快提高污染治理的科技水平,必须下大力气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建设体系,以全面准确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还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尽快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要增强地方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治理环境污染的自觉性。

保护环境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都自觉地参入身边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第14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莆田第十七中学侯秀珠

从2012年四月份的“国培”、5月份上海学科带头人培训到这次的海西教育网新课程培训,几乎全省化学教坛的精英们济济一堂,相互交流、切磋新一轮课程实施的新的理性认识、新的实践经验、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相互研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为了学习提高自我,我个人也积极参与。通过参加这些学习,我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视野得到了开阔,特别是听取各位专家意见发言后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简而言之是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轻松学并且学得好。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怎样体现

从讲课教师的表现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多样、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明确和深入;多媒体使用的娴熟和那种绝佳的效果等很多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下面我就简单总结一下课堂教学有效性怎样体现:

1.教学信息要简洁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的过程。输出教学信息要完整有序,输出教学信息要清晰流畅,而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易于接受且流畅有吸引力的语言,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教学引入和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简洁,语言流利准确,知识结构、教学思路清晰,同时讲解也要详细。例如有的老师会利用诗词、典故开场引入课程,富有诗意而精简;但有的教师在讲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时候,

1 物理性质讲解用时过多;再例如有的老师在讲化合价的时候,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简洁,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使这位老师长时间缠绕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上;还有的老师简单问题都要提问学生答,简单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讲解出来的,就没有必要设问。

2.教学内容要实在

实在即不花哨;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定位,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使教学达到实在的效果。首先,教学要对学生的疑虑进行解答和引导,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有意识的给学生下套,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场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效果不好。如果教学过于花哨的话学生上课负担会很重的,你想学生要记笔记,还要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还要思考回答你的问题,还要看课件,学生忙地过来吗?这样学生不但没有减负还增加了负担,还何谈素质教育呢?其次,探究、讨论不要过于机械,探究、讨论不是你老师说“同学们我们来探究、讨论”就探究、讨论了,关键是要共同做事、思考了,即在于具体的行动。例如这次11月6号开课的仙游一道的蔡老师把探究课上成了复习课,为什么呢?因为她整节课容量太大、知识太多太杂,学生太累。再者,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入,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视听效果,转换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我所看到的情况是老师滥用媒体,流于形式,大多数老师们会把它当作了黑板和实验的替代品,教师的传声筒,即使引用一些图片、视频资料,也没有真正起到提供资料,丰富想象,激活思维的辅助作用,并且还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例如课本上有的内容,应该直接指明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没有必要跟着老师的屏幕的转换而快速浏览;再例如实验能够做的都不应该用视频录象代替,因为学生现场观察实验现象更清晰印象更深刻,而应该用投影摄像头实物放大方便学生观察。因此,教学设计要想实在就一定要认识认知规律,以课本为本,而把其他资料看作为辅导、辅助资料,现在很多老师都不用课本了,过早抛弃教材是不明智的,因为教材是很多位专家的智慧结晶和很多届学生实践的结果,它上面的语言是非常简洁规范的,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生活实验都是很经典的探究实验素材;同时教学上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真正的思维锻炼,知识不要讲的过多过杂,要力求真正解决问题。

3.教学方法要高效

2 教学方法高效就是让学生轻松学习有用的知识。首先,要教给学生学科概念,用简洁、风趣、幽默的方式让学生很快的接受化学概念,同时应该强调和规范化学用语及符号的书写。例如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直接把化学方程式写出来,书写时而没有体现配平的过程,这样既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熟悉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的过程,老师自己也容易出现书写错误。其次,要教会学生完善、发展化学知识结构,因为化学要记的东西比较多,学生感到比较杂,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大结构和小结构。再者,要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化学情感。化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通过化学的学习学生是可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老师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化学,例如教学中不要过多的引用化学事故的例子,这样会造成学生对化学的情感是不积极向上的,我们应该多引用一些正面的生活实例。

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所观摩的优质课以及专家们的发言,我觉得自己要反思的实在太多,包括课堂的任何细节问题,例如还没有提到的:课堂组织和调动,如何设问,教案如何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准备等等一系列细节上需要注意问题的都要精心设计。总之,通过培训、观摩学习,我们对化学教学和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这些优秀的选手的讲课和多位专家的发言中,我们确实开阔的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希望以后学校能多提供我们参加这样的观摩学习活动的机会。

三、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或为学生作出学习方法的示范;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专门的学法讲授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主要方式有:

一是让学生掌握新课的学习程序,即课前预习,找出难点;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实验观察,分析现象;质疑问题,互相切磋;总结归纳,探求规律。学生在学新课前必须预习教材,对教材进行圈点,找出疑难以便带着问题听讲,提高听课效率。对教学实验必须认真观察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与变化。课堂讨论中大胆质疑,相互切磋,探求真理。对学习的新知识要总结归纳并联系有关 3 旧知识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二是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掌握学习的重点。以化学科为例,一般应注意三方面;第一个方面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如在学习“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就要抓住“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溶质的质量”这四个要素,即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100克水中所能溶解某溶解质的最多克数,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核心部分,如初中教材中的原子分子论、原子结构、离子等等。在45 分钟的听课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都注意力完全集中像拉紧的弦一样是很难做到的,只要注意掌握每节课的重点来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第二方面是掌握和理解化学用语,在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来表示某物质或物质的组成、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物质的变化时,如果没有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学习就有因难。第三方面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且还要在观察中注意思考,认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结论,分析实验误差。

三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教材分为易懂教材和难懂教材两类;对于学生容易读懂的教材一般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如初中化学上册(人教版)“水的净化”这节教材学生容易看懂很快就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净化水;②净化水有哪些方法?然后组织讨论,启发学生弄清净化水的方法有静置沉降,吸附、过滤、蒸馏,其中蒸馏这种方法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能把硬水变为软水;对于难理解的教材就由教师先精讲指导,学生讨论自学。如初中化学上册(人教版)“元素”一节就由教师通过先列举一些具体的物质,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然后讲判断元素的标准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再讲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涵义。整个过程分别用插图、表格、漫画等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合作解答问题。

四是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如学习初中化学上册(人教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要求学生根据观察提纲描述实验现象。其观察提纲是;蜡烛是___色___体;在__条件下燃烧,火焰呈___火色,分为___层,外焰呈___色,___热量;燃烧过程中蜡烛___并且逐渐___;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玻璃杯,杯壁有____。总结描述实验现象的程序:先描述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再描述变化时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的变化,是否发光发热,有无沉淀生成,最后描述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掌 4 握了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是对学生自学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应实行分类指导。对接受知识 较慢的学生,在阅读教材时首先要求做到三点;第一读通句子,第二正确领会每句每节的内容,第三多加思考;对接受知识快的学生除读懂教材外采用以下办法提高自学能力;第一对一些较难理解或重要的知识内容,在自学教材后让他们先回答,如果一时不能正确回答则启发他们认真思考,第二,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这些接受快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感到“吃不饱”,就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图书室的课外读物,如《化学课堂内外》、《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等,并且布置适量的思考讨论题让他们在自学中交流思考。

第15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高 美 珍

20

12、

6、15

第16篇:教学有效性

“教得对”,才有“教得实”和“教得好” --- 一谈幼儿园教学的

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的两难问题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前者主要为的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后者主要为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让孩子玩得开心”其实并不困难,给儿童越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就玩得越开心。在幼儿园教育的操作层面上,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真正明白什么是儿童游戏,要给与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游戏,要给与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游戏,要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不要只是以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儿童游戏,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儿童游戏,不要刻意地让儿童游戏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游戏的成分,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比中小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还要把握“如何去教”,即在该教的时候不要错失机会,在不该教的时候不要去干扰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课程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纷繁复杂,各种幼儿园课程在“为什么要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等方面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或一个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越多,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就越困难。由于编制一个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懂得课程原理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因此要求大部分教师通过编制幼儿园课程去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几近是不可能的;在幼儿园课程操作层面上,要求大部分教师做的应该是如何去有效地实施经由严格审查和精心选择的课程。

只要是教育机构,只要有教师,就一定会有教学,就一定会将教学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之一,就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幼儿园教育也是这样。

“教得对”是幼儿园教学的底线

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在思考和评定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时候,前提是“教得对”,然后才是“教得实”、“教得好”;在思考和评定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起码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让不会教的教师教不坏,让会教的教师教得更好”。

“教得对”、“教不坏”是对教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舍此要求,那么对课程和教师发展的所有问题都是免谈的,对所有有关问题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教得对”、“教不坏”是教学的底线,“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是要追查社会责任的,对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也是要问责的。

原先,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非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由于课程一统化而带来的诸多弊端,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课程是资深专家精心编制的,是由各方有关人士严格把关和审定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出现根本性的“走样”,不用担心因为课程而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今,由于群众性地搞“园本课程”,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不管是否有此资质和能力,都被要求自己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教师教学的底线经常被打破了,换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一个医院里,医生的误诊和误医是医疗事故;在课堂里,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是教学事故。在医疗机构里,医疗事故是不可容忍的,是要追究责任的;在教育机构里,教学事故也是不可容忍的,也应受到追究和处置,不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地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看似问题出在实施教学的教师身上,其实幼儿园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涉及对幼儿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把握,涉及对知识的价值等方面因素的判断,涉及对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优先性的顾及,涉及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等等,这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非儿戏。让大部分教师都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经常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是必然的,因为这样做并非大部分教师力所能及。

社会应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而且必定会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看似应对教师和园长追究责任,但是实际上应该追究责任的是幼儿园的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评估部门,因为正是它们,要求和监督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教师和园长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不会做的,而且本来就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与别人不一样”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吗?

“教得对”与“教得不同”原本不是一对矛盾,“教得不同”应在“教得对”的基础上发生,只有“教得对”了,“教得不同”才可能会有意义。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得对”是底线,“教得好”是目标,无论是“教得相同”还是“教得不同”都是手段,是为达到“教得好”这一目的服务的。

也许是为了强调教学的创新,不少地区都在推行所谓的“同课异构”,期望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思路兴许来自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等特征的认识。

“同课异构”对幼儿并不存在任何意义,因为哪怕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设计了多个高质量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一个幼儿而言,教学中能用的只有一个,教师们在这方面的求异性不会给幼儿带来什么好处。 由是,“同课异构”的价值预期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学习滑冰,不同的人学习滑冰会有不同的预期,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会经由不同的过程。具体地说,初学者先要在冰场上站得住,倒不下;经验不足者先要在冰场上滑起来,滑得稳;有一定经验的人则要在冰场上滑得快,滑得有点感觉;而只有比较专业的滑冰运动员,才会有自如、自由的感觉,他们可以求异,可以在感觉的水平上切磋滑冰艺术,做出各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由此,对大部分的滑冰者,主要做的事情是模仿,主要是“同课同构”;对小部分的滑冰者,可以做的事情才是创新,可以是“同课同构”,也可以是“同课异构”。

在幼儿园教师中,特别是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幼儿园教师中,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活动,若能保住底线,或许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做或许能加深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问题是以“与别人不一样”作为所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导向,为求异而求异,那就会产生问题了,特别是会产生触动教学底线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常被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常是经由课程编制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经由幼儿园教师们实践的活动,一般不存在突破底线的问题。要设计和实施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其一是设计了比原本活动更好的活动,其二是设计了一些尚可采用的活动,其三是设计了含有错误的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设计和实施“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在少量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中,前两种可能产生的结果还常能看到,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第三种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若幼儿园教学是一个百花争鸣的舞台,或者是一个比试武艺的校场,那么“同课异构”这一类的事情也许会有些意义,因为它能激励艺人和武士去“出类拔萃”,去“出人头地”;因为它能有益于“伯乐”相中“千里马”。但是,幼儿园教学不是舞台和校场,它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幼儿园中每一个教师必须做的事情,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好的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出差错的事情。那么,将“同课异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导向或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其意义又在何处呢?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是对幼儿园教学出现的过分自由化和随意化趋向的纠偏,这是对社会、家庭和儿童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幼儿园教师或园长,在幼儿园里哪怕有再多的事情要去做,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都不会比确保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作为各级幼儿园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哪怕有再多的工作精神要贯彻和落实,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也都不会比确保基层有幼儿园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

第17篇: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中学

肖彩鸿

摘要:笔者从一次公开课后的反思中意识到,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有效性。在平时探究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而忘了这个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另外,有大量的课堂探究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而导致探究教学低效现象屡见不鲜。 笔者就新课改以来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从: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谈谈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 教学 有效性

有幸参加了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并上了一节《物质的导电性》的公开课,同时听了同行的两节相同内容的课。课后在进行评课时,对三节课进行肯定的同时,有一些同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节课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时,各自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也拿出身边较多可以被检验有无导电性的物体,但实际效果差异较大,如何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事后我对这个问题细细想了一番,觉得确实在平时的科学探究教学中由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所以在实行中有可能忽略了课堂的有效性,甚至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机械化的探究,二是放羊式的探究。那么,什么样的科学探究课是有效的呢?

我国学者叶澜以“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为题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课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由此,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和听课感受谈谈科学探究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一个好的情景,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式课堂,进行发现式学习。

在实验中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 1 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自主发现,体验探究学习快乐。

笔者在进行“酸的性质”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情景如下: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只洁净的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2—3滴石蕊试液(甲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盐酸(乙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会儿就看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 (1)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给出你的猜测。 生1: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生2:B烧杯中的浓盐酸挥发出一种气体,溶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 生3:A烧杯中滴入的石蕊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色,与B烧杯无关。 生4: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生5:„„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测。提供的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滤纸;蒸馏水、石蕊试液、浓盐酸、氯化氢气体等。 (3) 对这个趣味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你的结论是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实验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在新制的生石灰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比较”,“倒扣在桌上的烧杯中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等实验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好在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竺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学生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实际上如果教师问题问得不好,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探究。

例如,笔者听了这样一节《物质的导电性》公开课,在学生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时,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组学生拿出改正液做实验,可能觉得比较好吧,就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改正液能导电吗?”当时几乎每个小组都停下正在探究的物体,纷纷拿出改正液去探究其导电性。我认为这样提问不足取。首先,当学生沉浸在探究乐趣时教师不适时的提问,干扰了学生探究时的注意力、观察力,中断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和思考。其次,当学生将桌上现有的物体一一进行实验后,拿出身边可探究的物体时,学生进行的是自由的探究,各小组拿出的物体各种各样,不需要强调对某个物体导电性的探究。因此,当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对各组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记在心里,尽量少说话,除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个别指导外。然后在探究结束后,再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由小组提 2 出,全班学生讨论,这样,使个别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知识,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的老师常常出于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考虑,对探究实验的方方面面“管”得可谓面面俱到。如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探究过程不顺或在探究中出错,在实验探究前仍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操作。另外,当学生一旦在实验中遇到障碍的时候,老师就会及时地帮助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于是学生就失去了自己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只能练习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这样的实验探究,就不会有生成性的内容,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降低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达到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体会求新、求异的乐趣,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求新、求异的实验,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有意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去探索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A组用石灰石和稀H2SO4反应,B组用石灰石和稀HCl反应,C组用Na2CO3和稀H2SO4反应。实验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产生气体的时间,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物的量变等)。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A组方法不可取,原因是生成微溶的CaSO4要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使反应中止; B组反应速度适中且便于收集,是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 C组反应很快结束,速度迅猛,不便收集,适宜灭火器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通过比较、鉴别,举一反三,既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那么知识容易遗忘,记忆难以长久保持的,教学效果也比较低下。因此,对书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比实验观察远比记住实验现象更为重要。

又例如,我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当从固体压强中引出水压强并探究其特点时,学生很自然地会猜想“水的压强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因此,在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探究活动中,不但要比较同种液体中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中同一深度之间的压强大小,更要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在不同深度时产生压强的大小,以启发学生对书本中实验活动提出质疑。 师:从探究中可知,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生:老师,我认为水水内部压强大小和水的质量多少也有关。 师:为什么?

生: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和固体一样,对支持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刚才向玻璃筒加水,由于水的重力增加,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

师: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好是在水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容器底部橡皮膜凸出程度。 生:有了,只要把等质量的水倒入粗细不同、侧壁小孔大小一样的玻璃筒中,比较橡皮膜凸出程度。

师:按学生的要求进行实验,你们看哪个橡皮膜凸得更出一些?

3 生:细的一只。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师:水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有关系吗? 生:肯定没有。 „„

通过以上对实验的延伸拓展,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仅仅靠学生自主探究往往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浮于表面,参与度不均衡,知识落实不到位,这是探究中经常出现的低效现象。所以探究活动结束后,就要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现象及时地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活动之后,最好将实验器材全部收集归放在一边,再集中精力进行讨论。

首先,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讨论中来。探究活动中,可能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从来没有经历体验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因而学生多数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结果课堂上或者是一片寂静,或者是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设计的实验令人啼笑皆非,实验的结果乱七八糟。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应批评,而是设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肯定或鼓励或提示引导使之完善。学生能干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教师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参与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经过实验结果的研究分析后,教师组织学生给各小组或个人一些机会,以自己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探究工作。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促进:当某个小组或某人解释、阐明、澄清或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时,会促使学生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交流了他们的发现和解释,并倾听到他人对这些数据、资料、信息的解释或推论时,他们将会刺激、被引导着去反思自我,接受其他人的建设性批评,或对这些批评做出反应。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出最后的结论,并将学会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个完整的“发现”过程,一次完整的探究经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因此,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从而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何灿华 《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 教学月刊 2007,10

3、程思 《小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现代教学 2007 , 11

4、《科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第18篇: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湖南浏阳

黄峥嵘

[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很多幼儿园,由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空虚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智慧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展开浅尝辄止,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需要太多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健词]:幼儿,幼儿园,有效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过于强调教师对幼儿的单项控制、忽视师幼的交互活动等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要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明确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并以此为根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概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有效教学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根本尺度, 不再以获取知识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有正确和适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学习实际,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师幼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教学目标预定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剪裁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幼儿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 不但有利于“教”, 还有利于“学”;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偶然的、生成性的因素,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效应,推动教学的动态开展。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

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流动的、充满情感的创造过程。

(2)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科学地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让每个幼儿感到活动的主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

(3)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师幼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既有教法,更重学法。要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生活材料和活动情境, 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发展。

(4)师幼、幼幼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辩证统一,师幼、幼幼之间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

(5)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做好教学调控。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和评价,在开放系统中, 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呈现生命的灿烂。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具的使用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感知长度守恒”的第一课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判断:(1)并列摆放。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2)变换方向。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3)改变形状。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

场景2:在小班健康教育活动“走钢丝”中,教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麻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幼儿个别尝试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横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太粗了,

教师示范直走时也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是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尝试直走,横走也成了“垫脚”走。

场景1中,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人知晓。因为教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场景2中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走钢丝”其实就是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粗线或者走地板的拼接缝即可,教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实在是多此一举;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完成的粗麻绳上练习近平衡走,自然是徒劳了。在选用教具(器材)时,教师首先应考虑它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即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等,而非随便拿来即用;其次,选用的教具要与活动内容及幼儿年龄相符;最后,要考虑到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教具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准备教具。

(二)真实的兴趣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说:“今天老师要送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猜想:图书、蛋糕、玩具……可当教师揭开谜底(打开礼物)时,随着一声长叹“哎……”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们一下全都无精打采了。

场景2: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小兔的鞋子”中,一开始,教师边哼音乐边出示一蹦一跳的卡片“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会这样开心?”幼儿回答:“采了一个大蘑菇”“要去参加舞会表演”“今天过生日”“帮助别人做了件好事”……

场景1中的教师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 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铺垫, 但幼儿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幼儿的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解密而很快消失。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猜测,并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等同于白白浪费时间。场景2中教师让幼儿依据提供的信息, 如 “小兔———高兴”“鞋子积压———推销出去”,围绕主题展开活动。 这样给幼儿思维“搭脚手架”的猜测,不仅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们真实的活

动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有效的铺垫。

(三)活动的操作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在大班美工活动“装饰面具”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纸袋以及若干材料(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绉纸等)。教师先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并介绍了供制作的材料,交代了操作要求,请幼儿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不一样” 的面具。教师可能是想让幼儿自己作主,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对材料运用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构图的独特性等要求一概不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的快慢、装饰材料的多少等。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边思考边操作的

主动学习意为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就以上这个活动而言,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类只动手并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其实是无益的。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很多幼儿园常见。一个活动下来教师非常辛苦,而幼儿在操作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准备的材料时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却值得怀疑。教学活动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要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积极思维,以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不适当地强调幼儿的自主将会使教学失去有效性。

(四)幼儿已有经验与有效教学

场景1:小班幼儿对母鸡比较熟悉,一说到母鸡,他们便会发出“咯咯嗒,咯咯嗒”的叫声。可是,教师花了一个课时,一遍又一遍地重点训练幼儿对母鸡叫声的掌握。

场景2:五六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有关“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等生活经验。可是,在开展大班故事《甜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说说对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是甜的等切身体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教给幼儿这方面的知识。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唤醒、启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

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关键是要“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否则将徒劳无益。

(五)教学内涵的把握与有效教学

场景:童话《好朋友》中,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不仅经常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中班有关这则童话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幼儿思维的单一。不少幼儿说道: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这样的教学说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只注意到了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语句,即“是什么”的知识,没有考虑教材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样”的知识。把握不准内容的深刻含义,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教学就很难有收益。

(六)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有效教学

案例: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玩具超市,请他们猜猜哪些玩具是会转动的:“请把你认为会转的和不会转的玩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画在第一排有眼睛的格子里(记录单)。”结果,幼儿记录的符号五花八门:有的用蝴蝶结表示会转的,花表示不会转的;有的用花表示会转的,小草表示不会转的;有一个女孩先用“√”表示会转的,“×”表示不会转的,但看见旁边的孩子都在画不同的符号,随即改成了小草和花朵……由于孩子们热衷于画不同的符号,而忘记了活动的任务。结果当教师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会转的玩具、用什么符号表示不会转的玩具的,好多孩子说不清楚。教师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种既方便又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符号”。但是,由于该要求与中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有距离且教师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本来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的事,结果花了十多分钟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像这样的 “探索记录”———教师安排的不恰当任务,既浪费了幼儿的时间又没有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我们鼓励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但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独特而突破规范。

三、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应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并在最大程度上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 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并学会利用材料提供的各种信息去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 以提高活动操作的有效性。因为期待一个教学活动中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事实上很难真正落实,其结果往往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促使幼儿对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与思考。这一原则在减轻教师准备材料负担的同时,又对教师选择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1)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如果目标本身不恰当,与儿童的发展相冲突,即使活动再“精彩”也仍然无效。(2)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教学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目标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3)要有整合的思想,要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4)要突出重点,动态调整。

(三)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幼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交往,就不存在教学。〔3〕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联结, 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需要借助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肢体语言等。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师幼互动方式, 切忌无谓地为互

动而互动。

(四)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追求教学有效,就是要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时间管理,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师幼互动和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活动上, 尽量减少课堂管理、维持秩序等时间。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幼儿,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

(五)注意把握幼儿的学情

教师的教必须考虑幼儿的学,要“以学促教,以学评教,以学改教”。学情就是幼儿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体验、学习表现、知识理解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4〕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学情,教学就不可能是有效的。

(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首先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表达精练、发音清晰、用语规范。其次,教学语言要简洁、通俗,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再次, 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形象、优美。教师要以语言的表现力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唤起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同时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培,高洁.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协论坛, 2009.(1) 〔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3,(8).〔3〕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109.〔4〕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2.

第19篇:对笔算除法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对笔算除法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输入关键词搜文章搜索 277

等级:★★★ 作者:王 莉

时间:2009-4-27

本文热度:

一、缘起

在校教学能手的选拔赛中,确定的上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分桃子》——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我所听的几节课中,虽然各有千秋,但在教学流程设计上却大致相同:以形式多样的情景引入,提出问题,列横式解决问题,再介绍模式的另一种书写形式——竖式,学生尝试……在“学生尝试”阶段,教师发现学生基本不是按规范书写,这时教师急了,丢开“新课程、新理念”,重拾老教法——讲授。几堂课的课堂练习量也非常少,基本上在5道以内。据课堂粗细观察,其中有一个班能完整地按常规除法竖式书写的只有5人,最多的班级也只有十几人。什么原因造成了除法笔算教学如此低效?如何教学才能促使学生对笔算除法的有效建构呢?

二、分析

在小学阶段,加、减、乘、除的竖式写法是笔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除法的竖式相对特殊。在教学中也就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需要学生探究吗

实施新课程以后我们很多教师怕讲,喜欢探究,但往往是花了大半节课让学生探究,然后把学生的探究成果一一否定,最后花10分钟时间听教师讲标准的、书上的结论。如让学生探究除法竖式怎么写,学生绞尽脑汁创造出了许多写法,最终还是听教师从头道来。如此探究,课堂上只是多了一种形式探究教学。我认为新课程也应根据教学内容当讲则讲,该探则探。约定俗成的东西,让学生探究了半天,最终还是要照标准,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误导学生,给新知学习造成负迁移。第一次出现除法竖式,学生能探究得出来吗?除了家长事先教会的,恐怕还是得教师讲。

2.每节课都得走“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和运用”的教学流程吗

在新教材的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列式)——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计算)——实践与运用。如果计算教学每一课时都按如此标准流程上,我们可以算一算学生用于真正掌握计算技能的时间有多少。一个情境列一个算式,一种情境还有多种解题策略,一堂课下来,学生只做了相关的四五道练习。一节所谓的计算课被生活情境、算法多样化占了大部分时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集中在前20分钟,当我们用剩下的10来分钟教计算时,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听呢?在初始建立概念时,解决问题与计算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加减乘除概念的建立;对一些后继性的知识,有时我们也不妨变化一下形式,先直奔主题进行重点知识的教学,再用所学计算技能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3.除法竖式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吗

在除法竖式刚开始教学时,由于由口算引入,数目简单,与加、减法写法相似的“除法竖式”也能解决问题,这时,体现不出除法竖式的优势,学生对为什么还要再创造一种新的竖式写法会心存疑问。如果教师无视这一问题,除法竖式就会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硬塞给学生的东西,有意义的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学生会怎么学、愿不愿意学,然后决定给学生呈现怎样的学习材料,该怎样呈现学习材料。

三、对策

基于以上的观察和分析,我着重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对笔算除法一系列的教学进行了思考:

1.改变教材呈现顺序,以学定教

课例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2年级上册《分苹果》——除法竖式的第一次接触。

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分苹果后列横式:20÷4=5(个)。师问:加、减、乘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有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尝试后出现:

(多数学生出现) (少数学生出现)

还有个别学生是自己创造的其他形式。经教师追问少数学生出现的正确算式是爸爸、妈妈教的,而多数学生出现的写法是受到加、减、乘竖式的影响得到的。教师本想请列出正确竖式的学生向全班介绍,但这少数几个学生会写,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只好自己开始介绍。

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在巩固练习阶段出现了三类基本情况:第一类还是采用类似加、减、乘竖式的写法。第二类是正确列竖式,但也有学生其实只列出一半(如右图①)。第三类是做有余数除法时出现了这种现象(如右图②)。

归根到底,学生没有内心的学习需求,自然也很难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成果。第一类学生对横空出世的新竖式不感兴趣、不领情,用自己的竖式也能解决 ,为什么还要新创造一种,写起来又这么复杂,还是自己原来的好,与原来的加减竖式一致、统

一、好理解。第二类学生的思维很表象,20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5个,没了,因此好了。第三类学生没有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对为什么还要在被除数下面再写一个20,孩子们不理解,以为只要把被除数再抄一次就行,而对于分的结果却已经了然于胸了,因此会出现被除数下面写20而余2的情形。总的来说学生没有产生必须得有这样的竖式才能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教学不应该是学生适应教师,而应该以学定教。如何让学生体验到笔算除法的必要性呢?我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先教学有余数除法,再过渡到整除,教学设计如下:1.分苹果活动,把20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还剩几个?2.用小圆片替苹果分一分。3.列横式计算:20÷6=3(个)……2(个)。4.加、减、乘都有竖式,除法也能用竖式计算吗?与分苹果活动相结合介绍除法竖式的意义。5.学生尝试练习除法竖式:21÷

5、13÷

4、20÷4。

从有余数到无余数,从一般到特殊,学生顺利理解在20÷4的竖式中被除数下面要再写一个20是表示计算分掉了几个。此阶段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让学生产生用加、减法的竖式书写,余数没办法处理的矛盾,从而产生学习除法竖式的内心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2.提高计算数目,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动机

课例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分桃子》——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材中安排的例题是48÷2,对于此类题目学生在本册第1单元已学习过如何进行口算,所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马上能口算答案24。我有幸听了6位教师一同上了此内容,从课堂上看,近90%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如右图)。

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如何费尽心机地讲解,大多数学生还是先口算出答案,在商的位置写上答案,接着照抄被除数,还有一部分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解想照教师的格式进行书写,但复杂的步骤让他们写完商后就住笔观望了。如何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用除法竖式计算的简洁性呢?可以给学生出一组难度递进的题组,让学生体验到口算和用小棒等实物操作的局限性,让他们在思维的冲突中体会。

面对872÷7这样的计算题,口算很困难,摆小棒也很麻烦,怎么办呢?此时,列除法竖式的过程其实可以看作是数学符号化了的分小棒过程。“我们把小棒想在脑子里,把872根小棒分给7位小朋友,会怎么分?先把800根拿来分,一个人一大捆(100根)……”教师结合列竖式的过程适当讲解,最后归纳出:一商、二乘、三减、四比、五落的计算步骤。

教学中我们一般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但有时候不妨试一试从难到易,设置不易解决的难题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计算与解决问题相分离,抓住重点,直击主题

课例三:北师大版小学数学4年级上册《买文具》——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这是除法竖式的第三次教学,教师可以思考是用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引入,还是直接用数学的问题引入?在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是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第三课时是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以后的几课时是不同的试商方法教学。因此,对这几节课的目标定位应很准确。第一课时,因除数是整十数,商几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把笔算除法的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商的定位等问题从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迁移过来,如第一步商的定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第二步乘——商与除数相乘,受口算影响学生容易漏写0,如右图。第三课时,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如何试商简便。在教学中我呈现两组练习:第一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第二组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我让学生选择,这两组题让你选一组做,你更喜欢选哪一组?大多数学生会选第一组,我明知故问:你们为什么喜欢做第一组?“整十数简单,可以用口诀很快求出商”。“有一部分同学很勇敢,向难的挑战,敢于挑战也要有策略,学习数学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用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能比较简便地解决问题。在本单元中可以更多地用数学问题引入,解决计算技能问题,再用掌握的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对笔算除法教学实践的反思,让我体会到数学教学只有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呈现给学生利于建构的学习材料,重实质、轻形式,才能获得实效。

(选自《小学数学教师》)

第20篇: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如此,对学生而言,谈不上有任何兴趣,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怎样有效的进行计算教学,我认为应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着手。在计算教学中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模式:

1、在情境中观察比较

2、分析归纳

3、建模

4、运用

一、在情境中观察比较,需要创设情境

1、创设旧知情境

数学新旧知识往往有着紧密联系,新知识更多时候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用已知去触类旁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索,从而完成所要学的知识的学习任务。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二位数加二位数(不进位),在情境中,设计二位数加整十数,二位数加一位的旧知直接报得数练习,并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分拆法,来唤醒学生。

2、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计算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计算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故事、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出示三个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手上抓这三个气球,然后放走一个,手中还有两个,通过这个表演,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减法,也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因情境而活跃,下面的教学也就更顺理成章。

3、创设实践情境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对动作思维绝对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再由形象转换为抽象。

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需要进行探究

当学生的情绪被积极的调动起来,进入一个情景之中,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这时,将探究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尝试理解算理。

1、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如:一年级上册教学“9加几”,教师通过创设有几个苹果的情景,引出算式:9加6。问:9加6等于几?请小朋友们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师: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扳手指算出来的。 生2:我是记住9,再往下数6个数。 师: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把6分成1和5,9加1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4:把9分成4和5,6加4等于10,10加5等于15。 ……

呈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计算的优化问题。

2、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三位数被一位数除”,可以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复习一位数除一位数,一位数除二位数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依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536除以3,并且通过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具体数据的感知,估算结果,为后面判断计算结果的是否正确,确定一个大概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的方法。由于之前复习了旧知,学生可以借用前者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

三、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

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

如:“9加几”,首先通过9加6呈现多种方式,有数数,有凑十,有操作等。教学中,不轻易否定谁的算法,也不对某一种大加称赞,然后通过9加5,以小胖是否聪明,引导统一算法。让学生思考,9加6,可以给9凑1,也可给6凑4。接着通过9加3,9加7,由动手操作到直接圈图,再到直接写出算式的分解过程。实现有形到式的转化。

再次通过9加2直接在头脑中思考。最后通过9+()=1(),将9加几的计算方法模式化。

迁移形成计算模型

如:“一位数被三位数除”,536除以3,生尝试计算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呈现算式多样化。要充分肯定正确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充分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交流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如: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3为什么要与5对齐,余下的2怎么办?23表示多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算理,优化算法,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在头脑中建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模型。

建模后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检查自己探究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优化,不正确的予以纠正,没有优化的予以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

二、同桌交流,在交流与倾听的进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

讲座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心得体会
《讲座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