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4 01:1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在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深思的一个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教材,找到教学基点

教材是集学科知识与教学理念为一体的,是师生得以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有时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的学生,为此很多专家、教师都在倡导灵活运用教材,鼓励老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改编或再创造。

1、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隐含着编者的意图,特别是教材中的主题图,更是明确地贯穿着整个知识点的脉络。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为什么要用这个例题。例如,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

(一)》中,教材编排了一个上船情景,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00以内),这部分内容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在教材的[例1]中安排了“23+31”、“32+39”两道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口算,掌握口算的方法,感受两个算式的不同(一个是进位加法,另一个是不进位的加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计算时对进位加法引起注意。只有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上主题图、例题和习题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挖掘它们的内在价值,发挥它们的作用。

2、拓展教材的“空白资源”

有时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并不能划等号,作为教师,要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恰当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可以达到填补教材中的“空白资源”的作用。在口算加、减法教学后的练习十九第3题中,教材编排是让学生选择两种学习用具,并算一算要多少钱。我将这题改了一下,要求学生估计如果小朋友带了100元钱能买哪两种

用具?这下课堂活了起来,学生都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买收音机和闹钟只要七十几元就够了,有的说不能买收音机与书包,因为超过100元了。在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到了估算,虽然也有学生在“实打实”计算,但在课堂汇报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用估算更简便。估算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方法,往往在日常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更易产生估算的需要,我想通过这一个现实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也使学生明确估算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迫使学生自觉去估算、思考,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二、把握学生 ,找准教学起点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渠道也越来越宽,在每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前,我们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积累,特别对计算来说,家长也会有意无意进行提前教学。因此,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正确的教学起点。

把握学生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课前的了解,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可以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导入,也可以是利用新知识的生长点,或是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节内容是通过提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1]:98+25,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例1基本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所以只存在一次进位的情况。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100。教学中,我就是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进行计算,然后重点就“十位满十,怎么办?”开展讨论。我们都知道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由于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为例2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把握课堂 ,重视建构过程

要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知识和方法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在计算课中更应该关注运用的是什么方法,怎样得出结论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形成思考、探究的习惯,体验思考、探究的乐趣,获得思考、探究的方法。

1、充分暴露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考与数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充满智慧碰撞的交流。在上面所说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教学中,掌握口算的方法,理解百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口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样的算法,大胆地交流自己的算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然后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劣,使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从而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类比迁移、抽象概括等方法与策略。例如,在“小数乘法”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方法策略意识和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明确数学计算算理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

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这一计算根本并没有扔,只是有时变换了更多的形式展现。像在低年级更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如计算时用摆小棒或是其它教具、学具演示,就是把算理形象化了而已。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计算;只有明确算理,掌握了算法,才有基础和可能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4、适时渗透数学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在计算教学中应该加强口算、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可见,估算在计算教学中的地位,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估算作为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的呈现方式也日趋“生活化”,很多时候要正确判断是否要用估算来解决。像前面提到的处理教材中,我通过改编教材中的习题,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有效的将估算融于问题解决中。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估算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比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第70页中例2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这题虽没有出现“大约”两字,却有很大的估算需要,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比较后会发现,采用估算方法更简便。通过教学也使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当我们不需要很精确地算出结果时,我们才会去估算。 在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中,由于学习方式的改革,教材体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涉及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方向。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对笔算除法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