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学情分析与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9 08:32:4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想把课上的精彩、上的高效率,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准备中重中之重便是对学情分析。我认为要做好学情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有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学习基础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设计课时,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上有所收获。

2、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后才能更好的设计教案。

3、了解学生的预知能力。老师要在课上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了解学生在课上会提出什么问题、你讲的知识哪些是他们一看就会,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讲解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会的不讲、难的重点讲”,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4、了解学生对这节内容能预知那些,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认识水准,能理解哪些基本的基础知识,能具备判断 哪些是非观念等,作为老师在备课中要考虑,要分析。学情分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 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 怎样讲?

5、.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所任教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与老师配合比较好,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对学生个体差异也应分析,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等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关系。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

6、课堂教学的分析。教学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 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学情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一个大局意识,统筹观念,并要具备坚强的毅力,做到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总结。

推荐第2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下面我们向老师们汇报第二个题目——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在这里我想多少做一点解释,就是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得了,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得了,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对吧,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第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我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推荐第3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专题讲座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有关于学情分析的内容。其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说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但是只是这样的话又有点片面。如果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了解学生,虽然很重要,但是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想从关注学生需求的角度,谈谈学生学习之前的各种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在上课时候,其实他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需求。对于这方面,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需求了解的多一些,了解的全面一些,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对课堂教学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是非常有好处的,下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在这里想说,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 案例 1 】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大家看到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猴子驮着一条常常的尾巴,我们上课的时候,会给同学们出示这个教具,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只小猴子驮了一条尾巴。而且很明显,小猴子的身子是在一个正六边形上,而它的尾巴是在正四边形上。我们会给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它转动起来,比如说这样转动一次,这样转动两次,然后问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至少要转动多少次,猴子的尾巴就会重新回到它的身上来。老师们猜猜看,学生如果要说,他可能猜几次,可能猜几次,对了,很多学生都猜成六次,甚至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都说六次。 然后我们就用实物往上转一转,这里我们没有实物投影,我只有这样转转大家看,我们一起来数,这个转动一次,然后两次,三次,然后四次,转错了,我重新转。来,我们一起来转转看好吧!大家看,这样转动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转了以后同学发现,好像是回来了,猴子尾巴回来了,但是方向却反了,朝那边了,他就觉得不可思议。一开始信誓旦旦的说六次,可是为什么转了六次以后,猴子尾巴没有回到他的身上来,你说产生一种困惑,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要探究究竟为什么六次是不对的,当然这时候还有不少同学猜测,老师,看来六次不行,得十二次, 于是 老师就带领大家继续转下去,等十二次以后,就回来了,就转到这里来了,大家又高兴了,于是我们就要研究了,为什么不是六次,而是十二次。想不想研究这个问题,学生说想研究,这个时候我们要发给各组学具,发给各组同学的学具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是狮子,这两小组都是狮子,大家会看到,狮子的头在正九边形上,而尾巴在正六边形上,现在老师就可以正确计算了,那么要使狮子的尾巴重新回到它的身上,至少需要转多少次呢?没有问题,十八次,对吧,十八次。还有的小组我们发的是这样的乌龟,乌龟的头在四边形上,身子在正五边形上,这么转、转,得转多少次才第一次回到它的身上来呢,当然他需要转二十次,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学具,其他的动物也都很可爱,很可惜我找不到了,所以只拿了这几张请大家来观摩。那么比如我们拿第一个例子来说,至少学习转十二次就可以回来,我们还可以引导同学进一步猜想,如果再继续转下去,继续转下去,下一次猴子的尾巴再回到它的身上应该是多少次呢,小孩很会猜,第二十四次,再下一次,三十六次,再一次,四十八次等等等等,我们就带领大家研究为什么没有六次,没有四次,而是十二次,二十四次。我们就会发现所转动次数,应该是 6 的倍数才能回到这个位置上来,而且还应该是 4 的倍数才能使猴子的尾巴成这样一个方向和状态。因此说所转的倍数、所转的次数应该是 6 的倍数,也同时应该是 4 的倍数,也就是说它应该是 6 和 4 之间那个公有的、共同的那个倍数,我们就把这样的数叫做 6 和 6 的公倍数。

像 12、24、36、48、60、72 等等,都是这样的,而在这个公倍数当中,其中最小的那一个我们就把它叫做最公倍数。好了,我们当年讲最小公倍数就是这样讲的,我们讲了以后,很多老师都很喜欢,纷纷跟我们借教具上这节课。当然后来也有老师问我,您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桌子面上转小猴子的尾巴、转狮子的尾巴,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最小公倍数,又有效,又有趣。说实话,我说我就是好像在几年以前看过一本低幼读物,儿童读物,幼儿园的读物,那个读物里面有一个转和平鸽的那么一个活动,转和平鸽的尾巴,我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通过“转“来达到他的动手能力,达到手口一致的协调性,我觉得效果很好。 我想,完全可以搬到我们小学来,五年级讲最小公倍数用这种方式,同学一定特别感兴趣,而且效果应该相当不错,就是这样的。我们北京版教材,有的老师不太清楚,还有北京版教材在编排这个,编辑最小公倍数的教材内容时候,就把我们这个方式也编进教材去了,那我当然也很高兴,因为我们这个方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好了,这一节课向大家汇报的,我们第一个节目就是要关注兴趣,关注兴趣。 【 案例 2 】

再举个例子,五年级的可能性,这是我在北京郊区听这个农村老师,一位男老师讲的可能性,我觉得讲的不错,向老师们来介绍。大家一眼看到四张卡片,分别写的是

五、

六、

七、八。那节课是这样的,两个同学一组,老师发给他们一个线装口袋,当时要求同学们打开,把线装口袋里面的东西都抖落在桌面上,同学就会发现,都是

五、

六、

七、八四张卡片。老师说,好,把它扣回去,打乱,像洗牌一样,打乱,老师说:不再动了。如果这时候两个人你摸一张,他摸一张,如果摸得的数相乘的积,得奇数的话,甲胜;相乘的奇为偶数的话,另外一个同学胜。同学们,你觉得游戏公平吗?老师们猜猜看,同学说公平,还有说不公平的,同学们几乎都说公平,他们都说公平,原因很简单,他们至少看到

五、

六、

七、八四个数当中,有两个奇数,有两个偶数,他们觉得老师给的条件就是公平的,所以顺理成章的这个游戏就应该是公平的。

老师说:大家认为公平,那我们就开始玩,于是两个同时开始玩,你摸一张,他摸一张相乘,你摸一张,他摸一张相乘,结果老师们,很快很快同学们发现了不公平,而且他们发现极度不公平,纷纷举手强烈的要求,跟老师说,老师不公平,这游戏太不公平了,太不公平了。老师说好,你们敢说不公平,这点很好,但是我们要研究,它究竟为什么不公平?我觉得老师这样引导是对的,为什么不公平?于是老师带领同学们在黑板上,就不厌其烦地做了六道题,比如说 5 × 6=30 , 5 × 7=35 , 5 × 8=40 , 6 × 7=42 , 6 × 8=48 , 7 × 8=56 ,同学一看,哇,六道题的结果,只有五七三十五,这是唯一的奇数,其余五个都是偶数,原来这么不公平,他们强烈的找到了原因,发现真的很不公平。

那么到这里我们说教学怎么样呢?我们觉得仍然不到位,咱们有的时候上课,校长,教学干部说你这样教学不到位,什么叫不到位?咱们拿这个例子来说,同学已经感觉到不公平,而且也找到了原因,一个奇数,五个偶数,但是别忘了,我们这一节课的内容讲的是可能性,讲的可能性。老师应该引导同学从可能性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才能件件到位。所以老师说,那谁知道这种状态下,这个时候得奇数的可能性有多大,得偶数的可能性又有多大?老师们,有多大,就是要量化,用一个数,通常用一个分数,当然也可以用百分数,只不过五年级这时候没有学百分数,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是高年级讲可能性的特点。

同学不难得出,得奇数的可能性是 1/6 ,得偶数的可能性是 5/6 ,而且 1/6 小于 5/6 , 5/6 大于 1/6 ,对吧,而且很大于 1/6 ,可以这么说, 5/6 是 1/6 的五倍,对不对? 5/6 是 1/6 的五倍,老师们,五倍,很悬殊的倍数关系。有时候讲到这个时候,我发现很多老师对这个没有什么反应,是吧,一说五倍,觉得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五倍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轻轻的俩嘴唇一碰,是吧,小数点稍微移动,两倍,原来的数扩大一百倍,是吧,扩大一百倍,一千倍都不在话下,这区区五倍,好像似乎何足挂齿。其实您错了,要关注学生的感觉,五倍其实是个很悬殊的倍数关系。

我给您举个中国的例子,比如说您教两班数学,你的工资比如每月两千元,那位老师跟您兼一样的课程,一样一样的工作量,但是他的工资不是两千,是多少呢?一万,是一万,而且不是这一个月,是年年月月,每月两千前、两千、两千,他一万、一万、一万,我估计您觉悟再高,同事关系再好,您也不会坐在那里心平气和的说,嗨,他工资不就是五倍吗,工资不就是五倍吗,不就是五倍吗,那么轻描淡写,不会的,五倍是非常悬殊的一个倍数关系。同学们对工资当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对刚才的这个游戏他却记忆犹新,为什么?他老输,玩那么多次,他老输,甚至我估计有的同学从开始玩到老师喊停,有可能他连一次都没赢过,都有可能,您说是不是?所以当时就说了,现在我们感觉到了它不公平,而且找到了原因,而且会用分数来表示它可能性的大小很重要。 下一步,老师们请注意了,下一步更重要,老师说什么呢?我们能不能改一改,我们能不能把这游戏改一改,改这样它公平一些,这一点非常重要。同学非常记住了,老师能改,能改,因为他隐隐约约已经感受到,只有奇数乘奇数才得奇数,偶数乘偶数得偶数,那个奇数乘偶数,倒霉就倒霉在奇数乘偶数,它也得偶数,所以他想适当的增加奇数,去掉些偶数,所以面对的 5、6、7、8 ,有些同学就出主意了,老师咱们换得了,把 6 或者 8 改成一个奇数就好办了,不能都改,都改了就没数了,是不是?改一个。

老师们猜猜,学生说改 6 还是改 6 ,我在旁边听课,您现在猜,很多学生是改 6 还是改 8 ,我们很多老师,大家觉得改 6 改 8 没区别,不就是一个奇偶性问题吗,是不是,又不是想求它的大小是多少,所以改 6、改 8 是对等的,是一样的,但在同学眼里不是这样的,我那天听到是很多同学纷纷说,老师咱把 6 改改吧,改 6 ,为什么改 6 ?他们说了,老师您看把这 6 ,就是说您别忘了,同学手里有四张卡片,这别忘了,有四张卡片,所以他们把 6 举起来,比如说这个,这个不是 6 ,这是猴子,咱就当作 6 ,老师您看咱们把 6 ,咱们把 6 翻过来就是九,这是 6 ,翻过来就是 9 ,你看他多会改,是吧,把 6 翻过来就是九,因为八翻过来没有, 8 八翻过来还是 8 ,如果把 8 横过来就行了,是吗,把 8 横过来无穷大,他又不认识,是不是,所以他把 6 改成 9 ,多好。 我估计老师为什么选

五、

六、

七、八,可能蕴含着这个意图,把 6 改成 9 。好,现在我们也把 6 改成 9 ,老师说了,同学们你们看,现在公平了吧,小孩都纷纷说,公平了,但是带有一定猜测性质,说公平了。我想和老师们探讨了,这个时候同学们感觉公平了,他猜测公平,还有没有必要让同学们再玩一玩,刚才玩可以叫做感受不公平,现在玩叫做感受公平,您看还有没有必要带领同学再玩一玩,有吗?有的老师说“有”,有的老师大概说没有,我的意见绝对是没有必要让同学们再玩了。咱们不算时间帐,再玩玩,时间不算怎么办,拖堂怎么办,咱们先不考虑这问题,这是另外一个角度的问题。咱们想说什么呢,刚才在不公平的前提之下,他怎么玩,怎么不公平,我们是有把握的,现在理论上是公平了,可是一组一组一组的玩起来之后,老师们,您能保证每组同学玩的结果都是公平的吗,是吧?比如说玩十次,您能保证那个同学赢五次,这个同学赢五次,能保证吗,不能保证,依然会出现,他赢 6 次,她赢 4 次;他赢 7 次,她赢 3 次,甚至他赢 8 次,他赢两次的情况也一定会出现,而且一般来说,多数组都不会五比五,那么在那种时候如果同学们再嚷嚷起来又质疑了,老师,老师,还是不公平,怎么办呢?怎么办呢,老师们,您说怎么办呢,没办法了,谁也都没办法了。

那时候老师只有一个办法了,非常勉强的,非常苍白无力的办法,就是解释,上课不是不可以解释,但解释不一样,有的是偏重于讲解,有的是偏重于您无奈的辩解,这就很苍白。有的老师的课,我听过,有老师这么解释:同学们,其实你们不知道,理论上是公平的,为什么你玩这个不公平呢?我跟你说,理由只有一个,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就是因为我们玩的次数太少,玩的次数太少,你不来十次吗,你玩一百次,你玩一千次,一万次试试。还跟人说,有的玩了二十万次抛硬币,吧,还可以说:同学们,玩的次数越多,可能性越渐显 1/2 ,结果言多语失,这句话说错了,还说错了。

再一个问题,至少有这么两个特点,一个它是客观的,它是随机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我想得什么就得什么的,我想视己就视己了,对不对?这是第一。第二它是不以活动的次数多少而改变的,比如抛硬币,是吗,比如我们前一段时间看世界杯,抛硬币,他不论抛多少次,它的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可能性都是各占 1/2 ,哪怕就是一次,他也是 1/2 。我们曾经出过这样的考题,比如说小明抛硬币,一共抛五次,前四次都是正面朝上,问它第五次正面朝上可能性应该是多少,我们几选一,比如 1/2、1/4、1/5、4/5 等等,老师们去选,老师您说第五次可能性应该多少呢,那当然还是 1/2 ,对吧,还是 1/2 ,这个不能凭好心,前四次都是正面朝上了,总给反面一个机会,所以反面朝上可能性应该大一些,不,这一次就这一次,跟前几次无关。 而在这节课这时候我们老师们就不能保证同学们玩起来每组都是公平的,所以这时候最好就不要再玩了,于是,老师也没有让同学们再来计算,就直接来问,谁说你为什么感觉这时候就是公平的,一下上升了两个台阶,挺好的。当时我听有一个男孩子举手发言说的不错,他说老师您看现在 5、7、9 都是奇数,它们相乘可以得到三个奇数, 8 呢和 5 相乘,和 7 相乘,再乘 9 ,就可以得到三个偶数,这样就公平了,讲的不错。老师又进一步引导一下,说的没错,谁能明确说出来这个时候得奇数的可能性有多大,得偶数的可能性又该多大呢?有同学举手说了,老师得奇数的可能性是 3/6 ,得偶数的可能性也是 3/6 ,而 3/6 等于 3/6 ,用两个分数表达两个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且等号连接起来,通过这样一个游戏,特别通过前后对比来加深学生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我们觉得教学是非常到位的,而同学的兴趣也是很高的。

因为你看一直在参与这个过程当中,而且也是在一边学习,一边游戏过程当中参与的,所以效果非常好。而在这里面老师和同学就都不同经历于一个有猜测,公平不公平,对吧,有猜测,到实践,究竟公平不公平,学生说了不算,老师说了也不算,谁说了算数呢,实践说了算数,对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还是唯一的标准。当然上课不一定这么去说,但让同学们能够感悟到实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发现不公平,而更有意义的,发现不公平,不是就此罢休,应该尽可能去改一改,让它变得公平一些,这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一个好时机,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下面我们向老师们汇报第二个题目——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在这里我想多少做一点解释,就是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得了,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得了,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对吧,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案例】

我举个例子说,好吧,这是我们六年级的一节课,叫做分数乘法当中的第一节,分数乘整数,我向大家汇报的是我曾经上过这节课,分数乘整数,当年的例题是2/9×4,那么我想学生会有什么需求呢,我们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它是一节法则课,那我们就不应该仅仅让同学学会这节课的内容,比如说分数乘整数该怎么上,该怎么做,得多少,不是。因为满足同学另外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对知识需求,比如说分数乘整数,这个内容与分数相加、分数加法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关系,与整数乘法又有什么关系,因为在这节课之前,他在中年级学过整数乘法,对吧,他在五年级学过分数加法,那么分数乘整数,就与整数乘法,与分数加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个联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积,并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要让同学了解知识之间联系是很重要的,但是你想同学们不会提出来:老师我有那样的一个需求是不会的,通过我们的教学来完成他的这个需求,来满足他这个需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那我课是怎么上的呢,我是这样上的,我给大家说,我就想2/9×4,学生不太容易感受到他体现的,他反映的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为简便二字的味道不是特别浓,也说2/9×4,不就是4个2/9相加,它们比较起来差别并不特别大。如果把2/9相加的个数增加,再增加,让他充分感受到有进位的加法太麻烦了,做对乘法那么简便,我觉得效果会很鲜明的。 所以我上课是这样上的,请大家看,我会给同学出一组分数相加的口算题,大家看,我问问同学们,同学们看这是几,小孩会说2/9,没问题,请做第一道题,谁也不举手,全班抢答,看得几,看谁抢的又对,又快,我把第一题拉开,小孩一看,4/9,前面都会说4/9,没问题,对吧,到现在每逢暑假,我还经常爱上这节课,因为它特别适合在暑假里面上。好了,我又把它拉开了,同学们这道题得几,小孩看了看,6/9,6/9,当然也有同学说了,老师要约分的,要约分,就是2/3了,2/3,好啊约分是2/3,不约分就是6/9,挺好的。这道呢,抢答人更多了,因为它已经形成规律了,8/9,异口同声说,这道题呢,有人说10/9,当然也有同学说1 ,正在他们乱糟糟的,我就把全打开了,我说这道题多少,全打开了,这么多,让他去看,小孩一看,全笑了,如果听课老师他们也会笑,这么多2/9相加,他一下子谁也说不出得多少,都在笑,我也跟着在笑。

但是我很快就收敛了笑容,我跟同学说,同学们,如果我们真的一个2/9,一个2/9,一个2/9,一个2/9的加下去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们,尽管远在课程改革之前很多年,我第一次上课已经是20多年前了,那时候我也很尊重学生的感觉,就你尊重他的感觉,那么他也会尊重你的感觉。那么师生之间就能达到很好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是上好课的一个前提,是吗?当然小孩会说,你有什么感觉,无疑的都会说,老师太麻烦了,太麻烦了,是吧?太麻烦了,我说好,有没有,有没有想到办法,有没有不太麻烦的办法呢?有没有不太麻烦的办法?他们就纷纷记住了,老师有,有,用乘法,用乘法,他就告诉你说用乘法来做,用乘法。 老师你想,这节课我没有出示课题,我没有告诉他们今天讲分数乘法,我出示只是这么多2/9连加,老师您想,他看着这么多2/9在相加的这样一个算式,他们自己主动说老师有,用乘法,您说是不是在他脑子里面就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分数乘法的一个模式,一个模型,也就是说他能够主动的把这样的分数相加题,如果和分母乘法给它相沟通,这就是在进行乘法意义教学,而这种乘法意义教学,不是老师说出来的,不像同学看那个文字,不是机械的去读和记,而是他自己内心的理解和迁移。通过这个迁移来建立分数乘法的概念,我觉得这点是很有意义的。当然我还会问,能用乘法做吗,小孩说:能。好了,如果真的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话,你现在特别需要知道什么?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他一定会知道,一定想知道,我想知道几个2/9。

那好了,我就再跟同学一块说,我们为了方便,咱们五个五个说,五个,然后十个,我们这么说,数完以后是多少没关系,是吗?比如我这个是28个,那是28个2/9相加,我问同学,28个2/9相加写成乘法算式,什么样呢,大家纷纷都说2/9×28,没问题,在黑板上板书9×28。写完以后我可以说,2/9×28,没问题,是分数乘整数,板述课题,然后说‘是不是天下只有这一道题是分数乘整数呢\',学生说不是,当然说不是。但是你举个例子,你编一道分数乘整数题,不用计算,只是编就可以,同学们编出很多这样这样的题,编了很多,很有意思,我们请大家看一看,这是表示我抛出那么多2/9一个情景,是吧,学生编的题不外乎这么多,比如说像一个分数乘一位数的,一个分数乘两位数的,还有分数乘三位数的,当然很多情况下还有编出乘四位数等等,他们很敢编,我们今天只是举这几个例子。 让同学编题,我一个不落的都把它写在黑板上,竖着写,写在2/9×28的下面,一般来说能写个六七个,写这么多,学生编的题有什么用呢,我觉得意义非常大。远的不说,这节课两件事可以做,第一说一,课堂板述以来,那个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个的话我们取消了,删掉了,不写了,没关系。但是我觉得真正一个具体的算式还是要说出意义就更好,这是第一个意义。第二当这些个新课讲完之后,该练习的时候,我几乎就不再出什么笔答题了,就完全让同学做他们自己编的题,按顺序做,你编哪道题,我做哪道题,同学做自己编的题那他是一种享受,他觉得这个题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生动。有时候我说这谁编题,我可不知道得多少,我真的不知道得多少,同学相信你是刚刚编出来的,对不对?那么他会有一种责任心在编,责任心去做,我一定好好把题做对了,告诉刘老师这道题得多少,因为他都不知道得多少,很有意思。

那么说一,我们举个例子,比如3/7×18,我一定会问同学,谁说3/7×18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同学都会说,老师,3/7×18表示18个3/7是多少,我会说,说的对,说的对,但就是不够明确,谁能够更加明确的说一说3/7×18它表示18个3/7在干嘛,在干嘛,这又有同学说,老师它表示18个3/7在相乘,于是又遭到其他同学反对,课堂尚有同学认识的交锋是非常好看的一件事情,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吧。同学说老师不对,应该是18个3/7在相加,我会夸张的表扬,多好,大家看,明明是一个乘号,明明是一道乘法题,可是它却表示几个3/7在相加,而且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又一次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我还可以说,同学们,3/7×18,既然表示18个3/7在相加,我们能不能把它还原成,还原成这个加法算式呢,小孩说“能”,于是我就带着同学们去加,这么说,3/7+3/7+3/7+3/7+3/7+3/7+3/7+3/7+3/7+3/7,大点声,+3/7,快点,+3/7+3/7+3/7+3/7+3/7,学生读完以后,我这叫习惯性爱挖苦他们,当然有的老师说不许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我想:善意的,不是不可以。我怎么挖苦他们呢,我说你瞧瞧你们,读18个3/7就累成这个样子,你们听听我怎么读,小孩就充满了意愿,充满了期待,就听听老师怎么读,我就站在那里,站的很直,我认真的读,大家听,听我怎么读,3/7×18,小孩一听,这么读,就立刻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这么读我们也会,是吧,就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读法他就感受到,那个读那么麻烦,这个这么简单,甭说写起来那么麻烦,这个这么简单,甭说计算起来那个也那么麻烦,这个一定很简单,对吧。 我还会说同学们,尽管大家读18个3/7相加,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你们还得感谢我,还得感谢我,学生们一脸茫然,凭什么感谢你,他甚至说‘为什么感谢你\',是吗,把我们累成这德行。我走向黑板前,指着最后一个算式,我会跟他们说,因为我没让你们加这个,比如说2/5×100,学生一听,就崩溃的笑了,2/5×100,到读100个2/5相加,不见得累成什么样子了。就通过这个波动,充分感受到分数乘整数是这样的简便,这样的可爱,它和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和整数乘法是那么有着密切联系,就能够促进他在迁移中学好新的知识。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第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我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 【案例1】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这是我曾经上过的一节二年级的课,认识厘米,这是我两年前备过的一节课,在这节课老师们知道,我们总有一个内容,一个环节就是指导同学用刻度尺来测量一些小的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当然都是整厘米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用尺子测量时候,我们都千叮咛万嘱咐的去讲,什么呢?一定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把物体一蹲,放在零刻度线上才能量准,甚至有老师说不放在零刻度线上就不能量,就量不准,这话要说对,也对,但是总是有点绝对,对是对的,绝对就是错的,为了打破这个定势,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 我可以拿出一个纸做一个尺子跟同学们说:同学们,小明也有一把这样的尺子,他也会量,但是小明他们家遭遇一场不幸,很大的不幸,什么不幸呢?就是他们家着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把他心爱的尺子烧坏了,于是我就拿出打火机对着这尺子一端,我这一烧,就把它烧坏了,然后把它捏灭了,就变成一把破尺子。我问同学,好端端一把尺子烧成了坏的,破尺子,同学们,你们说这把尺子还能量吗,老师您猜猜,学生说还能量吗,一二年级的小孩多数都说不能量了,但总有个别同学,老师能量,能量,为什么能量,破尺子为什么能量,“老师,因为你还没有烧光”,因为你还没有烧光,是不是?还有小孩说话更简便,“还够”,站起来就说还够,咱们都能懂他意思。但也有小孩表达特别好,“老师您看,您烧的是那一头,那头烧坏了,没有了,这一头您没烧,这头没有烧,那零还在”。零不是刻度,零不是起点,有起点就能量。

学生说得特别完美,于是大家就信服了,对,还能量,我说“大家表现特别好,这样一把破尺还能量,多好啊!我接着说,但是小明他们家太不幸了,又着了一场火,我就把打火机放到这一端,放到这一端,然后把它打着,我上课的时候不用课件,就是直接去烧,小孩一看特心疼,真烧啊,因为我觉得小学生从上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估计绝大多数小学生,没有见过数学老师在课上拿出打火机来,现场来把自己的教具给烧毁的,没有的,所以我会给他一个很强烈的印象,这时候我烧成这样了,我就问同学们,真就成一把破尺子了,你们说还能量吗,小学生几乎都说不能量了,但是我会等待,会启发,他们渐渐明白过来,我会说“能量”,有的孩子大声说“老师能量,零刻度线没有了,零不在了,咱们拿3当0”,我们就会把打火机放在上面,让他们研究,如果这边对准3,那边对准8,那么这个打火机长几厘米,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说明为什么是5厘米,老师们,千万别小瞧学生,也同样别小瞧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潜力是非常强的,是非常深厚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平台,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他们真的会在我们的舞台上,能够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要敢于相信他们。

在这个活动当中,我觉得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备课的时候,设置这样一个情景,来帮助同学们克服定势。什么定势,一定要从零刻度开始量,不从零开始量就不准,这就是一个定势,克服定势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案例2】

再举个例子,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程改革以前,我们教材里是没有这个内容的,课程改革以后就完善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也就是讲三角形,如果构成三角形的话,那么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的,但是中学还讲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我们小学只讲这个,那年我们去参加北京市的京城杯大赛,青年教师就犯了这样的错。我们设计这个练习,我是挺满意的,请大家看一看,三角形一条边长12厘米,其余两条边的和是14厘米,这两条边,分别是几和几厘米,这道题既有一定的开发性,答案不唯一,所以我们觉得这道题很好,同学往往说,1和13,但是就遭到其他同学反对,因为1+13等于14没问题,可是1+12,恰好等于13,是不能构成三角形的,解决一个难点问题。14,同学会说2和12可以,然后3和11可以,4和10可以,5和9,6和8,7和7,都可以,挺好,下面数学模型,很完整,但是后来我认为,虽然这题编得不错,课堂教学试讲效果也很好,但是有一点不完美,什么呢,虽然同学认可,比如说

3、

11、12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11大于12,3+12大于11,11+12更大于3,但是这只是理论上来说明这三个数据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但是这三角形什么样的,小学生没看到。

而我们数学特别讲究数形相结合,这节课本身又是节形的课,可是同学们又没看到这个形,你说是不是个缺憾,如果让同学看到一个一个三角形,那该多好,这时候我就想到这一点,于是在家里面试着画了几个三角形,画完了以后一看特别好看,我们请大家也看一看。这是我们给定的那条边,那条线段,长12厘米,第一个三角形,就是2,12和12,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三角形,还是一个躺着的等腰三角形,

3、11和12;4,10和12,然后5,9,12;6,8,12;还有7,7,12,7,7,12当然也是个等腰三角形,像房屋脊,像红领巾,那么那边和它对称,就感觉到了,要不然他不容易感受到这一点,左边和右边对称的,意思就有8和几,9和几,11和几,12和几,打算跳着,排山倒海一样,我们还会用一条曲线,把它们围起来,问大家怎么样,好看吗,都说好看,然后像什么,像什么,老师猜猜:同学们说像什么,不少老师说像鸟巢吧,我们上这节课在五年前,那时候还没鸟巢呢,同学们都爱说什么呢,我不知道你想到没想到,我们在试讲的时候和上课的时候,小孩都爱说像汉堡包,就是小学生对吃的总是那么情有独钟。

当然也有学生说像帽子,像鱼网,在北京的孩子容易说出来,外地的孩子,兄弟省的孩子不容易说出来,北京的孩子能够说出来像什么,像中国大剧院,当我们把中国大剧院打出来以后,同学们就“哇”,那种感觉,特别神圣,特别神奇,特别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它的价值,老师们不用多说,这种心情,这种情感的升华,对他发展来讲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还出示一个从空中勾画出中国大剧院的情景,更让同学感受到它的魅力无穷。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第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案例】

我听过一次课,有一个老师,讲对称图形,他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有问题,我就针对他这个问题,给他提了些建议,老师们看看,我给他提的建议是一组电子表盘,大家看,老师们最好不要说,他是对称图形吗,不太好这么说,婉转一点,退一步说,说什么呢,大家看,这是一个电子表盘,如果把这个电子表盘也看作一个图形的话,你们说,它是对称的话,可以这么说,松散一点,宽松一点,老师们看,20点20分,20时20分是对称图形吗,是对称的吗,当然不是,虽然20和20是全等的,它们平移可以做到完全重合,但是对折,老师们想一下,对折以后是不能做到处处完全重合的,所以20时20分不能说是对称的。 好了,我们看第二个图形,20:05是不是?当然20:05是,老师们可以想象到,同学们也能渐渐想象到,从中间对折以后,0和0没有问题,图形没有障碍,2和5,2不等于5,但是想象,就要靠想象,把那个5对折过去,或者2对折过来,它们居然可以做到严丝合缝,所以说20.05是对称图形,没有问题。12:51是不是呢?应该说“也是”,对不对,12:51也是;第四个,18:18是不是?很多同学,因为这是我的建议,我没有见到同学怎么说,可能有些老师会觉得18:18不是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以后不能做到重合,但是您再换个角度思考,现在我们不左右对折,我们上下对折,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处处完全重合了呢,没有问题吧,所以我觉得,我的设计意图就在这里,因为我发现那个老师的问题统统在于他所出的全部图形无一例外都是左右对称,什么蜻蜓,美丽的蝴蝶,还有什么埃菲尔铁塔,北京**城楼,还有小衣服,小房子,还有一些,有一些京剧脸谱,还有英文字母,大写的T,A,还有些汽车的车标,什么大众的车标,本田的车标,甚至还有一些国家的国旗,越南的,朝鲜的,多了,琳琅满目,二三十个,没有一个是上下对称的。 更没有斜着对称的,都是左右对称,左右对称,尽管这个老师,整个课程我听到,没有谈到一个左右二字,但是他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你给同学一步步带入一个误区,“对称”都是左右对称,这就十分有害,对完整理解知识是有害的,对吧,我们再看这个11:11,这个没有问题,人家还有两条对称轴,对吧。这个我简单说一说,我们讲圆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其余的老师开始导入很好,他出示这样一个图形,一个正方形,上面有8个同学,然后中间放一个篮筐,说同学们往中间投篮,投沙包,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学生当然说“不公平”,因为远近距离不一样,老师说,请你设计一个图形,设计一个游戏,它就公平了,于是,同学们说:老师,咱们设计一个圆就可以!于是呢,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圆,为什么圆就可以呢,同学们就会说,圆从边上到中间距离相等,所以它就公平,老师说认识得很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的认识,这不挺好吗? 但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于他留给同学一个定式,一个误区,什么呢,做一个游戏,圆是公平的,正方形就一定是不公平的,我觉得这个点带来的就是有害的,所以下课以后,我给这个老师提建议,我说呢,我建议你临下课的时候,你把这个内容再拿出来,跟同学商量,还是一个正方形,还是站满了8个同学,向中间投沙包,能不能做得公平一些呢,我估计同学会说,这是我估计,同学会说“老师别像刚才那么站了,咱们一边占俩,站得让它对称了就行了”,其实就是以正方形的中心为圆心,画一个不大不小的圆,使这个圆与正方形有八个交点,同学站在八个交点上,就符合要求,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站的点是交点,因为它是圆上的点,所以这个游戏公平,它又是正方形上面的点,所以它符合游戏的规则,它就双重性,这有什么好处呢,用我的话说就是死题救活,就是你把原来不可能正确的东西,把它转变一下,让它变得公平了,让他觉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变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死的,我觉得这对同学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这个圆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只要不大到顶点上,或者和它相切就可以了。

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 大家看,这是一个表盘,很可惜,是一个残破的表盘,上课的时候我们给同学提出要求,就是说有这样一个圆形的表盘残片,请你能不能够想办法测量测量,计算计算,求一整个表盘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我们上课的时候,是发给每个同学这样一个残片,不是光课件上,屏幕上出现一个,是每个同学发了这样一个残片,让他想办法去得到这个残片所在圆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老师你也可以考虑考虑,六年级的同学,面对他学过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后,他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同学的分发很多,给老师们汇报几个,比如说量量6到8这条线多长,或者6到7这条线多长,量量7有多长,乘以12就可以,如果要觉得不够精确,就量小的刻度,直线距离有多长,再乘以60,那么这就很接近它的周长,就像刘辉的割圆术,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呢?还可以把6这个刻度线延长,把8刻度线也延长,延长以后,理论上一定会有一个交点,那个交点就是圆的圆心,这样就有个半径,还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我想的,就是让同学们去自主的合作,这个办法同学们特别容易想到,他自觉的从两个层面、三个层面,五个、六个层面拼一拼,他们想用自己手上的残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圆,所以满盘都是

六、

七、八,那没关系,那是非本质属性。

事实证明,同学们还有自己的方法,他们说“老师我可以把这个圆形的表盘放到一个大纸上,拿铅笔描,我描出这个边以后我错一点再描,错一错再描,这么错着可以描出一个完整的圆,就好办了;还有同学说:老师,我把表盘放在一个尺子上,对准零刻度线,把6对准0,然后再尺子上这么一滚,这么一滚,就滚出了6到8这段弧,滚出了6到8这段弧有多长,然后乘以6,多精确,多好的创造力!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练习方式,可以大大的激活同学的思维和他的想象,当然各种方法,我们可以分析,无一例外的都是同学们通过多角度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找到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那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最后,谈谈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注隐性需求,什么是隐性需求呢,就是他明明应该有这个需求,但是他就是说不出来这种需求,这个靠老师,靠老师去发现,靠老师去预见是很重要的。 【案例】

我们举个例子,小数加减法,这是去年5月份,我们区北京小学于萍老师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第九届年会上了这节课,效果很好。这节课里几个亮点,其中有一个想向大家汇报,与我们今天的题目有关的,就是它的倒数第二个练习,倒数第二个练习很简单,就是两道题,竖式计算的题,那么在这里,我出示了五个字很重要,小数点对齐,大家不难发现,小数点对齐是小数加减法法则当中的关键句,重点句,我还想和老师们进一步谈到,您说小数点对齐这五个字,这五个字,您觉得其中哪个字最重要。 56:51 当然也许老师说点最重要,没有点没法对,也有老师会说齐最重要,因为齐是目标,我觉得都有道理,我自己觉得“对”最重要,因为“齐”是目标,“点”是主体,但“对”是过程,“对”是行为,不对是齐不了的,要想“齐”就得“对”,我不是做文字游戏,更不是说绕口令,为什么我去研究字和字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它能说明法则的特点,也说明我们教学的规律,小数点要通过“对”才能“齐”,“对”是为了“齐”,举个例子,就很像我们老说小学数学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吧,比如说渗透两个字,我们怎么理解,我通常这么理解,渗透什么意思,渗是为了透,透是目标,渗是手段,要想透就必须渗,没有渗的方式就达不到透的效果。我还得举个例子,比如说下雨,一阵急风暴雨,哗下来了,轰一个闪电,很快雨过天晴,彩虹出现,您说这种雨能透吗,不能透,拿铁锹照着地里边挖一锹,表面一层湿的,底下全是干的,大部分雨水都顺着田边地沟流走了,因为没有用渗的方式,只有那个小雨不断的在下,这种雨就透了,一点雨水都没糟践,因为它是用渗的方式进行的,这就是渗透的特点和它的规律。 如果我们了解下雨这个特点了,我们就知道,那我们渗透是一种思想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想起来了我就渗透一下,忘了就忘了,不是,应该是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的一点一点的渗透才能达到效果,是不是这样?那么小数点对齐也是这样的,“齐”是目标,“对”是过程,但是学生关于这个对字,他缺什么呢,缺两点,第一,他缺‘对得齐与对不齐\'的对比,也就是我们课堂上呈现的都是对的齐的,很少出现没对齐的,这点就不好,为什么呢,就是你老讲对齐,对齐,对齐,你没有呈现一个对不齐,他就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对不齐,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小孩子从生下来到现在就没见过谁长胡子,他所见到的,甭管男人女人,都没有胡子,然后课上您跟他讲:同学们,我们现在所讲的,我们所见到的人都没有胡子,他依然不懂什么叫没有胡子,他不懂,对比,你非得拉着一位有胡子的,比如咱们把马克思,马老先生请来,是吧,把恩格斯请来,他一看这是什么,老师说这是胡子,他看了这个,他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我们没有胡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缺对得齐和对不齐\'的对比;第二点缺什么呢,他缺一个“对”的过程,上课老师讲“对齐”了,对齐了,太草率,太轻率。

同学们看着小数点对齐,一点完事,有的老师很重视,我看见过,拿着粉笔在小数点那使劲点,大家看着,看着,看着,小数点对齐,把粉笔黏的黑板直掉渣,哗啦哗啦往下掉渣,就要强调它的位置,意图很对,要加强,要拉长这小数点“对”的过程,让他感受“对”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知道,在这两点上是做足了文章的,请大家看,这是第一道题,5.73-0.6,竖式,5.73-0.6,然后把减数0.6,放到平板大卡车上,请司机叔叔拉过来,老师会说一句话,同学们,当司机叔叔把0.6拉过来以后,请你注意,你觉得什么该停了,你就要高喊一声停,司机叔叔一定会把车停过来,当然老师不能这么说,不能说你觉得什么时候小数点齐了,对齐了,你就喊停,那是不是就太直白了,“现在准备开始”,老师们你想,学生能不全神贯注的来关注这辆车吗,是不是,老师一按鼠标,车就开过来了,结果无人喊停,车居然静悄悄停了,老师就很诧异,就问同学,谁喊停了,谁喊停了,同学们一脸的委屈,没喊停,没喊停,可不谁都没喊,没喊它怎么停了,同学们纷纷举手来辩解。

“老师老师,没举手,没喊停,就是司机他错了,他错了,他把这道题当成整数加减法了,整数减法末尾对齐就行了,它现在是小数减法,小数减法不能看末尾,得把小数点对齐才行,司机错了”,老师说:对了,大家解释很好,那怎么办呢?同学们说,让他接着开,于是车接着开同学们喊“停”,这时候小数点对齐了,相同的计数单位也都对齐了,数位对齐了,我们可以把汽车隐去,原来那条公路就变成了一条横线,把这道题可以完整的做完,并简单说说计算的过程。第二道题也一样,12+0.43,把0.43放在平板大卡车上,依然把它拉过来,然后学生这时候喊停、停、停,学生们越拼命喊停,这个车我行我素,径直的开了过去,于是呢,老师说“怎么开过去了”,你们喊停了吗,学生们说“喊了喊了”,“停了它为什么不停呢”,学生纷纷又要去解释,老师说:等等,把手放下,咱们听听吧,司机叔叔有话要说,看看司机叔叔怎么说,司机叔叔说12没小数点,怎么对齐,我这个小数点对齐,那个12没有,解决了整数和纯小数相加减的一个难点问题,同学们纷纷说“老师,那12有,12有小数点,就在12的右下角,整数的右下角,个位的右下角有一个小数点”,老师说“对呀,那怎么办呢”,同学们说“倒回去”,就让倒回去,于是车倒回来,同学们喊“停”,这时候停住了,就可以做一道加法题对吧。

这个内容,这个设计出了以后,无论在北京市,还是在洛阳上现场课的时候,效果都非常好,同学们的反应,老师们的反映都非常好,后来有老师问我,“刘老师,您怎么想出这个主意来的,把0.43,把0.6放在平板大卡车上,上司机叔叔拉过来,您怎么想的”?我跟这些老师说,“说实在话,我二十多年前,讲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课件,没有大屏幕,没有这么好的科技手段,那个时候我用的是什么呢,就是一张大白纸,八开的纸,这样大的纸,那么大的纸,拿刀子裁成四五条,每个条上拿毛笔写上几个数,什么12.3,0.42,1.8,5,0.06,写上这么几个数,上课的时候这手拿一纸条,这手拿一纸条,就这么来回移动,这种错,然后他说“什么时候该加了你说加,什么时候该减你就说减,就是这么做,特别朴素,但是特别实用,就是这么做的,那时特别简陋的,现在条件好了,有钱了,高科技手段也多了,所以就能把这事不仅做得有效,而且很漂亮,很有观赏性,而且同学们看了很舒服,很可爱。”

我觉得锦上添花这个效果非常好,老师们,我想最后用一句话来作为我的结尾。

这个不是我说的,是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的,他这样说,他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当然我想人家波利亚的意思也不是说老师讲什么都不重要,都不重要咱别讲了,打铃上课进门,40分钟出来不就完了吗,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我是这么想,如果我们老师讲什么、怎样讲能够根据学生想什么和怎样想来设计和调整的话,那么我们老师的讲也一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推荐第4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这一讲的学习里,使我认识到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很重要,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授课。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里,教师应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兴趣培养。《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这一讲讲的恰到好处,小学数学教学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门见山的教学学生不一定感兴趣,如果在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了,教学的效果就达到事半功倍。

因此在教学中,以讲故事,游戏引入或是直观教学的引入都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新知感兴趣。

推荐第5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猜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蜜又甜。猜一猜它是啥? 生:月饼。

师:好!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有几个大月饼?(4个)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2个。

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1个。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一个月饼的一半。

师:月饼的一半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内容。(板书:分数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一个月饼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好的方式表示,可以和同位商量。

生:窃窃私语,在酝酿着,思考着,设计着,各自的方式。

师:你设计表示的方式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们想用0.5表示。

生2:我们想用1÷2表示一个的一半。

生3:2/1。 生4:1/2 生5:„„

师:生1的0.5也很好,用学过的方式,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呢?生2的1÷2是一个算式也行,但还不够满意。生3的2/1我的理解是2个月饼分给1个小朋友,不行。生4的1/2你告诉大家理由;上面的1表示一个月饼,横线表示将这个月饼平均分,2表示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师:回忆以下,说一说你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2来表示。 生1:吃西瓜。如:把一个西瓜平均2份,表示其中的1份为1/2。

生2:切蛋糕„„

生3:折正方形的纸„„

师:指导学生涂出书中图的1/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1/2的意义)。

„„ 在这个片段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孩子们爱探索的心理需求,引导探索,“每个人分这个月饼的一半,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半就用1/2表示。再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选择判断等活动。

推荐第6篇:数学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数学组 姜尊烽

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很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而我随着他们在成长,也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要想把课上好,除了备好课,上好课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我将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简要的分析如下: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现我担任高二(10)、(11)两个班学生数学课,这两个班都为理科普通班,共有学生97人,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非常地被动,而且一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一般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都想考大学,将来进一步深造报效祖国,但学习态度时好时歹不能坚持,尤其是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习惯、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改善,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做好预习

2、上课听课效率差,注意力不能集中人在教室心不在教室现象比较严重

3、数学笔记习惯照搬抄老师板书不动脑筋,甚至以记代“听”,以记代“思”

4、作业是边翻书(或翻笔记)边做的,作业抄袭学生较多

5、考试没有信心,怯场,不注意审题,时常出现看错,看漏现象。解题速度慢,不能科学合理地解题

6、学生基础普遍不扎实,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等。二.对策分析

1.发挥引导作用,抓住学法指导的首要环节 ①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② 加强听课方法的指导

③ 加强记数学笔记方法的指导 ④ 加强做作业方法的指导

⑤ 加强应考能力的指导

2.发挥主导作用,抓住学法指的主要环节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善学”、“乐学”、“会学”,进而“主动学”、“创造性学”,从而达到“持续发展地学”。反之,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差,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是学法指导的主要环节。

① 创设问题情景,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② 暴露思维过程,启示导学 ③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促进导学

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完整有序的知识结构、学生往往会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发展意义识记能力。

3.加强教师个人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有效性。不断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学习,学会用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并向优秀教师学习请教,提高个人业务素养。

4.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搞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和谐度。

5.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还要更加努力,关心和帮助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努力吧。

2013年7月10日

推荐第7篇: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学习了《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我颇有感受。老师以他平实朴素、幽默风趣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从几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学情分析。现将我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因素至关重要。我们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教学设计要有学情分析,但对于怎样备学生,怎样进行学情分析,往往片面地理解为就是学生学过哪些,会那些,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知之甚少。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明白学情分析的真正含义。学情不光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需求、思维需求、解决问题的需求、内心需求等方面。一节课怎么设计,怎么上,不能只以教学内容、知识要点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就是学情分析。我们要努力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由关注教师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这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二)关于教学设计时的学情分析,这恰恰是我的薄弱环节,甚至是在进行实际教学设计时,常常被我忽视的一环。在实际备课和教学设计时,我常常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来设计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通过学习讲座,我才认识到,这样做是很不对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其实仍然是应试教育时代以“知识”为中心,以“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老师关心的是这节课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会做什么样的题,而对于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却很少关心。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从不考虑。而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了又讲,重复了又重复,而结果收效甚微。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通过反思,看到了差距和不足,我一定要把这次培训所学,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去,努力改变教学设计,改变课堂面貌,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8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作业一

通过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谈谈你在写教学设计时,关于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太兴小学

1.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情感动力。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展示几盒磁带,问:同学们,谁能把集合磁带包装,用的纸最少?同学们争先恐后看如何包装。这时老师引出新课;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

2.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知识需求,是指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这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3.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上课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

4.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教学中,如果探究的方法不对,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错误的知识。比方,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如果老师只注意到进行加减时,只考虑数位对齐,而不考虑怎样才是数位对齐,并对齐让学生研究,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在计算中形成末尾对齐,因为在学习整数加减法时学生对这一规则已经根深蒂固了,老师不注意这一点学生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误区。

5.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个好的练习方式,可以大大的激活同学的思维和他的想象,通过多角度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找到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那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6.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隐性需求就是他明明应该有这个需求,但是他就是说不出来这种需求,这个靠老师,靠老师去发现,靠老师去预见是很重要的。

推荐第9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作业二

通过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说明你是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

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 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推荐第10篇:作业一:《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作业一:《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在此次的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中,我有幸学习了刘德武老师做的《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讲座,令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正如开篇所引用的那句话,刘老师从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等三方面详细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

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列举了很多详实生动的事例加以详细说明,从而为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展开相应的教学设立了有效的学习榜样和可行的教学模板。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得了,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得了,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对吧,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

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第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我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

第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第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六,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注隐性需求,什么是隐性需求呢,就是他明明应该有这个需求,但是他就是说不出来这种需求,这个靠老师,靠老师去发现,靠老师去预见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灵活运用专家和学者给我们的宝贵教育教学经验,但同时也应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更好的促进自己在教书育人上的全面发展。

第11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作业一

浅谈做好学情分析与精心设计教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生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第一, 诊断学生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新技能时要与以往所学知识有联系,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迁移形成新的认知。对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如何,就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首先考虑的。

第二, 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第三,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在设计“数线段”的实际问题前,对“关于5个人握手问题”我做了学生访谈。

小明过生日,他邀请了4个朋友来吃晚饭,席间小明提议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他们相互握手一次,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汇报)

学生方法一:五个同学一组围坐一圈,学生

A与其他4名学生握手记住自己的次数(4);同学B与其他三名同学握手记住自己的次数(3);依次握手计算出4+3+2+1=10次。

学生喜欢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解决握手问题时,能按照数线段的基本方法来安排活动。他们在此基础上还画出了示意图。

学生方法二:用五个手指来表示:大拇指和其他四指4次,食指与余下其它三指3次,中指与与余下其他两指2次,最后无明指小指1次,共10次。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手,将数线段的原理表现出来,可谓巧妙。

学生方法三:用5个数字的排列、组合来计算出。 1 2 3 4 5 1-2,1-3 1-4, 1-5; 2-3, 2-4, 2-5; 3-4, 3-5; 4-5.

4+3+2+1=10次

学生方法四:直接画5点共线的线段图来表示。 学生方法五:直接画出5点不共线的点线图表示。

从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方法的差异。从实际体验活动——用手指代替——用符号代替,体现着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过程。

此外,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有力保障。如在设计二年级探索周期问题时的数手指游戏:

先跟老师一起数数,按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的顺序,再考考同桌,数到某数时时,在哪个手指上?„„

例如:8-中指;15-小拇指。课后和你的同学、你的家长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五指游戏可谓巧妙,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人人都有的手指作为学习资源,在游戏中感悟周期为五的数字排列,余数与周期(五个手指)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高,保证了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做好学情分析,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

第12篇: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感

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感

在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时,其中的互动话题中多次提到“引入文化”,即数学文化, 狭义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指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我们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更要让数学课留下“文化的印迹”,听专家讲过让数学文化真正在小学课堂落地生根,让数学文化价值素朴二平和地流淌于学生心灵深处,是广大教师苦苦追求、深深困扰却终未落到实处的问题。在平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课程内容的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要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要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要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理性精神和方法魅力等,我们要让“文化”与“课堂”有机结合。

第13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与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本单元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学情分析: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学生易错点:

学生难找准观测点。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学生易错点:

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数时,才达到简便的作用。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材分析: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而这单元的内容是在这些基础上教学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易错点:

按要求求小数的近似数。

第五单元 三角形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上期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知识秘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还重视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学内容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并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易错点:

学生画高存在问题。

第六单元 小数加、减法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计算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集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根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能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学生易错点:

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当位数不够减时,计算出现的问题如:50-4.12

第七单元 统计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展现数量的增减变化,除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体会它的特点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感受、体会它的增减变化。 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统计教学的积累下,能较轻松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而且,只用画点、连线就可以了,制图比较简单方便。 学生易错点:

学生描点的时候存在问题,而且有些同学忘了标上数字。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关于数学广角的安排,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它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借助围棋盘来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易错点:

几种不同的植树问题混在一起,学生比较容易混乱。

第14篇:学情分析

触摸春天;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但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所以要让学生通过一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永生的眼睛;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生命 生命: 四年级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花的勇气: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他们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所含着的情意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6分钟)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好,听我讲个故事,听后给这个故事加个合适的题目。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视力正常的人接连摔了几跤,而双目失明的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

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

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的故事的,题目叫――17 触摸春天(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请说一说你们的疑问。(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的?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春天怎么触摸?……)

二、引导初读(10分钟)

1、我知道你们已经按捺不住读课文解决疑问的心情了,那就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不动唇、不出声、不用手指读,只用眼睛扫视,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跳过去,不回读。时间为2分钟。读后说说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触摸春天的。

(1)自读

(2)反馈,板书:安静

盲童

(3)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是两个齿的钉耙锄地――有两下子啊!随着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对安静为什么要触摸春天的问题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2、大家默读课文时遇到的不认识的字词,请自学解决: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拼音读准、记住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初读(16分钟)

1、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记住了吗?(投影出示)

盲童 小径 流畅 权利 磕磕绊绊

一瞬间 弧线 飞翔 缤纷 清香 袅袅

(1)先自由地读一读,不会读的字词可以看看课文里的拼音。

(2)指名读,读错纠正,

(3)齐读。

2、生字词读准记住了,就为读通课文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再抓紧时间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一会儿和杨老师比赛读书,好不好?

(1)自读

(2)比赛

哪些同学想和我比试比试?请举手的同学都站起来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的挑战者们,你们和我谁先读啊?

四、指导写字(8分钟)

1、课文我们暂时先读到这里。课文中有些词语不但要能准确认读,而且要能正确、美观地听写。(投影出示词语)还认识这些词语吗?齐读。

小径流畅磕磕绊绊权利

弧线飞翔一瞬间缤纷

2、请你们认真观察、分析、记忆字形。

3、在今天所学的生字中,“弧”比较难写。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弧”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瓜”的“竖提”中的竖是这个字的主笔,要写得垂直。“弧”这个字才端正美观。“瞬”容易写错。这个字的倒数第二笔是“竖折”。

4、听写生字词。

5、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词语自改,正确的打Ⅴ错误的订正,并在写的美观的字上加★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通过读书,对安静为什么要触摸春天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了吗?其实要想全面准确地弄懂这个问题,必须要到课文中找到描写安静触摸春天的语句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才行。这个工作,我们到下节课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1分钟)

上堂课同学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听写了生字词。这堂课我们抓住描写安静触摸春天的语句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和安静及作者来一次心灵对话

二、读书感悟(30分钟)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语句具体描写盲童――安静用手和心触摸春天的。(1分钟)

1、请看屏幕:这就是课文描写安静用手和心触摸春天的语句。你们找得对吗?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些语句(配乐),请你们边听边想像安静触摸春天的画面。(2分钟)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二)假想阅读,体情悟道。(分钟)

假如你现在就是安静,自由地读读这些语句,做做触摸春天的动作,抓住红颜色的词语体会体会当时的感受。

1、指名读第一语段。上台做“穿梭”的动作;回答:从“穿梭”“极其准确地伸向”你感受到什么?再读这个语段,把刚才说的感受读出来。(板书:伸向)

2、指名读第二语段。回答:“竟然”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上你体会到什么?她以前抓住过蝴蝶吗?从哪里知道的?(在安静指间扑腾的蝴蝶在安静的心中不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机勃勃的春天啊)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语段,把刚才说的感受表达出来。(板书:拢住)

3、指名读第三语段。回答:安静的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要张望啊?再读这个语段,把刚才说的感受表达出来。(板书:张望)

4、她双目失明却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还能抓住睁着眼睛的花蝴蝶,但又放飞了蝴蝶,明明眼睛看不见蝴蝶,还要张望蝴蝶,你们说安静的 “神奇的灵性”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三个语段体会体会。(板书: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把自己当成课文中描写的人物,读书体会,是一种很好的读书学习的方法。课文除了描写安静触摸春天,还描写了作者的表现,杨老师已经找出了这些语句。请你仿照刚才的读法,把自己当成作者,读读这些语句,想想我为什么一直没有惊动安静?

屏显有关语段:

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小结感悟。(1分钟)

作者用细腻地语言描写了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句话点明了作者要向我们表达的中心。让我们一起朗读这句话。

(五)读写迁移。(4分钟)

同学们还记得我第一堂课给你们讲的故事吗,请你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试着给这个故事写一个点明中心的结尾

走路的启示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视力正常的人接连摔了几跤,而双目失明的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我看到路却不断摔跤呢?”盲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你有明亮的眼睛,而我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不解了。盲人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相反,因为看不到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

视力正常的人听了连连点头。

(他想:走路如此,做其他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啊!无论自己多有把握的事情,也一定要步步为营,千万不要因为过分自信而使自己陷入疏忽之中,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在自己最有把握的事情上遭到失败。)

(六) 语言积累。(4分钟)

多美的课文,好好读读,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等一会儿,我们看插图试着背背。

三、引导实践(1分钟)

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课后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小报。下周交流评比。

附板书设计:

17 触摸春天

伸向

生活

安静

合拢

蝴蝶 热爱

春天

(盲童) 张开

生命

张望

创造

自己 多彩

第15篇:学情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结合自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体会,谈一谈高职英语教学的模式

一、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导致学生丧失学好的信心)、(基本技能较差)、很多学生想学,却

无从下手,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

2.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了高考的他礼盒方向,产生了很大的惰性。

3.多数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对未来很迷茫,没有远期的目标和近期的目标,而且对自

己的认识不清,不能自我定位,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为了能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我做了以后几方面的工作,采取了以下方法:

1.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英语资料,优化教学内容,更好的增强师生

的教与学的互动。

2.围绕日常对话创设情境:课本每单元的听、说部分都围绕一个话题,如:打招呼、邀请、

致歉等,先鼓励学生朗读句型、增强语感,然后组织同桌进行简单的问答练习;最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创设情境,编演对话。

注:可能有的学生说不出很多的句子,但还是以鼓励为主,树立自信

3.利用英文影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很多的学生都喜欢看电影,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语音室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国外的风土人情。

4.设计开放行的主题作业: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分工合作等方法完成作业。比如:讲到找工作这个话题,会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个人简历,以小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招聘会等,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5.采取了过渡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让学生写书面作业的模式,避免了作业抄袭雷同的现象。而是将课本每个单元的任务下达学生,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独立完成(网络、图书馆等),并将他们的每项成绩根据相应比例列入到最后的期末总成绩中。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第16篇: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优秀率偏低,尖子生还没有发挥水平;低分较多,两极分化的距离还没有缩少。通过整体的分析,反映了学生在复习中,基本上能领会课堂的要点要求,一些知识点在堂上反复出现的,掌握得较牢固,但是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与课后的练习有关,说明了部分学生对课后的练习作业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而且,解题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另外,对于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和句子的构成,学生的遗忘率也很高。

今后的教学措施

针对目前学生状况,要提高成绩,首先要端正学生思想态度,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同时,一定要确保课后的“自我消化”环节,尤其是中上层学生,只有通过练才能达到知识的巩固、才能学会灵活运用、才能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才能培养独立的解题能力。结合实际,我的具体计划:

首先,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但改善方法。

分三步走:

1、加强听力方面的练习,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多给学生开展听力训练,平时组织学生定期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强化单词的记忆,并结合目前的情况,对优生及中上等的注意培养他们对一些多义词、兼类词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基础题的解题水平。

3、抓好语法的分类复习,在此过程中,就当前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开展进行,通过分析试题,教会学生学会归纳知识并如何把识记的内容用于实践中,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学习素材和帮助,关注不同层次。我们考试中反映出优秀率很低,因为平时没有把重心放在对于他们的帮助上,这些同学只学习这些基础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有学习热情和能力需要被关注。每班还有十多个同学在30分以下,这些同学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一方面需要我们静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促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课后加强辅导,针对他们的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在英语学习中渗透语法意识,比如动词填空、选词填空等题目,其实非常需要学生的这种意识。不要注重语法规则的介绍,要注意语言中语法的感知。

第四,关注英语语言能力培养。重情景、重交流、重表达,让学到的英语真正能用。书面表达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是学生组句的能力差,语法漏洞多,不会审题的原因,所以在以后要重视对作文的评讲及优秀范文的分析。

第17篇: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张治中

本学期我担任四(1)班数学教学工作此班共有学生57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7人。本班主要来自由上宅、下宅、断桥和大路等自然村年龄大部分在12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小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男女生比例正常。由于来自各村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家庭背景,开学初就学生的基础进行了摸底,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十五,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三十五。本人本期接手任教该班的语文课程。就一月多的观察和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一点素材,现逐一分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

1、两极分化严重;

2、基础知识较差。我们在阅卷中发现,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之差让人不可思议;

3、概念理解没有到位;

4、缺乏应变能力;

5、审题能力不强,错误理解题意

二、优等生和后进生分析

本班优等生,学习习惯教好,能自觉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能及时复习,考试成绩较好实际教学中由于这类学生‘一好遮百坏’,平时在班级管理的时候办事能力强,可以帮助老师去做许多事情,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会‘从宽’处理;本班后进生就是一些学习差、爱调皮、不团结等待特点,往往大家会孤立、不爱搭理、放任自流他们,特别有的时候花心思去教育也没有显著的成果,班级由于各种的因素如家庭的因素,以前老师教学方法,学生智力等因素造成本班级的后进升比例较大,管理难度也很大,如本班级丁紫祥,徐毫,徐天水等同学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也很少完成,给班级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并且还有些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还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不遵守校纪校规的现象,还有小偷小摸,打架等现象这些习惯都影响着他们学习成绩。

三、后进生(吵客)怎么抓

后进生在性格上有一定的共同性,比如:敏感、自卑、缺乏信心、活泼、爱闯祸、有创造性的想法等。在教育中要根据每个不同的性格进行引导和教育,下面谈一些通用的做法。

1、平和心态、公平看待每一个学生

针对本班级后进生要多一份宽容的心态,每一个都是优等生,只是暂时他落后了,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后进生。应该公正、公平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没有把他当做后进生来对待,对学习中可以适当进行照顾,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不能和同学一起孤立他们,这会造成学生更加缺乏自信,任其放任自流。本班如周奇我对他很尊重他有什么委屈他会主动跟我交流,把这些强势的学生消灭掉就是要用心去感化他,本学期来象他这样的同学打架的事情明显减少了。

2、多创造机会、适当放大闪光点

就象我们应局长说的一样要把所有的学生都看成玫瑰花那么心理有多么的舒服,创造机会、适当放大闪光点。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使后进生在一系列的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要看准有利时机,积极鼓励,精心诱导,及时点拨,千方百计地

让后进生获取成功,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学习成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他们的成功可以适当的放大,特别在全体同学面前,要进行表扬。

3、榜样教育、自我批评

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可塑性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用一些正面的例子,比如品学兼优的同学作为榜样,引导后进生向榜样学习、争取自己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同时,在学校榜样的过程中结合后进生自身的问题,进行比较教育,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们找问题。

四、优等生如何拔尖

1、及时发现苗子精心培植 创造良好土壤

我刚接受这个班级对班级的学生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及时发现苗子对优等生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发现苗子进一步抓好行为和养成习惯,形成良好学风:让学生勤学乐学;让班级有相互比拼的竞争意识;有相互尊重,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样,优等生的成长才有温床,才有发展的土壤。

2多方配合、勤于浇灌培育健壮苗子

对于优等生,教师应多角度观察,多方咨询,获得学生的全面信息,如: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有什么困难,有哪些不足之处, 偶有一二个科目成绩突出、一两次表现为成绩拔尖、行为良好算不得优等生。教师更应该作多方面的努力,让优等生长期保持优秀。对学生尤其是优等生的培养正如老百姓搞种植,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例的,因此,在培养优等生的过程中更少不了教师的辛勤付出。给学生正确引导,让他们在学习上长足进步,在思想行为方面更出类拔萃

3排除不良干扰

如果教师对优等生不能任意施压,以多做作业,“拔苗助长”的压力来促进学生发展这样事倍功半。充分肯定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一面,正确引导学生改进消极懈怠的一面,取长补短,健康发展。另外,家庭、社会的复杂情况有可能影响优等生的发展,教师还得经常性与其家长取得联系,知悉他们的课余表现。曾听一位老师说起他的一个亲戚家小孩,在他的监督下成为了一句品学兼优的学生,就因家中有事耽搁了一周,回来时,这孩子已经染上“网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思想行为也变得极其怪异了。就因为小学生自控力较差,除了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外,有时还有来自自身的影响,如骄傲情绪和叛逆精神等等。要排除干扰,确实需要来自家庭、教师和社会的多方努力。

五、今后教学思路

1、强化纲本意识,注重“三基”教学

我们提出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三基”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强化全面意识,加强差生转化工作

这次考试数学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生还比较多,怎样使这些学生尽快摆脱成绩较差的困境,这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强化过程意识,培养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精选一些典型例题和习题进行思维训练

4、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预期的效果

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使优等生比例逐步扩大,通过一学年的努力使优等生的比例有所上生预期达到百分之20左右,后进生的比例进一步缩小,预期缩小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本班级很多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户口。孩子进入四年级,一切都有较大变化,作为家长与老师都要掌握孩子一切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小学五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年级为中段;

四、五年级为高段。四年级的孩子是跨入高年级的开始,语文、数学、外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所以,我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促进本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的积极上有明显的转变,让数学的成绩有跟快的进步。

第18篇:学情分析

农村幼儿园大班的健康教育

标签: 爱护 幼儿园 教育 卫生收藏

一、教育目标:

初步认识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懂得爱护眼睛、耳朵、皮肤、牙齿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育内容:

(一)了解眼睛,爱护眼睛

1.讲解眼睛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眼睛?不用手揉眼睛;不在光线很暗的地方看图书;使用剪刀等锐器时要小心;不放鞭 炮,不围观别人放鞭炮。

(二)了解耳朵,爱护耳朵

1.讲解耳朵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耳朵?不用手挖耳象;不把小东西放进耳朵里。

(三)了解牙齿,爱护牙齿

1.让小朋友对着镜子数数自己有几颗牙,看看它们白不白,整齐不整齐?讲解牙齿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牙齿?饭后漱漱口;早晨、晚上要刷牙,刷牙应顺着牙缝竖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 牙从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到;换牙时别咬硬东西,别用舌头舔牙;不吮吸手指,不咬铅笔;多吃青菜少 吃糖,牙齿结实又漂亮。

(四)了解鼻子,爱护鼻子

1.讲解鼻子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鼻子?不用手挖鼻孔;不把小东西放进鼻孔;擤鼻涕不要太用力,不要同时按着两个鼻 孔擤。

(五)了解皮肤,爱护皮肤

1.讲解皮肤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皮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活动或劳动时要小心,不要碰破、刺破、划破皮肤 ;皮肤长疮要及时上药。

(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吃饭:饭前洗手;不边吃边玩;不挑食;不吃不洁的食品,瓜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不捡掉在地上的东西 吃;刚吃完饭,不要马上跑着玩。

2.睡觉:按时睡觉;不蒙头睡觉。

3.排便:每天定时排大便;不憋尿;便后洗手。

(七)培养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参考有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内容的书刊)

三、教育的方法和特点:

(一)结合其它内容的教育(如语言、音乐、美术、常识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家庭教育及家长的卫生行为对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家长爱挖鼻孔,孩 子就会模仿,家长生吃水果不洗,孩子也会拿来就吃。幼儿了解一些卫生知识不等于就能见诸于行动,习惯的 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向家长宣传卫生知识,使家长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幼儿园、家庭需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具,如专用的毛巾、牙刷、牙缸等。

四、学前班应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

(一)教师以身作则,讲究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有安全、平坦的儿童活动场地。

(三)教室内光线、通风良好。

(四)有条件的地方,用小椅子代替板凳。

(五)为儿童提供清洁的饮水。

前一阶段,我对广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学前班的保教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深感有必要对 农村幼儿园、学前班的健康教育进行一些指导,因此撰写了这篇文章,可供农村幼儿园大班、学前班进行健康 教育时参考使用,以求对农村幼儿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教育目标:

初步认识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懂得爱护眼睛、耳朵、皮肤、牙齿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育内容:

(一)了解眼睛,爱护眼睛

1.讲解眼睛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眼睛?不用手揉眼睛;不在光线很暗的地方看图书;使用剪刀等锐器时要小心;不放鞭 炮,不围观别人放鞭炮。

(二)了解耳朵,爱护耳朵

1.讲解耳朵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耳朵?不用手挖耳象;不把小东西放进耳朵里。

(三)了解牙齿,爱护牙齿

1.让小朋友对着镜子数数自己有几颗牙,看看它们白不白,整齐不整齐?讲解牙齿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牙齿?饭后漱漱口;早晨、晚上要刷牙,刷牙应顺着牙缝竖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 牙从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到;换牙时别咬硬东西,别用舌头舔牙;不吮吸手指,不咬铅笔;多吃青菜少 吃糖,牙齿结实又漂亮。

(四)了解鼻子,爱护鼻子

1.讲解鼻子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鼻子?不用手挖鼻孔;不把小东西放进鼻孔;擤鼻涕不要太用力,不要同时按着两个鼻 孔擤。

(五)了解皮肤,爱护皮肤

1.讲解皮肤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皮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活动或劳动时要小心,不要碰破、刺破、划破皮肤 ;皮肤长疮要及时上药。

(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吃饭:饭前洗手;不边吃边玩;不挑食;不吃不洁的食品,瓜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不捡掉在地上的东西 吃;刚吃完饭,不要马上跑着玩。

2.睡觉:按时睡觉;不蒙头睡觉。

3.排便:每天定时排大便;不憋尿;便后洗手。

(七)培养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参考有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内容的书刊)

三、教育的方法和特点:

(一)结合其它内容的教育(如语言、音乐、美术、常识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家庭教育及家长的卫生行为对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家长爱挖鼻孔,孩 子就会模仿,家长生吃水果不洗,孩子也会拿来就吃。幼儿了解一些卫生知识不等于就能见诸于行动,习惯的 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向家长宣传卫生知识,使家长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幼儿园、家庭需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具,如专用的毛巾、牙刷、牙缸等。

四、学前班应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

(一)教师以身作则,讲究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有安全、平坦的儿童活动场地。

(三)教室内光线、通风良好。

(四)有条件的地方,用小椅子代替板凳。

(五)为儿童提供清洁的饮水。

大班上学期健康教育计划

作者:大班年段„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4383 更新时间:2007-9-14 9:55:53

这学期我们准备从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现计划如下:

一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在现代化社会非常重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准备通过事例,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以预防为主,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道理。

九月:交通安全教育

十月:消防安全教育

十一月: 食品安全卫生教育

十二月: 玩具安全教育

元月:生活安全教育

二身体健康

身体锻炼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具有健身,益智,育德等方面价值,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动作,培养兴趣和运动情感,我们本学期重点从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攀六个方面来培养幼儿。

1 走

游戏:上学去看谁走的对找朋友等。

2 跑:

游戏:贴人切西瓜听信号跑等。

3 跳跃

游戏:节节高花样跳圈纵跳触物等。

4平衡:

游戏:小飞行员小杂技演员两人三足等。

5 投掷:

游戏:看谁投的远投石进洞投球等。

6 钻爬,攀登:

游戏:学壁虎智过封锁线等。

三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坚强,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培养:

九月:培养幼儿的愉快的情绪。

十月: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

十一月:培养幼儿自信心。

十二月: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元月: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19篇: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技巧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或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情况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既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体现了教师是否切实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很多老师按常规备课、写教案、做教学设计,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许多教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案、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中,对“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于是就出现“学情分析”空缺或贫乏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教学基本功缺陷的一种体现。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学情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的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如对《植物的分类》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知识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基础。初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植物学这门课也充满兴趣。但是,学生们虽有的植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而是以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主线来学习的,同时对于书中涉及到的植物名称,学生可能会遗忘的较多,从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此,上课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架桥铺路工作。

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听到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的主要来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后天,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如:我们学校原是厂矿企业子弟学校,学生来源较广,一部分来自城里、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周围的厂矿企业。农村学生接触的植物比较多,具有相当丰富的植物知识,但平时所叫植物的名称与书本上并不完全相同;城里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有关植物的知识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家里的花草及生活区周围的树木,相对比较贫乏;厂矿企业学生地处农村,企业绿化搞得好,又有公园,平时能看到植物比较多,可没有系统地去认识植物,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城里学生和企业子弟由于受家庭和学校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学生学习的习惯相对稍逊。为此,好上好《植物的分类》一课,需要许多直观的植物知识材料和多种教学方法组合。

3、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中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4、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教得最优化和学生学得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陶行知说过,好的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才能创造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困难与障碍,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因此,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在“变态根、变态茎”等知识的学习中,由于变态根和变态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加之变态根和变态茎外形相近和相似,不但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发生误解,教师也会产生类似情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实物或直观教具,通过反复比较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变态根和变态茎本质区别,以达到区分变态根和变态茎的目的。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要分析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分析既要分析学生的整体具有的特点,同时更要分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具体分析,切忌空泛化。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点、关注点不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学生身上,我们做教师的要加以理解,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实施教学。

第20篇:学情分析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我班学生性格大部分外向活泼,善于表达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都比较听话,他们的思维积极而活跃,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总会第一时间提出来,又加上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感性认识,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摸、找、描、说、拼等活动,较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各种图形的特点,再次抽象图形强化感知,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深记忆这样即能突出重点,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学情分析与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学情分析与数学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