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与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13 08:34:3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我与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学校铺天盖地实施开来。我对于新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也深受其益。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改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起来,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物理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推荐第2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07数11程曙雷07211056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

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实质,更无法在课改过程中去实践它,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

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二: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

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论、传统的讲授法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无冲突,而且在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

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极力批判,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错误的。

二、课改中的三个转变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

代发展的需求。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

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

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三、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 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第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 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诚然,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投身改革,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就会在课改的蓝天下自由翱翔。

推荐第3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 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 , 疑难多。 面对共同的处境, 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

的探索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 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 , 疑难多。 面对共同的处境, 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 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 , 疑难多。 面对共同的处境, 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 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

推荐第4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沙山小学杨建君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生实验这部分,以前都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实验,而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只提供给学生结论,如何证明结论以及操作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又离不开团结合作。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学生最“喜” 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在实验的过程中给其充分的自由,在玩中增长知识。如酸碱盐教学中有关酸碱指示剂饿这部分知识,在酸或碱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四、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对此作出鼓励,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或者是一次实验的圆满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验做的好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实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在日常学习中,我更多的注意学生的长处并及时的做出表扬,即使是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也从中找出好的一面。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学好化学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推荐第5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吹走了陈旧的阴霾,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课改要求我们调整和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要求、缺少整合、教师中心的倾向,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

当前,早期教育、脑科学和心理科学都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前教育如何吸纳和反映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手段,如何在借鉴外来课程思想、理论时不失却自己,确立与保持独立的课程发展意识,如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幼儿真正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始终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新世纪的到来,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同样也急切地呼唤着我们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富有实效和人性。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差异性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形式还只是单一的整班集体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提供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来适应差异性教学。

尽管老师们创设了很多个体化活动环境,如区角活动、区域活动……但在教师的潜意识中总把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幼儿游戏或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只是集体教学的预备或延伸。如:备课中的准备,仅仅是为集体教学预备的,不把它看作是教学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师对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作用的认可度与集体教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学习活动”要突现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形式。这一精神意味着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有很大的改变,要从集体教学为主的形式,转变成为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和集体教学并驾齐驱。

我们要充分认可:每一种形式都是教学的主要形式。都有特定的、显著的、相互之间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各异的。

在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强调儿童主体地位时,我们往往会忽视或回避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式主体。

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因此,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与难点,“指南”明确提出:“要把握好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

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教会幼儿动脑筋,敢于表现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从小养成幼儿自己学习,动手创造的能力和习惯,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为幼儿今后学习任何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相信幼儿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努力为其创设一个适应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经常采用这样的双边活动教学形式,他们不但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学习主动积极,创造独特性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创造往往超过了教师的估计,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情感不断增强,在这种探索和创造活动中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便于教师发掘幼儿的潜在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问题,或有很多两难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很多问题也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解决。

推荐第6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工作三十一年啦。三十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成就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经历。下面就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改,课堂还给了学生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是演讲者,学生只是听众,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上来,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每节课40分钟的枯燥时光,被动地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今天课改的课堂上,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学生是主人。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合作探究,去探究科学秘密;学生展示自我,展示自我风采。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舒老师,我以前胆小,不敢发言,学校实施课改后,我的胆子大了,敢于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啦!”是的,课改,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可以自主学习,可以与人交流,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跟他人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二、课改,课堂成就了学生

课堂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是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并有所行为的磁场,教学的魅力在教师,更在学生,课堂教学的改革,能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高效课堂的生成,更能成就学生、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1、课改,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自从开展课改以来,四年级五班的学生表现让我感到很满意,当我说到“目光”的时候,学生能在2秒内“聚焦”过来,倾听老师的讲解,或倾听学生的发言、质疑。他们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守纪习惯、倾听习惯、质疑习惯、作业习惯。

2、课改,促进学生展示自我才华。以四年级五班学生为例,全班共分成9个小组。课堂上,当我说请一个小组展示时,9个小组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3、课改,促进了学生大胆质疑。刘俊良老师在五年级一班上《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实验验证可能形成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一个小组大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汇报时说:“太阳在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一样,地球上就不会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不一样,地球上就有可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这样的大胆设想,使我们老师都没想到的。

4、课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韩淑慧老师在四年级八班上科学达标课《营养要均衡》,在合作探究时段,老师让学生配制一天的食物。学生们都能在几分钟内配制好自己一天三餐的食物,并能做到营养均衡。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培养,课堂达到了高效的效果。

三 、课改,教师收获了幸福

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刻板的分析,有的只是师生之间情趣盎然的课堂对话;不要简单灌输,不再被动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营造轻松快乐、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更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

原来的我,备课、做实验准备、上课,恨不得自己能成为学生,帮他们去学习,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现在的我,按照课改的模式上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参与交流的学生自觉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学生多了,课堂上质疑的学生多了,有些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了,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重难点时点拨强调就可以了,一堂课下来,再也不觉得那么累了,而看到学生的进步却感到无比幸福。所以说,课改,教师收获了幸福。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以上是我在学习新课改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3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4

20xx年9月13--15日,我们洛阳市教育系统一行四十多人在教研室李仲冬主任、贾大庆老师的带领下对山西省太古县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观摩学习,先后听取了明星中学、利民学校、太谷二中等学校安排的观摩课,深入到课堂中去亲身经历太谷真实的课堂教学。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地的去感受他们的日常教学。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太谷人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他们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干的都是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事,课堂上,教师看似讲的很少,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而课前他们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

在13号晚上我们认真听取了太谷县教育局教研室张四宝主任的讲座,他重点讲解了太谷推行的是24字教学模式——“导入目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拓展、反思小结”。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14日上午,我们开始走进太谷各所中学,实地的去感受他们的日常教学。从听到的每一节公开课,就完全能领略到太谷人锐意进取而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堂堂堪称真实而又具体的公开课,没有任何作秀的痕迹,无论是教师,无论是学生,完全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学习氛围当中,似乎对出出进进的参观者以及身后听课老师们发出的声音毫无感觉。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或交流。身处这样的环境,自己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上课的`老师,或者听课的学生。

一、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习惯的养成。

14日上午我们去明星中学,一走进校园,耳畔边听到的全是的朗朗地读书声。一个个教室前后门打开,教室里没有老师,每个讲台上站着班长,在领读学生读书。孩子们读得是那样专注,丝毫没有领会外人的进入。我们走进所要听课的教室,这里的学生依然在大声朗读,准备讲课的老师热情地招呼我们。我悄悄问了一下身边的一个女同学,从她的嘴里我得知:每天到校上课前这段时间,他们有半小时读书的时间。这个活动是在班长的组织下有序进行,老师是不过问的。我不禁惊叹于教师的大胆放手,也惊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比如教师说:“我能打断你一下吗?”这样的谈话无一不在我们耳边回响,我们感受并感动着。“就这一部分给提点建议”“我特别欣赏xxx写xx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是高水平的,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预习环节做得很扎实,为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平实,没有大盖帽似的导入,没有华丽的形式。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是学生在二人合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学生的汇报语言流利,声音响亮,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

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从从容容,没有一句废话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上的过程,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中。 最终,学生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以前,我们也总是在说“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还有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句子,但背会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并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做的。

四、大容量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从太谷的课堂上,看到的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导学案,学生一节课,把新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习题中,把新知识的巩固体现在练习中,实现知识习题化,学生在整堂课中,是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识,使得学习具体化。

五、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精讲精练

参观太谷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环节,学生能很快的完成任务,教师只是起到巡查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共性问题,然后让会做的学生先讲,如果都不会,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做出点拔。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理念。 无论哪个年级段在课堂教学中都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异想天开,向书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让课堂成为学堂。

六、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课堂上,温故互查环节,小组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帮助组员完成了任务,同时也提高和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大组长或者班级里的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这样,讲解问题的组长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口才,又巩固和理清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组员也学会了知识,实现了双赢。在课堂上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一概不讲。学生小组能解决的,老师一概不讲。小组不能解决的,老师要起到恰到好处的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整个班级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实行小组学导式教学。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各自担任不同学科的学科长,负责该学科的工作,承担相应职责。所有的课堂全部以小组形式出现。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一下子吸引了我,学生激烈争论,有时甚至为了某个问题吵的面红耳赤。课堂充满了活力。

总之,这次赴太谷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学案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值得而推广的。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深入课堂之后,我才更加理解了太谷教研室张四宝主任提出的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5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深刻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6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在教学观念上,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就如潘小明教授说的,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数学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主体性上下功夫的教学思想。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新课程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即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周围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收集数据资料,编辑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出生动的数学智力活动,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意的要求和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教研和大半讲解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50%。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索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向小学者一样去主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以上是我在这几天的学习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7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得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进步。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的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

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推荐第7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海南华侨中学 符清杰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实质,更无法在课改过程中去实践它,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认清形势,赶上时代的步伐,以“与时俱进”的心态,采取积极措施,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所看到的诸如名师的课堂实录、优秀的教学设计等成果都是“秀”出来的,但我们并不能反过来推断课改是为教学研究“作秀”。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包

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论、传统的讲授法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无冲突,而且在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极力批判,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错误的。总之,我们对课程改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走出“误区”,抓住课改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二、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严峻挑战。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第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诚然,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投身改革,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就会在课改的蓝天下自由遨翔.

推荐第8篇:《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心得体会—褚洪山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心得体会

褚洪山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爱苾所著。

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详细的向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们作了详细的解读。在本书中,她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换句话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每位老师都深有体会,后进生教学工作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如何让后进生加快转变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头疼的事情。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积极发言、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却是那些早就被我们的语数老师定义过的“差生”、“双差生”,他们在电脑上面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天赋。六

(二)班的张强同学,我在还没接到这个班级时就已经听说了他的大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较懒散,作业时常不完成,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他不是个坏孩子,他有着好多别人没有的优点。比如说虽然语数成绩差,电脑上面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天赋,并且也非常热心指导帮助同学。于是我在课上经常表扬他并指定他为教师小助手,现在一到我的课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机房,并且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打扫卫生。看到他的转变我对他说:“张强,其实你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对待每一位老师,你在每个老师的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从此果然收到了效果,语文作业也工整了,数学成绩也上去了,同学们评他为“进步星”。这也许是他自己都没想过的,也许正是这些激励、赏识改变了他。

读罢《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蜕变。可以说本书是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活跃在一线的教师从事教研和教学实践很好的理论参考。它能够让我们从宏观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能够从微观层面上提出进一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措施。

推荐第9篇:《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心得体会—褚洪山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心得体会

褚洪山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爱苾所著。

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详细的向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们作了详细的解读。在本书中,她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换句话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每位老师都深有体会,后进生教学工作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如何让后进生加快转变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头疼的事情。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积极发言、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却是那些早就被我们的语数老师定义过的“差生”、“双差生”,他们在电脑上面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天赋。六

(二)班的张强同学,我在还没接到这个班级时就已经听说了他的大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较懒散,作业时常不完成,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他不是个坏孩子,他有着好多别人没有的优点。比如说虽然语数成绩差,电脑上面却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天赋,并且也非常热心指导帮助同学。于是我在课上经常表扬他并指定他为教师小助手,现在一到我的课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机房,并且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打扫卫生。看到他的转变我对他说:“张强,其实你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情,对待每一位老师,你在每个老师的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从此果然收到了效果,语文作业也工整了,数学成绩也上去了,同学们评他为“进步星”。这也许是他自己都没想过的,也许正是这些激励、赏识改变了他。

读罢《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蜕变。可以说本书是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活跃在一线的教师从事教研和教学实践很好的理论参考。它能够让我们从宏观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能够从微观层面上提出进一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措施。

推荐第10篇:课堂改革与有效教学 实施方案

仙塘镇中心小学(校本部)

“课堂改革与有效教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育人策略,构建我我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学效益;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促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策略

践行“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新理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探索有效教学校本模式。

(一)优化课前教学设计

1.改革备课方式。优化集体备课模式,积极采取“以研促教”的策略,强化集体备课研究,实行“每周一研讨,每课一反思”的教研制度,每周各科集中一天集体备课,总结上周教学,编写下周学案,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提高备课水平和备课质量。

2.改革备课内容。改革讲稿式的知识性备课,尤其是六

年级备课,先由各科任撰稿,再集中研讨,然后统一内容进行教学。

3.加强备课管理。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建立行政包组制度,跟踪参与集体备课活动。要加强活动过程管理,集体备课要做到“五落实”,即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备人、落实教案的使用、落实活动记录;把集体备课纳入教研管理的评价之中。要实行备课定期检查与指导,努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以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为主导。实施先学后教策略,通过设置自学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感知教材,梳理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引导或拓展讲解,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知识,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三)优化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要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该讲要讲,该放要放,该收要收,及时调控学习方向、学习进程和学习深广度,协调好主体与主导、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探究或交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改革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秧田式”教学,实行分组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倡导“圆桌式”分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异质分组,每班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组4-8个学生,形成以优秀生为首席的学习共同体。

2.改革课堂授课形式。改革集体授课制,实行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授课形式。倡导分层、异步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异步指导,分类推进的策略,逐步实现学习的个体化。

3.学习小组是实施课改的有效形式,是形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要科学有序地组织小组的活动,要对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分工,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最终小组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积极推进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探索小组活动的新途径。

(四)优化课后教学辅导

1.精心布置课后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每节课都要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的内容采用老师和学生(学习小组)共选共定的方式,精选本节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量要适当,以学生能在自习课完成为限;内容要灵活,以课堂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难度要合理有层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有一定变式或提高;类型要多样,适当布置一定的实践性作业。

2.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参与解决,学生学习小组可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对一些共性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习讨论解决,每个学生可将自己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疑难问题汇集本上,并写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及自己做错的原因。作业批改可在自习课上进行,严禁教师一包到底。

3.积极开展课下辅导活动。课下辅导是培优转弱的重要方式,要定期开展课下辅导活动。课下辅导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对于学困生要以个别指导为主,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以实现课堂达标为主,及时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方法方面的缺陷,对于优秀生要以课堂拓展为主,以课外延伸为主,促进他们在学科特长方面扬长发展。

二〇一三年十月

第11篇: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如何使体育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谈谈我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新课程体育教材,应和了新世纪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预期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多元智力理论\"。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现在是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说,\"需要通才,有创造能力,终展能力,身心协调的人\"。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可创造性的元素与机会。例如:教学比赛及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为了公平地、愉快地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又为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服务。在进行某种类型的体育技能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本上列举的部分学练手段对技能锻炼的作用及原理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就行了,学生可以据此选择或创造新的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锻炼,只要有效果,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针对新课程教材编注栏中众多的\"自我测评\"、\"自我认识\"、\"自我阅读\"、\"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及\"学一学\"等等。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老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做\"孩子王\"。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甚至于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引导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新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二、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法:必须用“心”去作战,其实,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首先必须用“心”去进行教学。一切新的教学方法产生在教学观念转变之后。试观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走过的路,对课程标准新的理念逐渐接受和认可。只要将“心”用到教学上去,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1、在学生经验中吸取教学方法:

快速跑,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沿用竞技运动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直线跑,记时跑的方法,而孩子恰恰不是直线跑,而是喜欢用扭动着躯干的直线跑,传统的跑是单纯地发展跑速度,是与提高速度素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而生活中的快速跑正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孩子的自我展示以及心理满足的活动。

2、体验着手改造教学方法:

球类项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球学起而外国排球是用手心把球托起,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

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

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进行热身运动,从而以区别于传统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人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由于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其次,增加体育游戏活动内容。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谁优谁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各自相应的提高。

如:我在上课时就充分利用学校场地的特点,采用游戏内容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要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增加难度来吸引他们,使他们在“乐中学”“玩中练”,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使身心得到承受外部环境的锻炼,也使身心得到以向外释放能量和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了解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发展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角度出发,挖掘青少年日常娱乐活动的内容,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练、玩中体验体育课的情趣所在。得到校及县领导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在游戏中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古人常说:排阵无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思维上不要须因循定则,蓦然回首间,定会多有收获。

因此,在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下,要从教学方法、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发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12篇: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中思1班

xxx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在学了《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专题内容后我获益匪浅。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 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而且要求教师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这次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一、努力学习、虚心求教、改变观念、重新定位

如果我们用老经验去对待新问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同时课程的设置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和要求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观念,重新定位,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使自己进入新的角色。

二、深挖教材内涵、备好教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直接操作和影响者,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索知识储备点及相关链接的知识点,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学用具及课件,才能做到驾驭课堂,胸有成竹,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对学习参数浓厚的兴趣。

积极互动、创设引导、教学有序

作为学生学习场所的学校管理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交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任重而道远,作为担负起培养国家人才重任的教师来说,要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课改这一重。

第13篇:《有效沟通》课程心得体会

《有效沟通》培训心得体会

行政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没有沟通就没有相互交流的平台。 其实,说起沟通,我们大家肯定都不以为然。肯定认为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沟通,清醒时在沟通,不说话时也在沟通。沟通这个事情,只要是有嘴有眼的人,谁都会。可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在沟通的层次方面又真正地做到了多少呢?世间有许多事情,一提来大家都明白,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得到。听了老师的讲课。我才清楚的明白了,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在沟通方面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皮毛,根本没有真正的做到位。真正能够掌握沟通技巧的人很少,而完全能够熟练运用沟通技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真正的沟通是需要方式方法和技巧的,方法不对,信息就会被曲解,沟通就不成功,就会起到一种反效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有效的沟通很重要。

而沟通用在公司管理对待下级员工上,所要注意的细节和方式方法更是大意不得。一定要做到摒弃自我、自大、自私的心态,真正做到关心员工的状态与难处,需求与不便,痛苦与问题,主动地去支援下属员工,帮助他(她)们渡过他们的“困难期”,主动地去反馈下属员工的意见,需求。这样在往后的工作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掌握员工下属的行为,才能更有效的激励员工,改善员工绩效。

这次培训全课程包含6个课时,昨日的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课时,但对我已经受益匪浅,好期待接下来的培训课程,能让我学习到更多方式方法和技巧,能让我在以后的公司管理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14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体育教育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求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真正符合科教兴国的国家要求,本文将从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间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情况出发,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自从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便开始兴起了一股转型的热潮,为了适应整体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开始较为看重在实践中教学、培养应用型栋梁方面的成绩,以便我国的本科院校能够在以后更为残酷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最为有利的位置,提升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力。

一、国内外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情况

(一)关于如何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分析。体育课程的构建分为六个板块,包括主线思想、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进行方法以及最终评价。这些个课程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缺一不可,而且以最初的思想和目标为课程构建的地基,必须经过详细的思考后才可以确立。

(二)各个地区转型期间的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追求真理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国内外大多数地区在转型期间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很顺利,普遍存在着转型力量薄弱的现象,根本无法适应转型所需,而且很多地区只是着重于形式应付公事,而且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的改革前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关于院校学分制度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关联的探究。其实追本溯源,如果想要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适当的借鉴我国本专科院校内普遍存在的学分制度,根据其他学科学分制的运行方式,打造出学分制的体育教学以及评价方式。

(四)关于体育选课教学的分析。新一轮的本科院校体育教程改革必须更加看重学生利益,更加人性化重组,最根本的是重视人文精神。关于学生自我爱好、自我个性的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构建出完整的课堂体系前提下,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而且体育和健康是紧密联系的,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重视使用科学的方式去设立目标,而且要最大程度的把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化,将体育与健康更加完整的结合起来,着重打造“健康为先”的体育理念,改革负责人的目光要放的长远一些,看重学生终生体育素养的进步与发展,完善整个课堂教学模式,让体育课程变得更加科学。

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是对本科院校教育方式与高级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新的探究,在展现当今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适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要全面的综合素养,所以必须对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使得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基础上,拥有更为强健的体魄,在精神与身体素质上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很明确的意识到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尽管大多数地区对于改革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是比较微薄的,改革中也出现了很多阻碍,比如成果少、分配不均等问题,但是这些阻碍得到恰当处理后也将会是财富,只有最大程度看到问题、了解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健全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并且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改革影响力。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关于体育公共课的供需矛盾,我国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期就出现了活动量少、体质虚弱的情况,而且随着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把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作为关键点,并以此为方向开展更深刻的变革。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改变许多本科院校进行了大范围的扩招,虽然是给了更多学生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但是大量学生到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与学生数量增多一起出现的是就业压力大、公共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也是非常严重的,造成体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很多体育场地的无法使用。还有就是很多大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教学态度非常随便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本科院校的体育改革不能只是改革教程,还要改革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能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

转型期间进行的体育改革是院校所必须重视的,是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关键性突破口。如果能够做好体育改革,也就意味着这些应用型本科将会在转型期间跨出重要的一步,对于推动转型有着非凡的意义。要想将高校体育改革做好,必须进行多个方面的全方位设计,用最科学的方式进行改革,最大程度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借鉴周围院校好的经验,创造出能够适应形势变革的体育课程,建设出公共体育课更加多元化的鼓励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36-237,243.

[2]易春艳,任书阁,李红.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创新设计[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79-80.

[3]柳新海,申荣芳.对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4(3):71-74.

[4]樊汉桦,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信息化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2):85-88.

第15篇:《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审计学》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摘要】《审计学》作为财会专业学生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且更多偏重于实践,因此将此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导向,探索了课程改革方案,包括审计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审计软件应用、引进审计行业导师、改革考核方式的教学方法,实现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关键词】审计学 课程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211-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全球化,企业的运营模式、经济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以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为了保持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环境和审计模式也发生了巨变,因此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人才至关重要。

高等院校作为审计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载了审计行业未来的希望,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学》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实务工作相脱节,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以后也很难胜任审计工作,所以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理念,对《审计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审计学》这门课程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借助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手段,给学生讲授审计理论知识;上课期间,均以老师为主导,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缺少实务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此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审计学》课程失去兴趣。

《审计学》课程不仅教学方式传统,考核模式也较为落后,大多数高校仍然保持传统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应用能力考核,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不代表学生已经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

2.师资团队缺乏实践经验

现在高校以年轻教师居多,多数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授课,缺乏??计实务工作经验,然而《审计学》课程的专业术语较为抽象难懂,年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将审计的原理讲解透彻,将课堂教学与审计实务工作相联系,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感觉《审计学》课程枯燥难懂,从而影响授课效果。

3.实训室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多数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的高校,投资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但均偏重于建设会计信息系统或者模拟综合实训,很少建设审计模拟实训室,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获得审计实践训练,无法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能力及实务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审计学》课程从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应用的目的。

三、《审计学》课程改革建议

1.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在课程改革前,我们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从雇主单位的角度,重新拟定授课方案。将课程名称由《审计学》变更为《审计学原理与实务》,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改革后本门课程分为理论、实务、信息化三部分,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行业共建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平台,重新梳理课堂讲授内容,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将教材理论进行结构与重构,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务操作中学习审计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

2.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梳理教学知识点,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基于审计工作流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架构,分为四大模块:审计业务承接、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并按照模块匹配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了解整体审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

《审计学》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基于工作流程

教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后,选取典型性的审计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来源可以从教材中筛选,也可以在网上查找最新审计舞弊案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针对性的讨论案例素材,激发学生思路;也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审计项目组,指派小组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进行案例讨论,老师进行点评,案例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产学融合下,打造“双师”团队

《审计学》课程授课教师除在校老师以外,还邀请产学合作的会计事务所行业人士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可以以专题讲座或者培训的形式进行,其中课程中心老师主要负责讲授基本原理与技能,行业教师负责拓展实务中必备的审计技能以及丰富的实务案例,从而实现课程校企共建的目标。

同时,也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课程中心老师到事务所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并将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使课堂内容与行业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推荐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在学生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也为后期为事务所输送优秀毕业生做好准备工作。

4.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建立审计模拟实训室,引进审计软件,使学生熟悉审计工作流程,掌握审计基本方法,消除课堂教学与实务工作之间的缝隙,配备审计软件的同时,提供至少两个以上公司的基础财务数据和资料,如:电子财务数据,报表、会计凭证、内部控制制度等。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按照审计软件操作步骤,给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按照分工任务实施审计程序,小组成员合作编制审计报告,老师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另外,可以借助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能力,充分做到将审计模拟实训室、实践实习基地相融合的目的。

在课堂管理及教学方面利用Troncla平台,课前上传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关视频供学生学习,每节课配5-15分钟的微课视频和配套讲义,以及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上课期间老师再次讲解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结果评判学生对原理知识的应用及掌握程度,课后在Troncla平台设置提问专区,供学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提问,教师上传课后测验及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原理知识,而且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课后互动交流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课堂上课内容主要为互动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考察学生学习效果。

5.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打破原来的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二元化结构,实现平时测验、案例测试、项目考核、期末考核四维考核模式。其中,平时测验占比20%,由Troncla系统进行评分,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案例分析占比30%,授课教师提供案例,由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分享,再由教师和学生互评,其中教师评价占70%,学生分组互评占30%;项目考核占比20%,在审计模拟实训室完成,借助审计软件,教师提供审计数据,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考核方式;期末试卷考核方式占30%,综合考评方式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效果

《审计学》课程改革以后,首先,把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有争议的问题转换成实务案例,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学校教学与事务所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了人手紧张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其次,建立实训中心,改进实验教学过程,引进鼎信诺审计软件,模拟整个审计业务流程,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审计软件为学生呈现审计学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结合事务所审计工作流程,讲解审计业务循环过程中的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用学习情境模拟工作过程。

最后,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让老师和学生不分课上课下随时保持互动,老师设定指定题目,学生参与讨论,不仅提高学生学?效果,而且还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能够让《审计学》这门课程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目标,符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史雅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作,2015(8): P155-157.

[2]王玉凤,杨明俊,柳岚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审计学课程改革探究[J].经济管理者,2017(8): P419.

[3]张超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教育,2016(5):P125-127.

第16篇: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知道了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教育只有在不断的更新实践中才能显得更加的完美,才能越来越符合更多的学生。

课程的改革首先要抛弃掉教学的旧思想、旧观念,思想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也就改变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在考试上的。教师教的知识点,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全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能考个好的大学,学生们努力的学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是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说现在的学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其它的什么都不知道。因而,课程的改革,一定要丢掉以前的旧思想,教师不能只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教学,学生也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学习。

作为才出来的大学生,举个例子:美国的大学生出来,知道的常识有很多,而中国的大学生出来,知道了常识又有多少;美国的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会实实在在的学到他们自己选择的一些东西,而中国的大学生呢?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出来,都觉得在大学里并没有学到很多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他们自己想学的东西,而我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个人觉得,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抛弃掉这种思想,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考试而学习。

旧思想抛弃掉了,才能真正的体现出课程改革。

通过培训后,我明白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收。新课程的理念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一是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二是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三是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四是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五是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在面对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在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上,我明白了,作为现在的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还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在这次课程改革培训中,受益颇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第17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心得体会

枫溪中学 代飞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建设学习型学校

构建学习型学校,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建设学习型学校,要以校本研训为突破。校本研训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探讨与培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主张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探讨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骨干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它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一项内容,校本研训又有力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创造成功人生。

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实效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将继续学习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与课改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2014年5月4日

第18篇:美术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个性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且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国目前都在摒弃以往那种对美术教育狭隘偏颇的、功利性的理解,认识到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决不囿于培养几个美术家或创造几件伟大的艺术品,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个性完美的人,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

关键词:美术教育 新课改

教育发展

通过学习了几位老师的美术公开课。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新颖而独特。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美术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新时代美术课同时展示了新形势下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一味求新、求趣。课上的五彩缤纷,形式多样,课堂气氛特别热烈。但教学目的却不太明确,不能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一句话,学生学得轻松,所得甚微。我认为这些问题制约了“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而且因其隐藏在师生共同创造的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所以更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很多老师也会有同样的困惑:这样上美术课是不是有些过了,这样老师备课是不是也太辛苦了?感觉像语文课了……对于这些我感受颇深,由此我从教学目的、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等几方面,谈谈本人的心得和思考。

1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美术素养的内化过程,它最能凸现教育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教学目的细化下的教学目标和登山者的登山意图颇为相似,如何最优化,省时省力的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教师必须且经常思考的问题。就美术教学而言,有其独特的学科性,教学的过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正尝试着从美术学科的认知、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独辟路径”,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自由的向着美术教学目标迈进。

然而,在实践探索新课改教学模式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在上课时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可能自身就不是很明确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由此在课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夸大了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教师只是一个附属的观者一样,只是偶尔的指点,夸大了学生的力量而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该强调的美术学科知识不讲,对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不予指正,课堂流程自由散漫,走到哪是哪,没有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尽管一堂课学生都在忙碌,感觉很是热闹。但是下课后问其收获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教师缺乏对其过程进行调控和必要的学法点拨,使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多花费了“探究”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进程和学习效果,最终自然无法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决定了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美术活动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

2 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了解。只有这样,美术活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服务,成为美术“新课改”过程中创新教学的主旋律。可见,说明我们老师对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研究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问题二 : 看重成功效果,忽略过程体验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时间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孩子的世界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这样的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可实际上有的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事,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现象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教育学生的好机会,但由于课堂的安排,常常忽略了。《快乐时光》一课中,让学生讲经历过的快乐的事。各种各样的趣事,会让同学在倾听别人叙述中分享到快乐,对于培养学生的画德很有益。比如一位学生讲:一次他看见一位孩子掉进臭水沟里,搞得很狼狈,他觉得很快乐。在这里,对学生“真、善、美”的心理引导、认识引导,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不能为了下步的技法引导,放弃了思想教育。如果我们只要求儿童画好,而不顾及画德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就是画得再好,也离我们教育的目的相差甚远。

现象二:很多时候,因为一堂课的时间关系。如学生正在专心作画,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学生,只好

3 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躁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 对策:我觉得我们教孩子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心灵的熏陶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画画使孩子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次的绘画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自始至终潇洒自如地作画,寻找灵感,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2、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恰如其分地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独特,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重视他们的创作体验,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感受作画的乐趣。

3、评价时面向个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展现。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因此需要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看学生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儿童情趣,想象力是否丰富,作品是否给人以美感等等。 问题三: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使用问题

现在的小学都有相应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肯定的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大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给基础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巧妙的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是现在好些老师一提到多媒体教学就有很多的抱怨,其也有很大副作用,只是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一上公开课就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媒体教学似乎这就不是一堂好课,我觉得这种思想需要转变,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要会用,要正确的用。同样不需要用的就不能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广大美术老师专研和探索。

经过多次实践和交流,我发现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1)、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部分美术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唯一手段。

教师一味地在教学手段上标新立异,没有深思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展示新课改理念的公开课时,似乎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不能上课。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更主要的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何从谈教育的现代化?

(2)、“多媒体”带来的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冲淡和淹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美术教学同样应该有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

5 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使大量的学科知识更易展示,是实现课堂目标的一种保障。然而多媒体的运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媒体带来的太大知识量或教师对大量的知识信息不加归纳、筛选、整理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就会有问题,出现信息采纳的偏移,最终使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被忽略。

(3)、“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越发减少。

\"新课标”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双向交流,主张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学生通往知识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甚至语调)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以为有了多媒体,就实现了新课改。教师成为普通的放映员。课堂教学中缺少了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创新的行动。美术学习要创新,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综上所述,我们在参与新课改时,要正确定位新课改的内涵,切实研究实施新课改的有效途径,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先实现自身的教育现代化,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合格人才。 课改教材是适应现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课改使师生关系处在平等的地位,使我们在审美观念上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第19篇:学习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有感

今天听了北京广渠门中学穆秀颖校长关于“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讲座,我深有体会。穆校长指出要想进行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是突破传统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观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方面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当今社会出现许多高分低能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些学生只会学习、只知道学习,生活上很多事都不能自理,长久的依赖父母,更不用提步入社会后的发展了,所以,传统的教育观必须要打破。

虽然传统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了“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也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课业2负担。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观其偏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忽略了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改革内容首要的就是“立德树人”,彰显了当今的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要求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树人,既是要树立自己,又要树立自己的学生。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算不上有文化,德才兼备才是我们要树的合格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德”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用“才”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尤其小学生思想幼稚、单纯、模仿性很强,老师的言行举止都将令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想要教好学生,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

穆校长在讲座中还提出“教育的不公平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公平”,而要改变这种不公平,关键就取决于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把学生当做一个生命体来看待,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而非控制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坚决抵制“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要“用教科书教学而不是教教科书”,还要具备敏锐的判断,整体驾驭的能力。此外,在谈到问题的设定时,穆校长指出“问题的设定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设定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要能把握住整体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20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滨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

作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二、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握学习语文的本质,抓住语文教学的主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天地这个大课堂去。这大课堂有更生动的教材,有更丰富的知识,有更易挑起学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要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必须发挥教学评估的杠杆作用,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正确的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成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而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这样,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

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2016年9月29日

有效教学与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与课程改革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