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理念与策略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4 07:39:2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允漷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笔者认为,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 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之际, 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 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 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各种建议。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 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 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 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 那么, 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 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 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 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 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 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以上第46页,以下第47页)益, 但是, 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 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如下述讨论的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笔者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就叫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 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限于篇幅, 这里只谈两个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阐述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二是对目前教案管理的一点看法。

一、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 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因此, 我们着重讨论教学目标阐述的问题。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 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 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 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高尔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 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等。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 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 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 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二、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 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的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需的, 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 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在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 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导致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 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课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在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综合上述的分析,我们把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每类行为的指向、类别及决定因素详见下表。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上述只是提供了“一种”描述性的分类框架,还有其他多种分类方法。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能获得的,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各人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 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位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她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写得有多好,但是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她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她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聪明的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个教师。

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一定义说明了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尽管“评价”一词早就在我国的教育文献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然而,评价的背后所支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具备,许多人还以为评价与考试、测验没有什么区别。为此,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评价比考试、测验先进在什么地方,它的意义何在?一般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以上第41页;以下第42页)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这里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需要教师具备试题编制技能,而目前由于大量的试题集,有部分教师经常照搬照抄练习题和考试题,导致本来自己应该具备的试题编制技能的丧失,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像的。如目前学生学业负担或作业量等问题,其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编制试题。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否则,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尽管这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但这里只谈技术问题。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这些技术问题:(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 至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由学生在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这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1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 名即可,以避免个别教师作假。(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 也不能当做发奖金的惟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我们在高中阶段的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

[HGJ摘录]

推荐第2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

1

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 \"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 \"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 \"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 \"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

2

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 \"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 (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课堂教学叙写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 \"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

3

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 \"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2.能力训练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

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 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

4

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

5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 \"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聪明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位教师。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尽管 \"评价\"一词早就在我国的教育文献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但是,评价的背后用以支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具备,许多人还以为评价与考试、测验没有什么区别。评价比考试、测验先进在什么地方,它的意义何在。

1.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6

5.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具备试题编制技能,而目前由于有大量的试题集,有部分教师经常照搬照抄练习题和考试题,导致自己本来应该具备的试题编制技能的丧失,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如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作业量过大等问题,其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编制试题。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反之,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

7

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

推荐第3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概要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 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2.能力训练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

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它的意义何在。

1.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5.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

学生抽样评价表 同学们: 你们好!这份问卷是学校专门请专家设计并由部分师生讨论通过的抽样调研表,用来评价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并把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反馈给教师木人,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这里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因此希望你们行使学校赋予你们的权利,如实地、客观地填写每一项目,以便提高我们学校的管理水平。

感谢你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支持! 分为五个等级:A.非常赞成;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反对。 问题: * 该教师备课是认真、充分的 * 该教师讲课能激发我的兴趣 * 该教师常用举例方式讲解,条理清楚 * 该教师能随时和学生讨论问题 * 该教师没有任何体罚或歧视行为 * 该教师对我比较真诚、热情

* 该教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我是满意的 * 听该教师每一堂课我都是有收获的 * 该教师经常研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 * 该教师上课无迟到、早退、拖堂或无故缺课现象 * 我欢迎该教师继续给我们上课

* 我认为该老师的主要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建议是什么?

推荐第4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推荐)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1]

四个原理:

1、情意原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

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1. 师生情感渗透 2. 教学循序渐进 3. 发挥主观能动 4. 加强自我评价 五种教学方法:

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推荐第5篇:《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心得体会 郝崇义

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了陈晓端、杨承印和夏波教授讲授的内容,分别讲授的是《课程及其影响因素》、《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和《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的基础、管理、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学的模式、方法、艺术与评价,当代主要教学理论当代教学实践的新取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我结合初三教学工作实际,就课程和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四年的教学中,我经常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理论联系实际,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认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

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学科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学科教学中的热词、学科教学理论的古今穿越现象、对知识的认识以及对学科课程与教学重构的理解等问题。本专题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

推荐第6篇:课程与教学理念重构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心得体会

瀛湖镇学房小学 李 军

通过对杨承印老师《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的学习,我对《课标》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在课程理念上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今天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其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二、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三,课程是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由此可见,新课程在理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的,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观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三、新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着眼于“开放、创新”

“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程体系的两个显著的特点。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稳妥地走向综合化。新课程体系强调的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一门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追求彼此联系,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这是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提倡“新、活、宽”

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是的问题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中提出,课程内容要“新”,课程内容要“活”。“标准”还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要“宽”,“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门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即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只有深刻的认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教师才能更好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

推荐第7篇: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策略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策略

作者:甘秀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3 更新时间:2008-12-24 10:03:59

摘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改掉传统课堂教学中倾向于采用“一刀切”,“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的控制方式,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即变封闭式数学教学为开放式数学教学。

关键词: 开放、数学教学、课程、学生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

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教师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在这种新的教育形势下,开放式教学理念进入我们广大教师的视野。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才能领会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呢?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想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1.1什么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

“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开放,即解除禁锢、限制、封锁等”。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是一种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扼杀学生发展空间的封闭型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信仰,它是充分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课堂内容上,它努力贯穿数学开放的思想,在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及数学基本观念三个从面上进行发散性教学;在课堂形式上,允许多向交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等。

1.2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的运用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数学开放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接受数学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作用、整合后,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的过程。“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施舍者的教色。”而应当“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没有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都是无效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处于发展过程之中,需要通过教师加以唤醒、引导和培育,促使其主体性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直到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结论是静态的,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却是动态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及亲身体验,远比本栋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

1.3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的思想内涵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进行教学,即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主要思想如下:

1、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才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开放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创设激趣情景。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②运用探究式教学在开放式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③运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能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侧重于问题发生、解惑的过程,这远比其结论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运用开放式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应当具有画龙点睛、收放自如的功力。从而也要求我们在教育改革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数学教学思想、理念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二、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2.1 开放教学目标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时间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

2.2 开放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朋友化,亲其师信其道,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师生关系的融洽能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

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3、教师要学会在交流中倾听、交流中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向学生学习。

2.3 开放式教学方法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教师的课堂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只有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提炼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得心应手地当好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才能在开放式教学中应变自如。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形成研究热潮。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使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过的影响。(甘秀泉

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

221212)

参考文献:

①、胡炯涛

数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1-72.

②、任志鸿

新课程标准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46-49.

③、贡永生

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2001(1):2.

④、马小为

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西安:未来出

推荐第8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尽快有效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结合本人参加课改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谈谈几点拙见。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三个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活、新、美、趣。

(一)、实。

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

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新。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如果照老路子走,学生只是学习的容器,而要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要求教师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五)、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不断重复同一种活动模式,便会逐步磨砺掉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必须是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

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既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比如我在《时、分、秒》教学时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停的跑,结果 跑的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 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与众不同?(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现有三个整数,问这三个数具备什么条件时,它们的和能被3整除?(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我将之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尽管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四则运算”等,作 为约定俗成的间接经验,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也许耗时费力低效,而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

实践操作。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说百句不如动半分,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激励主体参与。学生学习不是接受灌输的过程,而是主动获取的过程,只有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能促进彼此共同进步,效果甚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让学生来评价学生。但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也应有个度,万一滥用,那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也应该注意赞赏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力,让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魅力。

三、数学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1、关于奖励形式的运用 我们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体验,并尝试采取一些具体的手段强化这种激励作用。在低年级较普遍地采用小物质奖励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可能带来以下问题:(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并非源于内在的学习渴望,而是源于对小奖品的追求;(2)、教师很难把握评判标准的公平,从而难以做到及时奖励每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3)、同样表现优秀或表现更为优秀却未能及时获得小奖品,学生会感到失望,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学习行为进行激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仅仅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了新课程的标志。因此,“自主,合作,探究”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这样泛用的结果就是,有的课上我们只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看不到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教学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是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其前提是对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尊重。自主是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体现,合作是对个春有限性的弥补,而探究则是人的本能。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把握什么时候需要合作,什么时候需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3、关于教材的再加工处理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表资源。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对教材进行瑞加工处理,现在已成为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对教材的再加工处理应做到:(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较好的,我们应考虑如何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较不好的,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3)、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达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分析,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和表述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4)、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我们要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教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推荐第9篇:“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

——我的阅读教学观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对教与学的制约是不容否定的客观存在。因为教材文本是一种特殊读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的、编排好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见朱绍禹主编《语文教育辞典》)“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阅读课文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从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的挑战和素质教育对阅读教学深化改革所提出的要求着眼,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见《新大纲》)的大阅读策略,应当是 21 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其主要理由是: ——学习的主体特征。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阅读教学当然也不能背离了学习的这种主体性特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大纲》,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都明白,课文一经印成为文本,便凝固不变,它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这是因为,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和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囿。 ——教材的客观局限。虽然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见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1955 年版)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教学坚持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与多年来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有着不可低估的相关性。所以说,既看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对阅读教学改革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的存在问题。我们还不能不看到,长年来应试教育的扭曲,使”以本为本”已变“本”加厉为死抱课本读死书。死读书,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课文中抠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成了考试得分的“命根子”。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死记而轻感悟,重照搬而轻发现,已严重地损害了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 21 世纪对人才品性的要求和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都显得格格不入。 [!--empirenews.page--]——阅读教学的规律使然。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这就必然引导学生能带着疑问去读书。“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有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行为。遵循这种高效的阅读教学规律,对课文质疑,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就必须要求沟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实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施以不局限于课本的“大阅读”策略。 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超文本”理念和实施“大阅读”策略呢?

一、在阅读的目标上“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见曾详芹、韩雪屏主编《国外阅读研究》)学生总是利用个体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情感去推断、感受课文的新意义,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应有较大的“弹性”,不可能绝对精确和清晰。其下限目标可以是要求人人能达到的,而上限目标则鼓励学生去自由超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包底”。在阅读教学目标上的这种超文本状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不鲜见。如一位优秀教师教《跳水》一课,在讨论“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时,学生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说,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小孩不好,太任性;有的说,开玩笑要有分寸,不可过头;有的说,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到甲板上来寻开心,麻痹大意就要出乱子;当然也有的学生说,船长了不起,又机智又果断才救了孩子。对照课文编选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包容如此丰富,主要是认识、赞赏船长机智、果断的精神,但前面一些孩子的感受也是很有道理的,这种富有个性色彩又无大错的理解,正是在教学目标上超越了文本的具体表现。

二、在阅读的想象中“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阅读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主动想象,以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语词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针对课文中第二次赛马后的一句话“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提问:“齐威王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于是,课堂中出现了热烈的讨论: ——“齐威王很惊奇,明明我的马比他的马跑得快,怎么第二次会失败了!” ——“齐威王会想:田忌没多大能耐,肯定是狗头军师孙膑在搞鬼。他气得说不出话来。” [!--empirenews.page--]——“齐威王已经识破了田忌调换出场顺序的把戏,他想我也可以调换出场顺序,还能赢。这时,他正在想怎样引田忌再赛一场。” ——“齐威王准是气坏了,他在想不如派两个杀手,把田忌和孙膑宰了!”

三、在阅读的同化时“超文本” 阅 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双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批判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养成学生遇事、遇理都能分清良莠、明辨是非的良好思维习惯。在《落花生》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有这样的句子:“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对照课文的插图,学生提出这个句子表达得不正确,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显然,学生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读《挑山工》这篇课文,学生发现:写的是挑山工登山时要横挑扁担斜着上,走折尺形的路线。可插图上画的不是一回事,是一个挑山工的背影,直挑着担子直着登山„„所有这些都说明提倡和引导学生有批判地读书,敢于向课文质疑,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在阅读的鉴赏中“超文本” 读书要知“出入法”,已成共识。阅读教学也如此:“入书”是指导学生去感知和理解课文,“出书”是引导学生去鉴赏和感悟课文。“出书”当然要以“入书”为基础,而读书如只能“入书”而不能“出书”,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入书”。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程序和方法。每一位学生的“前理解”,包括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审美程度和阅读习惯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基于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鉴赏,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尽管多数小朋友说小白兔好,他向老山羊要种子,自己种白菜,爱劳动等等,但也有一些小朋友说喜欢小灰兔:“小灰免也是爱劳动的,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小灰兔不向老山羊要菜子,可能是他不知道用菜子是可以自己种白菜的。如果他知道,也一定会要菜子的”„„这种对课文鉴赏的多元性,并没有大错,教师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的美好感情,允许在品评课文中的这种“超文本”现象。

五、在阅读的发展处“超文本” “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于情,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着课文的意蕴,这是阅读的再创造活动。在课文戛然而止时,学生的情思却往往意犹未尽。这时,若教师能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作“超文本”的探索,无疑会十分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教学《啄木鸟和大树》这篇课文,啄木鸟治病救人,大树讳疾忌医的主旨是十分明确的,可是在课文临近结束时,一位小朋友提出了问题:“我觉得啄木鸟不太好,没有爱心,为大树治病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大树死去吗?如果啄木鸟多去劝几次,大树病重了是会接受治疗的。”教师一时无言以对,颇为尴尬。如果从“超文本”的理念着眼,就不妨来个因势利导:这故事本来是有啄木鸟第二次劝大树、第三次劝大树的情节,因为太长了,课文中没有编进去,现在让我们自己来当“小作家”,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好吗?这样既不损害课文主旨,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适时地抓住了一个可贵的教学机遇,为发展课文情节作了一次有情有趣的创新训练。 [!--empirenews.page--]

六、在阅读的范围上“超文本” 《新大纲》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阅读教学确立“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正是追求阅读范围上的这种沟通。在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 300 篇左右,只有三四十万字,这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其实,在阅读范围上的“超文本”,还不仅仅是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有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当然,把自然和社会视作“无字的书”或“活书”,仅仅是比喻意义上的读物,但是也说明了阅读的“超文本”意义和“大阅读”理念。

推荐第10篇: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2.能力训练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 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想象, 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它的意义何在。

1.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5.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 学生抽样评价表

同学们:

你们好!这份问卷是学校专门请专家设计并由部分师生讨论通过的抽样调研表,用来评价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并把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反馈给教师木人,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这里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因此希望你们行使学校赋予你们的权利,如实地、客观地填写每一项目,以便提高我们学校的管理水平。 感谢你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支持!

分为五个等级:A.非常赞成;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反对。 问题:

* 该教师备课是认真、充分的 * 该教师讲课能激发我的兴趣

* 该教师常用举例方式讲解,条理清楚 * 该教师能随时和学生讨论问题 * 该教师没有任何体罚或歧视行为 * 该教师对我比较真诚、热情

* 该教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我是满意的 * 听该教师每一堂课我都是有收获的

* 该教师经常研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 * 我欢迎该教师继续给我们上课

* 我认为该老师的主要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建议是什么?

第11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人教版课标教材的特点有哪些?

新课标物理,比以往的教材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整体看新课标特点:

一.改变单纯知识传承的倾向根据“三维”课程目标设计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而新课程除了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即物理教学应从强调获取物理知识内容向理解物理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

二.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新课程教科书普遍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上采取多样化方式。比如在教材每一节都有“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

三.改变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提倡因材施教

高中物理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它不仅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教材内容上看新课标特点:

1.注意基础性、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视物理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版课标教材物理科目总共有七本:必修《物理1》、《物理2》和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每册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必修《物理1》、《物理2》是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教材充分注意了基本内容的设计和安排, 拓展知识宽度,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能力倾向、学习兴趣的不同,教材的设计除注意共同的基础性外,还体现了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教材还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中还特意设计了许多探究式的实验,以便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

学习物理内容的同时又关注了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

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是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学不同的内容。

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的概念、规律,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出设想或猜想,再经过实验、分析,探究出一般规律。这些科学的方法和理性思维对学习这一系列的学生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开放性更大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那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

取哪些策略?

从教学思想上要: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

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从教学实施上要

1.积极营造高效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了,而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旁辅助”,如何营造高效课堂是现在的主要课题,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驰骋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海洋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深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开展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有独特的价值。

3.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

科学探究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历丰富的探究活动。通过亲身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12篇:专家讲座——课堂教学理念、思路与策略(有效教学)

专家讲座——课堂教学理念、思路与策略(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背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第13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人教版课标教材的特点有哪些?教学中如何落实其编写意图?

新课标物理,比以往的教材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它有哪些新的特点?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策略?本人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新课标特点:

一.改变单纯知识传承的倾向根据“三维”课程目标设计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而新课程除了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即物理教学应从强调获取物理知识内容向理解物理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

二.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新课程教科书普遍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上采取多样化方式。比如在教材每一节都有“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 三.改变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提倡因材施教

高中物理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它不仅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那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

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14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感触极深。有效教学既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通过学习,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1、课前的有效准备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2、课堂的有效组织

(1)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3)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3、课后的有效练习

(1)练习要有“方”。每一次练习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练习要有“味”。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

(3)练习要有“层”。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4)练习要有“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

三、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要求: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5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后解决。问题用课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刻在学案上,接着同学用6――15分钟的时间看课本。在这些过程中,老师可在黑板上出几个准备板演的练习。看完书,或者先让同学进行板演,或者先解决提出的问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

第15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思渠中学:廖亚飞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到“六认真”: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首先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第三、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辅导作业,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流淌。只有当教师博大的胸怀、真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影响时,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教学活动充满理性和激性。教师要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

第16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通过学习,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二、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1、课前的有效准备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2、课堂的有效组织

(1)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

点突出、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

(3)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3、课后的有效练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篇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书心得

通读《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一书,使我对“有效教学”的涵义以及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有系统了解和整体认知,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所采取的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优化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高效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的一切行为,从本质上说有效教学就是一种目标导向教学。传统教学强调简单灌输,只关注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使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导致“时间+汗水=低效”结果。而“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通读此书以后,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针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如何使学生在在繁忙的学业中把化学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呢?下面我结合《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一书内容和自己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要真正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实现学科智力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时,要加强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每个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思,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经验,集体确定每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商量确定某个课时教学案例,并制定出课时学案,以供全年级学生共同使用,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材料,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某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地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年轻教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有经验的教师要热心帮助年轻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让教学少走弯路,提高全组教师的备课效率。

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提倡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设备,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是标志之一。媒体的出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它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

三、要全面建激励性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升学习中成就感。

四、要关注教学感悟反思,在反思中促进有效教学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首先要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达到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生动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用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去引导学生在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知识素养。其次要反思教学态度,当今的教育已不再欢迎师道尊严,而是建立一种师生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投入是否充分,教学热情是否饱满,教学工作是否负责,教学准备是否得当等等。只有时刻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教学相长”、“教育民主,关爱学生”的原则。再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组织教学、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实施全面的自我调控,抓住局部,优化整

体,注重教法,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教、精心测试、精心批改、精心点评、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与马虎。最后要反思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促进有效教学而创设的特定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尤为重要,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践证明创设充满新奇、富有情趣、极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心理倾向,增强有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五、要全力提高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有效推动和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以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的、德育智育潜能得到有效激发的符合素质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只有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才能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才能察实现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篇三: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感触极深。有效教学既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通过学习,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

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1、课前的有效准备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2、课堂的有效组织

(1)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 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3)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3、课后的有效练习(1)练习要有“方”。每一次练习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练习要有“味”。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

(3)练习要有“层”。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4)练习要有“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

三、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要求: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5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后解决。问题用课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刻在学案上,接着同学用6――15分钟的时间看课本。在这些过程中,老师可在黑板上出几个准备板演的练习。看完书,或者先让同学进行板演,或者先解决提出的问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篇四: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总结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学习总结

教师:xxx

在我校有序地组织和安排下,为更好地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我参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学习活动。现在我把本人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配合组织,周密计划,加强措施,保障到位。

结合学校继教领导小组制定的学习方案,特精心安排了个人的学习活动,做到安排周密,细化具体。领会学习活动的意义,端正思想,积极参与学习。坚持学习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积极参与课堂观摩。

二、学习优质的课堂教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教师注意提出有效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从感性活动出发,自己总结和发现知识。教学内容能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增强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些课堂上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容量,通过音像声等途径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信息与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了授课教师崭新的教学理

念。

三、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处理。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处理。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有积极的表现欲望。我们在教学时可设计一些闯关等活动游戏。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既学会了知识,又体验到成功。

2、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处理。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背景。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旧知识如何以新面孔来叫学生,从而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同时又充分地利用学生中的优势学习资源,互帮互教,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成长的舞台。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观点,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才能有了充分表现的机会。

我们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改变了以往单

一、封闭的方式,而且还减少了详尽的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并将蕴含于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013年12月篇五: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李亮

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新密市超化镇第三初级中学 李亮

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陈大伟老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这本书,受益匪浅。掩卷深思,不仅为陈老师的先进的学生观而感动,而且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有着很多的实际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学习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要实施有效教学,我任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

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到4点: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辅导作业,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 第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首先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四、教师真诚地赏识、激励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理解了教师的微笑是学生最大的快乐。教师的微笑恰似一缕春风拂过学生的心田,教师的微笑犹如一束和煦的阳光洒向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带着微笑走近学生,给学生真诚的鼓励和欣赏,让教师的微笑给每一个孩子力量,让每一个孩子充满自信、快乐地去学习。 读完全书,我不禁对陈大伟老师的学生观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所折服,对他能这样全面的思考肃然起敬。使我更加理解了教学不仅要激励、唤醒和鼓舞,还要讲究高超的艺术。懂得了,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

第17篇: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通过学习,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二、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1、课前的有效准备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2、课堂的有效组织

(1)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

点突出、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

(3)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3、课后的有效练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

第18篇:教学思想与理念

教学思想与理念

本着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不断的外显中去内化知识,让他们在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憾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运用。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眼神、语言、心灵),使学生乐于去学、乐于去思、乐于去想。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系统介绍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它与前面所学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核——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高尔基体的功能,中心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尤其是减数分裂奠定基础。

与本节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和减数分裂等内容。 2.教材的加工与改造:

我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如: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打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尽量地引入与人体有关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有种更直观的感觉;设计了一些探究式的思考题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巧妙的动手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方面:高二学生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有丝分裂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心理与情感方面: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物学的研究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也是生物学自身的魅力所在。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强,因此可以通过对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DNA,染色体数量变化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2、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识记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3、识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4、理解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动脑、动眼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画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动手活动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灵活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领会分析事物的严谨入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洞察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与设计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对细胞分裂的现象以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学习。高中学习有丝分裂,首先要理解好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什么样的细胞有周期、一个周期的起止点,才能对之后的各个时期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其次,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认识有丝分裂各个阶段所发生的物质变化,使学生对细胞分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自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是细胞整体性的变化过程,但主要变化发生在细胞核里,尤以染色体的变化最为重要,应抓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来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数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伴随着DNA数量的变化以及纺锤体的出现与消失,还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抽象,部分学生往往搞不清。学生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如果缺乏直观的手段辅助教学,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强调,染色体数以着丝点多少来确定,即染色体数和着丝点数相同。染色体未复制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染色体完成复制出现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这是因为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的复制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时,必须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五、教学流程:

1.导入:《问题探讨》

(1)我们刚生下来,个体都很小,现在却长成这么大,是什么原因?

(2)大家看问题探讨中的图,老鼠很小,大象很大,试推测大象和老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3)那么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2.新课讲授: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

一、二自然段,归纳总结细胞增殖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一个特征,三个基础”,即: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特征,细胞是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的;

(2)细胞分裂是单细胞生物繁殖的基础,是多细胞生物生长、组织更新的基础,也是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种族延续的基础。同时也是体现亲子代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

所以说,细胞增殖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在指出细胞分裂的三种主要方式后,重点讲述细胞的有丝分裂。

(三)关于有丝分裂的教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l)强调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多细胞生物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具细胞周期。指导学生观察2个动画和两个图表

①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动画,形象的体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②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小时)的图表。

③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锻炼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稍加引导,由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A.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是分裂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细胞周期包括以上两个阶段。

B.细胞分裂期和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占时间很长;分裂期占时间很短。 C.不同生物的不同种类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细胞周期概念。

④设置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周期呢?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深化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 (2)动画展示完全细胞周期过程,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和活动,同时有利于体现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锻炼学生严谨的观察力,周密的表达能力。

(3)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需要这样长的时间?让学生先对比母细胞和间期细胞的形态,然后质疑:间期是不是见歇期,细胞是不是停下来什么也不做呢?学生根据间期时间长能够推测到间期是有相应的物质变化的,即为细胞的分裂作充分的物质准备。

近代科学研究证实: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内部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呈长细丝状,连在一起,共有一个着丝点。因此说,分裂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周期的开始。

思考:要想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应该在什么阶段用药比较好呢?

(4)讲解分裂期,用剪贴图和动画对比—一展示各分裂期,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找出主要不同点。比较顺序是:a.先看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b.核仁、核膜的变化。c.纺锤体(丝)的变化。最后师生活动,共同总结出细胞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并用四句话简短的概括即:膜仁消失显两体,数形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应该指出,分裂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是连续的(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规律性的变化),没有严格的时期界限。人们为研究方便起见,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5)屏幕同时展示各时期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来解释为什么子细胞和母细胞的染色体和DNA数目没有变化?最终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6)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丝分裂,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多看图多说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各期特点。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染色单体数是多少,要搞清楚,要反复强调。

②植物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丝是从细胞两极的细胞质中发出的,纺锤丝纵行排列与染色体相连,形成梭形的纺锤体。

③中期,要强调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与纺锤体中轴相垂直的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并非在细胞中央有如此的一种结构。

④后期,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独立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⑤末期,对植物细胞而言,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1、总结:设置学生小结,教师点评指出:分裂间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为细胞分裂准备了物质基础。分裂期最重要的规律变化是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细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盘曲、折迭压缩了近万倍,使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把染色质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反馈练习:

(1)若用化学物质强烈的地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这些细胞就停留在细胞周期的( )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2)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位置出现的结构,及其与此结构扩展为细胞壁有关的细胞器是( )

A、赤道板和高尔基体 B、细胞板和中心体 C、细胞壁和高尔基体 D、细胞板和高尔基体

六、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省悟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新知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积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动手动脑相结合;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确保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设计的学生动手排序染色体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主题探究地位,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9篇:班级社会化管理的理念与策略

班级社会化管理的理念与策略

做老师累,做班主任更累,“累”似乎成了每一名中小学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最直接的心理体验。然而对于一名有责任感的班主任来说,工作中怕的应该不是累,而是累得冤枉和低效。因此,如何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就成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提升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所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班级社会化管理是一种有效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效能的方法之一,值得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加以借鉴。

一、班级社会化管理的含义

班级社会化管理是指借用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班级,它是基于对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这一属性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对于班级组织社会属性的分析,经典的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他在《学校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从讨论班级的社会功能的角度人手对班级的社会属性做出界定,认为班级具有将成人社会中胜任工作的能力内化于学生,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责任感方面的社会化功能。基于此,帕森斯将班级界定为是一种社会组织。如果说帕森斯对于班级社会属性的分析仅仅从班级社会化功能的角度人手偏于一隅,那么从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组织目标、职权机构、角色分配等角度人手分析进而得出“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各类社会组织所共同的特点”,则可以看作是对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理论分析的有益补充。当然,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而从分析这些特殊性人手对班级的社会属性做出分析并进而得出“与社会组织相比较,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初级群体更合适一些”的结论,仍然是将班级看作是一种社会组织,只不过这里的社会初级群体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而已。

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如何经营和管理班级,则可以采用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所谓社会化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将班级看作是社会组织,并且按照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班级。具体而言,是指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从班级组织目标的制定、班级组织机构的组建、班级组织成员的分配,以及班级组织机构的运转等方面都需要按照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则来开展。如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组织成员的共同协商与沟通,寻求组织目标的统一性;组织机构的组建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以保证机构运行的商效性;组织成员的任用则需要体现民主性与竞争性,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等。当然,由于班级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因此,在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活动中还需要分析班级这一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如班级成员的未成年性会导致这一社会组织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对其组织成员加以教育和指导;班级组织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和学习,因此组织的运转就需要围绕着如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而提供服务等。总之,班级的社会化管理一方面需要体现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同时还需要照顾到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班级组织的教育和学习功能。

二、班级社会化管理的意义

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他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班级社会化管理是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追求。虽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各有千秋,但是正如杜威在其《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民主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是其应有之意。而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未来民主社会中的生活能力,基本途径之一就是让其在教育的过程中模拟化地参与民主社会生活的各种基本内容和活动,以培养其民主社会的适应能力。班级的社会化管理,就是试图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各种社会组织的民主生活形式通过教育的改造引进班级,通过在班级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的模拟形式,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自主管理,让学生在班级组织中模拟化地感受民主社会的活动形式和生活方式,以此来发展和提高学生未来民主社会的参与意识和活动能力。将班级看成是一个模拟的社会组织,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也是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走向生活”这一基本理念一脉相承的。

2 班级社会化管理是解放班主任的基本路径

解放班主任即是指使班主任工作从繁忙而劳累的状态中走出来,通过高效的工作方法自如地完成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解放班主任的途径有二:一是学校管理部门由外而内地通过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与合理评价,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营造一种轻松而高效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班主任的解放。二是班主任自己由内而外地通过对教育思想的学习以及教育方法的掌握,从而实现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解放。这里取后面的意思。在班级中实行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方式,经过教育的改造,用类似于社会的各种民主机构来负责班级日常管理的各方面事务,可以使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机构负责制与运作的条块化,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如班级卫生工作可以通过引进“班级卫生局”这一组织机构来负责管理;班级的学生纪律工作可以通过引进“班级纪律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来负责管理等。通过这种专门的事情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的方式,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班级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学生来负责。班主任通过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民主机构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班集体的主人翁精神和作为班级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从而对于优良班集体的形成提供精神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以从这些日常繁杂的班级管理琐事中走出来,改变过往的那种班级大事小情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被动管理局面,从而实现自我的解放。

三、班级社会化管理的策略

1 选择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机构

社会的机构纷繁复杂,而开展班级的社会化管理,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需要选择哪些社会机构进入班级为班级管理服务。如果把班级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组织,则社会中的一切机构都可以进入班级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正如日本学者片岗德雄所说的那样:“班级是一种学习集体,是以学习为目的的集体。”由于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以教育和学习为目标,因此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就成丁筛选进入班级的社会民主机构的主要标准。就目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所需要处理的具体事务来看,可以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的学习管理,如班级的学生纪律问题、班级的学生作业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班级里分别设立班级纪律管理

委员会、班级作业审查委员会等机构。另一类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生活管理,如班级的环境卫生问题、班级的学生纠纷处理问题等。针对这些,在班级里可以分别设立班级环境监察委员会、班级学生纠纷处理委员会等机构。具体机构的设立需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在构建班级管理的民主机构时,一方面班主任需要采用民主的形式与全班同学共同商定,征得学生的同意;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班级作为社会特殊组织的教育特殊性,需要对筛选进入班级的民主机构进行教育化的改造。教育改造的总原则即是使各种民主机构服务于学生的快乐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遴选班级社会机构的管理者

在确定了具体的班级管理机构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遴选民主机构的组织成员。在选择机构成员的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任用,做到班级人人有所任的局面。通过这种方法来调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以增强全体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在具体人员的任用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是民主适应性原则。这是基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而言的,需要按照民主社会的要求来对班级机构的组成人员做出选择。如具体遴选的方法可以采用学生民主投票和竞争上岗的社会民主方式来开展,遴选的目标争取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民主社会的用人目标。二是教育适应性原则。这是基于班级社会组织的教育特殊性而言的,即在班级民主机构成员选择过程中需要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性以及教育的公平正义性。如为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需要给那些发展有所欠缺的学生更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为了体现教育的机智有时可能需要将某个岗位给班级的某些在这方面特别欠缺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发展。“把那些重要的公共管理位置直接给予那些最需要这些位置的人,帮助这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同学发展公共服务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尽管在形式上有悖于民主的原则,但是在实质上却正是体现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这是班级作为教育机构区别于社会一般民主机构的特殊性所在。因此在具体的机构成员选择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民主社会的民主适应原则,更需要考虑教育适应原则。如果二者发生了冲突,那么作为教育场所的班级则应该保证教育性原则的优先性,如此才不会失去教育的特色。

3 培养学生参与民主活动的能力

一个人要想过一种民主的社会生活,一方面需要懂得民主生活的基本法则,同时还需要有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对社会成员如此,对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还缺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教会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法则和能力,既是班级社会化管理取向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参与班级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因此,班主任一方面需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岗前培训”,通过班会或者其他的时间教会学生如何参与班级民主机构的管理与运作,如何按照民主的程序来处理班级组织中出现的问题等。另一方面,在学生接手负责班级机构的运作过程中,班主任也需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践的参与活动中来学习机构运作的民主方式。学生在这一实践的过程中会渐渐获得参与民主社会生活的基本意识和能力,而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民主机构参与能力逐渐增强的情况逐渐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机构的日常运作,从而最终实现班级机构运作的学生负责化。从这里可以看出,班级社会化管理方式的运行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方面班级的社会化管理需要参与其中的学生有着基本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很难适用。另一方面这种班级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对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参与班级民主机构的管理和运作,自己首先需要懂得民主生活的基本法则与民主机构运行的基本规则,这是班级社会化管理对班主任提出的基本要求。

4 班主任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

在班级社会化管理的模式中,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班级社会化管理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让学生参与民主机构的运作来提高其班级管理的参与能力,进而实现班级管理的学生负责化与自动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完全放手班级管理的事务,相反,在班级的社会化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承担管理和教育的双重责任。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还需要班主任来负责管理并加以解决。同时,学生在班级中对班级的正常管理工作也需要接受班主任的监督与检查。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班级机构的民主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班级机构的民主参与能力成了班主任在社会化班级管理模式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因此,与传统的班主任管理者角色相比,班主任虽然从日常的班级管理琐事中解放出来,然而他需要投入另一种更加复杂化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去。因此在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模式中,班主任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变传统班级的事务性管理者为社会化管理中的决策性管理者。班主任一方面需要放手让学生去具体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另一方面班主任还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与决策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咨询和教育指导。因此,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方式向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11)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5][日]片岗德雄,班级社会学,贺晓星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6]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责任编辑 杨 子)

第20篇:班主任工作理念与治班策略

朵朵花儿向太阳

——班主任工作理念与治班策略

**

今年,我接手了二年级,这个学段的孩子,学习和生活都犹如一张白纸,不给它画上美丽的图画,就有可能遇墨即黑。这66个风格各异的孩子,犹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为此,我将班级命名为“小花朵之家”,并将“真诚、友爱、勇敢、自信”定为我们花朵之家的班训,旨在培养一个对人真诚、同学友爱、勇于创新、充满自信的班集体。在接下来的班级管理中,我不断地给小花儿们松土、施肥、除草……让我的小花儿们慢慢绽放。

绽放策略

一、以真诚传递感动

“真诚”

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的教育也应立足于真诚。班主任的爱是必要的理解与宽容。宽容不是对学生过错的无原则的袒护,而是传达对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走向自律。国庆长假到校,有几个孩子的读书小报交不上来了。经了解,原来,一个和妈妈去了爸爸工作地,一个在家……出去玩的是没时间做,在家的是不会做……我用商量的口气问他们该怎么办?那个出去玩的孩子首先表示,给一天时间,他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那个说不会的,也红着脸小声地问我,图画少一点,文字多一点,可以吗?“可以,只要能代表你自己的最高水平。”我微笑的回答让这几个孩子感到轻松释然了。

我很庆幸,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真诚的知己,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

绽放策略

二、用鼓励温暖心灵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刻关心孩子们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并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和鼓励。

当看到孩子郁郁寡欢时,我会摸摸他的小脑袋,问道:“你怎么不高兴了呢?有什么事可以跟老师说,老师愿意做你最忠实的听众,并为你排忧解难”;当孩子们取得进步时,我会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与孩子们的互动和交流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心和他们是紧贴在一起的。

绽放策略三、让规则深入人心

一个有序的班级必然有规则的存在。一个规则要有时效,首先它必须是被认可的,要让规则深入人心。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会让孩子们参与班规的制定与执行,并根据孩子们的意见进行修改与完善。在长期的教育与学习中使规则内化,使孩子们出自内心的遵守规则,从而实现自我管理。

绽放策略四、让班干部当家作主

一个纪律严明、健康向上的优秀班集体不仅要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更要有一支素质良好、能独立工作的班干部队伍。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常常给班干部独立工作创造机会;图书漂流活动由孩子们自己制定规则;课后由班干部组织学生在流动书架下自主阅读;家长会黑板布置等都交给班干部,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同时在班级里适当地给班干部摆功,树立他们的威信,让孩子们知道班干部为集体付出的辛劳,听从并主动热情地帮小干部,共同建立和谐美好的班集体。

绽放策略五、与家长共促进

都说,孩子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学生最重要的教育来自学校。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家校合作,共同促进,无疑又能为我们的教育锦上添花。

开学初我就建立了班级微信群

,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在群里与家长进行沟通;并通过约谈、家长会等不同的沟通形式,反映学生成长中取得的进步和遇到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友善的心,为了学生成长出发,诚心与家长沟通,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就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让小花朵们吸收真诚和友爱的阳光雨露,勇敢、自信地向着太阳绽放。

教学理念与策略心得体会
《教学理念与策略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