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理论基础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03 07:46:1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的理论基础

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的理论基础

活动详细:

学习不是“被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调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 学习者过去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网络环境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而并非仅是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这就需要首先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前沿的教学理论,并在此指导下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这部分内容将选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导-主体式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理论等指导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主流先进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帮助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一.本活动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主导-主体教学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论

二.归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 1.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

2.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3.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4.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 5.网络环境下教学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 6.网络环境下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三.提交活动心得 教学资料下载:二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的理论基础

推荐第2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班班通”工程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状开展计算机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顺利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在此,我简单谈一下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以此共勉。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中学生信息技术现状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面对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评价信息的能力;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应该选择更加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给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界定和环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构建和营造具有丰富教育资源且有利于协作交流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在具有一定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情景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主运用媒体技术,直至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由以下环节构成。

(1)提出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方案。一节课中最关键的是学习任务,因此,首先要提出学习任务,任务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要做到分层递进。

(2)创设情境。情境是指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所需要的外部学习环境。

(3)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扩大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4)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

(5)检测评价。学习的终结目标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能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体会

(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做到有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我校,一节课用20分种讲解,剩下20分钟学生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伟大实践。虚拟世界里,学生可从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获取信息。作为教师更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为教学工作服务,在网络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空间,开放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推荐第3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大花崖小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而诞生的网络教学,为当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具有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本文结合我校几何画板网络化培训的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

网络化培训 教学设计

[正文]

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互联网正以它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变着传统。而以往对教师的培训,采用的是以教为中心的集中授课的方式,不仅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忽视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忽视了培训的延续性,忽视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培训完就ok了,总感觉是种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

所谓网络化培训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组织学生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组织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教学软件、论坛、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共享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教师角色将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他们的全部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地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正因为如此,我校这次对教师的几何画板培训采用网络化的培训模式。而且我校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但目前,许多网络教学仅仅将网络技术当作课本的搬家,在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是大量的文本、图片资料,学习者的任务是阅读大量的材料,然后就去做教师设计好的练习题或进行考试,这种网上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资料的浏览和练习,网络技术也仅仅是课本的代言人,这对学习者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本文正是针对这种现状,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做出探讨。

首先,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本次培训的目标明确,使被培训者掌握几何画板的使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能将这种网络化培训模式推广开来,顺应当今终身学习和学习生活化的需要。其次,转变被培训者的培训观。

如何使学习者接受这一模式的培训?不仅要从观念上转变,要意识到如何去做,还要从态度和情感上积极投入,从心理上做好准备。首先声明与以往的培训模式不同,新颖而且实用,并选择学生机房作为集中授课的地点,集中授课将重点解决:几何画板最基本的知识;如何在网上进行自主和交互学习。从集中授课逐步引导到网上学习的模式。可以将教案放在网上资源库,让学生预习,在论坛设计几个问题如对本次培训的看法,让学生来回答,慢慢习惯这种学习方式。还有声明在几何画板学习过程中碰到了问题,原来需要通过电话求助,现在可以直接利用论坛,逐步提升论坛的人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三、学习环境的设计。

由于设计的目标符合数学、物理教师的需要,符合当今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很强。但是,怎样来创设教学的环境呢?

此次培训采用ecla(北京某公司的产品)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应用情况如下:

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网络教学系统后,可根据课程信息库中的课程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可获得个人的笔记本、电子信箱、课程内容、共享资源库、网上作业与测验。其中笔记本和网上作业与测验充分体现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境:笔记本--是辅助学习工具,具有随时在线存储、提交信息的强大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程内容上加注,记录下学习的心得、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另外,通过笔记本可以设定标签以标记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资源搜索,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式学习。共享资源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可以是文档、软件、网站的链接等)的上载,当然也包含教师推荐的一些资料。网上作业与测验--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验,及时知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提供协作化学习的环境。对于某些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如: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进入虚拟社区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不是纯粹在向计算机学习,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在共同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交流,弥补单独学习的缺憾。定期布置学习任务,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定期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针对重点、难题开展辅导课堂教学。

第四、学习效果评价。

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最终获得发展,因此,网络教学应注重对学习者的态度、意义建构过程的评价,一方面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给予提示

和建议信息。具体来说,又包括以下几项:

1、交互程度

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已充分表明,交互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乃至网络学习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交互程度是学习效果评价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具体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各种交流工具辅助学习进行,如根据讨论区发表的帖子(发言)数及数据总量等信息提供他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参数和学习态度的参数。

2、答疑情况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向教师或相关专家请教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通过答疑,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主题,可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答疑情况可以通过学习者请教问题的数量及难易程度、浏览问题的次数、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次数等信息反映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主动学习的参数。

3、资源利用情况

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不仅指利用教师或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更为有价值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上载的数据。评价包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中的资源(如课程内容、共享资源库)的使用情况,如记录学习者登录系统的时间及注销登录的时间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通过课程内容页面浏览范围和次数来提供学习者学习范围、进度的参数,利用共享资源库的浏览来了解学习者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讨论区的发表情况以及在共享资源库上载的资料甚至是对网络课程的修改来提供学习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主题的理解、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调整以及意义建构的相关信息。

以上三者的具体评价方式皆根据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态度转为本人积分(用于激励本人,而非与他人比较)

4、作业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与得分,提供学习者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和作业完成情况的信息,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反映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提示信息。学习者上载一完成的作业,评价的方式有:给评语(跟贴)、打星(记分)、推荐为精品、转为本人积分等。

5、测验

测验是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情况作一阶段性的评定。对于网络学习来说,测验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并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出改进意见。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学习者自评进行,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的不同的评价手段,如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评实现,而对于自主学习,采用自评手段更为有效。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学生进行的多是自我建构的学习,即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对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途径可能相关不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学习的结果作出评价就变得相当困难,很明显,对他们实施统一的客观性评价是不合适的。事实上,最为有效的评价是让学习者去完成一个真实任务,并让学习者对自己的意义建构情况作出合适的评价。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同伴评价,并不能真正决定

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手段的最终效果只是用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总之,评价要有利于每一学习者的学习进取,而不是仅用来区分能力的差别。

推荐第4篇: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余胜泉

1、路秋丽

1、陈声健2

1、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

2、曲靖师范学院 物理

系,云南 655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又可以课后完成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可以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这种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支撑理念与环境的构成,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并探讨了它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网络环境;课堂教学;在线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随着第一轮的研究与实践的热潮退去之后,人们逐步回归理性。在线学习的方式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的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如何充分体现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Blending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2]。

一、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1.融合的学习理论指导[3]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学习理论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所持的立场是客观主义的。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及特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组成。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构成知识。知识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迁移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和迁移知识。所不同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优势在于目标明确,外在的刺激和灌输可以系统的讲述知识,易于形成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操作,便于教师控制和组织教学等。而它的劣势在于学习的主体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当外在刺激条件与学生知识结构与准备状态不符时,知识传输的效率低下等等。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在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可以更好的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效率较高。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学生可以达到基本统一的知识结构,便于管理和评测。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等等。其弱势在于统一的教学目标未必符合每个人自己的最佳发展形式。统一的学习方式,未必是每个人最佳的学习途径。另外,对于高级技能、复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等,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迁移,也就是“教”。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共同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不足之处是在按照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上采用非客观的哲学立场,认为每个个体的认知过程是各不相同的,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可预知的。因此教学是要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强调的重点不是设计教学方法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达到预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而是强调设计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获得的协作和交流。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以广义上的学习环境出现,而不是传道者的身份出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真实问题,习得技能,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动性,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适合于复杂知识的理解,高级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其劣势在于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学习评价较为困难,组织与管理学习也十分困难。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协作不适合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自我控制能力、认知技能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不是一种替代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行为主义强调外显行为,客观刺激。认知主义强调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强调外显行为后面隐藏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建构主义则强调知识的多面性,自我建构,在具体环境中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它们都有合理的科学的一面,同样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并不是所有环境,所有情况下都只适用于一种学习理论。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群体。总体说来,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加强,学习环境逐渐丰富,最适合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逐渐转化。教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是错误的。不同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它反应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混合式学习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的趋势。

2.建构性的学习环境支持

将教学或其过程理解为学习环境,体现了建构主义倾向的对于知识和教学的理解。客观主义将知识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或实体,因此将教学理解为传递这一客观知识的过程。而建构主义将知识理解为个体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建构认知和意义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是学习者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丰富工具和资源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因而将教学理解为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里,学习者能够最佳地得到建构工具和学习环境的支持,这些工具和环境促进个人认识和意义的建立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样,教师的角色就是开发能使学生参与并建构其认识和理解的环境,这种环境体现的原则是:情景、建构、合作和交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这一建构的过程需要合作地进行,学习被安排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能够反思已有的认识和理解。

情景包括现实世界环境中的特征,这些特征,要尽可能忠实地体现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理的特征、文化的特征、社会的特征以及涉及到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问题。

知识的建构是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连接和反思过程的结果,所产生的知识是大脑的产品,是个体来自于情境的经验及对情境解释的结果。这些经验能够在学习环境也能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遇到。只有允许个体或团体依据他们的体验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要求他们“学习”教师对这些体验的解释,这样的学习才是建构性的。

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发生。合作有利于发展、测试和评估学习情境中产生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并促进人际交流技能的形成。

交流是合作所必须的,个人和小组在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计划之前,必须首先对这些计划进行协商。这一计划包括回顾已知的、思考需要知道的,考虑不同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潜能。交流是意义建立过程的重要部份,因为知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具有真实学习情景、合作学习、注重问题解决等特色,所有的学习环境都依赖于技术,以使环境易于操作,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在建构主义学习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构性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要素:[4] (1)信息资源:学习内容及相关的辅助学习材料,包括教科书、录像带、教学软件、相关论文等。一般情况下,在学习环境中,高级复杂的知识内容,都是以具体情景中的问题的方式呈现的,并有大量相关的案例,学生要借助相关的信息和案例,在解决情景性问题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2)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相结合,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与它人通信协作等。

(3)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要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才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即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完成,因此,适合学习者个别特征的自主学习策略就满足三个条件: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4)帮助与指导: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学习环境中,都存在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图书馆、寝室等能上网的地方均可发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课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的教与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四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教学活动选择与设计网络教学环境的设置建构性学习环境协作性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网络课程学科资源库支持混合式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教学环境使用培训教学计划说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解课堂讨论、交流、答疑研究课题汇报课堂评价在线教学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智能答疑在线讨论与交流在线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在线个别辅导考试测评档案袋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 图1: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模式

1.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1.1支持混合式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

目前国内已经有80%以上的高等学校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通过CERNET和CHINANET接入国际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的确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网络的功能对于教学来说不应当只是教学内容的发布,而更多的应该是支持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尽管网络能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沟通交流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都是分散的,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和管理,因此需要有一个集教学内容发布与管理、课堂教学、在线教学交互、在线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发展性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来支撑混合式教学。目前国内较流行的通用网络教学平台有4A、清华教育在线、电大在线、网梯教学平台、安博在线等,国外则有WebCT、Blackboard、UKeU、Frontier、Learning Space等。

其中4A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网络课程个性化定制工具和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它依托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开发的精品网络课程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其他优秀网络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线课程学习、在线自测、在线资源浏览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也通过智能答疑系统、在线讨论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学习笔记、作业考试系统等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交互。4A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支持教师在线设计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还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比如布置作业、设置讨论主题、为学生制订自测方案、答疑等,以此来引导和帮助学生。4A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课程内容是开展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资源,精品网络课程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目前一些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支持国际上的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建议教师或技术人员参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如IEEE-LOM,IMS-CP, ADL-SCORM等)采用面向学习对象的方式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面向学习对象的E-learning资源因其可重用、易获取、易更新、易管理、适应不同学习者需要以及可跨平台使用等特性,能够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5]。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的组合、拆分和修改等功能,教师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备课。

1.3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

优秀、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课程资源就好比是“高速公路”(高等学校的校园网)上行驶着没有装载“货物”(资源)的“列车”(网络教学平台)。如果说课程内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教育资源的话,那么课程资源则是为辅助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学生学习的扩展资源。课程内容一般是由呈现讲解型的内容和教学交互型的内容组成的有一定逻辑组织结构的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则是一个个视频、音频、动画、图形/图像、文本等多种类型的或复合型的多媒体教学微课件,既可以是内容呈现和讲解型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用于教学评价的试题、试卷等资源,也可以是一些用于扩展学习内容范围的文献目录索引。课程资源的设计和网络课程的设计类似,都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

要想促进学生知识的良好建构,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资源内容建设要朝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6] 1.4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活动是为了教学的深入展开而设计的一些探究性问题解决、小组协作问题解决、分组交流讨论、常见问题解答、在线智能答疑、自测方案、作业方案和作业评判等。教学活动应该参照已经设计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并按照教学的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即与具体的章节知识点相关联。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尤为重要。例如,探究性问题解决教学活动首先需要教师设计新颖、开放、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相关提示或提供一些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己利用网络去查找信息,然后通过BBS或在线聊天室讨论交流问题。

1.5网络教学环境的设置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学习和教学的需求也在朝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全模块化的标准开发,通过建立模块化的构件允许用户对功能模块的灵活调度和重组,实现个性化定制。不同的课程、课程的不同阶段需要的功能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定制在他的课程中呈现给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隐藏暂时用不到的功能模块或将常用的重要模块放在前面;学生则可以定制呈现给自己的网络平台的风格,包括各功能模块的顺序、呈现方式、页面风格等。

2.课堂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存在形式、内容单一等诸多弊端,而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课程、扩展资源、各种教学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

2.1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主要是指培训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课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等,熟悉教学环境,排除技术障碍,为保证教学效率奠定基础。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乃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学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写作与创作、发表个人看法、交流、协作、探索和发现、计算与数据处理、提供练习与反馈、个别指导和评价、提供学习帮助和启示、成长记录、质性评估、学习反馈等。

2.2 教学计划说明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在每次课之前教师也需要将该次课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教学计划说明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方式等。

2.3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在线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网络上的热门议题,表扬积极的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是鼓励和维持学生持续在网络上参与和讨论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对在线教学的局限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重要机制。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积极吸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适时地给学生鼓励等。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4 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授

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的讲授,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预先设计好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络课程集成了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多媒体课件,从多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回顾、情景案例等,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化学/物理/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等,还有一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模型等,都可以通过视频或flash二维/三维动画动态地展现。

2.5 课堂讨论、交流、答疑

课堂讨论可以是在线讨论的起始,也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设计一个有争论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原则是“你可以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是你必须了解对方的这种观点和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这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讨论交流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大班教学一般是先分小组讨论,然后组间交叉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2.6 课堂小组协作研究课题并汇报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基于小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是有效的手段。项目研究的开展可以在网络和课堂上配合进行:在网络上主要是进行讨论、信息检索和处理、资料共享、成果展示、过程信息记录和评价;在课堂中则主要是组织小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与教师深入交流和讨论,从而得到适当的点拨。这是保证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迁移的重要手段。 2.7 课堂评价

除了教学内容的讲授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考试模块对当堂或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联机测试,对于客观题系统会自动给出测试结果,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本课时的教学计划,或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3.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

课堂教学是基于班级常模进行的,也就说教师的教授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对于那些课堂教学无法解决或没有时间的问题,只有靠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交互来解决。

3.1 多媒体在线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随时在线调整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给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等。学生课后可以在线复习课程内容,对学习内容做深层次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4A网络教学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书签、学习笔记本、学习任务管理等辅助学习工具。除了课程内容之外,教师或学生还提供了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扩展资源,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得到新的启示,探索和体验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

3.2 在线智能答疑

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在课堂学习中有遗留的问题,这时学生可以将问题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将此问题及解答可以作为资源整理到答疑中心中,供其它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作为解答参考。学生提问时系统会自动匹配问题资源,如果有类似的问题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若没有的话,学生需要等待教师或其他学生给出答案。这种智能化的答疑系统可以减轻教师答疑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学生可以对其它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这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式或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向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由学生解答,也可自问自答,再将问题整理到问题资源库。这样,随着答疑系统的运行,问题资源会越来越多,学生需要的新问题会越来越少。

3.3 在线讨论与交流

网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的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讨论,弥补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而造成的讨论浮于表面层次、感性成分居多、难以深入等缺陷。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模块,按照用户进入的课程来呈现论坛内容,讨论的主题可以有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讨论以发表文章为基本的讨论交流形式,交流不受时间限制,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不同观点、立场的碰撞与交流,学生可以对一个复杂事物达到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刻的理解。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驾御文字的能力。4A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交流系统将记录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和相关统计数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以及讨论的深入程度是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3.4 在线教学评价

自测、作业和考试等评价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为教学策略的随时改进、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学生学习评价的实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试题资源库、自动/手动组卷机制、作业催交、系统统计分析等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展抽取试题资源库中的一些试题资源组成试卷,作为学生巩固和复习课程内容的作业或自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作为考试内容。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自己随即抽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试题组成自测试卷来进行自我评价。对于客观性试题,系统都可以自动批阅并给出评价和统计信息,对于主观性试题,则需要教师来批阅。每次作业或自测系统都会给教师一个统计报表,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整的依据。 教师评价也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匿名向教师提意见或打分的方式,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以此来获取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

3.5 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

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就是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学习项目在网络环境下展开共同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项目是针对一个实际问题确定的,不同于主题讨论的学习,小组成员在网络平台分配的各小组的学习活动空间里协同完成项目。小组成员有各自的任务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成员遇到的问题可以上传到讨论组寻求帮助和讨论,而各自收集的资料可以放到小组共享的文件夹里共享。这种学习方式方便成员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文件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 在线个别辅导

因材施教对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大班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记住、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信息和学习情况,是不现实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功能,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成绩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诊断和了解,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可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或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4.发展性教学评价

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其评价思想体现为从关注考试到关注学习者的成长,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量化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转变上。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和推行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无疑对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各学科知识学习与运用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可以在在线测评、档案袋记录、问卷等多个方面开展评价工作(如图2所示):

在线考试作品档案袋重视结果重视过程提倡发展综合能力调查活动过程的评估 图2: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

4.1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ement)是网络环境下备受青睐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档案袋的主要功能是“存”、“反思”、“交流”。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体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的信息都记录非常容易地被记录下来,在档案袋中归类存储,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对象。

档案袋的数据来源主要课堂教学和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两个环节中产生的一些过程性数据,包括学生浏览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中的发言次数和发言内容、小组协作中贡献的资料、小组协作中组员的评价、提问的问题和次数、解答其他学生或教师的提问的次数和答案内容、作业和自测的成绩、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学习笔记本中的内容等等,这些数据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依据。 4.2 考试测评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有利于考试测评的开展,教师平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测题或者作业题,用来学生的自我评价。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自测题和作业的自动批改,这使得教师无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学期末的一次考试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通过网络将学习结果、对课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了解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学生现在的需求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并根据情况对前面的教学内容做补充以及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有利于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展开。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利于教师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1.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整合,推动教学改革

虽然目前国内80%以上的高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是除了开通电子图书馆和开设全校的信息技术课之外,大部分的应用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财务报表、学生成绩统计、学校公告信息发布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层面,没有真正应用到教学当中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优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日常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是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并改革教学结构的突破点。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以便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7]。

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互补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大的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2.弥补师生间因角色地位、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师生、生生交流沟通少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并重,高校教师一般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学术研究,多数教师专心于科研工作,除了上课以外教师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很少。另外,中国的大学已经开始进入了“独生子女”大学生时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造成大学生崇尚自我、惟我独尊的成长背景。学生喜欢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喜欢别人的参与。这些都造成了师生交流上的障碍,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教师。网络则以其提供的各种交流方式弥补了师生因角色地位、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交流沟通少的问题,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对于学生学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3.解决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一直在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早已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约475万人,研究生招生约36万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不下两千万人。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接近现在高校师资所能承受的极限,宏观上办学规模的扩大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能继续是传统的集体讲授式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虽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但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交互渠道,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中面对面教学的不足有重要作用。另外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网络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J], 2004(3).[2] 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 Centra Software 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 with Blended Learning,http://www.daodoc.com/academist/ysq/net-learn.htm.[DB/OL],2005-7-9.[4]余胜泉.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D].2000-6/2005-7-9.[5]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J].2005(1).[6]何克抗.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http://www.daodoc.com/20031126/3094951.shtml .[DB/OL].2005-7-9.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 (5).

推荐第5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反思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多媒体课堂教学仍存在照搬课件,展示课件等三个方面的弊病。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强大功能,就应在教学做到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教学反思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数年不变的教学模式已渐渐淡出神圣课堂。大多数地区的学校都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普及。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教师忙起来。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教育改革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笔者自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照抄,照搬课件。就目前农村的现状,课堂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手段集中体现在课件的使用上,而课件的制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还好有宽带网,打开网页,应有尽有。问题恰恰也出来了,我们一些教师在使用下载的课件时,只是照单全收,没有结合教情,学情消化,整合资源。其结果教学效果达不到甚至落后于课堂教学。

二是多媒体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课件的展示。课件下载或制作后,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边讲述一边不断地点击鼠标,展示出讲授的内容,学生则看着大屏幕听。一节课下来,教师的能动性尽在冷冷的屏幕上,学生的主动性多为生动的画面所吸引,至于思考几何,动手几何,创新几何,则不得而为知了。

三是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日新月异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引发了教学手段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学习的速度、内容的丰富、学习的研究性、知识构建的合作性、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方面,相比传统课堂有无可比拟的长处,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得到了广大老师、尤其是对新事物特别敏感的青年老师的青睐,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教学作用。但我们也注意到,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

1 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技能退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如果教师不重视专业技术的培养与锻炼,过于依赖设备,将本应由老师亲自完成的工作全部交给机器去承担,教师指导作用会日趋淡化,最后发展为“机灌”。“机灌”与“口灌”一样,都是对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多媒体教学要突破以上三个方面,真正发挥其强大的教学功能,我认为应在多媒体教学中把多媒体资源与初中生的认知过程、与传统手段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那将会使计算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思品课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 如在讲《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时,给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对比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必须依据“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注意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 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那种让计算机教师把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就是按键和顺序播放的做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甚至于教师也成为计算机的“奴隶”。

二、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的整合

计算机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多媒体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动态演示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能企及。但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果在教学中纯粹以计算机代替小黑板和挂图,单纯让计算机“唱戏”,而忽略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将会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和僵化。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仍是目前思品课教学的主要形式。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

2 蔼可亲的教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

实践也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种电教手段(如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播放影视),那对学生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灌输,只不过是从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电灌”。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整体的功效。那种“用鼠标代替教鞭”,“用屏幕代替黑板”的提法未免过于偏激和片面。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现代手段与传统完美整合,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益。

三、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的整合

初中多媒体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硬件设备缺失、相关课件的匮乏和制作的困难、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原因,使得课件的利用率很低,往往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即使是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的精制的课件,也仅在公开课上露露脸,而在平时教学中则被束之高阁了。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另辟蹊径,才能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把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

一是给课件“减肥”。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应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因此设计课件时应集中精力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哗众取宠。否则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授课效果。七年级学生宜更多的播放音像资料和动画,增强直观性,八九年级学生可适当增加理性分析。

二是可采取“拿来主义”。一方面,网络中的现成课件各有千秋,只需我们牺牲一点时间就可以下载下来,然后采用抓图、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即可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拿来”也是教科研,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捷径。

新课程体系下的历史网络教学,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历史教学的新春天;让探究争鸣激起历史教学中共鸣的火花;让体验教育激发历史教学的情感震撼,一定能开创历史教学美好的新明天。

3

推荐第6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与素质教育更紧密集合起来,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建成,农村小学也已具备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条件。下面,我就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猎奇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就具有其它方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小朋友测量身高和体重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读出图中身高和体重数据,从而引出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实际上就是来源于生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讲解重难点时,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师精讲,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把四条腿的椅子,让一个小朋友坐上去,结果椅子变形了。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接着课件继续出示用两根木条与原来的椅撑组成一个三角形固定在椅子下面,再让小朋友坐上去结果椅子变得牢固了,同学们看到这是三角形起得作用,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又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该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用课件演示,先把一个圆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12等份,24等份,48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操作,学生亲自经历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就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的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分类》时,先用课件出示各种类型的角,并提问下列各是哪一种角?导入新课后,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和范围。紧接着教师投影出示多个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填入老师下发的表中,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学具。小组通过集体讨论、操作后,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你能把这些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分类吗?”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投入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之中,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多媒体优化组合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层练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利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多媒体技术在分层教学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制作了分层练习。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练习课的课件中,把习题划分为容易、较难、难三个层次。学生从容易入手,每做一题都可以立刻得到评分,并及时的得到鼓励。在完成了基础题后就可以向较难、难这两个层次挑战,这样不仅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容易的题目,得到成功的喜悦,恢复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增强了探索钻研的精神,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运用多媒体,在思维困惑处得到点拨、疏导。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特别是理解有关几何形体的组合图形是比较困难的。在他们思维困惑处适时介入多媒体,呈现“切割”、“旋转”、“平移”、“提取”等动态过程,有利于及时点拨疏导,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

)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产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两者的区别。此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通过了多媒体的操作演示并稍加提示,使学生明白“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对此解法突破了思维困惑,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明。

总之,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通过带娱乐性的操作演示,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轻松学习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推荐第7篇: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环境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非常重视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资源丰富,架构合理。

一、从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到习题库、案例库、学习指南、推销资源库等相关参考资料一应俱全,方便学生学习、查阅。

二、建有健全的在线学习系统,如在线练习,在线模拟实训,网络交流平台等等,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交互式协作学习的有利条件。

三、提供了大量的演讲与口才的专业网站,以及参考书目,报刊杂志等网络资源链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有了更丰富,更为前沿的学习和提高的场所与资源。

四、在硬件建设方面,近几年来,学院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使我院拥有了较好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硬件建设环境能够较好的保障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转与有效共享。

1、建有97个多媒体教室,有7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

2、开通中国网通和校内网网线,所有机房、教室、实训室及办公楼都进行联网,开通了网络视频点播系统,实现多媒体课件共享。

3、模拟实训建设方面不仅有投影功能,还可以开展真正的应聘、公司商业活动,模拟谈判口才的情景,模拟推销口才情景,模拟求职口才等情景。

4、学院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长期面向师生开放使用。

5、学院有专门的网络维护人员,各系也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网页的建设,使得网络教学能够良好运行。

推荐第8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 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 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 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 [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推荐第9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内容摘要】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模式”进行高效教学。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随着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中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已是摆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理念需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更新快。作为教师更应响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做现代教师,树现代意识,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围绕这个目的去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确保教学评价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 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 信息化和网络化,

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包含着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网络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就是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散布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它由教师活动到学生活动,由学生活动延伸到学生心理变化活动,直到任务的完成。

任务的分解、分组应要恰当,情景要适中。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成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把握好任务分量的质量,不能不分主次,喧宾夺主;不能分得过细,避难趋易。语言表述要准确,减少理解障碍。问题情景真实,有趣味,在具体情景中提出任务,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作为任务提出。

任务驱动法的六个教学过程:①确立任务;②提出任务;③分析任务;④完成任务;⑤评价任务;⑥提出发展性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六点作用: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③能有效地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它是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驱动法,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得到了乐趣。因此,任务驱动法是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法中有效的一种。 2.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了解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多纬度、综合性强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

际问题联系起来。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师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完成的时间。问题解决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了五个步骤 ①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②分配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③分工协作,收集信息资源 ④交流协作,完成问题解决的方案 ④汇报、总结、评价、反思

如:在“制作主题演示文稿”教学设计中,先用学生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引出“改革开放”,让他们了解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播放作品——《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示范、引领制作, 总结出主题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展示网站(作为制作的小助手),通过网站中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丰富的素材,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制作前提出制作要求,分衣、食、住、行四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作品制作比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并上传。教师随机抽取每个主题的一个作品,作品评价采取自评和互评想结合,评价作品时要给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感悟。

(1)成果作品化。以作品的形式来体现学习成果。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2)作品共享化。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分析、概括、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3)评价客观化。要想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学生,必须先创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并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问题的注意力。评价标准可以从研究方法、资料的数量

3基于网络环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结合“帮助”,分组讨论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取得基本成功后,提出新的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如:用Word2000编辑文档,提出除用菜单编辑外,怎样用工具按钮?怎样用快捷菜单?让学生用程序中的“帮助”探索操作的多样化,最后再集中讨论,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训练了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模式特点:准备教材—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这些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三、鉴于网络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作为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熟悉过程,让学生的行动跟随课堂节奏。 二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工作服务。

四要注意到网络文明建设。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开放性、全球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交友,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环境。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推荐第10篇: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

(荣昌县盘龙初级中学 何义君)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应用的日益发展、普及,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走向多元化,它既对我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面临这一新领域的新情况,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这一新生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健康、充实、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育教学

探索

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Internet网的接入,使学校的教育走向了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多媒化、远程化,一方面为我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式、新的挑战,怎样才能与时俱进不落伍呢?网络环境不仅要求教师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能通过材料的选择,辅助时机的恰当选择,以及创新情境的创设,使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成为解决课堂教学增效减负,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的重要途径。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具有时代特色,必须明白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

第 1 页 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促使教师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前高涨,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上网冲浪成了时尚,参与网上讨论、软件编制比赛、编发电子邮件成了最热衷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开拓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活动空间。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上网浏览的随意性,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更复杂、更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影响,包括文化侵略、心理障碍、黄色流毒、黑色信息、网络犯罪等,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新的机遇产生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有新的举措和新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为我们指出了网络培养创新思维的新途径,也使德育内容脱离传统的说教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具体、生动,更具趣味性。例如,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德育处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利用每周班会课、自修课等时间,让同学们观看了“农远”资源上百部爱国影片中的大部分影片及各类常规管理安全教育片并及时写了观后感,其次在“学脉”网上设立了多种主题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如设立”从小事做起”、”让雷锋精神在盘中扎根”、”文明校园,由我做起”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着力塑造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建立“中学生道德论坛”,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网上的不良现象进行争辩,提高学生鉴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再次,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在网上迷恋游戏、网恋、犯罪等趋于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因此,校园网上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测试和自我心理保健。设立网上心理电子邮箱,开设心理聊天室,通过网上对话,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才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电教媒体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静图象集成在一起,构成网络教学软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中或上传到一个免费的网站空间上,课件设计的交互性强,屏幕可以移动分割,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大量增加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利用超文体的结构形式,在各内容间实现交叉跳转,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等级,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设立课堂聊天室,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在讨论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使教学更具有交互性,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认知的发展。

第 2 页

1、网络教学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网络教学的八种方式:

(1)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 。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2)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 。

(3)视频会议:音视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 (4)WEB教材: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其好处是编制难度不大,运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5)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 (8)E-mail: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网络是开放的,信息是多元的。利用网上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创设自己的网络文化主流,建设网络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共识,但是,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处于一种严重失控状态。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课堂教学容量的认识走进了误区。我们知道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

第 3 页 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目标。作为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网络知识如果局限于现有教材,它就变成了电子课本;网络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教材,它又变成了无源之水。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重点、难点,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随心所欲。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 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 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

比如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个别同学调节阅读进度,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及时纠正,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高质量的论证分析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在线指导解决同学的疑问等等。所以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3)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 通过探讨,个人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比如课始播放一段音像资料、课中穿插一段生动的讲述、课尾同学之间通过语言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等等,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动的作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4)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 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全校都能用、全国都能用。

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5)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接入就无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然而,我们对网络教学认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变革的,这种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当然,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的物理条件会得到改善的。即便由于经济因素,无法大规模开展网络教学,只要我们在小规模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同样可以视为网络教学实践探索的有益效果。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相比,从学校层面来看,网络教学对技术的依赖不高。

真正的多媒体制作,涉及教学方案设计、文字脚本撰写、平面设计(美工)创意、2D、3D动画制作、视音频素材采集和编辑、编程等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对制作平台的硬件要求很高,对客户端设备有一定要求。而网络教学呢? 如果我们充分运

第 4 页 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权威机构专业网站、个人特色网站,充分运用通用软件,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个别专业人员去做,只需要教师运用Word来写作一个学习活动方案。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更多地集中在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辅导上。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中国电化教育, 2000年第3期 [2]、华建新,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型学习模式,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0期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4]、杨开城,李文光,胡学农,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2期

第 5 页

第11篇: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创新

网络环境下物理教学方式的变革

摘要

在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如何适应网络教学环境,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物理;教学

当今社会的信息发展正以“2的指数方”的速度传递着,学 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而 发生着改变。而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而设置, 这些年江苏省从教育厅到市教育局一直在这方面有着持续的投 资,省四项配套工程、校园网络的建设、学校网络电脑室的普及化 配置、电教馆对教室多媒体系统的配置、电脑教学多媒体 电脑、电子白板的配备为现代化教学插上了翅膀。

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的首位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形成主要模式活动单导学教学 模式等将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我的教学活动也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等、自主、合作、探究中改变着。一个活动 的学习环境具备着充分的活跃性、灵活性。

一、学习准备的灵活性

课题的提出就是学习材料准备的开始,学习活动的公布就同 时激发着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公布于个人教学博客,开放于本班的全体学生,学生每天在教中通过互联网访问教师博客 明白后面的学习内容(通常以一周或一单元的活动提纲,附带活动 计划的初排)。这就给学生一个准备的时间、空间。我校是寄宿与走 读混合班配备。很多学生通常是周一到周五全在学校,周

六、周日 在家休息,因此有不少的学生自主体验、自制学具、自主查阅网络、书籍、杂志等学习资料的时间、空间就显得不足社会体验间断性 较长。而教师通过教学博客的引领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在周五回 家之后打开电脑就看到教师下一周的教学计划,在周末的时间利 用各种途径进行学习、活动、调查、设计、探究等。学生在无意识中 形成要求学好的意识、获得成功的激情。学生的自主性在准备阶段 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教学活动的灵活性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平台 可以充分、快速地展示班级内80%以上的学生的动态过程,最大化地激起学生的参与度。具体措施视频交互系统可实时记录各 小组的学习过程,教师及时剪辑出有代表性的视频留于学生互动 时播放介绍或与学生的讨论。(在过程中可不涉及具体学生,主要 是分析、指明问题所在并进行强化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 充分考虑各类

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中注意学生的动向。活 动单的设计、活动的预设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实际出发。 活动单的设计以学生的可活动性、活动的实效性、能力的形成行为 为准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活动单的设计应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完成指标;(2活动设计要有梯度, 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层次中保持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兴趣,而不能 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设置过多思维转换。如,物理密度的应用对学 生来说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得 以发展,是活动单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3)层次渐近性原则。我的 设计以三个活动、三个层次为活动指引。活动一,密度的测量、鉴别 物质。(以实验自主探究活动进行活动)活动二,密度公式的推导、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小组共同讨论形成小组共识后班级 讨论巩固学习方法活动三,密度知识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解决 问题的兴趣。(教师引导并做好归纳分析工作,为学生形成整体知 识系统服务)。

对于学生在实验室必须做的实验,可将学生做实验的全过程录下,将录像汇编和分析。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回放实验过程,在回放的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辨析自己在实验中的错误,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个别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也会找到自主发展的空间,通过网络跟教师交流分析一些特殊情况,从而达到师生共进、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调查表,收集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学生上传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在课堂上重点突破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将学生上传的资料不断归类整理,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生实验误区资料库,这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并最终取得较好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我们教师的角色,是通过对实验录像进行精心的汇编,引导学生去辨析实验的错误,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有的学生可能对电流表的读数存在困难,我们先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并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然后在屏幕模拟演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及读数方法,学生通过两三次的练习读数,都能基本上掌握了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有关其它的较精密而能见度较低的仪器读数教学也可以仿效之。有的学生连接电路有困难,就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实验全过程的视频,借助网络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寻找连接电路过程出现的错误。

三、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媒体运用要适时、适度。活动主体的引入 可多运用一些演示工具PowerPoint、电子白板等!实验展示可运用 实物展示平台进行多角度观察;一些无法操作、微观、宏观的现象, 可通过网络查阅、大学、研究院所的网络显微镜、网络望远镜让学 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互联网直接参与社会资源的搜索、运用。学生 小组活动可利用小组视频进行必要的实时抓拍。学生的小组展示 活动可运用视频教学系统对全班学生进行同步分析展示。白板操 作系统可以给予学生以黑板的书写流程,又可以给予学生结合实 例分析的图像、声音等多方面的共同分析。生动形象地将学生的注 意力集中于整个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展 示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质平台。最后网络计算机 系统还为我们的课堂及时反馈提供了好的平台(如,极域电子教室 系统既可以随堂练习,又可以作为课堂综合性反馈,它既可以对学 生理解知识的准确性进行评价:选择题、填空题,又可以对学生创 新能力进行评价:调查、解答题)

四、知识巩固的灵活性

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与学校在网络媒体的运用也有着充分 的联系,一节课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学习是无限的。如何将 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充分调动起来、从网络游戏转换到网络学习中 来,这些就需要学校的网络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学习活动中体现,表 现出比网络游戏更有吸引力的魅力。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就要 不断深化、细化,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网络学习网站moodk 教学平台的开发、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学习网站的收集、可视化实 验的网络体会、师生互动平台的建立、网络学习与学校学习的结合 考核等等。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丰富、全面、具有挑战 性。对教师来说网络的学习、运用也需要向着专业化方向前进。

网络多媒体的使用注意事项:(1)多媒体是为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将学习活动的可视化程度提高,而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系统而去使用。(2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完全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在课堂中 随时调用部分媒体,如遇到争论性的问题,有时教师也无法给出比 较好的答案时,可以开启网络电脑即时搜索相关资料、师生互动讨 论解决。这样可避免学生遗留问

题的遗忘,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 及时思考。(3)学生使用电脑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使用电脑的意 识主要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工具的使用、个人空间的设计(与学习无关)。因此针对这些教师能进入学生中去,并作出正确的引导 是教师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途径。多引导学生对于当前学习中 的知识、问题、课题的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等,共同提高学习、探 示他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中的困惑的时间、空间。我每周都 在周一晚自习时间利用网络将在校学生与部分在家的学生联系在 一起讨论上一周的学习活动,效果很好,学生也乐意参与。

在当前的信息高速传递的社会环境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容 忽视整个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更不能无视开放性学习、无视学生所 处的环境。而应该更加关注学习开放的环境中如何利用好现代化 的教学设备、手段搞好教学工作,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俊. 怎样搞好高中物理总复习[J].宁夏教育.1985(05)

[2] 董树岩. 集思广益 解疑析难——推荐《高中物理疑难解析》(新编本)[J].物理教师.1988(04)

[3] 范安生. 也谈高中物理必修教学、复习的探索[J].物理通报.1995(04) [4] 马利萍.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2)

[5] 张世瑜. 巧做高中物理课内外小实验[J].物理通报.1998(02)

[6] 何文明.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学科教育.2002(05)

[7] 肖洁. 如何确定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

[8]

《新编理科王·高中物理》疑难选析[J].高中生.2004(16)

[9] 张广业. “等效电源”在电路分析和计算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4(20)

[10] 谭文彬.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接轨”难问题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06)

第12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的数学新课堂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搭配知识,着重让学生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课题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三、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初步建立符号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实践法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五、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再过5天就又迎来了属于全世界小朋友最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让我们随乐曲边唱歌边拍手共同迎接这个美好节日的到来。怎么样,过属于自己的节日高兴吗?(高兴)老师告诉你们,学校要组织一次庆祝活动,准备到肯德基聚餐,想去吗?

(二)探究新知

既然去参加活动,咱们就得穿得漂漂亮亮的,老师为同学们挑选了几件统一的服装。这里有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课件出示),你能为自己选一套衣服吗?可以说说为什么这样选。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不同的方法搭配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到底一共可以搭配出几套服装呢?你们想不想研究?(想)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衣服卡片,小组同学摆一摆。请小组长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服装图片拿出来,6人一组,小组同学利用桌子上的图片摆一摆,看看2件上衣和3条短裤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搭配方法?小组各成员可以把图片放在一起摆。

2、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谁能说说,你们小组一共搭配出几套服装呢?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答案吗?看来,大家的意见不是很一致,哪个组搭配出了6套服装,好,请你们组选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把你们小组搭配的方法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大家听懂了吗?此时请搭配结果比6套多和搭配结果比6套少的小组发言,请他们说说错在哪里?那么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看看这个小组是怎么做的?他们这个组是用上衣搭配短裤,搭配过程中先用第一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接着又用第二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这叫按一定顺序搭配。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搭配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谁再来说一说,你又有什么好方法在图上表示出我们搭配的结果呢?

3、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谁能到前面说一说怎样连?第一件上衣搭配出3套服装,第二件上衣也能搭配出3套服装,那么一共是几个3套?(2个3套)能快速说出得数吗?其实按顺序搭配,不一定非得按从上衣到裤子的顺序搭配,还有没有别的搭配方法?还可以用第一条短裤搭配出2套服装,那么有3条短裤一共能搭配出几个2套呢?(3个2套)3个2套是多少,快速算。结合旁边的图(课件演示),再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一共有6套服装任我们挑选,那么在儿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出游选哪套最合适呢?好,我们就穿着这套衣服上路了。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肯德基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肯德基,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也可用字母表示线路图,然后课件反馈。

2、帮小动物组数

终于到肯德基餐厅了,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餐厅正在搞帮小动物猜数这个活动呢?如果猜中了,你就会获得由肯德基餐厅提供的购餐优惠券。想得到这些优惠券吗,那就赶快猜猜看吧!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

3、

6、7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3)课件演示。 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

3、

6、0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指名回答。 (2)为什么少了两种?

3、配餐中的数学问题

餐厅的叔叔阿姨终于给我们上好吃的了。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课件演示)

喝的有:可乐、橙汁 吃的有:玉米、汉堡、薯条 学生活动策略:

(1)我们边吃边喝。每个同学选一种喝的和一种吃的,会有多少种配餐的方法,大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用字母、数字、图形等不同符号来表示)。

(2)全班交流。 (3)拓展:

师:如果增加一种饮料,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增加一种点心,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每增加一种饮料,就会增加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增加一种点心就会增加两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在餐厅里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一会现场直播的是4个球队之间的比赛,他们分别是中国队、日本队、美国队、德国队,每两个队进行一场比赛。那么我们一会可以收看几场比赛呢?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在答题卡上连一连、写一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然后课件演示。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吃了美味的汉堡和饮料,又一起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同学们肯动脑筋,相信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第13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知识为主体的经济时代,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也突飞猛进,而这对于教育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时代的现状和需求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个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法更好地与社会的本真融合,个人思想、个性以及生活习惯都将受到一定限制。

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但是创新意识的挖掘及培养除了其本身属于一种潜在的特殊能力外,外界环境的有利刺激是十分重要的,在有利的客观条件的激发下,人会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反馈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去努力寻找问题的所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一直以来,受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我们习惯了追求一致,习惯了保守己见,习惯了将自我个性隐藏在内心深处而不让人觉察,但是这确实在自我剥夺创造和享受生活真实面目的权利和机会,所以我们应该认清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的话,让我们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我们在知识经济的大潮当中去实现自我价值。

二、网络资源环境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千里眼”、“顺风耳”都不再是梦想,电脑逐渐进入千家万户,网络环境成为了一个具有优越性、开放性的宝库。和传统教育环境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以下优势:

1.网络教育环境相对自主、宽松,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条件。

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只有教师、学生、文本简单组合而成,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将知识以自己的思维形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规定”当中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可想而知课堂气氛死板而单调,学生的学习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网络环境下,有了多媒体的运用,教材被多媒体化,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器官感知、接收的信息,比传统教学中得到的信忽,要生动得多,鲜活得多,深刻得多。在这种多重刺激下,学生就容易产生激情,容易兴奋,容易引起兴趣,透过形象生动的动态展示深情并茂的“人机对话”经常使学生“学而不厌”。 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这种好奇心,拄拄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激活发散思维,擦出创造的火花培养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网络环境下,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教学更高效。

网络环境下,“教师—网络—学生”新的教学模式通过

网络促进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克服了学生学习的主管障碍,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向老师提出问题,得到老师的讲解,实现了教师学生的自主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有趣讨论进行网络交流,增强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有问题不是等着老师给答案,

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激发起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创造的灵感。

3.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要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的问题一般不要直接了当地向学生提出,最好把问题隐含在一定的情景或制作相应的课件之中,并且设置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能力;其次,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解题,这种引导又是有分寸的,不是时时处处引导,只能在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的时候给与引导和点拨,并且点到为止而不能全盘托出,正所谓“师傅引进门”;最后教师可在多媒体滚学环境下应该培养学生 “举一反三”的精神,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由一知百,明白透,了解深,真正的掌握学问。

4、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多媒体

网络的广阔性和平等性,以自己的方式和获得相关的信息,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发展了个性,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体现了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从而更加明白学习的意义,明白自己接下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三、美好愿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顶住时代浪潮的冲击,关键在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取决于教育。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多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已成为主流,因为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花一样的年华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精彩,同时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羽翼更加丰满,给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增加了胜利的筹码,相信借助网络资源的东风,年轻一代将飞得更高,更远!

第14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问题的缘起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教学,决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单纯的授受模式,而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立体的、交互的新型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多方面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了想象、设计、创造、协作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它集各种有效信息于一体,创设了多元联系的灵活可变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活动的源泉,更为创始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设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保障。因此,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二)问题的提出

“十五”期间,我们道里区教科所受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参与组织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道里区四十余所学校、其他地市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及教学的整合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设了一批省市信息化示范学校,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意识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广大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度,最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们决定选择本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是指导我们进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指导意见。《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学生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纲要》在课程结构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技教育”,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法脱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段话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重要而经典的论述。《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即要重视对网络环境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并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对待。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有可能缓解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矛盾 网络教学在师生中将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实施网络教学,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的相互促进,必将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这里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即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各自又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环境:指计算机网络中所包含有各种媒体要素有机整合成的各类信息资源,媒体要素包括: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色彩、表格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指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在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繁杂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与整合,然后构建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和一般规律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重任务。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交流合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认为: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在“知识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路。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二)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四)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探知"和"导行"。其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思想进行的。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十五”以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自主探索型”、“互动合作型”、“问题探究型”。

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诸多方面,现有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挖掘、探索、总结和拓展的地方。

1、有待形成多元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还不够科学规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引导,因此尽快出台对教师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它将引领网络教学的方向。

我们发现综合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也是“新学习模式”探索中的空白,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

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方向和学习行为,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从而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2、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大,设施建设显著增强,但不少地区和学校受教师应用能力的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硬件环境的最大功用,甚至存在闲置的情况,这就要求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和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都将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推广。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及网络信息的大容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或是对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情况准备不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都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容量不断增大。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易造成学生们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们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将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更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技能才能参与这样的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操作技能需要跟上。这样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硬件网络环境设施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网络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我们也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具体的标准。在目前资源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充实的情况下,开发有效虚拟网站与制作相关课件,耗时巨大,如何在不断的开发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改善也是研究的重点。

五、研究假设

如果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各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扩展教与学的时空;利用网络,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资料的查询除了查阅书籍外,还可以到网上去查,那么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浏览器进入Internet查询资料,学生首先要必须熟练掌握浏览器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通过Internet在网上遨游,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发现有用的信息,一是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二是使用相关链接的跳转来寻找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提高善于处理、集成信息的能力。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采的,内容是详尽的。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必须利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引用重要的资料,再通过整理,编辑成完整、通顺的文章,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提高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提纲,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自行在网络上查询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学科教学改革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充分地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是全开放的、多样性的,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情况,围绕学习的要求安排学习环境,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建立交互式、多向性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与一个学生或多个学生建立联系;课堂外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和一个班级学生的框框。学生还可以向网络资源库、知识数据库学习,从而形成最合理、最科学的学习途径,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向不同层面的人交流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和制作信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都是很有效的。学生可以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和探究,自由自在地在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源海洋中畅游。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的特性进行个别化、充分地自主学习。

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积极地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就是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有效地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网络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开展网络教学的研究的重点是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3.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比较。

4.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5.网络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 6.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 7.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8.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9.如何培养教师和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问题的研究。

10.如何设计好网络教室,完善网络功能,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环境问题的研究。六.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思路

推进网络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一要积极探索,规范管理,边实践,边总结,成熟一门学科,推广一门学科,成熟一所学校,推广一所学校,不搞一哄而上;二要加强授听合一的“一对一”多媒体教室建设,尽力克服师生交流不足的局限;三要鼓励授课教师参与制作电子教案,促进脚本写作、教案制作和上网授课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案水平;四要推进教学平台和其它各类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五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六要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七要明确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网络教学虽然是对传统教学的某种挑战,但更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促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信息方法、文献法、预测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资料整理法、教育实验法、模拟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调查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十几种实验方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1——2006.7)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和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06.8——2010.7)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在实验学校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定期举办网络教学大赛和师生信息技能大赛。 (8)定期深入实验学校,检查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9)及时召开总结表彰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10)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0.9——2010.12)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七.研究保障措施

(一)更新理念,制定法规,开创局面

一是协调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在“制定规划、加强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上下功夫。“制定规划”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实验重点;“加强引导”就是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实验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政策支持”就是研究制定支持学校开展研究优惠政策,为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创造环境”就是首先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在保证为教师信息化物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质,强有力地课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二是各实验单位要把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并做到一把手挂帅,增强对课题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课题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各实验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建设,为课题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建立基地,分组管理,全面推进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典型学校,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推广其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该项课题顺利圆满的取得良好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信息真正为教育现代化服务。要注意典型引路,把那些认识高、行动快、能力强、方法新、效果好的实验单位树立为典型,确定为课题实验基地,并授予课题实验基地标牌。总课题组对实验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即实行评估轮换制度,先进、优秀的实验单位可以被命名为课题实验基地,学期课题验收不合格的基地将取消基地称号。总课题组将对基地单位的课题研究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带动全省各实验单位积极推进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为便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推进,使该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实现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网络化、现代化,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方向为标准,设立子课题组,每个子课题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领该课题组全体人员,遵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安排,结合子课题组实际,制定该组的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实施步骤及日程安排,同时组织好实验单位进行实验研究,定期召集课题研究推进会,进行阶段性总结,按计划完成预期成果,并要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资料存档,主要研究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子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过程材料,另一份上交总课题组。总课题组也将定期对实验单位的研究进展进行检查、指导、评估、验收。

(三)建章立制,信息反馈,保存资料

1、落实省、市《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办法》的精神,深化课题过程管理,为确保课题的高质量的完成,总课题组设计课题评估表,并与实验单位签定责任状,以确保实验单位按计划进行,如期完成。

2、建立信息情报制度

各实验单位要开设课题宣传园地,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要专门设立网页专栏,定期更新内容,将该项课题活动进展情况及时通过网上发布,以最快捷方式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还要遵循“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加强协作,及时提供与实验研究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材料,设立通讯员,将每月的课题研究的典型活动、实验单位开展研究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等进行梳理、汇总,向总课题组反馈信息,总课题组将每两个月编辑一期课题简报。

3、注重保存详实的实验资料。

各实验单位要建立“实验档案”,并将与实验有关的材料、问卷和活动都如实记录下来,妥善保管,以备查询。

(四)态度严谨,方法科学,保障有力

各实验单位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按照有关要求和科学规律认认真真地实验,扎扎实实地操作,实事求是地观测,科学准确地统计分析。同时要按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研究任务,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探索出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有自身特点的模式与方法。

作为总课题组,道里区教科所将依托道里区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服务器设备和管理平台作为网络平台,并加大投入购置高配置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一体机、移动硬盘等现代化办公用品,保障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我们选择“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作为实验单位,要求各自承担课题研究经费。总课题组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费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2、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基本模式的经验性论文汇编。

3、建成一个集教学、学习和交流推广于一体的“道里区教育资源库”和“道里区教育网站”。

4、优秀课成果:录象课(光盘)、教学设计(教案)、课件、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反思。

5、网络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二)最终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优秀成果汇编(正式出版的著作)。

九、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单位 组 长:庞 伟 副组长:段力强 成 员:张 颖 赵天明 马 凯 刘 滨 张玉华 赵志川 马振中 张 蕾 王元平

高 军 那冬岩 王玉华 王 力 刘 克 刘延君 肖鸿照 王淑贤 吴莉莉 孙丽佳 宋 颖 王艳玲 曹淑芬 任福冬 王继功 李云亮、宋丽玲 实验单位: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第十八中学、第十二职业高中、第十三职业中学、第二十六中学、第五十一中学、第一一二中学、第一一三中学、外国语学校、兆麟小学、经纬小学、新阳路小学、安静小学、安广小学、通达小学、抚顺小学、康富小学、工程小学、阳明小学、地段小学、新华小学、安阳小学、尚志幼儿园

道里区教科所 二○○五年十二月

第15篇: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

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每一册小学教材中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小学阶段古诗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阶段是知道古诗的大意,第二阶段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阶段是能够领悟诗歌意境。小学生学习古诗可以增经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古诗教学,应该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改变古诗教学由老师牵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做法,应该利用网络提供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达到学生喜欢学习古诗的目的。

关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古诗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这些都给小学生学习古诗,体味古诗意境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结合古诗的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过色彩鲜艳的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提供给学生学习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为此,我总结出网络环境下教学古诗的一般结构模式。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在古诗教学中,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融入诗的境界,进入最佳心理状态。而多媒体在创设古诗情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学生通过这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捕捉到古诗闪烁千年的风彩。怎样创设古诗情境呢?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古诗节奏强,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而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播放古筝乐曲,学生感受到诗中云雾迷漫,树影婆娑的美景。有一位老师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特意选用了为这首诗谱写的《阳关三叠》,那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心情。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的结合,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以此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习《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

3、用语言描绘情境,进入意境。

学生对古诗句理解有困难,教学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自己组织语言,描述诗中意境,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领悟诗的意境。如教《小池》时,教师就以优美的语句描述泉水叮咚、阳光普照、蜻蜒翻飞的早春美景。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

总之,利用多媒体声像集合的特点制作了许多优美的画面,选取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积极努力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融入一个美的氛围之中,为学习古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古诗开了好头。

二、运用媒体,自主学习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各自的思想感情,所以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教学也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

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夏日绝句》一诗时,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形成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学生很难体会作者那种由于多年战乱给人们带来痛苦的心情。通过网络,学生查找当时的写作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不仅为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运用网络媒体,自主理解诗意。

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古诗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束缚学生手脚的教法,那种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地背,缺乏生气。只要给学生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合作的氛围、一个自读自悟的机会,同时运用多种途径,相信学生一定会凭自己的力量理解诗意。当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资源库。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界面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他们找到了答案(哪怕有偏差也无妨)。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必定会使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得到提高。

3、大胆想象诵读悟诗情。

古诗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学习古诗的内在规律。只有充分地读,大胆地想,才能体验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要有所收获,让思想在诗句营造的世界里徜徉,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诗句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中描绘的形象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4、张扬个性,展示交流。

“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差异而教”是现代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一定会有各方面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交流的环境,进一步强化学习内容。例如,有的同学学习古诗后制作幻灯片表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同学选择动听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虽然不很完美,但必竞是孩子们自己反复推敲得出的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也许会有少数同学没有找到更好的表现方式,但听了别人的见意,会受到启发,从而有更好的创新。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呢?这正是我们期盼的结果。

三、借助多媒体,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教科书的局限性,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相对应的古诗,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1、推荐与古诗内容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的古诗。例如:学习《七步诗》学生去读读当时作者写诗时的背景故事,一定会对诗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更深的体会。

2、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即可以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例如: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后,还可以读一读他的另一首《从军行》。学生就会知道他的诗多以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一特点。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后,再读一读他的《咏煤炭》,可以进一步了解诗人崇高的志向。

总之,网络教学进入课堂,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古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促进了传统古诗教学方式的改变。实践证明,在多媒体网络下教古诗,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提高了学习古诗的效率,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多媒体教学凌驾于传统教学之上,或是与传统教学相对立,而是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古诗词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最终使得古诗词教学得以优化!

第16篇: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版]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一写到作文,总是“横眉冷对作文题,俯首苦思咬笔头。”针对这种作文教学的现状,把网络技术引进作文教学,使两者之间进行有机的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点燃学生的写作灵感,拓展思维空间,减小训练坡度,大大优化了作文教学。

在Internet环境下,如何开辟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呢?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优化积累

古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怎能做得出象样的作文呢?而新大纲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指导学生“找米”——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存资料库,以便于学生写文章时能有资料“下锅”,作文时能达到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境界。

首先,我们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充实作文的素材库,从而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吸引学生去广泛阅读。我们知道:学生可以“读万卷书”,但不可能“行万里路”,一旦走进网络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会变得宽广开阔,单纯的生活阅历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二、优化写作

1、定格观察

观察,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定格观察,有利于学生深入、反复、细致地欣赏人、事、物、景等,这种形式的观察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所特有的。

如指导学生写《含羞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含羞草”的生长情况制作成FLASH动画,再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首先,指导学生从干、枝、叶方面去观察;再次,通过画面定格,指导学生观察含羞草在阳光下与风雨中的不同姿态,以求全方位地了解这种植物的特点。

通过定格观察,学生在作文时就能有顺序地去写,而且重点突出。可见CAI教学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启迪想象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极为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具体的形象再现各种生活情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有一次,我制作了几幅有关文具盒的PPT演示文稿和FLASH动画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点击已有表象,连接未知的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观后,要求学生自己思考习作主题和表达形式。结果,这次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叙文《文具盒的**》,状物文《文具盒》,童话故事《“文具国”最高法庭》,科幻文《未来的文具盒》等等。由于学生建立起了旧知和新知的连接,都能乐于思考,自由表达,从而遨游于想象、创新的王国。

3、互动评改。

在作文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是学生作文,老师评改。“三分文章七分改”,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大胆尝试在线互动评改这种方式。那就是指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在互联网上依据评改要求交换意见共同商讨,边评边改,互改作文,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这,更是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生博客的作用,使大家更加喜欢上了博客这一平台,而作文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当然,我们还可以运用网络走进名家、模仿写作,还可以开辟网站在线“习作”…… 总之,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因特网与作文教学的整合,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这种新型作文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信息空间,积累作文素材,习得写作技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说,因特网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推进作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17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

2014年达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成果评审活动成果申报材料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

内容提要: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尝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以便于,在网络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字:网络教学;问题及应对办法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不断发展, 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网络教学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教学方法、手段都发生了本质变化。

一、网络教学的模式及其特点。

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直接,平等,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或耳麦请教教师,教师可以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就需要教师了解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⑴ 教学模式的流程

多媒体教学网上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课堂信息处理系统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

⑵ 教学模式的特点 ①支持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

②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③有利于大班教学

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大班教学成为了事实,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

2 生分成若干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 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即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课件精品。这些MCA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⑤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2、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师、学生、课件(CAI、CAL、ICAI、IMCAI 等课件),Internet和WWW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把课件文档,挂在WEB服务器上,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访问教师的WEB站点。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室讨论等。

⑴Internet教学模式 ①个别学习模式

3 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 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② ONE TO ONE 学习模式

远距离教学中的一对一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在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课程的具体指导,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

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属于协同型学习,即两个学生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共用写字板、画笔或某些应用程序(课件注释系统)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通过种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和自述,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③ ONE TO MAMY 学习模式

在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一位教师同时向多个学生授课,除独立操作外,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这种模式的交互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得以实现,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④ MANY TO MANY 学习模式

在多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事实上除实现一对多的模式中教师和多个学生之间的交互外,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直接交互。学生可通过同步对话模式(Synchronous Dialog)

4 进行同步对话,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合作,学生的网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合理运用以上四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最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关键是网上教学的管理。

(2)Internet教学模式的特点

①教师必须具有网上教学能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教学双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③学生学习更自主,而且具有网上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④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媒体,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 ⑤教育的投入小,效益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的教师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课堂教学容量的认识走进了误区。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目标。作为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重点、难点,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随心所欲。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 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 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

比如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个别同学调节阅读进度、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及时纠正,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高质量的论证分析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在线指导解决同学的疑问等等。所以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3、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比如课始播放一段音像资料、课中穿插一段生动的讲述、课尾同学之间通过语言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等等,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动的作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4、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

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因此通用性很差。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5、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

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接入就无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然而,我们对网络教学认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变革的,这种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当然,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的物理条件会得到改善的。即便囿于经济因素,无法大规模开展网络教学,只要我们在小规模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同样可以视为网络教学实践探索的有益效果。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戟峰。 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M].中国电化教育。 2000.3 [ 2 ]张秀英。 世纪回眸-10 - 24

正文共4199 字

第18篇: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摘 要] 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字] 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问题与对策

1、引言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2、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 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3、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与方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论文网 Www.LunWenNet.Com]

目前网络教学的八种方式:

(1)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 。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只需1.37M) 。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2)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 。

(3)视频会议: 视音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

(4)WEB 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其好处是编制难度不大,运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5)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 :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

(8) e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M ].中国电化教育。 1999.10[ 3 ]田屹。 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 J ].教育技术中心200424[ 4 ]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 18 条原则[M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年第

1、2期[ 5 ]祝 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6 ]柳栋。 网络教学的定义[ S].惟存教育实验室

第19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正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 其影响亦辐射到了教学之中。网络在教学中的介入必定对传统教学带来冲击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便教师和学生能更有效地将网络运用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现实。本文拟从网络教学出发,分别探讨了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网络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新要求,从而转入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教学

1.1 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

1.1.1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教学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 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 I课件放入服务器,以便上课调用,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 1.1.2 互联网运用于教学中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教学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具有很多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 教与学可以不受课程时间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的约束,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必为学习而加入各个学习群体;教学可以面向各个阶层的人们,为学习者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等。这主要体现了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精神和由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互联网教学的主要优点体现在: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服务的及时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总体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等。

1.2 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新要求

网络教学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希望能与教师、其他学生之间获得更多的交流; 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对辅导量的需求不是比传统面对面授课所要求的辅导量少而是增加; 网络中巨大的资源有助于给学生形成一种很有潜力的丰富的学习环境, 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提供学生寻求获取有用资源的方法;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必将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在网上交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作出综合的和迅速的反馈。(张新明,2001)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眼光局限于教材。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许多方面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现在,进步主义教育者提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 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并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这两种方式都不完全适合网络的学与教。 在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结合, 并向协同化教学模式发展。教学不能仅仅是一般的讲解,而是要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特点, 这样就必须有师生间的广泛交流和对话。对话方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师与学生必须有一致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接受对方的概念并能相互反馈。适应式:教师应当按照自己形成的概念与学生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来适时地修改谈话的话题。交互式:学生必须参加对话活动以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则必须提供反馈给学生,为学生解惑,学生亦必须提供反馈给教师, 以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思考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将他们的活动反馈, 与每一个层次的主题目标联系起来。 1.3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为了适应网络教学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的上述新的要求,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教学模式上下功夫。网络教学既有实时性又有非实时性的特点, 教师授课可以按着自己喜欢的时间安排,学生学习亦可按着自己的时间安排。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同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能及时给予解答、及时反馈,因此传统教学中一人对一个群体的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网络教学的特点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但是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主持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网上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学生,他们同在一个网上, 在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之中, 比一般的学校教学更为复杂,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有全能型的教学素质,而这恐怕是一个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 这就需要多个教师在网上协作工作和协同教学,以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网络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多媒 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如何在没有教师的监督 下保证学生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适合网络教育的教 学模式,使网络教学朝着开放、高效方向发展从建构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学生必须能够从他们个人经验中找到新的观点,因为含有新观点的经验对个人的理解、运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 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包含在绩效目标中的行动计划的传递,相反,他应该关注和开发学习者的技能,这样的话,他们才能针对情景要求和机会,构筑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要求让新的学习处于真实的环境经历中。向学生示范如何得出所学内容的合理解释是重要的,这样,他们才会在形成自己的目标替代最初的学习计划时获得合适的方式。 2.1 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2.1.1 支持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教师在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2.1.2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2.1.3 有利于大班教学

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 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 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 或者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恼, 可专心致志地把更多的精力放 在自己的教学设计。 2.1.4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 I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既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 CA I课件精品,并将这些M CA 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2.1.5 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 息系统,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 定, 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 (陈琦,1994)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 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 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互联网教学模式 2.2.1 个别学习模式

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 W W 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 -m ail或Internet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黄清云,2000)这种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是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2.2.2 “ 一对一”学习模式

远距离教学中的一对一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在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课程的具体指导,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属于协同型学习, 即两个学生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共用写字板、画笔或某些应用程序(课件注释系统)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 通过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和自述,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2.2.3 “ 一对多” 学习模式

在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一位教师同时向多个学生授课,除独立操作外, 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这种模式的交互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观看屏幕上远地教师的授课, 而且是在学生决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得以实现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结语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运用于教学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因此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其实践意义。只有通过实践和探讨才能使网络与教学结合的道路走得更宽更广。 参考文献: [1]陈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大学 报,1994,第5期.[2]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 ].广西:关系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3]黄清云.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 ].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0.[4]张新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研发[J].中国远程教育, 2001,1:17-18.

第20篇: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提 要】现代英语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出高要求,网络环境为泛读教学提供了丰富方便的资源。本文探讨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优越性;网络阅读资源库的构建;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 英语 泛读教学

【正

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考试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有较大提高:(1)重语篇领悟能力考查和多学科知识的贯通;(2)重语篇分析水平、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3)读速逐年提高,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加。

为提高综合阅读能力,英语教材的编撰已在话题、语篇、词汇等多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改革,已具相当高的科学性。然而文章和阅读材料更新慢、阅读量不足、题材拓展的面也窄,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结合教材主题、寻找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材料、符合教材主题、难易度适中的语篇,进行泛读教学来丰富和拓展英语教学就尤为重要、迫切和关键。传统的媒体,如书、报、杂志等,固然能提供不少适当的材料,但远不及运用网络技术那么方便快捷。

一、优越的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

当代信息社会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由于网络资源较多是建在英语语言平台上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可真可谓得天独厚,它有以下三个优越性:(1)广泛性:类型多样,内容全面。网上资源内容上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它几乎涵盖了教材所涉及或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且可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共享性:检索快捷,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快捷的引擎系统。速度快捷的搜索极大地方便了选材。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并经过整合后,就可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3)即时性:材料新颖,更新方便。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过时,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Sports时,可在http://www.daodoc.com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还可在http://www.daodoc.com的English版选摘北京申奥的具体进程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这会使学生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二、建立网络泛读资源库

网络化的泛读教学要先期建立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网络阅读资源库。网络阅读资源库所需的物质准备是有能连上Internet的教师用机及与校园网相连的一定量的学生机。教师通过搜索选择、下载网页、制作链接后可在短时间内做一个简易的双层网站。过程可分三步:(1)确定主题。泛读教学的选材应当紧紧扣住教材。人教版高中教材的主题基本覆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文化体育、风俗传统、人物传记、历史资料、科学发现、名胜古迹、环境保护、文学原著等等。所缺乏的是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机地提供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进度结合所学的内容来确立泛读的主题。(2)搜索下载。较窄的主题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但一个相对宽泛主题则应选择分类的网站进行查询,这可避免在数千个甚至数万个结果中进行二次选择。(3)材料整组。网络的内容的难度未必适合高中生阅读。下载后,教师应进行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意图再进行加工(如注解、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我们还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而常用的材料排序是按照pre-reading (背景资料)、while-reading(辅助性阅读)与post-reading(拓展性阅读)进行的。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又可以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因为泛读教学就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1)实施任务性的策略:根据任务型学习理论,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任务应是多时机、多层次的阶梯式的,应由易到难、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教师可通过设计任务来交代每次阅读的目标,然后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乃至讨论合作,作出解决任务的构想,最后由学生给出汇报。(2)训练阅读技巧: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理解与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我们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训练阅读技巧:①学会搜寻信息。给学生一些关于细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略读或是跳读迅速搜寻答案;②学会猜测词义。泛读中的生词是影响读速的重要因素,重组材料时应有意设计生词障碍。它们既可从上下文或是构词法可知词的意思,也可是仅能猜到词义的类别。③学会识读图表。图表是一种承载信息量较大的常用语言形式,全读是没意义的。可以设计分类统计或是数据分析的任务,要求学生迅速定位查询,说出结果。④培养语篇分析能力。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从四个方面设计阅读任务、引发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给出(或选出)材料的主题或标题; 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或态度;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的结果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 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进行适当的评价。

四、教师如何应对网络环境教学

教师是进行网络环境泛读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良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除了业务能力、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情感态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标准外,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⑴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网络环境教学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它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精力与耐心。技术的掌握、理论的钻研更需要大量辛勤的工作。没有努力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的。⑵拥有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在网络环境中,教师是网络资源的设计者,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丰富的阅读情境,设计合理的激励性的阅读任务,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评判思想的能力。⑶网络开发水平是创建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掌握一定的网络开发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如: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网页下载、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术;具备网络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的基本能力;掌握ASP/CGI动态网页后台发布系统的操作技术。

2009年郑州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李香亭

新郑二中

2009年3月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理论基础心得体会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理论基础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