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诗歌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0 08:01:1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诗歌.心得体会

诗歌:

云彩和风儿

天上的云彩,真有趣。 天上的风儿,真能干。

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白兔,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蹦蹦跳跳真可爱。

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蝌蚪,大脑袋,细身子,在风中穿来穿去,好像在找妈妈。

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大老虎,拱起身子,张开大嘴,大吼一声,吓得小动物们都逃散。

天上的云彩,真有趣。 天上的风儿,真能干。

太阳和月亮

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花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小狗睡着了,小树睡着了,宝宝睡着了。 黑夜静悄悄。

阅读心得体会

人生的很多完美中都有遗憾,如果今天我说我的遗憾,那就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没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我的孩子。所以我反思,我要让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变成“优质”时间。我知道做母亲需要注重“阶段阅读“的。

我充分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进行阅读启蒙,这不仅是她人的生思想的启蒙,也是她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她爸爸总是利用散步,空余的时间带她串大街溜小巷,只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都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不停的说着。在这一点上,我们夫妻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在大量的信息录入过程中,也要提出问题和反思,让她学会问为什么,要带着疑问去看书,去学习。我们相信,这对她在阅读的过程是让她受益的。

无论是阅读启蒙,还是社会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挫折的教育,还是孩子各个关键时期的补捉,我充分利用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陪她一起阅读,同时让孩子学会自己阅读完一个故事,一首古诗后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成就感,好奇心。勇气,感情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善于动脑,尊重他人,自立自尊,帮助他人等等,都会受益于她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意识的阅读习惯。也许是用几分钟,就传达给孩子一种新技巧,一个新信念,一个新思想和看待事物的一种新方法。我们应该试图在有价值的时间里,对孩子寓教于乐,在过程中及时给孩子积极的指导。

推荐第2篇:古诗歌鉴赏题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歌鉴赏题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组

李欣悦

古诗歌鉴赏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据7%的分值。它较之现代文阅读多一份历史文化背景,较之文言文阅读又多一份含蓄和言外之意。它的篇幅极短,分值又少,难度却是极大,也是众人的必争之地。普通班的考生在面对这一题目时时常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于不愿意为诗歌鉴赏花费时间。我今年有幸参加了2016年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阅卷工作,本次考察了李白的一首诗《金陵望汉江》,理解难度不是很大,第

8、9两道试题学生平均得分5.81分。现将改卷时候发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

1、常识性错误。如:“巨寇”:理解成倭寇。诗文中引用的任公子:误解为三国、六朝等时期的国家分裂、战争祸患、亡国之痛、国破家亡等。

2、专业术语的堆砌,不理解的胡乱罗列。

如: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完整更全面;吸引读者,耐人寻味;还竟然出现“列数字”之类的字眼。 ②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借古讽今的误用。

③“增加了文化的底蕴和历史厚重感”等凑字数的现象。

3、对诗歌思想情感把握不准确。

如:①对统治者昏庸的讥讽;对历史兴亡之感; ②归隐田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安贫乐道之精神; ③洒脱豪放,超然物外; ④对家乡故国的思念;

⑤铲除国家的祸患,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⑦感叹时光易逝等。

4、组织答案时缺乏具体的分析。

考察手法的使用,很多学生就停留在答出某种手法,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答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是怎么体现的,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要点出运用这种手法的意义,做到有观点有分析。

如:学生答案“运用典故使诗歌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准确表达情感。”(具体怎么具有趣味性,表达何种情感,无分析无内容。)

5、几个要点归纳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失去了分点作答的意义。

如:学生答案“

9、①运用典故,指出了现如今国家太平,自己亦如同当时的任公子,无须垂钓,自己无用武之地。②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志,欲施展才华,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之情。

6、无视题干中“描写景象”的要求,而是离开文本,只答自己会答的内容。

如:学生答案“

8、①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兵荒马乱,各国纷争不断的惨象。

9、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衰败,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情。②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哀婉和惆怅之情。③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失意之情。(判分为零分)”

二、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结合平时的诗歌教学工作,提出相应的几点心得建议:

1、学生要读懂诗歌。

学生多积累诗词,不能仅局限于考纲中必背篇目中的64篇,而应在各项不同题材的诗词中有选择的背诵熟记一些,增强鉴赏诗词的基本素养。

2、学生应对诗歌中的专业术语,理论性知识要认准确,搞清楚,会应用。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等,要有观点有分析。

3、规范答诗歌鉴赏的模式,学生不是死记硬背答题步骤“三步法”,而是针对具体高考题的参考答案模式,认真揣摩领悟。

4、书写时候,卷面清晰工整,合理分点作答。不要乱涂乱画,尤其要看清题号,答案书写在规定的答题区域里。

5、对诗词格律结构等方面基础知识要多加理解和熟记。此次就出现考生把诗歌前四句误解为了一个句号是一句,分析了诗歌的前八句内容。

6、建议学生平时多练字,多提笔写笔记写文章,由于手机打字的普及,导致学生提笔忘记的现象太严重,太可笑。如学生答案“描写了万里汉江胯沃中国,气势辉红。”

希望我的这些心得建议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推荐第3篇:诗歌教学

两首诗的比较

──— 谈梁小斌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和休斯《黑人谈河流》 长沙县一中 易海波

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下简称《秋天》)一诗以流畅的节奏、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吸引并打动读者,因而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笔者想到美国著名诗人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曾卓译,以下简称《河流》),感到这两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意象的运用及主题的表达。两首诗都使用了“河流、夕阳、金光、屋”等意象,如休斯的《河流》中的“那些古老的幽冥的河流”“我看见它的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梁小斌的《秋天》中的“让河流把我洗黑”“我仰望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等等,这些意象的运用,使两首诗的意蕴具备了很大的扩张性和延伸性。两首诗都有 “沐浴、歌唱”这样含义丰富的动作,还有 “古老”这一形容时间的词等等,这就让人产生疑问:两首诗的主旨一样吗(展开全诗,就可发现:彼此的主题有很大不同。休斯的《河流》以浩瀚的河流为喻,深情地歌唱了曾为世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黑人种族,赞美了黑人的历史和现实,也赞美了黑人的奔放和倔强勇敢。从“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的诗句里,你可以感到黑人的忧郁、悲愤,更可以感到黑人的不屈。梁小斌的《秋天》则主要表现了劳动创造和热爱秋天、热爱自然的密不可分及它们的永恒,在诗里,“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 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展示的是自然之美,而“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则展示了创造的永恒。

二、两诗的结构和风格。休斯的《河流》用的是排句体式,像大河奔流而下,把要倾诉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我熟悉河流!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这样的诗句,在诗篇前后反复吟唱,也似乐曲中的主旋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力地推进了主题的表现和深化。细读这首诗,似能感受到爵士乐的旋律和节奏。全诗的风格是忧愤深广而又不失热烈奔放。梁小斌的《秋天》则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起始,然后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作为主旋律贯串全诗,表现了秋天给诗人的感悟,即秋天不可说透的意蕴和秋天风光的永恒。全诗显得自由,明丽之中又含着意蕴,明快含蓄,富有哲理意味。

总之,休斯的《河流》一诗重在以意象表现人,表现黑人的浑厚和深沉;而梁小斌作为晚生近半个世纪的优秀诗人(梁小斌出生于1955年),他的 《秋天》一诗重在以意象表现人与自然的美好交融,表现劳动创造和自然的永恒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河北省安国市厐各庄中学 曹丽华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4.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6.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7.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柳

1.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诗中江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挥手自兹去,萧萧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推荐第4篇:诗歌[1].心得体会

漠河县育才学校 教师教育教学材料

读江河作品《星星变奏曲》的心得

体会

学科:体育 年组:7年级 教师:尹极洲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201

2姓名:尹极洲 年2月6日

漠河县育才学校 教师教育教学材料

读《郑愁予诗的自选》的心得体会

学科:体育 年组:7年级 教师:尹极洲 人生的很多完美中都有遗憾,如果今天我说我的遗憾,那就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没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我的孩子。所以我反思,我要让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变成“优质”时间。我知道做母亲需要注重“阶段阅读“的。

我充分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进行阅读启蒙,这不仅是她人的生思想的启蒙,也是她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她爸爸总是利用散步,空余的时间带她串大街溜小巷,只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都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不停的说着。在这一点上,我们夫妻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在大量的信息录入过程中,也要提出问题和反思,让她学会问为什么,要带着疑问去看书,去学习。我们相信,这对她在阅读的过程是让她受益的。

无论是阅读启蒙,还是社会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挫折的教育,还是孩子各个关键时期的补捉,我充分利用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陪她一起阅读,同时让孩子学会自己阅读完一个故事,一首古诗后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成就感,好奇心。勇气,感情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善于动脑,尊重他人,自立自尊,帮助他人等等,都会受益于她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意识的阅读习惯。也许是用几分钟,就传达给孩子一种新技巧,一个新信念,一个新思想和看待事物的一种新方法。我们应该试图在有价值的时间里,对孩子寓教于乐,在过程中及时给孩子积极的指导。

姓名:尹极洲 2012年2月9日

漠河县育才学校 教师教育教学材料

读舒婷作品《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

国》的心得体会

学科:体育 年组:7年级 教师:尹极洲

看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我收获颇多,首先要肯定的是舒婷的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穿透力强。诗歌是音乐的艺术,古往今来,诗歌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吟咏朗读。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更是一种感受,一种理解、一种感悟。是充满诗意的鉴赏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诗歌是最丰富的语言,它就需要我们去吟诵,通过诵读来感知文本、带动文本语言的品析,以达到体悟诗情的目的。

诗歌教学朗读的目的之一就是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朗读如何照顾到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脉络呢?如何读出诗人面对祖国的现状痛苦、自豪,愿为祖国献身的爱国热情呢?弄老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了“祖国的形象”和“我”对祖国的感情两点。这是一个怎样的祖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的感情又怎样呢?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些问题围绕着“祖国的形象”这个重点展开,通过朗读、讨论、再朗读的教学方式,效果很好。体悟诗歌的情感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实实在在的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抓住了意象的修饰语,把握住了祖国的形象,在朗读中引导学生通过重音、语速、停顿、倾注的感情来把握诗歌的感情。

通过自己朗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齐读、分组朗读、两人搭配读、比赛朗读的方法来感受诗歌的感情。让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根据意象找出感情;通过讨论定下感情基调;最后通过朗读来体会。可以说:朗读既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又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的之一。

姓名:尹极洲 2012年2月16日

推荐第5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借用《论语——阳货》中的话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有互相感化的教育作用,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喻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此话仅说了一半,读诗书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使人成为更完全意义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

这学期的公选课毅然选择了诗歌鉴赏这门课程,自从进入大学来,只有大一的时候接触过诗歌,自此,都是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度过,我们已融入了社会这个大染缸中。选择诗歌的原因是想在纷乱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那片净土,而诗歌,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第一堂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一些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它独特的特点:第

一、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第

二、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第

三、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事情。

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首:《三生石》、《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见与不见》、《热爱生命》。《三生石》:三生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里,后又被收录进《太平广记》中,到了北宋,曾二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东坡居士根据这些素材作《僧圆泽传》,明朝张岱把这篇文章编入他的《西湖梦寻》,而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则以这个故事为引子,讲述了《明悟禅师赶五戒》的故事,另外明朝周楫的《西湖二集》,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十三之《三生石迹》以及陈树基著《西湖拾遗》中对此都有提及,特别是曹雪芹的不朽名篇《石头记》(《红楼梦》),其书名即源于“三生石”的传说。前生的夙愿,今生的情缘,来生的牵绊,都刻在三生石上,让流转的岁月一一见证。很多人都相信“三生石”的传说,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喜欢的人相爱一生一世,但是现实却是残忍的,我们把誓言刻在石头上,几十年后在去看,有多少人还在?呵呵……当年的那个人不在了,可是誓言还清晰的刻在石头上,当看到的时候是否会感觉到一丝心痛,还是感觉那时候的爱情是那般的天真纯洁?!《热爱生命》: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我最爱其中的一句话: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人生的目标是成功,那就不要后悔,踏步向前,成功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诗非生活所必须,是心灵得以安顿,精神得以寄托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阅读诗歌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诗歌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是告诉我们阅读诗歌有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成就。多阅读可以充实自己,多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多阅读更可以增广见闻。

推荐第6篇:诗歌展示心得体会

诗歌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2015年3月18日,我校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游园不值》的古诗教学。

三位教师的课,如涓涓细流,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却洋溢着较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过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听课感受:

1.认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进行的:读诗句,咬文嚼字,弄清关键词语的意思,老老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任何花架子。同时,教师让学生细细品读词句,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想象“园内情景”、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体会到了诗中感情,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想象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3.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富有创见性的感受自由表达出来,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此外,教师还采用师生互动的游戏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15年3月19日

推荐第7篇:诗歌培训心得体会

诗歌解读学习总结 7月15日参加了宜宾市组织的研修学习,通过学习、交流,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尤其是在古诗文鉴赏与解题方法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就古诗歌解读与解题方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古诗歌的解读主要从形象分析、表达赏析、内容把握、语言鉴赏四方面进行。

一、形象分析

诗歌形象分析,主要是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意象是诗词情感的载体,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对象。

(一)形象的分类:

1、诗人自己的形象。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为了便于抒发自己内心之情感,诗人词家常常将自己融入诗词中。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却矢志爱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诗词中描写的景与物,也就是诗词的意象。在诗人词家心目中,世间万物——花草虫鱼、风雨霜雪、湖光山色、大漠孤城等等都可以入诗。如杜甫的《春望》中,草、花、鸟等景物都是形象(即意象),都倾注并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思想感情。

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诗人词家自己的替身,他们婉约地将自己与诗词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

(二)了解物象的特定含意:要真正理解诗词艺术形象,就必须了解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因为这些意象通常表达固定的思想感情。例如,“折柳”是赠别的代称,“月亮”是思念故乡、盼望团圆的标志,杜鹃(子规)渲染的是哀怨悲凉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落叶的失意的代名词,“征蓬”“孤蓬”“归雁”是思念家乡的寄托物,松竹兰梅是高尚情操的象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鉴赏诗词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如牡丹,一般都把它看做富贵的象征。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却与众不同。原来,诗人写这首牡丹诗的时候正在浙江公干。当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诗人只得独立风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发战乱使自己游离他乡、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表达赏析

诗歌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音表达的赏析。

理解并掌握表达技巧:

1、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巧用典故、比兴等等;

3、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等等;

4、语言风格主要有:朴实与华丽、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豪放与柔婉等。

三、内容把握

这主要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领悟。

(一)内容理解:就是把握诗词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我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要注意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进行内容理解,平时有意培养古诗词的语感,积累古诗词相关知识。要注意诗词题材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诗词,内容理解自然不同。比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二)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主要有:离情别绪(依依不舍、勉励),寄情山水、田园(悠闲、伤感、喜悦、赞美、向往、隐逸),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同情百姓、为国担忧),思乡怀人,建功报国。

要注意了解诗人词家的生平、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如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王维的诗歌多是寄情山水之作;杜甫的诗作多是忧国伤时,同情百姓的疾苦;李清照后半生的词作婉约凄切;陆游的诗词多是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和报国无门的孤寂;李煜的词风多是颓靡伤感等。

(三)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品的思想,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词、怀古诗词、咏物诗词中。理趣诗词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抓住这些哲理句,就能准确的领悟主旨了;怀古诗词中,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感慨的触发点,怀古伤今、借故讽今才是他们的目的;咏物诗词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四、语言鉴赏

诗歌语言鉴赏是诗词阅读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理解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鉴赏一般侧重从炼字品析、语句理解两方面进行。

(一)炼字品析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遣词用字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达到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队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是炼字。要抓住所炼之字(即“诗眼”),探求该词对突出主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要注意炼字品析的“析”,不能凭空分析,泛泛地说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二)语句理解 指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诗词意境、名句所展现的画面等。

1、景物描写: 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它往往能给诗词增添无限的意趣。大自然的花草风雨、鸟树虫鱼等都是诗人爱写的,诗人借助它们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景物所处的时空范畴。

2、意境欣赏: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远近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应力求进入意境。这就需

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要根据作品中所表现的部分去想象、意会那些没有表现的景和情,体会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欣赏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画面描绘:就是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要求忠于原作,抓住主要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我将继续通过这个研修的大好平台,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篇二:诗歌展示心得体会

诗歌教学展示心得体会 2015年3月18日,我校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游园不值》的古诗教学。

三位教师的课,如涓涓细流,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却洋溢着较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过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听课感受: 1.认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进行的:读诗句,咬文嚼字,弄(转载于:诗歌培训心得体会)清关键词语的意思,老老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任何花架子。同时,教师让学生细细品读词句,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想象“园内情景”、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体会到了诗中感情,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想象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3.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富有创见性的感受自由表达出来,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此外,教师还采用师生互动的游戏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15年3月19日篇三: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

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参加了新教育古诗吟诵培训活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不陌生,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韵,朗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要把握节奏,虽然这些我们都懂,但是怎么教小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听了市金海岸小学牛见玉等几位老师的吟诵课,以及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教。

首先我对古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徐教授的专业讲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帮我们揭开了古诗吟诵的三个误区:两字一顿法、一句两顿法、随心所欲法。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只要掌握好几个常识,也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古诗吟诵有哪几个常识呢?徐教授为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平仄声调、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及四种平仄基本句式。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古诗吟诵艺术。这对于我们古诗教学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诵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初读时的范读、领读、自读、轮读,理解中的指名读、集体读、查读,巩固提高中的接力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读古诗,如果片面理解为一味地让学生读,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读,哪怕读上千遍,也只能使学生养成“唱仰天书”的坏习惯,而“其义”是不能“自见”的。因此,诵读古诗时我们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为了提高古诗词的诵读效益、巩固古诗词的诵读成果,我们还应把“读”与“画”、“演”、“写”、“编”有机结合起来。“画”、“演”、“写”、“编”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诗诵读效益,有效巩固了古诗诵读成果,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有关“诗歌吟诵艺术”,在没有听这个讲座之前,对于“吟诵”我只能解释为“与朗诵的意思一样,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但徐老师把吟、诵分开做了解释,“诵”是“节奏上比‘读’缓慢,”“吟”是“是一种没有谱、自我性很浓重的哼哼唱唱,具有音乐性”,而“吟诵”是“以唱的方式来读,运用的是乐调”,徐老师亲自给我们吟诵了张继《枫桥夜泊》,还让我们看了台湾一位老师吟诵的《敕勒歌》教学片段,用唱的方式来学诗歌,头一次听到让我们感到很是新鲜,如果也这样教学生们,他们肯定也会很感兴趣,加快背诵的速度但不能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唱腔,要唱出自然的韵味。

参加这次学习之前,“新手上路”的我上过几次古诗词鉴赏课,但每次都觉得无从下手。记得第一次讲古诗词,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头晕脑胀。而第二次讲古诗词,尝试着让学生小组合作当小老师赏析诗词,气氛确实很热闹。虽说第二次的效果比第一次好,可是,我发现学生也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品味诗歌。总而言之,我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筹莫展。感谢学校和领导的栽培,这次的古诗文研讨会是一次非常难得且宝贵的学习机会,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在古诗文研讨会中,我听了十节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见识了众多名家的风采。没有热闹的场面,没有激情澎湃的表演、花样翻新的课堂形式。学生在每位老师的匠心引导和无痕点拨下,智慧的火花时时

迸发出来,师生产生共鸣,问题得以解决。各路名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知人论世,熟悉背景。 古诗词鉴赏也需要抓基础,需要介绍诗人和诗歌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歌,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实际情况作一个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对社会的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及其创作意图。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并且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会更为准确,为诗歌意义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讲《湖心亭看雪》时,首先要全面地介绍张岱所处的时代、张岱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他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的张岱。这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从而对古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减少理解的难度,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读出诗歌的韵味。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朗诵,就如同歌舞缺少了音乐。古人读书讲究吟诵之道,在吟诵过程中达到口到,心到,情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就是要反复朗读,学生才能懂得它的真正含义。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甚至是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演读,刘霞老师的吟诵更是点燃了学生阅读的高潮。在执教《武陵春》一课时,刘霞老师先让学生自己

读诗,要求学生找出每一句的韵脚。通过押韵,指导学生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韵仄回环的效果。老师的范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也得以绵延。为下文学生体会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绪、难言苦衷做了情感铺垫。但这种方式的教学,我想是有一定难度的,一些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但往往很难被其他教师模仿或借鉴,就是因为其朗诵、吟诵的扎实功底需要长期的训练与积累才能打牢。而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并且去长期坚持对自己的素养进行提升了。

第三,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营造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听一句。足以可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以故事导入式来学古诗。如李老师讲授《木兰诗》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讲述木兰在离开父母,走在征途中发生的所见所闻,借机品木兰形象。陈老师在《曹刿论战》中让在整体感知文本环节,让学生用曹刿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情节设计很有趣,学生兴致很高。 第四,重视背诵。 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

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在课堂尾声,教师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我们能从中不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教师采取的方式一般是挖空背诵。如《曹刿论战》、《湖心亭看雪》、《木兰诗》。 古诗文教学除了重视读背,还要重视语言的品析与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句的解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文言文以其言简意丰而传承千古,我们应该把文中的文化的东西渗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染,让学生既得其言,又得其意。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教学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重要地位,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篇五:诗歌活动总结 诗歌学习活动总结 在本次的诗歌学习活动中,我们首先把活动中分为两个板块:一是“诗海拾贝”。活动内容为: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二是“与诗同行”。活动内容为: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辑小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其次,全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里,先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再进行明确的人员分工,然后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最后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

这一次的诗歌学习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验。 首先,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次尝试了探索性自我学习方法。培养了我们小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为我们今后对诗歌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其次,体会了古典诗歌与现代诗不同的韵味。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真正的想法;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等诗歌写作的基础知识。这次学习,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全组成员身心都得到了极大地愉悦。

再次,通过学习,我们深深知道,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仅仅靠一次学习活动只能是对中国诗歌做了一次尝试性的学习。因此,我们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和整理,去认真阅读和欣赏,甚至是要去做一点尝试性的创作。 这次活动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我们已经轻叩开了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我们肯定能够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

推荐第8篇: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雨过天晴,我来到一个叫做彩虹谷的地方。这里泉水叮咚、虫鸟奏乐;这里绿树开烟,花草丰茂。一带彩虹飘在幽谷的上空,清新、柔媚而又绚丽多姿。

这里的每株植物都用诗来命名。我在一块叫做艺术的石凳上坐下,点一棵灵感香烟,饮着彩虹姑娘用兰花指端来的樱花雪茶,开始慢慢地欣赏诗歌。

读心予若虹的诗,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客观和公道。我认为心予若虹的诗,不豪放,不婉约,不朦胧,不明朗,不拟古,不先锋。很难定性定位。但是很美,确切地说是好。好在随意而生、有感而发、水到渠成、急缓有度而且轻重适当。如溪水潺潺,如清风徐徐,如鸟鸣啾啾,如春阳普照。细细品来,给人以幸福、平和、温馨与愉悦的感觉。从中可以体受诗人那颗活蹦乱跳的心,那种真诚、善良、贤淑及温存,然后时不时飘来一缕缕淡淡的忧伤的雾气,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忽然想起一幅幅神奇美妙的仙境图画。

心予若虹的诗,每一朵我都要看好几遍,过一段时间再翻一翻,而有些好句子,我是非背诵不可的。比如:“看一眼你是君子/看两眼你是小人”(《夏日的某些细节》);比如:“走一步是赏景/走两步是风景”(《风景》);比如:“让我的头沉入你的臂弯里/让我的脸藏在你的手掌中吧/现在可以哭泣了吗”(《缭乱》);比如:“用一朵花把今夜的门打开/露出泛开的雪白或是紫红色的霞/顶着霜雪落户你的泥土/爱人我要和玫瑰一起开放……我的花骨已经为你开出了春天/蔓延的情丝掀开羞涩轻喘低吟/月下起舞疯到极致的妩媚/爱人我要用倾城倾国的笑把你砸伤”(《用一朵花把今夜的门打开》);再比如:“我将手中的玫瑰击中你/让你一不小心/掉进我温柔的海里”(《玫瑰水手》)。如此等等,枚不胜举。

她在写《傍晚》时,文字在她的手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她在写《今夜的诗行》时,挥舞着彩笔收割着梦幻;她在写《一朵花的重量》时,是“在比风还轻的花瓣上写下/一朵花的重量/就是一个季节的重量”;她在写《绿萝裙当风欲飞》时,“用我粗糙的手指写诗/用我妖精的手指握住爱情”;她在写《梨花旧梦》时,“用一首瘦词的上阕指点江山/醉倒吧梨花是我的前生和今世”;她在写《如果我愿意》时,用“钢笔生出的蝌蚪写信”……我要称青年诗人心予若虹是中国当代爱情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心予若虹说:“我写诗真的是随感觉而写的,从来没考虑过诗的结构和思想,我愿褪去尘世的俗念与浮华,剥开虚伪与冷漠,放下沉郁与困惑,与大家一起沟通、对话、交流、吟唱,让诗歌成为我们精神向度的谶语。”中国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若虹的诗歌,是爱情的圣地。

心予若虹的诗,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是梦幻般的童话城堡,是花香与朝露做的骨肉。

进入当代青年诗人心予若虹的诗中,就进入了童话般的城堡。就感觉进入了一幅幅耳目一新的魔幻般的风景区。不是么?她低着头就能“听到星星的对话”(《今夜的诗行》);“每棵树只要我看它一眼/它都在和我打个招呼……我站在树下/听到树杈摇动的声音/听到树叶追逐的声音/听到小鸟穿梭的声音/听到虫儿呼噜的声音”(《回忆昨天下午》),诗人就像小孩一样,童心永存;而傍晚的阳光“滑过我的肩膀时/向我眨眨眼……风从一个方向吹来……在我的头顶换了口气/水在叹息/堤坝上坐着垂钓的人/矿泉水瓶子里两尾小鱼在对话……太阳把脑袋枕在山洼做梦去了”(《傍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诗人的眼中都具备了生命力,都闪射着灵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这首小诗:“微风过处/老树叶抖动一下/第一只蝴蝶飞出来/我以为自己的眼睛花了/哦/原来是一朵花开了”(《花儿开了》),自然而然中使用了错觉手法和意象置换,从蝴蝶到花开,在预料之中而又出其不意地完成了诗构,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蝴蝶花呼之欲出,给人以宁静愉悦的美感享受,让人想到这短暂的人生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因为什么都不会写,所以什么都敢写。”(若虹名言),而实际上,她什么都懂。

《红楼梦》中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认为心予若虹的诗歌是花香与露水做的骨肉。在心予若虹的诗中,花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请看:“摘一瓣/欲滴欲翠的芬芳/用迷乱羞涩的目光吻着/遥寄给你”(《写给朋友》);“最后的雪知道了秘密/谋划一处铺天盖地的场景/诗人踏雪寻梅/我要踏雪寻你”(《踏雪寻你》);“花蕾光着脚丫掀开帘帷/听繁花姗姗的声响走向山崖……美丽的名字都开了”(《繁花过境》);“爱攀上了明月的肩/少年的心事被梨花抖开”(《白》);“昨日的诗句刻在你的茎上/与你的体香一起/把月光纷纷惊散”(《月季》);“我在花前省略了与你有关的细节/躲避开你能刺透肉体的目光/提一壶老酒把黄花灌醉/抖动的腰肢与众姐妹争宠”(《野花》);“我已经为你荡尽污垢洗净了媚俗/在无人知晓的时候/我已盛开了且美丽如初”(《荷说》);再如:《最后的菊》、《雪落了我错过了花期》、《只等两瓣桃花盛开在脸颊》、《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用一朵花把今夜的门打开》、《一朵花儿开》、《笑靥,人间四月天》、《玫瑰水手》、《梨花归梦》、《一朵花的重量》、《夏日的某些细节》,如此等等,多如繁花,可谓百花齐放。而玫瑰系列从第一朵玫瑰开始,不紧不慢,以此类推,一直写到九千九百九十朵玫瑰,更是把花与爱情写得淋漓尽致、美好无比,把女性的美渲染到极致,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心予若虹的诗歌“心态好”。说到心态,我认为一个人心中要装满这8样好东西:1.清风;2.阳光;3.白云;4.月光;5.绿草;6.红花;7.鸟鸣;8.彩虹。都是自然好风光,都是人生最美的境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说的是心灵中的自然风光,景由心饰,情由心迷,哈哈哈!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流水空有意只奈忙奔腾。所谓清风——是为人处事要像清风一样徐徐而来,飘飘而去,人啊,要做到不容易啊,现在机关里,到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一点女人尤为严重,我讨厌那些女人,但是那样的女人很多,而且吃香;再说阳光——工作学习,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现实生活中,如果胸中洒满阳光,就快乐,包括正直啊,善良啊,但是,如果是那样,可能就吃亏,俗话说,吃亏是福啊;再说白云——是胸怀要坦坦荡荡,心态释然,人生坦然,心胸一宽,就坦坦荡荡;月光——就是梦幻,遐想,人啊,有梦幻的生活才美好,但是现在好多年轻人没有目标追求和美好的梦幻,当然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绿草——就是处理生活琐事,包括能力和方法,小小的草,迎风在摇,狂风暴雨之中挺起了腰;红花——就是激情,包括爱与情,(很经典吧?)可以听听音乐,音乐可以疗伤,我喜欢音乐;再说鸟鸣——是业余爱好,包括音乐,诗歌可以疗伤,可以抒情,可以让人站起来,大步朝前走;还有啊,彩虹——就是灵感,也是一座超越自我、跨越成功的七彩的虹桥(梦的点滴语)!

心予若虹的诗歌,情调温婉、情感真挚、恍若幻境、意象丛生、意境优雅、独具魅力、张弛有度、浑然天成、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诗人的主观意象融入了诗句的感性泉源,从现实入梦幻,再从梦幻里走出来,起到净化心灵和美化心境的作用。

读心予若虹的诗歌,我们感受到一种伟大的博爱,让我们更加感悟和热爱生活,在真挚、乐观、健康、向上的诗句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美好灵魂的净化和升华。她带着一身花香走上中国诗坛,给在生活中为吃穿住日夜奔忙的普通百姓或者说是读者免费提供一处处神奇宁静的精神家园与灵魂居所。那活泼轻盈的语气,那不慌不忙的语速,那清奇阴柔的口味,那花香四溢的心态,那细腻委婉的心绪,那神思飘逸的联想,那简洁明快的字句,那鲜活灵动的意象,那线条清晰的建构,那精彩洒脱的造句,那呼之欲出的爱意,无不让人感受到人间爱情、朋友友情、家人亲情的温暖与幸福,无不让人在意境优美的诗行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让人心经过一次次对真善美的快乐洗礼!

她在有意无意地向芸芸众生宣告:让人人心中洒满花香和阳光!

心中装着春天,还冷吗?

从质朴到华美,再从华美到质朴。

心予若虹的诗,舒卷自如,梦幻氤氲,若虚若实,虚实相生。一首诗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看第一遍美,看第二遍很美,看第三遍非常美。她的诗歌,是福禄祥的征兆,是真善美的结晶。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金钱万能的时代,人心浮躁,身心俱累,——那么,读一读心予若虹的诗,我们便走进一种宁静,宁静是一种意境。若虹诗歌给人以轻松柔爽的质感和静雅美妙的享受。

关于心予若虹的诗歌,我的看法只是肤浅的片面的认识与理解,或曰“个人心得体会”;真正要挖掘出若虹诗歌的深刻内涵、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与政治无关与中国当代青年和未来青年的爱情有关,——还需要有眼光的专家和读者朋友不断地探讨与深入地研究。

“若虹现象”不是偶然的。

关于心予若虹诗歌的不足之处,我想说三点:其一是在诗中尽量不要用成语;其二是诗野再开阔些;其三是在练词上再下功夫。诗人张作梗说过:“诗人要终生与语言搏斗”。

说实在话,我至今还真没有正经八本给谁谁写过诗评。一来张记水平不高(连初中都没上完),二来没有什么所谓的知名度,三来我看上的好诗歌也不多——我最讨厌那些哼哼唧唧无病呻吟的所谓“诗”最看不起那些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所谓”歌”——这回算是滥竽充数了!哈哈哈……

在网络博客,一不小心走进美丽的彩虹谷(我说的“美丽的彩虹谷”是比喻是虚拟的,不是指若虹的qq空间的名字,是指心予若虹诗歌的意境。),我已经流连忘返了。

推荐第9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1]

教学心得

学校:撮镇中学学科:语

教师:张

文虎

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撮镇中学张虎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

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

“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推荐第10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1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伍连珠

2015.05.17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 1 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2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第11篇:诗歌教学初探

诗歌教学初探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如何将一首古诗上得淋漓尽致,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让德育教育就像绵绵春雨,以慢慢飘洒,长时侵润在学生心田,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崇高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最后并能爱上诗歌,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解诗题,明诗意,背诵诗歌。似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想爱上古代的文化更不可能。为此我将诗歌的学习作了一个浅显的探析。 在备课时我首先将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进行了了解,以便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大致的了解,更好地悟诗境,体诗情。其次对同类诗歌进行补充比较,一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实录。

一、音乐导入

一幅雨天送别的场景随音乐逐步展现,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旋律。在送别的诗歌中或悲或喜,或幽怨缠绵或豪壮熊迈,无一例外都向世人表达诗人的强烈感情。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送别的诗歌,板书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目的:优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之缠绵幽怨的音乐就更能感染学生,为后面学生能更好地入诗境作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使:出使

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 谁送元二?(王维)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所处的年代各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所以唐玄宗命元二去西域守卫边疆。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这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了解作者的时代及所处背景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境更好地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诗,观诗境,品诗意,悟诗情

1、初读诗歌,你能看到哪些景物,哪些画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雨(朝雨:早晨的雨)

客舍

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采用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实现启发式教学,接下来再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产生联想和留下深刻的印象】

2再读诗歌,元二和王维是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故人 3诗人王维用什么与朋友赠别?

板书

A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意思: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这酒是(一杯友谊的酒,连心的)酒。

B李白的《将进酒》中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意思自古来,睿智彻悟之人总会感到灵魂的寂寞,唯有那寄情诗酒者,好歹留下个名声。

曹植当年,大摆筵席在平乐观中,痛饮名酒,恣意笑闹藉以忘忧。这是一杯(熔化无穷无尽的愤懑与忧愁的)酒!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一杯浇愁的酒

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利用讲授法一是引导学生对诗句和诗境的感悟,二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王维与元二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更难体会那种难分难舍,对前途渺茫担忧之情,所以我设置了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走进他们的时代,去感受,去领悟。通过PPT、透过历史、经过简介:长安——阳关路途3000万公里穿越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其间元二要经历长途的跋涉。 问题1:想象他会经历哪些苦难?

问题2:历经千难万险他到了阳关去干什么? (唐王朝不断受到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所以唐玄宗命元二去西域守卫边疆。)

【通过品不同的诗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将学生带入诗境,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更能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4小结

四总结:1总结学法2总结全诗

【通过总结学法以便使学生能如何去学习好诗歌,并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拓展

课外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高适:《别董大》

第12篇:李白诗歌教学

李白诗歌教学

1、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已学诗歌回顾

从小到大,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3、新诗介绍

李白虽然胸怀壮志、却一直壮志难酬,想立志报国、却总是一路坎坷。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结: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小结: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3)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小结:

全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4)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馋毁,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5)《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小结:

这首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件。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第13篇:初中诗歌教学

让学生爱上诗歌

——我看人教版初中诗歌的教学

山东诸城龙源学校

于海波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凝练优美的语言、丰富深沉的感情、富有韵律的节奏深深吸引着人们,而中学时代正是爱诗、学诗的黄金季节,加强初中诗歌教学会从语言、情感、思维、想象、审美等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段诗歌教学的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方面: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5.能初步理解、鉴赏诗歌;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1、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程与方法为诵读——理解——鉴赏。 具体内容要求分为阅读和写作两方面:阅读方面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6、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写作方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发现:新课标反复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比较抽象的、不好操控的方面,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发展个性,真正实现诗歌教学的意义。

整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完整的现代诗共五十六首,古代诗歌九十七首,在这五十八首现代诗歌中,格律诗一共有三首,自由体诗四十五首,散文诗十首,其中外国诗歌十八首。另外还有一些不完整的诗句,从来没有一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编排过这么多的诗歌。例如苏教版初中六册课本一共选了三十六首现代诗歌,七十一首古诗,远远地少于人教版教材,可见人教版教材空前重视诗歌教学。

作为课文出现的共有现代诗二十九首,古诗二十九首。那么其它诗歌都分布在哪里呢?分别分布在课文后面、综合学习、名著阅读和课本后面的附加内容里。

比如说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后附加了臧克家的诗歌《三代》,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周密的《观潮》后附有潘阆的《酒泉子》,九年级下余光中的《乡愁》后附有席慕容的《乡愁》;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涉及了很多诗句,完整的就有五首,大多综合活动都涉及到了诗歌,例如《马的世界》、《莲文化的魅力》等等;七年级上名著导读《繁星.春水》列出了八首小诗,九年级名著导读《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中举出了泰戈尔的两首散文诗;另外每一册课本后都附加了十首古诗背诵,六册课本就是六十首。可以这样说:诗歌遍布整个初中段语文课本的角角落落。

人教版教材选编的这些诗歌都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这些诗歌是按照单元主题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来进行编排的。

七年级上下册选编的诗歌清新、浅显、直观、形象,以形象感受为主,便于学生理解体会,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诗两首》等,让学生积累诗歌的感性形象的同时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八年级上下册加大了古诗词的分量,现代诗歌量比较少,以散文诗为主,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诗歌的主题变得深沉委婉含蓄,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象征的表现手法和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而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诗,在情感上都注重了抒发豪放慷慨的感情,给人以激情、力量和向上的勇气。

九年级上下册所选的诗歌着重于美的欣赏,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歌之美,意在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如现代诗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余光中的《乡愁》,古诗中的《诗经》两首,课外读背中的《雁门太守行》、《醉花阴》、《破阵子》等等经典诗词,分别体现了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风格之美、色彩之美等等。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还要学习诗歌中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九年级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鉴赏诗歌,如课文《香菱学诗》课后有一个题是说说香菱第三首诗好在什么地方,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本后面还附录了《怎样读诗》这篇文章,在学生前面两年感性积累的基础上系统地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统观整个初中诗歌教材的编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这是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的。

针对诗歌的特点,我的教学建议有以下七点:

1、重视朗读。多讲不如多读,对于学生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初读诗歌时,可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再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

2、融情于教。别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可见,情感是诗的生命。教师要首先要动情,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可以用教师的演讲、范读或者播放学生熟悉的有关歌曲、视频、图片来调动其情感。如在教《海燕》时,我先饱含感情,背诵了这首诗歌,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整节课都上得非常激动。

3、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或者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中涉及到的有关典故或事情的背景,这便于学生理解诗歌。

4、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诗歌是想象和幻想的结晶,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如我校语文老师毕金善老师在教何其芳的《秋天》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诗中的句子用“秋天是„„”的格式来造句,然后小组中选写得好的上黑板把造的句子写下来,学生们写了满满一黑板,毕老师老师又说:把黑板上你喜欢的句子按照你的想象组合一下,就是一首诗。后来学生们有了多种的组合,也就有了不同版本的关于秋天的诗。

5、建议开展主题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主题阅读,就是学习一首诗歌时,提供与这首诗歌风格、题材相同或相似的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供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例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给学生提供她的另一首诗《母亲》来体味舒婷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6、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可以提倡仿写,仿一首诗或者一句诗。对于学生的创作,应给予指导和鼓励,可采用黑板报、手抄报或班级诗集的形式进行收集展览。那一年教初一,我鼓励学生写诗,并帮助他们修改好之后贴在板报栏里,对学生的鼓励很大,当年就有四名同学的诗歌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

7、提倡教师“下水”。教师亲自动笔写一首,或许比空口说十首能激发、带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我曾经写了一首学生跑早操的小诗,形容学生“是一株株顶着露水的植物”读给学生听了之后,我很快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模拟了其中的句子,在学生的日记中,也发现了写早操早自习的小诗出现。

总之,诗歌教学要 “三多”和“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对于诗歌教学,我的评价建议是: 首先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读背情况,现代诗歌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要求背诵。其次,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第三,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水平,此时不可采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些可以以书面试卷的方式,或者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进行,采用硬评与软评相结合的方法。近几年,中考中诗歌内容和题型都有了一些变化,改变了以前单一的默写,加强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的考察。这些都是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

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诗歌资源非常丰富,课本只是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课外资源要丰富得多,如图书、报刊、广播、网络,图书馆、纪念馆、旅游名胜等等都蕴含了大量的诗歌,可以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喜欢的诗歌,定期举行朗诵会交流,或者出以诗歌为主题的手抄报进行交流。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资源,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生动、优秀富有特色的诗歌。还可以利用这些园地来发表学生的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诗歌资源。比如我们山东诸城是诗人臧克家的故乡,臧克家诗歌研究会就在我们学校成立,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了解臧克家的同时了解他的诗歌。

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不期望能培养出几个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引领学生发现诗歌之美,让学生爱上诗歌,从而能热爱生活,将来能够富有诗意地生活着。

第14篇:语言诗歌教学

语言诗歌教学

我的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并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丰富词汇:“宁静”、“茂密”、“ 晶莹”、“清澈”“飘扬”。

3、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用诗歌里的句式来表达。【活动准备】

教学PPT、轻音乐、电子白板、【活动内容】

一、开始部分

导入:通过谈话活动,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你做过梦吗?都梦见过什么?(美梦、噩梦)

二、基本活动

1、第一次完整朗诵欣赏,引导幼儿了解诗歌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并有伴奏),激发幼儿学习了解散文诗的兴趣。) ——老师有一首好听的散文诗与大家分享,请认真倾听 ——这首诗歌的名字是什么?请用完整的语言和大家分享 ——听了这首散文诗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欣赏完整播放课件《我的梦》PPT,并在音乐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一遍。

——让我们在来听听、看看诗歌里都说了一些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交流

3、教师分段播放课件PPT,幼儿分段学习散文诗。

(设计意图:幼儿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体验散文诗语句的优美,并丰富词汇:“宁静”、“茂密”、“ 晶莹”、“清澈”“飘扬”。)

(1)学习第一段散文诗。

——刚刚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吧。 提问:

——这句话里有一个好听的词语,你们听出来了吗?

——宁静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来描述一下吗? (2)学习第二段散文诗。

——第二段说了什么?晶莹是什么意思? ——谁能来用晶莹说一句话。 (3)学习第三段散文诗。 ——变成了什么?在哪里做什么? ——飘扬是什么意思,谁来学一学? (4)学习第四段散文诗 ——茂密是什么意思? ——诗歌的结尾是怎样的呢?

4、图加文再次欣赏诗歌,感知诗歌结构

——观察文字这首诗里开头结尾中间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整朗诵散文诗,并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完整讲述创编。(设计意图:通过让幼儿再次感受散文诗的内容,加深对散文的理解,感受其中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通过大胆的创编讲述,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配乐师幼一起朗诵诗歌,要求用优美的声音朗读

——每个朋友都会做梦,轻轻闭上眼睛在梦里你变成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

三、结束部分:

——幼儿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想到的,体验其中的快乐。 【活动延伸】

1、美术想象绘画《我的梦》;

2、第二课时:结合活动环节5的提问开展仿编,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制作班级小诗人原地,与家长及幼稚园朋友分享。

【诗歌】我的梦

宁静的夜晚,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在梦里我变成一滴晶莹的雨点,在高高的屋顶上跳舞。 在梦里我变成一条可爱的小鱼,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戏。 在梦里我变成一朵洁白的云朵,在蓝蓝的天空里飘扬。 在梦里我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鸟,在茂密的森林里歌唱。 宁静的夜晚,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第15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长河里,诗歌是一朵朵跃动的浪花。她展现了中华民族灵魂的高度和骨子里的普世价值。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更是文学之瑰宝,犹如文明之乳汁,她哺育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让人们在纷繁的生活中依旧可感受生命之浪漫。故此诗歌教学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选入教材的诗歌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学好古诗,对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提高语文表达写作水平等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陶冶他们优美的情操都具有很大的裨益。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

一、兴趣教学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这一学生的心理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二、情感教学法

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明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诗歌朗读,首先应从诗的内容出发,确定朗读基调。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歌颂还是揭露,是劝勉还是讽刺,是赞美还是惋惜,是激动还是平静,是欢快还是忧伤。这些都是指导朗读时必须先弄清楚的。例如同时李白的赠友之作,同写好友别离之情,可是在《赠汪伦》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跟《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一样。前者,充满了愉快感激之情,后者却流露出黯然惜别之意。前者可以读得高昂轻快,后者应该读得低沉迂缓。又如王维的《鹿柴》和曾几的《三道中》,同写深山幽静,同样既写所闻又写所见。可是前者写的是一种幽美静谧的境界,表达的是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观察也极入微,读起来就宜于用舒展、平缓的语调,吐字要清而稳。后者描绘的是一种清新幽静的景色,抒发作者游兴勃勃、欣喜愉快的激动之情,朗读时应该用比较高昂而轻快地语调,读出轻松愉快的感情来。其次要注意诗歌的节奏。格律诗的节奏,有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音调节奏表现在平仄上,意义节奏指的是语言的节奏(语法结构)。两者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

三、意境教学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我让学生画出枯藤老树点明秋天;缀上昏鸭,惹动旅人愁绪万千;画出的小桥、流水、人家,牵出思乡情;古道西风,立瘦马,单调萧瑟凉至极点。这样使学生能够深一层进入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触景便能生情。

四、模仿创造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是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入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依照《赠汪伦》写朋友、家人之间的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一学生是这样写的:“黄斌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高速公路长万里,不及曹鑫送我情。”(黄斌、曹鑫均为班内学生。)也有这样写的:“妈妈帮我缝衣裳,一针一线密密缝。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当然,鼓励学生模仿,作为教师也可把自己的创作与学生分享,以现身现教激发学生诗性。如笔者本人因游游去观看过广西德州跨国瀑布,就模仿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诗一首。《观德州瀑布》 :汽蒸中越界,波撼德州城。云霞或明灭,飞禽绝踪影。潭深涵急流,渔楫罢渡横。欲济无坚舟,达摩一苇行。笔者把当时的照片及录相资料在课堂展示后,学生一对比,诗意基本明了。再简介达摩渡河之典故,学生兴致突然高涨,都跃跃欲试。此后,每堂诗歌教学,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堪佳。

五、课外活动教学法

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才能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再溶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弘扬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之魂。

第16篇:诗歌教学艺术

诗歌阅读教学浅谈

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有必要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加以重新审视。

但是,诗歌教学中有一种不少的老做法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地去学,课上对老师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完全不是对不美进行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局面。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呢?下面我将从学生如何读、教师如何讲两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 学 生 如 何 读

古诗歌教学必须改变“两多”(教师问得多,说得多),“两少”(学生读得少,说得少)的现状,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要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的情趣与韵味。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的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

这一阶段要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或多音多义字就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加以判断。另外,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这一阶段要大声朗读或同桌互读,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 2.流利朗读

这一阶段要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学生马上读出诗的全部内在涵义,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3.入情朗读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情感去读。 4拓展朗读

大家知道教材所选的古诗毕竟数量有限,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学生有可能对某一个作家特别感兴趣,课上所学的东西意犹未尽,这时就需要教师以此为契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每讲一首诗教师都能延伸拓展,再加上练习中的积累,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而且在以后的写作中,如果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

其实,我们在诵读时也就是在欣赏诗歌的种种“美”点,但是对于复杂的、难理解的诗歌也可先背诵加深印象,再通过下一步的鉴赏来深层次的理解。中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应多背下一些优秀诗篇来丰富自己的积累。 二 教 师 如 何 讲

尽管诗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但诗歌教学同样离不开“讲”。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作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我认为鉴赏诗歌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抓住诗眼,切入主旨。

“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 2.抓住意象,切入意境。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例如《登高》中诗人选取了“急风、天、猿、渚、沙、飞鸟、落木、长江”八种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再附加以“常、多、独、苦、恨、停”等直接抒情的字眼,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情境,感受情感。

3.抓住表现手法,切入艺术特色。先让学生了解有关表现手法的术语:例如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描写的方法有白描、渲染、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起兴、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欲扬先抑等。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对偶、借代。然后对于采用何种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超越时空,同诗人对话,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砥砺学生心智。

第17篇:初中诗歌教学

初中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但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的情感,想像驰骋,语言高度凝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歌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诗歌想象的思维方式以及诗歌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比艺术,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激发学生心灵,迸发出他们审美创造的火花,可以说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一份浪漫,一份执着,一份诗意,一份追求。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是丰富的宝藏。我认为诗歌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教材。如何用好这一教材?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教学流沙河的《理想》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

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练。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须读得抑扬顿挫。第三,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的无目的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儿有什么活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当然,读的时候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并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重要的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更多的是使学生有自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通过颂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获得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结合《星星变奏曲》来分析)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翻译是多余的,鉴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乡愁》中,“笛”、“月亮”、“挥手”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又譬如《星星变奏曲》,其中最主要的的意象就是“星星”,一般来讲“星星”象征了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而在这首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亮的微弱光明,借此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的追求的理想。另外用“夜、冰雪”等意象用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探讨“星星”的意义,也就是探讨了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 另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体味诗意,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旧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是不是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乡愁》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这样是不是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呢。又如教学《雨说》是不是可以联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春雨的语句,通过分析比较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广度和深度。

比较分析,领悟诗意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比如说从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这样,才能使学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通过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诗歌教学的提升环节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的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有细心的学生把同学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也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我还经常让学生进行散文诗的改写,把散文诗提炼改写成诗歌,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也很喜欢。

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五)课外拓展,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延伸环节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课外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夜》、《萤火虫》,外国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又如让学生在阅读课欣赏新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以及当代著名诗人叶延滨、陈云其等诗人的诗歌,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另外也可以通过学习歌词来学习诗歌,方文山的歌词写的特别好,学生很喜欢。“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歌词欣赏中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也可以模仿着写。还可以采取诗歌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欣赏新诗,从中积累、感悟和体验,必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教无定法”,现代诗歌的教学也一样,以上这些只是个人的见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让学生拥有一颗诗心,现在诗歌教学无疑是一个突破口,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除了在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上要有新的追求与突破外,还应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

第18篇:诗歌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古筝曲,谈话: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的诗,了解很多诗人。请说说你读了哪些诗,了解哪些诗人?

2、学生自由交流

3、揭示单元主题:你一定还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吧。今天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1、点拨:请大家回忆一下,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有哪些要求?

2、交流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提醒强调:(1)讨论活动内容;(2)活动计划包括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3)活动结束要展示活动成果。

3、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记录;

三、汇报交流,完善活动计划

1、各小组汇报本组活动计划;

2、共同评议;

3、完善活动计划,修改。

第19篇:诗歌教学尝试

诗歌教学尝试

“优异的诗歌对于中学生而言,一种美学的和人文的光辉会点亮诗意的灯盏,照亮人性和曼妙的来路和前程。”

——-姜峰

姜峰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诗歌语言是最凝练,最富有表达力的,因此现在的诗歌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理念。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下,自以为大有所益。 《未选择的路》,语言凝练地描绘出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向人们展示出人生的哲理。借着姜老师的理论指导,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分了两部分进行:一,品味优美语言。通过学生自由朗读,采用图画描绘和语言描述两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两条道路。二,联系实际,比较选择,预想两条道路前方会遇到些什么困难或者快乐,如果是你,会作何选择,从而明白人生道路应慎重选择。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学习目标明确,而且对课文所展示的人生哲理理解得非常透彻,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选择,会有重大指引作用。 真是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第20篇:小学诗歌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

2、5节。

2、学习

2、5节,出示:

① 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 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 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 ④ 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3、自主学习

3、6节,

4、7节

① 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 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 “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 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 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 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 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 骑 遗臭万年 死——活 俯 流芳千古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有的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

三、第

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且簧嗣瘢试缸鋈嗣竦呐B淼娜耍庵秩怂渖桓创嬖诹耍堑乃枷耄裼雷と思洹#?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

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

2、

3、4节是第二部分;第

5、

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

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诗歌教学心得体会
《诗歌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