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3 08:01:1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 和自由活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推荐第2篇:美育教学论文

谈化学中的美育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对学习化学缺乏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对化学药品有畏惧心理。本文提倡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之美,从而热爱化学学科,以达到学好化学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美育;全面发展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德、智、体、美全而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索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当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已渐渐深入各中小学校,以暴制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智育”从某种形式上可以认为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体育”已然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活动了,离开了体育,身体上的健康就无从谈起,没有强健的体魄,也就失去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垫脚石;然而,“美育”一词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带领整个社会走向繁荣的先行者,故“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便成了当今教育的重头戏。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想先谈一谈美育教学对于化学教学 的 意义。

一、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化学中的美是一种科学之美,它具有严谨、和谐的学科逻辑结构,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相互联系的、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自然美是化学美的基础。化学知识来自自然,而自然本身就蕴藏着美,化学自然美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被广泛地反映出来,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跟自然界物质相联系,具有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等特征的形态美。第二,通过化学物质所特有的运动、变化表现出来的动态美。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第三,来自化学工业的人工美,例如,现代化工合成的各种新型材料将人们的生活装扮的缤纷多彩。科学美是化学美的本质内容。化学学科中大量美妙的符号,严谨的概念和规律,结构严密、统一和谐的化学知识体系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美的丰富内容;表现在元素周期表里,又增添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化学自然美和科学美,通过教师的教言、教态、情感、板书,加上中外化学家们的理想、毅力和智慧。构成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多彩的美。

二、化学教学中美育因素的运用

(一)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塑造美丽心灵

学生在学校所受的熏陶对于学生心灵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本身在校园文化上要注重美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接受美育熏陶的主动性,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美丽心灵。在学习“常见的盐”时,可以结合纯碱知识的学习,介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实业家侯德榜先生在一战期间,为了打破洋人对纯碱的垄断,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于1921年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了祖国,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资助下,全身心扑在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并改进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并将他摸索出来的制碱方法写成专著公之于世,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二)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观中学化学教材,一幅幅与教材内容衔接紧密、色彩纷呈的彩图,极具对称美、色彩美和周期美的元素周期表,中间正文里分布着上百幅精美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在内容编排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实验、基本理论知识交错出现。教材的这种结构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科学性,也符合美学原则,具有美观性。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以文释图,以图识文,图文并茂,通俗、形象、直观、易懂,令人赏心悦目。教师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应向学生介绍教材的这种结构美,使学生形成化学是美的这一初步印象,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在化学中实施美育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和进行化学教学,从而为通常被视为理性的化学学科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美的翅膀,当作为学习和审美主体的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发现化学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时,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中,加深对化学科学价值的理解,得到情感升华,从而自觉地去发现、欣赏和创造化学中的美。本文试图从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要求

1、化学教师应该以爱育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尤其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会感觉没人关心,没人疼爱,这样环境很容易造成孩子冷漠的性格,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就不是思维的深度,二十民族的灵魂。

2、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消除学生对化学的误解,可以从学生步入化学世界的第一天起,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体现化学美,使学生在化学美陶冶之中,唤起他探究化学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美促思、启迪思维

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展开想象,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获得知识。

4、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来展示化学美,如多媒体课件、图片、挂图、录像、实习、参观等,强化与美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感受到化学美的存在。

5、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实施和开展美育化学中的美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化学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美育的内容、要求及步骤,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从九年级到高三结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得到全程培养。

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因素

1 化学实验美。

化学是以实验基础的科学,因此化学实验美也是化学美育内容的基础,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实验仪器美

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大部分是一些玻璃器皿,这些仪器往往构造简单、质地清洁,因而易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清新和愉悦的美感,具有简洁美的特征,而玻璃仪器在形体上的对称和比例协调,表现仪器的和谐美。

②实验操作美

师生在实验中正确、规范地进行基本操作,灵活、熟练、准确地运用基本操作,合理简捷地安排操作顺序,舒坦大方的演示,这些都表现了化学技能美和表演美。

③实验现象美

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奇观、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扑朔迷离的生命奥秘、悬而未解的自然之谜等,都是化学现象美的体现。

(2)化学理论美

化学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对化学物质世界的简要概括、统一的解释和说明,因此具有统

一、简洁、和谐的美的特征。

(3)物质结构美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结构从微观到宏观都渗透着一种对称的、和谐的美,对这种对称的研究又为人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体现着方法的最优化。

(4)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表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使杂乱无章的物质及其变化变得有序规范、一目了然,它使繁琐生僻的书写变得简洁又清晰,充分体现了简洁和谐美的特征。

(5)化学家的心灵美

化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百折不挠、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及团结共事、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忠心爱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化学家的心灵美。

总之,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化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打开一道通往美丽的化学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不仅是化学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美育作为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标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诱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开阔思路,丰富想象,陶冶审美情操,提高人生志趣,健全人格,培养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到以爱育爱,就定能做到以美育美,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

[2] 改进美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4] 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5] 浅谈化学课堂中的美育教学

[6] 李平锋.校本教材系列之七.如何构建学校文化,2015

推荐第3篇:参加美育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美育培训”心得体会

瓦屋小学

万芳

非常荣幸参加了这次区教育局主办的由铜仁民族学院承办的 “美育培训”活动,通过这次的聆听和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人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和德育智育一样,是学校贯穿到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一项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和任务。它能改善环境,净化人的心灵。最重要的是,美育启发了我们,有美育的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同样,在此次的培训课堂中,培训老师言传身教的体现出来的,以及运用于课堂中的美,我们领略到了美育的风采,感受了美育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深的影响。

自然界是按美来设计的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热在其《可怕的对称》中写道。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物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自然中的许多形态都是圆形的。圆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圆满、完善之类的说法。大自然本身似乎就是按照某种美的法则来生成和营构的。我们地球的球体现这种自然本身的完美。说一个东西美,对称与不对称是其中一条法则,一片树叶.你会惊叹按照数学上对数形状排列,也就是最美的形式排列着。人以鼻梁的中线垂直延伸,可以相当精准地分成左右两半均等的对称体。这种生理的决定,人视觉上有基本的审美要求,不合对称原理的东西就会引起人的脑垂体的不良反映,而出现不舒服、反感。但自然界,绝对对称基本上是没有的,只有对称中的不对称才有艺术效果。绘画如果完全对称,就成了图案,桂林山水倒影绝对对称是不美的。科学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科学的艺术化过程。换言之,人类行为的高级状态,都是艺术的状态。符合真善美的理想的境界,都会殊途同归,通往艺术的境界。

我认为,只有对周围世界充满美好向往的老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心灵美的老师,才能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体会到其中的美,从而将其中的美传递给学生,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美。同时,浑身洋溢着精、气、神美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美的享受,又将会感染到我们的学生。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德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德育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人格。“动之于情,晓之以理”则说明美育是德育的先导,德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列如,优秀的艺术作品、文艺节目、体育比赛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都能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怎样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事物感到有兴趣,进而转化为乐趣和志趣往往是从直观开始的,它是一种无条件反应活动,是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定向发展等过程,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就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与创新。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在教育中形成互补的关系,谁也不能代替谁。智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德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

总之,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荐第4篇:美育

美育,让幼儿回归生活

玉丰镇中心幼儿园

米桂芳

【摘要】:幼儿美术教育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美术特点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完全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幼儿的生活本来就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离不开幼儿生活,应该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字】:

幼儿 美育 生活

【正文】:

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儿童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生活,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丽。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就不在于教会孩子美术绘画的技巧,而在于侧重在于引导孩子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运用幼儿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大班的老师,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只有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教学,才会使孩子们所喜爱并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得到全方位发展。在教学中我也常常从一些生活化的方面入手,提高孩子们自己的热情。具体的措施也有如下几方面:

一、发现生活中的线条。

线条是比较抽象而又单调的“语言”,那么,简单的线条为什么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这样的答案我就让孩子到生活中自己寻找!这样一来,孩子们也有动力来研究如何画线条。孩子们发现太阳的光就是线,电话线也是线,由此孩子经常自己命名线条,如:太阳线、电话线等等,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线,孩子们对于绘画也是格外的有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变“抽象语言”为“具体语言”,实施在教学中就是过程的情景化。同时我和家长联系利用节假日,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穿街走巷,平时被忽略的线条一一展现在了孩子的眼前:衣服上、家具上、餐具、装饰品上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线条花纹,线条与图形花纹的有机组合,产生了神奇的美感。孩子采集了自己的发现,使得孩子的感官受到了冲击,学画的积极性持续升温。

二、找寻生活中的点滴。

在教授绘画中,我尝试从孩子们的生活找起,选择那些能唤起孩子已有经验的物体作为学习绘画的教材,使孩子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表现和表达。在小班时,我们主要辅导幼儿给我们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涂色,在中班时我们选择绘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房子、大树、瓜果等,现在在大班我们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选择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故事等作为素材让孩子进行绘画活动。在绘画中表达的内容是孩子生活中的东西,这样就比较容易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能吸引孩子的主动参与。

三、探索生活中的变化。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美术是幼儿创造的自然表达。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表现常与成人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有创造性。比如折纸活动中,我先让幼儿欣赏我折小船的过程,然后根据图示自己折,当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互相讨论,互相帮忙。由此活动,我们看到此教学活动激活了幼儿的潜能,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互相帮助能力等,让幼儿在亲身尝试的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四、活用生活中的游戏。

儿童的绘画和艺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义的美术,而是一种游戏。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就是一种玩耍。游戏是孩子绘画的最好载体。在美术教学中,能为孩子创设一个游戏实践活动情境,就是给孩子提供一次直接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使孩子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从而提高感性认识。由于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孩子往往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也比较容易进入游戏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故事情节来创设情境,这样既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又易于被他们接受、喜欢。幼儿在这种意境情绪的驱使下,展开想象翅膀,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画画中去,体验创造快乐。

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幼儿的生活和艺术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美术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根基是儿童的生活,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是引导幼儿建构具有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尊重生活、关注生活,将美术教育和幼儿生活有机融合,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教育活动过程和方式渗透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帮助幼儿建立适应生活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正是以生活为素材,以美术教育为纽带,将美术教育渗透于幼儿的节日生活、饮食活动、科学探究和区域游戏之中,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让幼儿美术教育回归到一真实、完整、和谐、融合的生活世界,让美育装点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

推荐第5篇:美育

第五节 美育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在原始社会中,人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社会越走向文明,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就越高,美育也日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对美育的认识,有形式美育与实质美育之分。形式美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等界定是从形式美育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二、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社会功能

美育的社会功能是指美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来说,是指美育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建设既要有物质和谐的建设,又要有精神和谐的建设。美育是物质和谐建设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人作为消费主体,与消费对象、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实用功利关系,还有审美关系。人们按照美的原则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按照美的要求来美化环境,改造大自然,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美育还教人们在物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追求高尚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对优质美观、经济实用的劳动用品、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要。因此,社会物质产品只有具备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要创造更美好的产品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实施美育,把人们创造美的能力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生产中美学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美育对精神和谐的建设也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人们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获得美的享受。对物质实体的不同需求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和道德,也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人们在为实现理想尤其是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更加丰满,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美丑善恶之分。美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通过对形式美丑的欣赏,进入对内容善恶真假的批判,从而使学生避恶扬善,去伪存真,在道德上得到陶冶,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的事物,使其精神生活丰富

11 见《饮冰室文集》卷39,《美术与生活》。 多彩、充实愉快,促进全民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美育的个体功能

美育的个体功能是指美育是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都得到充分的提高。体育侧重于生理的发展。而心理又有知、意、情之分,对应的哲学范畴就是真、善、美,运用于教育实践,就是智育、德育、美育。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化解被物质化的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而使其处于一种审美的状态,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

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美育是一种诱发的而非强制的教育,是一种主动创造而非被动灌输的教育,是一种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教育,它具有和谐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为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一般来说,一个人所热爱的、感兴趣的往往是他最乐于接近和最容易接受的,也往往是他个性特长发展的取向。所以说,热爱和愉悦是人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美育的教育功能

美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有促进作用。它能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起到育德、促智、健体的功能。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美好的事物,可以通过外在的感性形象,反映和满足人们美好的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美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美的创造和确立自身的美。通过美育,使人能明辨是非,分清光荣和羞耻,诚实和虚伪,真理和谬误,在客观上真正揭示真、善、美的关系。通过美育,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柏拉图认为,“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必须对国家、人生都有效用,艺术家必须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的心灵里去。”

美育能促进智力的开发。首先,美育作为形象直观的教育,易于引发受教育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美育作为情感教育,能够牵动受教育者的理智感,激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引发他们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再次,美育作为形象思维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训练受教育者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感知,直接训练感官,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被人称作“美学的、直观的”。他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公式:A(成功)=X(工作)+Y(音乐)+Z(不说空话)。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明:脑的左右两半球有明显的分工且又相互密切配合。大脑左半球控制着右侧机体的感觉运动,主要处理语言、数理 2

3432 杨承运:《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江苏高教》,2005年第1期。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0页。 4 《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 概念、信息,进行抽象思维和连续学习;右半脑控制着左侧机体的感觉运动,主要负担图形识别、音乐色彩感知,空间想象和接受其他非语言信息,即侧重于视觉、听觉的形象思维的功能。两者息息相通,相互补充。只有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能,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从生理基础上讲,美育就是对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开发。

美育对体育有促进作用。一些科学研究证明,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出一种有益于健康的乙酰胆碱物质,这种激励激素起着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程度的作用。音乐还能使胃的蠕动变得更有规律,并促进唾液分泌,因而使人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年青人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坐、立、行、卧讲究正确姿势及仪态美,注意用美的原则指导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匀称发展,使人体格健壮、体态优美。体育也是健与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被誉为“形体的雕塑”。在体育中除了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节律等特有的要求外,还要运用对称、和谐、统

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做到造型优美、技巧娴熟、柔中带刚、动作舒展而有节奏,从而提高运动质量。

三、美育的任务与内容

(一)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的感官,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美,从而产生美感的能力。人们天然具有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但它具有原始和简单的特性,不能使个体适应今天所需要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不能满足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学校美育的任务首先是要以此为基础,爱护、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能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更加丰富。为此,学校美育应当充分展示自然、艺术、社会和教育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因素,养成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动机。

美到处都有,重要的是发现美。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修养,也不能发现美,感受美。所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不仅需要良好的审美感觉器官,也需要提高其他感知能力和精神积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养,还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评价。它不仅要识别事物的美丑,对美丑的质量层次进行判定,还要理解事物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

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一是因为只有具备鉴赏能力才能谈得上创造美。二是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为主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活力。这也是学校美育的最大意义所在。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要求学校美育既要教会学生正确地鉴别美的内容,也要使他们具有欣赏美的形式的能力。既要让学生接受民族的、社会的、阶级的审美标准,同时又允许他们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的成长和发挥。健康而有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一些学校在美育活动中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纠缠道德、阶级属性等,结果是审美活动必需的心理自由丧失,破坏了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活动本身。这与不分高下、美丑的做法是一样错误的。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十分重要。首先,艺术美的创造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具有职业定向的意义,但是它对所有教育对象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创造美与审美是相互支持的。只有具备创造美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可能对美的形式有最切近的理解。所以创造美的能力反过来又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最后,创造美不仅意味着艺术美的创造,还体现在对生活之美的创造上。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个体,会对自己劳动与生活的条件、环境、对象以及主体自身,产生自然的创造美的冲动和审美改造冲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影响。做好人好事,胸怀远大理想同样是美的创造。

4、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

所谓高尚的审美理想,就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想。与这种审美理想的要求相一致的审美趣味则是健康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高低是判定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如何的标志。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这一点不仅是学生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闲暇时间的空前充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特征将日益强化。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类个体在基本需要(basic needs)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真、善、美等追求将成为主导性的成长需要(growth needs)。忽视这一成长需要,就会产生现代人所常见的空虚、无聊、寂寞等心理疾病。所以,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二)美育的内容

美育的内容十分广泛,进行美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教育美也可看作是社会美的形式之一)等。因此,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育

人是自然之子,人的成长一直受到自然美的哺育。大自然的美是千姿百态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高山流水、青松傲雪、秀谷飞泉等等。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自然美的教育是以自然景观欣赏为基础的,所以,自然美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相应的欣赏能力。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中小学实施自然美的教育,一般是组织学生进行登高、远足、郊游、露营、野炊等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直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2、社会美育

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它包括人格美、劳动与生活过程的美、产品美以及环境美等。社会美直接体现人们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理想,有美与善、真相结合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美育价值。 社会美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所以社会美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社会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并努力创造社会美。社会美育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于人格美的向往与追求,实现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

3、艺术美育

艺术美是一种以自然美和社会美等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它是观念形态的美,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5。艺术美育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来实施的。

4、教育美育

所谓教育美育,是指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一直以来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成效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6思考与实践

1、我国德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智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4、什么是教育美育?如何挖掘教育活动中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

5、调查当地一所学校,分析该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并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角度分析该 56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3页。

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第63页。 学校的经验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3、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4、李剑萍,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靳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7、王鸿江主编:《现代教育学(修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主编(第2版):《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9、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小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胡厚福著:《德育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李大春主编:《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6、吴祥祯主编:《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17、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推荐第6篇:美育

语文课堂中的美感教育

分宜二小 袁晓敏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呢?下面就第四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欣赏中感受自然景观美

审美,总是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教师如能发挥美术直观形象的功能和音乐熏陶感染功能,借助挂图、幻灯、多媒体软件等,展现事物形象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自然景观美,感悟大自然的魅力,有利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风景名胜,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生动明丽的画面,配以美妙动听的乐曲,学生马上陶醉于风景如画的日月潭中。我及时启发思考。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生:我看到碧绿的湖水,湖中有个小岛,岛的一边是圆圆的,岛的一边是弯弯的。

生:我还看到有薄薄的雾,湖面好象披上轻纱。

师:这个湖叫“日月潭”,你能知道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吗?

生:我知道了,因为它的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它的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所以叫“日月潭”。

师:你真聪明。谁能把“日月潭”的形状画出来呢?

孩子们很快就把日月潭那奇特的形状勾画出来了,并在小组里展示、欣赏、评议。由欣赏画面到动手画一画,大自然的美景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不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吗?

诵读中鉴赏文辞韵律美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最直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可学生鉴赏文辞韵律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能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产生审美效应,丰富美的情感。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语言优美、音韵流畅的儿童诗,我是这样进行导读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雷锋叔叔在哪里吗?

生:在长长的小溪边,在弯弯的小路上。

师:“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这两个词该怎样读呢(教师示范,学生领悟。)?

生:要读得重一点,慢一些(学生练读)。

师:雷锋叔叔做些什么事呢?

生:送迷路的孩子和年迈的大娘回家。

师:这两个句子哪些词要读重音呢?哪些词声音要提高点呢(师范读,生领悟)?

生:“抱着、冒着、背着、踏着”等词语要读得重一点,“那泥泞路上的脚窝,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朗读时声音要提高一点,

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教师范读,学生领悟(第二个“在哪里”语音加重,语调加长,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

学生反复练读。

教师饱含深情诵读全诗,读后启发学生讨论。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老师读的有轻有重,有快有慢。

生:每一行字数差不多,词与词对得整齐,老师读时有停顿,语调响亮有力,好听。

师:大家听得很仔细,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小组读、指名读。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雷锋叔叔吗? 生:哪里需要献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教师运用范读、领读、对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脑海中呈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感受汉语言固有的韵律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生命力,使学生的语言魔力中接受美的塑造,让“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的思想感情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想象中感悟意境意趣美

想象,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翅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调动学生生活的经验,启动学生想象的闸门,可让学生感受情与景、意与境、情与趣和谐的美,在心灵深处尽情创造美,可使美的教育得到升华。

“雷雨”是南方孩子夏天常见的,常常身临其境的一种自然现象,我是这样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

上课伊始,我按下录音机,一场雷雨就在教室里“下”了起来。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呢?

生:我听到呼呼的风声,隆隆的雷声,还听到沙沙沙、哗哗哗的雨声。

师:大家听得真仔细。谁能给这段录音起个名字呢?

生:雷雨(教师板书“雷雨”)。

师:雷雨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根据刚才听到的录音,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谁能说说雷雨前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生:雷雨前,满天乌云,天气闷热,闪电,打雷,刮风。

生:雷雨时,雨哗哗地下,天空迷蒙蒙的一片,地上的水像一条条小溪,还溅起一朵朵水花呢?

生:雷雨后,空气清晰,树木更绿了,大地更净了,有时太阳出来,有时蛤可以看到彩虹呢。

师:大家谈得很具体,说明大家平时观察得很仔细。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来了一场雷雨,会受大家欢迎。大家想一想,谁会喜欢雷雨呢?为什么会喜欢呢?

生:农民伯伯喜欢,因为庄稼有了雨水长得更快了。 师:城市居民喜欢,因为雷雨使空气清新,树木、街道被雨水冲洗,环境更优美了。

生:小孩子喜欢,因为可以玩地上的积水了,有时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呢。

生:鱼儿喜欢,因为雷雨后池塘的水更清澈了,鱼儿游得更欢了。

生:小动物喜欢,要不,为什么雷雨后蝉儿叫了,青蛙也叫了呢。

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孩子们不是体会到雷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吗?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马克思说:“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完整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审美教育多么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美的观念和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规范孩子的行为,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去欣赏、发现美、表现美、发展美、创造美,以美悟理,以美立德,以美育人。

走出课堂,走进乡土生活

分宜二小 袁晓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博物馆、名胜古迹这些课程资源,但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古老淳朴的风土人情、焕然一新的时代气息。它犹如一座矿藏,为农村孩子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应该充分地去挖掘这一宝藏,创造性地编写活的有形的语文学习教材,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参与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一、走向大自然,体验乡土生活。

大自然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活动的乐园、体验情感的舞台,更是他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地。我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气息:跟着父母到田间劳作,体验劳动的辛苦;在小河中捕鱼虾,到郊外捉蝴蝶、蜻蜓,重温童年的乐趣;漫步于乡间小路,去发现四季景物的生长变化,去了解花鸟鱼虫的活动特点„„在活动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中的一景一物,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美好的大自然生活在他们的心底留下了层层涟漪,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素材。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那一篇篇富有乡间特色而不失真实的《童年趣事》、《田间新发现》妙趣横生、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在活动中,学生捕捉了事物的特征,理解课文时,把课文中的知识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只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意思,自从跟着父母到田间劳动时,才真正体会到这其中的艰辛,也懂得了要珍惜粮食,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融入百姓家,了解风土人情。

现在的孩子热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他们感叹电视中的新闻热点、珍闻趣事,却很少去关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其实,传统的村落民居蕴含着淳朴的民风、和睦的邻里情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淳朴的潮汕风土人情,其间更有许多新鲜事。为此,我班开展了“我们去串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引导学生融入百姓家,倾听村民的心声和乡间的奇闻轶事,体验其中浓浓的乡谊亲情和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怀。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经常为身边这些真实的事感动着、快乐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激情,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感情流于笔端,纷纷用文字、语言来歌颂农村的新风尚。在跟老百姓的交流中,学生也提高了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了敏锐的感知和对真善美的认同。

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警句等,简洁、有趣,寓有教育意义,还有那动人的潮汕民间故事、动听的民间歌谣,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鼓励学生走进百姓家,搜集整理这些劳动人民的语言。这些有趣的语言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互相交流,积累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感受了潮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后,我们开了一个民间故事会,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收集到的潮汕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特别是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要贴上一副对联。为了让学生领略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班在春节前开展了“搜集春联,书写春联”的实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相约到各家各户门前去读春联,赏春联,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民俗风情的熏陶,提高了“对对子”的能力。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去拜访村里书写对联的能手为师,学写春联。没想到,在大年三十,我班的南乔同学还给我送了一副歌颂老师的春联——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在她爷爷的指导下,写得还真不赖。听她说,放假了,同学们都在苦练书写春联,有的还想把春联贴在自家门口呢!我听了,暗自高兴:孩子们能在生活中用语文了。

三、关注农村发展,捕捉时代气息。

当前,有不少孩子有“跳出农门”的愿望。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农村优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展多种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激起他们热爱农村的感情,树立起建设农村的理想。在国庆期间,结合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一》的实践活动----迎国庆,办小报,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家乡”的调查采访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选伙伴到家乡各处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今天;找上一辈交谈,了解家乡的过去,了解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和事。讨论会上,同学们选取自己喜好的形式,有的出示采访纪录,有的出示图表、照片,多形式地展示家乡小镇的变化以及焕然一新的时代气息。他们边观赏边谈论家乡的变化,爱乡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再把这些文字资料、图表、照片汇编成“我爱家乡”的手抄报,相互传阅、欣赏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起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是农、林、牧、渔等各种物产的产地,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到许多庄稼、禽畜,真切地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用途,了解家乡物产的特色。我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召开“商品分布会”,模拟商人推销家乡特产。话题源自学生生活,他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玩得尽心,说得坦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感情。

生活处处有语文。实践证明,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另一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第7篇:美育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班级美育工作总结

刘田庄中学高二6班 丁保华

美育工作是学校对班主任每年都有要求的一项常规工作,我在完成这一工作时有深刻的体会:美育是学校教育中综合了很多学科知识的一门学科,虽然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或课堂,但它的教育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全方面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对生活、工作、对社会、人、事、物的看法也就完全改变了,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了。提高学生的美育教育质量是不容忽视的一件大事。

对今年的美育工作,我总结如下:

一、思想重视,计划明确。思想是指导工作的根本源头。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学初就安排班主任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因为美育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面比较大,是一项不好做的工作。制定计划时把各项工作都安排得非常细致,为本学期的美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机结合,把美育工作渗入教学工作。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高二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对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和科技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回顾,在必修三第八章中还欣赏了芭蕾舞剧天鹅湖。这些课的讲授很认真,没有出现“放羊式”的课堂教学。

三:开展多形式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 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为此,在平时,我和同学们欣赏美,在元旦联欢会上也将节目组织的有声有色。通过一些活动,统计、数据等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使学生有了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美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生活、人、事、物、的正确理解,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同时,美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不懈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好。

2018.1.29

推荐第8篇:朋友教学设计(美育)

《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书写6个生字。学会一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美育目标:

能够在读完课文之后,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真心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和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你有朋友吗?谁愿意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愿意和他交朋友?正准备交好朋友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了朋友之后怎样与朋友相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学完之后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拼读生字,扫清朗读障碍。

1、认读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词语。

注意提示“住”“说”都是翘舌音,“说”是三拼音节,“呀”要读轻声。

2、抽读识字卡片。

3、初步理解字、词在本课的意思。“住”在本课是停住、止住的意思,“告”本课把事情说给别人的意思,“都”在本课是所有、总括的意思。其他字的意思随课文都比较好理解。

4、给生字组词,并练习运用。

三、边读边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一想不到的事?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试着读读这句话。

2、学习玩耍的“玩”字和“在”字。“在”是平舌音,表示两个朋友所在的位置。“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提。

3、在这样紧急的时刻,两个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学习“是”字。“是”是翘舌音,又是整体认读音节。意思是联两种事物,表示等同。书写时注意字的下半部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从树上下来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读一读描写他的句子。

2、学习什么的“么”、“呀”两个都读轻声。书写时注意“么”的第二笔和“牙”字的第二笔。

读这个自然段,从他笑眯眯的样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读躺在地上那个人的话,读懂了什么?

2、撇下是什么意思?

3、学习“走”字。“走”是平舌音。本课既有来到的意思,又有离去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4、讨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认认真真,学写字。

本课中最容易出错的是“在”和“是”两个字,指导书写时,重点指导“在”字的第三笔“竖”,提醒学生不要忘写。要写“是”字时,先复习“足”字,对比观察两字的异同后再动笔书写。“走”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按正确笔顺来写。“的”字要突出左窄右宽,左小右大的特点。“玩”字书写时要注意王字旁的写法。“么”字的第二笔是“撇折”,提醒学生别写成“竖提”。

五、完成活动与练习。

1、“连线成字后,读一读。

2、读一读

3、选字填空。

4、说一说。

六.总结:本节课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推荐第9篇:浅谈音乐美育教学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

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都在那音乐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所以给学生一片自由的想象空间, 从而最大潜力地挖屈他们内心世界的艺术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

会唱很多的歌曲,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应对不同的教材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音乐课更接近生活。

二、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水。如:小学二年级教材歌表演《鹅》和《小红帽》。前者音乐旋律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到歌曲的故事性;后者音乐旋律较快,节奏活泼、热烈,呈现出较强情节性的场面。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作品与相应的歌曲故事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情境表演、律动、小游戏等。比如,在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唱《闪闪的红星》,首先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以此来完成基本节拍训练。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有的小组用钢琴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作即兴舞蹈表演。学生通过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四、材料利用“多样化”,

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教学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扩展教学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利用,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学习的好习惯。

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学校的美育教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此来堆砌出美育教育百年树人的大厦。

推荐第10篇:体育美育教学规章制度

体育美育教学规章制度

(一)上课前的要求

1.教师要在开学前写好《教学计划》,提前一周备好课,不准无教案上课。

2、课前要进行活动器具的检查和场地器材的布置,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老师要宣布本节课教学任务和具体要求,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

(二)上课常规

1、老师提前5分钟在校园内组织学生排队,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课。下课组织学生排队离开操场。

2.教师上课时要着装整洁,精神饱满,仪表端正。教师和学生上体育课要穿运动服、运动鞋。不准穿西服、牛仔裤、大衣、不准穿皮鞋、高跟鞋、塑料鞋等有碍于运动的服装。衣袋里不装有碍活动和可能导致身体不安全的物品(如:剪刀、小刀、钥匙、笔、等硬质物品).

3、教师必须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进行授课,不得随意更改教学内容。天气变化时,只要能按原计划上课,就应该坚持上课。若必须更改教学内容或停止上课时,要及时请示教导处,同意后方能变动上课计划。若遇到雨雪天气或天气异常寒冷,请示教导处后可上内堂课。

4.教师课前不能饮酒,更不得满身酒气上课。

5.教师因故调课时(病、事假、出差等)或请假不能上课时教导处安排代课。未经批准或手续不全者擅自离开教学岗位,按旷工处理。接受代课的老师须有教务员的调课安排才能上课。

6.不得私自请人代课或代操。

7、教师在授课中要仪表端正,语言文明,严肃认真,体育委员整好队伍,上课要“师生问好”,下课要“师生再见”。

8、准时上、下课,做到上课铃响,师生到位,下课铃响,及时下课。上课不得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严格学生考勤,对迟到、早退、旷课和缺课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查明原因及时与班主任联系,情节严重者及时上报政教处。

9、教师的教学应严格按照教案内容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自始至终组织好教学,不能离开教学现场。能够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做到精讲多练,集体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10、教师口令要准确、宏亮、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11、分组训练时要学生合理有序,不能自由活动。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12、要科学、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握每节课的运动量、强度、密度,不提前下课和拖堂,在课堂上的每时每刻都是在讲解或训练,而不是休息或自由活动,更严禁“放羊式”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13、体育课有其特殊性,老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对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不准体罚和变向体罚,要循循善诱,进行耐心说服教育。

14、教师加强安全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做到上课时有预防措施,并及时记录在教案上。

(1)根据教学内容和气候条件,教育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2)认真检查所使用的场地和器材。体操课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做好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工作。

(3)投掷项目的教学,每次课都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4)长跑练习和测验,要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预先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抢救和妥善处理。

(5)课的结束部分要做好整理放松活动。

(6)经常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对于有身体原因的学生要特殊对待。

15、体育课外活动小组训练要象正课一样对待,要有计划与教案,教师必须一直跟随学生训练,不得离开训练场地。

16、课上教师不能吸烟,不得会客或闲谈,不得离开上课场地和学生,不准接听电话,不带手机上课。

17、学期结束做好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工作。考试成绩在教导处规定的时间内交班主任老师。

(三)课后要求

1、课后要认真总结本次课教学方法,并加以修正,写好课后小结。

2、如果在课堂上发生事故或出现教学器材的损坏,应及时记录并向教导处报告。

3、课后及时整理体育器材,及时放回体育器材室。

(四)、课外活动

1、每学期根据学校要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体育活动计划,计划包括学生名单、活动内容安排、辅导方法和措施等。安排好活动时间。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各级各类体育活动及比赛。

第11篇:教学中的美育

物理教学中的美育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班主任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科科学的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抽象美,培养学生建立真正的美育美德。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必须追求美、挖掘美、塑造美、感应美。

一、教师的形象美

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旁引博证的口才等内在美的素质,以此来吸引学生;作为现今社会中的一员,教师还应首先是个艺术教育家。教师的服饰,必须做到与教师的个性及职业角色相一致。以自己外在的形象美向学生袒露了他的气质、个性、学识和能力等,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上,教师完美的外部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打扮,这是培养学生树立美的思想的初步手段。

二、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美的外部形象需要美的语言进一步深化。语言作为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更直接地袒露其内在的美,也更直接地给学生以感化和熏陶!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2)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3)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4)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求其精,还要求其亲;不仅要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还要做到言中有情,言中有爱,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还感受到一种温暖。

三、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形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是教师备课成果的具体表现,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板书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板书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整齐美观,讲究美学效果。所谓整齐美观就是写字要规范,不要写错别字,笔顺要正确,书写要清楚。教师工整的字体,可以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字如其人”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字体可以体现其性格和修养,所以,教师要以身示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板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取得教学上的成功,除具有深的教学功底和对学科知识的精通外,还应当在板书设计上下功夫,只有努力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形式,反复推敲修改才能够拿出一份“完美”的板书。优美的板书,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知识的美。

四、学科美 语文美:语文,是一杯纯香的美酒,李白曾醉生梦死在他的份怀抱里。语文,是一副连绵不绝的画卷,苏轼曾挥洒自如的一片天地。语文,是一汪碧绿的湖漾,将我轻轻卷入他清脆的涟漪。

数学美:数字和符号美。美好的数字:一是万物之始,一统天下,一马当先,何其壮美;二是偶数,双喜临门,比翼双飞,多么美好幸福;三是升的谐音,表示多数,三教九流,三生有幸,三番四次,四是全包围结构,四平八稳,小四合院独具特色,四通八达,四季发财;对于一个循环小数,可以采用循环节的记数法,简洁准确的表示出来。数学学习中还涉及到许多符号,如四则运算中的\"+、-、×、÷\",比较大小的 \"<、>、= \" 号,还有改变运算顺序的小括号[]、中括号[ ]、大括号{ }等等,这些符号都讲究上下左右对称,如 果书写时 不注意它们的对称性,错写漏写都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美。

英语美: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一些文学作品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而且语言鲜活优美,生动形象,字里行间蕴涵着无穷的意境美。

物理美: 物理模型常常具有对称美,它在空间也常常呈现对称分布。例如,对于一个均匀球体,它相对于中心呈对称分布,所以,其球心就是它的重心。也就是说,当它与别的物体吸引时,球心就是引力中心;若球体均匀带电,则研究球外空间的电场分布时,可将全部电荷都集中在球心来处理。一个带电的导体球,电荷在球面上分布处处相同,这正是导体球具有对称美的结果。

化学美: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通用的专业语言,具有简明、易懂、含义丰富的特点。包括一些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子式、结构式、原子结构简图等。给我们以简单、清晰、明确的美感。

生物美:植物的叶子和哺乳动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现为左右均衡对称的美学法则;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质量和数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可以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

政治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察政治,尤其是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具有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美感。

历史美:翻开人类的历史,几乎每章每篇,都生动地记录着人在各个领域中的斗争与创造,都闪烁着创造者的美,显示着他们的价值。……

地理美:地理的图像美。地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图像教学,图像具有直观、全息的特点,通过分析图像将知识一点点展现,将一丝丝信息凸现,最后成为学生用以构建逻辑、推理思维、联系知识的有机体,成为学生想象再造的载体、知识-活动-能力再现的集合体。

艺术美: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体育美:整体美是体育美的一个特定形态,它表现在集体项目的群体组合和活动中。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等都是群体组合,通过体育技术组成、运行、提高以致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美。队员们之间配合默契、娴熟的传接球、准确的投篮、扣球、射门都表现了群体的意识美、智慧美和技术美。

总之,各学科的美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过程和生活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

第12篇:法律与美育培训心得体会

法律与美育培训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

傅志红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经过这几天的培训学习,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使我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各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培训的这几天,我的感觉是充实的,因为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们与专家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一次次亲密接触,听取了专家及各位同行的各种观点和见解,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法律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纠纷与日俱增,学生家长因学生在校期间受伤致残甚至死亡向学校索赔的金额不断攀升。校园伤害事故不仅会影响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而且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校园伤害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波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应对校园伤害事故、妥善解决和处理此类纠纷,明确法律责任已经迫在眉睫。最近,听了宁乡县法律援助中心李爱民的讲座《如何处理校园伤害事故》后,深有感触,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与学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虽有相近内容,但这两种职责的性质和法律渊源却有不同。前者是学校作为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社会机构,基于《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而形成的一种公法范畴的职责与义务;后者是基于民事法律所确定的监护权,而在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形成的司法范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两种权利由于来源与性质上的差别,不能混淆。尤其监护权是建立在亲权基础上的,不能脱离法律的有关规定和亲权的范畴而谈监护权的转移。就目前的民事法律规范而言,没有明确学校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或应当承担监护责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总体上来讲是基于教育与受教育而形成的教育关系,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法律关系的特殊规律,应当适用教育法调整。因此,我认为,学校并非学生法定意义上的监护人,尽管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二、美育

美育作为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的关注。例如:郑艳老师非常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她人生中的三本书:一本写给职业,一本写给孩子,一本写给时光。她温柔的语言仿佛将我们一同带入她笔下的世界:与大学导师的人生论语,在书信中浅谈人生哲理、诗歌、音乐和电影;为孩子记录下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点滴的故事,将美的教育渗透进平凡普通的生活? 美育是教育者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学问,也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教育素养,我们通过阅读、思考、行走、实践以及一切与美有关的活动来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13篇:中学古诗词美育教学浅析

中学古诗词美育教学浅析

语文是人文底蕴丰富的学科,在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挖掘美以及协助公民塑造审美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作力。古诗词蕴含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作力,具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等等,但在教学中,诗词教学的美育情况并不完美,存在的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重视讲解,轻视点拨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路子未得到改变。为夺得高分,课堂俨然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填饱鸭子,灌输式教学从头致尾一分不落。提及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可谓寥寥无几,师生间的讨论、生生间的讨论被看成浪费时间,不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速成应试的能手。当前,诗词的教学流程大致如此:介绍作者资料,简介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归纳主题思想或做通俗易懂的翻译,让学生熟记诗词内容,只要学生能说出内容,通常都被认为完成了任务。对于诗词欣赏,教师根据试题的研究,归纳总结出应试技巧,甚至会给学生鉴赏的模板套路,不同风格的诗词被套上相同的马甲,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原本韵味悠长、意境深远的诗词被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搞得支离破碎。课上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的任务是听、记、背,诗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荡然无存,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情感委婉,只有细细品味,反复酝酿才能感知它的甘醇与悠远,再透彻再精致的语言都无法描绘诗中所富含的韵味。

吟咏诗词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体验文中情感,感受作品的气势和韵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在吟咏中反映出来。很多教师强调诗词的背诵,尤其强调名句名篇的背诵,于是一篇诗歌的教学就简单地化成了其中的几处名句,片面强调背诵已弥散整个古诗词教学,学生简单地把诗词当作任务去背诵,对吟咏的重视远远不够。毫无节奏感、毫无章法重复地读,对理解诗词内容以及把握意境微乎其微,机械化的记忆行为其实成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古典诗歌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情感,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陶冶心灵,仅仅背诵对于情感内容的把握远远不够。古人倡导的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可以培养语感,古诗词教学要在反复吟诵之间,领会其内在含义,诗词的审美元素体现在吟咏之中,情感的深切流露能让学生领略到诗句的美。语文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诗词教学更能够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那么,吟咏在教学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涵养,涉及言语主题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个性人格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中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教师而言是最有力的教学依据,考纲指到哪里,教师就教授到哪里,追逐中高考试卷俨然成了教学的唯一参考,这使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追求转化成了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以追求高分为终极目标的学习行为。只重视知识与能力,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美育目标,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沉淀。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考试,以试卷分数衡量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人文性强,以试卷来探测学生成绩好坏,过于片面单一。尽管中高考中诗词鉴赏是主观性题目,考生也被圈进了牢笼,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随心所欲,学生必须围绕诗词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几个角度来作答,个人主观色彩过于浓厚的理解将难取高分,主观性的题目被客观化。考生务必读懂文本,揣摩出诗人当时所想所感,把握住思想感情和表达特色,同时还要牢记教师总结的应对诗词鉴赏通常运用的有模有版的鉴赏术语,才能取得高分,这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约束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体验感悟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学得苦,学得累,鉴赏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落空。

为古典诗词教学的美育问题寻求有效举措,能更好地传达美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对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结合当前诗词美育教学的疏漏,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条举措来提升诗词美育教学。

诗词的诵读要讲究节奏,处理好句子内部的停顿、把握好朗读的节奏以及朗读的语速语调,情感的升华可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抓住实现因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创造良好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表达的情感世界,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能够实现对作品的理解,达到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的一面,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诵读还要注意读准字音,拿捏好涉及轻重音的关键字词,体悟好诗人的思想感情,加深文本的理解,做到这些才能够在诵读中正确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诗词是具有高度含蓄的语言艺术,凝练概括而且生动传神。因此,诗词的阅读需要雕琢、钻研,吟咏是不同于诵读的一种方式,吟咏应该是诵读过后的贯注了思考和领悟的过程,反反复复吟咏才能感受到诗词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诵读再到吟咏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不是迅速实现的过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充分的诵读之下,咀嚼出诗词真谛之后的吟咏才是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随着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加深,诵读的提高,吟咏才能真正做到位,学生才能从个人思维能力上产生审美冲动,主宰审美过程,获得审美愉悦。

诗词教学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学生要打开想象的空间,进入意境,欣赏感悟美,理解意象的含义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教师对诗歌的教学要避开对文本的过度翻译,过度解析会造成语言美的破坏。诗词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解释其中蕴含的成分,学生只有充分想象其中的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挖掘诗词文本,融入学生自己情感,通过文字,发挥想象,捕捉意象,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字里行间的隐藏内涵,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品味意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达到陶冶学生性情的美育目标。

何谓语文?简单地概括为听说读写、字词句章八个字。诗词美育的培养除了听读、吟咏之外,当然不能离开读写。要学好古典诗词,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尝试着仿写古诗词,学生的自由创作会加深他们对字词句的理解,对意象的把握,对意境的塑造。教师应注意相关指导,比如韵律、词牌、对仗等等,还应在表达技巧和创作方法上给予帮助。仿写古诗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创作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诗词教学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师应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举措。虽然任何一种举措都不能完全达到诗词美育的教学目标,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忽视诗词中美育的目标。

总之,当前的语文教学,以美育为目标的教学才切合学生发展。完美的古典诗词教学能使学生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思想熏陶,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能在古典诗词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促使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真诚地希望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能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关于古典诗词在美育方面的教学方法。

第14篇:物理教学中的美育

将德育教育溶于物理教学中

物理世界的科学美和人们的道德美是统一的,自然界的物质美和人们的情操美是统一的。物理课堂教学描述的就是这个世界。因此,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在表现,需付诸于情感。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有责任将德育教育,运用艺术的手法,溶于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物质的自然美和科学美

自然界的美使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而这些美的本身就蕴涵着科学的美,这二者是统 一的,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科学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如教材中光的色散、干涉、光谱图、海市蜃楼、日出奇观、回音壁等,我们在给同学们传授知识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让同学们领悟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美,即科学美。

二、物理学的辨证美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辨证进行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中各种现象 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也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传输物质学中的辨证唯物主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也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物质是统一的,世界是有物质组成的,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电场、磁场也是由物质组成的,各种物质既客观存在,又相互作用(力和能),各种物质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即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其次是物质的矛盾统一,运动和静止,作用和反作用,加速和减速、压缩和伸长、合成和分解、热胀与冷缩、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实象与虚象,放大与缩小、正立与倒立等等,都说明物质内部的矛盾的统一。

再次是物质的辨证性,1871年人们认为带正电粒子绕负电中心旋转,即电子存在于原子中心。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为揭示电的本质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础,电子的发现使人们对过去的结论做了辨证的否定。1925年,当人们看到电子的衍射花纹时,认识到电子不是经典粒子,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否定了前人的认识……人们正是这样经过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对电的本质的认识不断的得到深化与提高。

三、献身科学的崇高美德

罗蒙诺索夫和助手力赫曼一起从事雷电的研究,助手被雷电击中而死,罗蒙诺索夫并未被吓倒,继续从事雷电的研究,终于取得成功,居里夫妇历尽艰难,在简易的工棚里,忍着严寒和酷暑,花了近4年的时间,熬制了4吨矿渣,终于提出了0.1克的镭。法拉第经10年多的时间,做了4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学研究需要这种精神,这些科学家的事迹,经过我们的传播,在学生的心目中种下为科学奋斗的种子,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的坚忍不拔、刻苦勤奋、献身科学的工作精神。

四、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3000年前就有天象的记录。早在2400年前,墨经中就详细记载了光学现象、等臂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我国近代物理学家吴有利、钱学森、钱二强、何译慧等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力排阻扰,在诺贝尔授奖带台上,坚持用汉语作出了激动人心的演讲。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等等这些科学家的崇高爱国精神足以使学生们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其爱国情怀。

五、强烈的民族紧迫感

在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后,还要让同学们意识到民族紧迫感。我国的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方几十年,有些行业甚至更多,农业生产还未完全脱离原始的手工生产,而国外已是现代化的农业模式等等现状足以使下一代树立民族的紧迫感,让他们满怀信心的努力学习,加强赶超世界的动力。

六、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美

人们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和谐地统一起来。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去观察现象,去识记物理知识,去理解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去研究物质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变化规律,去从事物理学领域的新的开发,这便是包含着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引导学生在占有丰富的准确的材料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改造制作,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完成第二次飞跃,充分发挥主体——学生的能动性。

总之,结合物理学科知识的特点,运用艺术的方法将美育贯穿于课堂中是我们物理教师的基本任务。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激发爱美的天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们成为会审美的人,成为理性的道德人,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世纪新人,也是我们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15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孟津县直中学许红利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 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其最终目是培养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的人。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实施全面发展。在全国发展教育中,美育如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必有可少的。因此,生物学教育中应进行美学教育

一、审美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能培养真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

生物学中的科学理论、规律、公式、图像、图表、生物学各种实验;生物学挂图、模型,各种直观教具、生物学电化声像教育手段,微电脑教学软件等,均形成和储存多种审美信息。这些审美信息为学生感官所接收,不断产生美感效应,就会丰富学生情感,树立其真确的审美观。

2、能创设良好的学习请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进行可审美教育,可创设愉快自由的学习情镜,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变“苦学”为“乐学”。良好的学习情境包括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形式多样;教师语言简洁幽默,循循善诱;课堂结构紧凑,富有生气,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3、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第16篇: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张白梅

养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而作文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因此,将作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解美、识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愉悦学生的身心,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近几年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以美激趣,学习写作经验。

“客观存在的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于是,人们便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从而情不自禁地沉醉于美的欣赏之中,并进而做出美的判断,这就是审美活动。”(《美学基础》第八章《审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教育与学习写作方法相结合,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写作知识,并激发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篇篇是“美”文。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有河流山川的壮美,花草树木的秀美,名胜古迹的神奇美;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有亲情美,友情美,人格美等。这些章还兼有结构美、表现手法美的特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就是这样的“典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张小兴安岭的全景幻灯片并播发优美的观赏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讲,尽情地欣赏小兴安岭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美景。这样,小兴安岭的整体美就自然映入学生的脑海,孕育了爱美情趣。紧接着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依序观赏春、夏、秋、冬几幅树景的幻灯片,结合学文品赏小兴安岭四季树景的不同色彩,及各类珍贵物产,美妙的林间花园。最后,再启发学生从部分回到整体,由表及里剖析小兴安岭既是祖国的花园,又是艺术宝库的整体艺术形象美。这样,观察、阅读、思维三结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而且从中掌握了“开门见山”揭示林海,引人入胜;中间详写四季特色,令人惊奇;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催人奋发的整体文章结构的美,取得了学写、悟道、审美三大效益。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审美满足,获得了一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不断增加就会使审美主体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产生一定的审美趣味,孕育一定的审美理想。”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次次的审美体验中,伴随着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知识,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以美为源,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还让学生有话可写,因而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要求学生放眼看世界。春天,嫩嫩的柳枝,青青的小草,鲜艳的花朵;夏天,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雨后的彩虹;秋天,湛蓝的天空,飘落的黄叶,累累的硕果;冬天,浓浓的晨雾,皑皑的白雪,挺拔的松柏无不向人们展示自然的魅力。那层次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那四通八达,平坦宽阔,造型别致的道路;还有那数量繁多,品种多样,玲珑剔透的工艺品等无不显示出人的神奇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理解、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体贴;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帮助;同事、同学间相互协调与配合等,无不显示出社会的温暖。这一切都是美的,我要求学生好好地观察、细细地体味。而通过审美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学生对这一切并不陌生,他们能自觉地感受美,认识美,及时地发现身边的美,从而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这就为作文——创造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三、以美为本,写出“美”的作文

“美的创造就是创造者的审美理想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现在创造成果之中。”(《美学基础》《美的创造》)小学生的写作虽比不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然而他们是在用稚嫩的心和别人进行交流,是实实在在的美的创造。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用美的语言、美的结构形式,写出美的形象来。

1、在动笔时创造美。在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的前提下,发动学生议一议,本次作文可选用哪些关于美的素材,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最好。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用上哪些好词好句,老师也向学生提供些好词好句,并把它们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写作时用。

2、在批改时发现美,。我坚持热情增大,因势利导的原则,以真情打动学生。平时的练笔等第用“很好”、“好”、“较好”等醒目的字眼给予勉励。无论是大作还是练笔,尽量多写一些表示肯定、赞美的眉批或总批,多圈出些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学生看到了老师的鼓励,情感得到愉悦,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变浓了。

在评讲时欣赏美。学生的每篇作文,我都从语言文字是否美,文章结构是否美,描写的景物或人物是否美等方面进行评点,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自己是在创造美,而不是在写作文。每次评讲我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或片断,把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读出来供大家欣赏。每次尽量多谈一些学生有朗读的机会。总之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能将在阅读课文中培养起来的审美能力运用到审美实践中去,而且能体验到创造美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增强,其创造美的能力——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将美育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写作,收效显著。经过四年的训练(三至六年级),我班学生作文兴趣大增,写作水平有明显提高。我班学生的习作以选材新颖,结构美,内容生动具体而著名。校红领巾广播经常播出我班学生的稿件,《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报刊上常刊登着我们学生的习作。仅98-99两年我班学生发表近二十篇习作。三年中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得过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八个三等奖。98年10月,我班张菁菁获江苏省教委举办的“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征文大赛二等奖。(这是镇江市唯一的奖项),99年12月在江苏省和镇江市教委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中,我班获省三等奖一个,京口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我班是全校唯一获奖的班级)。在今年6月,我班石蕾在全国首届“长江杯”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近几年来,本人也多次获得各类作文大赛的辅导奖。可以说成绩喜人。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努力提高,使它变得更完善。

第17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李美娴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与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丽的景象、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无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美读”。因为“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作品美感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表情地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产生美感。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形象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意境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美。通过“美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领略了文学作品的美。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时,必须做到语言顿挫分明,有张有弛,这样才有韵味,才能引人入胜。比如我在讲《听潮》中的“涨潮”时,要求学生朗读时语速要快些,这样才能品位到急切、震怒、壮烈的韵味;讲到“落潮”时要求学生语速就要慢些,这样才能品位到宁静、沉寂、优美的韵味。又如《答谢中书书》,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全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在课堂上教师分析这样的文章,自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是以展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为手段的审美教育。一篇篇课文里所描绘出来的各种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不断吸引着读者去感受,去欣赏。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艺术形象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形象;《驿路梨花》中梨花的形象;《海燕》中海燕的形象;《普通劳动者》中将军的形象,无不是完美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遵循课文中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景物美、人物美等艺术形象领悟其内涵的价值,从而达到运用形象美感染学生的审美教育。比如教学《七根火柴》时,指导学生赏析“无名战士”这个美好的艺术形象:他,在死神逼近时,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我们只知道他就是“无名战士”。我们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此外,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唐雎,礼贤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士、求贤若渴的刘备……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获得可喜的成功了。

三、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更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优秀文章之所以能够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饱满的情感因素。《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说明了情感因素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文章的作者在他所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已渗透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朱自清的《背影》,用最朴素最普通的语言,表现父子情深的真挚感人的情景,笔墨则是深入到了人之常情中最难摹写的心灵美。我教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就要求学生按情感归类的思维活动去领略这首诗的意境: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为什么要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些物象构成了一幅令人生意盎然的、情感上能与诗人引起共鸣的图画。又如杜甫写的《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苏轼作《水调歌头》,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行,如闻其声。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美的享受。

四、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架搭得如何,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可以这样说,结构美是文学作品构成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鉴赏结构美的:文章开头,虽然直接点出礼赞的对象,却不急于描写阐发,而是轻宕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带领着我们在黄土高原上漫游起来。然后牵引着我们的视线自上而下地观察白杨的“干、枝、叶、皮”,整个白杨的神韵风彩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后再突出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卒章显其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整篇文章的结构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结构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五、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

当今的学生,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成长于21世纪,他们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发生变化的环境下,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只有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学《〈论语〉十则》,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品《岳阳楼记》,感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引导,使他们接受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我们只要坚持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必能达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之目的。

第18篇:中华美育教学案例 [全文]

中华传统美德教学案例

——学习《最后的时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

张瑾芳

案例背景

《最后的时刻》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容镇定的表现,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活、对党和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光辉形象。

案例过程

“学者先要会疑。”本课设计通过渲染气氛,妙设疑问,抓住重点,让学生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圈画描写文中人物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去了解人物内心,感受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从容、视死如归的品质,学习并感受江姐热爱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首先我用名言导入:“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成的!”同学们,江姐的这则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更是让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记住了她的名字--江姐,作为平凡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有怎样表现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重庆渣滓洞陪江姐走进这最后的时刻(师板书课题)。接着我要说的就是重点片断: 1.学习江姐整理着装 师:重点探究:此时江姐面临的是刑场,而文中为什么要说像是要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生交流汇报)

师: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感受江姐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的高尚人格,体会她用微笑面对胜利的曙光的革命精神,老师播放一段视频。

师:老虎凳能不能撬开江姐的嘴?钢鞭抽打能不能让江姐说出革命者的名单?手指钉竹签子能不能让江姐改变信仰?这些都是江姐在精神上与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现在,你们讨论下为什么说我们的江姐像是要参加隆重的典礼?(生观看后谈感受) 师:当竹签子钉入江姐的十指时,江姐面对敌人大义凛然地说:“你们可以砍断我的手,杀掉我的头,但是要组织是没有的。”严刑拷打见证的是江姐铮铮铁骨和敌人的垂死挣扎,这是江姐斗争的胜利,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了,此时的江姐走向刑场,就是走向敌人失败的庆典。

2.学习江姐与战友深情告别

师:(出示)“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是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没有惧怕死亡,她把死亡当作最后的考验,用自己的意志也敌人进行了一次战斗,她会坚定地对自己说……

面对着亲爱的战友,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未完的工作要由他们继续,江姐希望他们也着坚定的信念,此时她会深情地对同志们说……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黎明,这不仅是江姐,也是有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的革命者共同的宣言……

师:带着对革命者的必胜的信心,江姐大步走向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江姐面对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她有多少话要说呀,她会对同志们说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这一看,不是意志的动摇,这一次回眸,寄托了江姐对生命的留恋,对亲人的牵挂,对战友的不舍,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同志们,永别了!”牢门外等待江姐的是死亡,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江姐和其他难友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悲壮情怀,让我们带着赞颂和敬仰之情齐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

师:这最后一段运用了省略号,这里可能省略了什么呢?去迎接敌人给他们准备的——隆重的胜利的典礼!那么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面对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我们想说( )。 案例反思

一、巧设疑问,渗透美德

怎样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抓住了江姐那句名言:“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新课伊始便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血腥的场景中,孩子们便在心里产生了一个模糊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教室气氛也特别凝重。我继续引导学生:“最后的时刻”本义是什么?课文中又指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小组讨论后,我趁机让生再次读文,这“最后的时刻”在课文具体指什么时间?作者写了江姐在这段时间内做了哪些事,体现了她的什么精神品质?我引导学生画出描写江姐神情、行动和语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大家结合自己的圈画讨论交流,并抓住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细细品读。学生们不仅理清了这些问题,同时人物形象也在心中树立起来了。从他们的汇报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上深受教育,既对解放战争有了初步了解,心中又树立起了英雄的共产党人的丰碑,那么自然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达到了共鸣。

二、抓住重点,感悟美德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是革命烈士江姐临别前对牢友们说的最后一番话。她是在自我激励:决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也是在激励同志们: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此乃大节!由于故事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很难了解江姐说这番话的深情用意,教学中于是我抓住“考验”一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大家说说,江姐和这些革命者都经受了哪些考验?”看过视频的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看着一个个残酷的刑法,有的同学流露出诧异的神色,有的则低声责骂道:“这些反动派太坏了!”于是我深入引导:“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可能用在江姐以及其他革命者的身上,这些考验对革命者来说算不了什么,他们不会屈服反动派的严刑拷打,那么这‘最后的考验’指什么?”这样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认识了江姐,也认识了无数的革命者,最后带领他们诵读着江姐的这句话。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声音是那么洪亮!语气是那么坚定!红岩精神,一种不朽的传奇,此时正穿越时空,在我们的教室中传递,在孩子的心灵中绵延传播。他们也在那一刻记住了江姐,记住了曾经的苦难,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三、发表感言,弘扬美德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面对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学贵有所得,学生在自己的感言中说出了自己对江姐革命精神的感悟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爱戴之情!

我们掬革命精神之泉,濯自我蒙尘之心,我们在学习中激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在设疑与阅读中感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倍加珍惜!

第19篇:浅析中学音乐美育教学

2012年日照市中小学优秀论文评选

浅 析 初 中 音 乐 美 育 教 学

姓名 刘笑

单位 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15969905512

浅析初中音乐美育教学

初中音乐课随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出笼,在音乐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以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掌握。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上音乐课,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音乐课是一门美育的教学课,是一门提升学生素质和欣赏能力的课程,很多同行告诉我,音乐课随便上了就算了,反正不用考试,也没有成绩。但是我热爱音乐,热爱我的音乐教学,热爱我的学生,希望通过音乐来提升现代这些独生子女素质的愿望又是如此的强烈,所以,我要去努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发挥师爱的魅力。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师爱无疆,任何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作为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对他来说显得特别的重要,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个孩子参与到你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

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新《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用爱心倾注音乐课堂,用爱心与学生交流、互动,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追求真、善、美。

二、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参与,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告诉学生,学生会忘记,做给学生看,可能会记住,让学生参与,他们就完全能够理解了”。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的活动中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我们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实践创作,去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实现音乐新课程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这样对音乐作品及知识记忆扎实、运用也很灵活。最近听了几堂优秀教师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将作品的每个部分用不同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卡门序曲》A乐段中的顿音记号,老师们可以用不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作用,C乐段的

《斗牛士之歌》用了更形象的斗牛动作,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这样,又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也不再觉得枯燥了。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样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在课堂上设计 “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这样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课堂实践,鼓励学生音乐创造,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每一首乐曲、每一支歌曲,每一项音乐活动,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音乐。

三、创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只有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

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在教唱歌曲《爱我中华》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让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自己,释放压力,从而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和感情,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并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

四、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 ,开阔学生的视野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多样化的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我们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等。音乐课程中是以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

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很多时候,老师的个人演讲或者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深刻的认识。在唱歌教学中,把听觉的音乐艺术和视觉的美术艺术,通过CAI课件的多媒体计算机手段,音、画结合,寓意于形,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形象和意境,达到以情动人,使学生更易于学习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欣赏教学中,在呈现音乐作品的同时,把作者、作品资料以图文形式,作品的情绪、形象和意境等内容以画面的形式结合呈现,使学生音、图、文并茂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作品,理解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欣赏能力,扩大了音乐视野,

美育始终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教育,是中学生上好音乐课的重要途径。实施美育教育,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把一个个问号变成多彩的音符,谱写人生欢乐的乐章!

第20篇: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照天性来说,人都是爱美的,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生活中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美育走进新课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收集和挖掘美育素材,有计划有步骤把实施美育,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欣赏美《春》、《济南的春天》、《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都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创造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教师中只是通过语言中介,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赏心悦目的情性。识得其中的情与理。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作者造取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韵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作者通过写自己三次游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侧重于视觉——春雨中的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抓住古镇的色彩和声音来描写,把雪后的古镇比作——“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把水声比作“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它有“万般柔情”且“袅袅回旋上升”,不仅写出了水声的形象,更写出了水声的神韵;第三次,作者夜游周庄,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写岸上的光色,也写到了河水的七彩斑斓;不仅写花船上的丝竹管弦之声,也写到惊喜的欢呼声,有力地表现了古镇水乡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这些美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受作者展现美的高超技巧。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美的欣赏,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鉴别美

学生对善恶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据对事物美丑的鉴别,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习鉴别艺术美。如《安塞腰鼓》的美,在于生命力的美,《白杨礼赞》的美在于平凡朴质的美,;其次,用多种无稽之谈旅游城市上学生比较鉴别美: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课较抽象,课前让学生去说说,你觉得什么是最苦,什么最乐?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什么是乐的,什么是苦的,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从而进一步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是科举制度的“活画像”——是美的反面教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是“侠义”美的表现。在对这些形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灵的感悟中得到洗礼、熏陶、升华,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既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又实现智育的目标。

三、创造美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写一首诗,写个片断,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利用各种语文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美的追求,美的实践,美的创造,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养成崇高的审美情操,塑造美的心灵。

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总目标中都提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美、欣赏美的过程。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成为崇高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成为健壮之美,美育融在劳动中成为创造之美、灵巧之美。总之,美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