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8 07:41:4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程讲座:教学反思与教师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与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些现实情况

1、在学校的要求下完成

2、内容零散,较少明确的主题和连贯性

3、难以运用相关的专业概念和原理来提炼经验(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学科教学法等)。

4、常用一些比较“主流”的术语总结教学经验(试图说明该教学经验符合最新的教育理念)

一、教学反思概述

(一)含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持续的自我调节性的思考的过程。该过程使教师能发现和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直接:学生作品、照片或录象、教学设计、教具、调查问卷、会议记录等

间接:课堂实录、教学随笔、总结、各种标记(色彩、形状、音乐、图标等)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事件:我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成功经验

失败经历

学生表现:语言、作品、行为等

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习及教科研活动

(四)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1.当代教育的复杂性

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

人才素质高要求

价值多元与教育对象多样性

教师必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以应对社会对教育的压力与挑战。

2.教师专业发展——自主的教育者

“如果不反思,就是一年的经验,二十年的重复。”——一位从教20余年的高中历史教师

(反思使我们) “有目的地做一些事。”——一位小学校长

澄清自己的教育信念——

价值取向:什么是重要的?

根本目标:为什么而教?

反思的收获

肯定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及继续努力的信心。

明确自己的教育信念

二、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有感而发:始于最让自己触动的现象

(1)以学生为本:学习需求和学习结果

如实记录: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开始关注?教学及描述过程的所思、

改变、感动„„

教师在教学日志里可以记录的内容

这周我感到学生关系最融洽、最投入,让我感觉“这就才是做教师的

样子”的时刻。

这周让我感觉最糟糕,与学生关系最不好的时刻。

让我感觉非常焦虑,简直难以忍受的情形。

最让我惊奇和震撼的事件,可能让我停止某种尝试,也可能让我感到

意想不到的幸福。

这周教学中,如果能有重新尝试的机会,有哪些事我能做得更好。 最感到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

2.可以追问的问题

我为什么关注(看重)这个现象?

它印证(或抵触)了我的什么想法(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假设是什

么)?

例如,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表现、标准)?有效教学对学生意味着什

么? 教师经常关注的现象

学生上课不积极发言

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

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分组时能力较弱的同学常受排斥(没人要或难以发挥作用) 参与式教学花时太多,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 教师的观念

学生都应该积极发言

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

学生都该有学习兴趣

学生应该合作

参与式教学很好;教学计划必须完成。

3.运用反思笔记

自我总结(实践知识)与自我悦纳 交流研讨:对话、相互理解

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收集资料提供方向

三、从教学反思到行动研究

成功经验

学生表现

问题或困惑

(一)对成功经验的梳理与提炼

结合理论学习(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进行:

归类

教学组织形式:分层指导或小组合作„

教学环节或方法:如导入、提问、示范、练习或作业、评改/

反馈„

分析和概括成功的原因/条件:如学生的动机、经验基础、个体差异;

学习材料„„

进一步的尝试设想:调整或扩展范围

试验-评价-调整-总结(发表)-再试验„

(二)从学习评价到教学改进

评价:了解学生 / 判断教学成效

运用儿童发展知识进行解释

澄清学习目标:为什么期望学生有某种表现?

对照该学生以前表现

学生之间的对照:水平差异/类型差异

教学设计什么情况下学生有此表现?如何引导学生表现? 示例:

二年级,老师提示学生用“怀疑”的语气表演对话。而学生未做到。 “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问“刚才多出来的液体到哪里去了?” 一位学生对刚学的古文朗诵得声情并茂。

看图列算式(共9根香蕉,看得见4根,另一些被布遮着):学生列式

为“9-5=4”

3.从失败或困惑开始行动研究

小结: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教学反思

停下来想一想

重视自己的感觉

追问“我想要什么?”

对习以为常和想当然的做法提出质疑 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

推荐第2篇: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分为开放性的和定向型的。开放性研究过程是先制定行动方案,在教学中实施方案,实施中根据观察和反馈调整计划,分阶段有计划的

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反思和评价,最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定向型研究报告是发现一个新观点或新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实施,实施中根据观察和反馈调整方案,分阶段有计划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反思和评价,撰写研究报告。

作为农村的一线英语教师,我每天都面临着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如:学生对单词、语法等知识点不会灵活的使用;记不住单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讲了多次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语法课上,大量的讲解、练习几乎占据了整堂课,使学生失去兴趣;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教师不知如何将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情境和所教的不同学生出发,调查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本质,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和其他教师讨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在合作中构建自主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会观察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学会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学生、对教育的认识,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获得自身发展,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课改中,教师应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重构自己的教育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教育的价值,使开展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一种职业精神。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形成改革意识,发展教育创新能力,让教育改革获得动力。

推荐第3篇:校长行动研究论坛心得体会

校长行动研究论坛心得体会

朱东营

1月22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社旗县第二届小学校长行动研究论坛”,使我受益颇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校长来说就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参加小学校长论坛,我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理清了办学思路,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意识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品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1、加强自身学习,转变观念,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因此,校长治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生”、“目中有师”,要看到学生和教职工不仅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的主人。校长要强化人本意识,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成功和成才为本。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使学生会飞的让他飞,会跑的让他跑,跌倒的扶起来牵着走”。这句话一语中的,直指教育本质。没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爱满天下”的博大精神,没有敬业、乐业、专业、勤业的奉献精神,根本不可能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这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校长要强化人本管理意识,要把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看作是自己份内最主要的工作,最重要的职责。校长治校,不能离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撑。办好一所学校,也不能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但是,身为校长一定要认识到,在所有的教育资源当中,最宝贵的还是人力资源。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施课堂改革,推进”四引”教学法,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校长在他离任之时,衡量他的功过,主要不是看他盖了几幢楼,而是看他有没有带出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打造活力课堂。

活力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办好学校靠什么?方法纵有千万,但依靠教育教学研究,即走“活力课堂”道路,才能使学校不断地有所进步,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方案,提出操作性的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按照要求去实践去发展。要以课题为载体作抓手,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是人人都有研究的课题,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4、坚持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一个学校影响最长久、最醉人的莫过于独特的办学特色。要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校长必须善于在学生、社会和家长的共同需要中寻找到平衡点,平衡点往往体现在教育理想但又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上,办学目标首先要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目标既要源于家长与社会的需求,更要高于社会和家长的世俗要求。同时办学目标也要体现学校的层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自己的传统,寻找自身的优势。

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校长要紧紧扣住特色,通过活动激人,活动感人,使大家由生到熟,由小到大,由被动到主动,由徘徊羞涩到成功喜悦,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特色文化的竞争,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特色文化。

总之,校长必须在“人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把“活力课堂”放在首位,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成员与群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不断持续、不断提升。

推荐第4篇:行动导向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反思

经过几年来行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我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理解逐渐深入,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从事教育改革研究的意义,也明白了自己将来需要努力和提高的方向。现就自己教学是的发现的一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以便我们共同提高。

(一)把握正确的职教课程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们班级大,在四十至五十人的分班制教学中开展小组化教学有较大的难度。例如:在学生分组的教学组织方面,小组成员人数少,分组多,利于组织学习但管理难度增大;分组少,人数多,便于管理但不利于组织小组化学习。还有固定分组还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灵活分组都会影响小组化学习的质量。

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我认为情境化教学、小组化学习等都是植根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土壤之中的。只有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形成至上而下的对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全校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是保证教改课程的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有了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开动脑筋,因地制宜,使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程改革实施上,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业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上,才能使职业教育事业在工学结合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把握行动导向课程特点是提升课程价值的关键

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基于引导文的自主化学习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体系还不够适应。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对于这一转变,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适应,表现为缺乏探究精神、敷衍了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等,导致引导文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另外,从各学习情境的过程考核来看,学生在自评的环节出现了部分不客观评价的现象,小组互评也出现不愿得罪人,打人情分的现象。

针对这些实施中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握行动导向课程几个特点来提升课程的价值。一个特点是让学生去获得捕捉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二是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道德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把握这些特点的同时要相信学生是具备理性、自足性,甚至具备自我否定能力的,相信学生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与学生共同担责,并适时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课程实施的根本保证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改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造成了与现行的常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些冲突,例如: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与常规成绩提交的矛盾;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工作量计算办法与常规工作量计算的矛盾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理顺。

在行动教学的模式下教师讲授的内容变少,指导的工作量增加,教师不给标准答案,不作结论性评价,从原来的“知识搬运工”成为了是课程开发的设计师,成为了精心加工后的信息资源的供给者和咨询者,成为学生的助手和顾问„„面对教师角色的新变化,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是激励教师成长、保证课程长期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

(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刻不容缓

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具备大量既懂职业教育理论,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目前,我校相当一部分课程的教学团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要求,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既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常抓不懈的工作。

(五)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加快步伐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制定方案,自主学习,收集大量信息。目前我们大多数课程现有的课程资源库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要求,需要加快建设的步伐。

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已逐渐融入到了我们的职业教育的教学之中。它的意义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新的课程模式的介入,而且是带给我们一种思考。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法多元化,因此教师在以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引导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是没有止境的,这将是我们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推荐第5篇:行动研究与行动教育(优秀)

行动研究与行动教育

建平世纪中学李传峰

摘要:作者有幸作为上海浦东区高中数学教师,参加了顾泠沅老师领衔的上海市骨干教师―行动教育‖模式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培训,该班是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何在国外先进教师培训理论与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教师培训模式?顾老师借鉴―行动研究‖、―结合课例的同事互相指导‖、―案例教学方法‖、―专家——新手型教师比较‖等理论提出了以三次实践,两次反思为特点的―行动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本文是作者参加培训以来对―行动教育‖模式的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行动研究行动教育课例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问题变的日益突出,上海社科院顾泠沅老师在全面分析当代基础教育教学任务内容的变革基础上,提出了对基础教育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的迫切必要性。[1]事实上,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实践也一直在证明一个结论―教师的素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特别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构想到实验,进而马上面临全面推广的关键时刻,教师的素质能否胜任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将成为制约改革成功的瓶颈。近几年,对如何解决传统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中存在的,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因而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尖锐矛盾,国内外众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实践与研究。其中对教育届影响最大的应当数美国著名学者科特·勒温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而后被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

科特·勒温认为 ―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行动研究的思想被介绍到教育领域,在美国曾风行一时。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他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的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意在将研究行为整合进教育背景,以使研究能在实践的改善中起直接而迅捷的作用;并且它意图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成为研究者,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解决课堂和学校实际问题,英国兴起了―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活动行动。目前,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和特征还没有较统一的认识,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强对实践活动中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其模型为―计划——行动——反思——研究‖;勒温认为行动研究的三个关键词是―观察、反思、应用‖;[3]台湾学者提出行动研究的步骤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订计划、搜集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提出报告等。

[4] 2001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行动研究被定义为―行动研究是我们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为改进教学通过下列方式(确定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应用解决方法、结果分析以及理论发展),共同从事的系统化调研行动。

还有人认为:―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融理论与实践、行动与研究为一体,行动者与他人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教育行动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评价、反思、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寻找改进教育行动的方法,提高教育行动有效性的校本研究活动。‖[5]其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

从以上对行动研究的概念及过程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行动研究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形式:

1.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强调行动者(教师)的行动与研究者(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实现有机结合,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2.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强调教师作为实践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的统一,以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有效教师培训教师研修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

1.作为为―行动‖的研究,其―行动‖往往是广义上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具有针对性,特别难以体现学科的特征;

2.―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与引领。

3.作为对―行动‖的研究,其研究往往止于对行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理论上的解决,缺乏行为上的再次跟进。

二、行动教育

1.行动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内涵

借鉴行动研究模式,上海社科院顾泠沅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行动教育,这种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强调―行动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1)结合课例的同事互相指导(peer coaching);(2)案例教学方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3)专家——新手型教师比较(expert novice)等,当前国内外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师培训模式的优点,提出了由课例、合作平台和运作过程三个要素构成的教师培训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解决了行动研究中针对性不强,和专家——新手型教师比较中没有针对学科的缺陷;通过由一线教师(学科教师)、合作伙伴(各级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共同构建的合作平台解决了结合课例的同事互相指导中没有研究人员全程参与教学实践的缺陷,和案例教学中没有伙伴互助的缺陷;通过―三次行动,两次反思―的运作过程模式有效解决了行动研究中没有有针对性的再次行为跟进的缺陷。

2.行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状况与经验

顾泠沅老师领衔的―行动教育‖培训模式高级研修班培训的对象是,至少有5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培训目标是促进有经验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探讨骨干(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和培养模式。

第一期培训从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暑假集中学习一周,其它时间每周一为固定学习活动时间,参加对象为来自上海静安、浦东等九个区县的70名中小学理科(包括科学)教师和30名专业伙伴,其中专业伙伴包括各区相关学科的教研员、各区教育学院的研究员和大学相关学科的博士等。

研修班的课程内容分读书自学、短期课程、课例研究、校本教研四个板块。在读书自学中学员精读了由顾泠沅老师等专家提供或推荐的美国国家学科委员会编撰的《人是如何学习的》、日本左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顾泠沅编著的《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等教育热点著作和许多有价值的核心期刊文章。在此基础上,学员听了多达近20场的专家报告,包括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在内的各个领域教育专家所作的精彩、深刻的报告极大开阔了学员的视野,唤醒了学员进行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研究的热情。在各学科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从选题到教案设计再到实践,从第一次实践和反思再到第二次实践和反思,专家悉心指导;合作伙伴耐心的参与、帮助;一线教师认真设计、实施,随着实践的深入开展,每一位学员都深刻感受到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在实践产生中的巨大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学员对相关理论认识的深入,和新认识、新理论的产生。一年的培训学习中,产生100余篇高质量的课例报告,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与课例相关的论文,其中,在全国刊物上发表的有近30篇。

研修班的直接目标是实践与探索促进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手段,而研修班的长远目标是籍此实践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实现教师培训由个人发展到群体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目标。学员们在专家的指导和合作伙伴的参与帮助下,在各自的学校或教研组实践与探索了为了本校发展、适合本校情况的听课、评课、沙龙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教学研修活动。目前上海产生了一批―以校为本‖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基地学校,努力实现学

校的教学、进修与研究与的有机结合,实现区域性的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通过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本人对―行动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有以下认识:

1.―经验型‖教师要想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必须经历三次飞跃:(1)―经验型‖ 教师应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把默会的经验型知识尽可能的转化成指导下一步实践的明确的科学的知识;(2)―经验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并要把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才能有效真正促进默会的经验型知识的明确化、系统化;(3)―经验型‖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需要有关专家在专业方面的引领与帮助。

2.基于学科、以课例为载体、专家专业引领、伙伴互助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对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它克服了通识培训的无法落实的缺失;通过―伙伴互助‖克服了―案例教学‖中没有行为跟进的缺失;通过专家的专业支持克服了―伙伴互助‖中没有―专业引领‖的缺失。

3.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破除自上而下的行政指导,以校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包括同事、合作伙伴、和专家的紧密合作为本,走协作争效,区域发展的道路。

对―行动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基于教师培训的听课与评课应当走出过多关注通式通法的误区,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本身,总结寻找教师个人特点,研究如何帮助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使其成为风格化教师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流水线产品‖。

2.当前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包括教育叙事)的写作要求距离教师仍然比较远,有关专家应当研究与设计适合教师操作的教育、教学写作范式,使教育文章的写作成为―家常菜‖,不再是专家的特权。

3.除了出精品课例或示范课例,同样也要关注―问题‖课例和常态课堂教学,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也是进步。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课程.教材.教法[J].2003,1(9).2003,2(14).

[2].宋楚主.苏建华.教育行动研究概说.江西教育[J].2003,15 (6).

[3].张维忠.有效得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教育学报[J].2001,11(26).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8) .

[5].同[2].

注:相关数据参考了周卫老师的《顾泠沅领衔的上海市骨干教师―行动教育‖模式高级研修班总结》

推荐第6篇: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在群体研究的支持下,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省评价,推动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3]。教学中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素养的过程。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被视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是那些既能思考发现并能提炼出实践当中碰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教师。他们能把教学的信念和技巧内化,并以之研究自己的教学,同时使自己的教

学更加有效,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因为从宏观上讲,历史学科是一个反思的学科,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

意义的历史思维。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如下几

历史教学应当开始于问题,教师应当具备把知识变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出与学生的经验相关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来开始和推进教学

真实是历史学的根本属性,是史学的立身之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知识,就应当注意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为什么,而应先引导学生搞清是什么,在搞清是什么的过程中探讨为什么

历史教师要把自我反思作为自身专业化的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成为自己和学生的优秀的诊断者和观察者;并通过反思,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学的“失败”中寻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使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学会教学,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反思性教学成为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推荐第7篇: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行动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行动研究

华东模范中学

董臻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的学习,将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化为研究性学习。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思想渗透到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将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推动力。

本课题拟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等)的整合的途径和效果的研究,探求利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地真伪、处理信息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作用,为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依据。我们的教学对象——中学生正处于信息普及的时代,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渠道广。为使我们的教学手段适应时代步伐,适应教材特点,适应学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调查法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9----2001.10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确定方案 2.实施阶段:2001.10----2002.6

(二).结题阶段:2002.6----2002.7 1.总结课题实施情况,分析研究结果。 2.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和结论

从课题建立到结题,我尝试在化学教学(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等)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1 与学科进行整合。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地真伪、处理信息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作用。

1.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

首先,我做了一个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一些微观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化学课中的重点、难点常借助一些挂图或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但它是静止的,理解起来很困难,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把一些难点设计成三维动画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把微观的东西变成了可以旋转活动的、宏观可视的,增强了感知的成分,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这节课中,我把分子设计成三维动画,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随着分子球棍模型的不断旋转,画面由远及近,并可以随时定格或重放,从而变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化想象为现实,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了它,突破了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分子结构。找出相同或不同的结构,然后再通过动画显示位置,加深印象。由于可以反复播放,同学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我还在课堂上使用了 “化学反应速率”、“乙烯、乙炔”“有机反应类型”等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利用,使教学过程达到了声像并茂、师生对话、人机对话,在一个高科技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思维积极活跃,在电脑的辅助下,学生较容易掌握一些教学中的难点。用计算机模拟教学,可以使理论教学直观化,使一些枯燥、抽象的内容显得生动形象。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算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思维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依托学科的学习活动来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教学将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育活动,我们要真正让每一位学科教师和每一位中小学生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共享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我在进行“酸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几乎每天都在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打交道,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电子作品交流、互相评价、制作网站等等。我们的学生原先是没有学过“演示文稿”和“网页” 的制作,也不太了解如何来收集信息和筛选正确的信息,正是这种基于信息资源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在这里,计算机不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用具,而成为师生共享的学习工具。

在学习“氮的氧化物、硝酸”一课中让学生围绕“氮的氧化物”性质、来源、治理、环保等进行分组选题。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每个同

2 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定选题的研究报告并向全班发表;每个同学都将文章发布在指定文件夹上,并与其他相近选题的同学,通过E-MAIL等交流意见。在本节内容学习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有效的利用IE工具,也不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在这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关选题的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的意识,初步掌握了利用IE工具浏览、查询网上信息,并能够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初步掌握了利用E-mail工具在网上发布信息、交流信息,依托了学科的学习活动更好地掌握了信息技术。 3.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开展基于项目地开放式教学、自主性地探索、民主性的讨论、过程性的训练、目标式的管理

(1)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Internet的发展也日渐成熟,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更多的了解世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研究性学习中尝试用Intel未来教育来和学生共同学习,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开展基于项目地开放式教学。例如,我们要学习酸雨的有关内容。\"Intel未来教育\"就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利用Internet资源或者其它资料,从网上以及各种书籍、光盘上收集相关的材料,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如:寻找酸雨形成的条件、酸雨的危害以及酸雨的防治等。然后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里公开各自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资料共享。这样,不仅达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有关酸雨的知识,对这个环境污染的“杀手”有进一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对有关酸雨的某一个方面展开具体的、民主性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有关信息,集全班学生的智能于一体,再让全班学生共享成果,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生对酸雨形成的条件、酸雨的危害以及酸雨的防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接着要求学生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个介绍酸雨的演示文稿,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文稿,使得他们对酸雨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每一个学生可以侧重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在这一个方面,他就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对于掌握整个学习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后共享全班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进一步取长补短,丰富所学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用FrontPage软件创建一个网站,相互交流酸雨的来源及成因,并分组提出研究的实验方案。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看法。然后再让全班同学共享。通过以上对酸雨的各方面的了解,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如何利用现代技术防治酸雨、酸雨发生后,如何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等知识。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或者超越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从Internet网和其它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上网的能力和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这种学习方法还促使学生主动的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21世纪的新事物,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一条新途径,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是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去面对这一崭新的课题,积极参加新技术的学习,在实践中就能把握机遇。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需要计算机进入课堂或学生人手一机,目前我们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在达到这个要求。

2.相关的网络资源还严重匮乏。Internet对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但是,经笔者实践证明,网上有关中学学科教学的内容还不多,特别是数、理、化等理科的相关内容更少,与之相关的内容分析、概念解说、定理或定律的由来及证明、学科历史的发展、有关人物的介绍等内容几乎没有。大量补充网上相关的资料信息是当务之急。

3.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日益增加,已经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在研究性学习中日趋明显,学校自己创建的网站难以满足这样的技术要求。可能需要共享性社会技术平台的支持。 4.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也可以采取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徐承博等.《发达地区中小学事实素质教育的行动纲领及实践研究》2001.9

4 3.王珠珠.《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2001.5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5.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八期、第九期

7.查有梁:《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8.施良方:《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9.董玉琦等:《信息基础》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11.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12.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http://202.112.88.32/论著选摘/何克抗/JiYu-Internet.htm

2002.6

推荐第8篇: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反思

对“学案引领自学、教师点拨释疑、训练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的总结

兰西县北安中学

吕战友

近几年来,随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受其影响,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剖析与诊断,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课堂中尚有一些不符合课改要求、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学生积极性的作法。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组织广大教师对影响比较大的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反复的学习,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并不断进行探索实验,经过不断的总结、论证与完善,确立了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学案引领自学、教师点拨释疑、训练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并正式立项,被批准为市级重点教学科研课题,现已走进课堂,开始研究与实施。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先学后教,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落实“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的教学观。课堂上,突出学生地位,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与从容;鼓励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守公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人人得到发展的结果,也就是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很重要”的理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关

1 爱的阳光里,展示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尊严感。

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课堂教学遵守“低起点、小步子、多实践、快反馈”的原则,在教材的使用上可以用一句广告语形容“我的地盘我做主”。教师遵循课标,依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去合理“剪裁”。还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

“三段式”教学模式 ,在我校历经了一年多的实践,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充分肯定,已全面应用到课堂。走进教室,人们能感觉到传统课堂秩序被打破后的震撼,整个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的氛围全变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活跃与紧张,教学由以“教”为主线转变为以“学”为主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一学期结束后,学校组织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验收,就从学生学科成绩看,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个别学科的成绩还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三段式”教学模式既然深受广大教师的普遍推崇,广大学生的欢迎,那么是什么问题而导致课堂的低效呢?我们试图做一些思考与研究。

通过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与思考,使我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学是一条长长的路,需要一代代人用脚步去丈量。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要经历艰辛的学习、内化,吸收和再创造。而我们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改革正处于初级阶段,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的方法,对“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深刻,没有真正把握其精髓。

一、教师“恪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2 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师即开发”,开发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生命力,开发小组合作的合力。而我们的一部分教师没有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局限于书本,突出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没有机会去质疑,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得不到表达,思维受到坚固,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制约了学生的超越与创新,学生缺乏自信和从容的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整体实施。

二、教师课前功夫不到,学案设计脱离学生实际。“三段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从教师层面而言,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师的功夫在课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功夫是在课上。一些教师正是忽略了这一点。这样的课堂模式需要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准备,正是“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年功。”因为再多的预设,都无法满足放手以后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留给教师的时间极其有限,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透彻理解和把握,没有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根本无法找到最有效的信息和方法。课前研究的不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与辅助资源的准备,环节流程,结构的安排,没有进行反复的论证,特别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上只是体现出“三段式”教学模式的骨架,没有“三段式”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宗旨“立意”,缺少“灵魂”,这样的课堂只是形式变化而已,教学要素,课堂结构没有得到优化,打造高效课堂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自主学习“悬在空中”,没有落实到实处。“三段式”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或课前都有学生自学或预习的过程。这一理念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喜欢自主学习。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自主学习,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往往有些老师不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习惯,结果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流于形式,没有效果。

“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是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等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愿意学,有了学的动力;也知道怎样学,掌握了学的方法;通过当堂检测、反馈,学生还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而我们有些教师忽略这些环节,使得目标不具体,方法、策略不科学,特别是小组合作、探究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师缺乏学习与研究,没有真正把握“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必须抓住它的核心要素:一是“先学后教”。这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的主线,是教学改革实验所证明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二是小组合作、兵教兵。这是特别符合大班额尤其是薄弱学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并在课堂上展现自己,除了小组合作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更

4 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三是,明确教学目标、当堂反馈学习结果。这是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保证。

以上三个要素是我们在应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必须体现和保证的要素,也是我们取得教学成功的基础性环节,我们的教师恰恰是忽视了这些环节,在课堂上没有得到突出的体现是,即使是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究竟怎么操作,一些教师还缺乏技术层面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很多标签式、形式化的教学现象。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清晰的教学流程,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教学的深层结构之中,而不是一种游离在外的表面形式。

总之,我们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正处于课题研究的初级阶段,它只是解决了“教”和“学”的关系问题,至于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正在深入开展,还没有得出确切结论。比如:在自觉过程中,如何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总的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及特点的研究,缺乏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这一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和完善的空间。

推荐第9篇: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汾西县第一小学 刘宇洁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 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推荐第10篇:《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霍桥学校

薛增国

《研究磁铁》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电和磁》中的第一项活动,它是从“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着手,通过自己收集以及老师提供的各种各样磁铁,使学生对磁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鼓励学生更多地发现磁铁的性质,并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同时在认识磁铁性质的基础上,乐意自制指南针。

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整个教学设计主要由三个活动组成,以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为引线,把重点放在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上,把难点放在自制水浮式指南针上。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能做到依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情境——观察思考——预测论证——总结深思的四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展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平台,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果,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实验报告,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由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报告评分。培养学生在实验后及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更完整了。

第11篇:高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与反思

高三化学教学心得体会与反思

一、对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的反思

1、反思复习教学过程

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化学复习教学目标的定位,学科主干知识点、考点、难点、热点的梳理、细化、归类、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训练与培养是否使学生从“朦胧混沌→积聚→清晰准确→深入精熟”,教学方法的交替和综合,主动地从这些环节反思不足与薄弱之处,如:是否存在急于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讨论;是否将几节课的复习内容浓缩在一课时完成,蜻蜓点水,不能让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知识无限制地予以拓展、造成偏难、所选例题起点过高,综合性过强,而留给学生的练习又没有精选等,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查漏补缺,改进调整,完善优化。

2、引导学生反思复习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如何再次回归熟透课本,合理地用好复习资料,提高复习课的听课、自习课的自主学习效率,是否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共同将知识重现、理解、掌握,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内化吸收;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尤其是课余时间的利用是否有计划;是否存在疲于做题而又不善于动笔的现象诸多复习过程去反思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3、师生共同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是否存在讲授习题中因选择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方法过程不恰当而使学生理解有难度、不能掌握,还是学生对题干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不熟悉、或者有障碍、审题不到位、表述欠准确、欠条理等而难以解答,需要从这二方面去反思再现解题过程,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师生思维拉近或者同步,学生就会自发地找出思维的不足,知识的疑点、方法应用恰当与否。

4、师生共同对检测、月考的试卷进行反思

教师从试题难度、考点分布、考查层次是否得当、学生失误率高低反思,引导学生从理综答题顺序(物理、化学、生物的顺序、各科由易到难、还是由前到后)采用哪种顺序最适合你,考试时时间按排如何,理综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而答题时间150分钟,平均每分钟应获取2分,这样化学答题时间约为50分钟左右;是否存在因困难而花去时间使容易题没时间解答而失分?考试过程是否紧张,如何消除?每次考完讲评后是否进行自我失误分析等方面进行反思。

二、反思之后的复习策略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通过反思能使高三化学复习从教与学两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使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谈谈高三化学复习备考的几点粗浅认识,以求复习效益更好。

(一)夯实基础是提高应考能力的必要条件

1、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如果仅仅做成对所学课本知识进行回忆、再现、简单重复,就会使复习成为温故有余而知新不足,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不同角度去感悟,去训练,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在复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考点时,在要求学生回忆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中主族、副族、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这些知识重新认识和加深理解记忆,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不参看课本、复习用书,画出短周期元素构成的周期表,并对应标出主族元素的符号,然后写出具有10e—和18e—构型的所有微粒的化学式或者符号,这些问题的准确完成只简单靠课本知识点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对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达到熟悉的程度,才能顺利写出。

2、全面复习是夯实基础的重点要求,要将考纲中的考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复习,不能遗漏。因为任何一个考点都有可能考到,但是不能对所有知识点平均使用力量,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择一些学生理解不到位,学习有难度的考点作为重点去复习。如“电化学”知识既要从概念、条件、电极反应、实质出发,去让学生自主独立复习,再应花点时间列出一些自发的、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设计原电池,也可以利用电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做一些用电子守恒法解决相关计算的练习题,以达到对这一知识的熟练应用。

(二)培养能力是提高应考能力的根本保证

知识学会学不会是一个理解掌握问题,而能否在高考限定的时间内将所学知识熟练灵活应用则是一个能力问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关注知识面的同时,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抓住重点,在练习设计与使用中,精心挑选或改编、创新设计习题,做到精练、精评,充分发挥习题的基础性与导向性的功能。将能力渗透在平日的复习中着力训练,培养。

1、对学生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和自行能解决的练习题,应舍得留给学生时间,当然需要给学生选定一定量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完成,不要一讲到底。如有机推断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这类题知识点、信息点多,难度大,要求高,可让学生分层解决下列问题:①可使碳链增加的有机反应有哪些,减小碳链的反应有哪些,试举例。②写出引入下列官能团的方程式“C=C”、“—X”、“—OH”、“—CHO”、“—COOH”等使学生对烃及其衍生物有深入细致的理解,为解答有机合成推断类问题储备必需的官能团特征与转换关系,常见有机反应、反应条件、类型。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高考理综化学科考查的必备能力,要求考生借助学科知识、思维、实验及技能正确解答考题的能力,这一块应在专题复习中和模拟训练中做好。如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应先让学生按课本编排顺序将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酚、羧酸、酯、糖类、油脂、蛋白质等知识点对照课本再次认真复习一遍,更应引领学生从各类物质的官能团结构及相互转化关系疏理知识主线,再精选一些有机题来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规范训练,是提高应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切忌贪多而欠细致

对一味追求“多、高、难、偏、怪”的同学,要做好掌握和个别指导,让他们走出负重克服因追求容量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致命”弱点。要耐心地指导这些学生,关注细节,主动地做细做实每个知识点和针对性练习题。

2、切忌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要充分允许学生暴露错误,甚至创设一些条件让其暴露错误,可让学生到黑板板演解题过程,或者接触活页练习、限时训练、检测等多种形式,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也可让学生重温新课讲授时课堂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讲解有些习题时不能只讲正确的解法,也可让学生先试着分析,给学生提出一些过渡性问题,再让学生讨论,使问题呈现,失误显身,在知错训练中达到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和能力。

3、切忌纠错不彻底,要注意反复补偿强化

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现象,刚刚考过并纠正过的错误,再考时又错了,这是纠错不彻底,究其原因是同学们没有真正认识错误的原因在哪里,或者草草一过,应该让全体学生都有错题本和听课草稿纸,将错题和理解有失误的知识点认真分析改正并梳理,要舍得花时间去重做一遍,真正彻底消灭错误,不留后患,考前再次翻阅自己的错题本、理清思路,总结经验,避免高考中不必要的失误。

4、切忌粗心大意,要狠抓审题能力培养

从平日考试发现因审题能力差,造成失分是一个普遍现象,往往因不认真欠仔细,认为题目容易,面熟而轻视,或者题意理解有偏差,看反题意等而导致失误,因此平日训练做题时要严把关键词、结构的关键点、变化点、内在联系、题中的隐含条件,做到看清、读懂、审题仔细、再仔细,减少非知识性失误。

第12篇: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篇一:>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就是研究如何教,如何学,并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师生互动情况以及如何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的经验过程写下来。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篇二: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今年我继续担任八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下半年他们将升入九年级。由于初中英语教学经验颇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二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英语教学反思与心得。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全英教学,同学们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没有。因此,课讲得如果深,不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教授Unit 3 .Leon 9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half”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圆卡纸,把它剪成一半,告诉学生这是圆的一半,也就是half。讲到”quarter”时,又把半圆剪成一半,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圆的四分之一,也就是”quarter”了。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明白了这两个单词。而讲到如何表达时间时,我用了一个用红卡纸做的大钟,同学们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住了,显得颇有积极性。用实物让学生练习”What’s the time? It’s„„”的句型,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原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经过二年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新的一年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班级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期末考试优秀率达到30%。本人也被评为市先进教师。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与心得。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篇三: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反思: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物理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1、一个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快乐的学习时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物理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3、在生活中学物理。“让物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离他们很近很近,就在生活中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我力求每一节物理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13篇: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篇1:>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就是研究如何教,如何学,并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师生互动情况以及如何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的经验过程写下来。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篇2: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今年我继续担任八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下半年他们将升入九年级。由于初中英语教学经验颇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二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英语教学反思与心得。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全英教学,同学们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没有。因此,课讲得如果深,不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教授Unit 3 .Leon 9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half”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圆卡纸,把它剪成一半,告诉学生这是圆的一半,也就是half。讲到”quarter”时,又把半圆剪成一半,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圆的四分之一,也就是”quarter”了。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明白了这两个单词。而讲到如何表达时间时,我用了一个用红卡纸做的大钟,同学们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住了,显得颇有积极性。用实物让学生练习”What’s the time? It’s„„”的句型,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原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经过二年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新的一年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班级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期末考试优秀率达到30%。本人也被评为市先进教师。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与心得。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篇3: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反思: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物理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1、一个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快乐的学习时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物理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3、在生活中学物理。“让物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离他们很近很近,就在生活中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我力求每一节物理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14篇: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

行动研究法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首先提出的,最初行动研究法在心理学、民族学领域被运用,五十年代被推广应用到教育界。七十年代以来,行动研究法在欧、美各国已经成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近些年来国外的教育科学方法论著中几乎都开辟专门章节论述行动研究法。可以说行动研究法也是当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教育科研方法之一。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征是:实践性、合作性、及时反馈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行为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历史教学中运用行为研究法,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教育目标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及时根据课堂主体学生的行为活动,调整教学进度,活动强度和难易程度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有机的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反思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快捷。

第15篇: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孔艳琼

一听到研究就会联想到专家和学者和支撑研究的的高深的教育理念,其实教育行动研究就在我们每个教师身边,它是指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者组织中的成员合作,将问题发展为研究主题,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讲求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的要义主要归结为三点:(1)教育行动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2)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研究过程也行动过程的结合。(3)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手段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持续的反思。通过阅读本章后我觉得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我们把平常进行的教育教学写成反思和笔记,收集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或领悟。如: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更接近新课程的要求。最后要强调的是教育行动研究并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总结,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校本研究常以经验交流或经验提升的方式展开,如观课,说课与评课,集体叙事与案例开发,专题经验的总结等形式,但这些研究的方法同教育行动研究相比较,主要是“规范性”的程度有所不同。从研究的过程来看,(问题的提出)教育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和课程标准的参照作用,研究的问题感较强,重视对问题的初始调查,而教育经验总结对问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缺乏理论支持,问题的焦点比较模糊。(问题的归因)教育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和经验的启发作用,以实证的调查为最终依据。而教学经验总结主要依靠主观推断和臆测。(措施与行动)教育行动研究措施建立在调查归因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日常资料。而教学经验总结措施主要结合在备课和教案中日常资料的收集包括课堂实录,课后小结,教学日记等,行动展示则表现为上示范课,评课与说课等活动。(评估与反思)教育行动研究重视在实证观察的基础的上对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与反思,而教学经验总结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评价上正面评价居多,反思成份较少。

我觉得不如变个题目更为合适,即: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工作的改善需要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学校工作的实际问题,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教育行动研究促进学校工作全方位的改革,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行为、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

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改善学校工作:一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如上海一所中学搞的“成功教育”研究旨在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的一种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最终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些学科统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二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我国学者季苹把学校文化比作一棵“生命树”。生命之树的叶子是学校中具有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状态,生命之树的主干是指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生命之树的土壤是指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和行政文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提出了全新的学校文化要素,就是学习、开放、交往、研究。美国学者提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组共享的价值和信仰,主要体现在(1)学校有开放、多向、诚信的沟通形式(2)学校要有一个互助合作的社群观(3)成员间要有持续的对话与深思熟虑(4)每个成员根据计划与实际积极地探讨和解决问题(5)注重个人与团体的反思与行动。三是教育行动研究能广泛应用于学校各工作领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经过教师的整体教育研究,而且实施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研究的过程,为了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自觉地进行课程探究,而这种研究活动对教师自身发展来说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研究活动促进自己的教。教师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和解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活动水平。此所谓“教研相长”。其次,研究活动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随着社会与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拓宽。当今社会不仅要求优秀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职责内容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再者,研究活动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仅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生涯中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而且使自己在学术研究、学术创造、文化发展上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能更好地体现教师实践社会责任,使教师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教育研究中的几个注意的问题:

第一,以行动研究为主。教育行动研究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教师为改进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解决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教师在学校中成为教育研究的中心,教师自主地进行探究,成为不断反思的专业人员并且其专业地位得以实质性提高。教育行动研究在西方已经有较长的历史,现在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发展出多种类型,拥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当前的中国,教育行动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由于重视教师的参与,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与研究过程的结合。重视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课程实施实践的反思和改进,因而是提升教师的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类型。

第二,以校本研究为主。近几年来。“校本”日益被我国的学者和教师广泛关注,即人们日益关注学校生活,日益关注学校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校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本研究。所谓校本研究就是以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培养更高层次学生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活动的研究活动和实施实践活动的改进。

第三,在研究中加强合作。由于教育研究的复杂性,也由于教师研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与教研员的合作,校内教师的合作,甚至是大学课程专家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合作寻求一定的理论支撑,并借助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来提高教师的研究和决策水平。为了加强这种合作并使之规范化和有序化,有学者主张,要建立以下三种研究共同体:一是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合作的共同体;二是教研员和教师合作的共同体;三是校内部分教师结成的共同体。

第16篇:步入行动研究

模块九活动二 步入行动研究

一、你觉得一线教师可以怎么应用行动研究法?平时注意收集学生数据,经常反思总结算不算行动研究?

答:我觉得一线教师应用行到研究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本人首先得学习行动研究法的相关理论。

2.按照行动研究法的步骤进行操作,即从计划、行到、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做起。

3.在行到过程中会有挫折,要有应付挫折的措施和战胜挫折的信心。

我认为平时注意搜集数据,经常反思总结应该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但是我感觉不是很严格。因为,行到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小范围内探究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目的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到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平时搜集数据,经常反思总结,也是行动、观察、反思,属于行到研究的环节,但是如果指定计划,让研究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反思时更注重理论上的总结、经验的推广应用,就是更严格意义上的行动研究了。

二、你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吗? 答:我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确实首先应该实现教师成为高标准的研究者。教师专业化,是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种教师实际行为,不是一句空话。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需要每天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定期出去培训和交流,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更新,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和总结,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应该结合自己的学情、环境、条件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同事互助或导师引领等相互渗透,重研讨、重实践、并且不断总结,而不甘愿做一个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教书匠”。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创造性在于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而不甘愿做一个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单一学科的“教书匠”。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具体如下:

1.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也要改变原来“教书匠”形象,向研究型人才发展。

2.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也未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3.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只有不断学习加强研究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对于教师本身而言和从教育教学的实践要求出发,都需要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三、以你参与过的研究课题为例,说说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体会。答:从参加工作至今也参加了不少课题研究,而自己主持的只有一个课题。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虽然知道要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困惑,来确立研究问题,但是,经常会出现选题或者确立主题过大的现象,给后期的研究带来方向性不强,或者针对性不强的障碍。

2行动:在教育教学实际的工作中,繁杂事务很多,这些都是干扰行动研究的因素,有时候明明在计划中应该能够实施的工作,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推迟,甚至搁浅。这是在行动研究中必须克服的最大干扰因素,只有克服这个因素的干扰,研究结果才更客观、更科学、更有推广价值。

3观察:观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对行动全过程、行动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我们的研究过程中观察会出现疏漏,不全面、不细致,有时候出现整理资料不是很及时等现象。

4反思:由于前面三个环节中或多或少出现问题,在反思环节中需要弥补的也就比较多,反思一般都比较深刻、比较客观,并把前面积累的资料包括经验、教训等一并整理归档。对行动的全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并为下一个阶段的计划提供修正意见。

总之,经过一次一次的行动研究的进行,我会在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提高,为后续的行动研究做的更好提供条件,是研究的结果更有推广性更有价值。

第17篇:行动研究总结

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阶段研究总结(个人)

这一阶段我们继续深入实施“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的行动研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调查”“操作”“反思”等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努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考虑到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和反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我觉得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以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多次用到了:“真的吗?你说得有点道理,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尽可能地做到以和平、商量的口气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在组织集体反馈评价中,同样在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的前提下,进行随机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动态效果。

生活中的数学,必须依赖实践活动,使数学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应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如在上面的案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和朋友在教室的位置,在队列中的位置,让学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教室里,在队列中,在自己身边,从而感悟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人人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成“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学习风尚,教育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主动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初步养成了勤于思考,主动探索,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解决问题时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能自己动手去“做数学”,在“做”中“学”,“学”中“用”,能自觉地用体验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在感受到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初步构建了在学科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以“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的行动研究”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意义建构——练习拓展—反思提升,课内外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教学方法从静态的传授到动态的科学探究和自我学习。教学氛围民主宽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自己具有的技能、技巧、知识为条件,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服务者和参谋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三、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自己也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自觉主动学习摘录相关理论,写好心得体会,并能坚持进行札记的撰写。平时能注重组织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定提高。

在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效的同时,自己也清醒地看到:研究的形式比较单一,形式和内容还没有得到和谐的统一,体验内容的设计还不够精彩,缺乏创新等等,这一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不断努力加以改进,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

第18篇:行动研究(作业)

让音乐在幼小衔接阶段中活起来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

杨昌敏 学号:E1005353E07 摘要:习惯是一种行为、一种方法,良好的习惯有助与学生能顺利、愉快地参与活动。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产生积极情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顺利地参与活动,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在音乐学习中,当学生产生这种学习倾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 绪论:

1、研究背景: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属两个学段的教育机构,在音乐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儿童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形式的音乐学习模式,很难一下子适应。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幼儿教育发展出现的共性之一就是幼小衔接。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

2、研究目的:

(1)、培养“幼小衔接”阶段音乐教学中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2)、“幼小衔接”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正文:

结合前期的理论学习,针对我校教学环境和幼儿的特点,在课题研究中,我采取行动研究法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学习兴趣与习惯培养进行研究。

1、培养“幼小衔接”阶段音乐教学中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音乐是幼儿和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对其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影响。习惯是一种行为、一种方法,良好的习惯有助与学生能顺利、愉快地参与活动。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上好一堂音乐课所必要的前提条件。有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能让学生更快捷的掌握学习音乐的快乐。学习习惯的

培养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产生积极情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顺利地参与活动,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认为只要正确引导,注重培养,贵在坚持,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音乐课中,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现在及将来的音乐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也是音乐教师更好地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保证。可孩子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方面他们习惯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以游戏、活动为主;另一方面,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更加自由、散漫。刚来上课,不要说好的习惯没养成,能坚持上40分钟的课就已不容易。但他们天真、好奇、可塑性强。要想让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和了解其具体要求。

首先是课前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能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是由江苏省政府免费提供的,要求循环使用。我要求学生课前排着整齐的队伍提前2分钟到达音乐教室,预留分发书时间。同桌两个小朋友合看一本,共同使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音乐书。“物以稀为贵”,学生“没有”了音乐书,却越发觉得珍惜,他们早早地排队来到了音乐教室,为分发音乐书预留了时间,不觉中克服了上课拖拉的习惯。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鼓励、启发、表扬的方法,让学生自觉的遵守纪律,也可以把纪律要求,变成儿歌,让学生上课前读一读或者唱一唱,比如:排队去音乐教室上课要安静,跟着音乐的速度和节拍进教室。为此,我给孩子们编成了顺口的儿歌:“小朋友表现好,上课走路静悄悄,不跑不推靠右行,轻声慢步不吵闹。”坚持长期从正面启发诱导,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性。课上哪一组表现好能做到教师的要求就奖给这一组一个“音乐娃娃”。由于是音乐课,就要有音乐特色的奖励标志,(可用小音符、休止符、唱唱娃娃、动动娃娃、听听娃娃等)不同时期用不同的音乐

记号,这样不仅能让小朋友们在课堂纪律方面慢慢的好起来,也是让小朋友们在无形之中认识这些音乐符号。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习音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的能力。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倾听更为重要的了。新课改后,音乐课堂中的容量比较大,欣赏的内容较多,当音乐响起后,很多小朋友会兴奋地动起来,课堂氛围异常热闹。但是两分钟后他们的所谓律动就变成了脱离音乐的无序状态,而且他们对音乐资料中的信息知之甚少。小朋友注意力缺乏持久性,因此我应用多媒体,音响设备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通过优美的音质、动画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不脱离以听为主的原则。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我先让小朋友们观看了一段玩具兵故事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形象,这样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有意识地听乐曲,从各方面去感受音乐形象,渐渐地养成倾听的习惯。

“聆听”习惯的养成,仅仅使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还是不够的,因为“聆听”不仅仅是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聆听”习惯的培养和“聆听”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培养“聆听”音乐的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虽说我们不需要专业化的聆听训练,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出发,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把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不断引导学生怎么听。在听的时候,要有问题,这样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让学生欣赏时,每一遍都提出要求,并随着听得遍数问题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提高,每一次对乐曲都有全新认识和感受。再者就是不要强迫性的听,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新颖、有趣,导言要简明,清晰、生动有启发性。如:当欣赏《听!谁在唱歌》时,首先提醒学生:“听,谁在唱歌?”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上,谁都想从音乐中找到答案。然后引导他们注意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再创设一个森林中的故事情景,配上动物贴画,将欣赏曲中的小动物合理的安排在故事中,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引导孩子认识音乐中的动物形象。然后,将小动物

出场顺序打乱,再让他们听,请学生给小动物排排队。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展开,都紧密围绕着听,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学生就会对聆听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由被动的“要我听”变为自觉的“我要听”,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加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我抓住学生喜欢唱歌的特点,正确的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好习惯的养成。新课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刚从幼儿园出来,最喜欢用大嗓门唱歌来表示他的高兴情绪,要么就是奶声奶气。在音乐课中经常会出现喊唱现象,这时,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动怒,毕竟他们年纪小,不懂得发声的方法。当然教师作单调枯燥的讲解是不可取得。我在课堂中就常常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辨哪一种声音好听。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渐渐明白:明亮、甜美、柔和;有控制的、有感情、有表情的声音最好听。如在学生学会《小宝宝睡着了》之后,我启发式提问:在宁静的夜晚,妈妈哄小宝宝睡觉唱歌时,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学生都知道应轻些,否则小宝宝不仅不会睡着,而且还会被吵醒了。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时做到轻声,使学生慢慢理解“轻声歌唱”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轻声歌唱的习惯。 (4)培养良好的表现习惯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而晃动自己的头和身体,小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进行律动,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我把与歌曲相关的图片贴在墙面上做背景,收集了配有音乐的儿歌、欢快的歌谣、乐曲,并制作了一些表演时需要的道具(彩带、头饰、花环、串铃等)来满足孩子表演时的需要。如当律动《小树叶》的旋律一响,学生就去拿彩色的树叶道具,歌舞《娃哈哈》学生就纷纷去戴新疆头饰,而节奏欢快的迪高音乐一响,他们就去带上花环拿上彩带跟着旋律扭动起来,走起了台步,那情景还真象一位位模特在演出呢。他们在活动中情绪高涨,兴趣盎然,部分学生已形成较强的表现欲。

2、“幼小衔接”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一年级的小学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大转折。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尤其对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为重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在音乐学习中,当学生产生这种学习倾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会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用亲切自然的教态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刚升入小学,年龄小,他们的情绪不稳定且易受感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态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用亲切自然的教态感染学生,用愉快、欢乐的情绪,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所教内容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影响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时,教师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极为神秘的好朋友。猜猜是谁?”教师出示手上抓着的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这些小米粒不仅漂亮,而且很神奇,还会跳舞呢!不信,你们瞧!”接着,教师又拿出一只小鼓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放在鼓皮上,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把孩子们引入歌曲的意境后,教师又用亲切的语气说:“你们想不想和小鼓交个好朋友呢?只要你学会了这首歌,小鼓就会考虑和你做好朋友的噢!”孩子们被教师亲切的教态感染着,被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吸引,安静的听着、认真的学唱着,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心理学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参与歌曲学习。创设歌词内容情景,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歌曲内容产生兴趣,投入到内容情境中,进而使学生对所学的歌曲内容产生内在需要,从要他学变成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歌曲《你早》时,选择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为背景音乐,以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新课,:清晨,大公鸡伸伸懒腰睁开眼睛,“哇!太阳快要出来了。”它急忙扬起脖子高声唱道:“喔喔喔——,天亮啦——”顿时,小鸟醒了,小河醒了,高山醒了„„小朋友们也醒了,整个大地都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们在互打招呼“你早、你早„„”老师根据歌词内容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早晨,大公鸡喔喔喔叫、小朋友们也醒了,整个大地都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创设了一个清晨情境。孩子们被教师创设的画面情景叹服,不由地和同桌的小朋友互打招呼“你早、你早„„”“你们也想参与到他们的队伍中吗?让我们学会这首歌曲吧!”这时孩子们已经被老师创设的情景所感染,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学唱歌曲《你早》的欲望。

(3)用律动舞蹈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由于刚升入小学的学生知识经验不足,思维,语言各方面都处于幼儿的状态,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的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当音乐刺激儿童的听觉,并且在她们心灵产生共鸣时,儿童便会动起来,这样的旋律是她们内心感受音乐的深化和升华。因此,身体的律动与音乐相结合是最能让刚升入小学的学生产生共鸣,也是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4)模仿和表现生活中的音乐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一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爱表现,可塑性和模仿力都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所听到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这是对学生音乐素质、技能的一大训练和考验。这种模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模仿中感知音乐的节奏、音色和力度。模仿可利用人声和器乐进行。如用自己的声音学学吆喝声、婴儿的哭声、动物的叫声等,用拍手和打击乐器模仿一些节奏,用相近的音模仿洒水车救护车的叫声,看谁模仿的象、动情等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面,这些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很好地感知音乐形象,享受到

美的愉悦。通过模仿感知,学生对这些声音的节奏、音色、力度体会更加深刻,在模仿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延伸与拓展模仿感知的范围。通过模仿的体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浓的兴趣,使一些抽象的训练、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3、研究成效分析

我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研究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作为教师,我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我再一次深深地领悟学习并运用了音乐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中,坚持从培养幼儿的审美兴趣出发,面向全体幼儿,设计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吸新幼儿参与。使每一个幼儿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我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通过上好每一节研究课,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2、幼儿方面

(1)、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课题实施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同时,幼儿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幼儿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幼儿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幼儿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春天在哪里》,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幼儿收集有关《春天在哪里》的文字资料,讨论《春天在哪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音乐家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

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幼儿为主体、师生互动、幼儿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幼儿的认可。

我们相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有园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一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4、自我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我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多数孩子来自农村,他们年龄小,相对来说自制力较弱。由于存在差异,还有个别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习惯不太好。

2、虽然孩子们整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但还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幼小衔接”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系统的幼小衔接音乐教学模式,培养他们学会在音乐学习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也是我想继续研究的内容。

3、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素质。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技能,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翁持更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年第6期、2011年第2期。

第19篇: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系列

高中英语过程写作行动研究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孔繁华 霍艺红 靳豫霞 麦灵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针对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文不对题、结构松散、内容单调、语言错误较多等,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高中英语过程写作的行动研究。在实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审题、列提纲、撰写初稿、自评及互评等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了训练;在一系列由学生参与、教师监控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得到了指导、帮助和提高。

关键词:高中英语,过程写作,行动研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学生要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学生的写作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问题的确认

(一)问题的发现

我们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所写作文文不对题,结构松散,语意不连贯,常使用“汉语式”表达,单词、语法错误较多。而教师批改作文对解决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不大,很多错误在下次写作中还会出现。同时,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积极性和自信。

(二)问题的假设

我们初步分析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假设: 1.学生缺乏写作积极性,因为写英语作文耗时费力,收效甚微; 2.学生不清楚写作方法,不会审题、构思和写作; 3.学生表达能力有限,词汇量不够,句式表达不丰富; 4.学生对老师指定的写作话题不感兴趣; 5.教师批、讲作文不到位。 (三)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以上仅是我们对英语写作问题的假设,问题的真实成因还需要通过调查来验证。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态度和写作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

我们设计了两个调查问卷,问卷1为高二学生对英语写作课态度的调查,问卷2为对高二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写作方法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北京市第101中学高二年级4个班,学生总数为184人。调查于2007年11月26日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84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调查问卷1的结果显示,92%的学生有用英语写作的愿望;77%的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非常或比较有用。

调查问卷2的结果表明,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写前审题,但常出现审题不准的问题;只有20%的学生会列提纲和关键词,另外还有连接词的使用不当、写作习惯不好等问题(见表1)。

对于问卷2中“在写作过程中我经常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的开放性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词汇量不够,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出来;审题不到位,遗漏写作要点,结构较乱,句式不丰富,句与句之间不连贯等。

(四)问题的确认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对原研究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大多数学生有写作的愿望,说明学生对写作抱着积极的态度。因此,学生对英语写作课的态度将不再作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2中我们看到,学生写作的主要困难集中在如何写作上,主要问题是对写作过程不了解或不重视,最薄弱的环节是审题、列提纲和互评。学生写作中的其他困难还有:词汇量不够,句式表达不丰富,文章表意不流畅。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呢?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学界、教育界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过程写作法”影响最大。过程写作法的代表人物Brown (1994)把写作教学的特点归纳为九点:(1)以引向最终写作结构的写作过程为中心;(2)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写作过程;(3)帮助学生学会构思、写初稿以及修改初稿等方面的各种策略;(4)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写和重写;(5)特别重视修改初稿的过程;(6)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想写的东西;(7)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写作反馈,使学生更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8)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9)整个写作过程都伴随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过程写作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使学生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学会写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合作学习,体验写作乐趣。这一切符合英语新课标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马红梅,2008)。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定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写作的系统训练。

二、行动方案的制定

(一)总体计划的制定

我们制订了约2年(56周,不包括假期、考试时间)的教学行动计划(见表2),决定从写作过程人手,分期实施“审题*议题、列提纲神写初稿神自评*互评。写第二遍稿。教师反馈。作品存档、整篇作文练习”的写作教学步骤,并对调查问卷2中发现的学生写作中最薄弱的环节(如审题等)有所侧重。针对学生词汇量小、很多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出来、写作结构乱、句式不丰富以及句与句之间不连贯等问题,我们通过与学生一起构建词汇库、句型库、范文库等为他们提供帮助。

(二)各阶段的具体措施

三、行动方案的实施

(一)过程写作教学的步骤 1.第1~4周:审题训练

问题:一学生审题不准,出现跑题、漏要点、无细节、时态错误以及人称混乱等问题。 第一步,教师提供4篇写作材料,第1篇由学生审题,同伴交流,教师指导和纠正,并讲解审题的方法和步骤;第2, 3篇由学生进行审题实践,。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第4篇由学生自主审题。第二步,教师提供5篇文章让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审题训练效果较好,但需要持久练习。

2.第5~6周:议题训练

议题训练是在审题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主题用头脑风暴法开展议题活动。议题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展示,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有用的信息,形成写作思路。

3.第7一10周:列提纲训练

问题:很多学生不写提纲,或因时间关系略写或乱写。

要求学生在审题、议题的基础上,先围绕写作主题和要点,边构思边用英语写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再依据主题句进行选材,用英语写出关键词和短语,并构思能支撑主题句的有关内容,为下一步写初稿做好准备。

4.第11~13周:写初稿训练

在前3项训练的基础上撰写初稿。要求学生考虑文章的起始句和结尾句,将提纲中列出的要点扩展成句,通过为主题句添加细节支撑句将其扩展成段落,通过使用恰当的过渡词连接各段,形成语义基本连贯、有一定层次的初稿。

5.第14~15周:自评训练

问题:学生不注重自改,懒得检查或认为没必要检查。

自评训练的主要方法是,给学生3~5分钟时间,要求他们仔细检查初稿,并作必要修改。

在第一次训练中,我们未给出明确的自评标准,尽管反复要求学生自评,但学生大多应付了事。在第二次训练中,我们以学生的作文原稿为案例,进行了自评训练。下文是一篇高二学生的作文原稿: My favorite sport is table tennis.I started playing it when I was a child.Because I was weak and thin, I have to play table tennis to exercise.I practiced it three times a week.AndI play it quite well even became the champion in my school.I still play it now, because I love table tennis and it have became part of my life.I believe I will play it forever. (注:该题为北京市2007年夏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写作试题A篇。)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查错和修改: (1)所写文章是否切题; (2)要点是否全面,有无遗漏; (3)条理是否清晰,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连贯; (4)在主谓一致、人称一致、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等方面有无错误; (5)有无句型、习语、固定搭配等方面的错误; (6)有无单词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 经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评的习惯。

6.第1620周:互评训练 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互评。

首先由教师提供作文互评表(见表3),教师和学生共同熟悉评价的项目,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主要培训方式如下: (1)教师选择例文,通过投影或PPT向学生演示如何给作文定档、打分、批注和写评语等。

(2)学生先读同伴的文章,并根据互评表及教师的示范作出评价。要求学生划出、改正语言问题,圈出好词好句,最后打出成绩(A,B, C, D档),写出评语。评语要具体,使同伴能发现自己文章的优点和缺点,并作相应的修改。

英语情景作文评分标准: A.1315分

优秀。要点齐全,用词准确丰富,句式多样;连接有效,内容连贯,结构紧凑。个别语法或用词错误。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B.1112分

良好。要点齐全,用词、句式较为准确丰富;简单连接,内容连贯。有少许语法与用词错误。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C.911分

及格。要点全,词汇和句式基本满足任务要求;有一些语法与用词错误,但不影响理解。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D.0}8分

5}8分较差。漏掉或未描述清楚主要内容,词汇、句式有限;语法或用词错误影响理解。

0}4分差。明显遗漏主要内容;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语法或用词错误较多,严重影响理解。 (3)教师随机抽取三篇学生互评过的文章进行公开分析,指导、纠正互评各环节的问题。

(4)教师再让学生练习,并反复指导和纠正。学生掌握互评技巧后再独立练习。

经过以上培训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评练习,每次写作课教师选定下列其中一种互评形式。

(1)小组互评(4人小组),先两两交换互评,然后小组内交流; (2)相邻座位(左右或前后)同伴互评; (3)指定同伴互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定互评对象; (4)开放性同伴互评:由学生自己找同伴互评。

训练结果显示:(1)互评的形式因班级不同、学生水平不同及写作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

(2)固定同伴之间的互评和开放性同伴互评比较受欢迎。原以为开放性同伴互评时可能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实际上学生能很好地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合作中相互倾听、相互帮助,同学之间的讲解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收到了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3)教师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调整,才能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互评形式。开始训练互评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互评对象。(4)学生最初互评时更多地关注作文表面存在的问题,如错词、错句,较难发现篇章结构上的问题,不能针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经过一定的培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掌握这一技巧,并能比较有效地进行互评。

7.第2123周:修改文稿

在这一环节,学生根据同伴和老师的意见,修改和重写文稿,形成最终文稿。

8.第24周:教师反馈

学生完成第二稿后,教师再次批阅学生的作文,改正其中的问题,然后进行反馈。反馈的方式有集体反馈和个人反馈两种。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体反馈。教师选出含有典型错误的学生习作若干篇,通过投影呈现并讲解,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教师采取一对一面批的形式。一对一面批对学生的写作帮助最大,效果最好,但需要耗费教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面批的学生数量有限。

9.第25周:作品存档训练

让每位学生建立一个写作档案袋,收集自己的作品,每过一段时间对自己该段时间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程度。

10.第2656周:整篇作文训练

在完成了写作过程基本训练后,我们安排学生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整文训练,让学生熟悉和实践过程写作的每一步骤。一般两周进行一次,每次需两节课。因为高中课程内容多,任务紧,而过程写作步骤繁杂,耗时长,教师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整个写作过程的活动,因此,中后期训练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恰当选择实施过程写作的某些步骤。. 我们还与学生一起构建词汇库、词组库、句型库和范文库,解决写作中的语言问题。词汇库和词组库分为两部分:(1)常用动词和不规则动词、常用动词短语搭配表;(2)以话题为主,分为八大类: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健康卫生,环保,招聘与求职,运动,社会问题,记人记事。库内的词汇、词组为写作常用词语。例如,健康卫生类:nutrition营养;healthy健康的;unhealthy不健康的;overweight肥胖的;thin瘦的;near/short-sighted近视的;energetic精力旺盛的;enough sleep充足的睡眠;good living habits良好的生活习惯;stay/keep healthy/fit保持健康;lose weight减肥。

句型库以话题为主。例如,健康卫生类:Abalanced, healthy diet benefits our bo衡./People should eat something which is rich in vitamin and poor in fat./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health that counts. 范文库以高考经典范文为主,辅以高考模拟题的部分经典范文,按写作题型(图画类、图表类、提纲式作文)分类。

(二)效果反馈 1.教学效果反馈

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时能利用头脑风暴等写作步骤,思考所写内容并有所选择,思路较以前开阔;所有学生都能按要求列提纲;多数学生写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增强,文章段落清晰,结构紧凑,过渡词使用较以前恰当,内容连贯;学生的互评能力也得到提高,评语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有些学生的评语很到位。以高二某班学生于2008年2月28日写作Silicon Valley vs Zhongguancun (15分)后所写的互评评语为例: 评语1(学生T评学生W):分段不是很清楚,缺少topic sentence, while句型用得有点儿多。动词使用可以丰富一点,多用词组。得分9分。

评语2(学生X评学生H):用了很多(课文中)学过的词组,句式丰富,文章结构非常好,只是论述时语言略显累赞。文章中的不同点可以减去无用的部分。得分11分,已扣除2分卷面分。

2.开放性调查问卷结果反馈

计划实施中期(2008年5月),我们对四个实验班进行了列提纲、头脑风暴和同伴互评情况开放性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下: (1)学生对头脑风暴的看法91%的学生对这一步骤给予肯定,他们认为,此项活动可以为写作热身,集思广益,锻炼思维,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提炼观点的能力,丰富相关话题的素材,扩大词汇量,加快写作速度。但也有9%的学生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自己写作时没有那么多想法,想不出那么多词汇,很多时候写作中用的词汇和内容都是别人的,这个步骤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思路。

(2)学生对列提纲的看法

98%的学生认为,这一环节有助于理清思路,使自己对文章整体结构有较好的把握,使写作有条理,逻辑性强。他们还认为,列提纲可以提供一些语言支持,使写作速度加快。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列提纲会束缚自己的构思。

(3)学生对互评活动的看法

中、上水平的学生赞成互评,他们认为,互评使自己对他人和自己的错误有了新的认识;可以学习同学的好词好句;明白了写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同学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能共同查漏补缺;相当于自己又写了一篇文章。但也有部分学优生和学困生不赞成互评:学优生认为,互批浪费时间,毫无帮助;有的同学什么错误也看不出来,还把正确的给改错了;同学们鉴于面子,不愿打低分,评语含糊。少数学困生认为,自己知识和语言水平有限,没法挑出对方的错误,或将正确的改错了,建议取消互评环节。

(三)教学调整

我们根据调查的情况,重点对互评教学进行了调整。

参与本研究的四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不同,不能使用同一种互评标准和方式。因此,我们按班级层次和学生水平实施了不同的方案,班级分为三个层次。

1.其中两个班学生英语水平较高,继续使用以上互评形式。

2.英语水平一般的班级则开展了“高中英语写作互评的行动研究”。

写作互评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高二某班学生50名(男25人,女25人),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欲很强,积极参与互动,有难必问,十分活跃。

执教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写作互评的要求,制定了以下行动计划: (1)作文收齐后,按小组交换的方式下发。

(2)教师提出批改要求,演示如何标注好词好句,划出错句等。 (3)学生互评,给出评语、具体分数并签上姓名。

(4)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 (5)学生呈交作文。

(6)教师讲评,给出范文。

在行动方案实施的第一阶段,执教教师发现刚开始就举步维艰。通过观察课堂和分析学生习作发现,只有几个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在互评同学作文时能够注意到其中的语言结构、语法及文章结构等问题,而绝大多数学生只看到基本的语法问题。个别学生不认可也不采纳同学提出的批评性评价。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英语水平有限,无法评价同伴的作文。另外,个别学生在头脑风暴、列提纲等方面不积极参与。在整节课中,学生表现不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在行动方案实施的第二阶段,执教教师反思了学生互评中的问题,认为主要原因或许在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互评培训,给学生提供互评表等,使学生掌握互评的技巧,即在互评时不仅要注意文章的语言,而且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关注文章的逻辑性、格式和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用这种方法教学了几个单元后,执教教师观察到,学生的互评是一种“哑巴式互评”,他们只按照要求批改同伴的作文,而没有与同伴进行任何沟通、交流。

在行动方案实施的第三阶段,执教教师指导学生采取“交流式互评”方法:在学生互评后,鼓励学生主动去找作者,针对批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行动方案实施的第四阶段,执教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英语水平薄弱的学生在写作时已能够注意运用时态,正确使用词汇以及搭配关联词,写作及互评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与学生的谈话表明,英语薄弱的学生有了自信心,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激发,同时他们还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学生英语水平较差的班级则进行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写作后期评改’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执教教师在批改该班学生日常作文时发现以下常见问题:(1)用词不准确;(2)交际不得体,体现不出文章的文体特点;(3)缺少连贯性,逻辑混乱,篇章意识差。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我们拟定了以下行动计划: 要求学生在正式写作稿纸的背面完成初稿后,先仔细地重读一遍,然后根据自评和互评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作出必要的修正和改进。

自评、互评标准: a.文章结构是否完整? b.写作要点是否齐全? c.在必要的地方是否使用了过渡词句? d.句式是否丰富? e.是否有精彩的语句? f书写是否清晰、工整? g.有无语言错误? 在依据计划进行了三轮写作教学后,执教教师在评改学生的文章时发现,计划的初步实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语言错误明显减少,文章结构安排较以前合理,学生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过渡词句。这说明自评和互评标准在促进学生写作发生积极变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写作时不能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准确性、表述方式和逻辑性等方面。经分析发现,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写作后期学生评价的依据—自评与互评标准上。

此外,学生对文章的评分档位定位不准,说明学生对评价与评分的结合把握不好。而且,学困生不能有效参与互评活动,其他学生也认为交流面太小,说明在互评对象的组合上有问题,课堂活动没能面向全体学生。

研究者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对自评和互评标准进行修正(主要针对当时练习的两种文体:议论文和说明文): ①语言基础方面

a.是否有语言错误(拼写是否正确;所用词语能否恰当地表意;词的形式是否正确,尤其是名词和动词); b.时态、语态、句子结构是否正确,使用是否洽当; c.书写是否清晰、工整。

②表述策略方面

议论文体: a.要点是否齐全; b.每部分开头是否有恰当的主题句; c.每个主题句后面是否有恰当的论据; d.在必要的地方是否使用了过渡词句; e.句式是否丰富; f.是否有精彩的语句。

说明文体: a.要点是否齐全; b.句与句之间意思的表述是否合理并有逻辑性; c.对过程说明或介绍的表述是否清楚; d.在必要的地方是否使用了过渡词句; e.句式是否丰富; f.是否有精彩的语句。

(2)改变了选择互评对象的方式,执教教师先以小组为单位将作文收上来,再将每组的作文随机发给不同的小组,组员可以任意挑选作文进行评价,借此扩大自主挑选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各取所需,不论是学困生、学优生或是其他学生,都能从这种方式中受益。

(3)改变了讲评习作的内容及呈现方式。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给互评作文定档,执教教师在印发的讲义中打印出署名的优秀作文和不署名的中、低档作文各1 }2篇(如实打印出语言错误),让学生依据评分标准练习给作文定档、打分,并要求简单陈述理由,以期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所读作文档位,提高赏析水平,并转而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写评语,执教教师对评语恰当的学生进行了表扬。

四、研究结果

经过两年的培训和作文批改,我们发现: (一)学生了解了整个写作过程,能比较恰当地应用各写作步骤完成写作任务。95%以上的学生在写作中会审题、列提纲、打草稿和写定稿。

(二)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85%以上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班级65以上的学生所写的作文结构清晰,要点齐全,句式多样,词汇较丰富,能比较恰当地运用词汇、语法知识,清楚、连贯地表达观点和态度。

(三)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上课写作文,下课后还请同学给他们讲作文,请求老师为他们批作文,部分学生每篇作文要改3遍以上。

(四)学生的写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4个实验班级2009年的高考英语写作成绩的平均分在20分以上(注:北京市均分为11分多)。

五、过程写作研究反思

在高中英语过程写作行动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

(一)过程写作的步骤繁杂,每一步的专项训练必须到位,避免以后出现问题。

(二)过程写作的教学更适用于写作专题训练。在本次研究中,写作训练是根据课本的话题设计的。每单元的话题不同,设计的写作文体、内容也各不相同。学生既忙于过程写作的步骤训练,又忙于适应各种文体、内容,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按写作专题(如按文体或写作的出题形式—图画类、图表类等)训练的效果应会更好。

(三)过程写作步骤和语言质量应并重。在过程写作训练之初,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写作的步骤,而对学生的语言质量关注不够,导致学生重步骤、轻语言,训练后期语言质量问题凸显。可见,过程写作步骤训练一定要和语言培训同时进行。

(四)同伴互评具有局限性。

1.英语水平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喜欢作文互评,而英语水平很好或较差的学生不赞成作文互评,对于这部分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互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互评训练仅限于情景作文而不适合开放性作文。在第二年(高三)的研究中,我们进行了开放性作文的同伴互评实验。由于学生很难把握开放性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这类作文的同伴互评效果不好。

(五)互评表应多样化、内容应更完善。本研究所设计的互评表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评价标准就有很大不同)。互评表应根据文体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应多样化,内容应更完善。

六、结束语

过程写作教学法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写作、讨论、修改、相互评价等活动中的同伴,是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得到指导、帮助、纠正和启发,增加了英语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分析、综合、归纳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们在过程写作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给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但也有很多困惑。比如,如何促进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有效互评?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中的语言质量?这些都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注:本论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促进高中英语新课程、开展教师行动研究”课题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Brown, H.D.1994.Teaching勿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New York: Prentice Hall.[2]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马红梅.2008.“过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案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11):28-29.

第20篇: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研究

“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实验实施方案

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但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来看,发现存在最大问题有二:一是国外研究成果固然有其科学性、先进性,由于文化、教育背景差异,难以有效地指导我们中国课堂教学,如何接受、借鉴、创新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二是国内研究成果大凡是文献研究和建议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缺少实践基础,在指导性和普遍意义上看,缺乏推广价值。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著《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教授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吕渭源教授著《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教授著《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老师著《高效率教学》等。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糊性,对何谓有效教学概念以及意义非常模糊,缺乏基本认识;二是肤浅性,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够深刻,难以在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三是滞后性,对新课程教与学方式转变,大多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缺乏实际的行动研究,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四是矛盾性,相当部分教师至今仍然在是否固守传统教育观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矛盾,最担心的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等。上述问题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教学质量。

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假说

课题的界定:传统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传统教学是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强调简单灌输,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关注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传统教学过分关注教师的讲授方法和教学时间,强迫学生重复训练。使学生学的辛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时间+汗水=低效”结果。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这里的“有效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基础上的概念,最新的诠释为: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体现课程目标,注重单位时间学习效益,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过程。开展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们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具体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是教师要有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对象”意识,教学不能“唱独脚戏”,体现教为学服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是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

四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不间断的测量和评估。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五是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六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本课题是属于国际级研究课题,研究思路是“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完善理论——实践指导——提升理论”,将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外及兄弟学校先进有效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在原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级课题研究基础上,探索符合我校特色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理论、方法以及行动策略。 理论假说:

一是研究“有效教学的行动理论”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是研究“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促进自主、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三是研究“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将有利于教师角色转换、教学方式转变和专业素质发展,有利于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以“一案三单”、“FFS”教学模式的实施,形成适合我校教学环境特点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新课程有效教学理论体系,在行动策略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科研,重构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努力使自己朝名师方向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师资保障。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有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缩小班级差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挥“科研为教育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动学校发展;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课堂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三、课题研究准备和要求

1、、做好两项准备,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一)设计切合实际的“两单”(导读生成单、训练拓展单)

(1)、导读生成单的设计原则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导读单既起着引导学生有效走进文本、进行结构化预习的作用,也承担着搭建旧知、新知桥梁,突破有效学习障碍的作用。导读单是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化知识为问题、变讲授为导读的有效教学行动工具,具有铺垫性、探究性、前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四个特点。

(a)铺垫性。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b)探究性。探究论证,自尝甘苦。

(c)前瞻性。埋足伏线,千里撒豆。

(d)开放性。满含期待,激发潜能。

(e)综合性。由此及彼,网状勾连。

(f)实践性。折、画、搜、做,关联现实。

(2)、训练拓展单的设计原则:

①两步分行,减负高效。“训练”与“拓展”分离。“训练”为随堂练习,小组内相互批阅;“拓展”为正式作业,科任教师批阅。

②精选习题,原创、整合。内容提倡原创,各渠道资料必须整合。

③难易有度,分量适中。设计的“训练”部分,一般应在课堂随堂完成;“拓展”部分把握“一般吃饱、优生吃好”的原则设计,最后一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④变式变形,链接中考。习题设计在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性上下功夫,九年级的习题注意与中考对接。

(二)进行扎实有效的结构化预习,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学习的良好习惯。

(1)、读足遍数。要求读文本是3至5遍为宜。

(2)、勾画批注。韩教授提出的读书“六字诀”(查着工具读、画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考问题读)很有用处,为把“六字诀”落在实处, “勾画批注”预习法是一种实用、易掌握的预习方法,学生读文本时的勾画与批注,即在教材中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文中的概念性、原理性、习题性等知识,并在这些句子、词语旁边用总结性的语言做上注释。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曲线、虚线、着重号、星号、等符号等对重点词、句进行勾画。多数学生没有也不会批注,教师应细致的指导学生真正掌握读书批注的方法。勾画与批注是一种读书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3)、完成“导读生成单”。

要改变学生一种顽劣的习惯是件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比如导读生成单的完成,为数不少的学生不能完成或者视科任老师的要求情况来完成,也有位数不少的学生经常反弹,时而完成时而不完成。采取教务处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结合的方式,检查结果在公布栏公布,并且在班级和任课教师名下扣分,影响班级评比和教师绩效考核促使好习惯的养成人人上手来抓。

(4)、生成问题。包括疑难问题、拓展问题、实践问题等。

2、课堂教学把握好“四要素”,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高效。

韩立福教授把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流程有不同的总结,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五个环节:呈现问题,指导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交流,规范指导→问题训练,提升能力→总结概括,情感升华。我校在实验中把它落实为四个要素:

(1)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

在有效教学课堂里,教师应当充分履行教育者的职责,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具体地,应当适时地开展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

明确目标,确认途径——引导;

规范纠错,培养习惯——指导;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导;

指点迷津,答惑解疑——辅导;

尚德崇美,以身示教——教导。

(2)展。即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展示。

展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面向全体,展示不能成为学优生的走秀场;把握时间,根据展示内容多少科学合理分配展示任务;关注细节,发挥集体优势自我纠错;形式多样,全班展示和小组内展示相结合;错时互动,少数学生展示期间多数学生对其它小组答案审查、记写笔记;规范指导,对学生的疏漏、错误重锤敲响鼓以使学生警醒。

(3)练。即课堂反馈性练习和课后拓展性练习。

“练”的环节主要是要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 “练”的初期可能有练习成果的展示,但不要太在乎形式,练实在、练扎实即可。“练”在一堂课只是一个环节,是要精心设计导读单,摸索复习课的“练”的形式。

“练”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练足时间; 练的实在; 练中反馈; 巡查指导;查错纠偏。

(4)评。就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评价、激励。

有效教学实施初期,教师普遍不太重视评价,或者评价形式单一,难以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常见的“你说的很好”、“你真棒”、分数评价、师生鼓掌等手段,可以使用但不能单一的使用。

“评”的环节把握的关键要素:转变观念,不吝赞扬;师生小组,多元评价;赞扬鼓掌,颔首注视;加分微笑,变换赞语。

四、实验思路、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实验思路:本课题研究将采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先学后导理念,贯彻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教学思想。课前要求师生共同备课,教师备课体现五要素:备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备设计;课中要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应体现五要素:即问题、对话、刺激、训练、指导、评价,并有机地把六要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教学;课后要求师生拓展,体现五要素:即思考、作业、展示、探究、评价,使全体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下面以实验教师个体如何把握实验思路为例做简单说明。实验教师在认真学习《实验方案》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联系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开发实验工具,坚定信心,大胆创新,有序有效地开展本课题实验。

第一步:构建理念,“先学后导”。每位实验教师要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理念,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在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大胆地树立“退居二线”、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逐步形成“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思维。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

第二步:自主预习,师生共备。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自主学习,进行结构地预习,在充分预习过程中努力完成课程文本所涉及的显形问题和隐性问题,让学生认真填写《问题发现单》和《问题评价表》。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和提炼学生“问题”,整合后吸收到教学设计中,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个性化指导计划。真正做到“师生共备”。

第三步:体验生命,生成能力。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选择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现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重视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智力潜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感知问题、记忆知识的综合能力。在课堂学习中,锲入“问题训练”,让每位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知识迁移成问题,使问题迁移成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就。实验教师要悦纳和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科学而理性地给予认真指导,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评价中树立学生自信,张扬个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成长。使学生“问题”、文本“问题”、教师“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和谐、安全、放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四步:多元拓展,合作探究。实验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后拓展的新方法、新途径,除了完成全部习题性作业以外,要在如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做深入研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后拓展学习。提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机会,提供加强训练、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平台,提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拓展中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步:全面评价,缩小差异。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通过适应性评价,缩小学生差异,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上述五个环节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实验教师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实验教师要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行为,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全面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保证课题实验质量。

(二)实验对象:主要

七、八年级思品、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九年级各学科采取自愿。

(三)实验教师:

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思想品德:

七年级数学:;

七年级历史:;

七年级英语:;

七年级地理:;

七年级生物: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思想品德:

八年级数学:;

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英语:;

八年级地理:

八年级生物:;

八年级物理:

(四)研究方法: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理念,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以量化研究方法为辅;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过程研究与形成研究相结合;个体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五、实验步骤及主要成果形式

(一)实验步骤: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12月20日——2011年1月15日)实验前期准备阶段:

1、制定方案,成立机构,学习《实验方案》及韩立福教授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开展有关问题的讨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确实转变思想观念。

2、参观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举行“先学后教,问题评价“操作流程讲座等。

3、组建学习小组,培训学生。

4、筹备电子备课室,为实验教师配备电脑,做好设施技术支持。进行教室布置,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1年1月16日——2011年2月30日)启动实施阶段:

1、全面推行“一案三单”、“FFS”教学模式,规范备课、上课流程。

2、观摩学习,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教师展示、观摩课,交流研讨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实践,学习理论,提升认识,优化教学模式。第三阶段:(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30日)检查评估阶段:

1、举办实验教师公开汇报课活动,学科教学模式评估。

2、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生代表座谈会,检查学生“三单”落实情况。

3、结合实践,提升理论,形成符合我校校情的特色教学模式,形成《优秀案例、反思、教改论文汇集》

第四阶段:(2011年4月1日—— 2012年1月20日)总结深化推广阶段:

1、学校组织验收评委,对实验教师的上课流程、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验收。

2、实验教师交流实验经验、感悟,撰写实验报告。

3、接受上级课题主管部门验收。

4、总结实验得失,全校性推广。

(二)主要成果形式:

1、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高效化。

2、形成《优秀案例、反思、教改论文汇集》

3、形成富有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案例(课堂实录)。

4、形成各学科课题实验报告。

六、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有效教学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改实验实施。

长:

副组长: 成

员:

2、下设有效教学教改实验实施小组(中心教研组):

长:

副组长:

员:及各教研组长 职责及分工: (1)具体负责教改实验组织、实施,分工、协调

(2)负责实验教师培训、实验落实及督查。

(3)负责各类教改实验活动的开展。

(4)负责对班主任、学生的培训及班级、学生评估考核 (5)文印、电子技术指导,“一案三单”收发及档案整理

(6)文秘

3、后勤设施保障:

职责:(1)教室布置(装配小黑板,制作有效教学师生教学制度牌)

(2)实验设施保障。

(二)制度保障:

1、修定完善《一中教科研工作制度》,《一中课题管理制度》,确保课题实施制度化、规范化。

2、修订完善《一中教改评估奖惩办法》,加大对实验教师、学生的奖惩力度,激发师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教改实验顺利开展。

(三)奖惩机制:

为确保教改实验优质高效,学校将健全以《一中教改评估奖惩办法》为核心的教改实验奖励机制,定期对实验教师、学生进行评估考核,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学生、集体进行表彰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四)资金设施保障: 学校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用于教师外出学习、科研设施更新维护,确保教改实验顺利开展,。

一中有效教学教改实验领导小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