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8:59:0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传统文化进课堂

传统文化进课堂

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在我去济宁学习之前,我在鲁东大学就听过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他说:吟诵作为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已经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却抛弃它,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用西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的文化。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先生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今天的传统吟诵还有最后的一点点,再不挽留,就将基本消失。我们应该让吟诵重新回到课堂,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用中国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在徐建顺老师的吟诵练习课上。徐老师带着我们反复练习不同格律的诗词、教我们给诗进行作曲,争取达到看见字就能唱的目标。在这不断的吟诵中,我才知道以前有多少诗是因为错读而错误的理解了,也终于理解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有人这样读书,所以初看时只觉得新奇,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原来吟诵更能凸显诗歌的内涵和韵味,原来只有通过吟诵才能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情感。 全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副会长、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嘉庚先生做了《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校长沈建华则结合学校实际为大家带来《做不一样的教育,让孔子走向国际》的介绍。济宁孔子国际学校的师生还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从专家们的报告中,我体会到: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积极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

在报告中,彭城书院的院长汉风先生还为大家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并从汉字的角度阐发了“教育”、“科学”与“研究”的文化内涵。汉风先生引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只十几个字就把教育的本质说清楚了。用今天的话来讲,教育就是施教者,即老师做示范;受教者,即学生来模仿。“育”,就是引导和培养后代让他持善心,说善言,做好事。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身正为范,正己化人的实践。汉风先生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为世范。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许多诗句已成了国人在生活中互相传诵的语言,并成为做人准则,一代一代地流传。本次学习中,我们共聆听了四节示范课。

读《论语》,话“诚信”——是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教师赵西恒讲的。他从《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语句出发,联系学生身边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学生从交友、教子、社会、经商、治国等方面,提出了“诚信”的重要性。 《笠翁对韵》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5小学陈学军老师讲的。《笠翁对韵》是作者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成的,是从前人们学习写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因为他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一东》中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很适合孩子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扎实。经典美文教学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要轻字词解析,重诵读感悟,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进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思路清晰、构思巧妙、一举数得。 诵读感悟是提高国学经典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皆是明证。因此,老师把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特点。从这几节的观课中让我体会到:教师应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牢记优良的传统美德。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孔子国际学校。学校以“科学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为校风,以“仁、达、雅、智、信”为校训.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学习、创造、享受”的育人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秉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国际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教师是财富、学生是宝贝、家长是朋友”的管理宗旨,短短几年的时间,超前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独特的课程体系日臻完善,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受到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所以“国学底蕴、双语文化、艺术修养”为特色的精品化、国际化学校。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推荐第2篇:让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

让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

——教学案例

子午镇中心小学 李思禄

主题背景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一直提倡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摆脱一味的教师主导灌输式的教学情境是本案例探索的重点。

本课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如何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的实例展现给同学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本课中对传统文化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这些都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分组思考得出结论;而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归纳总结使学生得出结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单方面的实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及区分和思考得出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

案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PPT展示两组图片,其中清明上河图为一组;北京的故宫为一组。

创设问题:通过这两组图片的对比,请同学们思考,里面哪些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与北京的故宫属于传统文化。

(二)继续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推进新课

探究一

创设问题:通过前面的图片展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分类很正确,那么请继续结合上面的图片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标准将属于传统文化的图片选出来的呢?

学生回答:区分标准有存在的时间长短和能否流传至今。

教师总结:文化存在时间的长短就是此文化的离现在有一定的年代,能否流传至今则体现着传统文化是否能够稳定的流传下来。所以此时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和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探究二

通过PPT展示2组图片,第一组展示端午节划龙舟和春节春联两副图片、创设问题:通过观察上面四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些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呢?第二个问题:你能通过观察图片归纳出传统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吗?第三个问题:传统文化的这些表现形式各自代表什么呢?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第一组图片是表现出中国人过年过节时的一些习俗,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形式;而第二组图片是从古代建筑的角度表现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可以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四种形式表现出来,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继承的。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探究三

上课之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前准备材料,教师准备我国各民族服饰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准备的材料为我国古代以来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PPT展示2组图片。一族为传统藏族服饰与传统苗族服饰;另一组为传统傣族服饰与传统满族服饰。 学生准备的材料:古代至今的春节风俗习惯,包括唐代春节放灯和饰梅花妆、宋代春节燃放爆竹、明代春节拜年送名片、清代春节猜灯迷等传统习俗。现代春节电脑控制放烟花爆竹,网上猜灯迷,网络、电话、短信拜年等习惯。 讨论:

1、通过对比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什么特性?

2、古代春节的风俗习惯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三)继续引导学生,将知识生活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将思考推广到生活中,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在课后在生活中再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对待身边的这些传统文化,让学生汇集各自的心得体会,形成课程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核心是让学生明白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课堂中通过不断发问让学生思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举更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对知识层层深入去思考和理解,使学生能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工作。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思考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是学生所了解的例子,尽量避免将问题情境设置于学生知识和认识的盲区;第二,设置的问题情境时应观察学生的反映,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又加强对学生的思考的引导,使学生能朝着教师设定的方向思考和探讨,避免出现答非所问或者学生思考和讨论出现盲区、盲点的现象;第三,课堂教学活用多媒体的同时也应当适当的加以板书,多媒体播放的速度尽量放慢,配合板书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使学生能层层推进地理解知识。此外课堂才做层面还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如图片展示以外的关于传统文化表现方面的知识应加以准备,做到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保证课堂教学有较高的质量。

推荐第3篇: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

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

这些年来我们很多的学校升格,专科学校升成学院,学院升成大学,所以很多大学随着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系就消失了,都变成了学院,据说我们大学里面有的校长在总结大学改革发展的显著成绩的时候,我们学校全部变成了学院,没“系”了。

所以教育大学改革的发展,一个显著的成绩是中国所有的大学基本上都没“系”了,据说现在全中国还有两所大学有“系”,一个是北京大学,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一个是中山大学,还保存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其他大学全都没“系”,当然这是一个笑话。本人学了七年中国语言文学,但是我觉得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比较起来,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仍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今天我的主题是紧扣时代脉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首先,我介绍一下成都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国学经典诵读在全市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85%,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面达到了百分之百,经典诵读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学生的思想行为我们感觉在不断的发生一些变化,教师的素质在不断的提升,我们这三个阶段大致的时间经历是这样的。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大约是2006至2009年,06年的时候我们市的草堂小学、红牌楼小学、东升小学、玉林中学的附属小学等他们自发的探索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国学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只认识诵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迎诵表演,通过在校内全面开设国学课程,开展国学教研,开发校文教材,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环节,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大约是09—2011年,09年市委市政府发出了诵读国学经典,传统民族精神,提升内蕴风帆,再造成城市风貌的这样一个号召,我们市教育局就印发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行动的实施纲要,并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的教育活动,2010年,我市参加了教育部在苏州举行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仪式,并在大会上作了一个交流,与大家分享。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至今,我们对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不断进行深化。从11年起,我市结合成都丰富的地域文化,重点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给成都留下了104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共104项,我们这些年把这104项有条件的逐步的送进了校园。2011年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了太极、空竹等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和领悟成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给嘉宾介绍一下我们这这些这些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几点做法。一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每年我们在教育经费里面都要预算大约投入两百万专项经费,为全市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国学教材,教育、文化、体育、光新等部门联动形成了推广机制,共同主办经典诵读大学,写经典,画经典,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考评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构建起了市、县、校三级一体的运行机制,各个方面有机配合,逐层推进,为企业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一个工作的机制的保障。

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和教材,在课程中不断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精髓,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弘扬仁义礼信等内容,其中国学启蒙校园教材、小学生国学经典、经典伴着我行等小本教材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2009年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由四川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市的中小学校投入使用,2011年我们还受教育部的委托,编写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诵读诗文淀积职场,2013年我们也与语文出版社合作,编写出了我市中职学校创新的的教材,有语文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三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和活动,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办团队活动开展诵读课,或者利用朝会、午会时间安排课程,保证学生每周诵读经典不少于一个小时,连续举办了三届写经典,话经典的活动,引导全市学生熟悉经典,亲近经典,在第三届活动中一千多所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90%以上,有一千多所学校110多万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共就110万,高中150多万,占全市7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建设一批经典诵读的示范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市已经形成诗歌校园,书法校园,太极校园等特色校园,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国学知识培训,将经典诵读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成立了四级国学研究室,建立以市教科院和四川示大文学院为主的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研讨、交流、指导经典诵读活动持续开展,组织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专题培训,每年开展八百多名国学骨干教师的培训。

第三是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点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有效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这三个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都体现出来了,而爱国、诚信、友善、和谐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我个人觉得这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我们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振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之趋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现代人类文明紧密的结合起来,传递正能量,争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现代共鸣。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要坚持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要主动遵循依法治国的目标,着力推进法治文化、法治校园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物华天宝的四川连带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吟咏数不胜数,自古人才辈出,司马相如、巴金等都是成都人的优秀代表,我们将充分开发经典诗文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川西特色成都魅力的文化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推荐第4篇: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总结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教学和教育能力,我校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从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3.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模式的优质课赛课活动。课题组成员每人都必须参加并参与评价,课堂模式实用且效果较好的给于奖励并在课题组中进行推行。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互联网上内容丰富,学习资料多,只要花一点时间就能获得很多。我们要求教师每周必须上网一次,下载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在弘扬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能力。

5、结合地方教材《国学启蒙》充分让学生学习古代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

活动总结

推荐第5篇: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总结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教学和教育能力,我校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从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

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3.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模式的优质课赛课活动。 课题组成员每人都必须参加并参与评价,课堂模式实用且效果较好的给于奖励并在课题组中进行推行。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互联网上

内容丰富,学习资料多,只要花一点时间就能获得很多。

我们要求教师每周必须上网一次,下载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在弘扬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能力。

5、结合地方教材《国学启蒙》充分让学生学习古代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

推荐第6篇: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 “请”进课堂

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 “请”进课堂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的的会议地点设在济宁孔子国际学校。这里就是济宁孔子国际学校。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在我去济宁学习之前,我在鲁东大学就听过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他说:吟诵作为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已经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却抛弃它,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用西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的文化。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先生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今天的传统吟诵还有最后的一点点,再不挽留,就将基本消失。我们应该让吟诵重新回到课堂,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用中国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在徐建顺老师的吟诵练习课上。徐老师带着我们反复练习不同格律的诗词、教我们给诗进行作曲,争取达到看见字就能唱的目标。在这不断的吟诵中,我才知道以前有多少诗是因为错读而错误的理解了,也终于理解孔子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有人这样读书,所以初看时只觉得新奇,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原来吟诵更能凸显诗歌的内涵和韵味,原来只有通过吟诵才能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情感。 全国学经典教育联盟副会长、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嘉庚先生做了《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校长沈建华则结合学校实际为大家带来《做不一样的教育,让孔子走向国际》的介绍。济宁孔子国际学校的师生还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从专家们的报告中,我体会到: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积极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 在报告中,彭城书院的院长汉风先生还为大家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并从汉字的角度阐发了“教育”、“科学”与“研究”的文化内涵。汉风先生引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只十几个字就把教育的本质说清楚了。用今天的话来讲,教育就是施教者,即老师做示范;受教者,即学生来模仿。“育”,就是引导和培养后代让他持善心,说善言,做好事。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身正为范,正己化人的实践。汉风先生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为世范。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许多诗句已成了国人在生活中互相传诵的语言,并成为做人准则,一代一代地流传。本次学习中,我们共聆听了四节示范课。 读《论语》,话“诚信”——是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教师赵西恒讲的。他从《论语》中有关诚信的语句出发,联系学生身边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学生从交友、教子、社会、经商、治国等方面,提出了“诚信”的重要性。 《笠翁对韵》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5小学陈学军老师讲的。《笠翁对韵》是作者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成的,是从前人们学习写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因为他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一东》中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很适合孩子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扎实。经典美文教学的课堂应该多些诗味,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应该“难得糊涂”,应该追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境界,不必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要轻字词解析,重诵读感悟,从而使课堂多些生趣,多些个性。所以,在教学时,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进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当中,思路清晰、构思巧妙、一举数得。 诵读感悟是提高国学经典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皆是明证。因此,老师把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特点。从这几节的观课中让我体会到:教师应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牢记优良的传统美德。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孔子国际学校。学校以“科学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为校风,以“仁、达、雅、智、信”为校训.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学习、创造、享受”的育人理念,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秉持“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国际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教师是财富、学生是宝贝、家长是朋友”的管理宗旨,短短几年的时间,超前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独特的课程体系日臻完善,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受到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所以“国学底蕴、双语文化、艺术修养”为特色的精品化、国际化学校。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她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在大语文的时空里,我们将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会让我们快乐,语文会让我们聪明,语文会让我们美丽,语文会让我们高尚。

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推荐第7篇: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总结

(2014年——2015年第一学期)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教学和教育能力,我校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从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3.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模式的优质课赛课活动。课题组成员每人都必须参加并参与评价,课堂模式实用且效果较好的给于奖励并在课题组中进行推行。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互联网上内容丰富,学习资料多,只要花一点时间就能获得很多。我们要求教师每周必须上网一次,下载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在弘扬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能力。

5、结合地方教材《国学启蒙》充分让学生学习古代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

推荐第8篇:书法教学进课堂

《书法教学进课堂》 ——外出学习汇报

袁振华

上个星期我去哈市参加了《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学习。在会上省语文教研员为我们解读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写字是普及,书法是提高。我们学校的写字教学大多都是由在座的各位语文老师承担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书法教师,所以摆在我们各位语文老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规范我们的写字课堂与提高我们个人的书法知识与能力。

开学初,在我们小学部的教师群里,梁副校长给我们各位老师共享了几份很好的有关于写字方面的资料,领导就是远见了。但我看了一下大家下载的次数,不多。这几份材料对低年段的初始写字教习和中高年级的纠正不正确的握笔方法都非常有实效。我希望大家回去后能赶快抓紧时间下载并学习一下。

今天我就结合梁副校长共享的材料和本次外出学习的精华与各位老师共享一下。

一、正确的握笔姿势

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个让学生快速掌握握笔方法的小游戏。 首先在执笔的右手或左手点四点记号

第一点:在拇指指尖。第二点:在食指指根骨节凸起处。

第三点:在食指指尖。第四点:在中指第一关节与指甲边垂中间的位置。

《雷氏执笔改善法------记点洗脑式》这个纠正法第一是「记点」,所以「记点」最重要。握笔前让孩子找准这四点,写字时要求用笔杆压住四点记号,其中一点没有接触就错了。 「四点记号」熟习后,进入第二步骤,执笔的手作「手枪形状】

「手枪形状」有五点必须留意:(1)食指要平直。(2)三只辅助手指轻微弯曲,指尖指向自己身体。(3)弯曲距离四厘米。(4)弯曲指尖至拇指位置。(5)三只辅助手指形成三级(参照正确执笔手势图下中指、无名指及尾指)。

(1)用不是执笔的左手或右手拇指和食指指尖拈起笔尖,放在已经作「手枪形状」的中指第一个关节和指甲边垂中间(即第四点记号),以及在食指指根骨节凸起处的位置上(即第二点记号)。现在己经粘住二点记号。注意:由笔尖至中指承托点(即第四点记号)的位置距离约2.5厘米。

(2)拇指及食指成蟹钳形状

3 因为绝大部分的错手是横撘型,它的最大敌人是拇指,把拇指成蟹钳形,即是将拇指指尖(第一点记号)容易粘住笔杆。同时把食指指尖(即笫三点记号)粘住笔杆。现在是不是笔杆己经粘住「四点记号」呢? (3)拇指和食指把笔杆钳合起来,当中指稍用力向上顶,拇指和食指向下压,笔杆便可锁紧。

注意:由笔尖至拇指及食指指尖距离约3厘米。

(4)现在,可以把辅助拿笔的手放开,但假如执笔的手手势仍未达到标准,就不要放开辅助手。

正确的执笔手势是食指前端位置第一关节微微凹下,食指第二关节和拇指关节凸起,由中指承托点至拇指及食指指尖距离约0.5厘米.翻转三指应在同一平面上。现在,检查一下,你做对了吗?

梁副校长还为我们提供了握笔姿势歌、写字姿势的图片等希望大家会后认真学习。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写字时,本子应让学生放在鼻子偏右三分之二处, 5 胳膊肘放在桌子上,左手自然放在本子的中下方,写三行字就把本子推一推。

第二、写字十五法

在本次学习当中我们还学习了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一些书法知识。但我认为收获最大的却是学习第二天听到的四节书法课,其中两节来自哈市桥南小学。哈市桥南小学的书法教育已经走在了我们全省书法教育的前列,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他们书法课的精华部分——写字十五法。我们在指导写字的过程当中,大多数老师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生如何借助田字格或者用一些特定的语言提示学生如何把字写规范写美观。今天的写字十五法就能帮助我们更规范、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好字。

主笔定位

借笔定位

依形定位 主笔突出

笔画串门

疏密匀称 笔画对称

字无双捺

上紧下松 左右看齐

比较两边

半包半露 品头论足

上盖下出

外伸里缩

我们老师还可以以这种形式自己也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方法,尤其是低年段老师要注意在备课时多下点功夫提前备好要教的每一个字的指导方法。

如:教“赵”这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就可以根据字形特点指导学生用到外高里低、外伸里缩这样的口诀。

教“地”这个字可以用到疏密匀称、笔画串门这两个口诀。

6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潜下心来仔细琢磨,一定都会编出更好的写字口诀。最后我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下迎来书法教育的春天,把我们学校的写字教学、书法教学做扎实,真正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推荐第9篇:语文教学中引兴趣进课堂4500字

语文教学中引兴趣进课堂

冀岫

(大同一中

山西大同

037004)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正如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培养、诱导学习兴趣,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听、看、说、读、思、写的能力,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从事教学工作15年以来,我研究并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兴趣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引兴趣进课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兴趣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采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全方位地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利用声学媒体——录音,播放配乐诗歌,配乐文章。比如: 课本中的一些诗词单元,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我都尽量找来有关的教学磁带播放,使学生真正地品味理解诗歌的音乐美,从而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还有一些抒情散文,如朱自清的>,老舍的>,贾平凹的>等等,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效果很好。配合教学,还可以选择音乐、歌曲。如教>,可以播放乐曲>;教>可播入古曲音乐>;教>可播放>;教>可播放贝多芬的>等等。这样做,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发挥音乐对心境的感召力,使学生尽快地理解了诗歌或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2.有效地利用光学媒体——幻灯机投影仪,使学生对自己不熟知的事物有了直观的印象.如在教授>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纺车的形状构造不太清楚,因而对文中所描述的纺线的过程、纺线姿势的理解无从谈起.这时,我利用绘制着纺车图案的幻灯片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文章内容.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利用声像媒体计算机------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及多媒体计算机等语文教学软件,给学生视听两方面的综合信息。这种手段,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语文能力,如我在教读老舍先生的>之前,给学生放映电影录像>,使他们从影片中了解了旧中国的社会背景,人力车夫的悲惨境况以及整个故事的情节,从而更好的把握了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社会、自然环境等。如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我播放了当时的录像,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大榕树上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数量众多的鸟,亲耳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由此把他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绿树鸟语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的意识。 3.此外,我还利用学校同仁的教学软件和自制的软件来配合教学,如在教授《故宫博物院》一文时,运用了我校美术教师贾耀辉制作的三维动画软件>,来突破故宫建筑顺序、建筑艺术等难点,使学生学习难度降低。在讲授抒情散文>时,我自制了教学课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参加校青年教师赛讲,获得了竞赛一等奖。

二、采用主体性、活动性原则,激发学生兴趣,举行以训练听、说、读等能力为主旨的竞赛、活动。1.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培养学生学习说话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环节.中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演讲锻炼机会少,然而求知欲强烈,以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以来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们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由浅入深地时行了三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内容简单,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懂就可以,以培养其胆量.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讲,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演讲内容,如我的家庭成员,包括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自我介绍、我的童年等.不仅使学生得以锻炼,而且加深同学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积累了经验,鼓足了信心.第二阶段的内容时是讲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把故事讲清楚,而且要有表情.学生们选出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讲给同学听.内容有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科幻故事、好人好事等.在第二次演讲中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以各自的特色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第三阶段演讲内容是为了配合议论文教学,内容是“我最喜爱的名言”和“我的人生信条”等,重点要求学生思路清晰,论据全面,理由充公。这次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分钟演讲法,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融趣味性、知识性、思维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做法,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深受学生欢迎。 2.利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三单元是读报单元,教学要求了解读报常识,学习读报。如果单纯去讲去背,难免枯燥乏味,我决定开展知识竞赛。首先,我布置学生自读本单元,并找来种报纸对照学习;其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集体解疑;最后,采用电视台知识竞赛节目的形式组队比赛。这种教法的改变,换来的是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竞赛结束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读报的基本知识,而且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学习完诗歌单元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 形成,我适时地在旁“煽风点火”,使得双方队员个个磨拳擦掌,当场出现的好诗、好句、好词,我翘起大拇指以示夸奖,两队的比分紧挨着向上窜,离下课还剩五分钟时,有的同学唯恐我看不见他举手,擅自起立朗诵自己的创作,后来竟出现几个同学一起站起来争的情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查字典、硬笔书法、手抄报等各种竞赛,把活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采用课内表演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课本的许多文章,故事曲折,矛盾冲突激烈,适合学生表演。我引导学生把文章改成课本剧来表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讲授《皇帝的新装》后,我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同学们在充分理解文章人物、把握作品的时代特色后,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增添了许多语言和细节,准备了许多道具,在表演中也非常生动、形象、逼真,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在笑声中重温了故事情节,把握了人物性格,进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就请两位同学在课堂上表演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的情节。两位同学演得细致入微,下面的同学看得津津有味,所有的同学都融入了课文痛快淋漓的情节之中。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采用了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4.实施“小先生”的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

在初一刚开学,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准备资料本,每天都有目的地进行课外知识的摘抄和剪贴,精彩部分还要求学生背会。当有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充分利用手头上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登台讲课。例如讲授〈〈木兰诗〉〉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当“小先生”,自己上台讲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先讲〈〈木兰诗〉〉产生的背景,然后对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对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作了重点分析,讲得有条有理。当他们讲完后,其他学生针对其中失误提出质询。同学们提问十分踊跃,切中要害,讲课的学生施展浑身解数,对答如流,妙语连珠,博得阵阵掌声。

另外,说明文〈〈苏州园林〉〉〈〈从宜宾到重庆〉〉〈〈故宫博物院〉〉等文章,我采用了让学生做导游,配合录像、软件编写解说词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具体解说每一重点局部的位置、特点以及有关资料。学生由过去曾听导游解说变为自己为别人解说,角色的转换,顿生新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先生”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而且知识的吸收量远大于老师满堂灌的被动学习,使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5)采用亲手制作法,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具体实物,引导学生制作实物,并用于教学中,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板》一文,既有活板印刷的程序介绍,又有活字制版的方法介绍。初读课文以后,我们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学习制作字印,再用沙子代替纸灰等物,学习制版,把诉之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实物,这是表达形式的转换,也是激发兴趣的途径,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捕鸟工具和《小橘灯》中小橘灯的制作也都可以这样制作实物用于课堂教学。

三、贯彻创造性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精确性、独创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进行了写作的迁移训练。学习说明文《谈笑》后,进行了题目为〈〈谈哭〉〉〈〈谈吃〉〉的访写训练,目的是积累“哭”“吃”等意思的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学习〈〈变色龙〉〉〈〈皇帝的新装〉〉后,进行了故事情节的叙写。在力求把握原著的主题思想基础上培养学生大胆想像和写作的能力。学习《寓言三则》《盘古开天辟地》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日常生活小事和自然场景中发掘出宝藏,学写寓言、神话。许多同学动脑筋、查资料,写出了出色的寓言、神话故事,同时对故事的深刻哲理,得到了认识。

我还带学生走进自然,观察生活。带他们亲自领略春的风采,要求他们注意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来感受、把握春雨的特点。成功写出了以《春雨》为题的小作文;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养的小动物的外貌、习性、用途,写出说明文。

此外,我平时还采用“一日一记”: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并在日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日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采用“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写作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丰富了想像力,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造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习中如果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使学生在一种活跃、舒畅、欢快的心里支配下,让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寓学于乐,寓学于趣,那么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就会在跃跃欲试的“冒险”中爆发出来。因此,要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作者通讯:山西大同市一中;邮编:037004) 参考文献:

1、玄爱玲:《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五种开讲方式》(《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6期。

2、林枫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概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3、安焕晓:《素质教育探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推荐第10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按照工作计划,我校语文课题组顺利进行了第

一、二阶段的研究,围绕我们确定阶段总结的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组织了系列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一、实验情况综述

1、动员发动情况。

课题组组建后,向实验教师传达课题设计的背景与意图,传达全国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带领各实验教师根据年段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和方案。

2、选好文本,以文本为抓手展开传统文化学习。

文化传承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学生学习以阅读为主要方式。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我们选择了

一、二年级以《三字经》、

三、四年级以“经典诗文”、

五、六年级以“经典文章及名著”等作为学习材料,学习一些简短的文言文。以 “诚信”“美德”“志向”“人格”“智慧”等主题为切入点,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适合传统 文化学习,同时配合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及拓展。一方面训练了文言知识基本功,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在本学年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五单元就是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我让学生去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不仅在课文教学和口语交际中实施了,习作时还让学生动笔写了。而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向全校同学介绍传统节日和“有趣的汉字”。

(1)开展了全校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2)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了校“书香飘飘,伴我成长”读书活动

二、实验效果分析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自从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后,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一些课外阅读用的文言短文,不少学生稍经点拨便可以顺利翻译出来,一次次活动推动着他们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

2、学生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带给他们空前的充实感;充实又使他们体验着生命的幸福状态。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经历,为年轻人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名著与现实的相互映射,使同学们增添了一份以古观今、知人论世的使命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由于课业负担等原因,不少同学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与实践任务,也有个别同学欲打退堂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渐渐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评比表彰,激发他们的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由于学习以阅读为主,而阅读又以文言学习为主,学生难免有畏难情绪,加之教师的辅导不能及时有效地跟上,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也影响到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下一步工作中,要尽量多地组织一些学习指导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和趣味游艺活动,调整和舒缓情绪,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立体的全方位的接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靖边六小语文课题组 2011年12月26日

第11篇:竖笛教学反思 竖笛进课堂

竖笛教学反思

竖笛进课堂,它有助于学生掌握音值、节奏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有助于解

决学生唱歌时的音准问题。

通过十周的竖笛教学,发现一些问题并解决了问题:

1、吹出“怪音”、“尖音”。这主要是按音孔不严造成的。按严孔,要注意两点:A按孔时要用手指前端柔软的多肉处,不要用关节部位。否则就会产生“怪音”、“尖音”。B按孔的手指要自然放松。离开音孔时,距离不要太远,刚刚离开即可。

2、气息运用得不好。相差八度的两个音(6与6)往往混淆,吹成一个音。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吹法掌握得不好。我详细讲解和示范,告诉学生注意两点:A吹奏“5-4”这组音时,要用“缓吹法”。吹奏时,口腔为圆形,唇部肌肉放松,不太用力,“口风”徐缓,轻轻地吹,发出浑厚而结实的音。B吹奏“5-3”这组音时,要用“急吹法”(即:超吹法),口腔为扁狭形,唇部肌肉收缩,嘴角向两边拉,“口风”急而有力,发出清脆而明亮的音。

3、能力水平上的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能力水平上的分化。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好的方法是:A、对接受慢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迅速进步。B、对优秀的学生“加小灶”,指导他们向有难度的曲子进攻,并给他们在众多同学面前表演的机会,既锻炼了自己,又超导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C、在学生中组织“一帮一”的活动,让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

竖笛教学是音乐课器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演奏技巧,提高了整体音乐素质,而且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欢乐和美的享受。

第12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海南侨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探讨,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出于这种既自豪,又担心的心情,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论题。经市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我们随后启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中既有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又有普通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内容之广泛,内蕴之丰厚,非本次课题研究所能尽到。于是经过商讨,界定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适合高中生理解,不甚艰深的内容上,比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一些浅近易懂的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我们将这些内容与常规教学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做到灵活、恰当、充满趣味性与深刻性,争取带给学生反思与进取。力图将课题的实施和推进过程,化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预设目标:提高学生语文修养促使教师树大语文教学观

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而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作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作品的学习设定有这样的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它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本次课题研究主要依托学生阅读与写作训练,力图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传统、感受传统、理解传统;进而使学生扩展到身边的传统,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当中体现出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文品格;激发和培养爱国情怀,倡导真、善、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品格。

3、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进一步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进一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语文教科研的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四、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这次课题研究,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以我们使用了相应的多种研究方法探究课题进程。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首先使用了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然后使用定量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归类与分析。此外,我们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测验、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以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第一手资料。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和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识等进行了全面梳理。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我们充分利用问卷分析结果,针对学生基础状况、抓住学生兴趣点、突破学生薄弱面做出对策,寻找恰当切入口,构筑相关知识系统。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利用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还针对他们的兴趣进行了一些讲座,比如“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西游记》的兴趣阅读指导”等等。这些讲座有课题组老师自己准备的,也有的是请组外老师进行的,这些讲座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4、经验总结法。我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三大步骤研究贯穿新课标理念。

1、前期探索阶段(2006.9——2006.11) 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构思课题,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1)2006.9——2007.2,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和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摸清了学生在文言知识方面掌握的程度,并与高中的文言学习进行有效衔接,以保证在高中的文言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2006.9——2006.11,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08届学生中进行“关于中国古典文化学习情况的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这为接下来的课题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题实施阶段(2007.7—2009.7)

在此过程中,我们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

(1)2007.2——2007.7,对“人教高中选修文言现象及诗歌鉴赏方法”进行整理,以确保在高二选修课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效渗透进去。

(2)2007.9——2007.12,通过两轮语文知识竞赛,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3)2007.9——2008.7,在高二古文学方面选修课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古代文化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金庸作品中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李白的月亮‟讲座”,“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讲座”等等,极大调动了学生了解传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2008.9——2008.12,在高考复习的文言文复习环节,继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也活跃了高三的学习。同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09.1.—12

在这一阶段,我们重在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整理,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开发教学资源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们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点体会,那就是在常规教学中、在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从传统文学阅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开发各类教学资源,让学生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1、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实在实施手段上并非难事,课题组认为,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很多都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比较随意。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专门安排一课,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我们就尝试过在各节假日前后利用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这些节假日的相关传说与习俗。方法也可以很多样,比如把传统风俗的来历、习俗内容、相关的神话传说进行详细介绍;或者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整个过程;或者让学生回到老家考察家乡习俗,并写出考察报告等等。很多学生反映,原来对一些习俗视而不见,通过老师的引导,他们开始发现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原来是各有窍门的。他们觉得这很有趣,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则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高三则结合高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 (2)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作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有情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3)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各种异同,明白了当今文化的源头,甚至于自主去了解一些文化思想的流变。我们承认,学生们并没有形成什么很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这一探究过程还是给了学生很多收获,他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开始懂得从文化层面、历史渊源的角度去寻求答案,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角度进而变得宽广和深远,心胸也变得宽广很多。我们认为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极有好处的。

七、课题研究成绩及反思: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三年来,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并付诸实践,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大赛中,我组的丁僖老师取得了一等奖。 由于缺乏经验,三年的实验时间在摸索中度过,很多事情事先设想得很好,但在实施中难免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民俗调查报告时,事先准备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实例加以借鉴,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从何下手。在指导学生总结文学作品中的传统精神与现象时,也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等等。但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以后可以做得更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这一时实验课题的内容,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这次试验课题的指引下,我们将更奋然而前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七、结论与思考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子课题《传统文化与读写教学相结合》即《根植传统文化 落脚语文教学》的研究,养成了师生亲近、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培养了师生阅读、读好书的习惯,锻炼了师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邃,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虽然课题申请结题,但我们的研究、实践永无结束!

第13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文化与语文教学

白山小学苏秀琼

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濡染,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不仅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第14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2012年度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今天的国际上学习汉语热的背景下,作为我们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要让传统美的文化精髓世代相传,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国学教育的优势,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秉承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完成我校课题《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二阶段计划。

二、年度目标:

本学年度重点让学生利用平时积累中华民谣,俗语、谚语、佳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以及与民俗、节日相关的故事、神话传说、词语名句,让学生记住民俗节日、民俗文化。同时,让这些学习积累成为一种习惯,渗透于日常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三、实施办法:

1、利用每天两操集合时3分钟时间,让学生积累、诵读民谣、谚语、俗语、诗词名句。

2、印发购买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推荐《民俗节日故事》、《传统节日》、《各地民俗》等书目。让学生学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累词语信息。

3、在每种传统节日来临前,利用电子屏、专栏、墙报和广播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传统节日,并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积累有关传统节日民俗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知民俗、懂民俗、爱民俗,过传统节日”。

4、利用文学社,校报刊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定期举办谈民俗,议传统,爱中华活动。

5、每节语文课预备时间学生背诵1-2分钟相关民俗的俗语、名言、谚语等基础知识。

6、以语文组为单位,看站故事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

四、任务分工:

1、课题组成员学年度任务布置、督促、落实

——

张利军

2、课题计划、实施方案、安排、活动记录

——

谢招军

3、名言、谚语、俗语的搜集和诵读安排

——

4、各班语文课代表、领诵者的培训和指导

——

柳建香

5、地方民俗、故事的搜集、专题讲座

——

曹瑞宁

6、各类活动方案、实施

——

汪慧玲

7、文学社、报刊材料的编排,征稿,审核

——

边雍蓉

五、各月份工作安排:

1、2月份组织春节故事会、春联比赛,以班为单位举办春节联欢会。

3、4月份组织清明节扫墓和谚语、俗语诵读比赛

5、6月份举办传统节日故事会和端午节知识竞赛

7、8月份举办以“乞巧节“为话题的作文竞赛和本学期活动总结

9、10月份下学期课题活动安排和中秋知识竞赛

11、12月份举办腊八节专栏、墙报比赛和本年度中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让民俗走进课堂》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校课题组工作按计划有效完成,总结如下:

1、传统节日回归校园,民俗文化渗透于生活之中

每月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学校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专栏、条幅等多种方式来营造节日气氛,弘扬传统文化。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潜移默化的懂得了许多传统习俗、文化,学到了相关知识。这种做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提升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2、谚语、俗语背诵娴熟,名言警句运用得手

利用两操和课前预备时间积累背诵,让许多学生爱上了语文,学活了生活,提升了品味。更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语文课和平时生活中名言警句运用自如。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3、听故事,讲神话,说典故,议传统成为一种习惯

在平时节日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开始关注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为了能够知道相关知识学生开始自觉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做积累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素材。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语文课堂内容丰富,地方文化,民俗知识在课堂上异彩纷呈。

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节日、民俗等,学生利用动手、活动、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利用包粽子、包饺子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利用写对联,诵佳句等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这些活动将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5、立体的弘扬了中华传统,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认真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和语文基础知识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好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开始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开始喜爱自己的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更让学生深深的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自身民族精神的源泉。同时,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了,学生主动学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便主动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总之,通过本学年的活动,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节日之中。民俗言语积累贯穿于每一天的活动之中。传统习俗、地方文化已嵌入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利于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15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写字如何抓起

——姜叶 有人说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写字次之。可我认为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不但与识字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级学生一开始识字,我就培养他们的写字能力,努力使其写的字符合大纲要求。在教学中,我主要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一、根据儿童心理逐步培养写字兴趣

汉字是四方体,从结构上讲它分为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几大类。如左右结构类又分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也有好几种类型。因此,要写好汉字需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写字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教学生写好字,就必须针对少年儿童心理,培养写字兴趣。

二、根据儿童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年级小学生上课一是缺乏耐心,二是喜欢表扬,三是好奇,有尝试精神。我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1 1.精讲少写。一年级的课文短,生字少,笔画简单。我采用图片、卡片相结合,帮助学生识字,卡片帮助学生认清字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各笔画的名称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为写字打基础。少学,一节课一般学六个生字。少写,每个生字书写二遍。第一遍是由感性认识到实践,第二遍是巩固练习。写字时老师先讲解写字时的运笔技巧。如:横平竖直,点要斜;写“撇”时落笔重,收笔轻,起顿一下再轻抬笔;写“捺”时落笔轻,顿笔轻轻抬起笔尖。这样做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认识,为学生独立书写打好基础。

2.搞临摹。我把生字书写在纸上,每天让学生按照生字表上的字体临摹50个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班学生书写体大致相同,这个时候,学生就可离开字帖,独立书写。

3.选优表扬,通过天天练习书写,一年级小学生也能写出较好的字。这时候,我就开评比活动,每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每次评出上中下三等,好的表扬,进步的加以鼓励,差的进行个别指导。有时让其他老师帮助选出好的贴在班报上,发给一朵小红花表示鼓励,连续三次者发给奖品,激发学生的写字积极性。

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全班学生对写字都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学生家长为孩子买了字帖,家长支持,学生写字劲头就更足了,有的学生每天早晨练字,晚上练字。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刻苦 2 练字的好局面,写字水平提高很快。本班举行写字比赛,很多同学取得了好成绩。

第16篇: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科目:传统文化 班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 薛岩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对基本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粗心问题严重 ,导致失分较多 ,通过一学期的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提高。总体来看,差生进步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情况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思想教育目标完成情况

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文化知识,从背诗中培养学生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背诗的热情,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美,受到情感与知识的熏陶。

学生期末测评情况分析

通过测评发现学生诵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初步掌握了诗词诵读的韵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是背诵力度不够。

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⑴ 主动权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朗读。

⑵ 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⑶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要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才精当讲解。

⑷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⑸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背诵的要求不够,学生朗读熟练后应该熟读成诵,更有利于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2、课上学生的个性表达不够,教师传授的痕迹还是重了些。

今后教学工作努力方向

加强业务学习,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2、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

3、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滨城区梁才办事处第八小学

第17篇:故事进课堂

讲故事恰到好处

罗秀宣

20

12、

10、11

讲故事恰到好处

每个学生都喜欢故事,每当听说要讲故事,孩子们都眼睛发亮。故事,它太有吸引力了,能让孩子们扑腾的心立刻安静下来;故事,它有魔力,它能让孩子的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故事,它娓娓道来,曲折而动听,它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轻易之间接受了深刻的道理……所以,故事进课堂,是一项多么有效而又值得推崇的教学手段呀!

我们语文教学,每节课有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如何让故事发挥其作用极大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而又不耽误语文教学,是我始终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讲故事讲到恰到好处。

一、故事选材有利于教学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故事就要选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故事多如牛毛,不是随手拈来讲就可以。所以我每节课讲故事都要选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比如,有关友情的课文,我就选朋友之间的友情故事;有关环保友情的课文,我就选环保故事;有关爱国的课文,我就选爱国人士的爱国故事……甚至再缩小故事范围,让故事更经典,更与课文深度密切相关。比如,我在讲《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我没有只局限于与环保故事,而讲了与课文深度相关的内容:人类探索星球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讲《少年润土》,讲鲁迅总的感人故事,促进课文的感性认识……总之,找课文相关的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精选更贴切的内容,包括故事的长短,故事的曲折动听否,学生是否喜欢等。

二、讲故事时机得当 (1)课前适时讲故事。课前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学生刚从课间回到课堂,心还没有完全静下来,没有回归到课堂。讲故事,无疑是很好的手段,能让学生静下来。学生听得有趣,听高兴了就更有兴趣学下去了。因此我们很多时候就可以在课前讲。有的开头讲故事留下结尾不讲,等上完再回答,设置悬念,也是检验讲课的效果。课前故事例子非常多,不在一一列举。 (2)课中适时讲故事

课中适时讲故事,往往可以用简短的故事渲染气氛,重点强调主题。比如《一夜的工作》,当讲到周总理一夜辛苦的工作时,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讲周总理的为国为民的故事。学生受到了感染,感受到了总理的劳累和简朴,突出主题。

也可以在可中学生枯燥或困乏时讲故事,激活学生大脑皮层。比如:当讲评到辨析组词:“惭”和“渐”的时候,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学生,老师让他起来念课文,他平时识字不认真,把“惭愧”一词读成了“渐鬼”,合起来,整句话就是:“我很渐(见)鬼。”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真是见鬼喽。”所以,咱们识字一定要认真,可别像这位小同学那样犯了见鬼的毛病哟。 我发现,孩子们听这些故事特别专注,听完之后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一扫枯燥讲解所带来的疲倦。于是,我又乘机说教:“今天笑别人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但是你若识字、写字不认真,他日被笑的可能就是你了。那时的滋味可不好受哟。”他们听了频频点头。也许这样的故事不但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印在他们的小脑瓜中,时时提醒他们识字认真、写字认真! (3)结尾讲故事深化或升华主旨或拓展延伸;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不一定是最好的例子。相关的故事很多,更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于是通过讲更生动的短故事,更能突出或升华主题。学生更觉得新鲜,教学更有效果。还有很多故事想让学生继续去读,用一个故事做引子,讲故事无疑是调动学生拓展延伸阅读的最好例子。

总之,不失时机、娓娓动听的讲述故事,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讲故事有技巧

讲故事,顾名思义,一定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讲故事技巧很多。我只想说 自己感受深的一点:首先要绘声绘色地讲。或唱或跳或闹,或声高声低,或调长或短,应该模拟得惟妙惟肖,学生才能进入场景,听得如痴如醉。

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心讲故事,就会让故事在课堂开花,成为课堂中的一抹亮色。

罗秀宣 20

12、

10、11

第18篇:法制教育进课堂

法制教育进课堂,法制伴我健康成长

增长学生安全知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营造一个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三月二十日下午,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请律师事务所明星律师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明星律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案例,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对学生应有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卫生习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这次讲座,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明白了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怎样预防犯罪。此次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增长学生安全知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懂得了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应该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

郧西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2014.3.20

第19篇:法律进课堂

“法律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实施《南部县依法治县刚要》《南部县“六五”普法规划》和贯彻落实好县委关于建设“平安南部”的总体部署,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巩固我县社会政治稳定的打好局面。现就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社社会”为主题,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坚持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位目标,一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法治进学校”的活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法律进学校”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直觉性,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为全面推进我县法治化进程尊定坚实基础。

三、任务内容 全县各中学五年级以上学生都要法治知识学习教育。每年的法制教育学习时间,除《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时间外应不少于每周一节课。

学校法治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课程标准规定的法律学习内容以及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青少年学法守则》。

四、方法措施

1、为保证“法律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特成立我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土旦才让

副组长:马占林、王海萍

各组员:东智加、王进珍、多杰卓玛、扎西措、各班主任。 由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2、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与培训工作。“六五”普法期间,力争实现100%中小学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年内采取集中授课、辅导讲座、普法测试、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行轮训,不断完善学校学法的领导体制,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能力和水平。

3、以服务师生、贴近青少年生活为原则,采取课堂教育和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青少年学生学法的落实。一方面,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宣传日、宣传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特定时间,增强“法律进校园”的覆盖面和感染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学法用法。通过举办法制文艺演出、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法制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普法电教片、座谈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

5、结合“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为了明天”工程等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加强

对学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指导,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6、以创建民主法治学校为载体,加强学校法治化管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7、建立学校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制。

五、工作安排

1、一场法制教育报告会。学校领导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为本校全体教职工集中作一场法制教育报告。

2、一堂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结合学校政教处安排的十月主题班会,组织学校和家长积极参与,采取互动讨论等方式开展主题班会。

3、一节法制教育宣传页。针对我校学生特点,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法制宣传页(宣传资料,以“11.9”消防日,草原防火安全为主),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4、一节法制教育课。学校领导、法制课教师、班主任分年级或到每一个班,采取以案说法等方式上好秋季法制教育第一课。

5、一节法制教育普法电教片。利用“12.4”普法日,由班主任确定主题,让学生观看一次普法电教片。

六、实施步骤

全县“法律进课堂”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0月11日至10月20日)

重点工作:一是制定规划。结合各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法律进学校”实施方案。二是动员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对“法律进课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10月21日至11月20日) 重点工作:在组织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成效的手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21日至12月30日) 工作重点:县直各中小学校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县治县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对县直个中小学校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其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记入考核档案。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学校”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加大推进力度,开展好此项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学校作为?“法律进学校”的具体实施单位,要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责任机制,做到领导有力、职责明晰、规范有序。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运作,整体推进。

(二)制定计划,抓好落实。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制定“法律进学校”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落实,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将“法律进学校”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指导,树立典型。学校要对“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强检查指导,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要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并及时上报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学校安全科。

2014年10月15日

第20篇:书法进课堂

“书法进课堂”毛笔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孙伯镇中心小学-------崔良

1、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法课不要忙于动笔,第一要做好“物质”准备,笔墨纸张的选用质量要上成,尤其是毛笔、纸张的选用对学生写好字至关重要,劣质的笔墨写不出好的字,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练字积极性;第二物质准备要齐全,笔、墨、纸、毛毡、镇尺、书法桌椅要尽量齐全。

2、习字时,小学生往往无视田字格或米字格的存在,写字时不管不顾,要提醒学生重视田字格或米字格的存在,懂得田字格或米字格的定位作用。

3、动笔前要认真“读帖”。“读贴”,即对字进行观察、揣摩。“读”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但重要的是“授之以法”,使学生能对字的造型予以初步的观察、分析、领会。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去“读”,首先对字要有一个总的印象,是长是扁,是大是小,然后由整体到部分,分析字的偏旁结构,笔顺笔划的长短、粗细,乃至每个笔划起、运、收笔的占格位置或角度;最后总起来重新发现字的突出特点或容易偏差的地方,真正做到“目视,指划,心记。”

4、描红练习时,先看准笔形和记住笔路,然后一笔写成,不可中途停笔。写前也可用手指作“书空”练习,以便对运笔的轻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数。写时要动脑,一定要把描红练习中所体验的“手感”,加以强化,形成实际的书写能力。

5、“摹”,即印字。用透明程度较好的白纸覆盖在范字或字模上仔细描写,好比手把手教字,摹写的字型与所用的田字格或毛笔练习用的米字格相配套,大小相合,力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沉心静气,求质求量,手摹心记。

6、“临”,即照着去写,应包括临帖和背帖两个步骤。临帖,这里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即由帖上的字通过自己的眼、手、心,变成努力所接近的帖上的字,但只有在“读全、读准、读熟”、并有一定时间摹写训练的基础上,写得才越像,效果才越好,掌握得才越快。“临”时应注意做到:临与写的大小相当,字占田字格以八分满为宜;先整体后部分;自查自纠,对比校正,养成习惯。

7、练字数量,宁精勿滥,笔画应准确,结构合理得体,反复性训练,方式方法力求灵活,并做到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主,也要突出对领会接受较快、感受力较为敏锐的学生的重点培养。

8、用“欣赏、夸奖、鼓励”的方式“评”,面对全体同学进行评点,指出得失,示范正确写法,做到以点带面,也可以在投影上书写,学生先看后写,而后师生共同评议,让学生能积极地思考,热情地参与,并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做到活学活用。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