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六下数学信息化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0 08:33:10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六下数学教学反思[材料]

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较正负数大小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我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通过数形

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的时候我觉得下面 两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是,表示正数时为什么要从左往右看,而表示负数时为什么要 从右往左看。(这一问题可以联系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来理解),二是,“+2和—2 哪个数大?”这一问题不应仅停留在对数轴的直接观察之上,我在教学中联系生活的实际 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对这一客观的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提高知识的活力。有利于学生 形成正确的数感。

折扣教学反思:反思这节课的教学, 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以逛商场为整节课的主线,脉络清晰,不会给学生和听课者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例题的设计,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2、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率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两组不同的学具: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就不是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

V圆锥=1/3圆柱=1/3Sh

(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²h

(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²h (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²h (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提供的是两组不同的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 教学反思

解比例教学反思:

1、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

2、化繁难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

3、成功地运用了“三个为主”数学教学思想,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困惑时,适时进行引导,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了小结,实现了精讲多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

4、尽最大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基本练习让学困生进行反馈,实现“四个优先”;提高题让优生进行探究解决,这大在激发了优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明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还是源自于数学内容的本身。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联想、观察、讨论、类推、验证中总结了正比例的意义,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学生对正比例过程的描述,还是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系统比较与认识,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足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体验数学,享受成功,找到学数学自信是老师努力探索的境界,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直观展示(课件),让学生理解“杯子是相同的”真正含义,从而探究变化规律。探究过程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由于学生刚接触成正比例,因此对其意义表达不完整,为了化难为易,我采取的填充式,建立一个表达的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是理想的,但在练习中,特别是一些意思不明显的题目,学生不假思索做出判断的比较多,如:“圆的面积和半径成不成正比例?”很多学生每通过分析,半径是可变量(不一定)。针对这种情况,打算安排一节练习课,练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要求他们要把两个量的等量关系写出来,再作分析比值是否一定,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练习,学生对正比例掌握是比较理想的。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 :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研究数量关系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定义,一种新的内在关系的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解决问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训练过的,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分析,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以达到渗透难点的目的。

2、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生活,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做到对概念有着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进行“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个实例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合作、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的数学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推荐第2篇: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数学第91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部分学生有结果,部分学生难以数出)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数学思考)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经历过程 (1)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好吧。

(2)师:2个点可以连几条线段?(生:1条线段)3个点呢?(出示探索卡一)师:按照我们前面的要求,每两个点之间连线,在探索卡上,先连一连,再填一填,最后别忘了思考:发现了什么?下面同桌两个合作,一位同学负责连和填,另一位同学也一起思考,检查,最后说一说各自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同桌合作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个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发现规律

(1)全班一起反馈:2个点,1条;3个点,3条(一起数);4个点,6条(一起数);5个点,10条(师:5个点,刚才好几组同学连的时候总会少了几条,你们谁有好办法,帮帮他们)。

师:这张表格后面还有3个空格,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把它填好了,你们是怎么填出来?(展示学生结果,并请学生解释:怎么填的?)

(2)师:那要是20个点呢?(生:1开始加一直加到19)80个点呢?(1开始加一直加到79) (3)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规律非常好,陈老师有个问题,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像刚才20个点就是1开始加加到19呢,不是20呢?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探索卡二,(多媒体出示),点数1,线段数0;点数2,线段数1;点数3,线段数?(生:3)哪3条?(生:C和A连一条,C和B连一条,一共3条)对,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条;(再出现一个点),第几个点了,(第4个点),原来已经有3条了,多了一个点后,应该增加几条呢?(生:3条)哪3条?(生:„)因此,1加2还要加几呢?(加3)5个点呢,加到几?(加到4)为什么不加5呢?(生:原来有4个点,第5个点只能和原来的4个点连,所以加4),那20个点呢?(加到19)当我们点上第20个点的时候,原来已经有几个点了?(生:19个点)所以,第20个点可以与谁相连?(19个点),因此,只要加到19。那如果是100个点呢?1000个呢?A个?

(5)师:看来这个难题已经被大家解决了,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的?(生:化多为少,化难为易,(板书:多——少,难——易)从易到难,举一些例子,找到规律(板书:举例子

找规律))如果以后现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办?(生:由易到难),对从易到难,举例子,找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个数学思考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难题。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再次探索

(1)师:像这样摆1000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同时媒体出示)知道的请举手。看来有点难了,不过没事,我们刚才已经学了什么方法了?(生:从易到难,举例子,找规律)对,我们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1000个不会,我们就从1个开始,然后2个,再3个„„,你可以画图,也可以列表,也可以列算式,看看谁最会思考。(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业)

(2)反馈:(学生可能会出现,举例,列表,画图,列算式的方法。1000×3+1=3001)每一种方法,都请学生来解释理由。

师:看来大家都用了不同的办法来解决了这题。但不管哪种方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从易到难,找规律)

4、师:看来这两题都没有难倒大家。我们再来挑战一题好不好? (1)媒体出示:一个20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你们知道吗?(„)看来有人已经知道了,有些同学觉得有点难,那20条边太多了,我们可以从几边开始研究?(生:3条边)3条边什么图形?你们知道它的内角和吗?然后,再4边形,(多媒体)你们知道它的内角和吗?(生:360度)为什么360度?(生: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那5边形呢,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6边形呢?(通过多媒体来分一分)你们会算他们的内角和吗?好,大家试一试,然后看看能不能找到规律,再算出20边形的内角和?

(2)反馈。(生:(20-2)×180度=3240(度),师:20-2表示什么意思?) 师:20边形的内角和你们都知道,50边形会不会,算式怎么列?N边形呢?(媒体出示)

5、练习(机动)。把一个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100条直线最多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分成多少个部分呢?

[设计意图:应用这节课学到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三、全课小结,内化认知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非常好,谁来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从简单着手,举例子,找规律,找到解决的办法)

师:对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这样一个数学思考方法,希望大家以后的学习中能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最后,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里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设计意图:全课小节,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推荐第3篇:六下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猜测验证的推理过程,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1、采用枚举法,让学生把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里,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学生经历探究得出至少数=商+1。

3、注重引导提升,深化操练。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讨商大于1的情况。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抽屉原理的一般性的结论。

4、巩固探究,注重引导提升。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后,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随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抽取扑克牌游戏,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6.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推荐第4篇:六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池南区九年制学校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任教毕业班的课,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一学期来,我努力强化自身业务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不懈努力,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备好课”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二、“上好课” 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课堂,过去我们有一种提法是“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其实到如今仍然适用。要达到这个要求,老师就要具备如下三个要素。

要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老师的课堂应变和驾驭的能力相当重要。上课的内容丰富、充实,老师的教态自然,课型多样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体,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要有健康充沛的精力。课堂教学的气氛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师生互动的课堂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场所,老师健康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使学生更轻易地进入到角色中去,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我感受很深。有时因为心情不好或者学生发生意外等情况时,我情绪低落,整个课堂就十分沉闷,教学效果明显不理想;而当我情绪好时,教学语言生动、语气抑扬顿挫,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极好。

三要有足够坚强的爱心。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还会发生一些矛盾纠纷或者违纪的现象,会造成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冲击。如果对这些学生给予冷眼或者严厉的批评,都会造成他们的反叛情绪,后果可能是他们更加不爱学习。因此,给学生以爱心就尤其重要。针对学习上的差生,我制定了具体的辅优补差计划;对上课违纪的现象,我采取引导和关心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对待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效果。

三、“及时反馈”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

课本上的知识要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巩固,那么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必不可少,老师就要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获取及时的反馈信息的途径是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适时的家访工作和适当的课外训练。

一要及时批改学生作业。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从作业中老师能够发现很多的问题。我认真地批改作业,有时一套作业要

批改两三个小时,以其从中总结一些课堂教学中的纰漏。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坚持采用详批,并总是给予肯定的评语,鼓励学生经常练笔。

二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语文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是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协助,比如学生在家里的预习和复习、一些应背诵名篇名段等。家访的力度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搞好语文的教学。我经常采用电话家访的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适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情况,和请求家长给予帮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要适当组织课外训练。语文是语言,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组织学生多读,采取多种方式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我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读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了解学生的一些不足。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四、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

这学期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把鼓励学生读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朗诵比赛、读书竞赛等形式激发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活动的趣味性越强,读书就越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升初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2013年7月10日

推荐第5篇:六下数学复习计划

永安小学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复习计划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每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能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小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习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习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26个课时进行整理复习。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26个课时的内容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习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比和比例,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二部分重点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三部分重点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包括统计表、统计图,以及数据的处理技能,可能性的大小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习实践与综合应用。它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实践性、问题性、综合性或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习,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总复习目标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转化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

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习,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复习重点:

1、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2、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3、几何形体知识。

4、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复习难点:

1、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2、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3、准确的进行计算。

五、策略与措施

1、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益。

2、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编排体系及意图,把握单元、期末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4、按照教材总复习的编排,分块分课时复习,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回顾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力求比较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查漏补缺。

5、适当组织一些综合性练习,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缺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帮活动,帮助这些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

7、认真上好课,向课堂要质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

8、教材总复习拟安排26-30课时,力争在5月底到六月初完成;接下来做好一定量的综合性练习或针对性练习。

9、每复习一个单元,进行质量检测,实行单元过关。

六、注意的问题

1、注重“基础”,加强沟通。

在分知识点复习时,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做到“应知应会”。有关的知识点需要记忆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某一知识点如和其它知识有联系的,引导学生加以联系和沟通,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多作比较,加以区别。

2、培养能力,关注“素养”。

复习时引导学生在“会”字上下功夫。如:四则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作图与解答图形题、分析解答应用题等。在实际操作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空间观念、灵活思维等数学“素养”的形成。

3、启发自觉,注重策略。

复习过程中着力调动学生自觉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复习。引导学生探讨复习策略,讲求复习方法和实效。如:分知识点归类复习的方法、沟通性复习方法、一题多思复习方法、互助检测性复习方法等。

4、加强反馈,关注差异。

复习中注意重点反馈信息,抓住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问题,重点强化复习。尤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作业,从中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使复习更具实效。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选编一些“发展题”,以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掌握教材规定的基本要求,使他们达到小学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目标。

5、追求效率,减负增质。

复习中注重课前教学设计,力求课堂效率,避免“堤内损失堤外补”,有效为学生减负,引导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复习,做到减负增质双赢。

6、要把握考纲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

7、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应抓好优生的保持工作。

最后根据班上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总复习中,复习计划还有随时的微调,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争取使学生通过总复习,每个人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从容面对升学考试。

2016-5

推荐第6篇:六下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伴随着暑假的到来,这学期即将接近尾声。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开展着。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忙碌而充实、艰辛而快乐,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过程管理,教学常规扎实有效

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育计划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始终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每学期认真制定教学教研计划,坚持学校业务教学制度,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扎实有效,保证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习,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学习。

1、集体备课正常化

每周二是语文集体教研的时间,另外还有机动时间。不管是大教研还是本组小教研我们组的出勤率都是100%。老师们充分利用这一时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2、听课、评课系列化

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学术气氛十分浓郁。这学期我们教研组三人听课都达到了30节以上。

本学期我组陈腊娜、王欢老师在我校青年教师竞赛课活动中,推出竞赛课各一节,并且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练小青老师在我校开展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中执教公开课一节,获得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在四月份陈腊娜老师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优质课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我也有幸在市第二片区联校合作活动中执教一节。我们两位青年教师在备课期间得到了学校各位领导和各位前辈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非常感谢,也从中受益匪浅。五月份我与陈腊娜参加了学校的对口执教活动,到茅箭小学送课一节。虽说是送课,在与茅箭小学的老师的交流后,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教育教学经验。五月7号陈腊娜老师到武汉参加湖北省小学特级教师楚天教育论坛,为我们就组的阅读教学、习作指导、综合性学习这些课题的研究带回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经验。

三、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学期我们组开展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书法、征文、经典诵读竞赛等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灵活复习,迎接考试

由于本学期时间紧,每位老师在教学新课的同时也渗透着旧知识的学习。如我们在上新课时就开始进行古诗的复习,一周背一首,集腋成裘。在5月10号开始了全面复习,第一轮对

11、12册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复习;第二轮将小学语文知识按照考点进行细致的分类复习;第三轮就重点文章、重要考点、易错考点再次复习。在复习的同时,也合理的安排测试、认真批改和讲解。在复习期间我们共组织测试9次

总之,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我们全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实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努力开创了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局面。

推荐第7篇:漫谈数学教学信息化

漫谈数学教学信息化

山东省临朐县七贤小学 张国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以其自身的优势更加突出了时代性和前瞻性。信息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它将引起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时空观念、教育资源的革命化变革,引起教育观念、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变化,而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变化。因此,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必将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点粗略见解,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环境,它进入校园并在教育教学中大量应用,必将引起传统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载体作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互助合作学习与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有机结合,极大改变了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并配备了网络教室的信息化环境下,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工具和学校的教学软件平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网上自主备课,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关的视频、音频、文本、图片、超级链接等素材和手段,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合指导下开展自主性学习,从各种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达到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重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做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六年制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数学为例,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时,(老师事先在微机中设计好)同学们可随意拖动鼠标,让相对的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对计算机和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得到了培养。又如在整理和复习圆柱、圆锥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小组合作,将图形、特征、应用等几大块知识整理成网络,用多媒体操作平台做成了几个CAI课件。有图形,有自己的解说,有文字说明,还有的配上了动听的音乐。每个小组的整理都体现了各自的特色。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信息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并通过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去获取知识,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CAI具有形象化和直观化的特征,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图象等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以语言描述为主的不足,发挥了学生的最大潜能。

例如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节课时,通常的教法是拿一个钟表模型。边学边演示,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单凭老师的解说也难以表述的很清楚。现在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则不同,教师可提前制好课件,运用动画手段制出可动钟面,再配上哺哺达达的马蹄声音,然后设计好表示不同时间段的指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手中的鼠标点击习,轻轻松松的学到了新知识,再把练习题目设计的生活化就更好了,学生就可以饶有兴趣的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了。一节课下来所学到的知识是不可估量的。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信息化教学,能适时控制信息并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教育信息的适时控制和及时反馈,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采取的对策,以CAI课件为载体,进行系统地归类和整理,形成完整的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以控制,及时 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如在学习整理与复习时,教师事先将知识点系统整理,学生在讨论整理过程中涉及到每个知识点,微机都可以出现相应的图示或讲解,教师上课时可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控制。对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的内容,可循环播放,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样,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注重了因材施教。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增大密度,扩大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信息化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认识空间,扩充了教学容量,体现出其快节奏、大容量、高频率的优势。如在口算教学中,将学生可能想到的各种口算方法制成交互辅助课件,学生说到任何一种,微机都可以进行演示,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认识空间。在口算练习中,过去我们采用投影、卡片进行练习,速度慢、费时多,且资料不易制作与保存。现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设计了辅助口算软件。学坐可自行选择题目的难度、题目出现的间隔时间。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精力集中,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大大提高。不同年级建立相应的口算题库,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

总之,数学教育的信息化,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必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阶段及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它给教育界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有意义的。

推荐第8篇: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矗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 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规划方案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电脑展示三个六边形),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电脑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

2、情境引入: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

7、

14、

21、

28、

35、

42、49。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板书:7)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 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

1、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2)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

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

一、二句口诀。

2、合作交流

(1)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小组汇报:

① 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 ② 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③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 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

(1)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 (2)对口令

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

推荐第9篇:六下数学练习册答案

六下数学练习册答案

一、

(10分) 21÷7=

32÷4=

9÷9=

40-5= 0×8=

14÷2=

9×3=

28÷4= 5÷1=

30÷5=

6×7=

36÷6= 7×7=

63÷9=

24÷4= 45÷5= 8×9=

64÷8=

18÷2= 9×6=

二、

填一填。(25分)

1.先把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道算式。

二(

)十八

)四十二

2.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

)方,后面是(

)方,左 面是(

)方,右面是(

)方。

3.(

)只小鸟有12条腿。□○□=□(只)

(

)只青蛙有12条腿。□○□=□(只)

4.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都是(

)角。比它小的角叫(

)角, 比它大的角叫(

)角。

5.填□。

7×□=56

□×6=42

□×□=36 □÷□=7

6×3=6×4-□

4×7>□×7 6.根据提示语,在括号里写出他们的家。

小明家在学校的北面;小亮家在学校的东面;学校的南面是小红家;从小明 家先向南走,再向西走是小立家。

(

)家

)家

)家

)家

三、

涂一涂,连一连。(8分)

1.

小红

小军

2.从茶叶筒的上面、侧面和前面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你能用线 连一连吗?

前面

上面

侧面

3.下列事件哪些一定发生,哪些可能发生,哪些不可能发生?连一连。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可能发生 明天下大雪。

一定发生 北极星在天空的南方。

不可能发生

四、算一算。(12分)

4×9+28

78―(85-36)

28÷4-3

52+4×6

72÷8+1

9×9-70

五、分一分,数一数,填一填。(10分) 形状

个数

○●●●□■▣▣▢▣■○ ■□□●○○●▢▣■□● 颜色

个数

六、

解决问题。(32分)

1.

2.

●的个数是○的□倍。□○□=□(厘米)

□○□=□

3.装橘子。

妈妈买来一些橘子,如果每篮装6个,可以 装6篮。

⑴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橘子?

⑵如果每篮装9个,需要几个篮子?

4.逛超市。

10元

5元

9元

3元

(1) 20元钱能买几个玩具熊?

(2) 小红有15元钱,买2把玩具枪,够吗?

(3) 买一辆坦克和7块汉堡包一共要花多少钱?

2本8元

(4) 小青拿20元钱,买了一本书,应找回多少钱?

推荐第10篇:六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李文红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6

6、67页探索规律。教学目标:

1.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蕴涵的规律。

1.1会在乘法表中进行有序地观察,找到规律,并能用语言、关系式等方式刻画发现的规律;

1.2能按规律填数、画图;1.3能解释找规律的方法; 1.4尝试设计一组数列.2.探索实际生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2.1能按示意图发现规律并表述规律; 2.2会用含有字母的的式子表示规律; 2.3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回顾与整理数学规律,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毕业庆祝会”上,淘气和笑笑按下面的方式在会场挂上了气球。 第50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你怎样知道的?

揭题:善于发现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回顾与探索数学规律吧!

(二)探索数之间蕴涵的规律

1.将乘法表填完整,仔细观察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1) 引导观察:

横着看,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竖着看、斜着看呢?

找出积相等的数,这些数所对应的两个乘数有什么关系?

(2)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乘法表中数之间的规律,这儿还有几组数,你能找到每组数排列的规律吗?

2.找规律,填一填

(1)出示一组数学生找规律填数。 (2)汇报并解释找规律的方法。

(3)给你一组数,怎样观察、比较找到规律? (3)你能自己设计一组有规律的数吗?

(三)探索数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1.(出示用小正方形排出的图形) (1)按照这样的排法排成7层,一共要用多少个小正方形?

(2)如果排成N层,一共要用多少个小正方形?

2.观察图形与它下面的数之间的关系,在括号内填数或画图。

(四)探索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蕴涵着数学规律,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按这样的规律摆桌子:(出示“巩固与应用”中的第2题)学生解答再交流汇报;

2.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规律,我们一起来分享: (1)播放CAI图片

(2)结语:生活中处处蕴涵着规律,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敢于探索,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二、教学反思

1、把握教学核心思想,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为精讲精练准备好素材。

“探索规律”这节课是总复习第三部分“代数初步”里的教学内容,是对小学找规律知识的回顾以及对探索规律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等)进一步提炼与整理。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探究活动”三部分。

“回顾与交流”教材是呈现了一张乘法表,要求学生先将乘法表填完整,再探索表中的规律。为了使课堂更加高效紧凑,课前我就安排学生填好了乘法表,并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配合学生交流,这样课堂上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通过有序地观察(横看、竖看、斜看等),发现数与数之间蕴涵的规律,并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发现数之间不同的规律这一核心数学思想。

“巩固与应用”这一部分呈现了四道小学阶段一些较典型的探索规律的题目,从表面上看这些题目比较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与运用,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深度似乎不够,但正是这样给了教师极大地空间,一方面提示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在哪些方面探索过数学规律,另一方面也提示教师要依据文本深入挖掘这些题目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我适当地予以了取舍、充实与调整,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

2、选取适当地教学策略,把握教学节奏,才能达到精讲精练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部分知识的趣味性很强,老师组织的题目也能能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据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找规律填数,找规律挂气球,求有规律摆放的小正方形的个数,餐厅中桌、椅摆放的规律等题目,给学生创设了多样的思考空间。这么多的题型,如果个个浓墨重彩,势必降低课堂的实效。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也就在此,感觉在引领学生回顾数与图形这部分的知识与思维训练节奏把握较好,学生思维在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动态画面中完全打开并层层递进,从微观上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但在教学找规律填数时却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太过细致地挖掘学生的思想方法,从宏观上没有把握核心思想方法的渗透、以致老师组织的更加精彩的教学内容不能得以呈现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很是遗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上要实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光有好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张弛有度地去落实这些内容,如何做到适度的启发与有效地生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第11篇:六下教研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们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开学初我们反复酝酿制订出了行之有效教研组计划。这学期我们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基本能按计划进行活动。

一、解读教材,取长补短。

新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太多太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改变后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有时感到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是摆在我们六年级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学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解读教材上。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补充教材是当务之急。大家一起商讨这样的教材如何去处理。教材解读的过程中大家取长补短。

二、切磋技艺,共同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一切机会,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查漏补缺,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学期学校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活动,课前大家积极准备,一起商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基本教学思路,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课后大家相互切磋,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不足,通过这次同讲一堂课,我们感受到组内每一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对比中,大家找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表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取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这样“同课异构”活动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坚持进行月考核制度。每月进行检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2、开展补差补缺工作。各任课教师根据各班实际对后进生及时地进行辅导和督促,平时多关心,与他们谈心,促使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实行单元清、课课通。学生的作业当天批改,面批作业,及时辅导后进生,指导订正。

4、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思想。及时调正教学方法,提出以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在过去一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组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教研氛围包围着,有条不紊、踏踏实实地开展了教研活动,以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团队协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在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毕业班的时间紧任务重,自我加压,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大家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 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充分进行教研,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各展所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得教研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第12篇:六下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

班主任工作总结

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流逝,一学期,就这样在每天匆忙的脚步声中结束了。屈指算来,与这帮孩子们相处了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学期初制定各项班规,形成良好的班风 我所担任的这个班,是出了名的调皮班,根据上学期的经验,在学期初先召开班会:建设温馨和睦班集体,建立规范班级。对学生的管理,如果仅靠师生间的个人感情,则易造成管理上的放纵及随意。因此,开学之初我就制定一个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班规。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在班级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并对学生的表现量化评估。主要是从早自习开始,到晚自习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小课间纪律、大课间活动、课堂表现、两操一课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主要是积分制,一个月一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制约了思想差的学生的一些行为,使他们屏弃自身的不良习惯。 早自习安排几名优秀的学生参与管理,每天早晨早饭后带领全班同学做好晨读,真正利用好早晨的宝贵时间,让学生懂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 充分抓好每一个课间。课间时间很多孩子会在教室或走廊内追逐打闹,严重影响了教学楼的秩序。这个时间段,我会不定时检查同学们的课间活动情况,真正做到有序而不乱。严抓“两操一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做好两操,做到劳逸结合。再就是认真召开学校组织的班队会,让他们在学习与做人方面共同发展。

二、学习方面

六年级下学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态度,学会学习方法,复习时不急躁,科学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多了一些关注,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对他们放低了要求,只要求他们学会最基础的知识,脚踏实地,搞好复习。面向全体同学,以鼓励为主,严格要求,使他们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前段时间的考试中,除北中外,郭旭亮、

单国栋、吕一鸣等多名同学被开发区一中、树人中学、惠民致远实验中学录取,并且成绩优异。

三、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班级凝聚力

这学期,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说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等。当成绩记录出错时,看到他们着急地跑来找我,我看到了班级凝聚力的力量。在这一系列的集体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团结的力量,活动结束,及时召开班会,这样,在班级管理上又更近了一步。

四、注重家校联系工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对学生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小学毕业班,更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坦诚相待,使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帮助家长共同对待孩子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同家长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每大周的家校联络卡中,我都认真填写每一位孩子的情况,要求家长必须针对孩子在家情况作出回复。这样一来二去,个别孩子的不良习惯很快就改正了。在四月下旬,在学校领导的组织领导下,成功召开了六年级毕业班家长会,对此,各位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表示支持。

认真反思一下,我的班主任工作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1、课堂上还有极个别同学听课不认真,坐姿不端正,比

如说单国栋、赵志强还需单独教育。

2、大课间有的同学偷懒,不带活动工具,发现后没有及

时批评教育。

3、卫生区打扫及时,但保持不够好,要求不到位。

4、宿舍里极个别同学存在乱串宿舍、欺负同学现象,还

需进一步和生活老师交流。

5、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完善,要求不够严格,我还需

要自我反思。

以上虽然都是一些细微之处,但只有这些细微之处要求严格了,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些方面,离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还需多加用心。这些也将是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第13篇:信息化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信息化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铜陵市701小学方芳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h动画,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

节了课堂的气氛。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教师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找规律》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找到一组,并且重复出现的规律。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利用图形摆出不同规律的图形,电脑给出一个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规律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

一、被动,他们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的特点。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我通过计算机设计了三种有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拼法,让学生通过看计算机上的演示,清楚的了解如何讲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了学习的体验。

又如:在《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课时,教师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实效性难把握。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量信息传载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科技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不再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生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

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第14篇: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南华罗武庄中心学校 程晓杰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电脑展示三个六边形),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电脑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

2、情境引入: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

7、

14、

21、

28、

35、

42、49。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板书:7)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 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

1、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2)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

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

一、二句口诀。

2、合作交流

(1)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小组汇报:

① 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 ② 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③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

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

(1)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 (2)对口令 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小组之间对口令, 内容:如:二七( ) ( )七三十五

七七( ) ( )七四十二

师:三七二十一 生:3×7=21 7×3=21 (3)寻找口诀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学生交流如何记“三七二十一”时,教师指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句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文字,请学生寻找这段文字中的乘法口诀。

文字如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电脑突出显示“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4)学生小组合作读、尝试记、背七的乘法口诀。 [课中操]

环节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

1、巩固记忆 电脑出示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自己操作并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

2、口诀整合练习

显示一个灵活的算式翻板,既可以巩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复习前面学过的1-6乘法口诀,将前后口诀联系起来。

3、挑战自我

(两人合作,在计算机上操作)电脑随机出10道题,含有7及1-6表内的乘法,要求学生输入算式正确结果,电脑最终出示练习成绩。对于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也可以选择再挑战一次。 环节四:总结欣赏,交流掌握 (1)欣赏

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配乐朗诵的唐诗《咏柳》,请你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并说出想的过程,说出相关口诀。 师:像这样每句七个字的诗,又称七言诗。 (2)交流掌握7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3) 总结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课件结构】

1.画面

三个六边形

2.画面

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 3.动画

七个三角形拼成一条帆船的过程 4.画面 7的乘法口诀 5.动画 转盘、可转可停,可调速,与学生自由地进行交互。 6.动画 算式翻板

7.交互 挑战自我反馈练习,共10题,包含1-7的表内乘法 8.动画 《咏柳》动画配乐欣赏

五、整合点诊断

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

1、整合点的确定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难点要求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而“7的乘法口诀”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重点、难点的解决程度。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安排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促使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并记忆新知,让纯粹的记忆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

2、传统的口诀教学方法弊端及优化

传统的口诀教学中,一般以系统思想方法指导,一类一类地教学乘法口诀,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如果一句口诀、一句口诀孤立地讲解与记忆,这样很难记住那么多(45句)口诀,常常发生混淆,易于出错。“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鼓励得看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事物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与创造的兴趣。”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具体教学记忆口诀时,在学生初步记忆的基础上,采取用计算机与学生交互这样的巩固环节,简洁明快,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兴致勃勃地主动记忆,内化了7的乘法口诀,融合了前面所有学习的口诀,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节约了大量教学时间。

另外,教师批改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应有学生的参与,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都是作业放在课后批改,而且是教师自己在办公室批改,这一过程严重地脱离了学生主体,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克服传统教育留下的这个小弊端,本人尝试用计算机上的实时作业来检查学习的学习效果,既能有效利用时间,又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加深理解。

3、信息技术对整合点的支撑

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且保证课堂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与及时反馈,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在本课整合点中,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技术和实时作业反馈技术是整合的亮点,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生命,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是表现在学生的“学”上,“实时作业反馈”主要体现了“及时学习”、“即求即应”的互动学习模式,这也是本课对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未来信息化学习的一点探索和尝试。

六、整合点解决方法

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巩固熟记本课所学的7的乘法口诀,知道一句口诀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二是要将本课的口诀与前面所学的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三是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为了使教学形式有效实现和并得到有效支撑,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评价、合作探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三个交互练习:

1、可控圆盘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巩固熟记7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对应的两个算式,会根据算式说口诀或根据口诀写算式。

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有激动人心的鼓声,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的交互性,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机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使学生对7的每句乘法口诀都牢固掌握。

Authorware程序片段

程序中主要使用了一个7帧flash圆盘动画和一个数组(预先存入7句口诀),利用帧对应的数组找出相应的口诀。

2、算式翻板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7的乘法口诀与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程序中用四个按钮控制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1~7)

3、挑战自我实时作业

这个环节用来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已学乘法口诀的理解。本练习可以多次练习,电脑随机出题,对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程序界面:

程序流程:

本段程序一共出10道随机题(7以内表内乘法),有成绩反馈和错题记录功能。

七、运行环境

计算机教室环境,两人一机,教学软件分课件与学件。其中学件中只包含本整合点的三个模块。

总之,在这节课上,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二人一机的训练,让孩子们象做游戏一般熟悉7的乘法口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水平。

第15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认识7的乘法口;[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教学重点]:能用7的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矗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2、情境引入: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

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

7、

14、

21、

28、

35、

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

1、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

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

一、二句口诀。

2、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汇报:

①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 ②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 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

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

对口令

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如:二七七三十五;七七七四十二;师:三七二十一生:3×7=217×3=21;寻找口诀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交流如何记“三七二十一”时,教师指出:“;文字如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学生小组合作读、尝试记、背七的乘法口诀;[课中操];环节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

1、巩固记忆;电脑出示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 内容:如:二七七三十五

七七七四十二

师:三七二十一生:3×7=217×3=21 寻找口诀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学生交流如何记“三七二十一”时,教师指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句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文字,请学生寻找这段文字中的乘法口诀。

文字如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学生小组合作读、尝试记、背七的乘法口诀。 [课中操] 环节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

1、巩固记忆

电脑出示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自己操作并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

2、口诀整合练习

显示一个灵活的算式翻板,既可以巩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复习前面学过的1-6乘法口诀,将前后口诀联系起来。

3、挑战自我

电脑随机出10道题,含有7及1-6表内的乘法,要求学生输入算式正确结果,电脑最终出示练习成绩。对于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也可以选择再挑战一次。 环节四:总结欣赏,交流掌握

欣赏

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配乐朗诵的唐诗《咏柳》,请你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并说出想的过程,说出相关口诀。师:像这样每句七个字的诗,又称七言诗。 交流掌握7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总结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结构】

1.画面三个六边形

2.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 3.动画七个三角形拼成一条帆船的过程 4.画面7的乘法口诀

5.动画转盘、可转可停,可调速,与学生自由地进行交互。

6.动画算式翻板

7.交互挑战自我反馈练习,共10题,包含1-7的表内乘法

8.动画《咏柳》动画配乐欣赏

五、整合点诊断

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

1、整合点的确定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难点要求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而“7的乘法口诀”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重点、难点的解决程度。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安排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促使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并记忆新知,让纯粹的记忆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

2、传统的口诀教学方法弊端及优化

传统的口诀教学中,一般以系统思想方法指导,一类一类地教学乘法口诀,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如果一句口诀、一句口诀孤立地讲解与记忆,这样很难记住那么多口诀,常常发生混淆,易于出错。“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鼓励得看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事物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与创造的兴趣。”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具体教学记忆口诀时,在学生初步记忆的基础上,采取用计算机与学生交互这样的巩固环节,简洁明快,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兴致勃勃地主动记忆,内化了7的乘法口诀,融合了前面所有学习的口诀,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节约了大量教学时间。

另外,教师批改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应有学生的参与,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都是作业放在课后批改,而且是教师自己在办公室批改,这一过程严重地脱离了学生主体,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克服传统教育留下的这个小弊端,本人尝试用计算机上的实时作业来检查学习的学习效果,既能有效利用时间,又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加深理解。

3、信息技术对整合点的支撑

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且保证课堂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与及时反馈,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在本课整合点中,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技术和实时作业反馈技术是整合的亮点,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生命,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是表现在学生的“学”上,“实时作业反辣主要体现了“及时学习”、“即求即应”的互动学习模式,这也是本课对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未来信息化学习的一点探索和尝试。

六、整合点解决方法

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巩固熟记本课所学的7的乘法口诀,知道一句口诀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二是要将本课的口诀与前面所学的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三是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

1、可控圆盘;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巩固熟记7的乘法口诀,知道;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Authorware程序片段;程序中主要使用了一个7帧flash圆盘动画和一个;

2、算式翻板;这个环节主要完成7的乘法口诀与1-6的乘法口诀融;程序中用四个按钮控制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挑战自我实时作业;这个环

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溃为了使教学形式有效实现和并得到有效支撑,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评价、合作探究,我在中设计了这样三个交互练习:

1、可控圆盘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巩固熟记7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对应的两个算式,会根据算式说口诀或根据口诀写算式。

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有激动人心的鼓声,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的交互性,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机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使学生对7的每句乘法口诀都牢固掌握。

Authorware程序片段

程序中主要使用了一个7帧flash圆盘动画和一个数组,利用帧对应的数组找出相应的口诀。

2、算式翻板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7的乘法口诀与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程序中用四个按钮控制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挑战自我实时作业

这个环节用来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已学乘法口诀的理解。本练习可以多次练习,电脑随机出题,对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程序界面:

程序流程:

本段程序一共出10道随机题,有成绩反馈和错题记录功能。

七、运行环境

计算机教室环境,两人一机,教学软件分与学件。其中学件中只包含本整合点的三个模块。

总之,在这节课上,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二人一机的训练,让孩子们象做游戏一般熟悉7的乘法口

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水平。

第1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六下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时间短教学显得特别紧张,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学任务。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完成教学情况:

1、学生完成了六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的学习。

第一单元

《科学技术与人类》

第二单元

《我们热爱和平》 第三单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单元

《走进生活的舞台》 在学习完以后并对这几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在此基础上对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知识进行了系统地复习。

1、学生了解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2、知道我们的前辈为反对战争、保卫家园而 进行的奋斗,深刻体会和平对于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重要意义

3、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所带来的。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4、受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5、体会“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含义,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爱你给社会责任感。

6、认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学生逐步不建立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7、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学会感恩,学会铭记,学会汲取。

8、学生了解祖国新时代的新面貌,树立为祖国自豪、为祖国骄傲的情感。

二、取得成功的经验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三、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条件有限,不够主动,学习上显得有些被动。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扎实,成绩不够理想。

三、改进教学的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2、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学习所任科目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学成绩。

3、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4、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5、在课堂上,继续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学生错误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优良品德的形成与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与时俱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第17篇:六下数学练习册答案(推荐)

第6页答案

1、(1)×(2)√(3)√(4)×

2、70,95,55,65。

3、306÷360=85%……八五折

4、2800—2800×85%=420(元)儿童书店比较便宜。第7页答案

1、360×80%=288(元)440×75%=330(元)2100×88%=1848(元)

2、(1)5×65%=3.25(元)3.8×65%=2.47(元)6×65%=3.9(元)(2)10÷3.25≈3(袋)10÷3.9≈2(袋)10÷2.47≈4(袋)

买法很多种,分为买一种蛋糕,两种蛋糕,三种蛋糕,本处略。

3、5800×80%×90%=4176(元) 第8页答案

1、1500×80%=1200(元)900×80%=720(元)580×80%=464(元)

2、4850—4850×90%=485(元)

3、(1)45×96%=43.2(万元)=432000(元)(2)432000+432000×1.5%=438480(元)

4、赔了。第9页答案

1、(1)85%x,1.85x(2)75%x,0.25x

2、30,20

3、X+70%X=510X=30070%X=210 答:白兔养了30只,黑兔210只。

4、24÷(1—20%)=30(只)30×20%=6(只)答:白兔30只,黑兔6只。

5、126÷(1+80%)=70(千瓦时)80%×70=56(千瓦时)

第18篇:小学数学六下:《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方动与人合作;能感觉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今年是2008年,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奥运年,北京奥运会即将要召开了,现在奥运圣火已经开始在国内传递了,5月24号圣火就会来到南京。大家喜欢奥运会吗?

(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是我们祖国强盛标志,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风彩。召开奥运会对我们国家有许多的好处,这不,老师最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条新闻。

(出示新闻:北京奥运改善群众生活 人均收入三年增两千)

老师现在想考一考大家,画画上的那一条弯弯曲曲的折线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想不到同学们从这条折线中获取了这么多信息,看来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变化,既形象又直观,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折线在我们数学上有什么运用呢?今天我们就研究折线的奥秘。

二、新课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出示例题和统计表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

(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 )时到( )时,降得最快是( )时到( )时。)

生思考片刻后汇报。

(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你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不能!)

师:同学们,比如还是这个问题,大家动脑筋思考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思考)

师:那么老师提示一下,问气温什么时间段上升的最快,什么时间段下降的最低,这些都属于数量的变化,刚才我么说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变化,既形象又直观的啊?

(折线)

师:那你们猜想一下,我们今天这节课会学习什么知识呢?

(版书:折线统计图)

师:那么折线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先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大家想看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和你们想像的一样吗?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看看它是有几个部分组成的?

(师相机快速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

(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慢)

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慢。板书:平慢)

2、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同学们,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更容易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变化情况)

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出示)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吗?好,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增减变化过程。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拿起手来,先找到起点,准备,春天发芽了,一直长到夏天,很多,很茂盛,秋天开始落叶了,落,冬天落完了。(不错,大家很认真)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出生时长牙没有?找到起点,准备,出生,开始长牙,长长长,长齐了,又换牙,到了成人了。不长也不掉。老年开始掉牙了,掉,掉,没有了。

你们说,生活中像这样呈一定变化趋势的数量,最好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呢?

(折线统计图)

三、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性

1、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让学生在书上完成)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1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师相机板书)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师:看了这幅折线编者图后,你有什么感想?

(现在人们越来越富裕,电脑普及地非常的快。)

师:电脑普及地这么快,既说明我们国家的发展特别快,也说明电脑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学从小可要好好学习电脑知识啊。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电脑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做)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这条折线总体来说走的是什么趋势?

(上升趋势)

师:这说明什么?

(说明小明从6岁到12岁一直在长个子。)

师:你们现在多大?这幅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启示吗?

(我们现在也正处于长个子的时候。)

师:大家说的真好,你们现在正处于长身体的大好时候,所以你们现在除了加强营养外,还要多多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身体才能长得棒棒的,大家能做到吗?

四、巩固练习

1、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两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京、吐鲁番两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课件配合出示:

学习参考资料:

土鲁番在我国的新疆地区,这里的气候特点是:早中晚温差特别大,吐鲁番有一个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这里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

(图(1)是土鲁番)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

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既然图(1)吐鲁番。那图(2)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

(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

2、奥运题目

电脑出示中国代表团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

师:我国这几届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总体来说呈什么趋势?

(上升趋势)

师:对此你有话想说?你能大胆地根据统计图预测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能获得多少枚金牌?不过老师有一点要提醒你们:预测要相对科学性,在奥运上会获得一枚金牌是一件十分因难的事。

(学生预测)

3、股票题目

电脑出示股票走势图。

师:股票大家听说过吗?买股票是一种现代理财方式,它可以给人们带收益。比如说,某支股票你买进来的时候是10元钱每股,过了一个月以后,这支股票涨到16元每股。这时候买这支股票就能赚钱了。当股票也有跌的时候。老师现在正准备买一支股票(电脑出示股票走势图),这里有两支股票可供我选择,你们我选哪支股票呢?为什么?

4、发烧题目

电脑出示小芳体温变化图。

师: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气温变化无常,好多人都因此发烧生病了,这不小芳也发烧了。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人的正常体温在37摄氏度左右,小芳上个月7号发烧了,到了9号她的病好了吗?

你是怎样知道的?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声明:此教案绝大部分属于原创,尤其是其中的练习设计。但部分设计思路参考me 博客网上的此课教学设计)

第19篇:小学数学六下:《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比例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构建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的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

(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4)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1、介绍唐山农民义务救灾小分队事迹:

我国南方罕见的特大冰灾雪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河北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平时做些小生意,家境并不富裕。从电视上看到灾区断水断电的情景,他毅然从家中存折上取出3万元钱,并联系了本村12名村民,备上铁锹、铁镐,租了辆中巴车,大年三十下午4时毅然南下,赴湖南郴州参加救灾。

2、出示题目:

救灾小分队汽车2小时能行驶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共行驶30小时,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80÷2×30

=40×30

=120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80:2=x:30

2x=80×30

2x=2400

x=1200

b学生解答。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出示题目:

救灾小分队汽车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如果按正常速度每小时行驶80千米,15小时可以到达,但由于道路受冰雪影响,每小时只能行40千米,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需要几小时才可能达到?

(1)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2)、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四、归纳与巩固

(一)师生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了两道应用题,一道是正比例应用题,一道是反比例应用题,这两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共分为四个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χ,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4)检验,并写答句。

3、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五、应用与提高

(一)综合应用

(1)一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36分钟,照这样的速度,如果把这根木料锯成8段,要用多少分钟?

(2)用边长是15厘米的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只需要多少块?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八

1、

3、4

第20篇:小学数学六下:《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 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圆锥的顶 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 摸周围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六下数学信息化教学工作总结
《六下数学信息化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