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教育学课程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05 08:36:30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学课程感悟

课程感悟

大三这一年,教育类的课程都是有王维臣老师上的,总共上了《教育原理》、《教育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学科研方法》四门课,对于一门即将上好大学课程,开始实习的大三师范类学生来说十分有用,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在这几门课程的教学中,王老师每门课程中教了很多的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实践中区了解学会并应用基本知识,让作为我们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动起来,在王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开展自己的简单的研究。第一次的实践作业,在教育原理课上,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对于给定题目的研究探讨,王老师实时了解情况,给予指导,并且对于最后小组派代表上去对于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此次作业,不仅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也锻炼大家自主的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去完成自己的作业,最后的发言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第二次在德育与班主任的课上,对于自己过去班主任进行采访,根据课上所学,查阅相关资料,自己确定采访具体题目,设计相关的采访问题内容,联系老师进行采访,根据老师的采访记录,进行整理,讨论心的,并且小组派代表把自己的采访情况向全班同学报告。第三次,让我们自己根据所学,自己去寻找一个开题报告的方向,确定题目,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完成自己的开题报告。在这样的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中,慢慢对于教育研究的方向,基本方法,试着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基本的查阅文献的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变得更为熟练,对于上台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上台的机会给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总体上感觉王老师在课程的设计安排上匠心独具,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对王老师的课程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就是对于这类的实践作业,大家之前没有做过此类作业,对于具体的题目的选择,操作的细节上很多还是遇到很多的麻烦的,而且对于到底该怎么弄还是存在疑惑,我个人觉得如果王老师能给出一些的实例,并且给我们进行一些讲解,并且对于一些的研究方向给我们进行些介绍,拓宽我们的视野,我觉得对于我们很有帮助,而且也有利我们更好的完成我们的作业和我们之后的发展。

推荐第2篇:教育学课程评述

本学期教育学课程述评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步论述教育的专著,比西方最早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年。但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不作为单独学科,它包罗在哲学之中,中国的教育未形成学科性的体系,这也是中国的教育后来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赶上西方国家教育学的步伐,中国必须注重教育学的研究,培养杰出的教育学家。

要想缩短与西方国家在教育学上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它,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其次,虽然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培养出的高质量、杰出的、世界顶尖级人才少之又少,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基础科学领域里的世界大奖,我国都还是空白;而诺贝尔奖总数的70%都分布在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里。高等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而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学总结出的规律,既要追求与时俱进,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现在许多大学校长已经官员化,不再是教育家,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校园的机构化或商业化,不利于缔造具有学术研究氛围的校园。只有先克服教育的政治和官僚化的弊端,大学才能走上正常轨道。而这些事件的源头往往是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道德行为失范,诚信良知泯灭。所以现代教育要重视人的修养,以追求学生的公民意识、完善人格,传递重要的价值观为目的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目前中国正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探索多种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另外,就是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影响很大。我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很感兴趣。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氛围很宽松,父母没有对我的学习干涉太多,用同学的话说是“散养式”教育。这使得我现在很后悔早年时光没有接触太多的古典熏陶,现在学习起来就很费劲了,但是就算当时能够接触到我是否就能放弃玩耍的天性,这是存在疑虑的,所以我对教育方式很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式,包括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我觉得不能轻视一个孩子的智力,他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懂的更多;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即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一种教学方法,有点类似于因材施教,我觉得它有利于发掘孩子的潜力,给孩子留下童年美好回忆;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也比较好,它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能够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周弘的赏识教育法,感觉有点类似于促进非条件反射,给予孩子赏识有利于将孩子向好的方面培养。魏书生先生说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我觉得学习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它有利于丰富我们的内心,培养我们的独处能力,让我们明辨是非。

之后我们探讨了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知识宝库待我们用尽一身去探索和学习。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的先进思想,至今对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说《孙子兵法》,它的精深的哲学思想及其辩证关系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其深奥的理念已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外交谋略和体育比赛等,我们应当学习它的精髓思想,争取学以致用。

通过第4讲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也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强也。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之后还总结了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给我们以启迪。

之后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和外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以及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他作为大学校长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鼓舞学生方面做得很成功。对于他对学生的定位,我也感同身受,作为学生应带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占何种位置,于现在及未来如何打算,发生一种向前进取,开拓自己运命的心。这段话很鼓舞我,为此我才会不断地进取和开拓。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将个人内部精神的自由,通过知识、智慧、善良意志和爱获得解放。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很喜欢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作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当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在千年前玄奘法师抵达的那烂陀寺就能体会到学术氛围的自由,每一个成员每天都学习经文,交流佛法,曾经的那里是学术的圣地,闪烁无数的智慧。

本学期的教育学让我收获很多,不仅了解到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性,而且还了解到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对我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借用这些好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进行实践和学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学习中国古老智慧的文化并将继承和弘扬它作为自己的使命。

推荐第3篇:《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学0800000

2学时:

5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对象: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

课程英文译名:Pedagogy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基于对师范生学习需求和教育实践的认识,本课程整合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原则,期望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实践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的新教师。

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师范生提供进入教师职业必需的教师专业知能,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原则,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任务包括:

1.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2.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3.初步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发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具有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理论(八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及其本质;理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树立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教育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学难点]

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

三、“个人本位”

四、“文化本位”

第三节 教育目的

一、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教师(9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掌握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发展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教师发展策略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第二节教师的角色要求

一、教师的行为规范

二、教师的知识基础

三、教师的能力条件

四、教师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 学生(六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学生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一节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作用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课程(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程的概念,了解与掌握有关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掌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

课程以及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类型及其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其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对课程内涵的把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

二、影响课程结构的因素

三、新课程结构解析

第三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编制原理与管理

第四节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基本理念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编制

第五章 课堂教学(10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教学的本质和任务,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掌握课程实施的一般策略,形成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教学本质,教学任务(尤其是当前对教学任务的表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难点]

教学实施策略的掌握。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本质

二、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任务

一、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能与体力

三、发展学生的态度和情感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备课

二、上课

三、听课与评课

第六章课堂管理(6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堂管理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课堂管理观,初步掌握课堂管理技能。

[教学重点]

课堂管理的实质;课堂管理的实施

[教学难点]

课堂管理原理的应用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第二节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作用与类型

二、课堂纪律的创建与实施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第三节课堂时空管理

一、课堂时间管理

二、课堂空间管理

第七章 教育评价(5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评价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掌握教育评价的一些技术。

[教学重点]

发展性评价观;学生学业评价的技术

[教学难点]

教育评价的技术

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教育评价模式

四、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学生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三、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

第三节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

第八章教育研究方法(3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科研的价值,形成教育科研的态度;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科研的价值;行动研究

[教学难点]

教师教育科研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教育研究的学校发展价值

二、教育研究的教师发展价值

三、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三、研究成果的论证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教育调查法

四、教育实验法

第四节 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结题报告的表述

二、研究论文的表述

三、调查报告的表述

四、实验报告的表述

第九章 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3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了解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把握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世界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年代)

二、二战后的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四、新世纪教育改革展望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环节

三、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瞿保奎主编,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七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利兵等: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 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Vernon F.Jones & Louis S.Jones 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英]David Fontana 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说明

本课程教学可根据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作适当调整。

本课程教学必须: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与学生知识经验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2.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倡导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法;

5.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宽,更重视学生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养成。

考试: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

执笔人:王少非审定人:陈建吉

推荐第4篇:教育学课程反思

教育学课程反思

随着太阳的日升日落,这个学期已经接近了尾声。教育学这门课程也将要结束,让我对整个课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反思吧!

作为师范专业,教育学是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这也是获得教师资格试的课程之一,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用了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来应对这一门课。在这个学期中,没有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所以到目前为此都是全勤的。未来也许成为一名老师,所以现在就以一名准老师的纪律来要求自己。一直都以我等老师的原则,从不以铃声来作为上课的标准。课堂上不玩手机,一直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锻炼老师应有的品质。在课堂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都是独立完成。在小组报告上,作为一名组长,积极号召小组成员完成报告,并且要求组员要积极表现自己的想法,要有团队精神。所以我对自己在教育学上的分数是;出勤100分,作业95分,发言90分。教育学最满意的是让我在大学里面找到了最有意义的课程,从每天的新闻发享可以了解到更多有关教育学的新闻。了解教育的动态。

在教育学课程上,首先张老师始终是我的榜样,以对学生负责的认真态度,对知识的严谨。其次,教育学让我明白了老师正真的内涵,这一是个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老师不仅承但人类社会延续的重任,而教育着祖国未来的下一代,因此责任重大。所以必须要以下品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沉着、自制、耐心。对艰苦的教育工作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意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等。

教育学这门课程就要完结了,在此我有点个人的想法与建议,只代表着个人的观点。 想法:

1、

2、

3、

建议:

1、在讲新闻的时候以小组来作为单位,其它组成员可以随意来点名发言组成员来回答新闻中的问题。这样就减少了新闻的发言时间。

2、在上课的时候,多点利用小组的作用,节课都评出最认真听课小组进行加分

3、每次的小组作业,都应该给小组一个讨论的时间,结合各方观点,加深同学对教育学里概念的认识。

个人总结:教育学现在对我只是一个开始,继续对教育学作更深的了解与学习,努力备战

2013年深圳市的教育招聘。 一周只有四节课而有时只有两节课,而每次都利用一节或两节来讲新闻,所以剩下讲课程的内容的时间非常的少。 在一开始讲新闻的时候,对同学是非常有吸引力,但到了学期的中后段,在同学讲新闻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不再关注了。 小组作业对组员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有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

推荐第5篇:民族教育学课程纲要

《民族教育学》教学大纲

(2014年修订)

一、课程编号

1041030016

二、课程名称

民族教育学

三、学时学分

每周2学时,共36学时,期末考评合格获2学分。

四、开课对象

教育学专业第三学年上学期

五、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

六、课程目的与任务

《民族教育学》主要是由民族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教育学在国外发展尤为迅速,特别是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的多民族国家里,该学科领域(包括人类学、多元文化教育、土著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层次不穷,成为当今全球社会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中国有关民族教育学学科的提出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中期。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上颇受重视的学科。

广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各民族特有文化传承现象(民族教育现象),探索各民族特有文化传承过程(民族教育过程),比较不同民族群体文化传承差异(各民族教育的本质差异)。及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不同民族个体社会化差异(个体学习的特殊性),揭示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传承规律(各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有规律)。狭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和揭示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般特有现象、过程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及教育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

1、实践教学安排

民族教育学实践环节可分为自学、面授辅导和实地考察访谈三种形式。

自学:自学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自学方法的辅导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对于有着较多理论的民族教育学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教师要辅导、帮助学生自学。

面授辅导:要根据学生状况,紧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可以采取用串讲知识结构与要点、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案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课要利于学员掌握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认真备课、辅导与批改作业。

1 实地考察访谈:利用周六日或假期,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民大幼儿园、西藏中学、西藏班、北京市回民中学等地实地参观考察、访谈,并要求学生写出调研报告或访谈日志。

2、训练内容和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与 规律要在了解、理解上下功夫,认真钻研,善于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心理规律、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3、检查方式

首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较清晰的了解基本概念;其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辅导,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材的教学功能,帮助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其三,针对学校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案例研讨,促进理论的应用。

(二)各章节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章 民族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的概念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其性质、体系,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重难点为涵义、性质。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民族教育学发展史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学发展史, 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考核目标: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不同的归因理论及学派主要观点,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重难点为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及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世界民族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理论概述

考核题目: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况,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理解并掌握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基本内容。重难点各理论流派的基本内容。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态, 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 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教育, 社会组织结构与民族教育, 人口迁移与民族教育——人口迁移的多样性与未来趋势。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自然、社会环境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2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文化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文化生态诸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理解并掌握文化生态环境理论,了解文化生态各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重难点为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

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世界民族语言概况,世界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世界双语教育模式,世界双语教学理论流派,双语教学方法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世界及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实践,掌握世界双语教育模式。重难点为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

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心理差异,民族心理差异与民族教育策略,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因素以及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重难点为民族心理。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

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考核题目:国外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中华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历史沿革,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教育立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中外民族教育法规的发展,掌握民族教育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重难点为民族教育法规。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

民族教育体制与管理(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中华民族教育体制,中华民族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教育体制沿革,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体制、基本原则。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章

民族幼儿教育(学生自学)

3 考核题目: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发展历程。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不同形态社会下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发展。重难点为民族幼儿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

民族学校基础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学校课程与教材编写,民族学校的教学战略,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基础教育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学校课程。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章

民族高等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制度、价值。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高等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三章

民族职业教育(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四章

民族师范教育 考核题目:少数民族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中华民族师范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师范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师范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五章

民族成人教育(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民族成人教育的重大意义,民族成人学习心理与教学,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第十六章

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学研究基本步骤,民族教育学具体研究方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七章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考核题目:未来全球民族教育的展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相关内容。重难点为多元文化整合运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教材和参考书

(一)课程教材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二)参考书 1.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王军主编.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王鉴著.民族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苏德编著.民族学校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1999 6.滕星编著.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 [M] .民族出版社.2002 7.陈立鹏著.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论[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8.孟立军著.论中华民族教育.广西民族出版社[M] .2001 9.王军著.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 [M] .民族出版社2002 10.吴仕民著.《中华民族教育》[M] .长城出版社.2000 11.俸兰编.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 .民族出版社.2004 12.吴明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3.滕星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华夏出版社.2001年 14.王鉴,万明钢著.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M] .民族出版社.不祥 15.陈玉屏主编.民族教育研究[M]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16.朴胜一,程方平著.民族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1 17.王兆璟,王春梅著.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5 18.金炳镐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0.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 22.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通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989. 23.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M]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九、作业与考查方式

课程每章后设有练习与思考题,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这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环节。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的具体要求详见考试说明。

本课程考评方式有三:一是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实践环节),二是课堂讨论,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合起来总分为100分。平时作业为一份读书笔记或一篇研究论文,占总分的20%;课堂讨论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十、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民族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其性质、体系,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涵义、性质。

1、民族教育的概念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 1.1民族教育概念的涵义

1.2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3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4民族教育学的研究特点

2、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 2.1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2.2民族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

民族教育学发展史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不同的归因理论及学派主要观点,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及理论。

1、民族教育学发展史

1.1美国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学派 1.2英美多元文化教育学学派 1.3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2.1单一的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6 2.2修正综合的成就归因理论

第三章

世界民族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理论概述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理解并掌握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各理论流派的基本内容。

1、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况 1.1原苏联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1.2法国的移民劳动者子女的学校 1.3英国的少数民族教育 1.4德国的跨文化教育

1.5美国的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1.6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 1.7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双语教育 1.8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 1.9泰国的宗教与民族教育

1.10马来半岛的文化同化与多元化 1.11日本的“在日朝鲜人”教育

2、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2.1文化变迁论 2.2文化同化论 2.3文化融合论 2.4 跨文化适应论 2.5 跨文化交流论

2.6 跨文化理解教育

2.7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四章

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自然、社会环境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态

1.1人种与生态

1.2民族的产生、发展与生态 1.3自然资源与民族生态

1.4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心理

2、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

2.1经济文化类型的一般分类与民族教育 2.2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与民族教育发展

3、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教育

3.1服饰文化与民族教育 3.2饮食文化与民族教育 3.3居住文化与民族教育 3.4交通文化与民族教育

4、社会组织结构与民族教育

7 4.1家族与民族教育 4.2部族与民族教育 4.3社区与民族教育

5、人口迁移与民族教育——人口迁移的多样性与未来趋势 第五章

文化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理解并掌握文化生态环境理论,了解文化生态各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1、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1.1文化与教育

1.2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2、文化生态诸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2.1少数民族宗教与民族教育 2.2少数民族哲学与民族教育

2.3少数民族民俗传统与民族教育 2.4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失调 第六章

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世界及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实践,掌握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1、世界民族语言概况

1.1语言与民族

1.2世界民族语言发展趋势

2、世界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2.1世界双语教育概览 2.2双语教育的作用 2.3世界双语教育展望

3、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3.1过渡双语教育 3.2保持双语教育 3.3二元语言双语教育 3.4浸没(淹没)双语教育 3.5隔离主义教育 3.6分离主义教育

3.7外语教学的主流双语教育 3.8双方言教育

4、世界双语教学理论流派

4.1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4.2双语教学中几个重要概念 4.3双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概要 4.4双语教学理论流派

5、双语教学方法论

5.1传统教学方法

8 5.2新教学方法

6、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6.1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实验概况 6.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

6.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4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绩、问题与展望 第七章

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因素以及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心理。

1、民族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民族心理的含义 1.2民族心理研究的概况 1.3民族心理研究的意义

2、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心理差异

2.1什么是文化与文化差异

2.2文化差异是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主要因素 2.3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文化因素

3、民族心理差异与民族教育策略

3.1学习心理与民族教育

3.2道德品质发展与民族教育

4、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4.1民族心理的研究原则

4.2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八章

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中外民族教育法规的发展,掌握民族教育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教育法规。

1、概述

1.1民族教育政策 1.2民族教育法规

1.3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2、国外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2.1外国民族教育政策与立法的历史沿革 2.2外国民族教育立法权限类型 2.3外国民族教育立法程序 2.4外国民族教育法律形式种类 2.5外国教育立法特点

3、中华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历史沿革

3.1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3.2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3.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 3.4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4、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教育立法

4.1民族教育改革呼唤民族教育立法 4.2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 第九章

民族教育体制与管理 (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教育体制沿革,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

1、民族教育体制概述

1.1教育体制概述

1.2民族教育体制的意义

1.3确立民族教育体制的基本原则

2、中华民族教育体制

2.1旧中华民族教育体制概述 2.2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的建设 2.3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发展成就 2.4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的特点

3、中华民族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

3.1领导和管理体制

3.2民族教育结构体系改革 3.3民族教育投入与办学体制 第十章

民族幼儿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不同形态社会下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发展。

1、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

1.1、原始氏族“大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1.2原始氏族“大家庭”幼儿教育的方法

2、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

2.1一夫一妻制民族家庭的幼教传统

2.2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家庭幼儿教育的制约性

3、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发展历程

3.1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早期实践与思想探求 3.2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第十一章

民族学校基础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基础教育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学校课程。

1、民族学校课程与教材编写

1.1课程与教材概述

1.2民族学校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特点

1.3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 1.4多元文化课程的指导原则

2、民族学校的教学战略

2.1民族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2民族学校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2.3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

3、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3.1校园文化概述

10 3.2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4.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涵

4.2民族学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培养

5、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5.1教育评价概述 5.2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5.3国外有关民族教育评价的新进展:多元文化学校教育评价 第十二章

民族高等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高等教育。

1、民族高等教育的含义

2、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

2.1古代民族高等教育性质活动 2.2近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2.3当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3、民族高等教育的制度

3.1办学体制 3.2层次结构 3.3民族高等教育类型

4、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

4.1对少数民族个体提高的价值 4.2对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价值 4.3对国家发展的价值

5、民族高等教育的典型案例:新中国的民族院校

5.1历史沿革 5.2重大贡献 5.3运行机制

6、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就、问题与发展

6.1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显著成就

6.2当前中华民族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十三章

民族职业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

1、职业教育概述

1.1职业教育的含义 1.2职业教育的发展

1.3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2、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

2.1经济价值 2.2教育发展价值

2.3促进民族现代化的价值

3、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

3.1旧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11 3.2新中华民族职业教育

4、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1观念革新 4.2完善体制 4.3结构定位

4.4教学与课程改革 4.5师资队伍建设

4.6加强社会性合作、开发与服务 第十四章

民族师范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师范教育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师范教育。

1、少数民族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3、中华民族师范教育制度

3.1师范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3.2师范教育的类型 3.3师范教育制度的完善 3.4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4.1少数民族师范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2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师范教育体系

4.3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4.4积极稳步地进行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教学改革 4.5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的培训

5、重视对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研究

5.1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 5.2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制度

5.3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科学的联系 5.4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改革 第十五章

民族成人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

1、成人教育概述

1.1成人教育的概念 1.2成人教育的目的 1.3成人教育的任务 1.4成人教育的体制 1.5成人教育的地位

2、民族成人教育的重大意义

2.1政治意义 2.2经济意义 2.3文化意义

3、民族成人学习心理与教学

3.1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

12 3.2成人教学

4、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

4.1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历史沿革 4.2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4.3中华民族成人教育机构体系

4.4当前中华民族成人教育的重点项目

5、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

5.1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含义

5.2当代国外少数民族成人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5.3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典型实践项目 5.4国外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

5.5影响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三种主要理论 第十六章

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

1、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征

1.1教育研究概述

1.2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性质

2、民族教育学研究基本步骤

2.1研究课题的确定 2.2研究设计 2.3准备工作

2.4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 2.5资料的分析与总结 2.6研究成果的形成

2.7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评价

3、民族教育学具体研究方法

3.1实地调查方法 3.2历史研究法 3.3人种学研究方法 3.4实验研究法

3.5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3.6民族教育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7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多元文化整合运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1、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1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1.2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3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趋势

13 2.1世界政治多极化 2.2世界经济一体化 2.3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

2.4科技进步促使人类步入信息时代

3、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与民族教育任务

3.1国外少数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3.2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 3.3民族教育的任务

4、未来全球民族教育的展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4.1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4.2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4.3全球一体化教育

4.4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复习

课时分配:2课时 考核:

本课程考评方式有三:一是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实践环节),二是课堂讨论,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合起来总分为100分。平时作业为一份读书笔记或一篇研究论文,占总分的20%;课堂讨论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推荐第6篇:《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教育学》课程论文写作说明

一、写作目的

1.巩固所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掌握教育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多读书、勤思考的良好学风;

4.初步训练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为今后撰写教育论文奠定基础。

二、写作要求

1.学生可以在课程论文参考选题范围内选择题目(见附件),或以此为基础,文字表达上可作些调整,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

2.论文的写作要求结合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和课外信息资料,在格式和内容上严格规范;

3.写作前可以开展讨论和交流。可以借鉴或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观点,但严禁全文拷贝和互相抄袭。论文要求观点正确,论点有一定深度;论据充分,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简明;立意独到,言之有理。论据有调查资料佐证,可以加分;

4.课程论文的格式和装订应符合学院规定的课程论文模板:http://www.daodoc.com:8081/jx/Soft/ShowInfo.asp?InfoID=176 5.正文字数3000字左右。 附件:参考题目

1.学习方法研究、课程改革研究等。

2.“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3.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4.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5.班主任工作研究。 6.学校德育研究。 7.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8.课外教育研究。 9.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0.其它教育问题研究。

推荐第7篇:教育学课程章节练习题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教材

5、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犁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社会、知识和儿童

5、选修课或特色课

6、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教材

8、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10、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1、交互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三、选择题

1-5:DCCAB 6:A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推荐第8篇:《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Pro-school Pedagogy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代码:130016课程学时:48 学分:3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课时间:二年级 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教育学院大纲执笔人:唐芬芬大纲审定人: 陶红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以及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学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

点和实施原则。

2、运用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

决幼儿园教育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务的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际的实践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使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养,使他们初

步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48学时)

1.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41.1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西方教育家了解

21.2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掌握2

2 .儿童观

32.1 几种不同的儿童观理解2

2.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了解

13. 儿童与教育4

3.1儿童的发展理解2

3.2儿童的教育掌握2

4.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34.1家庭与学前教育理解

24.2 社区与学前教育了解

15.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3

5.1托幼机构中物质环境的重要性理解0.

55.2托幼机构的园舍了解0.5

5.3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掌握1

5.4 托幼园所物质设备细目列举掌握1

6.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育幼儿的相互作用

46.1相互作用的内涵以及发生的条件理解1

6.2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掌握1

6.3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掌握2

7.学前儿童体育4

7.1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了解2

7.2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掌握2

8.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4

8.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理解2

8.2学前儿童怎样学习语言掌握2

9.学前儿童认知发展4

9.1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解2

9.2学前儿童智力开发掌握2

10.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4

10.1社会认知的教育了解1 10.2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理解1 10.3同伴关系和社会不利儿童的矫正研究了解1 10.4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掌握1 11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4

11.1学前儿童与道德了解1 11.2儿童道德发展概括理解1 11.3儿童道德发展的智慧条件和社会刺激行条件掌握1 11.4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掌握1

12.学前儿童审美教育4

12.1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理解212.2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掌握2 13学前课程313.1学前课程的基本问题理解1

13.2学前课程的实施掌握2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模拟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案撰写、教案讨论、小组演练、课堂试讲、互相评议、总结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初步积累教学的感性经验,为发展实践教学能力奠定一定基础。

六、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2%

(2) 儿童观4%

(3) 儿童与教育6%

(4) 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4%

(5)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6%

(6) 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13%

(7) 学前儿童体育4%

(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6%

(9)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15%

(10)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10%

(11)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12)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13) 学前课程

2.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1)填空题

(2) 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案例分析题或论述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3.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4.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M].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12.

15%10%5% 10% 10% 20% 30% 30% 3

推荐第9篇: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

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为对象,研究学前教育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规律。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从初生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当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等等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为从事学前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从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出发,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掌握学前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原则;

3.通过对学前教育有关理论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对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前教育观,提高学前教育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联系实际和具体运用,提高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理论、从事学前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育、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理解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读教材,而且有助于为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必须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课程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幼儿体育、幼儿智育、幼儿美育、幼儿德育,各种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和家园联系的各种方式、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组成部分。

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还应正确联系运用。如判断题:“两三个月的婴儿能听音乐声和说话声,对有节奏的声音表现愉快情绪是婴儿美感的初步表现”的判断是错误的,该

推荐第10篇:教育学课程实习总结

教育学课程实习总结

童秀英

本学期担任生物科学类110

2、0

3、03三个班的教育学课程实习任务。在提出明确指导和具体要求之后,安排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中学教学授课教案,在微格教室开展实习。每一位同学通过四轮的试讲、点评(同学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较快熟悉了教学过程从开课到结束的各个环节,并在细节方面有了明显改观和成长,大部分同学通过认真、投入的练习,逐渐从学生角色进入到教师角色,很多学生体会到“教”的不易,“教好”更不易。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感性认识,有不少学生表示体会到教书的快乐,更坚定了今后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不过,由于实习条件限制,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教师的点评显得更加重要。另外,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课堂语言的使用(特别是理科生)等都还不尽如人意。

2013.1

第11篇: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课程

第四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是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

2、广义的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等。 正式课程;

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

3、狭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课程的内容结构来划分)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存在方式来划分)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独立地、并列地编制成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我国主导的课程类别

我国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优点:

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

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形式存在;

综合课程:把性质相关,联系密切的一些学科合并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物理、化学、生物合并为自然学科

政治、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学科

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涉及史、地、生、理、化等学科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杜威和克伯屈

2001年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Q:(课外拓展)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P169

1、显性课程:指一整套以课程计划的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那些学科和活动。

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劳动技术、音乐、美术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指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具体的授课方式,它是隐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P170

1、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部门总体规划确定的课程门类和课时,通过课程计划颁布,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特点:P170

基础教育课程课程改革:8次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同时又为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留出了一定空间

Q: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①含义: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②评价: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观点

③综合课程在实施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2.核心课程

①含义②观点

A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B形式: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C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D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受学生欢迎。

E优缺点: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依据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目标分类:

“垂直”维度:“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水平”维度: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

二、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标准

1.含义

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结构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3.理解和执行

(三)教材

1.教材与教科书

2.教材的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材的编排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三、课程实施

(一)含义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尽可能听取教师意见或让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四、课程评价

(一)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两部分

“课程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的关系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知识

儿童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

3、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

4、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大众教育

(三)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为社会服务

(四)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在课程编制上,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六)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

2、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3、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4、研究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和英语“课程标准”

第12篇:教育学考研网络课程

教育学考研网络课程

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距离2012年1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现在仍有一些同学临时决定跨考教育学研究生,当考生面对很多本考研参考教材时,心里开始发愁,拿起书来不知从哪里看起,并常常自问这些书什么时候能够看完啊。同时,很多在暑假前已经开始备考的考生来说,由于没有做好复习计划,荒废了暑假这一黄金备考时间。教育学专业课是提高分数、获得公费名额或者奖学金的关键科目。博仁网络课程考研老师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切忌焦躁不安,坚定信念,不可半途而废,放弃考试。

如果没有时间按部就班地梳理知识点,也必须利用零散的时间查漏补缺和真题演练。相比面授辅导班来讲,网络课程在查漏补缺的复习中更具优势,考生不妨采取两手准备的复习策略,一方面抓现有的复习进程,一方面通过网络课程抓查漏补缺和真题演练。

博仁网络课堂考研辅导老师表示,对于时间紧张的考生来说,网络课程学习可以带来诸多益处:

一、网络课程具备“点歌式”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设置更适合时间紧张的考生有选择的进行单项突破,例如统计测量基础薄弱,你就可以只选统计测量来听,或者统计测量中关于相对量数知识点还没有吃透,你可以选择相对量数这个知识,而可以“忽略”掉其他已经熟知的要点,教育学考研参考教材与网络课堂相结合,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在这里,虽然时间紧张,我们建议考生还是要从基础抓起。

二、网络课程支持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博仁网络课程支持下载到电脑里边听课,从而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大大节约了考生的时间成本,充分利用剩下的这段考研时间。

三、网络课程,面授氛围。博仁网络课程是面授课程的随堂录制,资料也与面授班的资料一样。可以说,虽然是网络课堂,但是面授班的课程氛围。

四、资料快递,准确、及时。网络班资料与面授班资料一样,为了让网络班的考生及时、准确收到资料,方便及时复习,资料采用快递的方式邮寄到考生手里。

五、流畅播放、清晰画面。博仁网络课程播放不受网速的限制,从而是课程博仁流畅。同时为了保障课件的清晰度,我们采用先进技术,在保障课程尽量小容量的同时,也保障了课程的清晰度。

六、权威师资、优质教学。权威的师资是辅导效果的保障,博仁教育学授课老师全部来自北师大一线教师,具有多年的辅导经验,他们曾经多次参与考试大纲修订、阅卷等工作。能够把握考试的命题趋势和特点,知道考试考什么、怎么考,知道考生要什么,从而使培训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七、答疑与考研信息服务。为了解决网络班学员在考研备考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和问题,以及考研信息相对匮乏和闭塞的状况,博仁开通48小时答疑服务和“小管家”考研信息提醒等服务,为你的考研护航,让你的考研多一个帮手。

总之,在考研准备的最后几个月,考生一方面要继续以参考教材为主,因为教材是基础,一方面通过网络课堂,在名师的指导之下,强化基础知识,提过自己的复习效率,最后以理想的成绩通过研究生考试。

第13篇:学前教育学课程参考资料

学前教育学课程参考资料

一、参考书目

(一)主要阅读书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5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季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芭芭拉鲍曼等《渴望学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55、张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16、冯晓霞《学前教育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

110、刘晶波《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幼儿园师幼互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Lilian Katz《专业的幼教》台北信谊基金出版社1987

12、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二)扩展阅读书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蔡庆贤译《进入方案教学的世界》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6、左腾正夫《教学论原理》1996

7、伊利莎白 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

28、王肖萍译《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

59、林均等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410、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11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1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4、芭芭拉鲍曼等《渴望学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515、Elkind, David.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88.

1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

1二、专业期刊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教科研版)》(杭州)

3、《学前教育》(北京)

4、《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5、《比较教育研究》

6、《幼儿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7、《幼教博览》

二、网络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cn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5、中国学前教育网

6、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网

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soe.bnu.edu.cn

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jky.njnu.edu.cn

9、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jpkc.ecnu.edu.cn

第14篇:68《教育学》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推荐]

《教育学》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责任教师:胡洁茹

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一)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

《教育学》是教育管理专科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教育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省管选修课,计划54学时,共3学分。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教育基本原理、第二章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第四章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第

五、六章 中小学教学、第七章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第八章 中小学课外教育、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第十章 中小学教师、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二)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责任教师:胡洁茹 联系电话:0551-3629101 E-mail地址:hujieru@ahtvu.ah.cn

二、多种教学媒体的配置及教学手段运用情况

(一)资源概况

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组织教学,教材主要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上辅导文本等。

1、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柳海民教授编写的《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基本教材,教材在每单元后编拟了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练习供同学们复习测试。

2、ip教材

直播课堂声文并茂、系统性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助学媒体,适合在预习和复习时使用。

3、网上辅导文本

网上辅导文本是按教学进度,针对课程文字教材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辅导和提供相关教学参考资料。

4、网上辅导与答疑

网上辅导既有定期发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又有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通过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等方式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1 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整合应用建议

本课程有较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其中文字教材是平时学习和期末复习考试的依据。辅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除文字教材以外的各种媒体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学习:

1、对于方便上网的同学可以以网上的辅导文本、直播课堂和互动资源为主;

2、对于不方便上网的同学可以以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为主,但也要创造机会利用网上各种资源。

三、教学过程和环节

(一)教师设计、制订好课程教学方案。辅导教师根据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制订好课程辅导教学方案。

(二)学生制订好课程自主学习方案。学生应根据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手段、学校教学辅导安排以及个人实际情况等因素,制订好个人学习方案。

(三)学生自学。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文字教材,对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应做好笔记,以便面授辅导时或通过其它手段向教师或同学寻求解答。学生应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省电大的网上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手段进行自主学习。

(四)面授辅导。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教材重、难点进行串讲,反对面面俱到的讲授。

(五)答疑、讨论。学生可通过电话、E-mail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就学习方法、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向有关教师寻求解答,或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六)完成形成性考核

本课程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1.大作业(24分)

学生每学期要完成四次大作业,每次最高计6分。

大作业由分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布置,由分校本课程任课教师负责批阅,由分校教学或教务的相关部门负责验收,省校教学处不定期抽查。

2.面授辅导或小组讨论的到课率(30分)

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出席二分之一的面授辅导课,至少要参加两次小组讨论,本环节最高计30分。

3.网上答疑的参与率(20分)

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参加分校组织的网上适时答疑两次,参加省校统一组织的 2 网上适时答疑一次,本环节最高计20分。

4.期中测验(10分)

本环节最高计10分,分校自行安排,由任课教师自己布置期中测验。

5、课程报告(16分)

本环节最高计16分,分校可自行安排,采取撰写专业小论文的形式,不少于八百字。论文的内容须与教育学学科相关,可以是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思考,对某种教育思想的解读、教育名著的读后感,也可以是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体会,分校本课程任课教师都要做好相关的记录或保存相关的材料,并上交分校相关部门留存,省校每学期末定期检查。

四、教学建议

1.教学中不面面俱到地系统讲授,要重点讲授重、难点,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真正发挥导学的作用。

2.主教材《教育学》教学中要紧扣基本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基础和视角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3.教学中,尽量多结合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以透彻地理解并把握有关问题。统一安排的四次作业,应督促学生完成。

4.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15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06-2007第二学期)

教学点:珠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

二、考试成绩统计

三、考试成绩分析

(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教学目标实现一般

(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教学因素:

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

2、试题质量:

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

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

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

报告人:孙英 院(系)教学主管院长: 2007年7月20日篇二:课程教学工作总结表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表

(2014 --2015 学年第 一 学期)2015年1月16日

篇三: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王晓玲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四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王安娜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使我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三、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校本课程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的一环。为此,拟在本期内完善好评估细则,每期末认真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并将评估结果进入教师年终目标管理评估中。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 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这与学校领导和很多老师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取长补短,让学生们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已经结束了,现已进入期末复习,回顾一学期的探索与尝试,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如何传知、如何解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读这一主线。诸多思路,到了清理一下的时候了。

一、求新求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如何引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学习心得已成为课题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学有主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享受学习的乐趣,又能发展原有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倡导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放的课周舜钦

第16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06-2007第二学期)

教学点:珠海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考试班级的自然情况

二、考试成绩统计

三、考试成绩分析

(一)考试科目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教学目标实现一般

(二)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1、教学因素:

总体来说,教学中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学习,遇到问题会积极提问,但由于基础较差,对于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慢。

2、试题质量:

试题难度一般,考点多,比较全面

3、考试过程的控制情况

考试过程严格控制,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

报告人:孙英院(系)教学主管院长:

2007年7月20日

第17篇: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孟英梅

本学期已结束,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圆满完成教育学教学任务,现在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后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做好课后工作。认真批改作业,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放有矢。

三、平时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学是一门专业的幼师理论课程。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幼儿教育学》课是为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而专设的一门课程,在学生方面还没有到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我是一名新任教育学的老师,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还需要对本书的知识点进行彻底的分析,这些都有待以后更好的来改进。

在接下来的教学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下学期的教学工作。

第18篇:《教育学》课程中“教学”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教育学》课程中“教学”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摘要: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强调以主题、问题及任务活动为设计核心,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分析传统《教育学》课程中“教学”内容在授课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将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内容,合理设计主题与专题,及其相关教学活动,以期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48-03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开展教学实施必需的基本技能与要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笔者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现状调查,了解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大纲制订中对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过少,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不能有效应用于实际,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以讲解、示范、演练的渐进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分散、内容独立,学生不易掌握技能要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3.评价方式上不重视学生技能的考核,常常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将其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中,以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以主题、问题及任务活动为设计的核心,开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的合作、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关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构建。[1]在主题单元学习中,学生主要围绕主题及其专题,以真实的任务模块展开学习,其学习过程涵盖了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

(一)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

主题学习单元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助学者、导学者的身分出现。其教学设计主要是强调设计出适合教学的主题学习单元方案,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因此,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应包括:(1)整合、提炼主题及核心概念;(2)分析单元教学目标、主题涉及内容及课程标准;(3)设计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资源和评价方式。

(二)主题学习单元的主要特点

1.主题化: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单元学习的前提,在整合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

2.情境性:主题是学习者学习或探究的对象,因此主题应是体现与社会、生活及自然的联系。

3.问题化: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中强调对学习的引导和探究,应是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学习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4.开放性: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反思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不局限于课本,使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

5.任务化:有效开展主题学习单元学习,应布置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学习。

6.活动化:主题学习单元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是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应是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规划

在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中,首先应确定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范围、对学科内容的覆盖、对知识和技能的涉及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根据《教育学》大纲的规定,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本内容主题确定为“教学”学习主题,其整体规划方案如图1示。

(二)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学习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掌

握开展教学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备课、上课、说课等初步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确定本主题含四个教学内容。因此,确定主题教学按四个学习活动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1.主题单元标题:教学。

2.课时:12课时。

3.主题学习概述:在本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活动中,主要以《如何进行教学》为问题出发点,开展与教学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活动从质疑出发,以解疑为径,辅之以具体学科整合实施的活动设计。

4.主题学习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主题收集、整理资料,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运用资料,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程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理解、概括课堂中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在综合活动中能充分展示相关教学方案及进行技术演示。

(2)过程与方法: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教学方面,学习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通过合作交流、分工协作及个人展示完成学习。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学会分工协作,具有合作意识。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热爱教师职业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努力学习职业技能的思想。

5.学习专题设计。

(1)教学理论知识——基础篇。本专题以《教学实施应具备的知识是什么》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问题探究、资料

查阅、案例研讨等方式,将质疑、解疑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备课知识与实践——准备篇。本专题从教学准备着手,了解备课方法和策略,通过让学生自选教学内容,完成备课工作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准备中明确备课的方法。

(3)上课技能与实践——应用篇。本专题着眼于上课的实践,掌握上课技巧,通过模拟教学,真正体验上课的过程,分析“如何上好一堂课”,了解一堂好课的精髓。

(4)说课技能与实践——提高篇。本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就某一知识或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把握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分析、总结的能力。

6.教学资源设计。为开展有效的教学,该主题学习中,需为学生提供知识管理工具、教学案例、教学主题网、学习交流平台、组建班级博客、备课技能文献资料、教案撰写模板等学习工具或资源。

7.教学评价设计。该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设计为:

(1)提交备课材料,评价学生备课方法的学习结果;

(2)学生教学演示,评价学生上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3)学生说果演示,评价学生说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4)按照备课-上课、撰写说课稿-说课的综合应用,评价学生教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学习方式,

将该模式应用于《教育学》课程中,可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控制性更强、优化学习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具体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围绕主题学习,构建学生能力拓展体系;精心设计主题单元,提供优秀资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权社,2009.

[2]张晓琴,武丽.主题单元学习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69-70.

[3]黎家厚.主题资源单元与教育资源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2003,(7):16-17.

第19篇:教育学考研就业之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学考研就业之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等专业。教学论与课程论适合本科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选择,可以帮助你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多一些教学方面的理论,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论方向

着重对教学方面的研究,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课程论方向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

3、小学教育方向

一是培养这个方向的理论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二是培养小学教师与小学教育教研员。有些学校会特别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或者语文课程与教学,旨在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情况。

4、脑认知与教学方向(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等)

脑认知与教学方向研究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脑与数学学习、脑与科学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认知与学习评价、教师认知与专业发展。这一学科在国内是新型学科,在国外这个专业很有前景,中国目前还很缺乏这个专业的人才,如有心理学或者生物学专业基础的学生学习这一新型专业比较得心应手。

第20篇:公共课教育学课程考核实施细则

公共课教育学课程考核实施细则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15101013 学 分:3分

总 学 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1;实践教学:3 适用专业:教育类专业 先修课程:教育心理学

一、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公共教育学是教育类专业和教师教师资格证培训的公共教育类基础课程之一,它以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教育教学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

公共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并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旨在能让未来的教师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

其一,掌握教育基本理论,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

其二,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欲望; 其三,注重培养人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作为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体系简介和教学要求

公共教育学尝试从三大块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第一大块是教育原理,它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含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目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大块是教育管理,它围绕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评价意识;第三大块是教育实践,它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含教学基本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增强教育学的实践意识。

公共教育学教学历程为一学期共54课时,周课时3课时,作为教育专业公共必修课通过学校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完成学习任务。

三、考核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广义与狭义的教育 (2)教育的基本要素

2、教育的起源

3、教育的发展

4、教育的属性

(二)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学产生的条件和标志

3、教育学的发展

4、教育学学科体系和门类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2、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

3、分析古代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4、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5、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

6、掌握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教育功能与教育规律

【课时安排】9课时 【教学内容】

1、教育功能的概述 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功能的类型

2、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3、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考核要求】

1、掌握教育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

2、理解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3、掌握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能辨证分析每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原因及其条件;

5、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教育目的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1、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3、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社会依据 人的依据

2、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三) 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4、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作用;

3、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

4、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掌握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教

1、教师职业

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3、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4、教师的素养

(二) 学

1、学生的本质特点

2、学生的地位

3、学生的发展

4、教师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谐适

(三) 教师与学生关系

【考核要求】

1、掌握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

2、掌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3、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4、分析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章 课程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

(二) 课程结构

(三) 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课程设置

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3、主体精神与课程设计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问题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考核要求】

1、识记课程的概念;

2、了解课程的意义;

3、掌握课程的制约因素,了解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4、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趋势与目标。

第六章 教学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基本理论概述

1、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2、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的地位教学的作用。

3、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2、教学过程的规律

3、教学原则

(三)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方法概述

2、教学组织形式

【考核要求】

1、识记教学的概念;

2、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3、理解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几对矛盾关系。

4、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实际教学案例;

5、了解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异同;

6、了解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掌握讲授法及其运用要求;

7、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8、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

9、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七章 德育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二) 德育的过程

(三) 德育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的概念;

2、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3、理解分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以及德育过程的特点或规律。

4、掌握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能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

5、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

6、了解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行为训练法等主要德育方法。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一) 班级组织

1、班级组织的概念

2、班级组织的结构

3、班级组织的特点

4、班级组织的功能

(二) 班级管理

3、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4、班级活动管理

(三) 班主任工作 【考核要求】

1、理解班风学风的概念

2、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3、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任务与方法;

四、考试方式

(一)课程考试

1、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满分100分

3、考试时量:120分钟

4、试题总数:约50题

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命题的原则是:题目份量适中,覆盖范围广,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最基本的识记知识一般占60%左右,理解、分析、灵活运用的题占40%左右。小题目,即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的分数占总分数40%左右。

6、题目类型

(1)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被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5分) (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5)论述或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

7、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的目的

(1)选择题。是从一个问题的若干个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这类题目是把正确答案与相近的答案或是似是而非的答案并列,它具有简单、明确、客观的特点。它是既容易得分,又容易丢分的题目。这类题目不需要学生在复习时死记硬背,但对基本知识要记忆、理解准确。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准确程度。 (2)填空题。一般来说填写内容较少,而且十分准确,并具有答案的唯一性特点。这是比较容易得分的题目。所填写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要的历史知识。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能否做到少而精地理解、掌握和记忆。 (3)判断题。它是既容易得分,又容易丢分的题目。这类题目不需要学生在复习时死记硬背,但对基本知识要记忆、理解准确。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准确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名词解释。一般来说名词解释的内容较少,而且答案比较规范。这类题目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5)简答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基本的原理。这类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6)论述和案例分析题。要求根据相关的理论,对所给出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分析处理。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处理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8、答题要求

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选择题。要求选择要正确,不可多选或漏选。

(2)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准确,无需解释。 (3)对于判断题。要求判断准确,无需解释。

(4)对于名词解释。要求答出概念所包括的本质属性。所使用的语句可以各有区别。 (5)简答题。要求基本理论叙述准确、观点明确,对问题理解到位。

(6)论述和案例分析题。要求观点明确;使用的论据(理论根据、事实材料)准确合理;论述过程条理清晰,符合逻辑。

(二)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出勤与听课等综合而成,在总成绩中占50%。其中出勤占10%;讨论(课堂参与性提问或评课)5%;作业5 %;讲课(课堂报告)30 %

(三)本方案实用于本课程开展了研究性、探究性教学试点改革的班级(有关教学改革方案另行制定)。本课程未实行新的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改革的班级仍然按照原考核大纲进行考核。

教 材:

[现代教育学] ,靳玉乐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年。 [教育学],陈梦稀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石中英主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道俊,扈中平主编:教育学原理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成有信 主编:教育学原理 。大象出版社,1993版

6、叶澜等著: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版

7、张楚廷 著:教育基本原理: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1

教育学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教育学课程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