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0: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是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

2、广义的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等。 正式课程;

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

3、狭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课程的内容结构来划分)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存在方式来划分)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独立地、并列地编制成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我国主导的课程类别

我国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优点:

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

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是以分科课程形式存在;

综合课程:把性质相关,联系密切的一些学科合并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物理、化学、生物合并为自然学科

政治、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学科

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涉及史、地、生、理、化等学科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 杜威和克伯屈

2001年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Q:(课外拓展)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P169

1、显性课程:指一整套以课程计划的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那些学科和活动。

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劳动技术、音乐、美术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隐性课程:指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具体的授课方式,它是隐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P170

1、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部门总体规划确定的课程门类和课时,通过课程计划颁布,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特点:P170

基础教育课程课程改革:8次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了国家课程的门类、总课时和课时分配,同时又为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留出了一定空间

Q: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四)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①含义: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②评价: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观点

③综合课程在实施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2.核心课程

①含义②观点

A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B形式: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C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D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受学生欢迎。

E优缺点: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依据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目标分类:

“垂直”维度:“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水平”维度: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

二、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标准

1.含义

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结构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3.理解和执行

(三)教材

1.教材与教科书

2.教材的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材的编排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三、课程实施

(一)含义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尽可能听取教师意见或让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四、课程评价

(一)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两部分

“课程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的关系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知识

儿童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

3、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

4、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大众教育

(三)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为社会服务

(四)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在课程编制上,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六)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

2、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3、分析教师直接参加校本课程的利弊

4、研究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和英语“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学第四章练习

基础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教育学规范教案(第四章)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修定版)

教育学第四章第三节师生关系 教案

电大教育学复习材料第四章

现代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感想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课程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