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3 07:53:31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时间飞快,这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更多的体现学校的“三多五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上贯彻“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时刻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什么时候城市化,农业的区位因素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除了联系实际以外,还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二、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星期二第三节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三、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听本学科教学组长的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各成员相互评课听课,使我受益匪浅。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学生成绩提不上来,问题出在哪里?今后的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反复思量,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体现学校的“三多五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上贯彻“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查找不足,向前辈学习经验,提高自己教学技能和教学业务水平,学人之长补己短。同时用心探究地理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5年7月7日

推荐第2篇: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一、指导思想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二,侧重于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地理》(必修二)只选择了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农业、工业与交通、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 1 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

4、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实验、观察、测量、参观、制作教具、多媒体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学校教学思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7、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8、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9、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

10、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对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课时安排 第1章 人口的变化

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课时) 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课时)

2 第3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1课时)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课时) 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1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课时) 第2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课时) 第3节 城市化 (2课时)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1课时) 中段考试及试卷分析

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1课时) 第2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第3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问题研究 龙游的农业区会是什么样 (1课时) 第4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1课时) 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课时) 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2课时) 问题研究 煤城城市出路何在 (1课时) 第5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1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课时) 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课时) 问题研究 中国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课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发展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课时) 第2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2课时) 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 (1课时) 期末总复习(2课时)

推荐第3篇:地理必修二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 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是;重庆地处和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2、城市内部因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住宅区的分布地。

4、商业区多位于,主要为或

5、中心商务区不但是中心还是

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

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服务范围级别,服务范围;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13、城市化的标志。

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拉力有等。

16、城市化进程可分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出现逆城市化的是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阶段。

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

另一方面。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二是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5、混合农业主要是和

6、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气候;人口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13、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

的农业生产。

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7、美国农业的特点:化、化、化

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 牧牛为主有,牧羊为主有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

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3、乳畜业是随着的产品是。

24、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25、乳畜业的饿分布地区,大多紧邻,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

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28、影响下列农业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

海南的天然橡胶,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

29、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农业。

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5、鞍钢区位;宝钢区位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

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8、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原则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9、工业集聚、工业联系、工业地域、工业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

10、工业联系的种类

11、工业积聚的原因:

12、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基础,以目的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哪种工业联系)

13、我国的钢城、石油城

14、工业分散的原因

15、传统工业区,例如,

是在基础上,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16、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

17、德国鲁儿区兴起的条件:

18、鲁儿区衰落的原因

19、鲁儿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方面)、、、

20、新兴工业区是以、、

2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

22、美国硅谷兴起的区位因素

24、美国硅谷是以工业为主导

25、从环保角度看,水泥厂的布局原则化工厂的布局原则印染厂的布局原则钢铁厂的布局原则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方向发展。

3、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4、交通运输网中的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5、对南昆铁路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6、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7、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很大,表现在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8、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9、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10、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平原商业网点密度。

11、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为原则;商业网点建在市中心,符合原则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2、历史上出现了以下一些人地关系思想,按时间顺序排列:改造自然、崇拜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

3、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

4、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时期

5、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6、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时期

7、当时,

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8、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等

9、生态破坏的表现在等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11、环境污染的形成

1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13、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14、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15、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6、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带来的环境问题

1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原因

18、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中产生,必须在

1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0、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6月的《》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2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

2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2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 (国家)制订的。

2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26、

27、循环经济以为手段,以以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化

2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饿基本途径是

29、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以实现循环经济。

30、清洁生产可以带来很好

推荐第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教师:xxx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以前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一周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2课时) 二周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课时)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课时) 三周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复习、测验

(1课时) 四周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课时) 五周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课时) 六周

2.3城市化

(2课时) 七周

复习,测验

(1课时

3.1农业区位的选择

(1课时) 八周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九周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十周

期中考试复习

(1课时) 十一周

期中考试

十二周

期中考试卷分析

(1课时) 十三周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十四周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

十五周

复习,测验

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十六周

5.2交通运输变化的影响,复习,测验十七周

6.1人类关系思想的演变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十八周

章末复习

十九周

测验评讲

二十周

期末考复习期末考试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

推荐第5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一、教材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推荐第6篇: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

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在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1、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20日 第1单元 3月21日------4月17日 第2单元 4月18日------5月15日 第3单元 5月16日------6月19日 第4单元

2、工作安排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两人组成,集体备课和习题配置由两人分工完成,其中

单周由王伟作中心发言人,双周由袁旭作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习题原则上每节一篇(主要利用学案),单元结束后出一套综合练习题。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集体备课时研究确定,每节上课前保证准备妥当,以免上课时浪费时间。学案要经过认真的选题,避免错题和偏题的出现。

六、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4 课时 课时 1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2

3 2 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 课时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课时

七、教学上应突出做好的几项工作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是工具、知识是依据,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要围绕问题、围绕新材料、新情景重新整合。

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

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的鼓励和尊重;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应当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再考虑其他;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分量;强调主干知识是指试题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角度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学科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范围内,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3、重视知识网络的教学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

4、坚持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

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

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5、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

突出能力的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高考命题的改革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注意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衔接的那些能力。

以上是高一地理组的教学工作计划,定有不足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推荐第7篇:地理必修二试题_参考

地理必修二试题篇1:

卷I(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各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填在答题卡内)

读“台湾省人口金字塔图组”图1,完成1-2题。

11.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2.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速度快B.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C.就业压力太大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2011年12月23日,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内,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图2“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回答3题。

23.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

4.下图(图3)为“甲、乙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若甲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乙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甲乙

3A.a>b

B.a<bC.a=bD.a≈b

图4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状况图”,图5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回答5~7题。

图4图

55.关于图4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D.人口数量增长较缓

6.图4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5中的:

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

7.今后该城市在人口工作中应: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大力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

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8.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世界城市化水平趋势图(图6)”表明21世纪:

100城发达国家市80化水60世界平均平40(发展中国家)20

01960198020002020

A.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更快图6)世界城市化水平趋势图(

B.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更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更快

图7种植期出苗、分枝期开花期灌浆期收割期9.该作物: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10.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读图8,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4~15题。

11.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12.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自给型农业B.混合型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集约型农业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图9)。完成13~14题。

费城华盛顿0纽约

巴尔的摩波士顿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发展阶段图9

13.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4.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房价问题一直是城市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读“我国某城市住宅小区平均房价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图10中数字为平均房价(单位:元/平方米),回答15题。

15.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A.邻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公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捷

C.接近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郁

D.地势平坦,工厂林立图10

随着商品房价格上升,城市中住宅区的付租能力也在提高,图11中住宅区的付租能力由实线变为虚线。

16.若只考虑这一种因素,住宅区的界线A、B将图1

1A.A、B点都向C方向移

B.A点向O方向移、B点向C方向移

C.A、B点都向O方向移D.A点不动,仅B点向C方向移

下图1

2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图12

17.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甲—商业区乙—工业区丙—住宅区B.甲—住宅区乙—工业区丙—商业区

C.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丙—工业区D.甲—工业区乙—商业区丙—住宅区

18.关于该城市规划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价较低

B.②处适宜规划建设化工厂——交通便利

C.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适宜规划建设食品加工厂——靠近水

下图13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图1

319.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20.对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租水平:乙>甲>丙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2014年3月3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公布《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

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并于当日开始施行。这也意味着福建省正式施行“单独两孩”政策。读“1980—2007年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曲线图14”回答21-22题。

图1

421.2007年该省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型B.传统型C.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D.现代型

22.该省“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不会造成的影响是()。

A.未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

B.未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所缓解

C.未对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公共资造成一定压力D.未人口规模迅速增加

201x年4月9日《京华时报》报道:今年年底前,北京市中心城区车辆使用政策将出台,同时研究电子车牌技术,为收取交通拥堵费提供技术支撑。据此完成23题。

23.市中心收取交通拥堵费有助于()。

A.消除城区大气污染B.扩大居民出行范围C.缓解城市交通问题D.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201X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读“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图”图15,回答24--25题。

图1

524.北京周边的唐山、廊坊、保定等十余个区县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①紧邻北京②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④经济发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5.该京津冀地区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北京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它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河北唐山市比北京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地理必修二试题篇2: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第一卷4页,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单选共60题,占60分;第二卷2页,综合题共5题,占4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共6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对得1分,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3题。

1.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A.经济水平B.教育水平C.历史条件D.自然条件

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B.印度C.泰国D.日本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2和图3并回答4~5题。

4.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D.影响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2004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

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回答6~7题。

6.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

A.地形B.气候C.

壤D.农业技术

7.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A.提高粮食总产量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发展农业技术D.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读右图4回答8~10题。

8.如果图示曲线表示城市化速度,则A.A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B.A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速度快C.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9.如果图示曲线表示传统工业和新工业发展速度,则

A.曲线A代表新工业的发展过程B.曲线A所代表的工业往往要求分散分布

C.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产品特点是“轻、薄、短、小”D.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多是接近原料产地或动力基地10.下列工业地域中,可作为曲线B所示工业的典型代表的是

A.德国鲁尔区B.日本神户、

C.中国攀枝花D.美国“硅谷”

右图是铁路、水运、公路、管道四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回答11~

12题。

11.表示水运运输方式的是

A.XB.YC.ZD.W

12.宜采用铁路运输的距离区间是

A.①B.②C.③D.④

20xx年12月30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结合下图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

14.“西气东输”管道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有

A.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B.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钢铁、水泥土建、机械、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C.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15~17题。

15.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D.节省城市用地

16.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17.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B.大范围

的水体污染

C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图7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7回答18~20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污染大气严重B.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D.图中的农业按投入的多少属于密集型农业

19.该生态园

A.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B.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C.摆脱了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D.生产重点

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0.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②生态恶化③资源超常规利用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据图回答21~23题。

人口转变曲线示意图

21.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代表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2.“十五”计划中要求我国人口控制在13.3亿,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①B.②C.③D.④23.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24.下列属于人口超过1亿且政府仍然大力推广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是

A.日本B.中国C.印度D.英国

25.二战后,下列地区为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A.欧洲B.拉丁美洲C.西亚和北非D.北美

26.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B.南非、埃及C.日本、澳大利亚D.加拿大、新西兰

地理必修二试题篇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

A.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B.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D.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下列关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总数B.人口容量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

C.正确估计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D.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大于发达国家

3.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

①城市迁往农村②农村迁往城市

③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④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

A.②③⑥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4.2004年,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户籍总人数为2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户籍人数计算,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

A.27.7%B.57.6%C.67.5%D.72.3%

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据此回答5~6题:5.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A.混合农业B.乳畜业C.水果园艺业D.商品谷物农业

6.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A.农业技术改进C.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的转移D.自然条件改变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7~8题:

7.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块状模式

8.为改善伦敦的城市环境质量,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增加伦敦的城市职能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C.禁止使用私人小汽车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9.下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各选项中所列工业部门依次与模式

一、模式

二、模式

三、模式四对应正确的是

A.精密仪表、电子装配、水果罐头、家具

B.集成电路、甘蔗制糖、粮食加工、印刷

C.普通服装、水产加工、炼铝厂、纺织D.飞机制造、面包食品、啤酒厂、制鞋10.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不同,说明了()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②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③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逐渐加强④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逐渐减弱A.①④

B.①③C.②③D.②④

2003年,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商业运行线在上海开通,该线自上海龙阳路至浦东国际机场,全长30千米。我国计划新建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专线业已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中、德就磁悬浮列车技术转让合作问题进行了艰苦谈判。据此回答11-12题:11.磁悬浮列车的商业运行说明了现代交通的特点是

A.网络化B.高速化C.专业化D.科技化12.中、德就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进行的技术合作谈判说明了

A.中国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B.中国与德国经济存在高度相互依赖性C.发达国家正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D.世界主要的高端技术产品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下图是某城市1966~1996年发展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反映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A.城市人口比重减少B.公园绿地面积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城市道路网密集

14.影响图中大型批发市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最优B.交通最优

C.服务最优D.环境最优

15.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今后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目前,我国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大力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B.缩小经济作物面积,改种粮食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D.增加机械设备的投入

16.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附近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B.附近有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C.附近有大型发电厂,电力稳定D.附近有颐和园和圆明园,环境优美

17.下列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②工业城市形成:橡胶厂→发动机厂→汽车制造厂③工业城市形成:面粉厂→糕点厂→糕点城④工业城市形成:钢铁厂→钢铁工业区→钢铁城市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传统经济是由图甲所示方式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现在倡导的循环经济是如图乙所示的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回答18题。

18.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B.信息化生产C.集聚生产D.清洁生产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9~20题。19.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食品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20.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1949年—1957年,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有何特点?

(4)1965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2.读下面的“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推荐第8篇:地理必修二学习方法指导

学法指导:

地理学习方法指导

一、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1.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2.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掌握了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就能概括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1.“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

2.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3.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1)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3)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三、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

四、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丰富地理知识。课外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推荐第9篇:地理 人教必修1第1章第4讲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的情况,图中∠1=47°。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出现太阳直射的月份可能是(

) A.5月

B.6月 C.8月

D.12月

2.若黄赤交角增大,则a光线与b光线之间的夹角∠3会(

) A.增大

B.变小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变小

解析:第1题,b线表示正午太阳位于该地南方天空,且与地面的夹角为47°;a线表示正午太阳位于该地北方正上空,且接近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判断出a为夏至日光照情况,b为冬至日光照情况,且该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其纬度接近北回归线。故该地出现直射现象的时间为6月份。第2题,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度数。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扩大,该地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将增大,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减小;该地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范围也将扩大,故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将减小。图中∠1减小,∠2也减小,则∠3增大。

答案:1.B 2.A (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设条件回答3~4题。

3.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 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解析:第3题,由北京处于白昼可以判断AB为昏线,这时东经120°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B的经度差是90°,由此两点推知北京时间恰是正午12时,0时经线则是与东经120°相对的西经60°,也就是说与北京不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西经60°向西到180°经线,选项中符合的是华盛顿。第4题,C地位于南半球,日出时刻越来越早说明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A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位于南纬68°及其以南的地区是极夜,说明太阳直射北纬22°,根据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接近8°的道理,可以推知此时大约在7月初,正是尼罗河的汛期。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日出方位都是东北方,日落方位都是西北方。塔斯马尼亚岛的纬度高于马达加斯加岛,在南半球的冬半年白昼短于马达加斯加岛。

答案:3.B 4.D 读经纬网示意图。有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下午1点,以与地球自转相等的角速度从甲地向乙地飞行,3小时20分钟之后,正好看到乙地的日落。据此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的经度差是(

) A.40° B.50° C.35° D.45°

6.该飞机上的乘客当天经历的昼长是(

) A.11时40分

B.12时20分 C.12时

D.8时40分 答案:5.B 6.C 下图表示夏至日四地昼长时数和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标注有明显错误的一地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当北京时间为8:45时,①地正好日出,则其地理坐标是(

) A.60°N,30°E B.45°S,30°W C.60°N,75°E D.13°S,75°W 9.若用M表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则对M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最大

B.②地最大 C.③地最大

D.各地相同

解析:第7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图示显示④地昼长12小时,应在赤道上,而此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应小于90度,故④地标注错误。第8题,根据①地昼长18时30分,可计算出该地日出的地方时:12-18时30分/2=2时45分,即可推算出①地经度为:120°E-15°×(8时45分-2时45分)=30°E。夏至日①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5°,根据公式H=90°-|Φ-δ|,可计算出①地纬度为60°N或13°S。故A项正确。第9题,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较小,回归线之外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且变化幅度相同,为47°,图中②③④三地都在回归线之间,①在回归线以外,故A项正确。

答案:7.D 8.A 9.A (2012年百校联盟文综)北京时间2011年7月8日23时29分,“亚特兰蒂斯”号开始最后一次太空之旅。执行任务12天后,于7月20日返回地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亚特兰蒂斯”号发射时全球昼夜和日期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半球上白昼面积远大于黑夜 B.南半球上白昼面积略小于黑夜 C.东半球上8日的范围略小于9日 D.南半球上日期分布与北半球不同

11.在“亚特兰蒂斯”号飞行期间,下列地区同等高度的房屋正午时刻影子朝向不变、长度变短的是(

) A.中国全境

B.美国五大湖地区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极点附近

解析:第10题,根据北京时间为8日23时29分,可计算出东半球的白昼范围大致为20°W至37.5°E,故A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的白昼面积略小于黑夜,故B项正确;北京时间接近23:00时,东半球9日的范围约为32.5°,8日的范围约为147.5°,东半球上8日的范围远大于9日的范围,故C项错误;南半球上日期分布与北半球相同,故D项错误。第11题,7月8日至7月20日,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大约在19.5°N至16.5°N,并向南移动,16.5°N以南地区(除极夜地区外)房屋影子的长度逐渐变短,且影子始终朝向房屋的南侧。结合选项中各地的纬度位臵可知,只有澳大利亚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10.B 11.C (2012年百校联盟模拟)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两点分别是某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12~13题。

12.一年中,O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约为(

) A.23°

B.43° C.47°

D.57°

13.当图中M、O、N三点重合为一点时,该点一年内所处的纬度范围是下图中的(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解析:第12题,一年中M、N两点重合于O点时,晨昏线与M、N所在的纬线相切,O点为切点。据此可知该纬线为北极圈或北极圈以内的某一纬线。O点的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需满足的条件是该点在北极圈上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运用公式H=90°-(66°34′-23°26′)可以得出结果。第13题,若M、O、N三点重合,说明该点是晨线与昏线的交点,也就是该点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所以该点一年内所处的纬度范围只能是66°34′N—90°N。

答案:12.C 13.B 2011年1月19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自2010年年底进入位于南极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80°25′1″S,77°6′58″E)后,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水平天文科考支撑平台的安装、调试工作,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在南极建造天文台的帷幕。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日工作人员看到的太阳运动轨迹为(

) A.东北地平线升起,西南地平线落下 B.东南地平线升起,西南地平线落下

C.东南方升起,中午位于正北方,高度最高;西南方落下,子夜时在正南方,高度最低

D.平行于地平面,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 15.南极天文观测的最佳时段为(

) A.11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 B.8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 C.4月中旬—8月中旬 D.1月中旬—5月中旬

解析:第14题,1月19日,南极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极昼期,根据昆仑站的经纬度可推断,该日该地处于极昼范围内,故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为东南方升起,中午位于正北方,高度最高;西南方落下,子夜时在正南方,高度最低。第15题,天文观测应选择在夜晚进行,故南极出现极夜的时候为最佳观测时段,即4月中旬—8月中旬。

答案:14.C 15.C

二、综合题

16.(2012年合肥模拟)下图中AO和BO分别为昏线和晨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图示日期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________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区域是________。

(2)B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O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 (3)A地经度是________,该日A地的夜长约________小时。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纬度是______。 (5)一年中,A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______。

解析:从经纬线的分布来看,本区域为南半球局部示意图,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则表示O点和70°S纬线切点地方时为0时,A经线为180°,70°S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出现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B是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O点地方时为0时;图中的经度差为30度,A点日落,此时地方时为20时,夜长为8小时;太阳直射的经度由A点180度经线为20时,计算得出12时的经度为60°E,直射纬度由晨昏线和70°S相切,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纬度为20°S;A地为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直射该纬度,为90度,最小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43°08′,一年中相差46°52′。

答案:(1)冬至(12月22日) 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 (2)6 0 (3)180° 8 (4)60°E 20°S (5)46°52′

17.(2012年南京模拟)下图是8月的某一天示意图,其中M点为晨昏线与80度纬线的切点。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用

在图中画出夜半球。

(2)该日,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________。晨昏圈与纬线圈切点的纬度在一年中最低为________。

(3)南京今后3个月内的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关于图中各地此时出现的现象,可信的是________。 A.a地旭日东升

B.b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c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d地盛行西北风 E.e地草木茂盛

解析:第(1)题,由该图为8月的某一天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又知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说明80°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由此得出太阳直射10°N,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30°W,据此可知太阳直射120°W经线。第(2)题,该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10°N,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80°S及其以南地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在一年中的变化范围为极圈与极点之间,其最低纬度为66°34′。第(3)题,今后3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并由北半球移向南半球,所以其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10°N,a地位于昏线上,正值日落,所以A项不可信;地球上任一地点的自转线速度没有季节变化,所以B项不可信;图中c海域为北印度洋,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C项可信;d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当地为冬季,当地受南半球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北风,所以D项可信;e地为非洲南部草原,此时当地为干季,草木枯黄,所以E项不可信。

答案:(1)(10°N,120°W) 画图略 (2)80°S及其以南地区 66°34′

(3)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 (4)CD

推荐第10篇:必修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上期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总结

时光飞逝,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及备课组长杨德春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高一化学组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觉悟上:

1、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为维护社会稳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不缺勤,不早退。服从安排。

二、教育教学上: 1.、配合校领导的工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地去听课,评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新课程理念,明确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目标,研讨有效实施策略,脚踏实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出好每一节学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经常的反复的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不断的鼓励,在学习上给予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的前提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所(1207)班级还是(1210)班,抓基础知识就要抓好化学课本知识,力求每章、每节过关,每个方程式过关,然后层层深入,尽量降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落差。强抓了化学用语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逐渐探究。

4、授完每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争取较大进步。 总之,由于第一次接触新课改,虽然很努力地去工作,但仍有不足之处,授课中的一些问题,本人还不能完解决,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把握好“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落实探究内容涉及的化学知识之间的平衡?如何除了探究实验时间的掌控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等。探究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教师为轴心的车轮运转,学生的问题意识较淡薄,很多问题都所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欠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环境。不断完善自己,真正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观念。 经过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工作:

可取之处:

1.教材处理好,可顺利流畅讲完课。并且重难点突出。 2.结合胡勇老师的同桌互助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3.坚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一练。

不足之处:

1.在很多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在细节上感觉把握的不太好。 2.学生做了大量题,但没有覆盖所有题型。 3.对有些学案和试卷没有及时批改和评讲,拖得战线有点长。 改进之处: 2.多跟老师们探讨,掌握好讲课的分寸和细节。 3.鼓励学生多做综合性的题,多提问有价值的问题 2013年7月2日篇二: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 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 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 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问题;② 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时每周3节较少,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 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

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第1节 《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 → 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 →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

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 → 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

2、

4、

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 →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

4、ph3 、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篇三: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

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 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 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

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 6)反应产物复杂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篇四:高一_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理综组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一(1)、(2)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备课

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

四、上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2015/3/1篇五:高中化学必修二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相关化学方程式汇总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li与o2反应(点燃): 4li + o2 2li2 o na与o2反应(点燃): 2na+o2na2o2

2、卤素单质f2 、cl2 、br2 、i2与氢气反应: f2 + h2 === 2hf cl2 + h2 === 2hcl br2 + h2 === 2hbr i2 + h2 ===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 cl2+2nabr===br2+2nacl ② cl2+2nai===i2+2na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 br2+2nai===i2+2nabr

4、mg与h2o反应:mg+2h2o === mg(oh)2+h2↑ 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 mg与hcl反应: mg+2 hcl === mgcl2+ h2↑

5、na与cl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催化剂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2h2o2 △ 2h2o+o2↑

4、na2so4与cacl2反应:na2so4+cacl2===caso4↓+na2co3

5、高炉炼铁:2c + o2 === 2co fe2o3 + 3co ==2fe + 3co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

点燃

? co2(g)+2h2o(l) ch4(g)+2o2(g)??? (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 2co2+2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2h4+3o2 ?点燃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 ch2=ch2+hclch2=ch2+h2 o(4)聚合反应: ch3ch3 ch3ch2cl(一氯乙烷) ch3ch2oh(乙醇) (乙烯制聚乙烯)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 12co2+6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

(2)取代反应: febr3 ?? ① 与br的反应 ? 2 2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反应方程式: 2 浓硫酸 △ no2 2o (3 )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 ?? ??

4、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点燃

? 2co2+3h2o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3o2 ???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cu或ag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③乙醇在常温下的氧化反应: 酸性kmno4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ch3cooh ch3ch2oh

5、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①反应原理(与乙醇的反应):

催化剂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第11篇: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推荐]

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青年在线 更新时间:2004-11-17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初二地理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初中地理第三册主要从中国区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居民,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初二

44、45班共有学生89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上学期统测来看,平均分仅为54分,及格30人,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紧学习大纲,贯彻大纲,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3、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4、加快教学手段革新,教学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部分,利用学校语音室教学手段于教学。

四、取得的成绩

针对近年来地理统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及时组织复习,先后模拟测试3次,估计平均分在55分左右,名次在前3名。

五、存在的问题

本学期进入复习以来,由于学校工作安排,临时上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给初二的地理教学带来了影响,加之在学生考试前期,为配合昆明梦旅公司安装学校多媒体微机教室,耽误了最为宝贵的复习阶段的时间,没有能组织系统的复习,不可避免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六、今后的努力目标

今后的教学工作,应以素质教育为突破点,培养学生技能。力争在学年会考中平均分70分以上,居全县第二名,及格率80%以上,50分以下控制在10%以内,杜绝40分以下。

第12篇: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优秀]

2012—2013下学期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期中一个班级是高二艺术班,跨年级教学,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在开学期初针对高一地理学科新课改作了详细的讨论,几天的时间,通过讨论、学习,对中图版《地理2》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详细的理解和介绍,科学合理的安排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实验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相关“四清”练习的编写, 从而保证5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2》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年,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第1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总结

2015—2016年度上学期高一地理工作总结

教师:xxx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

3、4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并担任其他班主任和初中班级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总之,通过同事们的热情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新课程,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力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14篇:0708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07-08地理必修2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组

本学期我担任了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在寒期参加了高一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一实验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相关“四清”练习的编写,从而保证34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两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2》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

一、二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2、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年,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第15篇: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2 课时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2 课时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2 课时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 课时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 课时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 课时

第三节

城市化

1 课时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课时 期中考试复习

1周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3 课时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 课时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 课时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会是什么样

1课时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2 课时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 课时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 课时

问题研究

煤城焦作的出路何在

1课时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

2课时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课时 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课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课时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课时 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

1课时 期末考试复习

2周

第16篇:地理必修二必背题

必修二思考题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人口增长的三大模式的特点、成因、主要分布地区、人口问题及其措施

①高高低模式: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原因:自然灾害、战争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

②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少年儿童比重大;措施:计划生育;增加就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③过渡模式增长下降阶段:特点: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自然增长率下降;成因:社会保险福利事业;生育观念的转变;分布:目前少数发展中国家已进入该阶段。 ④ 三低模式: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成因: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较晚的婚育年龄等;主要分布地区:发达国家;人口问题:老龄化严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国外移民;提高医疗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老龄产业。

2、世界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是什么?

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过渡理论(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中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是怎样的? ①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快速增长;③增长下降阶段:出生率下降,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放缓;④低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怎样的?

①劳务输出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5、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如何?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①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②乡村迁往城市;③内陆迁往沿海地区。

6、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②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战争等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宗教、种族、外出求学等;④生态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⑤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等。

7、如何估算某一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到自然资源、科技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环境承载力的估算一般根据农业生产提高的粮食或其他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来进行。

8、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①人口规模不同:同一地区在同一时期的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规模大于人口合理容量的规模。②生存和发展的差异: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仅体现基本生存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人口规模,体现的是发展的需要。③持续性不同:如果人口规模达到环境承载力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人口规模为人口合理容量则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④消费水平不同:当人口规模为人口合理容量时,消费水平较高。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9、城市的四大功能区的位置、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中心;②商业区位于城区和交通干道旁,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人口流动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中;③工业区位于市区边缘交通便利地带,工业企业成片分布,存在污染问题;④住宅区是城市中最普遍、最分散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10、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①历史原因:城市形成初期,一些早期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往往自然的发展成现代的某种功能区;②经济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经济地租较高的商业区。向外,土地价格逐渐降低,为住宅和工业的分布区;③社会原因:由于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④行政原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

11、城市化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化的本质是第

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具体体现在人口的集中(人口规模增大);地域转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三产业比重增大)。

12、20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加快;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③特大城市迅速发展;④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何差异?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成熟阶段,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②发展中国家处于加速阶段,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问题突出,目前主要表现为郊区城市化。

14、世界著名的城市带有哪些?它们有何分布规律?

世界六大城市带: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②北美五大湖城市带;③日本东海岸城市带;④英国南部城市带;⑤欧洲西部城市带;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它们均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形比较平坦、气候比较适宜的沿海地区。

1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①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②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③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发达国家表现为市中心区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④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6、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⑴自然因素: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气温日较差;②地形—地形类型、海拔、坡度、坡向;③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酸碱性、土壤质地;④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

⑵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运输;③政策;④劳动力;⑤技术;⑥农业基础;⑦地价等

17、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各有何特点?典型分布地区在何处?

①水稻种植业:以种植业(种植水稻)为主,粮食商品率低,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化水平低,以东南亚地区水稻种植业最为典型;②商品谷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商品率高,投入劳动力少,机械化水平高,以美国中央大平原与我国东北地区最为典型;

③现代混合农业:种植业与畜牧比重相当,产品商品率高,投入劳动力少,机械化水平高;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小麦绵羊业最为典型;

④大牧场放牧业:以畜牧业为主,产品商品率高,投入劳动力少,机械化水平高;以南美洲

潘帕斯草原最为典型。

18、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①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②农业技术的采用造成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

19、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⑴经济因素:资源(原料)、能源(动力)、交通、市场、廉价劳动力数量、科技(劳动力素质)、地价;⑵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质量等(或风向、河流、景观);⑶社会因素:政策、国防安全、企业家个人偏好;⑷自然因素:土地(面积)、水源、地形、气候、地理位置。

20、工业集聚的主导因素有哪些?工业集聚的意义如何?

①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②意义: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消耗;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协作;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2、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何消极影响?

①消耗大量资源,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造成资源枯竭;②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和生物生存。

23、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种方式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地域联系可以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三种。①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主要作用是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消费地;②通信包括电信通讯和邮政通讯两种,主要作用是促进地域之间的信息传播和联系;③商业贸易包括商业和贸易两种,负责商品的收购、调运、储存、出售,是联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4、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的形成发展有何影响?

①城市多因水路交通而兴,沿河流呈条带状;②铁路、公路使城市沿交通轴线发展;③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④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5、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成因、危害?

①表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到0.6摄氏度;②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破坏植被;③危害: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加剧;气候异常现象频发等。

26、臭氧层的作用、现状及破坏的危害?

①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②现状: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③破坏的危害: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农作物、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27、酸雨的定义、成因、危害、分布、措施?

①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②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落到地面而成;③危害: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④分布: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⑤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实施清洁生产,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28、我国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①空间分布: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②原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雨水丰富而且降水强度大。

29、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特点?

①史前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环境;②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③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30、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循环经济的手段、核心、原则、途径?

⑴可持续发展:①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②内涵: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⑵循环经济:①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②核心:提高生态效益;③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④途径: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必修二常见设问答题思路

1、描述人口增长特征

①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②机械增长:人口迁移;③人口规模。

2、描述人口、聚落(乡村或城市)分布特征

①人口、聚落的空间集散方位;②与地形、河流、资源等要素的组合关系。

3、城市化的表现特征

①人口的集中(人口规模增大);②地域转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③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4、农业地域类型特征:

①农业类型(农林牧渔);②商品率;③劳动力投入多少及机械化水平。④生产规模

5、农业生产活动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②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农业基础 机械化水平等。

6、工业生产活动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土地、气候、水源等;②社会经济条件:原料 能源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技术 环境污染 政策 地价 国防安全。

7、人口问题及措施

①年轻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增加就业;②老龄化—鼓励生育(适度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医疗水平,发展老龄产业。

8、城市化问题及措施

环境问题与交通问题等—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分散城市职能;根据风向、河流布局工业区;治理污染问题;发展公共交通;建立防护隔离带;发展高速、立体交通网络;错时上下班。

9、工业集聚的影响

积极影响: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效益,加强信息交流合作,降低成本,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消极影响:交通运输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严重。

10、城市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工业化;消极影响:交通问题;污染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

11、交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方便出行,加强地域联系,扩大市场,促进起终点及沿线经济发展;消极影响:占用耕地。

第17篇: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检测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盛乐实验学校期中考试复习一(人文地理必修二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8.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动机是()

A.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9—11题。

14012010080604020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年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 .16.7%B.14.3%C.0.9%D.1.2%

2.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D.原有人口基数小 3.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读“我国部分省区的人口承载状况(某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密度之比)及20世纪末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4~6题。

4.影响一地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B.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资源的丰歉程度

9.此图说明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人口为2500万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人口密度较大 10.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D.居民生活以消费动物性食品为主

11.图示人口状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④农村人口增长减缓,出现负增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我国某地农业调整示意图,完成12~14题。

江 5.图示区域单位面积环境人口承载力最大的 是()

A.四川B.福建C.湖南D.广东 6.引起图中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B.人口分布差异C.自然环境差异D.消费水平差异

下面是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图22),据此

回答7—8题。

7.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A.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C.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12.读图A,属于该地所在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A.机械化水平高B.商品率高

C.科技水平高D.单产高,劳动生产率低

13.读图B,若在①、②、③、④处布局大棚蔬菜、有机茶、花卉、饲料作物,下列安排合理的是()

A.①大棚蔬菜②有机茶③饲料作物④花卉 B.①有机茶②花卉③大棚蔬菜④饲料作物 C.①饲料作物②大棚蔬菜③有机茶④花卉 D.①花卉②饲料作物③有机茶④大棚蔬菜 14.该地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

A.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交通的发展

C.技术水平的提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北京大白菜的丰收给菜农带来的是烦恼。由于去年白菜销售行情较好,今年的白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北京周边地区播种面积也比去年增加了15 % 到17 %,使得大白菜上市量大、质量好,价格却降到了几年来的最低点。回答15~16题。

15.两年间大白菜种植规模和市场销售价格的变化,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进步B.农业政策的改变C.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D.交通运输的改善 16.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市蔬菜供应工作,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调整蔬菜的种植结构B.大规模削减白菜的种植面积 C.大力发展白菜的深加工D.由政府决定种植面积和品种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17~19题。

17.该地区可能位于()

A.江汉平原

B.东北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A.共用基础设施

B

.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

C.靠近原料产地D.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输费用

24.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A.管理经验B.资金C.科技D.廉价劳动力 25.读图,根据工业布局原理,各工业区的布局相对合理的是()

A.①微电子工业②纺织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化学工业B.①纺织工业②化学工业③食品工业④微电子工业C.①食品工业②化学工业③微电子工业④纺织工业D.①食品工业②纺织工业

③化学工业④微电子工业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鲜活农产品运输和销售工作,充分发挥覆盖31个省份、全长2.7万千米的“五纵两横”高效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的作用。结合下图,回答26~27题。

26.“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B.海运C.铁路D.管道 27.“绿色通道”开通的意义为() ①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外销数量,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18.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D.地域性原则

19.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工业地域生产流程示意图”,完

成20~22题。

②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③增加了交通流量,加剧了交通紧张状况

④切实改变农产品的流通环境,促进商品农业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读“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28~30题。 28.该区域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和谐协调发展

29.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20.

该工业地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动力 B.交通C.市场D.技术 21.该工业地域联系主要表现为()

A.商贸联系B.生产协作联系C.科技联系D.信息联系 22.该工业地域的突出优点是()

A.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规模大B.资源的利用率高,节能减排效果好

C.集中处理污染物,环境优美D.配套协作条件好,交通运输成本低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读图判断23~24题。

23.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代产业园区

(筑巢引凤)

第二代产业园区

(腾巢换鸟)

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0.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我国 ()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B.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增速减慢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D.人地关系日趋和谐,生态环境优美

二、综合题(共5题,共55分。

31.读人口增长模式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斜线部分表示,计算方法是。(2分) (2)图中处于人口增长过渡模式阶段的

是(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

2分)

(3)图中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的阶段是 (填字母),它的根本原因是。(2分) (4)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填字母)。(1分)

(5)我国人口增长已接近“填字母)阶段转变的过程。(3分)

(6)在E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的原因是。(1分) 32.读“我国华北地区某中等城市信息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的处,选择理由是。(4分)

(4)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功能分区,正确的是(选择填空)。(1分) A.5——大型超市B.6——小麦种植C.7——飞机场D.8——钢铁厂

33.下图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1分)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大,但近年来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为什么?(4分)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4)E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试分析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4分)

(1)图中a—e表示小麦种植业、花卉与乳牛业、工业、商业、住宅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的情况,请将字母填入表中。(4分)

34.下图所示为印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的高低。读图可知,在距离市中心公里范围内,最有可能形成住宅区。(2分) (3)根据地租水平的高低,综合考虑环保等因素,化工厂应选择在

1、

2、

3、4四处中

(1)“三通”后,海峡两岸的旅客,一般多选择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货物运输多选用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3分)

(2)台南的新鲜水果、花卉运到上海,宜选用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1分) (3)未直航前,台湾和大陆间的人员和货物往来,需经香港转口。与直航相比,转口香港有哪些局限性?(3分)

(4)台湾首航的各大陆港口中,属于内河港口的是____________,试分析其成为重要内河港口的区

(1)根据图中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2)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作为一个形成较晚的传统重工业区,为了避免出现德国鲁尔区曾出现过的衰落现象,应当采取哪些主要措施?(答出三点即可)(3分)

(3)沪宁杭工业区针对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3分)

35.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下图是两岸开放的港口和台湾首航船只的运输路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位条件。(4分)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检测(答案)

一、选择题

1——5ACDDD6——10ADCAB 11——15 CDCDC16——20ABCDA 21——25 BBADD26——30ABBAC

盾,腹地广阔,经济发达。不利条件:位于长江河口地区,河流沉积作用强烈,容易造成泥沙淤积。

二、综合题

31.(1)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C D发展中

(3)C生产力水平提高(4)E

(5)现代DE(6)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死亡率高。

(2)租金12—20公里

(3) 2此处远离市区,地租较低;临近河流,水源充足;位于河流下游,避免对城市造成水污染;位于盛行风的垂直方向,避免对城市造成大气污染。(4) A

33.答案:(1)气候

(2)A地区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地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地区(藏北高原),B地海拔较C地低,热量条件较好;B地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多;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4)商品谷物农业 有利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不利区位因素:热量相对不足。

34.(1)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海港条件,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

条件优越。不同点: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2)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答出三点即可)

(3)通过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扩建秦山核电站、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资源等措施,缓解沪宁杭工业区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能源利用率等。(合理即可) 35.[答案] (1)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速度快 海运 (2)航空运输

(3)增加了中转环节,易造成运输物资的损耗;延长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的时效性;拉长了运输路程,提高了运输费用。

(4)太仓 区位条件: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流的右岸,江阔水深,有利于船舶的通行和停泊;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筑港和货物的装卸;有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后

第18篇: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的学科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六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是参次不齐。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的循序渐进和引导。

四、教学任务及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

三、四次为月考,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联考取得胜利。

五、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周次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2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22第三节人口迁移32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41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4-64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72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1期中考试9-104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13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22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33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2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51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61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71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71联考复习、迎考18-206

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

第19篇: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文 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教学工作计划《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时安排中国教育文=摘wWW.EdUzhaI.NET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2课时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2课时 ·第三节人口迁移·····2课时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1课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4课时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课时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3课时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3课时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课时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课时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课时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课时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课时 文 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第20篇:地理寒假作业必修二开放性作业

地理寒假作业:关注社会生活,完成两份调查报告

要求:共两组题目,每组各完成一个,2人合作完成,此作业是必修二的过程性评价作业,每个10分,共20分,记入模块成绩中,开学时,提交文字版及电子版文稿和相关图件。

第一组

1.调查报告:我身边的人口迁移的实例

说明:采访身边熟悉的朋友或家人,了解其家族迁移的历史。简要介绍迁移的过程,绘制迁移路线图,分析迁移的可能原因,并选择与其迁移时段相同时期发生在中国或世界的人口迁移现象加以介绍,分析其原因。字数不少于800字。写成WORD文稿,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2.调查报告:北京

说明:选择北京CBD地区某一个地铁站,采访调查不同时间段进出站人口流量(留下实地调查记录的过程性照片、要有数据记录),制作图表,分析该地区一天中人口流动变化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字,写成WORD文稿,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3.调查报告:春节庙会中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内容介绍。

说明:选择北京某个春节庙会进行实地调查,选择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项目,文字介绍其形成渊源,分析其形成可能与北京地理环境的关系,要有现场活动照片+本人留影,写成WORD文稿,字数不少于800字,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4.调查报告:北京前门地区老字号商业店铺位置变迁调查。

说明:选择某老字号商业店铺进行实地调查,文字介绍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在地图中标示位置变化,分析其与城市发展变化的关系。要有现场调查照片+本人留影,写成WORD文稿,字数不少于800字,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第二组:

1.调查报告:北京某一大型连锁超市店面分布情况调查

说明:调查北京某一大型连锁超市(如家乐福、美廉美、物美等),分析二十年来店面分布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要求文字介绍+分布图+有本人调查活动的照片,写成WORD文稿,字数不少于800字,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2。调查报告:北京中关村、亦庄高新科技区企业调查

说明:选择园区某一高新技术企业,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人员组成、产品更新换代情况、研发费用、市场营销范围,进入园区的时间和原因,发展优势、发展趋势、发展问题等,并选择该行业某一世界跨国公司,配图介绍其发展历史和变迁,发展趋势和方向,写成WORD文档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3.调查报告:超市农产品产销情况调查

说明:到某一超市农产品柜台调查,选择某一农产品(拍照记录),了解其出产地,调查其生产、加工、情况,分析其产地自然环境条件、产地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背景知识参考必修二教材第三章),或者与之相关的加工工业的生产特点及区位选择类型。了解其从产地运输到北京超市的渠道和方式,分析运输条件对该农产品生产及销售情况的影响。写成WORD文档,字数不少于800字,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4.调查报告:居住小区环境问题调查

说明:对居住小区的用水、用电、用气、废物排放情况进行调查(可找小区物业公司、小区内保洁及废品回收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小区居民资源消耗、废物排放情况(数量、品种、人均值……),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留下记录调查过程的照片,写成WORD文档,字数不少于800字,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