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大卫教学课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46:41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卫的表现,体会大卫的品质。

(3)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登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想象,了解故事情节及故事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而理解故事内容。

(3)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为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

(2)教育学生向大为学习,面对强敌或神仙困境,要沉着冷静,机智应对,靠智慧取胜。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以读为主,展开想象,理解故事内容。

2、难点: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3、关键:体会文中刻画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相关语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1)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2)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的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3)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人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而《圣经》原典的庄严肃穆常使人望而生畏。经由房龙通俗有趣的写作手法,将其转换为概略简要的“圣经故事”,不仅保留了《圣经》原典的精神,也使读者轻松进入《圣经》世界。房龙用朴素睿智的宽容的语言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进程。如此博大而神秘的《圣经》,经房龙改编为《圣经的故事》使普通人也能将之读懂。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故事作者及出处,初步认识《圣经》及《圣经的故事》,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自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跋涉机轴铠甲赋税吓唬仓皇气势汹汹万夫不当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长文短教,大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同桌合作,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2)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3)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4)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跋涉:爬山膛水,形容旅途艰苦。

机轴:指织布机上的网柱形零件,织布时转动的机件绕着它转动。

铠甲:古代军人打战时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吓唬:使害怕;恐吓。

仓皇:形容匆忙而慌张。

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万夫不当: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了,形容势力强大或能力非凡。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非利士人的军队前来攻打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个叫歌利亚的巨人在以色列的军营外叫阵,说要是有一个以色列人能打败他,他们的军队就投降,否则就是以色列军队向他们投降。以色列一位名叫大卫的少年在给参军的哥哥送东西时知道了这个情况,主动向以色列扫罗王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面对强大的对手,大卫在向歌利亚靠近的过程中,抓住时机,用弹弓射出鹅卵石,击中歌利亚的额头,将其射死,最后以色列人乘胜追击非利士人,大获全胜。后来,扫罗王实践了诺言,大卫最终还当上了以色列国王的故事)

4、动手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非利士人的军队攻打以色列,巨人歌利亚在军营外叫阵,但以色列没有人敢去应战。(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大卫征得扫罗王的同意后,出去和歌利亚交战,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军队打败了非利士人。(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扫罗王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几年后大卫还当上了以色列国王。(故事的结果)

(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集体的交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教师适时并适当加以归纳、总结)

(1)大卫: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畏强敌、射技高超。

(2)歌利亚:狂妄自大、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3)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4、学生合作学习,按照要求深入探究。

(在感知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在一吐为快之后,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作探究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层层深人,学有层次,也学得自主)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入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推荐第2篇:大卫

大卫·芬奇电影经典台词: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生于1962年的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很小就喜欢花整天的时间画画,对雕塑、摄影和玩录音机有浓厚兴趣。

8岁时受到电影《虎豹小霸王》启发,他开始使用8毫米摄影机拍摄自己的作品。 大卫·芬奇没有受过正规的电影制作训练,他选择进入约翰·寇迪(JohnKorty)的寇迪电影公司工作,透过实地操作,学习第一手的电影拍摄细节。

大卫最初并未直接拍摄电影,在吸取了长时间拍摄MV和广告的经验之后,才开始转为电影制作。 1992年他执导电影处女作《异形3》初试锋芒,95年的《七宗罪》令他声名大噪,99年的《搏击俱乐部》也颇受好评。

大卫偏爱拍摄惊悚片类型,是一位不落俗套、不使用常规电影语言的导演,情节风格独具一格。 其“大卫·芬奇式”标签的电影如《异形3》、《七宗罪》、《消失的爱人》、《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十二宫》等充满了其惯常的阴郁、哀伤的黑色基调,并且通过灯光的布置和摄影技术的运用营造这种忧沉的氛围,关注焦点在于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之处。

当被问及为何要创造如此基调的电影时,芬奇说道:“我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我的兴趣在于伤痕电影。有很多人认为我的电影是黑色的,是暗淡的,同时也有些扭曲,而我并非故弄玄虚,我只是想引发大家的思考。”

在这深不见底的黑暗基调下,故事节奏行云流水,对白设置精巧绝伦,阴郁色调完美运用,大卫成功讲好了一个个故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阴郁“黑暗”系台词吧~ Some people are born to sit by a river.Some get struck by lightning.Some have an ear for music.Some are artists.Some swim.Some know buttons.Some know Shakespeare.Some are mothers.And some people...dance.We`re meant to lose the people we love.How else would we know how important they are to us? ---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有的人生来可以坐在河畔消磨时光 有的人被闪电击中好多次。 有的人对音乐敏感。 有的人是艺术家。 有的人擅游泳。 有的善编织。 有的爱文学。

有的人是好妈妈。 还有的是舞者......我们注定会失去自己所爱之人。

不然怎能知道他们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呢?——《返老还童》(2008)

Everybody feels different about themselves, one way or another.But we‟re all going the same way.Just taking different roads to get there, that‟s all.---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我们都会走向同一个地方,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罢了。——《返老还童》(2008)

It`s funny how sometimes the people we remember the least, make the greatest impreion on us.---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有时候最记不住的人却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人,这还真有趣。——《返老还童》(2008)

Growing up`s a funny thing, Sneak up on you.One person is there, then suddenly somebody else has taken the place.---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长大真是件有趣的事,不知不觉,悄然而至。刚才还是一个人,转瞬间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返老还童》(2008)

I love your wrinkles.Both of them.---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我爱你的皱纹,每一条都爱。——《返老还童》(2008)

It`s not about how well you play.It`s how feel about what you„re playing.---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重要的不是你弹奏得有多好,而是你弹奏时的感觉。——《返老还童》(2008) You never know what\'s coming for you.---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返老还童》(2008)

You can be as mad as a mad dog at the way things went.You could swear, curse the fates.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end, you have to let go.---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一切愤愤不平,咒骂命运的不公。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放手。——《返老还童》(2008)

Our lives are defined by opportunities.---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我们的生活因各种机遇变得丰富多彩。——《返老还童》(2008)

Grown-ups work for things.Grown-ups pay.Grown-ups suffer consequences.--- Gone Girl(2014)

成人会努力奋斗,会付出代价,会承担后果。——《消失的爱人》

We were the happiest couple we know.And what‟s the point of being together, if you‟re not the happiest? --- Gone Girl(2014)

我们是最幸福的夫妇。如果不是最幸福的,在一起还有什么意义呢?——《消失的爱人》(2014)

The simplest answer is often the correct one.--- Gone Girl(2014) 最简单的答案通常是正确答案。——《消失的爱人》(2014)

Marriage is hard work.And compromise and more work.--- Gone Girl(2014) 婚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相互妥协,需要更多努力。——《消失的爱人》(2014)

I love you no matter what.--- Gone Girl(2014)

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爱你如初。——《消失的爱人》(2014)

It\'s easier to lose yourself in drugs than it is to cope with life.It\'s easier to steal what you want than it is to earn it.It\'s easier to beat a child than it is to raise it.Hell, love costs: it takes effort and work.--- Fight Club(1999)

沉溺于毒品易,直面生活难;偷盗容易赚取难;打孩子容易,养孩子难。爱的代价昂贵,爱更需要需要潜心经营。——《搏击俱乐部》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Fight Club(1999) 你占有的东西终将会占有你。——《搏击俱乐部》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Fight Club(1999) 彻底绝望就是真正的自由。——《搏击俱乐部》(1999)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hing 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hing.--- Fight Club(1999)

只有我们失去所有才能随心而为。——《搏击俱乐部》(1999)

This is your life, and it‟s ending one minute at a time.--- Fight Club(1999) 这就是生命——每分每秒都在流逝。——《搏击俱乐部》(1999)

If you wake up at a different time, in a different place, could you wake up as a different person? ---Fight Club(1999)

如果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醒来,你会因此而不同吗?——《搏击俱乐部》(1999)

When you have insomnia, you\'re never really asleep...and you\'re never really awake.--- Fight Club(1999)

一患上失眠症,你就既无法沉睡也不能清醒。——《搏击俱乐部》(1999)

Sticking feathers up your butt does make you a chicken.--- Fight Club(1999) 屁股上插两根羽毛,你也不能变成雄鹰。——《搏击俱乐部》(1999)

You‟re not your job.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You‟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Fight Club(1999) 你的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里的存款、你开的轿车、钱包里的东西、穿的衣服都代表不了你。你不过是这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员。——《搏击俱乐部》(1999)

In an insane world, a sane man must appear insane.--- Alien 3 (1992) 在一个疯子的世界,不疯的人也要表现地不正常。——《异形3》(1992)

Seven Deadly Sins: pride, jealousy, rage, lazine, greed, gluttony, lust.--- Se7en(1995)

七宗罪:倨傲、善妒、易怒、懒惰、贪婪、饕餮、淫欲。——《七宗罪》(1995)

If you kill him, he wins.--- Se7en(1995)

如果你杀了他,他就赢了。——《七宗罪》(1995)

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Se7en(1995) 海明威曾写到:“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之奋斗。”这句话我只同意后半句。——《七宗罪》(1995)

A guy who builds a nice chair doesn‟t owe money to everyone who ever has built a chair.--- The Social Network(2010) 改良舒适椅子的人,并不亏欠当初发明椅子那人的钱。——《社交网络》(2010) When you go fishing, you can catch a lot of fish or you can catch a big fish.--- The Social Network(2010)

钓鱼的时候,你可以钓很多小鱼,或者只钓一条大鱼。——《社交网络》(2010)

Just because you can‟t prove it, doesn‟t mean it‟s not true.--- Zodiac(2007) 你不能证明并不代表它就不是真的。——《十二宫》(2007) Man is the most dangerous animal of all.--- Zodiac(2007) 人才是最危险的动物。——《十二宫》(2007)

推荐第3篇:《大卫》

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

·内容提要·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卫回家后,后父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辟果提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辟果提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爱弥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安妮斯口中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但这时,大卫堕入情网,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他俩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为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姨婆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密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西小姐为了感谢密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辟果提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提福兹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爱弥丽,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重新生活。启程前夕,海上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桅杆上攀着一个濒死的旅客。海穆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岸边,原来是诱拐爱弥丽的斯提福兹!爱弥丽怀念海穆,去澳大利亚后在劳动中寻找安宁,终身不嫁。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安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安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作品赏析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斯提福兹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翼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至于对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维妙维肖了。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的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联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评论家认为《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推荐第4篇:《大卫

《大卫·科波菲尔》 读书笔记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这篇小说围绕着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善良质朴的老保姆裴果提;有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贝西;有生活不甚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恬静聪明的艾妮斯;有天真浪漫的朵拉;还有凶狠残暴的摩德斯通姐弟俩;还有卑躬屈膝,阴险狡诈的希普……

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7岁时就改嫁。大卫的继父是一个凶狠贪婪的家伙,而且继父的姐姐竟也是个铁石心肠,不近情理的人。他们姐弟俩不仅百般虐待大卫,而且把大卫的母亲折磨致死。母亲死后,大卫的继父逼大卫去当童工。在此期间,大卫有幸逃了出来,去投奔了他好心的姨婆,并被姨婆送进一所很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卫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但是他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天性始终没有改变。他在困境中奋发向上,刻苦努力,最终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时获得了美满的幸福生活。

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因为贪恋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先生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艾米丽的私奔也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哈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尤利亚·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这些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也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那种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憎恶。但值得欣慰的是米考伯先生的对于金钱的态度是那么的不在乎。他虽然负债累累,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间的种种磨难。这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的美好向往,这使我明白了我们不能一味地贪恋金钱,因为金钱不能决定一切,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那就是人的善良与真诚。

读完整本书,我觉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他是个助人为乐的人,这个人的人生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面对困难毫不逃避,因为他深刻的明白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于是他在自己遇到种种困难时,都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他没忘记自己助人为乐的本分。他一边帮助人,一边解决自己的困难。最后他获得了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的那种坚强和勇敢深深的打动了我,同时也启发了我不管自己遇到多少困

难,只要不逃避,只要勇敢坚强的去面对,想法设法去解决,才能战胜自己,才能成功。这才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

推荐第5篇:《大卫不可以》教学设计

《大卫,不可以》教学设计

高新一小 杨婷

一、教学目标:

1、

能根据画面人物和情节大胆讲述自己看到或者猜测到的内容。

2、

发散思维,尝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表达绘本故事。

二、教学准备: 《大卫,不可以》PPT 教学时间:两课时。本课教学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绘本,激发阅读兴趣。

1、

看书是一件有趣的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书,名字叫《大卫,不可以》

2、介绍作者:作者的名字叫大卫香农,画插图的也是大卫。这本书很有意思,是作者根据自己五岁时画的画而创作出来的,后来这个故事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二)观察、想象画面,学习写法。

1、瞧!这就是大卫。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相机板书。

3、观察这幅画,你又发现了什么?你能不能像妈妈这样叉着腰来警告警告大卫?

(过渡:让我们赶快走进故事,看看这个贪玩、好动的孩子在生活中有哪些趣事?)

(三)练说画面

1、再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又发现了什么?观察一下他是怎么做的?

2、想象画面以外的动作。

接下来我们想象一下画面以外的动作。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往前想,大卫做了什么?之后他又干了什么?

3、抓动词,比一比 大卫兴高采烈地跨进浴缸 大卫兴高采烈地跳进浴缸。 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更好?为什么?

小结:是呀,此时的大卫兴高采烈,已经置妈妈的想法于不顾,所以跳比跨好。看来运用恰当的关键字来描述动作,就能让画面活起来。

4、师说动词,生做动作。

5、我们接着往后想,大卫还可能有什么动作?(板书:动作)

6、大卫此时心里可能会想什么?那么要让画面活起来,不仅要抓住动作,还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简而言之就是抓住人物内心的想法。(板书:心理)

7、师出示范文讲故事。

8、回顾板书。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要读好绘本,写人物趣事,我们就要抓住这三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读一遍)

(四)学写片段

1、大卫还有很多趣事,常常把妈妈气的怒不可揭,同学们你们还想看看大卫其他的调皮事吗?睁大眼睛看哦! (出示图一):你谁能根据刚才学的这几点说说图上的内容?你能给这幅图取个小标题吗?

(出示图

二、

三、四):大卫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来看看!选取最感兴趣的一幅图和同桌说说。

2、小练笔

现在我们把想讲的话倾注在笔头,一起选一幅来写写这个贪玩的、调皮的大卫。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板书中的要求,在写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一点小提示:

选择一个让你想起来就发笑的场面写一段话: ————的大卫

只见大卫——————————————,此时他想:——————————————————————————————————————。

四、反馈评价,总结写法。

1、同学之间互评,他抓住了哪几点?对照板书评一评

2、有针对性评价,选取一至两个进行评价。好在哪?还有什么不足?

3、总结。

推荐第6篇:美国大卫

美国大卫·帕金斯的元课程理论解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赵慧臣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何媛

[摘 要]教育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知识人”,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美国学者帕金斯提出元课程理论,探讨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帕金斯认为的课程有课程和元课程两种层次,元课程并不是附加在课程中的硬件设备,而是作为理念对课程融合与渗透,可以通过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实现。

[关键词]元课程

课程

思维技能

整合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Project Zero)的主要创始者和负责人之一大卫·帕金斯(David N. Perkins)教授曾在美国、瑞典、南非、以色列等国家研发和讲授关于思维的教育计划和方法,所领导的认知思维技能课题组主要研究人的知觉和认知潜力。

帕金斯在1992年所著的《智能学校:为了每个孩子更好的思考》(Smart schools:bett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for every child)书中认为,很多学校的课程中主要提供历史事实、算术的运算法则以及科学的公式等知识,却未能让学生具备应用知识的思维技能。帕金斯强调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应该在教学中发展一种思维的文化

[1](a culture of thinking),学生能够通过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而获得智力发展”。于是,他于1992年和1993年分别发表论文《思维工具系统与元课程》(mindware and the metaeurriculum)和《创建元课程》(Creating the metacurriculum),提出元课程理论,以期课程中超越纯粹的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技能更好发展。

根据元课程理论,帕金斯开发设计了与学生思维发展相关的课程。他设计的七年级学生思维技能训练和测验课程,用《奥德赛》(Odyey)为名称出版。课程被实践证明效果明

[2]显,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美国许多中学中。参与编写的研究生课程《智力的活动及动力习性》被哈佛等高校作为研究生思维训练的参考书籍。

一、从智力研究到元课程理论提出

如何利用课程培养学生思维技能,不仅需要把握课程的特点,还需要根据人智力的本质。帕金斯根据自己对智力的研究成果,探讨如何更好应用元课程提高学生思维技能。

1.关于智力构成的真智力理论

帕金斯在对智力测量与提高做了大量研究后,提出智力由神经智力(Neural intelligence)、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和反省智力(Reffective intelligence)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各自有着不同特点和功用。

(1)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神经智力具有非用即失(use it or lose it)的特点。显然,神经智力是通过运用先天因素而得到保持和加强的。

(2)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它可以使人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中具有高水平的思维技能。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经验智力。一般而言,经验较为贫乏的人与学习环境丰富的人在经验智力能够显著地表现出差异来。

(3)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广泛策略。它包括支持坚持性、系统性和想象力的态度,还包括自我监视和自我管理的策略。因此,反省智力可以看成是有助于有

效运用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的控制系统,从而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学会更有效地思维和行动。

三种智力有较大差异,提高方式也不同。尽管存在营养与成熟的影响,教育对神经智力的提高并不是很大。经验智力的发展过程缓慢,甚至某一特殊领域的经验智力需要用几年时间才能形成。而反省智力能则能相当快地发展,如智力管理、策略使用、元认知等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可能用几个月而不是几年或者几年而不是几十年就能提高。因此,三种智力中,反省智力最有可学习性,能很快得到发展,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

2.利用元课程,提高学生思维技能

那么如何发展反省智力呢?帕金斯提出思维工具系统(mindware)形成反省智力,是发展反省智力的关键。思维工具系统承担着形成模式(pattern)、重新形成模式(repattern)和去模式(depattern)的三项组织思维的任务,“可以拓展个人的一般能力,让人能够具

[3]备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

帕金斯认为学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内容,还有自身的专门思维工具系统。优质思维不仅仅意味着产生的流畅性、敏捷性,本质上更是思维重组。然而单纯的练习会把学生领入老的思维模式中,必须利用重新形成模式和去模式的方式,发展更有效的思维技能。对此,帕金斯提出应提供侧重于思维发展的元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思维工具系统。

二、元课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帕金斯所认为的课程有课程和元课程两种层次。“课程是由知识的内容和概念组成,而元课程是由学习的思维技能和策略组成,以帮助学生理解所教的知识内容,发展独立思考和[4]学习的能力。”元课程理论强调整体课程观,即元课程与课程整合。帕金斯提出:广泛意义上的课程整合不仅仅包括是交织的主题(例如科学和社会的相关内容),还包括课程构成

[5]的基础(如知识内容与思维技能)。具体来说,元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理解学科的高阶知识(Higher-order knowledge of the disciplines)。英语、科学、数学和历史等学科的内容远远超过事实性知识,还包括学科的高阶知识,即独特的思维模式。不同学科有着独特的假设、命题和陈述,体现着学科的思维模式。然而常规教学却往往难以触及学科的思维模式,元课程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相应的思维模式,明白它在学科中的特点、地位和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

2.有效使用思维语言(The language of thinking)。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术语和概念,让思维和学习有了重要的区分,能够帮助如何高效思维。例如,分析比较微妙而重要的概念时,学生需要经历猜测、假设、判断和确认等过程。那么,他们就能够领略到能否有效使用思维语言的区别。

3.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性(Thinking dispositions)。包括动机、义务、勇气、持久稳固的认知行为和思维习惯等。多数教学仅仅间接地培养学生认知发展方面的思维品性,而对动机、决心、勇气和习惯等方面则不怎么关注。教学应直接培养这些方面的思维品性。

4.获得整合的智力模式(Integrative mental models)。传统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即让学生学习了局部内容,而却不能把握整体关系。因此,元课程应该通过整合视觉的或概念的模型让思维看得见(Making thinking visible),为学习者提供理解概念的鸟瞰图。

5.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尽管许多有效学习的方式不断被心理研究发现,但却有着特定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很难自觉运用。元课程理论认为需要教关于记忆、理解和

使用知识方面的基本思维技能,即讲授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如对于历史事件,让学生不仅掌握事实,还要探索事实背后的深层原因。

6.为迁移而教(Teaching for transfer)。许多教育工作者批评学生缺乏将学校、家庭、社会和职业等情景中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在其他地方不能有效应用。为此,元课程强调知识应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情景中创造性使用。

三、元课程通过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实施

元课程并不是附加在课程中的,而是作为理念融合与渗透于原有的课程中,旨在使课程知识更富有生命和活力。学生在学习历史、数学或其他学科时,不仅能够恰当地使用学科内部的思维语言,获得学科的思维模式,而且可以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学习方式,提高在学科和学科之间知识迁移的能力。

元课程与课程的整合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明确元课程应包含体现思维的技能。其次,分析课程教学传统模式背后的假设。传统模式认为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主题知识内容已经体现了思维技能,在教学中不应该为了思维技能而牺牲知识内容。最后,分析课程中教思维技能的操作方法,如课程教学是如何组织的,思维技能与知识内容是怎样整合的。在整合的的途径和方法上,帕金斯提出了几个操作要点。

1.关注思维技能还是知识内容

帕金斯认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知识内容科目中安排明确的知识学习,在思维技能的课堂中安排思维技能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要看思维技能和知识内容谁作为教学目标来确定。那么,有些时候目标是针对知识内容,有些时候目标是针对思维技能的。

2.在哪些科目中教思维技能

帕金斯认为一个均衡的方法是每个科目“牵头”负责思维和学习思维技能的教学,并加强应用。那么英语课程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继续承担着更大责任,科学课程在实证调查思维技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课程在决策思维技能方面、数学在问题解决方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例外,如社会研究课程除了发展决策思维技能,也会加强阅读、写作、实证调查和问题解决等思维技能的教学。另一种做法就是确定要教的思维技能,而不需要将特定的思维技能与特定的学科对应。

3.使用隐性还是显性的整合方式

在隐性整合中,活动计划中要求学生使用的思维技能被看成是重要的,但是教师并不在课堂中呈现思维技能。如通过需要使用思维技能的实验设计,但并不衡量思维技能的等级。

在显性整合中,思维技能被正式教授,即明确地界定、教授思维技能。为了提供足够的练习,学生需要完成思维技能方面的作业。如果学生评价适用于显性整合的观念,那么思维技能是可以进行测试的。将思维技能和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

4.思维技能与知识内容如何密切联系

当课程的教学大纲没有将教学知识内容和提高思维能力结合时,思维技能和知识内容是以松散的方式连接的。教师应该考虑这些问题:1.学生将学习什么识内容?2.哪些活动和任务将是学生应该完成的?3.学生需要什么思维技能来完成活动和任务?于是,一个思维技能与知识内容紧密耦合的教学方法就生成了,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技能。

5.何时教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思维技能

思维技能教学的时间,可以在教学前,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技能教学可以在为学生准备知识内容的开始提出,也可以在教学中间或过程中加以指导。如果有些作业是教师为

了学习知识内容学习所需要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思维技能而布置的,那么就会让学生同时学习思维技能和知识内容获得。当思维技能和知识内容不能相互吻合时,教师可以将思维技能的指导和操练与知识内容教学同时强调,而不是将它单独地列在课程里。

6.如何组织跨学科课程的思维技能整合

教师需要确认两个或多个科目中重要的思维技能,然后通过每个学科的交互教学以实现学生思维发展。较好的操作方法是通过课程组织,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听到相同的术语,使被选定的思维技能在个时间段(如一个学年)内学习。例如,中小学教师认为“比较”的思维技能在跨学科中可以通用。那么,在英语课中重点可能是比较单词或语句;在生命科学中可比较机体的系统;在社会课程中可比较文化区域;而在数学中可比较三角形的类型。

参考文献:

[1]Lorraine Mueller.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David Perkins[EB/OL].http://www.newfoundations.com/GALLERY/Perkins.html.2009-01- 12

[2]D,N.Perkins.Ph.D.mindware and the metacurriculum[EB/OL].http://www.newhorizons.org/future/Creating_the_Future/crfut_perkins.html.2009-02-01

[3]D.N.Perkins.Ph.D.mindware and the metacurriculum[EB/OL].http://www.newhorizons.org/future/Creating_the_Future/crfut_perkins.html.2009/02-01

[4]David Ackerman and D.N.Perkins.Integrating Thinking and LearninS Skills Acro the Curriculum[EB/OL].http://www.ascd.org/publications/books/61189156/chapters/Integrating_Thinking_and_Learning_Skills_Acro_the_Curriculum.aspx.2009-02-18

[5]DavidN.Perkins.CreatingtheMetacurriculum[EB/OL].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1993/02/24/22perk.h12.html.2009-01-12

推荐第7篇:大卫布鲁克斯

【卫报】大卫·布鲁克斯:不一样的高见

Lineker于2011-05-25 13:15:09翻译 | 已有2235人浏览 | 有7人评论

大卫·布鲁克斯的社会论只是将两百年前英国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再重复一遍,那为什么现代英国政治家们会对这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的新书如此趋之若鹜呢?

David Brooks: \'You have to get beyond treating people as rational machines who respond to the economic incentives.’ Photograph: David Levene for the Guardian 大卫·布鲁克斯:“把人视为会对经济刺激作出反应的理性机器?现在看来我们必须要跳出这个思维框框。”摄影:David Levene/卫报

When David Brooks was a boy, he had two turtles named Gladstone and Disraeli.How come? \"There\'s a New York Jewish culture that has a saying \'Think Yiddish, act British\',\" says Brooks.\"My background was filled with Anglophile Jews.Jews of a certain generation, really my grandfathers\' generation, gave each other names they thought would help them fit in – Irving, Sydney, Milton and Norman – and now in the US those are not English names any more, they\'re Jewish names.And I was brought up in that culture.Hence the turtles.\" 孩提时代的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曾养了两只乌龟,分别取名为格莱斯顿(Gladstone)和迪斯累利(Disraeli)。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名字?“纽约的犹太人文化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像犹太人一样去思考,像英国人一样去表现’,”布鲁克斯说。“我是在亲英派的犹太人群体中间成长起来的。有些犹太人,尤其是我祖父那一辈,特别喜欢取一些能帮助他们融入这种文化的名字,如欧文、悉尼、米尔顿和诺曼之类,现如今在美国,这些名字早已不再是英式的了,它们变成了犹太式。我就是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所以我会给乌龟取那样的名字。”

Hence much more than that.Brooks, though a 49-year-old Canadian-born, suburban New York-raised, Chicago university-educated and now so much of a stellar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that the White House sometimes rings him to ask what he\'s planning to write about, is deeply Anglophilic.事实上,名字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而已。今年49岁的布鲁克斯在加拿大出生,成长于纽约郊区,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现在是《纽约时报》明星级的专栏作家,他的名气大到白宫有时候都会打电话来询问他打算写点什么,这样一位牛人,骨子里却是个亲英派。

\"I am very British in that I\'m reticent.There\'s a survey of how many times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ouch each other during an hour over coffee.In Rio it was 180, in Paris 120.London, zero.\" How about new York? \"Maybe 40? I feel very at home here.\" We\'re sitting in the Cinnamon Club, an Indian restaurant in Westminster frequented by policy wonks, and he looks more diffident than the only Englishman at our table.I resist the counter-cultural urge to play footsie.“沉默寡言是我非常英国化的一面。有人曾对不同国家的人在喝一个小时咖啡的过程中会触碰对方多少次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里约180次,巴黎120次,而伦敦是零次。”纽约呢?“也许会有40次吧?这里让我很有亲切感。”谈话间我们正坐在威斯敏斯特的肉桂俱乐部(Cinnamon Club),政治人士很爱光临这家印度餐馆。布鲁克斯看起来比我这个正统的英国人还要更内敛一些。我本来想一反常态的活跃下气氛,但最终还是作罢。

But what\'s important about Brooks is not so much that he acts British, but that he thinks British.His new book, The Social Animal: A Story of How Succe Happens, is steeped in the anti-rationalis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f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And this is no ordinary book: even before publication this week it has become, according to Times columnist Rachel Sylvester, \"the must-read text for politicians searching for a new prism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e apparently intractable challenges of social immobility, school dropout rates, welfare dependency and crime\".Education secretary Michael Gove believes it contains vital clues for turning around failing schools; universities minister David Willetts reckons it may help define modern Conservatism; policy minister Oliver Letwin thinks it articulates the cherished Tory notion of the Big Society.The book is so hot that both David Cameron and Ed Miliband are meeting Brooks this week, and Steve Hilton, the PM\'s top strategist, has invited him to hold a seminar at No 10 on Friday.行为处事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关键在于,布鲁克斯也会以英式思维去思考问题。他的新书《社会性动物:成功如何来临的故事》(The Social Animal: A Story of How Succe Happens)充满了英国启蒙运动中反理性主义式的哲学思辨。这不是一本普通读物,用《泰晤士报》专栏作家蕾切尔·西尔维斯特(Rachel Sylvester)的话来说,甚至在本周公开出版之前,它就已经成为“那些正在寻求新视角来审视社会稳定、学校辍学率、福利依赖和犯罪等棘手难题的政治家们的必读教材”。英国内阁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认为布鲁克斯的这本新书暗含了扭转失败教育的关键线索;大学事务大臣戴维·威利茨(David Willetts)则推测它可能有助于对现代保守主义进行定义;而在内阁事务大臣奥利弗·莱特文(Oliver Letwin)看来,这本书清晰的阐明了保守党人士所珍视的“大社会(Big Society)”概念。此外,这本大热读物还惊动了大卫·卡梅隆和爱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二人拟于本周会见布鲁克斯,而首相的首席战略师斯蒂夫·希尔顿(Steve Hilton)也邀请布鲁克斯周五前去首相官邸举办一场专题研讨会。 Brooks hails British rather than French Enlightenment thinkers as the guys who really understood what makes the social animal tick.While Voltaire, Condorcet and Descartes used reason to confront superstition and feudalism, thinkers acro the Channel – Brooks cites Burke, Hume and Adam Smith – thought it unwise to trust reason.Rather, and here Brooks quotes Hume with approval: \"Reason is and ought to be the slave of the paions.\" 这本更像是布鲁克斯献给英国启蒙思想家们的致敬之作,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激发社会性人类的源动力。相比伏尔泰、孔多塞和笛卡尔这些利用理性去直面迷信和封建主义的法国启蒙思想者们,海峡对面的思想家,如布鲁克斯在书中所提及的伯克、休谟以及亚当·斯密,则认为信任理性是不明智的行为。布鲁克斯甚至甚为激赏的引用了一句休谟的名言:“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情感的奴隶。”

Why is The Social Animal so important if it just dusts off old thoughts of Brits from 200-plus years ago? First, Brooks argues misplaced faith in human rationality has underpinned policy-making for too long.Second,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 behavioural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streing the importance of our non-rational minds can, if applied, create a better world.如果只是将英国人在两百多年前的古老思想再回顾一遍的话,那《社会性动物》也不会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布鲁克斯在书中论证了长期以来对人类理性的盲目迷信一直在支撑政策制定;其次,他认为,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都强调了人类非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如果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得当,将会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Brooks says that, overwhelmingly, human decision-making is not rational but unconscious.Much of the book\'s pleasure consists in reading digests of experiments (such a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touching during coffee) that show how non-rational we are and yet how succeful the social animal when breaking free of mere rational decision-making.The style and substance will be familiar to readers of pop psychology bestsellers such as Malcolm Gladwell\'s Blink or Jonah Lehrer\'s 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for Brooks the unconscious isn\'t a seething Freudian netherworld of sexual urges, but where we make the key decisions of our lives – whom to date and marry, how to vote.布鲁克斯表示,人类的决策过程并非是理性的,而是彻头彻尾的下意识。书中实验方面的摘录(如喝咖啡期间触碰几率的国别差异)读来相当有趣,这些实验展示了人类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以及当摆脱了纯粹理性决策的束缚后,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又获得了怎样的成功。对于那些顶级心理学畅销书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眨眼之间》(Blink)或乔纳·莱勒(Jonah Lehrer)的《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的读者来说,布鲁克斯书中的分析手法和援引案例毫无陌生感,在他眼中,潜意识并不是什么弗洛伊德式的热辣性欲世界,而是我们用来进行日常重大决策——和谁约会、和谁结婚以及如何投票——的平凡之所。

Most succe stories stre academic ability, IQ, hard work, he argues.Brooks rather strees non-cognitive skills, which, he writes, is \"the catch-all category for hidden qualities that can\'t be easily measured, but which in real life lead to happine and fulfilment.\" \"By that I mean emotions, intuitions, genetic inheritance.Soft stuff, which is pretty rich given that my wife thinks I\'m insufficiently touchy feely.\" 大部分的成功案例喜欢强调学术能力、情感以及努力工作等等因素,但布鲁克斯看重的则是非认知方面的技能,他在书中写到,非认知技能是“隐藏品质的全方位归总,这些隐藏的品质无法被轻易衡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总能带来幸福和成就。”“在我看来,隐藏品质就是指情感、直觉、遗传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为什么我妻子会觉得我不够肉麻,关键问题就出在这些品质上。”

And what are these mysterious non-cognitive skills? Good character (energy, honesty, dependability, recognising your weaknees and controlling your worst impulses).He also mentions \"street smarts\", by which he means reading situations and people, often unconsciously, and developing human relationships.He thinks these skills can be honed.到底这些神秘的非认知技能该如何定义?布鲁克斯认为可以归结为良好的品质(积极向上、正直诚实、稳定可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能控制自己的不良冲动)。此外,他还提及了所谓的“街头智慧(street smarts)”,即下意识的审势度人,建立人际关系。布鲁克斯觉得这些技能是可以磨练出来的。

He gives examples of policy-making without non-cognitive street smarts.\"When we invaded Iraq we were blind to the social problems that would be involved.We didn\'t realise they didn\'t trust us.\" Hold on – didn\'t he write a New York Times column urging invasion? \"I did.I was so blind about it.In that column I wondered what Michael Oakeshott [the British conservative political philosopher] would have said.He would have said: this society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you should be circumspect in thinking about what you can achieve, and that invading to install democracy without trust is doomed.And then I wrote: \'Having said that, I think we should invade.\'\" 他在书中列举了几个不带有非认知性街头智慧的决策案例。“在入侵伊拉克的时候,我们对涉及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我们没有料到伊拉克人已经不信任我们了。”先打断一下——布鲁克斯不是在一篇《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敦促入侵伊拉克吗?“我是这样写过。我当时完全没搞清楚状况。在那篇文章里我想知道如果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英国保守派政治哲学家)面对这种状况会说些什么。他会说:这个社会异常复杂,要达成既定目标,你得考虑周全,建立无法取信于人的民主制度,这样的入侵行动注定是要失败的。之后我就写到:‘当然话虽这样说,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入侵伊拉克。’”

Another example is the banking crisis, which, he reckons, happened because we trusted bankers.\"Many thought we should let these rational wealth-seekers get on with it.We shouldn\'t.\" 另外一个例证是银行危机,布鲁克斯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危机,是由于我们信任银行家的缘故。“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这些理性的财富攫取者们继续干下去。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The Social Animal\'s thesis is expreed through the form of a novel.He creates a couple, Harold and Erika, he from a rich background, she from a broken family in a disorganised neighbourhood, and traces them through their formative years, marriage, careers, retirement and death.The book has become a US bestseller and is worth reading – even if with mounting exasperation – since it seems to promise answers to some of western society\'s deepest problems: how to generate social mobility and reform a non-society devoid of mutual trust and bristling with security cameras.《社会性动物》一书的论点是通过小说的形式来表达的。布鲁克斯在书中虚构了一对夫妇哈罗德和艾瑞卡,丈夫来自大富人家,妻子则是出生于混乱街区的破裂家庭,作者追溯了两人的性格形成期、婚姻、职业、退休乃至终老。这本在美国已经位列畅销书的《社会性动物》的确值得一读,也许有人会越读越恼火,但它可能有助于解决西方社会中某些积重难返的顽疾,例如如何形成社会流动性、改革反社会的缺乏互信以及隐私保护问题。

No wonder leading Tories welcome Brooks.He is to the Big Society agenda what Richard Layard was to Labour\'s happine philosophy and Richard Sennett was to Blair\'s respect agenda.\"The Big Society appeals to me because I don\'t think appealing to people as individuals gets you far.Many social problems are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ocial capital.Kids are brought up in broken homes and crime-ridden neighbourhoods; they don\'t go to university because they\'re not attached to their school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you need to build dense social networks.You have to get beyond treating people as rational machines who respond to the economic incentives.\" 难怪保守党的头头脑脑们会如此欢迎布鲁克斯。他之于大社会理念就如同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之于工党的幸福哲学,理查德·塞尼特(Richard Sennett)之于布莱尔政府的尊重议题。“大社会理念很吸引我,因为在我看来,在个体问题上过于纠缠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很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社会资本不足而导致的。在破裂家庭和犯罪街区长大成人的孩子因为中断学业而上不了大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你必须得建立广泛覆盖的社会网络。把人视为会对经济刺激作出反应的理性机器?现在看来我们必须要跳出这个思维框框。” 1 Brooks thinks his book, written with the US in mind, speaks to British problems.He quotes the jeremiads of self-styled Red Tory Phillip Blond about Britain having become a bipolar nation in which a bureaucratic, centralised state presides over a fragmented, disempowered and isolated citizenry.\"I get to where Blond is by arguing that there have been two individualist revolutions.Conservatives embraced the individualism of the market and reacted furiously if the state impinged on individual economic choice.\" Brooks writes that one consequence of this is chains such as Walmart closing local shops, destroying networks of community those shops created.布鲁克斯认为他的新书是以美国思维方式写就的,讲述的却是英国问题。他引述了自封为红色托利党人的菲利普·布兰德(Phillip Blond)的哀叹之辞,布兰德认为英国已经成为两极分化的国家,一个垄断且集中化的政权掌管着一个无组织无权势彼此孤立的公民社会。“通过论证有两类个人主义革命的存在,我最终了解了布兰德的立场。保守派拥护市场个人主义,如果国家侵犯了个人的经济选择权利,他们会暴跳如雷。\"布鲁克斯在书中表示,这种链式扩张的后果,就如同沃尔玛挤垮本地商场并摧毁因商场而起的社区网络。

\"There\'s also a liberal revolution in the moral sphere that says the state shouldn\'t impinge on choices about marriage, family structure, the role of women.That liberal revolution also took religion out of the public square.Together these revolutions undermine communal trust and law and order.\" It also, he writes in the Social Animal, led to welfare policies that \"enabled lonely young girls to give birth out of wedlock, thus decimating the habits and rituals that led to intact families\".“还有一种道德层面的自由主义革命,说的是国家不应该侵犯婚姻、家庭结构和女性角色这些个人选择问题。这种自由主义革命也将宗教带离了公共领域。这些革命结合在一起会渐渐破坏公共互信、法律和秩序。”自由主义革命催生的福利政策“会导致孑然一身的年轻女孩未婚先孕,原本有助于形成完整家庭的习惯和礼仪被统统扼杀。” Perhaps the fact that you\'re a self-described socialist will appeal to Ed Miliband, I suggest to Brooks.\"Yes, but my socialism doesn\'t value state over society.It favours a more communitarian style of politics.The point is to ensure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laes feel united in a common enterprise.When I meet Ed Miliband, I might ask if my kind of socialism appeals, or if he\'s stuck with the old one.\" 我向布鲁克斯建议说,也许他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者的事实会吸引爱德·米利班德。“可能吧,但我的社会主义观并不会将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它更偏向是一种社群主义的政治类型。关键在于确保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能够团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和爱德·米利班德会面时,我或许会问问他这种社会主义观是否具有吸引力,还是说他痴迷于旧式社会主义而无法自拔。”

My hunch is that Brooks\'s socialism would make Miliband queasy.In the book, he eulogises charter schools – schools that get public money but are granted autonomy from state control in exchange for producing certain results, notably targeting kids from tough backgrounds.Erika, his character from a tough background, manages to get to just such a school established by a billionaire hedge fund trader.我有预感,布鲁克斯的新式社会主义可能会让米利班德感觉极度不适应。在《社会性动物》一书,布鲁克斯还对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送上了溢美之词,特许学校依赖公共资金,拥有国家监督的自治权,作为交换,它必须在教育上——尤其是针对背景复杂儿童的教育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书中的女主角艾瑞卡正是出身于复杂背景,她在一所由对冲基金交易商建立的特许学校中完成了学业。

But aren\'t charter schools anti-egalitarian, don\'t they stop people from different claes feeling united in a common enterprise? \"These schools are unequal, but in an unequal society you need that.Poor kids need different things from schools than rich kids because they often don\'t have the structure in their homes or neighbourhoods to give them a chance of succe and most schools don\'t help with that.\" 但是特许学校不是反平均主义的吗?它们不是会让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无法团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吗?“这样的学校的确是不平等的,但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你需要这样的学校。和富人孩子相比,穷人孩子需要从学校中学到不同的东西,因为他们的家庭或街区结构通常不会赋予他们成功机遇,大部分的学校亦无法改善这种局面。”

Isn\'t there a risk that decentralisation undermines your socialism? \"Yeah.What I want to say to David Cameron is that if you decentralise power you risk getting rid of a basic level of fairne and equality.And you risk creating separate communities that don\'t talk to each other.\" Brooks cites Guardian columnist Polly Toynbee who on Tuesday rounded on Eric Pickles\'s localism bill.\"It was a good article because it argued that when budget deficits are cut the poor are at greater risk.Not that I\'m saying cutting the deficit is wrong; it\'s right, but it needs not to fall on the poorest hardest.\" 这样的分治举措会不会破坏布鲁克斯的社会主义观?“是啊。这也是我想对大卫·卡梅隆说的,权力分散不仅会让你丢掉基本层面的公正与平等,而且还会创造出彼此无法交流的孤立社区来。”布鲁克斯还提及了《卫报》专栏作家波莉·汤恩比(Polly Toynbee)周二发表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汤恩比对埃里克·皮克尔斯(Eric Pickles)的地方主义法案进行了批驳。“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它论证了当财政赤字被削减时,穷人担当的风险更大。当然,我不是说削减财政赤字是错误的;这种做法完全正确,但它不能落入让最穷的人承受最重打击的陷阱之中。”

Brooks tells me he is a fan of Anthony Trollope, something not admitted by a public figure since John Major.He recently gave a talk to New York\'s Trollope Society about the novel The American Senator.\"In it the senator scorns British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guing they\'re absurd and irrational.The Lords? Ridiculous.But what Trollope felt when he ridicules that senator, and what I share, is a belief in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communal goals and how wrong it is to try to impose rationalistic models on existence.\" 布鲁克斯还告诉我说自己是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的崇拜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自约翰·梅杰(John Major)之后,好像就没什么社会名人说过类似的话了。布鲁克斯最近还在纽约的特罗洛普学会就小说《美国参议员》(The American Senator)发表了一次演说。“在书中,参议员藐视了英国的政治体系,他认为这种体系是荒诞不理性的。上议院?荒谬。在奚落这位参议员时,我能切身感受到特罗洛普对能达成公共目标之体系的信任之情,以及对公众强加理性的隐忧。”

How un-American.Brooks reminds me of a reverse Jonathan Freedland.While Freedland\'s book Bring Home the Revolution argued the egalitarian ideas of American revolution should be imported to reform Britain\'s insufficiently rational polity, Brooks seems to be arguing that it doesn\'t matter that Britain\'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en\'t rational, just that they need to be infused with more communal spirit and funky-sounding streets smarts.Whether that\'s a meage Britain wants to hear is another matter.彻头彻尾的非美国式。在我看来,布鲁克斯完全是乔纳森·弗里德兰(Jonathan Freedland)的对立面。弗里德兰在《革命带回家》(Bring Home the Revolution)认为,美国革命中的平等理念应该被输入英国,以改良理性不足的英国政体。但在布鲁克斯眼中,英国政治体系的不理性不足为惧,更多的社群精神和听起来有些不入流的街头智慧才是应该灌输到英国政体中的关键特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管布鲁克斯的理念是对是错,听听总没坏处。 • The Social Animal is published by Short Books, £14.99.To order a copy for £11.99 with free UK p&p, go to guardian.co.uk/bookshop or call 0330 333 6846.• 布鲁克斯的《社会性动物》已由Short Books出版社出版,定价为14.99英镑。 Ten years of brain food 十年之精神食粮

Patrick Kingsley on the influential books of the past decade 《卫报》作家帕特里克·金斯利(Patrick Kingsley)开出的近十年来颇具影响力的书目榜单 The Tipping Point, Malcolm Gladwell, 2000 《引爆流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The Tipping Point, Malcolm Gladwell),2000年

Why did crime drop so dramatically in New York during the mid-1990s? And how does a book by a relatively unknown journalist end up as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In an age before Facebook and Twitter, New Yorker writer Gladwell explored how social oddities move so suddenly from obscurity to popularity.为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纽约的犯罪率会急剧下降?一位相对默默无闻的记者如何写出了一本在全世界热卖的畅销书?在Facebook和Twitter出现之前的时代中,《纽约客》作家格拉德威尔探究了一些社会怪癖是怎样从小众时尚一跃成为流行风向标。

No Logo, Naomi Klein, 2000 《颠覆品牌全球统治》,娜奥米·克莱恩(No Logo, Naomi Klein),2000年

Publish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99 Seattle riots, No Logo attacked the unethical practices of large brands and corporations, and tapped into the consciousne of a growing anti-globalisation movement.1999年的西雅图骚乱余波未了,2000年娜奥米·克莱恩的《颠覆品牌全球统治》一书随即应运而生,该书抨击了大品牌和大公司不道德的商业实践活动,同时激发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快速觉醒。 Freakonomics, Steven D Levitt and Stephen J Dubner, 2005 《魔鬼经济学》,史蒂文·莱维特和史蒂芬·杜伯纳(Freakonomics, Steven D Levitt and Stephen J Dubner),2005年 The work of an economist (Levitt) and a writer (Dubner), Freakonomics used economic theory and data to explain social phenomena.Gladwellian in approach, their book neverthele disagreed with some of The Tipping Point\'s conclusions.一位经济学家(莱维特)和一位作家(杜伯纳)联袂之作,《魔鬼经济学》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数据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虽然运用的是格拉德威尔式的分析方式,但却得出了与《引爆流行》不太相符的一些结论。 The Long Tail, Chris Anderson, 2006 《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德森(The Long Tail, Chris Anderson),2006年

Globalisation may have created a fairly homogenous consumer market, but alternative culture still has a future – or so argued Anderson, the editor-in-chief of Wired.There is, he wrote, a \"long tail\" of niche products that collectively attract a great deal of consumer interest.全球化也许会催生出完全同质化的消费者市场,但非主流文化依然前途光明——这是《连线》主编安德森的言之凿凿。在他看来,“长尾效应”导致小众商品也能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关注。 The Black Swan, Naim Nicholas Taleb, 2007 《黑天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The Black Swan, Naim Nicholas Taleb),2007年

While contemporary ideologues tried to rationalise the unexplained with statistics, philosopher Taleb said such accounts could work only in hindsight, and would not help predict future surprises (what he terms \"Black Swan events\").He advocates building a society that can limit the damage of Black Swan events once they inevitably occur.当当代理论家们忙着利用统计信息理性解释未知谜题时,哲学家塔勒布却表示,这只是后见之明,无助于预言未来不测(他将其称之“黑天鹅事件”)。他主张构建这样一个社会:一旦黑天鹅事件不可避免的发生,它能限制其造成的损失。

The Terror Dream, Susan Faludi, 2007 《恐怖之梦》,苏珊·法露迪(The Terror Dream, Susan Faludi),2007年 In The Terror Dream, journalist and feminist Faludi analysed America\'s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the 9/11 attacks.She argued that in fracturing the myth of American invincibility, the attacks also indirectly prompted a resurgence in patriarchal ideals, and a return to old-fashioned perceptions of gender.在《恐怖之梦》中,记者兼女权主义者苏珊·法露迪分析了美国人对9/11袭击事件的心理反应。她认为伴随着美国无敌神话的破灭,袭击事件同时也间接催生了父权理念的复兴和旧式性别观念的回归。 Here Comes Everybody, Clay Shirky, 2008 《未来是湿的》,克莱·舍基(Here Comes Everybody, Clay Shirky),2008年

Here Comes Everybody showed how the web had democratised group interaction.Shirky, a theatre director turned internet evangelist, claimed communal websites such as Wikipedia mad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redundant, and predicted that bloggers would soon usurp mainstream news outlets as distributors of information.《未来是湿的》一书展示了互联网如何使得团队互动变得民主化。作者克莱·舍基是从戏剧导演转行的互联网作家,他宣称公共网页如维基百科令一些传统机构变得多余起来,并预言博客很快就会篡夺主流新闻媒体手中的信息分配权。

The Spirit Level, Richard Wilkinson and Kate Pickett, 2009 《幸福的水平》,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科特(The Spirit Level, Richard Wilkinson and Kate Pickett),2009年 Written in the mids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Spirit Level attempted to show how countries with wide income disparities tended to face more social problems – more crime, more violence, more drug abuse, worse education, and le social mobility.《幸福的水平》成书于金融危机之中,它试图向读者展示那些收入悬殊的国家是怎样一步步陷入更为糟糕的社会难题之中,这些社会问题包括犯罪和暴力事件频发、毒品泛滥、教育水平低下以及社会流动性不足。 The Idea of Justice, Amartya Sen, 2009 《正义观》,阿玛蒂亚·森(The Idea of Justice, Amartya Sen),2009年

A revision of John Rawls\'s A Theory of Justice, Sen\'s book suggested that social justice is not a binary concept, but exists instead on a sliding scale.It inspired significant internal debate within New Labour – James Purnell and Liam Byrne were fans; Jon Cruddas was le convinced.堪称是约翰·罗尔斯《正义论》(John Rawls\'s A Theory of Justice)的修订本,阿玛蒂亚·森在书中旗帜鲜明的提出了社会正义并不一个二元概念,而是替代递减规律的实质性存在。《正义观》一书曾在新工党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詹姆斯·波内尔(James Purnell)和利亚姆·伯恩(Liam Byrne)支持书中的观点;而乔·克鲁达斯(Jon Cruddas)则不太认同。

Delusions of Gender, Cordelia Fine, 2010 《性别错觉》,科迪莉亚·法恩(Delusions of Gender, Cordelia Fine),2010年

For years, books such as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peddled the belief that there are major neur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In Delusions of Gender, Fine, an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and academic, suggested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ve social rather than genetic causes.近些年来,诸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类的书籍一直在兜售这样一种理念:男人和女人之间存在很多神经学方面的差异。但在《性别错觉》一书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兼学者科迪莉亚·法恩告诉我们,是社会而非遗传因素导致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行为差异。

David Brooks: \'You have to get beyond treating people as rational machines who respond to the economic incentives.’ Photograph: David Levene for the Guardian When David Brooks was a boy, he had two turtles named Gladstone and Disraeli.How come? \"There\'s a New York Jewish culture that has a saying \'Think Yiddish, act British\',\" says Brooks.\"My background was filled with Anglophile Jews.Jews of a certain generation, really my grandfathers\' generation, gave each other names they thought would help them fit in – Irving, Sydney, Milton and Norman – and now in the US those are not English names any more, they\'re Jewish names.And I was brought up in that culture.Hence the turtles.\" Hence much more than that.Brooks, though a 49-year-old Canadian-born, suburban New York-raised, Chicago university-educated and now so much of a stellar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that the White House sometimes rings him to ask what he\'s planning to write about, is deeply Anglophilic.\"I am very British in that I\'m reticent.There\'s a survey of how many times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ouch each other during an hour over coffee.In Rio it was 180, in Paris 120.London, zero.\" How about new York? \"Maybe 40? I feel very at home here.\" We\'re sitting in the Cinnamon Club, an Indian restaurant in Westminster frequented by policy wonks, and he looks more diffident than the only Englishman at our table.I resist the counter-cultural urge to play footsie.But what\'s important about Brooks is not so much that he acts British, but that he thinks British.His new book, The Social Animal: A Story of How Succe Happens, is steeped in the anti-rationalis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f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And this is no ordinary book: even before publication this week it has become, according to Times columnist Rachel Sylvester, \"the must-read text for politicians searching for a new prism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e apparently intractable challenges of social immobility, school dropout rates, welfare dependency and crime\".Education secretary Michael Gove believes it contains vital clues for turning around failing schools; universities minister David Willetts reckons it may help define modern Conservatism; policy minister Oliver Letwin thinks it articulates the cherished Tory notion of the Big Society.The book is so hot that both David Cameron and Ed Miliband are meeting Brooks this week, and Steve Hilton, the PM\'s top strategist, has invited him to hold a seminar at No 10 on Friday.Brooks hails British rather than French Enlightenment thinkers as the guys who really understood what makes the social animal tick.While Voltaire, Condorcet and Descartes used reason to confront superstition and feudalism, thinkers acro the Channel – Brooks cites Burke, Hume and Adam Smith – thought it unwise to trust reason.Rather, and here Brooks quotes Hume with approval: \"Reason is and ought to be the slave of the paions.\" Why is The Social Animal so important if it just dusts off old thoughts of Brits from 200-plus years ago? First, Brooks argues misplaced faith in human rationality has underpinned policy-making for too long.Second,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 behavioural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streing the importance of our non-rational minds can, if applied, create a better world.Brooks says that, overwhelmingly, human decision-making is not rational but unconscious.Much of the book\'s pleasure consists in reading digests of experiments (such a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touching during coffee) that show how non-rational we are and yet how succeful the social animal when breaking free of mere rational decision-making.The style and substance will be familiar to readers of pop psychology bestsellers such as Malcolm Gladwell\'s Blink or Jonah Lehrer\'s Proust Was a Neuroscientist: for Brooks the unconscious isn\'t a seething Freudian netherworld of sexual urges, but where we make the key decisions of our lives – whom to date and marry, how to vote.Most succe stories stre academic ability, IQ, hard work, he argues.Brooks rather strees non-cognitive skills, which, he writes, is \"the catch-all category for hidden qualities that can\'t be easily measured, but which in real life lead to happine and fulfilment.\" \"By that I mean emotions, intuitions, genetic inheritance.Soft stuff, which is pretty rich given that my wife thinks I\'m insufficiently touchy feely.\" And what are these mysterious non-cognitive skills? Good character (energy, honesty, dependability, recognising your weaknees and controlling your worst impulses).He also mentions \"street smarts\", by which he means reading situations and people, often unconsciously, and developing human relationships.He thinks these skills can be honed.He gives examples of policy-making without non-cognitive street smarts.\"When we invaded Iraq we were blind to the social problems that would be involved.We didn\'t realise they didn\'t trust us.\" Hold on – didn\'t he write a New York Times column urging invasion? \"I did.I was so blind about it.In that column I wondered what Michael Oakeshott [the British conservative political philosopher] would have said.He would have said: this society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you should be circumspect in thinking about what you can achieve, and that invading to install democracy without trust is doomed.And then I wrote: \'Having said that, I think we should invade.\'\" Another example is the banking crisis, which, he reckons, happened because we trusted bankers.\"Many thought we should let these rational wealth-seekers get on with it.We shouldn\'t.\" The Social Animal\'s thesis is expreed through the form of a novel.He creates a couple, Harold and Erika, he from a rich background, she from a broken family in a disorganised neighbourhood, and traces them through their formative years, marriage, careers, retirement and death.The book has become a US bestseller and is worth reading – even if with mounting exasperation – since it seems to promise answers to some of western society\'s deepest problems: how to generate social mobility and reform a non-society devoid of mutual trust and bristling with security cameras.No wonder leading Tories welcome Brooks.He is to the Big Society agenda what Richard Layard was to Labour\'s happine philosophy and Richard Sennett was to Blair\'s respect agenda.\"The Big Society appeals to me because I don\'t think appealing to people as individuals gets you far.Many social problems are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ocial capital.Kids are brought up in broken homes and crime-ridden neighbourhoods; they don\'t go to university because they\'re not attached to their school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you need to build dense social networks.You have to get beyond treating people as rational machines who respond to the economic incentives.\" Brooks thinks his book, written with the US in mind, speaks to British problems.He quotes the jeremiads of self-styled Red Tory Phillip Blond about Britain having become a bipolar nation in which a bureaucratic, centralised state presides over a fragmented, disempowered and isolated citizenry.\"I get to where Blond is by arguing that there have been two individualist revolutions.Conservatives embraced the individualism of the market and reacted furiously if the state impinged on individual economic choice.\" Brooks writes that one consequence of this is chains such as Walmart closing local shops, destroying networks of community those shops created.\"There\'s also a liberal revolution in the moral sphere that says the state shouldn\'t impinge on choices about marriage, family structure, the role of women.That liberal revolution also took religion out of the public square.Together these revolutions undermine communal trust and law and order.\" It also, he writes in the Social Animal, led to welfare policies that \"enabled lonely young girls to give birth out of wedlock, thus decimating the habits and rituals that led to intact families\".Perhaps the fact that you\'re a self-described socialist will appeal to Ed Miliband, I suggest to Brooks.\"Yes, but my socialism doesn\'t value state over society.It favours a more communitarian style of politics.The point is to ensure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laes feel united in a common enterprise.When I meet Ed Miliband, I might ask if my kind of socialism appeals, or if he\'s stuck with the old one.\" My hunch is that Brooks\'s socialism would make Miliband queasy.In the book, he eulogises charter schools – schools that get public money but are granted autonomy from state control in exchange for producing certain results, notably targeting kids from tough backgrounds.Erika, his character from a tough background, manages to get to just such a school established by a billionaire hedge fund trader.But aren\'t charter schools anti-egalitarian, don\'t they stop people from different claes feeling united in a common enterprise? \"These schools are unequal, but in an unequal society you need that.Poor kids need different things from schools than rich kids because they often don\'t have the structure in their homes or neighbourhoods to give them a chance of succe and most schools don\'t help with that.\" Isn\'t there a risk that decentralisation undermines your socialism? \"Yeah.What I want to say to David Cameron is that if you decentralise power you risk getting rid of a basic level of fairne and equality.And you risk creating separate communities that don\'t talk to each other.\" Brooks cites Guardian columnist Polly Toynbee who on Tuesday rounded on Eric Pickles\'s localism bill.\"It was a good article because it argued that when budget deficits are cut the poor are at greater risk.Not that I\'m saying cutting the deficit is wrong; it\'s right, but it needs not to fall on the poorest hardest.\" Brooks tells me he is a fan of Anthony Trollope, something not admitted by a public figure since John Major.He recently gave a talk to New York\'s Trollope Society about the novel The American Senator.\"In it the senator scorns British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guing they\'re absurd and irrational.The Lords? Ridiculous.But what Trollope felt when he ridicules that senator, and what I share, is a belief in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communal goals and how wrong it is to try to impose rationalistic models on existence.\" How un-American.Brooks reminds me of a reverse Jonathan Freedland.While Freedland\'s book Bring Home the Revolution argued the egalitarian ideas of American revolution should be imported to reform Britain\'s insufficiently rational polity, Brooks seems to be arguing that it doesn\'t matter that Britain\'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en\'t rational, just that they need to be infused with more communal spirit and funky-sounding streets smarts.Whether that\'s a meage Britain wants to hear is another matter.• The Social Animal is published by Short Books, £14.99.To order a copy for £11.99 with free UK p&p, go to guardian.co.uk/bookshop or call 0330 333 6846.Ten years of brain foodPatrick Kingsley on the influential books of the past decade The Tipping Point, Malcolm Gladwell, 2000 Why did crime drop so dramatically in New York during the mid-1990s? And how does a book by a relatively unknown journalist end up as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In an age before Facebook and Twitter, New Yorker writer Gladwell explored how social oddities move so suddenly from obscurity to popularity.No Logo, Naomi Klein, 2000 Publish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99 Seattle riots, No Logo attacked the unethical practices of large brands and corporations, and tapped into the consciousne of a growing anti-globalisation movement.Freakonomics, Steven D Levitt and Stephen J Dubner, 2005 The work of an economist (Levitt) and a writer (Dubner), Freakonomics used economic theory and data to explain social phenomena.Gladwellian in approach, their book neverthele disagreed with some of The Tipping Point\'s conclusions.The Long Tail, Chris Anderson, 2006 Globalisation may have created a fairly homogenous consumer market, but alternative culture still has a future – or so argued Anderson, the editor-in-chief of Wired.There is, he wrote, a \"long tail\" of niche products that collectively attract a great deal of consumer interest.The Black Swan, Naim Nicholas Taleb, 2007 While contemporary ideologues tried to rationalise the unexplained with statistics, philosopher Taleb said such accounts could work only in hindsight, and would not help predict future surprises (what he terms \"Black Swan events\").He advocates building a society that can limit the damage of Black Swan events once they inevitably occur.The Terror Dream, Susan Faludi, 2007 In The Terror Dream, journalist and feminist Faludi analysed America\'s psychological reaction to the 9/11 attacks.She argued that in fracturing the myth of American invincibility, the attacks also indirectly prompted a resurgence in patriarchal ideals, and a return to old-fashioned perceptions of gender.Here Comes Everybody, Clay Shirky, 2008 Here Comes Everybody showed how the web had democratised group interaction.Shirky, a theatre director turned internet evangelist, claimed communal websites such as Wikipedia mad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redundant, and predicted that bloggers would soon usurp mainstream news outlets as distributors of information.The Spirit Level, Richard Wilkinson and Kate Pickett, 2009 Written in the mids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Spirit Level attempted to show how countries with wide income disparities tended to face more social problems – more crime, more violence, more drug abuse, worse education, and le social mobility.The Idea of Justice, Amartya Sen, 2009 A revision of John Rawls\'s A Theory of Justice, Sen\'s book suggested that social justice is not a binary concept, but exists instead on a sliding scale.It inspired significant internal debate within New Labour – James Purnell and Liam Byrne were fans; Jon Cruddas was le convinced.Delusions of Gender, Cordelia Fine, 2010 For years, books such as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peddled the belief that there are major neur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In Delusions of Gender, Fine, an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and academic, suggested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ve social rather than genetic causes.美国女生必读的“非成功学”

http://news.cnxianzai.com 2012-06-15 02:04:20 来源:长江商报 评论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雯)是否只有拥有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能成功?是否只有成功才能带来幸福?我们都知道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而这个社会的主要构成也并非幸运的天才,但成功学的书却依然盘踞在畅销书榜。也许大卫·布鲁克斯的《社会动物》会为你带来新的视野:非认知技能是给现实生活带来幸福和成就的关键技能,它是隐藏品质的全方位总归,其中包括情感、直觉、遗传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今年49岁的大卫·布鲁克斯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布鲁克斯长期关注个体的社会角色与行为,并用近30年的心理学研究所得著成了这本《社会动物》。该书英文版一上市,就成为了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全球销量突破40万册,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被选为美国大学生必读的十本推荐书目之一。本月,该书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布鲁克斯彻底颠覆了以往成功学所描绘的成功:高学历、高智商、上流社会等,而是透过这些表面注意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社会动物》中描写了一个由普通走向成功的家庭,以这个家庭为例形象地阐述了作者的幸福观点,从心理学、生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等学科综合分析,为我们活生生地展现了一个美国梦的实现。布鲁克斯明确表示:智商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社会动物”,人类的决策过程并非是理性的,而是彻头彻尾的下意识。建立在庞大理论和数据基础上的纯粹的理性主义并不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让你陷入盲目自信。成功是多种因素的聚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决定你成功的关键因素往往取决于你的潜意识。你的正确决定往往是一种灵感。简而言之,你可以复制比尔盖茨、乔布斯或克林顿的一切硬件,但你不能复制他们的情感和经历。

国内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汪冰这样评价本书:“我是谁?如何收获丰盛人生?当各种成功学大行其道,这本书却安静地颠覆了众人信奉的游戏规则,直指爱,情感,美德与直觉。30年的科学研究证明原来这些‘软实力’才是‘硬道理’,回归人类社会的存在规律才能收获个体生命的最大成就,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动物。” 大卫·布鲁克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谁更痛苦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2月22日09:21

金融危机令人厌恶。危机爆发之后,公共债务激增,国家拖欠债务,经济增长疲软,税收上升,失业现象历久犹存。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并无二致。美国必须创造10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才仅仅能回归至2007年的失业水平。如今并无迹象显示,这一幕将很快出现,所以,我们将继续目睹高于8%的失业率。

男性遭受的影响最大。过去几十年来,在接受教育、获取技能方面,男性一直落后于女性。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就22岁这个年龄看,从大学毕业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00比185。此外,男性的工作集中在就业人数正在下降的产业(比如制造业),或周期性很强的产业(比如建筑业)。

所以,在这场危机期间,男性遭受的打击尤为严重。男性与女性的失业率差距已经到达了自政府开始记录这项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在《大西洋月刊》一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中,唐·派克(DonPeck)报道说,去年11月,在25岁至54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当中,差不多有五分之一的人没有工作,这是自劳工统计局于1948年开始统计这一数据以来的最高值。我们要么已经处于,要么即将抵达一个历史关口:女性就业的人数将首次超过男性。

年轻人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也与其占总人口的份额不成比例。中学和大学毕业生正在迈入愁云密布的就业市场。在《大西洋月刊》的那篇文章中,派克汇集了针对衰退期进入职场的人的境遇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1981年的衰退期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所挣的薪酬,比经济繁荣期就业的大学生少25%。这种收入差距延续了数十年。在毕业17年之后,前者的收入比后者依然少10%。经济衰退期间就业的大学生一生的预期收入,可能要比他们更幸运的同伴少10万美元。

使用这些数据,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凄凉的文化后果。长期失业,是一个人所经受的最具毁灭性的体验之一,一些衡量尺度显示,这大致相当于配偶的死亡对人造成的打击。长期失业的男性更可能过度饮酒,更频繁地虐待自己的子女,他们的自我身份认知更易于遭受致命打击。处于失业状态的男性并非最合格的伴侣。因此,在失业率高企的区域中,结婚率往往陷于坍塌,而非婚生育率却并非如此。

与此同时,衰退期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的心理也会有所变化。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大可能获得专业性工作,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不大可能转换工作,甚至也不打算追寻更好的机会。但也有不必过于绝望的理由。美国在1977年至1983年之间经历了滞涨和衰退,随后于80年代和90年代强势复苏。

这是因为人并非任由经济力量摆布的小卒。衰退考验社会资本。如果社会纽带牢固,国家可能会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弹性。如果社会纽带脆弱,局面就会非常糟糕。美国之所以出色地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正是拜牢固的家庭纽带和高企的社会信任度所赐。另一方面,后苏联时期的经济动荡之所以毁掉了俄罗斯经济,正是由于俄罗斯缺乏社会信任的缘故。

这次衰退暴露出了美国社会当中的弱点。数十年来,男性非常不适应服务型经济不断转变的要求。现在,他们正在付出代价。数十年来,工人阶层的社会结构一直在瓦解。现在,他们有坠入下层社会式的机能失调之中的危险。数十年来,年轻人一直生活在一个松散的、福利机构欠缺的世界中。现在,他们正纷纷返回家庭。

各地正在就如何从经济层面应对这场危机展开辩论,但社会方面的反应依然未成形。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阳刚之气,形成一种鼓励男孩留在学校,成年男性在服务业寻找工作的概念。福音派教会已做了大量工作,以展示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男性依然在培养。显然,我们还需要做更多事情,学校需要创造出更适宜男孩学习的环境。其二,反贫困项目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内陆城市,但是,诸如宾夕法尼亚州中部以及密歇根州的农村地区这些工人阶层聚集的区域也非常脆弱。许多社会工作者不太喜欢在社会问题上持保守主义观点的区域工作,但如果工人阶层瓦解,那就要当心了。

第三,Facebook的确了不起,但当就业机会丧失,贫困逼近时,社交网站自身并不能创造出支持网络。必须有人向无社会联系的24岁的年轻人提供福利机构。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政府将灵活地修复这些社会缺口。或许要依赖社会企业家在危机中审视他们的优先事项。必须找到一种方式,用这个国家的闲置人才资源解决刚刚暴露的社会需要。

推荐第8篇:大卫教案

《大卫,不可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绘本观察图片,大胆讲述自己看到或猜测到的内容.

2、尝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表达故事绘本并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

3、通过绘本阅读,体验妈妈爱的温暖,理解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增进爱妈妈的情感。教学准备: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 always with me 背景音乐 教具图片 音响 教学过程:

一、

1、小小猴真淘气儿歌导入

2、小朋友你们有淘气调皮的时候吗?你们调皮的时候会做什么?

3、有位美国的小男孩和你们一样非常调皮他的名字叫大卫,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吧!

二、阅读理解故事

(一)、出示大卫妈妈这是谁呢?(大卫妈妈)

做这个动作表示妈妈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生气?

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什么原因让妈妈那么地生气。试着读读这句话:“大卫,不可以!”

(二)、边欣赏图片边提问

图片一:大卫在做什么?(他站在椅子上拿东西)他拿东西的动作是怎么样的?)妈妈会对大卫说什么?为什么说不可以?

图片二:你看到了些什么?(你看,站在客厅里的大卫,头上、脸上、手上、腿脚上糊满了黑黑乎乎的泥巴, 大卫在哪里?他怎么了?大卫能在客厅这样吗?妈妈会对大卫怎么说? 妈妈看到了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会说什么呢?

图片三:这么脏,妈妈当然要他去洗澡,看看他是怎么洗澡的?(澡盆里放着大卫的一些玩具:游泳圈、军舰、小鸭子、水雷、鲨鱼、黑鱼等。澡盆里的水早已溢出,水流满地,大卫仍然大开着水龙头,面戴潜水镜、头顶“黑鱼”、手拿“鲨鱼”,把这里当作戏水乐园,不管不顾地肆意玩水。)妈妈会对他怎么说?

图片四:洗完澡后,大卫又做些什么?他要干什么去?会不会有危险?这时妈妈焦急的喊他,怎么喊?

图片五:大卫在吃饭的时候玩什么?小朋友你说说看你有没有这样玩过?妈妈都是怎么对你说的?

图片六:大卫有一些坏习惯:看看都是什么坏习惯?你要是大卫的妈妈你看到了大卫的这些坏习惯,你会对他说?抠鼻子

图片七:大卫又要准备玩什么了?他在哪里玩?妈妈大声的叫————怎么叫?妈妈的”不可以”有没有阻止他玩棒球?猜猜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时妈妈的表情会是怎么样的? 大卫闯了祸被妈妈罚坐在了凳子上,他现在觉得怎么样?(他觉得很委屈、害怕)他在害怕什么?(他不听话怕妈妈不爱他了)

图片八,大卫的妈妈怎么做的?妈妈现在的表情又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妈妈爱不爱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她为什么总是说不可以呢?

故事里的大卫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子呢?(一个调皮淘气、爱搞恶作剧,)

大卫的妈妈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妈妈呢?(是一个很严厉,但又是一个温柔内心充满爱的妈妈)你喜欢这样的妈妈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教师小结:大卫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妈妈总是很严厉的对大卫说不可以,是因为妈妈怕大卫养成坏习惯,怕他受伤,但是,妈妈心里却一直都是爱着他的。

2、图片四:大卫在哪里?他怎么了?大卫能在客厅这样吗?妈妈会对大卫怎么说?

3、图片五:看看他是怎么洗澡的?妈妈会对他怎么说?

4、图片六:大卫没穿衣服就跑出去了,会怎么样?妈妈会怎么对他说?

5、图片七:大卫在干什么?妈妈会怎么对他说?

6、图片八:大卫在吃饭的时候玩什么?你觉得大卫好好吃饭了吗?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7、图片九:看看大卫的嘴巴里有什么?天那,他吃了那么多的东西,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吃饭?

8、图片十:天很晚了,大卫还在干什么?他在看什么动画片?妈妈命令大卫“回房间去”大卫愿不愿意去睡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你觉得他回到房间会做些什么?

9、图片十一:大卫又在玩什么游戏?因为他太喜欢超人了,这时的妈妈,会对大卫怎么说?

10、图片十

二、十三:大卫还有一些坏习惯,我们来看看都是什么坏习惯?如果你是大卫的妈妈,看到了大卫的这些坏习惯,你会对他说什么?

11、图片十四:大卫又要准备玩什么了?他在哪里玩?妈妈大声的怎么叫?妈妈的“不可以”有没有阻止他玩棒球?猜猜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时妈妈的表情会是怎么样的?

12、图片十五:大卫闯了祸被妈妈罚坐在了凳子上,他现在觉得怎么样?妈妈还喜不喜欢他?

13、图片十

六、十七:大卫的妈妈怎么做的?妈妈现在的表情又是怎么样的呢? 他的妈妈爱不爱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她为什么总是说不可以呢?

师:呀!大卫怎么了?

师:妈妈会怎么说?好,让我们学学妈妈的语气赶紧跟大卫说吧!

师:大卫这么脏,妈妈会让他去干什么?(洗澡)【不行!不可以!】

师:你们看大卫是怎么洗澡的?浴缸里都有些什么?(游泳圈、鲨鱼、玩具轮船)师:你们听是什么声音?(水的声音)师:大卫这样洗澡可不可以?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对大卫说?

小结:大卫连续做了两件错事,妈妈可真的有点生气了。

【大卫,快回来!】

师:可没想到大卫又做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远处好像传来了是什么声音?(笑声)师:大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大家觉得这么可笑?

师:来看看大卫怎么了?这样做可不可以?那我们赶紧把他叫回来。(大卫,快回来, 大卫,快回来!)【大卫!不要吃了!】

师:好不容易把大卫叫回来了,可是,你们看„师:哇!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东西都在哪里呢?

师:原来是大卫的大嘴巴呀!这个大卫一下子吃得也太多了吧!

师:看到大卫这个样子,妈妈会怎么说?(大卫不可以吃这么多)师:大卫一下子这么多东西吃进去,肚子会怎么样?(不舒服、拉肚子、肚子疼)师:看,大卫又给妈妈添麻烦了,即使这样,不过妈妈还是很爱他。

【大卫!不可以在屋子里玩!】

师:有一天,大卫在家里准备要干什么?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师:那我们赶紧对大卫说呀。(大卫,不可以)嘭!

师:哎呀!太晚了,他没有听到我们的话。你看,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妈妈可是真的生气了。

师:大卫,现在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大卫你会怎么做?

【我说过,大卫,不可以!】

师:我们来看看这时候的大卫他怎么了?他为什么流眼泪啊?(大卫看来是真的知道错了, 了所以才会流眼泪。)【大卫双手展开】

师:大卫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为什么要把双手张开?(抱妈妈)师:大卫做了那么多糟糕的事情,妈妈会原谅他吗,妈妈会怎么说?

【妈妈抱大卫】

师:大卫,现在在谁的怀抱里,这会他看起来怎么样?(幸福、开心)师:(观察图

十、图十一)妈妈抱着大卫,会说些什么话?(妈妈,爱你!)师:大卫会对妈妈说些什么话呢?

师:原来啊,再调皮的孩子,也是妈妈最爱的宝宝,知错就改还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说:“大卫乖,我爱你”。

师:有一天,大卫在家里准备要干什么?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师:那我们赶紧对大卫说呀。(大卫,不可以)嘭!

师:哎呀!太晚了,他没有听到我们的话。你看,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妈妈可是真的生气了。

师:大卫,现在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大卫你会怎么做?

【我说过,大卫,不可以!】

师:我们来看看这时候的大卫他怎么了?他为什么流眼泪啊?(大卫看来是真的知道错了, 了所以才会流眼泪。)【大卫双手展开】

师:大卫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为什么要把双手张开?(抱妈妈)师:大卫做了那么多糟糕的事情,妈妈会原谅他吗,妈妈会怎么说?

【妈妈抱大卫】

师:大卫,现在在谁的怀抱里,这会他看起来怎么样?(幸福、开心)师:(观察图

十、图十一)妈妈抱着大卫,会说些什么话?(妈妈,爱你!)师:大卫会对妈妈说些什么话呢?

师:原来啊,再调皮的孩子,也是妈妈最爱的宝宝,知错就改还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说:“大卫乖,我爱你”。

三、结束部分你们平常在家做过哪些事情让妈妈生气呢?那妈妈是怎么做的?

(四)情感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妈妈什么时候会对你说:“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妈妈在说不可以的时候她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二、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做错很多的事情,在妈妈对我们说不可以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爱我们。拓展,理解体验老师的爱

1.你们觉得老师像妈妈吗?怎样像?

2.列举老师对孩子说不可以的事。如孩子们在教室里追逃着玩,老师急忙喊不行,不能在教室里跑;洗完手谁没有甩手,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老师又要说,不可以这样不甩手;上课的时候你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聊聊昨天家里的事,老师瞪着眼告诉你不能聊;等等。

3.师生互动感受彼此的爱与理解。

四、鼓励孩子回家后主动亲亲妈妈,听到妈妈再说不可以时心理应该感谢才对,感谢有了妈妈的提醒才没养成坏习惯、才没有遇到大麻烦、才能最后成为人人喜欢的孩子。

推荐第9篇:大卫教案

大卫,不可以

一、了解图画书

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图画书的故事。你们知道什么是图画书吗?看,这些就是图画书,图画书是最有趣的故事书,每一本图画书里都藏着生动的图画,有趣的故事。

2、下面,老师先带大家认识一下图画书。

封面:第一张就像人的脸面,我们叫它封面。封面上都会写上书的名字。 封底:最后一张是封底,上面一般会写出这本书的价钱。

环衬:翻开来,这两面,我们叫它环衬,前面是前环衬,后面是后环衬。 扉页:前环衬后面一页叫“扉页”,上面一般写着图书的名字,谁创作的,谁翻译的,以及出版社的名称。里面就是故事的正文。 别小瞧这些地方,上面都藏着故事呢。

二、看图想象,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出示“扉页”瞧,就是这个小家伙,他叫大卫!大卫正背对着我们,他在做什么?

想想看他长得什么样?(眼睛、鼻子、脸蛋) 睁大眼睛,看——

2、这就是大卫,他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封面上的男孩是用几何图形拼成的玩偶形象,椭圆形的大脑袋顶在细小的身上,摇摇欲坠;小小的眼睛、一高一低的两道短眉毛;三角形的鼻子鼻孔朝天;咧开的大嘴巴里有六颗稀稀落落尖尖的牙齿; 谁来和他打个招呼。(你好,大卫!)

3、大卫正在干什么呢?

(大卫把厚厚的书摞在一起,他站在上面,准备去拿架子上的鱼缸。因为书没有摆放整齐,眼看就要倒了,而鱼缸的水也洒了出来,两条小金鱼害怕极了。)

4、就在这时,一个人出现在大卫的眼前。她身穿白底蓝点短袖上衣、下穿绿裙子、腰扎黑色腰带、双手握拳叉腰。

她是谁,想象一下,妈妈长什么样?(有一张怎样的脸,嘴巴什么样子,眼睛呢,头发呢?)

5、她就是大卫的妈妈,看到大卫刚才的样子,她应该很——生气。

告诉你们,大卫的妈妈经常会对他说“大卫,不可以!”。为什么妈妈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呢,大卫到底做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本图画书《大卫,不可以》。

6、读故事时老师有要求:仔细看一看,动脑猜一猜,最重要的还要大胆说一说,说话时注意连贯、完整。

能做到吗?好,让我们共同走进大卫的生活。

三、看图听故事,学会表达。够糖图

1、瞧,大卫在干什么?那个罐里一定藏着好吃的————,想想都流口水呀。你看到了一个( )的大卫。

2、大卫这样做可以吗?妈妈看见了说:大卫,不可以,这样会———— 泥巴图

1、糖没有吃成,大卫就出去找伙伴玩了,玩了整整一下午,就这样回来了。你又看到了一个( )的大卫。

2、谁来说说大卫这时候的样子:站在客厅里的大卫,头上、脸上、手上、腿脚上糊满了黑黑乎乎的泥巴,头上的泥巴还插着几根草和两个小蘑菇,糊在腮帮子处的泥巴上居然有一个长尾巴的虫子,腿上长着草,脚上插着小树枝。简直是一个小怪物。干净的地板上是他的两只泥巴脚踩后留下的两串黑脚印和从身上掉下来的黑泥点儿。

3、妈妈看到这样的大卫,会有怎样的表情。(生气 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 生气地说

着急 把刚拖干净的地板弄脏了。着急地说

惊讶 居然会脏成这样。 惊讶地读

老师觉得妈妈应该还会又好气又好笑。

4、面对妈妈的生气、着急,大卫确是一脸无辜的站在那里。洗澡图

1、接下来,妈妈会干什么?妈妈赶紧走上去一把把大卫拖进了浴室,可是, 妈妈一转身,我们可爱的大卫又开始不安分了。看,大卫在干什么?(玩起了海盗的游戏,弄得浴室全是水)

2、如果是你这样做,你的妈妈看见后会说什么,(不行,不可以)做什么呀?(是呀,小屁股会遭殃了) 光身图

1、终于洗完澡了,妈妈刚收拾完,松了口气,大卫又做出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猜猜看?

2、出示,没想到吧。淘气的大卫居然光着身子就跑出去玩了,妈妈一边追一边喊:“大卫,快回来( )!”看这儿,路边的小狗都惊呆了。 用锅勺奏乐图

1、傍晚,妈妈开始准备晚餐了,大卫在一边也不闲着,就听见厨房里传来一阵叮叮咚咚、乒乒乓乓的声音,你觉得大卫在厨房干什么?出示

2、大卫真像一位歌唱家呀,他张大了嘴在唱什么?

老师觉得大卫还像一位指挥家呢,演奏的是著名的锅碗瓢盆曲。

3、只听大吼一声:指名读“大卫,不要吵!” 想想妈妈这时候的样子。(气得头发也竖起来了,脸都红了。)再读。 玩食物图

1、在妈妈的狮子吼下,大卫停止了演奏,妈妈准备好了晚餐,晚餐可丰盛了!可刚吃了一会儿,大卫又玩起来了,玩什么?

3、出示:原来是玩食物,多有创意的大卫呀!在他的手下,食物成了一个小人。谁来说说小人的样子。填空:食物小人真有趣呀————————。 告诉你吧,大卫做的就是他自己呀,像吧。

原来食物不光可以吃,还能用来做成各种有创意的作品呀。

4、妈妈看不下去了,又提醒他:不可以玩食物。

暴食图

1、面对妈妈的催促,大卫心想:吃饭,还不简单,看我的。出示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吃饭的样子。(狼吞虎咽)

2、看,大嘴巴里装满了鸡腿、胡萝卜、豆角、西蓝花、米饭,妈妈看到后,急了:“大卫,不要吃了,——————!”

3、可老师觉得大卫也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你看他什么都吃,不挑食,我们班的孙艳、陆颖等小朋友可要向他好好学习噢。看动画片

1、终于吃饱了,大卫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视,哇,少儿频道正在播放他最喜欢看的超人哦!大卫看得可起劲了,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样子。大卫————(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学超人)

2、正当大卫看得入神时,妈妈却说:“回房间去!”眼看着心爱的电视剧看不到了,大卫可难过了,他会怎么求妈妈呢?指名说。

3、妈妈铁面无私:“回房间去!”大卫什么样?只好垂着脑袋,灰溜溜地回房间了。谁来学学大卫的样子(演得这么好,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看回房间时他手中拖着什么? 扮超人图

1、回到房间后,大卫应该会做什么?你刚才注意到大卫手里拿了什么了?(你看得真仔细!)指名说。

妈妈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躺下来! 挖鼻孔图

1、平时大卫还有许多坏习惯,比如说——挖鼻孔。妈妈会对大卫说:“不可以挖鼻孔” 乱丢玩具图

1、大卫还有乱扔玩具的坏习惯。你瞧,有————有————有————,真像个杂货店呀!(真是玩具总动员呀!) 看到这些,你会对大卫说什么?指名说。

2、于是,妈妈命令大卫:把玩具收好! 玩棒球图

1、大卫还是个运动健将呢,最擅长的就是棒球了,此时,他把客厅当作了球场。

2、妈妈看到了说:“大卫,不可以在屋里玩!” 面壁图

1、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2、看来你很了解大卫,只听哐当一声,什么碎了?

妈妈喜欢的花瓶被他打碎了。花儿撒了一地,多可惜呀!这次妈妈真的生气了,大声斥责他:“我说过,大卫,不可以!” 谁来表演妈妈这时的样子。

3、这次大卫真的知道自己闯了祸,你从哪儿看出来了?(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伤心地哭着)他在想什么?

4、这一幕被妈妈看到了,妈妈又不忍心责备他了,轻轻地说:“宝贝,来这里。” 拥抱图

1、于是大卫连忙站起来,张开双臂扑向妈妈,看,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与渴望。

2、妈妈紧紧地把大卫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大卫的头,说:“大卫乖„„”还会说什么?

3、这时妈妈还是一脸生气的表情吗?(温柔、笑眯眯)

妈妈温柔地对大卫说:“我爱你!”轻轻地说:“我爱你!”笑眯眯地说:“我爱你!”(指名读)

大卫幸福地笑了,之前的委屈烟消云散。

四、明白道理,感悟母爱

1、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告诉老师你喜欢大卫吗?为什么?妈妈爱大卫吗?既然爱,为什么还要批评、提醒、惩罚大卫呢?

哦,原来妈妈的提醒是爱、妈妈的批评是爱、妈妈的惩罚也是一种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板书:爱 爱 爱)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吗?

(也许有的小朋友当着大家的面不好意思说,那行,回家悄悄地说给你的妈妈听。)

3、教师小结:我们就像大卫一样,被大人禁止做这件事,禁止做那件事。但不管我们犯多大的错误,爸爸妈妈总是爱我们,原谅我们。我们就是在许许多多的不可以中慢慢地长大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不论是温暖的拥抱,还是严厉的责备,都包含着爸爸妈妈对我们深深的爱。

4、老师有个提议,今天我们回家都给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一个深深的拥抱。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大卫还会做什么?妈妈还会怎么说?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图画书,好吗?

五、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了图画书《大卫,不可以》,有意思吧,喜欢吗?

2、像这样有趣的图画书还多着呢。老师再给你们推荐几本:《爱心树》一个小男孩和大树之间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和妈妈之间爱的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活了一百万次,多神奇呀!)《爷爷总会有办法》(给我们介绍了一位聪明的爷爷)《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听了老师的介绍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图书馆借阅。

爱 有时是担心 爱 有时是生气 爱 有时是提醒 爱 有时是着急 爱 有时是责备 爱 有时是呵斥 爱 有时是心疼

推荐第10篇:大卫惹麻烦

中班绘本教案 大卫 惹麻烦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2.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基本的社会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活动准备:

故事ppt,故事配乐

活动过程:

一、认识封面,引出绘本

引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好看的图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书的首页。)看!这个小朋友的名字叫大卫,我们一起打个招呼吧!(大卫,你好!)咦,大卫怎么没有转过身来呢,猜猜他怎么了?(挨批评)大卫后面的人是谁?(他的妈妈)你觉得大卫的妈妈和大卫怎么了?没有看到妈妈的脸,你怎么知道她在生气呢?(妈妈叉着腰,大卫背着手)你觉得大卫现在会是什么表情?(撅着嘴,在掉眼泪……)

二、演示ppt,共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 1.引导语:请大家猜猜,今天大卫会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哪些故事呢?(自由表达)老师介绍书名:大卫,惹麻烦。(幼儿讨论后,老师解释“麻烦”词义。)

2.演示ppt,讲述故事第1至第9页。

引导语:故事里会说大卫惹了哪些麻烦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幼共同阅读图书。

(1)阅读第

1、2页。教师提问:大卫在做什么? 你认为他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猜猜大卫会怎么说?(出示字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2)引导幼儿讨论:你有没有和大卫相同的经历呢?你做了什么?你是怎么说的?

(3)幼儿回答后,教师演示ppt讲述故事

1、2页

3.阅读第3页。教师提问:这幅图中,大卫又在做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猜猜大卫这次会怎么说?(出示字幕) 你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吗?是什么事?你是怎么说的?

教师演示ppt,讲述故事第3页

4.阅读第4页。

教师提问:这次大卫怎么了?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大卫又会说什么?(出示字幕)你觉得大卫是个怎样的孩子?(粗心)你做过粗心的事情吗?是什么事情? 教师演示ppt讲述故事第4页

5.阅读第

5、6页。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样做好吗?(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画面内容。) 你做过这样的事情吗?是什么样的事情呢? 演示ppt,讲述故事第

5、6页。

6.阅读第7页

教师提问:大卫又惹了什么麻烦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演示ppt,讲述故事第7页。

7.阅读第

8、9页

教师提问:在这两幅图中,大卫惹了什么麻烦?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演示ppt,讲述故事第

8、9页。

8.阅读第10

教师提问:大卫惹了那么多麻烦,猜猜妈妈会怎么样?

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并讨论:你惹了麻烦,你的妈妈是怎样做的呢? 教师演示ppt,讲述故事第10页。

9.阅读

11、12页 (1)教师提问:妈妈很生气,请大家帮他想一个办法,怎么做才能让妈妈不生气?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帮大卫想办法,说出“对不起”后,带领幼儿观看绘本第11页。

(2)看绘本第12页后,教师提问:妈妈还在生气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大胆表达。

(3)继续演示ppt ,讲述故事结尾部分。

三、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理解犯错后要勇于面对,逐步懂得自律和尊重他人。

1.故事结束了,你觉得大卫以后还会继续惹麻烦吗?为什么? 2.在生活中,你惹过麻烦吗?惹过哪些麻烦?

3.你惹了麻烦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承认错误以后,妈妈或者老师是怎样做的呢?

4.讨论:除了我们要学会勇于承认错误以外,我们在做事之前还可以怎么做呢?引导孩子们理解:做事之前可以多想想后果,有些麻烦就完全可以避免。

5.教师出示ppt中大卫道歉的画面。

小结:其实每一个人都会犯错。但是,要学会做事之前要多想想后果,犯错之后一定要懂得承认错误,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才会得到大家的喜爱。

第11篇:大卫不可以

小班语言《大卫,不可以》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2、观察图片,能大胆讲述自己看到或猜测到的内容。

3、体验妈妈的辛苦与爱,从而增进爱妈妈的情感。活动准备:

《大卫,不可以》幻灯片 各种声音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激发阅读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故事,来和你们分享。这是这个故事的封面,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呢?

师:这个小男孩他叫大卫,咦!小朋友看他正在干什么?(拿鱼缸)

师:他是怎么去拿鱼缸的?(踩在书上;脚抬起来;用手去拿)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样拿鱼缸会不会很危险呢?(鱼缸会破掉;鱼会死掉)

你会对他怎么说呢?(大卫,不可以;大卫,住手;大卫,你别这样拿鱼缸;大卫,等等) 师:你们看,这几个字 “大卫,不可以!”就是这本书的题目。 师:你觉得这句话可能会是谁说的?(妈妈;我觉得是他自己;爸爸) 师:这个谜底就藏在这本书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看,她是谁?(妈妈)为什么说她是妈妈呀? 师:大卫的妈妈做了什么动作?(手叉腰)

师:妈妈为什么会手叉腰呢?你觉得她怎么了?(生气了)

师:妈妈生气了会是怎么样的表情呢?眼睛会怎么样?嘴巴会怎么样?我们来学一学妈妈生气的表情(眼睛瞪着前方,嘴巴撅着)。

师:咦?大卫到底做了什么惹妈妈生气的事情,妈妈会说“大卫,不可以”呢?让我们走进大卫家去看看吧!

二、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大胆猜测。

1、出示【天哪!大卫,不可以】这张画面

师:呀!大卫身上怎么了?(他身上太脏了,都是泥土)

师:他刚才去干什么了身上弄得这么脏?(去花园里玩了、他去泥巴里玩了) 师:除了大卫的身上那么脏,还有哪里很脏啊?(地板上)

师:他没把脚上擦干净就走进屋里,把地上踩得都是脏脚印,你觉得他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他会把地板和沙发弄脏的,别人来就不能坐了。)

师:地板脏了谁来打扫?妈妈打扫这么脏的客厅,妈妈会怎么样?妈妈这时候会对大卫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学。(大卫,不可以!大卫,你别这样了。)

师:好,让我们学学妈妈的语气赶紧跟大卫说吧!把妈妈的语气学出来看看。 师:大卫这么脏,妈妈会让他去干什么?(洗澡)

2、出示【不行!不可以!】画面

师:你们猜的很对!真聪明啊!给自己鼓鼓掌!

师:那你们看大卫是怎么洗澡的?(放录音:流水的声音)(大卫把玩具带进来了,水满到地上了,水龙头开着„„)

师:你们太厉害了,都发现了,水都满出来了,大卫这样洗澡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师:那大卫的妈妈会对大卫说什么?(大卫,不可以!大卫,把水龙头关紧。)

师:大卫连续做了两件错事,妈妈可真的有点生气了。可没想到大卫又做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你们听„是什么声音?(放录音:笑声)

师:很多人在笑,他们在笑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大家觉得很可笑?

3、出示【大卫,快回来!】画面

师:来看看大卫怎么了?(他光着屁股跑出去了。哈哈,他没穿衣服)

师:大卫光着屁股跑到大街上,你觉得好吗?(不好)那我们赶紧帮妈妈把他叫回来吧。(幼儿学着妈妈的声音:大卫,快回来!)

4、出示【大卫!不要吃了!】画面

师:好不容易把大卫叫回来了,可是,你们看„咦!这些是什么东西啊?(菜)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菜?(鸡腿、西兰花、胡萝卜、毛豆„„)

师:你觉得这么多菜在哪里?(大卫的嘴巴里)你怎么知道在嘴巴里?(看见牙齿了。) 师:看到大卫这个样子,妈妈会怎么说?(大卫,不要吃了。肚子会爆炸的。)

师:请小朋友想想大卫吃了很多东西,肚子会怎么样?(肚子疼,肚子涨)所以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没完没了的吃,如果没吃够可以下顿再吃,不能一次全吃掉。

5、(播放课件声音:嘭!哗啦!)出示【我说过,大卫,不可以!】画面

师:这是什么声音?(花瓶打碎的声音)

师:哎呀!他,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花瓶,妈妈又生气了。

师:大卫做了那么多不可以的事情,你觉得妈妈这时候会怎么样?会怎么说呢?(大卫,你再这样我就„„)

师:妈妈看来真的发火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卫他怎么了?他坐在哪里?(他坐在角落里。)师:来看看他脸上的表情,他怎么了?(他眼睛里眼泪流出来。他哭了。) 师:他为什么流眼泪啊?大卫为什么会会哭啊?(大卫妈妈骂他了) 师:大卫是真的知道错了,才会流眼泪。

6、出示【宝贝,来这里】画面

师:知错就改还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还是决定原谅他。于是,妈妈对大卫说:“宝贝,来这里吧。”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卫马上做了一个什么动作?这个动作是意思?(我爱你。想要妈妈抱。)

师:大卫是想妈妈抱,你觉得妈妈会不会抱他呢?大卫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妈妈,我错了,我下次不这样了。)

7、出示【大卫乖„我爱你】画面

师:妈妈抱着大卫会说什么?虽然大卫犯了很多的错误,但是妈妈还是很爱他,只要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承认了错误,妈妈就会原谅他。 师:妈妈会说什么呢?(大卫乖,我爱你!)

师:我来请个小朋友当大卫,我来当妈妈,“大卫乖,我爱你!”

三、体会故事温情。

师:大卫做了这么多不快乐的事情,妈妈还是原谅了他,因为妈妈很爱他。你们平常在家做过哪些不可以的事情呢?妈妈生气了吗?那妈妈是怎么做的?妈妈最后原谅你了吗? 同样,你们在幼儿园了做错了事,老师也会原谅你们的,因为老师也非常地爱你们。 你们瞧,即使我们做了很多让妈妈生气的事,但是妈妈最后还是会原谅我们,因为妈妈很爱我们!那你们爱妈妈吗?你们是怎么爱妈妈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到妈妈(爸爸)身边,对妈妈(爸爸)说“妈妈(爸爸),我爱你!”再和爸爸妈妈抱一抱。(家长与幼儿拥抱)

第12篇:《大卫》教案

2、《大卫》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⑴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⑵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⑶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

赋税

仓皇逃窜

气势汹汹

万夫不当之勇

长途跋涉

大惊失色

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⑶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两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⑷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瑟瑟,形容颤抖。这里形容发抖的样子。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得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l—3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写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出去和他交战。大卫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故事的结果)

四、初识人物,了解特点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⑴大

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

⑵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⑶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人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教学准备

1.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查阅《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铜盔

出嫁

胸脯

鹅卵石

武艺超群 气势汹汹 毫不畏惧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三位人物,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谁?(生答:大卫。)

3.教师导人: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谈谈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二、品读细节,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大卫的相关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此说明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2.四人一小组,在组内展开介绍、交流。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在耶路撒冷南边伯利恒的一个山坡上,坐着一位少年,脸颊透红,两膝间夹着一把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①“脸颊透红”:通过对大卫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卫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

②“他边弹琴,一边唱歌”:通过对大卫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卫是一个快乐无忧、多才多艺的少年。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用琴声、歌声赞美生活的美好。

③理解比喻句:“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

a.分析: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大卫所弹奏的琴声的悦耳动听、轻快流畅,表现了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b.流动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c.想象:大卫弹奏出的琴声,有如溪中的流水清脆甜美、轻快悠扬,从他的指尖传出,并随着风儿四处飘荡。

d.体会: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④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

⑤理解比喻句:“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

a.分析:这一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的情景比作一幅图画,表现了大卫十分热爱生活和他们生活的安宁、美好。

b.联系上文,体会这一句话表现的是什么?(以色列人生活的安宁和美好。)

c.想象:一位脸颊透红的少年独坐山坡;曲膝夹琴自得其乐地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清脆悦耳的琴声在流淌,优美动听的歌声在飘荡;身边的羊群正低头吃草,默默地欣赏,也许是深深地陶醉了。这一切多么和谐美好,犹如图画一般。

d.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e.领悟写法: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这一画面的生动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画出了大卫健康可爱、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又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⑵大卫说:“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我放羊的时候,经常有狮子和熊来偷袭,想吃我的羊。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让我去吧,大王!”

①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主要写大卫勇敢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

②“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小小年纪却反过来安慰扫罗王,消除扫罗王的担忧,让我们感受到大卫的爱国、勇敢、自信的精神。

③“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小小年纪的大卫面对凶猛的狮子与熊,能如此冷静沉着地应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智勇敢、充满自信,也充分证明了他力气之大,且不畏强敌。

④“让我去吧,大王!”一个“!”让我们体会到了大卫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荣辱成败,大卫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

⑤联系上文,深入理解:大卫请求出去交战,然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对手不是狮子和熊,而是一个怎样的歌利亚呢?

a.“大卫走到军营门口,只见一个巨人正在军营门外气势汹汹地大声叫骂。”——这是一个狂妄自大、气焰嚣张的歌利亚。(动作描写)

b.“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歌利亚。(外貌描写)

c.“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是非利士人中一个有名的武士。”——这是一个能力非凡的歌利亚。

d.“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歌利亚。

分析: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

思考并体会: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什么?

把歌利亚的声音比作巨雷,生动而夸张地表现了歌利亚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以色列人十分恐惧的心理。

⑥教师小结:面对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闻声就令人心惊胆战的巨人歌利亚,年纪小小的大卫竟然毫不畏惧,恳切地请求并极力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这是何等的勇气,他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扫罗王并说服了扫罗王。

⑦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⑧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语言,表现了大卫的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⑶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①“迎”字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②“飞快地拿出”“迅速瞄准”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抓住时机,反应迅速,十分沉着机智。

③“嘭的一声”“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则表现了大卫什么?

表现了大卫力量之大,射击之准,给了歌利亚致命的一击。

④教师小结:大卫不等歌利亚出手,仅用弹弓与鹅卵石就将其打死在地,这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

⑤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l0自然段。

⑥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动作,表现了大卫临危不惧、随机应战、十分沉着机智。

三、课堂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武艺超群、狂妄嚣张的巨人歌利亚最终倒在了一位少年的弹弓下,这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少年大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无穷力量。

2.学生独立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背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13篇:大卫读后感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大卫.科波菲尔》是十九世纪持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所创的一部代表作。这本书大概讲的是通过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一生的悲欢离合,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面貌。突出讲解了金钱对社会,家庭,婚姻的侵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的悲剧都是由于渴望金钱与权力造成的。默德斯通先生因为大卫父亲留下的遗产娶了大卫的母亲,那年轻而又孩子气的寡妇。爱丽丝的私奔也是经不起金钱的诱惑,科波菲尔一家的痛苦,哈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这些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那种腐败现象的不满与憎恨。但米考伯先生对于金钱的态度是那么不在乎,他负债累累,却依旧满脸阳光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想必就是作者对社会的美好向往。狄更斯以大卫的生活,从不少方面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思考。

在角色塑造上,大卫无疑被倾注了作者全部的心血,无论是小时候的种种苦难,还是成年时的不屈不饶,都体现了一个小人物是如何艰辛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他先与朵拉结为夫妻,又由于朵拉的逝世认识到阿格尼斯才是他一生的伴侣。经历过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温暖与幸福的大卫,靠的是他的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友爱之心。阿格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佩戈蒂兄妹、哈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蒂尔福斯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邪恶的希普和斯蒂尔福斯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望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但在当时的社会来看狄更斯的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是不可能实现的。《大卫·科波菲尔》在文学界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齐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还有对迪克先生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贝齐小姐的聪慧和贝齐小姐对考波菲尔的宠爱。至于对女仆佩戈蒂的刻画,那更是惟妙惟肖了。读了《大卫·科波菲尔》后,我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考波菲尔先生,他一生艰苦:他一出生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改嫁给摩德斯通先生,在继父家中他无时无刻地受到了来自他继父的折磨,以至于他离家出走逃到了他的姨婆家中,在那里受到了对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使得他受益终生。他的童年朋友米考伯夫妇用自身的经验教会他对待金钱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他那种善良友好、诚实和大度的是我们都应有的品德。

我们始终都要相信,漫长的黑暗后总会有光明。

像你以森林演奏,请也以我为琴,

哪怕我的叶片也像森林的一样凋谢!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悲怆却又甘洌。但愿你勇猛的精灵

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⑩播送宇宙,就像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

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就像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第14篇:解读《大卫

解读《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形象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家,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形象,尤其突出的是女性形象:朵拉、艾格尼丝、辟果提和贝西姨妈。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些女性独特的艺术形象的特点,从而领会狄更斯这位塑造人物的巨匠风采展示小说中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

关键词:女性形象; 天使; 女子; 爱护;

一、引言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最伟大的作家,被马克思成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细腻的心里描写,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令人无法忘怀的人物形象,并且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让人眼花缭乱,感慨万千。其中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失态人情,以及不同任务的性格特征。本文从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等方面着重分析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从而领会狄更斯这位塑造人物的巨匠风采风采展示小说中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在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生变安排了独具特色,性格鲜明的女性:朵拉、艾格尼丝、贝西姨妈。朵拉—一个拥有清新脱俗的容貌和天真之气的性情女子,犹如婴儿般得纯真可爱。却对现实生活懵懂无知;艾格尼丝—一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依着支持鼓励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科波菲尔。贝西姨妈—一个有钱有地位也有文化智慧的妇女,心地善良行为古怪,但在古怪的性情中却包藏着真正的人性。保姆辟果提—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身段粗壮“像水桶一样”,两颊红的像苹果。辟果提对大卫充满了同情和爱护是大卫的保护神。

二、第一位天使

《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大卫很小就成了一个孤儿。当过童工直到特洛伍德姨妈收养他,才被送到坎特布雷德学校,寄宿在特洛伍德姨妈的律师威克菲尔先生家里。威克菲尔的女儿艾格尼丝和大卫一起长大,相互了解、是知心朋友。艾格尼丝几乎拥有所有女性的优点。她母亲早逝,她很小就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因此她心理成熟。此外她美丽大方、端庄得体、温柔恬静、善良稳重,最重要的是她有广博的学识和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意志、宽容的心胸。同时,在大卫遇到困难的时候,爱妮丝总能鼓励他、引导他、给他安慰。艾妮斯有着美丽动人的外表,同时又充满了智慧。从童年起, 艾格尼丝就总是在大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走到他身边,提出最有益的忠告。大卫与人打架,她来疗伤;大卫遇到困难,她帮忙解决;大卫恋爱时,她听他倾诉;大卫第一次堕落,她为他指出斯提福兹这个“凶神”;大卫结婚后,她为他们祝福。大卫经常感到“她„浑身上下笼罩着一种

宁静的气息,在她身上—一种安宁的,善良的,平静的神气。”这样的神情总是将大卫一颗躁动的心引向平和与安宁。艾格尼丝的话充满希望和安宁,“她的脸来自接近天国的纯净之地,俯在我那任性的心上,抚平我的痛苦”。 在朵拉去世之后,精力了长期旅行瓢泼的大卫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内心其实一直深爱着艾格尼丝。“亲爱的艾格尼丝,我在尊敬、最崇拜、最中心爱戴的人啊。本意为我可以把它终生藏在胸中,直至我们风烛残年。但是艾格尼丝假如我真有新生的希望,可以有一天用笔妹妹更亲密,跟妹妹截然不同的称呼叫你”在他真挚感人的表白之后,艾格尼丝终于说出了心底一直掩藏的秘密,“我一直爱着你!”终于,这对恋人结合了。聪明的艾格尼丝能很好地处理家务,并帮助大卫的事业发展。大卫发现艾格尼丝帮助他忘却伤痛只留下甜蜜的回忆。艾格尼丝身体上罩有一圈光环,那是柔和的,天使般的。大卫一直受到这圈光环的指引。艾格尼丝是“至善”的代表,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女性人物。她端庄高尚。温柔聪慧,是大卫的“指路明灯”她在道德上至善至美,是作为温柔、聪慧、克己、独立、坚强等等优美品质的形象载体而出现的一个天使。

三、第二位天使

大卫毕业之后,经特洛伍德姨婆介绍进入斯本罗律师事务所做了一个代诉人。他对斯本罗先生女儿朵拉一见钟情。朵拉就像一朵漂亮的花朵,她有着玲珑的身材、秀美的胳膊和孩子般天真,无忧的神情,给他完美的爱情感觉。朵拉是大卫的初恋情人,她娇小美丽,声音甜美,她在大卫的眼里,远不是凡间的女子,她是一个天仙,一个精灵。大卫对她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大卫觉得“世界上除了朵拉之外,似乎一无所有,朵拉就是一切”。朵拉除了和小狗吉普嬉闹,就是弹着琴唱。她根本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生活在真空中,远离现实世界。她真诚善良,但同时又是简单无知的,她只是一朵“娇嫩的小花”。她想努力学习料理,但结果是“烹饪书令她头疼,记账弄得她哭起来„„”烹饪书的主要用途是让她的爱犬站在上面,记账簿上画满了花朵和大卫的头像。花朵一样的易碎的柔弱的,不会任何的家务,学不会任何家务,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辛苦的大卫工作之余忙着应付家里杂乱的 麻烦不断的琐事,他们的日子过得杂乱无章,大卫依然深深地爱着妻子还深深的自责对妻子的稍有不满的态度;朵拉也在不漏声色地自责中。在这样的隐隐的自责中朵拉病怏怏的真的想一朵花一样过早地夭折了。只有天堂 才是适合“小花朵儿”生存的地方。她只能是大卫恋爱时的天使,被大卫的爱神化了的偶像。

四、两位圣母

大卫的成功还和两个女人密不可分的。她们就是保姆辟果提和悲喜姨妈。在大卫的成长过程中,她们充当了大卫的父亲和第二位母亲,成为大卫的圣母。;;;;辟果提是大卫的保姆,虽然她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她对大卫是那样的仁慈,她把大卫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大卫上学时她每周与大卫通信时常给大卫寄钱,当辟果提成家之后还给大卫留一间单独的卧室等待大卫回来留宿。她对大卫是感情上的给予,让大卫意识到爱的存在,感受到爱的温暖,他是大卫的一位圣母。;;;;贝西姨妈是一个有钱有地位也有着文化智慧的妇女。她性情古怪,言辞举止另类。她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这样的一种形象,大卫的母亲临产是她武断地说降生的一定是个女孩。 当医生明确地告诉她是男孩时 ,羞辱了医生后就一去不回头地走掉了。读者不由得认为她是一个不通情理的众女轻男的古怪的老太婆。当大卫彻底成为一个孤儿,孤苦伶仃前去投奔她时,她表现的非常仁慈高尚。她一把抓住大卫的衣领,带到客厅,打开出门,拿出几个瓶子,把每个瓶子里的

东西倒进大卫的嘴里。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其实,这正表现了姨妈对大卫的同情,关心之心。因为她看到大卫这身破烂的衣服,疲惫的样子,急需服用一些补品补补身子。那些瓶子里的东西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等之类的补品。迪克是贝西姨婆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把他当作疯子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西姨婆出于高尚的同情心挺身而出,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善良最随和的人,每逢有大的事情都坚持要他在场,并正式地把他介绍给客人。每次需要拿主意的时候,她都会征求他的意见,并欢欣鼓舞地采纳他的意见。正是她的鼓励,赏识和尊重,才使迪克具有健全的人格,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她在对待大卫上,非常高尚慈祥,谆谆教导。她用自己的积蓄支持大卫上学,引导教育使其成才。她送她到伦敦的最好的学校去读书。在大卫谋职时,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他在律师事务所谋了个见习生的位置。当她亲自将大卫送到威克菲尔先生那里去学习时,他对大卫的教导是:“永远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有缘不要残忍。免除这三种罪恶,我可以永远对你怀抱希望。”在她的抚养爱护下,大卫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位著名作家。没有贝西姨妈的引导教育,就没有大卫成功的人生道路。贝西姨妈对她的丈夫仍然没有忘怀,即使他抛弃了她,另寻新欢,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浪荡人,但他只要来向她要钱,她就会给,虽然受他的威胁,但这也说明贝西姨妈重感情,有情义。

结束语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维多利亚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系统。等等的几乎任何弊端都尽收狄更斯笔底。但是活动中的人物却总是栩栩如生、性格各异,光彩照人,深情含蓄。有天真可爱的女孩,有刚强正直的天使,有聪慧高尚的圣母,有仁慈温柔的妇人。为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添上了温柔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著.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59.

[3]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4]赵炎秋,建国后狄更斯研究述评[J].柳州师专学报,1996,11(01):36-

42、79.

[4]赵炎秋.论狄更斯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二元对立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3(06):89-92.

第15篇:《大卫》导读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一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85~193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二故事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还没有出世,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他出生那天,父亲的姨妈他的姨婆特地赶来。因为她早就希望外甥媳妇能生个女孩,结果一看是个男孩,就非常失望地走了。大卫出生以后,就和母亲及女仆辟果提一起生活。她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他一个人身上,这段日子过得平静而愉快。

不久,有个叫摩德斯通的商人看上了大卫母亲那份微薄的财产,花言巧语地骗取了她的爱情。大卫的母亲在结婚前让大卫到辟果提的哥哥家去住了一段。辟果提先生是个穷苦的船工,他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倒扣过来改建成的屋子里。他自己没结婚,却收养了一对孤儿: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弟弟的儿子海穆——他们的父母都死在海上了。辟果提先生就领 1

着他们相亲相爱地一起过日子。这个奇特的家庭和大卫在此感到的温暖、亲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个星期以后,大卫回到家里,发现摩德斯通先生和母亲结了婚。这位先生一改结婚前的态度,不许大卫的母亲再像以前那样爱大卫。母亲生性软弱,从此以后,大卫的处境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继父对他十分凶狠,百般折磨他。有一次当继父用鞭子打大卫的时候,大卫把他的手咬伤了。这一下他把大卫监禁了五天,之后又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大卫在这所学校里受尽了屈辱和摧残。一开始,校长秉承摩德斯通姐弟的旨意,在他身上挂了一块写有“当心他,他咬人”的告白牌,之后他又无数次地忍受校长的鞭打。这就是大卫人生的开端。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大卫在这儿开始认识了金钱世界的残酷。学校里对他最好的老师麦尔先生,因为贫穷而遭到有钱人子弟的任意凌辱,以至被赶出校门。这无情的事实,使大卫受到极大的震动。

大卫的母亲终于被折磨死了,大卫被从学校叫回家。摩德斯通把他送到一家公司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寄住在密考伯先生家里。密考伯先生是个小职员,家里子女很多,生活十分艰难。这位先生满脑子都是发财致富的计划,可是无论他干什么活儿,却总是失败。他欠的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全家住进了债务监狱。大卫做童工挣的钱根本连肚子也填不饱,但他觉得密考伯一家比他更惨,所以他对这一家人非常同情。这时大卫才10岁,却整天为他们操心,想办法,奔波,他和密考伯夫妇之间结下了极其深厚的友谊。后来密考伯一家要离开伦敦去谋生路,于是大卫决定逃跑,去找他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亲人——姨婆贝西小姐。一路上,大卫历尽千辛万苦。刚上路不久,他的箱子和向辟果提借的路费就被人抢去,他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一件件卖掉,他完全靠着两条腿,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最后总算找到了姨婆。姨婆虽性格怪僻,外表严厉,但她心地善良,慷慨仁慈。姨婆毅然收留了大卫,并把他送到伦敦的斯特朗博士的学校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开始,由于学业荒疏,大卫被排在全校学生的最末一名。他发奋用功,几个月内,就超过了好几名同学,最后终于名列前茅。上学期间,大卫住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威克菲尔的女儿艾妮斯和大卫年龄差不多,他们彼此相处得非常融洽。威克菲尔先生雇用了一名秘书,名叫希普。这是个卑鄙伪善的小人,大卫对他非常讨厌。

大卫17岁时毕业了,姨婆让他先去做一次短期旅行,然后再冷静地选择职业。大卫在旅途中碰见了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这是个风流倜傥但盛气凌人的富家子弟,他的英俊潇洒聪明使大卫又佩服又喜欢。斯提福兹陪大卫一起去看了辟果提先生一家。这时候爱弥丽已经长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刚和海穆订了婚。但是没有想到,斯提福兹见了爱弥丽以后,起了坏心,他一步步地引诱爱弥丽,终于把她骗走,两个人私奔到外国去了。

大卫结束了这次旅行之后回到伦敦,选择了律师职业。姨婆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他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里谋了个见习生的位置。不久大卫和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一见钟情,并很快秘密订了婚。正当他们热恋之时,姨婆突然破产了。大卫为了减轻姨婆的经济负担,就去找了个秘书工作,又学会了速记。不久他就当上了记者,同时开始写作。

大卫的写作获得了成功。他21岁的时候和朵拉结了婚,建立了他们的小家庭。但是结婚以后,他发现朵拉太孩子气,太不懂事,而且完全不懂生活,什么都不会干,就像一朵娇

2嫩的小花。大卫对她的劝说使她感到惊慌失措,惴惴不安,她总觉得她跟大卫差得太远了。大卫也感到“我现在这种快乐,永远缺少一点什么”。

大卫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先生后来迫于生计,被威克菲尔先生的秘书希普拉下了水,希普让他一起参与了陷害和欺骗威克菲尔的阴谋。密考伯难以忍受良心的责备,终于说出了真情,并把一件件证据摆了出来。希普只好认罪。威克菲尔从此摆脱了希普的控制,收回了失掉的财产。不仅如此,还弄清了姨婆的破产也是希普捣的鬼。于是,希普被迫交还了姨婆的全部投资。

辟果提先生在大卫的协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被斯提福兹始乱终弃的爱弥丽。之后,辟果提先生带着爱弥丽,还有密考伯一家,都去了澳大利亚,在那里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大卫由于不断地发表作品,名气越来越大,这时已经成了名作家了。但是朵拉却得了重病,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不久终于离开了人世。大卫在极度悲痛之中决定出国去旅行。他在国外漂泊了三年。这三年里他一边旅行,一边埋头写作,而且三年来一直和艾妮斯保持着通信联系。艾妮斯对他的关心和信任帮助他又一次渡过了精神上的难关。他觉得艾妮斯的确是他命运中的“吉星”。回国后,他们终于结婚了。结婚那一天,艾妮斯才告诉大卫说,朵拉临死前曾请求艾妮斯补充这个空了的位子。

大卫和艾妮斯结婚以后,姨婆和女仆辟果提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大家感到无比的幸福。

三 人物形象

(1)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曾经是个孤儿。作家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2)《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

在狄更斯笔下,《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成功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品德的女性形象: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克拉拉、朵拉、摩德斯通小姐、密考伯太太、艾米丽„„贝西姨婆与摩德斯通小姐的对比,克拉拉、朵拉与艾妮斯的对比更使她们栩栩如生,对贝西姨婆、艾妮斯、佩葛蒂的爱就更深一层,对摩德斯通小姐更是恨之入骨,对朵拉、克拉拉既同情又气愤。

摩德斯通小姐

大卫童年的灾星、继父的姐姐摩德斯通小姐的性格特点是极端冷酷和残忍。从一出场就奠定了她这种性格:面色阴郁,皮肤黝黑,声音男性化,两道浓眉连在一起,她的钢制钱包合上的时候,咔哒一声,像是狠狠地咬谁一口,在狄更斯笔下,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成了活的,她打扮时用钢制手铐和铆钉,这都是这位冷血的钢铁女人的性格写照。摩德斯通小姐是一个十足的男人婆,她讨厌男人,却长着男人的脸孔,没有女性的温柔,没有爱心和同情心,她和她弟弟一直折磨可

3怜的克拉拉,并把大卫看成眼中钉,用各种手段折磨大卫,造成大卫童年的苦难。以后,在朵拉的家中又出现了她阴郁的影子。

贝西姨婆

贝西姨婆在某些方面与摩德斯通小姐有相似之处,但她们有本质的不同:贝西姨婆脾气古怪,她对驴子非常敏感,驴子从门前草地经过是她一生最为气愤的。她特立独行,敢说敢干,不顾世俗的眼光,略带男性气质,偏重理性,但是贝西姨婆博爱、善良、仁慈、心软、重感情,虽然她讨厌男孩,但是大卫投奔她后,她又收留了大卫,并把摩德斯通姐弟骂得痛快淋漓。她对大卫的教导: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这可以成为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在她的抚养爱护下,大卫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位著名作家。贝西姨婆可怜迪克,收留他,欣赏他,给他舒适安逸的生活,她是珍妮的监护人,还监护其他一些人,教育他们,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她对朵拉那么疼惜与宠爱,一点也不嫌弃她,还给她起了可爱的名字:小花。

贝西姨婆对她的丈夫仍然没有忘怀,即使他抛弃了她,另寻新欢,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浪荡人,但他只要来向贝西姨婆要钱,她就会给,虽然受他的威胁,但这也说明贝西姨婆重感情、有情义。贝西姨婆是一个很有头脑、很能干的女人,她了解许多商业活动,她在破产时隐瞒了两千英镑的财产,她故意这样做,为了锻炼大卫,让他学会适应困境,战胜困难,能够承担生活的重任。那段时间给了大卫很好的锻炼,靠自己的努力,证实了自己的能力,不负贝西姨婆的一番苦心。贝西姨婆虽然脾气古怪,性情奇特,但她的品德却令人尊敬,值得信赖。

朵拉

大卫第一眼看到她就被她深深得吸引,仿佛整个世界只有他和他可爱的“小花”。大卫那么爱她,捧在手心里,装在心坎里,又有贝西姨婆的呵护与照顾,艾妮斯的喜爱。她天真美丽而善良,虽然完全不懂家务,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但她是如此善良而爱着大卫。在生命的终了时把最珍贵的遗产---她深爱的丈夫,托付给朋友艾妮斯,希望丈夫可以在自己离开后有幸福的生活,她是无私的。可爱的\"娃娃妻”朵拉这时候显得如此成熟,令人难忘。

艾妮斯

艾妮斯无论从容貌、品德、学识、思想,她几乎都无可挑剔。她美丽端庄,大方得体,温柔善良,恬静稳重,体贴周到,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宽容博爱的心肠,她是大卫的精神依托,美丽天使,任何人都会为有这样一个知心朋友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艾妮斯从小就是父亲的管家和精神慰藉,由于对父亲的爱,她过早的成熟,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为了父亲她不得不讨好希普这个卑鄙小人,但是她是决不会屈服于希普的,不会让希普的险恶目的得逞的。艾妮斯虽然没有过多和斯蒂福接触,但却能从一件件小事中判断出他在大卫身边的危险,她的洞察力是敏锐的,与大卫对斯蒂福感性的崇拜相比,艾妮斯是理智的。艾妮斯对大卫的爱是深沉的长久的,她一直在默默地爱着大卫,只不过大卫反映迟钝,而且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强扭的瓜不甜。”“夫妻之间没有比志趣不合更大的分歧了。”斯特朗太太的这句话在大卫心中掀起了波澜。在朵拉死后,在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之后,在海外历练数年之后,大卫终于明白了他对艾妮斯的爱,他们结婚了。无论在事业上、生活上,艾妮斯都是大卫理想的伴侣。

第16篇:《大卫,不可以》教学活动设计

《大卫,不可以》教学活动设计

文本解析

大卫,和其他小男孩一样,活泼,淘气,不知深浅:爬到岌岌可危的凳子上去拿糖,把浴缸当成一个海洋,在里面当海盗;吃饭的时候把盘子和勺子当乐器,使劲敲打……各种顽皮淘气的花样层出不穷,作为大卫的妈妈忍无可忍,不止一次地呵斥:“大卫,不可以。”可是大卫依然固我,犯的错误逐渐升级,最后大卫妈妈终于让他蹲在一个角落去面壁思故。面对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孩子,大卫的妈妈依然张开她温暖的怀抱,呼唤大卫来到自己的身边,告诉孩子自己依然爱他。

这是一本童趣盎然的书。孩子的天性显露无遗。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童年:无知无觉,天真烂漫,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多规则,只是跟随着自己的兴趣走,这是童年的可贵。

一年级学生阅读这本书,会感觉心有戚戚也,因为大卫所犯过的那些错误,也许自己曾经犯过或者正在犯的。所以和学生共阅读这本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读出书里所传递出来的童年的趣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也曾有过的那么多闯祸的经历释然,从而认识到原来那个管束自己的大人实际上是最爱自己的人;同时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本书,还可以帮助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建立一些规则意识。

本书作者大卫.香农,是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你知道吗?这本书的初稿来自他5岁时的涂鸦。大卫.香农会握笔时就开始画画了。书中的大卫也就是他小时候的经历。绘画是他从小的爱好,长大后他就读加州Pasadenna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后到纽约发展。他为《纽约时报》《时报杂志》《滚石杂志》都画过插图,设计过封面。1989年开始为儿童创作图画书。这是他第一本创作的图画书,当年就获得了凯迪克银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好书奖以及《纽约时报》最佳图书奖。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一系列受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小仙女艾丽丝》《糟糕,身上长条纹了》《大雨哗啦哗啦下》《鸭子骑车记》《千万别去做海盗》《海盗从不换尿布》等等,每一本都深受孩子喜爱。

教学目标:

1、读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大胆地说出自己看到或猜测到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书,走进孩子的内心。在阅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大卫这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感到释然。4.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

教学准备: 课时:

2~4课时

材料准备: 1.课件ppt 2.学生人手一本书。

教学过程:

一.阅读欣赏

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共读,借助ppt,边读边议.

1.读封面:

今天,要带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大卫,你在封面上发现了什么?

“大卫,不可以!”这句话是谁说的? 打开扉页1,印证孩子的猜测。

你妈妈有没有说过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读扉页2:

这是妈妈,脸没有出现,但是你能感觉到妈妈怎么样? 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哦,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

3.爬到高凳子上拿糖图:

大卫做什么?

他这样做会有这样结果?所以一个声音在声后响起: 4.带着浑身泥巴进客厅图:

这次,大卫怎么啦?他可能做了什么事?这样可以吗?所以妈妈说: 5.浴缸里扮海盗图:

大卫有没有好好洗澡?

那他在浴室里做什么?

这行吗?所以妈妈说: 6.光着身子跑出去图: 大卫这又干嘛了?

可以这样出去吗?

所以妈妈说:

7.用锅子和勺子当乐器图:

穿戴整齐的大卫又在玩什么新花样?

这可以吗?所以妈妈说: 8.玩食物图: 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坐在餐桌前的大卫做什么?

这允许吗?所以妈妈说: 9.大胃王图:

大卫不停地吃,不停地吃,肚子像个无底洞,不知道停止,这样好吗?

所以妈妈说: 10.看电视图:

电视很好看,就一直看下去呗,这样行吗? 所以妈妈说: 大卫愿意吗?

11.在床上演蜘蛛侠图:

回到房间的大卫安静地睡觉了吗?他又在做什么? 这样好吗?

所以妈妈说: 12.挖鼻孔图:

实在没事情干,就挖挖自己的小鼻孔呗,这样好吗? 所以妈妈说: 13.收玩具图:

大卫的生活场所怎么样啊? 这样好吗? 所以妈妈说:

14.在屋子里打棒球图: 大卫又在干嘛了? 这会怎么样啊? 所以妈妈说: 15.面壁思过图:

果然像你们所猜测了,大卫闯祸了,闯祸了就改怎样? 妈妈很生气,她说: 16.妈妈呼唤图:

面壁思过一段时间,妈妈对大卫说: 大卫心情怎么样? 他是怎么想的? 17.回到妈妈怀抱图:

大卫紧紧地抱住妈妈,他心里想:

二.思考讨论

(一.)这本书有趣吗?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好,现在老师发书,你们可以自己看看。边看边想想以下几个问题,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你自己有什么问题,你自己有任何问题也请提问。

1.你觉得大卫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对于他做的那些事情,你怎么看? 2.你觉得妈妈又是一位怎么样的妈妈呢?你觉得妈妈爱大卫吗?

3.你们有没有做过那样的傻事?你的妈妈是怎么对你的?你的妈妈会对你说:“**,不可以”吗?

(二.)学生自由阅读,老师巡视,答疑并收集来自孩子中间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三.)老师组织讨论,就上面三个问题加上同学课堂间生成的问题。

小结: 其实, 我们就像大卫一样,被大人禁止做这件事,禁止做那件事。但不管我们犯多大的错我,爸爸妈妈总是爱我们,原谅我们。我们就是在许许多多的不可以中慢慢地长大了。

三.创意表达

1.画一画曾经的自己:

(1 )准备彩笔和白纸,让学生画一画小时候曾经调皮捣蛋的有趣事情。

(2)先在自己的小组里交流,拿着自己的画,说着曾经的那件事。

(3)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人,全班交流。

(4)全班学生的作品集中起来,就是一本全体学生参与的图画书。

2.绘制学校的规则图

(1)欢迎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知道在学校里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吗?请大家议一议。

(2)请同学们说,老师将同学们表达的规则列在黑板上,并写好标号。 (3)请同学们投票选出自己认为该遵守的十大规则。

(4)画一画这十大规则的宣传画,选出十幅最佳的,贴在班级的墙上,作为班级的班规。

(设计:叶凤春)

第17篇:教学课件

第一章 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四学时)(第五周周

二、周四)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

2)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及使用条件 3)熟悉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金属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能,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1学时)

2)无机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基本性能,耐蚀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性能(1学时) 3)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常用塑料和橡胶介绍(1学时) 4)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能与特点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水工艺设备要求,确定不同材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你认为水工艺设备对金属材料的哪些性能要求更高?怎样才能满足这些要求? 2)影响钢材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合金钢有哪些类型?何谓耐蚀低合金钢?耐大气腐蚀、海水腐蚀的低合金钢中各含哪些主要合金元素?

4)不锈钢有哪些类型?在酸性介质、碱性介质及中性水溶液中是否可以选用同一种不锈钢?简述理由。

5)铝、铜及其合金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主要用于什么场合? 6)钛及钛合金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

7)简要说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主要用于哪些场合。

8)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哪些类型?常用于水工程及水工艺设备中的高分子材料有哪些?耐蚀有机高分子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9)复合材料主要有哪些性能特点?你认为在水工艺设备中复合材料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在水工业领域应用复合材料的几个事例。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二章 材料设备的腐蚀、防护及保温(三学时)(第五周周

五、第六周周二)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材料设备的腐蚀的危害以及腐蚀与防护科学的发展状况 2)掌握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 3)熟悉各种设备腐蚀防护技术

4)能运用腐蚀与防护原理进行材料的选用 5)了解设备保温的目的

6)熟悉常用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材料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概述,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设备腐蚀防护技术,材料的选用(2学时)

2) 设备保温的目的,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及常用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难点:设备、材料的腐蚀原理与方法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 什么叫氢蚀?它对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2) 什么叫极化?极化对金属腐蚀有什么影响?

3) 什么叫阴极去极化?阴极去极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阴极去极化反应是什么?

4) 什么是金属的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局部腐蚀包括哪些类型?

5) 试从腐蚀发生的条件、机理、影响的因素和控制的途径等方面比较小孔腐蚀和缝隙腐蚀的异同。

6) 什么叫应力腐蚀?它具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介质的腐蚀性越强,材料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就越高?为什么?

7) 微生物为什么会影响金属的腐蚀?试例举最常遇到的微生物腐蚀。 8) 高分子材料物理腐蚀过程是怎样进行的?高分子材料耐溶剂性能的优劣可由哪些原则进行判断?

9) 什么叫高分子材料的应力腐蚀?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0) 在设计金属设备结构时应注意什么才能避免或减少损失?

11) 有哪几种阴极保护形式?各有什么特点?阴极保护时,被保护设备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12) 阳极保护适用于什么样的金属-介质体系?

13) 若一体系在阳极极化过程中,极化电流很低并几乎维持不变,对该体系可否用阳极保护法进行保护?为么?

14) 玻璃钢衬里层的结构及作用是什么? 15) 缓蚀剂的类型有哪些?

16) 选材的原则是什么,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7) 设备保温的目的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保温?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三章 水工艺设备理论基础(十学时)(第六周周二至第七周周五)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容器的结构与分类以及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2)掌握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的计算、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计算

3)熟悉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

4)掌握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

5)掌握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机械制造工艺

6)掌握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容器应力理论,包括容器概述,回转曲面与回转薄壳,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环向薄膜应力,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等;(3学时) 2) 机械传动理论,包括机械传动概述,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2学时) 3) 机械制造工艺,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2学时) 4) 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传热过程的增强与削弱。(3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与水工艺设备设计、制造有关的容器应力理论、机械传动方式与特点以及设备制造工艺方法与适用条件 2)难点:容器应力理论与热量交换理论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何谓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简述壳体平衡方程和微体平衡方程的推导过程。2.圆柱壳、球壳、椭球壳和锥形壳的薄膜应力各有哪些特点?如何计算它们的薄膜应力σω和环向应力σθ?

3.如何确定圆筒壁的计算厚度δ、设计厚度δd、名义厚度δn、有效厚度δe和最小厚度δmin?

4.平板的弯曲应力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平板封头和矩形压力容器?

5.什么叫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它对封头和筒体的设计有哪些影响? 6.容器的封头分为哪几类?如何进行各类封头的强度计算?

7.机械传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在水工艺设备中最常用的有哪几种?

8.渐开线标准齿轮有几部分组成?基本参数是什么?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几种?

9.带传动和链传动各有哪些特点?带的截面形式对带的传动效率有什么影响?根据结构的不同,传动链主要有哪些形式?各自适用于什么条件?链传动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10.机械制造中的基本工艺方法有哪些?

11.金属的压力加工主要包括哪些方式?简要说明各种加工方式的加工过程。12.简要说明各种焊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13.金属切削加工主要有哪些方式?简述不同切削方式的作用特点和适用条件。14.试从微观角度阐述导热机理。

15.什么是导热系数?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6.试述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定义和内容。 17.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在水工艺设备中如何体现? 18.什么是受迫紊流换热?试述受迫紊流换热的两种类型。

19.什么是凝结换热?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强凝结换热? 20.什么是辐射换热?热辐射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增强吸收太阳能的措施有哪些? 21.什么是传热过程?常见的传热过程有哪些?如何增强或削弱传热过程? 22.用实例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现象。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四章 水工艺设备的分类(一学时)(第七周五讲)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全面了解水工艺设备的分类及基本特点; 2)本章为了解内容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设备分类:通用机械设备与专用设备

2) 容器设备:压力容器法兰、管法兰、支座、安全泄放装置、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

3) 搅拌设备: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机械搅拌设备

4) 换热设备: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的适用条件和选型以及换热器计算。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介绍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 2)难点:无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无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五章 容器(塔)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二)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 了解压力容器法兰的类型

2) 掌握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密封垫片

3) 了解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

4) 了解容器支座的型式

5) 掌握安全泄放装置的原理与适用场所

6) 自学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压力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容器法兰的类型、法兰的密封垫片,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卧式容器的支座、立式容器的支座,(1学时) 2)安全阀、爆破片的工作原理,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学生应结合这些设备的工艺特点(专业课中内容),着重熟悉和掌握设备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适用条件等

2)难点:如何对上述设备的选型、设计等提出选择材料、结构、传动与加工方式、腐蚀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分别有哪些形式?如何正确选用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2.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各有哪些形式?如何选用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3.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的制作分别有哪些形式?卧式容器为什么一般采用双支座? 4.安全阀的作用是什么?各类安全阀分别有哪些特点?怎样选用安全阀? 5.爆破片分为哪几类?常用的爆破片有哪些?

6.水工艺填料设备对填料有哪些要求?常用的填料有哪几类?

7.对布(气、汽)装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水工艺设备中常用的布水(气、汽)装置有哪些形式?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六章 搅拌设备 (二学时)(第八周周四)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 了解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 掌握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掌握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

4) 熟悉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作用及结构特点

5) 自学常用搅拌设备简介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1学时)

2)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常用搅拌设备简介(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 2)难点:搅拌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确定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拌设备的功能是什么?在水处理工艺中,搅拌器主要作用是什么?简述其工作原理。

2.常用机械搅拌器有哪几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搅拌轴工作时受力状况如何?设计计算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七章 换热设备 (二学时)(第八周周五)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 2)掌握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

3)掌握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4)自学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包括容积式换热器、半容积式换热器、快速式换热器、半即热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等;(1学时)

2)换热器性能评价,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2)难点:换热器选型及工艺参数计算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换热设备的分类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又将换热设备分为哪些常用类型? 2.试述容积式换热设备的类型和特点。 3.试述半容积式换热设备的构造和特点。

4.常用的快速式换热设备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如何选用换热设备?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八章 分离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二)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熟悉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

3)掌握几种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

4)了解筛滤设备,砂滤设备

5)掌握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

6)掌握几种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微孔布气气浮设备,加压溶气气浮设备,溶气真空气浮设备,电解气浮设备;(1学时)

2)筛滤设备,砂滤设备,膜分离设备,膜分离设备分类及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2)难点: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分离设备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2.气浮分离设备有哪几种?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格栅与滤网的作用是什么?谈谈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4.简述真空过滤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离子交换膜与反渗透膜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渗透机理是什么? 6.常用的膜分离设备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九章 污泥处置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四)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排泥设备的分类

2)掌握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3)了解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

4)掌握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排泥设备的分类,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学时)

2)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几种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2)难点:设备选型及参数设置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 行车式吸泥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吸泥方式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何差别?

2. 污泥在脱水之前为什么还需要进行浓缩?

3. 带式压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影响带式压滤机脱水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4. 真空过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十章 投药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五)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认识各种常用计量和投加设备

2)掌握几种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3)课外查阅相关设备资料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常用计量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2)常用投加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2)难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试述常用计量设备的类型、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2.目前水工艺工程中最常用的投药计量设备有哪几种?

3.简要说明电磁流量计、超声流量计、涡街流量计、质量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水工艺与水工程中主要适用于哪些流体的计量,适用条件有何差别。4.药剂投加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18篇:教学课件

2008-04-14 08:42:03 董晓慧

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教师要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即要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一样,教师也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教师在每日教学结束后,进行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观摩,并描述教学情境、交换意见;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一步是,教师要对他们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过来再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我们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限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快乐的事,因为他们都对外国语很好奇,很感兴趣,可是要让他们持久保持这种兴趣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所以我就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并从中感受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开学以来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民主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老师应努力使自己全身心融入于教材、融于课堂、融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和谐气氛之中,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生、以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偕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而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尊重每个学生 ,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情感、动机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英语教学反思实验中学 王姣枝教师要充当教育他人的角色,接受他人教育则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在教师思想工作中尝试“自我反思策略”,通过反思自我达

一、强化课堂教学交际化运用

⑴几分钟会话。每堂安排几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会话:有值日生汇报、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谈论天气以及熟悉的歌星、影星和运动员等。让学生自由用英语交谈,允许学生模仿课文内容适当增减,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问答形式作简要的复述。由单一的讨论内容过渡到综合内容,把几个不同内容的话题串联起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特别注意,轮到中差生会话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表扬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⑵注重语感教学。加强听说训练,努力做到视、听、说同步,培养语学习兴趣。每篇课文的生词、句型和文章都是朗读的好材料。要注意创造情景,让学生懂得不同句子的重音有不同的语感,显示不同的语言心理。同样,语调的不同,重音的移动,也体现了说话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经过训练,学生在以后朗读中也就注意了正确使用语音、语调和重读、弱读及升调,朗读也会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了,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⑶对话使用,角色表演。结合课文内容,每教一个情景句型,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到讲台前来表演。如学到 Family Tree这课,我告诉学生都带一张\"全家福\"照片,根据自己的全家福来用英语介绍。有能力的学生在根据实际情况在黑板上画出图表。整个课堂就是欢乐的海洋,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学会并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⑷运用直观教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图表及实物、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具,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和交际活动。利用实物和图片教单词,学生能更好地记住词义,并能反复利用它们复习,其趣味性、直观性较强。例如, 在Unit 3学习颜色一单元,我利用多媒体将多彩的鲜花和颜色相结合,一朵朵漂亮的鲜花怒放,多彩的颜色随着一朵朵鲜花开放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惊奇得连声欢呼着,雀跃着的同时自己就记住了不同的颜色的单词。同时将颜色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的实际例子相结合,例如,说出学生们喜欢的颜色,朋友和父母喜欢的颜色等等。What colour do you like? What colour dose your father /mother /friend ? I like ….the best.He likes …the best.同时让学生明白颜色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学习英语的趣味和身边的点点滴滴和英语的紧密相关,让学生们有了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要为祖国和自己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勤奋学习。又如教Unit 7.The weather Forecast 时,我准备了中央电视台7:30新闻后的天气预报实况展示给同学们。优美的音乐,宋英杰那独有的中音,娓娓道来的天气预报的全文,变化的屏幕。学生们兴奋极了。七嘴八牙的纷纷参与,抢着举手说出自己知道的天气预报知识。然后,我又在屏幕上打出一张表格,根据课文将各种不同的人物需要知道天气预报的理由让生们一一列举出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填到表格内,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对于天气预报的兴趣油然而生。快乐的学习又使我的教学达到了教会知识的目的。一堂课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又在快乐中结束了。学生们经常会说,怎么时间这么快呀。

二、狠抓基础,注意容量

一方面突出知识重点,狠抓基础,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容量,把握节奏,备课先备人,平时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防矢,合理安排好40分钟教学内容和进程,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实践面较广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对内容从多视角理解,多角度开展操练运用,即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在教学\"时态\"这个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时,自始至终利用多媒体的引导,设置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突出了时间状态和不同的谓语动词,让学生练习理解运用,并设疑释疑、解惑,让学生积极思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状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走出一支粉笔盒满黑板的例句的教学模式。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彩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走向希望。

三、温故知新,克服遗忘

注意在课堂上经常复现旧知识,让学生反复操练,由易而顺利地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具体方法是:学习—复习—再复习。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用以前学过的词语操练新句型或已学过的句式学习新单词。国际音标是初中学生教学的基础知识,学生感到拼读困难,针对这一个问题,我将英语的音标知识动画片每一堂课前都放上几分钟,既有趣又反复的复习了音标,效果很好。

四、当堂巩固,注重反馈

教学时要处处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评价的得失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所以,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然后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满腔热情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当堂巩固,如果时间许可的话,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如人称变化,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某些习惯表达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注意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⑴早读课,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加强听力训练,让学生模仿地地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

⑵指导学生订出学习英语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每天坚持搞好课前预习,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一封信,讲明我的想法和做法,发动家长帮助督促实施。

⑶搞好课外阅读,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指示视野。 每周两遍日记,给他们面批一次,持之以恒。

⑷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⑸培养学生认真听课,初步运用英语思维和理解。

⑹从音、形、意几方面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打好语音基础。

⑺用联想对比,归纳演绎等记单词和语法知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课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以期新一轮教学取得更大进步。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教师应多思考“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教师要根据整节课的教学实践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可行,要做到: (1)反思是否以总体课程目标为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如:教师制定的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的思想品德。学生学习完学校专用室的名称后,学会爱护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学校的一草一木,这就是爱集体、爱学校的充分表现。 (2)反思是否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阐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学会了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学校。 (3)反思是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任教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能力存在差异。比如,一个学生比较遵守纪律,学习方法比较灵活的班级,教师按教学目标上课,学生学习起来会较顺利。可是一日换上一个学生特别活跃,反应很快,但纪律难于控制的班级,教师就要以纪律竞赛的形式先调控好学生的情绪。若学生脑瓜特别灵,接受能力特别强,可在课本知识基础上学习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尽量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等。以教学《Our school》为例,教师可以立足新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学生从最熟悉的自己的学校着手,很自然地过渡到专用室clinic、library、canteen等的名称及其方位的学习。语言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简到繁。学生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反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例如:在教学There be句型中可挑选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Bingo”,先给学生热身,然后进行猜物的游戏。通过游戏和歌曲,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很强。学生借助多媒体,带着问题参观学校。引人入胜的画面,生动的对话,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踊跃就课文内容相互提问并解答,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迅速理解并掌握课文。 (3)反思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4)反思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中,我原本的设计是利用CAI呈现课文,让学生感知。可是那天上完一个班后,紧接着上另外一个班时,恰好停电了,无法使用计算机。我立即调整教学,运用己做好的人物头饰,以不同的语调,配合一定的肢体动作,表演课文中的多个角色,使教学顺利开展。部分较好的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也跃跃欲试,努力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 3.对教学结构的反思 (1)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在学习中,学生从运用there be句型进行猜物逐渐迁移到谈论学校里有什么这一话题,逐步掌握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听、说、读的训练,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根据提示背课文;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表演课文并仿照课文编对话。 (2)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 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部分学生运用己学的语言知识,探讨式地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层层深入,学习用英语介绍学校。其他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积极举手、尽量回答一此简单的问题。 (3)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学生建立起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观,能客观地向教师提出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有效指导的地方,利于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 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反思是否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依据以下几方面: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和原则,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素养和学校提供的条件等。如在教《COUNTRIES》国家的第一课时后,教师意识到学生对各国名称和对课文的学习颇感困难。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很活跃,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提议。然后,教师把单元教学改为学生收集各国标志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并查阅相关资料,以导游的身份做一份最有价值旅游热点报告。每个学生在全班的范围内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完成旅游热点报告的任务。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师生单通道授受关系的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其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反思能否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反思,能有机地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用,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学习能力。 (3)反思教法与学法是否统一,是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中,教师可引导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分别扮演对话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增强真情实感。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朋友”,合作学习,以竞赛的形式表演课文、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由选择空间扩大了,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5.对教学媒体配置与使用的反思 (1)反思教学媒体是否合理配置,每一种媒体均有其长处和短处,关键是使用者能否扬长避短。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切取决于教学的需要,切忌为用媒体而选用媒体。 (2)反思教学媒体是否合理使用。一节课中不必同时使用许多种教学媒体,但所选用的媒体,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功能,做到用足用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6.对教学管理的反思 (1)反思是否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可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情景。例如:教授单词时: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画、简笔画创设情景。还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开展游戏、唱歌竞赛等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熟悉和巩固语言知识,并在竞赛中得到红星奖励,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反思课堂教学管理手段是否得当,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机制要努力创设成功的阶梯目标,要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的机会,采取小步走、高密度,多变化、勤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用中学,学中用,在反复的实践中稳步提高,把学与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反思后的调控 1.反思以后如何再上好这节课 例如,自己在完成《Our school》这节课后进行反思。从整体而言,是符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如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介绍学校的专用室,培养学生爱老师、爱集体、爱学校的思想情感。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时间的把握不好,精神紧张,生怕不能够上完自己准备的内容而提前讲课,而在感觉时间有余时又没有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还是快速地讲完内容,这对整节课影响很大。以后再上这节课,让学生仿照课文自编对话,时间即可控制得当。或在备课时就要预防出现时间多的情况出现,准备音乐或短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缓解了孩子的疲劳,又将时间把握得分寸有度。 2.反思下一节课怎么做 下一节课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接着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学校设计的最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听力和笔头的练习。 3.反思个人的教学技能在哪几个方面需要提高 (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2)要用良好的爱心去感化学生。 (3)要不断完善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 (4)积累经验,使经验不断得到丰富。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广州市教研室

3、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叶澜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沈德立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9篇:教案《大卫不可以》

活动名称:绘本阅读《宝贝不可以》

上虞鹤琴幼儿园 朱秀红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中出现的生活情景和图画符号,合理猜测妈妈的话。

2.理解“不可以”背后的爱与关怀,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ppt

活动指导策略:

一、谈话导入,引导幼儿回忆经验,体验妈妈的爱给自己带来的幸福。老师:你的妈妈很爱你吧,今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们一起来晒晒自己的幸 福,就是具体说说你的妈妈有多爱你。

小结:大家都有一个非常爱你的妈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卫小朋友的妈妈是不是也很爱自己的宝贝。

二、阅读图书,理解内容,感受妈妈对大卫的爱

1.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猜猜为什么起这个名?(这句话谁说的?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模仿一下妈妈的话,画面上没有妈妈的脸,你觉得这时候妈妈的脸应该是怎样的表情呢,是呀,有时虽然画面上只有几个字,但我们可以想象的到许多内容,这样的书正适合我们小朋友看呢)

2.阅读第一幅图提问理解。还是有这么几个字“大卫,不可以”谁能根据这几个字和画面上的内容来讲讲这件事。(大卫在干什么,情况怎样?妈妈怎样做?你觉得这时候大卫的心理想什么?你觉得妈妈这样做是爱大卫吗?为什么?)

3.阅读2—5幅图进一步理解大卫妈妈的爱。大卫妈妈可不是只有这时说了不可以,看谁来给大家说说这些事?这是你还觉得妈妈是爱大卫的吗?为什么?

4.自主阅读6—9幅图,请小朋友们两两结伴共同讲述,并说说哪些情况自己也遇到过。小朋友们交流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妈妈说不可以时的感受,重点引导孩子心理的真实想法(介绍偷白鲞的小孩的故事,好心的后妈的故事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妈妈的情感。)

5.集体简单阅读第10幅图“你看,大卫终究还是闯祸了”后提问,妈妈说了那么多的不可以,好像还没有说过什么是可以的呢,你们看出大卫的心情出来了吗?猜这时妈妈会怎么做呢?(幼儿发表意见后连续看最后两幅图,小结:那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呀,心里难过时妈妈就是你的依靠,假如现在搂在妈妈怀里的就是你,你会怎么想,猜猜大卫会对妈妈说什么。

三、拓展,理解体验老师的爱

1.你们觉得老师像妈妈吗?怎样像?

2.列举老师对孩子说不可以的事。如孩子们在教室里追逃着玩,老师急忙喊不行,不能在教室里跑;洗完手谁没有甩手,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老师又要说,不可以这样不甩手;上课的时候你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聊聊昨天家里的事,老师瞪着眼告诉你不能聊;等等。

3.师生互动感受彼此的爱与理解。

四、鼓励孩子回家后主动亲亲妈妈,听到妈妈再说不可以时心理应该感谢才对,感谢有了妈妈的提醒才没养成坏习惯、才没有遇到大麻烦、才能最后成为人人喜欢的孩子。

第20篇:大卫上学去

《大卫上学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图片,并能根据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片的内容及猜测。

(2)通过故事知道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大卫的图片)大家还认识这个老朋友吗? 生:(异口同声)认识。 师:那大家跟他打个招呼吧。 生:Hello,大卫。

师:在《大卫,不可以》中,大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调皮。 生2:不听话 ……

师:现在的大卫,和你们一样,是一年级小学生啦,他在学校是好孩子吗?

生:(孩子们偷笑)会……不会。

师: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卫上学去》。这个故事招老师把它献给开学以来进步最大的:(出示孩子照片)梓华、淑楠、云天和宏略,还有忆佳。至于为什么送给他们,读完故事,相信你们就会明白。

二、感知故事

师:.瞧,这就是我的老师。(出示绘本第一张扉页)。上学以来,老师要我学会好多东西哦。可是,好多我老是忘。现在你们就来做我的老师好了,陪我一起温习一下。(出示第二张扉页)

生:(齐读)大卫,不可以!不可以大叫,不可以推人,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师:(做苦恼状)哎呀,好多呀,老是记不住。这不,一天的生活又要开始了。

1、出示绘本第一页

师:早晨,妈妈很早就开始叫我起床了,可是昨晚没听妈妈的话,睡得太晚了。唉,起不来。路上又跟卖水精灵的老奶奶聊了一会儿。这不,当我推开教室门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都坐的那么端正。老师生气的瞪了我一眼,说……

生:(齐说)大卫!你迟到了!

师:(低下头)哦,我知道了,下次会早点的。

2、出示绘本第二页

师:数学课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题目太简单了。2+2=4(师到黑板前做这道题)耶,做对了!正当我高兴的时候,老师转过头提醒得意的我……

生:(笑着大声说)大卫,回去坐好! 师:(拉拢着脑袋)坐好就做好!

3、出示绘本第三页

师:咦,口袋里还装着一块口香糖呢。(师边说边把口香糖拿出来放到嘴巴里)反正无聊,那就吃掉吧。唔,真好吃。口香糖还很好玩呢,能拉成长条,还能吹泡泡呢。我玩的正高兴呢。老师又大声的说了一句……

生:(大笑着齐声说……)上课,不可以吃口香糖! 师:(做没听清楚状,下去问孩子)老师,你说什么? 生1:上课,不可以吃口香糖! 师:老师,我还是没听清楚。

生2:(大声的说)大卫,上课不可以吃口香糖! 师:好吧,我吐掉。(师,吐出)

4、出示绘本第四页

师:这节课我决定要好好表现了——积极回答问题。呀,这个问题我拿手,让我来吧。老师没叫我,是不是没有看见我?站高点(站到讲台上):“老师,我知道……”刚要说出答案,老师很不高兴的提醒我……

生:(齐说)大卫,要先举手!

师:(低下头)哦,知道了。上课回答问题要先举手,像旁边的同学一样。

5、出示绘本第五页 师:最喜欢的美术课终于到了。看我的新画法:我一只手涂成红色的,一只手涂成绿色的。呀,真想看看印在衣服上的效果,试试吧。(师装作要把手印到小朋友的身上)这时,老师大声的说……

生:(大声说)手不要乱碰!

师:哇!吓了我一跳(孩子们哈哈大笑)如果要是印上了,小朋友肯定会哭鼻子的吧,还是洗掉好了。

6、出示绘本第六页

师:最后一节课了,肚子好饿哦。午饭会吃什么呢?哦,你们看,外面的白云像不像正在恐龙大战?究竟哪只最厉害呢?正当我想得入迷的时候,老师的声音有在我耳边响起……

生:注意听讲! 师:好吧,我坐好。

7、出示绘本第七页

师:哇哦,午饭的时间到了。我在后面等了好久都没有轮到我,干脆去前面好了。刚走出来两步,老师一边舀饭菜,一边说……

生:大卫,排队去!

师:小朋友好像也不高兴了,那我再回去吧。

8、出示绘本第八页 师:午饭真好吃!吃的正香呢,前面不知道谁扔过来一个菜叶。真烦人!我可不能认输,还给他一个西红柿。呀,不好,扔到他脸上了……正打的不可开胶的时候,老师生气了,她不听我解释……

生:(大笑)我不管是谁先开始的!

师:唉,倒霉。早知道被罚打扫餐厅我就不这么干了。其实,我不理他就没事了。唉……(生大笑)

9、师小结:一上午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你给这个时侯的我打多少分呢?为什么?

生1:我给你打零分! 师:为什么啊?

生2:因为你很调皮,不听老师课。

生2:我给你打60分。因为要看看你下午的表现怎么样再说。

10、出示绘本第九页

师:小朋友们给我打这么低的分我还不知道呢。瞧,我在操场上玩的正高兴呢。(生笑)老师站在门口喊我……

生:大卫,已经开始上课了! 师:好的,我马上回去。

11、出示绘本第十页 师:这节是我最讨厌的阅读课,四周一点声音也没有,真没劲!咦,旁边有铅笔,就拿它练练我刚学过的架子鼓吧。啦啦啦……唱的正起劲,旁边的同学……

生:(用手指放在嘴上)虚…… 师:什么?

生:嘘,嘘,嘘……

师:哦,不好意思,打扰到别人了。

12、出示绘本第十一页

师:哎呦喂,老师,我憋不住了,想尿尿。老师无奈的说……

生:(大笑)又要去?

师:(不好意思)对不起嘛,我以后下了课一定先去尿尿再玩。

13、出示绘本第十二页

师:找个大衣暗的地方画画吧。好,就在桌子上!我画只小狗汪汪叫,画颗星星闪啊闪,还没画好飞船呢,老师从我旁边冒出来说……

生:这样吧,大为同学,放学你留下!

14、出示绘本第十三页

师:唉,原来是擦桌子呀。我的桌子擦干净了,顺便擦一下其他人的吧。我把椅子放整齐,擦得干干净净。老师笑眯眯的问我…… 生:大卫,做完了吗?

师:做完了!呼,老师终于表扬我了,还奖励给我一个颗小星星,说……

生:做得好,大卫! 师:好高兴啊。老师说…… 生:大卫,现在你可以回家了

师:带着小奖章,我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15、老师小结:一天的学习生活又结束了,你给这个时候的我打多少分?为什么?

生1:我给你打80分。因为上午你虽然表现不好,但是下午表现还可以,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

师:那我会好好表现,争取你给我打满分。 生2:我给你打满分 师:是吗?我好高兴啊。

生2:虽然你上午表现不好,但是下午可以帮小朋友把椅子和桌子都擦干净,所以给你满分!

师:谢谢你的鼓励,我会再接再厉的。 生3:我给你打0分。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你老是违反纪律,还打扰到其他小朋友。 师:哎呀,我已经知道错了,我会努力表现,从你这里得到分数的。 总结: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或许上课迟到过,或许跟别人打过架,或许上课老走神。可是,只要像大卫一样努力改正,就仍然是老师和小朋友喜欢的好孩子。就像他们(出示孩子照片)每天都有崭新的变化,让我惊喜。上课爱举手了,学会认真听讲了,字也越写越漂亮了。老师在想,在坐的你们何尝不是一个个的大为呢?调皮又可爱的大卫。让我们再来一遍吧。

三、角色互换体验

师:现在我是老师,你们是大卫。我们再来一遍故事。

1、师:从这幅开始吧。谁愿意讲讲这幅图画? 晚上,我没有听妈妈话,早睡觉。第二天就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的说……

师:(做生气的样子)大卫,你迟到了!

2、师:数学课上,大卫你在做什么?

生:我做了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高兴的不得了。可是老师说……

师:大卫,回去坐好!

3、师:呀,大卫,你这是在做什么呀?

生:我想起口袋里有一块口香糖,就放到嘴巴里嚼,正在我拉出来的时候,老师说……

师:(叉着腰生气的说)上课不可以吃口香糖!

4、师:大卫,这节课你该好好表现了吧? 生:老师问了一个我最拿手的问题,我着急的站起来回答,可是,老师说……

师:大卫,要先举手!

5、师:大卫,干嘛呢你?这好像在上美术课吧? 生:美术课上,我把手一只涂成红色,一只涂成绿色,要往小朋友身上印,被老师看见了,说……

师:手不要乱碰!

6、师:大卫,看什么这么出神?

生:快中午了,好饿。看见窗外有很多白云像恐龙的样子,哪一只更厉害呢?正在我看的入迷时,老师说……

师:注意听讲!

7、师:大卫,要排队吃午饭了,你去哪?

生:我等不及了,要去前面要饭菜。结果,老师说…… 师:大卫,排队去!

8、师:哇,怎么成了战争现场了?

生:我在吃午饭,吃的正香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扔了个菜叶,我就扔了西红柿,不小心扔到他脸上,我们就打起来了。结果老师看见了,生气的说……

师:我不管是谁先开始的!

9、师:吃过午饭了,大卫你在做什么? 生:我在外面打球,老师说…… 师:大卫,已经开始上课了。 生:我这就回去。

10、师:大卫,什么事啊?你这么高兴?

生:这节是我最讨厌的阅读课。我拿着铅笔当架子鼓,练习一下。旁边的小朋友说……

师:嘘……

11、师:大卫,你这是……

生:我下课没去尿尿,现在憋不住了,要去。老师说…… 师:又要去?

生:我下次一定先去尿尿。

12、师:大卫,你在画什么啊?

生:我在桌子上画画。画了只小狗,还有星星。正在画飞船的时候,老师说……

师:这样吧,大为同学,放学你留下! 13,师:于是大卫——

生:我留下打扫卫生,我擦干净自己的桌子,还把小朋友的都擦干净。老师表扬了我,还奖励给我一颗小星星。我高兴的回家了。

师总结:大卫的一天过去了。相信大家在大卫身上多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吧。布置一个作业:以xxx,上学去为题,用一幅或者几幅画画出你在学校的表现。

大卫教学课件
《大卫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