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化学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3 18:05:36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推荐第2篇: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 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 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 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 成整个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 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 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提问预让学生思考的教材 P112 第 5 题已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 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 盐酸和硫酸;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到课堂展示,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 事项。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 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故本人在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补充介绍为什么

推荐第3篇:化学电源 说课稿

第二节 化学电源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前面关于原电池的学习,是了解化学能怎样转换成电能的理论性问题,而本节教学是要进一步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一类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电源,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讯,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电池有所了解。正是基于这一点,教科书一开始设置的“学与问”就是要学生自觉地将自己已经积累的感性知识与新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帮助学生对化学电池的了解继续深入一步,在具体知识方面,教科书概要性地介绍了电池的分类、优点以及质量优劣的判断标准,并以三大类型电池——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相关知识为主线,以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和氢氧燃料电池为代表,简要介绍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以及“绿色”环保等概念。

其他各类电池的内部构造、各类电池电极反应的实际过程比较复杂,不便逐一深究,所以教学中对相关知识深度的把握应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准。

本节教学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资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为教学补充相关素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电池的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2.了解几类化学电池的构造、原理。

3.了解化学电源的广泛应用及废旧电池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化学必修· ⅠⅡ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和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学习中若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将会影响到对原电池的正负极、电极反应的类型和电子流向等的判断。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情感策略(动机、兴趣、态度)、自我监控策略(领会监控、注意控制)。 [后面是否有体现?]

三、教法分析

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结构-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模式)、交流-互动模式(交往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教学对话对策和行为指导对策,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展示、浏览资料、提问讨论、实验探究等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什么关系?如何呈现?]

四、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作如下准备:(1)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原电池的相关知识,预习化学电源内容;(2)查找资料;[:]各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3)准备一只新鲜果蔬和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

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完成“三备”,准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准备各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的实物样本以及与化学电源有关的科技前沿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一次电池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如下:

本课可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和分类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1.新课引入,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可配合使用一些实物或图片的展示,加上对各类电池标志的辅助说明,或者引用一段关于电池工业的新闻报道,都有助于引起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探究的意识。

2.关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既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角度介绍化学电池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用途,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化学电池工业随社会、科技发展而发展的历程和前景,同时还应注意帮助学生理解——要使一项理论性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产品,实现其应用价值,需要考虑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

3.教学中的主要过程可以围绕下列问题进行:

(1)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你知道哪些电池?其中有哪些属于化学电池?它们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

(2)化学电池与其他能源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参考教科书) (3)判断电池的优劣标准主要是什么?(参考教科书)

(4)目前化学电池主要分为哪几大类?主流产品有哪些?在性能等方面它们各自有何特点?产生电能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关于化学电池的分类:

教学中可结合【实践活动】,就上述各类电池的代表性产品作些具体的介绍 和交流,然后在比较的基础上列表归纳,以便了解各自的特点。 表4-1部分主流产品供电的基本原理、性能和相对价

推荐第4篇:走进化学实验室_说课稿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进化学实验室》。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难点是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

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参观实验室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走进化学实验室。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实验室以及一些常用的仪器和使用方法。第二课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而学习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第三课时将学习仪器的洗涤以及做出本课题的总结。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通过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讲述,让同学们深刻的认识进入化学实验室也是要遵循实验室规则的。以及让同学们回忆家里的厨房中储存白糖、食盐、酒、醋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2、讲授新课:让同学们看书中的彩图,然后通过课件投影出更多的实验室图片。然后让同学们认真阅读实验室规则,让同学知道规则的重要性,最后让同学们观看一些仪器图片,展示实验室一些常用的真实仪器。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画出一些仪器,让同学说出仪器的名称。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总结。

5、布置作业:让同学回去看家里厨房的容器使用方法以及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3、滴管的使用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2、给物质加热:用外焰加热

三、仪器的洗涤

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推荐第5篇: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本节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问题”为线索,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边讨论边比较法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通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患上金属腐蚀病引出课题。设疑:她是怎么患上这种病的呢?那学完本节课——化学能与电能后,同学们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二)实验探索——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实验中的Cu、Zn电极连上导线。

实验3:在上述的装置中连上电流表。

(三)实验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2min)

(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极: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2)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

形成条件二:有电解质溶液

(3)实验探究原电池的闭合回路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四)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播放Cu——Zn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 电子的定向移动)。归纳: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导线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并指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 。

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五)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

(六)原电池的应用

1.交流讨论:自由女神是怎么患上腐蚀病”?同学们就做一回医生来给她诊断诊断。

2.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还可以制成水果电池。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活泼性较强的金属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正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

2、形成条件 ②有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导线、盐桥)

二、原电池原理:

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

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Zn+2H+=Zn2+ +H2 ↑(氧化还原反应)

三、应用:

1.金属腐蚀

2.制作各种化学电源

推荐第6篇: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

任教科目:初中化学 任教单位:长沙县黄花中学 作

者:陈恺平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长沙县黄花中学,我参赛的课题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安排了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通过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体积上升约五分之一等现象,探究空气的成分。在实验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教材中选用的仪器为集气瓶、导气管、烧杯、止水夹、燃烧匙、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和结论分析中,本人觉得该实验有以下不足之处:

1、该装置系统性误差较大,一方面,导管中有5-10ml空气,随着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导管内的空气将进入集气瓶,导致液面小于五分之一。

2、该装置的刻度不明,五分之一之说全凭老师口说,没有通过准确的定量展示,对于严谨的科学学习来说,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在分析结论时,由于物理中的大气压强还未学习,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

4、该装置需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才能打开止水夹,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未完全冷却,实验误差较大。

基于以上理由,本人根据化学和物理相关知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改进如下:

器:500ml集气瓶,长导管两根,橡胶塞一个,橡皮管一根,燃烧匙、250ml量筒。

实验操作:

1.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用集气瓶装满水,把塞子塞紧,目的在于证明这是一满瓶水。

3.将集气瓶中的水倒250ml放在量筒内,同时题问:集气瓶内的空气体积是多少ml?(用于测定空气的体积)

4.在燃烧匙内装上足量红磷,将一端长导管放入量筒内,加热红磷,红磷剧烈燃烧后,迅速将带长导管的橡胶塞塞住集气瓶。

5.观察实验现象。最开始,由于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气体受热膨胀,将排出部分水,我们在可以看到量筒内将有气泡冒出,这部分被排出的空气,是导管内的气体,不是集气瓶内的空气,也恰恰是我们实验需要排出的气体。之后水将沿着导管进入坐集气瓶,量筒内液面逐渐下降。

6.红磷完全反应后,将集气瓶倒过来,振荡,让集气瓶,充分冷却。(大约20秒钟时间即可冷却),正立集气瓶,捏住橡胶管,将导管内存留的水倒流至量筒,把长导管拿出量筒,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00ml。由此可知,减少的气体体积为50 ml。我们也精确测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

本装置改进之后的优点:

1.学生很容易理解,实验前精确地测定出原来空气的体积。实验后,精确的测定出量筒内水减少的量,就是集气瓶内气体减少的量。 2.从始自终,都维持着瓶内、外气压平衡,有利于氧气的充分反应,也很直观地观察到水不断地通过导管,从量筒内自然地流入集气瓶,在没有学习大气压的情况下,可理解为,集气瓶内的气体不断减少,外面的水不断补充,无需过多的解释气压的变化。

3.集气瓶在实验前被润湿,并留有存水,有利于五氧化二磷的吸收,并冷却装置,装置容易冷却,倒立集气瓶,即可用水冷却,让体系温度降低,很快地恢复到反应前的初始温度。

4.实验过程中,排出了导管内的空气,最大可能地减小了实验误差。 5.实验现象明显,读数精确,有说服力。

附:本人觉得这个实验的改进,虽然很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有实际意义,这个实验的改进被抛弃觉得深为可惜。正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一样,将一个软塑料瓶装半瓶水,收集半瓶二氧化碳,盖上瓶盖,振荡,塑料瓶变扁,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好实用。发布在博客上,希望通过我的博客与同行交流,对从事九年化学教学的同行们有益。也期待抛砖引玉,得到同行的进一步改进。本人查阅了网络和相关资料,没有发现与本实验相似的改进,有原创性。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1.气密性好;2.红磷一定要剧烈燃烧,否则氧气不能充分反应。

推荐第7篇:海洋化学资源说课稿

海洋化学资源说课稿

青岛开发区第八中学 马晓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及其利用,而本节课首先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海洋中的淡水资源和食盐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那些资源,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②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③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结晶法、膜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研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事,更应该关注对海洋的保护,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重点:

了解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及价值;利用海水支取镁,海水的淡化方法——蒸馏法。

4、难点:

海水制镁及“多级闪急蒸馏法”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我们是沿海地区,相对来说对海洋比较熟悉,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们可能不会从资源的角度认识海洋,在他们的头脑中储存的关于海洋的信息更多的是海的壮观和美丽,因此,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大海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深刻体会化学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⑴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⑵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正确的操作实验。

2、学法:

⑴实验探究法: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思维和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⑵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资料及探究实验体会化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大海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海洋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使学生从更多层面,更深入的了解大海) 【问题导入】:提出问题:海水的滋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同时观察教材中的图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交流并总结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物质等。 【导读思考题一】

1、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其工艺流程是什么?

2、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提取,而是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 【过渡】: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资源,海底也是个巨大的宝藏。 【导读思考题二】

1、海底蕴藏着那些矿物资源?

2、为什么“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能源?目前为什么还没有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的开采?

3、什么是锰结核,锰结核里主要含有那些元素?

4、海洋资源包括哪些?海洋中的资源可以再生吗?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事应如何保护海洋资源? 【归纳小结】 【实验探究】(过渡)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除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外,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洋开发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海水淡化就是其中一方面。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用蒸馏法淡化海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从哪些方面对装置进行改进,可以提高水蒸气的冷凝效果?蒸馏法在石油化工生产上还有什么应用?蒸馏和蒸发有什么不同? 【投影】多级闪急蒸馏流程,分析其原理 【归纳总结 感悟收获】 【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溶有的物质

2、海水制镁 2 3海洋化学资源

二、海底矿物、可燃冰

1、锰结核

2三、海水淡化、蒸馏法、结晶法、膜法

1

推荐第8篇: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地位和教材的内容要求

地位: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中“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的内容要求:(1)火力发电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2)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3)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用自己的话解释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3)能够制作简易的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原电池的概念、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原电池概念及本质的探究、水果电池的制作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愉悦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

难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1、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本质。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化学中的电现象和物理中的电现象之间建立联系。

2、在本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了解化学能与热能在的相互转化;但是,他们并不具有“化学能→电能”的思维方式。

(二)方法技能层面:

1、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已经习惯了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操作过程

(三)心理层面:

1、学生已经获得了基本的化学思维

2、学生的心理发展接近成年,能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概括出事物的本质

3、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三、教法、学法

(1)采用以实验探究的方法为主导, 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讨论法等方法。

(2)借助问题探究、实验探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min】

由格林太太的假牙导入新课。

格林太太诉说病情---一次车祸后在黄金假牙旁装了颗不锈钢的假牙。但那次车祸以后,格林太太就老是头疼。四处求医就是治不好。后来,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请问这病因是什么?请你开个药方。以加深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认识。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的学习

(1)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2)多媒体呈现火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图,分析其中的能量转移过程,组织学生讨论活力发电的优缺点。

分析火力发电图像,提出能量转化的过程。并且问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引入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教学”,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学生沿着问题的线索,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认识火力发电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面对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教师提出“能不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突破“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方式,快速进入课题。学生在在讨论过程中,形成高效利用燃料,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三)分组实验,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15min】

学生4人一组,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共同完成两组对比探究实验,在已有氧化还原知识基础上,逐渐体会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设计意图】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讨论、推测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4min】

由学生先总结,老师后总结;展开师生互动,分析锌铜原电池的原理。

(五)得出结论 【9min】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画模拟实验,思考交流,并归纳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设计意图】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这一节内容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原电池形成条件,所以安排动画模拟实验。

(七)课堂小结【5min】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火力发电的过程。

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 电极材料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1)

一、火力发电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三、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推荐第9篇:走进化学实验室 说课稿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走进化学实验室》。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题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省编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题3。根据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以及该课题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实验室,初步学习实验的技能,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我定下了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②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③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④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②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③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 药品的取用。

(3)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药品的取用。

(2)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参观实验室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走进化学实验室。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实验室以及一些常用的仪器和使用方法。第二课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而学习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第三课时将学习仪器的洗涤以及做出本课题的总结。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通过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讲述,让同学们深刻的认识进入化学实验室也是要遵循实验室规则的。以及让同学们回忆家里的厨房中储存白糖、食盐、酒、醋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2、讲授新课:让同学们看书中的彩图,然后通过课件投影出更多的实验室图片。然后让同学们认真阅读实验室规则,让同学知道规则的重要性,最后让同学们观看一些仪器图片,展示实验室一些常用的真实仪器。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画出一些仪器,让同学说出仪器的名称。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总结。

5、布置作业:让同学回去看家里厨房的容器使用方法以及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块状)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3、滴管的使用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2、给物质加热:用外焰加热

三、仪器的洗涤

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推荐第10篇:九年级化学上下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一个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题。为使学生从开始学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案设计一开始就提供了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生活的六则资料,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并以此引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课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并运用实例以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对于化学发展的历程,本教案采取了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参与的方法,以使学生能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最后,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作了补充介绍(或讨论),意在使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关“我国化学发展前景”的内容是为拓宽学生视野而特设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取舍。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本教案设计时,为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性和仔细观察对化学实验 的重要性,特意提供了“有关炸药的发明”和“青霉素的发现”等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案设计并未着太多笔墨,这主要是由于课本对操作活动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安排,即其本身已十分详细,故这两部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指导上。另外,由于是第一次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故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好学生进行有条不紊的探究,在本课题中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本课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想办法组织好学生。

由于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化学学习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故在第二课时特意增加厂有关化 学实验报告的书写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2,直接进行巩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课时)

从容说课

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教材首先利用实验室的实物照片和简短的文字阐述了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设计时,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设计特点,并力争使学生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做到手、脑并用,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从容说课

1 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第一部分,从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入手,让学生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并说明空气的成分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杂质。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的物理性质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从我们身边的空气污染入手,分析空气是如何受到污染的,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来防止空气污染;为使学生知道身边的空气质量如何,教材还特意介绍了气质量日报、预报。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后遇到的第一个课题,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课题2 氧气(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化学反应中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刘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这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难点进行突破。

1.突出实验环节,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认识过程中的感性材料。 2.安排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教学。 3.让学生逐步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 4.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及分解反应。[实验2�5]、[实验2�6]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同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然后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另一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在这部分教学中,要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同时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明白了制取气体时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连接装置、如何制取气体,以及如何验证气体并检验气体的性质。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丁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所以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而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2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3.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沦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从容说课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所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3 水的净化

从容说课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重点介绍过滤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河水的净化”实验,从而掌握过滤这种方法的注意事项和水的净化的程与方法。

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重点介绍了蒸馏的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取蒸馏水来掌握蒸馏的方法,尤其是在蒸馏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本上还给学生介绍了如何自制简单净水器,使本课内容得以延伸和扩展,缩短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

本课题尽管讲解难度不大,内容也较浅显,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课题内容,动手实验便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与探究,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重点。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从容说课

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保护,每部分内容又都是从两方面入手。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节约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报道资料非常丰富,所以书中只给出了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内容留待学生在踝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

本课题内容难度不大,但课题内容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便成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教案在进行没计上。提供了较多的课堂资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使用。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 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4.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元素概念和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分布。通过资料部分介绍了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旨在使学生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概念。然后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元素符号及其意义。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知道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不同的元素用不同的元素符号来表示。

第三部分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我们若能掌握其规律性,学习一些元素的性质就变得相当容易。

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4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的排布”部分介绍了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决定了该元素的性质,所以在探讨元素的性质时,必须考虑到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

本课题内容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就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和重点。

1.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力求教学直观。

2.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它的含义。

3.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要掌握分寸, 在教学上不必探究。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化学式。首先讲述化学式的概念,然后指出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说明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而不能主观臆断,随心所欲。

第二部分介绍化合价。重点指出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所以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然后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以及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应注意的事项。同时以推求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例,讲述应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部分从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入手介绍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包括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部分。本课题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要求学生掌握,这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

2.认真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5.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主动性。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5 第一部分首先设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提高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能力,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实例,供学生讨论、探究。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从容说课

本课题内容重点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

化学方程式书写遵守两个原则: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点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物质的化学式或化学反应,都应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课本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同时简单介绍了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来不是什么难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为什么却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了呢?有的学生把它当作第二外国语,感到头疼,有的甚至因此而掉队,原因是这一步没有打好基础。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学生充分掌握好化学方程式这个工具,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多复习前面有关元素符号、化学式的知识。

2.注意课下的练习、体会和熟练刚学过的相关知识。 3.应从简单的、学生熟悉的反应入手。

4.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和多种配平方法的讲解。 5.严格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定量的反应物计算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另一种是制取一定量的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教材还给出两个实例来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6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又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了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的概念。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从容说课

本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首先根据所给资料探究了实验室制CO2的原理。然后教材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并给出了一些仪器,让学生采用活动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再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CO

2、验证CO2;最后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 从容说课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教材还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关于一氧化碳的教学,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两课时)

从容说课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质疑。通过“欧罗巴”号事件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游戏。对于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师采用了学生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

课题2 燃料和热量(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主要学习有关煤和石油的知识、天然气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考虑到本单元中的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所以,在内容安排上,教师将本课题中有关煤和石油的知识放在了拓展性课题中进行学习。

在“天然气”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其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并一起写出化学方程式。接着,教师又借助投影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沼气的一些利用知识。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师采用了演示实验,利用两个对比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能量变化的现象。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煤和石油及其综合利用进行了学习。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从容说课

7 环境问题是全球极为关注的事情。本课题主要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环境”这样一个大题目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通过两组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燃料燃烧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模拟酸雨地危害”实验,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 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乙醇、氢气等新型燃料以及一些绿色能源。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许多日常生活用品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重点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然后,由学生根据金属的性质讨论其用途,最后得出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结论。

第二部分介绍合金,通过活动与探究比较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质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得出合金的用途更为广泛的结论。为拓展学生视野,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很有前途的金属钛及新型高科技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材料。

由于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5.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从容说课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补做了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使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探究紧凑、有效,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最后讨论,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练习一块儿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

第一部分“铁的冶炼”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教案设计时,把铁的冶炼原理和实验室模拟工业冶铁原理的实验,设计成了探究内容,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深刻理解。对金属资源概况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特意精心设计,一是对学生的视野进行了拓展,二是为他们将来高中的学习作铺垫。

8 第二部分“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此部分内容全由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应用等环节来完成。关于金属资源的保护,也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进行讨论等方式来认识和学习。

总之,本课题教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这一特点。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三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区分有色溶液是浓还是稀。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提出一个关系式,并推导出另一个关系式,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熟悉上述两个关系式,巩固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认识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础上,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计算类型体现:1.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汁算,2.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三部分将学习过的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对比,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三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在知识结构上分为三部分:首先,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会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并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能够用花瓣、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总结酸碱的腐蚀性等性质和用途,并通过回忆总结的方式,简单归纳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第三部分在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以后,通过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并能从解离的角度简单了解酸碱的定义。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两课时)

9 从容说课

本课题围绕中和反应展开,分两部分探究。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而后又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酸碱性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入手,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介绍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并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pH的测定方法。最后通过资料和活动探究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单元 盐 化学肥料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根据它们的组成特点,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晒制,并由此引出粗

盐提纯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蒸发操作,进一步训练溶解,过虑等操作技能。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 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

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进而总结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共性,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最后根据所学过的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题2 化学肥料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几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了解正常安排饮食和从体外摄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对人的生长、发育等生命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蛋白质的学习上和拓宽学生视野上。并通过吸烟的危害、霉变食物不能食用等资料来教育学生远离有害物质。且在整个课题中都贯串了合理摄取营养物质的教育。

本课题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1个或2个课时,对于课堂上展示的资料,教师可以选用,也可以从备课资料中调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0 教材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则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

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是有害的。

本教案设计时,主要以Na、Ca、I元素为例,介绍了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Fe、Zn、F、Mg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在《备课资料》中分别说明,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用,以拓展学生视野。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中的“活动与探究”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通过填写分析一些具体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同时,教材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的不同说明了其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这是本课题的重点。教材还从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介绍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热塑性和热固性)。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本课题教案紧紧围绕教材特点进行设计,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视野的拓宽。教学目标

第11篇:《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热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⑵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⑷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 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在第二课时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高一学生实际,本节拟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⑴演示讲授法

演示主题→典型现象→科学结论→迁移应用 ⑵实验探索法

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引出新知识 ⑶设疑递进法

设疑→解难→再设疑(知识加深)→再解难(突破难点,总结规律) 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零散的见闻集中化,采用演示讲授法和设疑递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另一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实验探索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和演绎的实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本节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强调四个问题: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边观察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有客观而详实的记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

问题: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 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注意目的明确,淡化对反应产物的观察,注重对能量变化的观察。

2、展示素材,师生互动

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

问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

明确热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

实验2-

1、2-

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我在这里将以上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

4、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 例如: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

的反应,属于

,其离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测______________。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

称为中和热。

使学生明确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有哪些。 问题:⒈许多吸热反应需要加热,那么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 ⒉许多放热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那么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⒊放热反应一定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认识。 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呢?

突破难点,明确规律,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5、创造思维,创新实验

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我还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任务,供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为选修模块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6、课堂小结和练习⑴知识方面 ⑵学法方面:回顾本课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 【课堂反馈练习】

1、

2、

3、4

7、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练习化学键知识,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课时的理论思考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将于下一课时再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第12篇:化学4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高二化学 化 学 反 应 速 率

泷水中学

陈栋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本节内容我打算用1个课时完成。化学反应速率是中学化学重要的重要基础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纵观整个高中化学,这部分内容是对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的深化;就本教材而言,这部分内容是继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后,对化学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学习后续的课程做好准备。同时,化学反应速率对工农业生产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高一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浓度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但不知其因,也没有作定量研究。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

通过简易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有关事例定性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既理解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测量相同时间内生成H2的体积多少,为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增强了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确立依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和计算是高考的热点,而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表达式的建立,对于初步运用定量分析法的学生来说,是较高的要求。

五、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试验探究、归纳推导的方法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采用分析、归纳、验证的方法来使学生理解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六、学法指导

运用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实验验证等方法进行学习本节内容。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1分钟)

多媒体展示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的爆炸反应,钢铁生锈和石灰岩地区溶洞的形成,定性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设置疑问: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如何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二)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

1、阅读教材、比较分析(8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p17第

一、二自然段内容,并与人教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作比较,分析其差异。

目的: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知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可以是可逆反应的正逆方向的增加或减少,为学习后续的课程埋下伏笔。

2、演示实验,加深对反应速率的理解和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并让学生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

3、教师总结给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单位(5分钟)

V= —△C/ △t

4、反应速率的计算与应用(5分钟) 1)求解反应速率。

2)比较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速率大小

3 目的:加深对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反应速率简单的计算。

5、根据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教材p18“学与问”第2问,并推导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

(三)设计8个练习题,巩固以上重难点知识。(10分钟)

(四)小结(1分钟)

八、作业:教材19页第

4、5题 附: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定义

2、表达式: V= —△C/ △t

二、计算与应用

三、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的关系

第13篇:醇酚苯酚化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 “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 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提出问题2: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 、3 、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四、说板书

第三章 第一节 醇 酚 第二课时 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第14篇: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卤素》这章里讲述,是由于这章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客观上有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需要,并能加深对卤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的要求与编排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电子的转移。本节教材从复习初中学过的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也即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入手,继而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或观点)分析,最后上升到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转移)的观点来揭示氧化、还原的实质,从而形成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种由狭义至广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观到微观的安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至于难点还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以及如何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及其该两种方法的区别之处。

第15篇:走进化学实验室获奖说课稿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走进化学实验室,它是选于初中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三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课件九化封面加内容图片。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熟悉教材,理清教材,才能做到对教学从整体上把握,在局部中落实,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今天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难点两方面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走进化学实验室这节课,是让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熟悉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学生能否安全顺利进行化学实验,能否喜欢上化学学科,这节课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共分为两个课时,我将就第一课时进行我的说课设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药品的取用。九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化学药品取用过程中,量筒和滴管是相对复杂的实验仪器。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量筒、滴管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也要把握好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方面,他们不仅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对化学实验已有初步感性的认识。九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将会对化学实验室会充满强烈的探究欲。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物理实验中用到的烧杯和量筒大家已经不太陌生;学生们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与体验,例如向杯子里边加糖,向茶瓶里边倒水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垫脚石。但是同学们往往眼高手低,正确熟练的取用化学药品还有一定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3、练习固体和液体化学药品的取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实物展示,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的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快乐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我打算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呈现常用化学仪器的图片和正确取用化学药品的视频。一方面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降低本节课的学习难度。用实验探究法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及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并自行设计方案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此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合作学习,在教学和实验探究过程中我都会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交流,以得出正确

全面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其团队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在了解和掌握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联系实际,用自己的探究成果来剖析生活中那些常见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连

五、教学设计 有了好的教法和学法,关键是如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区。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环境和教具、教学流程两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因为化学实验室教学环境相对复杂,而实验室规则与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需要系统有序进行。所以我打算在多媒体教室和同学们展开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有:装有试管的试管架,药匙,量筒,胶头滴管,长方形纸条若干张,石灰石 锌粒 食盐水等其他常用化学仪器及药品。

我将整节课分为化学魔术,趣味导入→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师生探讨,直击难点→亲身实践,体验快乐。→课堂小结,巩固拓展。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首先,我会问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化学魔术视频,在学生惊呼之余我不失时机加以引导,问“你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同学们迫不及待时,我告诉他们“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下面有地基”。同学们要想学会这个化学魔术必须从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做起,你们愿不愿意跟老师一块儿去走进化学实验室去看看呢。这时我会播放一段介绍中学实验室的视频,巧妙的引入到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在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情景教学法,通过观看化学魔术和实验室介绍的视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让他们在头脑里对化学实验室和实验基本操作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会收到好的效果。观看视频时,我告知孩子们进入实验室前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通过规则阅读和举反例印证的方式加以强调。当我把画面停留在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时,我通过图片展示和实物展示一一讲述其名称及用途。在此,我会采用游戏练习法,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出示一个仪器图片时,下边学生可以代表小组抢答。答对的奖励本小组一颗星,答错给予纠正不奖星。评选出优秀小组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予表彰。这样以小组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愉快的迅速掌握知识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接下来我一边出示化学药品柜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图片,一边列举出实验室中常见的一些危险化学品。学生听完可能对化学药品有所恐惧,为此我加以引导,告诉孩子们只要仔细阅读化学药品取用规则,掌握取药规范,再危险的化学药品也不可怕。一方面缓解部分学生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阅读资料卡片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化学药品取掌握了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我会问同学们“既然药品不能用手接触,那么我们该如何取用药品进行化学实验呢?”从而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学习。因为化学药品的取用方法是一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结合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演示操作和练习操作的方法分两部分进行,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根据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我分四步走,让学生做到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第一步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P18-19固体药品取用方法的文字材料,使学生对取药的方法在脑海中形成定向映像。第二步我将运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模仿动作。在模仿环节我还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做法的要点或原因,不仅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的自主探究习惯。第三步我用视频演示整个取药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感知。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亲自做实验再呈现一遍。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小组同学互教互查实验练习,找出错误及时纠正,达到操作的熟练化。在实验练习环节,我选用的药品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冰糖 小石子 食盐),同学们有亲近感、安全感,更愿意去尝试。待同学操作熟练之后,方便进行其他固体化学药品的取用。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到各小组深入了解实验情况并给予指导,对待危险性的动作及时纠正。练习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容易出错的步骤,最后总结出取固体化学药品的方法。

液体药品取用方法,我将分三种情况练习。1.大量液体2.定量液体3.少量液体。大量药品取用的方法(倾倒法)相对简单,但是注意事项比较多。我将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法和练习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在播放倾倒液体药品视频时,我会出示以下4个讨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加以引导,最终概括出问题答案,为学生规范操作打下基础。液体药品取用实验练习中我选用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水,既能达到训练效果,又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定量液体和少量液体的取用,要用的量筒和滴管。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对两种工具的用途做以简单介绍。量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八年级物理实验中已经学过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方法,但利用量筒去量取固定体积的方法,学生还很难操作,因为这还需要用到胶头滴管。胶头滴管的使用我会先结合用钢笔吸墨水的方法,使学生迅速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但是要特别提醒同学

在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并引导学生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让其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以及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起团队意识并提升其与人合作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在同学们掌握了本课知识内容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对课前提出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现象再一次进行分析。通过自主观察和小组谈论,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同学们会发现照相机是u>2f 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试着画出如图所示的照相机成像的光路图。同理,投影仪是f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主板书用于板书 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知识结构。副板书部分,用于计算推导,及解决课堂上随机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第16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空气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第17篇: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化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它是教科版选修3-5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节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

首先来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本课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却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节,并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诞生之后第二节,这就使它在知识方面,有了两个作用:首先光电效应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动学说并不能全面解释光的本性,光还具有粒子性,为第三节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础;其次光电效应的解释应用了量子理论中的能量子概念,是第一节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本节课在知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还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是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

鉴于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光电效应的规律;

2、通过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了解光量子假说,理解光电效应方程.

3、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会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

4、通过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的提出,体会假说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分析的。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汇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缺陷就会造成认知障碍。应用到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难点:首先光电效应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学生没有感官体验。其次原有知识对学生的干扰,通过前面的学习光是电磁波的结论已经深入人心 ,学生无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最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没有相应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识。在用波动说和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光和物体是怎么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动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触。要想解决以上难点,做好光电效应的实验是关键,再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电效应的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根据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利用光电效应的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我直接用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我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说了一下这段话:本课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

二、通过光电效应的研究装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

教材没有用实验引出光电效应现象,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光电效应规律的得出上,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把实验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步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并且画了板画,这样就排除了由于不理解实验器材而对学生的干扰。第二步用紫外线灯和应急灯的可见光分别照射阴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得出规律:1、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V0,只有当入射光V>V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第三步将高压电源去掉,用紫外线照射阴极,学生观察到检流计中仍有电流通过。说明光电子飞出时具有初动能。教师进一步说明,科学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射同一金属。发现: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并且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第四步用紫外线照射阴极,让紫外线连续的、断续地照射,学生观察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也连续地、断续地发生,从而总结出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第五步把紫外线管靠近阴极,改变紫外线管与阴极的距离,学生观察检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得出光电流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

在得出光电效应的四条规律后让学生再次看书熟悉四条规律,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某光恰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能使课本中表格内哪些金属发生光电效应?(2)表中哪种金属最易发生光电效应?(3)为什么各种金属的极限频率不同?以上步骤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

三、让学生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体会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的困惑。

由于学生对光的光的波动理论不甚了解,我直接给出光的波动理论对光的能量的描述:(1)能量是连续的;(2)振幅(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与频率无关。在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得出对光电效应的正确解释。最后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波动说解释光电效应主要存在的两大困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矛盾

波动理论解释

实验事实

之一

光的能量是连续,光强越大能量越大,与光的频率无关

光电效应是否产生存在极限频率(波长)而与光强无关,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也只与入射光频率成正相关。

之二

弱光对金属作用足够长时间,电子吸收足够能量后可从金属表面挣脱。

如果入射光小于极限频率,即使照射时间再长,也不会发上光电效应。若能发生光电效应,即使光很弱,也是瞬间发生的

教师引导:当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实验事实时,科学家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完善现有理论,使其能够解释实验事实;二是抛弃现有理论,构建新的思想框架。大多数科学家选择了前者,因为知识的更新比思想的更新要容易得多,但也容易陷入死胡同。选择后者的科学家往往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人,他们对科学的贡献远远大于前者。爱因斯坦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屏幕展示爱因斯坦图片),1905年,26岁的他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四、学习光量子假说,并用光电效应方程解释光电效应现象,体会应用新理论成功解释实验现象的喜悦

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光量子假说,老师通过提问光量子假说和波动说的区别,让学生对光子假说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根据光子假说和能量守恒理论推导出光电效应方程,并介绍每个字母的含义啊,强调光电效应方程研究对象是光电子,所用规律是经典物理的能量守恒。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总结,利用光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五、通过密立根用实验验证光电效应方程,体会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一般研究方法

六、光电效应方程的简单应用

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因为书上的例题不仅涉及到光电效应方程而且有电场力做功等问题比较复杂,用在这里有点喧宾夺主。所以我选用了课后习题,它是对光电效应的直接应用。例题:波长为λ=500nm的蓝光照射到逸出功W=1.9eV的金属表面上,求:(1)光子能量ε(2)光电子最大出动能mv2/2(3)该金属的截止频率。

解:(1)ε=hv=6.63×10-34×3×108/500×10-9J=3.97×10-19J

(2)EK= hv-W=3.97×10-19-1.9×1.6×10-19J =0.93×10-19J

(3)V0=W/h =1.9×1.6×10-19/6.63×10-34=4.5×10-14Hz

七、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提问:到现在为止,光电效应现象圆满解决,咱们一起回顾一下,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都有了哪些收获?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我们不仅有了知识上的收获:光不仅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光电效应方程是量子理论又一成功应用。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方法,领略了物理学家立足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18篇:化学必修二 乙醇 人教版说课稿

乙醇说课稿

武威十八中

王勇刚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性质推测分子结构,同时通过分子结构指导认识乙醇的相关性质。

四、说学情:

1、在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石燃料以及乙醇的一些基础知识,对乙醇有了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2、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刚学完了甲烷、乙烯、苯的结构与性质,学生已经知道了烃类化合物以及同分异构现象等知识,初步学会判断同分异构体并了解有机物的成键特征,为本节课乙醇结构式探究打下了知识基础。

3、已经做过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清楚钠的储存方式、正确取用方法,并有一定的分析实验原理的经验,为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假想-探索-验证”这样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为主,配合讲授法、实验讨论法、问题解决法以及多媒体助学法等教学方法为辅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六、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通过听课,实验探究法、对比与类比法、假设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1、导课:通过梳理物理性质初步认识乙醇。

2、重难点突破:

①假想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

②实验探究,推测正确的分子结构。其中重点乙醇分子中羟基,并让学生掌握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③以结构为指导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突出乙醇的还原性。同时让学生自主体会乙醇的重要用途。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整理回顾所学知识,强化重难点内容。

八、板书设计

3.1乙醇

一、物理性质:

二、组成及结构

HHHCHCHOH

三、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3、乙醇催化氧化:

九、课后反思

第19篇:化学与生活说课稿和教案

《化学与生活》说课稿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题为《化学与健康》的公开课。现就有关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做几点简单的说明。

教材分析:

《化学与生活》从知识的内容来看,不属于核心内容,只是化学知识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并且教材的教学要求不高,大多确定为知道、了解层次,所以经常会被学生忽视。但是这些知识经常会跟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考察,如食品安全、均衡膳食、坏境保护、爱护生命等。并且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人类常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它们都主要来自于哪些食物。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科学饮食。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了解人体中含有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几种特殊元素在人体在作用和缺乏后会对人体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3、有机合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在我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见得能够关注它们。

4、白色污染是一个社会陈旧话题,对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了。。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掌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学生整合归纳能力还不太到位,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了解它们对生命活动具有的重要意义。知道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有损身体健康。

2、能了解人体的基本组成元素及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人类是如何摄取营养元素的。

3、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知道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坏境的影响。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在的实际例子,了解营养素和一些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生活中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的分析,认识坏境保护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营养素和一些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科学,并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增强学生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教学重点: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远离有毒物质

4、有机合成材料和白色污染

教学难点: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以及有毒有害物质 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共同探讨法 学情分析:

现在已经是复习阶段,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已经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采用一课时进行了单元知识的复习,看似课堂容量较大,但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争让这部分学生在考试中不失分,学习困难的同学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教学过程:

1、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所以在刚开始的知识回顾中设计了有关酸碱盐的问题。长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已经明确了酸碱盐的重要性,在设计时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三个问题,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五部分,在以往的考试中没有出现过综合型的题目,所以采用分模块教学,在导入的时候也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3、内容简单,容量大,在设计课件时,精心选择内容,结合我们的复习资料,将重点知识设计为填空题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简单的知识点采用教师读学生填空或学生齐读并填空的方式。对于重点热点知识采用了提问的方式完成。在提问的过程中,及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强化了知识点。

4、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今天的内容掌握已经相当到位,对个知识点所考察的方式也比较熟悉,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学生听讲的前提下,我采用了相对较快的语速,加快学生的听课节奏,扩充了课堂容量。

5、根据各部分知识点的重要性,精选练习题题型和题量。比如人类重要的营养素,在多年的考察中主要及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均衡膳食,每年都会出现,而且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本部分所设计的练习题最多。白色污染比较简单,考察频率也不高,所以没有设计题目。

6、既然是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随时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讲到人体中的化学元素时,将地壳中的元素和海水中的元素给予归纳对比,以达到强化的效果,使学生对同类知识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和掌握。

7、知识点零碎,练习题的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将已有的试题进行扩充。在讲到人体缺乏碘元素会引发什么病症时,对贫血、佝偻病、夜盲症和坏血病也给予提问强化。

8、复习课的容量太大,只有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能高度的集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预防学生疲劳和注意力下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几处幽默语言,让学生能够适当的放松,确保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中不足的地方:一体机的使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说明,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新河中学化学教师:郭伟 2014年5月23日

第20篇:化学必修一 物质的分类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是化学科学的客观存在,人们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应该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这既是化学科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化学的分类是化学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本节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的简单分类,二是分散系及其分类。物质的简单分类是对酸、碱、盐、氧化物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胶体是新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析 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③知道依据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 ④知道胶体的性质,尤其丁达尔现象 2.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二、说教法(再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胶体的性质。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胶体的性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胶体丁达尔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最后说一下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其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让同学们回忆一下,如果走进超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物品?去图书馆,如何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书?主要引导学生知道商品和图书是把某些相似的物质分在一起。进而引入到化学中,人类在二十世纪合成和分离了2285万种新物质,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请大家对Na2SO

4、Na2CO

3、K2SO

4、K2CO3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一是分为钾盐和钠盐,二是分为碳酸盐和硫酸盐。

提出问题:由此可见,角度不同,同一物质会在不同类别中,大家认为上诉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呢?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知道,两种方法一起用更好,因为对物质的认识会更全面。

从而引出交叉分类法,并给学生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法所依据的标准有局限性,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为了全面的认识某物质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例如Na2CO3从阳离子角度属于钠盐,从阴离子角度属于碳酸盐。

让学生阅读教材P25第一自然段,引出树状分类法,给学生强调,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让学生看图2-3,树状分类法举例,加深对树状分类法的理解。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数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分为氧化物和酸碱盐。让学生在框内填上具体物质,进一步体会树状分类法的应用。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习题练习。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课时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以实物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展示NaCI溶液、淀粉溶于水形成的混合液和泥水混合液,让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进而引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都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体系,我们把它们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物质称为分散质,如NaCI,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溶剂,如H2O。

提出问题:根据物质的状态,可以把物质分为三大类:气态、液态、固态,如果把状态不同的分散质分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分散系?引导学生阅读P24 2-2,读书有九种分散系。然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举例在生活中这九种组分的例子,例如气体和液体→雾、云;液体和固体→油漆;固体与液体→混凝土,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散系与分散质的种类与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讲解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直径<1nm,浊液的分子聚合体直径>100nm,如果直径在1nm--100nm,该分散系为胶体。举例生活中的胶体,稀豆浆、牛奶等, 使学生能将化学联系生活,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下来讲解胶体。

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1、

2、3来学习胶体的性质。

实验1:Fe(OH)3胶体的制备,制备过程一定要给学生交代清楚,需要特别强调,是把浓的FeCI3滴加到沸水中,不是冷水,也不是稀的FeCI3溶液。 实验2:光束分别通过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这个实验也是本节的重点。当激光笔的光线照到Fe(OH)3胶体时,我们可以看见有一道光亮的通路,同样照到硫酸铜中却没有。学生一定会好奇这是为什么?从而由我讲解丁达尔效应及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散射)和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并采用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例如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等,使学生能将化学联系生活,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3:Fe(OH)3胶体与泥水分别进行过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实验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科学视野,我进行讲解和归纳胶体的其他性质:布朗运动、正电荷Fe(OH)3胶体的电泳运动、以及聚沉性质。

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习题练习。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化学说课稿范文
《化学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