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评语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评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9:33:10 来源:教学评语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三维目标内涵的解读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

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③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④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艳东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策略及技巧。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和提高历史修养。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问题对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那些与课堂知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

三、强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交流。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当学生能够意识到既有消极意义又有积极意义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拓展了,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了。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改编历史话剧、小品等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推荐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俗史学与中学的教育

比曲高和寡的雅史学多了些艺术的底蕴和文学表现力,比天马行空的文艺作品多了层厚重的历史感,这也许正是俗史学通俗而不媚俗的魅力所在。然而对于中学历史教育,俗史学应当还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中学历史教育肩负的双重责任——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的角度谈俗史学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担负的重要使命。

俗史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白寿彝先生说,“现在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最大任务是通过历史教学进行爱国教育,这是关系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措施”①,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可是,应当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显然,薄薄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很难让21世纪享受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大餐的中学生从中体会历史的丰富底蕴。而单纯地凭借教材进行的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是空洞而缺乏要基的,正如前苏联作家兼社会活动家哈科夫所说的,“一个人,只有热爱、珍惜并尊重自己祖先积累下来的一切东西,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②。因此,必须进行宽泛的历史陶冶,必须让‘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生动、活泼地再现于中学历史教育。而要做到这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或是多媒体教学中几幅挂图、几段录像;而对于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而言,也不采用相对艰深的雅史学作为辅助教材。就史学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它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辅助教材,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必须先界定俗史学的概念。当前,青少年对俗史学的概念还十分淡薄。这一点仅从“香港70%以上的青少年对电视连续剧情节深信不疑”这一消息就可见一斑了,而大陆的情况同样不可乐观,课堂上课后学生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讨论往往以电视电影或是小说上描写的为主,。这种概念的淡薄,必定会造成视听的混淆。因此,必须指出,狭义俗史学是指融合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历史学,其所承诺的“真”等同于雅史学,其“俗”体现为行文上的深入浅出,能够雅俗共赏,例如,著名史学大师颉刚先生的《泰汉的方士与儒士》、就是完美的结合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俗史学的典范;而广义的俗史学,则包括历史文艺作品、历史小说、历史影视剧、历史传说、历史评书等在内,

其所承诺的“真”以基本符合事实为限度,其“俗”则更多地体现为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例如,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唐明皇》等。因此,就俗史学的性质而言,狭义俗史学是科学的,而广义俗史学则有非科学的成份。至于《还珠格格》这一类仅仅创作灵感来自历史资料,情节完全脱离历史的作品,则只能叫佬文艺作品,而不能冠以“历史文艺作品”

俗史学有哪些特点呢?较之教科书,俗史学的生动、活泼,语言描写空间辽阔;俗史学的内容丰富,包括详细的人民的战斗功勋、劳动业绩,祖国的荣誉和耻辱;俗史学表现形式多样,富有感染力。俗史学的这些特点正符合了孩子们的心理要求。“一个读物孩子们是不是爱看,还在于内容是不是有吸引力。定的长一点,写的详细一点,写的情节变化些,我看比写的简单,结论式的写法力量更大一些。”③可见,俗史学更加深入中学生的生活、情感、心灵世界,更容易为中学生接受。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尽管俗史学受到自身非科学成分的限制,却的确是十分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

俗史学与历史教育

经过了“高考洗礼”的中学生对学好历史的体会往往是理解加记忆。理解和记忆有广阔的道径,学习俗史学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一点可以从心理学人研究中得到证明。

根据识记规律,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记忆。“心理学家沙拉-巴德谢曾对历史系的学生做过实验,他发现在上课时能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的学生比理解力低、仅仅能够记住课本条文的学生更能保持长久而准确的记忆。现代认识心理学关于信息加工水平的研究,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研究证明,对信息的加工水平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加工水平越深则记忆效果越好。”④因此,通过俗史学,深入的了解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并加深记忆。

同时,“心理研究还证明:多种感觉通道参与识记比单种感觉通道识记效果更好。多感觉通道参与识记可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交多通道联系,留下的记忆痕迹就较为深刻和牢固,从而增强识记效果。⑤”因此,有着影视、传说、评话、小说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俗史学,充分调动了人各个感官,有助于历史知识的记忆。

可见,俗史学在中学历史知识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俗史学与中学生的美育教育

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而往往人们认为的是中学的历史教育和美育是扯不上边的,美育是什么?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所在世纪之初中国传统文化动荡的大环境中,让中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在高考命运转折的严峻挑战面前,让中学生在挣脱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简单、枯燥的同时加深对历史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相信,俗史学能肩负起这个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特殊使命。

推荐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2011年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题目:春风时雨花千树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

单位:信阳市息县岗李一中

作者:丁丕

时间:2011年5月

春风时雨花千树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

信阳市息县岗李一中:丁丕

目前,在农村中学,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根据近几年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的基本情况和亲身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借以与大家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接轨。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理念讲究传授学科知识的单纯性,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惯于洗耳恭听;教师只求讲深讲透,学生忙于强记强背、被动接受,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余地。教师不辞辛劳地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可见它严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案教学则与之相反,它注重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各种信息中,锻炼和提高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说教学案教学的理念先进,生命力强,应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活动实施的方向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与之相对应。具体要求是:

1、数量不应太多,以3—4个为宜;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标出本课的重难点及易混、易错的地方;

4、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三、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但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结构的优劣。一般说来,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预习导学可用5—8分钟,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和研讨,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解决部分问题并发现新问题;课堂研讨可用15—20分钟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在教师点拔指导下解决核心问题和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师有意设置的问题;巩固练习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达标测试,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在拓展提升中解决全部问题;课后拓展延伸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供学生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科学的课堂结构,这样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更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如《成吉思汗忽必烈》一课,笔者设计了15分钟的课堂研讨: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武夫吗?请叙述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2、有人说:既然元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那么,文天祥抗元阻挡了全国的统一进程,是逆历史潮流,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华同学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他说: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推荐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改革就是要不断的创新,我认为应当课堂改革的创新,包括教学原则、理念、手段、师生关系、教师素养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导致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手段都具有单一性,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的,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进行新课程改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学科思想,去引领学生的学习。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

推荐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论文摘要: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

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

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论文摘要】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1.知识与能力。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①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

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标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上也作了一定的要求。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

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但要防范另一个误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

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aodoc.com)查看更多与本文《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相关的文章。

推荐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陈场二中怀友文 摘 要: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历史价值活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来进行的。历史评价是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对历史客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做出价值判断,即主体关于历史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关键词:历史;历史价值;历史评价;历史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价值论探讨的是历史客体对于历史主体的意义何在,即历史有无目的、有无进步,历史对人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认识历史意义的问题。历史价值论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至今尚未见一本有关历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问世。这些年来国内对历史哲学、价值哲学的研究,均有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对二者交叉形成的“历史价值论”研究则相对薄弱。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甚至从未使用过这一提法,他们的有关思想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之中,有待于我们今天去挖掘、提炼和系统化。国内改革开放之前,“历史价值论”这一概念无人提及,更谈不上深入系统研究。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唯物史观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对历史过程的纯客观解释,并由此出发,把人类历史仅仅视作必然性的展开过程,从而抹煞了人类史不同于自然史的特质。其后果是,从理论上看,我们在历史哲学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某种见物不见人、忽视甚至撇开历史及人的价值层面的倾向,从而偏离了马克思历史观的真谛。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的历史也一再表明,那种缺乏价值尺度范导的对历史必然性的信念是非常有害的,它使得历史疏远了人。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一大批有识学者,如刘奔、李连科、李德顺、王玉梁、袁贵仁、赖金良等人,开始从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新的诠释。

1978年以后,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历史价值论的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如,李德顺、龙斌的《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一文指出,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一方面要使价值论研究向历史观高度提升,即要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使历史观的研究向价值观的高度提升,也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背景的历史观。通过这种双向建构、更新与融合,才能奠定价值观与历史观统一的广泛基础。此后,崔绪治、王晓升《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周海春《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论,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和《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以及笔者多篇论文中,都探讨了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如何确立历史与人的发展的价值维度的问题。笔者欣喜发现,在近年来出版的韩震、孟鸣岐的《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2002年)和黄凯锋的《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5年)两书中,首次出现了专门论述“历史价值论”的章节。这说明“历史价值论”研究已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这恐怕还只是一个良好开端,有待于共同努力去开垦这块理论宝藏之地。

历史价值论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理应包含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历史方法论等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史。而要探究人的活动,就自然不仅应反映人及其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主要由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来完成),也应确定人及其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主要由历史价值论来完成),还应直观和领悟人及其活动中的美的感受和自由超越性(主要由历史

审美论来完成)。三者对待“历史”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分别是认识的方式、价值的方式和审美的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唯物史观时,往往主要强调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而淡化甚至忽视历史价值论的研究。殊不知,唯物史观在探究历史本体及其认识时,处处贯穿和渗透着历史价值论维度和思想。第二,回应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的种种非难和批评的需要。我们只有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尤其是加强历史价值论的深入研究,搞清讨论问题的实质,才有资格和能力有理有据地对辩难做出科学回答,从而维护唯物史观的权威地位。第三,历史价值论研究在实践上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历史价值选择,以便寻求超越“西化”的现代化模式而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有助于在实践中确立和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何谓历史?何谓历史价值?

从历史价值论角度审视,历史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规定:

(1)历史是人类价值活动的产物或结果,表现为已逝去的、受规律支配的客观存在。这是历史概念内涵中的客体性因素的集中体现。历史作为历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创造物,构成现时代人必须面对和不可超越的严峻事实。当我们把历史的客观存在只是作为外在认识对象的时候,历史是作为客观的无机的东西,表示时间意义上“过去”业已完成的事实。于是,历史作为客观存在,与我们发生观念的认知关系。历史作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对象,不仅每一时代由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总量是可以精确无误地加以统计衡定的,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生产力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能够加以精确计量的,而且社会历史发展的长远的、整体的趋势也必然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规律性所支配和制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2)历史是人类价值活动目的及其实现的展开,表现为人类自觉的价值创造过程。这是历史概念内涵中的主体性因素的集中体现。历史只是具有一定情感意志、思想动机,进行有目的活动的活生生的人及其人的活动。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包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我们是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我们的活动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或相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历史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和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王朝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只有通过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行动抉择才能获得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说明,历史只是无数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总和,是人们行动动机和意志的“总的合力”。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个人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觉的价值创造过程。

(3)历史是人类价值活动之文明成果的积聚和延续,表现为动态的、纵向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全面改善和进步的足迹。这是历史概念内涵中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或统一的因素的集中体现。在人类价值活动中,由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使得人类获得大量的社会文明成果。虽然,历史上任何具体的事实、人物、存在、现象和过程,都会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消失而成为过去,但其中内蕴的人类价值创造却必然地化人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历史进步整体链条中的环节,成为以后价值活动的原因、前提和基础。这样,历史便不是一种断裂式的散乱物,而是以不断积淀起来的人类价值活动所创造的人类文明为纽带,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全面改善和增进,呈现为历史全面进步的过程。

对历史价值之本质的探讨是各种历史价值论的基础性的共同课题。不同历史价值论之间的区别和冲突,突出表现在对历史价值本质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上。马克思主义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把历史价值问题与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联结起来,从历史价值的生成根源上揭示了历史价值的本质;其次,又从辩证法的角度,把历史价值问题与人的现实存在方式联结起来,从历史价值的功能特性上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价值的本质。(1)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

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历史主客体在对象化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对历史主体对象化活动具有极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历史主体的需要对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依赖性;第二,历史主体的需要的指向性,即满足需要的外界物对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依赖性;第三,历史价值的生成对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依赖性。(2)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表征的是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的一种作用关系或意义关系。历史客体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和提高人的主体力量,使人更好地摆脱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束缚,进一步确立和扩大人的自由。第一,历史的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现实存在的肯定,为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服务;第二,历史的意义还在于它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条件,为不断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根据历史价值的本质,我们以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即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为尺度,来划分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在社会历史中,主体的对象化活动的基本领域是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因而历史价值作为这三个基本活动领域中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而言,表现为历史主体对象化活动所追求和创造的自然物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三种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

三、历史价值活动及其规律

历史价值活动是指具有历史性存在和价值性存在的历史主体作用于历史客体的双向运动的对象化过程及其结果。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1)历史价值认识活动是历史价值认识主体通过自身能动的选择和建构客观地反映历史价值事实的过程。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构成了历史价值认识活动的真实内容。历史价值认识活动以历史价值事实为活动对象,本质上是对历史价值事实的反映,它包含着价值认识主体的认知、选择、重塑与建构过程。从价值认识主体的本身状态及其与价值认识客体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在思维中将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区分为历史价值认知和历史价值评价两种形式,(2)历史价值创造活动是历史主体运用一定中介作用于历史客体,以改变客体的形态,使历史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历史价值创造活动从本质规定来看,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主体赋予客体以新的形式;客体属性主体化,客体促进主体自由全面发展。历史价值创造活动总是以一定的尺度来进行的。这些尺度可以区分为外在尺度、内在尺度、美的尺度三种。历史价值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历史价值创造活动的多样化。(3)历史价值实现活动,既是一个历史主体自我服务的过程,又是一个历史价值的开发、利用的过程,历史价值实现就是历史客体作用于历史主体并对历史主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历史价值实现活动,其实质上是使历史客体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也是历史主体在活动中不断地消费历史价值客体,使历史主体得到满足、丰富和提高。历史价值实现活动可划分为三种不同形式:自然物质价值的实现、社会政治价值的实现、精神文化价值的实现。

推荐第8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

提起上初中历史课,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的观念逐渐改变了,要上好初中历史课,可真不容易,正如,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

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

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其次,需要讲究一些教学技巧

例如,讲到开国大典这段历史时,我就和同学们过生日相类比。正如同学们有自己的生日一样,共和国也有自己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的生日。同学们过生日要唱《生日快乐》歌,我们升国旗要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过生日的时候,要请同学、朋友来聚会,而每逢国庆节就有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欢度国家的生日。让他们在对比中学习,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较容易地理解开国大典,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有些难记的知识也可以编成口诀。

例如,淮海战役的领导人:可用碳(谭)素(粟)一(毅)百(伯)瓶(平),即谭震林、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能很轻松地掌握一些知识点,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再次、需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对学生而言,许多时候,鼓励远比惩罚更有效。

教师对学生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惩罚,有助于师生之间产生亲和力。有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就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因她上课问题回答得好,我鼓掌表扬了她,以后,她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考试成绩一跃而上。可见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不带情绪上课

带情绪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如果你心里有什么不快,上课的时候不要把气出在学生身上,不要以训斥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要产生过激的话语;如讲一些“你们素质太差”、“我讲得不好,你们有本事上来讲”等等,这样的话语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又怎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

第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其智力因素更重要。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许多聪明的人结果表现并不是那么好,是他们的意志力、性格的坚毅程度等不够。但相反,能够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则会取得重大的成果。我们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方仲永不是很好的例子吗?相反的例子,童第周、爱因斯坦则小时候表现不好,但以后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对比,我们得出,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的因素更为重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推荐第9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

做历史教学的领航者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修改和实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历史教学的领航者。

一、做历史教学储备的领航者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想教好学,必须做好历史教学的储备:知识、能力、情感素质。

历史知识的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内容增加很多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有待我们从新学习、审视、整合、利用。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历史教学中要解决有关的历史问题,历史教师必须阅读大量历史史实,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展,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同时,作为历史教师,还应时刻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历史评价、注重考古发现、甄别历史史实,以便能做到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能力素质的储备是历史教学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吃透教材、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甄别教材、运用教材。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了教材所要达到的要求,驾轻就熟地驾驭教材,才能体现出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教师要会用教学资源。历史史实、影像材料、图片展览、地方史记、博物馆、名胜古迹等都是历史教学的极好的教学资。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等情况选择性加以利用、整合,能使教学起到极佳的效果。

再次历史教师要认清学生。要认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接受的社会教育等。认清学生不是简单地去了解或是浅尝辄止的认为学生一切空白;认清学生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知道学生哪些已知、哪些未知、哪些需加强、哪些需引导等。认清学生是历史教师具备的关键能力。第四教师自身能力的加强。教师要具有会用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的能力;要有创设教学情境,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的能力;要有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力;要有判断、分析、评价学生及学生学情的能力。

情感素质的储备是历史教师具备的至高能力。传统教学大多就历史教历史、就知识传知识,学生接受的是干硬纯历史常识,缺少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学中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更应具备良好的情感道德,在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师还应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未来、人生。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让学生主宰课堂,做课堂教学的领航人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勤于动手动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转变教角色,学生改变学的方式。

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倡导“师生互动”。新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突出“以学为主”。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综上所述,当前的历史教育即将开辟一个全新的舞台,历史教师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强化能力、转变角色,让学生主宰课堂,教师只是做好课堂教学领航人,让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推荐第10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活化爱国主义教育

活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国家和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学校各科教学注意和体现德育,这就不可忽视德育的重要阵地——历史课。但现在许多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历史课;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即使开课也是由一些“圣贤”(剩闲)人士任教,学生学无所得。这一状况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祖国是在历史长河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历史正是祖国成长和发展的真实记录。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就应该指导他们学好历史。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来源于对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只有清楚地知晓祖国的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现在,也才能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献身。有些青年学生分不清侵略与反抗、爱国与卖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别,甚至对伟大祖国的感情谈漠,盲目地崇拜西方,一谈起中国摇头叹气,慨叹如何落后,对我们伟大民族的前途丧失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历史知识,不了解中国在世界古代史时期,曾经有过辉煌的封建文明,不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革命英烈反抗斗争史,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九百年发展史,更不知道新中国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祖国新貌。不了解历史,认识问题必然浮浅和片面。

历史知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历史教师如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教材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然后有感情地讲述教材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教育,就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作用。同时,历史教师还可以再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查史迹,访前辈,忆传统。还可以组织学生搞演讲、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代表,爱国主义表现各不相同。如一些地方志上记载的本地“先圣人物”,其实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老师一定要用阶级分析观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人类历史上,爱国主义历来都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衡量每个社会成员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的起码尺度。对那些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勇于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都应给予高度的赞扬。

比如我在讲到岳飞这位历史人物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是阻碍历史潮流,还是愚忠保大宋皇帝?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使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生懂得,宋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金军的烧杀掠夺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岳飞的抗金阻止了金军南进,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岳飞的抗金为人民所支持,也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但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是抗金名将。通过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理解民族英雄这一历史概念的能力。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11篇:初中历史的论文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初中历史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号历史呢?

1 体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思维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课后知识巩固是教学的直接目的,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如上完商鞅变法后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一题时,作业只有两题,但我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是否可以问更多的问题时,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和探讨有了这样一些问题: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3.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4.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5.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6.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7.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8.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并通过课外资料的查阅,很好地回答了这些。这对学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3 情感教学的运用及策略

“课改”的重点倡导以学生为本。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应该由传统的掌握者变为辅导者。这是一个新的拓展,它要求教师在历史情感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与情感交流。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从了解学生做起。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完全的将历史情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比如在讲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其实更多的学生不是注重哪四大发明(虽然这是必考),是谁在发明。而他们似乎更多关心感兴趣的是四大发明的运用,而这一点往往是我们老师所忽视的.传统的教学是死板的传授,而情感教学在这里应当“歪曲的”.换言之,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历史终而达到让学生接受的目的。形同与曲线救国。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如从四大发明的运用以及当时在这些发明的推广之下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讲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刻意的去夸大其影响,吸引他们,迎合其好奇的心理.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伟大的,诠释这一伟大我们需要从深层出发。用善意的手段宏扬。

“由情入情”中前一个“情”指学生的情感,后一个“情”指历史情形。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主观的情感去理解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实践运用的巧妙手法;在一个模拟的场合里理解历史。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近代历上的第一次战争。当时签署的几点条约是这一节的重点,要求学生一点不差的记牢。中国历史上条目繁多,很多学生往往讲它与其他的条约混淆.在考试中问非所答,闹出许多笑话。针对这一难题笔者摸索出“由情入情”这一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充当一回侵华者英国,那么在当时的条件范围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学生面对这个条约应该怎么签署.要求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于是大家争论不休,乐此不惫。最后,我将大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进来并将之规范化,集众口精华其实也八九不离十。首先说赔款是最先考虑到的,接着既然是侵略那么割地也成了必然,照此延伸开放五处通商口也成了补充,通商口的开放就涉及到关税的问题……这样延伸下去,一切问题尽在眼前。于是就是了中国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这些不公平的协议。这点就是说,那自己的心理想法与当时的历史情况贯穿起来,两者分析问题的思维达到近乎统一的角度,在同一个立场理解这个事情就显的容易多了。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让学生由历史的接收者变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无形之中好象历史条约是他们签定的一样了。这一过程的转化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08.15.

第12篇:初中历史小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初中历史小论文

让我既恨又爱的-------“中堂大人”

我是驻马店市第十中学八年级2班的王铭楷,平时酷爱历史,尤其对历史小说、历史人物更是情有独钟。我也是一个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历史“研究生”。这不,自从历史老师讲完甲午中日战争后关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我就一直琢磨着一个人:李鸿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有了这个问题的产生,我就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解决这个问题当中。看教材、查历史资料、上网搜索„„以下是我对这位晚清大臣认识的两大方面

、深恶痛绝之处----“刽子手”、“卖国贼”

(一)、镇压农民起义的罪魁祸手

李鸿章身居要职,曾办团练,组成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淮军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他虽然以此成为令慈禧太后重用的忠臣,但是在他及他的淮军手下,死伤了多少太平军的志士?也是由于这次农民运动的失败,让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又风雨飘摇了半个多世纪。

(二)、崇洋媚外、妥协退让的汉奸、卖国贼”,是“乱臣贼子”

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在清政府与世界所有的资本主义强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几乎都有他李鸿章的大名。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换得了洋人的欢心,却遭到国人唾骂。成为了永垂千古臭名远扬的罪人

按理说,一个如此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应该绝对地否定他。但是揭开历史的真相总需要时间,对一个人的认识有一天也许会改变。一些片面的认识会误导大众的眼光和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有必要擦亮眼睛,重新审视历史上的他们。李鸿章,这个曾经让我深恶痛绝的“卖国贼”,今天再看,倒让我有了些许仰慕

二、顶礼膜拜之处------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臣

同学们一定记得课本第二单元第6课中讲到晚晴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在清政府的官员中有一批大搞洋务运动的派别,叫洋务派。李鸿章的名字和他所创办近代企业多次出现在课本上,中国当时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他还精心筹划了北洋海军,积极鼓励出国留学,学习西洋先进的技术„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这足以证明他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师夷长技以制强”的运动中倾尽毕生精力,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翻阅资料,我更加对李中堂佩服有加。在当时封闭保守大清帝国,向西方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试想: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忙碌了两天,我对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对于这位李中堂大人,我既对他卖国求荣、苟且偷安的卑劣行径恨之入骨,又对他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深感敬佩!

评语:

任何人都有优有劣,看待一个人也应更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外交才干成就了他,也几乎毁了他。

一个热爱历史又善于思考的初二学生,能大胆地对历史教材中前后出现多次,但“角色”却完全不同的李鸿章提出质疑:到底该如何评价此人物?文章虽然短小,稍显简略,但观点鲜明,表达出对此人物既恨又爱的理由。

第13篇:初中历史小论文

初中历史小论文

我眼里的李鸿章

县直中学 八四班 刘嘉仪

我是洛阳市孟津县第一县直中学八年级4班的刘嘉仪,平时酷爱历史,尤其对历史小说、历史人物更是情有独钟。我也是一个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孩子。,自从历史老师讲完甲午中日战争后关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我就一直琢磨着一个人:李鸿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以下是我对这位晚清大臣认识的两大方面。

一、深恶痛绝的“刽子手”、“卖国贼”

1、镇压农民起义的罪魁祸手

李鸿章身居要职,曾办团练,组成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淮军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他虽然以此成为令慈禧太后重用的忠臣,但是在他及他的淮军手下,死伤了多少太平军的志士?也是由于这次农民运动的失败,让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又风雨飘摇了半个多世纪。

2、崇洋媚外、妥协退让的汉奸、卖国贼是“乱臣贼子” 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在清政府与世界所有的资本主义强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几乎都有他李鸿章的大名。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换得了洋人的欢心,却遭到国人唾骂。成为了永垂千古臭名远扬的罪人

二、顶礼膜拜之处------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臣

同学们一定记得课本第二单元第6课中讲到晚清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在清政府的官员中有一批大搞洋务运动的派别,叫洋务派。李鸿章的名字和他所创办近代企业多次出现在课本上,中国当时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他还精心筹划了北洋海军,积极鼓励出国留学,学习西洋先进的技术„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这足以证明他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师夷长技以制强”的运动中倾尽毕生精力,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翻阅资料,我更加对李中堂佩服有加。在当时封闭保守大清帝国,向西方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试想: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我对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对于这位李中堂大人,我既对他卖国求荣、苟且偷安的卑劣行径恨之入骨,又对他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深感敬佩!

第14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创造思维论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创造思维论

CHUANG ZAO SI WEI LUN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 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 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一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 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 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 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 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从创造思维内容来看,它包括四种形式:(1)扩散思维, 即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重组眼前的 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得出独特的、多维的新结论的思维。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 绎,就能得出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 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 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 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造火花 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2 )聚合思维,即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 息,产生某一逻辑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 时期谋求的治国之道,通过聚合,形成系列:以夷制夷、平均方案、洋务自强、君主立宪、共和政体、实业救 国、军阀独裁、马列救国等。由此又可总结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立体思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的多维联体思维。如打破教材体例,分类重组的专题系列。以“ 中国农业史”为例,广义看,它属“中国古代经济史”;狭义看,可析出“工具、农作物、水利、耕种技术、经验总结、历朝农业政策”等各线的演变;深层看,可归纳出理性认识:“人定胜天”、“民以食为天”、“ 农本”等哲学观念。如此,通过不同层面的纵横延伸,使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后,成为新的思维体系。

(4) 直觉思维, 对客观史实或现象的直接领悟和认知。如某学生阅读《三国志》时,对数条史实颇为留心:a.“公 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盛行,吏士多死者,乃引半还。”(《魏书·武帝纪》);b.“赤壁之败,盖 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魏书·贾诩传》);c.“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 《蜀书·刘焉传》);d.“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曹操致孙权信》)。该生认定赤壁之战曹 军大败不在火攻而在将士患“疫”,发生在长江沿河,可能是血吸虫病。这一结论刚好与近期刊行的研究文章 惊人相似。可见直觉思维的感悟作用是很大的。事实上,创造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分配系统,是 以上四种思维的综合,并构筑成四个发展阶段〔1〕:准备阶段, 在获取多种材料及更多的假设与创造思路方 面,扩散思维尤显其长;酝酿阶段,逻辑分析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快捷、跳跃、直接的直觉思维,可促使潜意 识勃发;明朗阶段,多种思维联合运行,直觉思维重在筛选信息,缩小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围、距离,及时调整 思维方向,聚合思维则在科学检验与系统论证,选优汰劣,立体思维重在营造思维广度与跨度;验证阶段,直 觉思维使运作向度朝结果向度转化,立体思维则重在多维构建结果向度的整体化。可见,“人的思维是一个整 体过程,人在思维时,把问题的各个细节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从各方面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可 能性,确定整个情境结构内的‘缺口’所在,亦即问题所在。”〔2〕因此,功能不同、各具特点的思维形式 构成创造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动态认知系统。二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影响创造思 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 预见性〔3〕。

(一)创造思维的流畅性 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如笔者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讨论马歇 尔计划的目的,有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三分钟思考后,一口气说出五个要点,而且富于创新:a.挽救战后世界资 本主义经济;b.阻止西欧国家发生革命,从而排除苏联势力; c.打开美国商品和资本进入欧洲的大门;d.用 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来吸

引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对苏的离心倾向;e.更加明确和深化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

(二)创造思维的变通性 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比如学生由哲学论点“任 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以整体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派生出系列专题( 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等等)。在思维变通中,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 可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

(三)创造思维的独创性 意即超越固定认知模式,以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得出新论。它是“ 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4〕如对李鸿章、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新论,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过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性质相同的亚洲国家(朝、印、中、土)的革命途 径、方式、结果、教训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等,都是力排众议,改变习惯定势,产生质的飞跃的全新见解。

(四)创造思维的跨越性 是指创造思维的广阔容量及跨度张力。即思维主体避开事物“可见度”的限制 ,扩展思维前进的空间,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间的转化。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理解中华民族与帝国 主义的民族矛盾时,拓开思维时空,认为其本质就已体现了无产阶级与国际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理由是资本 主义发展日益把全球结为统一整体,东方资本主义虽不发达(故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尖锐) ,但它处于世界历史之中,它的各种矛盾必然带有世界历史整体特征;进而又推导出东方落后国家不仅可能而 且先于发达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据其内在联系而得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的结论。

(五)创造思维的深刻性 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幽发微,把握事物发展 的方向与趋势。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设问引导:西安事变时若将蒋介石杀掉,中国政局会怎样变化?何 应钦能否顺利掌握国民政府的权柄?中国是否迅速亡国?如此寻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活 跃。

(六)创造思维的广博性 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推导、想象和创意联想。多条思维路线互相渗透、相 互作用、彼此调剂,从而实现最优组合。例如“罗斯福新政”,从其客观结果看,它是美国反危机的举措,相 对缓解了危机,社会安定有了改善;但若多维联想,又可得出两条思维渠道:a.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机构大 调整的尝试,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b.为“二战”中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准备了条件 。

(七)创造思维的预见性 即通过联想,推测未来的发展。它主要是以事物环链模型(即重复出现的现象 所形成的规律性)为依据,推测事物发展的“后一环”。比如,通过东欧剧变和世界局势的区域性动荡,引导 学生预测未来发展:两极格局消逝后,多极化格局产生,和平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 发生世界大战。在思维的这一品质中,创造思维折射出“读史使人明智”的史学现实功效。三“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 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5〕可见培养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 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高考题已有考查学生创造思维的意向。如1997年高考第37题,以《欧洲家庭史》记载, 得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的这一结论;第46题材料解析题对美国“西

进运动”的认识等。这些都为学生创 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 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6〕。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 笔者敢冒鄙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 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7〕,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8〕孔子也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笔者注意在 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 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 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 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 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 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 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石破天惊地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 “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这 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意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 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 高创造能力。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 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 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 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 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

及世界主要矛盾的 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 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 到: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 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 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 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 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 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 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

教师要善于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 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 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 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 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 》、《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辑刊行油印小报《历史报》。如此等等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 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比如我将多年订阅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及珍藏的《二十四史》(中 华书局版)的有关材料,以及大量其他书刊,组成一个小型历史知识书库,对学生开放。在长期“能源补给” 中,学生的创意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学生的史学小论文,从他们自拟的题目中可窥其分量。如《对王莽 的重新认识》、《唐代的寺院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中国战场》等。在教学中,我还选编了大量历史 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如讲授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时,我引用古籍中有关最早记录的材料“十月之交,朔日卒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9〕, 为学生拓宽知识层面。此外,我还将丰富的原材料按教科书的顺序,以章节 为线索,配套设计材料解析题。由于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且 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需要一定强度的思维质量。因此,加大材料的容量,既促进学生实弹实战能力,也刺激 学生创造潜意识的觉醒。此外,我还注意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如政治、地理、语文、美术及有关自然学科,加 强学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信息贮量,使之为创造思维服务。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 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 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笔者的做法是: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 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这 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 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10〕。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注意精选有关材料佐助教学。例如,在讲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时,我充实了三则感性材料:a.“我皇即 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待等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b.“团民仇教,合门惨戮,虽妇婴亦纵横 数十刀。”c.“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坏大轮船。”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统摄伸缩,使他们在多维交叉思 维中,理出结论。结论一:义和团本身存在有许多缺陷,如富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表明革命的不彻底性; 结论二:他们灭洋的手段过于残忍,连无辜的洋妇婴也不放过,显然带有过分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结论三: 义和团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具有封闭落后的小农意

识。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其方法或者 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事进行互换(如孙中山具有资产阶级革命 家的两面性,甘地、凯末尔也有这一特性吗?)、拆卸(如资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特征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以典型国家进行拆卸分析:英法等国是重在推翻封建主义;美国是重在推翻殖民统治和扫除奴隶制种植园经 济制度)、嫁接(如“交子”为何出现于四川?可归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由丝织、交通、矿产三项嫁接合 并。①丝织业的发达:汉时丝绸、三国蜀锦;②“蜀道难”、交通不便;③金属矿产不多等)、分解(如唐文 化的特点与历史地位可分成4 个小的方面:①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③领先世界;④影响深远)、重组(如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统一战线”知识系列,从必要性、可能性、理论上理解各阶段的特点)。教学中实施开放 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 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 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 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注释:〔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创造性思维”条目。〔2〕韦特墨:《创造性思维》。〔3〕邵明德:《催开创造力之花》,教育科学出版社。〔4〕周忠昌:《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5〕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6〕邓颖超:《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 载《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7〕〔8〕张载:《经学理窟》,中华书局。〔9〕孔子编订:《诗经·小雅》,贵州人民出版社。〔10〕E·P托兰斯:《创造性教育》。

第15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

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

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但要防范另一个误

用心爱心专心 1

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16篇:论文评语

1.该论文主要研究了铁路联锁软件的安全性,研究成果有着很强的社会价值。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结论可靠。论文层次分明,格式正确,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明作者已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技能和从事研究的能力。

该论文已经达到X士论文的水平,建议授予X士学位。

2.该论文主要研究了铁路信号领域车站计算机联锁软件的安全性。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有着明确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实用价值。调研全面,工作量饱满,分析透彻,设计合理,资料翔实。论文结构合理,写作规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文笔流畅,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X士论文水平要求,同意其参加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X士学位。

本文研究了*****,对*****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为****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 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基础扎实,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完整和全面等等 比如切合现实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现实生产生活工作中对该内容的需求;相关适用单位的反映与评价等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基本完整,语言也比较通顺,没有大的语法错误。问题是,全文引用的部分太多,自己的分析太少。完成这篇论文所需的材料已经具备,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英语论文的写作规范。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论述比较充分,条理也很清晰。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第17篇:论文评语

论文评语范文

初稿评语: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基本完整,语言也比较通顺,没有大的语法错误。问题是,全文引用的部分太多,自己的分析太少,有些“分析”有抄袭的痕迹。应当说,完成这篇论文所需的材料已经具备,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稿评语: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在一稿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合并了某些不必要的段落,重拟了论文中某些章节的标题,修改了某些病句,参考文献中的错误也得到了纠正。

新的修改意见包括:摘要的首句,关键词的更换,对影响Jack London的一生,并在其作品The Call of the Wild中有所体现的“Superman”还应有进一步的说明。时态用法上的部分混乱情况还需纠正。引用部分过多,自己的评述太少,有的参考书目在文内根本未提及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建议从London是所谓超人,Buck也是超狗的角度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生平对其作品的影响。

定稿评语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Jack London的生平中寻找作家与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但仅限于资料的罗列,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所下的功夫还不够。

第18篇:论文评语

毕业论文表格中的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意见、答辩小组评语样本

【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的价值;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情况;论文(设计)的内容、结构、结论以及整体水平等】

目前,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研究领域,某同学的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研究》选择土地征收补偿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选题适中,即具有前沿性,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管理制度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从目前的适当补偿过渡到合理补偿是一个影响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论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占有资料丰富,讨论了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一定的新意。

论文表明,该同学阅读了较多的参考文献,对该研究领域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论文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合理,观点正确,相关分析论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表明,该同学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达到了学士学位应有的水平,同意论文答辩。

【评阅人意见】(选题的价值与意义、工作量大小、写作的规范化程度、存在的问题、建议评定成绩、是否可以提交答辩等)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是目前热门的研究领域,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该同学选择“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研究,选题有新意。该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该论文从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较全面的分析了土地补偿制度的相关问题,设计了解决问题的短、中、长期的解决方案,„„.。

论文表明,该同学查阅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和资料整理能力。论文内容较完整,层次结构清晰,主要观点突出,逻辑性较强,表明该同学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论文文字较流畅,达到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了学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论文答辩。

【答辩小组评语】(学生知识面掌握情况、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回答问题正确性等)

在答辩过程中,该同学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并回答了答辩委员的提问。答辩表明:该同学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整理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在土地

征收补偿研究方面有新意。该同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基本正确。另外,论文也有不足指出,如对土地征收所涉及到的深层次的基础理论问题讨论不够深入,„„„。

综合指导教师、评阅人的意见和该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答辩小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学士学位。

第19篇:论文评语

论文评语

2010-06-03 15:18:58| 分类: 学生评语 阅读438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优: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良: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中: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邮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及格: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 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 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一)优秀 1.能正确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或有所创见,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能力较强。 4.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二)良好 1.能正确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有关的知识。 2.能较好地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指导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4.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 (三)及格 1.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与政策,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能基本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已学的有关知识。 2.尚能联系工作实际,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但分析问题较肤浅,或只能罗列现象,中心不够突出。 3.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句尚通顺。 4.有一定的原始材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四)不及格凡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应评为不及格。 1.违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或在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掌握已学有关专业知识很差。 2.文章无中心,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文句不通。 3.材料零乱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加工整理差。 4.主要内容基本抄袭他人成果。 (五)凡属抄袭他人成果或属他人代写的论文,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评阅、答辩资格。以上评阅标准,一要严格掌握,不可降低标准,拔高分数;二要因时因地制宜,但在同一时间、同一批学员中,应“一碗水端平”,不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标准。

二、评语的写法毕业论文的评语有两种:一是指导导师意见,二是答辩委员会意见。(一)指导导师意见的写法指导导师意见,主要是从写作角度对全篇论文作出评价。评价要点是: 1.观点是否正确、鲜明; 2.论据是否充分; 3,分析是否全面; 4.结构是否合理; 5.语句是否通顺; 6.有无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是《对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几点思考》一文的评语:本文能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制止措施,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文章结构合理,条理分明,论据较充分,语句通顺。 (二)答辩委员会意见的写法 1.答辩态度如何; 2.思路是否清晰; 3.回答是否准确; 4.语言是否流畅; 5.对原文不足方面有无弥补。下面是中央党校函授学院86级学员大专毕业论文《私营企业问题与对策思考》一文的答辩委员会意见,不仅对答辩情况作出了客观评价还肯定了论文选题及创见性。对指导导师意见作了必要的补充。本课题系当前理论界一敏感问题,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甚少,作者选题大胆,写作意图明确。在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对有些问题的论述有所深化。毕业论文评语文字要简练,态度要客观,评价要恰当,褒、贬都须注意分寸。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毕业论文的评语(尤其是答辩意见)写得过于简单、草率,这是不可取的。

本文研究了*****,对*****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为****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

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该生论文研究的是XXX。从论文的完成情况来看,该生基本上完成了XXXX,实现了XXXX,而且对XXX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能熟练应用XXXX。基本上完成了论文的最初目标。

该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态度(认真、较好、一般、较差);工作(积极主动、较主动、不积极主动);出勤率(高、较高、一般、较低、低)。(能正确、基本能)提出实验方案;实验量(大、较大、一般),实验难度(大、较大、一般);工作中有(强的、较强的、一般的)创新意识;专业基础理论(扎实、较扎实、一般、较差)、(基本上、一般地、较好地、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同意参加答辩。

指导教师需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出指导教师意见和预评成绩。具体操作时,一般围绕下述顺序阐述指导教师的意见,即:

1.学术水平评价:该文选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或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设计(论文)内容在那些方面富有创新性,有独立的新见解?是否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一层评语应写得明确、具体,不能抽象的肯定,要把设计(论文)中的新意高度概括出来,必要时,须引用设计(论文)中体现新意的“句子”,点出设计(论文)的“新”新在哪里,哪怕有一点新见解也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新意也没有,那么该文没有学术水平,只不过重复前人或剽窃前人的观点罢了。所以这一层评价是整个评语的核心内容。(30分)

2.论证能力方面的评价:能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观点是否正确?材料(论据)是否充分、齐全、可靠?研究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加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的设计(论文))?论述是否缜密?是否具备科研写作的初步能力?这一层评价也是评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30分)

3.撰写质量(写作水平)的评价: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性强不强?内容是否翔实、深刻?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语言是否生动?标点符号、图表、数理公式、设计(论文)编写格式是否符合规范?(30分)

4.其他优缺点:是否出色地完成了规定的工作量(包括阅读文献数量,开题报告撰写质量,设计(论文)主体部分的字数)?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包括是否认真对待设计(论文)写作工作,是否遵守组织纪律,是否按时完成设计(论文)写作工作等)?(10

第20篇:论文评语

论文评语——优: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论文评语——良: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论文评语——中: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

论文评语——及格: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评语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评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